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1-20 20: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121)
3 l( G# _# ^' Y# j/ J9 O6 O6 m
& C M" R: X, A. c+ ~! z/ W. { 六、百济的征服(下)
b3 B: u: O, i2 H' }8 b6 @8 E + E# x/ M/ l% e9 p9 p
在新罗军队的支援下,刘仁轨率唐军开始反攻,联军连战连捷,一直推进到熊津江口。百济复国军深知唐朝海军的强大,所以便在熊津江口设立两道栅栏,以阻滞唐朝海军的进攻,但是此举并没有能阻挡刘仁轨。
! q5 V" M3 L4 a! o& | 刘仁轨兵团与新罗军队分进合击,拔除百济军的栅栏,与百济军展开决战。百济军队早就领教过唐军的厉害,眼看苦心经营的栅栏防线被突破,更是斗志全无,唐与新罗联军乘势大举进攻,百济军队大败,除了被击毙之外,还有大量的士兵争先恐后渡河而逃,结果被溺死的人不计其数。熊津江口之战,百济复国军损失了一万余人。
f" N- s' d/ _! S 正在上游河段围攻熊津都督府的道琛兵团,得知熊津失守之后,大惊失色,放弃了对刘仁愿的包围,退守任存城。刘仁轨兵团与刘仁愿守军顺利会熊津城之后,唐军的防卫力量大大增强,完成支援任务的新罗军队也返回国内。
" x: E* b F9 @% b# S" H
$ c) U% t2 |9 j/ W 此时,来自朝廷的一只黑爪又伸向刘仁轨,这只黑爪,仍然是李义府。8 q; V" @# H2 x+ I9 Y$ _+ i% m5 _
李义府秘密指示刘仁愿,在熊津城内,干掉刘仁轨。但是刘仁愿十分佩服刘仁轨的为人,再说,现在百济战场上,熊津已是一座孤城,在这个时候内斗,无疑是自毁长城。
0 ?0 t7 o( o; L( V, c 对刘仁轨来说,战场反而是最安全的地方,可以避开李义府的毒手。
) i) A+ ~4 g9 K$ R 在接下去的一段时间里,唐朝驻军与敌对的百济复国军处于对峙状态,但是形势对唐军越来越不利了。
( X" e1 L6 I7 O& l 百济的复国运动如火如荼,其核心人物僧侣道琛自称为“领军将军”,另一将领福信自称为“霜岑将军”,两位将军四处招兵买马,其军事力量很快便膨胀起来。而刘仁轨与刘仁愿的军队,却得不到兵源上的补充,与百济复国军相比,处于绝对的劣势,所以只得采取守势,静观其变。$ V( o+ p$ @ j. a1 u7 ]
唐高宗决心再度动用新罗的军事力量,他以诏书的方式敦促新罗国王金春秋增援熊津城。新罗国王派遣大将金钦为援军司令,进军百济,以支援唐军,然而行至半途一个名为古泗的地方,百济“霜岑将军”福信率军埋伏于此,对新罗援军进行截击,结果新罗援军吃了个大败仗,总司令金钦带着残兵败将狼狈逃回新罗国内。
9 Q. R4 \8 _ _2 F 新罗军队的受挫,使得唐军更处于孤兵无援之境地,刘仁愿、刘仁轨苦撑危局。$ I% M f0 I" r1 a; Y, a
然而,百济复国军的内乱,却使刘仁轨得以转危为安。
6 F( u& H6 y: l9 B' o: h 百济复国运动中最重要的两位将领道琛与福信,在势力不断膨胀之时,新的危机出却出来,就是两个争权夺势,互不信任,结果最后福信杀死道琛,清洗道琛余党,成为复国军的最高军事首领。然而此番内讧,却极大地削弱地百济军队的力量,所以刘仁轨与刘仁愿虽然只驻守在孤城,但是并没有遇到百济大军的强有力的挑战。! l ?* p; g/ S, {, Z5 z
3 `6 B7 n4 L- U, e1 K 在刘仁愿、刘仁轨驻守熊津都督府的同时,唐朝廷的战略主张,是消灭百济北部的高丽王国,只要高丽王国投降,那么自然可以打通救援刘仁轨的通道。# D7 w% S, R& o- j" h$ [
然而,到了662年,远征高丽的战争又一次以失败而告终(暂略,后文详述),此时刘仁轨、刘仁愿坚守孤城已过一年了,北方的救援通路不能打通,唐高宗不得不给刘仁愿(已经升任熊津都督)与刘仁轨发出指令:“现在远征平壤的大军已经撤回,你们孤守一城,不可能独存,最好把军队撤往新罗。如果新罗国王要求借用你们的力量进行留守,那么就暂时驻留在那里,如果不需要的话,即该启航,返回国内。”: F8 {/ k. T. q/ Z
这条诏令,充满无奈,放弃熊津城的坚守,就意味着唐军将完全撤出百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