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1-18 15:03:52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97)
1 P; ~6 m" } B8 u
$ K1 `. }! S" v4 P8 r 英勇的远征军将士,在茫茫雪原中艰难地前进,北风呼啸、雪花飞舞、寒冰刺骨、大地荒凉,踏着没膝的积雪,呵气成霜,请看:“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这些诗句殆可为真实之写照,马蹄声过,空谷回音,前是长长之人马,后是深深之脚印。就这样,踏雪前进,昼夜兼程,为会战赢得宝贵的时间。
, E- L# `( f& v/ M" Q 2 E! b; u$ f; `3 G* ?# O3 U
大军所过之处,收留不少西突厥掉队的散兵游勇,编入军中。经过艰苦的跋涉,终于抵达离阿史那贺鲁牙庭仅有二百里距离的双河。. n- ]2 [) J$ z, }; g
南线的阿史那弥射与阿史那步真在招降西突厥的部落之后,亦随即北上,终于在双河与苏定方的北线大军胜利会师。西征军的实力更加强大,此时苏定方雄心壮志,他戎马一生,终于有机会在年过六旬时,完成他一生中最伟大的勋业。( H' |( T9 c) j( K: ?
正当苏定方西征大军风雪兼程时,阿史那贺鲁却饶有兴致地前往金牙山附近打猎,也可能是因为吃了大败仗之后,他想要发泄一下心中的郁闷,在他看来,这是一场及时雪,如此大雪之下,飞鸟难度,更别说人了。但是,人虽然不能插翅而飞,却有飞鸟所不具备的坚强决心与意志,阿史那贺鲁做梦也没有想到,唐朝远征军已经近在咫尺了。
% \. O$ b. x2 u* Y3 @ 螳螂捕食,黄雀在后。
% ?5 r1 |2 M0 ]3 e* Q# M" e/ t
7 ]" O' J& |$ ~ 决战的时刻已到,辉煌的胜利不远。
6 T8 X4 i! g! N& @. m6 l* }4 t 这是西征的最后一战了。0 g" I; k8 e& T F/ X% S* r9 ^+ v
苏定方下达命令,全体将士,全力以赴,进击西突厥的牙庭!, S7 ^6 g6 c5 F" k; E" `. ~! n( C
所有的战士无不摩拳擦掌,他们深知这一战,将会记录进史册,而他们将是这伟大胜利的参与者与见证者。这一战后,他们将可以结束漫长的征途,返回故里,与亲人团聚。大军出发,如猛虎下山,势不可挡。- d) h$ c9 L8 ~2 r- H
唐朝远征军从天而降,牙庭的西突厥守军惊呆了,在这一呆的时候,远征军已经发起最强大的攻势,守兵丢盔卸甲,溃不成军。+ K5 m3 z! S4 q% d
阿史那贺鲁在金牙山听到唐军突袭牙庭的消息,一阵谔然,说不出话,一阵寒意,比冰雪更冷,直渗入腑脏。他赶紧率着他的精兵强将回援牙庭,但是已经迟了,牙庭已经被唐军攻破,死的死,伤的伤,降的降,逃的逃。! X8 a: m( C/ s
这一场面,让阿史那贺鲁终生难忘了,他一咬牙,豁出去了,跟唐军拼个鱼死网破吧。但是只有鱼死,没有网破。
7 a# u/ @( J$ c) j; _& t 苏定方指挥大军,回战阿史那贺鲁,只见得人来马往,战鼓咚咚,血柱四溅,白雪殷红,这里没有仁慈,没有怜悯,只有残酷,只有死亡。一个人降临世间多么不易,而死去则是那么简单,一道寒光过后,你去你的天堂,我去我的净土。& X- I' x( k, [ a
这一战的结果不必预测,西突厥军几乎全军覆没,阵亡与被俘人数有数万人之多。阿史那贺鲁带着他的儿子、女婿等少数几个人,逃奔石国(塔什干)。
& F( | j- L5 D3 f3 I) I# i 苏定方乘胜横扫西突厥的残余力量,直抵碎叶。在碎叶,有一户李氏人家,在隋末时因避战乱迁居于此,在苏定方征西后的四十四年,李氏人家有一个新生儿降临人世,这便是后来大大有名的诗仙李白。
! Q, o# s1 c6 ^ W 至此,第五回合的交锋,仍然以唐军的大胜而告终,五回较量,唐军五比零,而阿史那贺鲁一分未得。
3 z$ ]* O) F) V j1 W4 C " h/ l) a) ]) m2 ]8 V
阿史那贺鲁败逃石国,宣告了唐军第三次远征最终征服了西北最强大的西突厥汗国。苏定方知道阿史那贺鲁已成瓮中之鳖,并不急于前往石国追缉,而是着手于安抚西突厥各部落,巩固胜利的果实,以免节外生枝。) T6 {0 I+ L2 S; ?
首先,苏定方将各部落的降兵都遣回原地,划清各部落的界线,以免战乱之后另起纠纷,因而社会秩序很快得以安定。阵亡将士的尸骨,无论是己方还是敌方,一律安葬,对受战乱影响大的地区,维持其秩序并解决其基本生活问题。
, i) _4 s. k$ x& _2 x- n 到了这个时候,苏定方的使命已告完成,西征战役的巨大成功,使他成为初唐名将之一,足以光耀史册。苏定方决定先班师回国,缉拿阿史那贺鲁的任务,交给副手、燕然副都护萧嗣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