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iceinsummer

红色家庭亲情往事:家风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5-1 09:30: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万里履历0 y* B: [, b, S# j: Z0 s

: {. h, I2 b7 m8 m8 s/ K( X4 f* [0 n  万里,1916年12月生,山东东平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东平县委书记,泰西地委宣传部、组织部部长。1940年后任中共鲁西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冀鲁豫二、七、八地委书记。1947年后任中共冀鲁豫区委委员、秘书长,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财委副主任、经济部部长、建设局局长。
9 }# g+ W$ c4 y1 ^+ J3 X. r# h
+ X5 A3 |) |9 Q1 A# C. V  建国后,历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副部长、部长。1950年6月—1954年9月任西南军政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1952年11月任中央人民政府建筑工程部副部长。1954年—1955年4月任国务院建筑工程部副部长。1955年4月任国务院城市建设总局局长。1956年5月—1958年2月任城市建设部部长。1958年3月—1966年10月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1958年8月—1966年6月任北京市副市长。1959年9月—1977年11月任北京第二至四届政协副主席。1973年5月—1975年1月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市革委会副主任。1975年1月被任命为铁道部部长。1977年6月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1978年1月—1979年12月任安徽省革委会主任,兼任省军区政委。1980年4月—1988年4月任国务院副总理。1980年8月—1982年5月兼国家农委主任、党组书记,1982年9月在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1982年当选为中共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1987年当选为中共第十三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88年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 Q4 R$ I2 k: D& x
! ?, ~/ s7 t' o$ ]8 A. \  1986年荣获“奥林匹克勋章”金奖。1993年6月被世界桥联和北美桥联授予主席最高荣誉奖和世界冠军金牌奖。曾被美国马里兰大学授予公共服务荣誉博士学位,被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授予人文学荣誉博士学位,被加拿大里加纳大学授予法学荣誉博士学位。现担任中国网球协会和中国桥牌协会名誉主席。
( Q# H- b, ?3 L% R
. C! B' D5 x# J& `( s0 Z; N  w[ 本帖最后由 iceinsummer 于 2007-5-1 09:31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5-1 09:33:12 | 显示全部楼层
齐鲁之风 熔铸万里& H& W9 Q% E! k/ @, M

* \4 a- O% G/ c( |( v6 r1 ~   一( Y+ V; _* Q4 F# ^# a

3 c, T. n1 r  m+ ~% j$ _$ f! @  一夜春雨,净洗京城,这是北京一年中最美的季节,也是中南海最美的时节,清晨、清风、青绿,一路静谧。
) X/ [/ U5 B9 E% \- n
0 A& \, Q; w1 B! \( F3 k# j  万叔鹏怕我找不到,专门到门口等我来了。这个小院,原是朱德同志的住所,紧邻毛主 ' ^) V. T6 t$ ?+ e1 B

. K  g5 B4 k2 _% p ; C- f9 E2 f3 O; W, [1 Z! z; t% B
席旧居“丰泽园”。此时,院子里的两棵玉兰开得正艳,那三棵有名的香椿树也已悄展芳容,花茎、菜畦,房前屋后,绿意盎然,生机一片。和眼前的环境相比,这所房子显得很陈旧,门窗、廊道一看就是多年前的东西,有的外墙体还有明显的裂痕。万叔鹏不好意思地说:“房子太旧了,有的地方墙皮都脱落了,这么多年,一直这样。”4 y: U6 {! n  V4 a" }

$ Y, C- V  d$ ^  这个简单清静的小院,名叫“含和堂”,是原全国人大委员长万里同志的住宅,万叔鹏是万里同志的第三个孩子,也是惟一的女儿。9 O/ B, ?8 f  ^/ P; q' M

; {- s- ?3 {3 J# b               二
% Q2 a0 q9 e* k: S
9 c) i8 w4 l! S% U2 S3 h5 V  很多年前,因为工作的原因,我曾采访过万里同志,那时,给我留下很深印象的是,万里个子很高,山东口音很重。许多年过去了,当我再次见到他时,89岁的万里留给我的印象依然是个子很高,乡音依旧。
: T: m9 ~; `. \" G( q. `. G
% ?* Q# m# {1 _4 F  万里,原名万明礼,1916年出生于山东东平县的一个贫苦农家。1936年,20岁的万里,在山东曲阜这个圣人之乡,宣誓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了他追求理想,追求革命的战斗生涯。' ?3 E7 b( s' c$ g
6 {! Q1 K- l7 e& A/ {6 I( L! A
  1975年1月18日,在全国人大四届一次会议上,59岁的万里被任命为铁道部部长,此时,他已是一个有着39年党龄的共产党人,也是在“文革”中几经沉浮的老干部了,此刻临危受命,他面对的是比战场和工地更为复杂的局面,因为这是一个“呼吸立成祸福、喜怒邃变炎凉”的特殊时期,党内政治生活的不正常,正在危及着党的事业和经济工作。而此时的中国铁路,正处在半瘫痪的状态,党性丧失,派性作祟;指挥不动,调度不灵。号称是大动脉,却不通不畅,恶果已经波及整个国民经济。
. B/ |8 d5 k% j7 s; y+ _# v7 d$ z4 ~+ f% y
  万里不自觉中又一次站在了风口浪尖上。8 Q- v3 _! ?( U; S% p- ]' @
& c$ `. _9 n2 T. s& K! g
  面对危局,万里没有让党中央失望,他以一个政治家的敏锐,牢牢地抓住问题的核心,他认为:派性问题是政治问题,不解决派性斗争,铁路复兴无望。很快,在他的主持下,中发(1975)9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关于加强铁路工作的决定》经毛主席审阅后,下发实行。4 f% N7 t) L3 V% E4 |0 c+ `; h0 ^
+ e, Z, M& W" Y* s- J
  随后,万里携令出京,他以政治家的魄力和果敢,一战徐州,再战郑州,三战兰州,用霹雳手段,果断清剿各种派性力量,拨乱反正,迅速打通陇海、京广、兰新等铁路枢纽。半年过后,铁路正点率大幅上升,秩序逐步恢复正常,正像毛主席评价万里的一样,铁路开始“日行万里”,成为邓小平治理整顿的“开路先锋”。而万里作为党内一位杰出政治家的形象业已深入人心。5 l/ W+ n7 L" i0 ?; J
9 ]+ W; W5 B5 D$ w9 i% d; n
  1977年6月,第二次打倒又重新站起来的万里离京,他被任命为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省革委会主任、省军区政委,开始主政安徽,由此也掀起了他政治生涯的第三次战役。
4 v* J1 r; k3 H& E9 c7 _2 J& W/ Y& ^% `/ g1 h- G1 X
  此刻的江淮大地,正值百废待兴之时。万里一头扎进基层,半年走了3000里路,了解民生,倾听民意。腊月二十三,他来到淮北阜阳一个农村,看到农民临近年关,却在为没有一两白面,吃不上饺子而发愁,万里震惊了。他难过地说:“我的老家东平离这不远,在我们那里,就是在旧社会,穷人过年也要吃顿饺子,你看《白毛女》里的杨白劳,穷成那样,过年了也要给喜儿扎根红头绳,也要吃顿饺子呀!”
, V) F1 H) g( U8 i; v
+ X1 z- i  N# J  眼前的景象深深地刺激着万里,也引起了他长久的思考,昔日“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富饶之地,竟然凋敝至此,原因何在呀?
' j& ~& j! E$ c/ M/ P5 P8 t! d1 K; P. [* O; B5 M( Z% Z5 o
  “民以食为天”,这是历朝、历代统治者都深明的道理,然而,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吃饭问题一直是中国最大的政治问题,当代共产党人在经历了多次的反复之后,开始紧紧地抓住了这个最大的政治问题。万里自觉地站在了潮头,以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气魄和责任感,义无反顾地推动了这一历史使命的完成。
) G: [8 `$ D' r/ u* ^3 K
* i- L9 b  m! U; T  万里政治生涯的“三大战役”,是他人生的华彩乐章,“三战三捷”既彰显了他的魄力,也成就了他的人格。
& _) }; E/ ~2 b* l& a& A
1 p! [/ K; J% Y1 T% f7 @1 I$ N+ _5 u  长子万伯翱说:父亲心中始终想着人民,他是一个有着坚定政治信念和理想的人,他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是绝不会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而变,他是始终如一的。我们全家人都很钦佩他的政治操守。: @) R/ G1 b/ S- b0 c
) ^3 `  B- ?8 |6 N/ ]+ {
  他说:“我爸爸是一个坚强的人,一个敢于承担责任的人,一个有着英雄气概的人。”
; F9 }4 F1 {2 N- O$ `2 U" h# i
( _: |# H$ z6 S" L: t               三- ~4 j8 b" s6 e) f# g; d
" S% c1 X. C7 Z
  1993年3月31日,万里从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岗位上退了下来,一位为党的事业奋斗了60 多年的共产党人,开始淡出人们的视线,开始过上平静的退休生活。
& r$ V1 e* P2 m8 g! v1 ~- i  万里退休后的生活很有规律。每周的活动可归纳为“三打、两看、一接见”,即打桥牌、打网球、打高尔夫球,看文件、看报纸和接见客人。这样一周下来活动安排得满满的,生活充实而有节奏。
% g/ ]' Y* l, n. j) A3 [3 f# O5 F+ A2 J  n- h
  万里爱打桥牌,牌技也高超。有一次,他和荣乐地搭档,在所罗门世界桥牌通信比赛(在世界各地同时有十个赛场)中,打出了妙张,因而获得世界亚军的称号,一时成为中国和世 8 K9 h' R3 i' i3 N' I* ?
5 @& e8 {$ r- Z4 j2 {9 [

  W6 d1 ]* A6 Z9 K8 W界牌坛的佳话。
. E5 F. ^3 b  X6 u9 w/ y! u- V5 `! m; V0 X7 E
  万里的另一大爱好是打网球,他打网球的历史是从山东曲阜师范学校上学时开始的。。
( y* j+ G) _  w( }" F/ H# f& e% t/ y0 r$ {5 t* `& E! Z% N8 P
  万里说,打网球使他保持了旺盛的工作精力;网球场上攻防千变万化,是培养人判断力和勇敢顽强的工作作风的最好场所。
1 a1 {' a- ?2 Q8 H+ U) \$ q# x/ o: E2 k0 I# E
  事实证明,一静(桥牌)一动(网球)成了他健身的法宝。时至今日,年近90的万里依然坚持每周打一到三次网球,看着他充满活力地在场上跑动击球,你很难想象这是一位耄耋老人。# w+ m7 \. _( n& u' G" B( v
* `6 i6 Z! j2 c! A
  万里经常自豪地对来看望他的同志说:这两项运动都要打到90岁再说。" X! b" m: W  l0 ^% m

) M1 N/ [9 E. w, x; A. Z' ]0 G  淡出政坛的万里保持着一种平和的心态,过着平常的生活。0 j1 S8 [! Z' F) w, N

: M" ]: I5 z+ d7 d  万里生在孔孟之乡,自幼受到严格的传统教育,书法颇有心得,在职时便常有单位和个人慕名求字,对此他是一概拒绝,退休后,更多的人想来找老领导索字,他还是一概拒绝。2 p! A( c) r! Z- Z
% O/ f4 g& c* h+ A) @- R
  不过,也有例外的时候。一次,万里到大连的一个小岛上参观,看到岛上那种艰苦的环境,看到守在小岛上的工作人员那种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他主动向工作人员要来纸笔……3 ?. T% H- p5 s  k

3 }6 j( n0 _" [' i0 S% t, e  万里最反感的就是“扰民”,在任时他就喜欢轻车简从下基层,对兴师动众、前呼后拥的做法极不赞成,退休后更是这样,有时到下面去,当地的主要领导都要来看望他,这让他很不安,他说:“你们都很忙,我现在是个闲人,不要因为看我影响工作。”
( B* j, U% W8 h3 M  @9 X( x& H9 p
2 X0 i/ q) l6 p2 a9 w  万里喜欢和大家一起打网球,喜欢和全家人一起去吃饭,共享天伦。
% e: l. ^1 T) u* \" R3 @. V7 v% a/ `* w( y8 {
               四' @% u" U' n7 o( i' W0 P

4 A5 U& K; f- O' \3 q( ~  走进万里家中,家具是旧的,床也是旧的,沙发还是那种过去机关里常见的,套着灰布套的那种。
4 n$ ]( T4 i3 P$ v
# R" b: s* I# T4 X  在中国人的心中,家永远是一个特殊的地方。
' A* A: J' F: R& b4 _  F) T/ J" o# N* q$ B
  边涛,原名边其馨,山东长清人,也是师范毕业。1937年边涛就参加了抗日部队。1940年,20岁的边涛和中共山东运西地委书记万里结婚,此后,两人携手走过了63年的风雨历程。
0 {( h3 Z4 C+ O- _9 w* z* ]  T& a$ U+ N, @. y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2003年10月23日,边涛去世了,87岁的万里难抑悲情,他久久地站在妻子的床前,一边流泪,一边自语:“你走了,我怎么办呀?!”匆匆赶到万家吊唁的李瑞环同志见此情景,也不禁为之动容。9 ]6 h6 _$ p+ K' Z/ g  d5 Z( A# ?
% n# O$ \$ _) g6 r' b
  在万家,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孩子们要轮流在家陪着万里,主要是怕万里寂寞。) l- B  b4 \) C% j  ]1 |
- w# P+ T  v9 z' s: O6 T; Y* o" w6 E
  万里每天的生活很有规律,早8点,中午12点,晚6点是规定的吃饭时间。' e( N6 @# x- W" @

% M9 o& E7 z; y              五
8 ~, \* [& z9 a; L' R# z6 u
( C# t+ m  G; C- k  国家体育总局人力资源中心位于北京市崇文区体育馆路9号,和著名的体操中心、登山协会在一起。万里的长子万伯翱退休前是人力资源中心的主任,他现在还担任着中国网球协会副主席、中国奥委会委员等职务,因而,我采访他时,他的办公室还在这座灰色的大楼里。; X/ E0 N/ W. b, W

5 C/ q' a- Y- \  外界都说万伯翱有名声,人缘好。进门时,保安问我找谁,我说:“找老万。”话音刚落,年轻的保安和旁边一个不年轻的妇女异口同声:“四楼,最里的一间。”
8 f/ |! o- p5 w  g% F1 c  _* }0 L5 N  x4 x% L1 q4 S! u/ l. k
  我在他办公室坐了不到半小时,先后就来了三位慕名求书的,其中两位来自河北,一位是体委机关的,万伯翱签名送书,很随和。可能是由于长期坚持户外运动的结果,万伯翱显得黑、瘦,但很精神。
: c1 |6 f) w% I0 f- {
) c, \, v& R; B: H) f+ @  万里对孩子们有两个基本的要求:一是要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二是要自立自强。万伯翱对此体会尤深。! y: W' o& s; V4 F: \, N7 U  `/ A* X
( L8 d0 W* R; ^$ q4 f
  万伯翱从小活泼好动,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上小学时不懂事,是捣蛋大王,讨人嫌。想打人就打人,想骂人就骂人。”& `' g$ n+ \5 h3 ~, n( F
3 `/ \. y' p3 r3 u: c& a( V7 b3 Q& p
  如今,提起万伯翱,人们记得的不是他当过什么“官”,而是记得他写过什么“文”。% y: u7 @% G' N, `( D2 D
" U" U; Z+ J( a0 z$ M5 e
  国学大师陈寅恪诗说“自由公道文人笔,最是文人不自由”,因为,要写好文章,不仅要有爱,而且,更要有天下为公的责任心。万伯翱二者兼得,因而,文章自然不同凡响。. B/ I1 t, D& `. A4 l( P$ c$ f

3 ?# P# ]9 z" F! O* D8 N  著名作家苏叔阳把万伯翱称为“阳光男孩”,说他:“坦荡、诚恳,没有架子。”
: X+ Q# H6 a$ W) q! s' s) E
0 W9 M& [/ [. Z0 F. b% _9 l6 V  作家曹禺说:“伯翱不像一般高干子弟那样剑拔弩张,张牙舞爪。当然,那些人可能更有本领,但我始终还是喜欢伯翱这种具有中国淳朴民风的类型。”
5 w- d0 e# ]& G+ z2 q/ _+ l8 e: W/ {  \3 X9 I( `/ L/ U0 m, ?. \
  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光英说:“万老大很不容易,他把自己《四十春秋》的稿费46000元都捐给了中华文学基金会,他达到了一个无我的境界。高干子弟的毛病在他身上竟然没有,这是很可贵的。这和万里教子有方有关系。”
6 ]: e6 v+ x4 M% V% V3 }
/ F+ V; a; x# J* z% C) T  贺龙元帅生前曾说:“万伯翱是干部子弟的榜样。”
" N0 D  h' ]$ a. z& d
8 x+ o1 X1 \7 u5 E  如果让我来评价万伯翱,我觉得他是一个很本色的人,一个大方之人。& h( N/ M, T! j3 m4 O# `4 ]% J

: i$ I' i+ i5 Y  对孩子们的选择,万里不置可否,但他绝不允许任何人,利用他的影响牟利。退休后,孩子们经常想带他到外面走走,散散心。有时请他到外面参加活动,万里一定要问清楚,谁
* i9 {) G- K4 g( x! w: c   S; Y; [: B( Z. S+ g, i5 g

$ a7 p) Q6 ]4 A% G$ i2 o6 r, e  ^. P请的?谁参加?如果有陌生人他就不会去。即便是老朋友、老熟人在一起,他还要告诫别人说:“你们要警惕,他们几个已经下海经商了,不要被他们利用。”惟恐孩子们利用自己的影响,做什么事情。
+ V5 ^- f& [6 k# `; C1 a
( u& B. O2 i( d- H) [$ R  万叔鹏说,我们家的人,都知道他这个习惯,我们也从没有想让他帮助我们做什么。
) e9 R; ~  m, z2 v+ l
  b, |3 h! f' o/ `  六
' @& p5 e# X5 r4 Y5 k: J/ }
. ^& T7 t$ h: M" I4 J  女儿万叔鹏是个清晰而透明的人,讲话快人快语,做事雷厉风行。
+ N, D: [- o8 [2 {: F2 ?& [
, y$ T2 X" t6 ^8 `$ x* X/ y8 c' H2 p  万叔鹏说,父亲是个很执著的人,在政治上,他一直坚持自己的信念,认准的事情决不退缩。有一次,我和妈妈说他不懂得随风而变,是“二杆子”,他生气地说:“原则问题不能让步,这怎么是‘二杆子’呢?”在生活上,他不喜欢搞排场,凑热闹,有时固执得让人很尴尬。记得他还在当副总理的时候,一次到外地视察工作,一下车,当地领导把他迎进了一家餐厅,准备宴请他。结果他当时就火了,一言不发,拂袖而去。$ ]/ L& ^7 x% W# o& J% v& o1 Q+ f

. @( _( W4 S( e  `+ Y1 a9 n" t  “文革”开始后不久,万里就被打倒并被关进北京万寿路的一所特监。万叔鹏也由一个革命干部子女,一下子变成了黑帮子弟,学校里到处都贴上了“打倒”、“批判”她的标语,她被限制自由,被造反派关押起来。这时,身陷囹圄的父亲给她写了封信,万叔鹏说:“信中的大部分内容我已记不很清了,但是,有两句话我始终没忘,爸爸说:‘我相信你没有任何问题,因为我坚信,有什么样的父亲,就有什么样的女儿。’他的这番话,给了我巨大的力量,使我坚持下来了。”5 y( |# g& \2 Z! {
/ ?/ r7 h& j! o4 I; w; u
  七
* P3 @( f/ b, R8 o
9 Y: U$ ]' J: ]2 V4 _+ a! U7 F9 \  勤俭持家,这是几乎所有中国人的治家理念。万里一家三代同堂,奶奶像传统的中国家庭妇女一样操持着家务,带孩子,缝洗衣服。
4 c' V* b+ i" u  C% V1 K' {2 B8 \; R+ s+ j7 r- P, S& Z; V# \
  万里一生淡泊名利,知足常乐,当代几位大画家像李苦惮、蒋兆和、李可染的住房问题,都是万里帮助解决的,但他从未向他们伸手要过一幅作品。孩子们记得20世纪60年代,他自己屋里挂的倒是水刻木印的仿制徐悲鸿和齐白石的作品。
" T0 v" G1 A9 P7 X& P
& W& L; Q7 }; P4 D. C+ Z( r  在中南海,万里家中有两个名气很大的东西,一个是院子里的小菜园,另一个是院子里的三棵香椿树。
! \) m' f8 V6 T* M" |: ?
1 J/ h6 Q6 C# Z( r5 S  父亲被“四人帮”迫害关押了两三年,直到周总理主持了四届人大,小平同志在中央主持工作时,才将年富力强,渴望为人民工作的他,任命为铁道部长。那时真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 M) a5 F. S# J& a2 }2 f7 ^# x( ^( D( l- ~
  1976年春批邓时,老爷子第二次被打倒,老奶奶担惊受怕也去世了。粉碎“四人帮”后,1977年父母调到安徽工作,那里的住处没有了香椿树,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父母又调回北京工作,中南海新院子里又神奇地出现了几棵香椿树(有两棵可能是妈妈请人专门移过来的),从此,每年春天全家又恢复吃香椿和腌制香椿芽咸菜的传统小高潮。
 楼主| 发表于 2007-5-1 09:36: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德生履历
$ [; G/ U  a' a7 [% \) Y
2 U3 e6 o* s, ?" @4 f  李德生,1916年生,河南省新县人。1930年参加红军,1931年加入共青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红军时期,任师交通队员、党支部书记,政治指导员。抗日战争时期,在八路军129师任连长、营长、团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及二野旅长、师长。抗美援朝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师长、副军长。1954年任12军第一副军长兼参谋长,次年任军长,被授予少将军衔。1960年毕业于高等军事学院。1968年起历任安徽省革委会主任、省委第一书记、安徽省军区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总政治部主任、北京军区司令员、沈阳军区司令员、国防大学政治委员。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军委委员,第十届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常委、副主席,第十一届、第十二届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中顾委常委。1 r: o( r/ z6 h. l+ ~
  a& M7 m8 }/ P: W9 N
武略文韬传家风
5 k% @1 e6 p5 F- p* r2 ~' M4 j- t
9 Z9 ]: _7 M7 r. f( Q0 Z: f. o3 y               一
3 E- d* R- n2 I- l
0 o3 ~7 Y0 D2 i4 j( T  一本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李德生回忆录》,洋洋31万字,详尽记录了将军辉煌的人生。从一个无家可归的山村放牛娃,到成长为人民军队的少将、上将;从一字不识的文盲,到中国共产党的副主席、国防大学政治委员。* ]% N0 j1 N9 F0 x

  Q* I! p) |5 N9 K; @" q" N& w6 F$ a- v2 A

0 H4 ^! V* k4 p% i1 i6 z' h# l/ V0 B9 c, D) S0 f- k" H  ^
  李德生将军的人生充满传奇色彩,充满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我们一口气读完这本大书,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这是一位文武兼备、智勇双全、百战百胜的大将军!也是一位宅心仁厚、德高望重、信念坚定的共产党人!
) g/ E7 U; M3 e* a# K
* p# _; {7 m, y  f  李德生与夫人曹云莲相濡以沫,忠贞不贰。他们共生育了六个子女,组成了一个温暖的大家庭。而今,子女们不仅继承了两位老人所追求的革命事业,从文从武,各有所成,而且,也把他们那种爱国爱党、敬业笃学、朴实敦厚的将门家风承继了下来。6 c) g, [1 }- a5 I9 x6 {

- a4 R1 O" \; I# M0 e7 g  李德生戎马一生,经历了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战斗,红军时期的“八庙垭战斗”,抗日战争时的“百团大战”和著名的“响堂铺战斗”,解放战争时期的“千里跃进大别山”,“刀劈三关战襄樊”,抗美援朝的“上甘岭”战役,以及解放后他组织创造的“郭兴福教学法”,对国防事业产生重大影响的预备役部队建设等,这些闪光的业绩,构成了他军事生涯的光辉历程……6 U9 @/ U/ \; V2 X+ W, V* h7 f; \
' L7 {7 f- @# [% @5 g" C4 v6 P
   “文革”期间,李德生坐镇安徽,执行“三支两军”任务,他以自己的大智大勇,成功地制止了芜湖的武斗,稳定了安徽的局势,深得毛泽东的赏识。同样,在处理林彪叛逃事件中,他协助周总理运筹帷幄,处变不惊,稳定了大局。这中间他所表现出的政治智慧和坚定的信念,令人钦佩。4 z, I8 \- S: Q5 E9 [6 g( p5 y

" u/ Z- {9 X, J5 Q9 b  李德生说:“贯穿我60年斗争历史的基本信念,是共产主义思想。”
1 ^! ]4 Q, [4 W" G! e4 H! G' Q
) J- u3 p7 F7 W0 N  “当战士时,张国焘路线开除我党籍,我三过雪山草地,靠什么,靠理想;当党中央副主席,江青点名批判我,我没有被压服,靠的还是理想。”5 S2 z9 o* s  k" ~) H* P& C8 Q
' L5 I; ^% w8 y; n; j0 K
  二
4 G7 q( y# J! d& c' E, f- I* O* u
) l, `+ G7 d# E: d0 y  李和平是李德生的长子,和李德生一样,他也是军人出身,打过仗,负过伤。! f7 b5 C. Z1 P$ A  D( w5 ^, ]) A

- \9 m( v" R& z! Y/ T  我们在李和平办公室外间的小会客室里见到了他,李和平中等身材,腰板笔直,讲话很有节奏。谈起父亲对他的影响,崇敬之情,溢于言表:“我们不及他的万分之一。”" ]9 C6 h) E) }+ F# x7 o1 N

/ E# a6 K3 t9 _" h6 c5 ~1 c2 L3 L  李和平没能走进大学课堂,他遵从父愿,穿上军装,走进了部队这个特殊的大学,开始像他的父亲一样成为革命军队中的一名战士。
+ y$ o# F7 K1 ]0 U1 P( f; |  ?5 i& O( _
  但是,读书的梦想却一直埋藏在心底。李和平回忆说:“恢复高考以后,我很想上大学,那时在部队上大学,也还比较容易。”
' `  @3 r8 Q; f' s6 l+ d
, F/ d+ a8 F% e: `2 G  为此,李德生专门打电话给李和平所在部队的领导说:“李和平不能去,他应该在基层好好锻炼,不能搞特殊化。”' R2 l4 S* d" q( v
: L- f: h7 J0 H: U1 Y1 E
  李和平说:“其实,那根本算不上是搞特殊化,当时许多人并不想去读书上大学,一是当时基层的学习意识并不很强,不像现在。就像我当兵时一样,那时没有人想去当兵,只是后来到‘文革’期间,因为有个上山下乡问题,所以大家都想去当兵。二是你要上学了,回来以后你的位置就可能没有了,所以大家对上学并不很热心。”
$ j7 v- ?% T1 |0 b9 C, A( b6 x5 X# h0 N9 W( g4 |
  李和平在基层一干就是十几年。2 X. D( Y+ M# h3 P0 {' C
+ O4 v0 F9 U+ O5 U
   “我觉得社会上可能有些人对干部子弟有些偏见。在前线,真正的高级干部子弟,不管平时他表现的怎样,或者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个别的甚至还有像《高山下的花环》中描写的那样,但绝大部分的人,在当时是挺身而出的,是在用自身的行动和表现,证明自己的基本觉悟和军人价值。实现从父辈身上继承下来的热爱祖国,捍卫祖国的领土完整,保家卫国的精神。这并不是说我们比别人高明,只是我们有这个机会而已。”) {8 m; H$ y3 q; p

5 H" q3 i$ ]- ~/ b& i  摘下发白的军帽
. d! C7 l- H% y1 {+ G; X' ]% y2 D' o' w# d0 K
  轻轻走到他的墓前
4 W6 @# N3 K( N* ^) I0 V
' ?5 O) Z7 K- y+ W" l, P  压抑住满腔的热泪; d/ U8 l9 r1 b+ g% w( P8 D
  J$ ^  v) D+ A: @
  倾吐着激情的语言/ o* P9 Q% v$ @+ v" n
) \) M$ M3 N( h4 ~, X& O8 ?* V5 ~, @
  唱起朋友
* t( v; ?+ z. a) x0 |2 k) L
% l9 s% ~) |* q( R! d  寄托我们深深的怀念! a$ c4 G1 ^& L3 Z( b$ I
# O$ R3 a4 ^/ x7 R* L8 S
  ……
) ~" O9 M# R! c5 |- H- C. I1 }1 B' w- g; X% }8 P' ]/ L
  这是“文革”前后在青年中流行很广的一首诗中的头几句,这首诗没有署名,没有作者,但却在年轻人中广为传诵,就像山坡上那一排排烈士墓,人们也许根本记不住他们的名字,但人们却不应忘记他们为祖国所做出的奉献和牺牲。就让我们用这首无名的诗,来向那些无名的英雄献上我们的祭言。
& }/ W% k$ r( v  {0 [; ]3 @" D' q. \# C' I# q$ I5 |
  三5 M6 [9 O. g+ W* \$ J; ]
  H4 k: q& u2 P+ e& K& W% K6 q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授衔,战功卓著的李德生,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又被授予上将军衔。一个穷山村出身的放牛娃,就这样步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的行列。这其中除了他在战争中军功显赫之外,他在和平时期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求学意志,也非常人所及。这也就不难理解,李家虽是将门,但却屡出学子的故事。在他的六个子女以及孙辈中,有学士,有硕士,也有博士,几乎人人都受过高等教育,学有所成。从“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到“义方既训,家道颖颖”,家风育学风,这不得不让人对李家刮目相看。
; H' H, P1 m- F7 W% ^- n2 G% w/ a; k7 H1 p
  毛泽东曾断言:“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2 v( i; r, j5 H. h( G
! t2 I9 @( s, s7 `% z6 i, Y
  酷爱学习和善于学习的李德生成为全家人学习的榜样。在李家,学习成为第一要务,身为将军夫人的曹云莲老人家,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认真“督学”。
4 |" U1 N/ Q' J5 A' f. P* n' m2 ~" r4 [  v( h
  “谁不努力学习就罚站、检查、反省,”曹云莲笑着说:“也打孩子,但一般打的不多,
! T, [) m5 `6 r+ o
5 Q; ^' f- Z& a: t* v1 m0 J% `
$ u- B8 L# N" t0 J. h8 T& K主要是罚站。这是我发明的。李德生顾不上,有时候还给他们说情。”
% u1 W; O7 o% a- p2 v+ x) g9 J) J0 n
  谈起四个女儿,曹云莲老人家很是自豪:“四个女儿有三个是学医的。”2 C, s; U% U" f9 x3 u& f

4 P5 y! |. q1 ^  i' i8 P  在李家四个女儿中,只有小女儿李优优不是学医的。6 Y; n3 Z4 i* f: k, M' K% q6 s; `1 m

* M2 e1 G3 ?. L/ J3 c- \  李优优肤色白皙,性格文静,她毕业于北京语言学院法语专业,“文革”后,第一次招考公费留学生,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公派留学生,在法国留学三年,学习法国文学。  ~) J6 n3 r! \, Q( Q5 n
7 x/ u  z- K$ H6 z; u/ |1 n
  和现如今的许多留学生们不一样,李优优的留学生涯要清苦许多。! z2 O" `7 U# I0 |- W
" s: b5 A2 y1 G; p
  我们问她说:“你出国留学,家里没有资助点费用?”0 {, E* }1 D+ y; K

: D" ^; K' A, d# K7 x4 W  ^  李优优说:“他们一分钱没给我,他们也没有钱,我们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革命者家庭,他们俩当时的工资还没有现在刚毕业的大学生高,哪有钱资助我去留学呀。”8 X# T2 z' X3 `) b2 `0 D8 M$ ~
5 h9 n) o* D% N9 P' P4 z. z
  “我们是和法国政府交换的奖学金项目,法国政府给我们有奖学金,但这笔钱不发到我们手里的,一个月只有25法郎的零花钱,主要用于买些牙膏、毛巾等日用品。”
/ F+ {& m4 ]: F) ?* K$ v+ z! _5 l
! H5 w# z- {, j( ~0 f; e  孝顺的李优优不仅没有花父母的一分钱,而且还省吃俭用,给父母带回一台彩色电视机。
- u& Z: O) ?" T8 H
' y- q/ t" f6 y/ V" b" v  “父母给你写过信吗?”
+ U4 W, G2 e0 T  E+ \/ x* r0 F' i( o/ N1 f. O/ m4 @
  “写过,我们当时不在巴黎,那时也没有电子邮件、传真、电话,只能写信,而且只能通过外交信使,所以通信也很有限的。爸爸工作很忙,一般都是我妈代笔,他们在信里反复嘱咐:要好好学习,珍惜时间,做人要做好人,不能对不起国家,不能对不起人民。”
- Q4 e7 |4 d) c' `! [. ~& f4 c) R+ ?, g6 ^2 N. x# W
  李优优遗憾地说:“我们住的是学生公寓,放假时就要搬出来,由于经常搬家,居无定所,他们给我写的信都没有保留下来。”4 w/ G! ^/ Q9 R- L5 P5 E7 x6 ]+ h

4 q' @1 @. Y6 a8 X2 p: P  “你和父母讲过这些吗?”* a& e. }0 ?# I4 Y/ f

. T& K, u1 O. Q  “没有,我基本上都是报喜,告诉他们学习、身体各方面都好,过去父母亲他们的学习条件更差,比起他们我们不算什么。我们那一批人都很用功,很辛苦,没有游手好闲,遛遛逛逛的,一方面考上不容易,二是要对得起国家呀,国家还要付钱的。”, j! `1 \% B0 X# ^
1 ^" \: i5 p' r7 V
  李优优说:“你学的是人家的语言,在同等的条件下还要和人家竞争。不努力咋行?我们晚上几乎没有12点以前睡过觉,早上还要上课,全靠咖啡撑着。对我们这个家庭来说,父母要求的就是只能增光,不能抹黑,只能干好事,不能干坏事。”
% V  d7 Z- y' `6 Q4 J* B: _$ G+ o6 A6 q/ N
  “是不是你的家庭让你感到有压力。”1 N; }2 `5 C3 g1 v6 o! x, I0 ~
* _& c0 q; `. {2 z0 L5 n/ R
  李优优含着眼泪说:“你说是压力,可我们从小就是这样,它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它渗透在血液骨头里。我不觉得是压力,你出去不是风光去了,你还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家庭,背后有我的爸妈,我不能对不起国家,对不起人民,不能给家庭抹黑。”; ]5 [- l4 C2 q  u5 H4 w! o4 }* z

8 N3 C2 Z# {. ^; [$ D/ W  李德生曾说自己一生是与书为友,与书为伴,他给女儿的传家宝,不是金银财宝,而是一本字典。
% `( c. H) v0 ?& y6 i4 V2 z' F: v5 Z; W' Q1 c
  四
1 c3 S) {+ G6 Y9 m; W
. S* [7 G1 K. U: p  古人曾讲:“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儿孙”,就是要求做父母的作风要正派,思想要纯正,言行要为儿孙做出表率。
9 H+ H' V7 r8 y- X5 A( a9 |. q* N! A
  “文革”期间,奉命平息安徽芜湖武斗事件的李德生讲过一句很深刻的话:“我们解放军支‘左’不支‘派’。”
( G8 D- e0 m0 M" z; G# R6 l2 ~7 Y/ z; A0 ]5 {
  真正的共产党人,是有着钢铁般意志的人,他们为了理想和信念,可以抛头颅,洒热血;也可以“泰山压顶不弯腰,无故加之而不惊”。这种精神与封建社会所谓“大丈夫”的能屈能伸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3 ]  B3 @7 \: ?! S$ K1 e1 k) u7 T$ A+ R2 ^$ y7 \1 D- L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四人帮”被粉碎后,历史还给了李德生、曹云莲、李南征一个公道。
! d8 m' Q' O# i& d& z3 [7 M* t0 M6 w- d
            五
! G& Q3 ^: X) `( w
, [' g: H( ?; ]' a% Q6 r* j  民族英雄林则徐曾给子孙留下一副对联:“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 E1 ^7 N, }0 d
; n9 u2 {% ?! h+ ~* ~5 B2 E  百年忠告,言犹在耳。; Q" M2 x3 ?8 i# \! ]

) J- C) I3 s, o4 t  李和平说:“父亲对我们最大的影响就是教会我们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做一个宽厚的人,做一个忠诚于党和国家的人。”
1 r! f! o* z, P! q( U, d% |& q/ v6 }
* m  _( l6 f8 Y0 u% a1 h2 i  李优优说:“在我们家,言传有,更多的是身教,他们自己做事就是这个样子。潜移默化的,我们也学着他们的样子,做个好人,忠于国家,忠于人民。”- M& ]/ e% x' j+ [: g7 U. M5 o

: V: m5 K0 b4 x9 |; `  曹云莲老人家欣慰地说:“我们的孩子都是很听话的,工作上都能认真负责,不管在哪个单位,没有一个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 k( N' R& E: J$ G! T* q

7 C2 W' I/ \8 {( N8 Q  老人家的话语简单而朴素,但是,说明了身教胜于言教的道理。
1 ^3 U3 r. O' B: @7 Z
, t  L  H0 N" t& U% O1 Y  党有党风,民有民风,家有家风。家风,就是家庭成员间的言传身教。对于李和平和他的弟弟妹妹们来讲,忠诚于党的事业,热爱祖国的信念,是他们从父辈身上继承下来的精神血脉,这种信念不会因工作环境和地域的变化而改变,也不会因为工作性质的不同而放弃。因为,它是侵入心灵和肉体的基因,它时刻在提醒着你,不要忘记一个革命者的责任,不要 忘记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
 楼主| 发表于 2007-5-1 09:38:39 | 显示全部楼层
乌兰夫履历
4 c& i, o$ q- \- N$ \, b" l# F+ P& z
: y# i: o5 ]( _% M8 N; v  乌兰夫(1906—1988)蒙古族,内蒙古土默特旗人。新中国民族工作的开拓者之一。& G, H; o, b( M* [2 N* }2 h- g
2 f3 }: ?( f1 F
  1923年12月在北平蒙藏学校读书时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9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同年10月到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9年回国,任中共西蒙工作委员会组织委员、书记,从事秘密革命工作。1931年起兼做兵运工作。1936年2月,策动在百灵庙的“蒙古地方自治政务委员会”保安队,举行抗日武装暴动,打响了蒙古民族武装抗日的第一枪。19
" I5 u4 _5 P( B6 I" U* h
/ r; H5 V4 B% t7 X
& m5 Y  I  n4 A. n: s40年党中央将他调回延安工作,先后担任延安民族学院教育长、陕甘宁边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为革命培养了大批民族干部。1945年4月,在中共“七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1947年成功地主持了“五一”大会,胜利地宣告了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政权内蒙古自治政府的诞生。
3 s- E. B# J8 f1 X2 e, n: f
5 j( ~+ d$ ]2 J; Y! L/ [  }  1947年至1949年,历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内蒙古共产党工委书记、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主席、内蒙古军区司令员兼政委。新中国成立以后,先后担任过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民族事务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中央民族学院院长,华北行政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华北局副书记,中共中央内蒙古分局书记,绥远省人民政府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等要职。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先后出任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务。积极从事国务活动,主持起草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 z1 ?- U- K( U% Y! r
. t5 H8 |, K/ z* a) Y( X4 D0 t; j8 B  1988年12月8日,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国家优秀的领导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民族工作领导人乌兰夫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楼主| 发表于 2007-5-1 09:4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数风流人物 看天之骄子; k* w( A  r2 m3 O* P9 E
0 x! R# u7 P, \/ r) \. w: V; C
  一$ B& {8 A8 B4 C6 |
' O) U! D) I# }  I# H# F$ g
  乌兰夫有八个子女。第一位夫人云亭,生育了一女三男。抗日战争时期与云丽文结婚,生育了三女一男。八个子女中有从事行政管理的,也有从事科学研究的;有从事经济学研究的,也有从事新闻工作的。他们都继承了父辈开创的革命事业,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事业有成。为此,我们专门采访了乌兰夫的二儿子乌可力和乌兰夫的三女儿云杉。乌可力从事的是 . n! }  _' y3 E1 M9 F
7 ]. P9 u( g; u" U, D2 \  `% E

" E4 R5 p8 W( |/ q/ v4 B2 U科学研究工作,而云杉则是新华社的主任记者。
' |; e9 A$ |9 F9 Q8 I  U9 c% H" m2 Z( x2 e' p; |
  乌可力的童年和少年时代都是在动荡不安的战争年代度过的。从小就过着半军事化的生活,后来又在军事学院读书。1963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力学系。7 k4 `- G; I6 x. I% F+ K: t7 C1 f
$ o6 O" A: Y5 U5 u- G
  乌可力身穿米白色西裤和褐黄色短袖衬衣,腰板挺直,昂首挺胸。他头发全白,但梳理成形,形似斯大林,尤其是笔直鼻子下一排硬扎扎的胡子,特别引人注意。' x; G' C; f, a5 p
; J  O( I7 A9 R  O( D
  “您的胡子很漂亮呀。”我们的采访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开始了。2 `) ]7 A* W2 E* e
* `  j9 F/ B! [$ u
  乌可力笑道:“我那时去见贺龙,贺龙也这样说。那时学生不能留胡子,贺龙说你去跟陈赓院长(哈军工)说,我批准你留胡子。回去我真那样说了。”; f% V" [; M3 c; L- H% F- b" \
! h/ B, t! N& J1 I5 i: p
  “那时您多大?”
' u7 y2 d3 {3 t2 ?$ n) ^, K! n3 j$ b8 R$ y3 X
  “我19岁。”/ W/ z/ x) o7 f& ]
, }! f2 w! w4 r8 h0 B/ \, S  I8 o
  “从19岁留到现在,一直没变?”
- z9 j. w: T, V# O8 {! L7 v0 I! I3 x5 \8 }7 ]2 o3 |3 Q
  “没变(形状)。”乌可力脱口而出,但马上幽默地补充说:“从黑的变成白的,白的以后就该变没啦。哈哈……”/ e1 R3 @+ I% _6 l. G2 n5 t  c

; f% S+ Y; r/ `  现在长成的参天大树,当年就是一棵不平常的小苗苗。2 [+ V: T0 j# T: h

# ?+ ^. S  Y( w" e; R+ w  乌可力的童年是苦难的。父亲乌兰夫是一个职业革命家,长年奔波在外,下落难明。乌可力和姐姐云曙碧、哥哥布赫、弟弟乌杰从小就是“野孩子”,除了由母亲云亭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之外,父亲只能给他们以革命的影响,而无法进行耳提面命的教育。
0 T# r- x% z+ E  W% A+ j$ ~
/ E8 ?' Y. Q3 f5 H4 h9 H. b% C5 G  二) E8 O* ]# U& T6 j; z! y  Z0 |
* E$ V5 t1 t( m' [
  “大姐云曙碧在呼和浩特,原来任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厅长,后在红十字会工作。国家红十字会还发了个号召:学习云曙碧精神。她特别能吃苦耐劳,跟我母亲特别像。”  J( Q' {4 S8 Y# k! ?) i' v

+ u" b4 n* ?* p+ [/ ?  云曙碧从小就给父亲乌兰夫等地下党放哨。1940年3月加入党组织。1944年3月至1945年8月,曾在中央党校六部学习。解放后曾先后担任内蒙古自治区妇联副主任,哲里木盟盟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盟委副书记。1966年“文革”开始后,受迫害。1972年6月,平反后任哲里木盟盟委副书记、副盟长,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厅长。/ e( y. u/ ~- T7 Z, \, ^

% R+ j& L9 d$ a- K; y: h  1987年5月至今,云曙碧一直担任内蒙古自治区红十字会会长,她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扶危济困的事业中。在她的领导下,内蒙古各级红十字会累计募集救灾款物2亿元,救济了数以万计的灾区群众,并完成了74个灾民新村(5389户),31所红十字学校,20所医院和卫生院,9个卫生室,1所养老院,410户牲畜暖棚等一大批重建项目。由于云曙碧为红十字事业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她3次荣获全国先进会员,2001年被国家人事部、中国红十字会授予“全国红十字会系统先进工作者”。
0 _, u+ m$ B3 x8 U" w. }) l3 ]$ u; a2 Y- a
  乌可力的大哥布赫,1926年3月生,又名云曙光,194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延安大学民族学院毕业,大学文化。布赫长期在内蒙工作,有着丰富的民族工作经验。他是第八届和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是中共第十二、十三届中央委员。政务之余,布赫喜欢挥毫泼墨,写文作诗,他已经出版有:《布赫文丛》、《布赫诗集》、《布赫文艺论文集》、《诗海纪行》等250多万字作品。
* r1 _. c6 ?9 v9 P" b
$ K2 S5 g) z* r$ v- i6 N# X9 }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没有无源之水,也没有无本之木。乌可力是在革命战争年代出生的,饱受生活的磨难,但他在逆境中以父母亲为榜样,向父母亲看齐,自觉自强自立,取得不凡的成绩,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 ~4 a) Q0 i/ ~' u! p8 Z3 x! y3 x  G3 k3 `' u; ]. H
               三7 u4 O7 K% }& C3 r& h6 }( Z

- t3 }  e: E/ z% k3 P! u- d  乌兰夫的家乡土默特旗是中国北部最早受到革命影响的地区之一,蒙古族最早的共产党员就是从土默特旗出去的,在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很多土默特旗籍的青年参加了革命,因此,反动势力对这个地区人民的迫害也特别残酷。乌兰夫和他的几个兄弟参加革命后,他的家三次被日本人和国民党焚毁,担任大青山抗日游击队长的幼弟云浦被日本宪兵队逮捕,受到株连的不但有他的家人和亲属,也有从没见过的乡亲。从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在乌兰夫的家乡,有200多人先后离开了家乡,参加了革命。
3 |' k( z% e3 \" I7 N- f
4 t) M6 B& m9 y  乌可力笑着说:“‘文化大革命’时,造反派说:内蒙古是土家村、云家店什么的,说姓云的在内蒙古当官的特别多,为什么?我说:他们都是很早就参加革命了,你们不参加嘛。那个时候跟共产党走,可是要提着脑袋的。”; D* x5 L, T7 r5 [
6 o, ^; O0 Q  b: m+ x# j* }
   “文化大革命”时,他们一家人也没有逃脱厄运。7 l) o# |) _4 L" D5 y0 F' x2 {. x
# z% t4 I( N# `
  乌兰夫被污蔑成反党集团的头目,被软禁起来,同夫人云丽文一起被送到湖南长沙,和外界失去一切联系。乌可力的大姐云曙碧被投入监狱,哥哥布赫也遭到迫害。
( I, E- Y1 F0 v: Z; Z2 Y! f/ o, U' `( c2 P
   “1967年9月初,我失去了父亲的消息。那时我还在东北,后来借大串联的机会,坐火车回到北京。当时我穿着军装,行动比较方便。”7 _! V2 @% w. Z7 O4 K6 }" s% j

! Z6 M9 u7 l# Z6 f1 ^
4 g- @$ K$ ~; _1 d . I7 l6 J! y2 f3 ^; Z& p
6 j6 N  M( F# q! E4 B  R" O: I
  到北京后乌可力才知道父亲已经被关了起来。他回到家里,发现只有秘书等少数工作人员还在,但他们也不知道父亲关在哪里,大街小巷里各种各样的大字报满天飞。关于乌兰夫的大字报,他特别留意看过,都说乌兰夫是反党集团,是什么“特务”“间谍”。乌兰夫曾留学苏联,现在苏联变成了修正主义,与苏联有过关系的老革命、老干部就很方便地被戴上了“间谍”、“特务”的帽子。乌可力很想当面问问父亲真相。
* H8 N: p9 C( X1 ?( b( ]/ W. B6 l9 F. r" y# t) ]# F
  “我问秘书,首长呢?他说他不知道。我就坐在办公室里等,突然来了个电话,原来是父亲!他说他在总参第五招待所。”5 l* H# C7 ~, O4 j! f0 H
6 m  g' R7 n: |( r# K  C3 }
  乌可力骑着自行车找到了总参五所。
9 g' z6 i9 Z2 X8 Y- ~- X! V9 G6 a  b. ]- J) s
  原来是周总理把一些老同志接到那里,变相地保护起来。9 `( F7 b" `- \( E/ A
' g$ ~$ `: v& h8 S" ]" d
  “幸好我那时穿着军装,到了五所,我直接进去了,战士给我敬个礼,说首长你找谁?那时我父亲改名叫王自力,我说王自力首长在哪儿?他说在三楼,我就上去了。上去后,我父亲正在走廊里来回走动。我一眼就看到那熟悉的背影。”1 r2 r+ Y# N6 b/ t: A. o$ B' j; K
7 A& X& x6 n* ]* S0 f- t1 @
  在这个特殊的地方,父子2人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长谈,这不是普通的家长里短,更不是一般生活上的嘘寒问暖,而是一个老共产党员和一个年轻的共产党员关于革命、关于未来的内心交流。+ c$ B* ]" i: ]9 S) U
) h$ o* Y2 X' U* x5 x/ H4 ^
  在“软禁”乌兰夫的办公室里。乌可力问爸爸:“大字报说你反党,这是真的假的?”1 V# _3 S/ i. l" `9 ?2 M

3 j  p7 l; B6 \  F  乌兰夫说:“那是造谣,没有这回事情。如果我反党,是叛徒特务的话,我也不会走到现在。”  }: p9 O' w& v" A7 {

; |6 Q# z$ Z* r* m) s  ……
& j; T% q' o/ }- u$ Y$ h
/ ^3 M5 ^6 @8 Q1 d: a6 v  乌可力说:“这次党内斗争怎么这么严酷呀?”
) E! Z* h0 m- N# [* K2 \' l
  e: p3 w0 J) A0 t% t  乌兰夫深有感触地说:“这次‘文化大革命’不是那么简单的问题。”他顿了顿又说:“你们要相信党,要活下来,会有真相大白的那一天。”$ V4 h1 ^- O5 E4 Z

1 H$ |, i: {, p% U0 B  z  乌可力以为父亲会讲出一些政治原则或什么应对方法,谁知父亲却说:“你们一定要注意保重身体,这次‘文化大革命’就是一场健康比赛,能活下去,就能说明真相。”7 k6 U- s0 _- M1 @& H3 t# d3 `
9 W7 \4 ?4 z- i! U% i
  望着疑惑不解的儿子,乌兰夫特意叮咛说:“你回去一定要把我的这个话,告诉那些受到误解的同志,让他们注意保重身体,把这场健康比赛坚持到最后……”* a  K4 k1 b: [( {+ W, U

1 ~. B9 S& ]) v- D3 D. h5 L$ O% U  乌可力感慨地说:“他是一个老党员呀,看得多远多透,我们当时哪儿知道。”/ i0 O7 O  t+ u& p
7 ]  y  p% y! i" [7 G2 v% R
  担负职责的乌可力离开乌兰夫的“软禁”处之后,立即找到他熟悉的一些领导和干部,转达了父亲的意见,叫大家都要注意保重自己的身体,与“四人帮”进行一场“健康比赛”。
+ ]6 ?! w# r9 w/ t( _( H5 P: r, o/ {0 |# S3 v5 ?4 L/ ]  t/ c; _4 u/ {& i
  作为一个有着丰富政治经验的领导人,乌兰夫用一句简单的“健康比赛”,及时提醒和帮助了许多老干部走过那段黑白颠倒的历史时期。事实证明,乌兰夫的一席话的确有先见之明。" k) L1 O0 S' b* D7 ]7 T
  `' T/ ]* g& u4 Z
  然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儿子却因为此事被关了四年监狱。乌可力说:“后来,有人把我揭发了,说我传达乌兰夫的‘黑指示’,抓起来以后,把我放在监狱里关了四年。四年以后,也没有什么其他的证据,最后跟我讲,‘事出有因,查无实据。’就把我放出来了。”/ L/ Z4 e( K( U& D4 H* A& P: V% `4 s
4 m$ U9 |% ?, ]0 x
  “你这段经历,你父亲知道吗?”
% G9 ^8 Q6 U% ~* g6 ~1 R- [0 [: g5 F5 v0 ]% h' T# L
  “我没讲过,包括我哥(布赫)也不知道我干了什么事,他们只知道我关了四年监狱。我不想给他们讲,一讲大家都挺难受的。1978年,我已经调到八机部了,沈阳市公安局才来给我平反,把我挨批斗的照片都给我送过来了。”# ~2 u' t3 n& Q1 m
  ^0 p" D1 q! `1 R" a" R
  讲到这时,乌可力摘下眼镜,悄悄地擦拭去眼角的泪水。) K5 I% M0 h6 v7 {% @
7 H8 ~2 i& I6 s7 l7 z; s3 Q2 `
  四5 E) E5 N* N/ U/ c4 l
2 X) y/ U6 ?+ @* D4 \$ g
  云杉是新华社《了望》周刊的记者,她是乌兰夫同志的第3个女儿。在新华社第二工作区的办公大楼里,我们见到了她。( M4 _  c* s) D5 x4 S% l4 F

* k" K3 d2 e3 P  云杉1977年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分配到了新华社国际部工作。80年代后期调到《望》周刊,负责军事和国家安全方面的报道。业余时间,云杉喜欢创作小说。1 Y/ R! ~6 z/ e( \
* h- N5 y( D) c+ }2 h+ h! Z
  云杉说她非常崇尚理想主义者,她所说的真正的理想主义者不仅仅有理想和信念,而且必须为了理想而付之于行动,能够牺牲自己的一切,并为之奋斗终身。她说她的爸爸乌兰夫就是这样的人,她的妈妈云丽文也是这样的人。5 L8 s& p& p# S8 A
5 x# @9 c% K" F- d7 N; Z8 M( \. x
  “我妈妈是很能干的,也是很有才气的人。但是她一生都奉献给了最琐碎的工作,而且无怨无悔。”
3 Q% y* @& B* T  g1 f, V# A/ O7 ]* P. {5 O; D. ?, J& F
  在乌兰夫这位伟大的父亲眼中,如果把孩子比做树木的话,他看到的和关爱的是一片森林,而不仅仅是自己家里的几棵小树。
% o( D! P+ `8 `1 g8 i: q8 [, w; Y1 U5 n
  退休后的乌兰夫,终于能够拉着外孙女儿的小手在院子里散步了,只有这时,这个伟大的革命老人才有闲暇,享受一下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 ?8 Z' J! q" t# X& E

) S6 V, d/ e* ]9 J/ v$ }  乌兰夫去世时,云杉的女儿咪咪才8岁。现在这个从小不爱上幼儿园的咪咪,已从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正在国外读国际关系专业的硕士学位。3 x9 @' Z2 V1 W

( C' M  B+ w/ P9 i4 Y. H* Y
" `( y* f3 X5 |# F+ r
$ L& m0 U& `# l9 D2 j( G * i# p( N4 v! |( T# L( _% ^: O  `
               五7 w7 D! W7 q% X! J" x" K

) l$ j/ q* d. L, ?  1987年,乌兰夫作为中央代表团的团长,最后一次回到内蒙古。离开内蒙的前几天,他来到了坐落在鄂尔多斯草原的成陵。7 V$ E5 S: v) B4 @; V# A, p4 z
5 S* w& @) S% U6 `7 h/ N
  一个老共产党员,一个从内蒙古草原走出来的普通农民的儿子,乌兰夫在内蒙古人民,乃至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心中,如何享有如此崇高的信任威望呢?, G* J( w1 ]3 j: g  M: c

% J  M8 ~9 ^) u/ y  云杉说:“我极为震撼。群众对他那种崇敬,我认为只有共产党员做到位了,才能这样。他本人就是个学生出身,他没有任何背景。”$ F# \: P+ f, ]" ^

6 g# z8 n+ }& E; Z0 T  毛泽东说:“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1 ^* m. r7 }" L0 \! o6 y
! Z: ], s; @+ q4 [3 X2 X* r) ~/ B8 [0 m  乌兰夫为了人民的利益战斗了一生,奉献了一生,他不知道索取,在他的人生字典里没有这个字。% V1 l: p, u! f1 l2 I' c

! z2 u; _: M0 F3 o6 }& J  乌兰夫去世后,他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同学伍修权写了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他评价乌兰夫是那种从来不会向组织伸手的人。* }7 j4 {( Z0 u: _+ F

5 K! T3 c  a% M; |   “在你个人的终身大事上,父亲过问吗?”
5 w, L: A: K; W' N5 c9 `1 q4 q% `* b
  “那他是很民主的,但他要求人品好,还有个特别要求:是党员。”
) Q8 I. q+ d0 t* _) X% Q: G# _+ x9 g: L. L  h
  “我这人也很奇怪,觉得要不是党员,那就太土了。连党员都不是,那怎么行?”
. z& ~% K7 c# t( h- F$ Q: a1 _" q6 C5 x2 N+ ~" {
  说到这一点,云杉也为她这种择偶标准感到好笑。
1 t" ]4 t' }2 R8 q* k7 N1 s$ U$ X' ^2 j4 \
  云杉牢记父亲的话,绝不做眼高手低的人。
! L3 K( L% n# |( i: w5 r
& B/ p$ V& \5 v             六. X9 v! S8 u' `- r% s

' i$ G7 k9 E% w2 j  {. A  1992年,一座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巍峨建筑,落成在呼和浩特市西郊植物园内,这就是“乌兰夫纪念馆”。
6 D5 X. r+ e1 i1 |9 U, t- L  l
  P9 Z! m1 j7 p$ K& P  m  纪念馆展览面积1400余平方米,分为序厅及八个展室,两个展廊,最大展线长度近1000米。序厅正面为高3米的乌兰夫汉白玉坐像,左右两壁上为四组高5.5米,宽3.5的大型仿汉白玉浮雕,以参加反帝爱国运动、武装斗争、经济建设和各族人民大团结为内容,刻画了乌兰夫在65年的革命生涯中为祖国统一、民族解放,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为各族人民的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系统地展现了乌兰夫光辉战斗的一生,像民族英雄成吉思汗一样,共产党人乌兰夫也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1 u. F& C- t3 z2 D# \8 e

" P' v. I: W6 K2 R/ w, j/ W# [  家风需要传承,家风必然传承。- E2 Y9 C# G4 c" \. U  C% H
% w$ ]( Z6 R/ T" e2 P, F
  这是一个革命的大家庭,他们之间除了血脉相连,凝聚他们的还有共同的革命理想和共同的追求,不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改革开放时期,不论受过多么大的委屈挫折,他们始终站在党旗下,为党的事业奋斗着,奉献着。我们接触到的乌可力、云杉,他们都很坚强、真诚、朴实,他们是革命者的后代,也是党的事业的继承者和实践者。我们敬佩他们那种坦荡的胸襟和战士的个性,也由衷地祝愿他们松柏精神,山高水长。
 楼主| 发表于 2007-5-1 09:4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廖承志履历
# d/ x8 X7 f! @8 J0 B
# h+ [  `1 _) M$ L  廖承志(1908—1983),广东省归善县鸭仔乡窑前村(今惠阳市陈江镇幸福村)人,1908年9月25日出生于日本东京。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通晓5种外语,擅长书画、诗词、戏剧。在孙中山、宋庆龄和他的父母廖仲恺、何香凝的教育、影响下,积极投身于大革命运动,1925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27年赴日本,留学于早稻田大学第一高等学院。1928年回国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至1932年,在荷兰、比利时、德国汉堡等地组织领导海员运动。1933年在上海被捕,经何香凝、宋庆龄等人营救获释。 ( I' G  j8 H. F7 |

( @: J+ ^9 ?: p9 x9 J
, f& T# B1 Q  ]  o5 ?1934年任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因反对张国焘“左”倾路线,遭张国焘拘捕,带着手铐参加了长征。1936年冬到达陕北后,在红中社(新华社前身)负责外电编译,1937年3月,任中央党报委员会秘书,参与筹备、出版中共中央政治理论刊物《解放》周刊。1938年初至1942年初,在香港设立八路军办事处,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1942年在韶关被捕,先后被关押在江西马家洲集中营、重庆渣滓洞等地,1945年6月被选为第七届中共中央候补委员。1946年1月获释后,历任中共南方局委员、晋冀鲁豫中央局宣传部长、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新华社社长等职。/ Y1 U4 A( D* s/ Q; i
* Z- L: a* i& \, l
  新中国成立后,廖承志长期致力于巩固和发展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在内的爱国统一战线,为祖国的统一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半个世纪以来,他在反对侵略势力、维护世界和平、发展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友谊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成为著名的国际和平战士。在发展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和中日两国友好关系,促进中日邦交正常化方面,他所做出的特殊贡献尤其具有重大影响。他历任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副主席,中苏友好协会理事、副会长,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中国人民外交协会理事,政务院(国务院)华侨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主任,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副主任,中国亚非团结委员会主席,华侨大学校长,暨南大学董事会董事长,中日友好协会会长,外交部顾问,北京外国语学院院长,外交部党组副书记,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全国侨联名誉主席,中日民间人士会议中方委员会主任,宋庆龄基金会顾问。第七、八、十、十一、十二届中共中央委员,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一、四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五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第六届人大主席团成员并获国家副主席提名,第一届政协委员、常委。1983年6月10日在北京逝世。# ]0 ?9 h+ [' Q+ r- w+ E

& n* w" }! N$ M[ 本帖最后由 iceinsummer 于 2007-5-1 09:42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5-1 09:44:52 | 显示全部楼层
胸中有丘壑 无私天地宽
- J; Y% @: s2 G% t- w; L) c6 j$ D) ~' b, c" b# R
  一# i7 L/ ]' V: m+ a9 e

- \& ]( u+ ], U7 r: Z6 c0 M  暮春时节,柳暗花明。2 |, [( j9 ?% m6 x

! Q! w' A4 o5 g! U- w3 g1 x  我们在北京朝阳区的一个很普通、很平民的小区里,寻找着廖承志的女儿廖茗(笃笃)。廖承志夫妇生育了四男三女,廖茗是他们的第三个孩子。她有一个独生女儿,已经成家立业 ' v. K6 f* |) C& L$ s
4 k, _7 m7 {4 N/ J( H  o5 ?' c, Y

) ~5 v6 \- Q5 ~/ n4 Z了,这一天正好是母亲节,女儿就把廖茗接到家里来孝敬孝敬,这样我们的采访就在她女儿家里进行了。
: F2 N) g( C  m0 n' i0 R/ f% p$ X3 ?+ J/ S% Y4 P2 w
  因为路上堵车,我们稍迟到了几分钟。按响了门铃,一位朴素而清瘦的女士,应声开门。她就是我们要专访的人物:廖承志的女儿廖茗。/ N' O. M* c9 X( b" c
/ u8 Z, Y4 U1 Z+ Z0 K
  翻开中国近代史,人们会惊讶的发现,廖承志一家是一个特殊且富有传奇色彩的革命家庭,一个多世纪以来,廖承志一家三代出了5位革命家。
3 L7 G' y( k6 O; M3 {6 S5 m+ N6 u# ^, S5 e  T3 ^
  廖承志的祖父廖竹宾:是反清革命志士,早年参加了当地反清的“三合会”,并参加了旨在推翻清王朝的“三合会起义”。& A6 V, }( r+ p$ s7 P
+ f; r6 G: r. }! D" `! B; k
  父亲廖仲恺:早年跟随孙中山,献身于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先后参加了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和反袁护国斗争,以及两次“护法”运动。他力主“国共”合作,最后,倒在了国民党右派的枪下,为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 Y/ |. K" Z* l. ]+ z% G! U8 P5 M8 ?) w& u' y' J( m5 v  [) A/ I3 D
  母亲何香凝:1905年加入同盟会,是最早的女会员。她曾是孙中山的战友,又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朋友,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她是一位受人敬仰的杰出女性,毛泽东主席曾高度赞誉她“为中华民族树立模范”。3 H$ Y' W3 I5 m. G

' z7 i0 |  r/ S/ t) W9 P3 ?  廖承志: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一生极富传奇色彩,少年丧父,后随母投身革命,他先后坐过7次半牢。头4次是在外国,3次在日本,一次在荷兰。后两次是在国内被国民党逮捕的。在参加过红军长征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只有他是带着手铐走完长征的。5 M, v5 m2 r$ i. x& F; F+ ^6 c  q$ X

2 p) F/ L7 b3 ~( K  廖承志的姐姐廖梦醒:1931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精通日、英、法语,被誉为“红色翻译家”。; N, j/ C( `. C8 R0 d. t

. O! k* A* z8 x9 D  一个不恋富贵,不求权势,前仆后继,矢志革命的家庭,这在中国近代历史中并不多见。
7 G4 h4 X+ H# ^4 }" g
& e# X1 C' J5 }2 R: X  新中国成立后,廖承志一家先后又出现了三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何香凝曾先后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是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曾担任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和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的儿子廖晖则是现任的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在新中国的史册里,祖孙三代人同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廖家也是惟一。2 i- W* c* f, j: a# b8 \4 g
, i8 t* v  P$ L! w4 |
  一串闪光的名字,一个奋斗的家族,翻看廖家的历史,的确令人肃然起敬,他们一家人的革命历程跨越了中国反封建反压迫的民主革命时期,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不论是在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还是在曲折坎坷的建设时期,他们为国家的富强和民主而奋斗的足迹,始终没有停止过,他们追求理想的信念,从没有动摇过。不管国事怎样变幻,家庭如何沉浮,但是,爱党、爱国,争取民族解放、追求民主自由的精神是为家传,代代相习,不曾中断,成为这个家族奋斗的主旋律。/ e/ J2 z6 B* p6 |9 `3 E7 I

0 z( v  E( ~  E  廖家一部家庭奋斗史,几乎就是一部中国现代革命史,这一点在当今中国无人能出其右。
0 j( M2 ^% n( T$ O. _# T
/ r0 v- _6 L2 u   二
7 y- O  X0 t) ?3 V
# I* B% F! L: Q* {/ s  金陵无限好,来到正清明;) F+ e. _1 l+ A5 R
; L1 J$ D+ ~; D4 j/ c. {
  信笔纪心事,鲜花唁老亲。7 ^9 A- H2 S* X3 C1 |4 M7 W* O

+ ?2 J# @: F. d$ R7 m  1983年4月清明节,75岁的廖承志最后一次来到南京钟山南麓天堡城下为父母亲扫墓,这是他每年的必修课,同时,他也写下了他生平所作的最后一首诗,一个多月后,廖承志在北京驾鹤西去。" S! t' ^* c( f4 V! M' E
) T8 F5 @5 w7 B# }3 j  A( q
   四! y& L5 ~  [. }

3 m: O0 E0 l  i: H" t$ I  廖承志和蒋经国是当年被人们称为“国民党三大公子”中的两位,相同的是,二人都是名门之后,都承继着前人的荫育和志向,不同的是,二人所走的道路同中有异:身为国民党元老之后的廖承志是先入国民党,后入共产党,并从此一生跟共产党走,百折不回。而蒋经国则相反,他是先入共产党,再入国民党,在苏联还曾宣布与蒋介石断绝父子关系,但是后来则背离了共产主义信念,并“世袭”了“蒋家王朝”的天下,在台湾继蒋介石之后接任“总统”。但有一点他还是值得后人敬重的,那就是他始终承认自己是炎黄子孙,反对台独。, T2 N" t' }- @- D1 m; \
5 h1 ~( e, w5 s6 [; s5 ?
  1982年7月,蒋经国在悼念父亲蒋介石的文章中,写到“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还表示自己“要把孝顺的心,扩大为民族感情,去敬爱民族,奉献于国家”。" P& ^8 L1 O' h6 W' G
$ H  |' t5 N2 N) E* R% p3 N4 K
  时隔58年之后,廖承志像他的父亲廖仲恺一样,尝试着再次开启国共合作的大门,一封公开信,一颗赤子心,言及理至,语近情出。廖承志上承父意,下表民情,于公于私,合情合理。国共两党捐弃前嫌,携手振兴民族大业,应该说这是他父辈的愿望所系,也是民族的福祉所在。/ G, t' z! P1 W

: [7 z8 O& m  \  公开信一气呵成,举世震惊,有人评论说:“此信写得文采斐然,古风扑面,温润感人,丝丝入扣,确实令人印象极深。不仅如此,廖承志的行文不但展现了共产党强大的政治力量,也以同窗兄长的口吻对蒋经国予以鼓励和劝慰,有相当程度不可替代的私谊力量。”5 a8 F1 c4 C2 r5 v$ n
3 a- G  v2 }+ W. _! h
  文章发表后,经过几年多方努力,蒋经国终于放弃了“三不”政策,开放了对祖国大陆的探亲旅游,迈出了打破两岸阻隔的第一步。5 x* R0 R* i- n7 ?

6 r( S" r) h4 w
- x! H  }! V3 S. J8 F - J" K8 ?7 B! x; n2 Q

9 O! ~! I. ]# R- l   五6 X; B( J5 f" L' a! E4 D2 a
" ^$ g( e* I! e) {& ]  r  `) G
  廖家是有名的忠孝之家,廖承志则是有名的孝子。5 J9 N" B0 h" [

& U1 A7 W7 ]2 ~6 [4 E/ T* E   “百行孝为先”,为国尽忠,为家尽孝,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每个中国人从他步入社会的那天开始,就接受着这个标准的检验,在“国”与“家”的轮回中,经历着道德和理想的拷问,出则忠于国家,入则孝敬父母,这是为人之道,也是事国之经。3 t" o( ^* v6 R4 i: V" E; W
8 V: p! x, T$ S
  其实,孝子廖承志对自己的孩子要求是很严格的,廖晖早年在哈军工上学时,廖承志要求他和其他学员一样,严格遵守学院的规定,不得有任何特殊。但是,何香凝这位奶奶却十分疼爱孙子。她有时会给孙子悄悄地送点零食,廖晖遵照父训和校规,不敢收奶奶的东西。后来学校知道后,变通了一下,允许他收下奶奶给的东西,但是应该和同寝室的同学一起分享。这一下,同屋的可沾了光了。3 \, t' f2 |# w3 j  J9 r2 W9 |

% b( y8 f3 ^5 G0 ^% Y  一次,外孙子于砚文在家里对炊事员老梁发脾气,此事让廖承志知道后,他严厉地批评了于砚文,并要求于砚文写一份检讨,并且要送给他看,经他认可才成。经过三次修改,于砚文的检讨终于被通过了。接着,廖承志亲自带着于砚文来到炊事员老梁的房间,让孩子当着老梁的面,大声朗读自己写的检讨书,得到了梁爷爷的原谅。
: ~7 B* u0 P; r4 E! [8 W1 Y# z: l1 p: F) n0 m/ {
  教育家斯宾塞曾经说过:“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就是真理。”. y7 F/ W1 {9 w% G* E+ T; P! i

7 g  U0 F$ T0 U" P0 `0 \* B, U   六
$ X$ Y! H/ g0 p: B- s
& h7 y. z- A' u/ x  M$ @  忠孝传家,书画继世。母子同绘,举世罕见。
% n' Y9 h; S5 N5 G0 s4 d/ K, M: Q+ P
  1995年5月13日,何香凝美术馆经中央批准兴建,1996年3月1日动工,1997年4月建成,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亲自题写了馆名。
8 O/ \+ t' [4 \9 p/ C1 ~
% A! i5 F( Q9 Q* y. e  美术馆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它是中国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国家级美术馆,也是继中国美术馆之后的第二个国家现代博物馆。% S  g9 g/ Y  e" u
% X' J" b$ j) Y0 P
  长征途中,廖承志的绘画才干,曾救过自己一命。同时,廖承志还在沿途画了许多肖像和风景,其中就有朱德和刘伯承和其他革命者的肖像画,只可惜,这些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作品,现在都已失落,否则该是多么好的革命传统教育的教材啊!
7 `& S0 Q' N& N3 c, d- u
9 \8 D+ S, [% s  擅长绘画的廖承志也喜欢以画“言志”,以画“励志”。1979年5月,他率“中日友好之船”代表团访问日本时,为中日友好议员联盟滨野清吾会长创作了一幅《自画像》——熊猫。这只“熊猫”却不一般:它双脚直立,挺胸凸肚,双手交叉着放在腹部,笑容可掬,俨然一位和平友好的使者。这是廖公,这就是世界人民友好使者的“中国形象”!
. O7 K- G. S6 R' U, O8 P) [" W' W; a  c  N1 |) a7 \) H
  在采访中我们深深地感到,虽然经历了各种各样的磨难,但是这个家庭始终保持着一种民主、开明、快乐、和谐的气氛,而支撑这种温馨的基础就是浓浓的亲情。, f" V. a/ A; H6 [7 c
$ _! S0 b0 I1 ]! i+ o
  众所周知,家庭作为社会的一个天然细胞,既是每个人成长的摇篮,又是人类精神文明的载体和缩影。对于家庭所有成员来说,它也是一个小社会,其成员之间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各自的习惯、志趣、品格、气质、作风相互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激荡砥砺,很容易形成一种共同的理想、志趣、品质、人格、信仰,并世世相袭,代代相传,成为一个家族世代传承和恪守的传统习惯,这就是家风。
4 y/ u1 {! O8 W# S+ W, }  q% k1 f! F) ~9 G8 f# T
  从古到今,家风好,则人心正,父母慈,儿女孝,婆媳睦,妯娌和,子孙贤;家风不好,则父母恶,子不肖,孽孙生。0 x+ r1 J6 P5 h
( N- b- w' V; f" C) i
  《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家族中世代为官,司马氏家族流传的一首传家诗很有特点,足以为鉴:
- ^8 u8 K5 P- @) V+ O" p
( e+ P# m, ?1 I& N% o8 e5 u  诗书是家魂,
6 ?. E! K+ W) V; K7 w5 |! E; R- o8 K3 s' k
  俭廉是福根;- E4 \3 [/ h/ ?, B3 I  S. q/ b

: Z3 t4 \- G1 r( b5 {  不出骄奢儿,. r3 S. K1 U- d! S1 l+ c5 U

; D. F  {3 a: m1 D  司马运长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1-27 08:48 , Processed in 0.03222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