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95|回复: 1

我也说安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0-25 13:56: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也说安徽. j' I/ b% l: Q  u9 E2 O  S

, e1 k" e% d& m, l! I2 Y# [0 X( t1 z 徽州文化  
. k8 a% q$ k2 p2 b+ j. e4 j$ n& q古老的徽州大地,明清时代的徽商,叱咤商界三百余年;又因徽商贾而好儒,形成了父子同朝宰相的局面,"十户之家,无废诵读"。徽商的经济实力和政治背景,创造出灿烂的徽州文化。   K. w" |$ C$ }6 q. x
   徽州文化全面崛起于北宋后期,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它内涵丰富,在各个层面和领域都形成了独特的流派和风格。作为一种极富特色的区域文化,它与"敦煌文化、西藏文化"并列成为中国三大地方学之一。
1 h4 w. Y6 i, w0 O$ g0 U   徽州是安徽的,更是中国和世界的。希望通过这个栏目向世人宣传我们引以为傲的徽州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安徽、认识安徽、热爱安徽。“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 L- R  t! f" d4 S1 q+ |   徽州民俗
- z& e1 u; m& t5 V+ @徽州婚嫁 . G7 {9 N0 E& c1 x/ b
 旧时,徽州婚嫁严格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般有九道程序:说媒、行聘、请期、搬行嫁、开脸、迎亲、拜堂、闹洞房、回门。说媒者一般为年长女性,称“媒 婆”。行聘俗称“送担”,女方接礼后当天回礼,婚事即定。定亲后,由男方选定结緍日期通知女方,称“请期”。请期后搬行嫁。迎亲当天,由姑妈或舅妈用两根丝线把新娘额头的汗毛绞去,谓之“开脸”,亦称“拉面”。接着便是迎亲、拜堂、闹洞房。婚后第三天,新郞陪同新娘回拜父母,谓之“回门”。此为“明媒正娶”。另有童婚、纳妾、抢亲、入赘、冲喜、灵前婚等特殊婚姻形式。20世纪50年代后,父母包办婚姻逐渐被自由恋爱代替,婚事简办。80年代后,有采取旅游结緍和集体婚礼形式的
* A3 `: j( o' \( A
$ O# x4 c" z/ Q 7 D- R' L; [! N. L
重阳庙会   
  I0 R: u- J" g1 g0 w+ J" A* E   屯溪近郊的临溪镇传统庙会。前后举办3天,农历九月初九日为正日。这天,四乡八镇的善男信女成群结队赶来朝拜周王菩萨,并带来各种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进行交易。庙会期间,搭台唱戏,从日落到日出,通宵达旦,煞是热闹。建国后,庙会成为地道的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的交易会。   
0 _) F. t) d7 j4 c  d0 h9 m1 E  c% u  E( i

* R9 W9 Q8 I) W7 d& Q+ k) i+ `' g1 N2 Q上九庙会  . z* U0 c$ [2 t; o& i; e4 h
0 n# k- L# ]& i6 Y6 M$ z
4 U0 s( H8 u; h! r9 ?+ n* y
农历正月初九日为唐朝忠烈张巡和许远殉难日,徽州区岩寺镇每年于此日举行庙会纪念,俗称“上九会”。 会期三天,初八日开始,初十日结束。庙会期间,举行游神、祭神活动,搭台唱戏,各地商贩亦前来赶会,摆设摊点,各种农副土特产品和农具、日用百货应有尽有。现“上九会”已失去原来纪念张巡、许远的意义,取消了游神活动,成为一年一度的物资交流会。
8 {' |; R0 l3 L$ w! |% n8 T  
9 O" w  b$ B8 W1 e: W3 a+ l; M抛绣球   : C: V* b$ C) l3 A7 C
# e% ]5 u- K: R8 m( z4 G( b  m8 H' D

. p7 g! P" C- P  T- S0 D近年来黟县西递村举办的一项民俗旅游活动。该村的清代民居“大夫第” ,在临街的一面,悬空挑出一座小巧玲珑、古朴典雅的“绣楼”。这本是原房主、朝列大夫胡文照给夫人、小姐们歇凉观景用的。如今人们把它作为抛彩球的绣楼,则别有一番情趣。现在的抛绣球,当然不是古代小说中的“抛彩球择婿”,而是给游客一个“喜兆”,中彩球的游客,将会幸运长驻,万事如意。2 x9 A7 U3 y; L4 p' L6 y

( m: G5 u6 g( x( ?4 s3 d/ H  a& Z# w- `4 B
目莲戏   
  K! t( l% e) F/ T0 k6 a. |) t5 }7 e  |% S3 L/ I
徽州一古老剧种,流传于黄山市各地及邻县,尤其盛行于祁门、石台一带。该戏剧本<目莲救母劝善戏文>,为明代祁门人郑之珍编撰而成,分上、中、下三卷(100折),故事主要写傅相之妻刘青提,亵渎神明,被打入地狱,其子傅罗卜救母心切,遍历地狱十殿,终于母子团圆。旧时每逢夏历闰月之年,徽州民间多演此戏,以求驱邪避灾。
6 X. g+ ?; y, S  Y5 y4 Y& G0 M+ p
% ?7 ]7 j: J8 k9 c" F9 C# q抬 阁  ' Y/ l1 t& A- Y( q! i( k
流行于休宁、屯溪的一种民间游艺,又称“抬角”。抬阁共分上、中、下三层,将俊俏儿童装扮成一出出戏剧故事造型,安置在三层抬阁上,底盘由四至八名彪形大汉抬着。抬阁的四周用纸扎成龙、凤、鹤、祥云、水花等彩灯,巡游时彩灯内点燃蜡烛,映照着服装鲜艳的儿童,远远望去,酷似天仙下凡。抬阁上的人物不唱不做,但配上鼓乐开路、锣钹断后,热闹非凡。今屯溪隆阜还经常组织抬阁上街,近年创作了<戴震还乡>,以纪念一代宗师。  T/ B. K/ M8 n. W) X
  & Z7 B. o6 U- y1 B8 ~
叠罗汉    
4 _9 [. M, o- d  I5 e
8 T* e* X" ^# j% r9 s3 v/ E 流行于歙县叶村的一种民间游艺。表演时演员下穿红彩裤,上身赤膊光膀 ,面部绘有脸谱。演员均为男性,表演浑朴粗犷。演出前要举行祭台仪式,焚纸烧香、罗汉扫堂,然后众演员相继登台或在广场上表演。演员不说不唱,在大鼓敲击的简单节奏下,分别表演童子拜观音、斜角旗、仙人桥、石猴出山、六柱牌坊、凉心水阁、水帘洞、刘海戏金蟾等造型。表演时先易后难,特别是水帘洞中演员的筋斗及六柱牌坊中20余演员叠成的六层造型,最为精彩。; {; R  x3 C* J$ y1 @
  ! [, Y  W' z3 E3 W
跳钟馗   
( ^; G! X2 ~) t! O
$ u2 c% o! U; G5 Y) X: C一种民间舞蹈,又称“ 嬉钟馗”,流行于徽州区岩寺镇、歙县朱家村一带。据说明万历年间就有此习俗。每年端午节,这些地区都要“嬉钟馗”是以木偶架在肩上嬉耍,后来发展到由人扮演钟馗,在村中巡游嬉耍。近年来,歙县郑村镇的堨田村,每年端午节都要举行这项活动,煞是热闹。
3 D# }3 h) S( Z, m8 N/ u* c* V/ L( V, J1 I
仗鼓舞      
5 B: `8 Z0 [/ }% V: f9 h. z1 b) ?: r4 X, t
流行于休宁五城、榆村和屯溪黎阳一带的一种民间舞蹈,又名“得胜鼓”。传说是为了纪念唐代大将张巡、许远抗击安禄崇山叛军得胜,而击鼓欢庆。此舞由数十人表演,击鼓者打扮成武士,短打紧身,十字披红,颈挎仗鼓(扁圆形皮鼓),右手紧握短而粗的鼓槌,左手持健铃,随着行进步伐击发出清脆的响声。队列前面有一对大红灯笼,一人持纛,上书“得胜鼓”三字,后随一队蜈蚣旗幡,整个场面威武雄壮,令人振奋, s# g3 u) C* C$ V7 }

% ^0 i: v# L+ P/ l9 C- D5 Y 徽州艺术    , m% g' X3 G3 Q! |1 T
; }+ U& ~# k6 k5 G  D* H
徽派戏曲   # e  P  s5 f, i
' V# f4 i$ V+ g& C6 p
徽州人善歌舞,东晋时新安歌舞就已蜚声海内。 明代徽州人对戏剧的嗜好尤甚,各地族社每借祭祀仪礼、婚丧喜庆之际,聚众演戏,甚至在诉讼之后也有罚戏的习俗。徽州在外埠的富商,常以声伎相随,列歌舞、宴宾客。由于徽州戏剧活动较为普遍,观众主要是村镇平民,艺人在演出时,对曲词中那些高深典雅的戏文,往往予以改造,力求通俗。因而,逐步形成徽州戏剧独有的特征。
+ D7 V% g# z8 b7 h# o$ i明嘉靖间,徽州艺人在吸收弋阳腔的基础上,形成徽州腔,是为徽剧的先声。徽州腔在寓意较深的曲词中,增加了大量的解释曲文,联缀曲辞,发挥剧情的“滚唱”,形成通俗易懂的“新体曲文”。并注意增加便于理解曲词的道白,如净丑间的戏谑语,彼此的设问、对答等,给观众以更多的戏剧性,扩大和增强原作表现生活的能力。明万历间,徽州、旌阳戏班上演目连戏,把民间杂要融入剧中,蹬桌、翻梯、飞叉、滚打、走索、跑圈、窜火、窜剑等,成为表演武戏的特殊招式,并运用火彩、幻术等特技,逐步形成徽剧的特殊风格。
7 i. o9 ~$ e, n   明末清初,西秦腔等乱弹声腔流入,经过衍变,形成徽调主要唱腔吹腔拨子,其后又衍变成二簧腔。清代中期,徽剧风靡全国,形成一个唱、念、做、打并重的完美剧种。乾隆五十五年,徽剧三庆班进入北京演出,同以后兴起的四喜、春台、和春合称“ 四大徽班 ”。道光间湖北汉剧进京,徽剧的二簧调和汉剧的西皮调结合形成京调,产生京剧。 % }# l" A/ N& R' X4 l9 i
   清代后期,京剧兴起后,徽剧艺人纷纷改学新腔(京剧),徽剧日渐衰落。但是,徽州部分农村仍然盛行徽剧,“夜不唱京”,凡庙会祭祀,都请徽班演出。
7 S6 N4 c# t, T2 p. A* g' G; L, W, o& o- v. U) M7 n) z3 f
徽州建筑
/ U  C+ S7 v) R  |! m, f) G% ~1 p6 l7 B0 V& |6 }7 D- Q& Q: s
南宋迁都临安,大兴土木,筑宫殿,建园林,不仅刺激了徽商从事竹、木、漆经营,也培养了大批徽州工匠。徽州是“文化之邦”,徽商致富还乡,也争相在家乡建住宅、园林,修祠堂,立牌坊,兴道观、寺庙 ,从而开始和形成有徽州特色的建筑风格。本县现存的古村落雄村、江村、许等地的明清民宅,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徽州建筑风格。古村落选址一般按照阴阳五行学说,周密地观察自然和利用自然,以臻天时、地利、人和和诸吉咸备,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村落一般依山傍水,住宅多面临街巷,粉墙黛瓦, 鳞次栉比,散 落在山麓或丛林之间,浓绿与黑白相映,形成特色的风格 。同时有大量的文化建筑,如书院、楼阁、祠堂、牌坊、古塔和园林杂陈其间,使得整个环境富有文化气息和园林 情趣。站在高外望村落,只见白墙青瓦,层层叠叠,跌宕起伏,错落有致。 在民居的外部造型上,层层跌落的马头墙高出屋脊,有的中间高两头低,微见屋脊坡顶,半掩半映,半藏半露 ,黑白分明;有的上端人字形斜下,两端跌落数阶,檐角青瓦起垫飞翘。在蔚蓝的天际间,勾出民居墙头与天空的轮廓线,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和韵律美,体现了天人之间的和谐。 民宅多为楼房,以四水归堂的开井院落为单元,少则 2-3个,多则10多个,最多达24个、36个。 随着时间推移 和人口增长,单元还可以不断增添、扩展和完善,符合徽 人崇尚几代同堂、几房同堂的习俗。民居前后或侧旁,设 有庭院和小花园,置石 桌石凳,掘水井鱼池,植花卉果木 ,甚至叠果木,甚至叠假山、造流泉、饰漏窗,交夫和自 然谐和一体。在内部装饰上力求精美,梁栋檩板无不描金绘彩,尤其是充分运用木、砖、石雕艺术,在斗拱飞檐、 窗棂槅扇、门罩屋翎、花门栏杆、神位龛座上,精 雕细缕。内容有日月云涛、山水楼台等景物,花草虫鱼、 飞禽走兽等画面,传说故事、神话历史等戏文,还有耕织 渔樵、仕学孝悌等民情。题村广泛,内容丰富,雕刻精美 ,活生生一部明清风情长卷,赋予原本呆滞、单调的静体 以生命,使之跃跃欲动,栩栩如生。 境内还保存众多的明清祠堂、牌坊,建筑风格也颇具特色,与明清民居称为“古建三绝”。矗立于县城的许国 石坊、北岸吴氏祠堂的石雕《百鹿图》和《西湖风景》, 大阜潘氏祠堂的“五凤楼”砖雕和《百马图》木雕,分别 体现了徽派“三雕”艺术的最高水平。8 o' }3 I& ~  V" u5 E1 X$ ~

; b4 v8 M' M. Z) n 徽州理学& K) w# \1 @; @2 W5 Y" q" i
理学是中国思想史上曾起过重大影响的学派,而在新安的传播和影响尤为深,世称"新安理学"。理学的奠基人洛阳程颢、程颐和集大成者婺源朱熹的祖籍均在歙县篁墩,故称其为"程朱阙里"。 朱熹的母亲为歙县县城人, 父亲朱松曾在歙县城南紫阳山老子祠读书,入闽任政和县尉自署"紫阳书堂",以"紫阳"各其居,朱熹亦题名其书房为"紫阳书房"。学者因而称朱熹为"紫阳先生",称其学派为"紫阳学派"。朱熹从师李侗,接受程颐的思想观点,后加以发挥,建立严密的理学思想体系。他融道家和禅学思想入儒学之中,使儒学蜕变炽国古代社会的半期的经典理论--理学。  8 A1 n7 N+ ~  }& J
  他提出了"天”、"气"、"格物致知"、"知行为一"等到一系列重要思想范畴。他认为"理"是至高和包罗一切的,故称"理学"。朱熹所说的"理",实际上指封建伦理纲常。而且认为"理"是永恒存在的,企图使封建伦理永恒化。他还认为理和气不能相离,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朱熹广收弟子,亲自讲学,门生遍布各地,有学术成就、政治建树者颇多,这使朱熹学派成为理学史上最有势力的学派。他曾三度回徽省亲,每次逗留数月,所以徽州从其学者甚众。学行最著的徽州弟子有歙县祝穆、吴昶,休宁程光、程永奇、汪莘、许文蔚,祁门谢琏等等。这些学生,讲学乡里,推崇理学,使徽州成为理学影响最深的地区。南宋理宗把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作为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根据加以推崇,追封死后的朱熹为太师、徽国公,亲自为歙县"紫阳书院"题额。从此,程朱理学成为徽州正统的学术思想。 / W6 z4 _9 Y8 i( j1 m* m" U
   元朝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竭力推崇理学。徽州学者对程朱理学更是信奉不移,"凡六经传注,非经朱子论定者,父兄不以教,子弟不以为学",并在篁墩建"程朱三夫子祠"。当时,徽州"书院林立,以紫阳为大",紫阳书院被视为传播程朱理学之圣坛。清代曹振镛称:"自宋、元、明,迄今数百年,江以南之私淑文公,能于学校自表见者,必推我新安”故徽州被称为"理学之邦"。新安理学家,除朱熹及其门弟子外,还有休宁理学九贤,歙县钱时、曹泾、郑玉、唐仲实、姚琏、吴曰慎,祁门汪克宽,黟县李希士。新安理学的主要著作,有解释程朱理学命题的《四书发明》、《太极篡疏》、《礼记集成》、《六典撮要》等。从南宋前期至清乾隆年间,新安理学在徽州维系了600多年,对徽州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 ^' z9 k" x! {4 W: b' x7 X: g: T   朱熹提倡读书,认为穷理之要,必在读书,促进了徽州读书好学风气,缙绅之家往往自编教材,由父兄率子弟诵读。新安理学家恪守朱熹的义利之辨,强调"天理为义,人欲为利",颂扬"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思想,学子以之为书院之规,士夫以之为立身处事的教条,徽州商人"贾而好儒",以"仁义礼智信"这商业伦理。宋元明三代,徽州出了不少民族志士,表现了坚贞不屈的气节,也与朱熹的新安理学分不开。但是,理学的核心纲常伦理,新安理学讲究忠君孝亲、男尊女卑、丧制礼服、修祠续谱、建坊树碑。大批的"贞女烈妇"、"孝子贤孙"为传统礼教而殉身,这理学在程朱桑梓之邦结出的恶果。
& x6 I; Q& }' h' h' L( y   学术流派名。理学是中国思想史上起着重大影响的学派,而徽州为“程朱桑梓之邦”,宋代理学的奠基人程颢、程颐及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祖籍均系徽州。
: I% H( @% H* `   朱熹,字元晦,徽州婺源人。朱熹之父朱松,祖居歙县篁墩,后因被任武职,举家迁到婺源。朱松曾在歙县南门紫阳山读书,入闽任政和县尉对自署“紫阳书堂”,以“紫阳”名其居、朱熹亦自称“新安朱熹”。 . ]* ~9 g7 h% w* ]
   朱熹是理学伯集大成者,在中国思想史上影响甚巨。他曾三度回乡省亲,每次逗留数月,所以徽州从其学者甚众。学行最著的徽州弟子有绩溪汪 ,歙县祝穆、吴 ,休宁程光、程水奇、汪莘、许文蔚,祁门谢琏。这些学生,讲学乡里、推崇理学,使徽州成为理学影响最深的地区。南宋理宗推崇理学,表彰程朱,亲自为婺源朱子庙题“文公阙里”,为歙县“紫阳书院”题额。从此、程朱理学成为徽州正统的学术思想。 6 W- X: a8 ^7 E; Y& _
   元代以后,历代王朝俱兴理学,定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科举考试的依据。徽州对程朱理学更是格守不移,“是以朱子之学虽行天下,而讲之熟,说之详,守之固,则惟新安之士为然。”“凡六经传注,非经朱子论定者,父兄不以为教,子弟不以为学。”(道光《休宁县志》)新安理学家,除朱熹及其门弟子外,还有休宁的程大昌、程若庸、陈栎、赵访、朱升、范准,歙县钱时、郑玉、吴日慎,祁门的汪克宽、谢 ,黟县的李希士。新安理学的主要著作,有解释程来理学命题的《性理率训讲义》、《太极图书》、《近思录注》、阐发程朱学术思想的《四书发明》、《书传纂疏》、《礼记集成》、《六典撮要》等。
& u3 k  K$ I" t5 O* F   从南宋前期至清乾隆年间,新安理学在徽州维系了600多年,对徽州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朱子提倡读书,认为穷理之要,必在读书,促进了徽州读书好学风气,缙绅之家往往自编教材,由父兄率子弟诵读、理学家对理欲、心物、义理、天人等概念的意义、关系的追问和逻辑论证,提升了徽州文化的理性思维,培养了深厚的理性主义传统、新安理学家格守朱熹的义利之辨,反复颂扬“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思想,学子以之为书院学规、士夫以之为立身处世的教条,徽州商人“贾而好儒”,以“仁义礼智信”为商业伦理。宋元明三代,徽州出了不少民族志士表现了坚贞不屈的气节,也与朱熹和新安理学分不开。但是,理学的核心是纲常伦理,新安理学讲究忠君孝亲、男尊女卑、丧制礼服,修祠续谱,建坊树碑。大批的“贞女烈女”、“孝子贤孙”为传统礼教而殉身,这是理学在程朱桑梓之邦结出的恶果。- h/ ~# U3 E$ H5 \6 @1 Y$ ^7 r$ G+ D
% y. i, M5 c7 P3 }7 v% B$ w( C' Q
徽商
4 u; |2 y# ?' Y2 L  O! n4 q# w, O$ I) i! z
徽商又称新安商人、徽州商人或“徽帮”,它是旧徽州府籍 (歙县、休宁县、婺源县、祁门县、黟县、绩溪县)商人或商人集团之总称。徽人经商,源远流长,早在东晋时就有新安商人活动的记载,以后代有发展,明成化、弘治年间形成商帮集团。明嘉靖以降至清末民初,徽商渐趋衰落。作为中国商界中的一支劲旅,徽商曾活跃于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以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和葡萄牙。其商业资本之巨、从贾人数之众、活动区域之广、经营行业之多、经营能力之强,都是其他商帮所无法匹敌的,在中国商界称雄数百年。徽州素称“东南邹鲁”,生于斯、长于斯的徽商,一个显明的特点是“贾而好儒”、“贾儒结合”。徽商的本质是儒商。徽商研究是徽州文化研究中的不朽课题,向为海内外学者所关注。
* M, X  I8 B' ]4 b  l
! j; G: u' _! h8 W2 ^新安朴学 
) l3 s# y1 p- h: e
) J: ]9 s# b' |新安朴学(徽派朴学),朴学又称汉学、考据学,这是针对理学的空疏而言的,主张学问重史实依据,解经由文字入手,以音韵通训诂,以训诂通义理。明未清初,有深厚理性思维功底的歙县学人黄生由训诂入手治学,撰写《字诂》《义府》、开徽派考据学之先河。以后则有婺源县的江永,以及他的学生程瑶田、戴震、金榜等,都是徽派朴学之佼佼者。在中国经学史上,徽派朴学被称为皖派,其治学方法影响深远。
3 I/ ?9 `! v7 i( a   徽派朴学的集大成者是清中叶休宁县戴震(现属屯溪区隆阜乡人),他是中国清代著名的思想学、学者,“乾嘉朴学”的代表人物。中国近代的经学大师吴承仕(歙县人),则是徽派朴学的著名继承者。 6 s8 Z/ ?$ e6 L& n5 w

6 e8 M5 J( f; C/ Z 新安医学2 t) C9 c' _) m+ @9 d( z
# P" q/ g7 d, F6 `8 x: ~' K- l- u
唐代以后,徽州文化开始昌盛,研究医学的也逐渐出现。到明、清时代,名医辈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大好形势。根据不完全的统计,自宋代至清末,共有名医466人,其中197人装写了355部医学著作,为发展祖国医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 P- t. a2 R4 ~$ D: H  t  ! E3 Z3 V& ]6 O! \3 u5 _' q) \& `
新安医学的发展,大体上分为两个时期。
& P$ l' U+ A& e- j) M! I % ?( }( W8 `- E* |2 I2 G
   一、兴起时期。
: G: z5 ?/ r: k$ d3 S9 y: {
5 N6 m  }) x5 \/ W  F唐代,吴人杨玄操任歙县蔚,对《难经》进行注释工作,是三国事吴太医令吕广注解《难经》的继起者。又歙西七里头圣僧庵慧明,精研医学,时称“圣僧”。从宋神宗原丰年年间至宋末(1080---1276年),新安有名医14人,有2人写了3部医学著作。歙县张扩(1054---1102年?),从学于湖北蕲水庞安时,随后又到四川向王朴学习脉诀,于是医名大振。他享年四十九岁,从事医学活动约在1080—1102年间。张扩之学传弟张挥,又传子张师孟。张挥再传于子张彦仁,继传于孙张杲,仰承俯授达110多年,成为新安第一代名医世家。张杲以儒医著称于世,究心医学五十余年,于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写出了新安第一部医学著作——《医说》10卷。此书博采宋以前古代医书案而成,记叙了从三皇到唐代名医110多人的临床治验,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史传记。明`天启三年(1623年)再版时,田启亮誉之为“医林之珍海”。此后,婺源名医程怒倩(著《医方图说》),歙县御赐“医博“黄孝通,休宁吴源,婺源江,程约、马荀仲等相继涌现,为新安医学的兴起揭开了序幕。
4 u5 E! ~9 }& v6 j. W   到了元代(1277~1367),共有名医12人,有4人写了6部医学著作。歙县翰林鲍同仁撰《通元旨要》、《二赋注》、《经验针法》、吴以凝撰《去病简要》27卷,婺源太医王国瑞撰《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一卷(现均为四库珍本)。此外,休宁太医提举程深甫,郡医学提领范天锡,医学教授马萧、张良卿和祁门名医徐存诚等,均相继驰名于时。 , @/ j) i9 e6 c2 J; C
   明初至正德末年(1368~1521年),共有名医21人,其中有9人写了11部医学著作。歙县程宏宾有《伤寒翼》,汪源有《保婴全书》、许宁有《医学伦理》等。休宁程充辑成《丹溪心法》五卷,使丹溪学说在新安发生了很大影响。歙县程颉阶撰有《松崖医径》、《医论集粹》、《脉法指明》,其兄程阶撰有《太素脉决》、《经验方》,太医陆彦功于弘治十年(1497)撰写《伤寒便览》十一卷,新安刘锡于正德五年(1510年)撰写《活幼便览》,休宁吴显忠则撰有《医学权衡》。在这一百五十多年中,新安医学较宋、元时期,有稍有发展。   l- i& M( Y" }. z9 x$ T! ?' k
   % ^( ~+ V* Z; e% P. }
二、全盛时期。; n' ]. f4 e' e) k

- ~1 U/ C, u( t明嘉靖至清末(1522~1911),新安医学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时期。这时候医学名家大量涌现,纷纷著书立说。从嘉靖至清末(1522~1911年),即有名医137人,有45人撰写了96部医学著作。祁门汪机以毕生精力研究医学,写出了《石山医案》、《续素问钞》、《医学原理》、《外科理例》、《针灸问对》等著作13部76卷、歙县江颧编成了我国第一部《民医类案》12卷,吴昆之老师徐午亭撰写了《诸症析疑》、《余午亭医案》。此外还有:休宁方广的《丹溪心法附余》二十四卷(1536),祁门汪宦的《医学质疑》,陈家谟的《本草蒙筌》,徐春圃的《古今医统大全》100卷(1566),休宁孙一奎的《医旨绪余》、《赤水玄珠》、《孙文垣医案》,歙县方有执的《伤寒论条辨》8卷(1589),吴琨的《素问吴注》24卷(1594)和《脉语》、《医篡》、《医方考》,以及婺源江时途的《医学原理》30卷、《丹溪发明》5卷等。大量的医学著作问世,使新安医学为之一振。
& _, l$ d7 y0 g" m0 T   从清代来看(1644~1911年),新安医家进一步开展了学术争鸣。在这268年中,涌现出名医281人,有136人撰写了239部医学著作。著名的医家有程敬通、程应乐旌、郑重光、程云来、汪昂、程国彭、郑海涧、程杏轩、汪钹、许豫和等人。许多医学著作在全国都有一定影响,其内容有医学经典的注释,理论的发挥,诊断、方药、运气等方面的学说,而且内、外、妇、儿、伤、后、眼、针灸、推拿等各科,无不具备,在新安医学史上出现了一个光辉灿烂的时期。   {- k6 |( M2 R2 A$ f( A& K

! f$ R# l) X2 ^3 P6 [汪机、吴谦分别被誉为明、清四大医学之一。徐春圃的《古今医统大全》、程杏轩的《医述》等,已被列为中国十大古代医著。 - Z' S* z0 M+ t& S) j) X
' e2 Q$ c3 v7 z8 A# B5 o1 v4 e! V
   汪机提出“调补气血,固本培元”的医学思想,开创了新安医学的“培元派”先河。方有执认为张仲景《伤寒论》垂世远久,当有错简,竭20余年之精力,寻求端绪,撰成《伤寒论条辨》,称为“错简派”之组。喉科名医郑梅涧父子用养阴清润之法,治疗白喉,开创了喉科医学史上的“养阴清润派”。徐春浦发起组织的“宅人医会”,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学术团体。这些成就在新安医学乃至整个中医学的继承和发展中,都起了很大作用。
( t7 L6 F* I) t+ M3 |   新安医学专科齐全,世代相传,形成很多的“家族链”,至今不息。如始于南宋的“医博”黄孝通的“黄氏妇科”,至今已有二十五世,代不乏人,延续至今的还有明代余午亭和吴正伦创办的“内科”,清代王雪健创始的《新安王氏医学》、郑于丰、郑于蕃创始的“南园喉科”、“西园喉科”等。这些专科,内容丰富,经验独特,在中医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随着新安医著的外传,还对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各国的医学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8 r3 o6 b. V- N) A
7 d5 M5 z1 q, S4 x+ E( }2 ~  R6 f& D+ s新安医学主要著作 :《医说》宋代歙县人张昊撰,新安医学的经典著作。 % Z2 P7 L, M6 p# r, f- c
          《眼科宝籍》明代著名医学家程玠(歙县人)著。
& r! _9 o7 E8 y! ~5 V) Q8 V          《石山医案》明代汪机(祁门县城人)著。 2 E, H* b; P! U6 o; J% c
          以及《名医类案》(我国第一部总结历代医案的专著)、1 N3 v+ c7 F& y* {# Y  T* Q; k, M8 Q
                                       《本草蒙荃》、《慎斋遗书》、《古今医统大全》等等。 ) b$ `1 W) ~* ]) B5 |1 o/ x
0 S' i; @0 u: `1 z3 F0 l# _( _: w
   一、 现存最早载有大量医学史料之著述——张杲与《医说》
6 G' Q& \  E3 l, }* Q% W  Q- L" Y+ V, U2 i8 |
张杲,字季明,南宋歙县人其伯祖张扩受业于庞安时,祖张挥,父张师孟均业医。张杲行医五十余年,为了弘扬轩吱及古来名医之道,将古来医者,医案汇集为《医说》于1189年刊行。是书十卷,内分四十七门,总论名医110多人.首七门为医书总叙、针灸、诊视之类,次分杂证六门,次妇人、小儿二门,次疮及五绝、痹疝三门,而以医功报应放卷末。有评论,有本人实践附后,取材较丰富。还收载了古代一些不太公开的处方,对保存和传播古代医籍起了一定的作用。虽在张杲之前有唐代甘伯宗的《名医传》,但原书已失,故《医说》是我国现存最早载有大量医史人物传记和医学史料的书籍,也是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新安医学著作。该书东传,朝鲜李斯王朝成宗十五年(公元1488年)曾刊行,日本万治二年(公元1659年)也刊行。因此《医说》也是最早流传国外的新安著作。
+ z0 \; [1 S# K5 |  l  o5 C  4 K  l! y# V" z$ J2 F3 g3 s
二、 第一部注介医方之专著——吴昆与《医方考》 1 ^$ [3 z6 u0 J4 _7 P
' @3 h/ y& s; M0 w8 r0 Q
吴昆,字山甫,别号鹤皋山人,明代歙县人。15岁时从歙县余家山余午亭学医。临证16年,体会到生搬硬套地用古人成方治疾,不仅疗效不显,而且容易误病殃人,用古方必须要掌握方义和加减进退的规范。于是“取古昔良医之方七百余首,揆之于经,酌以心思,订之于证,发其微之,编为六卷,凡二十门,题之端曰《医方考》”。   
2 z% b) ], D3 m8 M3 w! K) J$ k  ' x6 }4 j( y9 s" ^3 L5 D- g% m8 [

: W7 o/ E: Z+ y9 N6 g1 o3 H[徽派版画雕刻6 w( _8 {, _4 t5 \/ Q8 W* J
( b4 l: d! O' @8 _! Z
徽派版画雕刻是明代中叶兴起于徽州的一个版画流派,是徽籍画家、刻工通力合作的艺术结晶。它以白描手法造型,富丽精工,典雅静穆,抒情气息浓厚。明代徽籍著名画家丁云鹏、吴廷羽、郑重、雪庄等,都曾为版刻绘画。徽派版画的刻工,往往也是画家,深谙绘画意境,刀法技高一筹。明代,歙县虬村黄姓刻工人才辈出,独傲艺林。从明正统至清道光间,黄姓刻工插图刻画的图书达240余部。明末,流寓南京的休宁人胡正言,创“拱花”套印技法,印制的《十竹斋画谱》、《十竹斋笺谱》,开创了古代套色版画的先河。
- `6 g' H. ?: w6 ~5 S  徽派版画 :肇端于墨模镌刻,明万历年起,墨模中墨面图案的镌刻技术,逐步移植到版画镌刻上来,遂形成徽派版画,至清初,发展到高峰,在海内外独步一时,产量之多,种类之富,技艺之高皆达到空前的地步。徽排版画的艺术特色,是依靠白描手法来造型,线条细如毛发,柔如绢丝,一扫过去粗壮健雄之风,适应明中期以后的社会风尚,以工整、秀丽、缜密而妩媚的情调见长,抒情气息浓厚。技法上舍弃大面积的黑白对比,以线条的粗细、曲直、起落、翻简、疏密、来表现事物的远近、体积、空间和质量的关系。徽排版画的经典之作很多,如黄应泰明万历元年(1573年)雕版的《帝鉴图说》等等。到19世纪中叶后,随着近代西洋版画传入中国和近代印刷术的兴起,徽派版画才渐趋于消沉。 ! ?# X, ~4 O' j
- m4 A& h& R4 q; n4 p1 V% H
  徽派刻书 :在我国雕版印书史上,明代徽州刻本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徽州刻本的历史自南宋始,至明初已有相当规模,其时歙县“刻铺比比皆是,时人有刻,必求歙工”。徽州自朱熹之后,文书渐开,学风很盛,读书藏书之家日渐增多。尤其在明中期以后,徽商崛起,刻印书籍成为社会百业中一个获利丰厚的时髦行业,在财力雄厚、经营有术的徽商开发下,徽州刻书业更为迅速发展起来,使徽州成了全国四大刻书中心之一。徽州刻本可上与宋板比美,下与苏杭争价,很快跻身于全国刻书业的前列。
& b$ j# z. ^; g& E' I
6 V8 s% ]/ h" {  徽派印章 :早在先秦时代,我国就产生了金石艺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天子印章称“玺”,臣民印章称“印”。徽派篆刻,始于休宁人何震,尤以晚清黟县黄士陵崛起,创“黟山派”。! Z  }1 J. B7 S# m3 A) B

( ^$ S& f; x$ L  E4 A 徽派盆景" ~4 R' \, b9 ~) |

, n! Z; A1 r6 H* w属树桩盆景。它起源于唐代。南宋时出现规则式游龙盆景, 明清时达到鼎盛。徽派盆景以枝干虬曲的木本植物为培育对象,经移栽、修凿、剪扎、摘心、去芽等手法,创作出较自然树木更富神韵的艺术品。用于树桩造型的主要树种有梅、松、榔榆、天竹、南天竺、紫薇、山茶等,以梅花、茶花为上品。地处新[安江南岸沟谷腹地的歙县卖花渔村,是闻名海内处的徽派盆景的主要产地。徽派盆景的主要形式有游龙式、三台式、迎客式、圆台式、扭旋式、疙瘩式、劈干式、枯干式、悬崖式、提根式和自然式等,以游龙式梅桩盆景最具代表性
7 o( z# i" `/ n" J0 g9 k" [  I4 X: S3 [# ?2 y. F! M7 W
徽派雕刻
$ L" H8 t6 G' j  d$ P% @8 O, ?0 ^* v- w+ k) C3 n* F6 b9 L' h2 X7 \- u: l
徽派雕刻最为著名的是砖雕、石雕、木雕。明清之际是徽州雕刻艺术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徽州众多的雕刻能手活跃于明清艺林,以他们的勤劳和智慧,举凡于金石、碑刻、版画、墨模、琢砚、嵌漆、竹刻、乃至建筑雕饰,无不给后人留下珍贵的艺术瑰宝。尤其是石雕、木雕、砖雕这三朵奇葩显得更加粲然夺目。 石、木、砖雕主要用作建筑装饰。其范围之广,几遍徽州旧辖歙、休、黟、绩、祁、婺六邑,其时间之久,由明入清直至民国,长达三、四百年 。 徽州各地的民居住宅,祠堂、庙宇、牌坊、亭、塔、桥、墓等建筑上的许多构件和局部,都饰以精美的石、木、砖雕。常见的如牌坊、石狮、石马、石鼓、报鼓石、须弥座、鸱吻、角兽、脊饰、座门、门罩、漏窗、梁枋、斗拱、轩昂、雀替、柱、门窗、隔扇、檐栏、挂落、栏杆等;其他诸如
  n# y& m( r  ]2 H神龛佛像,家具杂件,民俗用品以及工艺摆设等等,也无一不靠石、木、砖三雕增其光辉。尤其是阔绰、考究的建筑,往往“一宇之 上,三雕骈美”,从入口到室内、两厢回廊的左右上下,精美的石、木、砖雕饰俯仰即是,美不胜收。可见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三雕”在建筑装饰艺术中已独具一格,充分发挥了其在建筑上的实用价值和独特的审美作用,给徽派民间建筑增添了诱人的艺术魅力,大大丰富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宝库。  
0 L/ W- N. W: @$ S
" J8 G, R6 j2 A6 `) f 徽州茶道
4 h% B+ R9 \' F( n# n
/ F! t. E9 n: Q1 ]  g徽州茶道讲究以茶立德,以茶陶情,以茶会友,以茶敬宾。注重环境、气氛,以求汤清、气清、心清,境雅、人雅、器雅。近年来黄山有关部门把古代饮茶的礼规编成一套程序,进行“茶道表演”,深得游客的青睐。这种表演有四个或八个姑娘进行,大致分以下几道程序: 1、静气,即排除杂念,静下心来,营造一种安详的气氛;2、烹汤,即取泉水(或河水)烧沸烹气一般用瓦器、锡壶,要洁净无异味,火须旺炽无烟,文武相宜;3、焚香,敬茶圣陆羽,4、涤器,洗涤 茶盏,茶盏要用白瓷,洁净无瑕,洗后用干布擦干;5、烫盏,用开水汤一遍盏,以荡祛寒气;6、赏茶,察茶色,观察形,闻茶香;7、投茶,用三指在茶筒中取茶,投入盏中,一般每盏以3-5克为宜;8、洗茶,用一沸水少许浸润茶叶,而后将头汤倒去,使茶叶湿润涨发;9、注汤,用三沸水,提壶急水下冲,但茶汤要均匀,水至七分,加盖少顷;10、敬茶,举案齐眉,以茶敬客,以茶会友;11、闻香,约三分钟,将茶盖轻轻揭开一缝,使香气溢出,沁人心脾;12、观色,绿茶已青翠为胜,观之汤清叶绿为上品,浑黄者次之;13、品味,轻啜一口于齿颊间灌漱,再徐饮慢品,俟甘津潮舌,始得茶之真味。以上"茶道"即可配乐表演,亦可亲身试验,必定会从中得到乐趣,以益身心健康8 F9 {5 `: e. V

5 t3 ]$ j( ]8 A
9 N( A9 p# E; s' s8 E2 o4 _# ?徽派科技
8 N$ g# k! Z7 E, h' ^
0 Q3 k$ G3 u- b% U/ q$ w数 学
- |* l9 A" l# k: n8 O* A& L8 Q% N
. A4 @  e* J% ^" r+ p+ |: w' |《四元玉鉴》 宋末著名的数学家朱世杰著。他把“天元术”(即一元代数学)发展为“四元术”(即多元代数学),把“差分法”阐发无遗。但是由于战乱,该书湮没无闻。直到清道光二年,歙县数学家罗士琳重获此书,凭借高深的数学修养和坚忍不拔的刻苦精神,历经十二寒暑,于1835年完成《四元玉鉴细草》。全书把原书3卷扩充为24卷,其篇幅比原书多好几倍。正是由于罗士琳的工作,才使得我国数学史上的辉煌创造——“四元术”绝而复苏。 / R+ Q% n4 t' x6 C6 n! B# j1 e' Q

: ]' ]% I- l& z2 W( K《算法统宗》 明代屯溪著名数学家程大位著。全名《新编直指算法统宗》,是一部注重实用的通俗数学教科书。内容包括当时能收集到的各种实用数学问题和数学方法,依《九章算术》的次序,分为九章,分别叙述整数、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开方等数学基本知识。按方田、粟米、差方、少广、商功、均输、盈朒、方程、勾股等九项,叙述各种数学问题及解法。这部书的精华部分,是全面介绍了珠算以及珠算的各种方法和归除口诀,并用图形加以详细说明,从而大大推广了算盘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 x7 `# _& N& |1 |& r; F, u  |

" v9 m; ?: k# n4 ~《衡斋算学》 清代歙县数学家汪莱著。共7卷,对割圆术、级数、方程式论等问题都有很多独到的见解,对方程式根的研究,尤多创见。
/ i4 {! \+ ?# y  t' `1 \/ J7 I3 P7 R
“算经十书复原” “算经十书”包括《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孙子算经》、《五曹算经》、《夏侯阳算经》、《张邱建算经》、《五经算术》、《辑古算经》、《算术记遗》,是我国古代数学的精华,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数学的成就,代表了当时世界上的最高水平。明代以后,“算经十书”先后湮没失传,十八世纪著名思想家戴震,力挽狂澜。继承和发掘中国数学传统,对“算经十书”进行校勘和审核,使之基本呈现全貌,为祖国数学的发扬光大作出特殊的贡献。 6 T6 F: d9 J. C" i
4 C( T: h" j# o* a
《不动点类理论》 旌德人江泽涵著。江泽涵为我国拓扑学研究创始人,从50年代后期开始,他与他所领导的小组一起,打破不动点类理论停滞多年的僵局,开创了新的途径,取得系统的研究成果,对拓扑学理论的革新贡献较大。该书正是这一研究成果的总结。 1 x, ]6 z- x) d5 A8 F

5 r& m) g; R5 I5 L( o7 C: F" p7 w物 理 学
$ E/ m7 h0 [; v4 C0 Y白光色散现象研究 关于白光色散现象,我国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人注意到了,但最早对这一现象作出精辟解释的则为南宋时期休宁人程大昌。他在《演繁露》卷9明确指出五色光彩来源于日光,接触到色散现象的本质,对于虹的色散本质认识也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 Q2 b9 Z3 Y3 G  L$ P: X* K! r' {) \" A5 t" V
《镜镜冷痴》 清代著名试验物理学家郑光复著。全书共分5卷,对物体的颜色,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反射镜和透镜的成像,光学仪器的制造都做了全面详细的阐述。书中还介绍了幻灯机的原理、装置和调制方法,介绍了用望远镜进行天文观测的几种方法,大大丰富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宝库。 ! P8 g1 ~5 }: }# o
' u  w& |  f- x; S! i8 p
生 物 学
4 G. K" \* v# _5 u4 u, Q+ q《鹌鹑谱》 清代休宁人陈石麟著。书中分“原始”、“相法”、“饲养各法”三部分,对61个品种进行描述,是一部对鹌鹑形态、习性、饲养方法、叙述极为周详的专谱,对陷进饲养业仍有参考价值。 3 J( ?/ X6 F/ }( l; u

+ u+ j  ?2 ]2 y4 x1 ~《农书》 元代旌德县尹王祯所著。共分《农桑通诀》、《农器图谱》、《百谷谱》三部分,该书图文并茂,系统总结了我国南北方的农业生产经验,在农业科学技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A8 h9 s, G( N, j2 W9 g, j
1 j  K% J4 I! J# s- i+ x《广群芳谱》 清代汪灏等受康熙帝命,以明代王象晋著《群芳谱》为基础,进行增删修补,使全书更严谨,内容更丰富。全书共100卷,于1708年改编完成。
' G2 P; y; x& j  [& ~5 v2 x6 J- W$ W
《笺卉》 清代吴菘著黄山花卉专著。共记黄山花卉35种,逐一描述其性状、花期、产地等,文字简明,引人入胜。使记述黄山花卉的第一部著作,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7-12-2 20: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啊说出安徽的精髓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4-5 04:38 , Processed in 0.04001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