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1-25 16:55:24
|
显示全部楼层
103、孟子
& P+ e6 V, g% v 5 k6 ^. i3 V3 J- @3 z( M
孟子小时候有着“优秀”的童年教育。他的妈妈懂得胎教:“我怀着孟子的时候哇,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
) \8 o* m" \2 |# J
. W8 u3 F; s6 P, w2 R 孟子生下来了,有一天看见邻居磨刀霍霍,准备杀一只小猪。孟子非常好奇:“妈妈,隔壁干什么呢?”“在杀猪。”“杀猪干什么?”孟妈妈笑了:“给你吃啊。”说完就后悔了,这不撒谎吗。
; o8 v' s( H- F9 E% Z3 X% ` 于是,孟妈妈真的买了邻居家的猪肉给孟子吃。 9 e7 h; n- P, Y; s' p
5 _& P% V+ A2 R6 }4 m 孟子长到可以满地乱跑的时候,就到村外坟地跟野孩子们追逐嬉戏,还拿着个小火铲东挖西挖,表演筑墓埋棺,很有才艺。他妈妈不高兴了,觉得有失斯文,带着这个活泼好动的孩子搬了家,到农贸市场围墙外租房子住。" o# x/ x6 {8 _/ l) Q- `, K
: K- Y3 y+ Y: Q' t
于是孟子学习商人的样,讨价还价,喧嚣热闹。孟妈妈怕孩子染上锱铢必较(念资珠必较)的市侩习性,又赶紧搬家,到政府公立学校旁边去住。这儿天天有一帮傻乎乎的人学习揖让进退,摆弄俎豆祭器(俎,念祖,案板子。豆是盛放篮子),都是软弱无力的儒生,在演习礼仪。孟母忐忑不安的心总算踏实下来了。儿子终于可以浸染高雅的气韵、从容的风范和循规蹈矩的本领了。这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 g" w6 O# o4 A. E6 P
* H) l% Z& |' J: J 不过,太以自己意愿为中心的父母,往往剥夺了孩子自主独立的性情和创新发明的欲望。
' [. k" L4 }" b# N! s ( z0 i6 @8 E6 p$ u8 d4 j
当然,孟子在成长过程中也一度反抗过,但被妈妈镇压了。孟子有一次从学校回来,被孟妈妈问及:“你近来学习怎么样?”孟子烦恨地说:“还不是跟以前一样,不好也不坏。”孟妈妈气坏了,立刻乱摔乱砸,把“缝纫机”都打坏了,吓得孟子缩脖抱颈。孟妈妈斥责了他半天,也不知道孟子听明白了没有。孟子唯唯诺诺、战战兢兢,从此再无自我主见,终于成为优秀的两脚书橱。$ s' B6 T. Y6 ?" l
6 z/ K8 i! |" W. k/ M. |7 r0 r, T
由于孟子很有本事,年轻时就找不到事做。到了五十来岁,还没有一官半职。于是他拿着自己的仁政药方,跑到中原大梁的魏国来推销自己的主张以讨到一份工作。,魏惠王跪在案子后面,两鬓班白,问孟子道:“叟!不远千里而来(成语出处),有什么办法可以利吾国。”( C( h5 d6 \9 B* z
! f! @# j0 P( u5 m. L
不料孟子大怒:“你们天天嚷嚷着利,我却只要谈义!”孟子是不许人谈利的,君子谋道不谋食。他还把义和利对立起来,一个增加了,一个就要减少。于是后代中国人都不务利,而只求讲德。
6 a- @& p/ t4 _2 i5 h8 l
/ m2 p5 v, ^6 Y' S' |6 B A' p. S 魏惠王见孟子不许讲利,就发牢骚说:“好!那就讲义吧。我治国,也算讲义的啊!我黄河以南发生饥荒,就把灾民移于黄河以东。我这不是义吗?当黄河以东发生饥荒,我也是如此。我调剂粮食,迁移灾民。我看邻国的政治,还不如我呢。可是我的人口也不加增,邻国的也不见减少。”
4 Z" t: V4 ^- Y6 p! J - e0 A7 v. Q+ u. ?! }) t: q" ?
“您这就叫五十步笑百步啊。您和您的邻国都不怎么样?关键是你没有行仁政。行仁政的话,仁人无敌于天下啊。”孟子拿出了自己的药方。
) \* ~: I& C1 ~! P$ e
+ d3 d% S) i# q4 G 魏惠王来精神了:“请先生教诲。”; k- I, U! f1 J
“仁政就是以仁的感召力和德行来征服人,您搞仁政,就可以使万民心悦诚服,诸侯相举来朝。岂不就是王道了。”
1 l# ]6 O& {& M% n; [' I: N8 l 4 x2 L) C0 d( j5 d* E! \
魏惠王听了半天孟子的话,觉得很无奈。孟子讨不到好处,气得没法,又混了一年,就卷好行李和简历,踏踏实实地离开了魏国。
& X* h: e% t1 s% l, k , T0 F' x" Q8 l% d- k
孟子听说齐国有一个“稷下学宫”,是个读书人吃白饭的好地方,于是就离开刚刚碰壁的魏国,前往齐国找工作。8 c. P, X* \/ A- Z3 H7 ^% y
# w+ K. @7 W- t1 w: V% F F
齐国临淄城门“稷门”外的稷下学宫。著名学者如邹衍、淳于髡(念昆)、田骈、接子、慎到、怀渊等七十六人,都被齐宣王安排在这里不用干活,只做高谈阔论,每天都是王霸义利、天人善恶之类的,还赐给高宅大第,住宽敞的校舍,坐华丽的校车,享受上大夫工资待遇。& u6 N* w z! r3 x. q1 H
# G- Q4 h' }6 y! T/ H 孟子在稷下学宫混得久了,就被齐宣王接见了。1 ]- c7 P0 h# X6 a: ^/ T: z6 N9 U
4 n- F" @6 ^9 E8 l! Z- o
齐宣王忐忑不安地问:“象我这样的人,能修炼仁义,保民而王吗?”7 @/ _# c# g/ E$ \. _/ p0 D
2 N' ~2 k c0 |" m4 ` i `& T 孟子赶紧给自己的仁政理论作广告,我的仁政实行起来,就像捡起一根羽毛,折断一根树枝那么容易,您当然可以啦。上次,我看见您祭祀的时候热爱大动物,不忍看见老牛哆嗦,就把老牛饶了,而去改宰山羊,这是仁心发现啊!(山羊就不需要仁了?)您这就是君子啊!君子远庖厨嘛! T5 k1 E1 A" I+ E. K
5 e" G8 s8 e% @' P: J
“那我该怎么行仁政啊?”齐宣王虔诚地问。) u5 B5 V9 C: P
( F* q6 b- `( n" @9 [& Q 当需要拿出具体“仁政”的办法时候,仁政主义者孟子就显得捉襟见肘、问东答西了,回答得幼稚可笑:“大王,您应该这么办!不要违背农时,不要把鱼打光了,砍树要选好的时候。五亩的宅基地,旁边种上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帛了。鸡豚狗彘(念至)这些东西,不要失其时,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了。一百亩的自耕地,也不要夺其时,全家几口就不会饿死了。然后大家聚起来,讲孝顺的道理,仁义的理念,这样老头儿就不会扛着东西在马路上走了(因为有活雷锋帮他扛)。您这么一弄,然而不称王天下的,我绝对不信!”(这最后一句中跳跃过的逻辑环节也太多了!怎么这么一弄就王天下了?!)
6 e' {% Q# Y8 h' ]% z1 P - o8 e0 Y/ ?# G% h% ?# k
孟子只知道五亩之宅、农时什么的,真是答非所问!人家问他称王,他说这个干吗?这个就能王天下了孟子所描述的简朴经济生活,跟老子的小国寡民一样微弱,居然还想称王,称王也太容易了吧!就这孟子还笑话别人“五十步不如百步”呢。
$ H# B d7 l; `, I
5 n3 P' P) n9 ]% r1 e6 X' L 不知怎么搞得,“大贤”孟子一顿胡咧咧,居然受到齐宣王前所未有的礼遇。齐宣王授与孟子客卿的高位,事事请教。孟子一出门就有好几百人跟着。齐宣王向孟子学起了仁政。 1 o" j( y7 K: Q; Y9 ?
0 {. X" T4 p9 n6 E" K ] 后来,孟子在处理燕国的事情上,栽了跟头,给齐国带来巨大损失。齐宣王开始怀疑孟子的能力了。孟子被迫辞去卿位。齐宣王又觉得不忍心,表示要给孟子一幢宫室,以及万钟小米的年薪,白养活孟子,算是退休。/ j3 D1 `' Y( {0 S5 S! W
8 r5 n' ], n9 f, n# C
不料,孟子脾气大极了,不但不领情,还拍着桌子大叫:“万钟于我何加焉!万钟于我何加焉!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万钟于我何加焉!”1 V" N, i4 r" c
: m' Y" k! f9 @6 U/ K 齐宣王一看老孟的更年期发作了,赶紧缩脖子逃跑。
! o, y3 D" S2 q! j9 H t9 N + E4 w8 S& m( P1 V% i
孟子临别又把齐宣王骂了一通:“当国君的不合格,杀了也白杀。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把齐宣王吓得直翻白眼儿。
) B6 d& U' ?* m% y
2 s- ^: W# K p5 t4 c* V1 W; d) | 孟子心情复杂地离开了齐国。可是他还是不死心,在齐国边境上连住了三晚,盼着齐宣王再度挽留他。可是,觉醒了的齐宣王始终未来,他这才在失望中离开了齐国。去其它国家实现他的“仁政”去了! 7 d3 ^1 m ?+ j
$ r+ m% h+ Y$ U S) |& B 孟子为政,一辈子唯一的“成绩”,就是说服了滕(念腾)国国君推行三年守丧制度——父亲死了三年内不许上班,天天吃糠。滕文公一时胡涂,居然实行了。可是不但没有“王天下”,反倒很快被人灭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