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唐诗乱弹]遥望那个风流的渊薮(作者:发愤蛀书)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6-9 19:53:59 | 显示全部楼层
  9、李适之:有时候人走茶凉倒是一种美德) Z3 H( X% t# F8 Q* o6 t1 @
  
% t% U3 y5 {  l9 X, C  (代表作)罢相, L! H, z' b( h* |, y0 _
  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
/ f7 F* O/ v9 c, S  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
7 ~6 @: u! D- C& U% K  
" E8 L' y8 z2 s% T7 T) i7 s  李适之,本名昌,唐太宗废太子李承乾之孙。这李适之一家几代都是倒霉蛋,爷爷当太子被人陷害,死于非命;老爸给武则天做官,总遭人白眼;自己被李林甫卖了,居然还帮人家数钱。唉,看来他们家遗传基因有问题。/ y3 ?. ~5 A6 g) h9 L
  李适之好酒,据说饮至一斗都没啥事儿,照样处理政务。一斗酒折合茅台多少,蛀书没有考证过。不过,一斗合十升,喝下十瓶普京还能K歌、写报告,怎么说也是个人才。蛀书曾听说有人吹牛13说能喝72瓶啤酒不上厕所,无语。) W! T4 _9 r/ [8 B/ t7 y, T
  好酒的人一般来说都没啥心眼儿,李诗仙就是明证。适之同志努力工作,加上又是天璜贵胄,最后终于混成副总理了。另一个副总理李林甫同志,就是那个口蜜腹剑的家伙,瞅着李适之不顺眼,于是涮了他一把。李林甫有一次很不经意地跟李适之说:“知否知否,华山上发现了金矿,要是把它开采出来,咱们大唐就有钱了。可惜皇帝还不知道。”李适之是个实心人,一听说可以富国,赶紧跑去跟唐明皇汇报。明皇听了很高兴,他正愁贵妃娘子跟禄山干儿子把国库给折腾空了,没处找银子钱呢。回头一问李林甫,李林甫一脸无辜地说:“这事儿俺早就知道了,不过因为华山是大唐王脉所在,金子再多也挖不得,所以俺没跟您说。”唐明皇一听,乖乖,李林甫多厚道,这李适之,居然出馊主意要朕挖自己的龙脉,算朕白疼你了。从此以后,李适之就失宠了。5 }* |/ b7 h* m% S
  李林甫实在是老奸巨滑,知道李适之义气,在朝内还有一帮死党,一下子动摇不得,于是先剪其枝叶。李适之跟兰州军区司令员皇甫惟明、最高人民法院院长韦坚、财政部长裴宽以及长安市市长韩朝宗等人关系比较铁,有一次,韦坚跟皇甫两个秉烛夜游,被李林甫逮着机会。李林甫说,两人一文一武,勾结在一起准备图谋废立太子,唐明皇一听,龙颜震怒,立即把两人撵到外地当刺史。李适之见李林甫咄咄逼人,赶紧要求不干副总理了,转而做个太子少保的闲职。他以为李林甫会见好就收的,真是幼稚。
$ u! q6 \( N1 O$ B7 W  李适之罢相后,摆了桌酒宴,结果以前拼命巴结他的人一个都不来。于是李适之郁闷地写下《罢相》诗,诗曰:“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避贤”、“乐圣”云云,可是有潜台词的。三国徐邈把好酒叫做圣人、次点的酒叫贤人,所以李适之名义上是“避贤”(给李林甫让出位置),实际上有点调侃他。不过,李林甫是个大草包,他表兄弟姜度生了个儿子,本来叫“弄璋之喜”(《诗经•小雅•斯干》说,生了儿子就要让他睡床、给他穿裙子、让他玩玉器——璋;生了女儿就要让她睡地上、给她穿粗布衣服、让她玩泥巴烧成的织布梭——瓦。所以生男叫“弄璋”,生女叫“弄瓦”。可见男女不平等,古已有之,呵呵),可是李草包却把“弄璋”写成了“弄獐”,似乎姜度他媳妇生了个毛茸茸的怪物,搞得老姜脸上红一阵白一阵。所以蛀书敢打赌李林甫不懂李适之的意思,除非有人点破。3 E  q9 ?. B' j: y% [# }/ s# {
  玩文化李林甫不行,玩政治李适之不行。搞倒了皇、韦,李林甫觉得不过瘾,又向明皇进谗,说李适之跟这哥俩有一腿。于是李适之也被贬到宜春做太守去了。这李林甫真叫无毒不丈夫,整人要往死里整,派出监察御史罗希奭把皇甫惟明和韦坚给咔嚓了。可怜啊,这韦坚好歹也是他老表姜度家的女婿,对亲戚都这么狠,真是个人物。李林甫的狗腿子罗希奭杀人杀出了名,当他路过宜春的时候,李适之吓坏了,赶紧来个自我了断,仰药而死。4 M. W" O. {# o' G7 r; c! Y
  李适之的故事告诉我们两个道理:一、千万别得罪小人;二、有时候人走茶凉其实是一种美德,尤其是当你不幸遇到李林甫这样喜欢赶尽杀绝的王八蛋的时候。
 楼主| 发表于 2009-6-9 19:54:31 | 显示全部楼层
  10、宋之问:人可以无耻到我这种地步
+ i  D# A2 l) m  " n: X" d6 x5 [2 E) z4 i1 E
  (代表作)度大庾岭3 E5 {7 _0 k% a# _' `/ t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 e# s" o$ e- W9 Q# r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Y0 f0 p+ E. m% e# s/ @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B+ W, q8 f7 w6 }% ^# a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8 u; B) n4 r  l' }; z: O  ' C/ z! `4 |& g' |
  宋之问,又名少连,字延清,山西汾阳人(也有人说他是河南灵宝人)。据史书记载,此公“伟貌辩给”,算得上是胡兵的外形、郭德刚的嘴皮子外加易中天的头脑,若是生在今天,准保是一实力派偶像。小宋跟沈佺期两人齐名,二人合称“沈宋”。可惜,哥俩都是烂人。, O: Y- n1 X% T, a% o, m9 i
  宋之问学问确实不错,早年跟神童杨炯共事,杨神童对他也是挺佩服的。有一次武则天带着一帮大臣去龙门公费旅游,搞了一个诗歌大赛,锦标是一领锦袍,谁先写好诗谁得。左史东方虬才思敏捷,捷足先登,武则天很高兴地把锦袍赏给了东方虬。东方虬锦袍穿在身上还没捂热呢,宋之问的诗也写成了。武则天一看,咦,虽然小宋作文的速度比东方虬慢了那么一点儿,可那质量却高了不少。于是,武则天夺过东方虬的锦袍,改赐宋之问。* E- s7 \) [6 W1 Z1 [
  武则天真是小气,锦袍都赐给东方虬了,还把它要回来。不就是一领锦袍么,就是皮尔•卡丹牌也值不了几个钱嘛,一人送一件你会死啊?不过,武则天搞中华诗词大赛倒是使臣下大都学会了写诗,而且他的儿子也继承了她赛诗的传统。中宗景龙三年(709),李显也组织大家赛了一次,大赛组委会主席便是大名鼎鼎的上官婉儿。这上官婉儿是高宗时大诗人上官仪的孙女,文采风流不让须眉,据说她母亲怀孕的时候梦见一位仙人给她一杆称,说是可以用这杆称来称量天下文人的才华。大臣们交卷后,婉儿开始评议了。她站在楼上,把看不上眼的烂诗都扔下来,纷纷扬扬跟雪花一般,一会儿手头就只剩下宋之问跟沈佺期两个人的试卷了。过了一会儿,沈佺期的诗也被扔下来,宋之问同志又得了一次茅盾文学奖。上官婉儿评议说:“沈、宋二人的诗都好,难分伯仲。不过,沈佺期最后写道:‘微臣凋朽质,羞睹豫章材。’文气到此已尽。宋之问结句是‘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有点余音袅袅的味道。”一番评鸷,公允得连落榜的沈佺期也心服口服了。
- g. S) L0 P0 J3 B2 @+ z3 X% f6 c( |2 }, p  古人说“文如其人”,说这话的人肯定没见过潘安仁,也没见过宋之问。宋之问见武则天的北门学士颇有权势,也想混进去爽一把。可是人家武则天嫌他长了一口蛀牙,不要。蛀书以前听说大学生们时兴毕业前整容,颇不以为然,看了宋之问的故事,觉得还是很必要的。攀不上武则天这棵大树,宋之问就改而拍她的小白脸张易之的马屁。张易之就是那个时候的超女,红得快也败得快。小白脸一倒,宋之问就倒霉了,被弄到广东罗定吃穿山甲去了。在罗定过了几年苦日子,宋之问受不了,私自逃回洛阳。途中写了首诗,说是“近乡情更怯”,好一副可怜兮兮的糗样。在洛阳,宋之问躲在张仲之家,惶惶如丧家之犬。张仲之此时正跟驸马都尉王同皎一起商量如何把武三思做掉,估计张仲之同志觉得他收留了宋之问,老宋应该不会这么忘恩负义吧,所以干这掉脑袋瓜子的事儿也没怎么避着他。没想到,宋之问偷偷地叫侄儿把他哥俩给告发了,武三思一高兴,赏了宋之问一个鸿胪主簿当当。% V  M( Z: r5 W
  卖友求荣后,宋之问颇得意了一回,官升了又升。可是狗改不了吃SHI啊,朝廷让他主持科举考试,他却找考生家长要钱,把一些南郭先生招进来了。东窗事发后,朝廷把他撵到绍兴当政府秘书长。睿宗即位,厌恶宋之问名声太臭,又把他贬到更远的钦州,再后来干脆赏给他一壶药酒,超级无敌厚脸皮宋之问就这样报销了。
* s# o0 S9 x9 H* F* Y  关于宋之问的无耻还有一段公案。据说当时另一位著名诗人刘希夷是他的外甥,刘希夷写《代悲白头吟》的时候,先写了两句“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有点像林妹妹的《葬花吟》,呵呵),马上想起了潘岳曾经写诗给石崇说“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结果哥俩真的同一天被砍头的事儿,觉得很不吉利,于是去掉了;接着又写出了两句“年年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于是长叹道:“死生有命,岂由此虚言乎!”于是把这四句诗都保留下来。宋之问看见外甥写的诗后,尤其喜欢后两句,于是央求刘希夷把这两句让给他。刘希夷先是答应,后来却又把这两句拿出去发表。宋之问大为光火,于是把小刘骗到别墅里,让家奴用土囊把他捂死了。据傅璇琮先生等人考证,这个故事十有八九是虚构的。沈德潜猜测说,可能是因为宋之问人品污下,所以人们才会编出这个故事来恶心他。
6 r0 W! J0 L; k' ]9 U$ d  一句话,活该。
 楼主| 发表于 2009-6-9 19:54:52 | 显示全部楼层
  11、郭震:做一个幸福的傻子
: f/ |8 _# a+ L0 l- R  0 [, u9 F# y. i: L
  (代表作)蛩; o' I& H% o% Q2 S5 h( f. b
  愁杀离家未达人,一声声到枕边闻。
( e% z: J) L( s( _  苦吟莫向朱门里,满耳笙歌不听君。
" _% p9 D; D' j* I& I  # `' t/ ?% ~0 h
  唐太宗看着新科进士鱼贯而入,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尽入吾未彀中矣。”做皇帝的得了意,却苦了读书人。不像南宋以后搞应试教育,唐代还搞的是素质教育,却也把读书人整得苦不堪言。每年N多人参加科举考试,最后金榜题名的却只有十几、二十个。这样就产生了许多感叹科场失意的作品。这些作品中最有名的当然是张继的《枫桥夜泊》,不过郭震的《蛩》也颇受好评。
- L1 v. I9 @' l  郭震,字元振,河北大名人。郭震十六、七岁的时候在太学求学,后来出了大名的薛稷就是他的同学。小郭这孩子小时候有点傻,据说他家里给他送来四十万钱的零花钱,有一个骗子知道了,穿上孝服来找他,说:“郭大哥,俺家里穷,祖先死掉了,一连五代都没有钱把他们送回老家安葬,您可怜可怜小的,借点钱办丧事吧。”小郭一听,大发恻隐之心,连人家姓什名谁都不问,居然就把还没启封的四十万钱一股脑儿都送给他,看得薛稷目瞪口呆。唉,人傻到这种程度,后世就只有一个叫郭靖的家伙跟他略微能比一比。
4 g0 X- t  E8 Y6 o) A/ e  不过傻人有傻福,小郭居然十八岁就考上进士了,比王维还天才。小郭做的第一个官是通泉县公安局长,本来是保一方平安的官员,他却带头干起来违法犯罪的勾当。他组织了黑社会,自己当老大。手下那么多兄弟要养活,去哪里弄钱呢?年轻的郭局长的办法是印伪钞和当蛇头。& \- ~: X+ E1 A- Y
  盗铸私钱跟掠卖人口在当时都是死罪,加上执法犯法,够砍郭局长三次头了。武则天听了很恼火,命人把小郭捉拿进京,要亲自惩罚他。谁知三五句话下来,武则天却被小郭的不俗谈吐迷住了,不但不治他的罪,反而让他把自己写的诗献上来欣赏欣赏。郭震呈上《宝剑篇》,武则天看了后更是高兴,拿去向大唐作家协会主席李峤炫耀。于是郭震被提拔为右武卫铠曹参军,还被派到吐蕃去当裁军大使,从此后官运亨通,一路做到了宰相。  @% ^  Z- }2 T( j3 ~
  可惜武则天看中的人,她的孙子不一定喜欢。唐明皇一当上皇帝,就在骊山整了个阅兵仪式,借口郭震所带的部队军容不整,把他流放到广东新兴,最后就死在南方了。
' d! H2 b3 j" V8 Z1 M! |  郭震这小子家里那么有钱,却还嚷着“苦吟莫向朱门里”,看来唐朝官员不太喜欢有钱人,真是没天理。可惜小郭没有生在咱们这个盛世社会,要不然“朱门里”住的同志们早给他发请柬了,哪里还用得着发愤蛀书考进士呀。
 楼主| 发表于 2009-6-9 19:55:36 | 显示全部楼层
  12、高适:从乞丐到将军
8 i4 E; m  v1 R. T& B2 A$ ^* ^& ?% f; C  " L7 z* c/ v* B: r- m
  (代表作)别董大二首(之一)
, {1 z# Y" o& g& O5 x7 r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2 e; E* l$ R, O( u1 @  \" v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V& D2 |4 ?- l  
% M4 j, z6 K, Q1 X! Z  {8 }: l  高适,字达夫,一字仲武,河北景县人。高适年轻的时候跟着做韶关市政府秘书长的老豆在广东生活过一段不短的时间,可是十几岁的时候他老豆见马克思去了,他一下子就由高干子弟变成了乞丐。蛀书看新闻,知道集宁有一个区副局长(还是个女滴)把自己还在念初一的女儿塞进城管大队挂名吃皇粮,高适他老豆官做得比副局长大了去,照顾子女的本领却远远不及一介人家,可叹可叹。
, v) d9 _; a8 ~) F6 A$ G( I  G  无处安身的小高一路辗转,最后流落到商丘一带,成了丐帮八袋长老。别看高适穿着破长衫在咸亨酒店站着喝酒,人家心气高着呢,根本瞧不起那些死读书然后去考进士、跟皇帝要官做的家伙。小高白天到处乞讨,得了钱,晚上便都送到赌场去。饶是如此,高适也能在江湖上扬名立万、声名远播。同样不屑于考进士的李诗仙以及想考进士却被李林甫同志耍了的杜诗圣,结成驴友,旅行到了商丘,跟高适一见倾心。哥仨先是到单父琴台发思古之幽情,然后又跑到开封,住五星级的梁园酒店,楞是把皇帝发给李诗仙的公务员下海补贴折腾个精光。! x; _5 l7 m( B1 F
  高适瞧不起这个瞧不起那个是有理由的。他为乞讨事业奉献了大半生的青春,到奔五的时候,终于决定改行做文学青年了。他五十岁开始学写诗,短短几年时间就成了大名,每一首诗写出来,人们都争相传唱,可见是干一行,通一行呐。商丘市长张九皋同志很器重老高,又见他不屑于跟毛头小伙们竞争考进士,于是推荐他去应有道科(这是一种临时性的公务员考试),一下子就中了。可是当权的李林甫李大人不懂诗、也不待见诗人,于是把刚考上公务员的高适同志分配到封丘县去当公安局长。那时的公安局长当起来很不爽,跟现在某些地方的公安一样,主要职责不是维护治安,而是带着人挨家挨户砸门收暂住费,交不上银子的先海扁一通,然后送到昌平筛沙子。高局长心宅仁厚,在一首诗里写道:“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最后,他干不了这昧良心的活儿,跟李昌平一样撂担子不干了,宁可跑到甘肃当兵。兰州军区司令员哥舒翰同志很赏识老高,把他请去做参谋长,还多次在唐明皇面前说他的好话。日后唐明皇大力提拔高适,跟哥舒的美言应该很有关系。# A3 d# b. M$ E2 `( p
  安大胖子造反的时候,朝廷一连派出名将高仙芝、封常清率兵平叛,但都被安禄山的虎狼之师打得落花流水丢盔弃甲屁滚尿流溃不成军。唐明皇一生气,把这两位名将砍了头,让哥舒翰做总司令,守潼关。哥舒翰知道这不是好事,装病不肯,直到皇帝气得也要砍他的头了,才勉强答应。唐明皇派哥舒守潼关算是选对了人,可是他又给哥舒派了个权力更大的阉货李大宜做监军,连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都整不明白,唐明皇实在是老糊涂。阉货不懂军事又喜欢装B,逼着哥舒领着老弱病残放弃天险跟安胖子打野战,轻轻松松地报销了哥舒翰的一世英名。- C5 l6 k# U) y5 t3 l4 N0 M
  潼关失守,哥舒翰只有投降。高适跑得快,赶紧去跟唐明皇通风报信,建议老头子到四川避难去。还好,唐明皇这时候算是睡醒了,先是委任高适当侍御史,然后又提拔为谏议大夫。高适搞政治确实有一套,比他的哥们李诗仙强多了。安禄山起兵时,唐明皇要求诸侯王在各地招兵买马,高适觉得不妥。果然,肃宗一继位,永王李璘就占据扬州搞起小动作来了。肃宗本来极讨厌他老爸的部下只会溜须拍马,宁可没人用也不愿用那些马屁精,却对高适这条建议印象深刻。所以李璘一起兵,肃宗马上找来高适商量如何对付。商量的结果是委任老高做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兼淮南节度使,三下五除二就把李璘收拾了(李诗仙跟着李璘凑热闹,被抓了活口。要不是郭子仪和高适做保山,脑袋可能就不是他的了)。可是这肃宗也跟忠臣有仇,李辅国几句话下来,高适也栽了,被撵到四川做刺史,直到代宗即位才回朝当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进爵为渤海县侯。
7 f( o7 W3 z3 C- [3 K, }  唐朝诗人都喜欢吹牛,认为凭自己的本事出将入相、弄个什么王啊侯的爵号是忒容易的事儿。但真正以一个诗人的身份入仕最后被封侯的,数来数去却只有高适这么一个宝。老高在兰州军区当兵的时候曾经写过一首《别董大》,劝慰董大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何人不识君。”结果,千古之后,董大何许人也一直没人搞得清,倒是他高大将军,才是真正的说起来天下无人不知。
 楼主| 发表于 2009-6-9 19:56:33 | 显示全部楼层
  13、王之涣:最早的歌曲排行榜冠军得主. b6 d0 g' x% j1 D5 K" E0 `* i* w
  ' M5 \& X& G* s
  (代表作)梁州词二首(其一)
/ u3 C& Z% j' X1 ~' ^7 W# s0 f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 |. z/ e6 R/ T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c1 b! X( L0 Z& L! g7 B
  ( p# k, @/ [% T: d6 O
  王之涣,山西太原人。这是第几个太原王氏的牛人了?(辛文房说他是蓟门人,那就成了正宗的北京人了。可能老辛那时候的北京人自我感觉就相当好吧,所以他看到王之涣如此生猛,所以就把他当成北京侃儿爷了。)王之涣与叔伯兄弟王之咸、王之贲,一家三王,都是当时文坛响当当的人物。
2 b7 C& d/ X* Q; R  王之涣小时候也是个问题少年,天天跟着长安的太子党们鬼混,要不是喝花酒、要不就飙歌,腰间还挂着一口宝剑。不知道京兆尹干什么吃的,这么多不良少年手执凶器在街上瞎逛都懒得管。后来不知道受了什么刺激,王之涣突然间跟这帮损友告别了,天天琢磨写诗投稿的事儿,经过十年努力,居然成了一个一流作家。他的诗写出来,马上就有音乐家拿去谱上曲,到处传唱。有本事的人难免会有些轻狂,王之涣也不例外。他跟李诗仙一样,不屑于参加进士考试,只想一步登天。混好老久,总算经人推荐当上了衡水县政府办公室主任,没干几天就辞了,专心写诗喝酒。后来可能是没有收入来源,又屈尊当了一任文安县公安局长。. ]/ R: ^+ a& O- }3 M# n6 E1 J
  王之涣同志自视甚高,想做个官却受尽了鸟气。还好,这哥们官场失意却文场得意。话说有一天下着小雪,王之涣跟高适、王昌龄来到长安有名的旗亭酒店喝酒,正觉得闷,突然来了一帮花枝招展的女歌星。王昌龄号称“诗家夫子”,对自己的手段相当自信,于是提议说:“咱们哥仨是当今名气最大的几个诗人,可是一直没法分出高下来。今天咱们来搞个诗歌排行榜吧,咱们来听那几个漂亮妞儿唱歌,谁的诗被唱的次数多谁第一,如何?”于是哥仨静静地听了起来。第一个出场的歌星唱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马上在墙上划了一道痕:“我一首。”第二个出场的歌星唱道:“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层。”高适微微一笑,也划了一道痕。第三位唱道:“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王昌龄得意地再划一笔:“承让,我两首。”王之涣急眼儿了,指着最漂亮的歌星说:“两位别得意,前面这几个姑娘长得一般,也只会唱些下里巴人的歌儿。那个最漂亮的看见了没?如果她唱的不是俺的诗,俺这辈子不跟你们比诗名了!”一会儿,那个最漂亮的歌星闪亮登场了,轻启朱唇,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三人听毕,相视而笑。最漂亮的又唱了两曲,居然都是王之涣的诗。王之涣笑道:“你们两个乡巴佬,这次相信俺说的话了吧?”1 N) ]" o# a3 w+ J$ D
  王之涣保存下来的诗虽然仅有六首,却是每首都堪称精品。能打败王昌龄和高适这两大高手,占据这次歌曲排行榜第一名,那可不是吹牛能吹出来的。
 楼主| 发表于 2009-6-9 20:00:43 | 显示全部楼层
  14、崔颢:审美洁癖之痛: A0 x$ z( D% ]4 {/ z
  
# e* s- v8 j" _  (代表作)黄鹤楼0 F$ v2 t# c3 `9 ~+ w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Q7 I8 Z: ?- z$ B5 g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5 ~3 X6 p& x( D; M. R3 Q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1 ^& J/ z! I1 t* X, S# Q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N) p/ V, b% @3 E9 n9 Q
  
# c$ ]8 ^9 |1 H/ d  崔颢,开封人,盛唐诗人。盛唐是一个盛产牛人的时代,似乎蹲在街角看蚂蚁搬家的三尺黄口小儿都能掸掸衣裾上的灰尘、擦擦流出的鼻涕,站起身来,朗声吟出一首惊世骇俗的诗。崔颢只是这诸多牛人中不太牛的一个而已:要不然,两唐书里他的传记怎么会只有区区四五十个字呢?(不过王之涣更惨,小崔好歹也算有个传吧。)* _9 U) Y  m) H  U" T$ s0 r( L) S
  蛀书潜心研究后发现,崔颢同志有比较严重的强迫症,说具体一点便是患有审美洁癖。这种“审美洁癖”跟一千多年后他的小本家崔永元同学的“精神洁癖”虽然症状有点不一样,但本质上却是差不多的。只是在崔颢同志失眠不失眠这样的细节问题上,限于材料的匮乏,已经无法考证了。$ f& a: k8 G, s8 q6 X# s
  俺断定崔颢有审美洁癖,可不是信口雌黄,而是有事实依据的。小崔审美洁癖的直接肇因,是他的少年得志。小崔进士及第时年纪跟王维差不多,大约是20岁左右。宋人陈振孙说他是开元十年进士,元人辛文房说他是开元十一年进士,明人刻崔颢诗集,又说他是开元十二年进士。不知道今人会不会再整出个开元十三年论,呵呵。反正不管怎样,生于公元704年的崔颢,中进士的年纪肯定是在18-20岁之间。崔颢考上进士后,又顺利地进入官场,在相州任职。其间,这个二十出头的小P孩还推荐相州地方一个叫樊衡的人考中了开元十五年的“武足安边科”,蛀书一直没有搞明白,这个刚出道的小崔为啥就有这么大的政治能量呢?+ u0 _& l5 t+ A9 G' q  w8 b
  又年轻又帅气还可能很有政治前途的小崔中了进士后,成了京城里怀春少女们的偶像,美女们都争着想嫁给他。那段时间小崔还真有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挑了个最靓的做老婆,小崔的审美洁癖综合症就在这个时候初现端倪的。小崔的审美洁癖,最明显的症状是对漂亮老婆求全责备。按理说,这个老婆不管是好是坏,总是你自个儿挑的,你得对人家负责吧?可是小崔不。在他看来,最好的老婆永远都是下一个。所以,几年时间里,小崔的老婆换了一茬又一茬,有人说是四茬,也有人说是五茬。史书里说他“娶妻择美者,稍不惬,即弃之,凡易三四”。这写史书的鸟人也很不负责,居然不说明小崔是怎样“不惬”的,蛀书以最坏的恶意揣度,可能也就是老婆说话大了点声,或者不是双眼皮儿吧。1 K0 f% H0 U# X
  其实小崔也不是个什么好鸟,喜欢喝酒使性子,还喜欢在周末的时候飞到澳门去赌博。唉,没法子,人家小崔是潜力股,所以敢不珍惜老婆。换了蛀书,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有意向嫁给俺的,能不当宝供着?换老婆事件所表现出来的审美洁癖,极大地损害了小崔的声誉,大家都说他“行履稍劣”,估计以后的美女对嫁给这样的老公已经是相当收存畏惧了吧。! i$ G3 M" X9 k/ m3 l9 P
  不过,小崔在写诗的时候玩点审美洁癖还是不错的,他早年的诗较为浮艳,很有点南朝诗歌的味道。可惜盛唐已经不再是一个欣赏轻靡诗风的年代了,所以这样的诗写得再好也不被人喜欢。有一个叫李邕的老家伙(他老豆更有名,是注《文选》的李善),当时号称海内文宗,牛气得不行,别人想去见他,他一般都会摆出文坛老前辈的臭架子,爱理不理。可是听说了小崔的大名后,李邕居然主动邀请小崔去他家喝茶。估计小崔也有点受宠若惊,去的时候先献上了自己新写的一首《古意》,李邕读了第一句,“十五嫁王昌”,立马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客人也不见了,大骂道:“小儿无礼,给老夫乱棍打出!”呵呵,怨不得李老如此失态,李老请你小崔来喝茶,本来是要谈谈文学艺术和人生理想的,可是你小崔却跟老头子聊起你换老婆的经验来了,老夫子能不生气么?
# j; g+ M& m" O" {9 ?3 X, {  换老婆事件的后果很严重,小崔的仕途因此大受影响(其中会不会有他前妻的父兄报复的成分呢?)。混了不知道有多少年,小崔觉得没戏了,于是便主动报名参加大西北开发。小崔出塞,其实也就到了山西一带。先是到了定襄做了几年法院院长,据说审理案子很有一套,还特意写了一首《定襄郡狱》来吹牛,说是这事儿太守都干不了,他却能干得漂漂亮亮。后来又去了雁门,在杜希望手下,具体干啥事儿就不知道了。反正在山西几年吃了不少苦之后,小崔的审美洁癖开始有了转机,老婆不换了,诗歌风格也大变了,不再写卿卿我我的小资文学招人白眼,而改写气象雄大的革命文学。6 I2 ]9 n; u1 |8 }6 E; p( M! ~: u$ j
  再后来,治愈了审美洁癖的小崔又转到江南任官,诗写得是越发老到,模拟南朝乐府的几首《长干曲》简直可以乱真,“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读来真让人柔肠寸断。游罢武昌黄鹤楼,满怀乡思的崔颢写下一首传诵千古的《黄鹤楼诗》,题在黄鹤楼的墙壁上。(这跟当代景区里触目可见的“叉叉叉到此一游”是有本质区别滴。)自视极高的李诗仙有一天也晃到武昌来了,跑到黄鹤楼喝酒。李诗仙一向是号称“斗酒诗百篇”的,这次喝得晕头转向了也想抒抒情。但是,拿起笔来正准备写的时候,发现了崔颢的题诗,读罢,惊出一身冷汗,踌躇很久,觉得不可能超越,最后还是放下笔,长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 K& M  l* H0 G. [  能让李诗仙为哲匠敛手,小崔可真不赖。这一切都是他治好了自己审美洁癖带来的结果。各位写小资文学的听好了哈,趁着现在年轻,赶紧研究一下崔颢,看看能从他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楼主| 发表于 2009-6-9 20:02:55 | 显示全部楼层
  15、元结:一个写烂诗的好官* Y. o* A% ~0 [7 {
  
- e2 h, A6 n  n( B! N* J* i  (代表作)舂陵行  A+ F" ~7 `. g+ [6 l7 X

  K) c5 `/ C+ ^! H6 C  癸卯岁,漫叟授道州刺史。道州旧四万余户,经贼已来,不满四千,大半不胜赋税。到官未五十日,承诸使征求符牒二百余封,皆曰:“失其限者,罪至贬削。”於戏!若悉应其命,则州县破乱,刺史欲焉逃罪;若不应命,又即获罪戾,必不免也。吾将守官,静以安人,待罪而已。此州是舂陵故地,故作《舂陵行》以达下情。 
- ^3 \. u9 m4 [& n+ C9 q1 }. C  军国多所需, 切责在有司。7 S% F  {  p' k3 v! z  A/ l
  有司临郡县, 刑法竞欲施。
: E# E, P' L2 X7 D9 B, K0 N  供给岂不忧? 征敛又可悲。( N- v# ]6 A8 C) ^
  州小经乱亡, 遗人实困疲。4 t$ p9 k7 U' A8 @; O: f0 E4 b
  大乡无十家, 大族命单赢。' k4 ?, q$ w# z: V3 u8 q4 e, A
  朝餐是草根, 暮食仍木皮。
. A8 `" \4 q( `0 U  出言气欲绝, 意速行步迟。
9 r2 s+ O* N7 B9 q1 A- ~  追呼尚不忍, 况乃鞭扑之!
' C2 x* D( r5 w2 ?7 Z8 r  邮亭传急符, 来往迹相追。- I' n5 N' `& b* I- J
  更无宽大恩, 但有迫促期。6 X5 G1 q: m4 F0 c
  欲令鬻儿女, 言发恐乱随。# o7 B4 H# v* A) F
  悉使索其家, 而又无生资。1 j* {; }( l$ {! I: [5 ~  }
  听彼道路言, 怨伤谁复知!
( n, _6 x1 _- ?1 X0 J  “去冬山贼来, 杀夺几无遗。
7 V$ ~2 b5 s! z" R( g  m) k8 x( s; h, _# U" j  所愿见王官, 抚养以惠慈。
8 B# S/ G4 Y+ [  H4 a  奈何重驱逐, 不使存活为!”& p; m) r! e$ O5 L6 V, T# p
  安人天子命, 符节我所持。- A) }- l# s* [( a9 ?5 [8 `$ L
  州县忽乱亡, 得罪复是谁?
( A# D& }; W; H- U6 L) [) k* b  逋缓违诏令, 蒙责固其宜。  E$ J  \0 v; f7 \
  前贤重守分, 恶以祸福移。4 l4 M" j4 B- t
  亦云贵守官, 不爱能适时。6 B& F1 I+ N# O( P  D) k
  顾惟孱弱者, 正直当不亏。8 z0 T- D& z( k1 ~9 N- C
  何人采国风, 吾欲献此辞。
; P/ ]+ L  m* }, b  7 r1 K$ r: e: L/ A6 k+ N
  元结,字次山,祖居太原,后移居河南鲁山。考证癖们发现,元结居然出身皇族,是后魏亲王元遵的第十五代孙。不过因为是胡人,元氏家族一直都没出啥文化人,他的曾祖父元仁基,因为曾经随唐太宗参加过朝鲜战争有功,后来做过几任小官,也挣下一份不大不小的家业。元结的爷爷元亨,字利贞,因为取了一个比较有文化的名字,觉得自己从此跻身于文化人的行列了,对别人说:“俺老元家是胡人出身,都说俺们只会玩点放狗追兔子的把戏,自俺以后,不干这烂事儿了,要整点有文化的东东。”于是他开始学儒术,居然也成名了,惹得霍王李元轨慕名来请他做幕僚。可惜元亨利贞同志搞学习太刻苦,把身体搞垮了,儿子元延祖才三岁他就驾鹤西去,呜呼。还好元仁基老爷子身子骨瓷实,亲自抚育孙子,总算没让老元家断掉香火。元延祖,也就是元结的老爸,除了不写诗,居然跟陶渊明陶大人志趣相近,四十多岁了也不想做官,亲戚朋友把他逼急了,才勉为其难地做了两任小官,在湖南道县做了一段时间政府秘书长后,从此打死他也不肯再做官,宁可呆在乡下种菜拾柴。还说:“过过这样的日子就不错了,升高官、发大财,可不是老夫的追求。”老头儿住乡下,吃绿色食品,又没有利禄之心,所以平平安安地活到了76岁,高寿啊。老元死的时候,正好遇上安胖子造反,他把儿子元结叫到跟前,教导说:“你们遇到乱世,恐怕没法象老夫这样一辈子悠哉攸哉地过日子。记住,不管怎么样,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名节,别给咱老元家贻羞。”元结后来能成为一个好官,与这样的老爸是大有关系的。0 y+ c# [- R* B( z! J5 B
  话说元结年轻的时候也是个不良少年,至于干过哪些坏事已经无法考证。快二十岁的时候,鲁山县来了个新县长叫元德秀,这元县长可是个大孝子,为了伺候老娘,连进士都不肯考;老娘硬要让他去考,他就把背着老太太上京城,结果就考上了(所以蛀书预言那些背着老妈或老爸上大学的孩子们将来都会有出息)。元延祖见儿子不成器,就把他交给元县长,请县长大人亲自做家教(唉,现在的县长大人能教给别人的本领估计就只有勾女和喝酒吧,一叹)。# t& e: B4 ~2 e* N
  县长出马,一个顶俩。元结学了几年,果然学问精进,天宝十三年考进士时,主考官杨浚看了考卷,说:“TMD,这一科怎么尽是些不成器的货色?也就元结同学成绩好点而已。”于是录取了元结。之后元结又考取了制科,能做官了,却遇到安史之乱,全国上下鸡飞狗跳,元结官没做成,郁闷地跑到湖北大冶的猗玗洞躲了起来,天天跟打渔的在一起喝酒浇愁。小元的酒瘾就估计就是这个时候培养起来的,后来他写诗说:“有时逢恶客。”别人不懂什么样的客是“恶客”,他又提笔作了个注:“非酒徒,即恶客也。”呵呵,如此强词夺理,有点名士风度吧?% _: r/ h1 H  i$ u2 I1 g
  后来,唐肃宗要国立北京大学的苏源明校长举荐人才,苏校长推荐了元结。当时正是前线战事吃紧的时候,唐肃宗召见元结,看了元结所写的三篇《时议》,觉得这小伙不赖,把他提升为监察御史,让他到前线带兵。元结打仗居然也有一套,后来襄助山南东道节度使来瑱,来瑱被诛杀后,他还代理了一段时间节度使呢。- U1 ]1 ]- s& B) U
  元结受老爸影响,对做官兴趣也不太大。代宗即位后,元结便借口要回家伺候老妈,辞官不干了。到后来才接受了一个著作郎的清闲小官,天天写文章、作诗,日子过得倒也自在。再后来,朝廷把他派到他老爸做过县政府秘书长的道县做行署专员。当时道州刚刚遭受西原蛮的洗劫,一个州居然只剩下四千户人家了,可是上头分派下来的农业税却一点都没有少。元结比高适有出息,高适不愿意拿着鞭子找老百姓收税,只好做缩头乌龟,玩失踪;元结可不干,税一分不交不说,还立马给新华社写了篇内参,皇帝看了心生怜悯,开恩豁免了道州当年的税费。就这样,元结在道州招抚流亡,使当地经济渐渐恢复。皇帝见他能干,又把附近八州都交给他治理,他不但把GDP搞上去了,还跟当地原来热衷于搞分裂的少数民族同胞搞好关系。方世玉的老丈人雷老虎的口头禅是“以德服人”,元结才是真正做到了这样。所以元结因为老母去世而离职时,治下八州百姓纷纷拦路挽留。做官能做到这个地步,无论如何,比某些为官一任、为害一方的鸟人还是强了不止十万八千倍。
( v* u: W0 T- D0 O  元结有一个陶渊明一样的老爸,又有一个重德不重文的老师,再加上身罹离乱,不喜欢写文采斐然的诗当然就在情理之中了。元大人的诗质木无文,几乎到了不能叫做诗的地步。离乱中他把书箱中自己和朋友的诗随便找了24首,编成一个叫《箧中集》的小册子,这些诗全都是带有明显复古性质的“拙”诗。当然,也许“拙”而“真”便是元大人选诗的标准。因为,经过安史之乱血与火的劫难,盛唐之音划上了休止符,唐诗是应该找寻另一条发展的途径了。不管元结的艺术追求是否代表唐诗发展的正确方向,反正杜诗圣对他是比较肯定的。诗圣写了《同元使君舂陵行》赞扬元结说:“道州忧黎庶,词气浩纵横。”就算元结的诗只是唐诗园地里一株不开花的小草──或许并不鲜亮,却总算是七彩唐诗里颜色的一种啊。- t0 m$ l# o8 O2 ^8 m# t% q
  因为,不管怎样,对于这样一个好官,咱们不能要求太多,是不是?
 楼主| 发表于 2009-6-9 20:03:19 | 显示全部楼层
  16、王 翰:自大跟自信也就一纸之隔
) A/ i( s- I: c# A0 ?( B1 `  
9 _. O0 F9 W( f3 W; W& ~  (代表作)凉州词
/ e) E9 A; q+ \2 f" Y# Q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 k) N) S4 _3 G0 o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4 a0 h8 [& D( F& Z: Y6 V2 j: m3 |
  + L& l" [) y  v' Z0 I7 j
  再整一个太原王氏,王翰。
  [0 g$ g( j/ D$ `. U: g" c  王翰,字子羽。有人说他该叫王瀚,联系他的字来看,肯定是错了;如果他以“季海”之类为字的话,叫王瀚倒有可能。
/ Q1 u7 }) [( P" f  这个太原王跟沉静笃实的谦谦君子王摩诘在性格上是两个极端,自信得到了自大的地步,不知道老王家咋就出了这样一个活宝。王翰是盛唐诗人中年岁较长的一位,据说比孟浩然还大一岁。可能因为出身名门吧,年轻时候的王翰就有点恃才放旷,喝了点革命的小酒就更是白眼瞧人,说起话来牛皮哄哄,好像自己生成就是封王封侯的命。再加上家里有钱烧得慌,所以马厩里多养了几匹千里马,还包养了几个天姿国色的歌星,惹得别人眼红。+ u9 t- c- O1 D4 D. Z; h/ ^
  不过,王翰虽然有点太子党的纨裤习性,却还是颇有点真本事的。睿宗景云元年,他才二十出头,便轻轻松松考上了进士。第二年赴长安参加吏部铨选考试,吏部把考试结果公布在西街,他闲着学些精致的淘气,也整了个“海内文士排行榜”,就贴在吏部榜文的对面,把当时数得着的文人一百余人按才气划分为九等,第一等里面就只有张说、李邕跟他自己三个人。张说是宰相,号称“大手笔”;李邕是大才子,才气高得敢瞧不起他老爸李善。把这哥俩归入第一等,当然没得说。可是你王翰只是一个无才无德的毛头小伙,居然把自己也列进去,也未免觑天下文士如无物吧?相传这个排行榜一出,观者如堵,估计旁边卖茶水的小贩得利最丰,赚得盆满钵满,数钱数到手发软;可是王翰同志这样一发狂,弄得人人侧目,几乎成了全国文人的公敌。官自然是做不成了,只好回到太原老家,骑着自己的千里马刷新“二环十三郎”的新纪录,或者搂着歌星K歌,拍几张写真玩玩。
4 ^5 J9 F. ]  c. K/ [8 e0 S: v+ Q  这样的日子过了好几年,直到张嘉贞同志到太原当市长,王翰的霉运才有了转机。张市长是个厚道人,虽然王翰搞排行榜没给他一个好名次,可是人家度量大,不以为忤;见这位年轻人气宇轩昂、能言善道,反而相当重视他。市政府遇到外事活动举行鸡尾酒会时,总要把王翰请去,让他一通吹牛,把客人们吹得晕头转向。王翰遇到这样的知音,当然也是感激涕零,常常在酒席间为张市长献上劲舞一曲,赢得座客满堂喝彩。
+ {0 @$ [4 O1 v. s( ~8 y3 Q  张嘉贞虽然赏识王翰,却没有能力推荐王翰入官。后来宰相张说犯事,被贬到岳阳、北京等地做了几年地方官以后,因了苏镒的几句好话,被调到太原做并州大都督府长史,接替张嘉贞的职务(太原是唐朝发迹之地,所以并州长史是非常重要的官职)。张说应该对当年搞排行榜的王翰印象很深刻,所以待小王比张嘉贞更好。再后来,张说调任国防部长并再度入相,顺便就把王翰给提拔了。先是把他从八品的昌乐县公安局长调到京城里做秘书省正字,又提升为五品的驾部员外郎。张说主政那几年,王翰升官倒是挺快,可是改不了他那白眼瞧人的臭脾气,终究还是一个万人厌。所以张说一从总理的位置上退下,王翰就被赶出京城,到汝州做长史,然后又被调到仙州任别驾。总之,没有了张总理的扶持,王翰的官是越做越小、做官的地方也越来越荒僻。王翰心气高傲,哪里受得了这样的鸟气?于是连日常事务也懒得管了,天天带着一帮水老倌喝酒、打猎。中央政府见王翰不上进,干脆再把他贬到更远的道州做司马,最后,他就死在那里了。
1 A8 O0 }" f* l- r  在做官方面,估计王翰跟李白难兄难弟,吹的本事比做的本事大得多。但作为一个诗人来说,王翰倒也无愧于他整的那个排行榜,光是一首《凉州词》就够他扬名立万了。人们评论王翰的诗“风华流丽”,要没有自信加狂妄的个性,一般人是写不出来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一个循规蹈矩的人,绝对不可能写出如此达观而又豪放的诗。所以张怀瓘把他称为“朝端英秀词场雄”,张说也把他的文章比喻为“琼林玉斝”。诗人祖咏、杜华曾经做过王翰的跟班小弟,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杜华的老妈甚至说:“我听说孟母三迁,就是为了给儿子找个好邻居。我现在也想在王翰居住的小区里买套房子,让你跟王翰做邻居,这样我就放心了。”后来的诗圣杜甫,也以“王翰愿卜邻”而感到无比荣幸。蛀书要是开发房地产的话,一定把最好的房子免费送给王翰住,这样得到的效应,比在报纸上做几个通栏广告强多了,呵呵。1 S6 C. c2 w0 b2 t2 p4 q4 o6 s
  只是跟这样一个狂人做邻居,自己首先得有两把刷子才行,不然就是自取其辱、生不如死了。不信你跟李敖做邻居试试?甭说跟李敖邻居,就是跟他女儿做邻居,你最少也得有超过美国人的素质。不信你找董文华问问她是什么感受。# Y) D$ J" R# Q# {- O
  如此看来,名人效应也是一把双刃剑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1-22 22:38 , Processed in 0.02214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