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转贴】寂寞的王朝――东汉帝国往事(作者:雪域桃源)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4-25 21: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五)巴云蜀雾0 I; s" a5 J9 k4 f
  
6 T2 r* w2 \" l/ e  以成都、江州为核心的益州十郡,虽然号称“天府之国”,却也是个神秘古怪的地方。它有自己的文明,自成体系,与中原隔绝数千年。从三星堆的青铜文化留下的千古之谜,一直到金沙遗址中祭祀台的壮阔凄美,无不强烈地展示出益州本地文化的特立独行与光辉灿烂。这里的一切,也犹如雾气弥漫的巴山烟雾一般,云蒸霞蔚,令人在神往之余,也是感到扑朔迷离。
; R0 L6 E# u) t4 S& {( D2 T  益州十郡,外有巴山秦岭阻隔,在物产丰饶的腹地,当地人独立地发展,一直与中原不通声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蜀道难》中感叹道:“蚕从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没人知道“蚕从”与“鱼凫”是谁,没人知道益州土人从哪里来,最终又去了哪里。
5 B( W  ^3 }$ d! G5 v0 [4 |/ f  我们唯一知道的是,自秦国名将司马错灭古蜀国以来,这里就与中原结成一体。虽然经过战果末至西汉中原王朝对益州的二百余年的治理,这里依然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Y2 q4 f: B8 Y+ X2 R+ @" o6 s7 H
  益州地区地灵人杰,物产丰饶,由于交通闭塞,积累的财富不易输出。相对封闭的环境,令其在太平盛世之时,能够积累巨额财富,丝毫不亚于中原。明末人欧阳直公在《蜀警录》中说过这样一句发人深省的话:“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中原王朝崩溃之后,益州军阀们往往仗恃着巴山秦岭天险,割据自立,公孙述、刘焉、明玉珍等人的割据就是最好的例证。但是,益州虽富,却不是建功之所。原因很简单,险要的地形,利于防守,不利进攻。历代巴蜀守将中,几乎人人坐拥豪田美宅,身边美女武术,家资万贯,奴婢成群。这样贪恋富贵的将领,如何能够奋勇杀敌?如何能够冲锋陷阵?其实,这也怪不得他们,谁让他们生在这样一个膏腴流油的“天府之国”?这里太富了,富裕的很容易让人不思进取!富裕的让雄才伟略的刘备都为之流连,居然忘记了北出荆州,坐视关羽覆灭!也恰恰因为这里富裕而且闭塞,才能够在东汉末期鼎足三分。# l: Q: y$ c8 }& H/ C# A
  两千年来,除了汉高祖刘邦这唯一的特例以外,没有一个是以巴蜀地区为起点夺取天下、完成统一的。即便刘邦本人,也是处于广义的巴蜀地区一隅――――汉中,且是由此北上以关中为基地夺取天下的。可见,益州只是守成之地,绝非肇基之所。就连诸葛亮这样的绝世高人,失去荆州之后,也无法以此为基地,实现混一四海、复兴汉室的理想。
, H+ X2 T  I! t8 |  神秘的益州,神秘的巴山蜀水,还有着更多的神秘。南宋学者洪迈就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取蜀将帅不利”。也就是说:历代入川平蜀的指挥员,下场都很惨!他在《容斋随笔》中举例说:“自巴蜀通中国后,凡割据擅命者,不过一传再传。而从东方举兵临之者,虽多以得俊,将帅辄不利,至于死贬。汉代公孙述,大将岑彭、来歙遭刺客之祸,吴汉几不免。魏伐刘禅,大将邓艾、钟会皆至族诛。唐庄宗伐王衍,招讨使魏王继岌、大将郭崇韬、康延孝皆死。国朝伐孟昶,大将王全斌、崔彦进背不赏而受黜,十年乃复故官。”0 f8 n0 @8 W" [( D& p
  在此,笔者不得不佩服洪迈敏锐的洞察力与总结能力。其实,洪迈所列举的不过是其中一小部分而已。南宋之前,历代征蜀将帅姓名以及下场都很惨,举不胜举:
- Q2 X2 B. _" e; v  战国时期:张仪、甘茂,被逐流亡而死;司马错,不知所终;
# L+ i! e7 M3 E+ G  东汉:来歙、岑彭,遇刺身亡;吴汉,死里逃生,得享富贵;$ e2 N5 Y8 M7 N3 c" T" V+ {
  三国:刘焉,两个儿子刘范、刘诞皆被李傕杀死,疽背病发而死;刘备,兵败夷陵,忧愤病死;张松:被杀;庞统,中流矢而死;诸葛绪,被诬谋反,自杀;曹真,攻蜀不克,忧愤病死,其子曹爽终被司马氏灭门。钟会、邓艾,本人被杀,诛连三族;卫瓘,被灭门;胡烈、王颀、牵弘、杨欣:皆不得善终。( ^3 }" @) u% O! `/ E8 d- N- T
  两晋南北朝:李特、李辅、李远,战死沙场;李荡,驰马撞矛而死。桓温平蜀,参军龚护战死。后桓温为篡臣,自己虽病死,但家族终为晋室所灭;朱序,兵败被擒;王统,兵败投降;毛当,战死;徐成,兵败被擒;朱龄石,战死;尉迟迥,兵败自杀;梁睿,自污苟全;尉迟炯败于韦效宽之手,自杀。其女也沦为宫女,入隋后被独孤皇后活活打死。
8 Q( _' c, l# ?% h  五代:李继岌、郭崇韬、康延孝,被杀;
0 ]6 n% T6 m9 _% Q3 S4 A" C  北宋:王全斌、崔彦进、王仁赡,因屠降者被黜,十年后才被重新起用。2 ^! n3 Z* L8 Q7 [: V* H6 m
  即便在洪迈身后,这条神秘的定律还在继续发挥作用:
& j8 Q' Y1 \) S2 i- F6 x  元:宪宗蒙哥,战死于钓鱼城;
6 u! h9 R* N5 k7 ?: u; R  明:傅友德、廖永忠、杨璟,皆被赐死,朱亮祖被鞭死。大将军蓝玉,被灭九族,株连被杀者高达五万余人,号称“蓝党”。! F7 o) T9 z, l6 {  X* e
  明末清初:张献忠,被清军捕获杀死(一说战死);豪格,在平蜀之后,被诬死于狱;吴三桂,发动三藩之乱,最终败死;鳌拜,终身圈禁;赵良栋,贬职夺爵;石达开,兵败大渡河,举家及全军被杀;
& M3 \  ~" Y7 ]! S1 Q! @/ h  民国及近代:张国焘,叛逃海外,客死加拿大;陈昌浩,被迫害自杀;贺龙,蒙冤而死。
; z; B3 T; K9 B0 I% r# H5 E! K, |  其实,在笔者看来,这条规律并不神秘。之所以会有如此之多的将领在平蜀过程中或是平蜀之后死于非命,原因主要如下:
9 N( E! c4 l0 U/ |  第一,横财招灾,盛誉招毁。由于益州的富裕,任何时代、任何将领独立率军拿下这里,都是巨功硕勋。而且,这些将领在平蜀的过程之中,很难严格约束军纪,屠城事件屡屡发生。除了吴汉以外,王全斌等人就是因此招灾被黜。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在蜀中犯下了战争罪行的将军们,此后被朝廷追究责任,何足为奇?+ o$ H* d! Z5 l+ F- q
  第二,蜀人貌似怯懦,实则剽悍。蜀人貌似柔弱,内心却刚强无比。来歙、岑彭被刺,可见巴蜀之民是何等厉害!在中原人看来,川人身材比中原人矮小,性格沉默寡言。无论男女,吃苦耐劳是他们身上最为闪光之处。川人给中原的印象是:“地险而民怯”,貌似懦弱,远不如中原之人剽悍善战。其实,这不过是一种误解而已。巴蜀民间亦尚武,民风性格像弹簧,也像火山,一旦爆发出来,其力量也是惊人的强大。
% ~7 G$ Z" d7 [) R! i! F" F- E4 k  第三、蜀地难攻亦难取。蜀道艰险,很难收取。庞统、蒙哥等人之死,足以说明问题。治理蜀地的难度,一如蜀道通行之难,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成都武侯祠前的对联也说:“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历来治蜀要深思。” 此刻,洛阳朝廷刚刚收服益州,还没有品尝到蜀人的厉害而已!
/ V( `, B( b& I7 c1 p  纵观两千年来中原王朝平蜀史,除了不知所终的司马错以外,仅有吴汉、桓温等寥寥数人幸免善终。尤其是吴汉,他是一个惊人的例外。他是历代征蜀将领中战争罪行最大的一个,却是极少数幸运儿之一:大难不死,位极人臣。功成身退之后,永享富贵。他在成都与望都之间与成家军进行的拉锯战中,他被包围且几乎全军覆没,最终却“金蝉脱壳”。在锦江边上被突袭,他居然大难不死!吴汉的罪行最大,结局却最好,真是让人大跌眼镜,耐人寻味。
; b( _  |# b& u5 r" c  由此来看,吴汉还真是应了民间传说的“元金龙”下凡,他的命还真是够硬!实际上,吴汉与王全斌两人,若非遇到刘秀与赵匡胤这两位明君,他们哪里还有命在?如果他们的主子分别是刘邦和朱元璋,恐怕早就挫骨扬灰,株连九族了!
/ E% J9 I+ R1 J! \7 B  有人也许会问,吴汉这样狠毒,老天难道没有报应吗?是的,吴汉虽然本人逃过一劫,灾祸却终究落在他儿子吴成身上。数十年后,吴成被愤怒的家奴所杀!看来,老天还是有眼,总算是用这种特殊的方式给成都数十万老百姓出了一口恶气!- G2 E5 m5 k8 X8 Y- _/ ]$ f% A5 Q* `
  吴汉屠城之后,拍拍屁股走人,可是却给蜀郡太守张堪出了一个大难题:如此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怎么收拾?这场毫无必要、惨无人道大屠杀,本来对洛阳朝廷满心欢喜的成都百姓,顿时将感激之情化作了冲天怨恨。它不仅给朝廷的善后处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难度,还在成都民众的心中播下了仇恨的种子,为六年之后的史歆“成都兵变”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 ~; M! R) B( l% i  不管怎么说,“成都大屠杀”―――这个极不光彩的结尾,总算是给刘秀统一天下的全局性战争基本划上了一个句号。从此,全国大部分地区终于告别了长达二十余年的战争岁月,逐步转到和平恢复时期。久违的太平盛世,终于要来临了……
 楼主| 发表于 2008-4-25 21: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六)克定西陲2 D) V) G1 L3 D+ z
  
+ p7 ~3 V: F: X9 o3 A. b; Q- d  对外开战与对内安抚,历来都是同时进行的。在接连征讨陇右、巴蜀的过程中,刘秀也在加紧“消化”、安抚已经克定的地区。其中,凉州十郡,尤其是原隗嚣控制下的天水、陇西诸郡,成了他重点需要安抚的地区。
/ x+ G7 p. I3 g8 w! o2 `. `% ?1 F  建武九年(西元三十三年)秋,在西、北、南三线同时开战过程中,刘秀还要面对很多棘手的问题。对于陇右诸郡,让他感到特别头疼的不止是屡叛屡平、反复发作的问题,最令他忧心的还是陇右地区的“民族问题”。
- ]; ?6 I8 X" [6 ]% c6 L6 H  凉州地区最大的问题不在北边的匈奴,而是西、南两面的羌族。这里的羌人分散成先零、参狼、烧当等若干个小部落。王莽末年以来,陆续进入陇右的金城、天水诸郡定居。因诸羌位处关中之西,因此多以“西羌”呼之。羌人的势力发展的极快,仅仅十多年,金城郡下属各县多为诸羌所控制。
; ?/ L/ F& N% w- e. C# T  在隗嚣统治陇右之时,诸羌羽翼已丰,隗嚣对他们毫无办法。无奈之下,只能对诸羌进行抚慰,将其编入部下,然后借其力来对付汉军。如今,刘秀取代了隗嚣,也同样为对付这些剽悍骁勇的凉州羌兵而发愁。对于这些人,到底该怎么办呢?
/ R* v! n$ V! C  这时,司徒掾班彪突然上了一道奏章。由于他久在河西,对于诸羌的情况非常熟悉,他提出了一个解决办法:“如今在凉州地各郡,到处是降羌。西羌茹毛饮血,被发左衽,又与汉人杂处而居。汉、羌之间,语言、服饰、饮食、传统等习俗都与中原不同。汉、羌本来和睦相处,本无矛盾。只因诸郡官吏、歹人歧视诸羌,又贪图财物,因而处处欺凌、压迫。诸羌穷困、民不聊生,无法活下去,因此诸羌才联合起来造反!. W' r7 t) m/ H' p& d1 w
  依照大汉旧制,朝廷在益州专设“蛮夷骑都尉”,在幽州部设“领乌桓校尉”,在凉州部设“护羌校尉”,他们手持朝廷符节,统辖守护当地,处理纷争。同时派出翻译,了解当地的动静,让边塞之外的羌人、夷人充当朝廷官府的耳目。一旦有了风吹草动,各郡县都可以提前得到消息,加强戒备,减少诸夷叛乱造成的损失!小臣以为:眼下之际,应按旧制设立“护羌都尉”,以明朝廷之威!”刘秀准奏,下诏重新在陇右设立“护羌校尉”,并任命隗嚣的老部下、熟悉诸羌事务德高望重的降将牛邯担任此职。牛邯到任后不久,诸羌很快得到了抚慰,逐渐安定了下来。在西线边境,自从隗嚣集团覆灭,窦融、梁统等人继续负责河西五郡,凉州诸地大体上安定下来。9 L" l0 X6 z% W) \) B3 f+ W* A
  建武十一年(西元三十五年)夏,了确保陇右的安宁,刘秀采纳了来歙的建议,诏命太中大夫马援为陇西太守、扬武将军马成为天水太守,共同镇抚陇右各地。不久,先零羌与西羌诸部落联合起来,进犯武都郡。面对羌军进犯,马援一战击破了对手,一万余羌人投降。从此,陇右一带,清净无事。
* V2 `4 [5 ^% O" i  马援是一个百世罕有之将才。他在陇西郡为政,不好苛繁之务,不求事事明察,从不为彰扬己能而妄求边功,从不烦扰百姓。行政诸务,必从宽简,又重视布恩施德,广立信义,因而深得民心。他对属下要求也很简单,只要识大体、称职奉法而已。宾客故人,不远千里前来投奔,日满其门。马援每日要么与宾客谈论学问,要么饮宴高卧,从不去衙门上班,当地却清净太平。- q3 j; u7 \; F8 j# [1 d$ w* s
  有一次,衙门掾吏前来府上奏事,马援申饬道:“这些小事,都丞吏、掾吏自己处理就可以了!为何要拿这些小事来烦我?老子之道,清净无为。惟有如此,心志才可遨游八极,才能为国家定大计、做大事!若是大姓豪强欺压黎民,奸猾官吏不听指挥,这才是太守处理之事,这才是他的职责啊!以后此类小事,不得禀报!” 由此来看,马援的为政之道,与隗嚣、公孙述苛刻繁杂相比,真是有霄壤之别!在马援的宽和无为政策引导下,陇西郡的老百姓逐步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 Q3 c$ v9 P$ C, {( h+ v5 q8 K6 H) F  马援虽仅在陇西做太守,只负责一郡之地。但他的目光,却是全局性的,并不局限于本地。在他的心目中,首先是要为朝廷做大事,为国家的安定尽一己之力!马援的这一点,满朝群臣无人能及。, h! v9 u% M6 ^& r) Z
  当然,这种自信绝不是凭空而来的,是建立在对陇右了如指掌基础之上,因此才可以放心大胆地让属下去做事!虽然他不具体处理行政事务,但他对于大局的把握能力很强,对自己极有自信。
9 e2 r' K" a: M9 x6 G6 t. [" M  比如发生在当地的一个突发事件,就显示出了马援过人的洞察能力。当时,陇西郡首府设在狄道县。邻县有人为了报仇,结伙攻击仇家,乱作一团,看上去好像是打仗。% c$ a# v5 }+ a3 S$ y$ G* l& ?3 p
  由于当地多年来一直受羌人骚扰,老百姓看到有人打斗,误以为这次又是西羌造反了。他们奔走惊呼:“不好了!羌人造反了!快逃啊!”一时之间,谣言四起。各地老百姓潮水一般涌入狄道城避难。狄道县令得报,大惊失色。急忙驰至太守府中。他准备向马太守禀报情况,请求其同意其紧闭城门,防止叛羌混入城内。同时,他还要求太守出兵平叛。
- x: F# O; k  u) E9 d  此刻,马府中正在大摆筵席,马援正在与宾客们饮酒作乐。守门家丁慌忙前来禀报:“狄道县令在外面,有要事求见大人!”马援叱道:“何事如此惊慌?没看见本官在这里招待客人吗?” 家丁道:“县令说羌虏来犯,已经快要入城了!”马援听罢,仰天大笑:“哈哈!”对于这个狄道县令,马援连面都不愿见!) c7 `0 p% B2 |* `2 e
  他对家丁道:“羌虏怎敢犯我!除非他们都活腻味了!告诉狄道县令,回衙门好好给我上班!要是他胆子太小,回家躲到床底下去吧!”过了几天,陇西郡中安然无恙,没有任何事件发生!全郡上下听说之后,都对马援叹服不已。
9 F6 U5 z+ W3 O- H! C  刘秀听到此事之后,对于各地的治安还是不放心。为此,他专门下了一道明诏,将仅仅在北边诸郡实行的特殊政策施于全国。他在诏书中通令诸郡:“各边境官吏:当遇到敌人进犯之时,如果力不足以一战就应该固守城池。如果出兵作战围剿,在追赶敌人之时,不受‘逗留法’的约束!”' A! r- t3 O+ _% A6 A9 Q* i5 N5 H
  原来,依照汉朝法律,担任太守、县令等地方官,如果遇到敌人进犯而没有及时向上级报告,当论罪免官。假如城池被敌人攻陷导致人民被杀害,财物被抢劫,当论罪斩首。汉法对地方官要求极严,连去什么地方都有明确规定!比如,汉法规定,地方官员在做官期间,无诏令不得出境,甚至连带兵打仗都不许越境围剿敌人!否则,就是犯法,就要受到法律的严惩!这种法律规定,称之为‘逗留法’。
0 A$ P  A- e. M+ K6 _' X' K  刘秀此举的目的在于,提醒各地要提高警惕,在紧急情况之下,可以突破法律约束采取紧急措施,采取权宜之计,最大限度地保持各地的安定。
: o# w! q& [" B3 R% d  刘秀的这一决策,显然是权宜之计。不过,这个决策还是非常英明的。但是,紧接着,他却又犯下了一个大错误。% g8 B4 r; l9 o$ U. a3 N' f
  建武十一年(西元三十五年)十月新任西征军主将、扬武将军马成率领西线汉军继续向陇南前进,拿下了河池县,彻底平定了武都郡。当时,盘踞在陇南的先零诸羌数万人,守住了各处险要关隘,准备依天险与汉军抗衡。马成与马援联军南下,深入武都腹地,大破羌军。除了少数逃走以外,先零大部投降。获胜之后,马成、马援联名上奏朝廷,请求将降羌全部移送入内地。不久,刘秀准奏。至此,原本居于金城、陇西边郡的羌人,正式东移,开始定居于天水、右扶风一带。
, J( i; B7 H1 \& b! v  刘秀批准马成、马援的建议,不将西羌人就地安置,而将其内迁与汉民杂居、甚至令其进入关中的做法,非常不妥。从此后事实发展来看,这是一个极其严重的错误!+ c* m- h4 T2 v" r/ D
  由于西羌之人多以游牧为生,逐水草而居,不善务农。羌人内迁之后,他们为了谋生,必然找合适的土地放牧。同一块土地,汉人要种田,羌人要放牧,彼此之间产生矛盾冲突几乎是无法避免的。当然,在刘秀这样雄才伟略之君的手里,国家强盛,羌人还能有什么发言权?- e% f7 N% o1 h  U
  然而,到了数十年之后,洛阳御座上早已换了别人。后继之君,谁个有刘秀那样的控制把握能力?随着东汉的中衰,羌人势力日益增大。汉、羌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终至不可调和,为若干年后的西羌大暴动埋下了祸根!
2 Y7 x; h/ H" h. [* E7 r+ m" O9 U  羌人内迁之后,洛阳朝臣们都认为:金城郡地处羌人故地之西,距离关中路途遥远,多强盗出没,没有多少战略经济价值。他们向刘秀建议,应该放弃这块土地,撤销金城郡,将当地的汉人全部迁徙回内地!* p9 D! [" v4 `: j9 s
  马援听说后,立即上奏刘秀,对此表示坚决反对。他上奏说:“羌人故地之西,城池完善牢固,容易防守。而且金城郡之地,肥沃膏腴,水源丰富,有灌溉之利。如果让羌人占据了这块土地,在湟水流域经营坐大,必然会对陇西、天水一带骚扰不休,为害极大。如此一来,对西部边境的稳定极其不利。金城郡,绝不可弃!”/ q" G$ z. ?2 R! B% s/ F5 Q5 g
  刘秀读了马援的奏章,认为他说的有理。下令将由迁到内地的三千余口金城郡汉人遣返回去。
/ @! H) x; M. W7 A' [" c$ p  为了加强金城郡一线的防务,马援任命官吏,修缮城郭,兴办集市、建立商业区。又兴修水利,鼓励农桑。他的举动立竿见影,很快取得了成效。在很短的时间里,金城郡的人民安居乐业,逐渐安定下来。此后,马援从塞外召回别种羌人到金城定居,又上奏刘秀让这些少数民族的首领继续担任原来的官职。刘秀对马援的建议言听计从,一律照办。
: \9 y6 E  q$ X5 d7 L7 w  建武十二年十一月,吴汉入川之后频频报捷,刘秀认为现在马成从陇右南下已经毫无必要,他调整了部署,诏命马成不必南下转而班师回洛阳。此刻,刘秀的妹夫大司空―――李通,可是李通本人多次奏称身体有恙,不能胜任,坚决要求辞职归第养病。三公如鼎足,缺了一足怎么能行呢?恰好马成班师回京复命,刘秀只好于十二月一日下诏,令其取代李通,代行大司空事。1 j! P2 y$ x1 y
  至此,陇右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下一步就该收服河西五郡了。窦融、梁统长期在河西,刘秀实在是不放心。现在,是把这几条“地头蛇”关进洛阳笼子里的时候了。- f# k7 h- T* S" t' H3 m6 D
  为了彻底安定河西,防止窦融、梁统等人在河西坐大,成为隗嚣、公孙述第二,刘秀对窦融、梁统等人也采取了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
( T+ ~! o( k" a- e1 `. [  建武十二年(西元三十六年)末,在评定了羌乱之后,刘秀下诏将河西五郡诸将全部召回洛阳述职。他们包括:
. }! R# o, L3 v1 [6 s  行河西五郡大将军事窦融,武威太守梁统,张掖太守史苞,酒泉太守竺曾,武锋将军竺曾,酒泉、敦煌太守辛肜,金城太守厍钧。窦融、梁统等人奉诏,率领官属即刻东归洛阳。
2 u; ]; U3 F. b( s  河西和平数百年,诸将都积累了大量财宝,都是富可敌国。单单是随行马车就有一千余辆,还带着无数牛羊,成群结队地东来,远远望去,漫山遍野,看不到尽头。
& r" M# \7 i" j! s  窦融一行到了洛阳城门之后,在城门口停下,派人将凉州牧、张掖属国都尉、安丰侯印绶奉上,派人送给刘秀。自己则带着河西诸将在城门口待命,请刘秀指示。刘秀得报,派使者将这些印绶全部返还,请窦融一行进城。刘秀为了抚慰河西诸将,亲自召见窦融等人,待以诸侯之礼。任命梁统为太中大夫,加封又将他的四个儿子都任命为郎官。又对窦融、梁统以下诸将大加赏赐。刘秀对于窦融、梁统等人的恩宠之盛,轰动了整个洛阳。
6 j; Z8 ]0 ]7 E- W5 z3 P- A  窦融来到洛阳之后不到两个月,朝中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人事变动,把他看的眼花缭乱。建武十三年(西元三十七年)正月一日,大司徒侯霸病逝。这一位置空缺了接近两个月,刘秀一直迟迟没有任命新的人选。二月,刘秀下诏,改任窦融为冀州牧。还没等到他出发,刘秀又于当月十九日下诏晋升其为大司空,位列三公。
) Q4 t+ m! [* L; K& i4 K# ]  |  这一任命,令窦融内心惶恐不已。他心想:“我窦某人不是圣上的旧臣啊!这初来乍到的,怎么把老臣马成挤下去了?这不是明摆着得罪人吗?不行,这个位置不是我应该坐的,还是找个机会辞职回张掖!”
. I* `* x8 H" v5 f8 |3 h  x  窦融打定主意,每次朝见之时,对于位在其下的老臣们,他都是毕恭毕敬,甚至有些谦卑。刘秀觉察到了窦融的异样,却依旧不动声色。对窦融的态度,还是一如既往地温厚、亲密,从不把他当外人看,一如跟随他多年的老臣们一样。刘秀越是这样,窦融越是觉得不安。他多次请求辞职,又请求免除自己的爵位。刘秀每次都婉言慰留,不予批准。* T8 R" ]0 _: m+ r
  窦融无奈,为了表达自己的诚意,他厚结侍中金迁,让其在刘秀面前为自己说好话。他又再次上书:“小臣窦融今年五十有三,犬子今年才十五岁,质性顽钝,不堪造就。臣对其朝夕教导,令其学习五经六艺。从不让他观天文之技,学谶纬之术。臣只想让他心怀恭敬之心,具肃慎之品,生畏惧之心。按照朝廷之法,恂恂而行。臣不想让他有什么才能,这样的人,怎么能够连城广土,享受过去只有大汉诸侯王才能够拥有的封国土地?”同时,他又托人上奏,再次要求辞职回河西。, h0 t# R% S( z+ X0 v9 {
  窦融如此“不识抬举”、没完没了的纠缠,刘秀终于有些愠怒了,但他并未当场发火。几天之后,朝会结束之后,窦融迟迟不肯离去,欲言又止。刘秀心知其意,心中很不痛快,令侍从给窦融传话:“窦公!如果没什么事的话,请您赶紧下殿回府!”窦融无奈,只好怏怏而归。+ E7 F9 B2 l( f% x5 j
  又过了几天,朝廷又举行朝会,刘秀为了堵上窦融的嘴,干脆让人直接给窦融下了口谕:“前一阵,朕就知道窦公想辞职让爵,返回故乡。因此,朕让使者转告窦公,那就请您看着办吧!如果夏天热了,您就回去避暑!冬天冷了,也可以回去过年!今后请窦公自便,朕不管了!今日朝会,只论国事,不得就此再言!”窦融一听,知道圣上已经很不高兴了。他心中恐惧,再也不敢提辞职的事,更不敢提回河西的想法。从此,窦融等河西诸将在京师洛阳定居,彻底安定下来。
& X; T( b1 T! \, \  三月十二日,刘秀拔擢沛郡太守韩歆为大司徒。至此,缺位数月之久的三公班子终于配齐:大司马吴汉、大司徒韩歆、大司空窦融三人,组成了新的领导班子。( c5 f4 b* s- z5 x6 T
  从这些细节来看,刘秀对于以窦融等河西诸将,还是心存疑虑。之所以如此安排,就是要让他们留在洛阳享受荣华富贵,就是要让他们处于自己的掌握控制之下,而绝不会允许他们返回河西故地作威作福!此前,对于耿弇的父亲上谷太守耿况,也是如此办理的。耿况的儿子耿弇在刘秀手下做到了建威大将军,对朝廷忠心耿耿,屡立功勋。刘秀尚且不放心,担心其久握兵权,如果让他的家属长期在边境居住,一旦有变,如何得了?
# R, D2 x% h- a, A2 a( J  刘秀不放他们回去,主要是担心他们在当地根深蒂固,势力盘根错节,将来无法对付。从眼下来看,他们当然是表示效忠朝廷的。但是,谁敢保证他们不会步彭宠、隗嚣、公孙述之后尘?要是放这些人回去,谁敢保证他们不会再起兵割据造反?即便他们不生事,也难保他们的子弟不生事。他们的子弟要是叛乱,不仅会让他们的名声毁于一旦,而且对于刘秀自己的用人声誉也将带来负面影响。
8 ^, h& |+ J( ?  将这些人全部召集到洛阳定居,授予高官显爵,就是要全其令名而终。一方面,彻底斩断他们割据自立的想法,从根本上铲除发生不安定事件的土壤,维护来之不易的统一、安定局面。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这些人能够保全名节,让其得以善终。从这点来看,刘秀为了维护天下统一、和谐安定,又为了窦融、梁统、耿况等人的生前身后,真是殚精竭虑、煞费苦心。
& m" `: \- T, T8 O  凉州既已安定,刘秀还要对付最后一个敌人―――卢芳。只有驱逐、消灭了他,全国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统一。打天下,要经历多少艰险啊……
 楼主| 发表于 2008-4-25 21: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七)四海归一( F4 \- ^! @- {% C. _# N
  
7 o6 ?1 w% A. ^. _! V  建武十二年(西元三十六年),刘秀在关注南线战事的同时,对于其他各地的平叛、安抚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此刻他只想着早日平息实现天下太平。
9 V8 A* k; @9 E3 `  自从十四年前舂陵起兵以来,一场又一场惊心动魄的血战,一场又一场你死我活的拼杀,尸骨成山,血流成河。老百姓的血,流的够多的了!这个仗,他是一天也不想打了!/ R4 F! v4 S( J8 c6 A- ~
  光阴如梭,星转斗移,不知不觉之中,十四年过去了,刘秀从一个乌发挽首的二十八岁青年,变成鬓角斑白的中年人。战马背上的殊死厮杀,中军帐中的殚精竭虑,已经让他有些疲惫不堪。令他惆怅百结的是,早年跟随自己打天下的功臣们,不断地凋零物故。看着这一长串亡故者名单,刘秀不禁有些感伤:
( ]: s6 z& I) S4 R# W! C  建武二年春,骁骑将军、昌城侯刘植围剿流民军时阵亡于河南郡密县。同年十月,骠骑大将军景丹病故于弘农郡华阴县军中。5 {3 B; y, X- [/ q9 b; L
  建武二年秋,右将军、槐里侯万修病故在南阳军中。
2 o" g9 Y% C) D! P9 o  建武四年十月,太傅、褒德侯卓茂病故。/ d  r  g* O0 J# I) I. e* [9 }0 [
  建武五年冬,信都太守、阿陵侯任光病故在信都太守任上。
2 x, j# l- y, r: Z  建武六年,前和戎太守、灵寿侯邳彤病故。
8 k/ \) P% _$ N) F0 M1 m  建武九年春,征虏将军、颍阳侯祭遵病故于汧县军中。
1 F4 w5 }" |4 o! Q4 P2 B; L  建武十年,前虎牙大将军、韂尉、安成侯铫期病故于洛阳。同年夏,征西大将军、阳夏侯冯异病故于冀县落门军中。% I& D  n, L1 @# r3 t( R
  建武十一年三月,中郎将、征羌侯来歙在武都郡河池军中遇刺身亡。十月,征南大将军、归德侯岑彭在犍为郡武阳县遇刺身亡。! p1 J) X2 z, _! O( G# e# T* q
  建武十二年,横野大将军、山桑侯王常病故于涿郡故安县军中;0 Q4 E* b2 |& w$ m
  东郡太守、耿乡侯耿纯病故于太守任上。前上谷太守、牟平侯耿况病故于洛阳
/ {: p/ h* B9 @( T) a4 |$ l  建武十三年大年初一,大司徒侯霸病故于洛阳……$ y9 M# @" L  T. c* p
   如此之多的能臣猛将的物故,使刘秀伤感不已。近三五年来,他本人也患上了严重的偏头痛、风眩之症。稍微一用脑过度或者长时间久坐,四肢就不能动弹。打了十几年了,还在打。多年的戎马生涯,令他头上早早地萌出了华发。他时常顾影感慨:“这个仗,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难道要打到须发皆白么?”
  ~. A/ m6 A& S  b  建武十二年冬,隗嚣、公孙述虽死,战争却还在继续。卢芳集团的存在,还是让刘秀难以安枕。由于帐下无人,北线战场未免有些捉襟见肘。无奈之下,他只好在残存的将领之中,重新挑选北线主将人选。由于汉军主力在南线,无法及时北调。他只好以骠骑大将军杜茂、讨虏将军王霸二人为主,组织汉军二线部队进行防御。
) D7 l5 W$ J# Y, l% @& ]  王霸在建武九年以后,一直作为上谷太守镇守北边。由于汉军主力南去,又遭到高柳之败,士气低迷。另外,匈奴骑兵的军力强大,来去如风,机动性极强。以步兵为主的汉军,在北边对于其毫无还手之力。匈奴人在北边一点,肆意飞驰。对于匈奴,各郡拘于“逗留法”的限制,不敢越境追剿,每每让其大肆抢掠一番之后,从容走脱,满载而归。" C6 G% @& v/ ^: M5 u
  为此,刘秀专门下了一道明诏,通令北边诸郡:“捕击胡虏,无拘郡界。”也就是说,不必拘泥于“逗留法”之约束,只要能够击退匈奴的进攻,无论怎么处置,你自己看着办。但是,由于兵力严重不足,王霸虽然有心杀贼,却是无力改变现状。建武十年春,大司马吴汉率领王霸、王常、朱祐、侯进一起北征,大破匈奴于平城,将其全部驱逐出塞。从此以后,北边暂时得到了安定。0 c6 J7 Z- L# h& L! N) W0 q6 K. }
  然而,此后的几年,北边诸郡一直动荡不安。卢芳与匈奴、乌桓联合,数次犯边。刘秀派骠骑大将军杜茂等将兵镇守北边,修建飞狐道,修筑亭障,建立烽燧,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杜茂与王霸携手,与匈奴、乌桓等外寇展开了大小数百次战役,双方互有胜负。然而,由于杜茂、王霸所部,并非汉军主力。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实力上,都明显出于劣势。因此,始终无法彻底击败匈奴。! `9 d6 M, [$ e
  为了彻底解决北方边境问题,刘秀不得不于建武十二年冬作出了一个无奈的决定:将天下各郡的囚犯从鉴于里释放出来,组成一支特殊的军队,派谒者段忠率领,开往北方戍边!
. }+ x3 f5 \/ p( |, E) E5 c$ ^$ q  段忠到了北方之后,与杜茂回合。段忠发动北方士卒动手修筑戍卒守望亭台,修建烽燧,以为边境报警之用。又从内地向边境运输大量的丝缣、布帛、金银以慰劳镇守边关的士卒。运输战争物资的马车络绎不绝,行成一条长龙,冠盖相望。杜茂也在楼烦城周围屯田,用驴车向东转运军需物资。通过不懈的艰苦努力,刘秀终于使得北方不利的军事局面得到扭转。在给养物资供应的大问题解决之后,刘秀一直在等待机会。只要时机成熟,他打算尽遣主力北上,一举将卢芳集团彻底歼灭!他在等待着,等待着吴汉所部平蜀归来!# e! e: y. C5 V6 q! s& Z3 `
  到了建武十三年春,刘秀终于迎来了战机……
, j/ W! W8 [$ B6 Y1 W! W$ r: O  这年二月,刘秀诏令捕虏将军马武率领汉军北上,屯扎在虖沱河一线,以备匈奴。就在刘秀为如何驱逐卢芳大伤脑筋之时,在雁门郡传来了一个令刘秀振奋的消息:卢芳逃走,北边五郡全部收服了!这次,为朝廷立功的是雁门太守郭凉。
7 g' v5 j: P! v  郭凉字公文,是右北平郡人。他是个身高八尺(一米八四)的彪形大汉,力气威壮。这人虽是个武将,却饱读诗书,精于谋略,智勇双全。他久在北边,对边陲军政事务非常熟悉,经验丰富,威望很高。建武二年二月以前,彭宠还未反叛之时。幽州牧朱浮发现郭凉是个人才,将他召辟到门下,任命为兵曹掾,专职负责北边军事。此后,彭宠、张丰陆续反叛,郭凉协助朱浮抗击叛军,为朝廷屡立功勋,因功被加封为广武侯。彭宠、张丰败灭之后,郭凉积功擢升为雁门太守,专门对付卢芳。
# ]; i5 f; \7 g; s5 H  建武十二年冬,郭凉向刘秀上奏:“卢芳部将贾丹、霍匡、解胜杀了主将尹由,持着他的首级向朝廷投降了!”
, C0 d9 b5 p- c" Y  原来,几年前,尹由被卢芳所派遣,进入雁门抢掠烧杀。胁裹雁门人贾丹、霍匡、解胜参加他们的队伍,并任命其为将军,共同镇守平城。此时,贾丹等人听说卢芳攻击云中不利,于是决定反正归汉。贾丹、霍匡、解胜三人合谋,杀了尹由,拿着他的首级到雁门向郭凉投降。刘秀览奏大喜,将贾丹、霍匡、解胜三人都封为列侯。并下诏运输金帛,赏赐杜茂、郭凉手下的将士以及平城投降的民众。平城举城归汉之后,不断有卢芳属下的城池派人前来要求投降。郭凉亲自前去接收,杀掉了奸猾豪强,抚恤老弱百姓。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雁门郡境内被卢芳集团窃踞的城池几乎全部反正。7 t8 P2 K. u$ j
  此时,卢芳令部将随昱留守九原,正在亲率本部攻略云中郡,企图继续与汉军对抗。然而,在汉军的严密防守之下,卢芳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始终无法拿下云中城。随昱也听说了尹由被杀的事,觉得再跟着卢芳干下去也没有什么前途,遂与部下密谋劫持卢芳向汉军投降。9 l5 `  H  l3 [
  不了,消息却走漏了。卢芳觉察到了身边有异象,又得到雁门郡已经全部反正归汉的消息,恐惧万分,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他深知自己不得人心,担心自己被部下劫持。一旦落到这种田地,只怕是性命难保。他思来想去,决定还是“三十六计走为上”,穷途末路之际,卢芳顾不得许多了。于是,卢芳带着亲信十余人弃军而去,逃入匈奴境内避难去了。卢芳逃走之后,其部下群龙无首,都前去依附随昱。随昱立即率领随从南下洛阳,向朝廷诣阙请罪,附首投降。刘秀任命随昱为五原太守,加封镌胡侯。重赏随昱,让他回去继续任职。
8 |( m$ A# E1 Q6 H  为了表彰雁门太守、广武侯郭凉在解决卢芳集团的过程中为朝廷立下的大功,刘秀下诏改封郭凉为修侯,为其增加所食县邑。又任命郭凉的儿子为中郎,让其在自己左右宿卫,以示荣宠。
+ U- |$ h" b1 `/ U1 I  卢芳集团的最终覆灭,标志着天下的最终完全统一。刘秀完成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实现了再造汉室的伟大理想。
4 F4 `8 |) p$ V& {# l: e  遥想当年那个初冬时节,刘秀跟着大哥刘縯,带着刘氏举族老小,散尽家财,慨然而起,首先树起复兴汉室的旗帜。舂陵老宅燃起熊熊烈火,映红了他坚毅的脸庞。这声冲天的惊雷,奏响了他人生中最壮丽的乐章。2 q% t2 p8 L. `9 {3 m5 x4 l
  他在大哥刘縯带领下,手持长剑,骑着耕牛,与舂陵刘氏举族男女一起,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反抗王莽暴政、复兴汉室河山的漫漫征程。他以惊人的胆略,迈出了建功立业的第一步。他经历了十五年的血战,栉风沐雨,披荆斩棘,使得国家重新统一。至此,九州同轨,四海归一。赤县神州,在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动荡之后,终于安宁了下来。8 T6 H* D/ |  o6 C8 d- H6 x
  回首刘秀的统一之路,艰难无比。刘秀几乎是白手起家,却扫平了诸多实力远强于自的天下群雄,完成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奇迹!明末大学者王夫之在他的名作《读通鉴论》中,认为刘秀创业之艰难,无以伦比,其人“神武不可测”。他甚至认为:“三代而下,取天下者,唯光武独焉,而宋太祖其次也,而大已醇矣!” 倒在刘秀重拳之下的枭雄们,只能怪自己错生了时代!最后,让我们来数一数他们的名字吧!& c, u- y; [& e/ z, R, ~
  王寻、王邑为主将的王莽政权主力―――四十三万大军;+ n9 m$ u" s" n* J; m0 x
  王郎为代表的数十万河北割据势力;/ D+ f+ n" B7 ~3 @; Y0 D! o9 }$ \
  樊崇为首的赤眉、铜马诸部百万流民军;
) n2 w. a# M8 N& v  b  朱鲔、李轶、尹尊等人为代表的四十余万更始政权军队;, X. ~6 I- W9 p: _/ T% {% b
  秦丰、田戎、李宪为首的南方数十万割据势力;
2 s+ f' t! r. Z# l2 H  彭宠、张丰、刘扬为代表的数十万北方军阀集团;
4 _3 K) W9 p: b- g4 c) r  董宪、佼强为代表数十万的五校流民军残部;0 h' `8 N. @. s; n* f
  延岑为代表的二十余万西部军阀势力;3 R, r8 Q  Y% Y  D
  苏茂、周建、庞萌为代表的更始叛军;3 r2 L+ H/ p+ B& q8 K/ t9 x$ d1 `
  张满为代表的西部少数民族割据势力;3 e2 o! C) S/ s0 D' {. V
  邓奉、董?为首的南方叛军;
) Y4 t0 u: J5 D1 ^/ u' A  张步为代表的青州、徐州地方割据集团;* M9 r/ f: F# x6 p) N  B( H
  隗嚣为代表的陇西、天水地方割据集团;
6 P4 n8 S# j+ ~! Q  公孙述为代表的巴蜀地方割据集团;: @) O6 X+ H/ [2 z4 T2 G
  卢芳为代表的北地、安定、雁门地方割据集团;! i4 v4 f6 I2 `$ \  h0 P
  ……* y/ \; e/ s( `
  当年,汉高祖刘邦取天下,只用了不到六年时间,而刘秀却整整用了十五年!不管怎么说,历尽了千难万险,国家总算是最终得到了重新统一。此刻的神州大地,熊熊烽火已经熄灭,文景、昭宣之后的第三个盛世―――建武盛世,就要来临了……
 楼主| 发表于 2008-4-25 21: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建武盛世
( K+ r  p3 T: S9 g9 U  3 u5 L- E' h5 [/ i
  (一)勋臣归宿
, z# N! K- I/ s) ~- a  % W& r+ m9 n( i0 ]
  建武十三年(西元三十七年)春,全国大业宣告完成。这时,刘秀正在考虑着:如何对待打天下的老臣,今后应用谁来治理国家呢?
$ W8 ]; ^8 V1 E2 O$ p0 Z8 K4 N  按一般常理,谁打江山,当然由谁来坐。治理国家,开国功臣毫无疑问应是首选。但是,刘秀却并不这么看,他的思虑更为深远。在汲取了历史经验教训之后,他作出了一个决定:除了极个别人以外,功臣们一律不用,全部以侯爵身份归第闲居。笔者认为,刘秀此举用意有三:+ k) O* d$ ]$ c
  一是防止功臣功高震主,避免尾大不掉、权臣干政的发生;9 f1 Y1 R7 N! Z' o
  二是避免功臣居功自傲,违法乱纪。避免皇帝对其依法惩处,以全君臣之谊,令其善保晚节;
: w4 {  P% G9 a* P6 e. J  三世提拔选用新人,避免人才被旧臣压制,便于后任君主控制。% z1 T) ?) I% O. N) l
  刘秀不用功臣治国,是一个非常正确、妥善的决定,体现出了他的宽仁之心与深谋远虑。
6 u' v7 f0 |& ]. c" x& ]/ X  从历史的教训来看,任用开国功臣治理国家,却使得他们每每不得善终,留下无尽的遗恨。这种结果,不但让功臣们付出了血的代价,而且使迫不得已对功臣下狠手的君主们在史册中留下了不尽骂名。
5 E4 H, f% q) `  比如,春秋时期,吴王阖闾、夫差父子与名将孙武、伍子胥就是典型例子。孙武在破楚成功之后,为了保全性命,辞职让爵,飘然隐遁而去,得以善终。伍子胥却恋栈不去,最终被迫自杀。
% d9 W0 n3 j6 F2 @# e  无独有偶,越王勾践的谋臣范蠡、文种,其结局也与之类似。范蠡、文种在帮助勾践灭了吴国之后,范蠡看出了门道,心生去意。他曾给文种写信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脖仔细颈,口如鸟喙。这种相貌的人,只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你为什么还不离去呢?”文种将信将疑,不听范蠡的劝告。他为了保全自己的官职爵位,称病不朝,企图以此韬晦避祸。结果又如何呢?在勾践授意之下,有人诬告文种企图谋反。勾践赐给文种一把宝剑,对他说:“文先生!当年您曾教给寡人灭掉吴国的七种方法。如今,寡人只用了三种就成功了!其余四法都存先生的心中,实在是遗憾啊!请先生将它们带到先王那里去尝试一下!”文种这才明白,勾践是要逼自己自杀!他心中后悔不迭,可惜已经晚了!最终,他伏剑而死。同为勋臣的范蠡,由于不辞而别,侥幸保住了一条性命。9 ^* C( W/ x9 s7 P8 {  Z
  吴越两国之事,何其酷似!孙武、范蠡飘然而去,伍子胥、文种不得善终,夫差、勾践落下了千秋骂名!
! P& M1 w# L0 p  再比如,刘秀的老祖宗刘邦,也与夫差、勾践一样,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尽骂名。屠杀功臣,成为他最被后人诟病、非议的一个方面。其实,刘邦何尝想杀人?何尝不想给自己在史书上留下光辉的一笔?他实在是有他的难言之隐。对于张良、萧何、韩信、彭越、英布、卢绾等为自己立下了汗马功劳的老臣们,他是最了解不过了。
% r+ _, H& M4 r5 Y1 P1 M" i  对于功臣们,刘邦曾有过一段意味深长的公开评价:“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朕不如张良。治理国家,抚慰百姓,论功行赏,保障军粮给养,朕不如萧何。率领百万之众,战则必胜,攻则必取,朕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朕能用之,此朕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因此被我所擒!”
2 \. l3 n4 Y# |& c3 W  对于功臣们的特长、能力以及作用,他的认识很深刻。但是,战争结束之后,刘邦却认为功臣们在打天下时的特长、能力,恰恰成了今后对皇权的最大威胁。为了确保子孙后代坐稳江山,他被迫开始了有步骤的清除功臣计划。
  p' c' v7 }6 w2 @, L2 S" \  张良是个聪明人,与范蠡一样,他远遁山林,不问世事,最后得以善终。萧何也是聪明人,不惜自污,用贪赃枉法的丑行自损品德,降低声望。最终,他也侥幸逃脱了这一劫。可是,其他的贪图富贵权力的功臣们,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 ?7 I2 \* M( ]1 T8 q  汉初所分封的八个异姓王:韩信、韩王信、张耳、吴芮、彭越、黥布、臧荼、卢绾,除了张耳、吴芮早死之外,其他六人无一善终。实际上,他们算是运气好,要是多活几年的话,也是难逃一死!事实上,他们的后人王爵被废,九死一生,最终靠着运气才苟活了下来。韩王信、卢绾被逼外逃,韩信、黥布、臧荼被迫谋反,身首异处。最可怜的是彭越,忠心耿耿为刘邦效力,最后却被冤杀,其尸剁成肉酱,被刘邦分赐给朝臣们吃!
& t5 N/ T! ]+ ~0 ^+ |/ u$ |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君臣之间从战争年代生死与共的战友,演变成不共戴天的死敌,真是莫大的悲哀!那么,如何妥善解决这个问题呢?2 I3 R# Z3 ^/ ^2 J( d8 L1 u( j
  当时,刘秀身边健在的老臣宿将们,还有邓禹、吴汉、贾复、耿弇、盖延、寇恂、朱祐、坚镡、臧宫等人。在战争年代,功臣们冒着飞矢走石,出生入死,为汉室的中兴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们披肝沥胆,舍生忘死,对朝廷都是忠贞不二。开国之后,如何对待他们就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如果用他们治国的话,会带来很多弊端。比如,假如功臣居功自傲,违法乱纪,滥用职权,皇帝是处理还是不处理?如果处理的话,轻则罢官革爵,重的还要杀头灭族。# ^& c6 ?) }' j' N" T
  开国皇帝一直在考虑身后:自己若有个三长两短,早早撒手人寰的话,柔弱的太子,如何能够统驭这些人?君弱臣强,干纤枝盛,岂不是又要改朝换代?
; s: |1 _/ O8 ?+ [  功臣们为了打消皇帝的顾虑,举手投足谨小慎微,生怕被抓住把柄。皇帝则千方百计地搜集证据,罗织罪名,必定要置功臣们于死地不可。韩信、彭越有什么罪过?为什么要杀他们?刘邦觉得自己活不了几天了,要是不除了这些后患,自己两腿一蹬,老婆、孩子成了孤儿寡母,谁能对付的了他们?为了确保子孙的御座不被功臣们夺去,开国之君们往往不遗余力地清除功臣,甚至不惜背上滥杀无辜的恶名。
# X" E6 P% q+ v% @  但是,如此一来,副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它不仅功臣们辛辛苦苦半辈子获得的功勋一笔勾销,皇帝还落了一个“屠戮功臣”的恶名,君臣之间几十年积累的情谊全部化为乌有,荡然无存。合作了几十年了,到了最后还要撕破脸皮?真是太伤感情了!真是两败俱伤!
5 P& E" _/ Q8 c" h  对此,刘秀也是深感困惑,忧心忡忡,惆怅不已。他在思考一个两全其美的万全之计。终于,他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所有功臣,绝大多数不用!今后他们什么也不用干,朕把他们养起来!收回他们的所有权力,另选他人治国!
7 p1 S+ Z2 _- J0 b( f' W  建武十三年四月,大司马吴汉班师回京。此后不久,蜀郡太守张堪派人将公孙述遗留的瞽师、郊庙乐器、葆车、舆辇等御用品送到洛阳。刘秀虽已登基十三年,由于忙于征战,这些东西他还真没有见过!这下好了,御用器物都配备齐全了。可怜公孙述,“忙活半世,却为他人做了嫁衣,”真是可悲可叹!- [+ \1 m) n  g$ c& H
  这天,刘秀显得分外高兴。他亲自主持朝会,重新封赏宗室、功臣、外戚,并设宴款待有功人员。这次分封的规模比十一年前的那次要大的多。新封者、增封者总有三百六十五人。其中,刘氏宗室以及樊、郭、阴等三姓外戚四十五人封王、封侯,其余的三百二十人全部是勋臣。3 h% F. J' d5 ?" v" d( G) Y
  刘秀以邓禹功高,当然应排第一。加封其为高密侯,食邑高密﹑昌安﹑夷安﹑淳于四县。又封其弟邓宽为明亲侯。位居次席的是吴汉,就封广平侯,食广平、斥漳、曲周、广年四县(与建武二年相比,维持不变)。东汉一代,人臣就封最高不过四县之地,从此立为定制。其余健在的功臣如贾复、耿弇、寇恂、盖延等人,皆就食一县。
1 _! B6 |6 }6 B# c4 O  对于在征西、征南过程中独当一面,为国家统一立下赫赫战功业已故去的冯异、岑彭、来歙三人,刘秀给他们的后人予以特别封赏。改封冯异之长子―――阳夏侯冯彰为东缗侯,食邑三县(阳夏、东缗以外,其他一县不祥),次子冯?为析乡侯不变。岑彭长子岑遵就封细阳侯不变,特封岑遵之弟岑淮为穀阳侯。来歙之子征羌侯来褒维持原封不变,特封来歙之弟来由为宜西侯。
4 }5 n" f) m+ D0 ^  冯异两子得封,冯彰、冯?二人总共得封四县,一门两侯。岑彭、来歙家族得封两侯,不过只食两县而已。其他故去的老臣,如祭遵、铫期、景丹、耿纯等,刘秀也一一封赏其子孙。( C6 ^" d% j' r: P. v( I" k
  封赏完毕,刘秀正要开言劝老臣们退休回家。不料,太子刘彊却突然从中插了一杠。
. m2 u0 }2 w2 p  A  b  N- h2 ]  刘彊是皇后郭圣通所生之长子,如今已是十三岁翩翩少年了。十几年来,刘秀一直很注重对皇子们的培养、教育。对于刘彊、刘阳两人,他用心最深。他让名儒王丹、张湛先后做太子太傅,给刘彊做专职导师。阴丽华所生的东海王刘阳也已经九岁了,刘秀也给请了学问大家丁鸿做老师。刘秀一直在暗中观察,看刘彊、刘阳两人哪个才是未来大汉的真正天子!但是,二人一般的谦虚好学,难分伯仲。对此,刘秀一直心中迟疑,犹豫不定。) ^, a6 |; n6 |0 |
  此刻,刘彊向父亲刘秀当众提问:“久闻父皇善于用兵,今日能否为儿臣讲述一下排兵布阵之道?”刘秀一听这话,马上把脸沉了下来,一句话也不说。
5 @" A0 p% Q, z7 k9 }  长期的戎马生涯,使得刘秀患上了风眩之症,经常莫名其妙地头晕。多年征战,民生凋敝,已经无力再战。对打仗,他是深恶痛疾、极度厌烦。本来,他今日正是想设法收取诸将手中的兵权,止戈息武,休养生息,太子刘彊居然当众请教如何作战,这岂不是添乱吗?
3 |9 t  u" `+ u8 S( M, ~! N& G  邓禹、吴汉、贾复等人一看圣上不高兴了,他们知道刘秀的脾气,也都吓得不敢吭声。刘秀沉默良久,缓缓地道:“昔日卫灵公向孔子请教军中阵法,圣人不答。太子!军中诸务烦杂,不宜尔所知!”刘彊本来是想借机讨好一下父皇,不料拍马拍在马蹄子上,惶恐不已。
# ?( F8 t& m- O% A9 o  刘秀笑笑,并没有继续责怪不懂事的太子。他转脸对邓禹、贾复等人道:“诸君!你们多年以来随朕征战,真是辛苦了!如今天下已定,朕不想让各位再劳力了!治国之道,错综复杂,吃力不讨好。如果出了差错,对你们又有什么好处呢?不如回家颐养天年,与子孙一起共享天伦,岂不美哉?”. y3 ^$ K5 K! Q1 v' c9 M
  “说话听声,锣鼓听音”。在场的邓禹、贾复等人听了,马上明白了刘秀的心思。散朝之后,邓禹、贾复立即回府与各自的家人商议。几天之后,他们二人分别上奏,要求辞去一切职务,以列侯身份就第,不再参与朝政,回家专心研究儒学。
& A: n/ h) E/ E9 v5 |; h: c  邓禹、贾复二人一带头,耿弇、盖延、朱祐等人也不甘落后。他们纷纷献上大将军、将军印绶,表示愿以列侯就第,主动要求不再承担任何具体军政事务。
  c; O* V( @5 j$ w- a  由于功臣们“深体朕意”,刘秀大心中喜。几天之后,他正式颁诏,宣布从此革除左、右将军官名,建威大将军、虎牙大将军、建义大将军之类的“杂号将军”职务一并废除。对于耿弇、盖延、朱祐等功臣们,全部加以“特进”之位,回家里居。就这样,此前实权在握的功臣们,都成了“无官一身轻”的“国策顾问”。功臣们之中,惟有高密侯邓禹、固始侯李通、胶东侯贾复三人例外。邓禹等三人时常与现任的三公九卿商议朝政。其他的功臣除非特别召见,一律不再过问政事。
4 [: h9 k: h6 I/ o& _& i& s  由此来看,刘秀处理功臣问题的思路是:“朕用高官厚禄把你们都养起来。只要你们不谋反、不犯十恶不赦的滔天大罪,你们随便好了!你们以及子弟所犯的小错,朕都包容!朕有这个气度!”同时,他还特别指示有司:“各地向朝廷进贡的贡品,先赐功臣列侯,然后才归皇室享用!”就这样,刘秀通过巧妙地“顺水推舟”之计,顺利地将诸将掌握的兵权全部收回。) s8 Q9 Z/ M" A$ c9 n( n
  解决了功臣问题,刘秀开始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如何治理好国家上来。“创业难,守业更难。”打天下经历了千难万险,守江山更要如履薄冰。要使天下乂安、太平祥和,还要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要想恢复昔日大汉朝的天威与荣光,要想使四夷宾服、海不扬波,要想使就必须使国家强大起来!) D. ~2 G1 U; y% w5 P: Q
  路,要一步一步的走。饭,要一口一口地吃。刘秀首先要做的,是如何才能处理好面前这个千疮百孔、满目疮痍的烂摊子……
 楼主| 发表于 2008-4-25 21:30:1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海宇初平
4 V( `% @, |- R6 X2 P  
: i2 y, I- n* V* _$ z5 X' N  自从登基以来,刘秀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治理好这个国家?当时,他想到的第一个问题是:王莽究竟为什么垮台呢?想当年,自己和大哥起兵还不到一年,王莽政权就垮台。王莽这个貌似强大的庞然大物,为什么会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被起义的怒潮推翻,让刘秀感受到了民众的力量。就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民,他们揭竿而起之时,他们的力量是何等的巨大,何等的可怕!那么,王莽垮台的原因,究竟何在?# q* {3 `5 V5 k; H% }" S7 L7 Y
  在刘秀看来,王莽之所以垮台,无非是如下三个原因。
' e+ {- F" x$ C& V  一是社会劳动力问题。奴婢数量恶性膨胀,造成从事生产劳动力短缺。另外,奴婢们没有人身自由,没有做人的尊严,过着非人的生活。因此,他们的反抗也最强烈。赤眉军中,逃亡的奴婢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这就是明证!6 W, w. O0 B  Q4 _4 M' f6 k0 e* c
  二是社会财富分配问题。皇室成员、诸侯王奢侈无度。官员数量巨大、冗员充斥,加重了民众的供养负担,使得国家经济不堪重负,使得国家的基石发生了动摇。
6 Z/ R* p1 i2 k- Q! o- [  三是土地兼并过度问题。托古改制,尤其是多次改革货币制度,使得经济发生多次大动荡。加深了西汉中期以来日益严重的土地危机。老百姓丧失了土地,也就没有了口粮,也就断绝了基本的生活来源。
' Y' c% B4 m* A, ^: |$ R  对于这些积弊,刘秀当然心知肚明,早已是洞若观火。因此,他一登基,就采取了一些列有效措施解决这些难题。. z5 k3 d$ r1 e) c% Z8 i
  他的目标很简单,他要让国家这个深患沉疴的病人,起死回生。他要让这个残破凋敝、混乱不堪的国家,恢复正常的秩序,重新进入正常的轨道。他要用“柔道”这把无形的手术刀,来解决各种问题。面对满目疮痍的国家,他能够回春妙手吗?" V& ]  v* Y9 q, w
  从建武元年开始,他就开始了医治战争创伤的工作,每当平地一地,他都会用温厚的策略去抚慰。经过十三年的不懈的努力,除了新收复的陇右、益州以外,其他各地逐步恢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那么,刘秀究竟是怎么做的呢?
* G: q# E. }! K& @5 r6 ]  他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奴婢问题。西汉中后期,由于地主、官吏无限制地兼并土地,使大量农民丧失了自己的土地,他们本人也被卖给官僚、贵族、商人家为奴。奴婢在主人家过着非人的生活,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受到主人的毒打,甚至被当成牛马在市场上公开出售。奴婢问题,影响国家的安危和发展,汉哀帝刘欣以及王莽的新朝政府都想解决,但是都失败了。刘秀即位后,立即把“解放奴婢”作为一项大事来抓。9 |1 |2 R8 g- u' o
  定都洛阳之后,刘秀多次下诏令解放奴婢。从建武二年到建武十四年,刘秀先后下达了八道诏书,用法律的形式严禁各地虐杀奴婢,违者严惩不怠!
. ?+ v' h% t* ~$ z# O! T" V  建武二年(西元二十六年)五月十九日,刘秀下诏:“若是民众中有人要把妻子嫁给别人以求财物,或者卖掉自己的子女,用得到的金钱以回去孝养父母双亲的,任其所为,任何人不得干涉。如果有人敢于阻拦,依法严惩!”
5 _# |% _" b. Q* v# q- H2 V  建武六年(西元三十年)十一月三十日,刘秀又下诏:“凡王莽篡国时被各级官吏罚没为奴婢的民众,当时的官府执法依据与朝廷旧法有抵触的,一律解除奴婢身份,免为庶民。”7 I, |% v0 I+ R1 l6 j- [% B0 J# e1 Y
  建武七年(西元三十一年)五月,刘秀颁诏:“凡遭遇饥荒、战乱以及被青、徐二州流贼劫持为奴婢的平民,其归属去留由自己决定,任何人不得干涉!如果有人敢对其非法拘禁不准其回家,以私自买卖人口论处!”
; v$ ~1 ~4 B# W) E. N  建武十一年(西元三十五年)二月八日,刘秀再次下诏:“天地之间人为贵。凡是杀害奴婢的,以杀人论处,一律不得减罪!”同年八月二十六日,刘秀又下了一道诏书:“凡是胆敢虐待奴婢的,依律论罪。解除被迫害虐待的人奴婢身份,全部免为平民!”这年十一月十六日,刘秀下诏:“废除奴婢杀伤人依弃市罪严惩的法律,以平民伤杀人同罪论处!”, [% Y1 C: L6 h# ?! R
  建武十二年(西元三十六年)三月九日,刘秀下诏:“陇西、巴蜀二地被虏掠为奴婢的人,凡是到官府鸣冤的,即便官府没有作出判决,一律免除奴婢身份,恢复为平民身份。”7 j, o; k- {- U/ x6 v. }$ F
  建武十三年(西元三十七年)十二月十九日,刘秀颁诏:“新收复的益州十郡,自建武八年(西元三十二年)以来被虏掠为奴婢的人,一律免为平民。其中被人强娶为小妾的,如果她们要回家,一律遣散回家。有敢于拘禁强留者,依照青、徐之判例,一概以擅自买卖人口论处!”1 s( D4 F' C+ y9 v3 u8 a. p( p
  刘秀如此不遗余力、雷厉风行地推行“解放奴婢”政策,主要目的是:
3 S( Y, ~! E; J2 b" ~% n2 R5 ^5 k  一是为了发展生产,增加社会财富。从而彻底解决农业生产中劳动力严重不足的问题,以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要解决农业问题,劳动力是核心因素。解决奴婢问题,理所当然地成为所有问题中的重中之重。
6 L" Z  ~0 o0 P9 e  P  二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打击以致豪强势力。豪强势力过大,不仅严重地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剧社会不稳定。更重要的是,河南、河北等地的地主、豪强,拥有大量的奴婢以及数量巨大的土地。他们财力雄厚,富可敌国,在各地为非作歹,严重地威胁到了朝廷的权威。推行解放奴婢政策,目的是削弱豪强势力,降低其对中央政府的威胁。+ O: p8 I$ v! N0 z% J6 n
  虽然限于历史局限性,刘秀不可能从根本上废除奴婢畜养制度,也不可能真正铲除奴婢产生的土壤。然而,出于他本身的统治需要以及国家、社会稳定的需要,他坚持不懈、不遗余力地推行解放奴婢政策,抑止地主豪强、为大汉王朝的长治久安服务。在客观上来看,刘秀的这一政策,无疑是具有历史进步性的。
+ G/ L- M0 I* E( l5 p  经过十五年的努力,刘秀终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此期间,他连续不断地发布解放奴婢的诏令,使大批奴婢获得了自由,农业劳动力的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从而为解决财富分配问题、土地兼并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a5 ~7 C0 i4 K$ }  刘秀要解决的第二个难题是官僚队伍过于庞大的问题。
. o) A" A  `/ ]1 A7 l! K7 F+ S( b  西汉中期以来,随着政局的不断变化,冗官泛滥、闲职过多的现象日益严重。由于要养活只吃饭不干事的冗官,黎民百姓的负担日益沉重。
: G* O3 \+ V9 T& e& r) Y8 C: U1 |  汉朝实行郡县制度与分封制相结合的制度。中央设置三公九卿,关中三辅有京兆尹、右扶风、左冯翊都尉。其余地区分为十二个州,各设置州牧(刺史)一名。每郡设太守一名,郡下设县、乡,设县令、乡长。各个宗室诸侯王国,也有与之相类似的地方官。
0 d) A" z8 \3 Y/ ?1 W  拿最基层的县、乡两级来说,有县、邑、道三种,相当于现在的县(市、区)。各县户籍总数再万户以上设置县令,不满者设置县长。其中,大县(邑、道)设县令一人,品秩为千石。稍微小一点的,设置县长(邑长、道长)一人,品秩为四百石。再小一点的也叫做县长,品秩为三百石;侯国丞相,品秩次第也与之相同。官爵最低微的乡长置有秩、三老、游徼(相当于现在的乡长),品秩百石。: w# h6 D/ r" `
  当时的月俸制度是:“大将军、三公奉月三百五十斛,秩中二千石奉月百八十斛,二千石月百二十斛,比二千石月百斛,千石月九十斛,比千石月八十斛,六百石月七十斛,比六百石月五十五斛,四百石月五十斛,比四百石月四十五斛,三百石月四十斛,比三百石月三十七斛,二百石月三十斛,比二百石月二十七斛,百石月十六斛,斗食月十一斛,佐史月八斛。凡诸受奉,钱谷各半。”, X) U! w* Q9 n1 ^1 h  [% X& {
  斛是容器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如果用大米来衡量,一升米相当于现在的两公斤,也就是四市斤。一斛也就是四百斤!
5 A+ R$ K6 ^2 V" E6 D  先看基层官员们的收入,如果按照现在的行情来估计,以平均价每斤三元计算,级别最低―――品秩为百石的乡长(有秩、三老、游徼)们,月收入是十六斛,折合现金一万九千二百元。年薪二十三万零三百元。小县的县长四百石,折合现金四万八千元,年薪五十七万六千元。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等三公以及首席辅政大臣―――大将军品秩皆为万石,月俸三百五十斛,也就是十四万斤大米!折合成现金是四十二万元!年薪则是五百零四万元!
2 H$ |: ]$ R# e2 o  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天下总共十三个州。二百零四个郡,数以万计的乡,老百姓辛辛苦苦打下的粮食,要养活多少不劳而获的寄生虫?长此以往,如何得了?再不改革制度,再这么下去的话,绿林、赤眉们,还要揭竿而起!" u6 y" U# j; \( j
  刘秀在民间生活了二十八年,当了接近十七、八年的农夫,对于这些积弊,怎么会不了解?老百姓活的真是太辛苦,太不容易了!
0 b/ ?! }3 d5 O6 i# u6 O$ A  他深知,行政区域设置不合理、官员数量过多过滥,国家财政无力供养,是造成各级官吏贪赃枉法、肆意盘剥百姓的重要原因!由于国家经济困难,不能按时发放各级官员们的月俸,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他们不得不强取豪夺、鱼肉百姓。老百姓活不下去,怎么会不造反?在国家刚刚重新统一之时,已经到了令民众无法负担的地步! , {- m* C; Q2 p! E. }4 \( ]5 f1 p
  改革官制、调整行政区划、精兵简政、汰省冗官,减少官员数量,这就是刘秀开出的“药方“。
: V; b1 G0 K% G5 N# O  精兵简政,要从中央做起。如果中央政府体制不理顺,想要解决地方政府的积弊根本不可能成功。8 H5 q, z+ T: B
  刘秀熟读史书,他要在制度上进行改革,避免霍光、王莽这样的权臣再度出现,采取了“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的措施。在建武之初,刘秀不动声色地加强了尚书台权力,有意限制削弱三公的权力。对于主要的军国大事,刘秀一般都是直接通过尚书台来下达,不再经过三公各府。9 h% J9 X! S! Q( i7 @; e/ }) x
  本来,按照西汉汉武帝以来的旧制,大司马主管军事,是最高军事长官,是三公之首。大司徒是由丞相改称的,管民政,权力比丞相小得多;司空是由御史大夫改称的,不再管监察,而是管重大水土工程。从建武之初开始,原本是从属少府的秘书机构―――尚书台取代了三公各府,成了朝廷中最重要的行政决策机构。# {3 @8 v  z" x6 e  P
  在中央一级,刘秀决定不再设立辅政大臣―――大将军。最高官职是三公,即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三公职位虽高,却徒有虚名,并无实权。刘秀为了防止类似霍光、王莽权臣的出现,把权力高度集中到自己手中,重新设立了尚书台,大大加强了尚书台的职权,扩大了它的机构,增设很多属官。尚书台设尚书令一人,尚书仆射一人,尚书六人:三公曹﹑吏曹﹑二千石曹﹑民曹﹑主客曹。其中三公曹尚书为二人﹐故称"六曹"。尚书令、尚书仆射与“六曹”,合称“八座”。他们直接听命于皇帝,分掌全国政事。尚书的官位不高,尚书令每年的俸禄只有一千石,副职尚书仆射和六名尚书,每年的俸禄也只有六百石,他们的地位和待遇,自然无法与品秩为万石的三公相比,但其实际权力远在三公之上。从此,“三公有名无实,尚书有实无名”的格局正式出现,一直持续了一百五十多年,直至东汉灭亡。
& P. p2 p/ r. ~* P: X& J  在使尚书台擅政外朝的同时,刘秀还加强了内廷的控制。他将设置在宫廷内的中常侍、黄门侍郎、小黄门、中黄门等职务,由原来的宦官、士人混合担任,改为一律由宦官担任。从此,负责传达皇帝的旨令和诏书、进呈尚书台文书之权,落在了宦官的手中。刘秀认为:这些宦官们地位更低,不可能取得专国大权,就更保证了他的集权统治。! A) m8 }5 ^; p& V8 M
  在理顺了外朝、内廷官制之后,刘秀开始着手改革地方官制。在即位之初,他就恢复了西汉时曾设置过的三套监察机构,还进一步予以加强。这三套监察机构是:御史台、司隶校尉、州刺史。# Y' `+ D7 c, r+ [% q
  御史台。下设有侍御史十五人,负责察举官吏违法事件,接受公卿、郡史奏事和解释法律条文。
( B; [" t' ~8 L. \! g# J3 F& H  司隶校尉。下设从事史十二人,主管察举中央百官犯法者和各部各郡违法官吏。刘秀将河南郡与关中三辅合并,改为司隶校尉部,作为中央直辖地,以司隶校尉为最高首长。他们既是京官,又是地方官,监察权力很大,“无所不纠,唯三公不察”。建武七年(西元三十一年)五月,大司农江冯迎合刘秀之意,上奏声称:“宜令司隶校尉督察三公。”不过,此议却遭到了司空府掾吏陈元的坚决反对。陈元奏道:“江冯之建议,夺公辅之任,损宰相之威,以刺举为明,徼讦为直。”最终此议作罢。从此之后,除了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而外,一切朝廷官员,都受司隶校尉节制。由此可见,东汉的司隶校尉,比西汉的廷尉的权力大了许多。
" S" E4 c" w  W5 |& e  州刺史。刘秀将天下各郡分为十二州,在各郡太守之上设立州刺史,每州设刺史一人,他们遵照皇帝命令,代表中央,乘坐驿车,巡行全国各地。他们每年八月出巡,调查各地有无冤狱,同时考察各郡县官吏政绩,并根据政绩好坏,决定升迁罢免。他们在年底或翌年初回到京城,向中央汇报。刘秀对巡察制度非常重视,授予他们很大的权力。朝中无论官员职位高低,一律严格按照法律办事。若有不遵守法律者,必会如实量刑定罪由于刘秀加强了监察制度,对违法官吏要求甚严,从而保证了皇帝的权力和意志能够得以实现,这对中央集权制的巩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D0 ?$ p0 w! e: P0 `5 `
  建武六年六月二十四日,刘秀下诏:“夫张官置吏,所以为人也。今百姓遭难,户口耗少,而县官吏职所置尚繁,其令司隶、州牧各实所部,省减吏员。县国不足置长吏可并合者,上大司徒、大司空二府。”1 N. L2 D8 S# C5 b
  诏书大意是说:设官置吏,是为了奉行皇帝法令,为天下百姓谋福利,如今百姓遭难,户口减少,而县官吏职却这样繁多。兹令各郡、国、县削减吏员。各个郡国中的县级机构不足以设置官员、官吏的,可以申请撤减合并,各地应将情况申报到大司徒、大司空二府。
) ?4 r- {1 k7 L0 w  这一年,全国裁并了四百多个县,合并了十个郡、国,裁减大小官吏数万人。为了减轻老百姓的供养负担,刘秀对于中央政府的官员,能省则省,就连大司徒府里面的司直这样的官员都裁省掉了。9 C! u, X- F; j: K
  刘秀不仅要裁撤冗官,为了减轻财政负担,他还要裁军。建武六年(西元三十年),刘秀在下诏大规模裁撤官吏的同时,又于十二月二十七日下诏,决定大量地裁减军队。刘秀在诏书中说:“顷者师旅未解,用度不足,故行什一之税。今军士屯田,粮储差积。其令郡国收见田租三十税一,如旧制。”大意是:“军士中都是年轻力壮之人,应当立即罢除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和相关的军吏,让他们回去种田!”0 d$ f0 c2 e- G" I
  建武七年(西元三十一年)三月四日,刘秀再次颁布了第二道裁军诏书:“今国有众军,并多精勇,宜且罢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士及军假吏,令还复民伍。”当时,在隗嚣、公孙述、卢芳集团仍然存在,天下尚未完全统一之时,裁撤军队无疑是一个令人吃惊的决策。但是,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这也是迫于无奈之举。$ }- z! e: Y% @" D
  通过精兵简政、裁撤军队,使得大批的士兵得以还乡,从事农耕。这样,既减少了军费开支,又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相当数量的劳动力。" v. R0 E/ R2 q8 c: D* \2 T/ }5 p! y
  在当时,能够如此大规模的精简官吏,确是少有之举。通过这一些列卓有成效的改革,到了建武十五年左右,国家逐渐走上了正规,太平盛世的熙攘景象初步出现。
" W. B0 F3 A: t6 l6 X  解放奴婢,解决了劳动力不足的问题。精兵简政,基本解决了民众负担过重、行政效率低下的问题。但是,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等着他解决:土地问题!; v4 e) k1 d9 }0 _/ n' j% i, B
  获得了人身自由的奴婢们,需要获得土地。被豪强、地主侵占了田产的平民们,也需要重新分配土地。还有一个问题特别严重,一些地方豪强为了逃避国家税收,瞒报、虚报田产数字的问题日益严重。其后果是:地方豪强越来越富,国库却不见充盈,普通民众的生活还是很苦。在全国统一之后,这个问题越来越突出,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
' q/ S) }) S  w1 w0 @  q4 a8 [: E3 F  建武十五年(西元三十九年)四月,刘秀作出了一个重要决策:度田!朕倒要看看,这普天之下,究竟有多少可耕之田!
* q- A8 v% x: ^& o% N$ `  孰料,建武朝历史上几桩空前大案,围绕着“度田”一事波涛汹涌地展开了……
 楼主| 发表于 2008-4-27 21:42: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励精图治
! j% o1 w2 \1 p3 ^- i; U& d+ O6 c) k  % u' \3 a9 h2 w" w- K1 q& g# I
  建武十三年(西元三十七年)之后,刘秀多次颁布诏书,对天下黎民厚加抚恤,逐步医治战争创伤。当时战火已息,为了休养生息,在行政事务的处理上,体察民生疾苦,务求宽简。各种公文的往来和差役的征遣,只有前代的十分之一。他深知天下久疲,民力不堪,作出决策:从此以后,不再对外大规模用兵!国家需要安定,再不能打继续仗了!( M- ~8 k! b/ w" y
  他很清楚,九州大地这片膏腴之土,随便撒把种子,都能够打到粮食!全国民众有几千万,只要朝廷与官员们不胡乱折腾,他们就能够用勤劳的双手,为国家创造出惊人的财富!因此,在建武的前期,刘秀的策略只有两个字:宽厚。用宽厚的政策去抚慰这些战争幸存者们。当然,执行宽厚政策也并不是让官员们无所作为,必要的管理还是应该的。
" ?* @3 P' _3 Z" [" V  此刻,既然功臣告退还第,谁来担当治国安邦的重任呢?江山自有才人出,中国从来都不缺少人才,缺少的是慧眼识才的伯乐!在刘秀―――这位旷世明主的大力拔擢之下,一批新的精英出现在了政治舞台之上。7 p7 k% G1 S7 w: i# C" t; f7 L
  从中央到地方,刘秀先后选拔了三类人才。
. T; [, |& N8 j  第一类是道德高士。在中央一级,陆续提拔卓茂、伏湛、侯霸﹑宋弘、杜林﹑张湛﹑郭伋、郭丹、宣秉、张湛、王丹、王良、杜林等人到中央来任职,给予高爵显位。对于这类人士的安排,更多的是象征意义。刘秀是在含蓄的告诉天下人:如此众多君子入朝做官,这样的朝廷难道会没有信誉吗?
2 M" {) H7 W2 u7 }' J  第二类是善于抚慰怀柔的能臣。在地方一级,刘秀提拔了杜诗、郭伋、张堪、韂飒、茨充、任延等干练之臣为地方官,作为治国的中坚。
! [$ O& C& \* p. r) l* b% `  第三类是执法如山的铁面无私之臣。为了严明法纪、打击豪强势力过度膨胀,还是需要敢于碰硬、六亲不认的刀笔之臣。因此,董宣、樊晔、李章等人也就应运而出。' C0 p  O4 k/ J
  很显然,刘秀的治国思路与理念是:道德教化与法制约束并用,双管齐下。重振民气、重拾民心、重塑民德!" s* e6 h" t6 q7 e+ w2 _8 j8 D
  这一为政思路,显然是有着很强的针对性的。西汉末年,特别是新莽篡汉以来,民气萎靡不振。朝野民间,奢侈之风日烈,无力应付突发事变;二十多年的战乱中,民心淆乱,匹夫横起,各地动辄聚众叛乱,久之竟成习惯;民德污秽,奸邪之风盛行,仁爱之道旷废,忠孝之节不再。放眼天下,奸淫烧杀、吃人食肉者比比皆是!2 j7 O4 X1 V$ U$ b0 A* Z) G$ u
  为了妥安天下,刘秀认为,只有自己亲自带头,与朝廷上下官员一道,“言行一致”地施政,才能真正取信于民,才能收拾人心,才能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他本身就是一个“言必行,信必果”的国士,再加上如此之多的能臣共同辅佐,怎么可能不成功?, I1 W" h$ R, j9 S  d5 w
  刘秀的人事布置果然取得了预期的成效。伏湛、侯霸、宋弘等高士朝中做顾问,朝野上下,纲纪肃然。凭着他们崇高的名望,有力地促进了各地的招抚、宣慰。天下高风亮节之士,无不对朝廷心悦诚服。8 `  h) {2 A# y
  而杜诗、郭伋、张堪、韂飒、茨充、任延等地方官们,也都是一样地争气。* ~" t! {% B6 X" z
  这个杜诗,就是那个一进洛阳就诛杀了悍将萧广的侍御史杜诗。建武七年(西元三十一年),时任汝南都尉的杜诗被提拔为南阳太守。他为人勤俭,一向为政清平。到任之后,诛杀奸猾以立威,人心大悦。他善于计划谋略,爱惜民力,征发徭役能省就省,尽量避免烦扰百姓。5 V' C8 [% p2 N5 v( d, D
  杜诗不仅是个勤政爱民的地方官,而且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当时,南阳郡冶铁时所用的鼓风器大都是皮囊。一座炉子用好几个囊,排放在一起,故称“排囊”。杜诗看到在冶铁时用人力推动“排囊”鼓风,费时费力,民众们异常辛苦。恰好,他正在修治陂池,广拓土田。在疏通灌溉水渠的过程,他发现,若用水力推动排囊的话,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于是,他精思极虑,终于绘出了水排设计图,下令依样铸造。投入生产实践后,“水排”大获成功,它能提供稳定、持久的风力鼓风,使得铁器铸造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而且省时、省力。水排的发明,是人类历史上利用自然力的一次伟大胜利。而欧洲人直到十四世纪才利用类似的装置,首次冶炼出了生铁。杜诗的发明,足足比欧洲早了一千三百多年!0 s) m4 Z$ A+ I2 R; @6 a9 F
  杜诗的勤政奉公与发明创造,不仅大大便利了生产,民心悦服。南阳郡人将其与西汉名臣召信臣并列,深情地讴歌:“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 o- |6 Z: I7 r7 h1 P- V+ J  中原地区的其他地方官们,在刘秀的坐镇指导下,也是一样的能干。颍川太守郭伋,也是比较突出的一位。建武九年,颖川郡民赵宏、召吴等聚集数百人在山上落草为寇。郭伋假传朝廷诏书,宣称凡是主动投诚者,以前所犯罪行,一概既往不咎。赵宏、召吴等人感激,前来归降,郭伋命令他们回家好好从事农业生产,不要再做强盗了。此后,颖川郡的叛乱基本上得到平定。郭伋虽然为朝廷立了功,然而,依照汉朝法律,矫诏可是大罪。可是,当郭伋上书请罪时,刘秀非但没有怪罪他,深美其策,让他依旧治理当地。此后,赵宏、召吴的余党听说郭伋威严诚信,不远千里,前来归附,表示愿意投降,愿意回乡务农。有的从江南赶来,有的从幽州、冀州一带赶来,不期而同时投降,骆驿不绝。郭伋的卓越表现,为中原地区的平叛、稳定工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 M0 T2 J  _0 U* n2 D  除了中原地区的杜诗、郭伋,边疆地区的地方官们也干的不错。
6 x- Y& P4 m  Q: |  前面所提到的那位号称“圣童”的张堪,在担任蜀郡太守两年期间,秋毫无所取,吏民称赞。此后,他被调任渔阳太守。他对外抗击匈奴入侵,屡立战功。对内则奖励农桑,他在狐奴县新开稻田八千余顷,劝民耕种,鼓励人们用勤劳的双手致富。张堪在渔阳八年,匈奴不敢犯塞。百姓感激,歌之曰:“桑无附枝,麦穗两岐。张君为政,乐不可支!”$ t; Q) _/ x0 F
  有一次,刘秀召见诸郡计吏(属官),当面垂询:“诸卿!你们都说说各自的太守,为政都怎么样啊?”蜀郡计掾樊显奏道:“渔阳太守张堪昔日在蜀期间,其仁以惠下,其威能讨奸。此前,大军破公孙述时,珍宝山积,卷握之物,足富十世,而张大人去职之日,乘折辕车,粗布被囊而已!”刘秀听了,叹息良久。他当场提升樊显为巴郡鱼复县的县长,作为他为国荐贤的奖励。就在刘秀准备将张堪调到中央来任职之时,张堪却病故了。刘秀非常惋惜,下诏褒扬其功绩,赐其家属帛百匹。
6 p# ]3 I! _) [  J+ x  除了“张圣童”以外,还有一个“任圣童”―――任延。任延字长孙,是南阳郡宛城人。他是边疆地方官中表现最突出的一位。此人是个禀赋极高的大才,十二岁就求学长安。明于《诗》、《易》、《春秋》,时人称为“任圣童”。他十九岁那年,就被更始帝刘玄任命为会稽郡都尉。他善于抚民,与当地名士董子仪、严子陵交情甚厚,抚慰当地有善政。建武之初,任延上书洛阳,表示愿意归附。刘秀亲自召见,赏赐给任延御马、丝缯。刘秀令任延的家小留居洛阳,而将任延该派到万里之外的九真郡(今越南中部清化一带)去做太守!真不知刘秀是怎么想的,也许是想让这位二十几岁的二千石历练一下。) ?) z+ |& `7 T. m$ t
  在当时,会稽郡本身就属于偏远荒蛮地区了,更何况更远的九真!九真郡在洛阳之南一万一千五百八十里,首府胥浦县。全郡仅辖五城,只有四万六千余户,不到二十一万人,还不如河南、南阳等大郡的一个县人口多。可是,任延二话不说,立即启程南下上任。
9 y0 L7 G% C3 u$ b5 B  当时,九真郡民众大多数是处于“刀耕火种”状态的土人,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而且“烧草种田”之风盛行,农作物产量极低。粮食经常不够吃,往往要到北边的交阯郡去借籴,民众生活困苦不堪。任延到任后,铸造犁地田器,教他们如何使用耕牛,如何开垦荒地。几年之间,耕地年年扩大,当地民众逐渐实现了粮食自给。% f6 w& t/ w( [( t# a3 }1 ?
  当地的民众属于骆越部落,还未开化。男女之间,男以强壮为雄,女以艳丽为美。婚配无礼法,不分辈分,婚姻全靠天性使之,民风淫荡。由于男女择偶“各取所需”,兄妹、姐弟乱伦者甚众。为此,任延下令各属县,专门规范婚姻制度:凡是男子年满二十至五十周岁,可与年满十五至四十的女子婚配。男女双方必须按比较接近的年龄婚配,不得随意自行择偶。任延还下令:从今而后,男方若娶妻,必须先给女方家送聘礼。凡是因家贫无力送聘礼者,由政府各相关官吏节省出俸禄以赈助之。任延这道命令下达之后,九真郡真是热闹非凡。这天,同时娶妻者高达两千余人!虽然不算是“集体婚礼”,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有些“集体婚礼”的味道。也许,是任延的行动感动了上天,这一年海啸、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躲的远远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从此之后,九真郡的后人们第一次知道了自己的父亲是谁,第一次有了“姓”。对此,当地人对任延感激万分,都说:“要不是任使君,我等哪里知道自己的儿子是谁啊!”很多初为人父的男人们,都给儿子取名为“任”,以示感激与怀念。任延在九真干了整整四年,他离去之日,当地民众恋恋不舍,自发地为他吏人生为立祠。' K! Z$ e# `, E
  任延在奉诏北上洛阳的过程中,由于途中生病稽留,被朝廷降职为睢阳县令。数年之后,到了建武十二年冬,任延被起复为武威太守。由于武威是窦融的老巢,刘秀很不放心。他亲自召见任延,叮嘱他说:“到了武威,一定要善事上官,无失名誉!”任延正色回答:“臣闻忠臣不私,私臣不忠。履正奉公,臣子之节。上下雷同,非陛下之福。善事上官,臣不敢奉诏!”刘秀自知失言,叹息道:“卿言是也!”- M9 |2 s) m0 _7 y# V2 a
  任延一到武威,就了解到了将兵长史田绀违法案件。原来,田绀纵容宾客子弟鱼肉百姓,民愤极大。任延大怒,立即下令将田绀父子以及涉案五六人等捉拿归案,明正典刑。田绀父子嗣后。其幼子田尚聚众数百人,自称“将军”,于夜里前来攻击姑臧城。任延发兵击破田尚,至此威行境内,全境军民都得以安居。0 A" @; ^) _# ~7 |1 [& C' u: B
  武威郡北接匈奴,南连西羌。由于畏惧夷人袭扰,当地人多废农耕,改而经商。任延到任之后,精选熟军务之士千余人,令他们率领周边部落骑兵屯驻要害之地。任延告诉他们:“一旦有边警,立即出击!本官赏罚严明,有功者赏,有过者罚!”西羌、匈奴多次来犯,都被任延的伏兵所击退,由于遭到了重创,他们再也不敢进犯。
2 w' ?5 d7 c7 W2 N) |  由于武威全境干旱少雨,人畜饮水很困难。任延下令在各地设置供水官,修理沟渠,打井汲泉,当地的民众吃上了水。解决了饮水问题,他又下令开办学校,为当地培养人才。他规定,自太守府掾史以下的所有官员的子弟,必须到学校接受教育。任延还特别通令,凡是去上学读书的,免除其傜役。凡是搞懂了经书章句的,都要推荐给朝廷去做官。至此,与中原一样,五经的甘泉第一次渗入武威这片辽阔的土地。这个边塞苦寒之地,也有了自己的儒雅之士。$ Z. }# F0 D9 T& _
  除了任延,桂阳郡两任太守韂飒、茨充,也在边疆地区有善政。韂飒下车伊始,即大修庠序之教,设婚姻之礼。又凿山开信道五百余里,列亭传,置邮驿,省徭役,杜绝奸猾之吏,召还流民,渐成聚邑。在韂飒的努力之下,从无交纳租赋习惯的含洭、浈阳、曲江三县古越人也与平民一样,开始向国家交租纳税。7 k* X  E6 s& i) d! v4 r8 c# v
  桂阳郡下辖的耒阳县,盛产铁矿,交州一带的赵陀故地越人经常跑到这里来私自开采铁矿,非法铸造钱币。由于利益的驱动,耒阳县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非法采矿区。在这里,聚集了一大批亡命之徒,斗殴频发,成为治安案件高发区域。
7 D+ e: v  z" o- y) q9 h& G  为此,韂飒上奏朝廷,建议在当地设立起铁官,严禁民间私铸铁钱,违者严惩不怠!禁绝私采盗铸之后,当地治安大为好转,朝廷在这里每年增收五百余万!韂飒在桂阳做了十年太守,对于民众厚加抚恤,居官为政如同居家处理家务,所施之政,无不合于物宜。桂阳郡被他治理的井井有条,民众们过上了太平日子。此后,南阳郡人茨充接替韂飒为桂阳太守。他一如韂飒之所谓,继续推行前任留下的善政。他还教当地民众种殖桑柘麻纻,发展丝织生产。下令境内严禁砍伐桑树,鼓励民间养蚕织履。经过韂飒、茨充两任太守,桂阳郡的民众也逐渐富裕起来。9 r# P9 }% M1 J1 U/ d7 _5 q8 H" S' c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刘秀的亲自主持与大力倡导之下,经过数年的不懈努力,国家的元气正在慢慢的恢复,民间的道德、风俗在重建,各地的民心在重拾。
5 u9 r) z, @+ f9 X9 W. h  星转斗移,日月如梭。七八年过去了,到了建武十三年夏,除了陇右、益州、幽州等新收取的地方以外,中原大部地区逐渐走上了正轨。民气逐渐舒展、民心得以安定、民德变得淳厚起来……
8 ^! z' i* p* w3 P# s. a9 B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刘秀逐渐发现,一味地单纯使用宽厚政策,效果越来越不明显了。看来,对于那些不知好歹的奸猾之徒,的确是应该给他们一点颜色看了。宽厚之心要长存,雷霆之怒也必不可少。还是应了那句古话:“擂巨鼓用重锤,治乱世用重典!”
 楼主| 发表于 2008-5-2 14:35: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刑用重典
2 L- v& z! e' ]1 o( _+ |& v  9 n9 g* M' ?; @$ g) z
  俗话说:“创业难,守业更难。”刘秀作为一个从民间走向的朝堂的天子,对此感触甚深。二十八年的民间生活经历,十七、八年的农亩生涯,使得他对朝廷的弊政、民间的疾苦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现如今,自己做了皇帝,又该如何施政抚民呢?自己的朝廷,怎样做才能够避免重蹈王莽的覆辙呢?刘秀一直在深深地思考,不断地摸索。6 H" X! u; h/ }0 B- L8 p$ g5 T
  实际上,刘秀的执政风格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建武十三年(西元三十七年)以前是以宽厚抚恤为主,为政之道,崇尚宽大。建武十四年(西元三十八年)至建武二十七年(西元五十一年),为政逐渐刚猛。为政之道宽严并济。建武二十七年以后,则在道德教化的基础上,以严法威刑治国。很显然,宽厚――>宽严并济――>严猛,刘秀的执政思路经历了一个转变过程。那么,刘秀的执政思路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大的变化,原因究竟何在呢? # O9 f1 d5 u$ D- E8 z! V1 Q
  建武十三年之前,特别是建武七年(西元三十一年)之前,中原地区尚未完全统一。刘秀的洛阳朝廷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区域很不稳定,完全是一种战争状态。因此,刘秀对于此刻的内政治理工作,是一种战时策略机制。刘秀为了争取人心,为了显示洛阳朝廷的宽厚仁德,在短短的七年时间里,先后六次大赦天下:( _; P) j; s: G" l  r  {
  建武元年六月,大赦天下。
: W: ?1 J6 G8 f, ~0 v  建武二年三月,大赦天下。$ }5 T: L4 c6 {- E' p
  建武三年正月,大赦天下。$ w3 b' y. c: O# x9 y8 o
  建武四年正月,大赦天下。5 Z1 Y8 A  ~, c+ f; Q
  建武五年正月,大赦天下。
) {2 N/ j. T3 m/ ]  建武七年四月,大赦天下。8 p: o9 L, L1 R3 {, M4 [
  然而,从此之后,刘秀再也没有下诏大赦。直到二十五年后的建武中元(西元五十六年)元年,才久违地“大赦”了一次。大赦诏书,是政治的风向标,也是执政测试气球。由此可以看出,刘秀执政思想的巨大转变。政策调整的主要原因是:
2 V" W. M+ h' L  第一、宽厚的政策,对于平叛工作非常不利。: n; A; z- n! k2 ]( V/ L; E* D# m7 w: {
  在宽厚政策主导之下,由于频繁地实行大赦,事事宽厚,使得奸猾分子借机逃脱法网,首恶分子得不到惩办,致使各地屡叛屡平,屡平屡叛,使朝廷疲于奔命,经济压力极大。长此以往,必然对国家实现完全统一以及保持稳定极其不利。因此,刘秀汲取了教训,出于对隗嚣、公孙述、卢芳的作战需要,从建武八年开始不再进行大赦。* H! I" r6 E7 t* Y) s
  第二,宽厚的政策,对于约束贵戚、功臣的不法行为非常不利。
) P! z: m5 ?) G- [& V3 C  以贵戚、功臣为代表的豪强势力的过度膨胀,无论是对于中央政府的权威,还是普通民众的利益都是非常有害的。当初,刘秀是倚仗南阳、颖川以及河北的豪强势力起家的。舂陵刘氏宗室、南阳、颖川各地的勋臣家族以及幽、并二州的地主豪强,仗恃着自己是有功于国,在当地气焰熏天,鱼肉百姓,胡作非为,劣迹斑斑。对于这些无法无天的恶劣行径,刘秀也早有耳闻。如果继续实行宽厚政策、年年实行大赦的话,贵戚、功臣以及豪强势力过度膨胀,必然会形成官逼民反的局面,对国家的稳定十分不利。
& d6 ]; t+ `" s% y  第三,宽厚的政策,为各级官吏的贪赃枉法、盘剥百姓提供了土壤。事实上,很多官员都在王莽时期做过官。在投奔洛阳朝廷之后,贪赃枉法、欺压百姓,霸占田产的事情屡有发生。刘秀久在民间,对于政府官员仗势欺人的恶行体会极深,早已是深恶痛绝。在刘秀看来,违法乱纪的官员们得不到依法惩处,就是对老百姓的犯罪!他深切地感到,在开国之初,在自己执政之时都是如此,自己百年之后,这还得了?防微杜渐,必须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不能给子孙留下后患!
8 H3 i1 D: N! N  为了大汉王朝的江山永固,刘秀不再一味坚持宽厚政策。建武七年之后,刘秀下定了决心,他要尝试出一条新的治国之路:决不能一味地无原则地宽容下去,必须加强法制建设,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8 t: Q) I" C; `' C9 H" `3 r
  当然,这种从“宽厚”到“严猛”的过程,并不是一百八十度的剧烈转变,而是渐进的、平滑的转变。从具体的措施上看,它是由宽厚到“严宽并济” ,然后再过渡到“严猛”。) {5 n0 P5 u" w
  通过接近七年的实践,随着统一大业的完成,这个庞大的国家,逐步走上了正轨。国家的一切,似乎都在按照刘秀的设想发展。, }% i9 K5 B  R5 |8 f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到了建武十三年春,朝中波澜不断,大案要案一件接着一件案子出现,震动了整个朝野。这年三月十二日,刘秀提升沛郡太守韩歆为大司徒,接替于两个月前去世的侯霸之职。刘秀没有想到,韩歆被任命为大司徒,揭开了建武三大案的第一页!
0 h4 m- J$ D5 Y7 |8 _9 J* t5 Z5 q  这个韩歆,也就是当年给邓禹做西征军军师的那位。建武三年(西元二十七年)闰正月,邓禹率领二十四骑逃回宜阳,韩歆就在其中。对于西征失利,刘秀没有过多地追究韩他的责任。此后,韩歆被任命为沛郡太守,又被封为扶阳侯。
/ w4 B1 I( u1 i2 F  h  韩歆的性格倔强,有几分“书生呆气”。在朝堂论事,只要他认为是正确的,总是毫不客气地当众指责,对刘秀一点面子都不给,经常弄得刘秀当众下不来台,在群臣面前很尴尬。而且,他的用词极其尖刻,就连一向以气度恢弘著称的刘秀,都感到有些无法忍受了!7 n# c2 S1 g# L( o; x$ M# U' _
  韩歆未上任之时,就得知刘秀曾与隗嚣、公孙述有书信来往。有一次,刘秀在读隗嚣、公孙述信后叹道:“可惜了。其实,此二人也有才。” 韩歆一直对朝廷招降隗嚣、公孙述的策略有非议,一直很不以为然。此刻,他应声答道:“亡国之君都有才!桀、纣之流更有才!”本来气定神闲的刘秀,气的脸上一阵红一阵白:“难道朕是桀纣之君么!”最终,他还是强按下胸中的火,什么也没说。
' k# A; {+ J" `/ h! m  建武十三年三月,侯霸去世后,鉴于韩歆的名望,刘秀还是决定提拔其为大司徒。如果说此前刘秀与伏湛、侯霸的合作用“融洽”概括的话,在接近两年时间里,那么他与韩歆的关系,只能用“恶劣”二字来形容!对于韩歆的多次当众“无礼顶撞”,刘秀几乎无法容忍。但他还是深知韩歆为国为民的一片忠心,因而并没有太多计较。谁知,韩歆却得寸进尺,越发没大没小起来。说话用词,完全没有顾忌。任何人的忍耐都是有限度的,韩歆的“狂言无羁”,终于给他带来了杀身之祸。
; ^5 v+ k! y+ u) K  建武十五年(西元三十九年)正月,韩歆不知出于何因,突然向刘秀上书声称:“陛下!今年必然是凶岁,庄稼肯定会歉收,各地会有大量饥民出现!请陛下早作打算!”刘秀览奏,感到莫名其妙:“韩司徒!你言之凿凿,依据何在?”但是,韩歆却说不上个子丑寅卯,只是指天画地的发誓:“今年之事必然如此!陛下如若不信,敬请拭目以待!”刘秀听了,气的几乎要发昏:“韩歆!大正月的,朕难道连句吉利话都听不到么?你位列三公,无根无据,却说这些没由头的话,岂非妖言惑众?”这次,刘秀真是动怒了:“这个书呆子大司徒,朕受够了!”4 M3 k6 }3 [) G/ ^! R
  正月二十三日,怒气冲天的刘秀正式颁诏,将韩歆免职遣送回乡。即便如此,他还是觉得不解气。只要一想到韩歆那些没由头的话,就气不打一处来:“朝臣们都像他这样胡说八道,这还了得?韩歆,这次朕要办了你!”于是,他又下了一道诏书,派使者去路上继续追责韩歆。
" ~5 g, x+ C# R* N+ t0 J  按照汉法,对于有罪贬谪的官员,如果在路上被诏书责问,就是逼其认罪自杀。司隶校尉鲍永听说这个消息,急忙前去劝谏,请求刘秀收回成命。此时的刘秀,正在火头上,如何能够听的进去?几天之后,韩歆与其子韩婴在路上接到责问诏书,当即伏剑自杀。
% X  A! F, s4 g4 {  韩歆之死,立即在朝中引起了轩然大波。由于韩歆在朝廷的声望极高,群称们对他的莫明被斥本来就有不同意见。这次,他们父子二人双双道死,很多人都感到不平:“韩司徒直言而死,实在是冤枉啊!” 朝野上下对此一直议论纷纷,人心不服。1 H4 ~) k0 `9 p9 ~/ s
  听到韩歆父子死于非命的消息,刘秀此刻也有些后悔。为了弥补前过,他下诏对韩家追赐金钱、粮食,又令有司以大司徒之礼安葬,并对其家属予以安慰抚恤。
& @& b' v. E% w  对于韩歆被逼自杀事件,司马光评论道:从前,商王武丁曾对宰相师说说过:“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若是药物不能使人头晕目眩,则疾病就不能痊愈)。”激烈率直之言,对臣子本人不利,却是国家之福!故而历代贤君王日夜寻求直言,唯恐自己听不到。而在刘秀当国之时,韩歆却因为直言进谏而死,岂不是仁义圣明之所缺欠吗?$ l( T5 B9 t: S4 z* p5 M
  对于温公的这一论断,笔者不敢苟同。难道,刘秀真的缺乏“仁义圣明”吗?
. o% U- X7 i" @# R4 c' ]& f. _  诚然,韩歆之死,主要责任是在刘秀。但是,难道韩歆的死,他自己一点责任都没有?公平地说,韩歆之死,刘秀与韩歆本人都有责任。当然刘秀的责任应该更大一些,这是毫无疑问的。刘秀既然不喜欢韩歆,感觉与他无法合作,将其罢官就算了,为什么要将他逼死?这是刘秀的处置失当之处。* ^( o# U$ ^, S
  然而,难道全怪刘秀不成?韩歆在新年来临之际,为什么不能说点吉利话?就算他对于当年的农业形势有担忧、有看法,也应该是准备好充足的理由再上奏!任何一个结论的得出,必须要有相应的证据。作为中央政府重要官员,难道可以随便信口开河吗?他毫无理由地宣扬毫无来由的言论,只能是在社会上制造恐慌,确有“诽谤朝政、讥君邀名”之嫌。再说,他与刘秀的关系本来就很紧张,激怒刘秀让其处置他,除了可以为自己邀得一个“直言之臣”的名誉,于国于民何益?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当年全国并未发生大规模的灾情!
  f1 _- ~- j% _# d9 l6 h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韩歆之死,是长期以来双方矛盾积累,乃至不可调和的产物。从某种意义上说,韩歆的下场有一定的必然性。如果没有此前一些列矛盾的铺垫,刘秀就是火再大,也断然不会逼他自杀。而温公将此事上升到“仁明之累”的高度,对刘秀进行了上纲上线的严厉批评指责。这个评价,难道不是有些过于严厉、有失公允吗?
6 W' H1 `* A  O  }/ G5 Y9 k  纵观刘秀一生,一直以仁厚之心待人。尤其是对待百姓方面,他终身未变,始终不渝。他执政的中后期,的确对官员、豪强们下了狠手,杀了一些违法乱纪、为非作歹的奸猾之徒。对于韩歆以及欧阳歙、戴涉等人的处置,确实有点过重。但是如果据此认为刘秀缺乏应有的“仁义圣明”,难道不是有些以偏概全么?; T5 x6 i: Y/ n+ B
  实际上,严惩韩歆是刘秀由宽厚到宽严并济、严猛的开始。他拿三公之一的大司徒开刀,就是要警告全国的大小官吏:要依法办事,不要信口开河,切勿违法乱纪。否则,朕将严惩不怠!  y8 j( J  K0 c, l9 _3 T
  刘秀虽然对各级官员们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对天下百姓的态度却始终未变。对官员、豪强“狠”,对黎民百姓“宽”,这是刘秀执政中后期的一个值得玩味的策略。
* o* L) u) o9 b* j) F  韩歆之死,不过是一个“个案”而已。韩歆一案只能算是小意思,更大的风暴还在后面。韩歆被免职的第六天,也就是建武十五年三月二十九日,刘秀晋升汝南太守欧阳歙为新任大司徒。
( w( ~; \7 O  L: h) z  “山雨欲来风满楼”,中兴以来举国震惊的一场空前大案,就要上演了……
 楼主| 发表于 2008-5-6 18:35:47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南宫疑局' T, G% g4 w) @' \. ~6 }% g
  + k: q6 {$ O5 B2 y- m
  建武十五年的上半年,洛阳朝廷在刘秀的主持下,在新任大司徒欧阳歙的协助之下,一切工作似乎都在井然有序地进行。
2 Y, I6 `0 m/ ~$ N  这年的春天,北方边陲并不宁静。匈奴人再次入塞,北方各郡饱受蹂躏,人民流离失所。这个国家刚刚从战火中走出,百废待兴,实在没有更多的力量对付匈奴的南侵,刘秀再次对北边采取了守势。这年的二月,刘秀再次将大司马吴汉派上战场。命他率领扬武将军马成、捕虏将军马武北上迎战。刘秀此举根本没有奢求吴汉彻底解决北边问题,只求将其驱逐出境。他又下令将雁门、代郡、上谷三郡之地的六万余口黎民迁移到居庸关、常山关以东,以躲避匈奴人的骚扰、袭击。由于匈奴势力太大,其中左贤王部匈奴人逐步在长城以南占据了大片土地,并且在此游牧,成为朝廷的心腹大患。刘秀又下令向北边各郡增兵,每部增加边兵千人,以加强防御。安顿好了北边,刘秀终于送了一口气,开始着手安顿内部。% o+ h: }4 E. T7 u3 \. g! `; f
  四月十一日,诏封皇子刘辅为右翊公,刘英为楚公,刘阳为东海公,刘康为济南公,刘苍为东平公,刘延为淮阳公,刘荆为山阳公,刘衡为临淮公,刘焉为左翊公,刘京为琅邪公。十七日,刘秀追封大哥刘縯为齐武公,二哥刘仲为鲁哀公。对于大哥的早死,刘秀很是伤感。对他的两个遗孤刘章、刘兴,刘秀一直是倍加爱护,视如己出。两个侄儿也很懂事,与叔皇的关系也很好。刘秀知道,他们从小身份尊贵,在养尊处优的环境里,难免会沾染骄奢之气,不利于成材。于是,刘秀为了锻炼他们的才干,任命担任平阴县的县令,刘兴为缑氏县县令。二人没有辜负刘秀的期望,此后分别被拔擢为梁郡太守、弘农太守。; R/ N0 u" N/ ^0 ]) I8 `
  天下已定之后,外患已去,外朝、内廷的局势却再次微妙起来。古往今来,后宫就是没有烽火的战场。此刻,形势对皇后郭圣通已经不乐观了。自从舅舅刘扬被杀之后,他在外朝援兵断绝。而对手阴丽华的阴氏家族无论是在外朝还是帝乡等地,势力也越来越大。不过,儿子刘彊还是太子,自己还是皇后,这是她唯一一点优势。刘彊是刘秀长子,已经十六岁了。几年来一直在外朝陪侍刘秀,共同参与国政。
1 m2 G* X3 x5 g1 Q$ G8 ^  纵然如此,郭圣通也很清楚,一切都是表面现象,母子二人的地位岌岌可危,随时都有可能被废!几年来,几件大事的发生,她的形势越来越不妙。她能深切地感到,阴丽华、刘阳对她与刘彊的地位威胁是何等的巨大!
" E  Q" \4 p' N; ^7 g1 i9 k$ L  郭圣通清楚地记得,十一年前(建武四年)四月末,刘秀率军亲征彭宠,居然非要带着即将临产的阴丽华北上!十几天就是在常山郡元氏县,阴丽华生下了刘阳。+ Y& C& j$ L& {6 b8 @, P( K4 E
  刘秀的举动令郭圣通感到,刘秀对阴丽华的关怀,非同一般!对于自己的戒心,更是非同寻常!每思及此,郭圣通总是感到阵阵寒意,令她愤恨不已。
) y9 [; s3 B4 y9 @/ R  J  郭圣通每想到这些,心中怨气冲天:好你个刘秀!当年,要是没有我舅舅的帮助,你能有今日么?他被耿纯那贼害死,你为何不追究?还有良心么?% Z0 Z$ M4 f0 N1 o
  你啥时候这样对过我?我生刘彊时,你怎么不带上我?我每次要求跟着你一起去,你都不同意,说什么军中不能带家属!那阴丽华不也是家属么?为啥不把她留在洛阳生产?你这是干啥啊?拿我当乱贼么?你在提防谁?难道我会对那个女人下手么?!
! E& @5 E0 ~$ ~$ r  为了发泄心中的不满,她时常对刘秀发火。原本,她不过是赌气而已,想让刘秀回心转意,一如从前那样对她。孰料,刘秀竟像是换了一个人,从此很少到她的宫里来。阴贵人那边,刘秀倒是三天两头就去一趟,有时甚至几个月不挪窝。见着这架势,郭圣通似乎也明白了几分:谁让人家是结发夫妻?感情到底不一般!慢慢地,刘秀对郭圣通大失所望,两人之间的隔阂逐渐加深。
/ d3 G& o9 D7 g" I  郭、阴两人的关系,如今是摆在刘秀面前最大的难题!他甚至觉得:当年打仗,朕都没这么挠心!阴丽华性情温婉,倒也罢了。可郭圣通性情刚烈,绝不是那么容易对付!
9 m" Y- c5 k  _  在内心中,刘秀不得不承认,在阴、郭两人中,从感情上他更偏向于阴丽华。正是出于担心阴氏在临盆之际被人暗害,他不得不防,因此才煞费苦心地将她带到军中生产!刘秀明知此举会加深两人之间的矛盾,但是他也确实没办法。无奈之余,时常也是长吁短叹。
9 d- j; f8 ^( B/ A  ?" F. z' h  建武九年秋,阴丽华之母邓氏其弟邓?的护送下回南阳省亲。在半路上遇到土匪,邓氏与邓?全部陨命遇难。噩耗传来,阴丽华悲痛欲绝,哀号不已。她是个孝顺的女子,早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她时常怀念父亲,每次提到都要落泪沾襟,以至于亲人们从来不敢在她面前提及其父。这一次,母亲与舅舅的双双遇难,阴丽华的精神遭受了极其沉重的打击,整日以泪洗面,茶饭不思。
9 x$ o2 W: f2 p. V5 X  刘秀得报,心中伤感。为了安慰阴家,他决定加封阴贵人之弟阴就为宣恩侯。刘秀还觉得不够,还想再为阴家再做一点什么。他突然想起,阴就之兄阴兴在朝廷里做侍中,还没有封侯。于是,他里面下诏召阴兴入宫,连侯爵印绶都刻好了!
2 K) }/ Q+ \0 u$ c  阴兴入宫谒见,一看这个阵势,连连叩头辞让:“陛下!小臣阴兴无才德薄,又无尺寸军功,怎敢接受侯爵之印绶?若因一人之故,阴家一门都封了侯,天下人会如何看待陛下?在沙场浴血多年却未封侯的将士们,会如何看待陛下?请收回成名!小臣不敢奉诏!”阴兴深明大义,令刘秀很是感动,此事就此作罢。
  S) t, _  T' r7 n  Z8 E- Y4 w1 P5 P% ]  数日之后,阴兴进宫谒见。阴丽华问:“兄长!为何不受侯爵之位?”阴兴答道:“外戚之家,最大之患不在于荣宠不盛,而在于不知道盛极必衰之道!不懂谦虚退让,焉得不败?前代外戚,有女必嫁诸侯之子。有子必娶皇室之公主!如此贪心不足,岂是长久之道?!你且想想看,历代外戚,至今传世者有几人?哪家没被族灭!每思至此,我都是不寒而栗!富贵有极,人当知足啊!夸奢耀侈之家,纵然不顾后福,眼下岂不惧天下汹汹公议?” 阴兴的义举,传遍朝野内外,广受好评。
' ]3 R+ S/ `7 Y" V  阴兴的话,深深感染了阴丽华。从此,她在宫中安分守己,再也不为亲属求爵位。刘秀得知后,对于阴丽华以及阴家,在内心之中,又多了一分赞赏。对阴丽华的早年结发之情、对阴家不幸遭遇的同情,再加上阴兴这个深明大义的大舅兄的表现,刘秀对阴氏上下充满了好感。他在心中盘算着一件事:这锦绣江山,将来应该交给谁?1 B9 |+ t4 I% I$ j0 J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阴丽华所生之子刘阳已经长成了十一岁的少年。也许是“爱屋及乌”的缘故,这孩子禀赋聪颖,刘秀非常喜欢。而太子刘彊虽然也很不错,却似乎不怎么被刘秀喜欢。尤其是两年前刘彊那次关于军事问题的提问,预示着前景的黯淡。那一次,刘彊非但没有获得刘秀的好感,还失掉了一些印象分。5 O+ w+ a. Z# M
  这一切,郭圣通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眼看着阴家的人连连得分,名利双收,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却是毫无办法,只好自己生闷气。女人天生就爱嫉妒,心情往往会表现在脸上。刘秀有时为了搞“平衡”,也到郭圣通宫中就寝,郭圣通心里有气,难免给刘秀一点脸色看,言语往往不逊。$ s* A) V% e$ V, G( {0 z
  由于多年征战、治国操劳,刘秀此刻患上了相当严重的风眩之症。他是个极其勤政之人,起早贪黑,忙碌不停。他在回到宫中,本想好好休息。郭圣通这么一闹,让刘秀一见她就心烦。慢慢地,刘秀就不大愿到皇后宫中去了。
" K+ C9 u$ d$ U. t/ l  洛阳城的南宫之中,迷雾重重。郭、阴两家,谁能占据上风?刘彊与刘阳,谁个最终能得大位?真是让人捉摸不定8 M) }* A# f" N; ?' [# g8 F1 `; B
  但是,发生在几个月后的一桩大案,似乎预示了最终的结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1-22 15:15 , Processed in 0.03841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