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如果这是宋史--三百年的沧桑与疑问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5-30 22: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73)
: d' f1 S/ x1 G3 i. l, ^  
7 T5 ], A( B, l$ u# z1 w  但是问题仍然存在,官职定下了,职务分清了,由谁来担任呢?这时要牢记一点,中国在进入十九世纪中叶以前,别管是否一直在叫喊着什么“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或者什么“国法无情人人平等”,其实都是“人治”而非“法制”。3 ?+ O! C  z: [2 B) I
  所以,这个“人”要怎样挑选,就成了当皇帝的最头痛的事。
" O6 ~5 W, w5 D- {  怎么办呢?我们都知道有“科考”这回事,考中了你就有官做,而皇帝每三年都在京城等着你,你所要做的就只是十几年如一日,或者几十年如一日,把考试内容复习复习再复习(反正就那么几本东西),于是官服和银子(还有美女)就都会从天而降准确地砸中你。
, \& Y& ^' ]+ N# x  但问题是,真的是这样吗?
# Z% J% [5 X! N/ j  答案是――“是”,但也“不是”。一切都得看你出生在什么时候。如果很不巧,你生在了隋朝以前,准确地说,是那位以空前绝后的速度败光家产的隋炀帝杨广之前,那你就惨了。那样如果你想当个官为国效力的话,就只有一条路可走,即你一定要事先跟阎王爷拉好关系商量好,让你投生到某些极少数的贵族豪门家的贵妇肚子里。唯此一途,再无它路。: D5 W4 \% E( A3 Z7 b& G: T
  隋之前,所有朝代均一片绝望,直到魏晋时期才稍微开明了一些,那时有个制度叫“九品中正制”。所谓九品,就是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很烦是不是?嘿嘿,如果你身临其时,就绝对不是一个“烦”字可了得了,你得时刻小心后面那个“中正”。
: [+ {+ c1 O' Z/ X. U  中正指的就是国家派出来评定你到底是哪一品的人,但要命的是,他用什么来衡量你呢?用“状”,即对你这个人的道德、才能、家世等的总评价。举个例子吧,西晋时,中正王济“状”孙楚时,就是这样说的――天材英博,亮拔不群。
  j2 H  _5 ]1 d$ @  就这八个字,此人一生就此平步青云,可以荣幸地为国操心费力了。
: A( Y7 |3 I; A3 m2 m+ x  所以,在那个时代里,每个人都梦寐以求地想被别人“状”一下啊。7 d% n/ z' B. i- v2 l/ H
  到了隋炀帝杨广时,笼罩在全体平民百姓头顶上的那块终身、世代只能做被压迫者的乌云终于裂开了一丝丝的缝隙。这个敢于也乐于为天下任何事之先的皇帝下令,出人头地要公平,谁有能耐谁出来,大家可以公平地下场考试。( f9 d; e. ~; A( [
  但是这很可能只是他众多的心血来潮式的新浪潮运动中的一个小插曲,没怎么认真实施,何况他的国家又倒的那么快……但是这都被天可汗李世民记住了。
# v2 C- O" `8 _: _  y7 f, D  唐朝才真正开始了科举,可是非常遗憾,不管伟大的唐朝人喊出了多么响亮的口号,如――广开才路,豪庶平等。可真正实施起来却完全走样。有一个统计,唐代状元共有251人,能查出名的有139人,其中能查出家世的有74人,这74个人里,出身官僚家庭的69 人,占92%,而且其中家世较显赫者就有59人,占79.73%。出身相对“寒素”者仅5人,占8%。
5 q, K# p$ {7 j4 f  而那些家世显赫的人都是什么家世呢?其中“皇家宗室”有4人;孔门之后有5人;当朝宰相的子、弟、侄、孙、重孙等20人;一般官僚家庭出身的状元10人等等。
- Z% b6 c( k7 E3 d  明白了吧?这就是唐朝的科考,其实就是上层社会内部的权力再分配,是上层社会中的平民一族从传统豪族手里分权,跟广大的劳苦百姓根本不贴边。- @8 J4 G1 W8 q2 t' m6 F6 F7 F
  这让根红苗正的真正平民赵匡胤非常愤怒。" B3 h8 L2 n& X% s& p: _$ w0 _( M
  . m$ U0 E/ {- q+ _$ Q+ C8 z4 _
  连载(174)
0 Z8 S, s+ z& r# h! y" q8 N- S+ g  ' T# U! \5 A7 P3 ^
  在中国,似乎所有人――我指的是从自有中国以来,所有生在中国的人,都非常厌恶战争和动乱,尤其是对毁灭唐朝时的五代之乱。认为就是那时,华夏辉煌灿烂的文明从世界的巅峰开始了下滑。但是有一点,如果从科考制度的演变上来看,这反而是好事。
9 C) k) T* {7 K8 P5 X  站在历史进步的角度上说,五代之乱,以及之前的两晋的破灭,让中国的社会结构彻底变化,把之前一直牢牢压在民众头顶,生下来就有权吃喝玩乐、祸国殃民的豪族门阀一一推翻打倒。取代他们的,是唯力是视的原藩镇强人。从此,人们再不重视出身,只有凭着自己拼手抵脚、从低到高、一路攀升,踢开所有竞争者,昂首站在广阔天地间的真豪杰才能让人真心地尊敬。7 X) r2 N0 P2 {7 D: p9 t
  比如刘知远、郭威、柴荣还有赵匡胤。而他们,更加清醒地看清了眼前的世界,把为国选材的目标定向了广大的平民百姓。# d% u. w9 y0 ^: t+ C4 S
  有宋一代,从赵匡胤开始,不许任何皇家宗室、官宦之后入考,并且废除了公荐制度,从根本上杜绝了官官相护,科考舞弊的可能。据记载,只有在北宋的末年,徽宗的儿子赵楷才参加了科举考试,这是极其特殊的例子(没办法,他爸就是那么的好玩嘛),他在糊名阅卷的情况下被定为状元,拆封后还是被换了下来。除此以外,没有一例当朝宰相的直系亲属入考,考生里连有直系亲属任四品及以上官职的都非常少。
7 t3 ]! [* K0 x7 H2 Z2 |  但是作为一名应界考生,具体要怎样考呢?; w* G7 ^" |/ h/ P5 W" l9 q
  非常简单,远没有后来的明清科考那么复杂繁琐,最初只有两级考试。第一级,你要在各州举行的取解试里过关,然后就可以进京到礼部报到,这里是省试,就是第二关。一般来说,省试考中,你就万事大吉了。可是赵匡胤在开宝六年,也就是后来的973年觉察出了问题,他决定亲自当考官,来自己选取真正看得上的人。
0 G' m" Q& ?8 v% w% M9 A2 W  这就是殿试。
6 r- V6 E: I" @: A5 }  从此以后,历朝历代,殿试都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等级,也就是最后一关。只要殿试也成功,就可以把吏部踢到一边,直接去当官。而且从此你的身价倍增,成了天子门生(再次强调,是皇帝考了你),所以再也不必(更不许)去认主考当老师,然后再去拉同年当同伙,一辈子互相勾联,去拆皇帝的台。! c- |2 n2 [1 ~6 i
  这样的考试三年一次,而考的内容可非同小可,绝不只是人们常规意识里那几本千年老书。从唐朝开始,就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考试分类。; v4 H1 r( m2 t+ _
  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就成了唐、宋两代科考的主要科目。而其中进士科是重中之重,唐、宋间大部分宰相都是进士科的优胜者。% h* ~$ S+ T- b1 @+ E8 n7 ]' t
  为什么呢?因为“明经”实在是个既可笑又讨厌的东西,说白了就是填空题。把古文经书两边盖好,中间空出,能填出来你就过关,再稍高一点的就是“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进行标准的解释,其实只要你记准了经文的注释就成。一切纯属死计硬背。# w1 |9 a3 M5 u# t( ?
  而进士,不仅要考你诗词歌赋,还要你写时文论政,那可都是真才实学,还得临场发挥。所以才值钱。但就是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仍然变得不切实用了。等到宋朝那位无视一切牛鬼蛇神以及祖宗家法,甚至天地神明都不在话下的强人出世的时候,进士科就变成小儿科了。0 A- A: o0 l( j2 W; \  S' J
  因为问题很明显,而且无比的尖锐――谁规定的,会作几句诗就能管理好国家?正如赵匡胤当年所说,“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6 {1 Y6 `; Z( H! [3 i  但那都是后话,这时所有的人都努力吧,读书才是硬道理。你可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并且全中国的人,我再次强调,指的是所有出生在中国的人,都知道“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吧?3 v: A7 ~3 Z- x; h: |: ^9 T
  请看原文如下――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无车毋须恨,书中有马多如簇;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有女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读六经。8 y7 \. t0 C9 a! @$ Q& w0 A
  很唠叨,很儿歌是吗?但是小心,绝不准听歌嘻笑,不然以君前无礼论罪,全家、全族……嘿嘿嘿嘿。因为写的人是……乃是“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连上天以及太上老君都不断与他见面说话的宋真宗皇帝赵恒。
 楼主| 发表于 2008-5-30 22: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75)
% |& S0 P  j0 z* C  2 S& m) a9 @8 x& j+ ?9 g; l$ S7 j
  话说赵匡胤在公元969年6月从太原回到了开封,在首都各职能部门之间视察了一下工作之后,觉得一切都还正常,就安心回皇宫里继续看地图,想心事去了。
2 P4 A6 J/ A8 F) X  毕竟还有那么多的事等着他去做,天下,还那么的大。而且要留意一点,即从他在960年当皇帝那天起,到现在快有整整10年了,除了最开始那年,他两次出远门,干掉不听话的李筠和李重进之外,只有这一次,他才离家出差到北汉公干了4个月。5 @3 i. h% J; i$ a: f* j1 ^
  有近9年的时间,他一直在开封城里。; ^1 V/ E: M8 k/ n
  为什么要说这个呢?有一点极其重要,也非常的诡异。想一想,赵匡胤无论如何都是个非常仔细,非常小心,非常容不得无组织无纪律等讨厌现象出现的人。事实上他在这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工作,无论是杯酒释兵权,还是罢藩镇,制钱谷,收精兵,还是重新分配官职权力,做的都是这样事。0 _+ g1 L* q7 P" [$ C- J9 F  k
  但是历史证明,就在这10年之间,就在他的眼皮子底下,有一股力量极大,影响深远,对宋朝的国计民生千行百业无孔不入的势力已经悄然生成了。& L9 }" Z: v* X3 E
  有迹象表明,当这股势力还在萌芽状态中,甚至连其主导人都还默默无闻时,赵匡胤是特意支持提拔,让这个人在芸芸众生之中显山露水的。这里面的原因多种多样,既有赵匡胤情不得己之处,也有从他本身利益出发,也要让这个人开始做大。9 e( \3 k' [2 f- e- l) U
  但是放虎容易收虎难,而且关门养虎,虎大伤人。当这股力量变成了一只庞大致密坚韧有毒的网时,或者更像是渗入了宋朝这个生命肌体里的另一套血网神经时,一切都为时过晚了。
% y( y! n  h. N" h# Y  但是这时的赵匡胤对这些都一无所知,再一次强调,他的宽厚、仁慈,真的变成了一把双刃之剑,一方面成全了他的帝国顺利衍化,变成了他希望生成的形象;但另一方面,也让他最终失去一切,其惨痛的后果,不仅是他本人,连他五六代之间的子孙都终生压抑苟且偷安。$ r, v( h1 _% \$ h' @
  这真是美德吗?人世间早就证明过了,当一个君王,甚至做一个普通人,都不能过分的善良!人,说到底都只是一种动物,思维和理智,还有情操,都只是生命的点缀吧……从这一点上论起,天可汗的玄武门之变,才真的就唐朝兴盛的开始,以及李世民本人幸福的开端。其后唐太宗的所有仁政,都是在这个基础之上才能得以实现的附属物而已。
/ }9 E3 L& U/ C1 H" J0 g% W  但是这时赵匡胤忙,只要安静下来,他就会注意到他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开拓的步伐从平蜀开始后就一直在耽搁,而北汉之行,又让他消耗了大量的国力,时间……已经过去了整整10年,他已经从33岁到了43岁,人生最宝贵的黄金年华就要过去了,他怎能不急!他的目光一次次地抵达宋朝在南方的国境边缘,必须要做事了,但是具体在哪一点,还要再思量,再斟酌……于是,赵匡胤从此就变成了蜡烛。
6 T) G+ v, m1 P" S  不是说他燃烧了自己,照亮了某个人。而是说,他能把千里之外的东西都照亮,却照不到自己的脚下方寸之地。7 d' V0 |" {4 p4 i0 s& _
  历史早就证明了,他的卧榻之侧,一直都有他人酣睡。不管这个人与他本有怎样的身世关系。
0 A: D0 P% M0 C4 m7 ?  7 J, A. Q" t! b: Z
  连载(176)
* e0 v% B% W- u& t  ; \4 r1 b3 Z1 O; y
  可是赵匡胤的自我感觉非常良好,他举目四顾,在他的领地之内,晴天白日,祥云缭绕,连他金峦殿墙根的每一根野草都是茂盛而舒展的。
9 f. U4 F0 ^2 c9 q! P1 H  就像他的心情。
7 f# \5 h2 [3 l3 W/ P7 ^: C1 \% a  因为他经过深思熟虑,终于想好了要先对谁下手。这个过程是相当的享受啊,想像一下,美丽富饶的江南大地,故老相传,那里……美,什么都美……就什么都别说了,而最重要的,是他想要哪里就能得到哪里,视大地山河如菜谱,美味佳肴随便挑,那是怎样的滋味,那是怎样的人生!8 D# b+ C* o0 R3 U% r6 |3 \
  而点菜是有讲究的,孰先孰后,先冷后热,次序决定胃口更决定消化,是万万错不得的。于是请看,这时在南方还为他剩下了什么。
+ i9 _* J, i8 k( L  ^+ }  南唐、南汉、吴越、还有割据漳、泉两州的陈洪进。
! t+ m0 z# m& w7 {4 G  以今天中国的地理名称而论,当时的南唐,就是现在的长江下游以南今苏皖南部,江西、福建的西部;而吴越是今浙江和上海、福建的东北部;南汉,是今天的岭南两广。至于那位陈洪进,说来也是位强人,能在乱世中讨生活,在夹缝里求生存,但他实在太小,五代十一国里他不仅排不进五代,连十一国都没他的份。5 @* c/ F& o! j
  于是他根本就算不上是赵匡胤的敌人。* q9 w  d$ Q1 E" \& F! L
  吴越也可以排除在外,钱氏子孙既明智且坚定,谁劝都没有用,就是不当国王,一定要做赵匡胤的兵马大元帅,而且不必赵匡胤找,他自己就会随时进京汇报工作,听从组织训示。
+ z: E1 W8 f! d5 {: i1 W  a  剩下的就只有南唐和南汉了。先是谁呢?从地理位置来看,无疑是南唐。与宋朝只有一江之隔,而且宋朝对它知根知底,如果动手,不是输赢的问题,而是能多完整地接收的问题。2 `' h/ `  @- W. K0 J$ W
  但是赵匡胤偏偏把目光从它身上跳了过去,直接盯住了它身后的南汉。
, u( U( `/ n: J& X- x7 d  南汉?这有点故意绕远,并且岭南两广地险酷热,人地生疏,攻击它的难度不会比打后蜀好多少。看上去赵匡胤完全是没事找事,舍近求远。
& {, r+ P; B9 s  但是换个角度,就会发现这个创意妙不可言。因为无论怎样大费周折,赵匡胤最后的目标还是南唐,主攻的方向就在李煜脆弱且易幻想的心理。& C- k  M' b% R1 d
  首先看位置,如果先拿下南汉,就从根本上把南唐彻底包围。李煜如果还想逃避,就只有乘船出海。而且最重要的,此举还对李煜的心理再次完成了摧残。这里好有一比,比如你的女朋友貌美如花,但连手都不让你牵一下,可如果你直接去吻她呢?她还会对她的手敝帚自珍吗?# P- d: e7 j& y' r% B) B0 ]' }( Z
  人的心理就是这样,轻重贵贱的等级,就在心灵的转念之间。尤其是对李煜,当他没有后路时,才会没有幻想,才会接受现实。" P# o+ R7 @! z* j8 L: j
  但是目光再次聚焦到南汉,赵匡胤和他的幕僚少见地变得愤怒急迫。如果说对李煜他们还有三分怜惜之情的话,那么对南汉的刘氏一脉,就只有极度的鄙视和厌恶。  ]- e# x3 o" b/ V5 o# c
  那是一条既脏又丑,难看到了极点,没有办法形容的满身溃烂的臭蛇,趁着中原动乱,躲到酷热偏僻的最南方张牙舞爪无恶不作,只是没人有空去搭理它,它却偏偏以为自己身有剧毒,人人都退避三舍。
 楼主| 发表于 2008-5-30 22: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77)  r5 A- l* ], m9 E
  7 ~6 L( E7 N" |, w- f, J
  话说好多年以前,当猪八戒第一次见到九头虫的时候,曾这样对他大哥惊叹――哥啊!我自为人,也不曾见过这等个恶物!是甚血气生此禽兽也?!2 c9 P; S& `# z$ D  O, N" d( X0 U6 N
  我当年是这样回答的――兄弟,哥也不知道。不过别看它长得吓人,要是比起五代时南汉姓刘的那些皇帝来,它就什么都不是了。7 t2 t9 `4 O0 Z5 ]4 d+ ?  j3 R; h
  南汉的第一位皇帝叫刘陟,称帝后改名刘岩,之后又改名叫刘龚,再之后再改名叫刘䶮(此字读严,上龙下天,取《周易》飞龙在天之意)。名字改的有点乱,不过这就是五代时的传统,除了赵匡胤英雄不改本色之外,就连后来的赵光义也改了名。* B& ?& L# w9 V  Z
  刘䶮绝妙,公开宣称――寡人此生难成尧、舜、禹、汤,但不失为风流天子。
/ |) j' K; ?9 x& z) `" N  这句话放在当今网络世界里简直万人生厌,俗不可耐。但在当时却石破天惊,惊才绝羡。翻阅中国历代史书,除此一人之外,再没有第二家敢于如此率真坦诚,实话实说。那么看一下他如何享受生活。  a9 [# F! `6 t1 u6 Y. Z
  其实也没什么,就是每年都修宫殿,一般来说内部装璜档次高点,标准级别是以黄金饰顶、白银铺地,殿中开设水渠,渠底遍布珍珠美玉,再用水晶琥珀琢成日月形状,镶嵌到殿中玉柱之顶。在宫殿之中就能看到山川河流之美,日月星辰之光。
. V) X% d5 ^' \% M' ~- c4 p  再次强调,这只是一般规格。史书中提到,他晚年所修的南薰殿,已经让上面所说的这些摆设变得寒酸潦倒不堪入目,而到底有多华丽,大家自己去想吧。不过估计你们是想不出来,因为此人太有创意,而且魄力之大,让人惊掉下巴,到底怎样,可以从他的另一大爱好中可见一斑。  I) [/ p% J6 k, Y- p% `8 f
  酷刑。
+ r4 r; W0 Z/ F: u: ^- A  刘䶮工作之余,最大的爱好就是给别人上刑。古代流行下来的诸般酷刑,他都用,古代没有的,他随时都能因地制宜推陈出新。如灌鼻、割舌、支解、刳剔、炮炙、烹蒸等等,这些在他都是太平常了,比较有些特点的是他建造的水狱。
8 c/ U( E5 g* X& P  水狱顾名思义,牢里全都是水,不过岭南多蛇,那么再扔进去××条,效果就会截然不同。而他还特别喜欢亲眼目睹刽子手施刑,并且随时转移会场,到他的宫殿里去继续开工,以便他指导修正,一边在天堂里享受,一边就近观赏。
# I  t+ v. \) Q! F: A9 s( Q  还有,当他偶尔兴致突发的时候,就会把人先扔进热水,再取出来日晒,再敷上盐和酒,再去晒,再扔进水,如此九蒸九晒,直到皮肉烂光,慢慢死去。
& L5 }9 m6 L* \  就这样,他华丽且刺激的一生就过去了,为了纪念他,岭南人民给他取了个外号,非常响亮――“真蛟蜃”。而他的儿子们为了纪念他,在他的基础之上一切变本加厉。
4 S% t+ x1 U0 c* i( R% X# z' @& _  他们不仅对子民们更狠,而且开始了自相残杀。其规模和效果都远远超过了唐朝的各代皇帝,唐朝的每一位皇帝登极前都会手足相残,但除了第一代之外绝不会弄到只剩一人。而南汉绝对彻底,自刘䶮以下两代人,一共近20多个兄弟被三个皇帝统统干掉,有的还被全家抄斩,一个不留。最后的胜利者叫刘晟。
+ R& L% C" s- d. }* Q3 C  胜利后的刘晟自我感觉极好,残暴者在没被硬性打击之前,总会把凶残当成勇敢,此人对北方(对他来说,可真是广州以外全是北)每一位皇帝都不屑一顾。郭威开创了后周,派来使者向他问候,临走时刘晟送了一支特别香的岭南特产鲜花,其实就是茉莉。但郭威不认识,使者替刘晟传话,这叫――小南强。
+ l3 K# o- e0 o, p  郭威把花闻了好一会儿,细细品味,最后只是微微一笑,就此扔开。但是北方人都记住了,一直记到了刘晟死后,他的儿子刘鋹当上了皇帝。  s# t7 G+ L3 j" ], Z  [
  历史证明,刘鋹的治国业绩比他的祖先们更上层楼,青出于蓝之后,那种不知是甚气血才生成他们这种禽兽人种的特殊遗传基因,在他的身上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了。
3 f% T' Y$ k- ~! H  
$ U: T) Z5 B; o. h  连载(178)  S( F* Q% a1 s" N
  
& p& h: t' B1 B$ I3 \: r( \  刘鋹16岁当上了皇帝,堪称年少有为。而且就当皇帝的资历来说,赵匡胤还得甘拜下风,因为到了刘鋹19岁的时候,他才在陈桥驿披上了黄袍。
0 u2 [/ c; M" V5 q- f  而当时的南汉,已经大非昔比,不要太吃惊,它竟然比以前更强盛了。原因是刘鋹的老爹刘晟,“小南强”不是白叫的,他在公元948年突发神勇,出兵楚国(今湖南大部,立国者马殷)。苦战近3年,夺得宜、连等10州之地,并且把当时正处于全盛时期的李璟击败,硬生生地留住了胜利的果实。
! U$ H; b5 c; z/ o; r* V  这就是少年刘鋹幸福生活的开端,岭南两广之外,又加上了湖南大部,从此他就开始了对自己国家的改造,使之变成他梦想中的国度。
1 l6 V/ i8 Q9 s6 T0 F  其行为堪称绝妙,他的爷爷是“真蛟蜃”,他父亲的刑堂叫“生地狱”,他更绝,在照例把所有的兄弟都砍了之后,又把整个南汉朝廷都变成了后宫,具体行为就是近90%的臣子都变成了太监。其理由充分且实际,请听一下当时南汉第一权臣龚澄枢(这就是个太监)的高论――陛下,群臣皆有家室,所以各有私心。唯有宦官无牵无挂,干净利落,所以才能为陛下忠心效力呀。
- d0 Y9 ^  x8 |2 b/ H: K% H3 a8 b7 [  如此高论让刘鋹大为倾倒,他连连点头,立即实施。从此南汉朝野混成一家,无论他走到哪里,都能像在后宫里一样的温馨可人。于是南汉的高官们只剩下了两条路可走,一是去自杀;二是去动手术。而例年赶考的举子们就更要注意了,他们从此就只有金榜题名时,再也没有了洞房花烛夜,功名利禄和光宗耀祖只能任选其一。
& U) N8 o2 |' B" |3 F  这还只是刘鋹的政治工作一面,他下班后回到家里就更让人出其不意。南国万千佳丽都太平常了,他的爱妃是一位外国美女,出产自神秘古老的波斯。她胖,她黑,她力大无比,与中国的窈窕淑女截然不同,让刘鋹一见倾心,赐号为……不要惊讶,叫“媚猪”。从此媚猪专宠后宫,朝里的“三公”“三师”等高官也都变成了太监和嫔妃,全国最高的精神领袖则由一位叫“樊胡子”的女巫担任。这样,刘鋹才终于感到一切都和谐了,接下来他所有的愿望就只剩下了一点--让美好的时光无限的延长。. M; B1 }4 e0 |' \' q
  但这时,赵匡胤终于在公元969年从太原城下回到了国都开封,他的目光飘过了长江,越过了南唐,直接射向了躺在媚猪身边欣赏酷刑的刘鋹身上。7 P/ _# M3 ?# n5 r* z4 B( P
  一切就此终止吧,这些世袭的禽兽恶棍!到此时为止,这样的噩梦已经在岭南两广作了近60年!此前赵匡胤无论是出兵荆、湖,还是讨伐后蜀,都尽量地找借口挑毛病,生病为人诟病,但这次攻打南汉,则完全是吊民伐罪,替天行道,大快人心。我个人非常相信赵匡胤当时所说的那句话――吾必救此一方黎民!* {, e& I/ V6 k! q4 ?* @7 I5 Y) X
  剩下的问题就是要找到一个合适的主帅了。是谁呢?赵匡胤不再考虑那些威名赫赫的宿将,不久之后他就要再摆一桌酒席,请人喝酒吃饭。那么就是新人,曹彬?不……宽厚的将军应该留给风雅的敌人。赵匡胤的眼前浮现出了另一个人的影子。2 L0 i- d6 c1 r( w! ?
  那人步履轻捷,神情英悍,连笑容都像轻刀薄刃一样锐不可挡。赵匡胤相信,这个人一定会把所有的噩梦都还给刘氏禽兽,让饱受其害的两广人民看到,最凶残的往往就是最可怜的,只要你能戳破它最外面的那层硬壳!
 楼主| 发表于 2008-5-30 22: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79)
5 d  v, E3 {' ?3 P  $ V' A# L. @9 S8 Q/ j9 Z' a
  下面请赵匡胤亲自发掘培养出的第一名将隆重出场――潘美!
" e- G' L$ ?8 e9 O1 N$ S- H4 I  一定会有人问,是不是我又拍错字了,“北宋第一良将”不是曹彬吗?但请注意,我说的是“第一名将”潘美,其功勋、其战绩都遥遥领先于任何人,包括“第一良将”曹彬。而所谓的良将之“良”字,此字可“褒”可“贬”,内含之丰富深有玄机,一切都看人怎么理解。; ?2 G2 _4 N: ^+ h" T
  潘美,字仲询,河北大名人也,即今河北大名县人氏。古之燕赵悲歌之地,正是潘美出身之所。他的父亲潘璘不过是一个普通军校,他起步时注定要从最低层开始。但他胸怀大志,曾对好朋友王密这样说――“汉代将终,凶臣肆虐,四海有改卜之兆。大丈夫不以此时立功名、取富贵,碌碌与万物共尽,可羞也!”
; R# x5 I5 G' ~$ g* ~; w( S  正如大丈夫生于乱世,当提三尺之剑,立不世之功,以升天子之阶!
. A! T% i$ G" W) h) X  潘美的功名从后周世宗皇帝柴荣的第一仗高平之战开始,虽然没有准确记录,但他在战后以功迁升西上阁门副使,从此他在后周朝野崭露头角,并被赵匡胤所识重。
% H/ T3 _( a' g9 r1 H7 Y  再之后,赵匡胤在陈桥兵变,潘美敢于一人先回开封,使后周满朝文武听他一人传信,就群情慌乱束手无策,太后带着小皇帝出宫避难;在宋朝确立以后,潘美又单骑入陕,带着赵匡胤的政敌袁彦入京陛见。这是其胆。4 o3 ]1 C& J/ b/ A: r  A
  史书记载,赵匡胤在兵变当天回到开封,进皇宫里清理除柴荣的遗迹时,发现了柴荣的两个最小的儿子,其中之一为纪王。赵匡胤问怎么办,赵普微微一笑,只回了两个字――去之(杀)。周围人纷纷赞同,唯独潘美以手掐柱,低头不语。- u8 V& _; V. `. a- D3 b  ~6 C2 }! F
  赵匡胤问――汝以为不可耶?6 _% h0 \5 s9 F3 L1 u% J* L
  潘美沉默。: ^0 ?  \8 G! m2 [/ W2 D
  赵匡胤长叹一声――唉,即人之位,杀从之子,朕不忍为。3 w* Z2 b6 S3 y( n
  这时潘美才说――臣与陛下皆北面事周世宗,劝陛下杀之,即负世宗;劝陛下不杀,陛下必疑我。
2 V. G5 }* ]$ K$ L' ~  但他仍然把柴荣的一个儿子抱回了家,当作自己的侄子来养。从此,赵匡胤不问,他也绝口不提。这就是潘美的心,他可以追逐名利,争夺功勋,但绝不会不顾一切,泯灭天良。# E: f, @) e4 {& ~/ d/ K# @
  下面是他和曹彬的功勋比较。曹彬平南唐,潘美平南汉,且南汉是长途奔袭,客境作战,是北宋向江南开疆拓土的第一战,难度远远超过平南唐。而在南唐之役里,潘美是曹彬的先锋,很多仗都是潘美为曹彬打下,“第一良将”不过是坐享其成。" r8 Q- p; G- }& D  K) ~
  平定南唐之后,潘美席不暇暖,又披挂为帅,为赵匡胤第三次出征北汉。那时潘美正当全盛之时,战阵之上锐不可当,眼见成功,后方却传来了“烛光斧影”,第三次北征嘎然而止。
) q! M. {; T" M  在赵光义时期,太原终于被攻破了,潘美是宋朝太原的第一任留守,就此在北疆守边,和杨业亲密合作,屡破辽兵,是汉人当时最强的边境屏障。. r4 Y: ?, P1 {$ v5 Z
  再后来,赵光义雄心壮志,派潘美与曹彬、崔彦进分率三路大军向北挺进,去收复燕云十六州。潘美负责西路,正是这一次出征,发生了他一生中最为人所诟病的那件事――北征失败,杨业战死。但请看全局,潘美一路摧枯拉朽,连下寰、朔、云三州,他进展过快,让中路主攻的曹彬相形见拙,就此首鼠两端,忽进忽退,自乱阵脚,导致了岐沟关大败。
2 ^( c% L8 n0 d5 H/ @; ?; b+ p1 e3 H  曹彬败了,潘美不得不撤退,之后才发生了杨业在陈家谷兵败无援,力战殉国的憾事(但这里另有细节,到时再议)。细究根源,若无曹国华之败,何来潘美退兵,杨业怎么会死?但潘美就此有愧于心,心中怏怏不乐,仅仅一年之后,就病死在太原。终年67岁。
' Z) f" a9 x' a( L  纵观潘美一生,不愧为一世之雄杰,人中伟丈夫。可恨一个不知名姓的明朝人,写了一本《杨家府演义》,从此潘仁美就变成了一个十恶不赦的奸邪之徒,连他的形象都被写成了张飞和判官合体的脸,一个怀孕母猪的肚子,再套上个件深黑色官袍。而他之所以能呼风唤雨,则完全是因为他的女儿是赵光义的西宫娘娘。
$ l% ?4 w8 S! d: D  C; [  天可怜见,潘美的孙女儿是宋真宗的媳妇,是赵光义的儿媳妇啊,并且才22岁就死了,死后才追封的“章怀皇后”。真正有后宫之力的是曹彬才对。“第一良将”的孙女儿嫁给了宋仁宗,就是那位杀伐决断,权倾一时的曹皇后,都曾经垂帘听政过的。再后来还有位更强的外曾孙女,就是那位帮某位砸缸成性的仁兄复旧的高太后。
: V; V3 j. [+ M( u) c  潘美……曹彬……这是闪耀在宋初疆场上的双子星座,都是汉人的骄傲。只不过曹彬被当时推崇,被后世敬仰,潘美却日见零落,被众口铄金,谣传成了一代奸邪。
( E; O* r7 N6 d, Q7 m! x  潘美,不亦悲夫!他从赵宋官家那里挣到的每一分钱,闻一闻都充满了沙场上的血腥气,扔到地上,每一块都足以硌痛曹彬的脚。但这就是命运,从宋朝开始的时候,中国就成了干活儿受委屈,好性格的才被嘉奖的混帐世界。
$ i  _; T4 v, ^5 a0 g  
" X. b1 _. t& y7 F% \& h  连载(180)
& e" m+ H& c5 O: g  ]. s" w& E  & ]. ]4 m' G# M/ {
  但这时的潘美对这些一无所知,他每天所做的事,就是兴致勃勃,全意全意地向北方和南方不断地眺望。向北,等他的皇帝给他下达命令;向南,他时刻都盯着南汉的每一个风吹草动。2 w5 Z7 @7 R( k
  他清楚,战斗的命令随时都会下达,他的心己在跃跃欲试……但是谁也没有想到,赵匡胤对南汉做的第一个动作,竟然不是给潘美下达进攻命令,而是先对南唐的李煜提出了一个要求。& J. ?. e' A7 W9 t
  要李煜给刘鋹写一封信,劝刘鋹马上投降。
' I( [& T1 L, e6 [+ @  一封信,几行字而已,很重要吗?李煜每年都会给赵匡胤写很多封信,最近的一封还是派他的亲弟弟送到开封的。除此之外,还外加无数的南方土特产,所以由此看来,一封信似乎真的一点关系都没有,是吧?% P9 c/ n5 Z# y0 G7 |# X
  但是你能想象,曹操让刘备写封信给孙权,要孙权马上投降吗?那除非是现代人的恶搞。在古代,在稍有廉耻的人心中,那不仅是曹操在肆意侮辱刘备和孙权,也是对曹操自己的极端自虐。而南唐和南汉唇齿相依,正如三国时的蜀汉东吴,都面临着宋朝的血盆大口,难道不知道合则力厚,分则两败的浅显道理吗?
1 |- X7 w2 f# D0 y# l1 l  但李煜就真的写了。他真的劝刘鋹向赵匡胤投降。这是他笨吗?可就在几年以后,李煜就证明了自己什么都懂,在他的南唐被宋朝威胁时,他又写信给吴越,内容变了,写的是――今日无我,他日岂有君?
" B$ b' b1 ]! O& g- T8 W  还是懂联合的,但是这时他就真的写了,就算是绝大的讽刺和侮辱又能怎样?只要战火没有立即烧到自家的门前,就没有痛,没有忧,可以继续骚首弄姿、顾影自怜。
0 k0 E' c3 N8 X. l9 `* n9 z/ k& L' e/ p  我不知道,在李煜提笔给刘鋹写信的时候,心中是不是曾经万分的庆幸,这是赵匡胤命令他给刘鋹,而不是命令刘鋹写这样的信给他……/ h  Q5 J& t* O- j' ~
  信送到了南汉,刘鋹爆炸了。这个人有自尊,他们刘家人唯我独尊为所欲为的日子已经过了大半个世纪了,从来没人敢这样对待他!而且从刘䶮开始,他们就一直看不起野蛮无趣的北方佬,想当初在沙佗人最鼎盛时,刘䶮都敢叫后唐的国王为洛阳节度使。何况这时一个小小的赵匡胤,还有更小的李煜,他们居然敢这样的藐视他!& ~' r/ K/ G( A* r
  爆炸了的刘鋹撕了李煜的信,扣留了南唐的使者,然后动笔也给李煜写了封回信,以刘鋹的素质和当时的状态,信里写了什么可想而知,李煜看了之后特别的委屈,于是把信原封转交开封,让赵匡胤也分担一些骂声。赵匡胤刚刚开始读信,愤怒中的刘鋹已经有了实际行动。
7 g$ I, z5 z9 |! c  南汉在宋开宝三年,即公元970年10月,派兵进攻宋朝的道州(今湖南道县)。
$ R$ K, U2 A3 c6 m' B; f9 _) i  为了国王的荣誉,更为了国王的享受,一定要攻到开封去,抓住那个不知死活的赵匡胤!把他抓到刘鋹家祖传的“生地狱”去,让他知道里面的服务等级!
5 A* H& _& H- F8 W( u* x. u( {, `  接着潘美就接到了行动的指令,他可以放开手脚,随意进攻了。但是他的反应也比较奇怪,他的脸上隐隐约约地浮现出了一丝坏笑,对部下们说――你们先都消停一小会儿,别急,我还有点事得先让刘鋹知道呢……
 楼主| 发表于 2008-5-30 22: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81)9 S' f7 \5 P, d2 F; F$ v! B
  ; Q! P# A1 V$ T+ V, d/ g
  这一年,据考证南汉国王刘鋹是29岁,潘美已经50岁了。可是近一半的年龄差距并没有让潘美变得慈祥些,相反,他做了一件非常不厚道的事,其恶劣性质在以后的两三年里,乃至以后的300余年里,不断地被重复。6 l+ A$ m6 ]6 t
  即北方人不断地给南方人配药,其核心内容就是只要南方出了某位让北方头疼的杰出人物,那么北方人就会搞点小动作,或是暗示,或者干脆就直接提出要求,让南方人自己去砍自己的刀把子。而让人万分惊异不解的是,几乎每一次南方人都让北方人如愿以偿了。
6 v% D" K1 }0 e  潘美这时说,给番禺(南汉都城,今广州)的内线带个信儿,就说可以行动了。然后没有多久,刘鋹就突然派人到屯洸口(今广西桂林境内)赐内常侍邵廷绢自尽。这位姓邵的内常侍在历史的长河里名姓不显,但他却远见卓识,且对刘鋹忠心耿耿。他早就提醒过刘鋹,北方宋朝崛起,迟早都会南下,南汉要么及早向宋朝称臣纳贡,要么赶紧修墙练兵,以备厮杀。
6 B) c8 |' _* a3 n- u; V- s6 S' h2 v  当时史称刘鋹“默然不对”,直到964年以后,才任命邵廷绢为招讨使,集结人马,修兵演武,而这些都被潘美看在了眼里。这时潘美所做的,其实就是通过内线,让刘鋹看到了匿名信。; @+ k! N+ s% N; W
  一封没有来历,没有署名的信,信里说邵廷绢谋反,就这么简单,刘鋹就杀了自己的忠臣。这时,时间已经到了公元970年9月1日,原潭州防御使潘美领贺州道行营兵马都部署,朗州团练使尹崇珂为副都部署,道州刺史王继勋为行营马军都监,率潭、朗等十州兵马自郴州出发向西,避开位于湘粤交界的骑田岭、萌渚岭险道,直插入南汉的中部地区。
6 }  w4 a5 U  Y" L$ L* W. Q* b  宋朝向南方开疆拓土的第一战就此打响。5 Z9 m" q* T2 o2 @$ h
  为了方便理解,我们不妨就用潘美的眼睛来看一下当时的局势。首先南汉是相当大的,翻开五代十一国时期的中国地图,在中国的最下方,与大海相接,承托整个陆地的那个半圆,都是南汉的。不管宋初时,南方的经济军事等要素到底落后或者先进到什么程度,起码有一点是潘美绝对不敢小觑,并且时刻发抖的。+ l7 n5 E$ E. L) Z$ S( U: d
  即南汉很大,人很多,而他的兵马却非常的少。
1 m+ k; l* ?! E  查阅史料,查不到潘美当年到底拥有多少兵力,只是笼统地提到是潭、朗等十州兵马。十州,看似不少,但是当时赵匡胤手里已经有了近200多个州,并且每一州的精壮士兵都被挑选进京当禁军了,留下的不是州镇的厢军,就是平民保安队一样的乡兵,这样的战斗力,还只给了十州之众,能有多少人?但是就要潘美去进攻一个国家。  S1 N& [5 p( h' J. W! `5 y& q, X
  不知是赵匡胤彻底鄙视南汉,还是潘美的这十州人马与众不同,反正就是这么办了。我想在当时,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形象的对比――铜头铁齿大蚂蚁,鲜美诱人大肥猪。
3 d6 S" [5 K2 a( Z  你赌哪个赢?; M4 W& s' c4 Y4 f1 q  Q
  
" f9 v! H$ K$ w- I8 c; c3 B  连载(182)
) Z5 R! E, m" m) z2 o) k& I  ' n2 b6 E/ V6 q3 j1 Y4 T
  潘美进兵,第一个目标,富州(今广西钟山)。没有什么好说的,突然袭击,一战而下。南汉人根本就没有防备,不仅丢了城,还死伤了一万多人。
3 N+ B2 Z1 L# C8 i2 C  潘美乘胜追击,第二个目标,白霞(今广西钟山西)。仍然是迅速攻克,然后直逼第三个目标,南汉重镇贺州(今广西贺县东南)。
. K: V, \9 W# X7 i" E  这时消息终于传进了南汉国王刘鋹的耳朵里,这位生来就习惯去欺负别人的四世祖一下子愣了。什么,还有人来欺负他?那他怎么办?, s( O5 O3 |( a. ?2 R; _
  你们快说说啊――!我该怎么办?!/ G0 g9 e% A9 i+ E' G
  他向下面喊人,但是没有人答应。南汉早就失去了进攻和防守的根本力量了,沙场名将和皇家宗室都被刘家三代人四个皇帝通力合作杀了个一干二净。这时面对贺州的告急文书,万般无奈,挺身而出的是第一权臣加第一太监龚澄枢,他的办法让刘鋹一瞬间就松弛了下来。
- b! C* y+ X/ {. K( y" u  龚澄枢说他亲自去一趟贺州,带着圣旨去……那个宣劳慰问。
% Z9 p0 G9 g- Z( N8 Z# K  这个办法好,太好了,刘鋹由衷地喜欢。这不花他的钱,不费他的力,他只需要写几个字,就可以在番禺的皇宫里继续逍遥,以往无所不能的龚澄枢自然会把事情替他办好。于是他马上写好了诏书,让龚澄枢立即启程。0 r4 c' ?0 m$ ~2 K: \% x. U' ]
  日夜兼程的龚澄枢在贺州城里受到了空前热烈的欢迎,所有的士兵们自发地把他围了个水泄不通,每个人都无比热切激动地望着他。这时他被深深地感动了――多好的士兵啊,我记得好多好多年都没人搭理他们了……可他们居然还无怨无悔地在边疆放哨站岗,而且还这么热情地欢迎我!
. t* _# O' |# ]& w; x; K  感动之中,他声情并茂地宣读了皇帝的慰问诏书,就见听的人个个全神贯注,目不转睛,直到他读完,仍然意犹未尽,围着他久久不愿离去。直到他被看毛了,不自禁地问――你们……还有什么事吗?
5 a( D, H5 P& Y! g4 o  q2 ]  众位大兵的眼睛里神情变幻,屡次欲言又止,但终于还是说了――钱,我们的军饷!积压了那么多年了,你带来了多少?!
7 O* m$ m; m( h" q* y' w% M5 R  龚澄枢傻了,他的手里只有那张刚刚读过了的诏书。
7 G8 ~2 s3 V% ^# ]  接下来的场景非常的不爽,众位南汉大兵被骗了一次又一次,现在居然又来了一次!这太不仁道了,他们骂骂咧咧地一哄而散,只留下了龚澄枢和贺州刺史陈守忠两个人孤零零地对着刘鋹的诏书发呆。怎么办?下面还要怎么办?他们都清楚,这时不要说国库,就是刘鋹祖传的那些宫殿里的每一面墙,拆了之后上面镶的金银财宝都够打发这些军饷白条的,但他就是不。历史证明,刘鋹的钱不给任何人,就算到了他国破家亡时,他都没留给赵匡胤,何况是这些混帐大兵?!4 B8 I0 _+ a$ c+ I# h5 Q+ q# O
  但是军报却突然传来,宋军的前锋已经到了芳林,马上就到贺州!龚澄枢一下子就清醒了,他立即出城,临行前告诉脸无人色的陈守忠,你一定要守住,朝廷很快就会派救兵来,相信我,没错的!' w$ R8 w- R$ e6 c# U% s
  然后陈守忠就多少安了点心。南汉人都知道,龚澄枢是很坏,但是他为人还有可取的地方(这是千真万确的)。何况,这世界上无奇不有,一群雌鱼中会突然变异出一条雄的,以便传种接代,那么你信不信一大群太监里也会突然间跳出一个货真价实的男人来拯救南汉?
 楼主| 发表于 2008-5-30 22: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83). ~/ o0 c2 M- }% a' N
  % f/ n* x& N$ k. s6 M9 D( k* w( C
  男人姓潘,不过不是潘美,而是南汉宿将潘崇彻。这是刘鋹的父亲刘晟手下的大将,当年平灭楚国,击败南唐,潘崇彻居功至伟。不过非常遗憾,一来他不是太监,二来南汉不需要军人,他注定了迅速失宠,这时他已经提前退休,在家休闲好多年了。2 \1 M1 V9 r% V8 \( R+ K
  但是危险使人的脑筋迅速灵活,突然间刘鋹和龚澄枢都想到了他。马上派人去找,立即要他回来,十万火急,越快越好!
( j1 N! K, M0 [' C  可是使者是一个人回来的,只带回了潘崇彻的一句话――陛下,我老了,而且最近眼神不好,你找别人吧。% C. N& R4 U3 U  L5 Z0 L
  愕然,紧接着刘鋹和龚澄枢就都火了。什么?!多年以来,谁对他们说过“不”字?但潘崇彻居然这么不识抬举!那么很好,立即启动第二方案,南汉还有那么多争着抢着给我卖命的人呢!
8 |" C5 l4 X! c' v  刘鋹愤怒地叫了起来――“何须崇彻,伍彦柔独无方略邪!”. [$ c- S$ j4 C; y
  于是梧州统领伍彦柔就此迅速领兵出征。
2 R7 }6 @5 n. ~  不知道这时呆在家里的潘崇彻是什么心情,其实稍微懂点人情世故常识的人,都能听出来潘崇彻最初的拒绝不过是一时牢骚,都是这么多年被冷落弄出来的怨气而已,只要刘鋹稍微表示一下愧疚,再小小地抚慰一下,潘崇彻就会精神抖搂地冲出来,再给刘家卖命。/ r& `! v3 W& c* k& Q
  但是29岁的刘鋹是那么的敏感和自尊,稍微被怨气冲了一下就遍体鳞伤了。他就此打定了主意,哪怕冒着国破家亡的危险,都绝不向那些卑微的臣子低声下气。何况在这时,还没有任何的迹象能表明,他的生命有了什么危险。
! J% S3 y0 m8 h, y- y  伍彦柔不负众望,动作迅速,他率领一万多南汉的精锐士兵,坐船出西江,沿贺水(今贺江)北上救援,在当年的10月20日到达了贺州附近的南乡(今贺县之南)。南乡,这是伍彦柔此行的第一站,能想到吗?这竟然也是他的终点站。* O4 a  F: f4 s/ x
  但是这时候,伍彦柔是勇敢的,他没有直接进入贺州城(宋军当时并没有围城),而是留在江中的战舰里保持着行军的状态,并且派出哨探,去侦查宋军的动向。2 `) e; C& w# J0 Q4 g5 N/ ^' I" E# Z! ?
  探子回报,宋军突然后撤,幅度相当大,至少有20里。
- I. t: e* ?7 Y4 S- h  这个消息让伍彦柔振奋,来势汹汹的宋军原来也会撤退……好,他下令今夜全体睡觉养好精神,明天早早起床登岸追击!& \  D; ]) P) e  m: B2 Y
  形势很明显,他是这次战争开始之后,第一批开赴前线的南汉援军,而孤军深入的宋朝军队已经胆怯了,他所要做的,就是追击。追上去消灭他们,然后收复刚刚丢掉的富川和白霞,这样战争就结束了,他就可以回番禺领功请赏了。
3 B" p8 K" r, v  但是非常遗憾,历史证明这一切都是潘美给这个匆匆赶到的沙场对手准备的见面礼,一道小小的测示题。答对了有奖,答错了……人世间有些事最多只能错一次。
9 }: A1 h& R" s4 y  第二天,南汉军人早早起床,全军的主帅伍彦柔身先士卒,率先登岸。史称他“挟弹登岸,据胡床指挥”。胡床,其实就是一种可折叠,能躺能卧的大椅子,一些有派头并且习惯于抢风头的将军们都喜欢在战地使用。至于挟弹,似乎是伍将军的个人武器,不管实用价值怎样不好说,但是总会比铁制的如意强得多。这时相信伍彦柔的心情是相当的好,他所要担心的只有士兵们是否坐船坐得太久,突然间追击快跑会让身体吃不消。  I& q$ T' `& N6 C8 X8 D8 N$ ^
  但追击总是让人兴奋的,那么伏击呢?静静地等着,甚至清楚地看着猎物,却只能一动不动,那是什么滋味?( A  P# {4 y; X# Q8 T7 O( m; x3 ^
  
- l: r7 L6 n  d2 G5 e5 s  连载(184)/ j$ l3 _7 ]8 v$ o. V
  , V( G9 A; f1 h5 d; B: s; v
  潘美已经在岸上静静地埋伏了一整夜了。这一夜里,伍彦柔和他的南汉大兵们一直在船舱里美美的睡觉,而潘美和他的宋军们却在冰冷的草丛泥地里默默地忍耐。$ f9 G1 P0 b/ K9 u1 q; O/ }3 E
  这就是付出与代价。但这远远不是最根本的胜负差别所在,一次佯装撤退以及一夜的埋伏等待,这在军事史上什么都不算,太平常了,只能称其为潘美给伍彦柔出的一道小测试题。但是南汉王朝千挑万选才派出来的将军居然就上了当。
  }: ?/ T/ ~3 }' S  突然间伏兵四起,没有任何征兆,宋军从四面八方杀了过来。他们每个人的目标都非常准确,伍彦柔,先抓住他!这就没办法了,一来宋军等了一夜,几乎每一个南汉大兵从船上跳下来他们都看在了眼里,个数都能数得出来;二来伍彦柔太显眼,所有人都站着,他坐着……( Q+ I3 g6 k  }) F
  一场大乱,注意,只是乱,根本就称不上战。史称南汉兵“死者十七八”,而伍彦柔被生擒活捉。之后潘美率军重新回到了贺州城下,先在城下砍了伍彦柔的脑袋,然后向城上问了一声――投降吗?
# W9 R* c1 _$ p1 _9 R0 ]  没反应,城上一片寂静。可那上面明明白白地站着很多的活人。
$ b5 S1 X) |9 z% a! `! f$ g  据说,这到现在,都可以算做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方式,充满了死气活样,能拖就拖的生活智慧。但是潘美拖不起,他比谁都清楚南汉有多少人,杀了一个伍彦柔,击溃了一次援军什么都不算,援兵们会源源不断到来。但是攻城……他可实在犹豫,因为他的人更少。- X/ F' Q  _" L: R! T( c; c
  这时有一位官职比他还大的人说话了,这是现随军转运使、原荆湖转运使王明。这位只负责调集运送军用物资的文职高官奋然而起,对潘美说――南汉援兵将至,当急击之!
0 y8 r% ]8 j1 o. @  g/ n1 g  但是潘美和全体将领仍然犹豫。攻城,谈何容易,不说物质的损耗,时间的拖延,最起码人员的消耗就承担不起!犹豫中,王明愤然怒视他们一眼,转身冲了出去。下面发生的一幕让潘美以下所有征南的职业军人汗颜,只见王明没再理会他们,他召集了自己护送辎重物次的士兵,以及承担运送徭役的丁夫,就此冲向了贺州城。1 h& n1 y1 y' }9 m7 K
  史书记载,王明当时手下的士兵只有100余名,丁夫不少,有几千,但是他们连武器都不齐全。, T  o0 u. k8 X. a  s
  冲到了贺州城前,第一个问题是城下的壕沟,就见这些丁夫精神焕发,拿出了各种各样自己趁手的家伙,又是锹又是铲,一阵忙乱,壕沟就填平了,紧接着他们就冲向了城门……再以后,他们就进城了。
. i; G+ u3 p" P- I% p1 |1 [, S  潘美在后面眼睁睁地看着,下巴都把脚上穿的皮鞋都砸瘪了。这,这是怎么回事?!眼睛,我的眼睛还是我的吗?
+ E+ R: _' \' `8 E8 ^" A  但其实原因非常简单,例来如此,死气活样得过且过的就怕凡事拼命来真格的,你在他们的面前砍了谁的脑袋他们都不心疼不害怕,可是只要真杀到了他们跟前,哪怕只是填平了壕沟,还隔着整面城墙他们都会尿裤子。7 q# H; R4 h3 Q. @8 s/ _1 Y
  不信吗?这一段史书上明明白白的写着――堙其堑,直抵城门。城中人大惧,开门以纳,遂克贺州。/ v: X4 Q! L1 \* m- ^+ g+ g1 Y
  就是这么的简单,当潘美垂头丧气哭笑不得地走进贺州城时,他终于明白了赵匡胤为什么就只给了他区区十州的人马,并且之后再也不曾给他什么援军。
7 j. ]$ j. v  z. h# F/ C+ h  因为南汉实在是……什么也别说了,领导就是英明伟大。
 楼主| 发表于 2008-5-30 22: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85)
7 f8 B7 X4 N7 A  
$ `) z* W( V& E  让世界重新完整地进入赵匡胤的视线里,富庶庞大的南汉只是广漠世界的东南一角,全国一盘棋,他的目光必须时刻关注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2 T1 @# a1 L( V  ^8 ~7 Y0 k& r2 P
  东、西、南、北,甚至就在他的身边,他要做的事情都实在是太多了。有充足的资料显示,潘美和征伐南汉的战事并不是他在这个时期里最关心的。
$ x1 Q2 _) K- l4 C% o  j4 X6 v  当你的本职工作都要丢了时候,你还会去为几百块钱的外快操心费力吗?赵匡胤就是这样,得到南汉会让他锦上添花,可是北方本土的危险才与他性命攸关。. }+ G6 K" M; G( k3 v9 d7 [
  就在潘美踏进贺州城的时候,契丹人突然集结了六万人马,偷袭宋朝边境的重镇定州。事发突然,契丹人的骑兵忽聚忽散,转瞬即至,无可捉摸,但是这时才真正显示出了赵匡胤多年经营北方的成果。他迅速接到了战报,而且还有充裕的时间调集人马选派将领,他派出了人叫田钦祚,时任判四方馆事。" \! f& M' s9 M6 M, _% M- y
  判四方馆使,最早出自唐朝末年的内诸司,这个部门权势滔天,源于它的主管者和皇帝零距离,对了,就是太监。进入宋朝之后,内诸司使的最高级官员变成了枢密使。其下为宣徽使、内客省使、客省使、引进使、四方馆使、东上阁门使、西上阁门使……等等等等,也就是说这位田钦祚,是主管兵部的枢密院的直属下属。$ o+ E2 q4 t( y1 i/ R, n$ Y
  赵匡胤一如既往地发挥了自己的强项,他把田钦祚拉到了一边,小声吩咐了好一会儿,之后田钦祚连连点头,火速带人冲向了北方边境。请注意,不管此人之前多么的默默无闻,也不管他以后是怎样的混帐讨厌,这时候的他勇猛坚毅无可挑剔。
& h+ Q! W& q7 ?: O, g  有一个数字让人瞠目结舌,难以致信,因为他带去的人马只有3000!. G0 D, f/ |0 M0 H8 V; k5 t
  而契丹派出来的人马总数却是60000……就这样,田钦祚和他的3000人马在满城与契丹兵团遭遇,双方立即接战,众寡如此悬殊,可战斗的结果居然是田钦祚获胜!0 k: a' k. B0 q7 p
  史称“辽骑小却”。可是下一步,就证明了田钦祚当时已经全力以赴,杀得超状态了。因为他眼见敌人退却,立即追击,把赵匡胤临行前千叮咛万嘱咐的话忘到了脑后。
+ K" W7 |; U3 T) N2 J/ j  赵匡胤告诉他――“彼众我寡,背城列战,敌至即战,勿与追逐。”9 A$ [8 u. I* g
  前面三句十二个字田钦祚执行得非常好,他快速赶到,背城列战,战之能胜,而后……他开始了追击。边追边战,田钦祚带着他的3000人尾随着庞大的敌群,一路追到了遂城。就在这里,契丹人乱箭如雨,突然间田钦祚翻身落马。+ q; L7 F1 ?% j' ^
  8 v  r& @2 T! b9 m
  连载(186)
/ x0 }3 P( N6 E% J! l( g  6 i3 }4 b# R" O; Q8 k
  下一瞬间,田钦祚迅速从地上跳了起来,虚惊一场,是他的马中箭了。英勇的战将被自己的战士所爱戴,立即有一位名叫王超的骑士把自己的马让给了他。之后宋军士气大振,就在遂城城外,与契丹兵团剧战,史称“自旦至晡,杀伤甚众。”4 [8 r7 L+ ?$ a: l! X1 A
  旦,为“平旦”,是早晨5--7点;晡,是下午3-5点,自己的边城要塞就在身边,可宋军将士决不入城,与契丹人在城外的旷野之中血战将近10个小时!
5 ~) H4 F4 q  U% C% m& t  入夜之后,田钦祚率领自己的士兵退入遂城,城外虏骑千重,契丹人把他们包围了。之后的几天里,田钦祚一直坚守遂城,城外虽然有六万敌人,但遂城始终没被攻破。但是真正的难题还是出现了。9 ^  ?0 l2 s6 y# m4 o" z, O) e
  遂城缺粮,这是个边境的小要塞,不可能像太原、开封那样随时囤积巨额的粮草。而田钦祚还不知道自己的援军什么时候会到。面临危境,他绝不苟延残喘,而是选择了再次冒险。在一个晚上,田钦祚整顿了剩余的兵马(整兵),突然打开南城门,聚积全部力量于一点(突围一角出),冲出了契丹人的包围圈,赶到了附近的另一个据点保寨。+ I, ~! }! a2 u$ u# s
  由于他的迅猛以及出其不意,史称这次突围“军中不亡一矢”,而后契丹人就此退兵。% z2 s! n3 |4 f* f5 w. @1 I
  查阅历史资料,有后世学者对田钦祚突围之后,契丹人就此退兵很不解,认为此中有假。试想人数对比如此悬殊,而且田钦祚已经是困兽犹斗强弩之末了,契丹人怎么会突然不打了?
' s+ Q3 R' Z& b" F  b) y: I  这很好理解,当时的契丹人对宋朝并没有多大的领土野心,这样的突袭只是为了一时的掳掠,俗称“打草谷”。干这个活儿必须快,讲究突然袭击,得手就走,是契丹人发财的重要手段,可没想到这次赵匡胤早早就知道了消息,而且田钦祚过分勇猛,死死地缠住了他们。围困遂城的那几天,已经足够宋军调集人马,纵军合围的了。而在契丹人的心理安全方面,几天的原地不动,也超出了他们的警惕极限。
, H8 a& x" N$ |  契丹人退了,一时间之间田钦祚名声大震,北地传言这一战“三千打六万”。而在史书中,随后就出现了一句在宋史里极其著名的话――赵匡胤大喜,对左右人说:“契丹数入寇边,我以二十匹绢购一契丹人首,其精兵不过十万人,止费二百万绢,则敌尽矣。”自是益修边备。
4 Z" G& ]- c9 Q, l6 S  \  如今去看任何一本研究宋史的现代书籍,这句话出现时,都会与赵匡胤在讲武殿之后的私人金库“封桩库”联系起来,整句话是说――“待储满五百万贯,即向契丹赎回燕云十六州,如不允,则散此金绢募勇士,我以二十匹绢购一契丹人首,其精兵不过十万人,止费二百万绢,则敌尽矣。”但在《续资治通鉴》中却记载着这是赵匡胤在田钦祚以寡敌众,逼退契丹之后的兴奋之语。
$ K/ h+ j! W. z0 l& y  但不管怎样,这是有宋一代难得一见的雄壮勇烈。宋人真的是怯懦的吗?回答是“不”,这与问现代的中国人为什么一度举国贫困一样,根源在于体制。纵观华夏历史,汉人的活力总是被自己的制度所压制,尤其是宋朝,细读宋史就可以发现,无数次被外敌所侮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极其震撼但又万般无奈的史实。: Y7 q5 ]0 x& _$ q- O8 q9 z  Y2 g
  如靖康时被数万金兵击破都城,掳走皇帝,那时的宋军给人的印象是彻底的不堪一击,可是短短的七八年之后,宋军就可以以压倒性的优势击溃金兵的主力军团。这是什么原因?而后更有独力抵抗已经占领半个世界的蒙古军队长达40余年的空前壮举……这都说明了什么?!
: _0 E/ E2 i/ R0 t, n( q  我们是能战的,只是不要随时给我们披上枷锁!
 楼主| 发表于 2008-5-30 22:17:05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87)
, _- V8 _1 E8 y% B4 ~# H  
, d5 }" S! s8 h, h  可没有人能理解赵匡胤的帝王心术,在公元970年前后,有无数的史实可以证明,诞生不过10年的赵宋王朝还只是历史长河里的一个娇弱的新生儿,它崛起的势头和坚挺的程度在漫长的五代十一国里并不是空前绝后的。比如说,就在潘美进占贺州城的时候为止,他的势力范围和拓张速度,都比不上后唐宗皇帝李存勗。, k9 V; N' N; {/ U1 H7 Q% Z+ I
  尤其是赵宋的威慑能力,远远不及当年的后梁与后唐,就比如说汉地以北的大敌契丹,当年李存勗率领全盛时期的沙佗人,把辽国的太祖皇帝耶律阿保机打得落荒而逃,再加上30多天平前蜀等功绩,一时之间没有任何人敢怀疑他马上就会夺得天下。
+ y3 d% Q+ H' d  而赵匡胤步步为营,可以说他的势头弱些,但一直也在逐步做大。可是这时宋朝无论在北方还是在南方,战争都方兴未艾,正是用人之际,他却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在自己的开封城里,再次给军中仅存的宿将元老们摆下了一桌丰盛的酒席。: g( L; B; e2 O2 V: w
  这些人没有一个不是威名赫赫,震怖当时的军中名将。他们以天雄军节度使符彦卿、天平军节度使石守信、归德军节度使高怀德等人为首共12人,而赵匡胤的目标主要定在了其中的安远军节度使兼中书令武行德、凤翔军节度使王彦超、护国军节度使郭从义、定国军节度使白重贇及保大军节度使杨延璋等5个人的身上。
3 d1 a7 }: f) N9 _0 u  再一次摆酒,再次摆在了赵匡胤势力最核心密度最高的禁中(皇宫里)。被特殊邀请的5个人里,有的忐忑不安,因为心里有鬼。比如说王彦超。还记得这位节度使大人吧?在22年前,赵匡胤第一次离开家浪迹天下时,曾经投奔过他。可是他只用了N贯铜钱就把后来的皇帝老儿打发出门,这样的壮举换了谁,还能安生地过日子?, }3 k- F- f* I4 n9 ~2 I, F4 l
  但是赵匡胤不比常人,早就主动替他解开了这个疙瘩,在某次君臣同乐的宴会上,赵匡胤在酒酣耳热之余,突然在大厅广众之前问他――卿昔日在复州,朕往依卿,为何不收留我?
& G7 l0 ~; M2 }8 b; y2 S  可以想象当时赵匡胤一定是半认真半玩笑,因为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了他好多年,百思不得其解。但是王彦超吓坏了,他立即避席跪倒,说出了想了好多好多年的圆场话――当日臣不过一防御使耳,一勺浅水岂能容纳神龙耶!假使当日陛下留滞于小郡,安有今日哉!
% Z$ h5 D; G6 O7 O5 T& X7 u  赵匡胤哈哈大笑,就此把那一页揭过去。但在王彦超的心里,这件事却是一片永远在他头顶飘忽不定的阴云,天知道那里面隐藏着什么……而这五个人里愤愤不平的是郭从义。这位节度使是位地道的行伍人,勇猛善战,没有什么歪心思。可这也辜负了赵匡胤的一片好心。# `5 M( v0 G! T3 `( F* ?, t
  几天前在最初的殿廷接见时,赵匡胤曾微笑着向他致意,说郭爱卿,听说你马球打得非常好,今日为我表演一下如何?
. _0 @' E+ A: L; a2 N  郭从义正中下怀,他二话没说,当场甩掉礼服下殿,骑马纵横驰骋,周旋击拂,史称“曲尽其妙”。之后人人喝彩,郭从义也喜气洋洋地上殿谢恩,结果赵匡胤似笑非笑地说――汝击球技艺精熟,然此不是将相所该从事者。
8 I2 U: ]6 V0 Z& Q8 S  i( u  郭从义僵那儿了,他不知道皇帝为什么要玩他?但就是这样,他仍然得出席皇帝特意为他们举行的特殊酒会。酒席宴上,9年前的一幕再次上演,赵匡胤喝了几杯,向五位节度使从容微笑――爱卿们,你们都是国家的老臣子,在外面工作操劳很久了,总是这样,显得我一点都不优待你们(非朕所以优贤之意也)。: ~( w) ^# U" N: n
  心里有鬼的人立即就明白了,王彦超马上站起来表态――臣本来就没有什么功劳,这么多年一直都在冒领奉禄。现在又老了,总想着能回到老家去,把这一把老骨头归葬故里,这是臣真实的愿望(今已衰朽,骸骨归丘园,臣之愿也)。1 O! j$ `* x! H, s. `
  赵匡胤一听大喜,史称他马上离席,执手嘉慰。可本就一肚子闷气的郭从义可不这么想,其他那三位更是满头雾水,在他们的理解,赵匡胤之前的话完全是在说他们的功劳大,非常大,他对他们还不够好,正想着怎么补偿呢!
  d: |+ z3 P& l; ~# o: [  @5 F  于是这四个人七嘴八舌,互相提醒,互相印证,把自己的履历功劳从头说起。但是赵匡胤的脸色变了,他冷冷地只回了八个字――“此异代事,何足论也!”5 O+ \4 K6 z* y6 d: H8 L* _8 r2 q
  本来嘛,你们都是后周的臣子,给我大宋出过什么力?!
8 Z: n/ p& ?; d/ b& j- ]% Q* x9 t( [  就这样,这五个人喜气洋洋赴宴来,垂头丧气出宫去。等他们出了赵匡胤的皇宫,迎面正看到已经等了他们好久的符彦卿、石守信、高怀德、张令铎等一干人。这些人对着他们哈哈大笑,连声欢迎,而王彦超等人几声叹息之后,也突然顿悟。: \* _. \1 w0 I7 R
  这一天,在宋朝都城开封府的大街上,12个年过花甲,鬓发斑白的老兵把臂高歌,旁若无人,渐行渐远,终于走出了所有人的视线,只有他们的歌声还隐约可闻――
2 X: n+ f. v' C" o! f: }  “漫揾英雄泪,揖别帝王家。想当年金革铁马称雄壮,不过是胡乱厮杀。攒家一把刀,今天刀放下,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且莫道种豆反得瓜……”8 f5 a- s, f/ Q( i3 _
  
0 L2 m' D; h( F1 z; K& J0 u  连载(188)
# p1 Z6 r. @+ F  
% P( W- N- c. g0 S! v# ]  国内的事潘美并不知道,其实就算知道了又能怎样呢?他会辞职吗?笑话,功名利禄就像人的青春年华,谁都知道是昙花一现,但每个人都因此而更加珍惜,把它紧紧抓住,绝不放手。
( N% n5 z- u7 I% ~3 ]4 b2 g  潘美坐在贺州城里,在他的脑海中,一直在想着,怎样从贺州到番禺。这段路无论怎样测量,都实在算不上远,但是中间还是有那么多的阻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他本身的致命缺陷――兵力太少。
9 ~3 F8 N) c7 Z" U+ B/ V" z  作为攻击一方,现在他已经站在了南汉境内,哪里是路?哪里都是路!他应该分兵疾进,虚实相生,把南汉的防御体系彻底搞乱,然后从中找出一条尽量短的道儿来,让他从贺州冲向番禺。0 Y' R9 W- e" }4 \* a
  只要冲进番禺,就意味着战争结束。他非常清楚,这就是南汉的特色。别的皇帝可以出逃,可以东山再起,但是像南汉刘氏这样的禽兽,只要出了番禺,就注定什么都不是。; j$ V+ p8 r$ Y$ n' C; |$ u# O/ B
  但是要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终极目的呢?潘美想来想去,只好再次求助于他的亲密战友――刘鋹。历史证明,刘鋹在这场战争中给潘美的帮助无比巨大,从战争开始直到战争结束,堪称对潘美有求必应。这时潘美向番禺发出信息,声称自己嫌走路太累,要直接坐上伍彦柔开来的战船,从贺水的原路直捣南汉国都。. v& Y3 L! F2 M7 ?& K, a
  刘鋹慌了,伍彦柔脆败,只一个照面就被潘美放倒,这太出他意外了。怎么办?他和龚澄枢面面相觑,最后的答案仍然还是潘崇彻。事情紧急,再也没法顾及面子,何况脾气本来就不是原则。刘鋹加封潘崇彻为内太师、马步军都统,给他三万人马,要他马上北上,不必考虑别的,只要他守住贺水。
8 Q1 S+ m% x2 i, g' _  R; m  贺江,潘崇彻再没多话,领兵就出去了。这让刘鋹稍微安心,但他绝对想不到,潘崇彻在走出番禺城时,脸上一定带着深入骨髓的讥讽。他清楚,南汉完了,就从这时起,南汉就注定了失败。因为无论谁都知道,南汉真正的门户在哪儿。5 u$ J& d$ Z+ I4 e7 d% f
  是韶关!
" P$ @5 q1 K$ h9 M% L  一条贺水,几十条船,这怎么能成为亡国的危险?无论是水路还是旱路,不过都是行军的道路,只要加强防守就是。可韶关不同,那是南汉60余年来重中之重的必保关隘,是刘鋹的祖先多年心血铸成的门户,其重要性在南汉尽人皆知,可笑刘鋹和龚澄枢,居然连这都不知道,还想不亡国吗?9 m* h6 r; Q) j4 L
  之后潘崇彻就尽心竭力地防守起了贺水,他可以问心无愧向刘鋹的老爹刘晟,他的老领导的在天之灵起誓,贺水在他的防守之下稳如磐石,绝对不会被攻破。而事实上,潘美根本就没到贺水这边来。) M4 H" t0 p: d" k
  潘美在公元970年的10月从贺州出兵,杀数千人,攻破南汉开建寨,擒南汉守将靳晖,兵锋直指昭州(今广西平乐西)、桂州(今广西桂林)。这两州的刺史田行、李承珪非常配合,直接弃城而逃,昭、桂两州不战而下,在10月之末,潘美进一步攻克了连州(今广东连县)。. o; E+ p. Z5 d2 p
  这时他的前面再也没有阻挡,韶关近在眼前。
- e) C/ P8 @, Q' t  真正的危险终于到了,可就是那么的诡异,番禺城内的刘鋹突然间面带微笑,向臣子们说出了下面一番话――大家别慌,昭、桂、连、贺这四州本来就是湖南的,北方佬就是为了它们才来的,拿走了这些,他们就满足了,就再也不会来了(今北师取之足矣,其不复南也)。
/ Z) \6 |; X4 K, G* f" [8 ^  祝大家好梦,只要一觉醒来,明天的世界就又会那么美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1-24 16:05 , Processed in 0.031749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