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如果这是宋史--三百年的沧桑与疑问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6-1 22:07:55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21)' Q8 f  v) R+ [& g- n6 i" f7 ^
  : A+ @& U6 G$ u9 N0 o0 d
  让我们翻开史书,回到公元975年11月27日那一天。按照宋朝的官方史书记载,曹彬等人冲进城后,所做的第一件事,是马上整军列队,结束人马,然后军容整肃地来到南唐皇宫的墙外。5 C0 U. `( a# ~. g7 j0 n( z
  这时候南唐的末代皇帝李煜已经完全按照标准的国君投降礼仪,即光着膀子,高举降表,并且带着近45个南唐高级臣子来到宫外向曹彬投降。至于他有没有准备好棺材,牵没牵那只礼仪中所规定必备的白羊什么的,记载中没提,就不好乱说。* _( z5 F& T7 t" `; q
  记载中曹彬和潘美以礼答拜,并且马上精选一千多名士兵守在宫墙之外,并向全军宣令――“有欲入者,一切拒之。”4 B( o, Y4 x; i  {$ t# I9 N
  然后曹彬请李煜到他的帅舰上去喝茶(这有重大意义,从此李煜就将被严格看管,必须得保证他活着到达开封),而李煜看见上船时的跳板太窄,他害怕,得有人扶着他,才能走上去。喝茶闲聊,没几句,曹彬却突然送客――我看,您还是马上回宫去吧。尽量多收拾些金银财宝,想带多少都随便。要知道,一旦被收缴后登记造册,那就什么都拿不出来了。而到了开封之后,工资和奖金都有定数,您是过不惯那种日子的……
- r# a1 Y' ?# R  @2 a3 X  李煜感激渧零,马上赶回皇宫拿钱。这时候潘美、梁迥、田钦祚都不干了,他们围着曹彬一顿乱吵,中心思想只有一句话――曹彬,你搞什么搞,好容易抓到了李煜,你又放他回去,他要是在皇宫里再出什么事,谁来负责?1 m0 \7 u8 j! a( ^
  史称曹彬笑而不答。直到潘美等人实在吵得实在要命,让他烦不胜烦,他才说――别担心,也别害怕,李煜无胆寡断,你看他上个船都打哆嗦,既然投降了,就绝对不会再自杀。
; q: R% u6 D# k4 ^6 Z8 j  果然,第二天李煜如约出降,带着几百口装满黄金的大箱子,一起坐船过长江,进开封,让曹彬等人功德圆满。& F# ~6 Q' r; {9 t4 H
  而曹彬在保证了李煜安全的同时,还号令全军严明军纪,对南唐的士大夫家族也悉数保全,并且在军队中严格检查,看是否藏着抢来的江南女子,或者民间财宝。至于南唐的官方仓廪府库等财富聚集处,曹彬一概不问,全都交给朝廷派来的转运使之类的专职官员处理。而且这样的作风还延续到了征服金陵以外的所有南唐城镇,总之一句话,南唐之官幸甚,南唐之民幸甚,长江以南的猪马牛羊等等全体生灵都极其的幸甚。等到宋军班师回京时,在曹彬的行李里,只有一些书籍和平常的衣服而已。9 I. t/ I. `4 G) o$ E3 ]1 z5 b
  以上,就是“第一良将”的征南唐官方记实。
, F+ L( G: e7 I- Y2 F2 k  而在官方之外的一些史书中,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南唐书》中记载――“王师既入金陵,惟后主宫门不入。”至于后主宫门以外,举个例子吧,金陵城内有一处古迹,是由南北朝时梁所建造的升元寺,其中一处阁楼高十余丈。这就理想了,中国人自古就有兵祸时躲进寺院的传统,尤其是这样的阁楼,结果一阁之内躲了千余百姓,可悲的是,宋朝的军人没把佛祖和传统放在眼里,他们抢完财物,放了一把大火,一千多人全都烧死在阁楼里……: }4 d  t- j) Q; t$ N5 i
  这是在金陵城里,再向南,南唐的名城江州,全城百姓的命运居然跟这座阁楼一模一样。江州人不降,一直抵抗到了第二年的4月,结果城破之日,宋军的主将曹翰下令屠城,数万百姓一个不留,所抢得的财物“所略金帛以亿万计”。为了运送这些“战利品”,曹翰动用了数百艘官舰,他很聪明,为了遮人耳目,特意把庐山脚下一处古寺里的五百尊铁罗汉装在了船上,说是要送给皇上,称之为“押纲罗汉”。; b# ~7 d* V4 H' j4 E4 f% o; J+ k6 R
  年代久远,史书芜杂,真假虚实之间,至少在我是没法辨认了。不过至少可以肯定一点,曹彬平南唐,绝对不像王全斌平后蜀那样,激起了大规模的叛乱。曹彬是仁慈的,并且尽力的,为了南唐没有变成处处焦土,遍地哀鸿,我们向他致敬吧。" S. h8 h: X7 h; D4 x/ d
  
0 n: f+ E3 e8 w. }: u; f% v  连载(222)
: d9 A* }8 I! q- ]: q% w) W  & c1 A9 d& ^* e* {/ ]- W
  吁―――想来赵匡胤终于可以出一口长气了吧,他的好日子终于还是来了。公元976年的正月,他盼望己久的,但总是不给面子的李煜终于到开封来见他了。
* f6 l: l$ G# ~- H0 |  同来的还有江南的19州、3军、108县,以及655065户的百姓户籍。从这时起,整个南部中国都已经是他的了!这时候别再起吴越,小心扫了赵匡胤的兴,他会敲掉你的大门牙。就算吴越的现任领导人钱俶听见了都会不高兴――你为什么要挑拔我们君臣的关系!
: r* E, ~- I  I8 \2 l  开封城沉浸在欢乐里,戎人远归,壮士还家,都快两年了,谁不想啊?尤其是赵匡胤,他在快乐与群臣们争吵,中心议题是应该拿李煜怎么办。群臣们说,好办,现成的例子,把当年拴在刘鋹脖子上的那根布条子再找出来,也拴在李煜的脖子上,然后拉到太庙去献俘,让您老祖宗也高兴一下,不就得了?" {7 p6 Y' a1 Z$ d$ g
  但是赵匡胤摇头――那不行,李煜不是刘鋹可比的。李煜曾经臣服于我,不能那么对待他。
+ ^( V- f1 v0 L6 c  于是李煜只是换上了一套纯白色的衣服,在大厅广众之下给赵匡胤叩了几个头,然后就换来了宋朝的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的职务爵位。之后赵匡胤再依次加封李煜的子弟部属,人人都有官有职有奖金,再之后战胜的皇帝就一把拉起李煜入席喝酒,场面上只有融洽欢乐,绝对没出现过冷场和任何的不和谐。# j( L- ^+ `) m
  一切看上去都很美。
5 ?+ x9 e; _0 {1 j( Q$ c( w, v  何况锦上添花的还有明智的曹彬。曹彬在庆功时才真正的达到了“第一良将”的绝世风采和职业高度。首先他以全胜的战绩,虏敌君夺敌境凯旋而归,给皇帝的工作报告居然是――“奉敕江南勾当公事回。”
# o1 t* d9 o$ S+ V- S3 x  只是奉命到江南出差办工回来了而已。多么轻描淡写,对皇帝是多么的崇敬体贴!  S+ Y. Q  e9 G9 v* V  _
  可是赵匡胤却非常的不好意思了,他有些脸红,因为他必须得食言一下。他说――本来是想封爱卿为使相的,不过……不过现在北汉还没来投降,所以你再等一下吧。
3 u! u* ^1 o$ \) b  这时就看见潘美突然间向曹彬微笑了一下,笑容非常诡异,似乎含意多多。赵匡胤立即就看见了,他马上问潘美你在搞什么。潘美不敢怠慢,马上解释,他笑,是因为这早就在曹彬的意料之中了。' I0 Q% q' S; I' s) D
  在凯旋的途中,潘美就曾经向曹大平章事祝贺,因为大宋的皇帝金口玉牙,从不失信。但是曹彬却一笑了之,说出来的话极其冠冕堂皇――“此次南行,仰仗天威,一遵庙谟(皇上的筹划),乃能成事。吾有何功耶,何况使相乃极口之官乎?”- n0 r; q# v# w: T* y/ P% u4 D
  当时潘美极不高兴,认为曹彬你这孙子得便宜卖乖,有话还不好好说,你跟我拽什么拽,成心气我是不是?!这时曹彬才换成了普通人话,一共七个字就把问题说明白了――“太原还未扫平耳。”
5 o+ b* n' U" }  多简单,又多准确,和赵匡胤这时的赖帐理由如出一辙。结果赵匡胤更不好意思了,他马上补偿,封曹彬为枢密使、领忠武节度。要特别说明一点,枢密使兼领节度使,这样的官职在宋朝就是从这时的曹彬开始。而且这之外,还另赏曹彬铜钱20万贯。
) M6 S: b7 z3 j. |: o  结果当天曹彬回到家,就看见了一满屋子的钱……好了,这下子真是掉钱堆里了。就见当时的曹彬突然间哈哈大笑,说出了一句流传千古的至理名言――“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过多得钱耳!”
$ A' ?* c5 O" v0 ]  勘破世情惊破胆,好官不过多得钱……哈哈哈哈,曹彬,人生剩下来的事就是看你怎么花钱了。而他的马前卒潘美嘛,也得了不少的好处,封赏如下--原山南东道节度使潘美为宣徽北院使。史书中另加注解,宋“节度领宣徽自美始。”呵呵,宣徽北院使,曹彬在开打之前就是南院宣徽使了,而南院一直在北院之上……再想一想,在打南唐之前,潘美曾经做过什么,曹彬又做过什么,何况曹彬回家,有满屋子的钱与他亲密接触,而潘美连个额外的铜板都没有……人生到哪儿去说理啊?( H$ {) r3 x- G: M: j% S
  但这就是官场,一切都得看最高领导的兴致与爱好。但是这时有一个很诡秘的问题要提出来了,那就是――请问这时的赵匡胤真的快乐吗?, ?5 T+ ~  {1 m0 e4 Q
  或者,这时的赵匡胤他敢快乐吗?
$ r# Y; K; I6 U5 D  S2 t  他已经整整50周岁了,人生已满半百,尤其是他经历了那么多的事情,不知道他是否已经分析出了自己人生中那个极其明显,而且无比怪异的规律――只要他成功,他就必将悲哀或者愤怒。, L. Q& z- d: J. u
  命运从来都不曾让他真正的开心快乐过,比如说,他生平第一次以主将的身份,攻下了敌人的城池时(滁州),他的父亲半夜叫门,他不给开,结果父亲病死了;
' R( m5 {7 X( W: }! V; j  他在陈桥兵变,当上了皇帝,可是仅过了一年,他的母亲也死了;: L9 U8 \  ]6 n- t; z6 l
  他攻下荆湖,第一次侵略成功,可代价是他的老大哥慕容延钊死了;9 V% o0 s6 o$ \! L  U6 k
  他攻下后蜀,可是要用两年的时间来平叛,而且彻底失去了蜀川民心;9 S( n6 x/ v$ V2 n( E; ~
  他攻下了南汉,可是紧跟着就必须在老伙计赵普和他的二弟之间进行选择……这时,他又扫平了南唐,他能知道下一步等待他的又是什么吗?) X& W) F7 @* \
  巨大的功业,无尽的悲哀,如果他能选择,他会要这样的人生吗?!
 楼主| 发表于 2008-6-1 22: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23): i: K2 @, o1 W, j4 ]
  
& q: g' }2 D1 a* f3 m, x* ]! n8 r  u  但是快乐来了,就像是痛苦来临时一样,你没法阻挡,只有接受。赵匡胤不管愿不愿意,他都得面对成功和喜悦。
7 l8 y) q9 f) S  其实多简单,这就像他27年前离家出走时那样,从那时起,他就再没有了回头路,只有不断的成功,不断地追逐,他才能生存下去。不然,他就是另一个李煜。
+ C0 |0 c( f3 ?( x  公元976年的正月,南唐李煜来降,当年的二月份,吴越的国王钱俶也亲自来到开封向他朝拜。这时,在南海边上的吴越国都杭州城里,每一个吴越人都在祈祷着钱俶的安全,甚至为他在西湖边的宝石山上造了一座塔,名就叫做“保俶塔”,以祈求上苍垂怜。
; i. _4 D% m3 i' q9 x5 O; H0 g  但他们都想错了,赵匡胤不知是为了什么,是他的心情突然低落?还是他多年征战,已经意兴阑珊?他对钱俶格外的友善,不仅在事前郑重保证――元帅有克南唐常州之大功,朕很想念你,你可暂时来朝,很快就让你回去。朕手持礼器拜见上帝,岂能食言乎?
0 T% y' g9 r" _  而且赵匡胤还给了钱俶另一个殊荣,他出人意料地派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来迎接这位名义上吴越国王――他的长子赵德昭。
! u% C& M9 V9 v' Y. T  在以往,这样的场合都是由大宋御弟,德昭的二叔,开封府尹、晋王赵光义来主持,从无例外。
) A1 Y7 m1 ^) h5 T' T  之后赵匡胤信守诺言,仅仅留了钱俶一个月,在当年的三月份就让他回国了。在开封期间,赵匡胤对自己的“元帅”照顾周到,日日宴饮,有一次在席间,宋朝宫廷内侍乐伎上奏琵琶曲,一直忐忑不安的钱俶当场献词一首,其中有“金凤欲飞遭掣搦,情脉脉,行即玉楼云雨隔”之句。赵匡胤闻铉歌而知雅意,立即站起来,走到钱俶身旁,拍了拍吴越王的后背,说出了一句贯行始终的誓言――“誓不杀钱王!”4 x, ]+ |7 T/ E. R1 N
  后面的话,就不知为何突然变得苍凉。他低声说――“尽我一世,尽你一世。”只要还有我,就绝不对你如何……  O% a1 A8 S- ~: B
  或许是他预料到了什么吧,人生最多只能在自己还活着的时候才能决定什么。就这样,他把钱俶又放了回去,因为他有更重要的事要做。他就像临时决定一样,突然说他要西幸,回自己的老家洛阳去看一看。没有人敢反对,以赵匡胤这时如日中天,重建汉人大一统国家即将完成时的威望,没人敢对他说“不”字。
" ~" M2 X; N& L3 k, ~  钱俶要走了,临走前,赵匡胤送给了他一个黄布包着的小包袱,告诉他一定要在回程的路上才观看。这时钱俶感恩无及,他主动说,由我陪着您西行吧,让我当您的扈从。赵匡胤微微摇头,对他说――南北两地,风土各异,现在天马上要热了,你早早回国去吧。& l2 i7 E7 O3 W4 w' z
  钱俶哭了,他没有想到赵匡胤会对他这样好,他请求以后让他三年一朝,来向赵匡胤谢恩。可赵匡胤仍然摇头――不必这样,山川途远,来往不易,等我什么时候写信找你,你再来吧。
) \7 @! {$ B/ j% U6 B- s) n9 V  就这样,钱俶回国了。当他在回程的途中打开那个黄包小包袱时,才发现里面全都是宋朝的臣子要求赵匡胤就此留下他,不战而得吴越的奏章……至于钱俶更加死心塌地臣服于宋朝,史称他回到杭州之后,再不在西北殿坐卧,永远选在偏东方,因为“西北者,神京在焉,天威不违颜咫尺,敢宁居乎!”并且勤于朝贡,每次入贡前,都先陈列在自己的皇宫的廷院中,焚香礼拜之后,才派遣出行。7 J5 u4 g9 j* x, x/ q
  但他不知道的是,就在他回国之后,他的恩主,那位如日中天,在万民眼中不可一世的大宋皇帝赵匡胤已经踏上了一条难知祸福的返乡之路。临行前,他的二弟赵光义照例向他请示――大哥,这一次您什么时候回来?) P8 W" z" W4 b3 W# `* a  [1 H
  他问得自然,就像他大哥以前每一次出征时那样,他因为要留守,所以要请问返程日期。可是这一次,他等了好久,他的大哥都没有回答。直到他迷惑不解,抬头去看时,才发现他的大哥正目光沉重地凝视着他。
+ q2 x/ @7 R4 v3 a  [  四目交投,只见赵匡胤缓缓地说――不必了,这一次,你跟我一起走……
( W* s4 a; s3 y- H+ q' w7 I4 c  9 K7 K8 G4 S% u- E, m, m) o
  连载(224)
0 @. @! _) Z& Y# c6 |+ J  
, Z" W+ d; r) y& _) d  赵匡胤西幸洛阳,在历史上并没有留下什么特别冠冕堂皇,一定要去的理由。如果一定要有,那么最大的,最合情理的说法,就是他要回乡祭主。
3 q7 H3 ~& a( H  毕竟他的父亲赵弘殷就埋在那里。
2 u! N3 X7 S9 Z7 x8 h0 v/ Z0 L  他带着自己的二弟光义和文武百官一起启程前往。开封,就留给了他的儿子德昭及三弟光美来看守。这时天下大定,南方尽平,北方的北汉苟延残喘,唯一的劲敌契丹也已经和他暂时结盟通好,一切都安定平静,没有什么可担忧的。2 v* _' f% [6 O4 a: p7 U
  他尽可以富贵还乡,锦衣昼行了。于是,赵匡胤就回到了洛阳。
5 B6 y& [- e! S9 L; e8 ~' B9 S3 u* \  先办公事,赵匡胤携弟来到父母的陵墓安陵前,依礼奠献号恸,史称左右皆泣。之后他寻视洛阳故地,见洛阳宫室壮丽,他召来河南知府、右武卫上将军焦继勋嘉奖勉励,晋升为彰德军节度使。再之后,有传闻他到了赵普家。
4 O0 s7 T" f9 `+ u2 T) V) K* B  赵普罢相之后,虽有河南三城节度使等名衔,其实他一直在洛阳闲居,再不参与任何政事。这次会面,对外宣称不过是赵匡胤借机看望一下老朋友,而且还留下了非常质朴温馨的印记――赵匡胤看见赵普的家外大门都是极为简陋的柴荆所制,可进去之外内园亭台楼榭壮观瑰丽,但正厅中却又大反常态,只放着十张大椅子,且式样古朴。赵匡胤不禁摇头哂笑――这老头儿终究不地道。(此老子终是不纯)
/ c* X+ x6 Z( }  之后就再没下文了。
( M! Z6 _5 I% i; h/ ?  可是从赵普家里出来之后,赵匡胤却突然提出,他不走了,而且要把皇都从开封迁到洛阳。一言既出,天下震动――准确地说,是他的臣子们地震了。但地震归地震,就算真的天塌地陷了,也没有人敢对这时的赵匡胤说“不”,史称“群臣莫敢谏”。但事无绝对,终究还是有一个人跳了出来,小心翼翼地表现了自己的“忠心”。
! A2 T1 T! A# y- n  是铁骑左右厢都指挥使李怀忠。此人是赵匡胤的多年心腹,他说――东京开封有汴渠之漕运,每年从江、淮间运米数百万斛,京城里数十万兵丁都靠这个生活,陛下您突然迁都,在洛阳怎么运粮?况且库府重兵,根本之地都在开封,实在不可动摇。9 T6 X, F5 l8 K1 p: s. k
  说的似乎有理,但赵匡胤理都没理他。他知道,严格地说,这时每一个人都不再代表自己了,他们都是有目的的。真正不愿意迁都的那个人很快就会自己找上门来。果然,晋王赵光义来了。
- n+ ?& M& I9 B1 e& i4 n) N4 P+ Y  这个温文有礼,得体大方的弟弟从多角度,多方面的考虑出发,小心从容地对哥哥说了很多不宜迁都的话,但赵匡胤决心己定,他的回答非常干脆有力――你说迁到洛阳不行?不,洛阳只是一时之计,往后我还要迁到长安。(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
7 O9 z, T9 y9 ?/ A  洛阳、开封、长安,这都是中国古代的帝都名城,每一个城市都有多次成为历代王朝国都的荣耀。但是这里面却大有分别。说开封,开封居于中原的要冲地带,周边四通八达,尤其是水陆码头,从汉代起,就修有汴渠,隋唐时又再次扩决,使它“引入泗,连于淮,至江都而入海……”,占天下漕运之大利,所以以开封为国都,注定了会繁华昌盛。4 }1 k* m2 d/ \6 L1 t% E
  但是开封的地利条件,又注定了它不配成为一国之都。它四面旷野,一马平川,没有任何的天然屏障,只要有敌人渡过黄河,它就会直接暴露在敌人的刀枪之下。请大家回想,战国时孙膑的围魏救赵,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因为开封无险可守,攻之必下。而洛阳,西有函谷,东有虎牢,皆为天下之险关,当年秦国就是因为这些关隘,独抗中原六国而安然无恙。再看长安,那就更理想了,“以河为池,以岭为墙”,那是黄河与秦岭直接作为屏障!
7 |) t2 k" ]  f, K0 [4 A2 o. a  在长安建都,那是连近二百年之后的世界最强军队蒙古铁骑都没法正面攻破的安全保障!
0 g+ P. V: S2 G" c+ t# F4 a0 B: H% Z  这些会有人不懂吗?要知道,赵匡胤身边的人大都是生于斯,长于斯的西北人,而且每天里所想的就是攻防之间的生存与灭亡,这些都是再平常不过的常识了。那么还会有人反对吗?7 X+ E. p1 F# V0 `3 E0 x  U( E
  赵光义反对,他给他哥哥跪下,史称“王叩头切谏”。
) G( F) H: J$ U, b5 E& p4 _  赵匡胤没办法,只能进一步解释――我要西迁国都,不为别的,只不过是想据山河之险而去除冗兵之害,就像周朝、汉朝那样使天下平安。# x7 M  Y* a3 ?% J! V) M( R0 o1 P
  请留意,赵匡胤作为宋朝的第一位皇帝,一切的政治法令,立国之本都由他来开创,而他也在时刻地修改着各种经实验证明不合适的东西,比如说让宋朝后世苦不堪言的“冗兵”。在开封那个无险可守的地方安家,就必须得有大量的机动部队,而搬到了洛阳或者长安,就能彻底地改变这一陋政。: i) A, Y5 }$ q
  这是多好的一件事啊,但是赵光义在众目睽睽之下缓缓抬头,向他哥哥说出了五个字。历史证明,这区区五字,就彻底决定了中国民族近三百多年的屈辱和悲哀,以及此后不断地亡国、变种之祸。
 楼主| 发表于 2008-6-1 22: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25)& _+ N  Q* o# s, p
  
$ X' w9 s9 ]1 N1 ]' m2 z  赵光义说――“在德不在险。”此言一出,史称赵匡胤“不答。”也就是说,皇帝陛下被这五个字给震住了,没话可说。
  T9 b3 k9 n/ H( \  但是这五个字有什么可怕的?字面上理解,不过是说,天下最重要的是“德”,按照中华文明的古理,“德”即为人心。整句话就是在强调一个老得不能再老的所谓真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同样也可以理解为,赵光义在教训他的大哥,说守天下,固国都,别老想着什么地理上的险要,只要全民一心,共同抗战,那么天下自然就太平了,绝对不会出事。- i6 Y2 X6 V  s4 o
  这对吗?每一个人都清楚,赵光义在说梦话。
9 U2 N$ G) }* T5 s  饱经离乱,在刀枪箭雨里滚出来的赵匡胤满可以一脚把他弟弟踹倒,然后当着所有朝臣的面大声呵斥他,警告他你念的那点古书狗屁不通,什么“在德不在险”,人心这么管用,李煜是怎么抓来的?金陵城是怎么打下来的?只需要寥寥数语,就可以打掉这个混帐弟弟的气焰,从此要他守些本份。
+ N. D( Y$ M: U0 r$ i2 r  或者就更阴险点,学一学汉武帝刘彻。当年刘彻的太子也有个满口仁义道德,叫嚣着要用“德”去感化匈奴的智囊,这人整天拿着圣人的语录来砸皇上。结果刘彻没生气,直接把这人派到了边疆。没过两个月匈奴人就砍了那位有“德”之人的脑袋。$ b+ Z0 Q, d' a
  赵匡胤何不有样学样,也把同样有“德”的赵光义派到西北去感化一下契丹呢?那样岂不一了百了,干手净脚?* P6 v0 P  r( _4 n" |
  但是赵匡胤偏偏选择了沉默,沉默啊沉默,直到当天他让“在德不在险”这五个看似光明磊落,金光闪闪的大字成为了这次谈话的最后结点。$ x8 B  X0 \9 Z* q) l
  事情就这样结束了,当天赵光义从地上爬了起来,在他哥哥面前从容地走了出去。之后在场的每一个人都知道了胜利的人是哪一个。5 ]2 L- ?; v9 h
  危言耸听吗?那么现在来总结一下,这次谈话的内核是怎样的。首先,不要看赵光义在外表形象上有礼无礼,要看的,是他话里话外的含义――先是赵光义强调迁都的各种不便及弊端,这时赵匡胤很强硬,直接说洛阳不算什么,长安才是吾所欲,给了他老弟当头一棒。但是没想到小弟根本没在乎,反而开始喋喋不休地讲道理,而且还给他当众跪下了,“叩头切谏”。从这时起,赵匡胤就开始了颓唐疲软,其实他该做的,要么就让二赵自己跪着去,自己爱干嘛就干点嘛;要么就像往常那样,亲切动人地把弟弟扶起来,是喝酒是看戏嘻嘻哈哈混过去,让你有劲无处使,有气撒不出。但要命的是,他居然开始了解释,就像心虚似的,说了些什么“迁都只是为不冗兵,要学周、汉故事……”' C/ W& ~1 A8 N# Y& g* D
  这都哪儿跟哪儿?气势一弱,立招外崇,赵光义马上跟进,说出了那句五字真言。之后谈话就结束了。细细品味,这期间完全是二赵在步步紧逼,用各种手段加肢体语言逼迫他大哥就范。而赵匡胤也真的配合他,一再地解释,一再地迁就,直到最后像理屈词穷一样的哑口无言了。而且更加诡异的是,他当着弟弟的面没有话说,当弟弟如愿离去之后,他才望着背影,对左右人等说出了另一番话――“晋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V; {; ~1 r" \" d+ s$ a* C% C
  仍然看得极准,仍然雄才伟略目光如炬。但为什么你刚才不说啊?!这时你多像一个当面吃了亏,没了办法,只能背后说点闲话找些平衡的可怜虫啊……* @3 @1 a' w* |; k5 z! x
  2 ^8 O+ H3 N6 f4 f; t# Y# f
  连载(226)
! X" P3 q% S  o8 t( N: O  2 |# k! L! q1 ~% M' }" y
  那么到底“在德不在险”这五字真言有什么厉害的啊?它有什么魔力让赵匡胤当场就范,把迁移国都这样的国政大事都放下了?8 d" }+ q5 E$ C; i. a, d( \6 o& ]* w
  事情要从赵光义的“德”字上想。德,即人心、官心。稍微搜脑一下,想必大家都知道,有无数的官场事件曾经让历代的皇帝们跳脚骂娘,可是等到要出狠招整治时,往往只要一些重臣向皇帝低声说出一句话来,皇帝老儿就一下子偃旗息鼓不玩了。$ \- N; o8 x: W/ g  H. u+ h: Q
  那句话是――陛下,小心“官场震动……”
! n& O# W7 @) f1 h9 I3 v  当时我很不懂,皇帝是什么?万人之上,杀伐随意,还怕什么官场震动?不服就都杀了算了。可郁闷的是为什么皇帝们就都害怕了呢?
3 r; Y1 [; I4 |/ t7 V7 |: c4 |  请看一下,关于官场、民心还有权贵们的羽翼一旦丰满起来之后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有另一件活生生的例子可以参照――汉高祖刘邦没法换太子。) F& C8 Z+ H3 j$ T" }: U
  同样是开国皇帝,而且是远比赵匡胤强硬不羁,习惯性不按常理出牌的刘邦,由于喜欢小老婆戚夫人,爱屋及乌,就想把太子换成戚夫人所生的儿子如意。但是他大老婆吕雉在一次宴会上请来了四个白发苍苍的老头儿,老头儿们几乎什么话都没说,只是坐在原太子旁边喝酒,就彻底打消了刘邦换太子的念头。因为什么?刘邦事后说――那是商山四皓,四个出了句的贤者啊,彼羽翼己成,我没有办法了……7 h$ G% |  M  Q1 \  j, a  o5 ?
  羽翼和贤良名声的影响力在古代可想而知了,而赵光义这时所拥有的声望以及班底的力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当年的商山四皓。这时重新回顾一下四年前赵普罢相,而赵光义升官的争斗,难道赵匡胤真的是疯了吗?他真的看不出弟弟的勃勃野心?
- ~2 w$ K/ d/ Y% Q1 `: E  当然不是,解读赵匡胤,可以发现他的初衷是稳住赵光义,先拿下赵普,两个混帐专权的东西都不能留,只是要有先后。* l. G) W  e5 f2 B) ?
  先赵普,说拿就拿,甚至借光义之手来打压,一来国君不出面,政局不大乱;二来也让光义的原形露一露,以后动手时没人说他不顾手足之情。+ A6 D  G0 i2 ~- x% `7 N+ R
  而对光义,要一步一步地来,终究是自己人。这个步骤分为如下几步,首先把德昭推上前台,再把国都迁了,一来符合国家利益,二来可以解掉燃眉之急――光义已经尾大不掉,在开封的势力盘根错节,如想一举拿下,势必惊动天下,不如趁迁都之名,把整套班底人马都换一下。这样,不动声色,顺水推舟,就把事情都办了……
- n3 V. |6 h' J4 Q3 V) @+ K* X  但是别急,你有初衷,我有定律,我已经牢牢抓住了上层建筑里的根本力量,你是皇帝,你的诏令至高无上,可是也要人去实施才行。如果全体反对,你能一个人去搬家吗?何况赵光义把他哥哥算得准准的,他哥哥一切求稳,尤其对眼前这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极度珍惜,而且还特别的好面子,社会要和谐,官场要安定,决不留下任何的污点骂名……那么好吧,我当场向你叫板,除非你肯立即翻脸!
; u0 ^, \4 a8 P0 B6 g' H  要不你还得听我的!!
8 V( E7 c5 z( A+ r$ P3 m  就这样,赵匡胤眼睁睁地看着他的弟弟大摇大摆心满意足地从他身边走了出去,却毫无办法。他的心情,就此低落了。郁闷之中,赵匡胤决定四处走走,首先,他回到了自己的出生之地――洛阳夹马军营。
5 v8 P2 O% d) K: x. v  往事历历在目,这是他生活了近21年的地方。触目所见,他似乎看见了自己的一生,就像昨天一样,他还是27年前的那个无知的青年,孑然一身,孤独地走出了家门,被迫去外面世界闯荡……7 P% i  f  K  N0 N0 _
  无数群臣环绕,身处人世之巅,赵匡胤缓缓地向一条陋巷走去,他轻声地说――朕记得,小时候曾经得到过一匹小石马,常被玩伴所窃,所以埋在了这里,不知它还在吗?
6 M1 O- X$ L% P6 q2 |  一呼百诺,立即有人去挖,果然石马还在。赵匡胤接了过来,默默地把它带在了身边。之后,他就要回开封去了。临行前,他再一次来到了父母的坟前,这一次他悲从中来,突然扑倒在父亲的灵前,向早己死去的父亲痛哭告别――“父亲……终生不得再朝拜于此矣!”
/ c( v3 j1 j) }9 j% A, i0 A  当天赵匡胤久久不愿离去,他登上了陵园神墙上的角楼,四处观望,只见南有少室、太室诸山;东有青龙、石人诸峰,西临伊河、洛水,北靠黄河。名山形胜,终古长青,突然间他取过弓箭,向西北方尽力射出,然后向左右吩咐――“朕生不当居此,死当葬于此矣……此箭所停处,即朕之皇堂(墓地)。”他拿出了那只小石马,命人埋在箭落之处,以作表记。
  b' Q' d; M" h  之后,赵匡胤走了,他又一次离开了洛阳,走向了他无法预知的命运……
 楼主| 发表于 2008-6-1 22: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27)8 {1 M* e. r- Q# t+ k4 `
  6 a5 c! j  m8 h% ^) Q1 G
  赵匡胤回到了开封,这时不管他本人的心情怎样,也不管他本人想要做什么,他都被一股空前炽烈的民族热情给包围了。回望历史,自从上个世纪,即八世纪唐王朝的安史之乱开始,汉民族就开始了沉沦,彻底失去了安定平和的好日子,并且从那时起,异族不断入侵,割据不断形成,整个汉文化开始了空前的衰落……至今已经整整222年了!2 y$ d+ d7 C" T& k9 b. C
  不断地改朝换代,不断地厮杀掠夺,生民涂炭,直到赵匡胤横空出世。他居然只用了短短的17年,就让中原与江南重回版图,让破碎不堪的原唐王朝州县渐渐地重新捏合成形,开始复原。那么下一步又要做什么了?北汉……乃至于更北边的燕云十六州,只要夺回了它们,就可以重新江山一统,复我神州!
  `3 o5 O) F5 C4 i- V+ p4 i2 p  那还等什么?历史的车轮谁也没法控制,就算是亲手推动了它的赵匡胤也没法让它停下来。就这样,宋朝的战争机器再一次隆隆开动,征讨北汉,刻不容缓,又一场战争来临了。
% v( ^' s, I3 ]5 V, Z' g- M  对赵匡胤来说,这就是再一次的欢乐和喜悦的来临了。因为无论谁都得承认,北汉已经彻底的不堪一击,只要去打,就一定能顺利拿下。# s9 D  R: O6 T' v  h/ p, X' t7 E
  时间很快到了公元976年的8月份,宋朝第一位皇帝赵匡胤命令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党进为河东道行营马步军督部署;宣徽北院使潘美为都监;虎捷右厢都指挥使杨光义为都虞候,骁将郭进为河东忻、代等州行营马步军都临,分兵五路开始了第三次北伐,会攻北汉:/ D- s' O* F- P9 e, K. i+ f
  第一路:郝崇信、王政忠率一部出汾州;' U0 \* e7 T* c" C/ r* d% d
  第二路:阎彦进、齐超率军出沁州(今山西沁县);5 q; r9 h& o( q
  第三路:孙晏宣、安守忠率军出辽州(今山西代县);
- Y: P3 F: {1 B# r7 _' `0 C& R  第四路:齐延琛、穆彦璋率部出石州(今山西离石);! J" ^! L* V& Y3 t1 l5 f6 N
  第五路:郭进率军出代州(今山西代县)。: h3 w$ ^  `* D
  五路齐发,直指太原。这一次,是宋朝以百战之精兵,乘新平江南之威势,欲一战成功,彻底攻陷北汉,灭此朝食。而北汉的刘继恩已经欲振贬力,他没有别的办法了,除了集结少得可怜的部队直接进城防守之外,只有马上向契丹求援。
  [" u- ?$ G9 o6 j0 p  但是契丹已经不比从前,它已经和宋朝互通使臣,互祝正旦,经常的礼尚往来了。刘继恩只能硬着头皮再去求救,面对现实,他只能乞盼新继位没几年的契丹皇帝耶律贤能认清形式,别被赵匡胤的伪和平假象骗倒,看在多年的“叔侄”情份上,能再拉他一把。2 o) M& k. ], M% n* o. L
  但是看一下宋朝派出去的将军们都是些什么人。第一,几乎都是驻守西北边疆多年的宿将,他们轻车熟路,有的已经不止一次地带兵杀到过太原城下,这活儿实在是干得得心应手;第二,无论是潘美还是党进或者是郭进,都是飞扬勇决,锐不可当,只认刀枪不认人的主儿(注意,这一次可没有“刹车王”曹彬的份儿,这是硬仗,注定了要血流成河的!)。
0 R/ }* E: p/ }" u3 |% I' ~  这些人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杀到了太原城下。第一战,主将党进杀了几千个北汉大兵。这个曾经让北汉第一勇将刘继业躲进壕沟的猛人已经憋了好多年了,旧地重游,他决定速战速决,决不让上一次赵匡胤亲征时的事再发生。
5 a0 s2 l! T: s! a2 `/ P: D  f  这时,时间进入了当年的九月末,契丹人终于做出了反应。契丹皇帝耶律景(历史证明,他和他的臣子堪称明君能臣,是同时期的亚洲大陆上最强有力的政治班底)派出了南院宰相耶律沙,冀王塔尔率重兵前来援救北汉。
7 X: T" l4 V6 K- V" V  一切的迹象都表明,一场规模空前的血战,已经无可避免。这是处于巅峰状态下的宋朝军队直接面临刚刚从辽穆宗的昏庸统治下复苏的契丹军团的挑战,如果两军真的正面交锋,鹿死谁手,殊为难料,但是结局一定是惊人的,它很可能直接改变历史的进程!. P. s2 \+ A" N( K
  但就在这个时候,突然从宋朝国内传来了一个惊天动地的消息。重回当年,数万的宋朝将士在一瞬间都僵硬了,他们没法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这消息会是真的吗?!. W% f/ \- R" X/ e1 |5 W% ^
  他们的皇帝,那位英明神武,从不生病,就在一个多月前还生龙活虎一般送他们出征的人,竟然死了!!
/ P( p3 A- U( n5 f; b  
+ ]. j5 _5 V1 @  连载(228)
2 O: y# |$ a  q9 Y  ' R% j$ \# I9 b0 W' \
  赵匡胤死了,在宋朝的官方历史中,关于他的死,只留下了一句话――“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即公元976年10月20日,夜,皇帝陛下死在了皇宫中的万岁殿里,时年50岁。0 {( B% Q7 m; D- z/ G; M1 e, B
  如此简单,只有结果,没有经过,更没有原因。* Z" k& g( {: A5 X6 Q- G- U* D2 |* M1 k
  查阅所有的宋史记录,包括后人笔记,以及南宋时才成稿的《续资治通鉴长编》等文献资料,也会查到关于赵匡胤突然生病,并且由宫里的太监王继恩在开封城内建隆观设黄箓醮为之祈福的记录,但这毫不足信。因为历朝历代,都有为暴死的皇室成员或者政府要人死后宣布“病例”的规矩,何况连记录了赵匡胤生平的《太祖实录》都能篡改,这点为死人看病的小文章做一下又算得了什么?; H) h  V% \& X, s6 _
  回到公元976年10月20日的那天晚上,记录了那天晚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并按照什么顺序发生的文献记录实在是太多了。有宋代不世出的史学大家司马光的个人笔记《涑水纪闻》;有当时的和尚释文莹所写的《续湘山野录》;还有南宋徐大焯的《烬馀录》;南宋史学大家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甚至还有《辽史》,就连契丹人都对赵匡胤的死有着自己的看法。& g6 j. b; L' l* d/ r
  但是,在辨别它们的可信程度之前,我们要先明白一件事。那就是这些资料的来源到底可不可信,如果连最起码的可信的理由都不存在,那么还有根据它们而研究下去的必要吗?! ?5 y* |/ \/ ^: @* E" g3 A5 `
  先看《宋史》,这是被公认为最官方、最正统、最权威的宋史研究材料了。但是非常遗憾,这是由元人为宋人所写的,318年的历史,无数的史料经券,居然只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就完成了,这能谈到史学的严谨和考证的精神吗?
* Z9 Z) W/ G! R+ H* P: B  再看司马光,此人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的确高乎人寰,世间少见,但他只写到了后周显德5年,也就是公元958年,就此彻底打住,对于宋朝本代历史此人一字不提,明哲保身。而且他的《涑水纪闻》早己被史学界鉴定为“小说界的史书,史书界的小说”,脍炙人口而已,绝对谈不到采信;
2 W7 Y& q6 u, ?5 ?: G  至于南宋史学大家李焘和他的《续资治通鉴长编》,这可真够神奇的。宋人南渡,国破家亡,无数的史书经典都在异族的铁蹄战火之下散佚失踪了,而他居然能以私人之力,把整个北宋史料重整如新,并且无限加细,篇幅弄得比《明实录》、《清实录》之类最详最细的日记式史料都长,实在是让人无限的佩服。但是他的可信程度,不说其它,只在宋太祖之死这一关键事件中最敏感的当事人语言留存方面,就有着极大的争议――他把原话给改了。详情我们稍后再说;
. j9 g5 J- l) m4 Q) V  南宋徐大焯的《烬馀录》则纯属宋人的私家笔记,看也可,不看也可。研究历史,永远都是先官方史,再其它史料,直到什么也没有时,才可以去看私人笔记;2 j" V7 C. F2 @4 `$ D3 _# D
  其它的,如那本由和尚所写的《续湘山野录》,根本就不值一驳。请问这位叫文莹的释家子弟到底是何方神圣?除非他是宋太祖皇帝身边的人,并且还机缘巧合亲历其事,不然他有什么发言权呢?更何况由他所记载的公元976年10月20日之夜所发生的事,完全是一个经典的、充满了佛教趣味的神话传说,如果我们真的要信,那么就先集体皈依吧,佛曰由信生解,因解而行,因行成证……要是不信的话,那就一切别提了;
% E* h4 Z# r1 q# E- A, y  最后说《辽史》,《辽史》很奇妙,许胜不许败。我们在《辽史》里很少看到辽国人失败过,他们永远胜利,胜利,再胜利……直到彻底的亡国灭种,烟消云散。不过《辽史》也有一般好处,它在谈论别国兴亡大事时堪称心直口快,一针见血,尤其对它的邻邦宋朝,从来都不惯毛病,一针一针又一针,直到宋朝人喊救命……
+ h. ]  O# p( e* u3 t  好了,不管怎样,以上就是能查到了关于赵匡胤之死的各种史书资料,不管它怎样繁杂,或者可不可信,我们都尽量把它细化,再简化,浓缩成如下几个问题。相信只要能够如实回答,那么真相虽不中,亦不远矣。
 楼主| 发表于 2008-6-1 22: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29)" |+ T% n8 j: o. c- {
  
( v  @! @1 g  r3 A0 Z9 ^  问题1――当天晚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r; r- X: V% w
  本来按照著作人的声望而论,我们应该先参看司马光先生的《涑水纪闻》,可是很可惜,司马先生的大作里关于“烛光斧影”一段的纪录,开头就是从“癸丑,上崩于万岁殿”开始,只写了赵匡胤死后发生了什么,绝不涉及半点太祖之死的隐密。
$ a7 @! k/ Q; F1 G8 M# J2 n+ d  真正有头有尾情节丰富的,是文莹和尚的《续湘山野录》和徐大焯的《烬馀录》。/ [) x+ o  S4 W7 j' G2 A8 ^1 u
  先说一下南宋徐先生的《烬馀录》,这本书里记载的事情非常香艳而经典――赵匡胤病了,昏迷中他最宠爱的妃子花蕊夫人在床前侍候,他最亲爱的弟弟赵光义来探病。美色动人心,光义一时把持不定,欲行不轨,而花蕊挣扎,一下子把太祖皇帝给闹醒了,于是大怒,于是赵光义杀人……还需要再分析什么吗?把光义改成杨广,太祖变成文皇,一切就都对号入座了。要说有什么评价,我只能说,这可真是充满了浓郁的中国特色,在田垄地头间很有市场的民间小说。
. A( y1 j: l- `5 l  再看文莹和尚的纪录,《续湘山野录》写道――当宋太祖与太宗两位皇帝还是平民的时候,和一个道士相识在关河,该道士姓名无定,常用的一个叫“混沌”,一个叫“真无”。众所周知,那时赵匡胤兄弟都极穷,而这个道士只要伸手探囊,随时都能拿出金子来。他曾经准确地预测出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日期,所以赵匡胤对他非常的迷信。可惜的是,赵匡胤当上皇帝,此人就不见了。直到他临死的那一年,这人才突然出现,赵匡胤大喜,直接问他――我一直找你,想问一件事。我还能再活多久?
4 n& S  k0 Q2 `% C, `( m  道士回答――在今年10月20日的夜里,如果天气晴好,你还可以再多活12年。如果阴,“则当速措置”。也就是说,如果阴天,赵匡胤就将必死。说完此人就再次消失了。
6 v) S7 l5 k0 u+ q6 ?  赵匡胤牢牢记着这些话,到了这一夜,他独自登上皇宫里的太清阁四面遥望,只见天晴气朗,星斗明燦,他刚刚有些高兴,却不料突然间阴霾四起,天地陡变,只是片刻之间,大雪夹着冰雹从天而降……赵匡胤移仗下阁,急传宫钥开端门,召来自己的弟弟开封府尹赵光义。两人进入寢宫,把所有的太监宫女以及侍卫人等都斥退,开始喝酒。/ s: s! j6 ~; C; T2 i9 r1 Y4 x+ e2 O
  守在外面的人,只能远远地看到,窗棂烛影之中,赵光义不时地离席站起,向后退缩,像是在推脱躲避着什么,其它的什么也听不见,更看不清。等到他们喝完,时间已经到了最标准的深夜,三更天。这时大殿外积雪已有数寸之厚,赵匡胤和赵光义走了出来,所有的人都看到了赵匡胤拿着柱斧戳雪,回顾赵光义说――好做!好做!9 ?+ `. a# I" j0 h" [9 H. P
  然后他独自回到殿里解衣就寢,鼻息如雷。到了五鼓时分,也就是天已经快大亮时,殿外的守卫人等就再也听不见任何的声音了,宋太祖已经在睡梦中死去。而当天晚上,赵光义一直都在皇宫中,他马上就接受了他哥哥的遗诏,在赵匡胤的灵柩前即位,成为了宋朝的第二位皇帝。- Z$ E" `5 a1 s: N: p9 R  m* Y2 P
  3 [- H1 b7 k3 P9 Z: o2 V0 L; X2 Q
  连载(230)
) }# J6 @7 H% i4 j7 v" e: T: |# ]  4 w/ w5 U/ B6 b# d6 G6 d2 v
  以上,就是著名的“烛光斧影”事件的最初出处。没错,就是由一个和尚说出来的,而且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表明,他这么说有什么根据。下面请司马光先生登场,他将为我们讲一下“烛光斧影”之后发生的事情。不过请留意,这一僧一俗的各自记录之间有一个最根本的分歧。
1 `1 Y  I3 J; v  文莹说,宋太祖死的当夜,其二弟赵光义是在皇宫里的,并且和他哥哥同桌饮酒,在场只他们两人,再无第三者;
& [6 d1 P9 o) W7 ?" _2 A  而司马光的一切纪闻有一个最大的前提――当晚赵光义根本没有出现在皇宫里过,晋王一直都老老实实地呆在自己的王府里。直到……有个叫王继恩的太监来找他。
) d7 ^& ?  O" [) f  m& T$ r  当天夜里,赵匡胤死后,到了四更天的时候,他的皇后宋氏,命令宫中的大太监王继恩出宫,召贵州防御史赵德芳,也就是当时的二皇子。很显然,这是召德芳来灵前即位。但是据司马光记载,这位姓王的太监想了想,想起了赵匡胤活了这么多年,一直以来都是要让赵光义来当接班人的,所以他自作主张,把赵德芳放在一边,直接去开封府宣召晋王赵光义。4 S* ?- O: G9 S5 i
  这里要留意,一切的事都是王继恩的错,赵光义就像当年陈桥之夜的赵匡胤一样,是被骗的哈……是没有责任的。
; y& L5 I7 z$ I. }  王继恩来到开封府门前,却突然发现府门前有人。一看,是开封府左押衙程德玄。王继恩心里有事,马上问你在这儿干什么呢?2 v/ C0 v2 E8 l: {1 M
  程德玄回答――我正在信陵坊睡觉,突然听见外面有人叫我,说是晋王召见。我急忙出去看,却没有人。等我睡下,外面又喊,如是者有三回。所以我害怕了,想是不是晋王生病了,所以我才赶来。
+ P9 U4 R1 \3 {  这里要特别指出,据《宋史•程德玄传》记载,此人善医,深通药性。* p' y0 X* @! G  a2 |/ M
  王继恩不再罗嗦,他直接扣门求见。时值四更之后的深夜,赵光义立即接见,听说他哥哥死了,而且要他马上进宫即位,他“大惊”,且“犹豫不行”,最后说――我得和家里人商量一下。然后进入内室,久久不出。
: A6 ?6 u" R6 X6 `( q  这时王继恩急了,他向里面叫了一声――再耽搁,就要白给别人了!7 e- ?  s5 B( u+ o' l
  赵光义马上出来了,当时天降大雪,他和王继恩、程德玄一共三个人(注意,司马光说,当夜只有这三个人),徒步踏雪进皇宫。进去之后,王继恩想赵光义按着以往的规矩,在直庐前等候。他说――请晋王在这里稍等,我王继恩先进去为您通报。
3 m+ M/ J2 r: U6 S  漫天大雪之中,赵光义没言语,他身边的程德玄说出了八个字――“便应直前,何待之有!”于是三个人直接进入了万岁殿。殿里守着赵匡胤尸体的宋皇后听到王继恩回来了,她问――“德芳来耶?”
5 L* @" {4 Q: g6 B3 {  王继恩回答――“晋王至矣。”. ~" Z( o. e2 a8 D' r" y! m& O. v. ~
  然后宋皇后就看见了晋王赵光义。她的反应是“愕然”,之后她马上喊(遽呼)官家,说――“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
; h9 ^! y$ C9 z% U8 `9 b  这里请留意,“官家”,在人们的印象中,它是宋朝人对皇帝的特殊称呼,有点像清朝的“老佛爷”,似乎很是口语话。但事实上,“官家”取自“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是五代至宋朝对皇帝的普遍称呼。宋皇后见到赵光义之后,马上就改口,直接叫了赵光义为皇帝,并且清晰无比地求饶,把她、和赵匡胤所有子孙的性命全都交了出去。
# }+ ?- d, X5 I7 W3 B4 ?  这时赵光义的反应与他一贯的仁德形容非常般配,他哭了,边哭边说――“共保富贵,勿忧也。”之后天就亮了,赵光义在清晨时分,于赵匡胤的灵柩前即位,成为了宋朝的第二位皇帝。% d$ H( c: h5 J% a3 c
  以上,就是司马光版的“公元976年10月20日夜赛跑夺权,先到先得事件”的描述。在这里,司马光没有提到任何“烛光斧影”的痕迹,在他的笔下,赵光义之所以能够抢在二侄儿赵德芳之前,接任他哥哥的皇位,完全是由于太监王继恩的自作主张,以及赵匡胤的皇后宋氏的主动礼让。甚至连他走进停放他哥哥尸体的万岁殿,都是由于程德玄的强迫。自始至终,他都没有半点的主动,更加绝对谈不到有什么不轨之图。$ V" f5 R- z$ x+ U& z
  再以下,就是宋史资料中的第一大部头《续资治通鉴长编》了。在这本融汇万千于一体的鸿篇巨著中,南宋的李焘先生把以上的所有版本去芜存菁,合而为一。既有文莹和尚的“烛光斧影”的传说,更有后来王继恩奉旨出宫,却变向叫人的司马光版当夜记实,更有甚者,他把赵匡胤以斧戳雪,回顾赵光义时所说的话由“好做!好做!”改成了“好为之!好为之!”" m( ]$ [" y% K/ K/ B
  不知他出于什么目的,按说当时南宋里忧外患,君王臣宰日夜不安,一来根本就没人愿意理会他这个自顾自拍字著书的乡下书生(可是奇妙的是,南宋官方没有找李焘的麻烦,居然在后世被理解成了南宋的官方已经认可了李焘的宋史主张);二来《续资治通鉴长编》成书于1183年,那时赵光义最后一位当皇帝的子孙赵构已经当了21年的太上皇,马上就要老死了,天下人早就都知道赵光义继子绝孙定了,还有必要再拍他的马屁吗?7 \% o0 T* I$ H+ U7 Z$ e
  但是李焘这位堪称名副其实的史学大家就是这样改动了赵匡胤留在人间的最后一句话。一字之变,变化万千,稍后我们再分析四字变六字的内在奥妙。# p. \6 }/ v! q
  现在要做的是,根据以上罗列的所有有关赵匡胤之死的官方、非官方、私人笔记资料,来论证以下的两个关键问题。相信所有的疑问,都包含在这两个问题里。* |0 i9 A) h/ U
  第一,赵光义到底杀没杀他哥;第二,赵光义就算没杀他哥,得位可正?
 楼主| 发表于 2008-6-3 22:45:56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31)! l$ P+ t" x$ v8 y8 _( K: V
  9 C, n; c" F( M9 Z$ q. {
  首先,把第一个问题再细分。即,1,没杀,可有证据?2,杀了,用的什么办法?3 C' d. B9 w4 m1 ]
  回答1――世间尚存的赵光义有作案嫌疑的资料,只能从文莹和尚及司马光的两篇私人笔记中搜寻了。其中以文莹的《续湘山野录》中的记载比较露骨,因为据他记载,死者生前最后一个在场者正是赵光义。赵光义有作案的时间、机会以及动机(谁让他是最后的受益者)。可是无论怎样细致推敲,也找不出赵光义曾经对他哥哥做过什么的真凭实据。( i$ B- ?  K7 g/ E' S; \
  至少他们在当夜三鼓时罢宴,各自睡觉,赵匡胤还活生生地出现在世人面前,在大雪中对弟弟说――好做!好做!之后,他才回到殿里“鼻息如雷”,直到五鼓时分“悄无声息”地死去。
) \3 S, \3 K6 ~2 g  世人分析“烛光斧影”,总是会想到,赵光义为什么会在窗棂烛光的映衬下时不时地离席躲避,像是在推辞着什么。那么,也就是说,他的哥哥在强迫着他什么。强迫他什么呢?这在后面酒局结束之后,赵匡胤送他出殿,在漫天大雪中公开对他所说的――“好做!好做!”中得到解答。7 t+ w  J2 c5 ]6 g. b
  连贯起来,只能得到一个结论,即他的哥哥在要他做皇帝,而他推辞,可他哥哥不止一次地强迫他,所以他才“時或避席,有不可勝之狀”,甚至直到两人分开时,赵匡胤还在继续强求,并且一再叮咛――“好好去做!好好去做!”
7 x7 T  K3 W0 X  完全是在千叮咛万嘱咐弟弟把治理帝国的重任接过去。* B+ A, C3 W3 q8 O" \; J
  当然,也有史学家把“好做!”解释为“你做的好事!”,并且直接联想到赵光义在酒桌上捣鬼,给他哥哥下了毒,之后他连连躲避他哥哥,是因为赵匡胤已经发觉了不对,要亲自动手除掉赵光义。甚至他们说,在烛光摇动中,外面的人根本看不清那是赵光义在躲,还是赵匡胤在踉踉跄跄地举步进逼。所以这直接证明了赵光义亲自出手谋杀了他哥哥。
, }* K8 O& T" R. I3 {  但是其后发生的事又怎样解释呢?根据文莹和尚的记载,至少赵匡胤在酒局结束之后,还曾来到过殿外,以柱斧戳雪,才说出了“好做!”的话。当时众目睽睽,侍卫、太监、宫女所在多有,他完全可以当即下令把赵光义拿下,就算自己死,也会让仇人死在他前头。5 l4 `2 a/ I9 S7 K& W( d0 {
  可为什么没这样呢?
7 I( L7 ]" V. S1 r  所以通篇连贯理解,只把把“好做!”解释为“好好去做!”即从始至终,赵光义都是清白的,甚至之所以接过治理庞大帝国的重任,都是他哥哥强加给他的,才让他后半生劳累不堪,既伤且病,最后饮恨而终。; N7 f0 h( \' `# v% a8 @
  再看司马光的记载,前面己经说过,以《涑水纪闻》为据,那么赵光义在公元976年10月20日之夜,纯粹是闭门家中坐,富贵天上来,他一切的行动都是被动的,都是被强迫和不得己的,而且在他哥哥死之前,他从来没到过现场,根本就谈不到有半点的谋害之嫌。
& d" {# L! p& Z; I9 u  j  所以综上所述,如果说赵光义是清白的,那么,绝对是言之成理,证据确凿。  r& ?5 X8 m8 o
  
3 c$ q( `0 Q% w: i$ d  连载(232)
6 k+ G+ n- [+ B4 z  
( I- @$ K; [$ v: k) ~: Q  那么再看问题2,杀了,用的什么办法?) S+ i# K- r- n$ Q
  要谈这个问题,首先就得要请宋朝的太宗皇帝恕罪则个了,只能先假定他就是当天夜里杀了赵匡胤的凶手。那么赵光义就一定会反问――我是怎么杀的啊,能不能给个手法先?9 W- e( ?! r( q6 o; \
  手法有二。
9 F) V# S  }8 `2 L% [  P& k  1, 斧子;2,毒酒。. |  ^9 g' i* e
  先说斧子。提这个要被人笑话,稍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说,什么“斧影”啊,赵匡胤手里经常提着的那可不是上战场杀人用的战斧,那是一种当时非常流行,当文具类用品在手里玩的“玉柱斧”,那是工艺品,是玩具,根本就没法杀人!
8 v# q1 i% s5 a) Z9 f7 J) a$ Y  但是我有疑问。1,如果没法杀人,那么怎能随便就敲掉别人的大门牙?是赵匡胤天生神武,手法与众不同?还是那些大臣的门牙特别的脆弱,不堪一击?按我的理解,能敲掉别人门牙的东西,就足以要一个人的命了。你信不信一根针都能杀人?* S: a( X. a  ]8 u; S
  2,“玉柱斧”似乎很小是吧,那么赵匡胤是怎样站在漫天大雪里,以“以斧戳雪”的啊?他当时是什么样的姿势,才能把在手里玩的小斧子砍到地面上的?当然,如果赵匡胤的手臂比通臂猿刘备的还长,那就另当别论了。$ l; B. z1 K* r3 h  u9 {5 A1 \
  先假设赵匡胤是被他弟弟用斧子(不管是玉柱斧还是别的什么斧),那么尸体上必定血肉模糊,痕迹昭然。如此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宋皇后见着赵光义的面马上就求饶了――她会立即明白,不马上诚恳表态,她会死得比赵匡胤还难看!  G6 M; D/ X( h" y, U) V
  但这毕竟无法证明,所以姑且绕过去吧,就当一个纯粹的假设。9 K! t" V# d1 V& T. \7 f
  下面看2,毒酒。
+ B# g. E. e" n( b8 v  j# [( [  无数的人都在煞有介事地论断,赵匡胤是被毒死的,问题就出现在他和亲弟弟赵光义单独喝酒时。结合赵光义在以后人生里的表现(李煜、钱俶的死法),他要是没给他哥哥配药才是怪事。何况,在文莹和尚及司马光的笔记中也对此有着无数的蛛丝马迹可以追寻。
5 J# F$ T. D/ S  看《续湘山野录》,里面提到赵匡胤送走赵光义之后,回殿内解带就寝,之后“鼻息如雷”,而其死后尸体的颜色又“玉色莹然如出汤沐”,这样的体色变化以及声音异常,都是中毒的表现,而且这种毒还非同一般。' C( a9 G% w" X) d8 K
  看《涑水纪闻》,宋朝的忠实官吏司马光先生就算再“为尊者讳,为贤者隐”,他也透露出了极其重要的“毒”之线索,而且其真实性,及可考证性更远远超出了那位有故事的文莹和尚。
1 _4 Y, g6 F3 F) N7 o# ^& i  先说事先就守在赵光义家门外的程德玄。这事可真的诡异,奇怪的地方并不是说,姓程的医药高手睡得好好的,门外有人叫他去见晋王,起来却没人,躺下就还叫,让他心慌意乱,直到在大雪天里主动跑到主子家的大门外,就等着晋王生病,他好进去治……这都是纯粹的劣等谎话,信的人是地道的猪头。
2 R" q: N# Y) h. E! f  哈姆雷特说,天空中没有哪只小鸟会无缘无故地掉下来。一切都要从程德玄的奇特副业着手,这个开封府里的一般小吏有着人所不及的特长,他深通医药,并因此成为赵光义的心腹。再结合一下他在当天夜里的具体表现,就完全可以得出,此人在公元976年10月20日夜里出现,绝对不是什么偶然的事件――一切都是有预谋的。
8 O2 u# S1 L& K9 n# w  试想,一个小吏,如果事先没有准备,怎么敢在皇宫里说出那样强硬甚至凶狠的话来――“便应直前,何待之有!”
* j/ Y; s4 c, H1 R4 {  这完全是一个同谋者,甚至主事者才会说出来的话。但我说的诡异,是指这样重要的一个人,他为什么会那么露骨地守在赵光义的大门之外?他为什么不在赵光义的府内守候,直到事到临头?
8 \, l( x+ q2 d9 w0 T7 k  那么也或许真的是巧合吧,程德玄当夜不管是出于怎样的原因,真的是碰巧在赵光义家的大门外偶然地遇到了来送皇冠的王继恩,才得与其事的。至于他后来那么的积极,也可以理解为富贵险中求,当场搏一把。谁都想立个功嘛。
% j# y, U+ f6 X1 j+ g+ Q: |  但可惜的是,这里还有个内幕,隐藏得很深,在宋史的《马韶传》里。马韶,赵州平棘人,此人在当时很是高人一等,因为他彻底地能为人所不能――他通晓天文占卜。他与程德玄是好友,但是当时宋朝严禁“私习天文”,所以程德玄一般不和他走动,更不允许他靠近开封府。但是在公元976年10月19日的半夜,马韶突然来找程德玄,说“明日乃晋王大吉之辰,吾特来告知。”程德玄的反应是“恐骇不己”,马上把马韶藏在一间密室里,并且急忙入禀赵光义。赵光义要程德玄把马韶看住,说自己明天向皇帝告发以求自解。( D) d2 i" p+ e
  但是《马韶传》里说,第二天赵光义上殿之时,竟然受赵匡胤遗诏而登基了,真的是“大吉之辰”!于是马韶被放了出来,拜为司天监主簿。
% @8 ~/ |; u3 S8 S: q7 G5 q  事情没有关联吗?这至少可以得出一个很明显的结论――在事发当夜之前,晋王府上下人等对赵匡胤之死是有所预谋的。像程德玄,他一听到马韶的“预言”,立即想到谋反的事情已经泄露了,他能做的就是把马韶先关起来,然后马上向赵光义报告,而赵光义更加惊慌,他甚至想到了贼喊捉贼,向自己的哥哥告发马韶,以求自己的清白。; d8 b8 ?. }8 y% J: Y
  至于马韶是从哪里得到的消息,则一时之间没有细查了。
: @# Q) \' X" F+ K# D3 [  回到主题,那么说这样就可以证实赵光义的确是杀了他的哥哥了?而且是毒药?很遗憾,这样的证据,无论是在现代还是古代,赵光义都会轻蔑地瞥我们一眼,然后冷笑着说出三个字――“莫须有。”
8 K( g, c: t* O0 n- }  难道不是吗?请注意,如果只分析当天晚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赵匡胤到底做出了什么,没做什么,那么在总前提下,就已经陷进了一个没有了局的泥潭里。因为别说是千年之下,就算是当时,这都是最高的、最敏感的国家机密。所以根本就不可能有什么正解。
4 i* Q* Y# \( j( I3 F$ J' {, I" f" `- E  就算把赵光义挖出来,给他上大刑,他都不见得说真话,而他说出来的话,我们也不会信。
9 s) H! H. x  ~+ S7 }  那么说,此事就真的年深日久,埋没无闻,彻底的人死两不知了吗?不,历史会证明,没有人能真正的一手遮天,历史的真相,就像一棵参天大树的年轮,只要你会阅读,你就会发现在千年的印迹之中,哪一年发过大水,哪一年特别的干旱,又或者哪一年遭了山火虫灾,在树的年轮里一切都有记载,只要你会阅读……真相,虽然隐密,但总还是有的。
 楼主| 发表于 2008-6-3 22:46:20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33)4 h" ?' p$ V# W( n- [: O
  , F7 n7 j3 E3 R* s
  欲求真相,就得把时间往前推移,回到赵匡胤在洛阳时。当时他面对弟弟那句“在德不在险”的空话,为什么就没有当面反驳,进尔索性一意孤行,强制迁都呢?
7 h: U- Y# W3 X2 b- C1 w# B  他真的那么“懦弱”?
9 g5 y/ V' g$ [$ O  当然不,事情要连贯起来看,看他回到开封之后又做过些什么,答案自然就会显现。史料记载,赵匡胤回到开封之后,在公务繁忙之间,居然在七月这一个月里,“三幸光美府第”。* }7 }. j0 ^3 O  P4 z7 Z
  赵匡胤在一个月里连续三次到三弟赵光美的家里去。; J5 s. r( {/ \4 A0 W- N+ g' T* E
  这是极其反常的。在这里,要强调一下中国古代的皇家制度。皇帝是不能随便到某个大臣的宅第去的,那是极大的特殊性荣誉,代表着“圣眷优渥,高厚隆宠”,大家别想着赵匡胤随便就到赵普家去吃肉喝酒,就觉得这事很平常。在《宋史》记载中,赵匡胤到二弟光义家去的次数都可以用一只手的手指头数出来――“王性仁孝,尹京十五年,庶务修举。帝数幸其府,恩礼甚厚。”
& N1 d( c/ o" _7 R0 W' k  十五年里,赵匡胤不过才“数幸其府”而已。可是赵匡胤居然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去了三弟赵光美家三次。这是个极其敏感的政治符号,相信所有视力正常的宋朝官员们,都会理解这是什么意思――大宋皇帝赵匡胤已经积极明显地向其三弟示好。2 L2 w1 [& Y0 F) o  z; n
  这样做的用意何在?难道是赵匡胤祭祖归来,突然心血来潮,觉得长兄如父,要给从小就缺乏父爱的三弟以深沉地、炽热地、不求回报的父爱吗?% C$ ?1 M' l8 I! c5 y
  玩笑开得大了点,只要稍有点政治头脑的人马上就会明白,这是赵匡胤在着意培养三弟,要光美登上政治舞台。其作用只有一个,用他来牵制二弟光义。
, p; U# _: n9 d, y$ c$ u. r  这样做,好处真是妙不可言。想想四五年前的赵普、赵光义之争,赵匡胤打破了政坛的平衡,赶走赵普,让赵光义一人独大,直到后来他二弟敢于和他公开和他叫板,拆他的台。这是恶果,让他在洛阳时公开丢脸,且无可奈何,那么就索性让光美来成为第二个光义如何?5 }6 t2 J1 p' Y. y; X) J" ~
  我把从来没有权位的光美扶植起来,用来打压光义。什么?有人说,光美无法和光义对抗?为什么没有?光美无功劳,那么光义有什么功劳吗?光美无根基,那更不在话下,由我来着意培养,比当初培养光义时还要用心,事情怎么就不会成功?!
& Z9 Q# a; z0 C" _6 {# m% b  而且一旦成功之后,光义被分权,从此老实,安心做人;而光美毕竟根基浮浅,我会吸取当初让光义尾大不掉的教训,把握好分寸。甚至他都不会像得势的赵普那样,想像一下,当初如果扶赵普压光义,由赵普独揽大权,那样的日子就很好过吗?
! b) Y# ~# m7 x% b, X' R) N2 Q  而如果事情能按照这样的设想去发展,那么一切是多么的美好啊……分掉了光义的权柄,就等于拿掉了他的野心,他和光美从此就都没有了非分之想,就还是我的好兄弟。再加上之前,我派德昭去迎接钱俶,派德芳主持当天的迎接宴席,我的儿子们也会顺利地走上前台。于是,一天的云彩就都会散开了……
7 _2 ?) f5 K: J5 [% e, K  更何况,我还做了另外的一件事,来压制光义最有力的那部分力量,让这个计划能够顺利地实施。" t  M( F7 F% s8 s) }, X
  / R1 i9 u+ K1 Y( a4 ?
  连载(234)6 o- _. t# v% N% M- n
  ! y( ~# b$ f" u  i
  出征北汉,相信很多人都在想,赵匡胤为什么要这么的急呢?按照他以往的行动规律,每次灭掉一个割据大国之后,他都会用两到三年的时间来消化它,把当地的矛盾都解决,并改善那里的国计民生,比如说用减税、免税之类的手段来把那片土地彻底大宋化。那么为什么在平灭南唐这样的超级大国之后,赵匡胤仅隔半年就决定出兵北汉呢?
) `1 N( }% v( [" {  R" t" @  是被民众国情等热烈因素推动的吗?有,但相信赵匡胤如果决意等待,谁也没法强迫他。那么是他彻底地轻视己经残废了的北汉,觉得只要出兵就一定能获胜吗?
/ N1 n! H1 s( A% `3 n  可是全地球的人都知道,打北汉就是动契丹,再怎么样,赵匡胤也不会轻视那些来去如风的契丹铁骑吧?那么他到底在打着什么主意?
* `, ~5 P" ]1 Z5 Z  诸多因素纷繁杂乱,如果一定要刨析疑团,相信下面的这个因素才是他诸多考虑中被最重视的一点。
, r0 o( |8 @6 t9 j  S5 t1 k  他要借助另一场大胜,来继续提升自己的威望,使之达到一个辉煌的,时人不可企及的顶点,然后无论自己再做出什么事,都能压制整个官场。比如说废掉晋王,或许干脆杀了赵光义。2 i; M% S7 k6 l) [3 T5 f7 V
  就算不那么暴烈,通过这次战争,也可以调动整个官场来为自己服务,把赵光义多年来当首都市长所培植起来的官场势力下降到最低点……纵观这一切,都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赵匡胤还是在顾全着大局,他还是想着怎样既平稳过度,又能达到削弱赵光义,扶植自己儿子登台的目的。
. D$ K2 V# @* L& A6 k- a  那么这时,把目光转向赵光义,设事处地换位思考,站在赵光义当时的立场上,想一想他已经是什么处境了――眼见得赵匡胤的声威会更加的震烁古今,如果这次的北伐成功,他的功业将直追千古一帝李世民,那时候无论赵光义曾经怎样广施恩惠、小心结交了多少的官场同仁,都不会有人再陪着他淌混水了;更何况三弟光美马上就会在名利场中异军突起,有赵匡胤的刻意栽培,这实在是太轻而易举了……最要命的还有德昭与德芳,他们一个25岁,一个17岁,早己成年,尤其是德昭,正宗的太子苗子,而且连皇孙都生出来了,赵匡胤既然已经开始把他们往前台推,就绝对没有突然偃旗息鼓的道理。# P, e8 x& I# a/ B9 T
  那么,他该怎么办呢?自古华山虽险,尚有一线之生机,而他,在这样的局势下再不使险招的话,等待他的就只有安乐死!
( Q8 f9 r" s  C2 _! Q+ }  而所谓的险招会是什么呢?历史证明,赵匡胤是在事业处于辉煌的顶峰时突然死亡的,这真的是巧合吗?或者是像一些现代“学者”的说法,赵匡胤是家传基因有问题,再加上自己好喝酒,才造成了中风、心梗一类的突发疾病才猝死的。
" G! `; n& J0 t  这真是笑谈,试问千年以下,你凭什么来说赵匡胤的家传基因有问题呢?你能再找到赵家的DNA?还是凭着赵光义的子孙们或疯或傻,有疯了之后放火烧宫殿的,更有当了皇上突然间变神汉的,以及德昭、德芳的早死来做的判断(对不起,那些“学者”们就是这么凭借的)?见鬼,那跟赵匡胤有什么关系?那应该从赵光义的遗传基因上找毛病,更要从赵光义的所作所为上找客观原因。如果一定要说赵匡胤是突发疾病死的,那就像肯定恐龙的灭绝是因为它们消化不良,大量放屁,把当时的大气层给毁了,让紫外线直接照到地球,把恐龙们给照死的一样荒唐。
6 ]0 v4 P* J! J- X3 k: r/ P  我们要追究,只能从曾经发生的那些有记载的事情里来分析,事情从赵匡胤一步步地谦让,想方设法地让朝政的变化,权力的再分配变得平和些开始,所以他难免地从开封退让到了洛阳,再从洛阳迁就回到了开封,可是变化却没有停止,他一直在努力,而且事实证明,他越来越接近成功――因为他至少还真正地掌握着当时的国政大权!, `5 N" D4 V% W9 |& z+ u
  可是他唯一的漏洞,就是从来没有想过他那个和善真诚,教育良好的弟弟会突然间对他下杀手,以终结他生命的办法,来阻止他计划的完成。& u1 b% T% h/ o6 I5 M/ v  \. @3 h
  综上所述,赵光义杀兄,己可定案。千古之謎,就算没有真凭实据,就算赵光义事发当夜没有和他哥哥独处饮酒,他都脱不了最大的主使者的干系!
/ m" J1 w3 f% y% L5 Y! h  至于说到他是用怎样的手法杀人的,就要根究于王继恩和程德玄了。先看王继恩,这个太监很不寻常,他是太祖的亲信,同时也被宋皇后所赏识,事发当夜,皇后把召唤皇位继承人这样的大事都交给了他独立去办。可是他却违背命令,自作主张去找了赵光义,并且亲自带着赵光义回到皇宫,逼迫皇后就范。这样的表现,如果说他事先没被赵光义所收买,成了二赵一党的话,那连鬼都不会相信。4 B# s3 P# m6 M$ m% X  ~: I
  再看程德玄,此人当夜出现在晋王府门外绝非偶然,此人深通医药,再联想到后来南唐李煜、吴越钱俶在太宗朝的死法,能让人想到些什么呢?
- ~1 x5 r+ _. W% j) C+ G2 x  如果说是程德玄配药,由王继恩下毒,是不是很合理呢?当然,这一切的猜想都没有意义,作案的细节在千年之后,甚至在当年都没人会知晓,更不会有人公之于众。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从宋朝当时的国朝大政,以及赵匡胤本人的各种施政方针来分析理解当事人们的处境,及他们的想法,还有他们可能举取的行动。4 J7 c, @+ w' I8 d/ j1 J; ]* J
  是赵光义杀了他的哥哥,这是我再次重申的个人看法。下面,要探讨的是总问题之2――赵光义就算没杀他哥,得位可正?
 楼主| 发表于 2008-6-3 22: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35)
# {0 P5 ]5 Y' d/ W0 a! ^7 v0 x  6 z. |, D. p  e; g- R" O
  这个问题似乎不太通顺,因为既己确信是他杀了他的哥哥,那么还问什么“就算没杀,得位可正?”( S7 X% J6 _: p- v8 V8 L$ O2 ~
  是的,但就得这样问。试想,如果真是他杀的,那还谈得到得位正不正吗?他是个凶手,自然不正!所以要谈得位正或不正,就只能先假设他没杀人。
$ W6 r8 B3 l) j$ i: r* j  好了,我们就先假定他是个好人,来探讨他的皇位是抢来的;还是凭空而落,靠运气才砸到他头上的;又或者是他生而幸运,投胎到了一位难说是贤明,还是偏心的女人的肚子里,是靠上一代的临终遗嘱才合法得到的。
( U/ H- q7 Y& x$ ]1 c/ [8 z: h  }3 P2 H  先说第二个可能――皇位凭空而落,是靠运气砸到他头上的。( p1 c  v: t" G0 `% W7 d9 m
  理由,司马光说,赵光义当晚闭门家中坐,富贵找上门,王继恩送皇冠,程德玄推波助澜,他完全是身不由己,最后还被他那年轻的,“少不更事”的小嫂子给强迫了一下,才勉为其难地接了他哥哥的班。
1 ~% p- a8 e% F7 G  似乎很牵强,但是司马光先生的字面意思就是这样的。后世人等道德伦理败坏,什么事都往歪里想,一心想在在鸡蛋里挑出骨头来,就算没骨头,也要先把鸡蛋打碎再说,这样,就实在和司马先生没有关系了。  _5 y# {0 A! c4 w5 x$ d
  但是非常遗憾,我们就是要往歪里想。现在返回头去看第一个可能――他的皇位是抢来的。
9 K; L) v. M; x, A, o3 X# @  其实非常简单,就算一切完全像在赵光义死后22年才出生的司马光所说的一样,在一个最关键的地方都没法自圆其说――赵匡胤的宋皇后当时要叫的人是“德芳”,无论如何不是“德芳”他二叔!9 Z  F* j2 G, k# s, R
  赵光义可以说他什么都是被迫的,是王继恩和程德玄这两个乱臣贼子强迫他这样做的,一如他哥哥在陈桥兵变时的身不由己。但是别人给你什么你就要什么吗?我给你口棺材你就躺进去?!
: F+ b7 v0 D8 W  b+ p5 K' B  所以赵光义你还是不要再装了,抢的就是抢的,何况那一点都不丢人,抢,毕竟也是一种相当复杂而且高难度的劳动付出,不是谁想做就都能做的。
% \& t( q2 f  {7 u- I  只不过历史证明,有些人是鼠窃,有些人是豪夺,人就是这么的奇妙,就连抢东西,都能分出来人品里的高低上下……所以该承认时要承认,无论是大丈夫还是真小人,共同的特点是“光明磊落”。
$ s: P, \/ d9 v; H/ l8 n  但是赵光义一定不会这么想,他会喊冤,因为他会说,以及他的臣子们都必须替他说――他的皇位是由于他亲爱的妈妈杜老太后的临终遗嘱才合法继承过来的,而且这个行为过程中,所包含的政治意义是无比重大的,对当时整个汉民族社会的安定团结以及繁荣的生活都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说所有人的个人福祉和家庭完整都彻底依赖于这个遗嘱的贯彻执行的程度!
1 W. ?9 u* ?' F8 o' G  这个遗嘱,就是众所周知,但又真假难辨的“金匮之盟”。2 T7 L4 ?0 t% B$ m+ j3 D$ ]
  
) d" n' E& ]/ i+ g& L2 X# h2 s  连载(236)- n& s) F7 ~, E  V. e: |
  % d- X2 u3 z8 U" H( [
  第三个可能――赵光义之所以当上皇帝,是因为他生而幸运,他的妈妈是那位古今第一老太太,生了一个开国皇帝都不算,甚至要成为两个皇帝,甚至三个皇帝的母亲的杜老太后。+ d9 a; h8 ?6 [3 p6 [
  故事急速往回倒退,一直回到赵匡胤刚刚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当上皇帝的第二年的6月份。他的生母杜老太后去世了,临终遗言,要他本着“国有长君,家国之幸”的大前提,把皇位不传子而“一传光义,再传光美,三传德昭。”并且当场要儿子签字画押并由赵普监督生效,最后放在一个小金盒里,并由宫人秘藏在皇宫内某处。
$ \( @; L8 d; o' F. [# ?) c  以上的事情,在小文的前面杜太后死时,已经交代过了一次,这里不再复述。因为,请注意,不是我懒,而是根本就没有那个必要。6 q6 Q4 p2 Y) d1 M$ _' i8 A. A6 E
  一言以蔽之,就可以充分说明在公元976年10月20日之后,赵光义即位登基时的合法性能否用“金匮之盟”来弥合。0 z! x$ k2 Q& t5 c" n* q+ _
  因为当时根本就没有任何人知道有这个“金匮之盟”的存在!6 R9 o$ t5 E$ O# f9 P
  那要在赵光义当了五年皇帝之后,才由急于在政治上复出的前宰相赵普突然提出来!!
) w8 E' P' c6 m) f3 G  还有什么疑问吗?想一想当时赵普是什么处境,他被死敌卢多逊已经压制了快近七八年,不仅他,连他的儿子都要成为政治迫害的牺牲品了,这期间他度日如年,随时都有家破人亡的危险,他为什么就不早点使出这招撒手锏呢?!: k/ \& D- ~" Q
  而赵光义在得知“金匮之盟”之前,一直都活在“篡位”和“杀兄”等恶性传言的阴影里,并且他已经第一次征燕云失败,德昭已经自杀,他背负的恶名以及军国大事的压力无比沉重,赵普如果有这样的法宝,简直可以随时上报朝廷,让自己咸鱼翻生。  C& S$ H, a0 p- {7 Q
  他为什么就是不做呢?! K; ~( }) d5 j" C; j+ x
  一句话,所谓的“金匮之盟”不过是个小小的政治把戏,它不过是赵普和赵光义之间的一个小小的交易――你让我重新上台,我让你平安过度。
$ U) Z' h0 |- s& T' e7 d  其真相性,嘿嘿,不仅现在的人会不屑一顾,就算在当年,只怕也是路人皆知,对这样劣等的把戏,实在没必要评论,只需要……嗤之以鼻。
  P" {# r. n& Q% A  那么有人会问,怎样解释赵光义登基之后,立即对赵光美的提拔呢?他就像当年赵匡胤对他一样,封光美为齐王,任开封府尹兼中书令,位于宰相之上。比之晋王兼开封府尹不过是一字之差,而且荣誉性的头衔更高,这完全可以理解为他在遵守着“再传光美”的“金匮盟书”嘛。所以,“金匮之盟”还是千真万确地存在着的。
3 q2 v6 t, n/ C0 ~  @) S/ F( d( F  可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就证明着赵光义已经知道了“金匮之盟”的存在,所以他才这样的遵守,对吧?那么五年之后,赵普在搞什么呢?
  \6 d- F- x6 C  这到底是赵普是个傻子,还是赵光义是个傻子?说到底,这件事如果再往下深究,就可以确定另一件事了,那就是――我们是傻子,在这件事上还浪费精力。
3 `# ~) H$ F1 P1 q  分析到这里,公元976年10月20日那个夜晚里到底发生过什么事,基本上已经可以定性。那两个问题已经有了答案――1,赵光义杀了他的哥哥;2,赵光义得位不正。8 N& z# w/ \/ n; X8 l% V
  但是要强调,关于第2点,我没有半点的对赵光义不满的情绪。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似乎是偷什么、抢什么都是不好的,都要被审判,被谴责,但唯独一件事物,是可以随意抢夺,可以用尽一段手法,并且可以不必担负任何一点点的心理愧疚的。
( }3 D# p) k, q- E# S  那就是――皇位。4 R! _1 _/ W% H( d# ~/ E5 D6 z
  甚至人类有史以来,发出的最多的欢呼声,都送给了那些不择手段,摄取皇位的人。眼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赵匡胤。他从七岁的小孩子柴宗训的手里抢到皇位时,难道人人都心悦诚服吗?不见得吧,如果他之后不是雄才大略,给我们民族带来了统一和稳定,我们会把他当作什么呢?6 y* N' `- k, R. m
  骗子、暴君、欺负可怜寡妇孤儿、背叛刚死的领导、无视当年的栽培之恩、可耻的篡位者……等等,所以,纵然是赵光义杀兄夺位,这也并不能就此把他定在耻辱状上。请比较,虽然他杀兄的手段还不能确定,但是总好过李世民在光天化日之下公开杀了大哥三弟吧?而天可汗可以永享英明,那么赵光义为什么就不能得到人们的原谅呢?
' V& p/ G# O7 i: q7 b( e- x  因为这里面的一点点的小区别。6 G+ ~8 M" u+ V7 n3 v$ K
  李世民不杀大哥三弟,不仅得不到皇位,更连身家都保不住。赵光义却没有这份危机。
. a/ v8 Y* j9 C- t  李建成、李元吉对李世民先下毒,再污陷,更进一步要把秦王府诸将分散坑杀,一网打尽,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平日里根本就谈不到任何的兄弟恩义。/ g+ H8 k. P# u/ g
  可赵匡胤是怎样对待二弟的呢?《宋史》记载,赵匡胤对赵光义关怀备至,不仅在官职上让二弟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尊贵无比,甚至在日常生活中都爱护得无微不致。
2 v! M1 `" l6 D$ G  赵光义的家地势很高,没有水源,他哥哥遣工匠作大轮,“激金水注第中”,并且“数临视,促成其役。”赵光义在皇宫里喝醉了酒,没法骑马,赵匡胤亲自扶着他下殿阶,看到他的侍卫“执镫以出”,就赐那人以官职衣带及器帛,以勉励更尽职心。史书更记载,赵光义曾经重病,昏迷到连人都不认识了,赵匡胤急忙赶去,亲自为他灼艾治疗。当时赵光义在昏迷中仍然觉得疼痛,他哥哥的反应是取过点燃的艾绒在自己身上同样的部位薰灼,来感应疼痛的程度……就这样,从辰时一直治疗到酉时,直到赵光义出汗苏醒过来,赵匡胤才回宫。7 n9 h6 O/ Y3 g% z/ n* J
  恩义种种,难以尽数,至少可以说,赵匡胤对儿子都没有对光义好。史书记载,直到他死,长子德昭都没有封王,次子德芳更加仅仅是一州的防御史……光义,光义,如此恩重如山的哥哥,你竟然也能忍心下手。这不是篡位,这是忤逆,这不是在争权力,而是丧尽了天良。
0 j! V- J# ?6 b' s5 c1 ^  也许在光义的心里,他也是迫不得己,他有必须这样做的理由。只是在那个大雪纷飞的深夜之后,他就再也不是以前的那个人了。心灵,随着一次泯灭所有良知的叛逆而幻灭,在那一夜之后,在背叛了他最最亲爱的大哥之后,他还有什么是做不出来呢?
0 w; [+ |# S( @7 \) L, e/ r  杀德昭、杀德芳、杀光美……进而怀疑天下所有人,还有什么难度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1-24 13:04 , Processed in 0.025704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