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赫日当中--大唐帝国的扩张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9 20:37:57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109)
( s6 Q$ o7 `/ x( f) o& j: x  
' J2 k; R& v" l  高丽人没有发现长孙无忌这支奇兵的动向,但是他们侦察到李世勣在西岭已经开始排兵布阵,高延寿大吃一惊,马上下令准备进行作战。& r/ f7 d5 Z4 I( j4 F- u
  然而太晚了。
. ~9 l( X$ z* a( ~  此时长孙无忌的奇兵已经突进到高丽大军的后方,并且让奇兵搅起漫天尘埃,这是一个信号,告诉唐太宗,奇兵已经抵达了既定的战场。
$ L' x& ^* v3 u" }' ?6 c  唐太宗大喜,马上下令鼓手擂响大鼓,旗手挥舞进攻的旗帜,发出作战的指令。* G; A2 X' ^* q5 \1 ^3 [1 [
  这一天,是六月二十二日。
6 \0 w) c2 [& Q0 y* M7 r, A6 C( F+ Y: v  在正面战场上,唐军以整齐的阵型,向高丽大军的阵营压上来,几路大军同时发起进攻。高丽统帅高延寿大惊,想分兵抵御,但是高丽的兵营长达四十里,事先又没有做好战斗的准备,情急之下,不能有序地组织起防御阵型,整个阵营出现了混乱的局面。
2 l  @& }. [$ q. ^/ w7 K  7 g& L' i2 w9 n4 R# `+ o& a
  似乎老天爷也有意渲染战争的气氛,此时云风际会,天空雷电大作,使得战争的场面更加雄伟壮观。
' J( R. U% |% _* C1 s6 A5 v  唐太宗在北山上静静地观察着战场上的动静,只见原来开阔而空旷的山间平原,突然间万马奔腾,杀声震天,旗帜飘飘,兵戈交错,数十万人汇集成一股滔滔洪流,壮观,然而残酷。
- U" M  s) k  q2 L0 Q. h, z  i8 ^3 f  在千军万马之中,有一个人引起唐太宗的注意,这个人很特别,因为他没有穿戴铠甲,而是披着一身白袍,骑着高头大马,手持长戟,腰挂箭袋,只见他连呼带喊,时而长戟乱捅,血色斑斑,时而拉弓引箭,所至人亡,左冲右突,无人可挡。
- Z& x* t: ~5 ]( G, f; \  唐太宗看了不禁暗暗喝彩,他转头问左右:“这位身着白袍的勇士是谁呢?”左右瞪大眼睛直看,结果谁也认不得此人。此时唐军李世勣率领一万五千人,从西岭猛扑高丽大军的右翼,高丽大军全线崩溃,在战场上留下二万具高丽战士的尸体。
& n) Y  U7 _4 ]3 P( U. j  高丽长达四十里的兵营被冲破,以统帅高延寿为首的高丽军司令部以及下属约四万人的被唐大军分割合围,高延寿率军窜入山岭之中,而包围圈之外的高丽军队夺路而逃,狼狈鼠窜。
5 I1 I$ _/ h' ]6 q" |, Y/ x  唐军大获全胜,唐太宗差人前往阵中,召来这位白袍勇士。白袍勇士走到唐太宗面前,跪拜在地,唐太宗见到他身材健硕,雄姿英发,心中非常高兴,将他扶起身上赐坐,并询问他的姓名与往事。
5 W7 {5 D2 k( N2 c& i  2 [( G' X& I  r; _( ?
  这位勇士不是他人,正是后世小说家所津津乐道的大唐传奇名将薛仁贵,唐太宗亲自召见,薛仁贵受宠若惊,便一一把故事委委道来。
) Y/ M+ c. g  X5 H" I  原来薛仁贵出生于隋大业十年(614年),他名薛礼,仁贵是他的字,早年生活贫贱,生活相当艰辛,以种田为业,但他勤于练武,射术高超。唐太宗准备征辽东时,薛仁贵已经三十岁了,空有一身本事,却一事无成。他的夫人对他说:“天才也需要机遇,如今天子亲征辽东,正需要猛将勇士,这就是难得的时机,夫君你应该前去图个功名,衣锦还乡。”薛仁贵在碌碌无为中过了三十年,在妻子的劝导下,他痛下决心,要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便应募投军到将军张士贵的手下。3 x& Z5 q& H. _# }& ?
  张士贵兵团刚抵达安市城时,就遇到高丽军队的阻击,唐军郎将刘君昂被敌军所围,当时情形非常危急,薛仁贵单枪匹马勇闯敌营,手刃敌将,将敌将的头砍下来,挂在马鞍上,敌军见主将被杀,大惊失色,纷纷逃掉。薛仁贵凭借此勇猛一击,一战成名。
* e0 @. a7 [$ u' [  w) u9 Q' m  在名将云集的贞观时代,薛仁贵作为一名初次参加战争的后起之秀,但引起皇帝的注意是很难的。这个薛仁贵不仅勇猛,而且也是很聪明的人,因为唐太宗亲自坐镇指挥战斗,他就想一个能够引起皇帝注意的方法,就是把铠甲换作白袍,这样一来,既然在混乱的战场上,他也显得非常显眼,他的伎俩果然取得成功,唐太宗在千军万马之中,发现了他这个特殊的人物。
3 S6 H0 [$ ]( C3 ^) B0 S* @  唐太宗听完薛仁贵的自述之后,当即赏赐给他两匹战马,四十匹绢,升任游击将军,并且慨叹道:“跟随我南征北战的将领们大多都老了,我呢也一直想挑选擢升骁勇的战将,补充新鲜血液,现在看来,没有人比你更合适了。看来我这次征辽东最大的收获,便是得到你这位良将啊。”
 楼主| 发表于 2009-1-19 20:38:42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110)# O* `( @: {* w' E
  
' l( ?4 o  a/ T2 k  此时的战场局势是这样的,高丽十五万大军中,二万多人在战场上战死之后,被分割合围在唐军包围圈内的高延寿主力兵团约四万人,躲进山里面,依险而守。其余军队群龙无首,作鸟兽散。是此时长孙无忌已经切断了高延寿的退路,将河上的桥梁全部毁坏,高延寿被困在山区之中,已成瓮中之鳖。
# k9 `6 P+ Z* T2 b, P4 E% f  两天之后,即六月二十四日,走投无路的高延寿主力共计三万六千八百人,终于放下武器,向唐太宗投降。高延寿进入到唐军的兵营辕门,屈膝跪行,拜伏地上,等待唐太宗发落,唐太宗坐在台上,居高临下,对高延寿说道:“你们这些东夷少年,在海边小打小闹还行,倘若要说到摧坚决胜,怕是还不如我这个老人家,从今以后可敢再与天子交战呢?”高延寿一班降将都伏在地上,不敢吭声。' |$ G! E$ M9 y  r/ Y; ^; \$ r8 e
  是役,是唐军征辽东以来最伟大的一战,歼灭高丽军队约六万人,其中毙敌二万多人,俘敌近四万,缴获战马五万匹,牛五万头,铁甲一万件,还有大量其他武器。
* N$ l" \7 {  {9 f  
, y! D5 M5 o* N3 }  但是战俘太多了,这些人都要吃饭,会消耗大量的粮食,怎么办?要知道唐军的粮食运输线路很长,这是唐军所必须面对的一大困难,如果增加近四万人的口粮,这无疑是巨大的负担。
: G% p( ?, C) ]7 _) r4 D& D# _$ g( o) w  唐太宗采取了一个折衷的处理方法,他留下三千五百名高丽官员,而将三万名战士悉数遣返回高丽,这个作法无疑令高丽士兵喜出望外,在古代战争中,确实非常少发生这种事,因为这些人都是训练有素的士兵,在战争尚未结束时,将这些士兵遣返回国,无疑是加强敌军的力量。但是唐太宗很慷慨地将他们释放了,这些高丽士兵都跪倒在地,连呼万岁,欢呼声在数十里外都可以听到。
5 b8 s+ F0 ^% O3 @# n  但是对于战俘中的三千三百名靺鞨部落的士兵,唐太宗却丝毫不怜悯,下令集体坑杀。为什么唐太宗不放过靺鞨人呢?最初唐太宗想动用契丹、奚、靺鞨部落来夹击高丽,但是到了关键时候,靺鞨人却被高丽所收买,转而与高丽来对抗大唐帝国,所以唐太宗非常震怒,将靺鞨战俘全部坑杀,以示惩罚。  ], A" j! ~, G! ?4 h5 c. X
  唐太宗以此役证明,他仍然是一位非常杰出的将领。8 w, u9 X2 p; w3 S$ E1 ]( |
  5 Z) P) Z# H/ R: \
  这一战的失利,令高丽举国震惊,附近的几座城池的军民全部撤离,除了南部防御力量薄弱的建安城之外,安市城周边数百里之地,成了荒凉之地,没有人烟,安市城几乎成为一座孤城。& _4 X6 [+ M. ~8 q
  在击败高延寿援军的同时,唐军仍然对安市城采取围困的战略。唐朝远征军从天子至平常士兵,都丝毫不怀疑安市城可以指日攻克,那么辽东半岛将全部落入唐军的手中。# K7 ^/ P" [( O* q6 `
  然而安市城的防御之坚强,实在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 b$ _3 s2 w+ q. g, Z  安市城主面对强大的对手,非常沉着冷静,他几乎是以鸡蛋撞石头的勇气来对抗战无不胜有大唐军队,特别是在高丽援军被唐军歼灭之后,他陷入孤立无援的境界。
/ w7 ?8 l* v  r5 G- P  B  安市城的守军远远望见皇帝的车队,就登上城头,擂起大鼓,大喊大叫,唐太宗非常生气。李世勣就放言,一旦攻占安市城,将把城中的男人全部坑杀,这话一传开来,安市城的军民更加齐心协力,坚守城池。. t9 v/ p" N" |! {: J
  由于安市城这座堡垒极其坚固,而城主在与泉盖苏文的内战中,也多次将城中的防御工事加固,城墙加厚,而且也积累了许多防御战的战术,虽然李世勣将重型武器一一搬上战场,但对固若金汤的安市城,居然没有能够攻破其坚固的城墙。
 楼主| 发表于 2009-1-19 20:39:33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111)+ E- p4 C3 j- w! Y2 j
  
# O1 c2 m6 ?; l$ S% C. \* l/ c5 @' Y  战事陷入胶着状态。. A8 ]( I! K% G6 I% R5 Z
  高丽降将高延寿、高惠真向唐太宗献计:“如今安市军民即使不为国家作战,也要为自己的身家性命作战,我看这座城池不那么容易攻克。如今高丽遭到惨败,国人为之丧胆,现在不如挥师东进,先攻占东部的乌骨城,乌骨城的城主年事已高,肯定没有办法坚守,只要大军兵临城下,必定可以手到擒来,那么其他小城池,也会望风而逃,只要有这些城池里粮食辎重来供给大军,那么平壤城也可以指日而下。”: i% S8 e2 x& T% A1 b% W7 Q
  两位高丽降将的建议,得到了唐军多数将领的支持,这些将领也向唐太宗劝言道:“确实如此,我们在南部还有张亮的四万人的海军陆战队,可命令他即刻向乌骨城进军,与我们主力相会师,攻占乌骨城,然后渡过鸭绿江,那么就可以直取平壤城了。”% n* [( B; T; @# x
  唐太宗也倾向于这种作战计划。但是这次,一个人改变了唐太宗的看法,这人就是长孙无忌。
! p! U# w* O: ]! `: b  长孙无忌虽然偶尔也带兵打战,但他基本上只算是名臣,不能算名将,所以他考虑问题的角度,与单纯的军事将领是不相同的,对于诸位将领提出的作战计划,他反对说:“天子亲征,跟诸位将领行军作战是不同的,不能够抱着侥幸的心理去冒险,一定要万无一失。现在安市城与建安城的守军,共计有十万人,如果我们放弃这两座城池,而向东攻打乌骨城,那么如果两城的军队倾巢而出,袭击我们的后侧,那么这个风险就太大了。所以呢,万全之计,乃是先攻克安城,然后向南占领建安城,先夺取辽东,然后再长驱而进,这样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 Q5 R& `/ c( c! g9 m# P  $ ?4 A& x' W* i" H2 F' @1 g
  长孙无忌这话一说出来,诸位将领哑口无声了。
7 ^6 C  ]" D5 y9 R) k+ W  D6 h; C% p  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自己有几个脑袋呀?要是皇帝真的出什么差错,就是有十个脑袋也要落地呀,长孙无忌这个人,比较擅长拍马阿谀,以前唐太宗曾经多次要求臣下指出自己的缺点,长孙无忌就说“陛下无失”,又有一次说“陛下武功文德,臣等将顺之不暇,又何过之可言。”
, Y/ k- l; H8 J# O; i  结果长孙无忌摸准了路子,摆出一副忠臣的样子,其他将领一看,得,还是保证皇帝安全最重要,结果唐太宗御驾亲征的恶果出来了,这个出奇制胜的军事计划最后被否决了。
& n4 D. K; }, `1 o; |1 T  不能出奇兵制胜,那么只有用最笨的方法了,就是逐城逐地争夺,可是问题来了,安市城是最坚固的一座堡垒,而城主是高丽国内最英明、最智勇双全的将领,这注定安市城之战,将是一场非常艰苦的战斗。
; c& }. R) }: ^& r9 B  . P: N- l+ S- R) L" _
  李世勣、李道宗指挥大军,对安市城发起猛烈的进攻,每天发起六、七轮的冲锋,把各种武器都用上。* e) M! w: V$ d& m6 k- u4 ~
  对于非常厚实的城墙,抛石机根本无法打开其缺口,只能破坏城头上的城堞,城堞,就是城墙上如齿状的矮墙,用砖头砌成,经不成巨大石砲的打击,但是安市城主当即命令士兵抢修城堞,用木栅塞住城堞的缺口。
5 O8 C/ E7 g$ s% F  战事非常激烈,虽然高丽守军居于下风,但是仍然会找机会积极出击。
& F2 K' N- J( M  有一回,唐太宗到前线视察,有报城中传出杀鸡宰猪的嚎叫声,唐太宗回头对李世勣说道:“安市城已经被围困数月,粮食也紧张,现在传出杀鸡宰猪的声音,一定是为了犒劳将士,我估计是要出动敢死队,在深夜袭击我军阵营,必须要严加防范。”
: Y! Y- x, n; o( q) y# G9 j( D  果然不出唐太宗的判断,入夜时分,城内的敢死队缒城而下,企图偷袭,但却事先做好防备的唐军打了个正着,损失了数十名勇士。虽然偷袭没有成功,但仍然可以看出安市城在防御上是非常积极的。
 楼主| 发表于 2009-1-19 20:40:32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112)& J; q6 _+ g0 U9 M/ q9 w4 X) f: a
  
& N5 t0 D# o% d; }; ?% @  与此同时,在安市城南部的建安城,战斗也正在进行之中。
7 Q0 z7 D0 ]+ M6 s  平壤行军大总这张亮在攻占辽东半岛南部的卑沙城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也率兵北进,进攻建安城,以配合唐军主力对安市城的围攻。% c! ?1 O' C4 s4 M0 A0 j* `; ~
  建安城围攻战也陷于僵局之中。张亮并非一名杰出的将领,在建安城下,他还闹出过一个笑话。! c9 D- C1 X9 Z. a& @7 ?/ {
  当张亮大军抵达建安城下时,不把高丽守军放在眼中,当时也没有什么戒备,士兵们很多人跑去喂马、砍柴。在城内的高丽守军一见有机可乘,便出动兵马,杀出城外。当时张亮一看傻了眼,心里一紧张,六神无主,居然愣坐着不动,也不指挥军队进行防御反击。士兵们刚开始还对他很佩服:瞧瞧咱统帅,敌人杀出来,他居然稳如泰山,一声不吭,真是静定自若呀。% @3 _% I( I# Y6 f
  其实张亮是吓呆了,在这危急关头,副大总管张金树赶紧擂起大鼓,指挥军队各就各位,反击高丽军队,经过一番搏杀,终于击退敌军,这时张亮好歹缓过神来。$ f% k" H5 D) P/ P" J, k
  这种将领指挥围攻建安城,打不下来,这是情理之中的。9 m+ W3 X% c  t; ~( ~5 v
  
! o* O& k  q: P2 G% D5 u  再来看看安市城。
; q9 e2 F( Z: Y# d1 z# k" n  面对这座坚强的堡垒,非常难以攻克。李道宗提出一个非常高明的主意,他提出在安市城东南角,堆起一座土山,然后利用人力,将这座土山不断向前推进,最后与安市城墙相连,这样唐军士兵便可以通过土山,直接登上城头与高丽守军作战。& J* e3 b8 U0 _0 J9 j
  这个计划非常完美,当然,计划的完成需要大量的人力。8 k* I; l9 X" K
  李道宗亲自督师修筑土山。很快,城中的高丽士兵便惊谔地发现城的东南方,一座人工山丘拔地而起。高丽士兵以弓箭射击修筑土山的唐军士兵,以迟滞土山工程的完成,一旦这座巨大的土丘与城头相连,那么安市城厚高的城墙防御将形同虚设了。
) `2 O% ]" a( F1 N9 W5 ?) p( Z  这个工程非常浩大,李道宗整整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总计五十万人次的人力,终于筑起一座高耸的土丘,土丘最高处,比安市城的城墙还高了数丈,可以俯瞰城中。安市城主也加紧将城墙建得更高,但即便是如此,李道宗只需再花上几天的功夫,就可以将土丘与城墙相连接,到时安市城必破无疑。
1 x8 |  l% J- v. C6 y% ~, a  
: h' ?5 M+ n* F: r0 o- n  然而,令所有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 r" F: f" ]1 T7 T& `' V! J  就在土丘工程即将完工之前,由于筑得太高,最后丘顶倾倒,而倾倒的方向正好向着安市城的方向,压在新筑加高的城墙上,结果城墙崩塌掉。6 ]/ Q$ W1 O9 {; V+ S- j  l: }
  这对唐军来说,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如果可以在这个时候果断发起进攻,占领城头,杀开一个缺口,那么安市城的陷落是必然的。但是有太多的偶然因素了,率军驻守土丘的唐军将领叫傅伏爱,正巧在这个时候,傅伏爱没有在军营中,不知跑到哪去玩了,军中只有士兵,没有指挥,面对突如其来的事件,大家都目瞪口呆,不知要怎么办,只能等着傅伏爱回到营中。& l  l: ]) w) O, v0 S
  但是高丽守军反应要迅速得多,当土丘倾倒之后,守卫东南隅的高丽将领立即下令,组织数百名敢死队,冲出被压倒的城墙缺口,向守卫土丘的唐军部队发起突击,唐军将领在指挥缺阵的情况下,一团混乱,被赶下土山,结果耗费两个月艰剧修筑的这座土山,轻易地落入高丽守军之手。0 \& G1 i' ^6 A, \9 D
  安市城主得知这个喜讯之后,马上派出工兵,以最快的速度,在土山上挖掘战壕,修筑防御工事,并且派出重兵驻守。  D" @; f; v% E8 m. s, ], Q9 L
  这个结果令人完全没有想到,唐军用了大量人力,却只为高丽守军提供了又一个坚强的防御堡垒。5 d3 Q8 T' l' s# S" J# D- U
  * |: A* J2 H, L' g! W5 c
  唐太宗简真气疯了!' M/ X$ ~5 p5 _0 P3 W
  玩忽职守的土山守将傅伏爱被毫不客气地拖出斩首,唐太宗下令,不惜一切代价,一定要夺回土山。
. r5 E0 a+ n, ?  李道宗动用最精锐的部队,连续三昼夜不停地土山发动最强大的攻势,这个弹丸之地成为辽东战争以来最激烈的战场。安市城主亲自前往指挥对唐军的防御,所有安市城的军民都明白这个弹丸之地的重要性,只要土山失守,安市城必陷落无疑。$ R$ Q2 r( |, ?% B- \' n; g, v; W
  唐军的进攻,最后以失利而告终。% T# `; {' P3 V1 C9 u, s
  对于土山的丢失,李道宗用人不当,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李道宗向唐太宗负荆请罪,还好唐太宗虽然气疯了,但是还算有理智,并没有严惩李道宗,他对李道宗说:“你犯的这个大错,足以构成死罪,但我认为汉武帝诛杀王恢(马邑之谋失利的责任人),不如秦穆公留用孟明(崤之战失利的责任人)来得英明,况且你在击破盖牟城与辽东城中立下战功,所以我特赦你的死罪。”
 楼主| 发表于 2009-1-19 20:41:34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113)
7 ~$ [4 X% B& t6 O. H  
$ R- j2 M8 t$ O- W% H4 Y  天气也帮了高丽守军大忙。此时已经是农历九月中旬,这是深秋时节,辽东早寒,从北方来的寒潮席卷大地,草木干枯,河湖冰冻,这使得唐军的补给更加困难,不仅是粮食的供应,也必须要运送大批的冬衣,可是严寒的到来,使得运输又出现紧张。显然,这场战争不可能无休止地打下去了。
7 [( B+ s+ \& S' A+ C8 D  唐太宗决定班师回国,他下令将辽东、盖牟城的所有人口,统统迁徒到辽河以西的唐帝国境内。然后唐军在安市城下,向守城的高丽军队炫耀军威,安市城主亲登城楼,向唐太宗跪拜辞别。
/ k, ^; ?% `8 x# D1 @6 n( f8 A  I  从六月到九月,面对战无不胜的唐朝大军,在高丽援军主力被歼灭之后,安市城主在绝境之下,顽强顶住唐军的进攻,其英勇之表现,令唐太宗称赞不已,唐太宗也表现出一代大帝的应有的风度,令人将百匹丝绸赐予城主,以表彰他的英勇壮举。
( O9 k5 m0 F0 ~* I2 ^$ O# L/ O7 F  7 z! u5 t* ?' {7 m3 F2 W6 g: o
  这里附带说一下,安市城主无疑是高丽王国的拯救者与英雄,但是此人的姓名,却不见于史册,这也一代憾事,但是后来却冒出姓名来,一则说是梁万春,二则说是杨万春,这基本是属于无稽之谈,因为从安市城之战后将近一千年的时间,没有任何史料记载过这个名字,这个名字的出现,大约是出自明代时小说家所捏造的唐史演义,后来这个名字居然流传到了朝鲜,遂将他当作真实的人物,其实是经不住考证的。
# j% d" ?# I1 _: `! f  不管是不是叫杨万春或梁万春,安市城主确实可以列为一代名将,因为他成功地顶住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的进攻,伟大的贞观时代,第一次没有打赢一场战争。然而可笑的是,现代韩国为从历史汲取精神营养,既把杨万春当作朝鲜最著名的民族英雄之一, o! r( f8 j% Q* j
  韩国人这个说法经不起推敲:第一,古高丽或者叫高句丽,与现在的朝鲜并非同一个概念,古高丽乃是朝鲜半岛北部扶余人所建之政权,对于朝鲜来说,其实是一个外来政权,后来慢慢融合入朝鲜民族中,然而我们从贞观时代陈大德的报告中,得知古高丽国中汉人的比重是相当大(陈大德称占一半人口),所以此时的古高丽国,与日后的朝鲜虽然有某种渊源,然而却不可称其等同于朝鲜民族;第二,从地缘上说,安市城乃是在辽东,辽东在战国时代则是燕国的领土,汉武帝时代更是将领土扩张到朝鲜半岛,在古高丽国崛起之后,长时期里,辽东仍然是中国的领土,现在也是中国的领土,从这个意义上说,辽东战场的英雄,应当归结为中国历史上之英雄。第三,安市城主的个人情况我们根本一无所知,同样韩国人也是一无所知,连他是什么民族的背景都是一片空白的情况下,却引为民族英雄,徒增笑耳。. T* Y5 {/ p; b+ e0 ?9 V, p/ d
  不过这事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一个国家需要自己的历史与英雄,对于缺少英雄的国家,他们当然愿意制造英雄的神话,而象中国这样英雄辈出的国家,英雄的伟业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我们在读历史之时,理所当然应该心怀一份敬意与景仰。
6 |$ P( m: T  F  X3 }  9 _6 G% i) N; U+ w1 X
  唐太宗所发动的辽东战争,从战术角度上看是胜利的,因为大量歼灭高丽的有生力量,战果赫赫,但从战略角度看,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所以并没有打赢这战争。
9 ~. [4 \5 O. s  唐军向世界证明了它仍然是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因为在消灭十几万高丽军队后,唐军在战场上的死亡人数只有两千多人(这个数字有些令人怀疑),其战斗力之坚强,举世无双。
) e/ \) J, D/ v" C! k  然而在班师途中,唐军遇到困难,比战场上更要多,特别在通过辽河沼泽地时,遇到暴风雪的袭击,冻死的士兵不少,具体人数不详,但是我们可以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唐军的损失,在出征的战马中,只有二、三成活着返回,其余七、八成的战马全部死亡。5 E6 D% o2 K' T7 h5 \% d% h* k
  在出征之前,唐太宗分析过必胜的五个因素,但为什么这次出征却没有实现消灭高丽的战略计划呢?据笔者分析,大约有以下的原因:
8 \: h; ?$ S0 @8 Y& O0 h, N  其一,唐太宗低估了高丽的抵抗意志。古高丽国乃是在公元前37年由扶余人所建立的王国,到唐太宗时,建国已经七百余年,其国家民族观念有一定的根基,虽然高丽经历内乱,但对外仍然有向心力,这与唐太宗所设想的高丽人民延颈待救的想法有所出入。0 m/ W; f, h/ z3 q3 l: ^% D3 i
  第二,唐太宗虽然在保全白岩城百姓、释放战俘方面体现出人道主义的色彩,但是先前下令让唐军可以劫掠白岩城的命令,以及安市城之战中,李世勣屠城的威胁,无疑强化了敌军的抵抗决心。如果唐太宗打出文化与历史的底牌,那么结果可能会不一样,辽东在汉代时就成为中国的郡县,在此基础上来策反敌军,恐怕会收到奇效,但唐太宗不仅没有,反而以屠城相威胁,这种历史的认同感便荡然无存了。6 E% s. Z8 }: |9 ]$ P$ w: M+ q
  第三,安市城主与泉盖苏文之间有很深的矛盾,如果搞点反间计之类的,很容易分化瓦解敌人的力量,但是唐军并没有这样做,大概是对自己的实力太自信了。
( m" @  x; m8 T6 O; C  第四,作战失去出奇制胜的灵活性,逐城逐地争夺,这样四平八稳,大大迟滞了唐军的行动。多位将领都提出应该尽早攻打平壤,只要平壤城攻克,其他的战事就容易解决,但可惜这些观点最后没有被采纳,在冬季来临之前不能搞定战争,唐军只能撤军。
* \2 p2 H2 f/ H3 e9 i: p4 ^* }  第五,战争的偶然因素对战局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这个具有不可预测性,最典型的就是耗费两个月建成的土山因为意外的倒塌,使得唐军攻克安市城的计划功亏一篑。
 楼主| 发表于 2009-1-19 20:42:28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114)
! `) i# i0 h+ z8 @  
. o$ M0 \5 ^1 i9 E. H  四、有限战争
2 D- l& m- M. G8 q9 l. P  $ m$ q5 o) F& a5 l9 ^
  虽然战争没有获得全胜,但是大唐帝国军事力量之强大,仍然令高丽为之胆寒,因而在第二年(646年),高丽国王高藏以及泉盖苏文派出使者到长安,向唐太宗谢罪,并且献上两位高丽美女,唐太宗接受了高丽的谢罪,但遣回两位美女。  S2 b. v) i9 d! Q6 ]
  但不久之后,泉盖苏文就暴露出他狂妄的本色,虽然表面上他仍然向唐朝进贡称臣,但是在国书中言语诡异怪诞,使人不知所云,故意耍这些文字游戏,以显示轻慢之心,而唐朝使者抵达平壤之后,泉盖苏文又表现出一副傲慢的态度。更令唐政府无法忍受的,在唐军撤军之后,高丽又发动对新罗的战争,侵略新罗的土地,唐太宗又一次发布敕令,要求高丽军队撤出新罗,但泉盖苏文根本不将敕令放在眼中。
4 i( @) Z& v. A/ R2 f2 T  唐太宗恶气难消。此时唐帝国在北方击灭薛延陀,漠北尽入唐封,只有东部的高丽王国敢触犯龙颜,他不由得又打起远征高丽的主意。
% ^0 _  w; y) {; d/ D  
9 H" I1 f7 z. x2 z% P- Y3 I; J' i  唐军参谋部提交了一份作战计划,这份计划认为,高丽的城池多是依山而建,易守难攻,所以对高丽作战应该采取长期战略,重点在于打击高丽的经济,只要轮番派出军队袭击其边境,迫使农民放弃耕地而退守城池,那么几年之后,高丽的粮食将出现严重不足,到时可不战而夺取鸭绿江以北的土地。
8 a; f+ H3 \" G5 @, M  唐太宗认可了这份战略计划,于是在贞观二十一年(647年)三月,任命牛进达为青丘道行军大总管,率海军一万余人,从莱州横渡渤海,进击高丽;李世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三千中央军以及营州驻军,估计总数一两万人,出营州向北挺进。这次出兵的规模并不大,可见唐太宗已经将这次战争限定为有限战争。5 U2 k! D, |4 b& ?, n4 j/ O
  五月,李世勣兵团渡过辽河,进入高丽境内,他遵从统帅部的战争意图,连续进攻南苏等城池,但是并不对坚固的城池进行强攻,而是袭扰城外的农耕区,高丽守军被迫出城迎战,但是被李世勣击破,赶紧逃回城内,李世勣便把城池效区的房舍一把火统统烧光了。
5 U6 x0 X2 `1 X' V  ^: D  在另一条战线上,牛进达的海军陆战兵团在高丽海岸强行登陆之后,一路向腹地挺进,与高丽军队发生了大大小小的战斗一百余次,屡战屡胜,并且占领了一座城池:石城。然后兵团向积利城(辽宁瓦房店)挺进,积利城守军一万余人倾巢而出,兵团副司令李海岸指挥唐军英勇作战,击毙敌军二千余人,高丽守军一看不是对手,纷纷撤回城内。4 W. D6 B/ o9 {# E& ?
  两路大军在取得了预期作战效果之后,主动班师回国。
" _1 o. ^! Z3 |7 ?: w/ S  唐军这一战略使得高丽政府非常被动,高丽军队在守城防御作战上有丰富的经验,但是在野战方面则不是唐军的对手,这种袭扰的作战方式,令高丽军队无所适从。高丽国王高藏派他的儿子高任武前往长安,入朝谢罪。
. q1 z! |/ f8 E/ e$ P  
# p6 m5 i: I3 W2 @% v7 Q  不过唐太宗继续打击高丽的决心并没有改变。
" M, |/ ?, L  }. F; u  第二年,即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朝鲜半岛南部的新罗国王金善德去世,其妹金真德续位,新罗与唐王朝的关系很好,所以借此时机,唐太宗又一次发动对高丽的战争,以表明支持新罗王国的决心。
' h& U% V: r/ ?7 g" w  大唐猛将薛万彻被任命为青丘道行军大总管,右卫将军裴行方为副大总管,率领三万名海军陆战队,乘大型战舰,从重要军港莱州启程,跨海作战,直扑高丽王国。
* _" h( G. o0 S3 U  舰队前锋指挥是乌胡镇将古神感,四月,古神感的舰队在高丽境内海岸登陆。高丽在发现唐军舰队之后,马上集结了五千人的步兵、骑兵混成团,在离海岸线不远的易山布置防御线。
 楼主| 发表于 2009-1-19 20:43:16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115)* b& N3 ]6 Z2 ?6 z
  
& |2 d+ {" q+ d1 _8 J) f  古神感率先锋部队与高丽军队相遇,双方一阵厮杀,结果高丽军队还是挡不住,败下阵去了。不过战斗还没有结束,到了入夜时分,高丽又集结了一万多人,企图偷袭唐军的船队,但是古神感早有预料,事先设下了伏兵。这一万余人的高丽战士还没走近舰群,便落入埋伏圈,结果吃了一阵乱箭,丢下不少尸体,仓惶而逃。9 p* P( k) _# k% D/ Y
  薛万彻的唐军舰队主力,进抵鸭绿江口,并沿着鸭绿江溯流而上,在鸭绿江边,有一座城堡,唤作泊灼城,薛万彻以一部分兵力经激灼城附近登陆,包围城池,舰队则从水面发动进攻。在唐军猛烈的进攻之下,泊灼城根本无法抵挡,一部分守军有城池陷落之前撤离,大部分则成为唐军的俘虏,而且也薛万彻从城中也得到大量的粮食物资。) |4 k! l  F$ e- Y% M
  唐军舰船游弋于鸭绿江中,横行无阻,高丽采取坚壁清野的战术,薛万彻也没有深入内陆作战,到九月天气转寒之际,率舰队返回国内。
6 S8 l% \, m1 X9 X1 c& H  / L1 x" w6 z! p, e/ y9 |+ m
  唐太宗判断,经过数次战争之后的高丽王国无论在军事上或者经济上都遭到了重大的打击,这位天可汗是一位不达目的绝不肯罢休的人,一个庞大的军事计划又在他的脑中形成,这个计划的目标就是:消灭高丽。
8 M# @$ D  I2 ]( Y  根据这个计划,唐太宗将在明年(649年)出动三十万大军消灭高丽。而为这次庞大的远征,需要事先储备一年以上的粮食,鉴于第一次远征所遭遇的运输瓶颈,如此庞大的运输是牛马这些牲畜运载工具所无法承受的,必须要使用大型船只从海上进行运输补给。* `% g6 \" i5 A8 N: U2 r3 C
  大型船只的建造基地设在内地的剑南道,在现在四川、云南一带。所建的大型船只的长度可达百尺,宽度五十尺,建成之后,经过三峡进入长江中下游,然后出海抵达莱州军港。除了剑南道造船基地之外,唐太宗又陆续下令在越州、婺州、洪州等地也建造舰船与双舫船,总计生产了一千一百艘。$ y0 V( I7 W+ \) K- m
  5 d; B* v/ E; r0 d8 o" p/ r
  原本将造船基地设在剑南道,是基于两个考虑:第一是这个地方是一个长期比较稳定,在隋末天下大乱时,只有这个地区没有大规模的起义战乱;第二,这个地方是所谓天府之国,相对来说,还算较富庶的地区。
+ `3 J# ?, d7 E! S" g  可是即便是天府之国,也承受不住造船的的庞大开支。9 {. [9 k# P8 [+ m9 r- C
  被征役造船的土族部落山獠人首先起来造反,在雅州、邛州、眉州都出现山獠人的叛乱,迫使唐军出动两万多人的大军前往进剿。
" U7 U0 H, O) ?: ]$ h  而巴蜀一带的百姓都是不堪其苦,有官员向唐太宗反应:“不如让巴蜀的百姓出钱雇用善于船工的谭州人来造船。”唐太宗同意了。然而这又带来另一个问题,巴蜀百姓虽然免除船役,但却出不起造船款,州县对这笔造船款催迫得非常紧,以至于百姓为了筹集这笔钱,卖田卖地,甚至卖儿卖女,导致社会发生严重的骚乱,最后政府不得不取消对之笔造船款的征收,而由中央财政拔款。
7 C8 E6 Z  B8 q7 v7 k+ Y  同时,唐朝在渤海湾乌胡岛储存了大量的粮食以及武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但是令人没有想到的,没有来得及完成对高丽的远征。唐太宗便于649年突然去世,使得征服高丽战争被一而再拖延了。( r( Q( k" f; d: M# I; n2 x
  
& }( ?9 l# ?- F4 X( E  乘着唐帝国新立皇帝之机,高丽、百济、新罗都借这个机会派出使节向帝国进贡。
5 K' Y7 i$ T% E& l% C. N  新皇帝唐高宗对三个国家都提出警告,不要相互进攻,否则大唐帝国就要出兵讨伐。显然,新皇帝并没有继承唐太宗的遗志,在649年出兵高丽,因为新政府有太多的事情要面对,首先要保持贞观时代的稳定与繁荣,所以并没有大举用兵辽东的企图。  H( Q; \0 O4 J% K
  此后数年,唐与高丽之间倒没有什么太大的冲突,两国还是相安无事。但五年后的一个事件,使两国的这关系又再度紧张起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9 20:45:13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116)0 `' Y* w# s! i* \6 ?) h
  
0 ~9 ]' c, h$ }- k/ @4 U  永徽五年(654年),高丽大将安固率高丽、靺鞨联军,对其西部的契丹部落发动突袭,此时契丹已经归附大唐帝国,并且契丹部落在第一次远征高丽之战中,曾经出兵协助唐军。虽然高丽的这次袭击被没有得逞,契丹部落首领李窟哥率部众反击,击败了高丽与靺鞨联军。6 s6 @( R2 w: Q& _" b% z
  这个事件,使唐高宗有理由认为高丽此举的目的乃是针对大唐帝国,而高丽还在不断地激怒大唐帝国。永徽六年(655年),高丽联合百济以及靺鞨部落,再次对新罗王国发起进攻,这次进攻总计攻下了新罗三十三座城堡。新罗国王只能再次请求唐朝帝国介入朝鲜半岛的战争。$ p& v1 c- m6 H
  1 ]7 z5 g" U5 P" I% A) M' f" w1 H- f
  唐高宗李治决定教训一下高丽政府。0 p0 |: x4 R9 Y8 O2 R% n
  营州都督程名振担任远征军的主将,左卫军中郎将苏定方为副将,出兵远征高丽,这次远征的规模并不很大,只是一场有限战争。
- b3 m- P  D0 I8 n6 G2 P  五月份,程名振大军渡过辽河,进入高丽王国境内。高丽边境的新城守军发现程名振的军队并不多,心中一乐,打开城门,渡过城外的贵端水,准备迎战唐军。0 ?: u: u6 J- {; T0 c/ o# w; x
  程名振的麾下士兵虽然不多,但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兵,作战经验丰富,况且程名振与苏定方都是有勇有谋的将领,程名振在贵端水的另一岸与高丽军队交锋,高丽军队仍然敌挡不住,打了一战下来,损失了一千多人。高丽将领一看不对头,匆匆返回到城池内。结果程名振与当年的李世勣的作法如出一辙,放了一把火,把外城以及城外的村落给烧掉了。
5 i2 |- Q2 o+ `+ R- Y  有次有限的进攻并不是为了歼灭高丽的主力,而在于进行战略威慑,显示唐帝国的意图,所以程名振兵团在袭扰高丽边境之后,并没有深入,而是率军返回国内。2 `$ z$ T5 s- Q9 c2 Y7 }2 O
  
. e' z/ _6 p4 {  在之后的两年(656-657年)时间里,唐帝国集中精力与西突厥的阿史那贺鲁开战,经过程知节与苏定方先后两次远征作战后,终于消灭了西突厥汗国,取得西北战场的重大胜利。如此一来,唐高宗李治便可以腾出手来继续打击高丽。  L0 C2 q* F% z% Y
  658年的夏季攻势作战中,营州都督程名振与右领军中郎将薛仁贵共同率军进攻高丽的堡垒赤峰城,这只是一座小城堡,五百名守军除一百人被俘,其余四百人均被杀死。
3 o& {1 q" G. M. f; X9 f  唐军重入高丽作战,引起高丽政府的恐慌,高丽大军豆方娄率领三万大军构筑防线,挡挡程名振与薛仁贵的兵团。由于高丽与契丹部落结了怨,所以契丹骑兵自告奋勇,前去挑战高丽人,结果剽悍的契丹骑兵显示其惊人的战斗力,大破高丽人,杀死了二千五百名士兵。  b; s4 v& ^2 h$ H7 C: T4 ~
  659年,唐军又一次发动对高丽的打击,右领军中郎将薛仁贵率军再次越过边境线,向高丽境内挺进,高丽大将温沙门率军在横山一带构筑防御阵地,薛仁贵大军奋勇出击,击破了高丽大军。  T8 c9 [: b2 Z* G& _1 Y: R
  很明显,唐高宗仍然延用唐太宗时对高丽的有限战争策略,此策略的核心便是重创高丽的经济与军事力量。9 @+ v5 j8 ^& N/ ~( n3 J
  
: O, Y- \4 B* i6 P3 O1 T  朝鲜半岛的局势仍然非常微妙。
  z- G# y3 i" _. Z. m0 ]  百济在高丽的支持下,对新罗不断地发动进攻。新罗在显庆五年(660年),其国王金春秋再度向大唐帝国求援。
2 Z0 Z7 h$ O  ^1 f  j  看来必须要对朝鲜半岛的局势要有个彻底的解决方案。此时高丽王国虽然多次受到打击,但是其众多的坚固城垒仍然是难以迅速击破,所以唐军最高统帅部决心绕过高丽王国,直接从海上发动对百济的进攻。) n+ w) I2 Z% k; m1 F
  唐太宗时代所留下的庞大的海上战争的军事储备,给唐高宗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帝国西征西突厥的伟大统帅苏定方被任命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也即远征百济军队的最高统帅,左骁卫将军刘伯英为其副手,共率领十万名将士,由海路进发,直逼百济国。
/ \) R% S6 h' E, z! k: O; D8 }  与此同时,新罗国王金春秋也被任命为嵎夷道行军总管,负责统率新罗国的军队,配合苏定方的远征军,共同夹击百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4-4 10:27 , Processed in 0.031334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