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1-20 20: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122)
- s( S! z2 ]! j2 O5 ]
, o1 {# Y9 L' ~$ T$ d 刘仁愿将皇帝的命令公示给众将士,多数将士都巴不得早日回归祖国,大家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只见此时一人站出,年纪有些大了,但是声音极为威严,一看却是检校带方州刺史刘仁轨,只听他朗朗而道:“诸将士,听老夫一言。”4 c2 O4 x, Q- s7 z/ o
众人停止议论,听刘仁轨的演讲:
/ L6 M7 ^8 @+ C “《春秋》大义,大夫出疆,如果可以安社稷、利国家,则可以独断专行,何况我们正身处沧海之外,居豺狼之地。诸君都是帝国的臣民,自应当将国家利益置于首位,可以战死,不可有贰心,岂可先考虑自己的私利呢。如今朝廷要击灭高丽,所以先要平定百济,把我们留在这里,就是在敌人的心腹插上一把刀;现在敌寇虽然人多势众,但是只要我们做好充分准备,厉兵秣马,出其不意,攻其无备,还是有把握打胜仗的。只要得胜,军心才会安定,然后分兵占据险要地形,打开新局面,到时向朝廷请求援军,只要朝廷知道我们可以成功,必定会出动大军增援,到时可全歼敌军,如此一来,可永保海外的风平浪静。现在平壤方面的大军已经撤退,如果熊津城不战而弃,那么百济的残余力量很快就会强大起来,那么高丽的征服就遥遥无期了。”9 J/ c# r& N+ _) ~; a! @
众人听了都默不作声,刘仁轨继续以他煽动性的天才继续演讲:
: ?6 r1 |$ X" o$ ^4 G: a “现在熊津以一城之地,挺立于敌人势力之中,如果我们要撒腿就跑,马上就会被四周的敌人所俘虏;就算我们侥幸逃脱,撤往新罗,也不过是羁旅之客;到时再心怀怨恨,追悔莫及。况且百济大将福信凶悖残虐,君臣之间相互猜忌离心,将领之间相互残杀,我们正应该坚守城池,静观其变,一旦有机会,便乘机出击,不可轻言撤退。”
. D. i6 k3 w+ `& x( J' u% y% e . f* \ m! j' z# W( r
刘仁轨力排众议,其坚强的意志及其必胜的信念,无疑给所有的官兵吃一一剂定心丸。此时对局势持悲观态度的,不仅仅是守卫在熊津的官兵,也包括朝廷中的大多数人。自从苏定方平定百济之后仅一年,唐军在百济的势力已经只限于熊津城一隅了,而高丽战场的挫折,无疑使熊津这一海外孤城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如果不是刘仁轨的坚强意志,唐军的所有成果将化为乌有。
+ Z; {: g6 k, n) t6 z J1 I4 w 要稳定士气与人心,除了以演讲来鼓动之外,更需要一场胜利。
; w: d) q7 s4 a$ { 此时百济复国军方面,已经得知唐高宗下达撤退的命令,所以百济国王夫馀丰与大将福信故意派人到熊津,对熊津都督刘仁愿等人说:“你们什么时候要回国啊?界时我等当派人相送。”很显然,百济方面认为熊津在新罗援军被击退,高丽远征又告失败的情况下,撤退是惟一的选择,只是他们低估了一个人的决心与意志,这个人就是刘仁轨。2 @( N+ V( ^$ n! Y& }2 o$ g
刘仁轨敏锐地察觉到战机出现了,因为此时的百济军队几乎是在等待唐军的撤退,对唐军的反扑根本没有戒心。5 o$ e% ^7 U9 G8 x L( T* J
不按常理出牌,不走寻常路,这是伟大人物的共同特点。
- P1 d( H5 A. g% _# W
( u0 F( E; s+ @; L' {2 B, t 机不可失,必须要马上发动进攻。刘仁轨与刘仁愿经过商议之后,立即趁敌人无备之时,倾巢而出,这次闪击获得了辉煌的成果,唐军接连攻克支罗城、尹城、大山、沙井等,杀伤大量敌军,并且分兵驻守。& p2 u# g f, O
这次闪击的成功,唐军士气大涨,同时官兵们对刘仁轨之前坚持留下的决心与超强的判断力,都极为钦佩。4 b# ^6 E8 ~5 j' _$ I4 k
刘仁轨并不满足此战果,他密约新罗出兵,兵临真岘城。真岘城乃是险要之地,福信深知其重要性,因而加派了军队,以强化防御力量。即便如此,刘仁轨仍然很轻易地拿下了真岘城,他抓住守军一次松懈的机会,以新罗兵为主力,在黑夜时分,利用陡崖上的草木,攀爬而上,天亮时新罗士兵已经控制了真岘城。
3 D, L2 y0 w$ B9 I0 j( {, r 真岘城之役非常重要,因为占领了真岘城之后,即打通了与新罗的运输通道,唐军可以得到新罗王国在粮食、武器甚至兵员上的支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