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1-9 00:36:46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的全部资料(一)
孔子年谱(资料出自国学网) ' M% s) O! |0 J" |, y% I& p
: _3 e9 h2 p$ A
/ C$ i6 N4 L7 G, q7 u/ b
一岁 公元前551年,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夏历八月廿七日,孔子生于鲁国陬(zōu)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城东南尼山附近;今尼山下有“坤灵洞”,传说为孔子诞生地)。因父母祷于尼丘山而生,故名丘,字仲尼。
1 J; K6 V2 B7 B5 d. Z. w" F- o" l( A- H+ h
3 G9 G, I9 f; K
二岁 公元前550年,周灵王二十二年,鲁襄公二十三年,孔子在鲁。
2 |! o _) r, n/ C0 l- E) N, I* g& i! H/ ?5 h% K/ |: D- N
0 }# F$ r3 `0 W
三岁 公元前549年,周灵王二十三年,鲁襄公二十四年,孔子的父亲叔梁纥(hé)去世,葬于防(今曲阜县东二十五里处之防山,今称梁公林)。孔子的母亲颜征在携孔子移居鲁国的首都曲阜阙里定居,孤儿寡母,家境贫寒。 6 h# P7 Q8 k! q( P; H7 ]
1 B1 u, S8 y/ I5 p$ z0 }# Y
* `! e5 n2 y0 |
四岁 公元前548年,周灵王二十四年,鲁襄公二十五年,孔子在鲁。 ; _ O m; a/ G3 A' O
3 L: d$ {: A/ H. C' r% X' y% T7 o: y1 C3 M2 H
五岁 公元前547年,周灵王二十五年,鲁襄公二十六年,孔子在鲁。
! s; M8 G) D8 V4 G' `* T
4 k% t* L! l z' Z, E+ U' C2 L
六岁 公元前546年,周灵王二十六年,鲁襄公二十七年。孔子在母亲颜征在的教育下,自幼好礼,“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史记·孔子世家》),演习礼仪。
/ M* D ^+ U7 Z3 i9 a: w2 F1 E/ S$ m- Q9 k+ B7 O4 U
% b6 d9 C: u S3 M: Y0 z% o% h/ ]
七岁 公元前545年,周灵王二十七年,鲁襄公二十八年,孔子在鲁。 ) R. L4 K |/ c& O3 ~' B1 ~" b
周灵王死,其子贵立,是为周景王。
. X+ V% _8 N9 u# o% }: S1 H* h* }. u
* L9 G. ?) r6 f1 Q! Y" R9 s八岁 公元前544年,周景王元年,鲁襄公二十九年,孔子在鲁。
+ R+ R( C; Z: c) W# v! ]( {' Q; \吴公子季札赴鲁观周礼——鲁系周公封地,可用 ! ~* Z" o# G) @$ D/ A
天子礼乐,所以保存周礼较完备。 " q) w2 }8 N2 F$ g
/ o1 h$ B/ v5 q5 _& L/ t! ~
& y+ G/ g! w# ?3 k) E九岁 公元前543年,周景王二年,鲁襄公三十年,孔子在鲁。
; z( m, _$ y& |4 h7 x* l8 w, H# K. G4 N这一年郑国子产执政,“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
8 B* f, L( n8 M8 D4 A* M# @田有封洫,庐井有伍。”(《左传·襄公三十年》)郑国大治。后来孔子对子产的政绩评价很高。 ( {$ D! d2 d+ c- w$ Y7 e$ y
# y% [% l2 y8 x. u. r9 ~( K
p; s# }' h& K/ M
十岁 公元前542年,周景王三年,鲁襄公三十一年,孔子在鲁。
- h4 E6 J/ t' x% }+ A8 n% y鲁襄公死,其子裯(chóu)继位,是为鲁昭公。郑人游于乡校,议执政善否。然朋劝子产毁乡校,子产不听,曰:“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孔子后来评价子产这些话时说:“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均见《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可见孔子对子产尊重民意评价很高。
. P8 m: f, k" M- @ Y, L% \9 q( p9 r# g* e+ j% @6 w. Z$ h
2 Y, \9 o9 t; }7 P9 H十一岁 公元前541年,周景王四年,鲁昭公元年,孔子在鲁。
5 ?+ j7 ^& l+ y& }2 d) M% ?
7 G r0 X- Q" I5 f- `' {
+ X5 V% _2 t3 z" V十二岁 公元前540年,周景王五年,鲁昭公二年,孔子在鲁。
; Y' n. v1 M$ C: c; J" t$ U春,晋侯使韩宣子聘鲁,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与《春秋》,说:“周礼尽在鲁矣。吾乃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左传·昭公二年》)此类文献大概为鲁国所专藏,这是孔子成长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圣人的土壤。
$ Y: U# H& g9 g+ U
% G7 C( K2 I/ Y2 |: E) N7 G, P
3 u4 k! y7 o' g十三岁 公元前539年,周景王六年,鲁昭公三年,孔子在鲁。
+ @! h% R [; u; U) Q: X齐国晏婴使晋,与晋卿叔向谈及齐政归陈(田)氏,因齐君加重赋税,滥取于民,而陈氏则采用施恩人民,收为己助的办法,以弱公室。叔向认为晋国公室也到了末世,人们听到国君的命令,“如逃寇仇”(《左传·昭公三年》)。可见这时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已经很尖锐了。 " A6 ~$ n1 }! j# g5 h, _! Z
$ `2 G5 n+ u6 A6 ~% i( P/ l
1 t9 ?3 X2 p. s* G
十四岁 公元前538年,周景王七年,鲁昭公四年,孔子在鲁。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说明孔子少年时代曾从事过各种劳动。 * q, L6 @% c1 a0 } K$ m
冬,郑国子产制定丘赋制度。 , C4 \' @- B8 R: X/ S
8 G: n+ F0 p) ?5 }! p, ]# l$ o
! a1 N3 D: o4 N' |7 x: p7 [
十五岁 公元前537年,周景王八年,鲁昭公五年,孔子在鲁。 ! n8 ]$ Y- {1 ]' y: D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
% u9 B& z8 B; R' O# X* X这时孔子在童年艰苦学习的基础上,更自觉地在学业和品德上不断提高完善自己。 & g' W, _3 [' K7 g- X5 u
鲁国改三军为四军,叔孙、孟孙各领一军,季孙
( ^: H. p& n! B: c( a( M领二军。当时军、赋统一,分军即分赋,所以当时称此举为“四分公室”(《左传·昭公五年》)。 8 K' G0 e4 I% n
6 D+ A2 h! T! f; G0 r/ ~
* q+ A- Y( H) D& X/ _1 x
十六岁 公元前536年,周景王九年,鲁昭公六年,孔子在鲁。 : Y" ?4 p9 V& z9 R, B
三月,郑国铸刑书。“礼治”衰替,法治渐起。
0 q1 i7 q# T( q) [
3 O( w1 f+ [" F ]: r9 I
0 d; C# l+ ]5 j* w k0 i; j, u十七岁 公元前535年,周景王十年,鲁昭公七年,孔母颜征在卒,此后不久,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孔子赴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 5 q4 z; K0 ^' `$ @+ g8 ]
5 v9 c: z6 K0 e) y% c, N# @2 s7 k" b5 C5 {2 O
十一月,鲁国的执政者季武子卒。 1 z( o8 Z1 m4 R3 d8 E2 t
) t. o; A) {* f3 o; T# a$ K2 s1 A. m5 `3 m4 Z
十八岁 公元前534年,周景王十一年,鲁昭公八年。传说孔子身长九尺六寸,被世人称为“长人”。
; j. D# y+ W3 w7 ]+ ?4 Z7 |" Q. x* k" `2 n+ l# j0 k$ ^
' R/ u @% G* ]/ d" q ~
十九岁 公元前533年,周景王十二年,鲁昭公九年,孔子娶宋女亓(qī)官氏为妻。 ) O0 Q' y& h9 v
/ C' V2 t" X" S
% m) u |- {. ~" g* t二十岁 公元前532年,周景王十三年,鲁昭公十年,孔子生子,因鲁昭公以鲤鱼赐孔子,所以取名鲤,字伯鱼。 ! e& f4 \4 a6 M* X
这一年孔子开始任委吏(管仓库的小吏)。
7 `1 h2 d; d4 g% P$ }0 V4 [9 W$ q
; [9 r) ^# ?/ Z! P% T3 V3 d# G& t
二十一岁 公元前531年,周景王十四年,鲁昭公十一年,孔子改做乘田吏(管理牛羊畜牧的小吏)。孟子说:“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尝为乘田矣,曰: 8 _& T- V8 d+ v$ h1 j
‘牛羊茁壮长而已矣。’”(《孟子·万章下》)
6 t0 m( B) I0 h8 {) n7 w/ X, e0 {4 ^2 @# i5 R! j" r
# I8 h% {9 \) @( a, @二十二岁 公元前530年,周景王十五年,鲁昭公十二年,孔子在鲁。 9 l) l6 R. T" r: @6 q
2 P7 K5 ^: q8 I. p; V0 B2 E. L
9 D9 M6 l$ t* y0 }+ G
二十三岁 公元前529年,周景王十六年,鲁昭公十三年,孔子在鲁。
9 D# W/ _, F* g4 V晋会诸侯于平丘,子产、子太叔相郑伯以会。……
* ]# Q) m$ B$ } i& u及盟,子产争承(争取使郑国少贡),自日中以争,至于昏,晋人许之。孔子认为“子产于是行也,足以为国基矣”(《左传·昭公十三年》)。
% i: x7 Q4 i0 f/ p, a' d) n9 l' Z+ Z6 C& D/ g2 K
9 O3 F( f9 D4 X二十四岁 公元前528年,周景王十七年,鲁昭公十四年,孔子在鲁。 ( P' |+ `" i( u2 z9 r8 g
春,季孙氏家臣南蒯(kuǎi)在费地叛,费人逐之,奔齐。 % [! O3 T0 n( u3 C+ A9 z
' K- X; X- h7 i& [+ g' H4 q8 j( |. v, j& q# w+ x7 c8 [
二十五岁 公元前527年,周景王十八年,鲁昭公十五年,孔子在鲁。
3 S1 C/ [1 N2 I, L1 a8 g
8 ?; M6 f# [$ |- ]6 v/ A% t8 \: R$ s( E
* {) C, l q" b$ q+ L二十六岁 公元前526年,周景王十九年,鲁昭公十六年,孔子在鲁。
. w6 Y" {2 W6 I+ D) C ? x6 J: k! K% M- S
. i* C) j) j( i, @. N
二十七岁 公元前525年,周景王二十年,鲁昭公十七年,郯(tán)子朝鲁,在宴会上,他回答叔孙昭子之问,谈起其祖先少皞(hào)氏的官制。据《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既而告人曰:‘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 ' }6 e' D7 V6 ]) p& E* ^" o. j
, `/ Z% L6 o2 ] f
% I8 M A& f8 C9 o3 {. L
二十八岁 公元前524年,周景王二十一年,鲁昭公十八年,孔子在鲁。 # H# d+ e3 J, h- V; g$ W0 F
宋、卫、陈、郑皆有火灾。郑国裨灶认为,如不 ) E) }+ B$ A( @4 Z
祭天禳灾,郑国还要再次发生火灾。子产不同意这种意见,认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左传·昭公十八年》)这种观点对孔子重人道轻天道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 ]' e, `9 O# l3 R/ x
/ ~' n9 N6 b, U" T1 L6 l3 f/ F# `( _# D
二十九岁 公元前523年,周景王二十二年,鲁昭公十九年。
, T7 X: ]% p3 w孔子学琴于师襄子(一说此为鲁昭公十七年事,今从《阙里志》)。襄子曰:“吾虽以击磬为官,然能于琴。今子于琴已习,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数也。”
5 Y( I4 p$ H* P+ @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
/ Y: k' M$ p7 i* m“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孔子有所缪(穆)然思焉,有所睾(怡)然高望而远眺,曰:“丘殆得其为人矣。 % l0 r0 x$ F% m$ `1 A
近黮(dán)而黑,颀然长,旷(《史记》作眼)如望羊,奄有四方,非文王其孰能为此?”师襄子避席叶拱(《史记》“叶拱”作“再拜”)而对曰:“君子圣人也,其传曰《文王操》。”(《孔子家语·辨乐解》)
2 j. }0 R1 w' o& G% b0 B' M9 \: i0 D
/ e- l& m. M$ z+ s8 c( F! m+ X
三十岁 公元前522年,周景王二十三年,鲁昭公二十年。
7 Z4 ^9 H6 x9 [4 _. o孔子自称“三十而立”(《论语·为政》),即从此开始,他已奠定了治学、作人、为政等坚实的学问德业基础。根据《史记》记载,这年前后,他开始创办平民教育,收徒讲学,在最早的弟子中,比较知名的有颜路(颜回的父亲)、曾点(曾参的父亲)、子路等人。 r$ l- K, q) m% W; C+ w
郑国子产卒,仲尼闻之,为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左传·昭公二十年》)他认为子产有君子之德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 . ]- U+ H9 x7 K* Q. R5 w
齐景公与晏婴来鲁。景公问孔子,秦穆公何以能称霸,孔子回答说他善于用人(《史记·孔子世家》)。 , M& m" e' D$ f _# \$ \
* e! o0 G$ i! @, Y
( X. S N1 |3 v9 p+ _三十一岁 公元前521年,周景王二十四年,鲁昭公二十一年,孔子在鲁。 5 R6 ~# m7 p+ e1 K( Z! K/ a" f
& K4 e7 \& @1 H8 W' i4 ^* z. ?% E" _+ A @
三十二岁 公元前520年,周景王二十五年,鲁昭公二十二年,孔子在鲁。 : X0 E% E( o N% K3 b
' u/ @; N; t0 ]1 p
四月,周景王卒,其子猛立,即周悼王。王子朝
: r0 R7 V$ V, |联络旧官、百工与灵、景之族造反,杀悼王而自立。晋人攻之,立景王另一子匄(gái),是为周敬王。
. C' b0 a0 F/ @: s9 T A$ `: T# V8 F- j# d4 A
" G4 M: }& M: _0 B6 \三十三岁 公元前519年,周敬王元年,鲁昭公二十三年,孔子在鲁。 . [6 A/ I3 P: P% ], N# z. f( w
% K! E7 e. F K5 p2 O
, z6 c" e4 x5 e$ R$ e三十四岁 公元前518年,周敬王二年,鲁昭公二十四年。 0 a( h( m& D' U h( m. B! b5 d
孟僖子将死,嘱其二子孟懿子与南宫敬叔向孔子学礼。孟僖于卒,孟懿子与南宫敬叔拜孔子为师。不久,孔子得到鲁昭公的支持,与南宫敬叔适周都洛阳,观周朝文物制度,拜见了老聃与苌弘,学礼,学乐,收获极大,说:“周监于二代(夏、商),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此时南宫敬叔仅十二岁,似不可能随同孔子适周。适周之事,时间上可能后些。) * {9 I5 E/ h) ~' H4 j. o0 i
8 i1 z+ h3 u5 i' O; C
4 K2 t- O9 e% [ A% m. p( w三十五岁 公元前517年,周敬王三年,鲁昭公二十五年。 ' \* s, w, |* F* d- m
鲁昭公帅师攻伐季孙氏,季孙、孟孙、叔孙三家联合反抗昭公,昭公兵败奔齐。孔子因鲁乱带弟子适齐,路经泰山,遇一妇人哭诉亲人被虎咬死仍不愿离开此地时,不由发出“苛政猛于虎”的慨叹(见《礼记·枟弓下》)。到齐国后为高昭子家臣,借以进见齐景公。 8 D$ l9 A" a( U D+ V- |
* e! e" Q& I2 Y# ?7 l
. W/ H8 }, N# [2 W5 H三十六岁 公元前516年,周敬王四年,鲁昭公二十六年。
+ X$ T. U$ N( g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能得而食诸!”(《论语·颜渊》)齐景公欲以尼溪之田封孔子,但因晏婴阻挠,没有成功(见《史记·孔子世家》) & n. y6 h; M5 l9 _9 m3 G S$ C+ B
孔子在齐,与齐太师语乐,听到《韶》乐(相传是舜时音乐)三月不知肉味,兴奋地说:“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
1 H4 l# Y+ s* W这一年鲁昭公自齐居郓(郓原为鲁地,此时齐为昭公攻取)。
/ R# [" ~2 P# ?/ m) g( [
& y( N0 P. j: C
/ n+ J4 L; Z! O" k8 D- y三十七岁 公元前515年,周敬王五年,鲁昭公二十七年,孔子在齐,齐大夫扬言欲害孔子,齐景公也对孔子说:
: I c, G$ c1 X; Z* \# ~“吾老矣,弗能用也。”于是孔子自齐返鲁(见《史记》·孔子世家)。据说返鲁时迫于形势险恶,仓促中把正在淘的米未及做饭即提起来一面走路一面滤干。(《孟子·万章下》:“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
B* D! h4 P# ?. }: ]4 Y吴公子季札聘齐,其子死,葬于嬴、博(临近鲁境之齐地)之间,孔子往观其葬礼(见《礼记·枟弓下》)。
: R3 z& q+ V. v吴公子光使专诸刺吴王僚而自立,是为吴王阖闾。
" s! V: a4 p" M9 ~2 o
, B, w5 e2 U- {1 W4 ^* v0 R$ _
U# {; H I5 C: t* z三十八岁 公元前514年,周敬王六年,鲁昭公二十八年,孔子在鲁。 , M8 B3 V6 K. E/ C, [+ V
晋魏舒(魏献子)执政,灭祁氏、羊舌氏,分祁氏之田为七县,羊舌氏之田为三县,选派贤能之士(包括其子在内)为县宰。孔子十分赞赏,说魏子之举“近不失亲,远不失举,可谓义矣。”(《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9 v; g( R- m$ m5 s$ x2 z6 j* o3 D- ]/ d
鲁昭公至晋,居乾侯(晋邑)。 3 V) n9 B6 `+ W4 P6 y
& k. U6 f+ ]8 N/ s6 _
& B/ V! u; W7 x) _( w( F3 o4 f" }
三十九岁 公元前513年,周敬王七年,鲁昭公二十九年,孔子在鲁。
7 j; @0 }0 w2 X冬季,晋铸刑鼎,赵鞅、荀寅把范宣子制定的刑书铸在铁鼎上。孔子认为,这样做就会“贵贱无序”,破坏等级制度,不由得发出了“晋其亡乎!失其度矣”的感叹(《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 K$ h j2 w4 P/ q6 w
: P# `$ l6 ^0 ~, W: V8 F% ~0 a# S& v8 i9 l2 P# T% H
四十岁 公元前512年,周敬王八年,鲁昭公三十年,孔子在鲁。 % K% U3 @ }0 V" q
孔子自称“四十而不惑”(《论语·为政》),所谓“不惑”盖指“而立”时确立的世界观,人生观已坚定不移。
9 e' D, w) i: `! |6 m5 F, E( @! v- U5 Z
9 l/ T P5 ~$ q" W. ^四十一岁 公元前511年,周敬王九年,鲁昭公三十一年,孔子在鲁。
P8 O. h/ _) m0 F5 C' \# R
/ u2 l" |6 l* O
' g1 x( }* t& s四十二岁 公元前510年,周敬王十年,鲁昭公三十二年,孔子在鲁。
; u- `% R. l* O+ j! @1 u冬,鲁昭公卒于乾侯。季孙意如立昭公弟公子宋,是为鲁定公。 ( l# ~; y' L ]3 k* d6 c4 n; F! }
! `: N1 N, O7 d$ |' k( s! X& b4 C0 l {0 w
四十三岁 公元前509年,周敬王十一年,鲁定公元年,孔子在鲁。 $ h) W2 z5 j! B* h+ q) C
夏,昭公灵柩自乾侯归葬鲁,定公即位。 # {7 q! B# G" `4 [4 i' e, |
9 l ^. [4 _1 [6 \+ k" g, d" t4 b
+ Y: b, r: e# @3 |$ X8 a四十四岁 公元前508年,周敬王十二年,鲁定公二年,孔子在鲁。
- G/ x# G; }4 H4 n. `2 G9 e6 c/ Q( |5 p1 K- n2 }
9 { v- P+ O' N2 N" ?0 d, E四十五岁 公元前507年,周敬王十三年,鲁定公三年,孔子在鲁。 & M N! i5 w) F5 @
邾庄公卒,邾隐公即位,将冠,使人问冠礼于孔子。 : d, U4 P2 U2 N, u G6 \1 V0 {
! T, K, {! h/ [' [
/ i6 ~. Z1 v$ q# ^/ e" U. V( L7 i" f; }( L) [8 a' b9 A2 A; F
四十六岁 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鲁定公四年,孔子在鲁。 $ y _1 L# D' t, s% V9 Z
孔子率孔鲤与部分弟子观鲁桓公庙宥坐之欹器,对孔鲤与弟子们说:“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恶有满而不覆者哉!”他认为正确的态度应该是“聪明圣智,守之以愚;功破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抚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挹而损之之道也。”(《荀子·宥坐》) 8 g0 a7 N$ h$ D9 Y' I
5 ^) {; r8 r$ ?6 c- }0 J0 {8 A/ ^+ o; s; }
四十七岁 公元前505年,周敬王十五年,鲁定公五年,孔子在鲁。 5 ~9 J2 t7 J3 F
六月,鲁国季孙意如(季平子)卒,其家臣阳虎 7 x& g7 m! w# B$ E. `+ h( k
囚其子季孙斯(季桓子),而专鲁政。阳虎欲见孔子,孔子不见,于是馈孔子豚,欲待孔子拜谢时见孔子。孔子不想见,打听得阳虎不在时前往拜谢,但不巧在路上二人相遇了。阳虎劝孔子出仕,孔子口头答应,但终不仕(见《论语·阳货》)。退而修《诗》、《书》、《礼》、《乐》,以教弟子。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 m% U- x' S% G: Y& w7 m) z3 Y% o' Y: H
6 b8 i( o% d" m6 T6 C+ y: v1 j9 \- m1 ?1 @
四十八岁 公元前504年,周敬王十六年,鲁定公六年,孔子在鲁。
6 X6 ~! p& `% p1 R
$ L+ D/ ^! e6 c8 ~" g/ e& s- p5 f* R0 U
四十九岁 公元前503年,周敬王十七年,鲁定公七年,孔子在鲁。
* ]3 d# r$ X V6 n) d3 |二月,齐将郓、阳关二地归还鲁国,阳虎据为己有。 6 w: M) u; X; k2 b: e
% @9 X4 N K* b2 E% q! |7 F
- {2 y; u" N1 ~五十岁 公元前502年,周敬王十八年,鲁定公八年,孔子在鲁。
( A( l8 G6 X3 x5 H2 d孔子自谓“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所谓“知天命”指的是掌握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 / N9 h- c# X/ P1 \
冬,阳虎欲去三桓,谋杀季氏未遂,随入讙(今山东省宁阳县西北)、阳关(今山东泰安市东南)以叛。
4 s, H3 o R2 H8 F# n4 I公山不狃使人召孔子,孔子欲往,因子路反对而未成行(见《论语·阳货》)。 6 x; E: _# P2 W0 N: l8 ]. C7 n
" B( C4 }+ ]: X/ n
~% {1 x: z% S1 M五十一岁 公元前501年,周敬王十九年,鲁定公九年,孔子在鲁。 : H1 b! D2 I- ?1 }) r; D" D
六月,鲁伐阳虎,攻打阳关。阳虎突围奔齐,旋逃亡宋国,最后逃至晋国,投赵简子。孔子说:“赵氏其世有乱乎!”(《左传·定公九年》) % z. ], B1 b- e: ~5 F
孔子任中都(今山东省汶上县西)宰,卓有政绩,治理一年,四方则之。 & q. a2 s: [. ^7 o6 J
U2 o" i0 x6 L% U$ ^" r3 y0 x5 U
# {. D m5 q6 \% Z4 c( X' d
五十二岁 公元前500年,周敬王二十年,鲁定公十年,孔子在鲁。 ( {" o3 q$ o- ]6 ?( D; Q
孔子由中都宰升小司空,由小司空升大司寇,摄相事。
0 B4 D$ ]% N' `6 q夏、齐与鲁媾和,鲁定公与齐景公会于夹谷(今山东省莱芜市南)。孔子以大司寇身份为定公相礼,孔子认为“虽有文事,必有武备”,事先做了必要的武事准备。齐欲劫持定公,孔子以礼斥之。齐君敬畏,遂定盟约,并将侵占的郓、讙、龟阴等地归还鲁国以谢过(见《谷梁传·定公十年》)。
5 s. K: ]% L# k* l! i
! Z* [! ?% T$ ~& h; G6 j- `0 b8 m8 @0 i. n. @; G( V
五十三岁 公元前499年,周敬王二十一年,鲁定公十一年,孔子在鲁。
3 q6 e" R h/ r/ Q, o孔子为鲁大司寇,鲁国大治。据《品氏春秋·乐成》记载,开始尚疑其才,既而政化盛行,国人诵之(见《孔丛子·陈士义》)。
0 X4 ?( [& g5 a P7 \+ s7 \( u0 w
) D M; g B" K4 B" Q
五十四岁 公元前498年,周敬王二十二年,鲁定公十二年,孔子在鲁。 ' s/ x# x4 ^1 Z: G- g1 x
孔子为鲁国大司寇,子路为季氏宰,孔子为了削弱私家以强公室,向鲁定公建议:“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今三家(三桓)过制,请皆损之。”(《孔子家语·相鲁》)遂将堕三都。当时,正值叔孙、季孙之家臣侯犯和南蒯各据其都叛,叔、季二氏也支持这一主张,于是先拆毁了叔孙氏的郈邑(今山东省东平县南)和季氏的费邑(今山东省费县)。堕费时,费宰公山不狃乘鲁都(曲阜)空虚,率费人攻曲阜,幸赖孔子命申句须、乐颀二大夫率部反击,败公山不狃于姑蔑(今山东省驷水县东)。公山不狃逃奔齐国。遂堕费。 $ ~# t2 j9 a8 X9 j9 G
可是再去堕孟氏的成邑(今山东省宁阳县东北)时,却受到孟氏家臣公敛处父的抵制而失败。堕三都至此半途而废(《史记·孔子世家》)。 ) u3 X; @, r& F0 W% q
& [% U5 h& X9 b5 B$ U: g
4 y5 B6 {3 V5 w4 f! l/ z# F五十五岁 公元前497年,周敬王二十三年,鲁定公十三年。
8 l M3 D: a6 g& |7 e鲁国得治,齐国畏惧。齐欲败鲁政,于是便选美女八十人,衣以文衣,并文马二十四驷馈鲁君。季桓子受之。鲁君臣荒于女色,怠于政事,多日不听朝政,也不按礼制送膰肉(当时郊祭用的供肉)给孔子,孔子失望,于是去鲁适卫,开始了十四年访问诸侯列国的活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