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1-18 14:53:53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82)
# U' O9 j! Q& {+ R* _ 6 ^4 c# X% g! {" q2 q
处月、处密这两个部落,并不属于西突厥的核心部落,即十箭部落,而是属于半独立性质的部落,这两支部落所居之地距离唐帝国的边疆比较近,所以成为与唐军发生冲突的急先锋。
7 d' A5 h9 Z$ G 郭孝恪亲抵天山城,此时天山城面临的压力十分大,唐帝国在西域的驻军并不很多。郭孝恪不愧是名将,他立即投入前线,指挥守军英勇奋战,天山城的形势逐渐转危为安,西突厥军队凭借人多势力,屡屡发起进攻,但屡屡受挫。
9 N& l5 K& p, u5 [$ Q 处月、处密两突厥部落军队在天山城外损失很大,看来攻克天山城的希望非常渺茫了,只能选择撤兵这一条路了。但是郭孝恪并不满足于守城成功,他更重视歼灭西突厥的有生力量。处月、处密军队撤走后,他不顾疲惫,马上率军尾随出击,西突厥处月、处密部落根本没有料想到,唐军在经历极其艰难城堡防御战之后,居然还有实力发起反击,一时惊慌失措,被唐军打得溃不成军,大败而逃。
) Q j" w# a6 r- H5 {" R 郭孝恪在行军作战上确实有一套本事,唐军从防守转向反攻,一直打到处月部落境内,并且拔掉了一座城池,处月部落大为恐慌,纠集军队准备顽抗。此时郭孝恪却虚晃一枪,转向进攻处密部落,唐军连续作战,一直打到遏索山(天山山脉的萨阿明尔山),处密部落被打得丢盔卸甲,溃不成军,最后向郭孝恪请降。8 D. F. i' }3 o8 U8 h
郭孝恪这一仗打得确实精采漂亮,这奠定其西域事业的基础。
_+ Q% j0 z: w, f! \& o( q - @6 u- o9 f" }: J: }: |, i3 m" d- h P6 i
西突厥在入侵伊州与入侵天山城两场战斗中全部败北,这使得西突厥的乙毗咄陆可汗意识到还不是与大唐帝国争雄的时侯,便转而向西开拓疆土。& w) K0 {2 M8 z! F1 W0 d
这次西征却导致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
% L- _( E% `" v! n Q& S, U 西突厥在西面的扩张很顺利,在对康居国发动进攻的同时,顺手牵羊,解决了位于阿姆河以北的米国。乙毗咄陆可汗带头抢掠米国的金银财宝,这位可汗有点自私小气,不肯将抢来的财物分予部下,其果有一位部将要与可汗争抢,被可汗一刀结果了。这下子事情就闹大了,怒不可遏的部将们起兵造反,攻打乙毗咄陆可汗,可汗狼狈而逃。1 Y7 ?1 O( \& e" N% k
部将们决定另立可汗,可是又怕众人不服,怎么办呢?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派使者到唐王朝,请求唐太宗以中国皇帝的名义,册立新的可汗,毕竟大唐帝国是最有影响力的大国。
5 N' L& |! z# p# x$ ~ 唐太宗当然乐于顺水推舟了,便册立了新可汗,称为乙毗射匮可汗。新可汗将以往被西突厥扣押的唐朝使节全部礼送回中国,以表示对唐太宗的感激。但是这并不能改变西突厥与大唐帝国对峙的基本局面。
3 e/ Z, f; H! y
3 j, Z X* m4 g: R! U+ f% z( p 两年后(644年),焉耆事件又导致唐与西突厥两大强国的战争。
2 ~4 B5 ]1 @( i) } @8 ~4 p 焉耆紧邻西州(高昌),其国夹在唐与西突厥两大势力之间,势必采取骑墙政策,有时倒向大唐一边,有时倒向西突厥一边。西突厥的贵族屈利啜为了拉拢焉耆国,让自己的弟弟娶了焉耆国的公主,这样焉耆国又向西突厥靠拢,而向大唐帝国纳贡的次数越来越少。, A( `8 w, T% U9 G
安西都护郭孝恪决心要教训一下焉耆,上书唐太宗,请求对焉耆发动军事打击。唐太宗同意了,任命郭孝恪为西州道行军总管,率步骑混成兵团共计三千人,讨伐焉耆。正好此时焉耆王的弟弟栗婆准到西州办事,郭孝恪就强迫他充当唐军的向导。
q3 l) o' f; e 焉耆这个国家的军事力量并不强大,这从以往高昌国屡夺焉耆城池便可看出。焉耆的都城四面环水(周围有博斯腾湖与开都河,旧称淡河),这是天然的防御屏障,但是这个天然屏障却使得焉耆人掉予轻心,城内的防御工事并不坚固,这遇到擅长打攻坚战的唐军来说,是唾手可得的。0 C, m: p, \" V0 t1 ^! }
郭孝恪率军急进,经过数日的行军,到了八月二十日半夜时,抵达焉耆的都城外。利用夜色的掩护,唐军将士在一夜之间,全部渡河成功。拂晓时分,郭孝恪开始对焉耆城发动总攻。试想想,连高大坚固的高昌城都轻松被唐军攻破,何况是防御力弱得多的焉耆城呢?经过一天的战斗,唐军已经登上城墙,焉耆守军根本抵挡不住,被杀死与俘虏的人数超过七千人,包括其国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