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历史罪——不忍细读的史案真相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6-29 22:56:3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个老婆汪德芳,成都人。汪德芳之父原是中学老师,后在广安任二十军军部秘书。杨森的狗腿子为了邀功,便逼汪家把女儿嫁给杨森。她15岁时到了杨家,并继续在广安读中学。1932年12月13日,杨森派秘书张某由广安护送她到上海国立音乐学院读书。
8 Y# l# _$ d' p, p; |8 j  汪德芳毕业后回成都,在杨森所办的天府中学当校长,还当过国大代表。后因和杨森关系不好,一直长住成都,连小孩也改姓汪。“文化大革命”期间,自杀于乐山。  L3 J" r% J- U! I% d
  
# h- K4 g5 b" m7 F0 w7 j6 C+ f  第九个老婆蔡文娜,泸县人。她在蓝文彬的女子中学读书,是同学中的娇艳者,被誉为“校花”。她经杨某的妻子撮合,被送到资州和杨森同居,当时才14岁,后带回广安,仍继续读中学(当时杨森驻泸州)。蔡与教她英语的青年家庭老师接触机会多,逐渐产生了感情,眉目传情,两情相悦,这些被耳目众多的杨森察觉,就把她接到泸州,准备处死。后经几位姨太太求情,田蘅秋作保(关键是杨森觉得还没有玩够),才用皮鞭毒打一顿了事。
! B9 }/ e1 Q0 [0 D' _  但由于她天生丽质,擅长应对,不久,又成了杨森进行交际的得力助手。
; t4 |! k) g5 B6 Q2 f) ^/ W  ]0 r  在二十七集团军“战地乐园”,经常有文娱活动,杨森和蔡文娜到外地给自己的驻军演出。后来,杨森当了重庆市长,还双双登台唱京戏《贺后骂殿》,还带着蔡文娜招待外宾或军政要人,常叫容光照人,穿着入时,谈吐文雅的蔡文娜作陪兼翻译。她气质不凡,雍容大方,机灵聪颖,千娇百媚,深得杨森疼爱。  w( h3 ]! i  y$ F% m
  以后,她到华西大学社会学系读书,交往日多,其中还有些外国人,一起打网球、听音乐,鉴于曾桂枝的前车之鉴,不敢公开参加舞会。在读大学四年级时,与牙医学院学生吕某相识。吕年轻潇洒、学业优秀,舞姿飘逸优美。他爱上了秀外慧中的蔡文娜,他认为像她这样的女子,理应过自由的幸福生活。他俩相互爱慕,依恋不舍,信誓旦旦,愿比翼双飞,挣脱牢笼入青云。两人商定毕业后双双赴美国。蔡文娜敢于争取人身自由、婚姻自主是可贵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见识的增加,她对于杨森那可憎的家庭、畸形的婚姻当然不满意,她迈出了勇敢的一步。但是,她对杨森的口蜜腹剑、锒铛入狱狡猾狠毒仍估计不足,不善于利用时机,缺乏计谋,在四年大学期间,是有机会私奔或远走高飞的,但她坐失良机,她的举棋不定、犹豫不决,正中了杨森下怀。
3 F: C% n. e9 H1 ~# E  蔡文娜隐情被杨林察知,立即打电话要蔡文娜回重庆,见面时发现她手上的大钻戒不在,便严加追问。涉世不深、天真单纯的蔡文娜说出与吕相好的真情,请求与杨森离婚,还她自由,给她一条生路。她真是与虎谋皮。杨森的原则是:凡不忠实于他的女人,就要除掉;自己得不到,也决不能让别的男人得到。# `) Y; L2 j9 [6 ~; |) _% S
  蔡文娜没有意识到杨森已心怀杀机,还高高兴兴地陪他看戏,侍候他就寝。第二天晚上,杨森派副军长夏烔,在她卧室开枪打死了蔡文娜。据说,夏烔进入她卧室时,蔡文娜已上床,见到夏烔进入,大为诧异,喊道:“夏烔,你要做啥子?”接着就听见一声枪响,一位多才多艺、想争取自由的纯真的爱情的女子,就这样无辜地躺在“渝舍”的血泊之中了。: }4 [7 y2 n6 M$ c! [/ z
  事后,杨森为了杀一儆百,杀鸡吓猴,叫所有的妾去看,她们见此惨状,一个个吓得面色苍白,手脚发抖。% }5 e! e2 y( U
  自古红颜多薄命。蔡文娜染满血污的尸体,用被盖裹着,丢到“渝舍”网球场边的枯井里,就算了事。
3 X  e% h5 k# X4 o  后来杨森查出了吕某用英文写给蔡文娜的信。他找人翻译,全信情意缠绵,情真意切,杨森听后暴跳如雷,随即派人去刺杀吕某,幸好吕已乘机飞出国外。* C* X# G2 Z& q$ m' |) _
  / N, E+ w% Y) [+ |2 R) o. G, ?. y
  再后来,蔡文娜的姐姐蔡文其来到重庆,问及妹妹在何处,杨森说:“跑了,跑英国去了。”杨森接着又说:“你的丈夫我准备委他当县长。”蔡文其听后觉得诧异,联想到许久未收到妹妹来信,估计妹妹已被害,但杨森权大势大,在他管辖的地盘上,操着生杀予夺之大权,也奈何不得,只好哭着走了。杨森杀人可以不偿命,奸污未成年的幼女可以不受处罚,公理何在?正义何在?
% @3 `$ t, ]4 c# }; w/ z" J  6 ]7 N6 q/ |' O. o, y
  第十个老婆郑文如,原名郑福荣,重庆人,她原在南岸裕华纱厂当工人。杨森主黔政时,原二十七集团军军医处杨某,和郑文如的母亲是远房兄妹。有一次杨某到重庆郑家,谈及要给杨主席说一门亲事,于是就商定把郑文如嫁给杨森。他把郑文如带到贵阳,先在医院打扮好,然后由杨森的副官王联奎用汽车送至杨公馆,杨森十分高兴,杨某也因此当了军医处处长。4 b0 _2 \8 z$ F6 W: L9 _" E7 W: M8 j
  郑文如当时才17岁,不识字,杨森请她的表姐当家庭老师,以后经常陪杨森打网球、骑马、出游。
( r9 z- K8 o/ P7 U  汉武帝妃子李夫人说过:“以色事人者,色衰则爱弛,爱弛则恩绝”。郑文如后来患病吐血,大为憔悴,杨森就另觅新欢去了。解放后,郑文如另嫁一工人仍住重庆。
5 y% e& n& x7 V  
$ |4 C* t& }3 B1 `& v% ~. ~1 |  第十一个老婆胡洁玉,广安人。杨森在广安的老家有个仆人胡应忠,其女儿胡洁玉,到重庆来读书时,住在杨森家,只有十三四岁,杨林的子女喊她为“胡妹妹”。殊不料,60多岁的杨森却看中了她。胡应忠坚决反对,一气之下把女儿带回广安,想不到杨森竟亲自坐小车去广安,软硬兼施地把胡洁玉接到重庆,1949年同居时刚18岁。胡应忠为此事气病了,从此离开广杨家,自谋生路去了。
# z* K4 e5 ~8 L- A1 }+ i  后来胡洁玉到国立女子师范学院读书。杨森离开大陆时,只带了一个妾胡洁玉。到台湾后,让她到台湾大学读书,每天用汽车接送。其所以每天接送,也许是接受了曾桂枝、蔡文娜二妾读书时有外遇的教训,以加强控制罢了。. K. W( A1 D, ~$ j& \
  在杨森86岁高龄时,胡洁玉还生了一个女儿,晚年得女,杨森眉开眼笑。2 `& K5 F4 X( D* x( }7 Q
  后来胡洁玉留学美国。胡洁玉在美国要求将女儿接去,以慰寂寞,杨森依了他,使其母女团圆于美国。现仍住美国。
6 z% C8 D0 h* T1 [" V  q) _* W& d  
8 x! r  i, E& S; l2 g/ E- M  第十二个老婆姓张,台湾人。是杨森到台湾后,快90岁时娶的。张是初中生,17岁,家住台北市中华路一段。
" ^  m' R7 L$ v, k) a5 ~  杨森说:“我爱和年轻人在一起,才有朝气。”他的“在一起”与“占有”是同一回事。于是凭着权势把张小姐弄来,既当秘书,又当夫人。结婚时,于右任还送了一幅对联:“海蜇鱼龙舞,山盟草木知”。闲居稻子园别墅的杨森,经常由张小姐陪着进行体育活动。
4 B% L* F2 B; E& i  * r8 P9 ^0 P4 D7 g
  90:17,这是一个多么不协调、不相称的结合,这简直是蹂躏良家少女,伤天害理,真是作孽!这也正是杨森整个荒唐、荒淫罪恶一生的缩影,也是畸形社会畸形婚姻的缩影。
 楼主| 发表于 2009-6-29 22:57:21 | 显示全部楼层
  江朝宗的升官术. _8 J" u/ D% T6 f
   
2 b5 w" t" M, u) N6 }- }  台湾巡抚街门的小书办
' _- E9 b9 m+ M% a6 y3 \& H" t# l* h7 }. l) E
  江朝宗祖籍安徽旌德县江村,清咸丰十一年(1861)出生在六安府西乡麻埠镇(即今金寨县),所以他有时又称自己是六安人氏。他自幼聪慧,读私塾时已能写出一手端正的小楷书,家人企望甚殷,盼他以后科举上发达,光宗耀祖。有道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福祸。就在同治十二年(1873),他家中不幸遭遇火灾,从此一蹶不振,家境败落,窘相环生,不得已,托人情面,送进麻埠镇“继勋”典铺当了一名小徒弟。这时,江朝宗只有12岁,他梦想“金榜题名”的美事遂成了泡影,为此,他还哭过一阵子。7 [( ~( z, v# ]6 p
  6 q! b3 H9 h* d0 F: ~( J
  说起“继勋”典铺,原是刘铭传的家业。那时,这位刘提督因为在陕西开罪了左宗棠,被参革职,正隐居在麻埠镇,“乐居廉泉让水之间”,自号大潜山人。按照清朝的规矩,居官者不得经商,但典铺却可开办,说这“乃是救贫之业”,所以那个时候,为官者置房买田开当铺,比比皆是,如李鸿章、张树声在合肥都开有典铺,刘铭传曾是他们的下属,自然不便在合肥插入一脚,于是便在六安一带开店经营。
* r  {  B7 ^5 s: t  - x+ X4 s' t5 n7 O
  江朝宗进了“继勋”典当铺先是当了一名“学生”。“学生”名义好听,实际上则干着杂役的差事,大凡当铺内的进出货物、往来送去,皆由“学生”凭票到票房取送。大的典当铺票房多、货架高,学生每天爬上爬下,工作辛劳,自不待言,特别是送取货物,夏季烈日当空,冬季寒风刺骨,再遇上风雨天,真是苦不堪言。最令江四害怕的,就是当铺里几位“管楼”、“管钱”和站柜的先生,到了晚间,吃完酒,抽足烟,便要打上八圈麻将牌,这时,江四就得立在一旁侍候他们。江四人小熬不住夜,常常站着就打起瞌睡来,为此,就要遭到训斥并挨打。8 `( c8 [0 j8 u; x6 k
  - d3 X- O+ S1 f7 B% I, V
  这样熬了三年,江朝宗由“学生”递升为“写票”。又过了两年,江四终于当上了“站柜”,也算是先生了。
$ X3 P, g" r5 s) q6 x" ]& Z7 o  “站柜”分三等,即头柜、二柜、三柜。出当的人送来的东西,其价值全凭站柜先生一口估定,然后将出当人的姓名、物件种类以及所当的钱数,一一唱给写票人,所以站柜先生是典铺内颇有权力的人。江自从当上了“站柜”,更加勤奋,因此得到经理吕宓堂的嘉勉,并私下里允许今后有机会当提升他为“头柜”。可是年复一年,“头柜”几次出缺都没轮到他的份,甚至连“二柜”也没轮上,直气得江四先生心如刀割,借茬与经理大吵一场,拂袖而去。
  V4 O- c' V, a% s8 u9 \  
$ k2 G8 X+ q9 |* j- B: t  那时,刘铭传已奉旨当了台湾巡抚,欲请假返乡,不允,便派他身边的一名武巡捕(戈什哈)蒋福回麻埠镇,料理几件家务事。一日,一位族人来对江朝宗说:“四先生,你终不能这样赋闲度日,何不去求求蒋老爷呢?”话一说开,江朝宗这才知道蒋福是刘铭传身边的红人,听说很快就要返回台湾,确是机不可失。于是便备了一份礼品,用大红纸写了拜贴,随族人一道去拜见蒋福。0 {$ U5 |. `! L) p& w* r
  走进刘家大圩子,在花厅边上一间耳屋里见到蒋福,江朝宗赶忙上前两步双膝跪下,双手捧上拜贴,口称:“晚生给蒋老爷请安!”
7 O7 }! t1 a' h/ L1 H7 w+ A) n  蒋福接过帖子,看了一眼,说:“起来说吧。”
6 f+ Z3 F/ i1 V7 \! ?  江朝宗站起来,眼睛望着地板垂手而立,说:“晚生原在继勋典铺任事,尽力而为,不料为人所不容,终于辞职,赋闲在家,故而来乞求蒋老爷。”+ B* U1 b& X; G; [2 Y
  “噢,你能干什么吧?”蒋福微微一笑。
  t' l4 L% @2 e2 S  “他的楷书写得十分恭正,求蒋老爷赏碗饭吃吧。”江朝宗的族人帮腔说了一句。
9 F, [% t6 u6 H- A$ [4 f9 I  蒋福端起白铜水烟袋,江朝宗眼疾手快,赶上两步,从桌上拿起“火煤子”顺口一吹,便生出了火苗,然后毕恭毕敬给蒋点上烟。蒋福“兹喽喽”抽了几口,心里一高兴,说:“好吧,过两天你就跟我一道去台湾吧。”8 x, T) t; `: X3 c6 X$ H! S
  江朝宗顿时目瞪口呆,不知所措。他原来想央求蒋福能在当地另谋个差事,未料到竟要带自己去飘洋过海,不免惊出了一身冷汗。但蒋老爷已开了口,却之不恭呀。又想起自己穷聊度日,何时才能发迹,如今去台湾官府当差,也是一个机会,不防就此碰碰运气,或许紫气东来哩。想到这里便作揖说:“多谢蒋老爷栽培!”3 q( @- h* C9 m+ Y0 X  H, [
  果然,过了两天之后,蒋福便带着江朝宗南下,然后过海去台湾了。这一转折,后来竟促使这位江四先生成为北洋政府中一个风云人物。
/ g/ |5 k2 N" H% m- N7 l% c. x  / F0 C, k( N( h4 t3 }8 \8 G4 {
  ) X3 N$ ]  M% K7 u+ n
  再说江朝宗跟随蒋福到了台湾,拜见巡抚刘铭传。刘身在异乡,见到从家乡来的人,格外亲切,又风江十分机灵,还能写一笔楷书,当即就吩咐留在签押房当一名书办,这书办不是官称,所以不在官制以内,只是衙门里缮写文书的小职员,然而且不可小看这书办,大凡此种人员多与主官有亲戚乡谊关系,因而行以熟悉例案,或是主官性习好恶,由此不免生出许多营私舞弊的丑行。所以在局外人看来,这位新来的江书办,是抚台大人的乡亲,故而一些官吏士绅趋势攀附,送礼送钱,直弄得一个刚刚迈入官衙门的江朝宗,好比那小孩放鞭炮——又喜又怕。+ H( w& T) o* i
  日子一长,这位江四先生的胆子大了起来,正是:趋炎附势自世情,可恨贪婪心太黑。有一次,他竟把一宗要案秘事档案,透露给淡水知县,得银500两,正在庆幸所获时,那案情却风风雨雨传了出去,使刘铭传大为吃惊。经过严查密访,最后终于查出为江朝宗泄密,立即命人把江关押起来。1 S( c/ @7 Y" J7 @
  
9 B% c( `# P" V1 a  蒋福知道这件事以后,气得走进牢房大骂了江四一顿。江四哀泣跪求蒋福救命。蒋随即去叩见巡抚刘铭传,自责引荐之罪,哪还敢说半字搭救江四 性命的事,连一个“救”字也未敢提。也是江朝宗命不该死,刘铭传本当要明正典刑杀了江四,忽然传来“懿旨”,加授刘为太子少保衔,原来是慈禧太后“撤帘归政”,颁旨施恩。刘铭传欢欣鼓舞,再派蒋福返乡筹建“宫保第”,蒋趁机为江四求情开脱,刘挥手示意:“叫他滚!”江朝宗这才保了一条命,被轰出台湾岛。
 楼主| 发表于 2009-6-29 22:57:49 | 显示全部楼层
  施骗术入赘参将府6 Y( \  y# ]4 r! L) R6 r
  ) U# f( B: G: p  }+ \5 T1 k
  江朝宗被轰出台湾,飘洋过海,登上大陆,一时不知往何处去,回乡已是无颜再见乡亲父老,只好一路游荡,如断了梗的飘萍,飘至天津,靠为人写信写状纸糊口。一天,突为一位本家长辈认出,在为惊奇,问道:“汤生,你不是在台湾刘大人手下当差来吗?” 7 f9 r/ t0 }& I" @6 ^
  汤生是江的乳名,江朝宗不敢说出被轰出台湾的真情,便谎称自己在台水土不服,辞职返乡,半路遇海盗,被抢劫一空,流落天津。这位叔爷当时在聂士成家当差,聂当时为提督,曾是刘铭传的部下,又是合肥人,听说有一名落难天津的老乡,原是台湾巡抚刘铭传的书办,便动了感情,召见之后,就推荐给直隶河道某绿营参将高孝承,仍为书办。这位参将乃行伍出身,不通文墨,听说江曾是台湾刘宫保的书办,自然格外重用,常嘱其代办参署公文,倚为心腹。) a4 p2 F5 t9 D" [, s
  高参将早年丧妻,胯下无子,不有一个女儿,视若珠宝,迟迟未曾许配人家,有道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所以女儿的婚事成了高参将的心病。可是有财有势的门户谁愿意来娶这位芳龄已过的老处女?但一般小户人家,高参将又不甘心降格以求,日复一日,把姑娘的婚事就给耽搁了,越发的难以出阁。自从江朝宗进了参将署,做小伏低,十分殷勤,上下都欢迎,参将也常夸奖他,久而久之,遂有将女儿许配与他的心愿。未料一打听,江已有妻室,便不再提及此事了。不久,高参将的一位幕僚与江闲聊时,述及此中秘事,江听后内心十分懊丧,但又不可挽回,只有自怨自艾。
3 `6 f0 `: e& v2 w& k* G! r  : m% ?  ]2 y; a
  江朝宗是个工于心计的人,为了自己一时失言而未能成为参将的女婿,终日心猿意马,不得安宁,思想着一条补救的办法。也是江四求得心切,终于想出了一条迷人眼目的招数,只待高参将自己找上门来。) `% {% O2 _1 ?
  
4 J9 Z5 e4 M) b( }. Q' u: _  有一天,江朝宗备置了一桌酒菜,请那位幕僚和几名同事共饮。大家推杯换盏,开怀畅饮,都已有了几分醉意之间,蓦然间,江朝宗举杯嚎啕大哭起来。众人一怔,不知所以,都说:“四先生醉了!”江朝宗从怀中掏出一封“家信”,捧至脸前,涕泪俱下。那位幕僚先生拿过书信拆开一看,“哎呀”一声,说:“原来是嫂夫人病故了!”江朝宗哭的更厉害了。
3 N: F: {5 a! ]9 b  % c3 u/ w9 C  M7 ^
  过了几天,那位参将的幕僚笑嘻嘻地登门见江,一见面就说道:“四先生,贺喜贺喜!”江朝宗心想:果然计谋应验了,但佯装不解地问道:“我有何喜?”幕僚先生随即把受参将之托,欲把他的爱女许配与他的话说了一遍。江朝宗再也控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当即站起来向这位幕僚先生深深地三作揖。第二天,江朝宗梳洗整冠去参将府邸,叩见高孝承,拜谢知遇之恩,口口声声恭称岳父大人,喜的高参将眉开眼笑。事不宜迟,高参将立刻请人选择吉日,为他们二人办了婚事。江朝宗遂了心愿,入赘参将府,从此青云直上。参将岳父关照爱婿,时逢机缘,便为他连捐带保了一个过班知县,加授五品衔。
* x+ ^* M& U/ H- ]& V  & [' N) `: r; f; e' ?
  1900年就在八国联军攻陷天津的那一年秋天,高参将突然暴病身亡,所遗大宗财产,尽数为江朝宗继承。8 ~9 M8 z. x& F5 {) \1 [% N1 e
  正当江朝宗自鸣得意时候,忽然他的原配夫人丁氏携子泽春(葆苍)从家乡来到天津,找上门来,于是引起一场轩然大波。经过调解,说江乃是一子双桃,为宗嗣计可娶二妻,丁、高二人均为正室,称呼丁氏为大夫人,高氏为二夫人。那时高参将已故,高氏自认已为人妇,闹开了与已也有不利,只好既往不咎,分院而居,安于现状了。高氏终身未育,后来江朝宗又纳入一妾,生子名泽深,乳名桃儿,但不幸早殇。这些都是后话了。) @) v- W6 V; k5 W3 s
  1 T) K  e7 T0 _' g; F9 @
  
1 F/ c$ S9 j4 |  投袁离袁赴京攀铁良/ j( {% z, X; l+ T+ h" P1 S
  5 ?' _4 e' ]. v$ x2 j$ m- R0 z
  丁氏携子从六安家乡寻到天津,大闹一场,江朝宗竟然心平气和、不偏不倚,认了丁氏为大太太,局外人称道江四先生是一位仁义之人,殊不知,其中尚有一节奥妙之处。原来丁氏启程前夕,刘盛芾写了一封家书给袁世凯,请丁氏交江朝宗转袁。那时候还没有通邮,全靠信使来往。这刘盛芾字春甫,乃是刘铭传的三了,其母袁氏即袁世凯之妹。这时追名逐利的江朝宗见信后怎敢怠慢,自然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笑脸相迎认了结发夫妻。有人开他的玩笑说:“江四先生乃板桥道人高徒,‘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矣。”
/ _5 D( d; U1 \. p$ G  确实,江朝宗把这封信当作了幸取显贵的阶梯。当时,袁世凯继任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是清朝政府中炙手可热的一个人物,江朝宗岂能放过此等良机,于是呈上拜贴叩见袁中堂,双手递上刘春甫的书函,然后屏气敛容恭立一旁。从此,便攀上了袁世凯,倾高参将所留遗产,竭力巴结,百般逢迎,天长日久,终于获得署理正定府的委任。正待江朝宗春风得意之时,忽然直藩台衙门却挂牌将正定府知府给凭了另一个人,犹如一声霹雳,惊得江朝宗目瞪口呆。后来一打听,原来是徐世昌从中做了手脚,江自认晦气,而对徐恨恨不已,从此结下怨仇。袁世凯为收场计,便另委江以道员身份发直隶候补,圆解了此事。
6 _, U  ~3 p5 ^- q% N% S3 [  那时候,袁世凯志在扩兵练武,所以多重用军人,而置江于不顾。为此,江常发出怨言,感叹自己非行伍出身,难入北洋系中,整日无精打采,赋诗练字聊以自娱。$ E( ?- ?3 D& @9 v
  " `' w3 O8 y3 B
  
( I# I7 W, ~/ d& U- P4 z  再说袁世凯拥兵自重,引起满族亲贵的猜忌,在光绪、西太后相继死去以后,宣统继位。摄政王载沣监国,遂罢了他的官,由铁良继任军机大臣;陆军部尚书,设近畿督练公所,力挫袁之兵权。但北洋六镇系袁氏班底,难以约束,时有越轨行为。不安其位的江朝宗,见袁大势已去,便溜到北京投贴拜见铁良,献计劝说将六镇新军分离,设稽查处,专司弹压新军中有越轨行为的官兵。江的卖身投靠受以铁良的赏识,不久,即下令调任江朝宗为督练公所总参议兼稽查处督办。江在天津佯装惊异,宴请赵秉钧等人时,奢谈自己乃袁一手栽培,现在要被人分割了,凄凄楚楚,显出十分伤心的样子。$ g  [( E- }, n0 K2 M) G
  
. r1 G0 v6 T* ?7 ]0 E+ z' _  江朝宗到了京城,每日坐着大轿,率领荷枪实弹的士兵,前呼后拥,沿街巡查,一时威风凛凛,不可一世。为了向上爬,他施展钻营之术,拜倒在一批王公新贵脚下,三节二寿必备大礼登门孝敬,就连当时为朗贝勒(定王子)充当旗牌的席珍,他也不顾自家身份与之换贴结为异姓兄弟。江朝宗的这一手果然有效,大约就在辛亥革命前夕,江受“叙功外放”,升任陕西汉中镇正二品总兵。江朝宗入朝谢恩之后,便耀武扬威走马上任去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6-29 22:58:11 | 显示全部楼层
  善应变取宠赵秉钧
& o' [9 N$ Z& t6 X* _  
" S+ D0 }# D4 o5 N7 K  辛亥武昌首义的胜利,为清王朝的统治敲响了丧钟。抵达汉中镇就任绿营总兵的江朝宗正在洋洋得意的时候,新军第三十九协突然在西安起义,陕西宣布独立,吓的江朝宗急忙逃回天津,匿居蜇伏,观察时局变化。翌年3月,袁世凯攫取革命果实,僭位民国大总统。江朝宗匆匆进京,再次投拜袁门,可是袁世凯对他却十分冷淡,据皖督柏文蔚的驻京代表王镜芙说,当时袁对江说了几句不痛不痒的话,袁说:“我以为你在陕西这次可以搞起来,哪知你又回来了,只好等一等再说。”* y0 r, C9 A' Q( {% P
  江碰了个软钉子,悻悻而归。: W" W3 m9 E! h* l- N5 J7 n
  
* R  k, M3 u" L  u. R# D7 Z  那时,袁世凯为了对付南方的革命军,一方面下令缩编军队,一方面又在北方扩张军备,原北洋六镇的总兵、统领个个飞黄腾达,手握重权,哪还把一班文职官僚放在眼中,由此,引起了一个人的嫉恨,此人就是内务总长兼擢内阁总理的赵秉钧。别看他是堂堂的政府总理,陆军部也好,参谋部也好,各军将领也好,只知有袁而不知政府,所以赵在背后不免也说几名牢骚怪话。此话七转八弯传入江四的耳中,认为有机可乘,便改换门庭,降格去求情于赵,向他哭诉王士珍、段褀瑞、曹锟等一帮武人,如何飞扬跋扈,目中无人,实在是政府的一件隐忧之事。赵与江早年在天津时有过往来,算是有过一段私交,如今听江一席话,正中下怀,为了培植自己的势力,他就向袁说项,委任江朝宗为步军统领衙门的参谋。  H* Q$ p3 j( \! R1 n- u$ c+ ]
  - g/ @; |/ |$ O' {+ J% y
  这江四先生原是前清正二品总兵,怎么只委了个“参谋官”呢?原来在清代,步军统领一职,统辖八旗步军营和绿营的京师巡捕五营,又称九门提督,照例由贵族王公或满族大学士来掌管,最后一任的步军统领是乌珍。清帝退位后,这个机构没有撤换,依旧沿用,据说是利用乌珍对付京城内的满族官吏及其子弟,所以江只好屈居参谋一职了。- B/ @# i) e; K7 l
  
* l, @4 r$ `0 O+ {9 p6 b  江朝宗虽说只是一名参谋,但俨然以民国政府特派官员自居,颐指气使,盛气凌人,又时常向袁、赵打小报告,致乌珍处于“仰江鼻息”的境况,不久,乌珍患精神分裂症,日益加重,一命呜呼。就这样,江朝宗轻而易举地继任了九门提督。
: m( |+ }7 I: g1 j9 o0 H  说来笑话,那时衙门外的大旗杆上飘扬着“五色国旗”,而衙门内的一切规矩依然如清朝礼仪,比如江朝宗每日进衙门办公,必须打开中门,称作“闪阁”,此时当班衙役高呼:“正堂大人到!”还有,一般官吏见着他,都要闪开一旁行单脚跪礼请安。那时江朝宗脑后的辫子已经剪了,但还留着一把似刷子的发茬,披在脑后,特别是他公馆正房大厅里,条案上架着一顶红缨大帽,花翎红顶,格外显眼。有人作打油诗讥嘲他:
* y  r* |) p$ y* G7 X  @   江四门前五色旗,6 S' o3 y% k7 s* u
   进门先行单腿礼;
$ r& g2 w9 G0 w2 r. M2 k, b   脑后无辫胜有辫,% B& X- Y) D/ Q# x6 t
   众目皆观大厅里。: m6 i4 \0 z+ Z1 \# O; e* }0 l; V
  7 v3 t, w& v" {9 h, F; X& _7 ~' {
  
( o7 F% p" r" A. N  这时的江朝宗奉袁格外小心,因为他知道自己曾有过一段背袁的历史,所以不敢怠慢,唯恐再遭冷遇,丢了乌纱帽。袁在“登基”前,政事堂机要局长张一鹿有“民国既建成,再复帝制虑有未妥”之语。江为了讨好袁世凯,便威吓张“不可有反对帝制的论调”。张与他辩论,他叽笑张:“要识大体,不要作书生之争。”
8 j5 [! _1 `* P2 r& J  事后,江把张的言行报告袁。
) x3 F7 ~3 B  X- r1 R5 X% h  不久,袁即下令免去张的局长职务。江的百般逢迎获得袁的宠信,甚至连家事也都委托江去办理。
1 S2 p$ x: m- D! s; c* d& l" P# i  袁氏的三女袁静雪(淑祯)所撰《我的父亲袁世凯》说:“他在做大总统的时候,还准备把我许配给清逊帝溥仪。关于我父亲是怎样向清室提出的,又是委托什么人去提的,我们事先都不知道。”
0 b! q4 x0 M. q3 E  袁委托去清室提亲的人,正是江四先生。
5 r6 J8 x( M# _& }- r5 y2 N9 {  
  U8 c$ d3 N/ B  1915年11月15日,江先向内务府大臣世续探询,次日,由世续陪同见载涛,当面为袁氏三女说亲。只是不久,袁一命呜呼,这门皇亲才未能圆成。有人背后议论说:若此事成功,袁又末死,江四这个大媒人还不是朝第一大功臣!
 楼主| 发表于 2009-6-29 22:58:34 | 显示全部楼层
  短命的国务总理, G9 P  c! D0 j* M8 ^2 f
  
8 _2 f9 _8 w7 l* q$ t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死了,黎元洪继任大总统,而北京政府的实权却操纵在国务总理段祺瑞手中,由此演成“府院之争”。段被免职去天津,外长伍廷芳暂代总理职。段不甘心,在天津导演“九省督军皆反,连兵请解散国会”的混乱局面。黎元洪束手无策,电召长江巡阅使张勋率兵入京,调解纠纷,未料张部抵达天津后,竟提出以解散国会为先决条件,要挟黎元洪。黎面临危局,无可奈何,即令伍廷芳副署,但伍则坚决反对,乃弃职而去。黎又商请财长李经羲兼任总理,但接任不久又知难而退。黎此时已心力交瘁,大有不可收拾之势,江朝宗挺身而出,自告奋勇,面见黎元洪,表示:“当此难关,大家都不肯出头,来帮帮大总统的忙。戏总是要人唱的,只有我出头为大总统分忧了。”黎甚为欣慰,遂任命江为国务总理,部署了解散国会的命令。
1 E' ~" m( \% B, ]& _+ c  有道是:利令智昏。这江四先生志在必得,未曾想到他的这一行动,却促成了张勋入京复辟。% E8 O5 b3 N/ f" w: n9 \$ ~( w5 _
  9 `8 h5 \, w2 F
  张勋入京后,很快便导演了一幕“大清帝国”复辟的丑剧。黎元洪逃进日本大使馆,而只当了十几天国务卿的江朝宗,被迫自动下台,一转脸,他又在一批满清贵族的说合之下,加入了复辟的圈子。张勋瞧不起他,只戏弄般地委了他一个崇文门监督官位。江啼笑皆非,但又不敢不接受,乃身穿清服朝冠登门向张谢委。
& m' U! n$ k$ `" k% V4 Z2 V  9 P; L8 y# L- S! _$ ^
  张勋复辟遭到舆论声讨,段趁时在马厂起兵,讨伐张勋。讨逆军进抵京城,起初,江朝宗密令封门狙击,不过几天,复辟大势已去,张勋逃入荷兰使馆,江朝宗遂反戈一击,开门迎入讨逆军。当段祺顼在曹锟陪同下,乘车入京时,江闻讯立即赶至丰台车站恭候迎接。曹锟一见江朝宗,怒气冲冲,指着他的鼻子质问:“江四先生,我们讨逆,你却助逆,竟关闭城门,是何存心?”江朝宗也不示弱,回敬一句:“曹三哥,你不是跟着张勋也跑了几天吗?大家彼此彼此,都是身不由己啊!”段祺瑞招了招手,说:“二位都是自己人,何必为此闹闲气哩。”尴尬局面方才缓和下来。后来,以“再造共和”自居的段祺瑞,当了执政,论功行赏,赠授一批“将军”称号,授江朝宗为“迪威将军”。这个“迪”字颇耐人寻味,按《书经。大禹谟》释:“惠迪吉,从逆凶。”这实在是段合肥对这位江四先生的戏谑吧。
! T9 J$ A2 V" o: V+ @  
6 N# C$ f6 W4 `/ A7 z( [  从此,江四被冷落一隅,黯然销魂,遂遁入空门,加入“悟善社”,求仙拜道。“悟善社”的主持是钱能训,此人清末当过陕西巡抚,恰好是江在汉中任总兵的时候,所以江对钱执旧属礼仪,毕恭毕敬,毫不含糊。大凡一个从官场中落魄之后,最怕别人,特别是亲朋故旧的白眼冷脸,这是最令人寒心的事,而江朝宗却惠然肯来,不弃遗簪坠履,深得钱的赞许。9 s1 J0 F$ E' ?, t8 ?" ~; V+ W' k7 N
  据说,江曾暗自给钱的命运占卜过,吉语颇多,有“晚霞生辉”之句,所以江对钱才如此恭维。说来也是一桩巧合之事,1918年10月,徐世昌出任总统,请钱能训组阁。钱果然又上台了,江自然不甘寂寞,便央求差事,适逢包头一带发生鼠疫,钱就保举江督办包头鼠疫事宜。按说,这个督办的官职并不大,但却是个肥差,所以江朝宗二话未说,欣然乐就。在“督办”中,他夸大灾情,大报其销,私吞巨额灾款。江的行为受到舆论抨击,钱能训只是支吾其事,不过后来就再未用他。江四先生从此便离开了政界,去玻璃厂后孙园当安徽会馆的馆长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6-29 22:58:54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开投敌当汉奸
1 b6 E' H8 |* F0 F; i- t# ~: J7 K  ( M" C, \& B# T& o8 X8 L
  1932年春,在四川一带飘泊5年之久的直系军阀吴佩孚回到北平。他的归来,立即吸引了一批北洋直系旧属和一群失意政客,其中最热乎的一个,就是江四先生。当时正值“九。一八”事变后,全国抗日运动如火如荼,民众纷纷指责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吴佩孚见有机可趁,便暗使江纠集北洋直系势力,借“抗日反蒋”之名,妄图东山再起。为了掩护这一活动,吴、江经过密商,在什锦花园吴公馆西院,设道坛“正一堂”,宣称“救世新教会”,吴任教统,江任副教统。但此举内幕为蒋介石侦知,便采取软硬兼施的办法,对吴、江施加压力,所以这个计划未能得逞。3 s& W7 y3 p' I) O  y6 r
  
0 x0 O5 Y: ~2 ?' s  _1 @+ Z  然而江朝宗并未死心,仍在暗地里活动,这时他与梁鸿志勾结起来。到了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北平很快沦陷,江四便公开亮相,充当了北平“维持会会长”兼“特别市长”。
) |6 r& e( E- x  但是,江朝宗投机钻营是出了名的,别说在华北,就是在北平,他的号召力也是平平,好比那武大郎放风筝----出手不高。日本军部当然心中有数,一时把江抬出来也是应一时之急。所以未过几个月,就在同年12月13日,日本人又抬出一具傀儡王克敏,充当“华北临时政府”的“委员长”,宣布解散北平维持会,免去江的特别市长,最后留给他一个“政府委员”的空头衔,算是一种安慰吧。$ e; M! T0 L  k$ B+ B' u( a
  
) d) B. @' v- Z7 `% W( C  江四投机不成,愤恨交加,在去职前夕,他下了一道命令,将全市商捐一律取消。这一来,商界自然欢呼,百般称颂,可是给王的“临时政府”财政上制造了障碍。王克敏当然不能轻易饶过此事,他知道这是江四冲着他来的,便报告日方,请求追究江朝宗的责任。江四眼看这个纰漏捅大了,心里不免也恐慌起来,急忙活动梁鸿志、王揖唐为他在日人面前讨情,这才免去了一场灾祸。
' b" a  v+ X7 Q$ c$ u6 [6 E  从此以后,江自觉不安,深居简出,念经事佛。同时,华北伪政权历经多次变化,他都挂一个“委员”空名。
 楼主| 发表于 2009-6-30 21:04:17 | 显示全部楼层
  土皇帝韩复榘七十二变# l+ N, w: z/ w
    
0 l' G; e( \7 q  R. s  1/ @; d- M! w  Q6 ]
  
8 m5 L( U7 A: G2 J+ i  行武出身、长方脸、扫帚眉、身体强壮,平时总是大盖帽、灰军装,颇有几分雄豪之气的韩复榘,是河北省霸县人,生于1890年,父亲韩静原,是个颇有才学的私塾先生。他从小承受父读书,是在农村长大的。辛亥革命前夕,一方面由于时局的影响,一方面也是因为想出人头地,他辍学投军,并有幸在一开始就结识了冯玉祥。2 \  y( n: y$ J
  $ J+ O" [  K/ p/ v( R# R7 z& p
  士兵中大都是文盲,想找个识字的人很困难,韩复榘因粗通文墨,成为军营内一个难得的人才,不久就当了司书生,并受到营长冯玉祥的器重。以后,随着冯玉祥职务的不断提升,韩复榘也飞黄腾达起来,在不长的时间内,他就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司书生,逐步升为连长、营长、团长,以至旅长了。后来,冯玉祥由于发动“北京政变”,掌握了很大的权利,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组织了“武学会”,培养了一批军事人才,韩复榘、孙良诚、刘汝明、石友三等,都是其中的其名人物,当时人们还把这伙人称作“十三太保!”尤其是韩复榘,因为文武双全,骁勇善战,所以春风得意,官运亨通,到1928年春,蒋、桂、冯、阎四派军阀联合“北伐”时,韩复榘已是第二集团军第三方面军的总指挥了。2 [' U2 d$ C, H0 r
  9 d" L0 ?) r$ k# _7 @1 y' n
  这年年底,韩复榘回驻郑州,冯玉祥又推荐他当了河南省政府主席。可是,他原来担任的整编后的第二十师师长的职务却被撤销了,改由与韩素有矛盾的石敬亭接任,使韩复榘成了一个空头主席。这使他很不痛快,觉得冯玉祥重用他人,对他不信任;加之,冯玉祥有家长制作风,听不得不同意见,稍不注意,即遭训斥,即使是对韩复榘这样的高级将领,也不能幸免。所以,韩复榘与冯玉祥渐渐疏远了。0 ?' b. v$ c5 c6 _
  " O; D  a' n$ j  E
  
6 j# V4 ^/ N9 `; x  1929年3月,蒋桂分裂,战事又起。当时,韩复榘奉命助蒋打桂,屯兵鄂豫边境。不久,桂系军阀失败了,冯玉祥急电促韩复榘向南进军,以占领武汉。西北军行至孝感,蒋介石下令停止前进。但对韩复榘,则借口劳军,趁机拉拢,把韩请到武汉,又是召见,又是宴请,又是封官,又是给钱。韩被蒋介石的花言巧语所迷惑,终于萌发了叛冯投蒋之意。
& P) U: Q4 L5 c+ [3 o  1929年5月,当蒋、冯决裂,又动刀兵,形势发生新的变化时,冯玉祥在华阴召开军事会议,策划对蒋战争。当时,冯玉祥的战略意图是:以潼关为前哨阵地,站稳脚跟,再进一步联阎反蒋。韩复榘的想法却与此相反,认为阎锡山老奸巨滑,很难合作;如若对他用兵,由于阎军善于守城,硬攻对西北军也很不利。更何况,西北遭灾,旱象严重,军粮难筹,西北军贸然西进,决非上策。% |8 M$ ]" I, N/ E+ S
  “不,不,你小孩子家懂什么!”说话不讲方式,心直口快的冯玉祥很不客气地说,“现在蒋介石的军队正从东、南两个方向向我们进逼,如果我们不走,将会处于很不利的地位。西北地区虽然穷一些,又有灾情,但阎锡山手里不会缺粮食,有他吃的,也不会叫我们饿着。阎锡山很狡猾,对他可以先礼而后兵,只要能把阎锡山拉住,晋陕连成一片,我们的腰杆就硬了,蒋介石没有什么了不起!”
. _5 F+ y& k# v7 R! n" V! \9 h  韩复榘知道冯玉祥的脾气,他如再顶,还会挨骂,未再作声,但当他气鼓鼓地返回驻地陕州车站后,就以请客吃饭的名义,召集一部分军官开会。4 ?* ?' S" a6 k: S$ k
  5 j7 U. v- ^% x$ x7 D: P
  那是一次仓促筹办、气氛极其沉闷的“宴会”,没有欢声,没有笑语,大家都心事重重的,除了单调的杯盘的响动和几声轻微的低语外,就再也听不到别的声音了。
& n% d, q/ t2 g' J' ?3 O  韩复榘也同大家一样在默默地就餐,一言不发。但在饭快要吃完时,他忽然放下碗筷,巡视全场,郑重其事地说:“诸位,今天特地把大家请来,是有件事要同大家商量。现在时间紧迫,必须当即立断!”/ J5 x+ c% V+ a# l1 R# k
  
; t$ }8 Q! }/ a2 j) _5 C  众军官不知发生了什么事,都停止吃饭,惊讶地望着他。& o* b3 `  J: u: B# ]' f
  * t( P& l& |9 Z1 t$ v
  韩复榘再次打量着他的那些忠心耿耿的部下,声音低沉却又充满激愤之情地说:' c' z; i. D( s: s% ^
  “不瞒诸位,我已决心不再向西去了,西北那么苦,这几年之天灾不断,可冯先生硬逼着我们往西去,流血牺牲,挨饿受冻,这样下去,我们还有什么希望?所以我决心离开西北军,即日向东开跋,回军洛阳,另谋出路,不知诸位意下如何?”
" K. d/ E3 O" ^6 I. j/ a0 z  韩复榘的这个惊人的决定,把大家都惊呆了。张钺等一部分与韩私交甚厚的军官,可能事先通了点气,未加阻拦。
0 j. T# A  p: s/ u! W3 `) Z  多数人沉默,不知如何是好。而像二十师师长李兴中等少数军官,则持有异议,因他们都是冯玉祥的老部下;尤其李兴中,是前不久才由石敬亭那里接任了二十师师长这个职务的,他怎能做这种对不起冯先生的事呢?所以他首先劝阻说:“您有意见可以向冯先生提出来,像这样做,恐怕不合适吧?”
! l6 x& o, p* O, ?0 L4 |  
2 G! q$ b' t3 Z4 ]  韩复榘不喜欢有人跟他作对,脸色阴沉,心中不悦,但他还是耐心地解释道:“实甫(李兴中的字)兄,你有所不知,这我不是没提过,在华阴开会时,我提了,他根本不听,还把我骂了一顿呢!”
; m$ h) h# z  [7 d, }9 N  
$ s% d( M) _0 D, B- A  李兴中等当然也不是那么容易被说服的,他们又继续劝解了一番,但韩意已决,劝也无用,他终于显得很不耐烦地说:“诸位不要再说了,冯先生过去待我不错,我并非忘恩负义,实是不得已而为之。现在军情紧迫,来不及详细讨论了,我已下令部队东进,即刻开跋,事已至此,我们只好一不做,二不休,就是刀山火海,也得往前冲了!”
5 w4 {( |5 Y6 _3 e' M  
" S; f) M& X- M' H& T7 g. y# ^  & |: v* z8 C7 u( _7 L4 v+ \# H9 Q
  当天下午,韩复榘一行乘火车东进,很快便到达洛阳。李兴冲等和东进途中碰上的原河南省政府要随冯玉祥西进的几位官员,也被迫到了洛阳,他们全被安置在洛阳西工营房检阅台下名为“广寒宫”的地下室内,派兵看守,不准随便出入,实际是被监视起来了。后来,当韩复榘获悉孙良诚的追兵很快就要来到,又准备离开洛阳时,曾与李兴中等人见过面,当时他表示,对这次军事行动有异议者,他将采取比较宽容的态度,愿跟他走的欢迎,否则也不勉强。当时,实际上,他对这些人是不放心的。0 p8 ]8 ^1 {6 }
  临走的那天,他原先也确是不想伤害这些老朋友的,只是后因队伍总是集合不起来,有人向他报告,说是李中兴等人在勾引队伍,他就再也不能容忍了,曾吩咐************队将“广寒宫”里的人通通杀掉,幸亏当时有人事先给李兴中等报了信,他们躲藏起来了,才得脱险。* R% r2 z  o- K- k5 Y
  韩复榘离开洛阳的第二天,孙良诚的追击部队来到了,李兴中等都嫌他们来晚了一步,可是孙良诚却说:“我何尝不想早点来呢?当我们在华阴听说韩复榘叛变时,都气坏了,都主张立刻追击,可总司令还念前情,于心不忍,哭着说:‘算了吧,让他们走吧,这全怪我昏愦,平时对部下管教不严,叫大家都受惊了,’唉,没法子,冯老总就是刀子嘴,菩萨心,韩复榘这小子不讲良心!”3 D- j5 Y+ ~; T! X# F
  孙良诚的追击部队要扑空,这原是意料中的事,因为冯玉祥是不愿西北军打西北军的。但当时尚在豫西的西北军另一支部队,即与韩素有矛盾的庞炳勋部,得知韩复榘叛变后,还是进行了堵截,双方发生激战。韩复榘部队受到重创,他且战且走,最后和一部分冲出重围的散兵,仓皇逃奔到开封。
 楼主| 发表于 2009-6-30 21:05:06 | 显示全部楼层
  2) H' H3 V1 W# K! m
  
* T+ T' j. P2 B8 N  D9 D  韩复榘回军倒戈后,与冯玉祥的另一叛将石友三,曾联名向蒋介石发了三封电报,以表“维持和平,拥护中央”之意,蒋介石通电嘉奖,不但保持了韩的河南省主席的地位,而且给了他一笔相当可观的经费和武器,使他得以招兵买马,大大发展了自己的军事实力。4 J% e6 S( w/ x5 A
  但是,他们之间的“蜜月”十分短暂,没过多久,韩复榘就发现,给钱归给钱,实际上对他存有戒心。如在他投蒋之初,他本想与石友三、马鸿逵两部结合起来,组成一个军事集团,可蒋介石虽然表面上没说什么,实际是反对的,他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将石、马两部另换防地,硬是把他们分开了。对韩复榘的部队,也以种种借口,尽量由西往东调,并派人进行监视,主要是怕他们离西北军太近了,旧情不忘,藕断丝连。这一切,都使韩、蒋之间的新的联盟蒙上了阴影。; \1 e5 g& `8 I( G3 d  I0 |& c
  " s0 ]; x: q7 f8 k
  1930年春,蒋、冯、阎大战开始了。当时,韩复榘是拥蒋反阎的,对冯玉祥,他们虽然是属于对立的两派,但却不愿兵戎相见。他表示愿去山东对付晋军,蒋介石同意了,并任命他为第一军团总指挥。$ o  z. y/ K# Q, B  @! a8 r; r, {
  而晋军也并不是那么好“对付”的,韩复榘与晋军作战中屡受挫折,伤亡惨重,最后不得不退往潍县。这时烟台刘珍年的十长军和青岛的李韫珩的十六军,却调动频繁,似有乘人之危,树韩有所举动;诸城的高桂兹部也离他甚远,好像也有些居心不良。韩复榘三面受敌,处境危险,却无人支援,当时,韩复榘虽曾多次向南京求援,并电催蒋介石早日从津浦线组织反攻,却总不见动静。他看到蒋介石见死不救,十分恼火,曾一度通电下野,并有放弃鲁中,向沂蒙山区转移之意。蒋介石这才不得不向津浦线增兵,并准备反攻,韩复榘方打消了去沂蒙山的念头。
# W) e; a( Z) U7 C  |' c  
9 z8 L3 N& X& ^" w  A0 \6 u  这一年的夏秋之交,山东气候反常,阴雨连绵,济南市的大街小巷,积水成河,很多天不见太阳。那里,在阎锡山的部队里有不少“双枪(************、烟枪)兵,由于鸦片烟的断绝和长期阴雨,即使偶而弄到一点烟土,也很难点燃,致使那些脸色焦黄的烟鬼们一个个哈欠连天,丧魂落魄,哪里还有心打仗呢?再加上津浦线国民党军队的反攻,已全面展开,所以阎军军心涣散,全线崩溃。韩复榘看到形势对自己有利,即挥师西进,反攻济南。这时济南的阎军已北渡黄河,弃城逃跑,韩复榘与刘峙、蒋光鼐等人的部队乘虚而入,占领了济南。
. g3 Y0 e4 {1 `! u  不久后,蒋光鼐的十九路军渡河北进,刘峙被调往陇海路指挥部队,而韩复榘则以胜利之势,乘机占据了很多地盘,拥有很大的权利,大有山东省省主席非我莫属之势。/ r1 `# [( z5 q" K5 u" \  }$ x# s
  9 W3 i. t1 ~" K) L" D% f
  可是,关于他的山东省省主席的任命,却迟迟没有发表。主要是蒋介石觉得在中原大战中过于自保,作战不力,认为他不是理想的人选。可是蒋的谋士们,尤其与韩有些私交的陆军署署长曹浩森等却极力为韩说情,加之蒋介石觉得为了集中力量对付冯、阎,韩复榘还有可以利用之处,所以也乐得做个顺水人情,将在山东主事的陈调元调往安徽,让韩复榘继石敬亭、孙良诚、陈调元之后,当了山东省的第四任主席。
' M: y* t7 F, s4 Q. P! ^4 P  ; A: {5 P: a  g! D0 ?5 i9 R
  
! `% m. Q* k6 b4 R4 c% l# Y2 Y  3
. j2 U4 T9 E5 a7 J; m4 s  8 ]0 ]2 @* g: Y- P% P. u% d, F
  韩复榘担任山东省主席一事,并不是那么顺利,是何人从中作梗,韩本人当然清楚。在与这位委员长打了一些交道之后,他毕竟清醒一些了,他知道,今后与蒋的摩擦肯定还会有,前途茫茫,不可过于乐观。
5 r; K. ~2 p5 _: H  
2 M1 H( M# U9 g4 Q8 z3 E  果然,一开始接触到山东省政府的人事安排,矛盾就出现了。在他将要主持的山东省政府里,委员、厅长都是他从河南带来的原班人马,而蒋介石却要把他信得过的人安插进来,庙小菩萨多,双方各不相让。如韩本来要保他的参谋长张钺为教育厅长,可是中央政府不准,定要让原山东教育厅长何思源继续留任,张钺屈居省政府委员。这使韩复榘颇为不快。为了不使这点不事得罪南京当局,又不致冷落了部下的心,他竟异想天开地来了个因人设寺,在省政府里除照应例设立的厅、局以外,又另设了个“参议厅”,让张钺当了参议厅厅长,开全国各省从未设立此种机构的纪录。# J) B: j: ]  e
  
- z: _4 j0 z  c# `, X( P3 T/ B  在军队方面,南京政府只准他编两个甲种师,一个乙种师,一个************团,并一律划为地方部队。而韩复榘却除保留原有的3个师外,又陆续扩编了两个师和一个旅,还改编了各路民团6万人。
; S) d2 D* Z% l' d& J  
- h. g( A+ h% \& O: D* Q8 p  蒋介石看到韩复榘目无国府,一意孤行,心中不悦,原来答应按月供给的军饷,也扣住不发了。日积月累,军政部欠的军饷竟高达百万元之多,虽经多次交涉,仍无结果。后来,又经催促,勉强答应拨款了,却硬要把欠款数字压低。
$ Y5 P) v, I# B+ `# O" O$ e  所有一切,都使韩复榘窝了一肚子的火,他心想,好哇,你老蒋卡我的脖子,要拆台,对不起,我只好自谋出路了。
2 T* J* H2 @& L1 M  于是,他不经国府同意,就大刀阔斧地派人接收了国民党政府在山东的中央税务机构,赶走了盐运使、烟酒印花税局长、税警局长及中央财政部特派员等一批税务官员,而将这些肥缺统统由他的亲信接管,收下的税金,归山东省支配,不交南京一分一文。" F  M: Y! x5 M
  
  J9 C; E9 m6 e# i- R2 X+ _* ^& y5 I  韩复榘的这一手还真灵验,蒋介石气是气,因那时他还有比这更棘手的问题急待解决,所以只好把这口气忍了,并派孔祥熙去济南,与韩复榘磋商,规定由税收项下发交军费,不再拖欠,这场风波才算平息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1-25 19:22 , Processed in 0.028389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