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10-7 15:08:06
|
显示全部楼层
6. 倚天万里须长剑: L" |0 J; Z5 T, w
' j: W% G4 B) ^2 D( S v5 {, U
- Y2 S* w4 b( U 0 Z: _9 ^" s6 M0 K, G& p
# l4 S: X/ I8 A! Z- m$ s 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西汉 贾谊
4 t" I+ V+ F$ w4 Z3 c 5 Z4 ` {& |# v8 s- O* K
及后蒙恬为秦侵胡,辟数千里,以河为竟,累石为城,树榆为塞,匈奴不敢饮马于河,置烽燧然后敢牧马。——东汉 王恢5 s) J% p- e/ J% `2 E/ d& p& z" K7 R9 V
5 {4 s. u+ b' W8 Q0 x4 b
% \, b" X* D# _+ p: E
6 t$ U1 J5 H8 o% O! [3 M) U6 n
说起匈奴人种,相传为夏后氏苗裔,常居中国西北一带地方。称号甚杂,有山戎、玁狁、獯鬻、畎戎等诸多名目。到了战国后期,匈奴渐渐崛起,赵武灵王时的“三胡”林胡、楼烦、东胡三支,到了秦朝,前两支已然没落,匈奴、月氏二支加入,组成了新的“三胡”,威胁中国北境。
) a' T; G" A$ W T: {
: m4 o6 G3 u2 H3 e0 k/ F$ o+ S 据史书记载,战国秦代之交,东胡强而月氏盛,匈奴单于“头曼”干不过他们,竟把匈奴王庭南移至大青山(即阴山)脚下的头曼城(今内蒙五原一带),先用小股的骑兵骚扰大秦边境,找到机会就大举突袭中原,到南部农耕地区进行掠夺。
# ?% Q+ d$ q8 l7 z$ y4 d
4 @' Y$ K$ v& F- _# b. e 所谓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东胡、月氏虽然更为强盛,但他们没惹秦,秦自然也不会去对付他们,可是匈奴人自不量力,竟屡犯我大秦边境,始皇、蒙恬若不反击,岂不是大大的窝囊!( a6 e L7 @* A) s* c) W
4 C# t8 J ~8 I& _$ D 匈奴人为何如此猖狂?概本性使然。据史书记载,匈奴之法酷,其民之勇悍,比秦实乃有过之而无不及也。
7 d# Q3 G) C- j0 H " ]1 S6 B4 F! F; ~
一.匈奴人不似中原人多食蔬菜,他们只吃畜肉,就像食肉动物远比食草动物凶猛一样,游牧民族匈奴也比以农耕为主的华夏民族要野蛮彪悍的多。' N5 W& \$ e' _; F3 m. E
. X& j* R6 X! x' k, {* u
二.匈奴之俗重少壮轻老弱,精美饮食尽皆青壮年享用;若有余剩,方给老弱者。弱肉强食,竟至与此也!( l: y2 p3 N' Z" s2 F+ e+ r
& V" T% q7 U5 R 三.匈奴人安葬死者,有棺椁、金银和衣裘,却不建坟,也不服丧。单于死后要殉葬,妻妾近臣有时殉葬多至数千百人,一如数百年前的秦人一般野蛮。
7 j- H ?" m# N- E/ y
- W2 Q7 Z- Y. M# U 四.匈奴人实行继婚制,父亲死了儿子娶父亲的妻妾,兄弟死了其他兄弟分娶他的妻妾,不为别的,就是惧怕种族的消失。这样的民族很可怕,因为他们发动战争的另外一个目的就是抢掠中原的女子回去给他们生孩子,可怜无数中华女儿,屈身于胡人身下,生不如死。
j. G0 @5 F$ E( j: R$ X
# s0 ]. k. i! `: ^ 五.匈奴的刑法,竟比秦法还要严酷。有罪者,小罪就压碎腿骨,重罪一律处死;有意杀人并将刀剑拔出刀鞘一尺即是死罪,犯盗窃罪,则罚没全部家产,家属也要沦为奴隶。8 P( n/ K$ ^& x6 p* _5 C
; Q Z' o6 y. n1 } 六.平时匈奴人放牧游猎为生,发生战争则全民皆兵。以刀、铤(铁把小矛)为短兵,弓箭为长兵,娴熟者可以射杀两百步以内的所有目标。谁杀死敌人或俘虏敌人,赏酒一壶,所缴获的战利品也分给他们,抓到的俘虏也给予他们充做奴婢。故战斗顺利时,匈奴人就全力杀戮抢掠,失利时则作鸟兽散,并不以之为耻。苟利所在,不知礼义,狠若虎狼,不似人类。; r! k" D/ k6 [
9 O/ Z7 A4 }/ T: F" j
七.匈奴人在订盟约时,要用人头盖骨制成的容器喝血。在悼念死者时,则小刀把脸划破,“让血和泪一起流出来”。真是一个嗜血而率真的民族。
v9 w, V/ Y S4 D $ ? G6 o3 p N+ [% b! n6 d* R3 o
这样看,匈奴人简直就是秦虎狼之师的加强版,若放任其在河套之地从容坐大,必为帝国心腹大患。所以蒙恬必须把他们赶出河套平原,削弱其于未盛之时。
. Z) U9 r$ ]; s! P4 g
4 c8 ^( n- Z- n- F / _# _" F/ f6 F C8 o+ H
* n* v2 l: g7 ^% j9 J
公元前215年,大秦少帅蒙恬,统领三十万帝国最精锐的部队大举北伐,先攻打河套地带黄河以南的匈奴藩属楼烦、白羊河南王等小族,各胡族大败北遁。秦军直接收复了黄河以南和榆中一带部分地区。大军继续北进,目标直指匈奴王庭。
) {" R$ v. O( k$ f. z, Q1 g # t0 g) o( `% i( C3 ]9 g
公元前214年春,蒙恬大军渡过黄河,与匈奴主力在黄河之滨展开了正面对决,一场华夷之间的世纪大战终于爆发。
; s0 C6 g) B8 @& U8 ]3 {' i+ i2 {+ O8 |6 ^+ {
三十年多前,当匈奴单于头曼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他曾随父亲与李牧在代郡一带有过一场激烈的交锋,结果是匈奴大败,十万大军灰飞烟灭,他的很多亲人都战死沙场,他与父亲只得远遁大漠,不久,父亲也郁郁而终。那时,他就立下誓言,不管忍多少辱负多少重,他一定要振兴匈奴,南下复仇,抢东西、抢地盘、抢女人!
. z1 m+ \2 v: k7 p" n
: O/ I2 @2 V. h( ] {8 y+ M; q 经过二三十年的休养生息,匈奴终于渐渐恢复元气了,头曼的野心也开始熊熊燃烧,他带着族人回到阴山,南下河套,疯狂的强掠,当时李牧已死,秦正集中精力一统中原,燕、代等国自顾且不暇,根本奈何他不得。
; h" l/ T$ C4 S 3 z9 D' G* Z* ~5 o
可惜,好日子过了没多久,蒙恬就来了,中国的军事力量七化为一,足足来了三十万大军,天杀的还让不让人活了!; j; {5 V& `2 V3 ?9 A
% t5 l7 ^+ P4 f/ {
一战,匈奴损兵数万。
, l* y$ m" k/ d, ~/ u/ c5 \ u' x 1 w9 H1 ^- N. ~8 @
再一战,又损兵数万。4 Z! J! c! O A9 x2 E
: z0 ]. I0 r& h 头曼的十几万彪悍的匈奴铁骑,碰上了蒙恬的车弩部队,完全不是对手。
# z5 C) G% }2 _4 E% O) h4 |- |; a 8 A% I6 N: D A+ W, U
我们知道,一般来讲,骑兵兵种比弓弩兵兵种要强,可是一旦弓弩兵占据了绝对数量优势,那么万箭齐发之下,骑兵只有被秒杀的份了。蒙恬不像李牧是骑兵运用高手,他的王牌主力,就是大量车弩部队,每与匈奴交战,秦军则以战车开路,箭矢如蝗,密集的火力射的匈奴骑兵抬不起头来,当大局已定,蒙恬一声令下,车步大军随后掩杀,这时候匈奴铁骑也只有狼狈逃命的份儿了。4 N Y @3 G! g, F. Y7 R3 p
; @: B# `2 R/ t" t) f/ y- ?; z
好汉不吃眼前亏,匈奴之俗,不以遁走为耻。既然打不过,不如远去,保存实力,再候良机。忍辱负重,不争一时意气,这是头曼所想,也是匈奴民族赋予他的韧性。当年他能忍李牧,现在他就能忍蒙恬,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且退回大青山去,攒足了“柴火”再来与你一争高下!2 f) @: x% B- z. v6 X$ ]+ q" A
! X0 M1 } F0 l! N# ^# x
留得青山在?妄想,大青山也不能留给你!蒙恬稍作休整,大军又由九原(今内蒙古包头)渡过黄河,继续北上,将自高阙(内蒙狼山口)、阳山(大青山西麓之狼山)至北假(内蒙乌素海)这一片大青山南麓地区全部攻占,头曼屡战不敌,只得往北狼狈奔逃七百余里,远走漠北寒冷的水草瘠薄之地,历秦始皇一世,再不敢南下而牧马,弯弓而抱怨。" C+ e2 @2 j8 G7 [3 `) R, |
& s% @$ M! H, E! r+ A1 k- h2 D8 D 可怜的头曼,空怀万丈雄心,可惜碰上了强大的蒙恬帝国雄师,心有余而力不殆,不服也得服了。不过总有一天匈奴人还是会回来的,漠北苦寒之地并不是他们的乐园,富庶肥美的河套地区才是。
3 W$ A/ M/ L! \9 L2 C5 x# i. k( V & I; q- [2 Q+ ] m8 T; R
两年的对匈作战,总算高了一个段落,蒙恬遂坐镇上郡调度指挥(今陕西榆林市境内),开始着手一系列超级国防大工程,这些工程,将为我中华民族震惊整个人类世界。8 y) T! ]! I& q# L
" |- N$ M: ?4 R 第一:建城安民。短短两年的时间,蒙恬为帝国开拓了数百里疆土。肥美的河套平原,需要大量移民前来开发,始皇帝于是一声令下,在帝国的新疆土上设县四十四,名曰“新秦”。并连年迁徙大批罪犯以及数万户人家去到这些地带,开荒种植,修筑城邑,开拓道路,且田且守,数年内积累起大量军资——这就是后代王朝经常效仿的屯田制,其对于保障军粮,增强国家军事实力有非常明显的效用,切不可光用“暴政”一言以蔽之。
3 p- f- Z2 t# T( c
3 X0 ^" J9 J3 ]1 J' N 其实,我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年不也是有新疆建设兵团吗?' u8 s E; p% H7 ]' C# x' M4 ]
9 \, `$ ~0 _+ L
y% ^7 I2 I3 @2 z5 F
/ J2 T7 D$ L+ u) B* x 第二:筑边塞修长城。
: U2 w# o0 t. v/ ~
& z! Q3 E! i6 B5 k6 }9 U& [ 匈奴人都是骑兵,往来如风,不知什么时候,会突然聚集成一支凶狠的军队,转瞬间,又变成散落天边的牧民。帝国的军队既然无法追入大漠将其灭族,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强纵深防御,御敌于国门之外。
; R1 `2 f2 H6 [
?0 S1 P* y2 E% m+ t 于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任务落在了蒙恬的身上,那就是建一座人类有史以来最为巨大的军事国防工程,把胡人彻底隔绝出大秦国土,它的名字叫——“万里长城”!
5 T2 l; X H! }% _/ R% Z& C / p6 q4 _8 L- D n3 G; l; y+ O6 W5 W
“长城”二字,古已有之,战国七雄,没有一个不曾修过长城的,但这些长城,规模较小,且散落各地,不成系统。有的长城,比如赵南长城、齐长城、楚方城,天下一统后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秦始皇便将其尽数毁去。只有秦、赵、燕三国北界用于防御胡人的长城,可以好好的利用利用,蒙恬的工作,就是将它们连为一体,东西贯穿天下,成就一段传奇。6 ]6 k% j$ ~- Z) f! J% O. x# F! e9 n, q
$ I% [/ E& d$ z; E& o" ~2 A; g
说干就干,从公元前214年开始,蒙恬作为工程总指挥,率领三十万大军与近百万边民,全体大动员,从帝国西北的临洮(今甘肃岷县),到东北的辽东,越峻岭,经绝壁,穿草地,过沙漠,延袤万余里,一路利用地形,籍着天险,建亭障,修城堡,依山起筑,临河为塞,将三段长城对接联通,整修加固,继长增高,终于成就了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中国巨龙万里长城!, ` n( T' |$ [ ~" |2 x7 V
. [+ V1 N% r* F- {8 p& C 大家千万不要简单的将蒙恬当成一个普通的工头而已,就算是工头,那也是指挥数百万人的超级大工头啊!再说蒙恬修长城,也并非简单的修复连接而已,他要对整个防御体系做到全盘考虑、精密部署,选址、运材、动员、设计、施工,无一不需要极大的建筑天才与宏伟气魄。
- l; X, t" [9 i$ C _/ @3 |
. U5 l( k7 h- a2 C d) K5 d+ | 别的就不说了,选址就是一大难题。
$ N& c2 p M7 j; v
9 J% B; j: a$ J& `5 @% m 一. 要选最佳的地形,以山脊为城,减少人工;以河流为屏,断敌水源。
. q5 F4 H7 i- P2 q* y 二. 要选关键的制高点建烽火台,建立发达的军事情报网,以提前预警,组织反击。0 S# e, l( _; g0 H9 q. [- J' m
三. 要选交通要道和谷口之处建立要塞,以屯居精兵,扼守险要。
8 [: K7 s) h8 Y, V" V 四. 要选最重要的地段修筑边城,以驻扎大军及囤积大量后勤物资。/ V6 e' r- j+ J, ^2 O7 ^5 F% v
' e2 T6 |: r y# K
由此可见,长城可不光是一堵墙而已,它是中国古代最先进的军事防御设施和交通讯息网,它是蒙恬殚精竭虑的心血之作,它是帝国的利益线,它是保卫我们家园千载的屏藩,它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它是人类所创造的伟大奇迹。 ' S, A8 d* N# x/ T- ~( |# {
5 l! D, H0 E5 s. {' l6 M/ i& e & P4 T) _- \) J* Y3 R' l
* e3 x7 V( ]8 t# o! o1 }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工头”,蒙恬注定将与长城巨龙紧紧的联系在一起,流芳千古,福泽万代!7 Q- C- o' s( g1 U& b1 e
/ w) h: |2 U7 Y# G0 ?+ g% @1 V! Q 然而,一代又一代凭借着蒙恬所建的长城击退胡虏的中华后人们,似乎对蒙恬并不领情,他们一次又一次的责怪秦始皇与蒙恬不恤民力,践踏人命,乃暴君戾将,亡国那是报应!
{1 U: a: Q! E/ Y
5 J9 Z. t& }' }* {) a# l 西汉伍被说:“蒙恬筑长城,东西数千里,暴兵露师常数十万,死者不可胜数,僵尸千里,流血顷亩,百姓力竭,欲为乱者十家而五。”
: o+ K) R1 w/ F
! D. u* {' d8 I. I& v f4 A 西汉班固在《汉书》中说:“(蒙恬)兴兵远攻,贪外虚内,务欲广地,不虑其害”。
0 l; Y* b7 a/ |- ]- Y: ?9 L8 J
4 f" G$ ?' e( ^# T+ S1 g 西汉扬雄在《扬子法言》中说:“(蒙恬)堑山堙谷,起临洮,击辽水,力不足而死有馀,忠不足相也。”
6 {, l; z) W1 G0 _9 t3 g: Q
K% T* e* C( @+ Y* f3 d) U2 x 东汉王符在《潜夫论》中说:“白起、蒙恬,秦以为功,天以为贼。”
3 N3 A9 [! n. g" n' a6 ^ . f& x( w* f9 h
唐代陆参在《长城赋》中说:“千城绝,长城列;秦民竭,秦君灭。”
7 g6 i% h1 ?2 P; ~# B- S4 z
4 |0 Z" f' I, y ^( @' B* l- ? 北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始皇方毒天下而蒙恬为之使,恬不仁可知矣。”& y) Z5 Q) Z3 ?, I
. j( G$ {# u) Q$ {& C
民国蔡东藩在《前汉演义》中说:“始皇劳役万民,徒令怨女旷夫,充塞内外,千夫所指,无疾而死,况怨旷者之数不胜数乎!其亡也忽,谁曰不宜!”
~" f h; H* f9 X0 k) b : h9 n/ b, `: ]! Z* _
这正是前人种树,后人话风凉,当时中国兵威远振,至今西人称我国为china,说者谓即秦字之转音也。秦始皇与蒙恬建长城,并非浪费国力民力,实乃长远之计也。从成本上来说,长城表面上耗费巨大,但实际却节约了成本。要知道帝国北疆遥远漫长,如果没有长城,仅仅用军队,那需要的数量恐怕是任何国家都不能承受的。而有了长城,中国就只需要有不多的机动兵力就完全可以应付一般的入侵了,真可谓祸在一时,功在百世。自汉晋以降,外患相寻,若不是有长城顶着,胡马想要踏入中原,能有那么困难么?秦朝之亡,有很多原因,或许长城是其中一个,但绝不可抹杀秦始皇与蒙恬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吃水不忘挖井人,这才是我国人应有的客观态度。
8 W3 i4 f" k' U4 B7 R9 Z% L. s
: G. d X: F7 q/ s( k4 V* z第三.修筑直道以通南北。
* y% b& t9 q6 a/ x/ D, Z
7 _' o+ e; S/ E% D) \% @/ Z m6 M5 Y: g. t' w! z
$ j$ e- Q) x4 |) F
长城的修筑,让帝国北疆稳如泰山了,然而这样又出来一个问题:帝国最精锐的部队都在千里之外的河套阴山一带驻防,万一关中有警,救之恐不及。怎么办?再修一条************高速公路吧!
# V& Z* N* m, D! R( | - L& g! W3 `* e$ l, V0 \; ?# F9 B4 X
于是,在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始皇帝又命蒙恬修一条“直道”,自阴山脚下的九原郡直抵咸阳附近的云阳县(今陕西淳化县),堑山填谷,全长达1800馀里,堪称世界高速公路的鼻祖。因为“直道”是帝国最重要的军事“生命线”,所以其标准比“驰道”还要高,路面最宽处竟达60馀米,可并行12—15辆汽车,甚至可作中型飞机的跑道,沿途两侧五里一墩,十里一台,帝国大军,五日便可南北。遥想当年直道上万马奔腾的壮观景象,着实令人心神向往。
# G) f: w {5 e. A * D1 {. b- X* ]) U! [$ X
蒙恬修直道,其工程难度一点儿也不会比长城差多少,因为这是一条“直道”,也就必须走直线、抄近道,而西北一带,多是山地,层岭复杂,深谷瀠洄,欲要一律坦平,谈何容易!所以蒙恬须变身为一个“愚公”,遇山劈山,遇谷填谷,甚至越过海拔1800米的子午岭而不回避。
7 Q! E# D% \ u4 U# r/ f9 }, P 有无聊人士算过,秦直道工程取用和移动的土方,如果堆筑成高1米、宽1米的土墙,可以绕地球半圈!& y- n C! X; Z- s7 A
5 h* y2 j3 X/ x) f7 ^5 w 如此规模的高速公路,就算放在现在,怎么也得花上个十几年几十亿吧!然而蒙恬只花了两年半。区区两年半!又是一个奇迹。! @6 b* J [! U6 f
' I+ \: g( w, H, H2 b& n: h
我们不妨来比较一下吧,2200年后的今天,陕西省采用机械化作业修一条300多公里的西汉高速(西安至汉中),就用了足足8年的时间。而秦人仅花两年半所筑的直道,历经两千多年风风雨雨,风流竟未被风吹雨打去,大部分路面仍保存完好,多处坚硬的路基上树木至今无法存活,只有生命力顽强的野草兀自奋力的生长着。据清嘉庆年间史料记载,那时秦直道还是清朝主要交通干道之一,只因近百年陕北的水土流失严重,而今才渐渐荒废了。
# i) C7 A) Y4 t; G& `
: I5 W. [: K/ P2 e 这等千年古迹,比起西方人大加赞颂的“条条大路通罗马”,如何?比起如今遍布天下的豆腐渣工程,又如何?( {0 {- _9 m% W5 z7 o* \
2 M2 Z+ g8 J. C7 V
然而,作为当时地球上规模最浩大的两个军事工程的铸造者蒙恬,后人对他的十数年呕心沥血之作同样不感冒,别的就不多说了,就连一向执笔公正的太史公,在游历到此的时候,都不禁大发感慨的责备蒙恬说:“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瘳,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 U5 g3 d0 R+ ^
! @* \9 y6 x( G* o& i 嗟乎,世人皆怨蒙恬不谏始皇,反阿意奉承、劳民兴功、倚势作威、任情驱迫,死有余辜。却不知蒙恬用心良苦,功在千秋。此直道者,一可贯通南北,加强内地与边郡之间的联系,维护帝国统一;二可促进中原地区与北方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融合。蒙恬之后,汉武帝的铁蹄从这里奔驰,昭君与大雁从这里出赛,司马迁从这里南下,唐太宗从这里北巡……多少历史的画图写在这条坦途上!然而无数风流毕竟还是被雨打风吹去了,唯有汉昭君的一曲琵琶,伴着蒙恬的一声叹息,幽幽的飘荡在那条一眼望不到尽头的秦国古道之上……+ [1 W; o& N+ f" t( I: k
- \! v# Q6 J* c. h1 N7 `) T 其实,秦朝之亡很多的原因,长城与直道在里面占的比重很小,有一个更加重要的原因我们都没有注意,那就是秦始皇对百越的用兵。
2 V1 r# O% H9 G. r
$ `! Q" E6 a, V7 X8 T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始皇帝令“尉屠雎”带领五十万大军兵分五路攻击岭南,先后打败了西瓯人(浙江的百越)、闽越人(福建的百越)与南越人(广东的百越),但是当和西瓯人(广西、越南的百越)打的时候出问题了,据《淮南子.人间训》记载,这一仗秦军打的十分艰苦,长达三年不解甲,不弛弩。先是小胜,还杀死了西瓯族的首领“译吁宋”,但是接下来西瓯人跟秦军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他们躲进深山老林之中,凭着地利不断袭扰秦军,尉屠雎莫之奈何。终于有一夜,秦军遭到了西瓯人的伏击,大败,主将尉屠睢战死,秦兵伏尸流血牺牲数十万人。4 I' S0 j4 ?9 ^; `0 \
, v9 y5 V% w Y& h5 N
现在问题来了,蒙恬三十万就打败了强悍的匈奴,尉屠雎足足五十万大军,为何被一支小小的西瓯搞成了这副德性?难道是统帅太蠢了吗?不见得。尉屠雎这个人是什么来头史书没有详载,我们不清楚,但看他能接替一代名将王翦的位子率领半个国家的兵力南征,相信其即使比不过蒙恬,也绝不会是个无能之辈。那么到底是为什么战无不胜的秦军来到岭南,就变的老吃败仗了呢?我想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 Y ?8 G4 u( `; b- W# ]
; ^8 }; \ w" I; x$ U
第一:蒙恬北伐是收复赵国的故土,当地边民既痛恨匈奴的劫掠,自然会站在秦军这边儿,这叫有有群众基础,战争就好打。而尉屠雎南征的是南蛮未开化地,对于那里的越人来说,秦军是侵略者,所以他们要不惜一切代价,顽强抵抗。因此同样是拓疆,蒙恬与尉屠雎发动的战争性质不同,结果自然迥异。" A3 m6 ~% [3 m: ~
7 m+ t5 G: l6 k, T# |% O7 s
第二:地方气候不同。蒙恬北伐的是河套地区,那里的气候条件与关中差不太多,士兵们比较适应。而尉屠雎南征的百越地区是南方蛮荒之地,那里气候酷热,地势卑湿,山岭丛杂,瘴雾极重,蛇虫又多。秦军一到其地,不服水土。或为瘟疫瘴气所侵,或为猛兽毒虫所害,往往死亡。再加上当地越人仗着熟悉地形,不断的偷袭秦军。久而久之,秦军士气日渐低落,大败也就无法避免了。3 w1 a& s; l3 p' `
5 u; W% w% _" R1 N! m5 U, [ 当然,秦军毕竟人多,在死了足够的多的人后,秦始皇终于平定了百越地区,分别置为桂林(约为今广西省)、象郡(约为今越南中北部)、南海(约为今广东省)三郡。至此,秦帝国的疆土东到大海,西涉流沙,南及五岭,北过大夏,国土总面积超过347万平方公里,比上世纪(前四)横跨欧亚非的的亚历山大帝国还大。是当时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可惜夺秦之鹿的西汉初年国力十分疲弱,国土一度锐减至214万平方公里,后来若不是汉武帝争气又将地盘打了回来,五胡乱华可能提前爆发。
" g L* L$ t5 s ' i# p T: m8 ^* w4 P" ]) t/ W
& R0 }2 L, @0 X# Z4 M8 c7 Y# r
6 q( B3 I7 F5 S* h 然而,为了征服百越,帝国为此付出了极为惨痛的代价,这个代价,直接加快了大秦覆灭的脚步。如果说派蒙恬修长城筑直道对帝国的安危与发展还属必要之举,那么征服百越绝对是秦始皇毕生以来犯的最大的一个错误。
, u1 r! K+ A7 H# V # [' I2 d1 r L
第一:征服百越不是当务之急。匈奴潜力雄厚,又占据了帝国的命根子河套地区,所以必须将他们赶走,不能让他们从容壮大。然而百越又何必这么急着去摆平它呢?自古以来,百越从来就不是华夏王朝的心腹之患,因为它既称百越,自然部族甚多,且不相统属,一盘散沙,根本威胁不了中原政权的统治,所以楚国在最强大的时候,也只是开发到浙江湖南地区,并没有接着往南打。汉朝也是养精蓄锐近百年,直到汉武帝最强大的时候,才在公元前109年彻底平服了百越。秦始皇又何必要那么急呢?饭要一口口吃,仗要一代代打,什么都得讲个平衡。修长城筑直道已经耗费了不少国力民力财力了,帝国至少需要几十年的休养生息,人口物力的繁衍,才能继续下一步的拓疆计划。所以秦始皇最正确的做法,是把征服百越的事情,留给子孙后代去做,可他非要在自己这一辈子把所有事情都做完,这能不出乱子吗?有些事情不是不能做,而是不到时候做,做了不一定付得起那样的代价。秦始皇最大的缺点,就是好大喜功,好高骛远,什么事情都要毕其功于一役,丝毫不怕撑死自己。唉,人有的时候进取心太强也不好呀,要有自知之明,要懂知足常乐,要有追求但不强求,这才是真正好的人生态度。所谓过犹不及、物极必反,就是这么一个道理了。
5 L L$ R0 ?( l1 X. l2 E
4 e X" y2 [7 [ V) ~5 C 第二:征服百越是自残式的自损实力。为了统治与开发新征服的百越地区,帝国五十万大军全部驻扎在象郡、桂林郡、南海郡三郡。然而这个地区土地贫瘠,农业发展十分落后,五十万南军根本无法像蒙恬北军那样大规模屯田,所以只能靠修一条灵渠从巴蜀与汉中调粮,结果几年下来,五十万人几乎耗尽了天府之国的粮仓,这直接导致了军队的供应水平下降。砍人头得到的爵位再也无法得到相应的优厚待遇,恶性循环下,百年来使秦军保持高昂斗志的军功爵制度几近崩溃。一旦天下大乱,秦军则大量逃亡、甚至反叛,结果就是帝国瞬间分崩离析。
6 I% y; V3 L: F 9 T9 C, c7 ^' x4 [
第三,征服百越的是秦始皇平生做的最吃亏的一笔买卖——五十万大军全赔了。秦始皇一共向外派出了八十万大军,北方三十万,南方五十万,这几乎是帝国的全部主力。这北方三十万军,自直道而行,五日之内就可赶到咸阳救援。然而南方五十万军,僻在南荒,交通不便,关中一旦有险,数月亦救之不及。事实上,当人民起义爆发,天下大乱的时候,南方五十万大军一兵一卒都没有去救秦,当时的南军统帅南海尉赵佗,干脆就尽诛各郡秦吏,据险自守,不但眼瞅着帝国灭亡不管,反而拥兵自重,自立为南越王了!0 A4 h* |3 J) |
% ~( S+ _* L- V
我们可以想想,如果帝国平添上这五十万精锐大军,还会那么快灭亡吗?无限遐想空间啊!- E: x s% T+ X: T2 y! e
! R0 z6 D' B' C- Z6 b; ~) g( U
或许,秦之亡,是因为秦始皇和他的臣子们太急功近利吧,然而,他们毕竟做了许多亘古未有、开天辟地的大事,这些大事,几乎比此后两千年大多数帝王将相们所做的总和还要多。在中国历史上,秦文化是独一无二的。秦人功利实用,满怀开拓与进取精神,他们崇拜规则与秩序,相信武力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或许,这种文化传统在造就了一个强盛帝国的同时也埋下了覆灭的种子。但不管怎样,他们开创了一个伟大的文明,他们为我们后人留下了无数宝贵遗产,暴政就暴政吧,至少比某些碌碌无为的昏君昏臣,一辈子啥正经事儿都没干出来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