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6-18 22:47:03
|
显示全部楼层
先说秦王府,可以说是人才济济,武将谋臣个顶个儿的厉害。武将有尉迟敬德、段志玄、程知节、秦叔宝、候君集等。谋臣则以房玄龄、杜如晦、虞世南、孔颖达等十八学士为主。这十八学士,不仅仅是博学多才的知识份子,也是军事方面的智囊之士。一个团队,能力是一方面,关键得上下拧成一股绳,这才有战斗力。李世民团队就具备这种战斗力。历史上有句话,说是“自隋大业末,群雄竞起,皆为太宗所平,谋臣猛将,并在麾下”。而且,这些人相当忠诚,譬如程知节那样的忠良,抗旨也宁死不离开秦王府。! n0 b( R" x. u7 N
太子府也不是一帮乌合之众。在李建成的手下,杰出的谋士有魏征、王珪等人。并且还拥有2000千长林,屯驻在东宫的长林门,东宫是李建成一方的基本阵营。
& u n1 K1 s7 F) I+ ^1 R0 U5 a& m 两方对比,可以发现一个问题,李建成身边实际上没有心腹,有重大事情要决断时候,并不是先同魏征、王珪等人商议,而是和李元吉讨论。就是说,谋划一个事情,李建成方的谋士并不是从头到尾都参与其中。所以,太子方集中的只是李建成和李元吉两兄弟的智慧,而李世民这边就不同了,他身边始终围绕着三个心腹——房玄龄、杜如晦和长孙无忌。都是人精,两个人精抵得过四个人精么?
+ b7 j; X$ m; m! \ 再看双方的兵士。玄武门之变当日,东宫太子府这边有2000精兵,而李世民一方就很弱。旧唐书上有这么一段记载:六月初四,公谨与长孙无忌等九人伏于玄武门以俟变。看了吓人一跳,9个人对垒2000人,你还不够人一口吃的。好在有另一段记载:六月初四,建成既死,敬德引七十骑蹑踵继至。掰指头算算,玄武门之变时,李世民手下的武将谋臣和兵士加在一起,也不过80余人。但是最终他赢了,他以少胜多。确切地说,这不是一次战斗,而是一次谋杀。更确切地说,这是一场兄弟间的相互谋杀,对亲情的残暴屠杀。孔子那一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传统伦理观念,是否只是一种理想化的境界?人际关系中真有一种任什么也改变不了,摧毁不了的情感吗?
6 y. z H4 m, J( x6 z" P) w ' i2 t- j1 L$ p7 V
不得不说,太子府和秦王府兵将谋士的实力,仅仅是双方力量对比之一。还有另一种力量,就是后宫的力量。在这方面,李世民完全不是李建成的对手。这和他们父亲李渊密切相关。李渊晚年的时候,有很多内宠和嫔妃。其中有两个宠妃是李渊的最爱,一个是张婕妤,一个是尹德妃。对于父皇李渊的这两个宠妃,李建成和李世民的态度迥然不同,李建成利用太子的身份和她们结交,讨她们喜欢;而据旧史记载,李世民从不对她们曲意奉承。单就这一点来说,李建成和李世民性格里,都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狠劲儿,但李世民更坦荡、更大气、更男人。
3 C5 }3 [/ ]' T X. {3 B" l 性格决定命运,这话不是真理,却真的有道理。
% J% |+ N- F/ k
: p: d$ ^% m+ E 张婕妤和尹德妃就在李渊跟前说太子的好话,传李世民的坏话。李氏三兄弟中,李世民其实是不圆滑的,或者说不善于适时妥协,应了关汉卿那句词儿: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这就够让两位宠妃讨厌的了,不光讨厌,还充满怨恨,怎么呢?因为这两位宠妃都和李世民有过矛盾。( b+ W. j7 v, W/ x1 s
先说尹德妃,这位宠妃的爹叫尹阿鼠,是个欺软怕恶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有一天,李世民的谋士杜如晦打尹阿鼠门前过,没有下马,尹府里一帮杂役不由分说把杜如晦拖下马就打。事后,尹阿鼠心里害怕李渊怪罪,赶紧来个恶人先告状,倒打一耙,让女儿尹德妃到李渊面前告状说:“秦王手下的人蛮横无理,欺负我年迈的父亲,经过我父府邸,我父稍有些怠慢,就被他们痛打一顿。”儿子手下痛打老子的老丈人,这事儿说破大天去也是不孝,李渊愤怒之下也没调查,也不听李世民的解释,就是狠狠一通训斥。, z8 ]4 r5 c0 t7 W' r" z: o2 w1 w
李世民和尹德妃仇怨这就算结下了。
2 d( B, B* k5 D 电视剧《贞观之治》里,把这个事儿搁到张婕妤身上,是不符合事实的。事实上,张婕妤和李世民的矛盾在武德初年就结下了。这矛盾说起来不起眼,只是为了一块田地。那时李世民当陕东道行台。台”就是指在中央的尚书省,出征时,在其驻地设立临时性机构称为行台,又称行尚书台或行台省。在这个管辖区里,李世民有权处理所有事务,就把辖区里的10顷田地赏赐给立了战功的淮南王李神通。要说这都不叫个事儿,可张婕妤恰巧也看重了这一大块田地,请求李渊下诏书将这块田地赐给自己的父亲。不就10顷地么,李渊当即就答应了。可李神通不干了,这块地明明是秦王先就赐给自己的,凭什么你要我就给?不给,打死也不给。张婕妤哪吃这套,向李渊谗言道:陛下赐给我父亲的田地,被李世民夺去赐给了李神通。李渊为此很生气,他气什么呢?当然不是为一块田地生气。他气的是李世民,哦,如今你翅膀硬了,我的诏书成废纸了,你的指令成圣旨了,成何体统!提起这事李渊就不舒坦,向宠臣裴寂抱怨说,世民这孩子在外带兵,被他身边那些谋士教坏了,作风专制,不像是我以前那个孩子了。: `2 X' v6 b {, _, k( Y7 `6 k G
8 M7 O& V/ {* F/ R& U' w
从这些事件可以想见,李世民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境遇。太子齐王与他势不两立,后宫两名长舌妇争相诋毁。危机四伏!秦王府的幕僚们很害怕。骨干之一的房玄龄,当时任行台考功郎,考功郎这个官职,在六朝隋唐时期,隶属及其职掌的变化比较大。唐初的考功郎,与北朝略同,就是掌考课百官及考试秀孝,隶属于吏部尚书。做这个官,头脑当然很够用。精明的房玄龄对长孙无忌说:到了如今这个地步,一旦祸乱发生,就会血染宫廷,实在是国家的忧患,不如劝秦王“行周公之事”,使国家安定。千万别误会,这里的“行周公之事”肯定不是指做梦和做爱。说的是西周成王初继位时,因成王年少,由周公摄政。结果周公的两个弟弟管叔、蔡叔不服,发动叛乱。周公经过一番讨伐,诛杀了管叔,将蔡叔流放。, K- X% c' m) R( H0 b1 y) u* T! L
# Z4 \4 ~3 ^; P* P( W7 E
史称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善于决断,合称“房谋杜断”。这个“房谋”真厉害呵,瞧人的论据找得多好——当年周公诛杀了亲弟弟。这对于李世民克服杀兄杀弟的心理障碍。是一剂特效药。这里面有一个逻辑:众所周知,周公是封建社会道德标准的制定者。按照周公这位爷的崇高地位,自然干什么都是对的,那他杀亲弟弟也是对的。既然周公能够正义地杀弟弟,李世民当然也能正义地杀兄弟!0 R5 Y* g& B5 g H8 z4 ~( T
房玄龄把这意思先跟长孙无忌说了,长孙无忌当即赞同,说自己心中也早有此意,只是不敢说出来,如今你说了,正合我心意,应当好好地告诉秦王。1 N- [" Z; L( D. @/ t5 G
9 G2 e( b% q+ c% U- u: ] 长孙无忌这时候的官职是比部郎中。所谓“比部”,是随、唐年间,在刑部之下设“比部”,使审计工作开始走向专业化、独立化和司法化。长孙无忌就是这一机的高级官员。他与房玄龄、杜如晦一起去找李世民商议,说秦王功盖天地,应当继承帝业,今日的忧患恰恰是天助的机会,希望大王不要迟疑。2 A% h A- F3 i$ l; D
! B2 E6 ~: D3 ]; }' U
就在此时,太子李建成一方来了一手更为露骨的——瓦解秦王府的整体实力。
: V) ^7 T J2 X+ q( z7 f 首先是利诱,争对秦王骁勇的部将。李建成方派人装了一车金银器送给左二副护军尉迟敬德。唐初的时候,秦王府和齐王府都各置左、右六府护军。护军是勋官的称号。李建成此举拿现在话说,就是未来的国家领导继承人向高级军事干部行贿。而尉迟敬德的态度很坚定,当场就拒绝了李建成。他说秦王对自己有再世之恩,如今在秦王府做事,应当效命报答,如果我与殿下私交,就是贪利忘义,殿下会用一个贪利忘义的人吗?4 _1 S. w7 t" ?4 K9 H V0 H+ J
这番话说得李建成又气又臊。而后,尉迟敬德把这个事情向李世民做了报告。李世民很信任尉迟敬德,他说,你的忠心像山岳一样牢固,就算给你的金子像北斗星一样多,你也不会动摇的,太子送你东西,你就接受,还可以知道他的阴谋。不然,灾祸将会降临到你的身上。( }' A; X# P# Q- n0 i
果不其然,这事过去不久,齐王李元吉就派人在夜里去刺杀尉迟敬德。尉迟敬德是什么样的人物?那是贴门上辟邪,搁床上避孕的门神,他察觉到有刺客,就打开各层的门,安卧于床,一动不动。刺客屡次到了他的庭前,就是不敢进入。
. p4 a/ Z' J( S& J 搞不定尉迟敬德,李建成又派人用金帛去引诱右二护军段志玄,同样遭到拒绝。" ]9 Y- y! l% {4 E" N5 S2 c9 J
2 y" _( l9 r1 E) n3 \; C+ \ 笼络引诱不成,李建成换了一个招术,说起来也是老把戏——向李渊进谗言,诬陷尉迟敬德,企图让李渊下诏将其诛杀,在李世民的坚决请求下,才保住尉迟敬德性命。紧接着,李建成上场,谮毁左一马军总管程知节,要将他调离京城,到康州去做刺史。程知节抗旨冒死不肯离开。这还不够,李建成和李元吉分析,这秦王府里的谋士,关键人物是房玄龄和杜如晦。于是又向李渊谮毁,把房玄龄和杜如晦驱逐出了秦王府。如此一来,李世民的心腹谋士就只有长孙无忌留在秦王府中。形势非常严峻。( D, |% G' k% V% X
走到这一步,难道李世民就一直没采取任何手段,只是一味退让吗?贞观史籍里有一段记录:谋士魏征“见太宗勋业日隆,每劝建成早为之所”。就是说,当时任太子冼马的魏征,意识到李世民对太子的威胁,所以常劝太子早早下手,除掉李世民。从这里看出,如果李世民没有任何动作,他的态度是妥协,那么何来的威胁。所以,李世民并不像贞观史籍中所说的处处被动挨打,他没有坐以待毙,他干了两件很重要的事儿。
! i X0 \" K, K9 N+ k 第一, 通过妻子长孙氏争取到李渊嫔妃的支持,收买东宫集团的心腹人物。
6 J! T4 q( S6 h$ p 第二, 收买了玄武门的值班将士常何。
3 f( L3 n: @% l4 X 准确地说,对于夺取皇位继承权,李世民一直是有准备没决心。虽然他蓄谋已经,但何时夺位,以何种形式夺位,一直是不明确的,只能说句大白话,没逼到那份儿上,逼狠了咱也不怵。
/ u6 L0 @, E( h: ^, h' ? 由于房玄龄和杜如晦被调离秦王府。长孙无忌、候君集和尉迟敬德等人日夜苦劝李世民,让他诛杀李建成和李元吉。李世民仍然犹豫不决,去向灵州大都督李靖请教,李靖推辞,说无可奉告,又向行军总管李世勣请教,李世勣也推辞,同样无可奉告。这两位可是了不起的人物,在初唐的历史中,都是颇具影响力的人物。李靖具有很高的军事指挥才能,熟悉兵法,战功卓著;李世勣则跟随李世民征讨窦建德、王世充、也立下过赫赫战功。这二位对李世民想要夺权的暗示置若罔闻,没有反应却是最大的反应。李靖和李世勣的想法无非有两个: : A7 m1 R b8 W, Y
一、李世民若诛杀太子齐王而夺权,势必产生变革,而变革直接导致的是权力的重新分配。李靖和李世勣当然想因为变革,影响到自己。$ r7 w; [& _; s; l, O; L! a
二、李世民兵变是否成功,他们没有把握,从朝廷势力对比来看,朝廷官员基本都倾向于太子李建成,宠臣裴寂更是公开支持太子,宇文士及、陈叔达等人心里支持李世民,但又不敢公开;大臣封德彝则是首鼠两端。李渊每次外出,都由太子留守京城,这就使大臣、各地的都督大多依附于太子。因此,太子李建成在京城势力比李世民雄厚多了。从根本上说,李靖和李世勣是不相信李世民会成功的,如果支持他,一旦失败得罪了太子,将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6 l2 h0 c; D' r8 K* F/ ] 因此,这二位的态度就是不表态。这让李世民更加犹豫。犹豫并非心软。李世民很清楚,兄弟自相残杀,是古今大恶,这场争斗虽然早晚要发生,但李世民想等太子方面先发动,自己再以道义的理由去征讨他们。9 y/ K! r4 N( [1 b) o
李建成何尝不是这样想呢?
/ m4 w, t1 ~- G: O1 W0 q - D8 L( `) [6 m' O
两兄弟的箭都搭在弦上,都想站在所谓正义的一面,等待一个契机,一个突发的动,力,将毒箭射向对方,置对方于死地。
% Q1 k6 w+ h2 `" H! [& Q0 ]- R4 F9 _ 这个契机还真来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