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上(一) & ~- }, c* Y% Q
( S/ @, u6 d+ q" Q' W6 N$ Y3 S 原文: 2 o' \+ B% ?' r" r5 S+ o# |
) l/ a" ~4 P" F& E" F5 p! z: d) v+ z U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7 }4 T! n; Z% x9 V1 |
$ u- z, q6 P7 m! h 解说: 7 K! F' i7 c# o0 \: X, h( G
; t' k. h( u% P. N
“学而”是《论语》开篇的篇名。需要说明的是,整部《论语》共分二十篇,但并没有为这二十篇内容,再专门起二十个能够彰显本篇主要内容的篇名。而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二十篇的篇名,就是每篇内容正文的前两个字。以本篇为例,正文为“学而时习之”,故取“学而”二字为篇名。 0 H3 p: P/ C5 U5 t2 ~' u
《论语》每篇内容长短不一,略长的篇目,则又将该篇内容进行划分。如“季氏”、“子张”、“尧曰”就是单独成篇;“乡党”、“宪问”则就分成了上、中、下三个部分;其它诸篇则均分成上、下两个部分。因此,“学而上”中的“上”,就是指的该篇的第一部分内容。 $ o: k- ^+ H: ^& A0 ^2 N
1 d" O* T8 A3 \ “子” 是丈夫,也就是男子的通称,在这里指的是孔子。然而在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或是更早一些,“子”并不是某个固定人的称谓。按照周朝的制度,爵位分成公、侯、伯、子、男五等,故而在周制下,当时的“卿、大夫”都不敢称“子”。直到春秋时期的齐僖公、齐文公以后,从政的“卿、大夫”才开始称“子”。
% f% Z! }! d/ W9 v 由于当时大国的国王称之为“孤”,小国的国王称之为“君”。《春秋传》云:“列国之卿当小国之君。”小国之君按爵位属子、男,但二者不能并称,故而“就高不就低”,留“子”去“男”,以“子”自称。可见此时的“子”,还是贵族与统治阶级的称谓。到后来,没有从政当官的“匹夫”,如果他学有所长,且能够被世人所认可、推崇、追随的,也可称为“子”。如:老子、孔子、孙子等诸子。
4 L2 ^; c5 A6 E/ D9 w) t' w! M 而单独以一个“子”字作为称呼,念起来不好听,独字也不成辞,所以在不加“姓氏”等因素的情况下,就称之为“夫子”。“夫”就是所指的人。凡是作为“大夫”的人,都可称为“夫子”,可见这个称呼还是与政治地位有关的。孔子当时为鲁国的司寇,他的门人就称他为“夫子”。后来沿袭至今,“夫子”就成为师长的尊称了。 1 C5 e* E, ]; J2 D; j( y7 S
5 S, t$ c# m6 ]0 Y
“曰”字,口中有一横,这一横即象征舌头。故“曰”字是指,人们在刚要说话的时候,必先开口、吐舌、出气的样子。 : U2 n. _* W5 x
! T6 [5 i* \3 k
“学”者,觉悟之义,觉悟未知之事也。“学”字在这里有两个意思:一个作名词,指学问;一个作动词,意为效仿。若作名词解:必有具体之学问,如史学、经学等,然后才能“时习之”;若作动词解:人虽平等,但智力必有差异,故而觉悟也有先后,那么“后觉悟”的人效仿“先觉悟”的人,然后再“时习之”。 & I$ \7 [$ n b
需要指出的是,现在一般理解上,以获取知识为“学”,而在古代并不以获取知识为第一要务。古人以“求道”为学,此“道”即指修身处世之法也。孔子就曾说过:“君子谋道不谋食。学也,禄在其中矣。” . _, }4 _, _" i: M# W
! q8 u6 Y0 i2 T7 q6 j" d9 Z “时”,是指时间,为学必须以时间作为保证。而从“为学”的角度,时间又可以有三种划分:一为四季,二为年纪,三为辰刻。
- ^ V# `0 a3 l3 {% C& L; T 所谓“四季”,就是指的春夏秋冬。古人认为在不同的季节,来学习不同的知识,更有助于理解。春夏为阳,秋冬为阴;阳者清轻,阴者浊重。因此,春、夏比较适宜清轻之学,如《诗》、《乐》等;秋、冬比较适宜浊重之学,如《书》、《礼》等。 ) z3 B1 y/ h# _/ j2 q0 j, Q
所谓“年纪”,是指人的一生都要经历生老病死等各个阶段,有的阶段就适宜为学,有的阶段就不适宜为学。人在少壮之时,精力旺盛,就适宜为学;人在老衰之时,神智昏暗,就不适宜为学。 5 `1 x) K1 S9 o: l
所谓“辰刻”,是就一天而论。早晨清爽,适宜为学;中午阳盛,适宜为学;夜晚寂静,适宜为学。可见一日三时均宜为学,也就是要强调日日学习、无时不学、不能停废的意思。
2 @+ R z& ^' F4 w$ Y% t9 z( q/ D: A5 k# P0 J" D+ a
“习”,原指小鸟频频扇动翅膀,练习飞行的样子。后引申为练习、学习,主要强调的是技能方面。在这里就是说,每日学习而不停废,如雏鸟拍翅练飞,相继而不间断也。 4 `' _5 V9 N) g* Z
4 i& \4 a# e# Y" E- ^, r0 e, | “之”,代指所学之业也。 + S$ ^) |0 C# @
9 h* z# }4 j, ^# l, P8 D# |# A- ~3 J “说”,通“悦”,喜乐之义。古时“说”、“悦”同为“说”字,汉代以后以“心”字旁加以区分。就本篇而言,即指学问纯熟而心生喜悦。
: g* v5 x* S. M! H5 \- w m( Z/ @0 y B3 H( @' G# p: N
在这里需要先指出的一点,就是“不亦说乎”这是一种反问语气的用法,那么在一般意义上来讲,反问这种方法的运用,是为了要加强语气来表达肯定的意思。为什么要在这里强调这点,这是为下面的讲说留一个伏笔。
% z2 O# J8 }7 Y# c3 q! P 0 c; c. ~3 a* Z9 Z9 c
大义:
# a9 G1 P& k- u8 v3 K5 f& u# d0 ]1 G' w8 V' U* ^7 t. C% q
孔子说:“学习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并且能每日研习而不间断,这样学业必将不断进步;看到自己的学问和道德逐渐纯熟,怎么能不心生喜悦呢?
2 o6 r! \4 I/ ~) h+ i6 Y.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