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转贴】寂寞的王朝――东汉帝国往事(作者:雪域桃源)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5-6 18:37:32 | 显示全部楼层
  (六)汝南“度田”案8 N6 d/ E5 X0 _
  $ A, x+ R* f& w( J8 U7 L# V
  开国已经十五年了,天下已经完全统一。解决土地问题,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刘秀雄心勃勃,一心想在有生之年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从根本上遏制土地过度集中,扭转兼并日趋剧烈的趋势,最大限度地保证国家的稳定和长治久安,不给子孙后代留下后患。此前,刘秀虽然也革除了新莽时期的一些土地弊政,使土地矛盾稍有缓和。但是,存在的问题依然严重。
# j3 {* }) u, Z) X! I  当时许多地方豪强不仅占据着大量的土地,而且拥有私人武装,叫做“大姓兵长”。他们向朝廷申报的土地数量、蓄积的奴婢数量与事实有很大的出入。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他们故意向朝廷漏报、少报实际拥有的土地数量,借此来逃避国家税收。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于国家经济的恢复、发展,当然是极其不利的。# [/ a' T: S$ X* K' y1 U" ~; i
  早在新莽时期,全国各地谎报土地数量的现象就很严重。这还不算,在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大乱之后,全国除了原有的土地以外,还有一些新开垦的田地数量没有统计上来。而且,经过战乱之后,也有必要重新进行一次人口普查,以作为国家征发兵役、徭役的依据。因此,刘秀于建武十五年四月下诏各州、郡清查各家各户占有田地数量和户口、年龄。其目的是:+ |0 c( |3 M2 h, V
  一是限制豪强大户兼并土地和奴隶人口的数量;- o$ k' F# E1 N
  二是在核查土地数量的同时,继续解放奴婢,为社会提供必要的劳动力。1 Y0 I1 J- `4 r, e# f! q) P
  三是便于国家征收赋税、征发徭役,以保持整个国家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j1 g" ^/ |. Z  ~5 E" U/ r
  可是,诏书下达之后,却立即在各地引起了轩然大波,激起了豪强们的强烈不满。由于触及了其根本利益,他们本能地对这个政策采取了反对、抵制的态度,甚至开始武装对抗。1 E7 {. x' L7 K
  一方面,各地豪强们用金钱收买地方官,令其为自己谎报数字,欺骗中央政府。另一方面,对拒不接受贿赂的地方官,他们采取武装、恐吓的方式,拒绝丈量。
( Q, z: A3 F) v- L/ @  在强大的压力之下,各郡国的政策落实情况很不理想。有的地方官吏畏惧豪强势力,不敢据实上报。有的则贪图贿赂,互相勾结,任凭其谎报。可是,由于谎报、瞒报土地数量而形成巨大的“数字缺口”,如何来弥补呢?这些贪官污吏自然有办法:他们把罪恶之手伸向了农民!; t1 ?1 B: K2 t3 R: }5 ~( w
  他们的鬼蜮伎俩是:以丈量土地为名,把所有的农民无论老幼都骗在田地中,严禁离开。然后,他们开始下令丈量土地。众目睽睽之下,这个数字当然是毫无问题。然而,与此同时,地方官们又派另外一批人把农民们住的房舍、院落都作为田地进行丈量。两者相加,就是官员们向朝廷上报的最后数字!
" U  g+ S$ A0 K( S% p, ^. B8 p; I  如此一来,田地多、奴婢多的豪强们纳税的数字,应向朝廷从征的徭役数量大大减少。反过来,土地本来就少,人口就少的普通百姓却背上了沉重的税务包袱!广大农民蒙受了巨大的损失,精神上感到极大痛苦。
) @; B4 ]( a/ C7 e  他们不甘被欺压,纷纷遮道啼呼,痛陈冤屈。而官员们对此却置之不理,不闻不问。地主豪强们以为自己有官府撑腰,越发肆无忌惮地欺压良善,随意侵占百姓田产!大量失去田产的平民,被迫卖身沦为奴婢。
% X8 ]# R/ n9 P% J. \  尤其是河南、南阳二郡的地主豪强们,或是早年曾跟着刘秀打天下的勋臣亲属,或是对起义军进行过经济资助的故旧。他们仗恃着“朝中有人”,仗恃着昔日援助义军之功,有恃无恐,目无法纪。欺压良善、鱼肉百姓,无恶不作。地方官畏惧他们的权势,根本不敢过问。故而,“度田”诏书在这两个地方,遇到了相当大的阻力,执行效果很不明显,进展甚微。
' `1 |- W  h7 t. \  “纸里包不住火,雪地中埋不住死人”。真相是隐瞒不住的!刘秀是何等人?他不是养尊处优的王莽,更不是昏聩的秦二世胡亥!
3 x3 y3 C$ P4 Z! O, Q* V& Q  他是从民间走出的天子,是受过二十年稼樯艰难的农夫。对各地上报的数字,刘秀一眼就看出其中有问题:十几年过去了,怎么各郡的土地数字怎么越来越少?新开垦的土地哪里去了?其他的地方倒不管,南阳郡的土地数目居然比新莽时期还少?!真是见鬼了!他虽然对此表示严重怀疑,但苦于缺乏证据,一时没有发作。
( m, `% ]1 l& k( @, G7 @% J  四月,刘秀正在批阅奏章,亲自审查各地上报的土地、户口帐册。突然,他有了一个意外的发现。当他在翻看陈留郡上报的简牍时,发现了几段莫名其妙的文字,引起了他的高度关注。只见上面写着:“颍川、弘农二郡的情况可以问,河南、南阳二郡不可问!”
0 e1 [" c4 g7 z& Z5 ]. A% ^  刘秀猛然意识到了什么,马上传诏:“来人!速令陈留郡土地官员入宫见朕!”陈留土地赶到,刘秀把简牍掷于地上,厉声责问:“这话是什么意思?!若有隐瞒,定斩不赦!快讲!”
. J) \4 B0 E+ ~5 Y  @) B# r% V  陈留官员跪在地上,两股战栗,吓得冷汗直冒。他哆哆嗦嗦地奏道:“陛下!这不是小臣所写的,而是在洛阳城长奉街上拣到的!”刘秀见他吞吞吐吐,不肯说实话,觉得其中肯定有鬼,勃然大怒,他气的一拍桌子,正要准备治他的罪。! w4 g1 U( T3 w6 f+ s
  不料,突然从帷幕后出来一人,跪下深施一礼,轻声奏道:“陛下息怒!儿臣知道是怎么回事!”刘秀一看,原来是阴丽华之子、东海公刘阳。他天资聪颖,今年才十一岁,却享受着皇太子才有特殊待遇。由此,足见刘秀对他的器重。( [5 Y0 F. [2 c2 U& d
  正在刘秀满腹狐疑之际,只见刘阳不慌不忙地奏道:“这段话,是陈留郡太守下的命令。其意在于把本郡的土地数目与其他郡做比较,然后再上报朝廷!”刘秀奇怪地问:“既然是这样,为什么河南、南阳二郡不可问?难道这两个地方的数字就那么重要么?”刘阳答道:“河南郡是京畿之地,田主多是陛下之亲信近臣!南阳是陛下龙兴之地,皇亲国戚之田大都在那里!他们所上报的田地数字,都是假的,不能作为标准!”刘秀又问:“各郡为何要相互参考?”刘阳道:“除了河南、南阳二郡以外,只要其他各郡上报的数字大致差不多,就可瞒过陛下。法不责众,自然可以免责!”: M& M1 K7 m; P
  刘秀这才恍然大悟,他气的脸色铁青:“这些狗官!胆子也太大了!难道他们都不想要脑袋了?”他立即下令:“虎贲武士何在?速将陈留郡一干人等下狱拷问!”几日之后,司隶校尉的审查结果出来了。最终查清的事实,竟然与刘阳说的完全相同!刘秀听了汇报,他在心中暗自称奇:十一岁的孩子,真是不简单啊!
* ^5 z# {+ P9 W" a  “陈留土地案”的“东窗事发”,使刘秀终于对土地问题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为了大致了解民间实情,他当即秘密派出谒者到各地去核查情况。他特别交代:重点是对各地二千石以上豪强的土地予以核实。
6 |7 |0 y, n2 r1 k. q1 f7 h  十月底,谒者们全部回到了洛阳,将各地的情况向刘秀作了汇报。6 K8 v9 |# d8 }6 |) Z
  谒者们都是刘秀的心腹,他们经过整整半年的细致调查,有了全面的结果。事情的真相是:违法乱纪、谎报田地、瞒报户口的现象非常普遍。各地方官们贪贿成凤,接受豪强贿赂已经是家常便饭。其中,大司徒欧阳歙在汝南太守任上,受贿数额达到了千万钱之巨!6 o# ~( E" u5 j
  对于这个结果,刘秀震惊了:一直被自己倚重、信赖的大司徒欧阳歙居然是一个欺君罔上的腐败分子!朝廷之中,岂有腐败分子的容身之地?这还了得!他气的胡子都要翘起来了:“来人!宣欧阳歙进宫!朕要当年讯问!”欧阳歙面对如山铁证,面如死灰,不得不低头认罪。
6 S' ~" S6 q5 B* y  十一月一日,刘秀下诏将欧阳歙撤职下狱。东汉开国以来,还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大的贪污案。最高行政长官因为贪污而下狱,这一消息,立即震动了整个朝廷。这个欧阳歙,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
, J1 `4 {! T9 M! m! z. j: x9 h  欧阳歙字正思,是乐安郡千乘县人,他的远祖欧阳生是西汉一个著名的儒生。欧阳生的老师,就是当年秦朝的博士伏胜!经过多年的苦心研究,欧阳生深得《尚书》精髓。至此,欧阳氏自成一家,在 “伏生尚书”基础上,在理论上独具创见,世称“欧阳尚书”。而且它被朝廷认可,被立于太学并设立了博士职位。欧阳氏子弟多精通《尚书》,世传家学。自西汉以来,连续八世都是 “欧阳尚书”博士。$ G5 G0 S  A; C5 L0 O4 Y: G
  欧阳歙继承祖先的家传学术,学问造诣精深。为人谦恭好礼,尊崇礼让,享有极高的威望、声誉。新莽、更始时期,他先后做过颖川郡长社县(今河南省长葛县东北)县宰、原武县(今河南省原阳县)县令。
7 W0 i1 g4 d) M- q- {) D  当初,刘秀在中原征战期间,欧阳歙率原武县军民举境归附。刘秀考察了当地民政,看到原武政风清廉,人民安居乐业,认为欧阳歙是个干才,立即将其提拔为河南郡都尉,后又晋升其为“行太守事”(代理太守)。刘秀登基后,又提拔欧阳歙为河南尹、加封被阳侯。欧阳歙的这段履历无可挑剔,从这段“光辉历史”来看,他确实是一个“革命前辈”,也有一定的行政能力。
, Y% j; r& z  O2 [  然而,欧阳歙的问题主要发生在此之后。建武五年,因为受到某事的牵连,欧阳歙被罢官。可他在家只呆了一年,就被起复为扬州牧。不久,又被调到汝南做太守。- X, q: S$ P' B  f
  欧阳歙在担任汝南太守期间,选贤任能,声望卓著。被负责考绩的官员评定尉优等,声称其“政绩卓著”。建武九年,又被朝廷改封为夜侯。建武十五年正月,因欧阳歙的“政绩”再次被考评为“优异”,他才接替韩歆为大司徒,成为朝廷的最高行政长官并主持日常工作。从当年四月开始,他又作为刘秀的主要助手之一,全面负责全国的“度田”工作。5 d! \# U5 ^  h: E9 _7 V
  欧阳歙从建武六年开始做汝南太守,一直到被提升为大司徒为止,他在这个岗位上,整整干了九年。从表面上看,于公德而言,他做官是一个“清官”,汝南郡的工作屡次被朝廷嘉奖、表彰。于私而论,他作为“欧阳尚书”的正嫡传人,公务之余,在郡里开馆授徒,仅仅是门下的弟子就达到几百人之多,在学术界享有崇高的威望。“革命前辈”、“清官”、学者,这些光环之下,究竟隐藏着什么呢?
1 {  l5 I5 p* R  _  A# q: U  经谒者的调查,欧阳歙在汝南郡做太守期间,谎报土地、户口帐册,造成上报的数据严重失实,给当地的老百姓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时,收受当地的地主、豪强贿赂,数额达到了一千余万钱!
9 }0 H0 T, X5 P' G, f, m  e1 n% O  话说到这里,问题就来了,既然欧阳歙如此违法乱纪、贪赃枉法,鱼肉百姓,为什么会被朝廷考评为“优秀”?这样一个赃官,为什么会得到提升?
4 H5 g& V- I6 D% B9 A2 }# ?  其实,这并不奇怪。朝廷里的高官集团与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些人为了自己的既得利益,当然要选择能为自己说话的代理人。故而,他们选择了欧阳歙!欧阳歙为了博得盛名,取得高官厚禄,自然会投桃报李,帮着豪强集团欺压百姓。
" `) u8 i$ O& y; W( ^2 E: {  从士大夫这个角度看,欧阳歙一生都是“无可挑剔”的。有了高官集团为欧阳歙说话,他能够得到“政绩卓著”的评语,何足为奇?但是,从老百姓这个角度看,他确实罪大恶极!只不过,有资格给他评定“政绩”的是朝中的官僚们。而被欧阳歙欺压盘剥、逼的家破人亡的汝南老百姓,是没有发言权的!至于他被提升了大司徒,当然是顺理成章的事了。5 f) B% l, L! [0 R* @. H: S3 ^( M4 t
  “上梁不正下梁歪。”欧阳歙本身就是“谎报土地数目”的始作俑者,让他来主持“度田”工作,要是能查清真实数字,那才是咄咄怪事!* T$ D" K& E$ {3 s. p8 Q& n
  让刘秀吃惊的还不仅于此。自从欧阳歙下了狱,前来为他喊冤说情的人络绎不绝。为他鸣冤叫屈的大多数是一些儒生,尤以太学里的学生居多,总数竟高达一千多人!
* F9 `, X" k6 u; v$ e  他们之中,很大一部分是他昔日的学生及其好友。这些人跪在皇宫门外,递交了请愿书,极力请求朝廷饶欧阳歙一命。有人甘愿自处髡刑(剃光头发)和剃刑(剃光全身毛发),表示愿意代替其接受法律的任何惩处。更有甚者,有人竟然表示愿意代替欧阳歙去死!对此,刘秀坚决不答应,始终不予接见。7 f" G$ D  R- k* ^: [" ^* e5 D
  数日之后,朝廷即将对“汝南度田”一案进行判决。欧阳歙的门生―――年仅十七岁的平原郡人礼震,骑马飞驰来京师,伏于宫门外很久,希望谒见刘秀,却未能如愿。  b: m( b" @8 ?% u
  突然,他又听说欧阳歙被关押在河内郡获嘉县,急忙赶到获嘉,他自系于狱,然后托人向刘秀上书,请求朝廷宽恕欧阳歙。+ J. U) H5 [. F0 ]% m  y. }
  礼震在请愿书中说:“伏见臣师大司徒欧阳歙,学为儒宗,八世博士,而以臧咎当伏重辜。歙门单子幼,未能传学,身死之后,永为废绝,上令陛下获杀贤之讥,下使学者丧师资之益。乞杀臣身以代歙命。”
5 `) N3 Y5 [% w4 W+ g' j8 @7 g- I  礼震在这封书信中,说的声泪俱下。他认为,欧阳歙虽然身犯重罪,但他的学术泰斗地位在当时无人可以替代,希望刘秀看在其学问精湛的份上,绕他一命!另外,礼震又强调,欧阳歙只有一个儿子,而且年龄还小。如果杀了欧阳歙,“欧阳尚书”学术有可能失传,刘秀还会在历史上落下一个“杀害贤才”的恶名,还会使当世损失了一个好老师。礼震以此为由,请求刘秀法外施恩,赦免欧阳歙。他甚至表示,如果一定要依法处理的话,自己可以代替欧阳歙一死。
/ U/ K9 i& s) k5 d9 C$ K, ~! M  等到礼震的请愿书送到刘秀手中之时,欧阳歙已然死在狱中了(多半是自杀或者被灭口),大司徒府掾吏陈元再次上书为其鸣冤,严辞非常恳切。刘秀似乎有些后悔,为其赐予棺木,追赠印绶,并赏赐赙缣三千匹。
/ l% \0 z0 }4 {  从表面上看,刘秀似乎最终是想赦免欧阳歙的,只是因为他没有多熬几天,其实不然。他收拾欧阳歙的手段,与前年对付韩歆如出一辙。刘秀是何等人?他是绝对不会赦免欧阳歙,也绝不会让他活着出狱的!如果不处死欧阳歙,后果极其严重:
: r% w9 K2 ^% F6 @6 b: }  一是不能平息民愤,重拾民心。河南、南阳等地混乱局面就不可能得到根本扭转,甚至会激起民变。
  k8 d9 E1 z: c% B% @, m( b$ O0 k  二是 “度田”工作将无法继续进行。土地、户口数字如果不能统计准确,国家的税收、征役工作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积以时日,后果将不堪设想。
, z% @& S$ P! i4 \! ^  三是官场中的贪墨成风的局面就无法得到根本扭转。开国才十五年,腐败就如此严重。长此以往,这还得了?自古以来,大臣获罪身死者不计其数。过若干年,被平反昭雪者也是屡见不鲜。然而,很少有赃官被平反的。% ~# k' |" u7 r# ?$ g) z
  四是地方豪强、朝廷既得利益集团就不会收敛,土地兼并、私蓄奴婢、欺压百姓的现象只能是愈演愈烈,最终无法收拾。' _* u, G8 c& U7 l2 h+ j1 S3 x
  五是会给后世开一个很坏的先例:群体性上访可以干扰司法判决。如果因儒生们的上访闹事而赦免欧阳歙,国家纲纪何在?朝廷权威何存?* h: r6 f( J7 b! n
  因此,刘秀下了决心:绝不允许欧阳歙活着出狱!儒生们的上访情愿,反倒更加坚定了他严惩欧阳歙的意志。不久,在主审官的拷问之下,欧阳歙最终死在了狱中。- ?8 S8 l; l0 }2 z# c# @9 k! q
  至于欧阳歙死后赏赐、追赠的行为,只不过是安抚人心的一种策略而已。毕竟,欧阳歙是具有全国性知名度的学者。虽然犯罪当死,毕竟以前还是有些功劳的。基于各种考虑,刘秀还是决定厚葬并且抚恤欧阳歙的家属。主要原因无非如下:
7 p. x7 P9 L) |. m5 f+ D% G  一是尽量洗刷自己“杀贤”的恶名,敷衍、应付那些书呆子儒生喋喋不休的抗议;4 O5 q3 [: x5 b$ Z/ Z' {6 e
  二是向天下人显示朝廷的宽厚、仁德。
$ Q6 I" I0 n& f  三是为了平衡各个方面关系,尽快了解此事,尽快将朝廷得工作重点转移到“度田”中去。
: a  o! N6 M, U; A4 d, Q/ U' j& g  十二月二十七日,闹的沸沸扬扬的“汝南度田案”终于尘埃落定。这一天,刘秀下诏,任命关内侯戴涉为新任大司徒。
9 ]& Q3 n# V% K# g  按说,欧阳歙死了,案子也结了,新任大司徒也上任了,似乎一切又风平浪静了。不过,大司徒这个职位,最近两任似乎有些晦气。韩歆、欧阳歙,都在这个看上去炙手可热的位子上翻了船。戴司徒的命运究竟如何?谁也说不清。但是,无论谁入主大司徒府,“度田查户”政策还要继续执行下去!这是刘秀得既定国策!
5 p6 X# r9 N" p4 u6 V2 a) k  W  建武十五年的冬天是寒冷的,北边的卢芳又在匈奴的支持下开始骚扰北边,北部诸郡又出现了骚动。在遥远的南方,交阯郡方面也萌发了的即将发生叛乱迹象。在中原,“度田”工作依然在艰难地进行,其进展却似乎不怎么顺利。
9 Y# v" O+ Y4 }  刘秀此刻精力已经大不如以前,身体状况很差,不禁令朝臣们隐隐地有些担心。十二岁的东海公刘阳,屡屡出现在刘秀的身边,或隐或现,若即若离。更让他们感到有些诧异的是,却很少能看到皇太子刘彊的身影。
; `2 {7 Y' i! l, I* n9 F4 D  这一切,似乎在暗示着什么……
 楼主| 发表于 2008-5-13 18: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七)治盗之术  ]' p! f: W# }
  
0 R/ o7 I9 V  c$ f  建武十六年,在刘秀铁腕手段的推动之下,“度田检籍”工作在全国范围之内广泛推行。欧阳歙的汝南赃案事发之后,刘秀再次加强了对地方官廉洁情况的监察工作。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结果再次令刘秀大吃一惊。据谒者的调查,各地二千石以上的地方官之中,普遍存在着度田不实、贪赃枉法的恶劣风气。
5 K+ y& q+ \5 m  九月,刘秀看罢有关报告,大怒,下令将以河南尹张伋为首的诸郡太守、国相等十余涉案高官捉拿下狱。不久又下令将他们全部处死,以儆效尤。刘秀的这一严厉举措,意在扭转官员队伍中的贪墨习气,告诫各地官员必须廉洁从政。无论是欧阳歙这样的中央政府高官,还是张伋这样的地方官,一旦贪污受贿的犯罪事实得到查证,朝廷绝不会姑息迁就,必将严惩不怠。
/ _" t( P' h$ T3 ]+ [/ l  几个月来,全国各地的官员们看到刘秀如此大力惩治贪污、用铁拳打击腐败,一个个再也不敢怠慢,贪污受贿、徇私枉法、欺上瞒下的恶劣风气逐步得到了遏制,官场风气有了一定程度的好转。在此基础上,“度田检籍”工作继续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地继续推行。依照刘秀的性格,对于任何事情,一旦下定了决心要做,是无论什么力量都不能阻拦的,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是他的一贯作风。( ^9 n4 j# U/ M+ K' G; F9 J/ d
  不仅是卢芳、匈奴的骚扰让刘秀忧心,中原地区的“度田”工作进行的很不顺利,让刘秀也感到有些焦躁不安。还有,更让他烦心的是,历来比较安定的南方也发生了徴側叛乱。刘秀此时,确实已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对于交阯叛乱这样复杂的问题,牵扯到很多复杂的方面,必须要有一个得力的干才方能处理好。于是,他想到了陇西太守马援。在刘秀的印象中,马援不仅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将领,也是一个出色的地方官,更是一个民族问题专家。
( B" l, |- _/ M3 r" C1 P( x# N6 n  不久,刘秀将马援调到洛阳担任虎贲中郎将。此时各地叛乱不息,刘秀似乎对前几个月处死十几名太守、国相感到有些后悔。也许,在很短的时间里,处死这么多有地方管理经验的地方官,对平叛工作不利。在召见马援时,刘秀对他说:“前些日子,朕杀了那么多的太守、国相,真是后悔杀的有些多了!”马援风趣地答道:“这些人犯罪当斩,死有余辜,何多之有!唯一的一点遗憾就是,死了的就死了,再也不能复生了!”刘秀被马援的幽默回答逗乐了,不禁哈哈大笑。
# d0 @) T/ k& z) L  不过,说笑归说笑,烦恼问题还是一大堆。北方的卢芳、匈奴不时地南下骚扰,这已经够让他头疼了。然而,更令他感到忧虑的是,各个郡国的地主、豪强由于对“度田检籍”政策不满,已经与朝廷开始公开对抗。一时之间,河北、河南各个郡国,群盗并起,组织起了大规模的武装反叛。有些是青、徐、幽、冀四州,对于“度田检籍”工作的反抗最为剧烈,叛乱也闹的最凶。当地的官员组织军队追讨之时,这些盗贼是一哄而散。军队返回驻地之后,这些人又重新聚集起来,继续叛乱。就这样,屡叛屡平,屡平屡叛,进展甚微。搞的各地疲惫不堪,一筹莫展。
- L& c, C* X, ?7 t& P1 f" W  “太阳低下没有新鲜事。”刘秀面对的这个问题,他的前辈们也遇到过。那么,刘秀的先辈是怎么做的呢?
8 Q$ a, I' M* P5 ]7 S+ y& J  在汉武帝末年,各地农民由于衣食无着,揭竿蜂起,聚集在一起,武装对抗官府。大一点的队伍,有几千人之众。小一点的,也有数百人之多。汉武帝刘彻的办法很简单:武力镇压。他派出多名使者,拿着节仗、虎符,到各地平叛。由于这些使者都穿着绸绣做的衣服,人们都管这些使者叫做也“绣衣使者”。他们手持节仗,又手持虎符,不仅有权调动军队,而且有权就地处置官吏。他们的权力极大,对各地官吏、军民具有生杀予夺之权。各地官员的升迁奖惩,甚至性命能否保住,都在其一念之间。
' s' a7 x: `; L  “绣衣使者”确实很厉害,他们到了地方上之后,用虎符调兵,围剿盗贼。这些老百姓组成的起义军怎么是官军的对手?很快,起义被镇压了下去,官军斩杀首级一万余级。汉武帝得报,非常得意。他为了彻底杜绝民众造反,颁布了一道叫做“沈命法”的法令。这道法令说:“从今以后,各地若是发生盗贼聚集叛乱,如果当地官员没有及时发觉,或者发觉了却没有将其全部剿灭的,从二千石以下到小官吏全部处死!”" w) J& K# D' T! W1 x
  事实证明,这个貌似高明的方法却是一个愚蠢的决定!此后,即便各地再次出现了盗贼,乡里的小吏即便发现了,却因为畏惧 “沈命法”之诛,不敢上报。因为他们担心一旦不能全部捕获盗贼,就会连累到郡、县的官员。郡、县的官员也害怕受到牵连,就装聋作哑,闭口不言。从此之后,各级官员为避免被朝廷追究责任,上上下下相互遮蔽,以逃避法律的制裁。最终的结果是,实行了“沈命法”之后,盗贼不仅没有减少,反倒越来越多,成了千古笑柄。) B; s: c# i% e  D
  对刘秀来说,汉武帝治盗的故事他当然知道。他绝不会步其后尘,而是有自己的一套独特的办法。这年十月,他派出使者到各地去,向各地宣布了朝廷的政策:1 L3 N: S, w' O( ?: s/ \' ~  K
  第一,听任盗贼相互检举、揭发、攻击其他同伙。如有五个人共杀一个同伙向朝廷投降的,则免除其罪;; f7 s: e1 O5 N1 U1 `
  第二,即便各级官吏畏怯、逗留的限制而导致盗贼逃逸的,一律不再追究其责任。允许其在围寇剿贼过程中的立功自效。其具体表现,视其成效再予以奖惩。
2 @3 k3 H: E* m8 x4 `, [  第三,各地的州牧、太守、县令、县长,因为境内有盗贼而不收捕的,或者因为畏惧怯懦放弃城池逃跑、擅离职守的,全部不予处罚,只看捕获盗贼的多少来衡量政绩、排列先后名次。( P( Q, O; H" E8 Z4 m  |
  这三条政策,真是厉害至极。第一条是分化瓦解盗贼内部,使得其内部不战先乱,人人自危。第二条是免除致使盗贼泛滥成灾官吏的责任,允许他们戴罪立功,勉励他们积极作为,不要背思想包袱。第三条主要是调动各级官吏平叛的积极性。
5 W1 U% [2 V" M; _+ m4 a3 Y1 \  这一政策几乎如同大赦,几乎免除了与盗贼有牵连的官员的一切罪责。再次重申只要能够消灭盗贼,以前的过错不但一概不予追究,而且各级能够凭借捕获盗贼数量的多少论功行赏。
2 `" k+ f* G# v  在刘秀的政策鼓励之下,各级官吏消除了畏惧情绪,解除了思想负担,开始积极地工作。各地大肆搜捕盗贼,将其全部解散。对于前来投降的盗贼首领,朝廷将其迁移到其他郡异地居住,分拨给他们土地、给他们供应粮食,使他们安心生产。不过,朝廷为了防止生变,禁止其与故旧来往。在正确的政策指引下,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为乱河北、河南数年之久的盗贼问题得到了根本的解决。此后,老百姓在城外放牧的牛马,晚上都不用牵引回家。( E3 J5 I/ d) _1 W6 F2 \1 f9 f
  各个城市夜不闭户、道不拾遗,中原地区逐渐出现了一片安居乐业的太平景象。
' v* ~& P5 I2 X/ F# c& f* \  这年冬,虎贲中郎将马援向朝廷上奏说:应该按照旧制铸造五铢钱。刘秀采纳了这个建议。五铢钱是汉武帝元狩五年(西元前一一八年)开始铸造的。从这一年开始,汉武帝决定“罢半两钱,行五铢钱”。钱形圆,有方孔,正面和背面都有外郭,外郭同文字一样高低,可保钱文不受磨损,钱重五铢(约合今天三点三三克),正面铸有篆字“五铢”二字。汉初允许私铸 ,“钱益多而轻”,币制混乱。元鼎四年(西元前一一三年),汉武帝采纳桑弘羊的建议,下诏将铸币权收归中央,令郡国销毁旧钱,由上林苑的钟官、辨铜令、技巧令(一说为均输)三官统一督造,故又称上林钱、三官钱。王莽篡位后,下令废黜五铢钱,造成币制动荡。五铢钱在民间通行了一百多年,老百姓非常喜欢用。主要原因是:官铸的五铢钱轻重适宜,量足成色好,利于流通和长久使用。7 a9 Z! o0 V! R7 s4 F7 j$ d. i1 T
  此次刘秀采纳了马援的建议,一方面使得天下的老百姓都感到使用的方便。一方面也使得一度混乱的货币制度逐渐规范。
0 w) J: [- _. i$ Q2 N& x  这年的冬天,逃往匈奴栖身的卢芳,由于与匈奴方面发生了矛盾,南下入居高柳(今山西省定襄县)。卢芳与部将闵堪请求向朝廷投降。卢芳派出的使者是闵堪之兄闵林。刘秀一见卢芳遣使求和,立即应允。刘秀立卢芳为代王,闵堪为代国国相,闵林为代国太傅,赐缯二万匹,又派使者与匈奴通和。
9 f7 t; k# f. M% `  卢芳给刘秀上表:“臣芳过托先帝遗体,弃在边陲。社稷遭王莽废绝,以是子孙之忧,所宜共诛,故遂西连羌戎,北怀匈奴。单于不忘旧德,权立救助。是时兵革并起,往往而在。臣非敢有所贪觊,期于奉承宗庙,兴立社稷,是以久僭号位,十有余年,罪宜万死。陛下圣德高明,躬率觽贤,海内宾服,惠及殊俗。以胏附之故,赦臣芳罪,加以仁恩,封为代王,使备北藩。无以报塞重责,冀必欲和辑匈奴,不敢遗余力,负恩贷。谨奉天子玉玺,思望阙庭。”9 _) X* G7 j5 @4 j& e% @+ k, s
  对于卢芳入朝觐见的请求,刘秀告诉他明年正月再来洛阳朝见。刘秀为什么拒绝卢芳觐见呢?
2 f8 `; z2 r# W- t& {  因为刘秀此时身体很不好,眩晕症时常发作。刘秀非常熟悉历史掌故,在西汉时期,曾经发生过几个偶然事件:8 T" h. u+ @7 g
  汉宣帝黄龙元年正月,匈奴单于来朝。二月,单于归国。十二月,汉宣帝驾崩;汉元帝竟宁元年正月,单于又来朝,五月,汉元帝驾崩。到了汉哀帝之时,单于表示愿意朝见,当时汉哀帝也是疾病缠身。有人上奏说:匈奴从北方来很烦人,惹恼了上天。也向汉哀帝说了这两件事情,因此,皇帝拒绝了匈奴单于来长安朝见的要求。此后,扬雄又上奏哀帝,请求准许其来朝,哀帝又答应了。元寿二年正月,匈奴单于来朝见。六月,汉哀帝驾崩。2 O6 p% E& C) I( r4 k
  由于从匈奴来的人身上似乎带有什么不祥之气,加上刘秀恰好又患病,因此,他拒绝了卢芳要求朝见的请求。
5 z0 e% }' f* c; J  可是,卢芳好像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诚意,执意要去洛阳。刚刚走到昌平,得到刘秀的诏书:“现在不要来洛阳了,明年正月再来。”卢芳觉得刘秀对自己还是不信任,因此起了疑心。卢芳不知出于什么考虑,觉得还是北逃匈奴去安身比较安全。在半路上,他带着妻子、儿子逃走。不久,卢芳再次宣布与汉朝翻脸,带领军队攻击代国,与昔日的老部下闵堪、闵林交战。双方激战了数月之久,互有胜负。不久,匈奴派遣数百名骑兵迎接卢芳及妻子、儿女出塞北上。从此,卢芳集团彻底瓦解,不复存在。此后,卢芳一直在匈奴定居。十余年后,病故于塞外。
 楼主| 发表于 2008-5-13 18: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八)交阯之变
' Z; k. m+ j' i5 ?& p, Y, `  
% K) Z* x4 E* A0 U% i2 N  建武十六年(西元四十年)二月,刘秀接到了来自南方的告急文书:交州出事了!原来,交阯郡麊泠县的两个女子征侧、征贰,率领交州的当地人扯旗造反,正式与洛阳朝廷分庭抗礼了。
' q7 Z- X7 K2 O4 g# F  此刻的刘秀,一面在对付北方卢芳的入侵、骚扰,一方面在大力推行“度田”。正忙的不可开交之际,突然接到南边告急的紧急奏报,不禁皱起了眉头,苦苦地思考对策。& m, L' G' z) K6 y! u) r. V5 s
  征侧、征贰到底是什么来历?此时的南方情况,究竟如何?两个女人,就把南方折腾的天翻地覆的,看来还真不是一般的厉害角色!
1 X$ g, c. S: {1 e  征侧、征贰是姐妹俩,都是交阯郡麊泠县人。交阯郡所辖的地域,也就是现在的越南北部地区,麊泠县大致在今越南水富省安朗县夏雷乡一带。当时,洛阳朝廷有明令:对于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不用汉朝法律治理。一切民政事务,都依当地风俗习惯来管理。郡守、县令的统治很松,基层政权仍掌握在雒王、雒将、雒侯手里,因此,当地的越族人民也叫做“雒越”。征侧、征贰的父亲是雒将,也就是部落首领。  C: ^, s3 f+ O6 M, e
  当然,洛阳朝廷的地方官员与当地的雒王、雒将、雒侯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摩擦。当时,征侧、征贰武功超群,勇敢善战,在当地人之中,深孚人望。征侧和她妹妹征贰都是交阯贵族中有影响的人物。征侧生性强悍,雄勇不羁。长大后,嫁给朱鸢(今越南河西、南河地区)的贵族诗索为妻。9 C. b; o" n9 H
  当时,征侧犯了法,交阯太守苏定要依法惩处她,征侧不服,便和丈夫诗索一起起来反叛。苏定也不客气,派出军队平叛,捉住了诗索,又杀掉了他。征侧闻之大怒,便与妹妹征贰举兵攻打苏定。苏定慌忙关闭城门,躲避在羸搂城中。9 g" ?" o3 H) o4 r* C2 I, _: U
  几年来,交阯太守苏定的贪赃枉法、强制推行汉法,也引起了当地人民的不满。交州所辖的九真、日南、合浦三郡的少数民族拿起武器,杀掉汉朝官吏,起兵相应。征侧、征贰率领军队组织队伍,攻略城池,总共攻陷了六十五座城池,九真、日南、合浦(今广西北海合浦县东北)三郡几乎全部失陷。苏定以及南海、苍梧、郁林三郡的太守仅能自保,无力平叛。不久,征侧、征贰建立了新政权,征侧自立为女王,以麊泠县为首都,公开与洛阳朝廷决裂,分庭抗礼。她们的的声势浩大,活动频繁,不仅使得汉朝所辖的交州七郡大震,民众惶恐不安,也从战略上使南方的形势骤然变得严峻起来。
" U9 C% G* G8 T8 [: I  这就是这次叛乱事件的大致情况。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因为地方官的处置失当造成的。然而,从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文化内涵上看,似乎有更深刻的原因。
; a6 a* Q) U) ^& O3 M  征侧、征贰政权与洛阳朝廷,分别代表了两种文化形态和生活方式。洛阳朝廷,代表的是成熟的农耕文明,春种秋收,崇尚礼仪,尊崇儒学,这是中原汉人的生活方式。征侧、征贰政权,代表的是古老的丛林文明。自古以来,祖祖辈辈都是在丛林中生活,捕杀野兽,食其肉而衣其皮,茹毛饮血,刀耕火种,这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文化。他们之间的冲突,与其说是因经济冲突而引发的战争,毋宁说是因为文化理念不同而引起的冲突。彼此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冲突。冲突,也是一种相互影响和融合的方式。+ p$ A* s  Y" l0 [$ V$ Q; o$ Q, a
  在秦汉时期的中原人看来,北方的关中、河南、山东、河北才是文明教化之区,南方是落后的蛮夷之地。这种说法虽然有某种歧视性,但是却也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在秦朝以前,中原王朝的疆域,一直局限在黄河,长江流域。相对于北方,南方确实比较落后。即便是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域,在当时也是一片荒芜。大多数地方都是茫茫的原始丛林,根本没有人烟。而且南方地区多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和中原的风俗不同。像今天的浙江、湖南、江西、福建、贵州、广西、广东等地,都属于不发达地区。连这些与中原比邻的地区都是如此,更何况是园在洛阳之南七千多里的岭南了。岭南地区为例,大庾岭、始安岭、临贺岭、桂阳岭、揭阳岭等五岭以南的地区,一直都不属于中原王朝管辖。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才在岭南设立了桂林(今广西贵港市境)、南海(今广州)、象郡(今广西来宾象州县)三郡,并迁徙五十万人到五岭之南,与越人居住在一起,和睦相处,共同开发,加强了民族的融合。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南方诸郡一直保持独立地位。一直到了汉武帝时才重新归于汉朝版图。% ^! q- x7 O8 m
  汉武帝时设立交州,下辖交阯(今越南河内附近)、九真(今越南清化附近)、日南(今越南广治附近)、南海、苍梧、玉林、合浦七郡。南海、苍梧、玉林、合浦由于地域稍偏北,交通便利,文化程度高一些,对中原文化的向心力稍强一些。当地的越族人便逐渐朝着与汉族人融合的方向发展。而交阯、九真、日南三郡由于文化较低,交通不便,受汉族政治文化影响也小一些。因此,在当地居住的少数汉人就朝着与越族人融合的方向发展,对丛林文化的向心力更强一些。& ^, h' o- h$ Z6 _' D4 a; }! i
  从以上事实可以看出,不同的文明形态都有力图保持自身独立发展的惯性。中原有中原的规矩,丛林有丛林的法则。相互交往、融合的过程之中,胡人可以汉化,汉人也可以胡化。彼此之间的融合、发展不是单向的,而是多向的。
" a# c8 }6 J1 r; b% i+ D/ ^  在南方,很多部落还处于母系社会后期,过着刀耕火种的日子。如果用内地的法律来治理地方,显然是不合适的。对于这一情况,洛阳朝廷是非常清楚的,也制定过相应的政策,当地的行政管理主要是以当地的部落头领管理为主,地方政府一般只是施恩布信,抚慰教化,东汉开国之初,锡光、任延分别任交阯、九真太守,教其民耕稼,制衣冠履,劝设媒娉,淳朴风俗,设立学校。这些措施,对于南方地区的文明进步,是非常有利的,也是不同的文明形态之间相互融合、过度的过程。+ N) d$ P% j4 ~( L
  在锡光、任延等深察民情的官吏治理之下,交州地区一直平安无事。可是,等到以苏定为代表的另外一些地方官上台之后,改变了这一做法。在苏定看来,当地人就是野蛮人,如果不施以严刑峻法,就不足以弹压,就不能保证地方治安的稳定。然而,苏定的策略显然是错误的。对于当地的少数民族来说,什么君臣之仪,什么仁义道德,什么赋税、徭役、法律,这这一类东西根本没有概念。在苏定看来,既然是大汉朝的子民,依法纳税、应征徭役、服兵役,完全是一个老百姓对国家已尽的义务。然而,这些政策,对当地人来说就是不可理解的压迫。不仅是苏定,其他地方的官吏也仗恃着汉朝的声威对当地百姓进行残酷的压榨,这样往往就激起土著人的反抗。
: ~' c3 I2 P' ?7 Q) O5 b5 c+ D  卢芳的问题解决了,中原地区的盗贼问题也解决了。刘秀的下一个目标是进行南征。消灭徴側、安定南方,这是眼下的当务之急。南征主将的人选,不用说自然是枕戈待旦的虎贲中郎将马援。全国已经没有多少仗好打了,南征交阯,也许是他最后的机会了……
 楼主| 发表于 2008-5-14 23:43:58 | 显示全部楼层
  (九)椒房易主
6 O2 x$ A* x6 ^7 C; |. z  ; s) w; i0 }/ o( Y3 }1 x3 ]
  建武十七年(西元四十一年)春,刘秀得了一场病。这场病来得蹊跷,好的也很古怪。
1 N0 C$ ?0 |' N. \8 c% V* F  二月三十日,天上出现了日食。日食的出现,当时的人认为这是朝廷行政不当上天给予的示警。按照惯例,刘秀为之辍朝,回到宫中躲避。2 H5 F( e* n# L3 w. J- j& X. M
  按照老规矩,这一天皇帝是不能进入正殿的。刘秀一生,特别相信图谶。因为这天不用上朝议事,难得清净。他令人把图谶书籍搬到大殿下,自己则坐在庑檐下读书。读着读着,就入了迷。刘秀此前就曾几次中风,此时又值春寒料峭,身体受了寒气,风眩病再次发作,他感到头晕目眩,不能动弹,也无法言语。
3 n! C4 I  Y! m  大司马府的官员闻讯赶来,见状大惊,吓得面如土色。刘秀身边贴身侍从们有经验,他们说:“圣上一直龙体欠安,每次发病时都是如此,不能站立行走!每次坐上马车出去就能好些!快去准备马车!”等到刘秀稍微清醒之时,用手语比划着命令侍从将他扶他上车马,准备出行。5 X* @0 L& u# V) B2 D
  原来,刘秀每次发病,只要坐一会马车,行走上数十里,就能够减轻痛苦。果然,刘秀乘车出城,走了几里,头晕的症状减轻了好多。刘秀让车子不要停,继续向前走。
) y* o( R- [0 h5 [! N/ O) {& f7 p/ Z; [  四月二日,皇帝的车队进入偃师县,当天就地宿营。说也奇怪,车队越向前走,昏眩的症状就会轻。自登基以来,刘秀一直有个习惯。每年的秋天,他都要带着亲信近臣回舂陵小住一段时间。在偃师县住了几天,他感觉好多了。刘秀决定,干脆车队掉头向南,到自己的老家舂陵去住几天再说。也许,舂陵的山水能给他元气。
' t0 ^) n7 ~" c  不久,车队进入南阳境内的叶县。由于从洛阳出行之时,走的过于匆忙,所带的马匹不够,于是他下令在叶县住几天再走。在叶县等了几天,黎阳郡调来战马千余匹,作为南下护驾之用。刘秀见准备已经停当,就令车队继续南下。等到车队抵达舂陵之时,刘秀已经完全恢复正常,起居一如平常。在舂陵住了几日,祭扫完毕。五月二十一日,刘秀回到了洛阳。
) z3 ^6 ?( \. F2 |' q- z9 S  结束了这次几乎噩梦一般的行程,刘秀感到自己应该安排后事了。如果再不早做打算,到时候后悔也就来不及了!
& }5 d' Y/ U5 ^: o  经过整整半年的精心谋划,十月十九日,刘秀终于作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这天,他正式颁诏:废除郭圣通的皇后之位,改立贵人阴丽华为新皇后!$ D# R. [2 o/ }3 M# l
  诏书中说:“皇后怀执怨怼,数违教令,不能抚循它子,训长异室。宫闱之内,若见鹰鹯。既无《关雎》之德,而有吕、霍之风,岂可托以幼孤,恭承明祀。今遣大司徒涉、宗正吉持节,其上皇后玺绶。阴贵人乡里良家,归自微贱。‘自我不见,于今三年。’宜奉宗庙,为天下母。主者详案旧典,时上尊号。异常之事,非国休福,不得上寿称庆。”
! ?6 v6 A! E5 \- k: {2 W- C  它的白话大意是:刘秀诏书中指责,“郭圣通心怀怨愤,多次违背朕之谆谆告诫,不能抚育、教诲其他嫔妃所生的孩子。对自己的亲生之子与别人的孩子的态度完全是两样!后宫之人看到她,好像小鸡看见凶猛的鹰鹯一般!她的为人,岂有大姒(周文王之妻)那样的品德?既不能像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关关雎鸠一样与朕和谐相处,却有着和高祖吕皇后、宣帝霍皇后那样的恶劣品性!这样的人,将来朕百年之后,怎么能够放心把幼小的皇子们托付给她?”* Y  r# X' @  b; @( T. T! i8 K+ m
  刘秀在诏书中还说:“今日朕特遣大司徒戴涉、宗正刘吉前来收取皇后印绶。贵人阴丽华是良家闺秀出身,在早年微贱之时,就嫁给朕了。《诗经.豳风.东山》中说:‘妻子刚嫁给自己时那么漂亮,三年不见,不知现在如何了。’阴丽华人品贵重,应该正位椒房,母仪天下!”
- Z& V7 S& O  k9 m/ [  作出了这个断然的决定之后,刘秀在诏书的最后还强调说:“主办此事的人详细查阅了过去的史书旧典,本来应该为新皇后及时上尊号,称贺道喜。但是,朕以为此是异常之事,并非国家之福,群臣不得祝福庆贺!”, O9 R, D. H$ [0 p9 G4 k8 j
  8 S+ C2 y4 o7 S3 M
  其实,立阴丽华是刘秀早就想做的事了。早在建武二年六月,他就想立阴丽华为皇后。因为当时郭圣通已经生了刘彊,而阴丽华与自己是久别重逢,并没有为自己生下一男半女。不料阴丽华却说:“困厄之情不可忘,而况郭贵人已经生子。”坚持不肯接受皇后的册封。
1 [5 v4 A1 f9 D4 {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刘秀见阴丽华本人不愿意,又担心招致朝中诸臣的非议、反对,不得不册立郭圣通为皇后,只封阴丽华为贵人。可在刘秀的心中,还是一心一意要把皇后的位置留给她!但因天下未定,戎马悾惚,此事一直耽误了下来。$ Y1 a; Z. q, G# _7 ^" i
  虽然阴丽华嫁给刘秀在先,然而按照宫中的规矩,名分已定之后,只论尊卑,不论先后。郭圣通成为统摄六宫之主,位居阴丽华之上,成为东汉开国第一任皇后。这个位子,郭圣通一坐就是整整十五年!4 v/ \% k2 b# |5 @/ W
  刘秀即位后,只有皇后、贵人有爵位、品秩,贵人的待遇只有谷数十斛。此外有美人、宫人、采女三等,均无爵秩和规定的待遇。尽管如此,刘秀出于对阴丽华的旧情,屡次打算赏赐阴家财物,将阴氏子弟提拔重用。可是,对于刘秀提出的每次建议,阴丽华总是婉言谢绝。刘秀因之对阴丽华以及阴家多了几分敬重。& N. l$ }" l' c& W9 x& e
  此时的刘秀,已经不再是昔日那个血气方刚的青年,而是四十五岁的中年人了。多年的操劳,使得他患上了风眩之症。一旦精神紧张,稍不留神,就会昏厥。他自己也感到,自己的身体大大不如以前。如果不安排好后事,一旦自己有个三长两短,后果将不堪设想。不过,自己膝下已经有了十一个儿子。看到自己后继有人,劳碌大半生的他,多少感到了一丝欣慰。4 c5 y/ F; |4 ?2 ]* ?
  刘秀一生只有皇后郭圣通、美人阴丽华、许氏等三位后妃。三个女人也都“争气”,先后给他生了十一个儿子。除了许美人生的刘英之外,其他十个儿子,郭圣通、阴丽华每人各有生五个,真可谓是旗鼓相当。郭圣通皇后生的五个儿子是:刘彊、刘辅、刘康、刘延、刘焉。阴丽华生的五个儿子是:刘阳、刘苍、刘荆、刘衡、刘京。或许是因为“爱屋及乌”的缘故,在十一个孩子之中,刘秀最喜欢的,还是阴丽华所生的长子刘阳。
$ [% m' X! D5 B6 M# t4 w  其实,郭圣通所生的太子刘彊,也是一个知书达理的谦谦君子。在刘秀委派的明师指点之下,也是学有所成。然而,刘秀总是觉得他的性格过于文弱,感觉不是太理想。
$ A# y9 m. b% u' c$ E  o  较之于刘彊,刘阳的性格刚强,反应敏锐,刘秀觉得很像自己,只是觉得他做事有时过于急躁,还需要历练。因此,刘秀把刘彊、刘阳都带在身边,让他们站在朝堂的帷幄之后,看自己如何处理朝政。在破获欧阳歙贪污一案中,刘阳分析精密,入情入理,使得刘秀对其刮目相看。刘秀又想到了一件往事:当年平定巴蜀之后,太子刘彊曾经当众向自己讨教军事问题,被自己训斥了一顿。刘秀认为,大乱之后,国家疲敝,军事问题不再是国家急务。国家需要安定,人民需要休息。自己百年之后,需要一个能够励精图治的太平天子,而不是穷兵黩武的败家之君。两下对比,他对于太子刘彊不禁有些失望,甚至在想:假如将来要是换皇后,刘阳―――这个十二岁的少年,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储君人选。
* G3 q2 z. s& N0 w. Z  近年以来,刘秀风眩之症越来越严重,时常头晕。公务之余,他回到宫中,需要静养、休息。刘秀更喜欢到温柔娴静的阴丽华的宫中休息,也喜欢在这里一起与刘阳一起谈话。因为刘秀觉得,这样的一种休息的方式,更能够使自己恢复健康,保持充沛的精力。时间一久,刘秀就很少到郭圣通的宫中去。再加上刘阳的屡屡得分,与刘彊相对照,郭圣通有些上火。嫉妒是女人的天性,郭圣通觉得自己是皇后,比阴丽华的地位高。自己的儿子刘彊是太子,怎么就比阴丽华的儿子刘彊差?她认为,这一切都是因为刘秀偏心造成的!4 D* Q; [! t% L. c0 E
  她对舅舅刘扬之死一直耿耿于怀,总觉得是被奸臣陷害而死。思来想去,她越发觉得刘秀变了心,想抛弃她们母子,一直对刘秀有些不满,心怀怨恨,说了一些气话。
7 C8 {3 b/ d9 N0 b  这些话,传到了刘秀的耳朵里。起初,刘秀也觉得这些不过是一些气话而已。但是,经历了年初的这一场大病,他突然意识到:假如自己现在撒手西去,自己最爱的女人阴丽华,自己最喜欢的儿子刘阳,他们的命运又将如何?恍惚之间,他好像看到,郭圣通成了皇太后,颐指气使地端坐再在后宫之中。太子刘彊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正在接收着百官的朝贺。阴丽华在哪里?四肢被砍掉,装在一个坛子里。刘阳浑身是血,脑袋被砍下……
+ k# w( @/ d! |8 \% S2 [1 d8 d, L6 i  根据刘秀对郭圣通、阴丽华二人性格的了解,如果阴丽华将来做了皇太后,郭圣通母子性命能够保全。如果郭圣通做了皇太后,阴丽华母子还会有活路吗?想到这里,刘秀不禁有些不寒而栗。联系到春天自己的突然发病以及担心郭圣通成为第二个吕后,他终于下定了决心,废黜郭圣通,册立阴丽华!# ~: _2 C& H, s1 G# u* g
  经过五个多月的谋划,也许是为了减弱废黜皇后造成的冲击波的影响,刘秀决定只换皇后而暂时不换太子,坐以静观朝局的变化。因为,根据刘秀的了解,在朝中支持皇后郭圣通、太子刘彊的大臣并不少。他必须谨慎行事,以免激起更大的波澜。; b- D3 `0 E. b1 c6 q' C
  诏书下达之后,大司徒戴涉、宗正刘吉来到“椒房”,收取皇后印绶。“椒房”是皇后所居住宫殿的别称,它坐落在洛阳城正中的南宫之中,是一座散发着浓郁香气的宫殿。“椒房”名称之得来,是由于在建造宫殿之时用混有辣椒叶子的泥抹徐墙壁而来。辣椒味辛,以产生热的感觉,用其泥抹壁,不仅会使得房间充满暖感,而且还会散发出满屋的芳香。每次闻到这种奇异的幽香,她总是在想:“此地虽好,也许这里将来会换成她人!“随着阴丽华、刘阳母子的日益得宠,自己与儿子刘强的日渐冷落,心中早有了思想准备。% f' P8 @$ _6 x
  不过,当郭圣通接到这道诏书时刻,泪水还是沿着面颊倾泻而下:“刘文叔!难道你真的认为我郭圣通是吕后那样的人么?一日夫妻百日恩,难道过去的恩情,你都忘了么?你好狠心!” 9 q: ]( z' \8 g7 V7 L4 P& K
  面对铁了心要废黜自己的刘秀,她知道无论怎么分辨也没有用只能接收这个残酷的现实。最终,她默默地交出了皇后的印绶、礼服,黯然搬出了中宫―――“椒房”。; y3 t# |0 Y: t$ l% K% W: P  [
  大哭了一场,她心中还是感到委屈,复杂的心情难以名状。记得十五年前的建武二年六月七日,在那次的册封中,她的儿子刘彊同时被册立为皇太子,并且大赦天下。在当时,朝廷出于草创时期,各地依然是战火纷飞,虽然无法做到普天同庆,却也是当时的国家大事,举行了隆重的典礼。刘秀亲自颁下诏书,赐予她象征着尊贵与权威的黄赤印绶。那一天的情景,郭圣通一直是历历在目。
7 e& o1 g! r3 @% a  作为一个女人,如果能够成为皇后,那种喜悦之情,与男人做了皇帝没有什么区别。到如今,这一切都已经成为过去。自己的命运究竟如何?她不敢再往下想。时隔十五年之后,作为职掌中宫椒房的皇后,作为五个皇子的母亲,郭圣通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事实,自己在后宫中的作战彻底失败了。虽然自己的儿子刘彊还是太子,其前途的走势日趋黯淡。
3 |, K# e0 m7 E5 K' J  总之,虽然经过了多年的苦苦支撑,郭圣通终究还是输给了那个久久被自己压制在下的女人。建武十七年的冬天,“椒房”迎来了它的新主人―――阴丽华。
 楼主| 发表于 2008-5-19 14:25:04 | 显示全部楼层
  (十)柔道治国
6 I$ A9 G( r. l- `5 r3 {* D$ N  / C$ x; o8 X; `( u0 l! @
  建武十七年十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刘秀颁布废后诏书之后的第三天,他再次从洛阳动身,前往舂陵祭祖。
$ l: ?4 E* n, Y  舂陵,早已在建武二年被刘秀下诏改为章陵。这个新名字,似乎更能寄托某种美好的意义。与往年一样,他在整修了祖、父的寝庙、墓地后,又到自己的旧宅中住下。5 H- d6 Q) E6 a# k& y
  在故乡,他不时兴致盎然地走到田间地头,深情地注视着这片熟悉土地,这里的山山水水,给他留下了永远难以忘却的回忆。他默默地看着,如今的家乡人与二十年前的自己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时而发出一阵针轻轻的叹息。
3 s) s! a0 @- @/ Z# Q1 T' o/ V  久历艰难的特殊人生阅历,刘秀对于民间疾苦,有很深的感触。这位饱经风霜、从民间走进朝堂的布衣天子,思忖着千条万绪、千丝万缕的如麻国事,心中感慨不已。$ l+ w4 @: S; x8 X! u6 b1 x( S
  这天,刘秀在宅中设筵,赏赐款待早年的亲戚故旧。酒至半酣,伯母、叔母、婶娘们都很高兴,都七嘴八舌地发问:“文叔!你年轻的时候,我们都是看着你长大的。当年,你可是个老实本分的孩子,平常很少与外人交往饮宴,看上去像是个柔弱之人。不料,二十多年后,惟独你成了大事,真是没想到啊!”刘秀闻言,大笑:“诸位尊亲!你们有所不知,朕如今治天下,正是靠柔和宽厚、正大光明之道啊!”
0 D  i# V+ z; p6 [* X  刘秀能够说出这段话,绝不是玩笑话,也绝非粉饰之词,正是他的肺腑之言。  L1 B1 |( Q: J3 k  ~
  刘秀的“柔道”,实际上分为三个层次:
) O( |  h( E) f0 H3 n4 _  一是以道家的清净无为思想怀柔天下,使民众休养生息,得以恢复生产,使得经济秩序逐步恢复。: {! o. `0 t6 h) m
  二是以儒家的忠孝仁义思想教化民众,重塑道德伦理体系,从根本上保证社会的稳定。
* }! d5 c; Y3 M  三是以法家的思想治理国家,规范皇室、外戚、诸侯王、各级官吏豪强的行为,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防微杜渐,以确保江山永固。' E  z+ |$ k, {8 _# n* Z8 @8 r* r
  这个理论,与汉宣帝的“以霸王之道杂之”的思想,有相似之处。汉宣帝是典型的“阳儒阴法”,更偏重于法治。刘秀则不然,更崇尚德治。从这三个层次来看,刘秀的执政思想,熔道、儒、法为一炉,是一个非常有深度的理论,也是一个比较成熟的执政理念。
$ i8 |; q% I) P- r( p2 a  刘秀思想中的第一个层次,显然是受到老子思想的影响。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的那样:“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0 u- Z% b  v! P8 @( p
  也就是说,最睿智的人,他们的品德性格,他们所采取的策略,就像水一样,貌似柔弱而实则强大。水能够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总是停留在众人所不屑一顾的地方。天下之至柔,莫过于水。天下之至坚,莫过于石。然而,滴水却可以穿石!再坚硬的石头,在看似柔弱的水滴的不懈冲击之下,终究会被击穿。正因处于低位,所以最接近于“道”。最睿智的人,总是能够选择合适的地方以安然处之。他们的心胸开阔,性格沉静而深不可测。他们对人真诚、友爱而且无私,言必行、信必果。为政之道,简略宽厚,貌似笨拙而实则精明。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最睿智的人,能够化繁杂于简略,变苛严于温厚。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睿智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 `" q. W, h/ X0 |  幸运的是,刘秀正是这样一个人,一个具备了所有水的美德的人,一个睿智、宽厚的君子皇帝。
$ L3 q) ]; M, ?$ C  他的“清净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顺其自然,不以苛严之法扰民,不以繁重徭役劳民。事实上,中华膏腴之地,沃野万里,随面撒个种子都长苗。中国的老百姓又有吃苦耐劳的传统,只要统治者不对老百姓盘剥的太厉害,不要以暴政奴役他们,打乱他们的生活,用不了几年,国家的元气就会恢复。他在诏书中说:“柔能制刚,弱能制强,柔者德也,刚者贼也,弱者仁之助也,强者怨之归也。苟非其时,不如息人。”与汉文帝、汉景帝一样,刘秀对于老百姓的政策,就是无为而治,能宽则宽,能简则简。不兴役,不征夫,让民众休生养息,这就是治疗战争创伤的最好办法。# L+ C/ k2 f2 E! K) a
  注重道德教育,以道德教化天下,是刘秀执政思想中的第二个层次,也是最为重要德关键性层次。刘秀是儒生出身,自然将儒家所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原则奉为杲臬。孔子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在刘秀的履历之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循序而逐步递进的逻辑层次。换句话说,做不好第一步,就不可能做好下一步。
2 @6 H; a6 s* x: }  事实上,刘秀完全是按照孔子的教导,多年来一直是这样做的。刘秀注重修身,非常注重对自己德行、人品的培养。$ ^- I" r* J7 V' B
  具体来讲,如果按照儒家的家庭成员关系的“五常”理论来衡量:父严、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刘秀的私德几乎无可挑剔,堪称做人、为君的楷模。
3 b' T7 _  l; m/ Q3 o; i, S  对父母而言,他是一个孝子。刘秀之父刘钦早死,养父刘良将其收养。他知恩图报,无论是在当皇帝之前还是在登基之后,对于刘良的生活,照顾的如同生父一般。早年,刘秀在舂陵做农夫,他起早贪黑,挥汗如雨,春种秋收,用自己亲手打出的粮食供养寡母,为家人提供必要的经济来源。. F2 e) B# @. {
  对于兄弟姐妹而言,他是一个懂事的兄弟。无论是对劫后余生的刘黄、刘伯姬,还是姐夫邓晨,他都尽力地给予照顾。对大哥刘縯留下的两个遗孤刘兴、刘章,他担当起了父亲的责任,尽力地抚养,使他们都走上了正道。
8 b0 R9 u, u( g" S  对于结发之妻阴丽华来说,他是一个好丈夫。他当年曾经许下诺言:“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刘秀阴丽华始终是一往情深。刘秀与阴丽华堪称是帝王中的模范夫妻,可称千古佳话。虽然迫于形势,他不得不委曲求全,迎娶了郭圣通。但他对郭圣通一直都很好。甚至到了后来郭圣通被废,郭氏本人及其子刘彊并没有因此遭到不测,郭氏家族与阴家的待遇完全一样,甚至还稍占上风。废皇后郭圣通、废太子刘彊都得以善终,郭氏家族反倒因此因祸得福。这在历代,也是不多见的。
, t: X3 H9 T+ o1 ?2 D  对于十一个儿子,他都是尽力给他们提供良好的教育。为了防止他们骄奢淫逸,他经常将自己早年穿过的衣服、用过的器物赏赐给他们,还经常给他们写书信,告诫他们要牢记当年打天下的艰辛,不要重蹈前代贵族子弟败亡的覆辙。9 _1 t% y# I( u
  总体来看,刘秀作为一个从民间走出的天子,身上还保留着某些民间风格,人格很健全。即便是做了皇帝,从不恣意放纵自己,不喜欢豪华奢侈的生活。他不喜欢喝酒,也不喜欢听靡靡之音,从不把珠玉当作珍宝。他曾令太官不要接受郡中奉献的珍馐美味,还把远方异国进贡的名马宝剑赐给骑士。自汉武帝以后,后宫嫔妃达到三千人之多。除皇后以外,有爵秩品级的就分婕妤、容华、充衣等十四个等级。而他执政期间,后宫只有皇后、贵人、美人等三个等级,一生只有郭圣通、阴丽华、许美人等三位正式的嫔妃,这在帝王之中也是不多见的。
( B9 w8 R' @( q+ E  在治理国家方面,他善待功臣,手下的三十二位功臣,除了来歙、岑彭、刘植三人战死以外,其他的二十九人全部善终。这在中国历代中,也是极其罕见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刘秀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中国古往今来的八百二十九位帝王,就私德而言,无能和他相提并论。他的个人品德,不要说是在容易萌生骄奢淫逸恶习的帝王之中不多见,就是在民间也是少有的。+ [0 h& Y" i- J# E( X3 ]0 f
  “打铁还需自身硬。”正是因为刘秀以身作则,以高洁的德行,他才能够以光明磊落的姿态,向全天下的所有人提倡儒学,表彰气节。也因为如此,无数的社会精英,无数的高节之士,才不远千里地投奔到他的门下。由此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实力并不出众的刘秀能脱颖而出,实现“平天下”的最高理想。$ @. u* Y% t/ `4 f8 o& c. T7 w
  严刑峻法,整顿吏治,遏制豪强,这是刘秀“柔道”治国的第三个层面。这是刘秀法家思想的一个重要体现。/ O9 G. `% |$ W
  刘秀的为政之道,有宽厚的一面,也有威猛严厉的一面。刘秀的严刑峻法,针对的不是老百姓,而是那些贪赃枉法的狗官,而是那些欺压黎民的地主豪强。虽然,刘秀的洛阳朝廷本是在南阳、颖川以及河北豪强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然而,豪强势力的发展,土地兼并的日趋严重,既威胁皇权,也影响百姓生活,给社会带来极大的不安定因素。刘秀抑止豪强势力的发展,尽量创造公平,同时也是为了加强朝廷对土地的管理,强化国家对全国垦田和劳动人手的控制,平均赋税徭役负担,为保持国家的稳定打好见识的基础。; N6 _" N7 j% h" S2 J5 \( S
  建武十七年,对于刘秀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刘秀解决了困扰多年的后宫问题,“度田检籍”工作也收到了成效。对于即位十七年以来的执政经验,也做了一些归纳与总结。这年的冬天,朝野内外,上下内外,一片静谧。一切事情看上去都是那么的平静,没有任何异常。然而,就在转过年来的次年春天,一场意外的刀兵之灾又在南国大地出现了……
 楼主| 发表于 2008-5-22 15:04:27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一)履霜知冰
, d3 Q) Q' g" ~9 _0 B( J2 Z) R2 F" L1 K  # {9 b8 V# N' J
   “善因善果,恶因恶果”,吴汉六年前在成都播下的仇恨种子,终于破土而出,开出了“恶之花”。建武十八年二月,蜀郡将军史歆在成都集合麾下士兵突然围攻太守张穆。张穆仓促之下,被迫缒城而逃。史歆入城后,自称大司马,建立了自己的朝廷班子,这就是震惊一时的“成都兵变”。
1 x7 ?% ^6 v/ `  史歆是前征南大将军岑彭的护军,精通兵法。对于吴汉当年的暴行,蜀人恨之切齿。史歆利用了这种情绪,发动民众,传檄周边,号召各地起来对抗洛阳朝廷。很快,宕渠(今四川省渠县)人杨伟﹑朐忍(今四川省云阳县旧址)人徐容等各起兵数千人。成都及附近县乡一片狼藉,益州十郡大震,各郡再次陷入了混乱中。“解铃还需系铃人”,刘秀闻变,再令吴汉为主将,武威将军刘尚、太中大夫臧宫为副将,率汉军一万余人入蜀平叛!, R# `' ]4 H% Q- Z" P! R
  自入春以来,中原各郡都发生了严重旱灾。刘秀忧心如焚,在长安祭祖返回京师途中,他于三月下旬专程赶到蒲坂祭祀后土神,祈祷天下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四月十五日,刘秀返回洛阳。他不顾鞍马劳顿,立即下诏:“今边郡盗谷五十斛,罪至于死,开残吏妄杀之路,其蠲除此法,同之内郡。”四天后的十九日,他又赶往河内郡视察旱情。二十九日,他才风尘仆仆地返回洛阳。这年的旱情极为严重,几乎举国受灾。但由于刘秀亲临赈济,各地官员不敢怠慢,措施有力,“人相食”的可怕景象没有再现。
9 x/ d; q8 ]1 i/ `! G) \9 L6 }  到了秋天,灾情大大缓解,刘秀心中松了口气。由于日夜操劳,他时常感觉精力不济,每每头昏目眩。为了调养散心,他再次决定回故乡去住一段时间,顺便巡视各地。十月初,刘秀从洛阳出发,前往章陵。与以往一样,在途中他走走停停,一面修养思索国事,一面考察沿途的吏治民情。1 ?4 {* C% Q& v, ?2 L7 B# U' I
  数日后,他来到章陵祭扫父、祖之墓。随行的五宫中郎将张纯、太仆朱浮二人联合上奏:“依古礼,陛下应撤除章陵四亲祭庙,改用四位先帝的祭庙代之!”大司徒戴涉也建议:“应立元帝、成帝、哀帝、平帝四座祭庙以代四亲庙。”
& I5 C6 q' w% D6 o8 d  刘秀与前汉诸帝的世系对照是:
# a" F& I! I# r) E  汉景帝――武帝――昭帝――刘进――宣帝――元帝-――成帝
* w; q2 F* l1 n: s! G6 \  汉景帝――刘发――刘买――刘外-―刘回――刘钦-――刘秀
5 q. h! y8 m( {' x2 L: f  依辈分推算,刘秀应算是汉元帝的后代,与汉成帝是一辈人。张纯、朱浮、戴涉三人的意思是:陛下既是打着“中兴汉室”的旗号起家,就应遵从古礼,依法尊奉列祖列宗,而不应该为“私亲”立庙!从感情上说,刘秀当然是一万个不愿意。但是出于大局考虑,他不得不接收这个现实:自己的“皇考”不再是刘钦,而是汉元帝刘奭。可怜他的生父,只能在非正式场合祭祀了!
& L% H, {$ z- Y; B; e( S  此后,他又马不停蹄,继续南巡视察。二十四日,车队抵达宜城。此次南巡,刘秀在章陵一带呆的时间很长,足足巡回了两个月之久!直到十二月末,他才带着随行人等返回洛阳。1 i7 ^+ C. }# T$ w4 `% p0 \
  在赈灾、巡视过程中,他对地方吏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亲眼目睹了各地民众在灾害突临蒙受的痛苦,而各地太守、县令权力过大,他们仗恃着“山高皇帝远”,鱼肉盘剥百姓的事屡见不鲜。经过深思熟虑,刘秀终于理出了新思路:改革制度,加强官员监督。他决定:撤销州牧,改设刺史!很显然,这道诏书用心良苦,也成为建武政风由“宽厚”向“严猛”的晴雨表。1 f) g: l2 Q( a. {; B0 N5 B
  将州牧改为刺史,区别在哪里呢?古时以九之长为“牧”,“牧”稍具贬义。即以帝王角度睥睨天下,视民众如牛羊牲畜。州牧如放羊牧牛之羊倌、牛倌,隐有管理卑下之意。汉武帝时全国分为十三部:冀、幽、豫、青、兖、徐、荆、扬、益、凉、并、交及司隶校尉直辖区。所谓的“部”,就是监察区,刺史为监察官。每部改设一“刺史”,品秩六百石,职责是代表朝廷监察本部所有官员,纠举不法,弹劾污吏。但刺史只具有监察职能,却没有行政职能。刺史只能监督考察太守、县令们是否遵纪守法、依法行政,本身却不处理民政事务。# x- [: A& g8 G* ?  A9 g
  可到了汉成帝绥和元年(即西元前八年),成帝又将刺史改为牧。刺史可乘传奏事,总隶于御史大夫(御史中丞),形成了一个从上而下的两级监察机构。最初,汉武帝设立刺史的本意,目的是让新进之士勇于任事,借助其“出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对地方高官予以监督。可成帝似乎认为用低级别的官员监督高官有违礼制,撤销了各部刺史,改设州牧,品秩也是二千石。至于哀帝时,一度改回汉武帝时期的旧制。王莽篡汉后,追慕上古之风,又将刺史改为州牧。8 i4 O* J; ^% O& X0 F( E, \' _
  无论是“州牧”还是“刺史”,名称虽有变化,但其职责却基本相同:刺史只有监察权,而没有行政权。而且一般是巡回走访调查,没有固定的驻地。# B: K( r2 G1 L; {4 K6 k
  此刻,刘秀改州牧为刺史,并非简单恢复武帝旧制,而是以此为基础加以损益。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全国十三部,他只设置了十二名刺史。剩余的关中三辅与河南郡合并,由司隶校尉直辖。司隶校尉的权力极大,出了三公以外,天下所有官员的行政情况都受其考核。而原来的廷尉的地位大大下降,沦为负责专职审理大案的官员。
/ R4 h: P% X: c# S  另外,刘秀还为十二名刺史指定了驻地,成为各地方常驻官员,品秩却依旧为六百石。以前,刺史们办完公事就要回到京师复命。而到了此时,刺史有事则可派属下官吏携书上奏,不必亲自回京。别看刺史们品秩不高,权力却很大。刘秀在诏书中总是这样开头:“刺史、二千石”,排列顺序甚至在二千石之前!而且,朝廷还经常派刺史负责本地区全局性的军事行动,负责领兵作战。刺史(州牧)在本部监察出的案子,有专断之权,无需向三府(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报告!正因如此,各地的太守、县令对刺史颇为忌惮。不少地方官因畏惧刺史的监察,加上汉法严峻,犯法出错的官员担心被惩戒,往往自解印绶弃官逃走。从此,刺史日渐权重,成为地位显赫的一方监察大员,实际上拥有了行政权力。
3 t) E1 F( B$ z* t* a+ }  虽说这也是“治标不治本”,但从结果看,却对扭转官场贪墨恶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建武一朝,自刘秀亲自操刀肃贪后,风气顿变,廉洁奉公之行成为朝廷风尚。/ ?% r; g: {; M2 W
  《易》云:“履霜,坚冰至。”各地官员们都有些纳闷:“昔日那个宽厚仁爱之君,如今跑到哪里去了?”或许,一场场暴风雪就要来了…….
 楼主| 发表于 2008-5-23 21: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二)伏波将军  T! O8 d! K% J: T. T' A5 |8 j$ e: q
  2 C3 y$ B0 d2 S* r+ [
  建武十七年(西元四十一年)冬,随着河北豪强叛乱的平定,刘秀腾出手来解决南方的征侧、征贰叛乱问题。一年多以来,徵侧席卷交州七郡,益、荆、扬三州南边大震,困顿不安,而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0 @- R/ `1 D) s1 o
  十二月,刘秀以为南征交州时机已经成熟,诏命虎贲中郎将马援为伏波将军、扶乐侯刘隆为中郎将,分领南征军主、副将之职。又令楼船将军段志率楼船舰队从青、徐沿海港口出发,由海路南下配合作战。汉军海陆军总共两万余人,水陆并进,南击交阯。数十日后,两路大军在合浦县回合。不料,由于路上中了瘴气,段志病死。刘秀闻报,诏令马援兼领其军。  N: ]+ A  j( F$ a, h
  汉军大举南征之讯,徵侧、徵贰姐妹早就知道了。根据越人探马的情报:马援率汉军主力一万余人取道荆、楚南征。女皇徵侧连胜之下有些轻敌:“区区万把人!且有何惧?”她微微一笑:“我们姐妹勇冠三军,屡败官军。来便来,难道怕你不成?”正因此故,她很快犯下了一个致命错误。在她看来,汉军远道而来,路况不熟。只要以原始丛林作为隐蔽之所,伏击汉军的粮食、给养运输线。把主力集中在北线,严阵以待,全力加强各路要隘防御。她判断:只要卡断了汉军的粮草,必然会像以前一样,大获全胜!马援,必为我所擒也!但是,徵侧的算盘打错了。她的对手马援,岂能落入她的圈套?他没有选择从原始丛林中穿越,而是沿着海岸行军,开展海陆两栖作战!2 F* D6 r% Q2 f
  对于南征可能会遇到的困难,马援估计的很充分。他认为,南征成败之关键,在于速战速决。如果旷日持久地拖下去,中原创痍未平,如何支撑得下去?因此,他在出发之前,向刘秀提出请求楼船舰队南下参战!这一建议,体现了他卓越的战术眼光。% ~+ x% Q9 o3 g6 v" s. N
  按常理,最短的距离当然是走陆路―――穿越丛林,直线进攻!马援却认为,此法万万不可行!直线穿越,看似快捷实则艰险,而且危险性极大!要想穿越野兽出没的交阯丛林,谈何容易?这里到处是莽莽丛林,遍地是敌军布下的毒药、陷阱。马援久经沙场,怎会傻到把汉军放到丛林里去给徵侧当靶子?!9 G( X! ?8 P& P8 _
  经过缜密筹划,马援在抵达合浦之后,并没有选择穿越丛林直线行军,而是下令:“沿着海岸线开路,两路同时南下!”他率领的楼船舰队两万余人,在大小船舰二千余艘的掩护下,大举南下。为了确保给养安全,楼船舰队负责后勤、运输,主力骑、步兵则沿着海岸行军。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长驱直入千余里。最终,汉军绕了一千多里的一个大圈,避开了徵侧、徵贰精心布置的丛林防区,率领两万汉军从海、陆两路直扑徵侧、徵贰的老巢―――麊泠!这招“大迂回”战术,彻底打乱了徵侧的部署,飞速地杀入了越人腹地,形成了黑虎掏心之势。
1 C' g0 |; @1 x1 e# E/ a' S  建武十八年二月,马援进展神速,很快率军抵达浪泊,逼近了徵侧的都城麊泠附近的禁溪,即将兵临城下。
9 y1 i/ F1 j3 Y9 C  汉军犹如神兵天降,徵侧吓得魂飞魄散。面对危局,她急调主力回师,在禁溪一带组织抵抗,企图延缓汉军进攻。徵侧、徵贰姐妹亲自披挂上阵,就地与汉军展开殊死的拼杀。徵氏姐妹自恃雄勇过人,尤其是主将徵贰,一向狂妄自大:“在老娘地盘上斗,你算哪根葱?”可当双方一交手,她平品尝到了马援的厉害!马援是汉军诸将中有名的智将儒帅,麾下兵马人数不多,却是精锐的陇右铁骑,还有从三辅、中原一带征集的精锐步兵,实力之强,丝毫不亚于吴汉、耿弇的幽州突骑!徵侧、徵贰的这帮乌合之众,哪里是他马伏波的对手?双方在禁溪一场大战,汉军大获全胜,斩首数千级,收降万余人。
' Z5 Y* g& `: d  S/ r  徵侧、徵贰率领残部逃入麊泠,闭门不出。马援则率军继续前进,将城池团团围住。二徵见大事不妙,决定改变战术,化整为零,弃城率残部分散突围,遁入莽莽丛林,试图与汉军开展“游击战”,打算与汉军长期周旋。
1 j+ x- G+ P7 D2 Z% ~4 N' U  在徵侧看来,自己是当地人,深得民心,汉军能支撑几天?过不了多久,这里还是本女皇的天下!谁知,这位马伏波还真有绝招:他居然想到要与徵侧争夺民心!他坚持“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之策,下令:“交州各地叛军,凡愿主动归降者,官军只派少许官员入城抚民,一律不再派兵入镇!”他还严厉约束部下:“凡克一城,若有烧杀淫略者,立斩!”) Y+ n9 W7 }& \, i9 W) ?
  交州各地诸部越族的雒王、雒将、雒侯等头人们,见到马援的宽大政策,纷纷弃戈投诚。檄文一出不数日,各地望风而糜。马援召见各部族头人,问道:“尔等为何跟着徵侧、徵贰造反,对抗王师?”众头人禀道:“交阯太守苏定,强行汉法,土人不堪,又摄于徵侧淫威,故而协从,还望将军恕罪!”马援慨然起身,凛然宣布:“汉地行汉法,越地行越规。永革苏定所立之法,复立锡光、任延之旧制!尔等若再生事,定斩不赦!”众头人感激涕零,俯首拜谢:“将军天威,谁不畏服?我等皆愿从此永息干戈,常为大汉藩篱!”# p: I2 u0 w! S5 [. @
  经过接近一年的艰苦努力,徵侧的根基被削弱挖空,人心离散,陷入了困境。
# f# c, L! ?; i/ X  建武十九年(西元四十三年)正月,徵侧为了作最后的抵抗,与徵贰召集诸部,重新夺取了禁溪。马援得报,急令刘隆率主力围剿。双方在城下大杀一阵,刘隆生擒徵贰,斩杀主力精锐千余人,余部二万余人向汉军投降。当天,马援率领后援赶到,夺取了禁溪。徵侧遁入山林,被刘隆追兵捕获。
1 M. W$ t) V' P  次日天明,马援、刘隆高坐厅上,令人将徵侧押送堂前,推跪阶前,当堂审问。马援厉色道:“贱妇!你可知罪?身为妇人却牝鸡司晨,竟敢兴兵构乱对抗朝廷!”征侧哀告道:“妾非敢反,怎奈本郡太守苏定不仁,才致如此!乞将军仁恩怜恤,姑恕残命,愿侍将军提铺枕席,虽死无憾!”马援大怒:“妖女!你把老夫当成什么人了?本官受圣上厚恩重爵,美女无数,要你一贱妇何用!”言毕,喝令左右:“将妖女推出斩首!以儆效尤!”
7 [$ |- P1 h" M: v3 \  数十日后,徵侧、徵贰传首洛阳,人心大快。刘秀闻捷大喜,封马援为新息侯,食邑三千户。: `8 {" u( k; C6 \
  诏书抵达之日,马援为了庆贺胜利、封侯,他设下筵席,杀牛摆酒,犒劳将士们。他借着几分酒兴对众人道:“人生一世,若不愁吃穿,出门有短毂马车坐,或是骑着自家之马悠然而行,岂不是人生快事?!诸位!如果能在郡里混一个掾史的差使干干,既可丰衣足食,不愁温饱,也能守好先人坟茔。倘若为人至此,此生何恨?!人贵知足,若到此时还贪心不足,岂不是要自讨苦吃么?”众人点头,纷纷称是。
1 N/ `) E/ V3 e6 g" i0 ~7 P  马援话锋一转:“前些日子徵侧、徵贰二妖女尚在猖狂。那天,老夫在浪泊、西里之间行军。上面日头晒,地下毒气蒸,真是热的难熬啊!当时,老夫眼见有只鸱鸟受不了瘴气之毒,直挺挺地从空中掉到水中。鸱鸟阴毒无比,连它的都受不了,何况人乎!这哪是人呆的地!”众人听了,不禁黯然失色,低头沉默不语。马援又道:“老夫回营后,躺在床上,回想起早年许下的豪言,真是感慨!现在想回故乡去过太平日子,已是可望而不可得!不过,这次南征,一来承蒙圣上隆恩器重,二来全倚诸位鼎力之助,老夫今日才能够侥幸成此大功!今日先于诸位佩上这金印紫绶,感觉真是复杂,什么滋味都有!说实在的,今日老夫心情复杂,既为封侯晋爵而喜,又为受之有愧而忧!”众人深为感染,跪下齐呼:“当今圣上万岁!”1 t$ B4 g5 k* ~) J
  数日后,马援率汉军继续向南挺进,追杀剿灭了二徵余党。至此,历时整整三年的二徵叛乱,终于被马援全部平定,交州七郡重归大汉版图,邻近的益、荆、扬三州南部边境终于安宁下来。5 U$ N. I8 W) x
  由于马援在交州恩威并施,土人敬畏如神,丝毫不敢冒犯。即将班师前,骆越部落头人们为了感谢他的恩德,特地向他献上了一份厚礼:一面巨大的铜鼓!铜鼓是交阯诸部极为尊贵的器具。一般的铜鼓直径有两米多,当地越人举办祭祀、议事、聚会、婚礼、葬仪诸事,无不用它来召集。铜鼓一敲,声传数十里,闻者立至。在越人的心中,它的地位至高无上,具有神圣的象征意味,一如青铜鼎在中原人心中的地位。而马援缴获的这面铜鼓,却是非同寻常。它比一般的铜鼓直径大一倍以上!它是骆越部落长老家的至宝,比一般的铜鼓大的多。上面有着精美的花纹,还有很多斑点。原来,这是越人贵族妇女们在举行大型聚会前手持金银大钗叩鼓祈福形成的。每当宴罢,金钗则赠给主人为贺礼,因此会留下斑点划痕。马援见了铜鼓,如获至宝,立即下令:“将它熔为铜马!本将要把它奉献给圣上!”原来,伏波将军喜欢养马,也擅长鉴别名马。随着他的一声令下,熊熊的炉火连夜燃烧起来。次日,这面巨大的铜鼓变成了一匹昂首奋蹄的铜马!马援下令将铜马置于城中显眼处展出,以示朝廷威严,也在警告各部不要再生异心。诸部见大铜鼓在一夜之间竟被铸成铜马,惊恐不已,顿生慑服之心。
+ |* c+ Q0 B1 o& x$ [2 t# j7 b  从建武十九年二月开始,马援又亲率征南军继续向南挺进。在此后近两年的时间里,他率部将大汉朝国境线又向南推进了一千多里。日南郡―――汉朝最南之郡的边境线,竟然越过巴江,毗邻湄公河入海口!为了震慑诸部,他还在最新的边界上立了两根铜柱,一来作为界标,二来向后世彰示自己的功勋。据说,马援曾在铜柱上刻下“铜柱绝,交阯灭”等六字样。徵氏姐妹虽然死了,有些越族土著仍然怀念不已,心中厌恶这根铜柱。但他们“铜柱绝,交阯灭”刻在柱上,不敢毁掉它。越族人虽不敢销毁,但每次有人路过都要捡一块石头投掷铜柱。天长日久,石块堆成一个小山,铜柱就被埋住了。奇妙的是,自铜柱被毁之后,交州土著与中原王朝拼杀了一千二百多年,胜少负多,不是被重兵围剿,就是被厚利安抚。总体上看,一直是中国的附属国。直到一千三百八十四年后的大明宣德二年(西元一四二七年),交阯才侥幸得以立国独立。2 I4 `8 s; ~/ N% ?( Y% o) K, G) v! y
  建武二十年(西元四十四年)九月,眼见大功告成,年近六旬马老将军非常满意。他这才带着麾下将士从日南郡启程班师,踏上了北归洛阳万里征程。
* z/ g( h3 g3 ?$ Q$ z! O  壮心可成凌云志,一剑能伏万里波。壮哉!马伏波!伟哉!新息侯!
 楼主| 发表于 2008-5-26 12:28:06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三)大位有归
; A, T, S6 ]. G& F! [- h: A  
4 V& {0 E3 N6 n/ s$ A/ n  郭圣通被废黜后,刘秀一直没有换太子,刘彊依旧坐在储位上。母亲初被废时,刘彊立即明白了父亲的心意。他就是再傻也懂了:“这个位子坐不长了。看来,父皇是要把大位传给四弟刘阳啊!” 为了皇位之争,古来骨肉相残者比比皆是。刘彊变得敏感而多疑,心乱如麻,为了避祸,他决心:辞职!但是,辞职也并不容易。惮于父亲的威严,他不敢直说,只好先绕着圈子探口风。他以重礼请托各路诸侯、朝廷重臣以及宫中近侍向刘秀委婉地表达自己的诚意,希望辞位而去,自甘退居藩国。可是,这些说客们给他的反馈无一例外:“圣上似有不忍之心,缄默不语,似乎并无此意。”刘彊越发焦虑不安:再不识相,我们母子怕是不得善终啊!日子一天天地过去,可刘秀那边却丝毫没有动静。刘彊越发如坐针毡:“难道,父皇还没打定主意么?究竟在想什么呢?”
8 P8 I1 M  h; p: Q3 i  一年多过去了,一件看似与此无关的事,却突然决定了刘彊的命运。& [- j  a1 K. g
  建武十九年正月,河南尹辖区东部的原武县出了一件大事:妖人单臣、傅镇等聚众发动了叛乱,自称将军,占据城池。周边数县惊扰,民心骚动。刘秀令开国名将、时任太中大夫的朗陵侯臧宫率兵包围原武。然而,臧宫虽然多次攻城,不但无法拿下城池,反倒损兵折将,伤亡惨重。自建武十三年全国统一后,四方无事。而作为天子脚下的京畿重地河南尹辖区,情势居然如此蹊跷,实在令人费解。7 z6 m, Y% o- g8 g  F
  臧宫无奈,只好将前线情状紧急奏报洛阳,请求定夺。刘秀急召公卿大臣、诸侯商议平叛方略。在了解了前线军情后,众人都云:“陛下!如今之计,应抬高悬赏,贼人内部必然生变而自相残杀,内讧一起,大众必然会自动瓦解!”刘秀点了点头,觉得有理:当年在河北平叛之时,自己就是这么做的。正要定议,却见十五岁的东海王刘阳出列奏道:“父皇!儿臣以为此计不妥!”刘秀惊愕:“哦!如何不妥?你且奏来!”刘阳不慌不忙:“据儿臣密访,单臣、傅镇皆为妖师,擅长以妄言惑众,挑唆信徒谋逆,诓骗云:‘若一起兵而天下必定风从,可成大事,可享富贵’。众人信之,故生此变。今官军围城,应者寥寥,其众颇多后悔,势必不能长久。”刘秀点头:“东海王!依你之见,朝廷当如何?”刘阳道:“依儿臣看,贼军多数为妖师所胁裹,本非一心,其势必不能长久!其党羽本想逃走,而官军围攻太急,无法走脱,故而死战。今宜稍缓其围,令其四散逃亡。大众若溃,陛下只需一亭长足以定此乱,何劳大军进剿!”
- m1 G( x. T( x: C" b  听了儿子的分析,刘秀有些将信将疑:这孩子的话,靠谱吗?他思量再三,最终决定:撤围!果然,官军一撤,贼军大众即放城四散出逃。四月,单臣、傅镇无力禁止,只好也潜逃而出,臧宫兵不血刃就拿下了原武城。很快,贼首单臣、傅镇被部下生擒,送入原武。臧宫下令将二人处决,叛乱就此平定。消息传来,刘秀大悦,暗暗赞叹,甚至有些佩服:“刘阳这孩子料事如神,真是不简单啊!”/ h& X( S. K9 t: u: D  e
  几年来,刘秀的的身体很不好,他强烈地感到: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该考虑后事了。他决心:要在朕“龙驭上宾”之前,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 d" G% e" x5 E2 @9 Q: T+ V) e  阴丽华做了新任皇后,废后郭圣通之子却是太子,朝中诸臣一直议论纷纷,都在观望动静。此刻,他们的嗅觉很灵敏,看到刘栩、刘章、刘兴都被封王,马上闻出了味道:“噢!这是圣上让我们提换太子啊!”于是,这些人立即上奏提议:“郭后已废,其子为储君,于理不当。应依《公羊春秋》中‘母以子贵,子以母贵’之义,请陛下改立阴皇后之子东海王为新太子!”
1 m6 ]$ R* k% @3 G' H. F7 [0 |$ `" x" A  对此,刘秀一直显得顾虑重重,不置可否。那么,他在考虑什么呢?他在分析、比较在内心做着艰难的选择。无庸讳言,单纯从私人感情上说,“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刘秀最心爱的女人当然是阴丽华。他要把栉风沐雨十几年才打下的锦绣江山,作为一份“特别的爱”,传给阴丽华之子刘阳手中!但是,立嗣问题关系到千秋大业,在如此关键问题上,刘秀岂能感情用事?虽说这方面因素占了一定比重,却并非全部。
( g, U+ D4 ^1 Q9 M& y. m  在立嗣问题上,刘秀主要是汲取了当年汉宣帝刘询的教训。当年宣帝在位时,主张“以法治国”,多用“刀笔吏”。而太子刘奭(即后来的汉元帝)却主张搞纯粹的“以德治国”。刘奭见大臣杨惲、盖宽饶等坐刺讥辞语为罪而被宣帝所诛,劝谏道:“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大怒:“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因此,宣帝对太子深感失望,叹道:“乱我家者,太子也!”宣帝曾一度动了换太子改立淮阳王的念头。最终,却因刘奭是前皇后许平君之子得幸免被废。果然,汉元帝果然把国家搞的一塌糊涂,最终被王氏家族生生夺去了江山。这个历史教训,真是太深刻了!
' @0 i% P! P$ P: P, S8 U  从治国思路上与执政风格上看,刘秀晚年的思路与宣帝很接近,只不过他更重视儒家道德教化。在治国方面,他对于法制方面的要求极严,对于各级官吏的约束丝毫不亚于宣帝。相对于宣帝,刘秀在继承的基础之上也有发展。他以儒家道德建设为表,以法家法制建设为里。表里对应,相得益彰。在他看来,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他看来,“一手硬,一手软”,这样是绝对不行的!皇帝不是道德家,也不是法律专家,而是一个国家行政事务的掌舵人,一个各种政治力量的平衡者。
: S) q0 e# f' g9 Q1 h% f  晚年的刘秀,一改即位初期的“宽厚”之风,为政日趋“严猛”。他一面大力推行“以德治国”,在民间推行儒家道德。另一面,他继承了西汉以来的“以法治国”思路,对于违法乱纪者,无论身份高低贵贱,一律严惩不怠。1 k" L: Y9 t, B3 Z% C
  
, x/ x! M, [& x" G: i$ j" S% ]. u  刘秀的问题是,如今中兴开国已接近二十年了,太子刘彊、东海王刘阳二人之中,选哪个为太子才能贯彻自己的思路,才能对国家长治久安更有利呢?对他们的长短优劣,刘秀都进行了很长时间的培养和观察,也进行了综合的分析和比较。5 ^( R5 c5 h; f5 J1 L8 s
  刘彊、刘阳各有千秋,旗鼓相当。他们都有明显的长处,也有一些明显的不足。9 H& U- ?5 V6 T$ u5 z# u
  如果用前代的皇帝来比拟,太子刘彊的性格有些像汉文帝刘恒,他温文尔雅,做事循规蹈矩,注重礼仪,文质彬彬。如果立他为太子,将来很可能会成为又一个汉文帝。不过,他看上去有些瘦弱,身体又不大好。刘秀担心,他的性格虽然宽厚,却有些过于文弱。如果弄不好,可能会成为一个汉惠帝!
$ o( ]: J+ i& J( r! C9 P# ]  而东海王刘阳则不然,他性格直爽,甚至偏于急躁,有些像汉景帝刘启。最令吃惊的是,他天分极高,聪明干练。别看他小小年纪,却深通世间的人情世故,懂得人心的善良与奸诈。他喜好法律,万事务求明察,为人精明细密,看待问题深刻,喜欢刨根问底。遇到难题,他总是善于思考,不把事情搞个水落石出决不罢休。在这一点上,甚至连刘秀都不如他!如果他将来登基,干的好的话,会成为汉景帝刘启那样的明察深刻的君主。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弄不好的话,也可能会走向另外一个极端,成为晚年汉武帝、汉哀帝那样肆意大杀臣子的暴君!" D4 E! [( c  p8 g1 i
  从当时的形势来看,各地豪强势力日益强大,纵横不法。国家战乱多年后,尚未恢复元气。如果不打击豪强,扶助百姓,则有可能再次爆发大规模的流民暴动,国家需要一个手段刚强的铁腕之君来控制平衡。另外,国家各项法律制度还不完善,需要一个精明强干,熟谙刑法的皇帝来对其完善。
/ S: x' b7 P# d+ q! r8 H9 p  很显然,如果选择了文弱的刘彊做继任之君,依照他的能力,将来则很可能无法控制局面。而精明干练的刘阳,恰好具备解决这些棘手问题的能力。刘阳与生俱来的刚强个性,正好适合当时的形势需要!
0 b! y1 D5 U: p0 V) _  1 d$ g$ K% q* d9 P3 `0 [
  特别应该值得指出的是,刘彊由于深受儒家经典熏陶,的治国思路与刘秀略有分歧。对内抚民,他主张宽仁,不赞成用法深刻。对匈奴等外族的骚扰侵袭,他主张进剿打击,大有效法武帝拓边之意。对此,刘秀都是很不赞成的。而刘阳则专心抚民内政,多次在刘秀面前谈论依法治国之道,主张对内休养生息,对各路奸猾要以法严控,减少以强凌弱之事发生,避免社会矛盾激化。对外则要不图边功,以中原的道德礼仪、文明富庶去感化、怀柔。这些观点,深合刘秀之意,让他颇感欣慰。9 d7 B- w1 D* K) B5 Q! b+ P( [
  两相比较,刘秀还是觉得刘阳更合适:选择刘阳为继承人更为适当,对国家的前途更为有利。通过“汝南度田案”一事,刘秀在内心之中就看好他。再加上原武平叛事件后,刘秀甚至有这样的感觉:刘阳这孩子,也许将来能够青出于蓝!至此,悬疑数年之久的太子问题终于水落石出:刘阳!
1 S& F0 S5 B2 C1 Y2 p0 s) ?5 c: g  刘秀历来做事持重,思虑缜密。他深知,换太子的 “技术难度”很大,程序复杂,“操作”起来很不容易。从现实来看,虽然刘阳屡屡“出彩”,但刘彊坐在太子宝座上已经足足十七年了。更何况,他高才儒雅,深受朝野推崇。想要轻易动他,谈何容易?
; b' `$ X& \4 T1 ?# l& z  朝臣众支持刘彊的人也不少,太子太傅张湛就是其中的代表。张湛字子孝,右扶风平陵人。此人阅历甚深,经历了成、哀、平、王莽、刘秀五朝,为官接近五十年!他也是当世大儒,为人矜持,注重礼法。行动有矩,为人端正,被人称之为“三辅仪表”。人们都说他为人奸诈虚伪,善于伪装,他答道:“我就是奸诈,却又如何?人们都装着作恶,我却装着行善,有何不可?” 张湛是老资格官僚,在西汉、王莽时,他先后做过都尉、太守。建武初年,张湛先后做过左冯翊都尉、光禄勋。建武七年,取代名儒王丹做了太子太傅。
7 Z+ {# o& e  G9 Z. o9 I3 K  在刘秀眼里,张湛很“难缠”,是个“刺头”。有一次,刘秀上朝时显得很疲倦,与大臣们交谈之时,有些心不在焉。时任光禄勋的张湛马上指出:“陛下有‘失仪’之过。长此以往,如何表率天下?”刘秀当场闹了个“大红脸”,尴尬不已。张湛的教训没完没了,又喋喋不休地唠叨了一大堆,刘秀只好老老实实地听着。从此,刘秀见了张湛就有些“怕”。每次一见他,担心张湛再纠缠琐事,总是半开玩笑地“封嘴”:“骑白马的儒生,你又来给朕提意见了!”对此,张湛依旧我行我素,照提不误,弄得刘秀见了他就想躲。对于郭皇后的被废,刘秀是突然颁诏。张湛劝阻不及,心中极为恼怒,从此便称病不再上朝。很显然,这是在给刘秀脸色看!
1 |2 T3 D. G4 u9 I# Q$ i+ g  上次“废皇后”属于内廷事务,刘秀可以“乾纲独断”。而易储则是国家大事,如果不下三公以朝野廷议,怎么能行?如果刘秀亲自出面提出,张湛等人要是发难,怎么办?要是他们指责:“此前的无由废后,现在又要易储,凭什么?就凭《公羊传》中的一句“母以子贵,子以母贵”,就将一个没有任何“过失”的太子废黜,合适么?难道陛下就不怕招致千秋非议么?”" U5 V$ ?' ]7 z
  按照眼前这个架势,刘秀心中也没有把握。张湛这类儒生出身的朝臣,一向以圣人嫡传门徒自诩,而且是软硬不吃:只要他们认准的事情,就是把刀架在脖子上,眼睛也不眨一下!刘秀最担心的是,如果弄不好,他会被扣上一个“废长立幼,变乱礼法”帽子。若把事闹大了,最终可能非但换不了太子,还会把他搞得灰头土脸的。一旦搞到那种地步,刘秀只有强行通过这一条路可走了。对于极度珍惜名誉的他来说,这种情状是他极其不愿看到的。但是,此时如何操作呢?( o" f9 |3 A& r% p
  正因心无把握,顾虑重重,刘秀一直没有轻举妄动,易储之事情就被搁置了近两年。刘秀一直迟迟没有动手,他在等待一个适当的机会:最好是太子主动提出辞职,这样才好办!8 w; @; G$ y" G) o* |, e
  这年闰四月二十五日,刘秀下诏将养父刘良之子赵公刘栩,刘縯之二子齐公刘章、鲁公刘兴全部晋封为王。很显然,这是他有意抛出的一个风向测试“气球”,他是在向群臣暗示着什么,想看看朝中群臣的反应。汝南名士、参封尉郅惲当时奉诏侍讲殿中,作为太子的《韩诗》老师。郅惲见此情景,知道刘秀心意已定,乘着给刘彊上课的机会,对他劝谏:“太子久处疑位,上违孝道,下近危殆。昔高宗明君,吉甫贤臣,及有纤介,放逐孝子。《春秋》之义,母以子贵。太子宜因左右及诸皇子引愆退身,奉养母氏,以明圣教,不背所生。”刘彊听了,立即上书辞职。刘秀大悦,“顺水推舟”地批准了。, Y7 ?- r5 f# E3 R
  六月二十六日,刘秀正式颁诏:“依《春秋》大义,立后嗣当以身份高贵为准。东海王刘阳是阴皇后之子,身份尊贵,当居太子之位。皇太子刘彊,坚持谦让辞位,自愿退居藩国。朕念父子之情以及千秋大义,故而遵从其愿。今改封刘彊为东海王;立刘阳为皇太子,改名刘庄。”张湛闻诏,心中更为气愤。从此自称:“老臣年迈,病势沉重,乞请陛下许臣归宅养疾。”从此,他闭门谢客,从此不再上朝。刘秀知道他有情绪,派人赏赐安抚,许诺:“张卿若来,司徒之位虚位以待!”张湛回复使者:“请告诉陛下!老夫病得快要死了,不能再做官!”对这个倔强的苍髯老翁,刘秀无奈,只好下令将张少傅免职,让他回家去养老。从此,阴丽华之子东海王刘阳一跃而正式成为太子,未来的天子,就是他了!1 f# ~& ]4 k7 G# n/ k; F% K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阴丽华的娘家作为外戚之至贵,当然要依法封赏。刘秀诏命阴丽华的两个兄长阴识、阴兴分任代理执金吾、卫尉,共同辅导太子。阴识天性忠厚,在朝中直言正谏,居家闲话则从不谈及国事。刘秀敬重他,常常指着他告诫皇亲贵戚,树以为楷模。
# }, y3 ~" s  ^( P8 e+ _  阴兴也是一个深明大义、公忠体国的人。他礼贤下士,乐于助人。阴家每日宾客盈门,人来人往,但他结交的都是名流君子,绝无江湖豪客、市井子弟。阴兴与同郡人张宗、上谷人鲜于裒素来不睦,但却知二人都是国家干才,多次在刘秀面前称道二人的长处,并向推荐他们出来做官。而他的多年至交好友张汜、杜禽,阴兴认为他们华而不实,都只在经济上帮助他们,始终不替他们求官。时间长了,世人皆称赞其对国家之忠诚。+ R  {* e: l% ]" A, l/ C, D$ Z
  七八年来,刘秀身体一直不好,眩晕病时常发作。有时病得很严重。有一次,他病得很厉害,孤独地躺在云台广室养病。他自感即将不起,诏命阴兴兼任侍中,向他托付身后之事。阴兴流泪答应:“陛下安心调养!若有不讳,小臣愿效犬马之力,竭力辅佐太子!”
% a( q: `& n$ H8 q" d  不久,刘秀奇迹般地康复了。他又召见阴兴,问道:“吴汉病重,朕有意令汝为大司马,可否?”阴兴流泪叩头,坚辞不受:“小臣非敢惜身,实为担心此举有损陛下圣德。小臣无德无才,岂敢充任此位!” 阴兴语出至诚,宫中左右侍从都深为感动。刘秀听了,只好感慨地收回了成命。
7 E7 H2 u) @" Y6 t  `  相对而言,在两汉四百余年,阴丽华的阴氏家族是表现最好的外戚之家。他们不贪恋权力,也不奢侈,违法乱纪的人也很少。阴氏兄弟的谨慎自守,给阴氏家族带来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他们的表现,也给刘秀脸上增添了不少光彩。8 ]/ w: f" V( U0 \* c
  为了帮太子增进学问,刘秀四下寻访名流学者做他的老师。大司徒戴涉奏道:“沛国人桓荣,现年六十余,精通《欧阳尚书》,现已被征兆到司徒府上,可委为太子之师。”刘秀自己就是学《尚书》“专业”的,闻言大喜。他立即命人召其前来,打算令其做太子的老师。
$ z" u6 ]1 K/ D* _% {' k( t  拜师的当天,刘秀为了试试这位桓大师的真才实学,下令在太学主持学术辩论会,并且由他亲自支持!在会上,他召集了数十名博士讦难桓大师,对他的观点提出质疑。桓荣不慌不忙,一一从容作答,独冠群儒。刘秀见其学问精深,风度卓绝,深为感佩,心中大悦,对其厚加赏赐,颁诏任命桓荣为议郎,命他给刘庄专职教授《欧阳尚书》。随后,刘秀兴致勃发,又命儒生们击磬,齐声歌唱儒家雅歌。这场特殊的为子拜师仪式,历时整整一天才结束。8 q- W, _! u& Q. S+ D% v
  此后,刘秀还觉得意犹未尽,又闻汝南人钟兴精通《严氏春秋》,颁诏加封其为关内侯,也让其为刘庄的《春秋》之师,又令刘庄与诸宗室子弟一同参加学习。钟兴坚决辞让:“小臣无功,不能受封!”刘秀道:“钟卿何必过谦!朕令你教太子、诸亲读书,岂非大功?”钟兴慨然道:“臣之才学有限,不配为太子之师。臣从师于少府丁恭,他的才学渊博,才足为太子之师。请陛下收回成命!”刘秀无奈,只好改封丁恭为关内侯,令其教育诸皇子读书。) v: P' R" c7 F# T' B  B
  解决了这几个大难题,刘秀终于放下心了。此后,他一边治国,一边辅导教育太子读书。慢慢地,国家逐渐从战争的创痍中慢慢地走出,各地生活逐渐走上了正规,老百姓也过上了太平日子。
* _9 T6 C; y" T* L4 N  进入暮年的刘秀,依旧勤政不倦。在此后剩余的十余年的时间里,建武盛世依旧在继续,依旧在不断创造着应有的辉煌。然而,“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虽然他依旧壮心不已,但是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也许,最终剩下的,只有那一片灿烂的晚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1-22 15:40 , Processed in 0.02809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