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4-21 13:06:46
|
显示全部楼层
飘落的白手绢! r1 S) ]2 W; a' L3 h2 m, K! O9 D
1 A E) K/ j) L' l- i% E. n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毛泽东、贺子珍的生活环境安稳了,夫妻关系却出现了裂痕。长征途中,死神没有把他俩分开,误会和倔强却将他俩分开了。马背上的家到了窑洞里不久,就令人惋惜地破裂了。贺子珍离毛泽东越来越远,最终离开了毛泽东,退出了他们窑洞里的家,远走异国他乡。) l/ S+ `8 x F" L' f7 U9 R$ r# V
! c' y( m7 Q8 Z8 W 贺子珍是个独立、上进的革命女性。但是,与毛泽东结婚后,没再出去独立工作,而是充当他的秘书,照顾他的生活。随着一个个孩子的出世,她由朝气蓬勃、声名远扬的女战士,成了一位默默无闻的家庭主妇。国共合作抗日后,革命形势发展了,需要有更多的干部担当起重担。看着其他女同志斗志昂扬地工作,作为年轻的“老革命”,她早就不甘心落后,也不甘心一直窝在丈夫的背后,天天呆在家里当家属,一个一个地生孩子。她渴望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像和毛泽东结婚前一样,在外面和同志们一起风风火火地做自己的一份革命工作。这种苦恼和渴望,当年杨开慧也曾有过。" L6 k% I0 J: ^( S8 c$ }- |8 r. @
- ?7 N3 K6 s, R# F* G 与杨开慧不同的是,贺子珍在文化知识方面,在家里家外感到很大的压力。延安陆续来了大批知识青年。贺子珍觉得自己的文化水平和理论水平低,没法和他们比,更没法和毛泽东比。她只读到高小就离开了学校参加了革命,此后一直过着飘忽不定的戎马生活,能够抽出来读书的时间很少。虽然在1929年底,她利用毛泽东带着红军队伍外出打仗的机会在上杭师范学校读了半年书,后来又在随营的训练班学习过,但毕竟时间有限,不能跟科班出身的知识分子相比。她不愿意落在这些新同志的后面。
* @7 ?, j9 c% F# T* y- ?
* A: }0 b* U* i& t6 y3 {" y 到达保安县后,带着一身枪伤、骨瘦如柴的贺子珍坚决要求工作,组织上安排她到苏维埃国家银行发行科担任科长,不久又任印钞所的所长。她整天忙得很少回家,就住在银行旁边的一间屋里。有时,毛泽东晚上办完公,就步行到那里看望贺子珍。
, F/ | @: Z9 F3 k) J s& }+ s
h! J' g; O9 | 1936年冬,贺子珍躺在窑洞院子外岗楼的地铺上,在瑟瑟寒风中生下了又瘦又小的女儿娇娇。石窑里太潮湿了,她不敢在那里生产,自己跑到院子外面的岗楼里。毛泽东急忙叫警卫员喊来刘志丹的夫人同桂荣接生。岗楼的墙是石头垒起来的,顶子是用高粱秆抹着泥巴搭起来的,四面透风,贺子珍冻得打哆嗦。刘志丹的夫人看了直埋怨毛泽东。看着产后的贺子珍颤抖着吃鸡蛋,她一个劲地落泪。6 y/ F# W3 Y# i/ }2 { E4 n. r
7 z3 l# G7 r, a% V2 e 1937年1月,毛泽东举家搬到延安,住在凤凰山的窑洞里。他和贺子珍住在坐西北向东南的院落里。左边3间窑洞是机要科,右边4间是厨房,正面一明两暗三孔相通的石窑是毛泽东的家,左手的那孔窑洞是毛泽东的书报室,右手的是他的办公室和寝室。
7 n% x: o! R1 @% C2 N' h, i* f9 L3 s% e
贺子珍一心想着学习、提高,适应形势发展和工作的需要。女儿刚满月,她就把女儿送到奶妈家,自己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第一期高级班学习。抗大的学员是集体住宿,她也和同学们一样,坚持过集体生活,很少回家。当时,她和毛泽东的家就在凤凰山下,离学校只有一两里路。可是,除了星期日,她很少回家。有时候需要回家料理一下家务,她总是匆匆回去一下,又赶回学校。每天出早操,学习,进行军事训练,参加劳动,身体好的同志都感到吃力。贺子珍咬牙坚持着。争强好胜的性格使她在哪方面都不甘人后。一天,她晕倒在厕所里。经医生检查发现,她得了严重的贫血症,只好退学在家休养。她为自己的身体不争气感到十分沮丧。
; N+ L( b" t' b: K- t' K
$ R- s$ f9 L6 @# ~0 s 28岁的贺子珍悲哀地发现,自己年纪轻轻,身体就已无法过正常的家庭生活和从事正常的学习、工作。长征艰苦的行军和飞机轰炸毁坏了她的身体。身上的弹片,使她经常处于难以忍受的痛苦之中。她渴望把这些弹片取出,让身体早日恢复健康!苦恼中,她发现自己又一次怀了孕。据中共高级领导人博古的妻子刘群先口述:当时,“在保安,所有的妇女都恨自己的丈夫,因为他们老让妻子怀孕,平添出许多麻烦事来”。贺子珍跟毛泽东生活了10年,生了6个孩子,年头生一个,年尾又生一个。那时候,没有避孕工具。在战火纷飞的岁月,她每一次生完孩子,都得不到休养。特别是长征路上,生下孩子就又上路奔命,连休息都不能,耗尽了元气。她生孩子生怕了。她故意躲避着,躲在学校尽量少回家,可还是没有躲过怀孕。她多么想同毛泽东分开一段时间,减轻一下身体的负担。同时,治好枪伤,取出弹片,把身体养好,和别的女同志一样英姿飒爽地工作。
" F7 m+ o6 T4 F+ U, w/ n Z% o5 R" r! C* h
毛泽东和贺子珍是“马上”夫妻,落脚井冈山后进行的革命战争把他俩结合在了一起。从内心深处来说,毛泽东是个“文”丈夫,而贺子珍是个“武”夫人。由于年龄和接受教育的程度不同,两人的知识积累、精神世界和生活情趣确实存在差距。毛泽东虽然从1927年到1937年,在山沟里、在马背上,过了差不多有10年的戎马生活,但他骨子里还是个“文人”,还是同在长沙时一样,喜欢交友,喜欢学习,喜欢与文化人唱和。身处闭塞的延安,他依然是求知若渴,贪婪地从来延安的人那里,从运到延安的报刊书籍中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新风尚。为了宣传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他与到达延安的人广泛接触,有外国记者,有上海、重庆、北平等大城市来的知识分子。他们中既有男青年,也有漂亮、新潮的女知识青年。毛泽东与来延安的男女青年们说说笑笑,十分热闹。在他们中间,他似乎更能找到共鸣和新鲜的精神养料。
/ R7 u1 [& I: U! S3 a
5 B# l' F3 J# w3 R4 o( a$ C" Q 毛泽东充满活力,精力旺盛,有时与外国记者在窑洞里连续谈话12个小时,谈到凌晨三点,直谈得外国记者意识不清,四肢发麻,眼睛发胀,他还谈兴正浓。当时,随着与外界交往的增多,延安革命队伍中风气一点点开化了,史沫特莱在延安举办舞会,亲手教毛泽东等中共高层领导人学跳交际舞,轰动了延安。很快,学跳交际舞被部分热血革命者们作为向封建保守习俗的挑战,时兴起来。毛泽东对音乐节奏缺乏感觉,但经常光顾舞场。请他跳舞的女性比较多,而且有些还是长得很漂亮的女孩子。有时,毛泽东也去外国友人们的住处看看、聊聊。通过与到延安的国内外人士交谈,他巧妙地让国内外了解了中国共产党,扩大了延安的影响,赢得了国内外对延安抗日根据地的同情和支持。
" m' \* L7 B5 ?/ E9 |8 R$ Q/ j5 e1 q6 \, p" B
夫妻之间知识积累、精神世界方面存在的差距,造成思想沟通方面的困难。贺子珍的刻意回避,减少了夫妻间的甜蜜。而毛泽东文人的情趣和豪放多情,埋下了贺子珍误解的引线。他与前来采访的美国女记者史沫特莱和她的女翻译吴莉莉的密切接触,引发了家庭的危机。
9 w: j) E; B! I3 K; {8 O" j9 t/ A: z9 M5 y
据史沫特莱回忆:/ J$ @. a7 s2 Z5 n9 E- @% d; _" ~
4 L& j" E, A' G5 A
毛泽东常到我和我的翻译同住在一起的窑洞里来,于是我们三人一起吃便饭,纵谈几个小时。因为他从来没有出过国,所以他提出了成堆的问题。我们谈到印度,谈到文艺。有时他朗诵中国古代诗人的名句,有时他低吟他自己写的律诗。他有一首怀念他第一个夫人的悼亡诗,因为她是被国民党杀害的。……他一口湖南腔,试着跟我的女秘书学北京官话,跟我学英语,学唱英文歌。
8 r& ]' ]6 V6 G- ~7 k' p- t3 W+ g& D0 x1 D5 S; M4 q* W
26岁的吴莉莉是从大城市来的才貌双全的女子。她1937年2月到延安,刚结婚不久。她上过教会大学,英语说得呱呱叫,会写诗,当过学生运动的领导人。她扮演的高尔基《母亲》一剧的主角,轰动延安。当时,延安的妇女们把头发剪得短短的,像男人一样,难辨男女,很土气。而吴莉莉年轻漂亮,皮肤白皙细腻,留着三十年代上海盛行的齐肩短发。她是延安方圆数百里内仅有的两个烫发、抹口红的女性之一,充满了“洋学生”的青春魅力。
9 G+ V! _+ u S, n# i8 k6 }
- |: C5 J+ w J3 T# z3 u% N, Q 毛泽东喜欢具有现代意识的女性。他尊重她们的优点,把她们当作朋友和同志进行交流。( A- e2 Y4 v5 E
6 ?$ O5 {3 R$ F5 T$ w 贺子珍生长在封建思想深厚的小县城,而且长期在大山中闹革命,对史沫特莱和吴莉莉这样的新派女性看不惯,对洋味十足的开放式社交活动也看不惯。她不去参加交际舞会,对毛泽东与女同志跳舞很反感。对此,毛泽东回忆说:“一见到我和女同志跳舞,她就有意见,经常为这事找我吵、找我闹,就这样,闹来闹去,影响了工作。”她对有关毛泽东与吴莉莉有不正当关系的谣传也信以为真。
4 ^$ Q5 ?+ S+ t- E7 l8 d" H2 H8 \2 ?3 W+ R; |( W' w- v$ u4 T- r- A
有一天,贺子珍找到史沫特莱住的窑洞,发现毛泽东与吴莉莉坐得很近,终于按捺不住,冲毛泽东发了火,并动手打了吴莉莉。史沫特莱一拳把贺子珍的右眼打得肿起来,像个大核桃。
, J! R9 I4 P) f- _8 S, l+ {' O8 @% O- F
贺子珍本来就觉得自己文化水平比不上来延安的知识青年,身体又不争气,因此烦恼而自卑。一看丈夫对文化水平高的年轻健康女性特别亲热,无形中冷落了自己,感到特别受刺激和打击,也特别恼火。出于女人守护自己爱人的本能,她做出了女人们常有的举动。4 h9 x. `* i# v
* \3 O3 K( Y# M# A" T) f5 ] 接下来,是夫妻两人之间的战争。毛泽东是党的领袖,他联系的是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友人,而妻子竟打了人家的秘书,这在政治上容易造成不好的影响。病痛缠身的贺子珍更感到不平衡,她认为,她的现状很大程度上都是与毛泽东一起生活造成的。她把青春、生命、健康和爱都给了他。最艰难的时候她陪他度过去了,他竟这样。贺子珍被无端的猜疑所支配,伤心烦恼。
# L% N+ G% g# ]) x
$ @7 v S* M2 M 据说,毛泽东把贺子珍带回到自己的窑洞里后,两人吵了起来,并打了一架。毛泽东抡起一个板凳,贺子珍抓过一把椅子。两个强人,性格都很倔强,谁也不示弱。此后,对于贺子珍的吵闹,毛泽东采取不理不睬的态度,更伤了贺子珍的心。她感到他对她冷漠了、疏远了。毛泽东也很苦恼,这样的家庭气氛影响了工作。# T) e0 H% g3 H6 {" [
0 I- i5 F, y) i9 ~
早在中央苏区的时候,毛泽东、贺子珍两人就曾这样叫板。一次,总前委秘书长古柏扭坏了脚,他的爱人曾碧漪看护着他。毛泽东非常着急,亲自过问古柏的医疗,请来中医给他开了几副草药。毛泽东拿着药,让贺子珍给古柏熬药。当时,贺子珍正在看书,只是答应了一声,一动没动。过了一会儿,毛泽东又让贺子珍去烧热水给古柏烫脚。贺子珍仍然只顾低头看自己的书,没有动。毛泽东感到权威受到蔑视,终于忍不住发了火,冲着贺子珍吼:“你一点也不像个共产党员,没有一点阶级友爱。你再不动,我就开除你的党籍!”
+ }8 m# t, w3 o" s* M7 f5 f5 ~$ |% _+ y( o4 O+ n: g
“你没有那么大的权力!”贺子珍也生气了,反驳说,“我正在学习,这些事情警卫员不能干?古柏的爱人不能干?为什么一定要找我?”她一赌气,裹着毛毯睡觉去了。毛泽东下不来台,但他还是先 “投降”,走过去,对贺子珍说:“好了,好了。我们两个人,一个是铁,一个是钢,谁都不让谁,钢铁相撞,响个叮当。学习要学,同志也要关心。”两人又和好了。
( N9 m3 C; s6 J$ ?) L- a A& n# `( m7 b4 V z4 ^
但这次,事情不那么简单。尽管毛泽东与吴莉莉之间并没有什么,可贺子珍的疑心越来越大。两人不断激烈争吵。有时候,贺子珍把警卫员找去,向他们诉说不平,让警卫员为她评理。毛泽东也并不总是让着她。 C+ G7 I5 e V# q
9 R ^, p! t: r9 e5 R
面对自己感情上出现的问题和婚姻家庭出现的危机,毛泽东相当难过,也很迷茫。他不明白两人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据说,一个夜晚,他到史沫特莱的窑洞里聊天。他突然把世界风云的话题转到爱情上,问史沫特莱是否爱过男人,什么是爱,爱对她意味着什么。5 C; ?' b# ~8 a
0 e& b8 W6 m ~( A# P
爱的话题,早在与杨开慧相爱、结婚的时候,他就不止一次地思考和探讨过。现在,他迷茫了。他想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他该怎么办。- c( J: d" r/ q( z
5 o* z8 d$ ]9 C5 B 面对爱情和命运,人常常就是这样地无法把握自己!4 j/ d6 K Z) G. i" e0 k. H
6 l: ~2 g$ |: A& |# y# t' c 有一天,贺子珍和毛泽东又吵起来了,毛泽东很生气地指着贺子珍说:“我们不能再吵了!这三间窑洞,咱各人住各人的,你走你那边,我走我这边,谁也不见谁,这样总可以不吵了吧!”又说:“你嫌这里不好,你想学习,可以到红大(即抗大的前身红军大学),也可到公大(即陕北公学),也可到苏联去!”
% J0 l' {% h! r: K0 z, l4 s8 Q2 o" ^# |; B1 ~
毛泽东气头上无奈而极端的话,伤了贺子珍的自尊心。贺子珍是个倔强的人。她16岁革命,17岁做领导工作,不到18岁就挎枪上火线,论长相也不比那些“洋学生”差,就是文化低一些,但她那时才二十几岁,还可以学。她对毛泽东与那些洋学生亲近看不惯,也不服气,认为自己没有哪一点不如她们。她不愿因自己无能而被丈夫瞧不起,她要为自己争口气,与那些女性们比比。她负气出走了。
- x& Q0 S. H j Y q/ F
$ N5 V: a/ [$ Q 1937年10月,贺子珍把娇娇托付给奶妈,收拾起简单的行李,一人到了西安,住在中共驻西安办事处。她想从那里转赴上海治病,取出弹片。
@9 d1 J$ ^( V2 _- @$ g
1 C1 a; I+ A3 f" Z# Y+ ^ 本来,夫妻之间产生误会是正常的,只要互相沟通和互相谅解,把事情讲清楚,就可以消除。毛泽东喜欢吟诗诵词,喜欢同吴莉莉等文化人和搞艺术的人交往,是正常的。贺子珍没能理解他。毛泽东也没有好好向贺子珍解释这一点。相反,他忽略了贺子珍的内心感受,忽略了贺子珍外柔内强的性格,也没能真正理解贺子珍作为一个女人的苦衷。如同当年与杨开慧一起生活时一样,他仍是“大男子主义”十足,不理解女人生育的艰辛和痛苦,对贺子珍的苦衷缺乏理解和体贴。他曾对张闻天的夫人刘英说:你为什么怕生孩子呢?你看看贺子珍,她生孩子就像母鸡下蛋那么容易,连窝都没有搭好就生下来了。 [5 t6 @5 U0 }" D* Q; l3 k8 C
0 `7 h% C3 P' w, E% n8 w- E, [
毛泽东舍不得这个家破碎,舍不得贺子珍。大丈夫能屈能伸。他看到贺子珍真的要走,就“软”了下来,以大丈夫的柔情极力挽留患难妻子。他对贺子珍说:“我这个人平时不爱落泪,只在三种情况下流过眼泪:一是我听不得穷苦老百姓的哭声,看到他们受苦,我忍不住要掉泪;二是跟过我的通讯员,我舍不得他们离开,有的通讯员牺牲了,我难过得落泪;三是在贵州,听说你负了伤,要不行了,我掉了泪。”贺子珍无动于衷。他又说:“我现在的情况,同在王明路线时期不同了,我有发言权了。以后,不会再让你像过去那样,跟着我受那么多苦了。”可是,这些肺腑之言,贺子珍都没有听进去。她认准的事,谁也改变不了。
. C- j! F! c' O0 Z# ]' [; N( U, g; g! l( J3 m- l# I& Q
贺子珍到西安八路军办事处,住在东厢房的一个小房间里。里边有两张床。住另一床的张国焘夫人劝她回延安,她谢绝了。毛泽东仍然希望她能回来,写了封信,派警卫员送到西安,并想从那里接她回来。毛泽东还给贺子珍捎去一个小木箱。这个木箱像妇女的梳妆盒那么大小,是毛泽东请警卫员专门钉的。他在里面放上了贺子珍没有带走的日常使用的小东西。其中有一把延安造的小刀,是贺子珍经常切水果和小食物用的。警卫员就要出发了,毛泽东想起这把小刀,亲自放了进去。毛泽东给贺子珍捎去了他希望互相谅解的诚意。但贺子珍仍不回头。她让警卫员给毛泽东捎回一方白手绢,上面写着“从此诀别”四个字。
' D/ N7 o& t: v+ P$ r9 d! n" i" x. i( t- K6 M6 h n
洁白的手绢,向毛泽东宣告他俩的夫妻情缘到此结束,家庭到此解体。
$ p9 ^7 k4 ]) w% h2 w$ |+ ]4 [; z% P
不过,决裂的坚强表态下面,是贺子珍对毛泽东爱怜的心。她离开延安时,从家中带走了他们那条共同盖了多年、烧了一个洞的红毛毯。她怕毛泽东在又冷又潮的凤凰山吴家窑里晚上睡觉着凉,用自己积攒的津贴买了一床新棉被,托警卫员捎给毛泽东。* y2 W# T; K: v i p O) G0 b
5 s' l& a9 o! T0 k+ B 上海在日军进攻下也沦陷了,去不成了。可是贺子珍不想走回头路。她就是这样的倔强性格。10年前,她17岁时,大革命失败了,她的许多同窗好友,纷纷离开革命,嫁了人。而她,偏不肯低头认输,毅然跟着袁文才的队伍,上了井冈山。现在她的这股倔强劲头又上来了,不治好病决不回延安,不学出个名堂来绝不回来见毛泽东。
/ a; S% [' Y- ?
* D/ h( j7 U; D5 _5 @ 她在西安住了几个月,乘汽车经兰州到了新疆迪化,等待去苏联的飞机。毛泽东又一次伸出手来挽留她,托人捎来口信,请她不要去苏联,返回延安去。贺子珍还是没有理会。中共中央给中共新疆办事处来电,命令所有在新疆候机去苏联的同志都返回延安,贺子珍再次拒绝丈夫伸过来的橄榄枝。她终于乘飞机去了苏联。6 z& F$ B) O# Z! G
8 D! M6 @* x9 Q# Q. a 贺子珍到苏联后不久,毛泽东又发来电报,请求贺子珍回延安。从国内到苏联的同志也给她捎去毛泽东的口信,请她回去。贺子珍又回绝了。此时,她已进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这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她不想失去。她想学出个样来,让他们看看。如同当年毛泽东去东山学堂前一样,大有“学不成名誓不还”的气概。* V7 ^8 |1 g$ p4 D6 F4 Y X
0 W1 f9 F8 S9 V1 |2 W% U9 e5 t
毛泽东几乎动员了所有能够动员的老同志、老朋友,利用一切机会去说服贺子珍。他在延安挨着老熟人的训:“一切都是你的错,你要马上给她写信。”他没有向老熟人发脾气,只是听着,什么也不说。几天后,他对老熟人说:“我给贺子珍写了信,但是她不回来。”
+ B6 ^ e# Z7 s4 O2 c
6 p; n5 C" ~5 P2 z( a/ w5 Z" Y 一个苦苦挽留,另一个任性地坚决要走。贺子珍渐行渐远,挥手自兹去。阴差阳错,铸成无法补救的遗憾。
* t) s* K, @: m: `* O; j3 c
! x4 J0 D5 h2 S! @7 K7 m: @ 毛泽东无力回天。他把贺子珍给的白手绢放进盛文件的铁箱子里,从此珍藏起他和贺子珍作为夫妻的历史。作为一个大男人,他还要继续生活;作为党的领袖,他需要安定下来,继续领导全党,指挥八路军、新四军为争取民族解放而战斗。他没有时间带娇娇,把她寄养在当地一户农民家中,然后送到在当地合作社工作的一对夫妻那里抚养,再后来,把她送进保育院。6 E7 j# s! G! T& F( W8 u* t: ~
6 V4 V {+ h# \+ {: q. A2 c
1938年11月,毛泽东与上海来延安的进步青年蓝苹结婚。+ Q- ?! q4 }8 y& ~8 a. [
$ g- ?: F0 F1 [& G- h 1939年,他托周恩来夫妇给在苏联的贺子珍带去一封信:
" B$ J, l0 ^( W
. i; D6 A7 u- ]; h 我一切都好,勿念。……以后我们就是同志了。) i1 o5 o2 }( V1 G9 m; d
! W1 T3 d5 o* ~! M1 F9 C9 m9 W 贺子珍看了信,流下了眼泪。; v- _' ?' ^. ?# A
1 R! F' S; R! H 几十年后,毛泽东在与陶铸夫人曾志谈贺子珍时,满怀伤感:“我同贺子珍还是有感情的,毕竟是十年夫妻嘛!”曾志问:“那为什么要离开呢?”毛泽东说:“不是我要离开她,而是她要离开我。她脾气不好,疑心大,常为一些小事吵架。”“有次一位外国女记者采访我,美国女人开放无拘无束,我也爱开玩笑,我们又说又笑,这就激怒了贺子珍,她不仅骂了人家,两人还动手打了起来。我批评她不懂事,不顾影响,她不服,为此我们吵得很厉害。一气之下贺子珍说要去西安,然后到苏联治病,她身上有十一处弹片。我希望她能回来,写了封信,派警卫员送去到西安并接她回来。但贺子珍不回,却捎回一方白手绢,上面写了诀别信,不久她就去了苏联。”“但我还是挂念着她的,她在长征中吃了不少苦,跟我十年生了十个孩子,年头生一个,年尾又生一个。”6 {# r3 k0 a/ n4 t- S$ ?. J
' Y: k9 O; \: \0 v R4 H7 G
贺子珍在谈到这段历史时,充满了悔恨。她说:“我不怨毛主席,一切都怨我。我当时太年轻,不懂事。我一心只想出去把身体养好,再学习几年,就回来。我还想为党做点工作,没想到事情并不是我想的那么简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