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6-9 10:47:51
|
显示全部楼层
(六)风清日朗. E1 |- m% u8 p/ t K+ H
0 A+ Q. B0 C' C" J' [+ U! u1 t
刘秀是儒生出身,雅好儒家经典,一直是乐之不疲。从皇帝刘秀开始,朝廷公卿大臣随之做表率,全国上下无不以修行儒术为荣,无不按照儒家经义身体力行,处世为人。
$ e- d, x' J6 X. r! ?* o 随着时间的推移,刘秀治理下的大汉天下,风清日朗,教化大行,显示出一派盛世王朝的和平气象。从此,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儒学治国实践就此开始。$ V6 `1 o8 d: j2 ^$ c5 ]
在这种浓郁氛围的熏陶之下,大汉王朝的道德水准达到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度。东汉一朝,道德之高洁,民风之淳朴,民德之宽厚,除了传说中上古的三代时期以外,无以伦比。就连明、清等以理学统治地位时期的道德水平都无法与东汉相提并论。. O W2 n. }% Q6 p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在戎马悾惚的战争岁月,他不仅征召武将、文法吏,也在搜寻专做学问的儒生。在他执政的三十二年岁月中,刘秀的身边,除了卓茂、伏湛、侯霸、宋弘、蔡茂、冯勤、赵熹、牟融、韦彪等行政能力突出的儒生以外,他的身边有着以桓谭、冯衍、郑兴、范升、陈元、贾逵、张霸、桓荣、丁鸿、杜林、韂宏等以儒家学术研究为特长的儒家学者。* m4 J! [3 g/ k$ ^* n- y" Z
建武元年(西元二十五年)十月,刘秀在定都洛阳之后,他下令紧急从各地征集图书,以免遭受兵燹的破坏。经过几年的辛苦搜集,他总共征集到了两千多车经牒秘籍。这一举动,为文化的恢复与传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F, q; L0 u6 f' j2 o6 l( v$ @" W6 g 建武五年(西元二十九年),刘秀下令在洛阳建设太学,完全按照古法,笾豆干戚,无不必备。: s- K A4 I* y+ J9 {
此后,又在朝廷里设立了五经博士:《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这五个大的学问分类之下,又有众多的流派,朝廷根据不同的流派设立的不同的博士。《易经》之下有施氏、孟氏、梁丘氏、京氏等四博士;《尚书》之下有欧阳氏、大夏侯、小夏侯等三博士;《诗经》之下有齐、鲁、韩等三博士;《礼记》之下有大戴、小戴二博士;《春秋》之下有严氏、颜氏等二博士,总共是十四个博士席位。& j- v3 \7 w ?0 @3 `& w& l
在刘秀的大力倡导之下,很多学者们都开馆授徒,传播儒家经义,为国家培养儒学人才。刘昆、杨政、戴凭、尹敏等四人,就是其中最优秀的代表。# b* N7 w" c) r' m4 R% p% J
刘昆字桓公,是陈留郡东昏县人,是汉景帝之弟梁孝王刘武的后裔。他在少年的时候,曾学习过儒家待人接物的礼仪。在汉平帝时期,他拜沛国人戴宾为师,学习“施氏易经”。刘昆善弹雅琴,美仪容,有德行,情操高洁,在家乡一带很有声望。" D; a( J* n0 ~7 f$ F# p7 @7 z& w
王莽末年,刘昆开馆授徒,门下弟子常年保持在五百名左右。他是学“礼”出身,对于门下的弟子也在这方面做严格的训练。每年春秋两季,他都要带领弟子举行飨射,按照儒家旧章,举行各种仪式。他命弟子们上山砍树,采摘葫芦叶子,将木头、植物叶子做成一些简陋的器具,模拟古时祭祀时摆放祭品的器物。他命人折下桑树的枝条,用绳子弯成弓状,用蒿草杆做箭,用菟丝草做成靶子,让弟子们学习“射礼”的规矩。
4 Y: F+ M0 Q: U 由于祭祀、射礼这些古代礼仪,当时已经荒废已久,没几个人知道怎么搞。即便在朝廷,也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懂。而且,举行这种活动,必须要得到皇帝的授权才能够做!" [7 I9 j( J! q) E0 _
刘昆搞的这些“祭礼”、“射礼”等活动,当然是模拟正规的典礼。他的条件虽然很简陋,但是由于参加的人数众多,看上去也很有趣。因此,他每次搞这些教学活动,县里的县令以下官员纷纷前来捧场、观摩。然而,此事很快传到了王莽的耳朵里。王莽以刘昆多聚徒众,私行大礼,有僭上之心,将刘昆及其家属下狱治罪,关进了外黄县监狱。按新莽法律,刘昆的罪名如果成立,他本人以及满门老小全部要被杀头。幸运的是,此后不久王莽被推翻而且身死,刘昆因此得以与家属出狱回家。天下大乱,刘昆抱着图书典籍,带着家属,躲进河南郡负犊山中避难。/ ~! q( v" h: A5 _! f$ b
建武五年,刘秀拿下了河南郡全境,下令各地地方官寻访贤才,以为朝廷所用。刘昆被地方官推举为孝廉,然而他却不肯去。他逃离了负犊山,南下奔赴江陵避难,在当地开馆教学。刘秀听说之后,立即下诏任命刘昆为江陵县令。: Y# B$ Q+ R% g! S, L
刘昆做了县令之后,当地很快得到了很好的治理。刘昆在江陵,留下了很多的传说逸事。据说,刘昆对付灾害很有一套。当时,江陵县里经常刮大风,频频发生火灾,给老百姓带来很大的灾难。刘昆每次听说起火之后,总是赶往现场,不住地趴在地上躬身向火叩头。说也奇怪,只要刘昆一叩头,呼啸的狂风就会变小,天马上就会下雨,把火焰浇灭。+ b0 N& s9 Y0 V1 N `
刘秀得报,就把刘昆调到京师为议郎,后又特晋其为侍中在身边参赞机要。不久,刘昆又被外放为弘农太守。弘农郡,就是现在的陕西东部、河南西部一带。崤山﹑黾池一带都属于弘农郡管辖。崤山﹑黾池的驿道周围,山高林密,颇多虎患,频频伤人,吓得行人不敢通行。刘昆到弘农任职之后,治域有方,躬行善政,仁化大行。不出三年,弘农郡被治理成了太平世界。据说,有人看见一个小孩子为过黄河而发愁,一只老虎突然出现,驮着他过了河。此后,还不止一人看见老虎驮人渡河的现象发生。
5 Q8 v# Q" |$ b* m6 `) _" L( E 刘秀听说了之后,对刘昆的德行惊讶赞叹不已。建武二十二年(西元四十六年),刘秀将刘昆调回洛阳,取代杜林为光禄勋。刘秀问他:“以前你在在江陵之时,有风把火吹灭了。这次在弘农,又有老虎驮人渡河之事。朕且问卿,你在当地行了什么德政,致使此二事的发生呢?”刘昆老老实实地回答:“这不过是偶然现象罢了。”刘秀身边的人大笑,都说他愚笨木讷,不会说几句吉利话。刘秀叹息道:“尔等不知,只有忠厚之人才能说出这样的实话啊!”然后,令人把此事让史官记在书中。由于刘昆的德行高迈,刘秀令他入宫,作为皇太子刘庄、诸侯王以及外戚樊、郭、阴等小侯五十余人的老师。建武二十七年,刘昆被任命为骑都尉。建武三十年,以老病乞骸骨回乡。刘秀不忍心,下诏在洛阳赐予府邸,终身享受千石官员的俸禄。建武中元二年(西元五十七年),刘昆去世。
' n: @5 M7 s/ Q0 ]# I+ _; T) U% @ 与刘昆恭谨有礼不同,杨政是个性格豪放、知恩图报的人。杨政字子行,是长安三辅京兆人。
/ S9 [; X% b) n9 C 杨政少年时也很好学,投身名儒范升门下学习“《梁丘易》”。他深精梁丘易学精髓,善于讲说经书。他在京师讲学,轰动了洛阳,人们都称赞他的卓越才能,留下了这样的谚语:“说经铿铿杨子行。”成名之后,他与老师范升一样,也在洛阳开馆教学,门下弟子有一百多人。
~: H8 _. ?6 ^/ G0 X( ]2 P' a 其实,像杨政这样水平的儒学人才,在洛阳城里有一批人。杨政在他们中间并不算是最突出的。杨政是一个慷慨有大节之人,而不是只知寻章摘句的腐儒。他嗜酒好交游,为人不拘小节,果敢自矜,笃于大义。有两件事情的发生,使得杨政在学术界的名声凸显,成为人人尊敬、钦佩的名儒。
2 s0 ^1 e2 R# q0 { 先说第一件事情。杨政的老师范升,与新娶的第三任妻子发生了一些家庭矛盾。范升大怒,将其休回了家。范升的老婆也是个狠角色,她掌握了丈夫的一些阴私,一见范升如此狠心,一气之下到朝廷里把范升给告了。由于这个女人揭露的证据非常有力,范升因此被革职拿问,关进了大牢。杨政听说之后,决心营救老师。可是,范升犯的是死罪,一般的方法肯定是不行。他眼珠一转,立即想出了一个主意。, y) n% U# W- n2 u
他赤裸着上身,用弓箭穿透自己的耳朵,然后抱着范升年仅三岁的儿子,躲在在皇帝经常走的御道旁边。这一天,刘秀的马车从道路边经过。杨政一手持着状子,一手抱着孩子,从草丛中奔出,跪在道路中间,拦驾为老师鸣冤。他一边叩头,一边大声高喊:“草民杨政之师范升,一辈子娶了三次妻,却只有这一个儿子!他今年才三岁,如果杀了范升,难道陛下不觉得他可怜吗?!”+ u# }3 k' z* H# ~3 \
对于突然从草丛中的跳来的杨政,把侍驾的虎贲骑兵吓了一大跳。他们一开始还以为杨政是刺客,手忙脚乱地把杨政按倒。仔细一看才发现是个告状的!他们这才松了口气。不过,他们担心这个赤裸上身、耳朵滴血的疯子会惊扰了圣驾。如果皇帝责怪下来,大家都吃罪不起。于是,众武士拳打脚踢,把杨政赶的远远的,厉声喝道:“快滚!再不滚,就宰了你!”武士们撵走杨政,护送着马车重新上路。可是,杨政怀抱着孩子,依旧在后面追。武士们为了吓唬他,挽弓搭箭瞄准他,喝令:“赶紧走!要不然,射死你!”杨政毫无惧色,仍然跟在后面。武士们用旄头、画戟叉住他,不让他靠近,利刃划伤了杨政的胳膊、脖子,顿时血流如注。可是,倔强的杨政死后不肯走,坐在地上嚎啕大哭:“请陛下饶了范升吧!他只有一个儿子,如今才三岁啊!陛下!求求您开恩,绕了他吧!”终于,坐在马车中的刘秀也听到了,忙问:“何人拦路喧哗?”身边的宦官急忙递上杨政的状子。刘秀看了,沉默了好久,最终淡淡地吩咐:“去告诉杨政,朕已经饶了他的老师了。让他回去吧!”当天,范升被特赦出狱。
" | i5 W9 J e, N! N: T# g8 ]( ]# X 再说第二件事。当时,刘秀的女婿梁松以及阴丽华之弟阴就是朝中炙手可热的两大红人。梁松与阴就听说杨政舍身救师的义举之后,对他非常钦佩。他们仰慕杨政的名声,前来与之结交。杨政虽是一介草民,在梁松、阴就面前说话从不客气,经常当面指出二人的过失。他们在一起讨论学问,相互切磋,探讨朝政,成了至交好友。然而,杨政始终保持着耿介爽直、不屈不挠的个性,对于朝中的权贵,他不仅从不畏惧,而且敢于面折即斥。7 v" L' O' T* |8 X
有一天,杨政求见捕虏将军、杨虚侯马武。马武是建武中、晚期极少数掌握兵权的功臣之一,深受刘秀宠信。马武早知杨政是个狂生,对他没什么好印象,称病避而不见。杨政一听,顿时火冒三丈。他一脚踹向马府家人,对方登时卧倒不起。他不顾门卫的阻拦,直接闯了进去。马武此刻正躺在床上休息。一见有人闯入,大吃一惊。正要起床,杨政一手抓住马武的臂膀,一手又把一柄寒光凛凛的钢刀架在了他的脖子上。马武虽身经百战,事出仓促,却也吓得脸色大变:“小子!你想干什么?快放开!”/ V# _: a6 w$ c
杨政厉声斥责道:“杨虚侯!尔深受国恩,备位藩辅,不思求贤以报陛下对你的殊宠,竟然胆敢盛气凌人、小视天下英俊!难道这就是你的养身之道吗?今天你要是敢动一下,我捅了你!”马武的几个儿子以及侍从大惊失色,以为是被盗匪劫持。他们举着刀枪逼住杨政,却不敢靠近。杨政神色自若,跟没事人一样。刘秀的小舅子阴就听说后,赶紧飞马驰至马府前来调解。阴就当众训斥马武:“杨虚侯!你真是白活了半辈子了!你怎敢如此怠慢士子?如此小视英豪?” 阴就厉声道:“马武!我再问你一遍,你可愿与杨生为友?”马武吓得魂飞天外,连声答应:“老夫愿意!老夫愿意!”杨政这才收刀还鞘,在阴就的护送之下扬长而去。
, p' _9 n5 W' l4 Q" t 杨政在建武一朝,始终没有做官。只是到了数十年后的汉章帝时期,才做了中郎将。而在当时,朝中以敢言著称的儒生出身的大臣,有戴凭、尹敏二人。
; D7 Z w5 d6 {. B1 D 戴凭字次仲,是汝南郡平舆县人。他是“京氏易学”的传人。十六岁那年,他被汝南郡以明经举荐到洛阳,经过廷试之后,被授予“京氏易学”博士,后来又被任命为郎中。# A! v& D* F& N- d# I/ S
有一天,刘秀在朝堂之上大会诸位公卿大臣。刘秀设下席位,请各位公卿大臣们依次就座。众臣入席之后,惟独戴凭一人站在原地,不肯就位。刘秀很奇怪:“戴郎中!你怎么不坐下?”戴凭说:“与臣同殿讲学的博士们,水平都不如臣!但他们的位次都在臣之上,臣心中不服,因此不愿屈居其下!”刘秀很是惊讶:“戴凭上殿!与诸博士展开当场辩论!如若不胜,朕要治罪!”戴凭毫无惧色,他口若悬河,滔滔解说,把众博士驳斥的体无完肤,无不敬服。. Q. I/ V! M2 s2 \1 {+ ~
从此,刘秀对于戴凭另眼相看,当即晋升戴凭为侍中,在身边参与机要,探讨得失。
; w. g1 ]& K# j1 K 一天,刘秀问戴凭:“戴凭,你如今做了侍中了。就应该出言进谏,匡补国政,勿有隐情!”戴凭当场道:“陛下持法太严。”刘秀不悦:“朕用法何严?”戴凭昂然奏道:“臣伏见前任太尉府西曹掾蒋遵,清亮忠孝,学通古今,陛下听信一些肤浅之讥责控诉,就将其革职治罪,禁锢于家,永不叙用。通过此事,世人都认为陛下持法严酷。”刘秀大怒:“你这汝南的臭小子!难道与蒋遵是同党吗?” 戴凭不再说话,默然而出,自己到廷尉狱自首。稍后,刘秀传诏将戴凭之罪赦免,不予追究。
4 N+ r7 f: A: z) @, @/ Q; C: T! [& a 几天后,戴凭谒见刘秀之时,当面谢罪说:“臣无謇谔之节,而有狂瞽之言,不能以尸伏谏,偷生苟活,诚谤圣朝!”刘秀知其还是为了蒋遵,于是,下诏解除对蒋遵的禁锢,又令戴凭以侍中身份,兼领虎贲中郎将,予以拔擢重用。. M3 ]4 y `. C8 l0 w/ I4 v
有一年,在元旦(大年初一)例行的朝贺完毕之后,群贤毕至,百僚云集。刘秀看时间还早,这么早就散朝回家也没什么意思。刘秀下令群臣当廷展开辩论比赛,让这些满腹经纶的大才子们一展风采。刘秀令人在殿堂的中央只设置一个席位,相互嗟难,凡是被人问住或是义理不通之时,则被驱赶下去。也就是说,他们是采取打擂台的形式决定谁坐在这里。这些精通儒学的学者们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唇枪舌剑,异彩纷呈。戴凭出场之后,技惊四座。他一人连胜五十多场,于是连做了五十多席。众人叹服戴凭的高深学问,也钦佩他的临场表现能力。此后,京城洛阳流传着这样一举谚语:“解经不穷戴侍中!”7 i1 @; T4 @. T' \. L7 f8 ~) _
刘秀虽然在学术上主张百花齐放,但是有一个问题他绝不允许任何人对之有非议,那就是―――图谶。而尹敏却是少数几个敢于当面劝谏刘秀,让其不要过于迷恋图谶的人之一。( Y$ g' u |* d. a7 a. u
尹敏字幼季,是南阳郡堵阳县人。这人年少之时,是个县里的儒生。起初,他学的是“欧阳氏尚书”,此后又改学“古文尚书”。尹敏多才多艺,涉猎很广,他不仅擅长《尚书》,而且兼长于《毛诗》﹑《谷梁春秋》、《左氏春秋》。
$ T* X4 x, x- l6 T! Z 建武二年,尹敏以天下灾害四起,以《尚书.洪范》之义理为主要理论依据,撰写了奏章,提出了消灾灭害之策。当时,天下草创,到处都在打仗,尹敏提出的这些策略根本来不及实行。不过,刘秀觉得尹敏的才能卓著,征辟到大司空府,任命为郎中。/ {; _1 D5 E+ B5 M! p" ?' s& m
由于尹敏博学强记,精通图谶之道。刘秀令尹敏校对数百年来流传在当时的图谶之书中的错误。还特别提出:“新莽大臣崔发言之谶记,皆是私下杜撰的伪谶,必须除去!”尹敏奏道:“谶书并非圣人所作,其中有很多错别字,还有民间流行的俗体字。这些市井俚语,粗鄙不堪,臣恐其流传下去会贻误子孙万代!”尹敏的这些忠言,对于深信图谶的刘秀来说,自然是毫无效力。刘秀严令尹敏:“不得违旨,好好校对!”尹敏无奈,只好采取了特殊的办法劝谏。; q! o: V* r; ~$ ^
他也私造了一个谶记,增加在谶书的阙文中:“君无口,为汉辅。” “君无口”是“尹”,意思是:“尹敏应该做宰相!”刘秀看了觉得很奇怪:“尹卿,你这是何意?”尹敏道:“臣见前人都是这样对前代流传下来的谶书加以增减,如今臣也自不量力,也增加了这么一条!”
# u) M6 k, \! O7 f8 ^ 刘秀对此非常不满,虽然不怪罪他,却对尹敏有了成见。从此之后,刘秀逐渐疏远了尹敏,不再重用他。不过,尹敏也并不在意,继续研究他的学问。他与班彪结为莫逆之交,关系之好,如同当年的钟子期与伯牙一般,相互引为知音。0 A2 s5 d6 i9 U! D5 U, J
总体来看,刘秀在弘扬儒学方面,是在历史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的。在他去世的前一年,也就是建武中元元年(西元五十六年),他下诏兴建用于朝会及祭祀大典的明堂、皇家观测天象的灵台、太学辟雍,并向天下公布预言吉凶的谶书。他的这些举措,对于此后的二百多年的政治、文化格局,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