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5-1 09:36: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德生履历
$ [; G/ U a' a7 [% \) Y
2 U3 e6 o* s, ?" @4 f 李德生,1916年生,河南省新县人。1930年参加红军,1931年加入共青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红军时期,任师交通队员、党支部书记,政治指导员。抗日战争时期,在八路军129师任连长、营长、团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及二野旅长、师长。抗美援朝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师长、副军长。1954年任12军第一副军长兼参谋长,次年任军长,被授予少将军衔。1960年毕业于高等军事学院。1968年起历任安徽省革委会主任、省委第一书记、安徽省军区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总政治部主任、北京军区司令员、沈阳军区司令员、国防大学政治委员。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军委委员,第十届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常委、副主席,第十一届、第十二届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中顾委常委。1 r: o( r/ z6 h. l+ ~
a& M7 m8 }/ P: W9 N
武略文韬传家风
5 k% @1 e6 p5 F- p* r2 ~' M4 j- t
9 Z9 ]: _7 M7 r. f( Q0 Z: f. o3 y 一
3 E- d* R- n2 I- l
0 o3 ~7 Y0 D2 i4 j( T 一本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李德生回忆录》,洋洋31万字,详尽记录了将军辉煌的人生。从一个无家可归的山村放牛娃,到成长为人民军队的少将、上将;从一字不识的文盲,到中国共产党的副主席、国防大学政治委员。* ]% N0 j1 N9 F0 x
Q* I! p) |5 N9 K; @" q" N& w6 F$ a- v2 A
0 H4 ^! V* k4 p% i1 i6 z' h# l/ V0 B9 c, D) S0 f- k" H ^
李德生将军的人生充满传奇色彩,充满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我们一口气读完这本大书,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这是一位文武兼备、智勇双全、百战百胜的大将军!也是一位宅心仁厚、德高望重、信念坚定的共产党人!
) g/ E7 U; M3 e* a# K
* p# _; {7 m, y f 李德生与夫人曹云莲相濡以沫,忠贞不贰。他们共生育了六个子女,组成了一个温暖的大家庭。而今,子女们不仅继承了两位老人所追求的革命事业,从文从武,各有所成,而且,也把他们那种爱国爱党、敬业笃学、朴实敦厚的将门家风承继了下来。6 c) g, [1 }- a5 I9 x6 {
- a4 R1 O" \; I# M0 e7 g 李德生戎马一生,经历了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战斗,红军时期的“八庙垭战斗”,抗日战争时的“百团大战”和著名的“响堂铺战斗”,解放战争时期的“千里跃进大别山”,“刀劈三关战襄樊”,抗美援朝的“上甘岭”战役,以及解放后他组织创造的“郭兴福教学法”,对国防事业产生重大影响的预备役部队建设等,这些闪光的业绩,构成了他军事生涯的光辉历程……6 U9 @/ U/ \; V2 X+ W, V* h7 f; \
' L7 {7 f- @# [% @5 g" C4 v6 P
“文革”期间,李德生坐镇安徽,执行“三支两军”任务,他以自己的大智大勇,成功地制止了芜湖的武斗,稳定了安徽的局势,深得毛泽东的赏识。同样,在处理林彪叛逃事件中,他协助周总理运筹帷幄,处变不惊,稳定了大局。这中间他所表现出的政治智慧和坚定的信念,令人钦佩。4 z, I8 \- S: Q5 E9 [6 g( p5 y
" u/ Z- {9 X, J5 Q9 b 李德生说:“贯穿我60年斗争历史的基本信念,是共产主义思想。”
1 ^! ]4 Q, [4 W" G! e4 H! G' Q
) J- u3 p7 F7 W0 N “当战士时,张国焘路线开除我党籍,我三过雪山草地,靠什么,靠理想;当党中央副主席,江青点名批判我,我没有被压服,靠的还是理想。”5 S2 z9 o* s k" ~) H* P& C8 Q
' L5 I; ^% w8 y; n; j0 K
二
4 G7 q( y# J! d& c' E, f- I* O* u
) l, `+ G7 d# E: d0 y 李和平是李德生的长子,和李德生一样,他也是军人出身,打过仗,负过伤。! f7 b5 C. Z1 P$ A D( w5 ^, ]) A
- \9 m( v" R& z! Y/ T 我们在李和平办公室外间的小会客室里见到了他,李和平中等身材,腰板笔直,讲话很有节奏。谈起父亲对他的影响,崇敬之情,溢于言表:“我们不及他的万分之一。”" ]9 C6 h) E) }+ F# x7 o1 N
/ E# a6 K3 t9 _" h6 c5 ~1 c2 L3 L 李和平没能走进大学课堂,他遵从父愿,穿上军装,走进了部队这个特殊的大学,开始像他的父亲一样成为革命军队中的一名战士。
+ y$ o# F7 K1 ]0 U1 P( f; | ?5 i& O( _
但是,读书的梦想却一直埋藏在心底。李和平回忆说:“恢复高考以后,我很想上大学,那时在部队上大学,也还比较容易。”
' ` @3 r8 Q; f' s6 l+ d
, F/ d+ a8 F% e: `2 G 为此,李德生专门打电话给李和平所在部队的领导说:“李和平不能去,他应该在基层好好锻炼,不能搞特殊化。”' R2 l4 S* d" q( v
: L- f: h7 J0 H: U1 Y1 E
李和平说:“其实,那根本算不上是搞特殊化,当时许多人并不想去读书上大学,一是当时基层的学习意识并不很强,不像现在。就像我当兵时一样,那时没有人想去当兵,只是后来到‘文革’期间,因为有个上山下乡问题,所以大家都想去当兵。二是你要上学了,回来以后你的位置就可能没有了,所以大家对上学并不很热心。”
$ j7 v- ?% T1 |0 b9 C, A( b6 x5 X# h0 N9 W( g4 |
李和平在基层一干就是十几年。2 X. D( Y+ M# h3 P0 {' C
+ O4 v0 F9 U+ O5 U
“我觉得社会上可能有些人对干部子弟有些偏见。在前线,真正的高级干部子弟,不管平时他表现的怎样,或者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个别的甚至还有像《高山下的花环》中描写的那样,但绝大部分的人,在当时是挺身而出的,是在用自身的行动和表现,证明自己的基本觉悟和军人价值。实现从父辈身上继承下来的热爱祖国,捍卫祖国的领土完整,保家卫国的精神。这并不是说我们比别人高明,只是我们有这个机会而已。”) {8 m; H$ y3 q; p
5 H" q3 i$ ]- ~/ b& i 摘下发白的军帽
. d! C7 l- H% y1 {+ G; X' ]% y2 D' o' w# d0 K
轻轻走到他的墓前
4 W6 @# N3 K( N* ^) I0 V
' ?5 O) Z7 K- y+ W" l, P 压抑住满腔的热泪; d/ U8 l9 r1 b+ g% w( P8 D
J$ ^ v) D+ A: @
倾吐着激情的语言/ o* P9 Q% v$ @+ v" n
) \) M$ M3 N( h4 ~, X& O8 ?* V5 ~, @
唱起朋友
* t( v; ?+ z. a) x0 |2 k) L
% l9 s% ~) |* q( R! d 寄托我们深深的怀念! a$ c4 G1 ^& L3 Z( b$ I
# O$ R3 a4 ^/ x7 R* L8 S
……
) ~" O9 M# R! c5 |- H- C. I1 }1 B' w- g; X% }8 P' ]/ L
这是“文革”前后在青年中流行很广的一首诗中的头几句,这首诗没有署名,没有作者,但却在年轻人中广为传诵,就像山坡上那一排排烈士墓,人们也许根本记不住他们的名字,但人们却不应忘记他们为祖国所做出的奉献和牺牲。就让我们用这首无名的诗,来向那些无名的英雄献上我们的祭言。
& }/ W% k$ r( v {0 [; ]3 @" D' q. \# C' I# q$ I5 |
三5 M6 [9 O. g+ W* \$ J; ]
H4 k: q& u2 P+ e& K& W% K6 q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授衔,战功卓著的李德生,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又被授予上将军衔。一个穷山村出身的放牛娃,就这样步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的行列。这其中除了他在战争中军功显赫之外,他在和平时期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求学意志,也非常人所及。这也就不难理解,李家虽是将门,但却屡出学子的故事。在他的六个子女以及孙辈中,有学士,有硕士,也有博士,几乎人人都受过高等教育,学有所成。从“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到“义方既训,家道颖颖”,家风育学风,这不得不让人对李家刮目相看。
; H' H, P1 m- F7 W% ^- n2 G% w/ a; k7 H1 p
毛泽东曾断言:“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2 v( i; r, j5 H. h( G
! t2 I9 @( s, s7 `% z6 i, Y
酷爱学习和善于学习的李德生成为全家人学习的榜样。在李家,学习成为第一要务,身为将军夫人的曹云莲老人家,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认真“督学”。
4 |" U1 N/ Q' J5 A' f. P* n' m2 ~" r4 [ v( h
“谁不努力学习就罚站、检查、反省,”曹云莲笑着说:“也打孩子,但一般打的不多,
! T, [) m5 `6 r+ o
5 Q; ^' f- Z& a: t* v1 m0 J% `
$ u- B8 L# N" t0 J. h8 T& K主要是罚站。这是我发明的。李德生顾不上,有时候还给他们说情。”
% u1 W; O7 o% a- p2 v+ x) g9 J) J0 n
谈起四个女儿,曹云莲老人家很是自豪:“四个女儿有三个是学医的。”2 C, s; U% U" f9 x3 u& f
4 P5 y! |. q1 ^ i' i8 P 在李家四个女儿中,只有小女儿李优优不是学医的。6 Y; n3 Z4 i* f: k, M' K% q6 s; `1 m
* M2 e1 G3 ?. L/ J3 c- \ 李优优肤色白皙,性格文静,她毕业于北京语言学院法语专业,“文革”后,第一次招考公费留学生,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公派留学生,在法国留学三年,学习法国文学。 ~) J6 n3 r! \, Q( Q5 n
7 x/ u z- K$ H6 z; u/ |1 n
和现如今的许多留学生们不一样,李优优的留学生涯要清苦许多。! z2 O" `7 U# I0 |- W
" s: b5 A2 y1 G; p
我们问她说:“你出国留学,家里没有资助点费用?”0 {, E* }1 D+ y; K
: D" ^; K' A, d# K7 x4 W ^ 李优优说:“他们一分钱没给我,他们也没有钱,我们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革命者家庭,他们俩当时的工资还没有现在刚毕业的大学生高,哪有钱资助我去留学呀。”8 X# T2 z' X3 `) b2 `0 D8 M$ ~
5 h9 n) o* D% N9 P' P4 z. z
“我们是和法国政府交换的奖学金项目,法国政府给我们有奖学金,但这笔钱不发到我们手里的,一个月只有25法郎的零花钱,主要用于买些牙膏、毛巾等日用品。”
/ F+ {& m4 ]: F) ?* K$ v+ z! _5 l
! H5 w# z- {, j( ~0 f; e 孝顺的李优优不仅没有花父母的一分钱,而且还省吃俭用,给父母带回一台彩色电视机。
- u& Z: O) ?" T8 H
' y- q/ t" f6 y/ V" b" v “父母给你写过信吗?”
+ U4 W, G2 e0 T E+ \/ x* r0 F' i( o/ N1 f. O/ m4 @
“写过,我们当时不在巴黎,那时也没有电子邮件、传真、电话,只能写信,而且只能通过外交信使,所以通信也很有限的。爸爸工作很忙,一般都是我妈代笔,他们在信里反复嘱咐:要好好学习,珍惜时间,做人要做好人,不能对不起国家,不能对不起人民。”
- Q4 e7 |4 d) c' `! [. ~& f4 c) R+ ?, g6 ^2 N. x# W
李优优遗憾地说:“我们住的是学生公寓,放假时就要搬出来,由于经常搬家,居无定所,他们给我写的信都没有保留下来。”4 w/ G! ^/ Q9 R- L5 P5 E7 x6 ]+ h
4 q' @1 @. Y6 a8 X2 p: P “你和父母讲过这些吗?”* a& e. }0 ?# I4 Y/ f
. T& K, u1 O. Q “没有,我基本上都是报喜,告诉他们学习、身体各方面都好,过去父母亲他们的学习条件更差,比起他们我们不算什么。我们那一批人都很用功,很辛苦,没有游手好闲,遛遛逛逛的,一方面考上不容易,二是要对得起国家呀,国家还要付钱的。”, j! `1 \% B0 X# ^
1 ^" \: i5 p' r7 V
李优优说:“你学的是人家的语言,在同等的条件下还要和人家竞争。不努力咋行?我们晚上几乎没有12点以前睡过觉,早上还要上课,全靠咖啡撑着。对我们这个家庭来说,父母要求的就是只能增光,不能抹黑,只能干好事,不能干坏事。”
% V d7 Z- y' `6 Q4 J* B: _$ G+ o6 A6 q/ N
“是不是你的家庭让你感到有压力。”1 N; }2 `5 C3 g1 v6 o! x, I0 ~
* _& c0 q; `. {2 z0 L5 n/ R
李优优含着眼泪说:“你说是压力,可我们从小就是这样,它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它渗透在血液骨头里。我不觉得是压力,你出去不是风光去了,你还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家庭,背后有我的爸妈,我不能对不起国家,对不起人民,不能给家庭抹黑。”; ]5 [- l4 C2 q u5 H4 w! o4 }* z
8 N3 C2 Z# {. ^; [$ D/ W 李德生曾说自己一生是与书为友,与书为伴,他给女儿的传家宝,不是金银财宝,而是一本字典。
% `( c. H) v0 ?& y6 i4 V2 z' F: v5 Z; W' Q1 c
四
1 c3 S) {+ G6 Y9 m; W
. S* [7 G1 K. U: p 古人曾讲:“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儿孙”,就是要求做父母的作风要正派,思想要纯正,言行要为儿孙做出表率。
9 H+ H' V7 r8 y- X5 A( a9 |. q* N! A
“文革”期间,奉命平息安徽芜湖武斗事件的李德生讲过一句很深刻的话:“我们解放军支‘左’不支‘派’。”
( G8 D- e0 m0 M" z; G# R6 l2 ~7 Y/ z; A0 ]5 {
真正的共产党人,是有着钢铁般意志的人,他们为了理想和信念,可以抛头颅,洒热血;也可以“泰山压顶不弯腰,无故加之而不惊”。这种精神与封建社会所谓“大丈夫”的能屈能伸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3 ] B3 @7 \: ?! S$ K1 e1 k) u7 T$ A+ R2 ^$ y7 \1 D- L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四人帮”被粉碎后,历史还给了李德生、曹云莲、李南征一个公道。
! d8 m' Q' O# i& d& z3 [7 M* t0 M6 w- d
五
! G& Q3 ^: X) `( w
, [' g: H( ?; ]' a% Q6 r* j 民族英雄林则徐曾给子孙留下一副对联:“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 E1 ^7 N, }0 d
; n9 u2 {% ?! h+ ~* ~5 B2 E 百年忠告,言犹在耳。; Q" M2 x3 ?8 i# \! ]
) J- C) I3 s, o4 t 李和平说:“父亲对我们最大的影响就是教会我们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做一个宽厚的人,做一个忠诚于党和国家的人。”
1 r! f! o* z, P! q( U, d% |& q/ v6 }
* m _( l6 f8 Y0 u% a1 h2 i 李优优说:“在我们家,言传有,更多的是身教,他们自己做事就是这个样子。潜移默化的,我们也学着他们的样子,做个好人,忠于国家,忠于人民。”- M& ]/ e% x' j+ [: g7 U. M5 o
: V: m5 K0 b4 x9 |; ` 曹云莲老人家欣慰地说:“我们的孩子都是很听话的,工作上都能认真负责,不管在哪个单位,没有一个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 k( N' R& E: J$ G! T* q
7 C2 W' I/ \8 {( N8 Q 老人家的话语简单而朴素,但是,说明了身教胜于言教的道理。
1 ^3 U3 r. O' B: @7 Z
, t L H0 N" t& U% O1 Y 党有党风,民有民风,家有家风。家风,就是家庭成员间的言传身教。对于李和平和他的弟弟妹妹们来讲,忠诚于党的事业,热爱祖国的信念,是他们从父辈身上继承下来的精神血脉,这种信念不会因工作环境和地域的变化而改变,也不会因为工作性质的不同而放弃。因为,它是侵入心灵和肉体的基因,它时刻在提醒着你,不要忘记一个革命者的责任,不要 忘记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