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古代的医生(转载一个医生的历史,献给论坛)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3 21: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 为了生活,傅青主和儿子傅眉在太原南门附近的玄通观旁开了个药局,其实傅青主不常在那里,生意主要是傅眉打理的,有趣的是,我们的高人傅青主极具广告意识,竟然自己手书广告招贴,贴到大街上,这可真是一大奇闻,现在山西省博物馆还收藏着傅青主亲笔广告招贴一张,实在是让人眼界大开,现在我给收录如下,让大家也欣赏一下:
5 v0 V' ^0 C" r( y  “世传儒医西村傅氏,善治男女杂症,兼理外感内伤。专长眼疾头风,能止心痛寒嗽。除年深坚固之沉积,破日久闭积之滞瘀。不妊者亦胎,难生者易产。顿起沉疴,永消烦苦。滋补元气,益寿延年。诸疮内脱,尤愚所长。不发空言,见诸实效。令人三十年安稳无恙,所谓无病第一利益也。凡欲诊脉调治者,向省南门铁匠巷元通观阁东问之。”
2 @+ g' E. ]: X& l7 I& E0 ^. I+ S  怎么样?有趣吧,瞧人家广告写得都那么对仗,可能要说这知识分子下海,傅青主算是早的了。
$ P- v- t5 z* F  n. G  a  但是,估计这则广告的效果不会好,因为大家一看是傅青主写的,立马就抢先撕下来,拿回家当宝贝收藏了(这不就最后流转到山西省博物馆了),估计傅青主写一万张也没有用,只能是现在拍卖行里更热闹一些而已。9 y- O7 M" ^4 V! b- z5 B
  当然,这个药铺只是傅青主一家糊口而已,他的生活依旧拮据,经常是靠朋友们接济度日。# _! I7 ]# b7 d) g
  
; z6 S1 U  N6 B  h! z3 F, P# l  在这样的忙碌中,转眼到了康熙十七年(1678年),这时傅青主已经七十三岁了。这一年,康熙皇帝为笼络收买知识分子,施行怀柔政策,让各地推荐选拔有学之士到北京应试,录用授官。3 u" E* ~( |: k' U1 O( ^
  这就是著名的博学鸿词科考试,正月二十三日下的诏,结果立刻就有人跟着起哄,吏部给事中李宗孔、刘宗周推荐傅青主,让他赴京应试。9 t. E! j8 [, K4 ~; o! z" c% a4 j) j
  傅青主这个气啊,都七十多岁了,还考什么试啊,我一辈子都反清你们又不是不知道,于是就托病推辞。
% ]6 W9 k; l, W+ g  [  没办法,名声太大了,躲不过去,朝廷一听:什么?傅青主不来?那可不成,传令下去,必须来!
2 o0 y8 z3 z6 }' w3 B5 Z  这下苦了下面当官的,县令戴梦熊亲备驴车,来到傅青主家,就差点给傅青主跪下了:“老大,你就给点面子吧,你不去也就罢了,可我还要在道上混啊,您就行个好吧!”
" B' Q" f. }9 J! A  其实这位县令平时和傅青主还真不错,没办法,犹豫再三,傅青主想这事也不能拖累别人啊,就在儿子傅眉的扶护下上路。) w3 w1 `* H9 _8 W8 \+ e2 c
  但他这次去京城,是下了可能要死掉的决心的,他在《病极待死》诗中写到:“生既须笃挚,死亦要精神……”;“此生若得生还里,汾水西岩老首丘”。
3 M$ l3 ~  E& [1 m  在进京的路途上,傅青主悲愤交集,寝食皆废,据说他用锥子刺破两腿,造成了自己伤病的假象。
( U  Q, D0 C: U4 t( t  到了京师后傅青主让驴车停在了崇文门外,拒不入城,他在崇文门外三十里找了一个久无人烟的圆教寺中住下。, Q4 F/ r" ~: L7 \0 A1 I. |4 L
  真是牛啊,这是何等气节!我不承认你的政府,连你的都城都不进。9 f9 }8 y9 u" B
  这时候城里的人听说忠义满天下的傅青主来,这可是大新闻,于是组织了浩浩荡荡的傅青主参观团,上至什么王公九卿、什么士大夫的,下至普通老百姓,全都跑出城来,到这个圆教寺来探望他,估计其中有很多也不知道什么是学问,有的是附庸风雅的,也有纯粹是崇拜的粉丝,反正是都来了,简直快把这个圆教寺挤破了,没办法,傅青主一律借口病重,躺在床上,不起身迎送,由的儿子傅眉迎送各位。1 ]- h% z0 ^: m5 D3 Q
  这些被推荐的一百多位学者大部分是当年秋天到的北京,结果考试是第二年三月才举行的,这帮学究在北京住了那么长的时间,干嘛呢?没事就互相交流吧,于是就开始互相串门,最后使这次考试变成了一次全国性的学术交流大会,会后还发表了论文若干(互相应和写的诗作)。) X5 ^8 Q. i( t+ m3 V6 o
  各位学究们也经常来看望傅青主,傅青主还让儿子代替他和一些同样是托病的老人们交流,看他们留下的一些书信,很有趣,经常是儿子带回来的学术问题,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儿子复述清楚了没有。5 i. I0 a& v% S5 E
  第二年三月,考试开始了,大家都参加考试并被皇帝赐宴体仁阁,这对一个知识分子来说是何等的荣耀啊!
; Y+ l2 B. M3 Y  B, i8 L9 q3 s  结果傅青主告诉考官,对不起,我身体不好,不参加!/ J9 `  W1 n; L' Y  l6 c
  这让康熙皇帝觉得很没面子。
) E' E' c) v$ `  接着是在保和殿由康熙皇帝面试,结果很多参加考试的人没有通过,倒是没有参加考试的傅青主,康熙皇帝宣布因为“人望”(短信支持率太高),被破例“示恩”,授予官职,吏部本来是拟定授予“正字”,但是康熙觉得官号太小,下旨“傅山文学素著(是挺著名的,净拐着弯的骂清朝政府来着,骂了一辈子),念其年迈,特授内阁中书,着地方官存问”。$ @% B  N- M3 N1 }
  好嘛,这可真够客气的了,这搁一般人可就乐坏了,还不赶快谢恩?
3 t, {0 ^( ~' F6 K, G  结果傅青主告诉来提醒谢恩的大臣,我不去!没什么恩可谢的。
: C  N9 |1 V$ f7 a. o1 k  啊?!这下可把这帮大臣给吓坏了,这您还不谢?老大,您实在是太不给面子了吧,怎么说这也是皇上啊?
1 O  V8 e. b$ n) m/ {# i% z$ u  傅青主告诉他们,不去,再逼我,我就绝食死给各位看。
: r, ~* ?. y: C% t+ v7 M$ {  天哪,那也的逼啊,否则我们没法儿交代啊!估计当时这帮大臣的腿都抖了,吓的,脾气掘的见过,这么有骨气的没见过!6 I1 b% q! t3 L2 `# P& x- H& W
  于是接着逼,傅青主就真的绝食给他们看。(七日不食,佯颠将绝)3 K* I& a! t* B2 ~
  这下大臣们更傻了,这人要是死了,就更没法儿交代了,傅大爷!我叫您大爷成吗?您就给个面子吧!$ p% r+ o% c, }5 _- ~
  傅青主还是不去。
8 V$ K  m, z; F# H& J6 |+ \  这时有位叫冯溥的大臣急了,因为这事他是主管啊,他就命令人强行架着傅青主来到了午门(因为谢恩要在午门),没想到傅青主一看见午门.想到故国尚在,江山易主,不禁眼泪喷涌。
+ E4 h4 W/ m0 V; `2 ]( }  此时,别的人都受宠若惊,远远的向康熙三跪九叩首,傅山却昂首挺胸,直立不跪。6 C) `3 z1 I  E
  这帮大臣们吓得差点尿裤子了,心想傅大爷啊,您这是什么胆子啊,这不要命了吗!0 n: E0 a6 b6 J9 l+ |* x
  那位冯溥更急了,急忙扑上去,强把傅山按倒在地。
1 w. U; z! y) e  o8 C9 ^  在皇帝身旁的大臣魏象枢向皇帝解释说:“行了,行了,他已向皇上谢恩了”(止,止,是即谢矣),康熙皇帝也自己打圆场,好,不用谢了,平身。
3 o0 k) z( s2 W& |3 S  z5 Q5 p1 C1 u  这才算应付过去。( z6 ~1 f( B  y$ Z& q9 g; g
  很快,傅青主就准备离开京城,要返回山西,在他走的时候,大学士以下皆出城送他,这帮人实在是太佩服了,赞叹傅青主“权贵难移志,威武不能屈”,连那位冯溥都来写诗相送,傅青主载着满满一驴车的送别诗,离开了京城。
3 y7 I# m, ^# k" G( T" s6 W  4 S( j# a0 l/ l" T
  公平地说,此次进京,傅青主本来是抱着必死的信念来的,但是谁都没想到康熙皇帝如此有度量,在傅青主的进逼之下,居然毫不在意,还优待对方,从康熙皇帝这边,因为此事得到了更多文人的心;而从傅青主这边看,此事则成全了他一生的气节。1 j$ w# a; U1 K! p4 H& N$ K! V
  倒是一帮大臣,被吓得开始整晚做恶梦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3 21: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傅青主回到家乡后,继续他的乡居生活,写字和看病是他生活中的两个主要事情,有的时候,有些当官的想来看他,可是傅青主的原则是,如果你是来看病的,那么没有问题,如果不是看病,那对不起了,不见(有司以医见则见,不然不见)。有的人还称呼他“内阁中书”大人,傅青主则像没听到一样,根本不理睬,如果叫他傅青主,这才搭理人家。
8 ?6 O- l* D% Z( O  5 G* U4 Y2 K6 Z
  在这样忙碌的日子里,傅青主的年龄越来越老了,他此时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把医术传下去。/ ^  A, m: l% S: a! Z
  想了很久,最后他决定采取一种秘密的方法,把医术传给后代。
4 ~  b/ n. p- V9 t" d* o  这里出现了一个谜团,令人不思不得其解,就是傅青主一生著述甚多,为什么单单要把医术以一种秘密的方式传下去呢?3 n! W* H3 e9 K  s. q" f. a
  我在翻阅了很多傅青主的言论之后,终于明白了其中的缘故,因为傅青主对他自己写的那些东西并不是很在意,虽然最后他告诉他的孙子们要好好整理,但也就是做为文献而已,在平时,他经常随写随丢,弄的他的友人们很着急,经常跟在他后面捡(都是宝贝啊),有些资料他还认为不成熟,所以就不急着拿出来。而医学的书籍,他却觉得非要传下去不可,所以他决定要单独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来传播。3 X0 @3 I* F' G
  实事证明,他是非常有远见的,现在,他的其他内容的书基本都失散了,只有医书,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传播了下来。* a2 l1 \# e$ s3 k1 a( ^
  这是一种什么特殊的方式呢?( i4 y6 p% U2 q
  一天,他把一个朋友找来(此人具体是谁,已经不可考了,我分析应该是道教中人,因为后来在《石室秘录》序四中托名是吕道人),向该朋友说明了自己的意图,然后让朋友去北京一带寻找合适的人选。& p  f. \" _  M1 `( g2 H
  于是,这位朋友背起行囊,出发了,而这个被找来的传承学问的人,就是陈士铎。
; b% M& ^8 k$ |5 t/ {7 F  这位陈士铎我们在本文的开始提到过,他是浙江绍兴人,是个喜欢道教的学子。那么,具体找人的细节如何呢?当然没有任何文献记录下来,那么,让我们从陈士铎的医书里寻找这个事件的蛛丝马迹吧。" o' L) e# e" _/ V. g, r8 S
  陈士铎写的最早的一本医书就是《石室秘录》,好的,我们就从这本书的序里寻找线索。
! r3 i, i, }- s0 U* n" N( t$ T+ x  《石室秘录》的序二就是歧伯天师写的(当然,是托名),其时间是康熙丁卯年冬至前一日,历来学者根据这个时间,来研究陈士铎和傅青主的见面日期,怎么对都对不上,因为丁卯年(即公元1687年)傅青主已经去世了,所以学者们把这做为一个悬疑,做学问如果这么做就太死板了,您要根据傅青主的性格来推崇,傅青主什么性格啊?他一辈子拐弯抹角地骂清政府,经常是一首诗里捎带着骂好几笔,所以要根据这个思路来分析。
+ H4 a7 q: r, [$ Q+ o( @/ V; n2 {  丁卯的丁在天干里配五行属什么啊?属火,卯在地支里配五行属什么啊?属木,那丁卯根据甲子纳纳音那年该是什么呢?是炉中火,他之所以写这么个年份,是因为清朝属水,而明朝是火。那么为什么要把日子定在冬至前一日呢?哪有那么巧啊,还正好冬至前一天,那是因为中医认为冬至日阴气始降,一阳始生,阳气就此生发,说冬至前一日,那是说阳气始生的这天还没有到来,但是快了!再看序三张仲景(也是托名)的落款时间:冬至后十日,说明光明已经到来了。
+ t6 H9 k9 b8 l3 m  连落款的日期都要灭清朝一道,这就是傅青主的性格。8 v& d3 z3 L' B* h( a
  4 [; m% W" @$ j- W7 v
  这本书的序四是托名吕洞宾写的,这就是傅青主那位道友,在这个序里,我们大致可以看出当时的情景。
- B' a$ [: }2 Z) q2 G' ~  当时,陈士铎一个人正在北京游荡,估计是一边赶考,一边寻找些老师什么的,恰巧,碰到了傅青主的那个道友,两人就聊了起来,陈士铎提到了自己想光大医学的远大理想,以及自己正在注释《黄帝内经》,这位道友看到陈士铎为人诚实可靠,就向他透露,现在有个高人,要选择一个传承学问的徒弟,不知道你是否有想法?(今陈子注《素问》、《内经》,余叹其有志未逮,乃以华元化青囊术动之)- Z; _9 j. p( i3 }' @$ ]. l
  陈士铎一听,忙问:“是哪位高人?”7 q% \5 Y9 `1 O) |5 h9 O6 I& C2 T
  道友:“傅青主。”- ~4 Q* R( o8 Z6 b
  陈士铎大吃一惊,然后忧愁地说:“我怎么能够见到他老人家呢?”(陈子忧之)
6 A! T# ?$ }! n1 z9 G) F  道友:“不用愁,此事我来安排!”9 j9 \* @! Q0 e1 f
  陈士铎听后,喜出望外,起身长拜。(陈子再拜受教)+ g! ~; C/ k! n4 a8 e
  然后序四里说这位道友就安排歧伯天师(就是傅青主)和张仲景(推测是傅眉)来到了北京河北一带(燕市),估计这又是开始摆迷魂阵了。& x% k6 ^0 g6 C" K
  以傅青主那么大的年龄,不可能说来北京就来,他一生中来北京的次数是有限的。& N' @0 ~0 I. W4 k$ W
  而歧伯天师(傅青主)在序二里说:“(陈士铎)过我玉河之西。”也就是说,是陈士铎登门拜访的,估计这个描述比较符合实际。4 H9 x6 o1 K6 c' O! E) Z
  那么,玉河是哪里呢?一般解释是银河,难道序里的意思是陈士铎为了请教问题上天了?其实,玉河就在太原,现在太原市还有玉河遗迹,这条河曾经改名为御河,现在可能仍然叫玉河。( v2 Q3 Q3 b5 Z$ [& w# l
  现在,让我们来根据这些线索,复现一下当年的情景吧。
6 n# W" T, c" }, F% U5 J  陈士铎跟随着这位道友来到了山西,他提出要去拜访傅青主,但是这位道友告诉他,不用,那样会让更多的人知道的,我会安排傅青主来找你的。9 i* R: Q2 w* h' I/ M" p7 V  q
  于是,一天,陈士铎正在屋子里坐着,突然听到了敲门的声音,当他打开门,看到傅青主和傅眉站在门口,一时间自己竟然愣住了,不知道说什么好。
: h! u+ H  q9 v4 z  d% n% K  在后来,他在《辨证录》一书的自序中,用隐讳但却深情的笔吻怀念到和老师见第一面的情景:那天“黄菊初放,怀人自远,忽闻熬啄声,启扉迓之,见二老才,衣冠甚伟,余奇之,载拜问曰:‘先生何方来,得毋有奇闻诲铎乎’二老者曰……”% m/ ?2 B8 C5 _* h6 v
  就这样,一对儿师徒以一种奇怪的方式见面了。. \! b6 z3 U( M- P2 w
  在那里,傅青主用了半年的时间将自己的毕生所学全部教授给了这个来自南方的学子。
3 v) \5 v  b) j/ h. u( L# `( s7 |  
8 S8 F8 r5 G. b0 P$ A# w9 N) q% |  时光荏苒,转眼半年过去了,一天,傅青主对陈士铎说:“士铎,你我二人,就此分别吧!”  Q8 {. v: r' q8 k6 }
  陈士铎感激地地给老师跪下,叩头。8 c. c- e* r/ H& `$ x% p
  傅青主:“以后,千万不要提起你是我的徒弟,这些书,用你的名义刊发吧。”
/ e& R/ k" D, b$ Z1 P5 U  陈士铎忙推辞:“老师,那是您的心血啊,我怎么敢用自己的名字?”) I( |7 t" O+ U  A0 n
  傅青主抬头仰望,叹了口气说:“我一生与清廷为敌,相信在我身后,他们是不会让我的书传下去的,所以,我这么秘密地找你来,传授给你医术,这是为了使这个根不断掉啊。”
& G& M6 I5 i! \# K9 Z7 c  F  陈士铎:“老师,您用心良苦,徒弟我知道了,可这是您的心血啊,怎能不写您的名字?”
0 L) l, w3 H" D3 X6 B  傅青主:“医书是用来救人的,用我的名字流传不下去,岂能救人,希望你用自己的名字刊印,让他流传下去!”4 Q) q$ k$ z) J  z5 Z& t0 ]. `* w" V
  陈士铎非常难过:“老师!我实在想让后世知道,是您写的医书啊!”
+ ^+ q9 |( ~6 f. H, f  傅青主:“不必了,以后不要对任何人提起,这样吧,我们现在编个故事,就说你在北京遇到了天师歧伯,他传授给了你医术,用这个故事,来纪念你我的一场师徒缘分吧!”4 }; ~1 c9 ~7 o& j. l) y( m
  陈士铎的眼泪终于流了出来:“老师……”他的嗓子哽咽了,说不出话来。% ^" U- t) l1 z3 c$ e
  " |% t$ d/ l1 b$ _! q
  于是,就有了我们文章开始的那一幕,在以后的日子里,陈士铎果然把傅青主的医书一一刊印,让他广为流传,但是,在每一本书的开始,他都要恭敬地写上:这书不是我写的,是我的老师歧伯天师写的,我只是“敬述”而已。8 Z* O7 E& z# N- M9 H3 Z: [; F
  人们以为他在白日说梦,或者假托神仙。
9 a  G3 `, ]9 U2 x8 O9 v+ Y  其实,他的心里一直想的是他的老师,傅青主。$ S+ s! S5 c- X: w, c7 `
  ; B' q6 l( S0 J$ e% e3 N8 C$ N
  傅青主是有远见的,果然,在他去世以后,他写的书如:《周易音释》、《周礼音辨》、《十三经评注》、《十三经字区》、《诸子注释》、《春秋人名地名韵》、《十七史评》、《性史》、《杜诗点评》、《续编杜诗》、《会韵小评补》、《元释两藏精义》等全部散佚消失,现在只剩下了后人搜集整理的一套《霜红龛集》而已。
; `- e4 P+ D0 H8 o: u6 O  而他的医书,却以陈士铎的名义刊行,全部保留了下来,流传给了后人。; z% A+ B9 n# n) |
  
9 ~) ]* h4 g# H1 L! S+ h9 @7 \6 C  图虚名的人,刚会用几个方子,就满天下嚷嚷,恨人不能知道。而真正的大医,写出了自己千锤百炼的经验,为了流传人间,却连自己的名字都不留。$ H3 u* s) T( T  b- U
  他们心里想的,只是救人。
8 z) l% B5 I+ C  名声在他们的眼中,如云烟而已。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3 21: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将学问传给了陈士铎以后,傅青主的心终于放了下来,他开始继续过他的写字、诊病的生活。3 H( k, o) C: g5 v& |) W
  他的行医生活,全祖望在《阳曲傅先生事略》中有这样的描述:“避居远村,惟以医术活人,求方者户常满,贵贱一视之,从不见有倦容”。
# m1 i9 [  I; X$ C) j$ e  在闲暇的时候,他会和周围的农民坐在一起,在树荫下谈论着农家的话题。8 t1 w9 k& g( v5 C8 Z
  / E0 a6 M- I- a5 m4 K
  在这种日子里,一转眼,傅青主七十九岁了。
* R% ^1 O; M2 F5 X' Q  在这一年,他遭受了人生的最后一次打击,他的儿子傅眉,病故了。
6 q7 z5 {$ z! Y0 z: C0 C# ~/ e* Y7 @    |! @+ F6 E( d1 d, E
  傅眉具体患的什么病没有记载了,总之是傅青主也没能把他治疗好。8 e# ~5 x, a8 V" B5 g% {9 l$ {
  其实,傅青主很早就知道这个儿子体质不好,所以给这个儿子起的字叫寿毛,但是,傅青主因为一心想着抗清,所以忍不住将自己的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傅眉的身上,应该说,这对傅眉来讲是个巨大的负担,在傅眉十几岁的时候,傅青主和傅眉两人曾经拉着车到各地卖药,晚上住下后,就挑灯让傅眉读经史等诸书,到早晨能背下来就接着走(基本上没有休息时间了),如果背不下来就举杖开打(打孩子是傅青主家的祖传法宝),当傅眉长大了以后,又让傅眉拜金陵老僧续宗学武术,直练得纵跃山崖,上下如飞,左右开弓,隔山打牛,总之什么都练,然后还给傅眉灌输尚武思想,最后弄得傅眉认为自己好比是南齐时的大破魏军的周盘龙,然后又让傅眉学习各部兵法。
1 X& ]9 Q! m4 L& `! ]1 R4 s% n: A  总之,有一段时期傅眉一直认为自己是个大将军的材料,因此从文献看,有的时候他说话别人听了都吓得吐舌头,可见豪言壮语比较多,但是,即使他有一腔豪情,傅家的大小事务还是必须由他来操办,所有生活的琐事,包括开药店等,因为家里没有别人了,故都要他来代劳,因此傅眉还承担着全家人的生活重担。
- n: Y1 \0 ?0 w8 O( G  可以这样说,一方面傅青主很心疼自己的儿子,另一方面,他又忍不住把自己反清的希望寄托在傅眉的身上。" C3 v# u- F0 S
  而傅眉五十岁左右的时候,到全国各地,尤其是边关,走了一圈,一看才知道,哪里还有大将军的梦啊,国家早就安定了,老百姓早就忘了什么明朝了,自己还苦练什么啊?!
  g6 t( S# T' K9 A: y  从此,傅眉的精神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开始消沉,并一蹶不振。
  {- w& W  W& O; f+ y+ \  应该说,傅眉是精神上先死去了,然后他才在抑郁中死亡。
7 s3 m+ |8 m+ j9 D. P) {  ; Q6 G1 t% J: X- q2 R- }; C) r. f. ^  M9 n
  傅青主对儿子的去世应该说既感到了无比的悲伤又有些内疚,从他妻子去世以后,一直是傅眉陪着他走过了风雨人生,最后令傅青主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居然会先送别儿子!0 g2 \! f. `) _5 l
  
+ y; f2 r# L( p" @( k  我们已经无从知道傅青主在人生最后的日子里是怎样的悲痛了,我们只知道,他连着作了十六首纪念儿子的《哭子诗》,然后用毛笔把这些诗一遍一遍地抄写,这些诗是他留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的作品了,现在的文物工作者很奇怪,在世界各地发现了数个版本的这个书法作品,开始人们以为是模仿品,可鉴定后才发现都是真的,这时人们才知道,在傅青主的最后岁月里,他是一边哭着,一边抄写这十六首《哭子诗》,不知道抄写了多少遍,再看《哭子诗》的书写状态,傅青主显然已经不再讲究什么书法技巧了,因为所有的技巧已经完全融入了他的悲痛的情感之中!他的笔,像一支悲愤的长剑,刺破苍天!像奔腾的黄河,怒吼咆哮!整个长卷看下来,令人心痛欲碎,猝不忍读。
" Z. G: s2 u, e3 s/ I4 u  
# M- Q8 k& g) C5 i1 n  在悲愤中,四个月后,一代学问大家傅青主与世长辞了。
; w# i: m3 i( M9 B  
* N5 M$ u" G5 s  傅山,字青主,他生逢外族入侵的动荡岁月,但他用尽自己一生的时间来抗争,来证明了什么是民族气节,什么是骨气,什么是坚贞不屈!他的无畏精神影响了后世无数的中国人。同时,他又开创了一代学术风气,他的哲学思想,他在文学艺术等诸多方面的成就,都位于同时代的顶峰,他怀着一个悲天悯人之心,苦攻医学,创造了许多独有建树的理论,尤其是他体恤妇女的悲苦,开创了妇科治疗的一代风气,为后世妇科理论的成熟大开法门,令后世不知多少妇女得以摆脱病痛的折磨,实在是功德无量!0 s% P5 {2 {% I: B0 `
  
, {" t! N) F3 I8 v  傅青主去世时,告诉后人不可以“内阁中书”的身份下葬,要穿上道袍入土,他至死不忘保持气节!最后,他被葬在太原的西山。) X# t4 S! @/ f+ C2 S/ r$ K
  你为老百姓治疗了多少病,可能你自己都会忘记的,但是,老百姓会记得。
4 ?; @* {- m0 D! I0 \6 \. e$ ]  傅青主下葬的那天,受过他恩惠的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向傅青主告别。  i2 X$ u' Z! Y' _3 l' [6 P
  送葬的人数居然达到了四千多人!一时间,泪飞如雨。
& w2 d2 Z* B' V! c% g9 W  几百人的送葬队伍见过,四千多人的,闻所未闻。
" ~! ~& l4 b$ U2 Y  w+ r  人们沿着山路排成了蜿蜒的长龙,来为他们心中的英雄送行。; F+ r- k# h1 Y2 S& e) h9 `
  这,就是忠义的力量。9 p8 h7 D' ^" s5 G
  无论在什么样的时代,忠义,就是人们心中的一点光亮。
# ~, c4 F( E7 d1 n  这点光亮,是人们心中的火种。1 L/ C" Y# H/ }9 a) h6 Y
  令人们看见未来的希望。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3 21:16:46 | 显示全部楼层
  后记
( Z& @' ?! m7 r& \1 i/ R, F- v  ( h2 I- P& a7 m7 b7 I  s
  公元1937年。
% f5 y% Z& h9 \( Y$ j  江阴。
" Y5 X* Y7 f0 b7 z  在这里,有一位民国时期闻名全国的经方大师,他的名字叫做曹颖甫,他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运用得是炉火纯青,他一生救人无数,深孚众望,他写的那本叫做《经方实验录》的书是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的非常好的参考书,里面有他诊病的记录,有他和弟子对诊病思路的分析,笔调生动,清晰明了,实在是难得,各位喜欢经方的朋友可以买来一观。4 p" l- X; O0 d+ N
  在书的前面,我们现在可以看到这位老人的照片,他面庞消瘦,须眉皆白,穿着件老式的棉袄,目光和善而慈祥。9 b7 H9 ^' Y" c; E) J
  他的书法也非常的好,我们可以看到他写的字,苍劲有力,风骨傲然。% ~: k1 L) B. z4 s3 [
  
( w+ v# j5 q6 M5 u6 X* C" [  那个时候,日本兵开始了侵华战争,在上海“八一三事变”后,占领了上海。
  j7 N3 q! k# m# a4 o  曹颖甫老人从上海就回到了家乡江阴。( C& D2 {0 t! H8 V" {8 E% |
  不久,江阴也被日军占领了。: ~! d/ R; {4 j- m: w; b. M! h
  占领以后,日本人琢磨着,要找个十分有名望的人来做个汉奸,做维持会的会长。
5 I6 Z5 `6 T( d0 X  于是就有人说:曹颖甫那是大大的有名望。
  V0 C3 s: H2 ~( x3 {, n1 w8 C  这样,日本兵就来让曹颖甫做维持会的会长。
. j$ U5 r0 J5 v+ r  D( V  曹颖甫一口拒绝:我曹颖甫绝不做汉奸!
! ^9 N, H! j$ R  日本人恼怒了:难道,他死的不怕?!
/ A4 h6 N5 x* j. f  曹颖甫回答:不怕!怕死我就不是中国人!) V- ~# K+ |! A4 x) V+ {
  ' G( i% n8 N1 O
  1937年12月7日,恼羞成怒的大队日本兵闯进了曹颖甫家的院子,他们在门口架上了机枪,喊着:曹颖甫,你给我出来。
  D+ s) t& ~8 G  ~  Y5 X  门,开了,须眉皆白的曹颖甫拄着拐杖,出现在了门口,面无惧色。( D/ k9 U  a  B
  日本人:曹颖甫,最后问你,做不做维持会长,不做我们就开枪了!
6 v9 K# |5 Y% K4 k  曹颖甫张开嘴:我死也不做汉奸! 2 J6 p' c0 z2 R- E
  日本兵急了:做不做,不做我们开枪了!
' V* E0 H1 B2 u' ~. h" ~% K. \+ r  曹颖甫:我日你娘的小日本,我死也不做!3 j: I, L0 U" b8 U6 Q. m1 \
  日本人:开枪!
7 i, j$ }) H; g) ]8 Y& A/ L! x  机枪开始扫射了,疯狂地吐出火舌,曹颖甫老爷子的身上立刻全都是枪眼,汩汩流着鲜血。( U0 G+ a, G0 O# `
  但他至死犹拄杖肆口大骂日本兵!' v4 ?$ p- f! |
  一代经方大师,就这样,碧血冲天!以身殉国!1 I2 z  \  P+ f( ?5 }
  % h# u& ^4 a$ G! n
  让我们慢慢地翻开曹颖甫的《经方实验录》这本书吧,在书里面,记录的那么的栩栩如生,曹颖甫如何和弟子们开玩笑,如何的与弟子们讨论临床的得失,如何的夸奖弟子的聪明。
. s  V' G2 W; ~4 `/ R6 m  P; R2 g  字里行间,仿佛我们可以看到这位老人的音容笑貌,多么普通的一位老人啊!! E5 V3 b6 |+ y$ w! t7 d
  是的,他就是这样一位普通的老人。9 G' w3 m. M4 A$ s
  但是在他的心里,我们会发现一种熟悉的东西。
+ h, j/ m( M6 @4 Z0 r) {  这种东西在傅青主的身上我们也发现过,我们称之为:气节。
" x$ ^+ u8 G- ~& x6 s' e  其实,他们都是一些很普通的人。; e! ~$ R- _  d) t. G. ^
  像他们这样的人,也许,现在,就生活在我们的身边。1 s( @2 R1 n+ B% M' C  A; G
  在和平年代,也许,就是你我。
2 Y/ S+ ?$ Q# W: L* U+ E; ?* z' |3 A  在你我的心里,仔细看看,也会发现那么一点光亮。! b; H4 l# [8 |2 }+ w: H1 \, n3 Z/ v6 z& i
  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
( h4 s6 r  T$ j9 O) F9 G+ M4 e) F  好好保存它吧,不要让它熄灭了。% k7 I! T; E/ b, h. y' {" t
  因为,它是,我们未来的希望。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3 21: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孟英
5 x* a+ ^+ y' e1 F9 S3 }  
2 q0 k5 P* S/ G' h1 u3 J  那个年代。
: V+ I  t3 d3 ?# ^  k  清朝政府虽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但是民间可却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儿,沿海城市与外界的交流频繁,上海、宁波等港口里每天都停留着许多的外国商船,上海已经成为了中国第一大港。2 V" U1 f; j5 z# d- u7 _
  外商带来的有新鲜的玩意儿,还有要命的鸦片,除此之外,这些洋人还从南亚次大陆给我们带来了一个特殊的礼物,当这个礼物的包装盒被打开以后,所有的人都会闻风丧胆的,这个礼物有个恐怖的名字,叫做“霍乱”。+ C. N, S* i# t% h! r# S6 o
  在若干年以后,这个被叫做“霍乱”的怪物将会与我们的主人公王孟英相遇,他们将展开一场殊死搏斗,其战况异常惨烈,我们后面再说。1 n" f* A$ x+ Z' I) M; R0 l
  在那个年代,嘉庆皇帝已经把和绅给扳倒了,老百姓很乐观,认为这下嘉庆皇帝算是吃饱了,其实这很不客观,因为嘉庆的老子,著名的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已经把国力给消耗了很多,从嘉庆这里开始,大清帝国逐渐走向了黄昏时代,从那以后的历史书上,我们将看到一连串的“战败”、“不平等条约”等令人气愤的关键词。9 d! W+ T. R$ r  B, T5 p, P
  在那个时候,日后鸦片战争中侵略中国的那帮外国人已经出生,虽然目前还只是个吃奶的黄头发小孩,煞是可爱,但是,若干年后,他们将露出凶恶的面目,用枪炮打开中国的大门,抢走大量的银子,并与清政府签订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
8 R) [, U* w4 x) ^4 m8 {! D  这就是王孟英出生时代的大背景。
5 I2 k: b3 N! |  D  _  
9 [* |6 h2 d- K# G9 q% @  清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
: b+ T- Y# Y# K0 C. R+ V& g5 F  浙江钱塘(现在的杭州)。* N$ G5 A% F$ }- p0 [
  一个婴儿诞生了,家里人给他起名叫王士雄,后来字孟英,这就是我们的王孟英,因为在医书中多称呼他为王孟英,所以我们下文就用王孟英来称呼他吧。
( `$ ?. }( z9 f, o  {) {" k) d  这个家庭是个文人家庭,很清贫,王孟英的曾祖是个名医,到祖父和他父亲那两辈儿也都懂点医。! C# [/ }4 P+ g1 z: O
  但是很倒霉,他们家曾经连着生了三个男孩都死掉了,到王孟英是第四个。# l$ T" [3 x) j& ~7 l$ d( Q
  估计有看官该问了,怎么您写的古代医生的家里都那么倒霉啊?不是这个死就是那个死的,这是不是太雷同了啊?( Z$ @; \  T8 v/ E
  这事儿还真得跟您汇报一下,这绝对不是我故意挑选的,过去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就是那样,生下孩子能多活几个那是幸运,全死了也不例外,父母都健在的那也是福气,没爹没妈也得自己挺着,因为这种现象太多了。所以,这绝不是我故意安排的,这是生活的本来面目。
! S2 Q( W! \( e/ F8 Q: ]  当王孟英出生以后,他们家里乐坏了,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他们就认为这个孩子会长寿,并对他寄予了很大的希望。
. D; `3 Q- N2 r% G5 y  但是,情况并没有人们预计的那么乐观,实际上,王孟英从小就是个多病的孩子,还在喝奶的时候就患过泄泻,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闹肚子,这个病王孟英一患就是一年,估计这对他的体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后来王孟英终其一生体质都不大好,基本上他也是在和自己的疾病斗争中渡过一生的。- F; |5 F+ n8 ]/ I; Z
  在三岁的时候,更倒霉,我们这位王孟英患上了天花,要知道,这绝对是一种致命的疾病,好在王孟英命不该绝,居然死里逃生,在死神的面前晃了一圈儿,却又活了过来,实在是命大啊!
9 p5 L8 I- {! A# j  总之,我们怎么看这位王孟英都不像个做名医的料,反而倒是一些倒霉事总是跟着他,那么他是怎样扭转命运,扼住命运的咽喉的呢?5 W0 w% q( {/ K
  让我们慢慢来叙述吧。
# @5 A0 |9 t" m  童年的王孟英似乎学习倒是不错,大家一致反映这孩子聪明,说他“书一览即领解”,这总算给了王家的人一点希望,要知道,王孟英的弟弟就显得没有那么聪明,于是家里人就都把希望寄托在我们的王孟英同学的身上了。
4 c5 R5 Y- h3 R1 v  值得记录的一点是,根据当时的同志们反应,说王孟英同学的算术成绩特别好,估计这对王孟英日后的逻辑推理能力起到了一定的培养作用。( {' F6 D+ H$ [5 I/ T- n
  
2 M" e. K! v; O# L- L7 z  这么说吧,在病病歪歪中,我们的王孟英同学日益长大了,当我们从文献中再发现他的时候,他已经十二岁了。
! w# [9 I, M# y7 b, i# l1 s  那年,他的父亲病了,患的是温病(一种热性外感病),病的很重,于是请来了杭州城里的名医,这些名医来看了以后,全都认为是外感风寒导致的伤寒病,看到患者的病症中有泻肚子这个症状,就主张使用柴胡和葛根等药来治疗,想把毒邪向上提,从上面排出,结果也没有止住泄泻,有的医生一看,说坏了,这是漏底证啊,估计要坏事儿,还是赶快服用些附子什么的大补一下吧,于是又开始温补,结果是病情越来越糟糕,最后到了濒临死亡的地步,连棺材都开始准备了(病日以剧,将治木矣)。
. L2 |5 Y, Y( c3 O" q8 B* W* i* C  就在这个令人绝望的时刻,英雄人物出现了,这个人叫浦上林,从那一天开始,这个人将成为少年王孟英的偶像,应该说,王孟英的日后从医与此人关系极大。
: q- C5 C9 V. D, X: X% p8 b  B  当时是王孟英父亲的朋友推荐的浦上林,当这位浦上林同志来到王家时,王家的人吃了一惊,原来这浦上林同志年龄不大,可能当时仅仅能够被列入青年的行列,脸上的胡子还没有几根呢(过去的人是以嘴边的胡子的数量来衡量一个人的能力的,所谓“嘴上没毛,办事不牢”),于是大家对浦上林同志的期望值大打折扣,大家都苦着脸看这个医生怎么来处理。
  \; L$ |2 Q4 V; Q. N: Y0 ]  没想到,这位年轻的浦上林同志诊断完以后,很干脆地说:“这是个温病啊,是不是以前按照伤寒来治疗,用了大量的温热药?”(是温证也,殆误作伤寒治,而多服温燥之药乎)8 _# R% j; k6 a$ p/ b' ]& L8 T
  “是啊,您说的没错儿!”大家这才发现,这位医生和以前的医生说的话都不一样啊,以前的上来就是附子人参的,这位是反着来的啊!
* E( @  I1 D: |, z" B  这位浦上林医生神清气爽地说:“这个患者,幸亏大便能够泄下不止,热邪还有出路,否则这个人早就该不在了!还能论得到我来治疗?”(幸而自利不止,热势尚有宣泄,否则早成灰烬,奚待今日耶?)
  i7 a6 W1 m6 w; W  这位浦上林医生的形象,在少年王孟英的心目中瞬间高大起来,王孟英瞪大眼睛,好奇地听着。0 H7 _& r0 ~) s: V8 W( @3 \! o% w
  这位浦上林医生,先是让王孟英家准备甘蔗,然后吩咐大家一齐来榨甘蔗汁,给患者大量服用(中医认为甘蔗性凉),然后,他开的方子也与前面的人相反,他用犀角(现在不让用了)、石膏、金银花、天花粉、鲜生地(这个药现在也很难弄到,没法儿保存,药店给省了)、麦冬等药,组成了一个方子,用药的量特别的大,然后熬成三大碗,放在患者的病床前,让患者只要有精神头,就喝上一口,频频服用。
/ |3 P8 [# A( w. W( ?  当时王家这些长辈看了,都吓坏了,有这么干的吗?上来先甘蔗汁伺候,然后在用那么多的凉药招呼着,能行吗?估计此时他们脑海中浮现的话语一定是那句:“嘴上没毛,办事不牢”,但是他们虽然嘴边胡子很长,却也没有任何办法。
( u0 g8 q* Z+ c% {1 t5 w2 b  幸亏王孟英父亲的朋友金履思同志,慧眼识珠,认为浦上林这个小同志是很有学问的,于是极力主张服用这些药物。
/ q  x, G( J6 y% ~  结果是在服用下去以后,王孟英父亲的病就一天天开始好了起来,最后竟然痊愈了。
( x! L2 _  G9 F# _$ R9 s' c  高人啊!真是高人啊!此时,王孟英对年轻、潇洒、有学问的浦上林同志钦佩不已,他羡慕地望着浦上林离去的背影,心里想,如果我以后,能够像他那样,该多么的好啊!
/ X9 y, {2 j5 H2 @5 T0 P& V  这个想法,像一个火种,播种在了王孟英的心里,日后,当条件合适的时候,它将燃烧成为熊熊大火。" x2 \, x$ J+ H6 s
  
+ f/ l& a! u6 z  两年以后,让这个火种燃烧的决定性因素到来了。
. ]) Q' a0 ?5 M  在王孟英十四岁的那年,他的父亲又病了,而且很快,就病危了。
" m! j% t4 T2 O( o+ l  在以后的人生之中,王孟英将面临数次与亲人的诀别,但是,这是第一次,王孟英感到了天像要倒塌下来一样,他紧紧地握着父亲的手,第一次感觉到自己是如此的无用。- _. @" c0 h: L1 i9 |7 ]7 c; j  O# A
  那是个夏天的黄昏,纸灯边的飞蛾在无聊地绕来绕去,热热的风从门窗吹进来,王孟英的父亲已经瘦弱不堪了,他在神智清醒的时刻,努力对王孟英说了自己放心不下的事情。
) I! q! U: {8 h8 F8 g, _$ W0 n. I& u  他说:“孟英啊,为父我可能要不行了,但是我有一件事情放心不下啊。”' t" p' S+ ]) {
  王孟英流着眼泪,问父亲是什么事情。
0 f0 c# c/ J+ m3 l, l  父亲:“你是家里的长子了,也是最聪明的,我对你有所希望啊!”" w! ^7 b+ L# D# T9 c+ f: M& C
  王孟英紧紧地握着父亲的手,说不出话来。
5 f5 K2 T8 ?1 U  h# p  父亲:“你要记住啊:人生天地间,必期有用于世,汝识斯言,吾无憾矣!”- r  O, c2 O: x. ?" b
  王孟英流着眼泪,把头抵在父亲的手上,忍住不让自己哭出声音来。& f. p6 E- {+ \$ U" a2 Y
  他用力点着头,用这种方式来回答父亲的嘱托。# c7 V3 G( C7 U% t7 _1 k/ m
  & P& d$ k4 E3 [" `( ~& \' k
  没有多久,王孟英的父亲就离开了人世。
) f+ E- n5 }8 Y  
# k: ~2 Y' ^" J$ \; }4 M  在送葬的时候,王孟英披麻戴孝,走在送葬人群的最前面,年仅十四岁的王孟英,成为了家中最大的男子了。1 q( ^$ Y0 l( V
  那天,是个雨天,江南的小雨像雾一样漫天飞下,远处的青瓦白墙掩映在迷蒙的雨雾中,一种凄凉的感觉让人的心里觉得凉透了。
) P* u  L8 m+ ]' o, b( |8 }; G& p  
9 ?4 M; z2 K, g/ F4 I  送葬回来以后,王孟英独自找到了自己的舅舅,向舅舅谈了一番话。
* g+ y6 B! h8 ]  他对舅舅说(泣告母舅):“舅舅,我父亲在临去世的时候让我做个对世界有用的人,要想做个有用的人,还有比学医更实际的吗?可是医学的道理是那么的精微,如果不用心学习,那是无法掌握的啊,所以我想埋头十年来学习医学,想把家托付给舅舅您,可以吗?”(夫有用于世者,莫如医,甥敢不专心致志,以究其旨哉!第义理渊微,欲埋头十载,而以家累吾舅,可乎?)
  U- `, B/ Y& d$ w' J  王孟英的舅舅听到这番话,仔细地大量着这个十四岁的少年,吃了一惊,这哪里是一个少年说的话啊!. ]( j  K0 B0 E( M" |( {# J4 e+ K
  于是,他点头回答:“你如果真得有这样的志向,那你的父亲将瞑目于九泉之下啊,我又怎么能够推辞呢?”$ v. |; U" Y% Y4 L
  从此,王孟英的舅舅就开始帮助照料他的家里,并且经常鼓励王孟英学习医学,他给王孟英学习的房间起名叫“潜斋”,意思是让他潜心学习,这个潜斋的名字王孟英以后一直在用,后来他写的一本书就叫做《潜斋简效方》(其中包括潜斋医话)。; z! K, f3 f$ K; a% m7 L5 ?
  0 r' i: C7 U: W. e' I+ O/ n: z
  但是,王孟英很快就发现这样是不行的,因为,家里没有饭吃了。
7 g5 w9 r0 a$ w6 ?) m# V  您该问了,不是有他舅舅照顾吗?是啊,可是,那个年头,谁家都不富裕啊,大家都没有饭吃,何况王孟英家里还有好几口呢?- B% h6 ^# ~) V  z
  当时王孟英家里的情形,王孟英后来多次提到过,那就是“厨无宿舂”,意思是隔夜的粮食都没有了,各位现在可能没有体验过这种生活,但是在那个年头,第二天早晨去哪里弄点儿米来吃,那是家长心里最大的念头了。/ A+ I  n* @3 K8 D5 w
  饥饿,饥饿的感觉是痛苦的,尤其是当晚上饿着肚子看书的时候,看来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 B8 x9 c4 e+ e6 C+ a  于是,王孟英开始找父亲生前的朋友,希望哪位能够给自己介绍一个工作养家糊口。3 V% ^0 K! a$ _+ l
  这个时候,他父亲的老朋友金履思再次帮助了他们家,他给王孟英介绍了一个去鹜州(今天浙江金华市)工作的机会,由于王孟英的算术好,因此推荐他去那里的盐务部门去当个会计。
: ^  J8 x$ m' J7 p, G8 y  就这样,王孟英在十四岁的时候,告别了自己的母亲,来到了鹜州,开始了自己的打工生涯。
# i( e" J1 n; p# J, h  在离开家乡的时候,王孟英跪在地上,给母亲磕了个头,对母亲说:“母亲,我不能在您身边孝敬您了,我会把自己赚的钱带回来,让您和我的弟弟妹妹们吃饱饭的!”
$ T+ g2 I; D" c5 x; a" W" B  然后,他头也不回地上路了,他的母亲含着眼泪,望着王孟英幼小的身影消失在地平线上。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3 21: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让家人能够吃饱饭,这是王孟英当时心里的一个最大的念头。
; [2 {% s1 l. s9 V  $ `. f- P3 m- v, d. f
  当时在鹜州的孝顺街集中着一些盐务公司,王孟英就在其中的一家帮助作会计的工作,白天的活儿是很忙的,货物进进出出的,王孟英要忙着点货记账什么的,总之,经常是忙碌得水都喝不上。
  J# p' d/ p6 W4 h4 f  到了晚上,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开始休息了,大家喝喝茶,聊聊天,去街上逛一逛。/ k8 }# t$ g) {- ^. ]8 T% D
  这个时候,十几岁的王孟英却不像其他伙伴那样休息,他不顾自己一天的疲惫,回到自己窄小的房间,打开医书,开始苦读。+ j( G" }+ V2 `9 A  m
  文献记录说此时的王孟英,下班以后连屋门都不出,就在屋子里看医书,经常一看就是深夜,有的时候实在看不明白了,就仔细地琢磨,甚至直到东方的天空发白。(披览医书,焚膏继晷,乐此不疲)( l$ h& ^8 j4 w8 V9 W
  等到别的伙计玩回来要睡觉了,他就把油灯拿到自己的蚊帐里,在床上接着读书。
0 b; N" T9 U5 Z9 h  如果说这么学习一个月两个月的也就不错了,但是,王孟英如此学习,却一直坚持了近十年。. Z" F% `" H* Y
  十年啊!多么漫长的时光,他就是在这种白天干活养家,晚上苦读医学的日子中渡过的。: H8 `) l% l7 h# x4 ^; @
  其实,我很担心王孟英的身体,因为这样整天熬夜,估计对他的身体很不好。
7 [! I/ r2 u* ~: y- P  怎么办呢?让我们来劝劝他吧,不知道他能不能听进去我们的劝告。
' b$ P0 \" u7 Z$ Q  2 f3 |$ ?0 c: ~* b
  孟英,你这么白天干活,晚上读医书,不累吗?
+ j3 |! B1 S; q8 k3 n' q, l  王孟英叹了口气:累啊,可是,如果我不干活,家里人就会没有饭吃了啊,你们学医的时候不用干活吗?
/ W8 [( L- u6 M" n( \& R  不用啊,我们是在明亮的教室,宽敞的图书馆里,现代化的医院里学的啊。
$ C1 W0 s, Y: V, U1 i  王孟英的眼睛中流露出羡慕的光芒:你们,可真是幸福啊,你们能看到的医书多吗?* O3 L9 S, S) R" r2 q
  多啊,我们可以看到古今中外所有的医书,还可以不买,免费借来读呢!! ]* X- _' n# `) z6 A- O- D
  王孟英咽了口吐沫,搓着自己瘦小的手:真的啊,我的书,都是我借来抄下来的,有的时候还得求人家借给我呢。
1 t1 h- g/ v1 I/ J+ s; [8 h  孟英啊,你这样读书,身体会搞垮的啊,要注意身体啊!0 {& q+ V% Y0 f6 q" Z# w, s+ \( {1 O$ {6 L
  王孟英苦笑了一下:不要紧的,没办法啊,我觉得自己的时间不够啊,我只好这样了。你们,你们不熬夜吗?
) {. b( D8 p3 I! D  z  噢,有很多同学也熬啊,他们到一种叫网吧的地方,花钱包下一整夜,打游戏,也经常是通宵的玩啊。' U. F* l1 O7 [" u* p6 w. H
  王孟英吃惊地睁大了眼睛:你们真幸福啊,你们,整晚的打,那个游戏,靠什么吃饭呢?
/ F0 M+ a& x* ^  r* i* O2 r0 X  父母给钱啊,到时候就邮寄过来了!- J) d6 r$ @( n5 a' T4 R
  王孟英失望地低下了头:原来是这样啊,我还要给母亲和弟弟妹妹钱呢。
/ E0 z- f+ x5 w" ?7 w  半晌,他再次抬起了头,我吃惊地发现他的眼中竟然有泪光闪烁,他说:你们,一定要多学些医术啊,你们能看到的书比我多,你们不需要像我这样劳作,希望你们,将来去救更多的人啊,你们知道不知道,我真的好羡慕你们啊!# `- B. Q4 a. p; U3 T* {) y
  我望着王孟英消瘦、苍白的脸庞,突然无语了,本来想劝人家,反而自己却被感动了。
8 `7 N' i9 A  K! h" F7 H" X  是啊,还是回来检讨一下自己吧。
- {- `$ e% ]8 u) a# a  
$ P$ {. V* Z- D& }  机会,总是光顾那些有准备的人,在王孟英这样苦读了三年的时候,救人的机会终于来了。
/ R% E2 {+ l! o5 b/ \0 Q( ?  他们当时的盐业是由政府负责管理,政府部门的那个主管叫周光远,这位周主管二十七岁了,白白胖胖的,很像个领导干部的样子,出事的那天,他刚上完厕所,忽然就觉得自己身体发冷,然后冒了大量的虚汗,连嘴唇都变白了,说话的声音也非常的低微,躺在那里简直无法动弹了。
) U$ ^1 d  s/ A, B. ?: X  这下周围的人吓坏了,领导患的这是什么病啊?于是赶快派人把医生请来了一大堆。
; H9 }* o6 L+ d  这些医生一诊断,说:“这是患了痧病啊,需要开一些芳香开窍的药物!”
9 w( A+ b% r4 i5 @3 X  这个时候王孟英恰巧就在这里,于是他也偷偷地上去把了把周领导的脉,为什么要偷偷地把脉呢?因为你不是医生啊,你只是一个小伙计,怎么能正大光明地给人看病呢?) O  [3 P* L1 B  W6 k' c
  可是,这一把脉,王孟英却大吃一惊!此时周领导的脉已经是“微软欲绝”!: o9 b- E  w7 @9 h2 Y
  这下王孟英可顾不得那么多了,人命关天啊,于是他就大声地说:“这是阳气马上就要消失了啊!绝对不是痧邪内闭,如果此时在服用芳香开窍的药物,是在加速他的危险进程啊!(中医认为芳香开窍的药物可以耗气)”
' J  i  }. E4 [+ R# Q  大家全都愣住了,这是哪位在说话啊?口气这么大?! k, z, U5 z% [. [' ]' T) D
  再一看,原来是个十几岁的小伙计,大家都嗤之以鼻,嗨,一个小伙计,你懂什么啊?* f/ S( Z/ W  Z/ ~
  但王孟英却是认真的,他急了,就大声解释自己的主张。- c( }; D3 ^4 b! E3 F1 k# X
  这位周领导虽然躺着,但神智还算清醒,他听了王孟英的话,就不住地点头,然后告诉手下,就听这个人的!  j% L# J/ N7 P) T# E9 p: f
  啊?!大家都觉得大跌眼镜,怎么能让一个小伙计来治病啊,这不是——(压低了声音)胡闹吗。) O0 j& v/ v9 P
  王孟英此时也急了,可是抓药已经来不及了,因为眼看周领导的气息更微弱了,于是王孟英急中生智,突然想起自己的妹妹曾经送给自己一块随身佩戴的干姜,这是一块三年的女配姜(过去的人有随身配带姜块以祛寒邪的习俗),重约四五钱,于是急忙解下来,给熬成了浓汤,让周领导就喝了下去。0 _7 `9 N: N8 d
  这下,所有的在场的人都开了眼界了,只见周领导的神气慢慢地缓了过来,嘴唇也变红了,精神头也恢复了,然后,王孟英让人速去买来了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等药,熬好了,给周领导喝了下去。( B' e& B0 @  N) x! S, B1 J0 p
  最后,周领导居然好了,在大家的一片称奇声中,周领导又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岗位,大家这个奇怪啊,怎么那些医生还没有我们一个小伙计有本事啊?这个小伙计是谁啊?9 R& ]" [9 L7 D. ]( P- g
  周领导也很好奇,就把王孟英找来问了个究竟,在了解了王孟英的家世以后,就说,这样吧,以后你就到我们政府部门来做会计吧,跟着我来做事,我会罩着你的。8 T2 }, v+ L! ]! b1 }; O0 r9 c
  于是王孟英就来到了周领导的手下,周领导也真够意思,把王孟英当作自己的弟弟一样地看待,而且,这位周领导也特愿意宣传,逢人就把自己被王孟英救活的事情从头到尾地讲述一遍,绘声绘色的,结果是很多有病的人就开始找王孟英来看病了。
. B# p, g1 {  l6 X- k  这位周领导够意思的事情还不止这些,做为一个领导,他的确有着独到的眼力,他一眼就看出王孟英将来是有前途的,他拉着王孟英的手说:“王老弟,我看你将来前途无量,这样吧,你把你看病的医案都记录下来,以后我掏钱给你出版成书!”, x4 |" D3 i  l/ P) K
  后来,他并没有食言,王孟英的一本医书《回春录》就是他给掏钱刻印的。: {) n9 P  t" E! i4 O! I
  + ?1 o' r8 m/ p/ I
  就在这样的白天干活,晚上苦读医书,然后有时给人诊病的日子里,十年过去了。
  V' Z+ R) v" F( a) \" P) F" P  这个时候,王孟英已经二十多岁了,他已经长成为一个消瘦,但是精干的青年人了。4 v- T2 M9 v1 ^7 ~8 ~7 v
  尤其值得高兴的是,在他二十四岁的时候,还娶了妻子徐氏,也就是说,现在他是一个有家的人了,这是很让王孟英感到高兴的事情,因为,至少,能够吃上碗热饭了,而且,从医案里的细节来看,他的妻子还负责早晨给王孟英梳头(这个习惯我们现在没有了,但那个时候男士的头发后面还是个小辫子,估计头绳什么的都是和老婆共用的)。4 S$ r, a$ Y- l1 ]
  此时,他也通过自学,对治疗疾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已经俨然是一个成手了。+ R0 G& ]& F: ]% {8 `, t+ e/ P7 f1 ^
  于是他告别了鹜州的朋友们,回到了杭州,开始了自己的行医生涯。3 a3 c' K5 x/ f
  
, P) j9 O% E- e  消息传开后,开始有患者找上门来了。9 u. @3 F4 ^4 _$ S$ _) J2 Z
  有位许自堂的孙子叫子社的,是个年轻人,患了外感病,一个多月了也没好,一直拖延到了秋天的时候,天都开始凉了,此时“诸医束手”,全都没辙了,不晓得到底该怎么治疗,这个小伙子的伯母鲍玉士夫人正好听说了王孟英在鹜州治病不错,现在回到杭州了,于是就推荐了王孟英来诊病。
, p1 M8 n5 ^: x7 o; L  王孟英来了一诊断,也倒吸了一口冷气,为什么呢?因为这位许子社同志的病情太严重了,他的左手脉数,右手脉俨如鱼翔脉(鱼翔脉,中医诊断中的真脏脉之一,认为是虚阳浮越的脉象,为病危之脉),同时症状是咳痰,呼吸急促,自汗,抽搐,舌苔灰厚,口渴得一直想喝水,看来是个病危的情况了。9 z+ T( M0 s& k- ~
  怎么办?继续治疗吗?已经有几位医生,一看这种情况扭头就走了,为什么呢?在过去,这种经过别人治疗,最后病危的患者到了你的手里是很棘手的,因为你给治疗好了还可以,如果一治疗不好,最后人们就都说这是你给治疗死的,所以古代的医生一般都不愿意接手这样的患者。/ d9 J; l( Z2 J4 J6 D
  那么王孟英会怎么办呢?王孟英回头一看,只见患者的祖父、孀居的母亲、年轻的妻子都围着他,“环乞拯救,甚可悯也”,王孟英咬了咬牙,心想,这个家庭,如果失去了这个年轻人,那就会失去生活的支柱啊,自己怎么能不管呢?# L2 X% _) L0 X" r: S
  这就是王孟英,在他以后一生的行医生涯中,他接手了大量的这样被前医给误治的病重患者,其数量之多,在医案书中比比皆是,简直无法统计。
4 X% O8 U5 |& s5 v+ X+ S( ?/ J  于是王孟英对患者的家属说:“如果根据这个脉象来看,确实是没有办法下手治疗了,但我会竭力想办法治疗的,还有希望,只是有个条件。”
; a9 W9 ]7 v7 P' ]2 m  大家忙问:“什么条件?”
1 K) I/ ?: P9 S. L# y  王孟英不无担忧地说:“我怕你们还没有完全信任我,一会儿又找其他的医生,又拿出其他治疗方案来干扰我,那他就绝无生的希望了!”
' D& U" f: s- ]4 \0 E  患者的母亲听了,忙给王孟英鞠个躬,说:“王先生请放心,我们就相信你了,你给开什么药我们都相信!”(唯君所命,虽砒鸩勿疑也)
. P# v) f" x8 b  王孟英这下放心了,于是就开了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汤,《伤寒论》中的方子,用来清气分之热),一共开了五副。
* M- Y# o4 v7 _) X1 G* C+ `  等到这五副药都喝完了,再看这位许子社同志,居然喘气不那么急促了,咳嗽也见轻,汗也收了些,舌苔开始变黑了,舌尖也露出了绛色。
) U0 ]: b/ D3 M3 L  L' ^  各位在这里要注意了,到了王孟英这个时期,舌诊的理论已经发展成熟了,王孟英经常根据舌象来判断病情,在这里,舌苔由灰变黑、舌质露出绛色是因为伏邪从身体的内部开始向外部透发了,是病情开始好转的表现。* H: i# k# X4 j9 r, n
  于是王孟英就开了元参、生地、犀角、生石膏、知母、天花粉、竹叶、金银花等药,用来清透热邪,这个药开出来,周围的亲戚朋友就都吐出了舌头。* z+ B: a# R$ c4 v3 _
  因为这个时候天就开始凉了,大家都认为这个药太寒凉了,患者那么虚弱的身体,能受得了吗?
7 e7 t  f# c2 v5 [$ _! a  王孟英没有管他们,接着让患者服用了五副,结果这位许子社同志的抽搐也开始减轻了,舌质的红绛的颜色开始退去。
1 o! j  h6 S8 ]) x  这个时候,大家有点儿开始乐观了,于是许子社同志的岳父很搞笑地登场了,他登场的方式比较隆重,是带着一帮全副武装的道士来的。
. s5 H1 L  B% {' q8 C# o2 r, j+ w4 ]  这帮道士一到患者家里,就开始建坛,点香,又画符又弄水的,干什么呢?原来是想请神来给许子社治疗。2 b$ o* ^) o% Z1 Y# |8 ^: y* k
  这个时候,您再看,这个屋子里这份闹腾,有道士在敲锣,有道士在敲鼓,总之是喧嚣非凡。
$ S  ]( f. P5 S) ^& a/ ]  这下好,不但神仙没有请来,反而到把我们的许子社同志给吓着了,只见他神智昏沉,胡言乱语,像喝了酒似的浑身乱动。
4 L; w( z# T0 j  这回,轮到道士们害怕了,天哪!哪个环节出问题了?怎么神仙没有请来,却把鬼请到患者身上了?!怎么办?快跑!
4 ]& @+ a3 F. M% {/ `  于是道士们落荒而逃。(羽士反为吓退)2 k% d' A( o4 }$ H
  这搞得许子社同志的岳父很是狼狈,没想到这帮道士如此不给自己长脸。
+ K- J) |2 _  b8 e5 r; Z8 v/ c0 G  这时候大家看着胡言乱语的许子社同志,全都没有办法了,只好把王孟英连夜请来。! L6 R2 X. {; d5 ?. J+ R  [+ a
  王孟英来了以后,给患者服用了些紫雪丹,患者的神智就开始清醒了,然后用前面的药方再重加竹沥,用来豁痰,连着服用了八副。
5 D6 g6 P2 @: [! g3 C3 J  在喝这八副药的过程中,患者就开始解大便了,都是黑色的,而且患者的黑色的舌苔也开始退去了,右手的脉象也开始清晰了起来,能够查出个数来了,只是口渴的情况还没有好转,于是,王孟英就让患者的家属买来许多北梨(我们现在的白梨),让患者随意地吃,结果,口渴就好转了。
  _3 w% O( u0 M4 _- e% G  这里大家要了解的是:中医认为梨具有生津润燥、清热化痰的作用,在患热性病口渴、干咳的时候,服用梨或者梨汁是非常有好处的,王孟英是一个食疗大家,因此他在给患者看病的时候常常用平常的食物来解决问题。
# d7 p, t& `8 F, G' o  又服用了六副药,舌质的颜色才不那么红绛,小便才出来,但小便时尿道还是热的。
( O+ y3 \  h, ^  U  此时,光服用的犀角就已经有三两多了(我的天啊,看来那个时候犀牛还是蛮多的啊,现在这么多犀角简直没有地方弄啊),旁边的亲戚朋友们看得都吓晕了,没见过这么治病的。
) N2 Z3 v' W8 H1 e9 V  再服六剂,患者感觉手脚才能自如地动了。(手足始为己有)* X$ M$ i) i4 Q9 F- ~/ R. `" c
  再服五剂,许子社同志的抽搐问题被解决了,而且可以喝下一些稀粥了。(可见这么多日子以来一直挺着来着,那个年头没有营养液静脉滴注,看来真够他受的,估计多亏了梨汁了。)( w% O- g  ]1 y) `
  再服七剂,患者不再渴了,脉象也开始和缓。) h. d$ [& I, p' P/ l6 h8 I  m2 ^
  十天后,饮食基本正常了。
$ g/ _( Y: x0 ^/ L7 I  再过十天,大小便的颜色开始正常了,从治疗到这个时候,已经一共排泄黑色的大便四十多次了。5 l2 c! v" }+ B; {9 q
  然后,王孟英给许子社同志开了些滋补的善后药物,服用了以后,患者就彻底康复了。" L* T+ {  {9 L' L
  这个时候,大家才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当一个神气清爽的许子社同志重新出现在家人面前的时候,大家都感慨万千,他的伯母鲍夫人由衷地说:“我嫁到他们许家二十多年了,亲眼看着他们家已经有好几个人服用温补的药死去了,这次病到这个程度,居然救活了,真是闻所未闻啊!”1 p( d/ O3 v% C3 F+ p
  于是大家就把这个医案写了下来,等到王孟英的朋友帮助他整理医案书的时候,就拿出来加进去,在加进书里的时候,编书的人加了句话,原文是:“孰知如此之证,有如此之治,求之古案亦未前闻,传诸后贤,亦难追步。盖学识可造,而肠热胆坚,非人力所能及。”  }& z( r. _0 k4 f
  大概的意思是:王孟英的学问大家能够学会,但是他的一心赴救的精神,确是更值得大家学习的啊。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3 21: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治疗了一些患者以后,王孟英开始获得了自己的一个无上的荣誉:外号。说起这个外号,实在是令人哭笑不得,原来,王孟英诊病的时候,心里只是想着患者,于是不管多重的病,他都给看,尤其是那些被前面各位医生给治疗得基本上已经病危的,他都毫不犹豫地冲上前去,给人家治疗,朋友们都说:你真是傻啊。
: b" x0 C; d3 b- T/ O  有的患者,开始找他,治疗好点,然后又换了医生,治疗坏了,再找他,他还去,有的是这样折腾了无数次,他都无怨无悔地,跟什么都没发生似的,这事儿要是搁一般医生,一定会说:怎么着?我治了一半,你找别人了,现在坏了又找我来了?你早干什么了?估计一般是不大愿意去了,如果去,也要教训患者一顿,像王孟英这样的的确少,您说呢?  K7 O- S: E, K
  还有就是在收钱的方面,最后接手的这些病危的患者,累死累活的,熬了多少了昼夜,把人从死亡线上抢回来了,怎么着也多收点钱吧?哪怕多收一点儿也行啊,人家王孟英不干,还是那点诊费,结果弄的王孟英治了一辈子的病,还是一贫如洗,最后带着老婆孩子搬回老家海宁的时候,什么家当都没有,只有一块当年从家里带出来的砚台,所以那时他写的一本书的名字就叫做《归砚录》,一个医生,整天给人看病(忙得不得了),却什么家产都没有,这基本上跟做官最后离任的时候家里只有几件破衣服是一样的,无论从什么年代来看,这都是个另类。, k) P3 d* d. H1 l$ k
  在总结了上面的这些条以后,朋友们一致认为王孟英做人比较傻,所以光荣地送给他一个外号:半痴。意思是,这个人基本上属于半个痴呆。
: X- a8 J' z0 Q" y( r' P  王孟英一听,没生气,却认为朋友们敏锐地发现了他的优点,于是从此干脆给自己起了个号,叫半痴山人。
1 c' @* Y" H4 t" r, Q+ v  朋友们也不客气,把这个名号到处乱叫,于是在王孟英的医案书里,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句子:某某病重,急迓半痴至……
8 R0 |# C( d" Y4 ~, w  这个名号很不雅,我觉得,但有医生对患者如此痴心,想必是患者的福分。" H- Y8 _; g, n) P$ T# u
  当然,与现在每个月收红包可以达到几万元的医生相比,王孟英显得确实有些低能。" t# f( [2 D+ _
  
7 \; R# c% E- S% [% ^6 {  王孟英比较喜欢喻嘉言,所以看病时对患者的那种古道热肠的态度,简直和喻嘉言如出一辙,而且,他也学习了喻嘉言的长处,比如开方之前要先议病,把病情的来龙去脉给患者讲清楚了,然后再开方子。
; g6 u) ^# B3 u  Z8 y$ {6 J. c7 I  王孟英认识了一个朋友,叫张养之,他小的时候就没有了父母,然后自己又患了病(不知道是什么病),结果历时七年都没有治好,一共请过一百一十三个医生(估计把杭州城的都请遍了),也把家里的财产都耗光了,病也没有起色,于是这位张养之同志就自己买来医书,自己看着治疗,最后病居然好了,但是留下了后遗症,就是鼻子已经坏了,在清代,五官不齐的人是不能考科举的,于是他只好自己闷在家里,学习书法,专门练习楷书,王孟英自从认识了他以后,心中很是同情他,于是就把他当作了自己的好朋友。
1 o5 L+ e. {) B! I1 R  做中医的人一般都有个毛病,就是喜欢观察周围的人的气色啊、步态啊等等的,这是个职业病,因为中医四诊中望诊是排第一位的,我们的王孟英同志也不例外,他就观察这个张养之,见这位怎么总是面色发青,然后感觉很怕冷的样子,夏天也穿着厚衣服,嘴里还经常吐出白沫,于是就很好奇地询问他是怎么回事,张养之也就告诉了王孟英,说自己怕冷,已经患阳痿这个病多年了,现在自己还经常服用点温热的药补补。
4 p3 n4 y" s# f  王孟英听了,心里很是狐疑,但也就是劝劝他别自己乱吃温热药,也没好多问。# H/ l) R8 U' m- c
  过了许多日子,这位张养之就病了,他的症状是恶寒怕冷,头痛,自己服用了一些温散的药物没有效果,于是就找来了王孟英给看看。
" {; P1 X% U4 f4 S" g. O  王孟英来了以后,先诊了张养之的脉,发现脉象极沉,按至骨却感觉到了弦滑,再看此时张养之的房间里,九月份的天气,挂了一层层的帐子,点着炉火,披着棉衣,而张养之却仍然觉得还不够御寒的。
3 n8 ]# X( _7 w; U) M5 n! h  各位,这种情况其实一点也不夸张,在临床中是经常会遇到的。) y) b) Z: J$ v  O- s. `
  现在张养之还是嘴里有很多涎沫,一点也不口渴,胸腹也不感觉胀闷,只是不停地咳嗽,而且告诉王孟英,说自己大便干燥,小便不多,嘴里的气味很大。" g5 H; t6 R& Y7 S
  以上就是全部症状,乍一看,的确很像一个寒证(都怕冷到那个地步了),需要用温阳的药物来治疗。, B; D& K" `. Q
  但是,王孟英做出了与此不同的判断,他说:“此积热深锢,气机郁而不达,非大苦寒以泻之不可也!”意思是说这是热邪藏在里面了,需要用苦寒的药物来泻热。
) d& ?4 b, V" C5 ?  啊?都冷成这样了,披着棉衣呢,还要邪热?张养之听后很怀疑自己的耳朵,别不是听错了吧。) |) Z' h( T0 n5 x( b( J$ S6 g
  没错,王孟英见张养之很疑惑,就像喻嘉言那样,开始写治疗方案,洋洋洒洒写了很多,其中文辞“辩论滔滔”。- i2 Z8 C# h5 L1 i" K# o
  张养之看了治疗方案以后,也感觉很在理,就一咬牙,相信王孟英吧,于是就大声说:“弟弟我的生死,关系到我们一家人的性命啊,希望孟英你一定要救我啊!”* K3 U1 S! h. t4 O8 L6 N/ b6 I
  王孟英安慰他说:“我不被这个疾病外表的假象所迷惑,而直断这是实热内蕴,并不是自己在那里凭空想象的,而是你的脉象已经显露真相了,你不要担心,只需要服药静养而已。”) [( Q# I) U1 i, S' V8 g" Q
  于是就开了苦寒的方子。但是,在服用了两三剂以后,张养之的病情却并没有什么变化。
( m7 Q  t( _, E7 _# v) [6 C1 B  这下张养之的这帮亲友们就开始议论开了,早说这药开得不对吧,哪有冷成这样还开苦寒泻热的药的?看见了吧,哈哈,没有效果!
$ `2 D1 H! Z6 e  v) x  这里面有位姓于的亲戚,更是在张养之的亲属中扬言,说:养之之命,必送于孟英之手矣!0 s; T0 W: p' G, {, K; [  x7 Y9 y
  此时的张养之家里可就热闹了,真是“众楚交咻,举家惶惑”。  S1 y+ V6 A5 M6 t5 d$ U; _
  张养之也没了主意,于是就听从亲戚的安排,请了陈某和俞某两位医生来一齐给看病。5 H( _" ]  Z' c4 `5 c! S
  这个消息,也传到了王孟英的耳朵里,不知道各位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处理,一般的医生一定会说:好啊,居然还请别的医生,等治疗坏了可别再来找我啊!
. F1 @/ w- c$ j, i+ R& `! G  那王孟英又是怎么处理的呢?此时王孟英的半痴劲头又上来了,只见他披上衣服,二话不说,直奔张养之家。
6 u5 R1 O7 a8 |# {  进了张家的门,一言不发,连看都不看正在客厅坐着的两位医生,直奔内室张养之的床前。) O- E4 T6 s% f/ I7 d( s
  张养之看到王孟英来了,很不好意思,刚要打招呼,只见王孟英却先说话了:“养之,如果你不是我的知己,那么你随意服用谁的药,我权当没听见!如果兄弟你特富裕,那么任你请多少位医生,我不敢阻拦你!现在兄弟你是一芥贫士啊,又是我的好朋友,我怎能不管!现在你请来的这两位医生,如果真的能够洞悉病情,投药必效,那我也应该极力支持你,只是估计即使能够洞悉病情,开方下药也未必有我这么力大效专啊。可是如果他们不能洞悉病情,只是认为这是虚寒,开口就补,兄弟你一定会相信他们,那你的病就危险了,我怎么能坐视不救呢?!现在这两个人的方子都是如此,请你速速将他们辞去,把这个钱留着,做为买药的钱,也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况且,你连服三剂苦寒的药物,病情没有变化,说明药是对证的,否则病情早就恶化了,今天我再给你加大药力,使得热毒下行,那么你周身的气机自然就流动开了!”
2 Y$ u& t% |8 d6 j6 \4 Q5 ?  张养之趴在枕头上,半张着嘴,听着王孟英的肺腑之言,也被感动了,并且也似乎听懂了王孟英说的道理,于是就辞去了两位医生,按照王孟英的吩咐来服药。: H( Q" }% l& K) H9 F2 j
  王孟英在药里又重用芒硝、大黄、犀角(估计亲属们被吓得再次晕倒),煎药服下。* L/ [3 d8 Y3 q) c) T! r3 Q
  两天后,张养之泻下了黑漆色的大便,“秽恶之气,达于户外”。) h! B) C" _9 m: x) c  H( o* j
  但是怕冷的感觉却轻多了,并且可以喝些稀粥。
9 q9 o1 l5 N1 y+ q1 Y  十天后,大便的颜色就正常了。(各位注意,这是王孟英判断一个患者是否康复的标准,显示消化系统的功能开始恢复,还有其它的诊断标准我会在后面陆续介绍给大家)+ A( g' `7 Z1 C, A4 R1 P% K
  百日以后,这位张养之同志的身体彻底恢复了正常(康健胜常),从此以后,虽然在寒冷的冬天也不再怕冷了,而且阳痿这个病也好了,没多久,还生下了个小宝宝。% t& c; N- @: H# h8 k) i
  后来在王孟英的朋友编书的时候,张养之把这个医案介绍了出来,还在医案的后面加上了句话,原文如下:“孟英之手眼,或可得而学也;孟英之心地,不可得而及也!我之病,奇病也,孟英虽具明眼,而无此种热情,势必筑室道旁,乱尝药饵,不能有今日矣。况不但有今日,而十余年深藏久伏之疴,一旦扫除,自觉精神胜昔,可为日后之根基。再生之德,不亦大哉!”' T8 F6 V& Z" A
  有王孟英这样的妙手侠心的医生在身边,还真是很幸福啊。
$ m5 e5 n1 _8 N. v  3 Y  h5 a$ u- ?: W9 L7 I6 @" O
  其实,王孟英的一些医书我已经看过不是十几遍了,但我每次在看的时候,还是会经常想像王孟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比如,他的爱好。
& u8 x# }8 y: y# F; b$ ~9 S  王孟英基本没有什么爱好,别的人下了班可以喝茶吹牛,上上网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或者找朋友喝点小酒甚至唱唱歌什么的,王孟英同志却一个爱好都没有,如果和别人在一起,就是探讨学术问题,其它的时间全部用来在家里看书,他还动手批注了很多以前的医家写的医书,比如我们前面讲过的徐灵胎的《洄溪医案》就是王孟英给收集,并在批注以后给刊行的。; ], s0 B$ ~( m, j' T) L
  在王孟英交的朋友中,也都是些爱好医药的人,有很多是他的患者,王孟英曾认识了一位叫杨照藜的朋友,两个人探讨医理,十分投机,后来杨照藜回家奔丧,路过杭州,王孟英听说了,就把他请到家里,两个人握手言欢,“历叙契阔”,在离别的时候,王孟英送杨照藜到船边,还让挑夫担了一个大筐放到舟中,搁一般人想,这应该是些什么家乡特产或者金华火腿桔子香蕉留着路上吃的?7 N* I' ^/ L; [3 ^: ?  t; D
  船开了以后,杨照藜打开了大筐,里面全是王孟英所赠送的书,这些书里,还有王孟英新写的《温热经纬》,从此这千里路程,有了这些书的陪伴,杨照藜感到不再寂寞了,他说:“匡坐篷窗间,回环雒诵,奇情妙绪,层见叠出,满纸灵光,与严陵山色竞秀争奇。”
/ A9 E! ]9 x; x# O4 s+ n  其与朋友知心若此,实在可叹。+ N* y( o0 ?3 C1 V0 N% r! D
  同时,我也算知道了王孟英为什么一生清贫了,估计他收的诊费,除了吃饭,就是买书了,连送朋友都是成筐的送。
7 `7 [% _- T/ ]$ _9 p  
9 U6 \) m$ ^& P4 x  王孟英从鹜州回到杭州以后没有多久,原来的老领导周光远就又追到杭州来了,干什么呢?看病呗!
- k; \; M' n# g9 P  原来,这位周领导很不幸,被传染上了疟疾,这种病俗称“打摆子”,忽冷忽热的,有节奏地发作,很是痛苦,经常会死人的,曹雪芹的祖上就是患了这个病,连皇上从北京给送金鸡纳霜药都没来得及等到就死了。现在这个病在全球还肆虐呢,非洲的一些地方还是重灾区,古代一般的中医治疗这个病的疗效也不是很好,但王孟英的治疗效果却特别的好,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给总结一下。# }* d5 j6 x/ M7 x2 ^- X
  我们回头再看这位周领导,他在鹜州先找了医生看了,开始的医生说是需要解表,就用了些解表的药,结果没有效果,接下来的医生说要滋补,又没有效果,用周领导自己的话说,是“大为医人所误”。1 r8 N* C% I8 U+ n
  这病在鹜州被拖延了一个多月,再看这位周领导,本来白胖的一个人,现在身材改麻杆状了,整天一会儿冷得浑身发抖,一会儿又狂热,而且总是呕吐,吃不下东西。$ G$ b# t" a) {) O7 c: N
  最后,周领导终于忍无可忍,干脆,我谁也不用你们治疗了,我谁都不相信,我只相信王孟英!于是立刻买了船票,来到了杭州,找王孟英来了。
, ?: l/ ]+ T+ A& _$ |. T  王孟英一看见周领导,也吃了一惊,几年没见,怎么瘦成这样了?$ D8 L5 M6 I) i/ |% p4 S4 Z& i8 M" m
  于是周领导叙述原委,王孟英这才明白,于是为周领导诊脉。" M' l8 T" v0 {' }8 C2 {
  诊完了脉,王孟英告诉他:“这是足太阴湿疟啊,应该用不换金正气散来治疗。(不换金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方子,功能是行气化湿,和胃止呕)”. @+ H* P. ?: o' }3 k
  于是开了不换金正气散,只开了三剂,喝完三剂以后,在鹜州被折腾了一年多的疟疾就这样好了。
, d& F6 K" _( `& [  周领导这个感慨啊,这张船票钱,花得太值了!  c5 V) ]3 J* _' _/ O
  王孟英继续又给他开了些调补身体的方子,服用以后,身体就恢复健康。4 d; \' H0 i( M2 Z
  于是周领导就带着欣慰的笑容,又重新返回到鹜州的盐业战线去了。
+ ~1 W% W% y9 O* K  但是,这个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在第二年的秋天,周领导居然疟疾再次发作,这可有些令人奇怪,难道这个东西还会选时间?
9 l* J7 b$ T) I% W) v  反正也顾不得那么多了,各位属下立刻又为周领导找来了许多医生。
8 a4 e+ j1 \, i5 X: {0 e# p  “停!”周领导告诉大家:“都把医生领回去,我现在谁都不相信,只信王孟英的!”于是,只见周领导找出了自己上次去杭州时带的公文包,在里面一点一点地翻。
7 a2 @' W, V. H5 \  各位属下都瞪大了眼睛,心想领导的船票都报效完了啊?还翻什么?
7 y- O$ g& Z' X' K  过了一会儿,只见周领导眼睛一亮,高兴地拿出了一张旧纸张,上面居然是王孟英去年给他开的方子。(即于箧中检得孟英原方)
* a3 s) y* s3 C  周领导很高兴,告诉属下:“就按这个方子,去给我抓三剂!”1 E# q/ E0 z9 H4 A& `. g0 M( P
  原来,这位周领导是个聪明人,他感觉自己这次的症状和上次的没有区别,就放心地服用了王孟英以前开的方子。! Z) b/ L* X8 [! b, ]5 N+ S0 t' g
  结果,三剂药喝完后,病又好了。
/ E- j  z4 Z% W% A  f7 G  下属们都惊叹不已。& y1 T( C) O1 A# Q2 o0 h
  
4 n0 n  |0 z2 L* V7 _# N  后来,周光远又找了个机会,来到杭州,把这个事情向王孟英讲了,王孟英沉思了一会儿,说:“这个病看来发作是有规律的啊,恐怕明年的秋天它还会发作,这样吧,我开个方子,明天夏天的时候你就服用上,提前来堵截它。”
" k" ?2 n3 s2 \% f; O  于是,就开了个培土胜湿的方子。在第二年的夏天,周光远就按时服用了这个方子,结果秋天就没有犯病,而且,从此以后,这个病也再没有犯过。
 楼主| 发表于 2010-6-23 12: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后来,周光远又找了个机会,来到杭州,把这个事情向王孟英讲了,王孟英沉思了一会儿,说:“这个病看来发作是有规律的啊,恐怕明年的秋天它还会发作,这样吧,我开个方子,明天夏天的时候你就服用上,提前来堵截它。”
0 I& o) t* C" ~2 Y% e  于是,就开了个培土胜湿的方子。在第二年的夏天,周光远就按时服用了这个方子,结果秋天就没有犯病,而且,从此以后,这个病也再没有犯过。
* C# i' w2 o4 s  
9 s7 j# w# z2 w# f  这么看来,王孟英治疗疟疾确实很厉害,要知道这是个很缠手的病啊,它是由一种叫“疟原虫”的致病微生物引起的,曾经在全球肆虐,清朝宫廷里也曾经畏之如虎,各位御医也是束手无策,后来是洋人进献的金鸡纳霜才算解决了问题,那么我们王孟英到底有什么诀窍呢?1 c1 B6 m: |* r! r9 m
  让我们来跟着王孟英一起治病,来偷窥一下他的诀窍吧,正好这个时候,又有一位张同志也患了疟疾,这位的症状是:寒少热多,每两天发作一次,刚刚发作两次,人的身体就感觉消瘦了下来。4 e' ^& I( ^# g, h/ _4 m( B9 G
  张同志的消息比较灵通,听说王孟英治疗这个病有点绝活儿,就赶快托人把王孟英请到了家里。" r6 i1 S$ R- Q
  王孟英来了后,一诊脉,也皱起了眉头,说:“您的脉是弦细脉,而且脉搏跳得比较快,尺部感觉明显。你的病都在什么时间发作?”! ?8 ?; y4 A8 C
  张同志急忙回答:“都在子夜发作。”0 }' U" s9 s$ x2 A* D/ o
  王孟英:“还有什么症状吗?我看你的嘴唇有些干啊?”
% d: s, b5 `0 o  张同志突然想起来了:“是啊,就是口特别的干,总想喝水!”
. x* y% n- p; d2 X4 m) x  王孟英点点头:“明白了,你这是足少阴热疟啊(这里用到的是六经辨证),只发作了两次就突然消瘦了,千万不要轻视这个病啊!”) Q& w/ q0 ~' B, L
  张同志忙点头:“我也知道来者不善啊,所以才急着找您啊。”/ z  P1 L; B6 I1 Y; ^6 a
  王孟英:“我这里有对证的药物,但是有个条件,您服用就可以了,千万别再找其他的医生商量。”! _+ }5 `! X1 Y- u3 X  b
  张同志很纳闷:“为什么呢?”
4 f# O, I4 U! `  王孟英笑了:“他们一定说这不是治疗疟疾的药啊,所以,您就只管自己服用吧,好吗?”
; W! O: \8 O# W# z  n, [  其实这位张同志早就知道王孟英是高手了,于是欣然同意。
' T" D$ x: f3 N  R0 s. n  王孟英就开了付药,成份如下:(请各位准备好笔和纸)“元参、生地、知母、丹皮、地骨皮、天冬、龟板、茯苓、石斛、桑叶”。
2 ~# o& j- P2 K% X  张同志也感到对此问题必须严肃对待,于是做好了打硬仗的准备,立刻喝下了一付药。. }0 }+ L8 k" a, |! |4 e+ N/ W
  喝完一付药以后,这个疟疾就好了。然后王孟英又开了点滋阴的药物善后。
8 K) l* x* |( b5 m% n6 |7 \  + M+ G0 C/ q/ ^1 g# @
  您瞪着我干嘛?我说的没错,是的,服用了一次,病就好了。- R! R4 s2 T+ P* w& g$ j: L
  您没看清楚诀窍?您以为我看清楚了呐,我也没看清啊!
4 `. U7 s4 K3 H  只见他开了些滋阴凉血的药物,也没见专治疟疾的什么青蒿啊,柴胡啊,还有什么现代药理研究能够杀死致病微生物的清热解毒类药物啊!6 X; a0 D3 g1 R$ I! W4 X
  您不服?我也不服啊,这是个世界难题啊,怎么就被他这么轻描淡写地就……我们再来!6 \$ E: A8 L& ?2 u6 }0 O) o
  9 E7 \$ s+ i/ L$ r# ~/ R6 O
  接下来的这位名字叫相简哉,是个学医的,跟的老师叫赵菊斋,这位相简哉同学的老婆患了疟疾,这位相同学虽然自己也学医,但是轮到自己的老婆有病,也傻眼了,手紧张得直哆嗦,于是就请来医生。
/ Z* @) p! d, U) H' u# N1 {, d  这位医生很搞笑,是个比较会创新的医生,诊了病以后说:“贵夫人这个疟疾,是胎疟啊,是从胎里带来的,现在需要用发散的药物,把它给发散出去!”( V% Z% V- J, I( o3 m3 A/ T
  这位相简哉同学也是第一次听说“胎疟”这个词,觉得非常高深,可能自己的学问不够吧,也没好意思深问,也没上网到论文库里检索一下,就同意这位医生使用发散之法。1 n; z6 o  D7 m# g% @
  结果发散以后,疟疾没见好,人倒是更加虚弱了,立刻消瘦下来,瘦得非常厉害,跟仙鹤似的。(形瘦似鹤). v. W' t. Y: n0 c7 H4 P& a% O) }/ ?
  这位善于创新名词的医生一看,不好,就跑了。5 k- k1 K6 {3 i' I7 N1 `
  怎么办,接着请医生吧,于是就又请了一位,这位来了一看,人都瘦成这样了,说:“这是脾胃之气不足啊,应该使用补中益气的方法!”
- Z1 k: m: U3 I* ~/ j  [# |/ k; V  结果是用了补中益气的法子也没见效,此时再看这位相简哉同学的老婆,在经过了一个月的治疗后,已经是萎靡不振,骨瘦如柴,肚子里总觉得有股气往上顶,呼吸急促,出汗特多,脑袋还眩晕,左边的肋骨那里肌肉跳动,口渴的要命,晚上也无法入睡。' A2 ?9 j1 v0 i3 B8 p5 [
  相简哉同学看到自己的老婆变成了这个样子,非常的难过,一时心酸,竟然痛哭了一场,在痛哭了以后,才想起了自己的老师赵菊斋,于是就请赵菊斋来给看看。(早干嘛来着?): d& s' n. r8 n' X( Q+ J/ |
  话说这位赵菊斋老师接到了邀请,心里也是七上八下的,这可是世界性的难题啊,国际上那么多的大专家都没搞明白,宫里的御医也被折腾得够呛,我能弄明白吗?
  W( {% M3 V2 T0 ^  v  可是,也不能在学生面前丢面子啊?怎么办呢?他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了个好主意,对了,王孟英不是治疗这个很厉害吗?那我就拉着王孟英一起去吧。
# i' c) B- [) h; a% G  于是,赵菊斋先生就“拉孟英往诊”。! @% v$ P2 A4 Y5 ~6 r7 ^
  
. o1 z. Y% G0 r, j. _6 `, p$ q  到了相简哉同学的家里,王孟英问了情况以后,笑了,说:“这个胎疟是什么意思啊?是从胎里带来的?没听说过在娘胎里患的疟疾,等到嫁人后才发病的,说是第一次患疟疾叫胎疟?那第一次患感冒就叫胎感冒了?第一次患痢疾叫胎痢疾了?”
1 M9 G8 \# o8 V$ S3 N$ U: j  相简哉同学羞愧地低下了头:“我以为这是最新的科研成果呢。”  D; }! t% V. c7 p! E
  王孟英笑了笑,接着诊了患者的脉,脉象是弦细而数,按之不鼓。1 v9 E/ \6 _1 e" W% ~+ H1 V
  诊完脉以后,王孟英的心里就有数了,他对相同学说:“这个病的治疗,‘不可再以疟字横于胸中’,那么很快就会好的,如果还是一味奔着治疟疾去,那就无法治愈了。”
% y6 q9 {. t, r( u  “啊?”大家都晕了,患了疟疾,不治疟疾治疗什么啊?
4 Z: l0 h3 C/ V5 w  `' D& S  王孟英见大家如此困惑,就进一步解释:“大家都是人,为什么同在一个屋子里,妻子患了疟疾,相同学却不患呢?那是因为他妻子的身体内部出现了自身的问题,失调了,所以疟邪才会入侵,一般‘医者治疟,而不知治其所以疟’,就是不知道治疗导致疟疾的原因,那就怎么治也治不好,我们要调整她的身体,使其正常,这叫‘治其所以疟’,当她的身体恢复正常了,她的机体自己就会把疟疾驱除出去了。现在她的身体就是阴虚,我们只要补阴就可以了。”
1 P5 e; a5 \: q% a; ?" k2 A/ r  于是就开了下列药物:西洋参、熟地、牡蛎、紫石英、龟板、鳖甲、枸杞子、当归、冬虫夏草、龙齿、阿胶、麦冬、龙眼、甘草、蒲桃干、红枣、莲子心、小麦等,几次用药都是在这些药物里选择组合。" M; {: T  |% w1 A2 @$ H' |
  药喝下去以后,没到十天,这个患者的病就好了。
* C2 v1 i5 l' o% D# L  相简哉同学被上了一堂生动的中医课。
% ]& v- L9 P+ A; S9 x  4 j9 c' j7 M& Z: N* p8 @
  找到秘诀了吗?原来,中医在古代对很多疾病也是不了解的,他也看不到疟原虫,就像我们今天开始也搞不清非典是什么引起的一样,但是中医认为人体的修复能力是很强的,驱除病邪的能力也很强,之所以身体自己不再起作用,是身体出了问题,我们只要把这个问题给他调整好了,那么身体自己就会依靠自己的力量把病邪驱除出去的。
, M8 z/ C8 Q4 G. o  ~  这是中医治病的一个原则。9 T/ M2 \1 o  O+ }9 K4 ~/ C9 k( d
  
" m" Y' _1 V  ?* @/ z  其实,疟疾在王孟英的眼里并不是很严重的疾病,他自己说就是按照温病学家叶天士治疗外感病的思路,看到疟疾,就把它按照湿温、暑热、伏邪等给分类,然后用治疗时感病的方法“清其源”,就治好了,“四十年来,治疟无难愈之证”。(搁现在,政府一定会把王孟英派到非洲去作医疗援助不可)
: b& q" L5 X2 z' [  但是,谁都没有想到,一场更大的危急,即将扑向这个世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1-24 09:31 , Processed in 0.025017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