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戏剧理论艺术 通过塑造形象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起源于人类的社会劳动实践,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在有阶级的社会里,艺术反映一定阶级的利益,并对社会生活产生一定的影 响。进步的革命的艺术,从实际生活出发,塑造典型形象,反映一定的生活本质,具有认识社会生活和鼓舞、教育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作用,并多方面地满足人民的审美的需要。由于表现手段和方式不同.艺术通常分为:表演艺术(音乐、舞蹈),造型艺术(绘画、雕塑),语言艺术(文学)和综合艺术(戏剧、电影)。另一种分法力;时间艺术(音乐)、空间艺术(绘画、雕塑)和综合艺术(戏剧、电影)。, ?% o' H) z7 k6 ?
- a3 \* D/ g9 X4 v文学 社会意识形态之一。中国先秦时期曾将哲学、历史、文学等书面著作统称为文学。现代专指用语言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故又称“语言艺术”。文学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在有阶级的社会里,文学具有阶级性。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曾将文学分为韵文与散文两大类,现代通常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等四种体裁。在各种体裁中又有多种多样的样式。
l" L+ l# q+ _5 b3 i" ?, K0 v w" }" k0 X3 w1 f
综合艺术 也叫“复合艺术”。艺术分类用语。泛指由几种艺术成分有机地合成的艺术,通常专指戏剧、电影、舞蹈等艺术形式。戏剧是包括文学、表演、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成分的一种综合艺术,其中表演艺术居于中心地位。 k2 w6 V4 U# y1 \1 e7 W
% X0 l4 K2 Z+ j2 Z" N& g戏剧 综合艺术的一种。由演员饰演角色当众表演故事情节 和情景的一种艺术.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舞剧等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在西方,戏剧即指话剧 (包括诗剧)。世界各民族的戏剧大部分由古代的宗教礼仪、巫术扮演、歌舞、技艺演变而来。后逐渐发展为由文学、导演,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成分组成的、以表演艺术为中心的综合 艺术。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通过具体的舞台形象再 现社会现实生活,温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反应,并达到社会教育的目的。戏剧按作品类型可分为悲剧、喜剧、悲喜剧、正剧等;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历史剧、现代剧、情节剧、哲理剧、寓言剧、童话剧等。% o( t. X, n+ D0 a2 s6 R: K
. Q( K; X# x% W- w! o
观众参与 现代戏剧学用语。指在戏剧演出的过程中,观众与演员的密切交流导致观众对艺造的主动参与。当代多数戏剧理论家认为,戏剧艺术区别于其他近似艺术的基本特征就是观众参与;离开了观众参气戏剧就失去了根本意义。5 V% c* F' C" ?/ |& n
( v( M. C! P* ^5 X5 a Y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发展、繁荣中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艺术事业的基本方针。1955年由中国共产党提出。“百花齐放是一种发展艺术的方法,百家争鸣是一种发展科学的方法”.这一方针的着重点是发扬社会主义的艺术民主和学术民主,主张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前提下,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流派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讨论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讨论和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式去解决。
' P' A8 A4 R' r) P/ z
- ?1 |# N8 Y# e& Q思想性 指文艺作品描绘的全部形象所体现出来的思想意义。作品的思想性由题材的客观意义和作家的主观思想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所构成,其中,作家的主观思想居于主导地位。作品思想性的高低,取决于作者的世界观和作品反映生活的深刻程度。, j! r( Y2 k7 a; y7 o% |9 y
0 }; i; G7 s# G% v' ^
艺术性文艺作品在形象地反映生活和体现特定的思想内容方面所达到的完美、统一和感人的程度。包括艺术形象的生动性和典型性,艺术结构的严密性和完整性,艺术手法的多样性和创造性,艺术风格的民族性和独特性等方面。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但又有相对 的独立性。二者有统一的一面,又有矛盾的一面。; n7 Q8 \9 D0 V8 g- X
6 [4 B0 k; T( l" S, ^/ g. ], R: p f
真实性 文学艺术作品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所达到的正确和深刻程度。在阶级社会里作家、艺术家总是站在一定的阶级立场上,按照一定价级的世界观来认识和反映生活,只有当作家、艺术家能够认识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并且有较高的表现能力时,才能程度不同地反映出社会生活的真实,揭示出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意义.文学艺术的真实不等于生活中真实的人和事,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队更集中、更典型,从而更具有真实性和感染力。
8 v4 j. u* A/ B( m: d
( {9 q* X5 A# [2 V' J7 ]7 X戏剧性 戏剧术语。指生活现象和艺术形象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冲突所形成的尖锐、紧张、激烈的特性.是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反映,在人的行动和事件发展中表现出来。矛盾冲突愈尖锐,戏剧性就愈强烈.戏剧性是戏剧作品的基本要素,同时也在其他文艺作品中有所体现。& V5 Q( F6 X7 r0 N% {, ?
9 |: M: E) M. C- e* x+ X- B喜剧性喜剧艺术的特性。运用滑稽、幽默、诙谐、鄙夷和讽刺等手法揭露生活中引人发笑而又有一定社会意义的现象,从而使人获得一种美感享受,喜剧性所表现的矛盾冲突既包括先进、美好事物同落后、丑恶事物的对立和冲突,也包括丑恶与丑恶之间、先进与先进之间的冲突。喜剧性的本质是对旧事物的讽刺和否定,对新事物的赞扬和肯定。在文艺上,悲剧性不为戏剧所独有,也是其他形式的文艺可能具有的属性。* g) Z9 a: @, |$ u! M3 i# J2 f
3 e# @% E: D+ e m7 n悲剧性 悲剧艺术的特性。在文学艺木作品中,通过两种社会势力,两种对立的意志、理想和实践准则之间的冲突表现出来。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性的特殊效果在于引起入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黑格尔认为悲剧的特性根源于两种对立理想和势力的冲夹。车尔尼留夫斯基认为悲剧性出于人的苦难和死亡,“是人生中可怕的事物”。鲁迅说“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是悲剧性的。恩格斯深刻指出,“历史必然的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是悲剧性的冲突;在文艺上,悲剧性不为戏剧所独有,也是其他形式的文艺可能具有的属性。2 l/ J8 b3 u( f+ g# i/ o
' C( w, \% ^5 \/ z- ^* M
形象文学艺术区别于科学的一种反映现实的特殊手段。即根据现实生活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图画。社会生活和自然界都是文艺作品的描写对象,但文艺作品中的形象主要是人物形象。文艺作品是通过人与人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来描写人物形象的。
8 \1 Y5 ]7 r3 u6 c8 U% Y" \/ n" d8 \+ ]8 z! T
形象化文艺创作中反映现实生活、描绘形象的方法和所达到的具体、生动的程度。它使文艺与运用概念、论证、推理等方法的科学显著地区别开来。有时也指在不属于文艺性质的讲话或论著中某些生动、具体的描述。% H- L" `4 G E$ ?; W
3 O8 _1 s, @1 y( ?* T3 y, {, R
形象性 文艺作品用形象的特殊形式反映现实生活所具有的具体、可感、生动、能唤起人们思想感情的属性。有时也指不属于文艺性质的讲话或论著中某些生动、具体的描述。& P5 D/ O( Q7 P) b9 K* S
6 q! u3 p- o# }0 }8 A1 F
典型即“典型人物”、“典型形象”或“典型性格”。指作者用典型化方法创造出来的具有鲜明独特个性而又能反映一定社会本质的某些方面的艺术形象。塑造典型形象是文艺创作的中心问题之一。典型形象来自现实生活,又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带普迫性。* |3 o; ?3 {( L b
0 H1 P8 ~2 ~6 M0 n) V, G; q) u/ W
典型化 作家、艺术家用以概括现实生活、创造典型形象的方法。包括概括化和个性化两个方面即通过个别反映一殷,通过各种独特个性的人物和具体的矛盾冲突反映某一特定时代的社会面貌。这两个方面在创作过程中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 B9 y* w2 F4 J4 ?; u. g7 J
9 J6 I: o! d, t! W5 ~/ Y- a* `. x典型性作家、艺术家运用典型化的方法塑造艺术形象所达到的概括化和个性化统一的程度。- ^1 a; ]6 D% u) `" I
6 L( ^! ^7 `4 r. L2 s* M) \典型环境 源出于恩格斯提出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指文艺作品中典型人物所生活的、形成其性格并驱使其行动的特定环境。是一定历史时代的社会生活及其发展趋势在作品中的具体表现。典型人物只有在典型环境中才能形成,作家、艺术家只有掌握人物性格形成的主要历史条件和人物周围的具体环境,才能塑造出典型人物。- ]/ V3 U; q4 @1 E4 T
+ r0 L7 K8 R2 w个性化文学艺术创作中塑造具有鲜明生动的人物个性特征的方法。作者塑造典型人物时,对其个性特征的描绘所达到的鲜明、生动的程度。9 G: K+ h- e& [( t! O" c ]" p
" `) P2 x! a) B) v4 g
人物性格 文艺作品所描写酌各种人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独有的思想、气质、行为、习惯等特征。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人或同一阶级但处于不同社会环境中和具有不同生活经历的人,其性格特征就不相同。. o* Q4 F& b6 c8 x5 P- |3 I
2 n9 S) l, c9 D9 U- l3 K; A悬念 欣赏戏剧、电影或其他文艺作品时的一种心理活动,即关切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紧张心情。作家和导演为表现作品中的矛盾冲突,在处理情节结构时常用各种手法引起读者或观众的悬念,以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b+ f) r, Z, r1 f; h
% _& A$ J. ?" W/ {
共鸣 文艺鉴赏过程中的一种心理现象。一般指人们欣赏文艺作品时,常在思想感情上引起同作品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达到某些相通、类似或基本一致的艺术感受。作品缺乏艺术感染力或观赏者缺乏艺术鉴赏能力,不能引起共鸣。
9 D" ^2 ]0 J+ u* C7 [' p0 b' B; Z/ H3 @
话剧 一种以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艺术。欧洲各国通称“戏剧”(英文drama)。中国的早期话剧于1907年在日本新派剧的直接影响下产生,当时称“新剧”或“文明戏”。新剧于辛亥革命后逐渐衰落。五四运动以民欧洲戏剧传入中国,中国现代话剧兴起,当时称“爱美剧”、“真新剧”或“白话剧”。1928年由洪深提议定名话剧。0 s, F% c3 g: l* W* ]3 k
9 d2 w( @ U: f( l& ]3 J# R
哑剧 又称“默剧”.一种不用台词而以动作和表情表达剧情的戏剧.一个演员进行表演的称为“独哑”;几个演员进行表演的,称为“群哑”。由表现古代的战争、狩猎等舞蹈演变而来。最先在古代印度和埃及发展为一种无声表演的艺术形式。中世纪以后除独立表演外又被即兴喜剧、假面剧、芭蕾等吸收为表现手段之一.中国在南宋时也有“哑杂剧“的演出。7 u# r* w: u/ j; h
& b7 ~7 [$ N$ O; g8 H# r* d4 [
诗剧 用诗体对话写成的剧本。欧洲19世纪以前的剧本大 多是诗剧。虽具有戏剧的形式,但只供阅读不适合剧场演出 的诗剧,亦称“剧诗”。
, D! z# l# r1 Q! s: N+ T* J+ b8 }, y
3 v9 X' |# K( o/ P9 E: _4 O. [杂耍剧 又叫“轻松喜剧”或“通俗歌剧”。一种穿插短曲、舞蹈、杂技和滑稽表演的戏剧形式,从15世纪法国诺曼底的民间歇曲演变而来。流行于欧洲,19世纪末叶传到美国。
* l3 n: @7 \% P3 t# H$ J
$ T$ h6 Q" X# M; R1 O2 w- s6 f# R活报剧 也称“广场剧”。一种不受舞台和剧场条件限制,适合衔头、广场演出的戏剧形式。我国抗日战争时期流行较广的剧目有“放下你的鞭子”。7 J$ F7 J/ C+ j( l& |5 J2 H
: i: ? W" h6 }9 p. U. Y; w r
电视剧 一种融合舞台剧和电影的表现方法,并运用电子技术制作播映的戏剧艺术。它同电影(故事片)较接近,但由于 电视机屏幕小,不宜表现过大的场面,故较少采用远景。按播映形态可分为单本剧、连续剧、戏剧集(即系列剧)。
1 W1 E% p* c9 Q( u$ ]' J r' h3 X' H% S
曲幕勘 戏剧作品形式之一。和多幕剧相比全剧事件在一幕 内完成。由于展示剧情受到较严格的时间,场景等限制要求 情节结构更加精炼集中,矛盾冲突的展开比较迅速。19世纪 后期开始流行。5 s! N0 G O+ ? U7 k
$ |& D6 t5 Z) u0 \7 z/ n三部曲 源出于古代希腊,指情节连贯的三部悲剧,又称“三联剧”。现在泛指故事情节各自独立而又互相连贯的三部文学作品,如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 H3 R7 `6 _& l, b' Y$ c. ^6 ^4 @# [4 R1 `
幕间剧 17、18世纪意大利歌剧演出队在幕间加演的一种独立歌舞表演或滑稽短剧。18世纪盛行于那不勒斯。喜歌剧 即由此种短剧演变而成。
/ C( J2 t3 C; z: a5 T2 F
# l$ J9 i" {* p& A. `悲喜剧 戏剧的一种类型。兼有悲剧和喜剧成分,通常具有喜剧的圆满结局。9 _! z- C. M O/ C. f
( C# u' u- A% h) z* e! s
正剧 戏剧的一种类型。其特征是兼有悲剧和喜剧因素,能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 正剧理论的首创者法国唯物主义思想家、文学家狄德罗,反对把戏剧分为悲剧和喜剧两大类,主张在悲剧和喜剧之外应有一种中间样式的戏剧,称之为“严肃的喜剧”。他认为这种戏剧剧情必须简单,接近现实生活。法国戏剧家博马舍继狄德罗之后就正剧的内容和形式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并定名为“严肃戏剧”。19世纪以后正剧成为戏剧的主要类型之一,为各国欢剧家广泛采用。
2 U- U$ l7 b% j
. |1 y. L$ Z: Y# ?. j& m" ^# U问题剧 也称“社会问题剧”。一种以社会问题为主题的戏剧作品。特点是剧作家通过作品中人物的冲突和事件的发展提出一个社会问题,引起读者、观众的思考。19世纪挪威戏剧家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人民公敌》等,是这类剧作的代表作品。
! S+ l$ j. X5 t/ a: d, ?
1 n( |+ w* m& n' g) A$ W0 x; p历史剧 指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人物为题材,经过剧作者的艺术加工而写成的戏剧作品。
5 E/ A/ `: p/ o' {) A
; W( J' G1 K6 C/ [儿童剧主要供儿童观看的戏剧,具有故事有趣、情节富于变化、形式活泼等特点,要求与儿童的心理特征和知识水平相适应。
2 v$ _$ S5 I* a$ l4 {% D. n4 n2 D3 B* J; J% d+ y% ^
闹剧 又译“笑剧”、“趣剧”。喜剧的一种,古罗马发展为有五个戴面具的定型人物的表演。15世纪开始流行于欧洲,特别是法国。其特点是运用比一般喜剧更夸张怪诞的手法,通过非常滑稽的情节和热闹的场面、展示剧中人物(乡为僧侣和贵族)的可笑。对后世喜剧创作有明显影响。
0 J% j0 e& Z6 {; O
( t" m+ i4 t; e$ [8 J6 \0 \7 X歌剧 综合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而以歌唱为主的一种戏剧形式。近代西洋歌剧产生于16世纪未的意大利,后渐流行于欧洲各地。由于地区和时代等的不同而有正歌剧、喜歌剧、大歌剧、轻歌剧、乐剧等类型。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或说白、至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曲等组成。“五四”以来,特别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在民族民间音乐(包括秧歌、 戏曲)的基础上,借鉴西洋歌剧,逐渐形成和创造了具有民族 特色的中国歌剧。《白毛女》即为中国歌剧成型的标志。建国以来的优秀作品有《洪湖赤卫队》、《江姐》等。2 x; q: ], T, v) g
3 b8 X9 ^ e- l) j& R- P- }$ }
新歌剧中国的一种新型歌剧。抗日战争时期产生于陕北革命根据地。在秧歌剧的慕础上吸取了地方戏曲和民间曲调的 营养,并吸收欧洲歌剧的表现手法发展而成。第一部新歌剧 为《白毛女》。
6 X" E' E% Y5 D9 u4 F
5 L4 Z6 ^' B7 |8 v秧歌剧 中国戏剧之一。20世纪40年代产生于延安。以陕 北秧歌小戏为基础发展而成。风格活泼轻快。抗日战争后期 和解放战争时期分别流行于陕北、东北地区。优秀作品有《兄 妹开荒》、《夫妻识字》等。
9 h# ~( t b: v& q8 E7 P. ~6 w4 B6 _& c2 b
舞剧 以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综合音乐、哑剧等艺术门类的一种戏剧形式。舞剧中的舞蹈一般分为情节舞和表演舞两类。情节舞展示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世界许多民族都有各具独特风格的舞剧。中国民间舞蹈中,尤其是戏曲艺术中,保存着不少小型舞剧和舞蹈性很强的剧目与片断。' y- x' r9 j, T6 \% k' a
# c2 _7 c8 C9 Y. k芭蕾 欧洲古典舞剧的统称。 起源于意大利,形成于17世纪的法国。到19世纪初期,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创造了足尖舞技巧,并有一套完整的训练方法,逐渐形成了不同风格的学派。现在许多国家都有不同风格的古典芭。20世纪初,出现了现代芭蕾学派并派生出许多流派,风行欧美。" C0 M. I( F$ n8 P3 m
! ^; l+ s: J, j2 o6 T; v木偶剧 由演员操纵木偶以表演故事的戏剧。根据木偶形体和操纵技术不同,分为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铁线木偶四类,各有艺术特色。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木偶剧。中国木偶剧传说源于汉代,唐宋时已很发达。现在我国的木偶剧多用戏曲曲调演唱,有的则用对话或歌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