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赫日当中--大唐帝国的扩张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0 20:33:47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133): }6 g5 l9 L% @; o
  
' q  s* t: T3 N  d+ _. }5 N# f  在对高丽战俘的处置上,唐高宗仍然沿用一惯的原则,除了泉盖男建被流放黔中之外,其余自国王高藏以下的文武官员,都授予一定的官职。国王高藏为司平太常伯,泉盖男产为司宰少卿,信诚为银青光禄大夫,泉盖男生为右卫大将军。
- k! y" q# N  ^1 \  高丽的国王并入唐王朝,分为九个都督府,四十二个州,一百个县,在平壤设立安东都护府。此时由于战功卓著而升任右威卫大将军的薛仁贵出任安东都护,率二万人马镇抚安东都护府,都督、刺史、县令的职位则由高丽旧将以及部分唐朝官员担任。
3 b2 g! t# I' [/ D0 _2 Y5 W  `  高丽战争是唐初最艰难的战争之一,从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东征至是年(668年),前后历时二十三年之久,在唐朝的所有敌人都望风披靡、唐军无敌于天下之际,高丽得以同伟大的唐帝国对抗达二十余年,其坚韧也足令人刮目而视。
; {( N0 {4 G# x! E: l- E  
/ S' P2 p* d% |( Y5 i* d% S  高丽之战,也成为大唐名将李世勣的封笔之战,第二年(669年),这位伟大的统帅溘然长逝。
1 T  o- f6 J; g: V  李世勣是大唐帝国与李世民、李靖可以并列的名将,虽然他战功卓著,但一直笼罩在李世民与李靖的阴影之下,在开国战争中,李世勣一直为李世民之部将,在征伐北突厥时,他又受到李靖的节制,直到他在古稀之年征高丽时,他方才是货真价实的统帅。
  O' a# k: H2 d7 Z5 \& R( H  在李世勣去世后,唐高宗下令厚葬,并将其坟墓修筑为阴山、铁山、乌德犍山的形状,以表彰他在击破北突厥及薛延陀上的巨大功勋,这也表明在中国历史上,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始终被视为是对中原的最大威胁。
$ \2 N+ s+ l$ O8 M6 V: h  7 R( O9 a5 x' P8 C4 L2 _% {: |9 d, B
  高丽战争的最后胜利,是唐朝军事扩张的巅峰。
0 R3 Y/ y1 x1 i7 W! M  在此之后,唐朝的军事力量便开始走向衰弱,其中的原因很多,上文中有分析过在军队制度上的更张,除此之外,连年征军,使得百姓的负担极为沉重,厌战情绪极其浓厚,以致于征兵之时,有钱的人家就用钱贿赂以免除兵役,贫困人家有些人干脆就以自残手段或逃亡手段来规避战争(参考664年刘仁轨上疏),而这种情况在征高丽之时,达到极点,以致于唐高宗下了一条残酷的敕令:“征辽军士逃亡,限内不首及首而更逃者,身斩,妻子籍没。”由是可见当时反战情绪到了什么样的地步。
* ]' c$ O6 e4 B/ n6 U* s* g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大唐遇到了最强硬的对手,就是青藏高原上的吐蕃,在高丽战争结束后两年,即670年,唐军在与吐蕃的大非川战役中遭到空前的惨败,使得大唐的军事重点转向西面。而东部的高丽反抗势力则乘机兴起。% S2 {% R9 M; t
  8 Y) u$ V. k: V/ c9 l: \
  咸亨元年(670年),高丽旧将剑牟岑乘机起兵,拥戴高藏的外孙安舜为首领。唐朝廷派出高侃为东州道行军总管,率兵镇压反叛,并于次年(671年)在安市城击败了剑牟岑的反抗力量,反抗武装退入白水山。高侃一路追击,在白水山再度大破剑牟岑,而高丽反抗军最糟的情况,是出现内乱,被推戴为首领的安舜显然不愿意成为剑牟岑的傀儡,结果引发内讧,安舜杀死了剑牟岑。在经过唐军打击与内乱后的高丽抵抗势力,已经元气大伤,眼看很快将被唐军扑灭,然而在这个时候,却出现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 ?' V' E. u# D; h/ c; @  在百济与高丽相续被击灭之后,新罗俨然以朝鲜半岛的霸主自居,雄心勃勃,欲一统朝鲜半岛,所以新罗国王金法敏派军援助高丽的反抗力量。曾经与大唐关系最为密切的新罗王国,此时肯定感受到高丽与百济的灭亡,对其是巨大的威胁,所以转而支持高丽的残余力量。
 楼主| 发表于 2009-1-20 20:34:48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134); B4 X9 J" Y+ h
  
% b9 N5 ~( z* s+ f# G  到了咸亨四年(673年),唐军燕山总管、右领军大将军李谨行(靺鞨人)在瓠芦河以西大战高丽残部,俘虏数千名高丽士兵,高丽的反抗力量向南逃窜,窜入新罗王国。
9 {0 O: K7 \" T5 o: ~  新罗国王金法敏不仅收容高丽的战士,而且率军进入百济,占领百济的一些城池,并且派军驻守。这真是气坏了唐高宗了!唐高宗决心推翻金法敏的统治,改由金法敏的弟弟、当时在长安城中担任右骁卫将军的金仁问为国王。8 S  j5 X0 }( I, j! L2 K- B
  扫平百济的名将刘仁轨再次被任命为东征军的统帅、鸡林道行军大总管,以卫尉卿李弼、右领军大将军李谨行为副大总管,率领大军远征新罗。( g# X3 a2 [* b9 w. b8 r- h
  
/ y- V( Q: N! z* l* c# I  此时的刘仁轨已经七十四岁了,老将的频频远征,也从一方面意味着唐军在贞观时代名将纷纷去世之后,已经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675年的春季,刘仁轨率军在七重城大破新罗军,同时,此时已经归降大唐的靺鞨部落军队则乘船沿海岸南下,进攻新罗的南部,一时之间,新罗军队的局面非常不利。# D" U2 z  p/ ]+ z
  虽然唐军在战场上取得了一些胜利,不过要真正击灭新罗,绝非易事,新罗在与百济、高丽长期对抗中,之所以能够存活,这跟其强大的军事力量有很大的关系,在占据百济、收容高丽军队之后,其力量更加强大。% z3 `6 l( ~) Y7 c8 v9 C/ q/ W7 ?7 Z
  唐高宗内心十分矛盾,随着吐蕃的崛起,大唐的军事力量向西转移,而新罗问题又不是短时间内能够解决,时长拖得越长,对两线作战的唐军越不利。唐高宗开始有力不从心的感觉了。* D- _% E! w3 M  D) m# T
  最后,唐高宗还是决定将刘仁轨的远征军调回国内,而以金仁问取代金法敏为新罗国王的决定,最后不了了之了。8 C4 H7 E8 _: j! `( w9 g; [
  
! V( `- @  F5 G; y: }  鉴于朝鲜半岛的新罗崛起与高丽反抗的局面,唐政府不得不收缩实际控制区。
! H/ W' t4 p, W  Z  676年,原设于平壤的安东都护府被迫迁往辽东城,而在百济的熊津都督府,也迁往辽东的建安城。这样一来,唐政府对朝鲜半岛便失去了控制力。
  u$ e2 j+ m/ B6 S! n( r' s  第二年,即677年,唐高宗命亡国之君高藏为辽东州都督,封朝鲜王,让他率部返回辽东;同时夫馀隆为熊津都督,封带方王,准备让他也率部返回百济,以安抚百姓的居民。这个做法,其实是让高丽与百济复国,类似于当然唐太宗让阿史那思摩返回漠南重建突厥。4 b0 J- V+ o9 k1 F# d
  但是即便是这个政策,也非常的失败。( h( ~9 m: h) v/ ^
  高藏到了辽东之后,便以靺鞨人相勾结,企图反叛大唐,这个阴谋被察觉之后,高藏被召回,被流放邛州,最后也死于邛州。此时新罗的势力一直向北扩张,占据了高丽的旧都平壤,夫馀隆在新罗人的压逼之下,不敢返回百济。这样,高丽、百济复国的计划的泡汤了。
! T- J% K! N9 I5 R1 U  ]; @$ C* u  大唐在朝鲜半岛上的旷日持久的战争,最后新罗成为惟一的赢家,这个当初显得可怜兮兮的国家,其国王金法敏其实真是很有大智慧,在唐、高丽、百济乃至日本诸势力之间游走,最后竟然得以统一朝鲜半岛,开创新罗时代。
$ \$ m! }9 m) d9 l, ^  9 n# k* i. L( ^* }( l: Q+ M
  在接下来的时间,唐王朝面临十分尴尬的局面。5 W3 E5 j: H$ M7 _( n
  唐高宗在678年时,曾想过要大举讨伐新罗,但是西部战场的严峻局面使他最后放弃了,这一年,唐朝的十八万西征军在青藏高原上再度遭遇惨败,而次年(679年),一件影响更为深远的事件,终于迫使唐政府东征新罗的计划无限期地搁浅了,这便是北突厥的复国运动,北突厥再次崛起成为大唐帝国最强劲的敌人。9 |. p1 n/ S1 |
  在贞观时代到高丽战争的结束,唐军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军队,横扫东亚、北亚、中亚,摧坚折锐,无往不胜,无远弗届,万邦来朝。唐帝国如初生之牛犊,如方起之朝阳,开拓万里,推倒一世。) K( ~/ Q8 J! J4 @& r
  
; P+ H  {2 n0 l8 K' L" }  但是,没有永远强大的帝国。* C+ X& f# Q) U" ^, b
  张力终究有极限的。
, ~9 X7 a3 ]3 K+ z  狙击唐帝国者,是来自雪域高原上的吐蕃。9 `# X  V, d5 R; y) M) c
  吐蕃是如何从荒僻的高原,逐渐成为大唐最强劲的对手呢?
 楼主| 发表于 2009-1-20 20:36:15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135)' e! ~" d5 {1 {, Z
  . h2 v  J3 O3 W! n1 }+ y# H
  第四部 张力的极限
' R+ L( H' E9 }. B$ x  0 P0 N3 U3 }: p9 j. a" K4 s
  一、 雪域鹰飞:弃宗弄赞的崛起
4 A& K0 |% J  E  T& W  5 C2 r2 X1 U1 R+ z+ p
  在我国的西部,有一辽阔而高耸之高原,此即为世界闻名的青藏高原。七世纪时,一个伟大的高原政权在此崛起,并且疾风暴雨般地扩张,此即为大唐的最强劲对手吐蕃政权。
& ?$ t& ~5 B3 {7 y4 p2 C7 x  吐蕃大约以前是西羌中的一支,有学者认为即汉史中提及的发羌部落,从《旧唐书》“吐蕃”传中,仍可看出吐蕃之风俗与汉代之羌人极为相近,比如“重壮贱老”,“重兵死,恶病终”等,恶劣的高原环境,使得其民性格刚勇,视死如归。' V7 g  F8 K1 d" |( F
  在大唐开国时,吐蕃亦开始强盛,其首领称为赞普,此时的赞普正是一代雄主松赞干布,即弃宗弄赞。弃宗弄赞即位时年二十岁,史书记他“性骁武,多英略”,在其统治前期,降服了邻国羊同,以及高原上的诸羌部落。5 \$ K& ^5 ?3 @0 u& n1 `
  贞观八年(634年),唐与青藏高原上的吐谷浑爆发战争。在此之前,中原与吐蕃之间的往来甚少,为了牵制吐谷浑,唐太宗决定派出使节,出使吐蕃,此举也是提防吐蕃卷入到吐谷浑的战争中。大唐使节冯德遐的到来,令弃宗弄赞十分高兴,当时大唐不仅在国力上,在文化上均是处于领先的水平。
( s  x2 e7 F  ~4 V* N4 \  5 N3 n2 s. G6 x8 B; }
  弃宗弄赞听说突厥与吐谷浑的可汗都娶了皇室公主,就向冯德遐提出,请求也可以娶到唐朝的公主。其实弃宗弄赞的说法并不太准确,突厥可汗娶的是隋朝的公主,而吐谷浑可汗曾经向唐太宗要求和亲,但唐太宗最后并没有同意。
5 }5 j* C( V! U4 x4 j  冯德遐便提意弃宗弄赞派出使者,随自己去长安城中朝见天子。弃宗弄赞大喜,便派了使者与冯德遐一起出发。) C3 ]& k! ~- U+ P$ \
  吐蕃使者在长安城中呆了几年。在这段时间里,李靖征服了吐谷浑,吐谷浑臣服于唐帝国。吐蕃使者向唐王朝进贡,并提出和亲的请求,但是求婚这件事,唐太宗并没有轻率地答应,因为当时大唐与吐蕃往来并不密切。7 K! W6 \: T- h( I6 X* E
  吐蕃出使大唐的使者回来后,对弃宗弄赞说:“我刚到大国的时候,受到优厚的待遇,但是没想到这时吐谷浑王入朝,在皇帝面前挑拔离间,所以最后皇帝没有答应下嫁公主。”
% t0 s% I, h( _2 U0 h# p: l. r& O  由于吐谷浑与吐蕃一样,都是青藏高原上的政权,所以已经归顺朝廷的吐谷浑企图阻止吐蕃与大唐和亲,遏制吐蕃势力的扩张,这种可能性是相当大的。
1 T! {( j6 W- T2 Q0 [7 n  这令弃宗弄赞相当生气,他决心要给吐谷浑点颜色瞧瞧,于是在638年(贞观十二年)发兵攻打吐谷浑,结果吐谷浑抵挡不住,退向青海湖以北,以避开吐蕃大军的锋芒。吐蕃大军俘获了吐谷浑大量的人畜,又占据吐谷浑大片的土地,实力更加强大。& Q' I* _( w8 n0 B. ]) v. v6 K
  ! Q2 l) ?) q/ W: @! ]
  尝到胜利甜头的弃宗弄赞,将势力再向东扩张,进击东部的党项羌、白兰羌,这两个羌部落不是吐蕃的对手,很快就被击破。
% N! g7 \! Z: g& y, r  弃宗弄赞亲率二十万大军,直抵唐王朝的松州西部边境,然后派出使者向唐朝廷进贡黄金布帛,自称前来松州,乃是为了迎取唐朝公主。弃宗弄赞对部将们说:“如果大国不嫁公主给我,我就进兵攻打。”
; d' r9 ]) a/ M  s1 Y  为了迫使唐政府答应和亲,弃宗弄赞率军进攻松州,松州都督韩威带着少数骑兵前往侦察敌情,不料与吐蕃骑兵遇个正着,寡不敌众,被吐蕃所击败,退入松州城。当时西部边境由于战争的来临,人心惶惶不安,由于唐西南境是一个羌民集中的地区,当时阎州刺史、诺州刺史均为羌人部落首领,这两位刺史向吐蕃大军献城投降,此时松州局势险象环生。
 楼主| 发表于 2009-1-20 20:37:07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136)
5 C3 E0 f3 F7 x- ~  
' b7 k4 M5 I8 a  b1 x# j/ |: T  唐太宗得知吐蕃大军大举东进,大怒,便派遣五万大军驰援松州,吏部尚书侯君集出任弥道行军大总管,也是远征军的总司令,下辖三个兵团:第一兵团以突厥降将、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为白兰道行军总管;第二兵团以左武卫将军牛进达为阔水道行军总管;第三兵团以左领军将军刘简为洮河道行军总管。
, b# T. Y" p. I6 r  牛进达兵团作为先锋,率先赶到松州城下。此时吐蕃对松州的围攻已经持续了十多天,但松州城仍然岿然不动。弃宗弄赞没有发现唐军援兵已经赶到,牛进达借此时机,攻其不备,在黑夜降临时,果断地发动奇袭,结果吐蕃损失了一千余人。
. a/ L; J6 T9 S4 g" j  这次奇袭战虽然规模不大,但弃宗弄赞领略到唐军的强大攻击力,而此时他又接到情报,唐军主力正陆续抵达,大为惊恐,便下令撤军,并且派遣使者入朝谢罪,同时再度提出和亲的请求。) x/ k' D' [1 B, n7 b
  这一次,唐太宗答应了弃宗弄赞的请求。
0 \: I, x. C5 t) e$ ?2 n  p+ v  " d. w* H9 L" z- D1 j
  为什么唐太宗答应了和亲呢?
1 d# Y5 R! G8 k2 Z! q- M3 S* C  唐太宗对于帝国周边政权,一惯采取羁縻手段,羁縻手段主要有两种,其一是成立羁縻都督府,由更高一级别的都护府管辖;其二便是采取和亲手政策,建立大唐帝国对于周边政权的领导地位。
/ C& u1 x; d( |4 G2 P  在弃宗弄赞时代,吐蕃崛起,和亲政策在那个时代有特殊的意义,对于唐与吐蕃的和平相处有着重要作用。唐太宗是在唐军在战场上小挫吐蕃军队后,答应和亲的请求,这样对唐与吐蕃两方均可以接受。对于弃宗弄赞来说,他虽然吃了一记小败仗,但是达到了求婚的目的;而对于唐太宗来说,唐军展示了强大的军事力量,在此时和亲则有助于建立大唐对吐蕃政权的领导地位。0 I+ x- w* T8 _( v! D
  
: F& l- z* s/ ^( I: K, Q, O% g  经过两年的筹备,贞观十四年(640年)十月,弃宗弄赞派吐蕃宰相禄东赞携带五千两黄金、珍宝数百件,作为聘礼,前往帝国之都长安,请太宗皇帝许婚。唐太宗便从宗室女中挑选了一位才貌双全的公主,这便是一直被津津乐道的文成公主。
1 ]5 L! H4 w1 w) D* y  吐蕃宰相禄东赞也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他大字不识一个,但是并不影响他思维的敏捷,他身上具备吐番人固有的刚毅坚强,而且老成持重,不苟言笑,令人望而生敬。弃宗弄赞是很有作为的一位赞普,但其成就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禄东赞,据史书记,禄东赞“讲兵训师,雅有节制,吐蕃之并诸羌,雄霸本土,多其谋也。”
' x/ x; M0 C' L, [( X  当唐太宗与禄东赞交谈时,发现他言辞得体,对答如流,干才非凡,唐太宗暗暗吃惊,吐蕃竟然有此等杰出之人才,于是便授予禄东赞右卫大将军,同时还准备将琅邪公主的外孙女段氏嫁给他。
/ o8 R9 S( ^: z5 h4 {, ^  这种待遇,可以说是任何国家的使臣想都不敢想的,史书中也记说:“太宗礼之,有异诸蕃。”但是禄东赞却婉言谢绝,他说:“微臣在国内早有发妻,这是父母为我所聘娶,我不能将她抛弃,况且我作为使臣,为赞普来迎取大唐公主,现在赞普都还没有得到公主,我作为一个陪臣,怎么敢先迎娶呢?”4 d0 Y9 i5 O! f4 h& E
  唐太宗听了禄东赞一番话,对他更加敬重,为了拉拢他,抚以厚恩,竟然不顾禄东赞的反对,强行将段氏许配给他。唐太宗这个故事很有意思,确实,很少见到这位皇帝有这样的举动,而事实证明唐太宗目光如炬,慧眼识英雄,禄东赞不仅才能杰出,而且家教严格,日后他的儿子论钦陵,成为大唐军队的克星,此事后文再表。
 楼主| 发表于 2009-1-20 20:37:56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137), Y% _( g0 u/ V8 e
  ! `& C; P3 }2 J+ @( F
  第二年(641年),正月十五日,正是中国的元宵佳节。/ L* V6 k: G. I4 l
  一支庞大的送亲队伍从长安城出发,驶向吐蕃。
, U9 Q8 R( X- d3 b) x  车上载着一位年轻美貌的少女,这位就是年仅十六岁的文成公主。护送车队的是赫赫名将、皇室宗亲、时任礼部尚书的江夏王李道宗,李道宗同时也是作为皇帝的代表,作为这次唐与吐蕃和亲的主婚人,吐蕃宰相禄东赞也随车队西行。, j; `0 n7 s( z7 r& w* D
  满心激动的弃宗弄赞,率领大军驻柏海,在吐蕃边境,黄河的河源附近,亲自迎接大唐车队。当李道宗抵达时,持节前往见弃宗弄赞,持节表明是代表皇帝,所以弃宗弄赞恭恭敬敬地向李道宗行女婿之礼节。4 i' N# j2 h" |& {! H
  不过弃宗弄赞并没有马上看到文成公主,他见到随从前来的大唐人,都绫罗绸缎,而且无论是仪仗队还是卫队的排场,都显得非常浩大,心中真是非常羡慕,相比较自己的人马,都是粗裘皮衣,对比之下,显得寒碜,所以无意中还流露出愧沮之神情。
% u  U' l$ d& p5 n) v" Q+ M; f  不过这并没有影响弃宗弄赞的心情,在接过公主的车舆之后,返回都城逻些城(拉萨)的途中,他还难掩心头之激动,对左右说:“我父辈祖辈中,还没有人能与上国相通婚,现在我娶了大唐公主,真是太幸运了。我看,要给公主修筑一城宏伟之城,以向后代夸耀。”由是可以当时和亲,在大唐周边的政权眼中,有着多么崇高之地位。1 d" j" H) t. O- j2 W; j$ B: [
  % p8 J" p; `; y6 r# k$ a
  弃宗弄赞回到了逻些城。当他掀开文成公主头上的红巾时,真是被其美貌所震惊,还有皇家宫廷训练出来的优雅仪姿,以及她身上独有的气质,这一切,令弃宗弄赞欢喜得不得了。8 c8 [! Y+ l, e
  为了实现自己许下的诺言,弃宗弄赞兴建了一座宏伟壮观的宫殿,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布达拉宫,为了让年轻的妻子欢心,弃宗弄赞还改穿唐朝的绸缎服饰。! c4 |$ q$ o% A5 u/ w
  文成公主乃是一位极为杰出的女性,她天资聪颖,知书达礼,而且是一个佛教徒,她是唐与吐蕃的和平使者,同时也是唐与吐蕃文化交流之重要人物。她出嫁时,携到入吐蕃有大量的汉籍,其中有佛经、药书、工艺技术书籍等等,她对吐蕃佛教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吐蕃著名的大昭寺、小昭寺也是在文成公主时期所建成。
- {2 V2 F. U! [7 }0 ]2 O  同时,文成公主的高贵与聪明贤慧也极大影响弃宗弄赞。当时吐蕃人有一个传统,就是喜欢把脸涂得赤褐色,这是一种风俗,但是文成公主认为这种风气带着太多野蛮人的传统,不喜欢,弃宗弄赞便下令停止这种风俗习惯。同时受到文成公主的影响,弃宗弄赞也十分仰慕中原文明,他还派出部落酋长的子弟,到大唐学习《诗》《书》礼仪,积极吸收中原文明。弃宗弄赞本来是一个脾气很暴燥的人,但自从文成公主嫁到吐蕃之后,他居然慢慢革除他多疑猜忌与暴燥的性情,这也使得吐蕃君臣之间更加亲密无间。9 T* X7 L8 t# P3 X# M
  在弃宗弄赞的统治时代,吐蕃无论在武功文治上,均取成惊人的成果,奠定了其雄霸青藏高原的基础。
0 U5 i1 |0 b/ ]* w- G  7 {8 y1 J7 |+ P
  文成公主嫁往吐蕃之后,弃宗弄赞终其一生,保持与大唐的友好关系。在贞观十九年时(645年),唐太宗征高丽后东返,弃宗弄赞马上派出宰相禄东赞前往长安,向唐太宗庆贺在辽东战场取得辉煌的胜利,特地献上一只金鹅,全部用黄金铸成,长七尺,里面可盛三斛酒。- W$ ]& t/ m& ]$ }& }( j7 i
  同时,弃宗弄赞还一份贺表,贺表写道:“圣天子平定四方,日月所照之国,皆为臣妾;高丽凭恃偏远,有失臣礼,天子自带百万雄兵,度辽征讨,攻城陷阵,指日凯旋,我才刚听说陛下出兵,刚要出兵相助,又得悉天子已经归国。雁飞迅疾,但不如陛下的迅疾,现在我作为陛下的女婿,喜悦之心,比之诸夷,要欢喜百倍。鹅,经常被比作雁,所以特地打造金鹅一只,奉献给天子。”
1 J: ^* s! D/ h  可以说,此时吐番与大唐正处于蜜月期,在此背景下,一位伟大的英雄在吐蕃以西的天竺,即现在印度,成就了一项神话般的伟业,这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也是最富传奇色彩的大冒险。/ Z2 c) O! Q7 T8 w$ i  k: y
  这位帝国的天才冒险家,就是王玄策。
 楼主| 发表于 2009-1-20 20:39:05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138)
4 [: U( }* ?4 F) N5 m& M) _  
& T. Q8 r/ g0 i" L" D7 _/ ~  二、王玄策:神话的创造者
" U* P3 L8 w+ \) L  
0 \& `- Z0 D: k9 X; W  V0 E. ]% g  一个时代的伟大与否,与其时代的冒险进取精神成正比。% S! ]1 w( e+ b4 `  d6 x4 v* R5 Z
  所以伟大的时代,必定有伟大的冒险家。( f1 L! r9 j+ _% ^8 l" k
  在中国历史最为强大的汉代,涌现出张骞、陈汤、班超等一大批冒险英雄,伟大的唐帝国仍然在延续着冒险家的传奇。
3 k6 Y0 J1 k3 f- l! {* t9 i  唐代第一位伟大的冒险家,当推为佛门之翘楚玄奘大师。贞观元年,玄奘为求取佛经,毅然孤身前往天竺(印度),一路上遭遇到无数的风险与挫折,最终抵达天竺。在天竺求学期间,玄奘又遍游天竺,对天竺各地之风土人情,可谓了如指掌,他对天竺了解之深,远远超过之前的任何一位中国人。玄奘于贞观十九年返回帝国首都长安,受到空前的欢迎,唐太宗亲自接见这位文化伟人。
/ Q  _4 X; w2 |9 Z& |( f  玄奘之历险,其动机非常之单纯,就是为了更深地学习佛法,他之所以能克服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全凭此坚强之信念,笔者尝作一联以赞这位伟大之佛门英雄:“历艰厄险难而不悔,全系一念;经风雨颠沛终无憾,只证孤心。”以表达对慈恩大师高山仰止的崇敬之情。6 t8 l( _4 \# V
  & N1 R! g! i$ D5 b. V: g
  玄奘大师并无心于政治,但他还是不小心地成为影响大唐与天竺政治关系的关键人物。
& l- B$ r: e' r% n  天竺当时分为五部,号称五天竺,即东、西、南、北、中五部,这五部天竺又以桓河上游地区的中天竺最为强大,中天竺的国王称为戒日王,是一位佛教史上著名的人物,因为在玄奘西行求法时,受到戒日王的特别礼遇。同时,戒日王也从玄奘那儿打听到大唐帝国的盛况,便产生了与大唐帝国联系的念头。( A9 E1 s+ k: ]
  贞观十五年(641年),戒日王派遣使者进入大唐帝国,拉开了天竺与大唐政治交往的序幕。由于此时佛教在中国已经深入人心,虽然天竺遥远,但是中国人对天竺这个国家并不陌生,雄才大略的唐太宗,当然不会放弃与天竺交往的机会,在当时,中国就是一个上国,这倒不全因为自大,而是一个事实。% k8 ~: R. U& e! O  k% @
  唐太宗马上派出云骑尉梁怀璥携带诏书,出使中天竺。当时戒日王根本没有想到唐太宗竟然会派使者不远万里赶赴中天竺,大为震惊,忙问他的臣下:“自古以来,可曾有摩诃震旦的使者出使我国呢?”他的臣下也根本就不知道,便回答道:“不曾有过。”' @- q! R/ Y8 X* {6 y
  其实是有过的。在汉武帝时代,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曾经派出副使抵达身毒,即天竺,今日的印度,不过天竺对于历史不是很重视,所以也没有留下什么史料,当然就不知道这回事了。
4 S# U) D+ F  p6 Q" n  戒日王听说唐使携带唐太宗的慰问诏书前来,非常恭敬地以膜拜的方式,接受唐太宗的诏书,并且派人与梁怀璥一起抵达长安,向唐王朝进贡天竺的特产与宝物。! D/ M" ^) p( t/ }. B+ v
  
0 G0 A' a3 z  ~" K! X) X% B" Q  唐太宗考虑到中天竺地域遥远,老远跑来一趟不容易,所以对中天竺的使者礼待极厚。紧接着,唐太宗又派卫尉丞李义表出使中天竺。$ I. {; w/ j  p6 G4 |
  在李义表的使节团中,有一位副使,就是王玄策,这时的王玄策还是个无名小辈,但是他是一个沉勇有大略的人。王玄策的早年生活,我们知之甚少,但是根据史料中的蛛丝马迹,我们判断他应该是个信仰佛教的人,因为后来他曾经到天竺摩诃菩提寺礼佛,而且我们现在在洛阳龙门石窟中,发现了王玄策的造佛像题记。' i: b4 H. [. e
  王玄策的这个背景很重要,他曾经先后三次出使天竺,这是第一次。出使天竺绝对是个苦差事,为什么他会一连出使三次呢?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他对天竺的文化及风俗非常了解,是出使天竺的合适人选;第二,就是他对天竺有一种向往,自告奋勇前往天竺,因为这里是释迦牟尼的故乡,对于有信仰的人来说,再遥远再艰辛都只是通往真理之路的小阻碍罢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1-20 20:40:16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139); c3 _9 R6 b; S. T/ `
  4 e8 c& ~$ V0 p' M* \  n8 g
  在出使中天竺途中,李义表、王玄策一行人,途经尼婆罗国,即尼泊尔。$ y, v+ P: W0 O: Z& I
  在这里,王玄策见到了尼婆罗的国王那陵提婆,这位国王日后在王玄策的神话事业中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 S% U" L4 a0 X! Z' P* C8 p0 m
  那陵提婆的经历还比较曲折,他原本是泥婆罗国的太子,但是在一次政变中,他的父王被其叔父所推翻,那陵提婆被迫流亡到国外。后来吐蕃赞普弃宗弄赞收留了他,并且最终帮助他夺回尼婆罗国王的宝座,所以那陵提婆对弃宗弄赞感激泣零,泥婆罗国也成为吐蕃控制下的属国。
5 w1 U5 A) G# {0 v4 {6 S  当时吐蕃奉唐为上国,而泥婆罗又是吐蕃的臣属国,所以泥婆罗国王那陵提婆对大唐来的使节非常的敬重。在大唐使节团逗留在泥婆罗国的这段时间里,那陵提婆还亲自带他们去参观一处非常奇特的温泉,叫做阿耆婆尔池,这个温泉周长二十余步,水温极高,常年沸腾,把小东西扔到温泉里,马上就冒泡冒烟,而把锅放上面作饭,不多时间饭就熟了。这些奇特的东西,让李义表、王玄策等人非常的好奇,同时,这种轻松而愉快的近距离交流,也使得国王与使者多少有些个人的友谊,这种友谊为未来尼婆罗国援助王玄策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 z7 u, C& Y/ t$ \) W# M) J  
$ h: j$ B4 U6 x' H  终过艰苦的跋涉,大唐使节团抵达中天竺。戒日王派遣大臣到郊外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都城的居民倾城而出,到两旁看热闹,一时间成为中天竺的一件盛事。
0 `) ^# {+ C2 e  戒日王率文武大臣向东而拜,虔诚地接受大唐皇帝的诏书,并且派遣使者向大唐王朝进献火珠、郁金香和菩提树。+ [% R# m, \0 m! ~, `
  两大文明古国的交流从民间的文化往来,开始提升到政治往来,这是唐代外交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
! U3 p' u4 D6 `  第一次天竺之行,使王玄策大开眼界,对天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佛教的发源地,是一片圣土。这次出使是在一片详和的气氛中度过的,中天竺君臣非常盛情地接待大唐使者,玄奘法师的传奇故事,也成为共同的话题。在王玄策在晚年时,还写了一本出使中天竺的回忆录,事隔多年后,一切发生的事情,对王玄策来说,都还是那么清晰,这本回忆录,后面还会提及,此处相略过。. I" @7 T( u) o
  # Y: g4 V' G3 L8 B/ _0 }0 v
  数年后,贞观二十一(647年),时任右卫率长史的王玄策,又一次奉命出使天竺,这时王玄策的官阶也只有正七品,与他同行的还有副使蒋师仁以及随行护卫骑兵三十余人。! d7 P0 X2 k; C/ o2 x* n
  经过漫长而艰苦的旅程,王玄策一行人于次年(648年)抵达天竺,然而令人没有想到的,是中天竺的政局因戒日王的去世而突然陷入混乱之中,几方势力为了争夺王位而大打出手。王玄策改变了原计划,先出使其他四部天竺(东、西、南、北四部),当时印度除了五部天竺之外,在每部天竺中,都有若干诸侯国,可以说是小国林立。
: K7 b- R/ S; k8 ~; t& q7 a  这四部天竺对大唐使节团都非常恭敬,而且都献上许多当地的特产与宝物,作为进贡给大唐的贡品,王玄策也借此时机,游历出使了若干小国,并且密切关注中天竺的局势变化。: P3 s/ _" W  n; t
  ! R0 E6 h% `/ B5 s
  此时,中天竺的内乱接近尾声,最后是戒日王的大臣阿罗那顺篡夺王位,阿罗那顺是个有野心、但见识浅的人。他认为大唐帝国虽然强大,但远在万里之外,无论如何,大唐的军队也不会打到恒河流域,所以便打起王玄策的主意。; d; I7 j- a: H* {' V/ ?
  使命所在,即便是中天竺政局变幻莫测,并没有改变王玄策出使的决心。但是王玄策刚进入中天竺,马上遭到阿罗那顺军队的截击。! t- v7 z6 X8 b$ s
  王玄策马上命令属下三十侍卫展开反击,以弓弩还击,不过这一丁点的卫队,对付些小毛贼还可以,怎么可能与一个国家的军队相对抗呢?很快,使团所携带的箭很快便射光了,中天竺军队一看到这种情况,哗的一声,就围了上来,将唐大使团包围起来,大呼道:“快放上武器投降吧。”
 楼主| 发表于 2009-1-20 20:40:54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140)# S# [* Y% q/ g! o/ x3 }
  ) w, e0 Y0 Y0 L7 O% R3 G# t' m
  这种情况下,抵抗是徒然,白白丢掉性命罢了。王玄策一转念,硬拼肯定是不行的,丢了性命没有关系,可是大家都死了,这次出使的任务就彻底失败了。得了,暂时先保住实力,再寻找机会,另作找算。中天竺军队的拥而上,将包括王玄策在内的三十余人全部俘虏,而大使团所携带的各国的贡物,全部落入中天竺人之手,上交给国王阿罗那顺,阿罗那顺看到这些宝物,心里乐呵呵的。: l5 N5 r+ X( o2 C" m5 ?
  + a- F% B$ T$ F* ~3 @1 J
  使团一行人全部被扣押起来,阿罗顺那还没有想清楚要怎么来处置这些人,虽然阿罗顺那是个野心勃勃的人,但是看到唐帝国在印度半岛的巨大影响力,他一时还不敢对使团下毒手。
( O* g9 i3 M7 F2 Y8 k) c$ g  可是到了第二天,阿罗顺那就听到一个坏消息:使团的正使王玄策在昨天夜里上演了一出越狱的好戏,成功地逃跑了。阿罗顺那气得大骂:“你们这些混蛋,连一个囚犯也看不住。”至于王玄策是怎么逃跑的,史书上没有详细的纪录,但是能在敌军严密看防的情况下,成功地越狱,足见王玄策过人的智慧与胆量。
0 u+ x: i) q0 l+ \; ]! q/ d  阿罗顺那虽然对王玄策的逃跑十分气愤,但他绝对想不到王玄策逃跑意味着什么,他低估了这位对手,显然,他只是把王玄策当作一位普通的使节,一位官秩只有七品的唐朝小官,但他就是做上一万次的梦,也绝对梦不到这位七品小官最后竟然可以将他庞大的王国掀翻掉。
0 ~2 L7 y1 j. I, c# u6 [6 \: {# v  张骞、班超这些汉代的传奇英雄,一直是唐朝游侠们的偶像,能够象张骞、班超那样在绝域建立不朽的功勋,是每位豪杰勇士的梦想,梦想每个人都可以有,但要实现这个梦想,除了要有无比伦比的勇气、坚忍不拔的意志、矢志不移的信念、临危决断的自信力,还要有过人的判断力、敏锐的洞察力、迅捷的反应能力以及天才的外交本领,还要有强大国力的支撑,以及上天眷顾的运气。
, Q& r  j1 T. e8 _6 i  能成非凡事业者,必非凡人!
9 v0 d5 g& u+ U; f2 {  王玄策就是这样的非凡之人。
: h! F, a4 c" Z& m/ W- @& d6 i  * H7 M* [* }2 V, D8 U5 H; e
  王玄策逃出来后,到了吐蕃西部边境,天地苍茫,他何去何从呢?# K# c# z9 J0 w$ _2 I7 i
  他没有拍拍屁股,庆幸自己脱险,然后逃回国去。当然,即便他逃回去,也有充足的理由,你想想,就三十来个人,如何跟一个国家庞大的军队相对抗,现在甚至连三十几个人都没有,就剩他一人,是不是要他扛着一把长枪,作堂吉诃德式的勇猛却又徒然的一搏呢?. D6 h+ _% V9 X  t; o* C+ e; c
  那不行,那不过是匹夫之勇。3 K# l7 R; h/ Z% D2 \5 w8 O
  要夺回各国的贡品,要营救出落难的兄弟,这既是责任所在,也是义之所在。要虎口拔牙,必须要有一支军队,可是天竺距离大唐万里之遥,到哪里弄一支军队呢?王玄策想到了一个主意:借兵。' w$ ^9 `5 t% R$ l' p) @
  借兵这件事,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汉代经营西域时,时常借用西域诸国的军队,可是那时的情况是汉政府对西域有绝对的控制权,现在情况并非如此,在此周边的国家,天竺诸国虽然对大唐进贡,可是并不臣属,而吐蕃与大唐虽然和亲,吐蕃尊大唐为上国,但还是两个互不相属的政权,吐蕃并没有责任与义务借兵给唐朝使者。再说,王玄策官秩低微,仅是七品官员,而且是出使天竺的使节,从理论上,他也没有权限向吐蕃借兵。
# w! G+ E! H3 ^+ Z  可是王玄策来不及顾虑那么多了,碰碰运气吧。他写了一份文书,向附近的国家征调军队,然后复写多份,差人送抵各国政府。
, w2 e+ ~0 h, o4 [8 Y$ |  
% E" h% Z% }3 U+ w. `  借兵的成功率是非常低的,但成功的人,往往是行动先于言语,先全力以赴,以不去考虑是否一定会成功。机会往往是在渺茫中出现,但绝非等来的,乃是创造出来的。0 k7 w0 N% C8 |. p9 c* {9 k
  对于印度半岛上的国家,以中天竺的势力最为强大,多数国家不敢得罪阿罗顺那,要不然一旦讨伐失利,必将遭到报复。一函函以委婉语气拒绝的文书由天竺各部各诸侯国,如雪片般地传到王玄策手中,这样一来,王玄策只得将希望寄托在吐蕃身上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1-23 13:27 , Processed in 0.030337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