|
(一) 文字名称之沿革:
# V0 k' }1 C$ M& w) T" `' n% n9 P( w+ {
先民造字之初是“依类象形”,即依样画样,称为“文”。“文”者“纹”也,即交错而画的意思。《周官》:“外史掌达书名于四方”。郑玄注:“古曰名,今曰字。”《论语.子路篇》:“必也正名乎!”郑玄注:“正名,谓正书字也。”所以在古代,称文字为“书”或“名”。春秋时代以前只称“文”,到了战国时代,才开始称“字”。 & M$ u) t/ g+ l, w) O
6 S& D& Z4 u" E
《吕氏春秋》成书时,秦相吕不韦将此书悬于秦国首都陕西咸阳,并出了布告说:“有能增减一字者,予千金”。这是称作“字”的开始。所以“文”是指事物的本象,“独体为文”。“字”是后来滋生增加的,以补“文”之不足。“字”的形与声相并成字而见义,所以说“合体为字”。
- I! K7 i8 K9 g* H0 x
! }$ A- S/ Q% o; X因此,旧时所谓“书”、“名”、“文”、“字”四者之区别为: - ?! c2 P) W4 ?9 {4 G
" ~3 o; ?# Y# q$ p# h% y- V凡称“书”者,乃就文字的“书写”而言。 1 ?- B5 Q+ b( [. j/ o6 u
凡称“名”者,乃就文字的“声音”而言。
9 e) u/ o3 p. [3 w! ]# f$ [+ T: h: y凡称“文”者,乃就文字的“形体”而言。
, M1 F& ?8 |/ z1 y凡称“字”者,乃就文字的“发展”而言。 + O" c; ^9 C9 ]: U9 u$ l9 I
6 Z, `1 E; R# x9 f# ?7 ^) \西元前221年,秦始皇灭了韩、赵、魏、齐、楚、燕六国,三年后在琅玡刻石记功,刻上“同书文字”四个字,这是“文”与“字”连称的开始。秦汉以来“文字”连称盛行,为了避免与“书籍”之“书”、与“名家”之“名”相混,所以将“书”或“名”之称法除掉了。 1 c! V. t6 c7 O* X
, i) @/ \" _# d+ c5 A(二) “小学”谓文字学,乃袭用古传:
( Z, z% b9 n" N- |2 y
" W5 A; z! X% Z汉代称“文字学”为小学,意思是孩童八岁入小学时,就开始学的科目,当作“礼、乐、射、驭、书、数”这《六艺》中的一艺,小学科目中的一科。 7 b+ s4 s( F" b0 @, _
& p7 [" n2 P: y! C' y* q4 T4 q
因此,“文字”的定义可说是:“凡有形体可供书写,而代表一音、一义之符号,能组成章句,表达情意者,称为文字”。
) }) |+ l; g! s4 F+ b6 ^" |
* r: I! |' x. Y宋朝王安石说:“人言为声,述以为字。”所以汉字之“字形”、“字音”与“字义”,是组成中国文字学的三要素。而研究“文字”之“形、音、义”,及其相互之关系与其变迁者,可称为“文字学”。
% |/ \* C0 r; H" _: [( m7 `. E' y/ V' Q! g/ b3 _9 X6 B
(三) 六书即“形音义”之学: 0 g) \7 U' r8 ?! I3 B
( Q4 j* W) M4 w5 I- j“六书”之名,最早见于《周礼》。《说文解字序》:“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事,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0 d* N. S2 Y8 `8 Z u' b
% S( o7 r- S9 H& ^6 k9 p9 s中国的文字可归纳分析为“六书”。清朝的文字学家,乾隆期间举人段玉裁说:“六书者,文字、声音、义理之总会也。有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而字形尽于此矣。有转注、假借,而字义尽于此矣。”所以“六书”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即“形、音、义”之学。 5 R/ I. J' Z# K
- K( q" {- P) o! R清朝另一位文字学家,道光年间举人王筠曾说:“字之有形、声、义也,犹人之有神、影、形也。不能离形而为影与神,更不能以他人之影与神,附此人之形也。”王筠的譬喻,是对汉字“形、音、义”三者,了解透彻,并能贯通融会的说法也。
0 F. W! m/ J" F# b( R* U5 C! C M1 v y, V
(四) 文字的起源: 9 R+ i( J9 V' {& E2 A
" E2 r$ q/ f- Y4 \5 O1 l X
相传汉字的创始,有所谓的“结绳”、“书契”、“八卦”、“河图”、“洛书”、“甲子”、“图画”、“仓颉造字”等说法。 $ _: D: I- K: i1 C' t# H1 n& o; S
1 J8 e; w* L$ \
《淮南子》:“昔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说文解字叙》:“仓颉之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但这些说法,皆因时代久远无法细考。至于是作书或作图,分别不大,因为古文原为象形字也。 9 C9 W. x1 {" D
' y% ]1 x9 V2 Z* Q8 V
文字非一时一人所创。古人“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日月星辰,鸟兽之迹”皆可作为创造文字之启示,何况远古时期,言语声音,不能留存并传到异地,故有创制文字的必要。
# ^& h) H3 y; B& a. r$ o* a# v' E; H3 ~; h9 j6 j
(五) 文字起源之年代考:
2 E% a( `1 f) U& H# G, X/ d) v+ I$ k$ r f+ J. Y
清德宗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 ,一位在北京担任国子监祭酒的京官,山东福山人,名叫王懿荣,以收藏古董,精通金石闻名。他患了疟疾,仆人到药店逵仁堂买药,王懿荣的好友刘鹗,发现其中有一味名叫“败龟版”的中药,上面刻了隐隐约约的图文,两人仔细研看后,认定是珍贵的古文字,于是王懿荣便将这药铺的“败龟版”收购一空,进而追溯到这些“龟甲”,是来自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这地方。 9 u5 r0 C/ ^2 r
1 n( i- ^! J; T& [( \
另种说法是在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 ,有位叫范维卿的古董商人,在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收购了一些甲骨,他带了十多片,到北京给精通古物的王懿荣看,王氏大喜,遂以高价购买。这即最早可见的“龟甲文字”。根据推断,这种文字的创造,当在距今约三千余年前,也即在商代之前。 1 V* D. ]1 O% o! F6 ~. A
; L- S/ m" ~# b- |商朝人好占卜,他们将占卜的文辞刻在龟甲兽骨上,这些刻在龟甲与兽骨上的文字,称为“卜辞文字”或“殷墟文字”。因为商朝的第十九位帝盘庚,将国都自商(今河南商丘) 迁至殷(今河南安阳小屯) ,所以将从这里挖出的文字,称为“殷墟文字”。
( R7 p/ W5 j$ c4 [4 y( z5 M5 \! i" \) B
殷墟甲骨为刀笔文字,但从出土的甲骨文看来,那时已有毛笔和朱墨,有调和朱墨的石臼和砚盘。这些出土的甲骨文,已相当成熟,显现出脱离图画的阶段,走向真正记载语言的文字。其中已有很多字,是将两个形体并合在一起的表意文字了。 " L, d C9 q8 ~
% }- N, U" h1 l& E. q- B
春秋战国时期,书写的工具有:竹简、木片与丝帛,文字可用笔写,因此使用日广。
- D8 v3 o) s; w9 X/ v3 f5 v* l3 B+ f: L
(六) 汉字的流变: $ k+ P$ r& J" k; k3 g/ d
8 o) g0 O" W0 x$ W- e2 l
商代(西元前1751年到西元前1111年)的铜器,已进入铜锡合金时期,称为“青铜器”。所以,刻在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或“钟鼎文”。
* y4 j$ L* v8 t! M
7 J/ ?+ L. H) Y3 E* s9 Y, _“古文”是指仓颉以后,史籀以前的文字之通称。古文的字形“首尾锐而中丰”。到了春秋时代周宣王时,太史籀(音宙)作了《史籀十五篇》(今已失传) ,这即是“大篆”的文字。
6 G2 m0 @, b: R& M( ?6 e( G6 {2 n" ]1 ^" s3 m4 P5 m
战国时期(西元前403年到西元前221年) ,六国之文字杂乱,各国各地,自制文字,所以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就有了“书同文、车同轨”的作法。秦国丞相李斯作《仓颉篇》七章,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六章,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学篇》七章,皆为“小篆”的文字。(这三篇共有3,300个字) 。小篆的字形则“丰锐停匀”。后来,秦国的狱吏程邈,增减大篆,去其繁复作了“隶书”,秦时只在公家文书用隶字。
1 w6 l( w* v/ w; A/ a' z5 _, X% g
“小篆”之字体与“大篆”相差不多,但“隶书”则将大篆字之体多事删减,形体上变了很多,如“鱼、燕、秦、春、奉、泰”等很多的字皆如此,所以说:“篆书变古而古犹存,隶书变古而古文从此绝矣。” " Q6 ^$ |, {5 @5 y, E8 v( d
1 V* A: A4 O- M$ [; ]. `* C/ P- }
汉朝初年,有仿《仓颉篇》的小篆字体来作字书者。到了汉武帝时,司马相如作《凡将篇》。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篇》。汉成帝时,李长作了《元尚篇》,“皆《仓颉》中正字也”。
]! x/ Q4 U3 Z( n' N9 n- Y: e4 k4 Z; `( B" \- W. f
西汉末年王莽篡汉,小学不修,文字不正,错谬甚多。所以到了东汉光武帝刘秀统一天下后(西元25年),伏波将军马援曾上书“请正文字”。要求广征通晓古文字者,来更正当时文字的错误。
7 K r2 `* d3 H7 l4 g2 Z' n
, U0 u/ r/ A, K ^& H7 q“草书”者乃草创之书。《说文解字叙》:“汉兴有草书”,这是所谓“赴急之书”,并不用来教孩童,仅施于简檄(一种用以征召的文书),绝少流传。或谓“草书”自隶书变来,有“章草”“今草”之分。“章草”之字,体势不连绵,“今草”之字,体势一笔而成。 $ L- d8 e0 a* |' T
0 H6 Q1 y" ]* Z8 C9 x7 H“行书”又叫“行押书”,其起源及作者均不明。《六体书论》:“真书(正书)如立,行书如行,草书如走。”所以行书介于草书与正书(楷书)之间。清朝道光年间进士刘熙载说:“行书有真行有草行。真行近真而纵于真,草行近草而敛于草”。
l M7 x! R5 P+ N* f4 l1 z l/ s1 G* [# ]) J6 z7 N
目前我们写的正体汉字,原叫“正书”,即“楷书”或“真书”。《宋.宣和书谱》:“在汉建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书作楷法,所谓楷法者,今之正书也。人既便之,世遂行焉。于是西汉之末,隶书石刻间杂为正书,降及三国钟繇 者,乃有《贺克捷表》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晋王羲之作《乐毅篇》《黄庭经》一出于世,遂为今昔不赀之宝”。
4 j' u, O& W( t
2 ?* u" I8 \" z% C8 h* f6 t" V: o7 T“正”字从“止”从“一”。“一”者《许慎,说文解字》说:“一,惟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止”者“足”也,引申有达到,止于至善之意。因此“正”字有建中立极,不偏不倚,止于最好的地步。 - G) q; y8 i* J- D: a& ?
7 R% E2 }7 p7 a9 R, k所以“正书”即楷书,即“正体字”。我们将中国一脉相传的字,称为“正体字”,这个名称有其历史渊源。自汉朝发展到唐朝定型而大备,一千余年来,基本上没有大的变更。一直延用到中华民国政府退守台湾。
: ]7 c r4 l8 g$ u
# @9 X, I1 g/ ^- @6 d* J(七) 许慎与《说文解字》: 0 p9 b- A9 t/ i1 I
- `, s6 q" p N
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西元100年),汝南召陵人(今河南郾城),许慎(字叔重)作《说文解字》,以“形”“义”为主,收录了9353个字,分为540个部首。使文字有了归类。但许慎却等到东汉安帝建光元年(西元121年) ,才献给皇帝。不到几十年便流行于天下,是文字学最早的一本书。
4 n8 [& D+ z) C) d( x! P ~# V( y% H+ W7 s5 B0 |% R; S9 _
明朝顾炎武,对东汉古文经学家,文字学家,被时人称为:“五经无双许叔重”的许慎之功劳十分推崇。他说:“自隶书以来,其能发明六书之恉,使三代(夏商周)之文,尚存于今日,而得识古人之制作之本者,许叔重《说文》之功为大。”。(顾炎武原名绛,字忠清,江苏昆山人。西元1644年明朝亡后,始改名为炎武。着有《日知录》《音学五书》等。为清代古韵学的开山祖。)
$ G: V9 ?) H+ f7 Y/ g
# N, [$ e: Z3 [6 j% N C1 h0 T清乾隆时,翰林院编修孙星衍说:“微许叔重,则世人习见秦时徒隶之书,不覩唐虞三代,周公孔子之字,窃谓其功不在禹下。惟其书虽经表上,当时未见颁行,故魏晋之间,惟有《急就篇》为学童所学。” ! O' ~1 T; v* C: h3 X0 C
; R0 d9 G8 Z2 ^3 v+ O v! Q汉代有所谓的“今文学家”与“古文学家”之争。那是因为自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古籍难见。汉宣帝时,找了耆老(伏胜)来背诵《尚书》,但失误颇多。后来鲁恭王刘余,在封国内拆除孔子旧宅的墙壁时,发现一批用古文写的经书,其中有《尚书》《礼记》《论语》《春秋》《孝经》等。这些在孔宅发现的《古文尚书》,是用先秦小篆写的,比伏生(即伏胜)背诵后,用汉代通行之隶书写的《今文尚书》,多了十九篇等。 " @: c- v9 R3 v9 k6 H
& V, G( ]' ?; a
今文学家虽喜言文字,但多为荒谬之论。古文学家则根据《说文解字》自“六书”入手,进而建立一种文字学之系统,用来解说经籍,保存了中华正确的文化传统。到了三国,晋、南北朝、隋、唐、宋、元,均有文字学之书撰述。 9 E, b7 v" k; } R! k. ?& e
5 w3 `; f5 ~+ H" S0 x! E% W# w `
(八) 明清之字典巨著:
0 g8 S' I4 r: Z5 u4 ~! Q G; i* A% ]
明朝神宗万历四十三年(西元1615年),安徽宣城人梅膺祚编了《字汇》,改用楷书,共分十四册,分别以“首”“尾”及“十二地支”命名,收录了33,197个字,都是经史中常用之字。他将许慎《说文解字》540个部首,简化为214部首,按笔划顺序排列,便于检阅。用“反切”及“直音”注音。
7 v1 [ ~7 Q9 o5 {* U$ G1 _9 g% k1 X" P" G, ^* L
《字汇》并列有教人写字的笔顺,辨认字形相似的字等等。对近代语言史之研究价值颇高。目前我们使用的《辞海》,即沿用《字汇》的部首检字方法。
9 }5 \- L8 b1 ?+ k
# \3 L5 O* [0 L8 ~' V5 S到了明末崇祯年,国子监江西宜春人张自烈,编了《正字通》,分十二卷,共收33,549字,部首亦分为214个。其部首秩序与每部所纳之字,亦按笔划多少排列。《正字通》并收了许多方言及俗语的意义。 0 b- r( {+ ?; ^/ { o1 q: O
% o. T0 Y$ M- E3 f1644年满州人入关。清朝初年,清圣祖康熙皇帝有鉴于宋元时期,流行于账簿、当票、药方、小说、唱本等文字记载中所用的“破体字”“俗体字”(即简体字)充斥,文字之乱象丛生。
* w2 `3 A3 s! K6 O1 u* W6 E. ^# K& C
, q; x* {2 k; ?6 S" U0 j. o康熙四十九年(西元1710年) ,令翰林大学士张玉书、陈廷敬等,共三十人参与主编《康熙字典》。他们参考明朝梅膺祚的《字汇》,与明朝张自烈的《正字通》两本字典为蓝本,至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历时七年始编纂成。严格要求,正确书写,“正体汉字”之方法。 ! R- e+ c" j+ @3 f! D+ X' e
( w% S1 O5 A, a' O
《康熙字典》共分十二集,每集以“地支”命名。共收集汉字47,000余字,部首亦分为214个。并有反切注音,注明出处及参考等等,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语文工具,并一直被广泛地使用。
- m6 P8 T, u) a) j
9 ^$ k4 e" H5 k: ~所以,仅就《字汇》《正字通》《康熙字典》三部字典所收录的字数与部首看来,汉字明显的增加。但其字之增加,皆依循“六书”的规范。但部首却从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9,353个字,所归纳成的540部首,而减少到214部首。这即证明汉字是极科学化的,有其演变之规则。不因字数增多,而“部首”亦随之增加。
9 o L) E3 ]$ ?- u% H* \% b5 _/ k8 b' H! y0 T. ^
“部首字”则是认识千千万万汉字之基础,汉字亦根据这有限之“214”个部首字,以“形、音、义”之规范,加以排列组合。凡笔划多之汉字,可以依照部首,将文字拆开讲解,再合并回复其字之原形,这是以简驭难的最佳识字方法。
1 W; T1 M6 Q* ]
# ^+ A4 r! W8 a9 F Z% Q3 B- [清代文字学家王筠在其《文字蒙求》自序中提到:“人之不识字也,病于不能分,茍能分一字为数字,则点划必不可以增减,且易记而难忘矣。茍于童蒙时,先令知某为象形,某为指事,而会意字即合此二者以成之,形声字即合此三者以成之,岂非执简御繁之法乎。”这真是一针见血的见解,说出了学习正体汉字的简易办法。 * k. [+ E1 J3 _8 w1 p6 _
. ~! F- y# X. B
(九) 清代的文字与声韵研究:
! o' P, T) |- E9 J2 M
: q+ r' u: |$ _4 W/ w5 \7 b* r7 H有清一代,研究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文字学家有;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桂馥的《说文义证》。王筠的《说文释例》。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等书。 * p* Z( i; j% k6 \* e
. {7 k9 \' A# I5 j: ], m5 D5 \3 {
另外,清朝学者对古文字,声韵学与训诂学之研究,皆有具体辉煌之成就。自清末发现甲骨文,一直到民国以后,有名的甲骨文专家有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等等。声韵学专家则有章太炎,黄季刚,瑞典汉学家高本汉等等。 ( J y- r K# u& ^( O: ]9 e
* z# L' o. Z5 J: u7 c. c4 ^+ V% t& Y(十) 中国历代字体的演变:
/ Y! Z0 ?9 j1 y) O+ W
) F) b4 K; x1 v5 V从甲骨文→钟鼎文(金文)→大篆(籀文) →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6 `, ~$ p) y+ ~, P* D1 J; ^# _& B
都是字形简化的结果。亦为用笔简化的结果。 4 P6 Z6 L0 X( v1 ^
4 m* Z1 O7 `( D( Z9 r. v由“篆书”变“隶书”,变圆曲之笔为方直之笔,以便书写。
. R$ N! z0 ^2 C+ K由“隶书”变“楷书”,字形亦简略。外貌虽不象形,而象形之本质仍存。 7 w5 s! |. v' a5 H$ A) b N4 g3 n
故“楷书”(即“正体字”) ,创始于汉末,完成于魏晋,一直沿用至今。近一千八百年来,汉字没再改简的原因:乃“楷书”已达最简的地步了。
. k3 r% g8 B! O \' E如果再简略下去,不免入于符号化,不能维持汉字的象形本质,并完全脱离汉字依据“六书”的规范。使汉字原本俱有“因形见义”“望文生义”的功能,皆消失殆尽。 1 z8 R" }; P% |0 ~+ k$ H# i
这种符号化的文字,既不能像旧时的汉字能表义,亦不像拼音文字般表音,“形、音、义”三方面皆无是处,成了最没用的文字。
# N4 d$ B, j9 b) I: j ?! O( U$ S# e. x, |* {7 u; n2 v9 u
(十一) 汉字之特性: 0 o6 t- {! C+ | w; o2 `
0 [# K, c' U& W! L" `正体汉字是单形体,单音节的方块字,是左脑右脑可并用的“复脑文字”。它有声调,同音字多,有单词与复词,既可用来表征外界的万千事物,更俱有“形音义”的特殊功能,易于辨认分析,易读性高。 , z- L: f1 Q) M; G+ [, W" u; s
# B9 j7 s* ^2 E5 @
汉字其基本结构有三种秩序:“上下结构”如:“朵、忠、霜、替”等。“左右结构”如:“北、林、刘、骑”等。“内外结构”如:“康、匍、闻、围”等。 2 w5 R2 Y* W9 v3 h
, b/ r. L: D* D汉字由于有了“部首字”的分类与归纳,那么“独体之文”与“合体之字”,有了条理可循。何况汉字虽多,形声字居十之七八,转注以声转为本,假借亦以声借多。既识“部首”之义,其相属之字义,亦必相近。既识本字之音,则本字之音与配合之音,亦相去不远。故“字义”“字音”皆有其根源,可以以简(即用“部首字”) ,来驭繁 (即驾驭“众多之汉字”)也。
; q1 K. S7 ]6 M$ e0 H4 ?0 G' l9 [1 p" r' a( r2 d2 I
汉字不是拼音文字,不随语言之变化而变化,稳定性高,可以超越时空,古词(字)皆可今用。中国地大人多,方言虽异,但使用之文字却相同。易于沟通,促进团结。
; T, G' ~0 }$ L1 i( r
, M/ u2 S. ^, s) @正体汉字,字型匀称优美,书写时自上往下,自右往左,自左往右,均可通行。用诸书信文章、诗词、歌赋、对联、书法、谜语、文字游戏等等,皆能历久弥新。而正体汉字中所蕴藏之丰富资料,更可上溯中华文化渊源、史地背景及发展。 % R, Q8 B8 S L, p b
( w5 y/ x! G& ?9 {8 }. M4 Z1 m
如今电脑专家发现:汉字适用于电脑有三大优点:
% M: {6 }- `5 m# p/ f8 U/ k
( i: i: `9 d8 m- j3 ^4 X4 x(一) 汉字是单音节,其语音信号,可以迅速的进行频谱分析处理。 ) l: k- d4 g* K* A+ d$ H
(二) 汉字是单形体的方块字,比拼音文字更易于储藏。 6 O- P! _. z; i( ? W, ?8 y$ Q
(三) 汉字的偏旁部首,其相互结构,符合现代电脑的逻辑原理。比拼音文字更适于电脑的发展。
8 o( T# X0 Z9 u, L2 y, q2 P& \' G& c$ R4 e
事实证明,电脑输入“正体汉字”的速度,绝不比拼音文字慢,由此可见,这经过千百年锤链的“正体汉字”,既经得起时代的考验,亦能随着时代的潮流前进,光辉永在,价值永存。
7 i8 w3 v& h ~2 T" R
, X) N4 }2 {9 t1 T* ] F$ V! o(十二) 简化字的起因及演变: 8 s M; f4 \) q3 L V8 y; ]* k
' U5 _0 q+ t# }- r* f1 R# r. r+ h
自清世祖顺治帝于1644年入关,到宣统三年(1911年)为止,满清皇朝有十二帝,立国共268年。清皇室历经圣祖(康熙)、世宗(雍正)、高宗(乾隆) 三帝,134年间,可谓盛世之外,到了清仁宗(嘉庆)、清宣宗(道光)时,就步入国势衰弱之途。(“康乾盛世、嘉道中衰”)
4 K) Z8 R) V6 v w
# a" @$ N# j+ R5 X/ s清宣宗道光二十年(1840年) ,中英鸦片战争爆发,由于清廷举棋不定,主战者钦差大臣林则徐被革职,英军两次北犯,先至大沽口,后再兵临南京。光绪二十二年(1842年),清朝被迫订下中国第一条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至此,中国门户洞开,纸老虎之面目被拆穿。 - v5 M: I% v4 |, O
3 m2 d' t6 B. N
由于清朝腐败无能,列强之势力由海口进入中国内地,仗着船坚炮利,不平等条约接踵而至,“割地赔款”“丧权辱国”。而中国境内祸乱不止,社会秩序破坏,百姓流离失所。故有“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自强运动兴起。 + p, B$ h) @; U; A$ D' \
% {5 J" H( |, x, |( |
于是有模仿西法,洋务建树,增强国防,发展交通矿业,建立新式学堂,留学教育,翻译西书等等之措施。当时许多读书人,像严复(留英)、蔡元培(留德)、章太炎(留日)、熊十力、钱玄同(留日)、周树人(留日)、胡适(留美)、刘半农(留英法)、赵 元任(留美)、顾颉刚、冯友兰(留美)、林语堂(留美)等人,皆清咸丰、同治、光绪年间出生的大学者。
( L% `. Q3 C% ~: \3 Q9 ]1 Q3 W# H% H, v' w, D. f
但他们之中,或有过于偏激如钱玄同者。他提倡“废除古文”、“废除汉字”、“改用拼音文字”、“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主张“自左向由横写”等等。钱玄同曾说:“欲袪除三纲五伦之奴隶道德,当以废孔学为唯一办法”。“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的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解决。” 2 E. U( ^4 ]: h6 q' [& |
) T2 Q. R/ G, K: e& h周树人(鲁迅)则谓:“汉字是劳动人民的结核,倘不除去,只有自己死。”中共早期领导人瞿秋白就说过:“汉字真是世界上最龌龊,最恶劣,最混蛋的中世纪茅坑”。
: i; O& k8 g1 F4 z- a4 [, H! N+ }
6 [4 C& `6 w- ?民国元年(1912年),蔡元培任教育总长,首先废除“读经书”,接着再以迷信的理由“废除祭孔”。1919年“五四运动”发生后,像钱玄同、刘半农、胡适等人,更是大力倡导“反传统”,要冒进要西化。提倡白话文,评击儒家思想,推动“疑古”风气,造成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庞大,影响深远的政治思想文化运动。
3 Q) j* x+ K- E5 A1 d" q$ t2 Q, b# i4 w, P
中共统治大陆之初,大力推行简化字。1956年8月,舒庆春(老舍)在《关于语言规范化》说:“……文字改革的方法是不求规范化。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文字改革是一个过渡的办法。我们将来一定是用拼音文字。方块字难处很多:难认、难念、难懂、难记、难写。过渡期间,消灭汉字不行,那么办就天下大乱了。”“文字改革不规范化,因为汉字历来就不规范化,谁也说不清楚汉字是怎么回事。……”
/ P: `/ b# ?1 |- A' n5 z; p7 r( Q' W5 X, p Y
在这种对汉字的结构与“六书”毫不了解,并执意非把“正体字”铲除而后快的情况下,“正体汉字”背负了许多罪名,说它是“造成文盲众多,造成科学落后,造成贫穷,造成学生对国文学习没兴趣……”等的障碍,希望先借着简化字,将“正体字”去掉,然后将中国文字拼音化。
7 b* `8 R; {$ H& E& z% A j( L, y. R9 Q2 X' n
简化字(有两个阶段)与汉语拼音: 3 P% C* {# C# M/ L
! y% o# H0 y3 v B, R壹:(一) 1922年,钱玄同发表《减省现行汉字笔画表》,《简省汉字笔划提 ) h; l) M( M& q' M" y6 O7 V
议》。 (五四运动时期) 3 J! K; V8 c) q4 g0 F# x3 u
(二) 1935年6月,钱玄同编成《简体字谱》,收了二千三百多字。当时国民 " [% H" h2 `* [( Q6 V) h
政府教育部,从中选了三百二十四个,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结果 2 `4 C) Y1 Q& h; F! | X% F
全国大哗,1936年2月 便被收回。 - m3 z: d2 j3 f# R" v: y
. L" v8 k% X" N& A* L' N- U _贰:(一) 1950年简化字运动,中共教育部开始搜集常用简化字。
( \3 r$ i7 S/ _3 R: E8 r(二) 1956年1月,中共国务院通过《汉字简化方案》,共收了515个字。简化 0 T* Q% Y" X9 C) K+ Y
偏旁54个。 ' ], C/ ^- _! X2 B3 S1 t4 I& w4 a+ n* }
(三) 1958年2月11日,中共第一届人大第五次会议批准:《汉字拼音方案》
; H |. n: ?! ^(四) 1964年,中共文改会编印了《简化字总表》,将简化字增到2,236个。 8 D" Z% v$ D$ ], B% s* B" C9 ^9 Q& L
(五) 1986年10月10日,中共国务院批准《简化字总表》。 ( C9 t6 R- ~$ d4 @3 g% ~
(六) 1988年1月26日,中共教育部发布:《现代汉语常用字表》。
6 C; B8 i8 k! O$ }8 C: M(七) 1988年3月25日,中共语文工作会发布:《现代汉语通用字表》。 + m$ l& }) d9 w
(八) GB/T 16159-1996:《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 " L5 ]$ I& |0 ?! S3 Y3 J
(九) 2002年3月31日,中共教育部试行:《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 % c7 M; k6 l. v7 M; d* w% B; F
$ i9 \- A5 g% b9 H, a/ e五十余年来,中共简化字左改右改了数次,人民无所适从,以至使用时,错字、别字、自造简字,层出不穷。而拼音文字的发展,也遇到无数的困难。因为光是汉字的同音异义字,就是拼音字一个逾越不过的鸿沟。 1 x, C0 i Z" T% ?6 y% J, _) z# ^
! V& p2 ^% I$ f! s2 w x
事实上,先学“正体字”再学简化字是正确的途径。因为使用简化字,是一种辅助的手段,为的是方便书写而已。而正式的书刊、文件、报章、杂志、课本,应该用正体字出版。这样一来,人们对汉字的理解,皆依据正体。有了正体为标准,自然觉得简体作手书是种方便,错字、别字自然减少。 : v4 c+ Z# m/ A% V/ i' h- \: X
. B8 I% E6 g( U# _! D; J) S
1920年,钱玄同在给胡适的信中说:“看见自己发表在《新青年》时的旧作“惭汗无地”。1927年时,更说自己数年前的谬论,“十之***都成忏悔之资料” 。”《钱玄同文集》
L, }; `0 g! Y& q& w# s- O' K, F3 w7 G5 S' X
1938年1月,在法国巴黎求学的钱玄同之次子钱三强,收到父亲的信,其中有一段:《葛能全.钱三强传》:“吾家三世业儒。故料量田产及经营米盐之事非所熟悉。我才尤短。更拙于治生之道。此致近年生活日趋贫困。你有志求学,作显亲扬名荣宗耀祖之想,自是吾家之孝子顺孙。数年以后,领得学位文凭,博得一官半职,继承祖业,光大门楣,便足以上对祖先,下亦慰我老怀,娱我晚景矣…。”
% G' q- Y9 y& W8 {0 s6 P% J. n/ R, X% R1 D9 u! o3 C
“我虽闭门养病,但自幼读孔孟之书,自三十岁以后(民五以后),对于经义,略有所窥知,故二十年来教诲后进,专以保存国粹昌明圣教为期,此以前常常向你们弟兄述说者。今虽衰老,不能多所用心,但每日必温习经书一二十页,有时卧病在床,则闭目默诵,此于修养身心最为有益,愿终身行之也。” : U) H* \4 C+ U6 u: Y8 j j
T% {3 Y. B' r! G" N( Y晚年的钱玄同所显示的,与他早年提倡“反传统”提倡“疑古”等等,这些偏激的言论、行为与看法,真是截然不同。
8 f1 Z% p% o c1 |7 N! w2 a
]$ ~4 n4 d3 c9 c4 v7 ?曾任北大教授,中文系主任,中国的古文字专家,1952年曾任大陆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的唐兰先生,文革后到香港中文大学,当时他叹了一口气道:“有句话过去不敢说,现在要讲,汉字是不该简化的。”
2 S- m z. w |7 B f1 B. {' F$ j# g( M2 p$ ^) j6 v3 _
自元明以来,一直有简体字,当时称为“破体字”或“俗体字”。中共推行简化字,简化字要能符合“汉字演化的规范”,要能“约定俗成”,才算成熟,方能推广。
/ } [! E$ I8 T& {' ~
, G* r* B6 l. n# @9 n1 W如果只是为了简省笔划而乱简,又为了简省文字,竟然以一个同音字,代替其它“同音异义字”的作法,不仅是破坏汉字与中华文化,扰乱文字系统,增加古今的隔阂,开启了学习中文的错误方式,导致国文程度更低落,其种种弊端及遗害,真是应了顺口溜所谓:“简化、简化、再简化。叉叉、叉叉、又叉叉”了。
a& ?8 f# w% ]. K8 s6 K0 o1 q
3 \$ B! @, @. `: H& ]% U(十三) 如何解决因简化字造成文字错乱使用及语意混淆之问题: 4 G4 g4 K/ \6 A n0 E' |
! z& a' {* |; G& i3 v. i' g$ x6 V(一) 从根本着手,提倡“读经”教育,选读最有价值的书:如《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易经》、《诗经》、《庄子》、《老子》、《唐诗三百首》、《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古文观止》等等,提高国民的中文程度与道德标准。 2 P( G9 T5 T8 x! g" K, _
. U4 C. E% w6 @& ]( |
(二) 加强214部首的认识与了解,是为认识汉字之基础。 / ?8 C _0 i! F7 g. f# z5 Q9 w
5 u k3 p) m1 z3 R1 a P. c. _(三) 提高汉文教师之国文程度,加强他们学习史地与基本文字学之知识。
8 B' V/ n, L/ M# O3 O( P; m2 a" ~: N6 t3 w: Q
(四) 官方与民间,均应鼓励并提倡本国语文之学习。鼓励全体国民读书,养成读好书的风气。
, M4 X# l" s" C2 v* q0 k* v1 c
; A2 h! D0 u6 P' ](五) 凡印刷文字宜用“正体汉字”印行。鼓励国民认识并书写正体字。凡民间日用“约定成俗,流行成熟”之简体字,其书写或运用,听其自然,不加干涉。
; Z2 ^5 J) H x# a- v$ T; r5 T. o2 J9 f9 D6 \
(六) 中华文化渊源流长,文字是民族的命脉,应该再三审慎处理,才能“不负于前人,无愧于将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