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6-24 20:3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斧声烛影疑云重重, q2 ]( |0 Q, w& c
* G( _9 c% \( a0 Y% @# O
开宝九年,公元976年10月19日夜,朔风凛冽,大雪飞扬。宋太祖突然命人召晋王赵光义入宫。赵光义赶到后,宋太祖屏退了左右侍从,独自与赵光义酌酒对饮。守在殿外的宦官和宫女远远看见殿内烛火摇晃不定,赵光义的人影突然离席起身,摆手后退,似在躲避和谢绝什么。不久,便听见宋太祖手持柱斧戳地,“嚓嚓”斧声清晰可闻,同时大声喊道:“好为之,好为之。”兄弟二人饮酒至深夜。赵光义告辞兄长出去后,宋太祖才解衣就寝。
, p0 r6 ]) }3 t" k8 W 然而到了次日凌晨,宋朝的开创者太祖忽然离奇驾崩,年仅五十岁。5 W8 E5 s0 j9 T5 e8 _
4 l F$ N9 M4 g 这是历史上称为“斧声烛光”的其中一种说法。这种说法出自宋代文莹的山林老僧名为《湘山野录》的书里。
; u0 h! H, {4 [' u5 F( o 5 T( }% A) H0 [
事实上,在官修的宋史上,关于赵匡胤之死,都是语焉不详的。《宋史·太祖本纪》中只有两句简单的记载。一句是“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另一句是“受命于杜太后,传位于太宗”。! [; l h: y& s$ K8 _
官修宋史语焉不详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与自宋太宗赵匡义以后的北宋皇帝都是由太宗一支人继承有关。这些人既不愿说清事实,又不好胡编历史,最妙的办法就是绕过去。
4 w5 m, ^7 {+ \/ D; k( z 那么,开宝九年,公元976年10月19日夜究竟发生了什么?赵匡胤真正的死因是什么?
$ }) m$ c+ M! W3 Q+ G6 _1 W 首先,我们看《湘山野录》里的第一句“宋太祖突然命人召晋王赵光义入宫。”这显然就出现了一个疑问,为什么宋太祖突然召赵光义入宫?而且时间是深夜。有什么重要的密事非要这时候谈?
8 [( }5 \6 T# ]) a1 X+ f/ A, g+ m& W 再看后一句,“赵光义赶到后,宋太祖屏退了左右侍从,独自与赵光义酌酒对饮。”这里也有两个疑问,一是二人深夜见面,难道就仅仅是为了喝酒?二是,即便是只为了饮酒,为什么要屏退左右侍从?只有一个答案,就是有重要密事要谈,到底是什么事呢?( H; y/ a. }' [ c% m
接着看“宋太祖手持柱斧戳地,嚓嚓”斧声清晰可闻。”什么是“柱斧”?并不是用来砍人的斧头,而是一种可以把玩于手中的文具类用品,形状似一支轻巧的如意。由玉或水晶制成。君主一般用这东西在图纸上勾划,拿在手中正合适。
7 H3 B* q# h: H, w 宋太祖不是长臂猿,他要拿“柱斧”这玩意儿戳地,就得蹲下身来。这就更奇异了?两个人喝着酒,怎么就忽然拿“柱斧”戳地呢,还发出清晰的“嚓嚓”声?一边戳还一边喊“好为之,好为之。”关于这句话,有的解释是“好做”,有的解释是“好好干”。 |, I1 w! j$ U+ C% s
做什么?干什么呢?
- d* c8 t7 X9 o. s - |: w& j$ Z- @" M. K) @5 ^8 h
由于这些诸多疑点,便有了赵光义毒死兄长一说。尤其是“赵光义的人影突然离席起身,摆手后退,似在躲避和谢绝什么。”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这样一幕——赵光义在酒里下了毒,赵匡胤喝下,毒性发作,他顺手抓起“柱斧”戳向赵光义,但已经没有足够的力气,于是身子一软蹲下,也可能是倒下或趴下,手里还拿着“柱斧”在地上痛苦地戳着,口中喊道:“好为之,好为之。”而赵光义惊慌离席起身,本能地躲避。. o _) b2 [ R) }9 b- |
如果是这样一种情形,赵匡胤在说“好为之”这句话的前面,前面笃定有一段赵氏兄弟间的谈话。谈话内容会是什么呢?应当是赵光义请求赵匡胤死后将皇位传给自己,当然,这请求中带着威逼。赵匡胤犹豫愤怒间,毒性发作,这一刻他感觉生命走到了尽头,万般悲悯无奈地说:你当继位吧,你好好做,好好干。" o: B0 P# G% y! Q
我要说的是,这一幕并非是空穴来风的主观臆想。从“斧声烛影”事件前后,就可以得到一些依据。
$ i" _8 ` N. ^$ S+ ~
: v! a5 o( U% ^" D8 o% i1 t: V/ d 首先说说赵光义,他在开封府担任府尹,长达16年。在这之中他培养了自己的大批党羽,在他的旗下,有精通吏术的宋琪、有能言善辩的程羽、有文武双全的贾琰。可以说是人才济济。而且赵光义本人礼贤下士,善于交友,情商和智商都很高。所以他的势力不仅大,而且在朝中是根深蒂固。
' \$ u; R' ^3 z 到了开宝九年,公元976年3月的时候,朝中的群臣爆发了“迁都之争”。赵匡胤认为以开封作为国都,地理位置虽然不错,然而地势不险,不易防守,容易四面受敌。于是有意迁都洛阳。虽然两地各有利弊,但在赵匡胤看来,迁都洛阳是利大于弊。
" q; ^ ?5 {, Q- h2 K. c4 [+ w* N 大臣们对此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譬如铁骑左右厢都指挥使李怀忠谏就认为:开封得运河漕运之利,有通往江南之便,每年从江淮运来百万斛米供给京师数十万军队。而且东京根基巳固,不能动摇。1 ~0 V9 G+ ^4 k/ x+ Z% V; p
赵匡胤却不听从,他认为开封城中所需物资全仗水路由外地运送,万一开封被围,后果难以想象。
) S3 O9 ?' ~5 W8 \/ L P" Z: T# Z 看起来,赵匡胤已经下了决心迁都。而这时候,而这时候也反对迁都的赵光义说了一句微言大义的话:“在德不在险。”
$ t; e2 x; e" Q, ~* N8 K. G& _1 m 叫人意想不到的是,赵匡胤听了这句以后,默然无语。晋等到王赵光义出殿后,他居然对左右大臣说:“晋王的话不错,然而不出百年,天下民力必尽敝。”4 d% i* s) ?9 F
于是,迁都计划没有成行。
) s6 I' Y: y2 D ; W7 U! x) x2 N* q$ ^, h" v' M
赵光义一句话就能说动赵匡胤,是他在赵匡胤心目中的地位极重极高,还是这句话本身就含义深刻,合情合理呢?两方面原因都有。
2 @$ J- V" H6 u+ {8 _# V) ^% ^ 我们来看看“在德不在险。”这句话的出处——此语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为战国时著名军事家吴起的重要观点。
4 y2 D" x3 g% T1 _- y 据《史记》载:有一次,魏武侯携吴起乘船渡河。行至中流,魏武侯一边欣赏着两岸险峻山峰一边说:“多么坚固美好的山河呀!这不正是魏国得以巩固的根本吗!”( M, P; n! w* {, D% P7 J0 e3 ?
吴起立即回答说:“国家政权巩固与否,其根本原因在于施德政而不在于天险屏障。古代的三苗王国左洞庭(即洞庭湖)右彭蠡(即鄱阳湖),但因为他不修德义,而被夏禹所灭;夏桀的都城左河济(河指黄河,济指济水),右泰华,伊阙(春秋时周的关塞,地势险要,在今河南洛阳南)在其南,羊肠(即羊肠坂,在山西境内)在其北,可谓固若金汤,但由于他实行暴政,被商汤所取代;殷纣王所居的国都左孟门(即孟门山,在太行山东),右太行(即太行山),常山(即恒山在山东境内)在其北,大河(即黄河)经其南,但因为他为政残暴,而被周武王所杀。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如果您不施德政,船上的人们都会成为您的敌人。”魏武侯听了吴起的一番话,十分感叹。' r$ U) e! z9 o- t/ M2 ]3 z
/ b+ l& V$ p5 w5 @$ I2 a8 { 由此可见,赵光义的“在德不在险。”是非常有道理的。但是,他说出这样一句话,倒不是为赵匡胤着想,而是出于自己的忧虑。因为一旦迁都,他的势力肯定就会被削弱。不管赵匡胤迁都是否有这个目的和深意,他都会对此忧虑。他要保持住自己的势力,这说明他有继位当皇帝的野心。这一点毋庸置疑,因为事实上,在“迁都之争”6个月后,这位赵光义就由晋王变成了皇帝。这就要说到“斧声烛影”事件之后的发生的事情——
i" |1 y8 D: h( P2 ~5 ?2 ` 据《续资治通鉴·卷八》记载:公元976年10月19日夜,赵光义告辞兄长回去后,到了凌晨,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宋皇后立即命宦官王继恩去召皇子赵德芳入宫。而王继恩却去了开封府请赵光义。到了地方,看见程德玄站在府门外。这又是一个疑点。注意时间,此时是凌晨,程德玄怎会站在开封府门外?他显然是在等什么人的到来。有一点必须说明,程德玄是赵光义的心腹,他精通医术。! q( A! }( X9 ^3 ~
王继恩看到程德玄后,露出了惊讶地表情,接着二人对话—— e: u; t- U8 F& _) T
王继恩问:“你怎会在这里?”# ^2 Q- K% U$ `7 Y
程德玄答:“前夜二鼓时分,有人在我家大门口唤我出去,说是晋王召见,但我出门一看,没人。反复三次,确实没人。我担心晋王生病,就来开封府探视,刚到门口,就瞅见您了。”
8 k. ^/ D* m6 |; ? 4 d4 Y7 B7 k0 e3 @' O* L; ^
请特别注意这两句对话,程德玄说:“前夜二鼓时分,有人在我家大门口唤我出去”。然而,接着又说,没看到呼唤的人。那么,这个“人”是否存在,只有程德玄自己最清楚。二人这番对白,想表明的是,双方只是偶遇,而非事先约定。欲盖弥彰。这里有一种很大的可能性,就是赵光义早就收买了王继恩。虽然宋朝没有宦官干政的现象,但这并不能低估宦官的身份。赵光义素来与内侍大臣关系密切,而王继恩是个审时度势的人,在诸君的候选人中,他知道赵光义的实力的超强的。如果他帮助赵光义,便有机会获得拥立之功。所以,他违背宋皇后的懿旨,直奔开封府。
4 H* N2 O; l( m; ~8 ^0 W# }
$ X8 c/ m5 ~3 _& B 王继恩和程德玄念完台词后,一同进入开封府,去见赵光义。此时又出现一个极大的疑点——凌晨时分,赵光义居然还未就寝。这无疑说明他在等待大事的来临。他听说兄长赵匡胤暴亡,立刻作惊异状,犹豫着不肯前往皇宫,提出要和家人商议。如此紧要的大事,又是危急关头,和家人商量什么呢?家人又不能参与朝政。很明显,赵光义在作秀,他边说边走进内室。
" C6 t4 ~1 j! |- T% q 这时候王继恩着急了,他说了一句话:“时间久了,恐怕被别人抢了。”这句话完全暴露了实情。“时间久了”是指什么?宋皇后派他出宫,久不见他回,必定派其他人去召皇子赵德芳。其次,“恐怕被别人抢了。”这个“别人“是谁,“抢”什么?这个关头,王继恩口中的“别人”除了赵德芳还会有谁呢?除了“皇位”还有什么可以抢的呢?
6 s. e3 M5 y% J/ d( {" q 再其次,“抢”的意思就是夺,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赵光义早有夺取皇位的野心和计划。这句话,也可以进一步推断,王继恩是赵光义在宫中的耳目,早已被收买。此刻他惟恐生米煮不成熟饭。( G u' t. j1 o8 G
同时,王继恩这句话也透露了另一个事实——据《宋史·程德玄传》记载,王继恩是带着宋太祖的遗诏来找宋光义的,这显然是个漏洞,如果是这样,王继恩就不会说出“时间久了,恐怕被别人抢了。”的话了。关于这一点,在司马光的《涑水纪闻》中,也只说是王继恩自己决定去找晋王的,没有提到遗诏一说。) y; I' I) |. c* i3 r+ Q, ?5 r0 Z
5 a' k( j( T! O; U& r4 \4 _
在王继恩的催促,赵光义等三人冒着风雪赶往宫中。到了皇宫殿门外,王继恩请赵光义在外稍候,自己去通报。程德玄却主张直接进去,不用等候。说完就与赵光义一同闯入殿内。1 i6 ]) R9 R! B$ l6 ~# E# n
宋皇后得知王继恩回来了,开口问:“德芳来了吗?”
p+ v# K- L R: v: f% q6 k# {3 c 王继恩回禀:“晋王到了。”5 M' ^7 D, y- R0 a. d3 I+ Z
宋皇后晕眩。此刻,赵光义已出现在她跟前。25岁的宋皇后,虽然是个年轻的皇后,但出身名门,位主中宫,多少了解一些政事,心里知道,一切都完了。她哭着对赵光义说:“我们母子的性命都托付于官家了。”这句哭诉中有一个顶要紧的词——“官家”。这个词取义于“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是五代到宋朝对皇帝的称呼。“三皇”是指伏羲、女娲、炎帝,“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N, i7 C1 l- R- V5 ~, ^ p 宋皇后这样说,就是承认赵光义做皇帝了。0 T( c/ X: |- {& k7 X; a
赵光义什么反应了,他故作悲伤,泪流满面地说:“共保富贵,不用担心。”
$ k( N# d' {) V6 d; w+ u# x
' B& V6 |- N6 A9 n) J9 d) w 至此,赵光义抢在侄子赵德芳之前登基为帝。而太祖之死,蹊跷离奇。从公元976年10月19日夜另外几个疑点,和赵光义登基后的一系列举措,都不能不让人猜测和推断,所谓“斧声烛影”之谜,就是赵光义精心策划毒死兄长赵匡胤的一桩谋杀案。) [$ C; t b* N* u& ]
6 H m4 k$ f0 `+ ?8 V' M" s 疑点一,既然赵光义已经买通了宦官王继恩,为何又要程德玄在府门外等候?是为了和王继恩街头吗?不,他另有打算。我们知道,这个程德玄是精通医术的,赵光义毒杀赵匡胤离开宫中时,赵匡胤即便毒性已发作,但还没有咽气。因此,赵光义必须保证万无一失,一旦赵匡胤不死,他还可以带上程德玄前去,以医治为明再次下手。
6 [1 X* w N ]3 q+ ]; [& b $ {5 ?1 T$ e$ G* ?2 e3 d8 J
疑点二,赵匡胤突然命人召晋王赵光义入宫,并且屏退左右侍从,独自与赵光义酌酒对饮。7 X, c9 r- l$ x' |
为什么突然召赵光义,这一点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如果可以推测,那么有一种可能——不是赵匡胤夜里召赵光义入宫,而赵光义主动求见,才应召前去。这时候,他刚从洛阳回来,便开始实施他的谋杀计划。他携带准备好的毒药到了宫中,在对饮中趁机将毒药投到赵匡胤的酒中。赵匡胤之所以屏退左右侍从,并非是要和赵光义独饮,而是有重大秘事要和赵光义交谈,这个秘事,最大的可能就是谁来继承自己的皇位。
* D7 J$ F& \; X3 G% N/ u9 ?
: B7 H- s& J) H2 d& o 再看赵匡胤死后,赵光义的一系列举措。
. g% K/ L L( J |4 N- B9 c$ F" h. W 5 T' A! d; j( ~" F5 r
举措一:是我们熟悉的“金匮之盟”。太宗赵匡胤死得不明不白,赵光义为了显示自己即位的合法性,便抛出其母杜太后的遗命——在杜太后临终之际,召赵普入宫记录自己的遗命。据说当时太祖也在场,杜太后问太祖何以能得天下?太祖说是祖宗和太后的恩德和福荫。杜太后说,你想错了,若非周世传位幼子,使得主少国疑,你怎能取得天下?你当汲取教训,他日帝位传光义,光义再传光美,光美传于德诏,如此,则国有长君,乃是社稷之幸。” f7 ]( r* S# d5 S
太祖听完这番话,哭泣叩拜。杜太后便让赵普将自己的遗命写为誓书,藏于金匮之中。
" i4 [+ e9 c4 G4 L- ~2 ] 这个“金匮之盟”,年代久远,充满迷雾。兄死弟及皇位并没有先例,赵光义当皇帝名不正,言不顺。然而,他既然当了皇帝,也就掌握了篡写历史和引导舆论的权利。因此,所谓的“金匮之盟”,很有可能是赵光义的杜撰。
( x/ C- A+ g, E. a8 h2 G- i1 a 在看后面的举措,更加深了关于这一点的推测。
+ W) }6 j3 X- I; y
7 k6 i& w* s+ T+ P7 B/ T% s 举措二:赵光义一即位,立即诏赵普入朝,任太子太保,在京师供职。6 i2 ~' D' j5 s1 Q
* d: N; U0 I/ l 举措三:赵光义即位为宋太宗后,先是大赦天下,以弟弟赵廷美(即赵光美,为避讳改名为廷美)为开封尹兼中书令,封齐王,宋太祖和赵廷美的子女,均与赵光义的子女并称为皇子皇女。宋太祖的旧部薛居正、沈伦、卢多逊、曹彬和楚昭辅等人也都加官晋爵。显然,这是在刚刚登基、根基还不稳的情况下,所做出的安抚人心、消除动荡之举。! \0 R8 l4 ^* X. J
) x' ^1 }- A# w& R$ {
举措四:一即位就迫不及待地改年号为“太平兴国”,而根据惯例,新皇帝即位,都是次年才改用新年号纪年。为什么宋太宗打破常规,将只剩下两个月的开宝九年改为兴国元年呢?这愈发说明他心怀鬼胎,要抢先为自己“正名”,以期造成不可逆转的既成事实。
7 S! l# [) H8 e ^
' ]- z) a- J; |/ k: x* F8 q+ S! n+ A 此外,关于“斧声烛光”中,赵光义毒杀兄长赵匡胤的动机问题。有一种观点,并不认为赵光义并不是因为夺取皇位而杀死赵匡胤的,而是另有原因——为了花蕊夫人费氏。这位花蕊夫人是后蜀后主孟昶宠妃,精通诗词,才貌兼备。后蜀被宋灭后,孟昶与花蕊夫人都被俘虏,押送到开封拜见宋太祖。七天后,孟昶暴毙,有些史家认为是被宋太祖毒死。宋太祖趁机将孤苦无依的花蕊夫人收入宫中。因为久闻花蕊夫人才名,宋太祖要她即席吟诗。花蕊夫人沉思片刻,吟道:“君王城上树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颇有骨气。反而让宋太祖大为倾倒,封花蕊夫人作了妃子。
; s8 M7 ?% U% c$ b; ?9 s* u" q" b 花蕊夫人入宋宫但不忘故主,绘孟昶画像私挂奉祀。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就拿出孟后主的画像流泪诉说思念之情。此事被宋太祖入宫看见追问,花蕊夫人急中生智说:“所挂张仙,送子之神,蜀人皆如。”宋太祖这才未追究。不久,这张仙送子的画像从禁中传出,连民间妇女要想生儿抱子的,也画一轴张仙,香花顶礼,至今不衰。, o( z( ~" h8 [- D
赵匡胤迷恋花蕊夫人费氏,从而懈怠政务。赵光义多次向赵匡胤进谏,而赵匡胤置若罔闻。于是,赵光义在随赵匡胤到后苑骑猎,花蕊夫人侍驾随行时,赵光义引矢瞄准走兽,突然回弓引满而射,花蕊夫人一声惨叫,当场毙命。- ~4 r& s7 K) y: }
所以,赵光义不可能在宫中调戏花蕊夫人,更不可能被哥哥赵匡胤发现,提起斧头将之砍死。
$ N# h! v: V: n 因此,如果扑朔迷离的“斧声烛影”的事件,就是赵光义毒杀赵匡胤;那么,就只存在一个动机——赵光义要夺取皇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