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2-13 20:35:3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五章 王敦之乱: k9 s8 g7 q: ~
# Y4 O' ?+ j9 ~
或许有人要问,当北方的匈奴前赵和羯族后赵展开生死对决的时候,东晋王朝又在忙些什么呢?为什么没有再次上演一部三国争雄的大戏呢?
* z" A, U Z- w! ?; { H
0 r7 C0 W( b, { 如同我在上文介绍王导和祖逖时所提到的,东晋从建立伊始便充满各种矛盾,矛盾的交织注定这样的一个政权无法确保国家安宁。% l( |9 H" B! t$ V- P
) s& B+ c; ~3 D1 M; F) J5 x) n" L5 z
若想解开乱麻一团无头无绪的东晋王朝的种种矛盾,我们是不是该找一个线头,线头是什么呢?皇权!皇权顾名思义皇帝的权力,皇帝在外国人眼里,与国王、君主没有什么不同,均是一国统治者,但在中国,皇帝与国王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皇帝在国王之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是秦始皇,据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国大臣李斯等人对秦王嬴政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秦王回答道:“去‘泰’,着‘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皇帝称号由此而来。独一无二的名号意味着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一切行政、立法、司法、财政、军事大权,无不由皇帝独揽,一切任免、赏罚、生杀予夺的大权,无不属于皇帝,秦始皇本纪又说“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此之谓皇权。+ P7 o0 o. {1 \2 x6 J! G
* @4 e1 e9 l* Y( x( Q 我们看一下直至东晋开国,历代皇权的运行轨迹。大秦朝的皇帝牢牢控制住皇权,无论是秦始皇,还是二世胡亥,当然胡亥的皇权是依赖赵高实现的,皇权即中央集权,皇帝谁来坐与皇权没有关系。遍地烽烟的农民大起义将秦王朝吞噬之后,汉高祖刘邦再次面临皇权问题,他通过分封子弟诸王抑制战国贵族重新崛起,通过整治萧何打击相权(即官僚阶层的权力)。到汉武帝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确立“天人合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等强化皇权思想的正统地位,用“推恩令”削藩,设立尚书省区分中外朝,再度削弱相权,使皇权达到顶峰。随着东汉庄园经济的兴起,皇权与地方豪强权利的矛盾愈演愈烈,原本维系皇权的外戚集团在皇帝和豪强势力之间左右摇摆,以至于出现皇帝利用宦官加强皇权,从而导致“党锢之祸”,皇权因之未被削弱。但统治阶级的内讧引发震惊天下的黄巾大起义,地方豪强利用镇压起义之机壮大自己的实力,正式形成魏晋时代的士族集团。
0 J i {" }" R
* k9 ?: p* M" J" W( g/ N& j: F5 U: D 晋武帝吸取东汉亡国的教训,对士族备加容忍,更加助长他们的嚣张气焰。从前文讲过的“石崇斗富”的故事中可以发现皇帝的财富竟然比不上一个士族。刘 毅“比晋武帝为桓灵”的典故中也反映出同样的问题,正是因为皇帝的财富少,司马炎才把卖官的钱装入自己私人腰包,也反映出另一个问题,就是晋朝卖官数量少,为什么?按九品中正制度,高门士族不用买官,朝廷必须安排。西晋富裕,但朝廷并不富,财富集中在高门士族手中,从而形成大家小国的局面,晋廷东渡之后,这种情况依旧延续下来,而且变得更遭。
- `' F7 _2 l0 k0 I# }$ {! [' y& O5 O
. k. M, h# {3 |, ?
2 N5 J" h5 C. i4 `6 S5 \* L . d5 K- W! t; e/ c& v. x3 F
公元317年,司马睿即晋王位,公元318年三月,在建业称帝,改元太兴,史称晋元帝。在万众瞩目的即位大典上,出现了一出古今未有的小插曲,这位东晋王朝的开国皇帝竟拉着王导的手一再让他一起坐到御座上。“及帝登尊号,百官陪列,命(王)导升御床共坐。”皇权岂能与他人共享,象征皇权的须弥宝座岂能容他人染指,司马睿是高兴过了头,还是对王导襄赞大业由衷感激呢?都不是!以司马睿的阅历和聪明看,他怎么会不明白如果王导坐上象征皇权的御座接受天下人的朝拜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他要的恰恰正是这种结果,他就是要做样子给天下的士人看看,他司马睿情愿接受与高门士族共享权利的局面,不会再象汉代皇帝那样专权。最后还是王导会来事,王导固辞,说:“若太阳下同万物,苍生何由仰照!”司马睿不再强求。 c, n( [* ]" S5 Y1 p
+ r G! ?% g3 D
4 s I- G) d- \6 P
读到这里,大家会感叹,司马睿真是个庸材,竟把皇帝做到这个份上,甘心与臣下共享权利,可我们想一想,有着四百年基业的大汉亡在谁手里?曹操是个大英雄吧?他的曹魏多少年?司马懿父子不是庸材吧?他的西晋如何?刘裕气吞如虎吧?他的刘宋如何?南朝齐、梁、陈又如何呢?司马睿的东晋可是延续了一百零三年。
9 @! ^" Y t% w9 Z 2 B% Q) `. G3 J: N- U* v }
此时的司马睿光杆皇帝一个,要钱没有,要兵也没有,更不消说独揽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什么任免、赏罚、生杀等等权利。高门士族做官世袭罔替,皇权的实施要与高门士族商议,遇到不好说话的臣子,根本就不奉诏,奸臣不听话,忠臣他就听话了吗?祖逖屡次上表北伐,司马睿不准,最后祖逖火了,不用你自己干!可见当时高门士族有多大的权利,好说好商量,不然就给你点颜色瞧瞧!这与南宋时代的岳飞有着天壤之别,岳飞就是被冤枉死,也做不出祖逖的事来。
; b, M- o- o; F* h4 C
" s' w; a% Q- Q0 N: O, ] 北方流民不断南来,可不是一个一个来的,也不是一家一家来的,而是一个宗族一个宗族来的。来了以后要干什么呀?要吃饭,要穿衣,要做官,吃饭穿衣要有土地吧?没法子,东晋政府便就地按流民原来籍贯在南迁之地设置原籍州、郡、县,即所谓侨州、侨郡、侨县,并以高门大族成员担任刺史、太守和县令。侨州郡县的户籍亦只属于临时性质,著籍者可享受免除徭役。可这样便和江东吴姓豪门士庶发生冲突,江东本地人频繁发动反叛,渡江士庶无奈,只得向浙东发展,去开垦荒地,侨姓大族广占田园,隐匿人口,不仅造成行政区划乱头无绪,国家财政收入相应减少。
" w/ M* o8 r% c% ~
3 m R, H% d' g) d$ f4 T% m6 ?
{% U, C+ A5 ^# H( T 你看不下去了吧?司马睿自己也看不下去了,后世指责司马睿不思北伐有点冤枉他,确实在他未称帝之前抱有想做皇帝的私心,可西晋完了,两个皇帝都死了,东晋皇帝也做上了,谁不想收复中原,一统天下,成为一代圣主明君,被风风光光地载入史册,为万世仰慕。# h$ Y. G9 i! G8 P$ b6 F+ a$ Q' X
- n; d, N0 A" }# j( Q W 没有钱粮,没有军队,北伐打仗纯是扯蛋,司马睿要下手了,加强皇权是每个开国皇帝必须做的事,司马睿也不例外,他要逐渐削弱王氏的权力,不,准确地说是整个门阀士族的权利。第一个目标盯上手握江扬荆湘交广六州军事、财政大权的江州刺史、镇东大将军王敦。& h u+ o* @7 X+ q9 N7 j) X
" E* E* \: l) Z' V* ^
王敦,字处仲,王导的从兄,在崇尚风流神韵、姿容秀丽的晋朝,王敦的相貌一般,加上他是琅琊人(今山东临沂),说话带楚声,(琅琊靠近古时的楚地,中原人把南方话称为楚音)得到一个乡巴佬的外号,“旧有田舍名”,有相人之称的潘滔见到少年王敦却自有他的一番品评,“君蜂目已露,但豺声未振,若不噬人,亦当为人所噬。” 蜂目豺声,眼睛象蜂,声音象豺。这可不是什么好评语,是来形容坏人容貌的,《左传·文公元年》中载:“蜂目而豺声,忍人也。” 王敦是残忍的人吗?看一则典故,石崇宴客时,常令美人行酒,客人若不肯饮酒,便使黄门交斩美人。一次王敦与王导去石府赴宴, 王导本不能喝,怕石崇杀人,总是勉强自己喝,王敦坚持不喝,石崇已杀掉三个美人,王敦“颜色如故”,王导看不下去,责备他,王敦却若无其事地说:“自杀伊家人,干你何事!”石崇的厕所,备有十多名婢女侍候客人,让上厕所的宾客换新衣后出来,好些客人难为情忍着不去上厕所,王敦入厕完毕,脱旧衣换新装,神色傲然,婢女们互相评论说:“此客必能作贼!”+ `9 J+ {2 @ Y3 i. |5 \
/ \8 s/ f# c* f$ r+ L 王敦的厚颜狠毒表现得淋漓尽致,然而他的豪爽气魄却也非常人所能及。晋武帝司马炎与名流一起谈论歌舞伎艺,众人皆懂得一点,王敦却是一点也不关心,无话可说,脸色也不好看。司马炎问他懂什么,王敦说自己懂得打鼓,司马炎命人取鼓给他,王敦振袖而起,扬槌奋击,音节谐捷,气概豪迈,傍若无人,举座叹其雄爽。王敦被司马炎看中,把女儿襄城公主嫁给他,成为驸马都尉,官拜太子舍人。王敦风骨确然,太子被贾后废掉,迁往许昌之时,朝廷下诏不许东宫官属相送。王敦与太子洗马江统、潘滔,舍人杜蕤、鲁瑶等人违禁令 “于路侧望拜流涕。”
& D' `1 A! ^8 D7 e$ C 9 y2 ^7 P7 r$ O/ P! n7 z
做为高门子弟,王敦亦曾一度荒恣于酒色,身体因此很疲惫。身边的人规劝他保重身子,王敦说:“我没感觉怎么样,既然你们这么说,好办!”让人把侧门打开,把自己的几十个婢妾全部放出去,“任其所之”,其果毅如此,时人叹服。王敦自视甚高,称自己高朗疏率,学通左传。渡江后,每逢酒后则吟咏曹操的《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边吟边用如意敲打唾壶,壶口尽缺。; F+ R2 K+ {7 E+ {# g P
) g1 c0 G+ f+ s2 x- e3 U 王敦也有他可爱的一面,在西晋的时候,每次见到周顗总要拿扇子遮住脸,渡江之后就不再这样了,对人说:“不知是我有了长进还是伯仁退步了?”周顗,字伯仁,少有重名,神彩秀彻,是以王敦对其非常尊重,象石崇之流,王敦是看不上眼的,就是杀光你所有美人,他也不会皱皱眉头。谁也不会想到,他最尊敬的人,日后成为他生死对头。$ p7 z9 m: x2 {9 N
+ Z% G3 U; @& n0 R; p+ `7 r
八王之乱中,赵王司马伦篡位,王敦坚定地站在晋惠帝一边,鼓动其叔兖州刺史王彦支持齐王的军队,立有大功。晋惠帝反正,王敦升为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大鸿胪、侍中。因其族兄王衍的关系,王敦投身司马越一党,得以出镇青州,被任命为广武将军、青州刺史。苟晞改镇青州后,司马越改任他为扬州刺史,为其经营大后方。
X% {' o+ i! l, K4 o
1 c, q0 x/ d _* Y! h4 r0 y( ? 司马睿移镇建业,王敦仍旧镇守扬州,与其弟王导一道“同心翼戴”共同协助司马睿开创江东政权,建立中兴大业。随后,王敦与甘卓等将领一起剿灭反贼华轶、杜弢,为平定江南立下汗马功劳,被封为镇东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州诸军事、江州刺史,封汉安侯。司马睿称帝,加封侍中、大将军,江州牧。
3 f* Q3 x7 [* N) v
/ A+ b! u& m+ m7 [; D" c 王氏兄弟,一个总领征讨军事,一个把持机要政务,门生子弟各自占据显要的职位,权倾朝野。王敦自恃有功,仰仗强大的宗族势力,越来越骄恣拔扈。司马睿欲想加强皇权自然要从王氏兄弟身上开刀,身居高位的王导首当其冲。$ \+ p) k3 o3 T% ?$ ?
5 z7 i* ]4 [+ o
司马睿开始削弱王导的权力,他任命御史中丞刘隗为侍中兼丹阳尹(京都建业在其辖区),与尚书令刁协一道参与朝廷中枢权力,以分王导之权。二人均主张排抑豪强,加强集权。不仅得罪王氏兄弟,同时也得罪了一大批士族豪门。
+ G j1 G5 S1 V) }4 F 4 w _9 O B( N# T+ Z8 g d
为防备拥有重兵的王敦有异志,刘隗建议司马睿任命宗室谯王司马承都督湘州,戴渊都督豫州。司马睿同意,并拜刘隗为镇北将军,都督青徐幽平四州军事、假节,加散骑常侍,率兵一万镇守淮阴。
) y1 i6 ]6 U1 @7 k# q( x* z
' T3 p) ^5 Z# M4 B% B+ w( r 王敦对此果然不满,给刘隗写了一封信劝他,“近来承蒙圣上垂青您,现在国家的大敌未能翦灭,中原鼎沸,我想和您以及周顗等人同心合力辅佐王室,共同平定海内。此事如能行得通,那么国运由此昌隆。否则国家便永远没有希望了。”王敦这封信的言外之意说得很明白,我们现在要团结,只有士族豪门团结在一起共同辅佐皇帝,国运才能久远,四海才能平定。/ W; q, d+ Q4 ^6 F
/ Y; K' V8 `5 E6 H 刘隗对此持反对态度,他回信说:“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竭股肱之力,效之以忠贞,吾之志也。”刘隗的态度非常鲜明,支持皇权,不惜与故人反脸,道不同不相为谋,最后坚定地说,对皇帝要竭力效忠!王敦得到这封信,勃然大怒,这已不是什么权力之争,而是路线之争!! y3 C( f% ^4 y* J* z0 H! n5 A' r
+ m+ d+ T V5 u$ C, z' ]" G4 _ 依王敦的性格早就想发兵了,他害怕两个人,一个是镇守襄阳的梁州刺史周访,周访吴地豪杰,其祖上汉末南渡,世代在吴为官,司马睿移镇建业,周访成为他手下一将,南征北战屡立功勋,后来跟随王敦四出征伐所战必克。叛将杜曾勇武过人,王敦深忌之,对周访说,你如果能打败杜曾,我保举你为荆州刺史,周访果然大败杜曾,朝廷任命周访为荆州刺史的诏令下来了,王敦却自食其言,怕周访尾大不掉,让他去襄阳做梁州刺史,写了一封手书,好言安慰,并送给他一个名贵的玉碗和一副玉环。周访大怒!把玉碗狠狠地摔在地上说:“我难道是个商人吗?给个宝物就能让我高兴!”由是两人成仇。1 O. t8 s2 s2 _9 i- g
6 w3 r G' ?) @2 p9 J
另一个人是祖逖,王敦有起兵的意图之后,派参军联络各家豪门,向他们暗示自己的意图。祖逖知道后勃然变色,瞋目厉声道:“给我回去告诉阿黑(王敦小字),怎么敢如此傲慢无礼,收起他的那张老脸,不赶紧给我走,我率三千兵马用长矛戳他的脚赶他回去!”
& _- \* V8 ]- u) V% f' r9 z, b/ k0 G ) F' @( }+ O' f$ n) s5 r! V
可巧二人先后都死了,周访死于公元320年,第二年,都督司、兖、豫、并、雍、冀六州诸军事、尚书仆射、征西将军、司州刺史戴渊来到合肥走马上任。戴渊手持朝廷符节统领诸州军队,名义上是征讨胡人,其实是防备王敦。这一点豫州刺史祖逖心知肚明,他心中的北伐梦想再也难以实现,眼见北伐无望,内乱又起,忧愤交加,愤而发病,死于雍丘,时年五十六岁。二人一死,王敦乐开怀,认为天下再也没有人是他的对手了。8 \ S% P } N4 U5 f' l; j, o
! l7 j( F' ]; d+ |5 q 公元322年(晋元帝永昌元年)春正月,王敦起兵武昌,死党沈充也在吴兴起兵与王敦遥相呼应,王敦上疏罗列刘隗、刁协罪状,发檄诸郡清君侧,疏文道:“(刘)隗佞邪谗贼,威福自由,妄兴事役,劳扰士民,赋役烦重,怨声盈路。臣备位宰辅,不可坐视成败,辄进军致讨,(刘)隗首朝悬,诸军夕退。昔太甲颠覆厥度,幸纳伊尹之忠,殷道复昌。愿陛下深垂三思,则四海安,社稷永固矣。”王敦自比伊尹,将司马睿比作太甲,声称只要诛刘隗,大军则退!6 N! d$ N! y6 V( t' |
8 p1 m7 v) G& R( F# X 司马睿得表大怒,针锋相对下诏讨贼:“王敦放肆狂逆,竟敢将朕比作太甲,这不是想囚禁朕吗?是可忍也,孰不可忍!朕今亲率六军讨大逆,有杀王敦者,封五千户侯!”9 _) l, e' M* J9 V2 j) C
+ w) ]" e- \7 V+ A
这一场名为“清君侧”的战争打响了,士族豪门、朝野上下,对战争态度如何呢?太子中庶子温峤对仆射周顗说:“大将军王敦这么做似乎有一定原因,应当不算过分吧?”周顗回答说:“不然,人主本来就不是尧、舜那样的圣人,怎么能没有过失呢?作为人臣,怎么可以举兵来胁迫君王!如此举动,哪能说不是叛乱呢!王敦傲慢暴戾,目无主上,他的欲望难道会有止境吗!”' S& i2 {" o- M% d0 [ g( ~
3 U7 ?& {% _! m! P c
一场针对皇帝的叛乱,竟被温峤说成不算太过分,而作为主战派骨干的周顗只是指责王敦不该举兵胁迫君王,欲望不会有止境,对其发兵的原因似乎是首肯。$ W; q+ x0 h0 m2 F9 g, a. @
4 y( A8 @# f+ Y% d
王敦谋反,身为司空的王导吃惊不小,每天清晨带着王氏宗族二十余人到朝廷待罪,周顗将入朝时,王导招呼他说:“周顗,我把王氏宗族一百多人的性命托付给您!”王导知道周顗为人梗直,名士之望,深得司马睿器重,他的话司马睿一定能听得进去,以魏晋风度而言,王导不该这么着急,后世谢安在前秦百万大军压境之时犹自管弦声声,泰山崩于前而心不惊,那才是名士的风度。王导之所以这么着争,不是怕死,是怕万一司马睿逞一时之气诛杀王氏家族,王敦一旦杀入建业必定为王氏报仇,那天下真就大乱,江左政权也就毁了,所以王导才不顾名士的风度恳求周顗。你不顾及自己的风度,周顗还要这风度,对王导并不理会,“直入不顾”。入朝之后,为王导向司马睿求情,司马睿也没糊涂到那份上,果真杀了王导会激起天下豪门士族的反对,后果不堪设想。君臣二人想法一致,司马睿正想让周顗上阵杀敌,赐酒给他,周顗喝得大醉,魏晋时代太多的人丧到酒上了,周顗也是其一,周顗雅望海内盛名,只有一个好酒缺点,纵酒放荡,不拘礼法,常常酒后失态,清醒的时候没几天,人们给他起个外号“三日仆射”,也就能清醒三天吧,周顗不以为意,尝言:“吾若万里长江,何能不千里一曲!”我就好比那万里长江怎么能没一拐弯的地方呢? N! l/ J. L' ^
( U+ C8 y' I* U/ @
这回又喝醉了,从宫里出来时,王导还在门口站着,一见他出来,忙招呼他,意思是想问问,怎样啊?心里着急嘛。可周顗没理他,只想着司马睿嘱托他平叛的话,对左右扶他的人咕噜:“今年杀掉一干乱臣贼子,能得到斗大的金印,挂在臂肘之后。”你倒是安慰安慰王司空,那么大的官,那么一名士拉下脸来求你,怎么也得言语一声。说一声,那不成俗人了吗?周顗是名士,名士自风流,回到家里,才取出笔来,奏上表章,再次辨明王导无罪,言辞恳切。王导那知道这些事,对周顗深为怨恨。
6 B; N4 ^8 Q7 \5 c0 O : t c+ U# e/ [. j( f
王导把官印朝服交给朝廷,呆在家里待罪,司马睿召见他,王导跪拜叩首至地,说:“逆臣贼子,哪一个朝代没有,想不到现在竟出在臣下的宗族之中!”司马睿不及穿鞋,抢下座位,拉着他的手说: “茂弘,我正要把朝廷政务交给你,你这是说的什么话!”; O% f# c4 g$ z9 W
0 Y5 |+ [6 n7 E$ R8 s$ E) Y7 ~1 q
司马睿征召戴渊、刘隗诸军援京师,以王导为前锋大都督,戴渊骠骑将军,周顗尚书左仆射,王邃为右仆射,让刘隗守金城,周札守石头城,共同率军抵御王敦。又发诏令,让梁州刺史甘卓为镇南大将军、侍中、都督荆、梁二州诸军事,交州刺史陶侃领江州刺史,各率兵马攻打王敦的根据地江州。$ r! @( F! B `6 F4 |$ B% s
6 y3 N, L1 J5 { [7 O
司马睿让谯王司马承为湘州刺史就是为了防备王敦的,当时有人说司马承担任不了如此重任,司马睿不听,王敦起兵后,司马承果然象人们预料的那样非将帅之才,在王敦的攻势面前,只能据守州郡,而不能主动出击。司马睿只得改任陶侃为湘州刺史攻打王敦。8 w& @5 U* X6 d, d( S- o
, T# k3 i ^/ w$ z
/ G& W" T% L( l1 [/ v: f5 N
继周访任梁州刺史的甘卓得知武昌起兵后派使者劝阻王敦,王敦此时已经登上战舰准备出发,闻听大吃一惊,对甘卓的使者说:“甘侯过去是和我怎么说的,怎么又改变主意了?他是顾忌我危害朝廷吧!我现在只想除去奸凶,如果事成,我将让甘卓当公爵。”从王敦的话里可以听出,他们两人就起事曾经达成一致。甘卓得到回报犹豫不决,虽然最后下定决心举兵讨伐王敦,并攻克武昌,却坐失战机,进兵迟缓,并未给王敦的军队造成损害。
/ v8 a# \, q$ N' k2 M5 y7 D# Y
, \- m! o7 Z" m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无论朝廷大臣,还是各地统兵将领,他们对待王敦起兵一事态度暧昧,行动缓慢。可见在皇权独裁与共天下两条路线上,很多人举棋不定,包括司马睿也并未下定决心与豪强势力决裂。只有刘隗是真心,当他来到建业时尚“岸帻大言,意气自若,”等到他与刁协劝司马睿尽诛王氏,司马睿不许时,刘隗开始担心,“始有惧色”,连皇帝都犹豫不决,这一场战争孰胜孰负可见一斑。
+ t2 B9 G2 C' i. P7 \
! }, l' F/ ^7 Y! A+ a 王敦不顾江州安危,率兵直趋建业,一路披靡,很快打到石头城下,他避开刘隗的金城不攻,直取石头城,周札开城投降。王敦占据石头后,感叹地说:“我既为叛臣,再也不会做盛德的事情了。”谢鲲(谢安之叔父)说:“怎么能这样说呢!只要从今以后,您把这些事一天天淡忘,也就会一天天从心中消失了。”周札是除三害的周处的儿子,吴地的豪门,加上陈郡谢氏都倒向王敦一边,可见人心之所向。7 P0 x o/ f$ t. w- \7 @. M
% O ?# a0 z/ e# r
司马睿派兵反攻,刁协、刘隗、戴渊率领兵众进攻石头城,王导和周顗、郭逸、虞潭等分三路出击,均被王敦击败。
* }0 ^3 |* x! B$ g* m2 o8 ]9 I
2 B$ K. `( |" p% B' g9 ^0 V 眼见大势已去,司马睿拉着刁协、刘隗的手,流泪哭泣,呜咽有声,劝说并命令二人出逃以避灾祸。刁协说:“我将守卫到死,不敢有二心。”司马睿说:“现在事情紧迫了,怎么能不走呢!”刘隗投奔后赵,刁协逃亡途中遇害。3 d9 q- D8 }. t6 s
% v2 H9 J* X# Z6 G 王敦拥兵不朝,放任士卒劫掠,百官逃散。司马睿脱戎衣,著朝服,对左右道:“王敦欲得天下,何不早言,何必残害百姓!”派出使者对王敦说:“你如果还没有将朝廷置于脑后,那么就此罢兵,天下还可以安然相处。如果不是这样,那么朕将回到琅邪封国,为贤人让路。”随后令百官去石头城见王敦,并任命王敦为丞相、都督中外各军、录尚书事、江州牧,赐封武昌郡公,王敦为向天下表明心迹,推辞不受。
( r- N0 o9 d9 K* J8 B % J$ E1 O- @) ^: m0 |
; x* j5 {$ M( E# { 朝廷百官之中亲皇帝的大臣只剩周顗、戴渊,王敦深忌二人,怕日后再有刘隗、刁协之祸,但对这两位名士不敢自做主张的杀害,便去征求王导的意见,他不动声色地对王导说:“周顗、戴渊,南北之望,应当升任三公之位是无疑的了。”王导想起周顗一事的过节,便不置可否。王敦又说:“如果不用他们做三公,让他们担任令或仆射的职位如何?”王导又不答。王敦说:“如果不用,是不是该杀掉他们!”王导还是不答。王敦遂下令收捕二人,并将二人杀害于石头城南门之外。& h9 N, ~1 B: U) C( \# M: J3 G
4 Y, o4 p% O# z E* h% H+ o0 y
王导后来清理中书省的旧有档案,才见到周顗救护自己的上表,执之流涕道:“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 {% N! o/ d% \5 d8 c8 u
7 q! Y" n1 w$ e" m% J
$ T" P5 @% D) |2 J4 L! U! I9 R% C 王敦收兵回武昌,越发暴虐傲慢,四方贡献的物品大多送入他的府第,朝廷将相及地方的文武大员,全都出自他的门下。王敦任用沈充、钱凤为谋主,只对他们二人言听计从。派人杀害梁州刺史甘卓,任命亲党各领地方军政大权,王邃都督青、徐、幽、平四州军务,镇守淮阴;让卫将军王含都督沔南军务,兼任荆州刺史。. T o& G6 Z, c" |
( C& N# a) P3 {/ ?# }7 u 司马睿眼睁睁看着王敦一天天坐大,朝廷内外全是王氏家族的人却又无可奈何,史称司马睿“恭俭有馀而明断不足,故大业未复而祸乱内兴”,其实并非司马睿无才,实在是高门士族势力太大的缘故。司马睿终于在忧愤之中染上重病,于公元322年死去,时年47岁,遗诏王导辅政,太子司马绍继承帝位,史称晋明帝,这位具有鲜卑人血统的皇帝能否制住飞扬跋扈的王敦呢?请看下一集,庾亮当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