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虽远必诛:大汉帝国的扩张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4 15:07:43 | 显示全部楼层
  (虽远必诛-142)
" h# ?: O/ v. m" e- m: b    s6 c, Y& @# a3 ]& G$ m% N' F
  赵充国并不急于用兵,而是等待羌人内部的分化瓦解。这一战略,引起了帝国西部边境将领的不满。
7 x. x3 E; t1 k3 B& `( Q  酒泉太守辛武贤上书皇帝:“如今汉军已经在汉羌边界集结了六万的大军,基本上在祁连山以南,而祁连山以北地区兵力空虚,这种情况对边防是不利的。高原地带严寒来临得早,如果拖到秋冬再发动进攻,天寒地冻,帝国的马匹无法忍受如此严寒。所以臣以为在七月上旬(农历,赵充国是六月出兵,尚是夏季,七月初秋)大军从酒泉、张掖兵分两路,先进攻罕、幵部落,即使不能全歼,也可以夺取他们的牲畜,俘虏他们的妻儿。”
  e: |. S# s& G6 m8 N  b# m  宣帝刘询看了辛武贤的奏章后,没有急于下决定,快马转交赵充国。- b& b8 J( ^) y. S% ~
  赵充国不同意辛武贤的看法,他上书反驳:“在高原作战,马匹既要负担粮食、也要负担兵器衣物,如此就无法发挥其快速机动的作战能力,无法对羌人骑兵深入追击,只要羌人将战线后撤,占据山林有利地形,如果我军深入,则容易被切断运粮通道,使军队陷入危险境地。现在最好的方法,是分化瓦解羌各部落,特别是罕、幵部落,使各部落脱离先零羌的胁迫。对于追随先零羌反叛过的这些部落,只要认错投降,一概采用既往不咎、宽大处理的原则,这样一来,先零羌内部必定会大为震动。”+ ^2 `& T& M: l1 A+ h6 B
  0 ?, h9 N. y" y  ?4 l6 p- S1 x
  宣帝刘询接到赵充国的奏报后,下发给大臣们商议。
# ]4 T% b% D7 W+ a( A" [0 |  大臣们议论说:“先零部落兵力最强,而且又有罕、幵部落的支持,如果不击破罕、幵部落,恐怕无法击败先零部落。”
  `9 |' k6 M; g/ U. O  宣帝听了之后也觉得大臣们所说有道理,便任命许延寿为强弩将军,辛武贤为破羌将军,各率一支军队,迎战罕、幵部落的骑兵。9 ^5 C0 |; _5 U
  “赵老将军老矣!”宣帝刘询暗暗叹道,“可能因为上了年级,就失去了进取的勇气罢。”刘询又给赵充国发了一封书信,对赵充国的战略提出强烈的批评。信是这样写的:
! i$ r, r- N/ b; [  “如今战争爆发,马匹车辆万里转输,致使天下百姓烦忧,将军却不考虑政府的难处,统率万人之众,却不积极进击。倘若不在秋季结束前争夺羌人的牲畜,那么到了冬天之后,羌人有牲畜为食,躲到山洞中避寒,而将军手下的士兵只能在寒风中,手脚冻裂,这对将军您有什么好处呢?战争的消耗巨大,而将军却不念此,准备将这场战争拖延数年之久。要是打仗这么轻松,谁不乐意当将军呢?我已经命令破羌将军辛武贤率兵,在七月份对罕、幵部落发动进攻,将军要率部齐头并进,不得有误。”
4 I1 h# k" a! t  Q2 L& |6 n0 E! Z  刘询对赵充国行动不积极十分不满,但顾念在老将军的份上,语气上还是稍缓和些。9 N  W* k. s: e& r4 ?4 v
  
* z4 Y- t( z2 r6 P  赵充国从字里行间,深察到皇帝的不满,然而这位智勇双全的老将军的战争眼光,远远在他人之上,凭借汉军的实力,要击败羌人并非难事,然而民族问题与矛盾,远非纯军事行动可以解决,必须要军事、政治双管齐下,否则汉帝国将会永无休止地陷入羌战的泥潭之中。
 楼主| 发表于 2008-1-14 15:07:59 | 显示全部楼层
  (虽远必诛-143)" I# E9 v+ Q9 w1 u  E6 k, a9 M
  
) b& h' X5 ]: K3 J! W( d6 E  强烈的责任心,使赵充国责无旁贷,必须向宣帝解释自己的战略主张。! }, a! T9 Y! [! _) S% C
  赵充国提笔写道:“罕、幵两个部落,虽然与先零部落关系紧密,然而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出动军队攻击汉帝国,而陛下却将首恶先零部落放在一旁,反倒准备攻击罕、幵部落,这岂不是释有罪,诛无辜吗?先零部落虽然与罕、幵部落结盟,但私下里不能不对罕、幵部落有防备之心。如果在这个时候,我们率先进攻罕、幵部落,先零部落必然会派兵援救,这样的结果就是使先零部落有恩于罕、幵部落,并且使他们的关系更加紧密。这正中先零部落的下怀。”+ V* w8 |* `, s% @, X4 A
  用兵不可不慎啊,赵充国思索片刻,继续写:“一旦先零部落、罕、幵部落齐心协力,那么势必会有更多的小部落加入其联盟中,其力量就会越来越壮大,到时即便汉帝国出动数倍于今的兵力,恐怕也要花费十数年的时间才可平定,而不止是两三年。依臣的看法,必须要击破先零羌,则罕、幵部落可不战而胜。”8 x) v, w& M; \
  
5 r* f# r7 m5 t/ Q, b  赵充国能够成为一代名将,也算运气好,因为他遇上千载难逢的明君汉宣帝,倘若遇上个刚愎自在的君主,估计是廉颇的下场。宣帝刘询对赵充国的意见极其重视,心里也觉有几分道理,就下诏,停止对罕、幵部落的攻击,集中力量打击先零部落。1 `: h+ e5 }! u: f! Z9 x3 b
  先零羌围攻西部都尉府,不能攻克,赵充国又不出战,过了一段时间后,先零部队有些泄气了,赵充国侦察到先零羌军队已经弛懈,便引军出击。
# p7 T& t& ^/ D  F( A  赵充国的大军旗开得胜!先零人被打个措手不及,大为惊恐,夺路而逃,慌忙向湟水的对岸撤退,由于道路狭窄,先零人被迫丢弃了许多辎重。赵充国命令军队不紧不慢向前推进,部将着急了,对赵充国说:“将军,我们要赶紧掩杀过去,怎么能这样慢吞吞的呢?”
( P% V( B" W& a8 L. D4 A  赵充国笑道:“这些穷寇不可逼得太急。我们慢慢进逼,他们就会头也不回去逃窜,要是逼得太急了,困兽也会拼死相斗哩。”
- N! |  g7 I0 c* [1 V, Y' s  果然,先零羌人争先恐后地逃跑,结果在渡河时乱成一团,被挤下水里淹死的人达数百人,另有五百余人来不及渡河,要么被汉军斩杀,要么成为阶下囚了。+ `0 W- N0 g$ z8 T
  先零羌此役损失千余人,相比人员的损失,辎重的损失更为致命,赵充国大军俘获的牛、羊、马等牲畜共计十余万头,车辆达四千辆。这注定先零羌人这个冬天是极其难熬了。
# r, A! _- U  d$ ?3 D" w    a) E) i+ W, N4 M: F
  赵充国的大军随即渡河西进,进入罕羌部落的地域。罕羌人对汉军的到来非常害怕,但赵充国严令禁止士兵放火焚烧村落,也不准在田里割草放牧。罕羌人听之后非常的高兴,欢呼道:“哎,汉军果然不攻打我们啊,这下可放心了。”; o! h1 Z; R& `; l7 _
  罕羌的酋豪靡忘亲自前来归顺,对赵充国说:“我们愿意回到原来居住的地方(即愿离开湟水)。”赵充国好生款待了靡忘,然后让靡忘回去告诉他的族人,往后与先零羌的叛反行为划清界线,不要与汉帝国作对。赵充国放靡忘回去,部下急着说:“将军,这个靡忘可是个反贼啊,正好扣起来,这可是立一大功啊,怎么能这样就让他走了呢?”赵充国叹了一口气说:“你们都只为着自己利益着想,没有为国家利益而忠心考虑啊。”
8 N. `2 O% W5 @- e5 L  赵充国说的没错,罕羌在酋豪靡忘的带领下,退出与先零的同盟,赵充国不费一兵一毫,就不战而屈人之兵,这真是伟大军事家的最高谋略啊。
 楼主| 发表于 2008-1-14 15: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虽远必诛-144)
: h# Q) }- }3 Z/ m9 `. o1 J( c; \  & r( y/ }/ D1 u9 W- q
  赵充国大军徐徐进逼,先零羌被迫退到贫瘠的山区,由于牲畜辎重大多落入赵充国之手,进入深秋后,缺衣少食,非常的窘迫,时不时就有一批先零羌人向赵充国投降。几个月后,赵充国收容的投降羌人已经达到一万人之多。0 h; n; X5 B) }; z
  高原上的恶劣气候,便得赵充国这付老骨头倍受苦楚,毕竟是七十五岁高龄的老人了,寒冷与高原的大风,使他腿脚疼痛,又风寒下泄,病倒了。赵充国边养病,边深入思考对羌的策略,他估计先零羌内部已经矛盾重重了,挺不了很久了。他强忍病痛,坐起来给皇帝写了一折奏章,请求将骑兵撤走,只留下屯垦部队,准备在湟水谷地进行屯田,长期呆下去,坐等先零羌的崩溃。
, v: b2 Y  m* R3 C1 S  赵充国的奏章还没有发出,就接到宣帝刘询的诏令了。刘询对老将军的病表示亲切慰问之后,告诉赵充国,他已经命令强弩将军许延寿、破羌将军辛武贤率领两个兵团,在十二月与他会合,共同对先零羌发起总攻击。
; U7 z7 ?4 x# F+ T7 }5 W  . X$ l% t2 R- F; T) w7 P
  皇帝命令军队进攻的诏书已经下达,赵充国罢兵屯田的奏章无疑与皇帝的诏书精神背道而驰。这份奏章要不要呈上呢?包括赵充国儿子赵卬在内的许多人都劝他不要与皇帝的意志相违背,因为以汉军的实力,剿灭先零羌的叛乱并非难事。- `5 I6 x/ F! u# ^3 [# `  f: Q
  老将军轻轻叹了一口气说:“你们所说的,并非为国家利益着想啊。要是当时采纳我的意见,派辛武贤与羌人谈判,一定可以和平解决,但是这个机会失去了。后来我要提议要储备粮食三百万斛,这样羌人决不敢发动叛乱,但也没有做到,第二次消除战争的机会又失去。民族之间的问题非常微妙,失之毫厘,差以千里,先零羌固然不足为虑,然而如果不妥善处理,对汉帝国的反叛将不断地蔓延到其他蛮夷,到时纵然有智慧超群的英雄,也无能为力了。我将誓死捍卫我的原则,相信圣明的皇帝一定能明白我的赤诚忠心。”
1 W- N1 m, t- c  赵充国不顾皇帝进兵的诏令,毅然上“屯田”奏章。
2 E$ t. U- T' `; i! S  在奏章中,赵充国写道:“军队在的马匹与牛所要消耗的粮食十分巨大,必须要从其他地方调度,时间长了,百姓的负担极为沉重,恐怕会激发民变。所以老臣在罢除骑兵,留下步兵一万二百余人(赵充国原有骑兵一万人,加上西部都尉府的军队),在湟水谷地进行屯垦,估计可开垦的土地有二千顷之多,这样可以为国家节省大笔开支,并省却转运的艰难;并修驿站邮亭,筑桥梁,在军事要冲之处派军驻守。先零羌被压逼至贫瘠的山区,羌人习性悍勇无比,容易用计谋瓦解,而难以重兵粉碎。《孙子兵法》云:百战而百胜,非善之善者也;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所以高明的将领,击败敌人,并不损伤自己的实力,以谋略取胜为上策,以力战取胜只是下策。”
  n/ i  c2 u# l+ |+ ~$ y6 c  
4 @: E9 z2 Z1 e" S3 e2 D1 X  宣帝刘询在从善如流方面,可以称为千古楷模。: {0 }1 R6 n( L! H) A$ l4 d/ M2 W
  他没有轻易否决赵充国的建议,但是仍有几点疑虑,于是皇帝再次致书赵充国:“如果依将军的计划,羌虏几时可以诛灭?战争何时可以结束?请你回答这样问题。”
' B+ t1 \7 g; n+ r. H8 _  赵充国再奏:“羌人虽然在风俗习惯上与汉人不同,但是避害趋利是人之常情。现在羌人已经丧失了水草茂盛的土地,逃遁到贫瘠荒寒之地,骨肉心离,人有叛志。到现在为止,前来投降的羌人已经有一万又七百人,羌人内部崩溃瓦解指日可待,战争将在几个月内结束。”
 楼主| 发表于 2008-1-14 15: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虽远必诛-145)
- C9 X% ?! q2 \3 J. Y/ _& l  
! j1 h7 q3 v9 Q. k  宣帝刘询读完赵充国的奏章,以为写得有些含糊,再次致书老将军:“将军所说:‘战争将在几个月内结束’,是指今年冬天呢?还是其他时间?请将军慎重考虑一下,如果羌人得知汉军撤回骑兵,只留下步兵屯垦,那么他们将会集结兵力,对屯垦部队进行攻击,并且杀掠人民,将军将如何应付?”# P! J8 L7 r* b& D8 k5 f/ Z
  ) \. ]5 p: O% D' l5 \
  史书留下大量赵充国与宣帝刘询的往返书信,这使我们得以深入理解赵充国高超的战略机谋以及一心为国的完美人格。同样,皇帝刘询也表现出一位君王的大度、耐心、善于纳谏,不愧是西汉最英明的君王之一。0 y6 L0 y! b4 A' q$ c4 f2 ^, I
  赵充国再次答复皇帝:“《孙子兵法》说:‘多算胜,少算不胜’,先零羌的精锐部队,现在所剩下的不过七八千人罢了,因为没有肥沃的土地,先零部落只得分散在各个山区,忍饥挨饿,前来归附投降者络绎不绝。老臣认为先零羌的覆灭,最迟在明天春季。) T+ K  g  J  P$ m: Y
  至于骑兵撤退后,羌人会不会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呢?老臣认为绝无可能。我们屯垦的士兵人数仍在一万人以上,这些都是精锐的部队,而在未来三个月内,天气严寒,羌人缺乏牧草,他们的马匹羸弱不堪,如何能组织起强大的骑兵呢?即便勉强组建起来,羸弱的马匹又如何跋山涉水来向汉军挑战呢?老臣认为,先零羌可不攻自破,就地瓦解。”1 a: @* D. H3 {# E; @. g
  
! H; M. F- I0 a. A4 c  宣帝刘询觉得赵充国说的有道理,然而辛武贤等坚决的主战派力主出击,也有道理,宣帝难以决定,最后干脆双管齐下:赵充国的部队留守湟水谷地屯垦,强弩将军许延寿、破羌将军辛武贤、赵充国儿子中郎将赵卬,兵分三路,各自率自进击先零羌。
: o- I+ L+ i2 a/ p* R  汉军一路势如破竹。4 J/ y; [% q# L0 V" e- f
  强弩将军许延寿这一路大军降服先零羌四千人。
* C3 C; Y9 p, x* |5 \3 Y  破羌将军辛武贤斩杀先零羌二千人。
/ A' E( h: A6 D- }" m, i# a  中郎将赵卬斩杀俘虏先零羌二千多人。3 m: x/ c( Y% E4 z/ K# n* I0 P4 E
  而静守在湟水地区进行屯田的赵充国兵团,在这段时间内,不动用一刀一枪,自动跑上门来投降的羌人达五千人之多。$ d1 e: i% V2 A9 L
  
1 {) D; h- z2 A, T  此时,在朝廷中支持赵充国的大臣也越来越多。刚开始赵充国上书皇帝时,刘询便把老将军的奏章交给各位大臣讨论,最开始赵充国的支持率很低,只有三成左右,随着赵充国的战略构想越来越明晰,他的支持率也不断上扬,最后占到八成左右。9 O5 {9 S% g9 F4 |/ ^5 ]1 M
  宣帝刘询下诏,召回强弩将军许延寿、破羌将军辛武贤、中郎将赵卬的进攻部队,只留下赵充国的屯垦兵团驻守。, p; x. y9 i1 o. J9 W
  赵充国以守代攻,派出归降的羌人前往先零部落,极力规劝先零人投降,对先零羌的瓦解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屯田部队不仅避免了战斗的伤亡,而且将湟水谷地变成一块粮食生产基地,极大减轻了后方的运输重负。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无形之境,上兵伐谋,其次伐交,赵充国深刻领悟孙子兵法的真谛,并在实战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楼主| 发表于 2008-1-15 07:27:09 | 显示全部楼层
  (虽远必诛-146)' c9 V/ R" u. ~
  
- _3 i2 l" z3 |$ L3 z0 L  第二年(神爵二年,前60年)五月,赵充国再度上书宣帝:“先零羌总计五万人,被汉军斩杀七千六百人,归降三万一千二百人,溺死于湟水、饿死者共计五六千人。以此推测,所剩余仅有四千余人,首领为煎巩、黄羝。已归降的罕羌首领靡忘向老臣保证,必定把这四千人捕获。老臣认为此次军事行动已经可告结束,请罢屯田部队,班师回金城。”0 m- ^+ Q5 M6 a1 u+ i
  赵充国此举表明对罕羌归降者的信任,罕羌酋豪靡忘更是急于立功赎过。战争的扫尾工作,交由这些归降的羌部落去解决。
, S7 l- r) V: Z! B+ I  走投无路的先零羌首领犹非、杨玉,逃窜到其他羌人的地盘时,被击杀,首级献往金城。剩余的煎巩、黄羝所部的先零羌最后四千人,最后向罕羌等部落投降,也被押送到金城。
. J- D% |" }) |& ~+ R  \  至此,西羌的叛乱平息。
! j! P# z: Z6 j7 E& H# n0 E  ! p; |7 u. T2 g' L5 X
  当赵充国凯班师回朝途中,好友浩星赐对他说:“朝中有一些人认为先零羌被击败的原因,是破羌将军辛武贤与强弓将军许延寿率军击破的结果,只有将军心中明白,先零羌早已是穷途末路。将军面见圣上时,还是把功劳推给辛武贤、许延寿,这样一来,对将军的声誉也没有多少损失。”" t) q* p5 G7 |8 @2 L
  赵充国听了之后很不高兴。6 i. I) i3 N/ ]3 r) O/ X) c3 H
  他对浩星赐说:“我已经垂垂老矣,很早便位列侯爵之列(赵充国因参与霍光尊立刘询为皇帝,被封为营平侯),我还有什么其他的企图呢?兵者,国之大事,老夫已经七十六岁了,所剩的时日无多,如果不向皇帝陛下明言军事上的利害关系,为后世用兵者树立一个榜样,那么一旦我死了,还有谁会向皇帝解释这些兵略机谋呢?老夫岂是要贪功,只是不能欺瞒圣明的皇帝罢了。”
8 r5 ]3 Z9 t% m7 L0 x0 s: R+ }  于是在面见皇帝时,赵充国仔细阐述自己的战略,这是以最小代价获得最大胜利的军事原则。宣帝刘询听罢对赵充国赞赏不已。( }& Z3 q/ g' p* n
  # i. K" U) c' G; A6 W
  先零羌部叛乱的五万人,除了被辛武贤、许延寿、赵卬三路进击斩俘八千人之外,其余四万多人,在与赵充国兵团交锋中,真正在战场上战死或被俘的人数顶多一千人。老将军铁拳并不出击,然而四万名悍勇无比的羌人最后被消解于无形之中。$ L* W9 e" y/ z7 g; v, ^  L2 Z
  这场战争的场面并不那么恢宏壮丽,没有两路大军你杀我砍、万马奔腾的场面。兵圣孙子不早就说过吗?“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赵充国指挥的这场战役,可以说是孙子兵法的活样板,这绝不仅仅是刀剑相交的战争,而是包括经济战、心理战、外交战在内的总体战。将先零羌压逼至贫瘠的山区,夺其牛羊辎重,在经济上窒息对手的生存空间;利用归降者前往劝服族人投降,在心理上摧毁对手的抵抗意志;利用外交手段分化瓦解先零羌的盟友,切断其外援而陷对手于孤立之境。4 r% l$ d& D; ^% W" b2 d' e  i# Z
  这场看似轻松的战争,实际上一点也不轻松。西汉时期没有大规模的羌乱,这得益于赵充国十分高明的策略,赵充国心中十分明白,一旦羌乱持续扩大,最后的结局是无法收拾的,赵充国的这个前瞻性的观点,最终在东汉王朝的频繁羌乱中得到印证。
* @) ~% R+ K8 B: T) ^  Y  赵充国是汉代最伟大的将领之一,他以最微小的代价,迅速平息了一场边疆的危机。他无与伦比的勇气,强烈的爱国心与责任感,老当益壮的雄心,在复杂局势中清晰把握核心问题的天才,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完美人格,都使他足以成为中国军人的楷模与骄傲。
 楼主| 发表于 2008-1-15 18: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虽远必诛-147)
' F4 ~( G6 X, ?  ' I5 p: M- b) F+ Y2 ]
  四、匈奴的分裂6 W3 `% t7 L7 V1 v$ p0 e" p
  
. [9 |5 V* G6 R/ H  j4 O( U  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这一年,赵充国在西部平定羌人之叛,郑吉在西域降服匈奴日逐王,任西域都护,匈奴人的势力被驱逐出西域。汉帝国的声威震动天下!
9 F8 o- Y  q" a. e: E7 u* _  匈奴虚闾权渠单于颜面扫地,恼羞成怒的他决定孤注一掷。这年秋季,他亲率十余万大军南下,以狩猎为名,在汉匈边界附近出没,准备伺机对中国发动进攻。这几乎是匈奴倾国之兵了。然而这次入侵计划很快就泡汤了,因为单于的一名手下,名叫题除渠堂(名字有点古怪),逃到中国投降了,并和盘托出单于的计划。
/ S, ~' e2 t5 s6 Q  H2 D% R  老将赵充国再次临危授命,统率四万名骑兵,屯守于北方边郡,匈奴单于见计划已经泄露,不敢发动进攻。几个月后,虚闾权渠单于去世,握衍朐鞮单于继任,从此,匈奴国内的权力之争越演越烈,最终使曾经强大无比的匈奴汗国分崩离析!
7 \; |, ^2 L+ N$ a; P7 ~6 o  : D1 c' }9 o9 F) v) j
  匈奴内乱的过程非常复杂,只好长话短说了。4 G& e) e4 t- S/ @) B
  握衍朐鞮单于是一个非常残暴的人,他上台是因为他是虚闾权渠单于的颛渠阏氏(相当于王后)的情人。匈奴一部分贵族转而立虚闾权渠的儿子稽侯珊为单于,这就是著名的呼韩邪单于。匈奴内战爆发!
6 `( r, C! t8 y: [" E' b  前58年,握衍朐鞮单于兵败自杀。然而此时匈奴群雄并起,匈奴右贤王立薄胥堂(握衍朐鞮单于的堂兄)为屠耆单于。屠耆单于也是残暴之君,反倒将功臣右贤王杀害,呼揭王起兵反叛,自立为呼揭单于;紧接着,右奥鞬王自立为车犁单于,乌藉都尉自立为乌藉单于。一时间,匈奴竟然冒出了五个单于,匈奴陷入内战的乱局中。
/ {! x6 `& M: F- I$ F5 p  经过三年的血战,前56年,呼韩邪单于力压群雄,屠耆单于兵败自杀,乌籍单于被击灭,呼揭单于与车犁单于撤消单于的名号。五单于并立的局面结束,然而,此时呼韩邪单于统治基础极为薄弱,手上仅有数万人的军队。
' m5 }5 c& c- W) Y  不久,匈奴又冒出两个单于,一个是西部的休旬王(屠耆单于的堂弟)自立为闰振单于,另一个是东部的左贤王,呼韩邪单于的兄长呼屠吾斯自立为郅支骨都侯单于,简称郅支单于。匈奴的内战再燃硝烟,前54年,闰振单于进攻郅支单于,兵败被杀。最后剩下呼韩邪单于与郅支单于的兄弟对决了。' V; l/ C+ y( c/ d5 w8 p
  郅支单于击灭闰振单于后,率军进攻呼韩邪单于所在的王庭,经过一番血战之后,郅支单于大获全胜,呼韩邪单于被迫撤出王庭。郅支单于占据了匈奴王庭以北的大片土地,史称“北匈奴”,呼韩邪单于南撤到大漠以南的地区,史称“南匈奴”。9 R2 l6 I4 J6 @, p# k
  % s+ t7 p7 {' o# f
  呼韩邪单于处境艰难!在军事上郅支单于在击灭闰振单于,又击败呼韩邪单于,占领王庭重地,兵威极盛,呼韩邪单于无法与之争锋。而在呼韩邪单于的南部,有更为强大的汉帝国。呼韩邪单于经过长时间的深思熟虑,终于下了一个天大的决心:向汉帝国称臣!
( o5 v1 X& I9 }5 C  f  此论一出,匈奴大臣大感震惊,一百多年来,匈奴作为北方大国,与南方大汉帝国平起平坐,是惟一可以汉帝国争锋的超级强国,现在居然要向汉帝国俯首称臣,这对于强悍的匈奴人来说,真是奇耻大辱!
& B5 Z: d; J" I/ A" {  但是如今匈奴的国力经过汉帝国的轮番打击以及天灾人祸,国内战乱频频,早就丧失了与汉帝国争雄天下的资本了。目前的局势非常的明朗:只有臣服于中国,呼韩邪单于才有可能生存下来,反败为胜,否则面对强大的郅支单于,只有死路一条!7 k  b6 @! b$ P- e* g5 C% v
  呼韩邪单于力排众议,主张臣服于中国。接着他派遣自己的儿子、右贤王铢娄渠堂入中国拜见宣帝刘询。
 楼主| 发表于 2008-1-16 18:29:33 | 显示全部楼层
  (虽远必诛-148)  i) V: j& z( P% L7 `
  
3 i. S: E' R5 o" ?  甘露三年(前51年),呼韩邪单于抵达长安朝见宣帝刘询,刘询给予呼韩邪单于最高级别的待遇,接待呼韩邪单于的规格超过任何一国元首以及封国的亲王。这是汉帝国史上最为激动人心的一刻,这件事,象征着一百五十年来汉匈漫长的战争,汉帝国终于降服了匈奴,当然,此时匈奴除了呼韩邪单于之外,还有一位郅支单于,即便如此,这仍然是最辉煌的一刻。
* {6 y% G1 j7 F8 t; Z* d; G8 n  当宣帝刘询与匈奴呼韩邪单于一起走到渭河大桥时,早已等候多时的围观百姓,不由自主地高呼“万岁——”,这是发生百姓的肺腑之声,这是举国若狂的一刻,这是中国声威远扬的一刻,这是汉匈两国走向和平的一刻,这是令人热血沸腾、激情洋溢的一刻,见证这个历史性一刻的百姓,怎能不为这一刻而欢呼雀跃呢?怎能不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呢?
3 V( C  f! k9 M1 x  呼韩邪单于得到汉帝国的鼎力相助。汉帝国承诺,如果南匈奴遇到紧急情况,可以退守受降城,并且派长乐卫尉董忠、车骑校尉韩昌率一万六千人进驻南匈奴王庭,协助呼韩邪单于镇压叛乱,并为南匈奴提供了三万四千斛的粮食援助。
3 ?0 u' M/ z0 O7 m" Q( @6 H' c# d  呼韩邪单于归降中国后,从乌孙国与安息国(伊朗)广阔地区,原本归附匈奴的国家无不震动,中国的声威远达万里之外。, B* t1 Q6 Y4 s; f1 H
  
5 |. X  [' E% i  呼韩邪单于的归附中国,引起了郅支单于的震惊。北匈奴的国力无法与汉帝国相抗衡,如果南匈奴得到中国的援助,那么消灭呼韩邪单于便是难上加难了。
3 E, U* \& `% y& {  北匈奴必须要对中国示好。
! e3 r* ?8 l# s* u  甘露元年(前53年),呼韩邪单于臣服于中国后,郅支单于马上也派儿子右大将驹于利受入中国,向中国称臣。. A" M2 U7 Y6 D) b5 R
  甘露四年(前50年),北匈奴与南匈奴各派出使节到中国献贡。但中国政府对待呼韩邪单于的使节非常热情,却对郅支单于的使节很冷淡。显然,中国决定支持亲汉的呼韩邪单于。
. A, W' o/ a7 C: S% x  : P" w0 A9 s, w, t
  此时,匈奴的西部又冒出一个单于。
+ f$ D" l* e6 k# i  前56年,与呼韩邪单于争锋的屠耆单于(前五单于之一)兵败自杀,屠耆单于的堂弟自立为振闰单于,于前54年被郅支单于击杀。屠耆单于的幼弟又自立为伊利目单于,纠集了两位兄弟的残余部队数千人,在匈奴西部称霸一方。
6 P& l2 V8 y9 m3 A+ q0 F8 J  郅支单于犯下了一个很严重的战略失误,此时他手上握有五万兵马,他最强大的对手是南匈奴的呼韩邪单于,但郅支单于却先去收拾实力很弱的伊利目单于。
3 X8 l6 f( `3 O  前49年,郅支单于统率大军西征。伊利目单于只有数千人的兵力,怎么抵挡得住郅支单于的五万精兵?这是一场一边倒的战争,结果并不出人意料,伊利目单于被击杀,他的部下全部被郅支单于吞并。- E" K# P" ^! T0 l
  2 z1 f8 r4 n% V6 F
  取得西征胜利的郅支单于却得到一个令人沮丧的消息,呼韩邪单于得到了中国的大力相助,不仅获得大量的粮食,甚至得到了中国军队的协防。4 A$ O9 Z+ h" l1 J* H0 u
  如果此时郅支单于讨伐南匈奴,无异于对中国宣战。匈奴鼎盛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冒顿时代匈奴有四十万的精兵,到现在,郅支单于只有五万兵力,靠这一点老底,怎么跟中国的铁血兵团相抗衡呢?
0 K8 [: y* d9 P" ]" o  吞并呼韩邪单于的南匈奴,已经不太可能了,惟一的出路,就是向西、向北发展。郅支单于挥师西进,大破乌孙军队,继而向北进攻,接连击灭北方的乌揭、坚昆、丁零诸国,并将首都迁到了坚昆国。
 楼主| 发表于 2008-1-17 12:28:10 | 显示全部楼层
  (虽远必诛-149)) j# V# d6 [, ^4 @3 L# F3 g  D
  5 v; r9 F5 S, ?0 H2 ]9 [) D
  正当郅支单于的军队在北方连战连胜时,这一年(前49年),西汉最杰出的帝王之一,汉宣帝刘询病逝,年仅四十三岁。& [, c/ ~/ X7 W& e
  刘询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君王,也是很有作为的皇帝。刘询时代,汉帝国无往而不胜,其中最骄傲的事,莫过于横行百余年的匈奴最终向中国俯首称臣,这是伟大的胜利,这个胜利有得来,有几分运气,天灾与内乱最终使匈奴这个庞大帝国一夜之间分崩离析。在宣帝时期,汉帝国终于完成对西域的全面控制,西域成为帝国英雄们表演的舞台;另外,赵充国平定西羌,是一次军事完美之作,宣帝刘询最为帝国最高决策人,在此役中表现可圈可点。0 n+ \$ j- h  Y$ d0 C5 X5 `  M
  刘询的去世,意味着西汉的伟大时代即将落幕,他是西汉最后一位明君,在他之后的皇帝们是一个不如一个。太子刘奭(音:shi,去声)是个儒学分子,受那些迂儒的影响很响,脑袋僵化了,先祖们的武士精神在他身上荡然无存。
3 [3 E+ W8 P* P5 i5 G7 `; m* F  有一回,他跑去跟父亲宣帝说:“父皇用法太深刻,还是多用一些儒生的好。”
+ B7 O7 N1 X3 o  宣帝刘询听了陡然变色,厉声喝道:“你小子懂什么,帝国皇家自有制度,本以王、霸道杂之,怎么可能单纯以德治国呢,难不成还要搬周朝时的那套制度?你听好了,世俗的迂儒不识时务,喜欢厚古薄今,搬弄一些‘名实’的概念,徒让人眼花缭乱,其实根本不知所云,这种人,怎么可以委以大任呢?”过了一会儿,刘询又叹了声:“乱我家者太子也!”4 w0 T: C- Y9 b$ w, S
  知子莫若父,明知是扶不起的阿斗,可是心里又存一丝侥幸的想法。从指定继承人这点看,宣帝刘询不如武帝刘彻的坚决果断,刘彻一旦担心出现后宫乱政,便毫不迟疑杀死太子的生母,冷血到极点,但是杜绝了可能的隐患;而刘询一丝不忍之心,最终葬送了这个强大的帝国。) H4 U; N; g* }. t4 V, X: ?
  当然,由盛而衰而亡,并不是一步到位,而是有一个过程。
( f6 j1 b; X* K7 L5 l1 E  刘询去世后,太子刘奭继承皇位,史称汉元帝。, T7 \. b, G! [8 u) u$ b
  9 x  J( Q: d* T5 x% ?
  当国家遭遇专制制度时,其表现为时盛时衰,国家的盛衰与皇帝个人能力关系非常大。在元帝刘奭之前,西汉令人吃惊地涌现了高帝、景帝、文帝、武帝、昭帝、宣帝这些杰出的帝王,这使得西汉的伟大事业有可能一代代地延续,然而到了元帝时代,这个过于儒家化的君主,开始失去对国家权力强有力的控制,被几个宦官玩得团团转。
' i9 r! c9 F; {$ C' B& J  不过元帝刘奭在内政上虽然搞得一团乱麻,但是此时的匈奴内战还在继续,中国的力量仍然无国可及。2 q/ H5 Q: r- }+ Q3 H/ t
  下面继续说匈奴的情况。
! n; Y0 W0 u2 T$ y  6 a: f( g$ d% u+ v
  汉元帝即位后,仍然延续宣帝时政策,大力支持呼韩邪单于,当时呼韩邪所统治下的匈奴发生饥荒,呼韩邪紧急向中国政府求援,中国政府当即运送二万斛的粮食,以解呼韩邪单于的燃眉之急。
+ Z7 c, Z2 I2 _) j  由于呼韩邪单于有中国的支持,郅支单于只能谋求向西北发展。此时,郅支单于的儿子驹于利受仍然留在中国作为皇宫待卫官(其实是作为人质,入质时间在前53年,宣帝甘露元年),所以,必须先把儿子从中国那儿弄回来,郅支单于便派出使节出使中国,向中国政府献上许多贡品。匈奴使者请求元帝刘奭归还郅支单于的儿子,元帝答应了。这一年是初元五年,前44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4-9 20:36 , Processed in 0.144629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