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爱在蓝天下

孔子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1-9 00: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教书的孔子

教书的孔子。& _  e  L0 K! _+ g7 s5 j
孔子首开私人办学之风,而且是有教无类,教学相长,因材施教,被人们传为美谈。4 M1 F3 I$ N, r9 d
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孔子的学生中的素质较好的,如颜回、子贡;也有素质较差的,如曾参、高柴等。. H0 k5 M) K# ?6 I' Z: N; A7 V
就反映迟钝的曾参来说,经过孔子的“因材施教”和循循善诱,终于成了著名的贤才,成为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领袖人物。
 楼主| 发表于 2007-1-9 00: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理政的孔子

理政的孔子。
* Z7 b$ \( J' C& `孔子理政特别看重“仁”、“德”二字。传说他周游列国时,一次走到泰山脚下,见一老妇人在坟前痛哭,问起原因,她说自己的公公、丈夫、儿子为了躲避官府的苛政来到山中,结果都被老虎吃了。
9 R  q0 a+ D5 b3 r孔子听后感慨地说:“苛政猛于虎也!”因此他主张“为政以德”,要“节财”、“利民”、“富民”、“使民以时”。他要通过施行“仁政”、“德治”实现理想社会。# [* h; F) ^2 o
有一次,四个学生坐在孔子身旁,孔子让他们各言自己的志向。
7 N3 B# t4 C4 u% S5 y3 I子路说到用武力治国,冉求说到用经济治国,公西华说到用外交治国,孔子都不甚满意。
5 `6 u) C! w8 _; |6 t- j" i% Q) R* f后来曾点说:“暮春三月,在和习的暧风里,我陪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小孩,在沂水旁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 q% X' W/ A1 N4 S, ~
孔子对这一理想表示十分赞赏。9 r  z- @; g& D
他的意思在于:一个国家强盛了,富裕了,还要进行道德教育和文化薰陶。) Y2 |% O7 f1 I4 C) P9 h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天下太平,达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境地。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07-1-9 00: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生活中的孔子

生活中的孔子。
& y! v1 }* f- u1 {济宁地区流传着许多诸如孔子借粮、审案、治丧等生活故事,从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某些性格特点,或智慧,或慈祥,或重亲情,或重友情,而这样的性格,可能更符合孔子的真实面目,也更符合人民的意愿。
3 D/ M- T* w* _6 S. W. q9 P例如《教主争宝地》,说孔子、老子、如来三位教主在曲阜不期而遇,都看中了曲阜这块宝地。为了夺为己有,三人各使手段。
6 @( B8 F9 X9 |" y8 l约定:各出一件宝物放进卧虎山的盘龙洞中,按先来后到,请天神裁决,谁的宝物在下,曲阜就是谁的。+ ?( O* K3 ?8 f, ?0 ^
如来驾祥云,老子骑青牛,只有孔子徒步而行,自然走的最慢。
3 F7 l7 n2 l+ G如来和老子分别放进去念珠和炼丹炉,等到孔子放砚台时,便心生一计,把砚台放在了最下边。, o% O: |" _+ \* E! \
等到天神裁定,自然是孔子胜。
; i1 \# Y) u/ B$ \/ G. N8 t2 W孔子的投机取巧,使得如来这位四大皆空不会生气的佛祖也大发其火,且又无可奈何,从此再也不肯到曲阜来。
+ G( {8 p- g7 D* f这则故事,既是对曲阜为什么至今没有寺院的一种回答,也是人们对儒家的一种态度,这种令人会心的幽默,也只能在民间文学中得到体现。
 楼主| 发表于 2007-1-9 00:23:3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传说故事构成了孔子原型的基本框架:! t( t. g; P8 d7 g! R
孔子是一位来自民间的智者,又是一位施惠于人的仁者。% w* Y1 n: a* b$ @6 u2 o! I
智与仁是民间圣人的基本质素,有关他的种种传说,都大致围饶这两个主题,实际上,这一形象才是真正的布衣孔子,也是农村常见的智慧而慈祥的老人形象。- {" }; {) ~( P1 @0 K4 `0 ]' x
这一形象也许更接近于孔子的真面目,他既不同于先秦时期做为学者的孔子,也不同于两汉时期做为政治家的孔子,更不同于做为“素王”的孔子,距谶纬神学中完全神化的孔子更有千里之遥。9 q5 [0 n) e; V: ~( D/ {- n
这一点,是本书的特殊魅力及文化价值所在。
 楼主| 发表于 2007-1-9 00:24:02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弟子的传说为数很多。
( q* L6 X( t$ E4 G已搜集到的就有颜回、曾点、曾参、子路、子贡、宰予、子夏、闵子骞、公冶长、宓子贱、高柴、冉求、樊迟、有若、子木、原宪、澹台子羽、公良孺、冉伯牛、子由、原壤等二十多人的故事一百余条。
3 W, ]# w4 v6 d2 l) a/ }0 k4 T这些故事主要反映了孔子弟子的贤、孝、勇、才、诚信、好学等多方面的性格及才能。
 楼主| 发表于 2007-1-9 00:36:46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的全部资料(一)

孔子年谱(资料出自国学网)
) D" L, R. I8 L6 L8 H
4 g' `6 B- |6 r  A
$ F: y6 B$ t; W+ G" B9 x一岁 公元前551年,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夏历八月廿七日,孔子生于鲁国陬(zōu)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城东南尼山附近;今尼山下有“坤灵洞”,传说为孔子诞生地)。因父母祷于尼丘山而生,故名丘,字仲尼。 4 a2 i7 `& o+ M7 I. B8 Q
* s6 U9 M7 Q1 ]9 ^

/ K& j! v7 J1 o+ n二岁 公元前550年,周灵王二十二年,鲁襄公二十三年,孔子在鲁。 ) Z0 A2 X% `0 }, W% u, }; i6 Q

4 R$ V% z8 `. E) ^3 w2 H
) l$ ]' U& `# _三岁 公元前549年,周灵王二十三年,鲁襄公二十四年,孔子的父亲叔梁纥(hé)去世,葬于防(今曲阜县东二十五里处之防山,今称梁公林)。孔子的母亲颜征在携孔子移居鲁国的首都曲阜阙里定居,孤儿寡母,家境贫寒。 ; G7 G2 H; J' s$ ~/ F

  W5 ~4 W' r: w. n5 l+ N, C6 _; F) Z  ?! k( b
四岁 公元前548年,周灵王二十四年,鲁襄公二十五年,孔子在鲁。 ) t0 S& y1 H$ }. G9 u

4 j! X7 c0 W9 l0 D- d0 a: B; q
- v# O$ j' N0 c' J1 {" R五岁 公元前547年,周灵王二十五年,鲁襄公二十六年,孔子在鲁。 * m. u9 @/ P# l3 m  [+ _) N

+ q% J+ O- n# x9 U
/ H) a* p! A1 B* Z) u) B# I六岁 公元前546年,周灵王二十六年,鲁襄公二十七年。孔子在母亲颜征在的教育下,自幼好礼,“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史记·孔子世家》),演习礼仪。 7 ~( Z# I+ E" h  m9 v
: t  k& I3 V. h  h% }  y: G) k
4 ?$ i" K; A% D/ w6 [  a+ ^
七岁 公元前545年,周灵王二十七年,鲁襄公二十八年,孔子在鲁。
: |9 q6 q, v7 v周灵王死,其子贵立,是为周景王。 9 a. o( r7 Z1 T
* \$ h3 E* m: m- J
2 [* @0 [7 k- J- v9 @5 n: y0 R
八岁 公元前544年,周景王元年,鲁襄公二十九年,孔子在鲁。 ' u  z: T- |. z. `% _' }9 n
吴公子季札赴鲁观周礼——鲁系周公封地,可用
- M! n9 x" W& Q' Y% k6 i天子礼乐,所以保存周礼较完备。 2 \2 h: Y! |! f. Q( O! |

9 _) s: b! f1 K  i
9 N& p8 G/ \) i九岁 公元前543年,周景王二年,鲁襄公三十年,孔子在鲁。
. S# Y# c% u  j: v这一年郑国子产执政,“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
) }4 K9 h$ _! G9 P3 j田有封洫,庐井有伍。”(《左传·襄公三十年》)郑国大治。后来孔子对子产的政绩评价很高。
1 N, _$ s1 s+ H+ F( o4 s' ^( g$ x& P* d+ k5 k1 W0 T! B8 F2 F; z, n

7 ^/ \/ j1 C4 ~  \& {& d十岁 公元前542年,周景王三年,鲁襄公三十一年,孔子在鲁。
1 ?4 a" ^( q! {$ N3 q* K鲁襄公死,其子裯(chóu)继位,是为鲁昭公。郑人游于乡校,议执政善否。然朋劝子产毁乡校,子产不听,曰:“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孔子后来评价子产这些话时说:“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均见《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可见孔子对子产尊重民意评价很高。   R; e" J. G6 q* B. h

0 @0 k$ D% c; Q3 k* O
* o- H' Z# H# W9 W十一岁 公元前541年,周景王四年,鲁昭公元年,孔子在鲁。
# s9 b2 n& U& g/ E6 v& ]
. j3 s0 j5 A5 E
. [2 o3 J4 h) U' D十二岁 公元前540年,周景王五年,鲁昭公二年,孔子在鲁。
. v) e8 W. H; h: r春,晋侯使韩宣子聘鲁,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与《春秋》,说:“周礼尽在鲁矣。吾乃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左传·昭公二年》)此类文献大概为鲁国所专藏,这是孔子成长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圣人的土壤。 9 d  J8 l1 j4 l( L. k( Q7 b
) e& }4 [# ^- x" B, V# j
7 Y6 n/ u; J1 R8 D, O3 B) w
十三岁 公元前539年,周景王六年,鲁昭公三年,孔子在鲁。
; S+ W9 L- i/ m4 s齐国晏婴使晋,与晋卿叔向谈及齐政归陈(田)氏,因齐君加重赋税,滥取于民,而陈氏则采用施恩人民,收为己助的办法,以弱公室。叔向认为晋国公室也到了末世,人们听到国君的命令,“如逃寇仇”(《左传·昭公三年》)。可见这时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已经很尖锐了。 3 l' y) L# D8 s; [" p- |8 F
0 }/ k) j  A4 _7 S2 r% x5 F

0 P  x1 f8 [0 e4 x十四岁 公元前538年,周景王七年,鲁昭公四年,孔子在鲁。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说明孔子少年时代曾从事过各种劳动。
! {5 ~) t: N, [0 H, M, d冬,郑国子产制定丘赋制度。
, q+ @/ P, Y* i& f
" C2 e5 W0 v; v# I8 X- K% z7 ?5 P
* S3 K9 u# w$ Y! }十五岁 公元前537年,周景王八年,鲁昭公五年,孔子在鲁。
, O& v8 r! G2 ~5 `5 E. t8 O8 N: L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 # ~) v5 O, R: N# F
这时孔子在童年艰苦学习的基础上,更自觉地在学业和品德上不断提高完善自己。
# ^% o9 T5 G; s/ A鲁国改三军为四军,叔孙、孟孙各领一军,季孙 $ E( l- C: U; C1 X& O
领二军。当时军、赋统一,分军即分赋,所以当时称此举为“四分公室”(《左传·昭公五年》)。
6 C# z/ `& k5 p& L$ `+ M& h8 w" W4 t; |0 K
* i+ ^  Y8 u* v4 m; m) u' v. g
十六岁 公元前536年,周景王九年,鲁昭公六年,孔子在鲁。
- A6 g  ?5 a8 i: Z三月,郑国铸刑书。“礼治”衰替,法治渐起。
& I! B! N' |$ F' v& q
9 u0 Z" C4 V0 O- C* d: @) F, k: ~+ b1 ]& r: ], L
十七岁 公元前535年,周景王十年,鲁昭公七年,孔母颜征在卒,此后不久,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孔子赴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
+ |" J: v/ u: A% ?# N+ r0 A, a1 Y5 M7 i# r% [

! H& H) q4 K6 n! {0 ]' w十一月,鲁国的执政者季武子卒。
. ^) V. G9 q2 V2 [+ Y2 l/ [9 m/ q' [& N" L! J! o
& P- n" E2 Y( I
十八岁 公元前534年,周景王十一年,鲁昭公八年。传说孔子身长九尺六寸,被世人称为“长人”。
. `/ s3 B. ?/ o( [" [" y
1 S: _9 n, k) j+ k; A* }
+ T/ ]$ K3 n" z$ t; g十九岁 公元前533年,周景王十二年,鲁昭公九年,孔子娶宋女亓(qī)官氏为妻。 , f- g* B' K# `* G: d) |9 F

) q2 e5 Z4 `8 H, G6 P3 I3 O- {0 X
, z4 y  J+ R1 h' }- `) f  a6 I二十岁 公元前532年,周景王十三年,鲁昭公十年,孔子生子,因鲁昭公以鲤鱼赐孔子,所以取名鲤,字伯鱼。
8 S. K9 Y0 Y8 A; K* M! F1 E这一年孔子开始任委吏(管仓库的小吏)。 # `5 {. e5 W5 ?, n; e4 M

! U: @# q' z: j6 e" U* [5 @8 ^" ~* X5 \2 Y- {1 z/ A; K
二十一岁 公元前531年,周景王十四年,鲁昭公十一年,孔子改做乘田吏(管理牛羊畜牧的小吏)。孟子说:“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尝为乘田矣,曰:
: X8 E' t5 a& p3 N) q, |' c‘牛羊茁壮长而已矣。’”(《孟子·万章下》) , {% h* C. ~5 }! Y; q1 o

- O5 r* v/ b/ t( M. X5 K- N" T! d/ N' w0 c* U1 k( d
二十二岁 公元前530年,周景王十五年,鲁昭公十二年,孔子在鲁。
& E7 A+ X5 d; \( ]
+ y- m7 R/ s- N! h" ]  q* [. c$ J$ z# \4 j9 V
二十三岁 公元前529年,周景王十六年,鲁昭公十三年,孔子在鲁。
! R6 p2 m# Q) U晋会诸侯于平丘,子产、子太叔相郑伯以会。……
/ s' y7 Y5 K9 y) U( m0 [及盟,子产争承(争取使郑国少贡),自日中以争,至于昏,晋人许之。孔子认为“子产于是行也,足以为国基矣”(《左传·昭公十三年》)。 5 }7 d* R/ u) n( W: i5 K. ~" y

; d( U8 I, S; k( x# F2 ?0 Y' q' S( N2 t( a
二十四岁 公元前528年,周景王十七年,鲁昭公十四年,孔子在鲁。
. W. ^  d1 B9 t$ \8 ^! U7 t春,季孙氏家臣南蒯(kuǎi)在费地叛,费人逐之,奔齐。
* a/ \9 ~; `5 l  `# s  K- Q  h2 m+ i$ \0 m! N- Q& Z0 z7 E$ {/ t- I

9 Z  B7 R' k" a! C! f二十五岁 公元前527年,周景王十八年,鲁昭公十五年,孔子在鲁。
+ z0 E' O& o' d% u" j$ Y$ {. d0 M% Q0 M$ f- k3 P: M: J; H: C+ B

( ]& P; p4 m7 {4 P7 v二十六岁 公元前526年,周景王十九年,鲁昭公十六年,孔子在鲁。
  m/ d; X2 ?3 N5 q2 E1 f6 U
! |0 D) @8 L' v6 E+ X. h* o
; z$ m6 N1 y  R1 c. t二十七岁 公元前525年,周景王二十年,鲁昭公十七年,郯(tán)子朝鲁,在宴会上,他回答叔孙昭子之问,谈起其祖先少皞(hào)氏的官制。据《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既而告人曰:‘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
0 i5 n, X- m5 x2 b9 o4 Q2 w0 N& ]- A% `3 N# A9 g
- R; E2 Q/ e5 O' {6 i$ o- A% R# Z
二十八岁 公元前524年,周景王二十一年,鲁昭公十八年,孔子在鲁。 2 x' n3 P  E3 X1 b& j- T0 l" k
宋、卫、陈、郑皆有火灾。郑国裨灶认为,如不
7 @  e4 S* W% i: G! f% o( M祭天禳灾,郑国还要再次发生火灾。子产不同意这种意见,认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左传·昭公十八年》)这种观点对孔子重人道轻天道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 o6 L( F; ~; K$ U9 H$ y

$ g) P' N( o- I" N$ \/ c
7 k! n! q; b: v& D( b" w# t二十九岁 公元前523年,周景王二十二年,鲁昭公十九年。 . l1 N' X) E3 e, n' r& w+ Y& Y1 a
孔子学琴于师襄子(一说此为鲁昭公十七年事,今从《阙里志》)。襄子曰:“吾虽以击磬为官,然能于琴。今子于琴已习,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数也。”
+ Z) v$ T! G  G4 i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
+ k+ V, h7 o2 y6 b“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孔子有所缪(穆)然思焉,有所睾(怡)然高望而远眺,曰:“丘殆得其为人矣。
7 U; T- u% ~1 |9 s- B近黮(dán)而黑,颀然长,旷(《史记》作眼)如望羊,奄有四方,非文王其孰能为此?”师襄子避席叶拱(《史记》“叶拱”作“再拜”)而对曰:“君子圣人也,其传曰《文王操》。”(《孔子家语·辨乐解》) . v' }, n9 J% P& ~4 p+ H. b- |
, D4 \/ C3 w. w% q) X6 J0 a& L, G

# [% y, r0 G" J' f8 \三十岁 公元前522年,周景王二十三年,鲁昭公二十年。
% B" _$ h* B7 w5 |' i4 H; U; m孔子自称“三十而立”(《论语·为政》),即从此开始,他已奠定了治学、作人、为政等坚实的学问德业基础。根据《史记》记载,这年前后,他开始创办平民教育,收徒讲学,在最早的弟子中,比较知名的有颜路(颜回的父亲)、曾点(曾参的父亲)、子路等人。
  a; j4 m, Z" D4 ]. ^! r! k3 |& g5 L郑国子产卒,仲尼闻之,为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左传·昭公二十年》)他认为子产有君子之德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
' c& Y! G1 g6 W. o  l: j4 J齐景公与晏婴来鲁。景公问孔子,秦穆公何以能称霸,孔子回答说他善于用人(《史记·孔子世家》)。
# Z9 n( e1 C: D3 j, A
: e( u5 t2 Z8 }% B: w* ^; A# _# g2 J3 Z! l+ k2 Z0 a4 U1 D
三十一岁 公元前521年,周景王二十四年,鲁昭公二十一年,孔子在鲁。
8 G7 B. N" ?% R. U8 n3 ^/ R' T: n1 B% C! z$ ^1 Q
( v. _2 {5 V( p! X  |* K
三十二岁 公元前520年,周景王二十五年,鲁昭公二十二年,孔子在鲁。 " L8 f% ~$ l+ e( ]. A

- `+ x' V% i1 O+ r7 M8 C四月,周景王卒,其子猛立,即周悼王。王子朝
; y' f/ N6 r7 x/ k3 i9 Q/ U联络旧官、百工与灵、景之族造反,杀悼王而自立。晋人攻之,立景王另一子匄(gái),是为周敬王。   s; H1 M  Q: Y2 T  Y- v

( E5 h; p: q% d; M" C3 I5 k) l# q: Q/ P2 \( v! {* H* G
三十三岁 公元前519年,周敬王元年,鲁昭公二十三年,孔子在鲁。 4 O* I( G# V7 F+ U# b; X  a+ B
- _% S2 A3 {2 L3 U1 _6 e! p
, I6 s7 b! Y6 _' x7 o$ y% {- m# R
三十四岁 公元前518年,周敬王二年,鲁昭公二十四年。 5 O! c# V7 D! @/ X' G3 K& H( K. K
孟僖子将死,嘱其二子孟懿子与南宫敬叔向孔子学礼。孟僖于卒,孟懿子与南宫敬叔拜孔子为师。不久,孔子得到鲁昭公的支持,与南宫敬叔适周都洛阳,观周朝文物制度,拜见了老聃与苌弘,学礼,学乐,收获极大,说:“周监于二代(夏、商),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此时南宫敬叔仅十二岁,似不可能随同孔子适周。适周之事,时间上可能后些。)
2 r* ]/ _! Q4 g$ @8 Y! D8 S# F
7 O& \: f: E, a; {$ i" O! ]" H/ p- G9 j6 |* R1 t
三十五岁 公元前517年,周敬王三年,鲁昭公二十五年。
, U  o# Y/ @, m# n5 Z( `2 Z; [鲁昭公帅师攻伐季孙氏,季孙、孟孙、叔孙三家联合反抗昭公,昭公兵败奔齐。孔子因鲁乱带弟子适齐,路经泰山,遇一妇人哭诉亲人被虎咬死仍不愿离开此地时,不由发出“苛政猛于虎”的慨叹(见《礼记·枟弓下》)。到齐国后为高昭子家臣,借以进见齐景公。
5 j8 t6 `& _2 m8 D
. s" m/ o5 i# h' {4 w  [1 T0 S) _& X6 A1 ^3 x; D6 L# `
三十六岁 公元前516年,周敬王四年,鲁昭公二十六年。
  u/ P; P- c5 ]5 R: Z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能得而食诸!”(《论语·颜渊》)齐景公欲以尼溪之田封孔子,但因晏婴阻挠,没有成功(见《史记·孔子世家》) 7 l' h- L) G  W3 p& R
孔子在齐,与齐太师语乐,听到《韶》乐(相传是舜时音乐)三月不知肉味,兴奋地说:“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 , u5 ~, T" g! A9 M. |, x" M& m
这一年鲁昭公自齐居郓(郓原为鲁地,此时齐为昭公攻取)。 ( ?7 R( Y( D+ f6 {

" x4 f8 }; f* \0 r- Y+ ^% n) Q3 v' f2 f% k. Q5 [1 g4 E+ e) T
三十七岁 公元前515年,周敬王五年,鲁昭公二十七年,孔子在齐,齐大夫扬言欲害孔子,齐景公也对孔子说: 2 R4 C0 m; y( Y) v7 C3 r
“吾老矣,弗能用也。”于是孔子自齐返鲁(见《史记》·孔子世家)。据说返鲁时迫于形势险恶,仓促中把正在淘的米未及做饭即提起来一面走路一面滤干。(《孟子·万章下》:“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
( w+ W& @* L+ K  }8 `吴公子季札聘齐,其子死,葬于嬴、博(临近鲁境之齐地)之间,孔子往观其葬礼(见《礼记·枟弓下》)。
. j7 T9 L. K& j9 `$ P: a5 N/ Z+ A1 I吴公子光使专诸刺吴王僚而自立,是为吴王阖闾。 $ H: U, k0 b& X
: `5 x; g/ w: D

9 o& a. C7 \. Y% d+ R7 B三十八岁 公元前514年,周敬王六年,鲁昭公二十八年,孔子在鲁。 / l, H4 h4 @% A% c
晋魏舒(魏献子)执政,灭祁氏、羊舌氏,分祁氏之田为七县,羊舌氏之田为三县,选派贤能之士(包括其子在内)为县宰。孔子十分赞赏,说魏子之举“近不失亲,远不失举,可谓义矣。”(《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 R  X5 d1 X3 ?( ~% W. N鲁昭公至晋,居乾侯(晋邑)。 ' ]; L. @9 s& Y8 j

6 v3 u# _4 t& c3 n9 w' X, {. h
  @3 i0 Y- T$ u' t9 p( e三十九岁 公元前513年,周敬王七年,鲁昭公二十九年,孔子在鲁。 ! h3 o& K! m. o
冬季,晋铸刑鼎,赵鞅、荀寅把范宣子制定的刑书铸在铁鼎上。孔子认为,这样做就会“贵贱无序”,破坏等级制度,不由得发出了“晋其亡乎!失其度矣”的感叹(《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 x8 ^: o6 q% E4 v( r5 k. ?7 {/ `/ v4 p4 x& q! K" q  `

8 G- S: w0 k" N5 A3 e! K7 |0 I" p  X四十岁 公元前512年,周敬王八年,鲁昭公三十年,孔子在鲁。 4 J  [# x9 f, K% n' D1 o
孔子自称“四十而不惑”(《论语·为政》),所谓“不惑”盖指“而立”时确立的世界观,人生观已坚定不移。
- e$ _5 I% [% W! {6 h- D0 S( m1 \
; V8 d% `) ]% m  `  ]
. S$ e" N( U5 c. R1 E四十一岁 公元前511年,周敬王九年,鲁昭公三十一年,孔子在鲁。
3 b8 ?  C1 `4 m7 S7 Q
% h& u" ^! X$ N
2 W$ p  k. n  s. f四十二岁 公元前510年,周敬王十年,鲁昭公三十二年,孔子在鲁。
* m$ F* ~) T) C' b9 J' |- Z冬,鲁昭公卒于乾侯。季孙意如立昭公弟公子宋,是为鲁定公。 " f7 l+ [! {; d1 i4 N( Z

0 Q9 t# m; W; f8 J2 J+ {& V" C( Z5 u& W6 A: n% s
四十三岁 公元前509年,周敬王十一年,鲁定公元年,孔子在鲁。
  v. q) z  o$ t; u' I' m0 f1 D夏,昭公灵柩自乾侯归葬鲁,定公即位。 * y8 A6 f, R3 f( _( {

  M3 Y9 y' U9 L8 Z: ]& j& z1 q5 y$ p
四十四岁 公元前508年,周敬王十二年,鲁定公二年,孔子在鲁。 ) ?0 R1 i% J* ]

0 T% x- [8 s) t) Z; m1 v; U. Y4 n% h  M" l# D5 S' G" r) |- P
四十五岁 公元前507年,周敬王十三年,鲁定公三年,孔子在鲁。
  M* b9 b; ~  L7 t# O8 B邾庄公卒,邾隐公即位,将冠,使人问冠礼于孔子。 , h6 |! A0 S. e7 ^* {7 P, R
' v* m8 [+ ~8 w) Y& [# {9 a
8 q9 {! t6 j6 U0 E% g2 E
, F: X# K) Q! I
四十六岁 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鲁定公四年,孔子在鲁。
$ i- C  U9 ]6 }% d/ @2 Y孔子率孔鲤与部分弟子观鲁桓公庙宥坐之欹器,对孔鲤与弟子们说:“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恶有满而不覆者哉!”他认为正确的态度应该是“聪明圣智,守之以愚;功破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抚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挹而损之之道也。”(《荀子·宥坐》)
; t( r5 Q; t& \- H/ p5 Q+ v3 w, Q8 z: U& k
% i$ y  ~# |0 `- U& m
四十七岁 公元前505年,周敬王十五年,鲁定公五年,孔子在鲁。 " `- B2 f7 v7 \8 C3 C
六月,鲁国季孙意如(季平子)卒,其家臣阳虎 : g, `6 i* S# W- P
囚其子季孙斯(季桓子),而专鲁政。阳虎欲见孔子,孔子不见,于是馈孔子豚,欲待孔子拜谢时见孔子。孔子不想见,打听得阳虎不在时前往拜谢,但不巧在路上二人相遇了。阳虎劝孔子出仕,孔子口头答应,但终不仕(见《论语·阳货》)。退而修《诗》、《书》、《礼》、《乐》,以教弟子。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2 Z, D9 G- L& B3 _
3 a0 S1 B/ S( R! w! E
. _5 b: m& S$ R( p/ V  A
四十八岁 公元前504年,周敬王十六年,鲁定公六年,孔子在鲁。
) N! s7 f( b  Z$ ~" T# b5 w
2 ^6 n! _. \" O1 \# m  K/ C* ]/ O4 P' ]: ?9 z7 \
四十九岁 公元前503年,周敬王十七年,鲁定公七年,孔子在鲁。
5 T, U& T0 Y* o二月,齐将郓、阳关二地归还鲁国,阳虎据为己有。
- f* c) h% L; b$ a' I$ q
' M1 P- Y5 ], o8 ^
4 f9 A* |' X- D; _五十岁 公元前502年,周敬王十八年,鲁定公八年,孔子在鲁。 ) d( [) B" T4 A8 j. r  H
孔子自谓“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所谓“知天命”指的是掌握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
/ O" d& |% u+ y2 y+ u! p  W; j冬,阳虎欲去三桓,谋杀季氏未遂,随入讙(今山东省宁阳县西北)、阳关(今山东泰安市东南)以叛。 7 z4 _% M( m: H# U# G
公山不狃使人召孔子,孔子欲往,因子路反对而未成行(见《论语·阳货》)。
; ^# q+ Y2 k7 i
2 U- d% T2 y! A- m
! w5 \7 o  j* K) a6 S" A; @8 f9 {五十一岁 公元前501年,周敬王十九年,鲁定公九年,孔子在鲁。 ' t' k" Y* Q, Y- ?; z
六月,鲁伐阳虎,攻打阳关。阳虎突围奔齐,旋逃亡宋国,最后逃至晋国,投赵简子。孔子说:“赵氏其世有乱乎!”(《左传·定公九年》)
1 u: B# d5 C& F0 w' S. Q孔子任中都(今山东省汶上县西)宰,卓有政绩,治理一年,四方则之。 / [2 O+ C0 Y+ R4 n5 U

- C  O1 ~& F  c7 H
- m! i4 G0 Z7 g五十二岁 公元前500年,周敬王二十年,鲁定公十年,孔子在鲁。 5 W: v1 U: r% S
孔子由中都宰升小司空,由小司空升大司寇,摄相事。
; H: I0 S9 I) u, c7 Q" I( e' P夏、齐与鲁媾和,鲁定公与齐景公会于夹谷(今山东省莱芜市南)。孔子以大司寇身份为定公相礼,孔子认为“虽有文事,必有武备”,事先做了必要的武事准备。齐欲劫持定公,孔子以礼斥之。齐君敬畏,遂定盟约,并将侵占的郓、讙、龟阴等地归还鲁国以谢过(见《谷梁传·定公十年》)。 4 D/ S2 \! \9 X! ]; U

3 [5 a/ ~5 Z; s1 v# C- }5 N1 i1 C; X+ d
五十三岁 公元前499年,周敬王二十一年,鲁定公十一年,孔子在鲁。 3 B/ R; X! I# x4 g! n1 q% Q, l% n
孔子为鲁大司寇,鲁国大治。据《品氏春秋·乐成》记载,开始尚疑其才,既而政化盛行,国人诵之(见《孔丛子·陈士义》)。
  q/ g8 R! g" L/ \% x& E6 B0 ~- O6 E4 ~4 n0 R
. Q. [0 Z/ D0 [# T+ }
五十四岁 公元前498年,周敬王二十二年,鲁定公十二年,孔子在鲁。 ( K, @+ N2 `! z8 B  g; i% I
孔子为鲁国大司寇,子路为季氏宰,孔子为了削弱私家以强公室,向鲁定公建议:“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今三家(三桓)过制,请皆损之。”(《孔子家语·相鲁》)遂将堕三都。当时,正值叔孙、季孙之家臣侯犯和南蒯各据其都叛,叔、季二氏也支持这一主张,于是先拆毁了叔孙氏的郈邑(今山东省东平县南)和季氏的费邑(今山东省费县)。堕费时,费宰公山不狃乘鲁都(曲阜)空虚,率费人攻曲阜,幸赖孔子命申句须、乐颀二大夫率部反击,败公山不狃于姑蔑(今山东省驷水县东)。公山不狃逃奔齐国。遂堕费。 9 d1 }. ?4 w# u' B/ s$ _% @
可是再去堕孟氏的成邑(今山东省宁阳县东北)时,却受到孟氏家臣公敛处父的抵制而失败。堕三都至此半途而废(《史记·孔子世家》)。 2 _7 K- _: z: u3 }/ p  ^
$ U. \8 N( I0 ?/ r  }, m
, H) u& T: a6 J" Q
五十五岁 公元前497年,周敬王二十三年,鲁定公十三年。
& L7 A) j1 `- U; k# Y3 s3 [鲁国得治,齐国畏惧。齐欲败鲁政,于是便选美女八十人,衣以文衣,并文马二十四驷馈鲁君。季桓子受之。鲁君臣荒于女色,怠于政事,多日不听朝政,也不按礼制送膰肉(当时郊祭用的供肉)给孔子,孔子失望,于是去鲁适卫,开始了十四年访问诸侯列国的活动。
 楼主| 发表于 2007-1-9 00:37:35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的全部资料(二)

孔子到卫后,居住在卫都帝丘(今河南省滑县)子路妻兄颜浊邹家。卫灵公按照孔子在鲁国的待遇给予俸禄。后卫灵公听信谗言,监视孔子,于是孔子便在这一年的十月去卫适陈。在过匡地(今河南省长垣县境)时,匡人误认孔子为阳虎(因阳虎曾欺压匡人,而孔子的长相又极似阳虎),围困了孔子。后经蒲地(也在长垣县境),适逢公叔氏欲起事,又被围困。孔子与蒲人订盟,返回卫都,住在蘧伯玉家。
1 M7 G; I% ]$ |4 R! P7 p# S$ |7 M4 E; x4 Z& {/ g
3 w# d7 P4 J1 q$ t+ l; F
五十六岁 公元前496年,周敬王二十四年,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在卫。
& T, G. Q9 f6 W# R* k9 G( Z孔子回到卫都,曾见卫灵公夫人南子,子路不悦; $ B1 s' Y1 P5 K# b+ b
灵公与南子还让孔子为次乘招摇过市。
& t1 h( R7 m) o; S( r$ o4 r8 ?6 y: p! F3 D4 s) Z7 D7 O, l

$ R) ^; T( j2 j3 I, r+ ]五十七岁 公元前495年,周敬王二十五年,鲁定公十五年,孔子在卫。 6 f' @* m5 _! l4 f
邾子朝鲁,子贡观礼。鲁定公卒,其子蒋立,是为鲁哀公。
+ R) M. S+ \# ~* [, P. X
& X! ]' A! Y, a& A8 c9 }8 b6 s; F8 s, y9 h  E! s
五十八岁 公元前494年,周敬王二十六年,鲁哀公元年,孔子在卫。
' a& _4 q' W6 y3 g- m. i. t+ j1 E% }" b2 {' R) M, \

3 B5 e6 E+ N' j& {五十九岁 公元前493年,周敬王二十七年,鲁哀公二年,孔子在卫。 8 s- A2 K7 Q5 b. s$ N! Q% B
孔子见卫灵公不能用他,喟然叹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说: # u( [. {8 j1 T1 j5 E# y
“俎豆之事则尝闻之,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史记·孔子世家》)由此,决计离卫西去,投奔晋国赵简子。走到黄河边,听说赵简子杀害了两个贤人,不由得临河而叹,返回卫国,然后去卫如曹适宋。
0 y9 L7 l; @' Q- ?5 p; H; `在适宋的路途上,曾与弟子习礼于枟树之下,宋司马桓魋欲害孔子,派人把大树砍倒了。孔子微服而行,逃到郑国,郑国也没有接待他,只好取道适陈。 / H% p3 s& k) g0 ?) T
夏,卫灵公卒,立蒯瞆之子,是为卫出公。 * D! V( E. x; p0 F6 x/ _- c
  m  p5 I3 h/ P. P3 {6 l' E/ c

! J1 p# m' ]( {6 B六十岁 公元前492年,周敬王二十八年,鲁哀公三年,孔子在陈。 ; l( R  {( i8 b. e4 _" y# W& c' F
这年秋,鲁国季桓子病,后悔过去未能长期用孔子 1 u! E- N3 a; c" d$ D
而影响了鲁国的振兴。临死之前,嘱其子季康子要召回孔子以相鲁。后来由于公之鱼的阴拦,季康子改变了主意,派使改召孔子弟子冉求。冉求将行,孔子说:“鲁人召求,非小用之,将大用也。”(《史记·孔子世家》)这一年,孔子已经六十岁了,他很想回到家乡,能为鲁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 G  z. D0 ~0 V' t- E) ]. G孔子曾说:“六十而耳顺。”意思是说这时他听到任何事情,都能立即辨明是非。 9 c% d7 @( M2 s4 t2 l) T2 m
% l8 i0 q* D- ^9 J% Q4 u5 l/ _
9 B" y5 @: F. s$ D4 Q9 z! X
六十一岁 公元前491年,周敬王二十九年,鲁哀公四年,孔子在陈。 $ F, _+ l' g  P7 U1 R& x; w& d
; `& _5 _( l( Z4 o
, _* E! I4 Y7 R2 I/ z8 w% K( e
六十二岁 公元前490年,周敬王三十年,鲁哀公五年,孔子在陈。
( j; o2 H. V2 t. C; L$ f(这里只注明孔子以卫、陈为据点的大概年份。)
7 r$ m5 J6 H2 b9 t: Y) n1 ]
; g; Q. e% e4 j9 q3 O7 o9 p3 J% b
( H. A) f& x2 v, Q0 Z: ~- r& ~六十三岁 公元前489年,周敬王三十一年,鲁哀公六年,孔子在陈。 ( n% }$ |) E. O5 K
这年吴伐陈,楚来救,陈国大乱。孔子离陈过蔡地去负函(楚地,分河南信阳,楚有贤大夫沈诸梁即叶公驻此),在陈蔡间被困,绝粮七日,弟子饥馁皆病,孔子依然讲诵,弦歌不止。子路等由于屡遭挫折,对孔子之道产生了怀疑,只有颜回认识到孔子道大,不为当时所容,“是有国者之丑。”孔子为有颜回这样的弟子感到高兴。(《史记·孔子世家》)
2 @, a7 Q# b- z孔子在路上连续遇到当时的一此隐士,如长沮、桀溺、荷蓧丈人和楚狂接舆等的嘲讽,桀溺劝子路跟他们一道做避世之人。孔子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微子》)表示了为改变天下无道局面的决心。 5 S) ]$ t, {! ?: y/ G7 s
孔子到了负函,与叶公见面,叶公问政,孔子说:“近者说(悦),远者来。”(要使境内的人都喜悦,使境外的人都向往而来)。叶公又通过子路问起孔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子路不知如何回答。孔子说:“女奚不曰:‘其为何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 D0 n/ M! v9 a& U% Y9 B楚昭王欲重用孔子,使使奉币来聘,将以书社地七百里封孔子,由于楚令尹子西的阻拦,此议遂止。孔子在楚讲学问当时比较落后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传播了中原文化。 ! y4 L% k/ f2 _9 d, T3 r

, r0 \) D: c5 {. j4 u/ v6 G/ P! l8 z" a; a
六十四岁 公元前488年,周敬王三十二年,鲁哀公七年,孔子在卫。
4 s+ U( `; P2 v. k2 A2 h" s' A孔门弟子多仕于卫,要求孔子返卫,孔子便返回卫国。子路问孔子:“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孔子回答说:“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正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 j$ O. J8 _, w- g8 \) k( F- f1 o/ a

& f7 g! ~+ i  y; `7 N+ W( R) N) w夏,鲁哀公与吴人会于鄫(今山东省峄县境内),吴向鲁索取牛、羊、猪名一百头为祭品。吴太宰讙召季康子,康子使子贡辞谢,子贡以周礼说服了伯讙,维护了鲁国和季康子的尊严。
* F7 Q9 s2 m- ^5 B3 j" `& o* N' z# d# c& k

3 O8 s! o4 U* j* h: x5 k/ J9 O六十五岁 公元前487年,周敬王三十三年,鲁哀公八年,孔子在卫。
- `9 u4 }: f4 M5 H+ @2 O, u. D三月,吴伐鲁,吴大败,孔子弟子有若参战有功。 , |1 n) D- x) I1 |- ~# f9 Y) t
( p+ Z' y9 n3 X! Y
5 ?1 q1 ?  |( [( k, G3 S
六十六岁 公元前486年,周敬王三十四年,鲁哀公九年,孔子在卫。
0 {* x5 r9 D7 b6 A* ^+ X1 M
: {, U4 q- h. M2 {5 l6 i% t8 ]* u9 u$ G' }# M5 F7 N" d. W  {  c# N  t
六十七岁 公元前485年,周敬王三十五年,鲁哀公十年,孔子在卫。
( x: J5 b9 E  S- w' k孔子夫人亓官氏卒。 & @) T: E/ m+ n
. y- I) t$ {7 c& D4 U
& F% J% {! d3 X3 F5 r# C
六十八岁 公元前484年,周敬王三十六年,鲁哀公十一年,孔子在鲁。
, _9 e, x/ ]  o春,齐师伐鲁,孔子弟子冉求为季氏将左师,与齐军战于鲁郊,克之。季康子问他是怎样学会作战的,冉求说,学于孔子,遂荐孔子于季氏。季康子派公华、公宾、公林以币迎孔子归鲁。至此,孔子结束了访问列国诸侯十四年颠沛流离的生活。 * X8 N" B8 R7 V" x) `) e. R* [
孔子返鲁后,鲁哀公问政,孔子曰:“政在选臣。”(《史记·孔子世家》)又问:“何为则民服?”孔子回答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8 v7 W8 L8 D5 V9 c$ j8 K(《论语·为政》〉季康子问政,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季康子欲行“田赋”,即将军费改按田亩征税,使冉求问孔子,孔子曰:“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季氏不听(《左传·哀公十一年》)。 * s7 V# \( ^! z; R
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专心从事文献整理和教育事业,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并继续聚徒授业,培育治国贤才,据史载:“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孔子世家》)。 3 j- |. A$ k, _3 Z( l
! E9 n+ Z7 @" w& k* P' C' Z
5 e, ~5 {/ H- h: k9 v: L
六十九岁 公元前483年,周敬王三十七年,鲁哀公十二年,孔子在鲁。
. b) F: a) f0 Z  c+ a$ x) {春,鲁实行田赋。 " A4 r1 s6 S  l& x& X) v
夏,鲁昭公夫人孟子卒,孔子往吊。
" g: c, k7 r9 I与鲁太师(乐官)论乐,孔子说:“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热烈),纵之纯如(和谐),皦如(清晰),绎如(络绎不绝)也,以成”。孔子又说:“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史记·孔子世家》)
) _4 G; [3 Z( L; Z$ `' d冬十二月(周历十二月相当于夏历十月),鲁国发生蝗灾,季孙问于孔子,孔子说:“丘闻之,火伏而后蜇者毕,今火犹西流,司历过也。”(《左传·哀公十二年》)十二月属冬季,不该有蝗虫。孔子认为这年十二月有蝗虫,不是自然界反常,而是司历者算错了时间。
# K) F5 |) [, i# Z1 P孔子之子伯鱼卒。 ) V* d2 q5 f# Q1 o* l

! H# O. ^( r. p2 W4 p( R# F6 `4 H6 x8 l
七十岁 公元前482年,周敬王三十八年,鲁哀公十三年,孔子在鲁。 3 O" J. W4 Q+ }
孔子曾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也就是说,到了七十岁,任何想法和做法都不会越出仁道原则和周礼所定的规矩了。
6 x* n3 i- L/ z& x, q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史记·孔子世家》)
+ q- @& n) E& ]4 t/ f( u) g. T* V7 B$ m" u! v" I, Q
4 a; u) s6 G. {+ l) n
七十一岁 公元前481年,周敬王三十九年,鲁哀公十四年,孔子在鲁,作《春秋》。
9 V! I0 m% _  t1 P) L1 ]春,管山林的人(“虞人”)在曲阜西边的“大野”打猎,捕获一只怪兽,据说是麟,孔子说:“吾道穷矣!”于是绝笔,停止了修《春秋》。
1 D! C! B' V0 ~" L$ P颜回死,享年四十一岁,孔子哭之恸,曰:“噫!天丧予!天丧予!”(《论语·先进》) " M- N8 Y- y# b+ T, S6 l/ [' F' g
六月,齐国的陈恒(又叫田成子)杀死齐简公,孔子劝鲁哀公及“三桓”讨之,以正君臣之义,毫无结果。在齐国的这次政变中,孔子弟子宰予死于难。 % ?& L* g4 U* I) }1 f! e3 Q
( |; D) k! }7 T7 E
: ~& A8 v- J/ V, v
七十二岁 公元前480年,周敬王四十年,鲁哀公十五年,孔子在鲁。 5 J* N3 t: n; }' n2 k, Y: U
冬,卫有政变,蒯瞆逐其子出公而自立,是为卫庄
' e4 L: U( r" x. _; f( j. N公。孔子弟子子路此时为卫大夫孔悝的邑宰,死于难,孔子恸甚。   m- G8 \0 \7 d+ g; }

. V7 N4 g+ o: B& o3 o# x" S$ S+ x4 c, D
七十三岁 公元前479年,周敬王四十一年,鲁哀公十六年。 4 C4 T) }: C/ {8 f, m/ Q. |
周历四月十一日(即夏历二月十一日)孔子寝疾七日而殁,葬于鲁城(今曲阜)北泗上。鲁哀公诔(lěi)之曰:“旻(mín)天不吊,不*(yìn)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左传·哀公十六年》)不少弟子为之守墓三年,临别而去,哭尽哀,或复留。唯子贡庐于墓凡六年,然后离去。弟子及鲁人往从墓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名孔里。并把孔子故居改为庙堂,藏孔子平生衣冠琴书于堂中。自此以后,年年奉祀。今曲阜之孔庙、孔府、孔林,所谓“三孔”者,即始创于此。 : V$ \2 i* t/ O5 {

1 b. Y2 L  S/ l9 k
4 Y3 |* w7 w+ b7 g  I$ g1 P$ Z7 n' ^2 y% c
生无一日之欢,死有万世之名!
 楼主| 发表于 2007-1-9 00:40:21 | 显示全部楼层
从现在流传下来的一些画像上看来,孔子始终是一幅温文尔雅、一团和气的样子,这里自然有许多理想化的儒家至圣先师孔子的成分,至于真实情况如何,我们就不得而知了。5 N/ ~2 U' y7 w0 J- `
不过,孔子应该有其威武的一面。: y( f. c' z, x0 _& C
他的学生颜回称其“威而不猛”,且孔子身材魁伟,当时被称为“长人”。关于孔子的形象,我们所能得到的信息大致如此。: L/ ], A) b3 D6 `' x( {* r
从《论语》和《史记》的关于孔子的记载中,我们还可以知道孔子是一个情感非常丰富的人,有这样一些故事,足以展示孔子是一个活生生的“圣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4-2 14:55 , Processed in 0.02877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