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孺童讲《论语》系列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7-19 17:28:2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而上(九)0 ?8 B- o! V. T9 F( ~% B5 X
* n: i' i3 n. ~( k% e) A
  原文:
9 ]  Y  s0 F1 O& w/ C5 O' d" b- Q, \1 x) i7 q5 d1 a  ]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6 r' ?( K5 ^5 ?: l. x  解说:( r. B  }; u( L

" V& t) T/ C( g: r) w4 a  “弟子”,这里并不是师徒关系的“弟子”的意思,而是对年轻的为学者的称呼。% d/ o$ M3 i+ k) W" T7 K. T2 `" L
  “孝”和“弟”,在前面已经讲过,敬事父母为孝,敬事兄长为弟。“弟”又通“悌”。但前面有子是将“孝弟”合说,而在这里,孔子将“孝”、“弟”分开来说。“孝”为众行之本,所以先说。那为什么又以“入”说孝,而以“出”说弟呢?8 T: a) c# f2 k- }! Y
  《孝经》〈广扬名章〉第十四云:“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是以行成於内,而名立於后世矣。”又〈感应章〉第十六云:“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
+ M0 B- w- T# ?% c  能够对自己父母“孝顺”的人,也就能够真正的“忠君爱国”。所以“忠孝”为读书人,更为君子应当具备的,最为根本的内在修养和品德,故以“入”来表“内”。而能够在家中敬事兄长的人,他在社会上也就必然懂得长幼有序、上下有别的作人道理,故以“出”来表“外”。) @2 G) n6 P! E3 y
* i  J0 |9 v) @7 C/ \2 [; }
  “谨”,原指对说话小心,后来引申为行事谨慎、慎重。& ~- ~- |- d' A: l2 W! B
  “信”,前面讲过,就是诚实、有信用的意思。3 k- c4 h% T! w: k' [- {! P: N. Z

8 [; q) J9 f9 @1 |1 H  “泛”,指广泛、普遍。“泛爱”,指的就是博爱。" \# C, l, S( K4 V; x! e8 R# L
  “众”,指众人、大众。
# c- n, M! \1 }9 A! w  b  ^  “亲”,指近。后来也就引申连用成“亲近”。
7 ]  F( |4 ]# U* [  “仁”,这里指的是“仁者”,就是具备仁德的人。
( N1 x1 g5 E" h8 _. u; m  g( x5 x  连起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普爱大众并且亲近仁者。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普爱大众,是施与;亲近仁者,是求学。也就说,作为一个学有所成的君子,在尽情施展抱负的同时,不能被一时的成就蒙蔽了对自己的客观认识,还要冷静下来,去主动亲近道德修养比自己好的人,以便更好的自我提高。
5 x, u2 ^5 t$ {8 C& e) R
/ i( B5 b1 G# s, W  “行”,指前面讲的孝弟、谨信、泛爱、亲仁等种种亲身实践。- ?! L1 ?; C4 i$ d, ~
  “余力”,就是指还有剩余的时间和精力。2 s* z* V6 p% z1 b

) c9 g+ v' d' ^5 Y2 S# x7 z  L  “文”,这里通指礼、乐、射、御、书、数等诸多知识和技艺,并不是单指文字、文章。所以“学文”,也就不是学习读文章或写文章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学习文化”或是“学习文艺”。0 I# A8 K& n/ e
4 I6 }! J( T4 k! i7 @
  那为什么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呢?难道孔子的意思是说,让人在有空的时候再学习文化,没空的时候就不学了吗?这是本句《论语》的难点所在。对此,要通观整句句义,才能有一个正确的理解。
2 Q& d) W  h( I& K+ t  @  在这里,孔子讲的是一个“道德与文化”的关系问题。孔子认为,作为一个正在学习成长的“弟子”,首先要认识到什么才是对他的健康成长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也就是要分清主次、本末的问题。
; v' [% h7 X4 F1 Z2 }  从一个普通人到正人君子,到底这二者有什么质的区别呢?区别就在于道德,君子有德,小人无德。那么孔子在本句《论语》中,先列出了他认为是培养道德的几个方法,也是检验一个人是否具有道德的标准。当然,可能还有一些其它的,但孔子认为孝弟、谨信、泛爱、亲仁是重中之重,故而明确指出,其它从略。
* q- Y( W( S8 ~8 J7 H5 L  道德是本,树立起良好的道德观,并以此为指导,在日常生活中去实践,这才是作人的关键。在道德建立与实践已经完成的基础上,如果还有时间和精力的话,可以再对知识、技能等进行学习。换句话说,一个没有道德的人,即使他懂的知识再丰富,会的技能再多,他也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反之,如果一个懂得孝敬父母、尊重兄长、忠君爱国、泛爱亲仁的人,即使他在知识和技能上面有所缺乏,但人们也会认为他是一个正人君子。就好比老百姓评价一个人,说他“人好”,并不是指他学识多渊博的道理一样。6 n! k+ s; C  \; H
2 u+ r1 f3 `1 ?7 ~7 H, R
  大义:4 a* b6 ]2 G, E  f0 w3 Z/ Z

& M  [" \8 c" U1 J$ T( d  孔子说:“年轻的学子要在孝弟、谨信、泛爱、亲仁等方面,来真正地训练和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在确立了良好的道德基础后,如果还有时间和精力的话,可以再进一步学习知识和技能。”
 楼主| 发表于 2007-7-19 17:29:1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而下(一)1 ~% \2 U6 S  L- f0 T" v! @8 M. R

& p. N/ A; I& F2 o  原文:
  [, i, R& K; C) r, o9 F& W2 a" N# q- L! p( e+ ^, |* i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3 O5 d, [8 C6 F9 Z; R% v' A
' S5 f9 _9 v0 C; [( M: H  解说:
1 U! G+ b' i9 \2 r5 c: R" G; J6 P4 x1 }. c7 y8 M' C1 b
  “子夏”,即孔子的弟子卜商。
* z. [9 O7 i* a4 D' K* D  卜商(公元前507—420年),字子夏,卫国温邑人(今河南温县),比孔子小四十四岁。对于子夏是哪里人,还有一说为魏国人。子夏曾经在魏国讲学、生活过很长时间,又因“魏”、“卫”同音,故后来就误认为其为魏国人。
! K; w* K5 L5 ]  J, {8 f/ E% q& q  在《论语·先进上》中记载,子夏在孔子的学生当中,与子游均以“文学”见长。, C9 C2 M5 t' C% d' R, q; a: i
6 V1 H, M. G7 i$ d) |9 q9 n3 S
  “贤贤”,这里第一个“贤”字,是动词,作“尊重”讲。第二个“贤”字,是名词,指“贤者”,也就是才德出众的人。所以“贤贤”就是尊重贤者的意思。- C" B5 K% @( \# k0 O0 s
  “易”,这里是变换、代替的意思。; a4 J! z. e' c2 [
  “色”,在这里有两种理解:一种作“女色”讲,一种作“颜色”讲。- e) m5 P# R0 T; F
  那么“贤贤易色”也就有了两种理解:其一,即用尊重贤者的心去替代平常人的好色之心,或是说将平常人的好色之心转化为对贤者的尊重之心;其二,既然要尊重贤者,就要一改平常随便的外表,换之以更加敬重的神情。
  Z- o' i; a: t* b1 ~: @$ |$ N# a4 n( n4 C  a- h/ m  k* ^% T) i5 y4 Q
  “事”,侍奉,服侍。: U$ Z0 Z! }( v
  “竭”,是尽的意思。8 Y0 v5 i( B) [1 y& N7 l
  “事父母,能竭其力”,就是指竭尽力气,尽一切可能去侍奉父母。& e" o/ Y; B: l) y" ?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为什么要用“竭力”来表达对父母的侍奉呢?古代讲“孝”也是分层次的,作为老百姓、平常人,尽力的去耕种、劳作、谋生,以此来孝养父母,这就是“竭力”。所以,这里指的是“庶人”之孝,故《大戴礼记·曾子本孝》云:“君子之孝也,以正致谏;士之孝也,以德从命;庶人之孝也,以力恶食。”6 ~; h3 r+ j$ E: F9 a

. S( X2 X5 K% d/ @# L2 l# }5 q  “君”,尊贵之称。古时天子、诸侯、士卿大夫凡是有地的,都可称作“君”。+ H, Q1 a+ H9 W! y. t8 r
  “致”,原指思想及感情的表达,后引申为奉献。8 o1 H5 G+ U1 B6 E& p! Z
  “身”,这里指的就是自己、自身。/ D- [9 U8 W, m5 S1 W/ \  w6 ?" \
  “事君,能致其身”,就是指能够无私、忘我的,全身心的事奉君主。" k) @/ N& [3 S3 D0 P. U

! h* C7 W# V, X" J5 V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就是说的与朋和友相交往,要作到言而有信。: X* p  X: g4 T5 j
7 F0 T! [1 w4 Q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这句是本节的重点,也是理解的一个难点所在。
. a  x4 ^  j# j  z! |! P  贯穿前面的句义,此句若从字面上看,是说如果有人能够作到上面的尊贤易色、事父母孝、事君无私、交朋友信等四事,虽然此人没有受过教育,但我也必定认为他是个受过教育的人,或是与受过教育的人没有区别了。8 U+ I4 H4 J# G& G
  如果照此理解,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如果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他能够知道尊贤、孝顺父母、忠君、交朋友言而有信吗?如果真是这样,岂不是否定了受教育的作用?也就是说,受不受教育,学不学习,都可以作到上述四事。
, R. U* x3 q; [  子夏以“文学”著称,必定不会否定“为学”的重要性。换言之,能够作到这四件事的人,必定是受过很好的教育的人。当然这种教育不一定是从课堂上学来的,也可能是从生活实践中得来的。如果是这样的话,那这句话又如何来理解呢?
* b, I2 m6 O( L" T, A6 w  b2 S$ ?  o- C  “虽曰未学”,这是一个人的自谦的说法。也就是说,一个能够作到上述四事的人,如果他还自称“未学”,说自己没有受过什么教育、没有什么文化的话,我必认定此人肯定是受过教育、素质很高的人。
2 m/ ~1 j- P8 E, O' `
. N' Y) c& x9 \+ Y- [8 G  大义:/ `( A; M' v- k% g! F

9 |( c5 {# u2 g! }: U  子夏说:“要以尊重贤者的心,去转化平常人的好色之心;对于父母要竭尽全力去孝顺;对于君主要无私忘我的侍奉;与朋友交往要言而有信。如果有人能够作到这四事,虽然他称自己未曾为学,我也必然会认定他是已学之人。”
 楼主| 发表于 2007-7-19 17:29:4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而下(二); i1 H: E8 [" T2 B
& Y- w. J, D- c2 D
  原文:
  E* T, F- ]6 T7 a: x# R- D6 E) Z2 e5 A0 A) d# F% b# g8 i: Y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9 O8 C3 ?$ w5 i1 f" P
  q- _( j6 A6 g8 `2 ?& o
  解说:
& D' ^0 }' d; L# c6 B$ Q9 @2 C# G
  孔子说的这段话,是由四小句话组成的,下面分成四小节解说。$ i7 \2 Z. h9 M0 T, C& A1 {7 c. L

  w/ \+ z; a8 j: `4 t0 g7 ?. z7 p2 ]/ H" b9 i
9 m4 n) m; Y  K
  “重”,是厚重、敦重的意思。
8 |( u6 b' L- ?% b. I  “威”,指威严。' x4 ?# ?( Y9 G7 F4 N+ W
  “君子不重则不威”,意思就是说君子如果不敦重,也就丧失了威严。7 O6 r! b8 `' P7 ?. X& g% o/ A, t  J
  本段《论语》有两个难点,“学则不固”就是一个。
2 g% Z0 D6 r6 ?3 S' V  “固”,在这里有两种理解:一个作“坚固”讲,“不固”就是“不坚固”的意思;另一个“不固”作“蔽”讲。+ ~; |+ j) N9 i7 Q7 M2 g9 Y) u
  如果作“坚固”讲,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君子如果不敦重,也就丧失了威严,其为学也就更不能坚固。
$ {/ ~3 @6 d& e6 U  “蔽”,即蔽塞不通。在这里“不固”,就是指不达于礼,也就是“蔽”的意思。学就能通达于礼,不学就不能通达于礼。那么君子在不敦重,进而丧失了威严的情况下,即使他为学,也不能通达于礼。
- ?- N: C$ `: d2 d0 [( ~3 m) t, U/ L( l
  需要说明的是,“君子不重则不威”是就外在而说,“学则不固”是就内在而说。不重视外在的培养,也就不能坚固内在的学识。9 E- ?5 T2 k9 J( ?0 c( `
( u1 z' H) a+ b0 v5 g% k

3 ?  L% B$ J0 S' E; v* v% G6 {- `& T, f, o$ k3 b" X4 |( R
  “主”,是亲近的意思。% n$ X+ ]+ A9 t; Z- p) Q* `3 b
  “主忠信”,意思就是说君子要亲近忠信之人。
2 d( i. W+ z# j  U* L  君子为什么要亲近忠信之人呢?因为“忠信”是为人处事的根本。
; v; T% x1 s$ @, N
5 l6 Z) ^  B0 |( C' x7 V( u1 t" @# @! M

, }- z- d; F0 Y* z% g  “无友不如己者”是第二个难点所在。
( ~! L1 B6 _, H: b  “友”,在这里有两种理解:一个作名词,一个作动词。作名词就是“同志曰友”的意思,作动词就是“交友”的意思。
- V9 M. M3 N- G  h; w9 u0 ?# S  “如”,在这里也有两种理解:一个作“似”讲,一个作“胜”讲。. S, L& |/ o) l/ o2 X
  如果作“似”讲,“不如己者”就是指与自己不相似的人,也就是说与自己不是一类人。
$ z; f* W2 `- j* u- }% B  如果作“胜”讲,“不如己者”就是指水平不如自己的人,也就是不高于自己、或是低于自己的人。为什么要与“胜”于自己的人相交呢?与自己水平相当的人相交,对自己的进步提高没有帮助;与水平低于自己的人相交,反而容易使自己堕落退步;只有与水平高于自己的人相交,才能真正有益于自己。
+ t0 u7 f8 m# }/ [/ }$ R8 a) K
. H+ o2 x1 j7 l9 f2 v# t% j& Z! Q
  那么,将上面“友”和“如”的各自两个解说,排列组合的话,这句话便有了四种意思,可以说这四种释义都讲得通。但哪一种更贴近原义呢?这就需要结合上面一句来理解。
' `6 @( E! D& C  “主忠信”,是说去亲近忠信之人。为什么要去亲近忠信之人?目的就是让自己也成为忠信之人。换言之,有亲近的,就有不亲近的,亲近的是忠信之人,不亲近的必然是“不忠不信”之人。为什么不去亲近“不忠不信”之人?因为自己是“忠信之人”,“不忠不信”之人与自己是两类人。
5 ?% G2 f1 `; u  既然自己是忠信之人,那么“不忠不信”之人就是“不如己者”,“不如己者”也就不必与之相交。
' t% B0 Q: H9 ?) d( t  H5 Y  M, [. \  可见,“主忠信”是从正面而说,“无友不如己者”是从反面而说,这两句话是相互对说的。“主”与“友”都有亲近相交的意思。+ d* p/ V  X- @$ q& a3 E) j
  通过上面的分析,“友”作动词讲,意思更佳。还有一个理由可以佐证,前面已经讲过“同志曰友”,如果“友”作名词讲,既然已经“志向相同”,必不会“不如己者”;如果有“不如己者”,也必不会是“志向相同”的“友”。照此理解,就好比说“没有一个与我一样的好人是不如我的”。这样一来,“无友不如己者”这句话,就成了一句同意反复的废话了。所以说“无友”,不是“没有同志”的意思,而是“不要相交”的意思。
% K" u# L* ?+ V/ M) |& z
8 i( d% F6 I) H8 A, d- X1 n- \$ A
( K  z, \8 L. N, F. {0 k2 \% U% r/ w) k, A; ~' f% T
  “过”,是指过失、错误。+ [7 J4 G6 H8 c$ M: P: U2 k# z
  “惮”,是畏难的意思。
! Q4 o7 Q8 [  O$ W2 V5 m- J% d" v  “过,则勿惮改”,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就是,有了错误不要畏难改正它。也就是要及时改正错误的意思。一个人如果认识到错误,但不能及时的改正,即使他为学再好,其学问也不能转化为道德,更谈不上道德的提升了。4 M5 T9 g, Y) n$ O; K
  这里需要对“过”,再作一点说明。无心所犯的错误,称之为过;有心所犯的错误,称之为恶。如果犯了无心的错误,知道自己错了,但由于畏难情绪的产生,不能及时的改正它,这样“无心之过”就变成了“有心之恶”了。长此以往,人必然会一步步的堕落下去。+ D  Z4 }9 R$ u8 h# H  i8 ?
  通观孔子说的整段话,“过”在这里具体指的是“交友失误”。前面讲了要亲近什么样的人,不与什么样的人相交,万一自己看人判断失误,错交了“不忠不信”的“不如己者”,那该怎么办呢?不要畏难,要立即改正。! p9 X5 s' x, x/ K
  这是孔子教导我们的话,有人会问孔子难道就不犯错吗?孔子也会犯错。如《论语·述而》:“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孔子这里说的还是“无大过”,不敢说自己“无小过”。
0 W1 J" l- E) s& b; E  ^
9 Z) K5 I' T. \3 b0 Q$ i  大义:  o9 V" ]7 C# M; c' Y

2 X8 @. d  [" i7 ?0 f' @' f  孔子说:“君子如果没有外在敦重就会丧失威严,其为学也就不能坚固而达于礼。君子要亲近忠信之人,为学之道是以忠信为本的。不要与不如自己的人相交,这样才能从胜于自己的人那里获得益处。如果犯了错误,不要畏难改过,要立即改正。”
 楼主| 发表于 2007-7-19 17:3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而下(三)
, g2 P& c/ r6 d' u1 H, A
- J# ^# ~* z. a! L& G  原文:
/ j9 l. ]0 z% Q0 Z! R; m8 O2 H4 Y) D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6 E6 S/ L6 F, g# n: S8 q- J  }: R4 \( X3 J
  解说:
+ |; \, b$ |& |' S' x+ x2 m: d5 ~( V' I4 Y0 h
  “慎”,是谨慎、诚心的意思。 # K; x: m/ g+ Q6 f5 ]" C
  “终”,虽然是指人去世,但与“死”还是有所区别。老死的人称为“终”。另外,君子去世称为“终”,
小人去世称作“死”。 - R6 ^, b/ H6 r' I
  “慎终”,这里是指对刚去世的人,要十分诚心谨慎的进行哀悼。
: {  V: U* s0 L
1 e( M. e! |( F$ C; k5 R! M9 A  “追”,是追溯的意思。 0 h5 D0 c9 Z4 M7 C9 l: L% B9 B
  “远”,是久远的意思。 5 z# A, f" U5 n5 ~
  “追远”,这里是对已经过世的自己的亲人和祖先,不管他去世了多长时间,是否已经离去很久远了,我们都要适时的追祭他们。
, O' }! e4 I+ l
1 q# y" |. `* J0 i( B: ^  “民”,是指人民、大众。
" ]" t' ?( L9 o& m+ \- U! x) i  “德”,是指人们的最根本、最原始、与生俱来的天性或本性,正所谓“得其天性谓之德”。当然,这里指的是那种“善”的天性或本性,因为儒家学说是主“性善”说的。 1 E0 Z0 \, V( u5 z
  “归”,是指的回归到原本的地方。 2 ?! X. w+ V4 ^; W' v+ E3 r
  “厚”,是指大的意思。
& u& z. g5 u3 Z' D* F2 M  “民德归厚”,就是说人民的本性都回归于厚德。 ' A5 ]: d/ w3 P+ X
5 H' o2 Z) l' X6 u- I. r& S
  上面是从字面上讲述了一下此句《论语》的意思,下面有必要再进一步的作点说明。 - x! `* r8 p% e9 h' ?
4 |. e5 S, Y5 u9 R3 @
  “慎终”强调的是,人们为去世的亲人操办丧葬仪式等后事时,要注意符合礼制法度。因为人们在亲人去世时,通常都会悲痛、思念,但正因为沉浸于这种悲痛之中,往往就会忽视对规矩礼法的遵循,所以要注意“慎终”。
* l& N! [$ P% M2 g" X/ {' b% `( U# O; L/ `1 m& P
  “追远”强调的是,在对已经去世很久的亲人,进行祭奠的时候,通常是充满恭敬心的,但往往在恭敬之余,缺少了那种在逝者生时的,或是逝者刚刚去世时的,那种充满亲情、感情的思念与追慕之情,所以要注意“追远”。
6 N  X; `# ^8 |" f. }/ o: ?
. z6 p( |- K& K. l  而曾子在强调完“慎终追远”之后,为什么又接着说“民德归厚”呢?显然曾子说话的对象,好象不是老百姓。既然不是老百姓,那曾子又是对谁说的呢?
8 d! u2 v5 \( [0 s5 b
1 J& |9 G. c. w( o9 ?3 [: c) }  在春秋时期,由于政局不稳、社会动荡,统治者忙于各种政治斗争,疏于自身及所属人民在德化方面的引导和教育。所以整个礼教衰微,形同虚设,受统治者的影响,老百姓对自己亲人的感情也趋于淡化。在这种情况下,
曾子对当时的统治者提出,如果你们能够修宗庙,按时祭祀你们的祖先,那么老百姓就会上行下效,民德也就自然归于纯厚了。 8 k3 c( V. x% ]

- y; `" X5 P5 n2 M  大义:
0 M/ A  {% X% h3 w! Z( r# a" Z
$ c1 o' x# _" m5 Z
  曾子说:“对于刚去世的亲人,在治丧时要诚心谨慎;对已经去世的亲人,在致祭时要追忆思念。如果作为社会上层的人,都能作到这些的话,那么国民百姓也就随之能够得到教化,人民的德性也就自然归于纯厚了。” 0 w5 R3 V  Y9 d
 楼主| 发表于 2007-7-19 17:3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而下(四) 0 F2 D# u8 D* s, H. U4 q
& a- u( @: @0 B. n
  原文:
1 F/ a! B( ~% R8 @  T' f, w0 x) y
% Y5 f% W/ a% i( V5 B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 # Q: p# ?/ |: D8 r8 g3 N

: [& e$ p: b+ s2 e% W5 ~5 s  解说:
7 ^, W. T1 Y  r+ Y+ r# l4 y
; p! k  I. G. b* \  “子禽”,即孔子的弟子陈亢。陈亢,字子亢,一字子禽,陈国(今河南东部及安徽部分)人。生于公元前511年,即鲁昭公三十一年,其时孔子已经41岁了。陈亢,为陈国建国君主陈胡公的二十代孙。陈国建都宛丘,即今河南淮阳。陈胡公,名妫满,谥号胡公,为舜的后裔。陈亢一生不仕,收徒讲学,后于公元前433年逝于卫国。
$ o: t/ s2 w' B5 j1 Y6 f" q, U. ?; m7 i% m
  “子贡”,即孔子的弟子端木赐。端木赐,字子贡,卫国黎地人(今河南浚县)人。生于公元前520年,即鲁昭公二十二年,其时孔子已经32岁了。子贡为儒商之鼻祖,善做玉石生意,“物以稀为贵”即出自他的思想。子贡曾于卫国作官,后弃官再度从商,最终于公元前456年逝于商业发达的齐国。 : ?% H, f, i' O* U/ b+ R3 d

7 x3 ^$ l; r3 f- @2 m  “夫子”,即指孔子。
5 b# `3 @; d, |: u4 F& C6 Y
0 m+ C+ ~7 M' r! \9 \9 n6 @  “邦”,是指分封给诸侯的封地。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邦”与“国”在概念还有所差异。“国”是指诸侯在其封地上,建立起来的城池。而“邦”是指以“国”为中心的,整个诸侯的封地。从这个意义上讲,“邦”才指的是真正的现在的国家的意思。 ! J& R' F0 V1 z
# ~0 i8 V4 k$ ]% L4 V* r/ s( G# a$ p
  “闻”,本是指听见的意思。这里有闻达的意思,即不光听闻政务,而且还议论政务,向诸侯、君主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需要说明的是,“闻”与“听”在本义上是有差别的,“听”是指以耳向身外获得声响等信息,而“闻”是指声响等信息从外入耳。“听”只是表示一种动作,并不代表“听见”的结果,而“闻”则侧重强调“听见”,所以才有“听而不闻”之说。 6 G8 ?2 ^. B+ S6 i
! L4 s& Y$ ^! W
  “政”,就是指的政务。 5 l+ ?4 P- k: Y- U

7 `" F+ |6 b: Z( b. s  “求之与”和“抑与之与”的这两句最后一个“与”字,通“欤”,是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 Z# P9 W5 w( _+ d7 e' T- R
# @  W( H& _9 x  N$ |) D
“求”,是寻求、谋求的意思。“之”,就是指的“必闻其政”。那么这句话,就是说孔子每到一邦,就“必闻其政”,这是孔子自己寻求的事吗? / n. M0 B' {# O" {
, R9 E7 j/ Q: d2 Q! ~8 r6 J2 |
  “抑”,古本通“意”。选择连词,表要么、或者的意思。“抑与”之“与”,是给予的意思。“之”,是指的孔子。那么“抑与之与”就是说,要么是某人给予了孔子“闻其政”的机会。这里“抑与之与”这句话,省略了主语,到底是谁给了孔子机会呢?孔子要闻谁的政,就是谁给予的机会。所以也就是说,是诸侯、君主看重、尊重孔子的思想德行,听说孔子来到自己统治的地域,而主动邀请孔子,听取孔子对自己施政的意见。   h4 b/ Q% @/ C. m* G8 S  [
9 y( Q; U" s) u5 B+ u+ l
  大义:
6 G3 H0 g  D# H; N6 p. @# u
( d; l( G$ O8 D
  子禽向子贡问道:“孔子每到一处诸侯所统辖的封地,他都要去听论该邦的政务。到底是孔子自己主动去谋求的机会呢?还是各邦诸侯主动邀请的孔子呢?” 2 G1 b1 j6 T  K% X
 楼主| 发表于 2007-7-19 17:32:0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而下(五) ' c9 y3 Q/ m& c% y/ J( a8 W' h

* n  O2 Q$ `; a+ U; M+ P  原文:
& I( B/ ^: k/ W6 [, z8 M" `
1 z9 }7 U- Y3 z. f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 a8 S7 j, i' v& U; `% ^) N% s! W8 h, w4 U* K: b
  解说: 8 @/ [# R$ \8 C

  L' K9 q  i1 B+ ^  u2 U' o  “温”,指温和、厚道。
- n! o5 }( A& j* `* h/ y  “良”,指和悦、正直。
% v  }2 q& ^9 u  “恭”,指庄严、恭敬。 9 x! |: H  m. M& C9 ^& n: d
  “俭”,指节俭、克制。
1 X" N, T  j/ z# o6 Y  “让”,指谦逊、礼让。
" `. k" ^: i+ K( T! a# X) u- ?1 g6 ^$ T2 o
  “以得之”,在这里有两种理解。
/ R+ `7 S5 ~; b7 X+ \; i  其一:是承接上文,回答子禽的提问。由于孔子自身具备这五德,不需要外求,各国诸侯、君主都主动前来向孔子请教为政之道。 9 n" m' o3 i) A2 O% e6 F6 _- f: f( ]0 k
  其二:上文子禽在提问中说:“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孔子初到一地,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进入到统治阶级内部,那么孔子是如何了解该国的施政状况呢?孔子所采取的手段和方法,就是观察当地的民俗民风。如果整个百姓的民风是温、良、恭、俭、让的,那么该国的统治者在施政时,也是秉持温、良、恭、俭、让的。 ' I4 h  \, R; O& ?. g) n+ {* }' ^

7 d2 z3 O3 I5 a' v5 N! f* E  “其诸”,是齐、鲁之地的一种语言习惯,为语气词,无实义。 5 J3 a! i% [: Y. _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这句话字面意思是说,孔子所求的,与常人所求的,是绝对不相同的。 ; c9 a% o0 k8 t; C6 Z

, X" F9 v5 p: [6 J" C/ Y" D6 t  前半句“夫子之求之也”,其中“求之”就是指的孔子所求的事物,那么孔子到底“求”的什么呢?这里有两种理解。 3 M6 `# T! s% k; o9 [
  其一:就是指的子禽提问中的“闻其政”。也就是说,由于孔子具备温、良、恭、俭、让这“五德”,所以他不必刻意谋求,各国诸侯、君主就会主动前来向他请教政务。这与常人必须先要经营谋求之后,才能获得是不一样的。因此孔子之“求”,其实是“不求自得”;常人之“求”,其实是“先求后得”。
8 @/ v8 D8 D4 c! e) I  其二:是指的孔子所具备之“五德”。也就是说,既然孔子对于“闻政”是“不求自得”,实际上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求”了。那么孔子真正所“求”的东西是什么呢?就是温、良、恭、俭、让这“五德”。孔子追求的是自我道德境界的不断提升,正因为孔子具备了超越大众的高超的德行,才能每到一处,都受到当地统治者的尊敬与信服,进而主动前来请教政务。这与常人的情况是绝对不一样的,常人也是绝对作不到的。 $ r3 m9 }' b2 `' W: l- i

1 T2 F8 c6 a1 }6 U% Y  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孔子并不是每到一处,都能获得当地统治者的礼遇。而实际情况是,孔子游历诸国,宣传自己的学说思想,但大都不被当时的统治者所采纳。既然如此,我们又如何来理解子禽与子贡的这一段问答呢?
% P* e. {4 O& u8 @1 X7 Q  孔子每到一处,他首先观察当地的民风,从而推知该国的施政情况。如果民风反映出来的施政情况,符合自己的学说思想,那么孔子在该国就能够受到很好的礼遇,“闻政”更不在话下,也就不必刻意“谋求”了。反之,统治者的施政理念与自己大相径庭,自己的学说思想是无法在此地进行宣传和被采纳的,孔子也就没有必要在此地久留,白白耗费无用之功。从这个意义上讲,也就“不求”了。
2 u4 Q: B# d% k. c+ J- B& D" f- c  a, n4 R
  大义:
8 o* }& Y8 S" ^, q' }" y: t7 A* R* O4 T6 {8 U* T6 |% x# Q  w
  子贡回答道:“由于孔子自身具备温、良、恭、俭、让这五德,并以这五德为标准去体察民风民情,进而了解一国的施政状况。孔子获得‘闻政’的方式方法,与常人的刻意谋求,是完全不同的。” 6 R9 z0 ?, D; Z  p4 Z* s
 楼主| 发表于 2007-7-19 17:32:4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而下(六)
5 P+ z- h1 F. C3 H
' _1 Z- [5 z' l& h  原文:
! J/ n5 p( }" p, v  Y) l1 U: z. l* U( b0 q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 t+ e- ?* A- l7 A8 _9 m9 t/ z2 B
* T) k0 ]0 P2 k- [% s! H  解说: & k. j6 X6 W5 D  F: r  j4 s

6 s; u& x4 S( B) P$ Y, Y8 @  孔子说的这句话,看上去意思比较明显,但却成为千古疑案。下面就其中争议的焦点,分别进行解说。
- A& i+ E5 D; Y! K5 q. n5 Z& Q3 q, |% k
  “父在”,是指父亲健在的时候。“父没”,是指父亲去世以后。这两句没有什么歧异。 - m* M: A3 i! K2 t
& ]; W" \8 Q2 B+ O- @
  “观其志”,字面意思是说观察他的志向。“观其行”,字面意思是说观察他的行为。在这里问题出现了,由于对“其”字所指的理解不同,而产生了两种解说。
3 N! }0 O+ H" J  W* u1 U  其一,认为“其”是指的父亲。也就是说,父亲健在的时候,作儿子的要观察父亲的志向,来作为自己处世为人的指引;父亲去世以后,作儿子的要观察父亲生前的行为,来作为自己处世为人的指引。 ; F4 T! ?, n; c) c9 ]/ g
  其二,认为“其”是指的儿子。也就是说,父亲健在的时候,作儿子的不能随着自己的意志来为人处世,要观察他是否遵循了父亲的教导;父亲去世以后,作儿子的无法再从父亲处随时获得指引,那么就要观察他的行为,是否符合父亲生前的教导。
1 I6 s' A: A; K3 r7 U; ?7 m6 ~2 c5 p" x! [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字面意思是说,在父亲去世以后的三年间,如果儿子对父亲生前的为人处世之道,不作更改而恪守之,那么就可以认为儿子已经具备“孝”的德行了。 / g3 L+ P$ q9 v
  这里先解释一下,为什么要以“三年”为限?中国传统的居丧礼仪,一般以“三年”为限。那么随之就出现了两个问题:其一,为什么要“三年”不改,那“三年”以后还改不改呢?其二,父亲生前的为人处世之道,如果是好的、善的,那么遵循“不改”还可以;如果是坏的、恶的,难道也要遵循“不改”吗?
% b4 J3 c/ }  B, ?& H! ]- q  对于这两个问题,又出现了不同的理解。
( }* S% Q5 z# u& ^+ B* M  其一:认为父亲也是人,是人都会犯错,其生前的为人处世之道,必定不可能都是好的。那为什么孔子说要“三年无改”呢?父亲去世后,作为儿子在居丧的三年内,应当时时思慕父亲生前的种种好处,以表达自己对父亲去世的悲痛心情,而没有闲暇去回忆父亲生前的过失。三年之后,自然可以遵循父亲好的为人处世之道,而改正其不好的。 4 R4 ~$ ~7 z4 j. |
  其二:认为孔子原话是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什么是“道”?只有好的、善的,才可称之为“道”。孔子在这里强调的,就是指的父亲的好的为人处世之道,根本不涉及不好的。那这里又出现一个问题,既然是好的,为什么只三年不改,应该永远不改才对?再好的东西,如果一成不变,不能与时俱进,最终也就变成不好的了。所以在三年居丧期满之后,对于父亲生前好的为人处世之道,也可以因时因地而加以改进了。
/ v; D* N0 N5 ^  C
- k; m8 ^% [& D$ b) n  上面列举了不同的理解,看上去都还能讲得通,那么到底孰是孰非,或者说那种解说更符合孔子本意呢?通观孔子说的这句话,其意思落脚在“可谓孝矣”,也就是说孔子强调的是“孝”。既然如此,“观其志”与“观其行”也就是在论“孝”,而并不是教人如何去观察别人。那么,关于“其”字所指,自然是指父亲,也就是儿子要观察父亲的志行。 ( V3 i* h) ~" @
  另外,句读也是产生歧义的一个重要原因。“三年无改”与“于父之道”应当断开,变为“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也就是说,父亲健在时,儿子观察父亲的志向,作为自己的指引;父亲去世后,儿子观察父亲生前的行为,作为自己的指引,并且能够作到在居丧的三年之内,无所更改。那么,作为儿子在事奉父亲上,可以称之为“孝”了。
- g* G) t5 @* n  D. |  o; D; C  再有就是对“道”字的理解。“道”这个字,不是随随便便就能用的。就算一个普通人,他有良好的修养和品格,也不能称之为“道”。所以,孔子说此话的对象,决不是普通人,而是对为君者讲说的为君之孝。也就是说,父王健在时,子当观察其意志,来作为自己行为的指引;父王去世后,自己继承了父王的事业,要追忆先王生前的行为,作为自己行为的指引。为了彰显孝道并稳定新的政治局面,在居丧的三年之内,对于先王的为政之道,恪守遵循,不要作大的变动;三年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见解及实际情况,逐步进行改革,推行新政。 : O9 I0 s. g; T5 t

, h! w# F& F$ I  大义:
  F) k# x4 ]0 t. v) P7 G9 G- M5 J7 ]3 D; B* c
  孔子说:“父亲健在时,作儿子的要观察父亲的志向,来作为自己处世为人的指引;父亲去世后,作儿子的要观察父亲生前的行为,来作为自己处世为人的指引。在居丧的三年内,如果儿子对父亲生前的为人处世之道,能够恪守遵循、不作更改,那么儿子就已经具备‘孝’的德行了。”
 楼主| 发表于 2007-7-19 17:33:3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而下(七)
  y0 u$ s& X7 N  [
; J# h( H( z) k# [: V, ~) T  原文:
" f& ^3 x* z5 M4 Z, j3 j) e) ^
" J5 s& _2 X( \; A$ ^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 Y2 N2 d# U) B% K  N; f6 O
1 Z1 Z8 g% [) p, U: [: |  解说: / i: h7 |2 A% o: o  k# {2 u

# G: i! D! R& ]* H& Z; s  有子讲的这句话,其中有一句是现代人耳熟能详的,那就是“和为贵”。现代人一般把“和”就理解为,类似于“和气”的意思。那么,了解“和”字到底在《论语》中是什么意思,对于准确把握整句句义,是极为关键的。 ' s2 ^' c+ q1 S3 V$ z  |( ]
  在这里,“和”是指的“乐”,也就是“礼乐”之“乐”。“乐”在教化人民的作用上,表现为“和”。为了彰显“乐”的功效,所以在此“和”而不说“乐”。
: L- H  O+ F+ Q7 U( ~& U" H  这个知识障碍扫除之后,下面的意思就好理解了。 3 I; ?9 b$ I7 j' Y8 V- G

8 @6 w0 Z7 L) z6 |  “礼”,就是圣人制定的人与人之间的仪轨、规范。有了“礼”,人与人之间才会不争。
/ S' V* d* o7 V% q" Q( ]  “用”,可以理解为作用、功用。
& i. a$ f  R0 U- J; g8 _+ W6 Z' M' P! {9 D7 Y$ V. W* @  o7 b. T' f
  “和”,上面已经讲过了,为“乐”的功用。可以理解为调和、和谐之义。有了“乐”,人与人之间才会无怨。 ! G6 F+ k+ |9 J* Y$ T
  “贵”,是贵在、可贵的意思。 2 D4 ?5 j6 C' O+ q5 `' Q* r
/ X8 \( N6 O6 x5 c: I, k) Q
  “礼之用,和为贵”,这句话字面的意思是说,要想发挥“礼”在治世方面的作用,必须用“乐”来加以调和。为什么有子要这么说呢?因为“礼”虽然是圣人制定的约束人与人之间言行的好的规范,但是如果过于强调“礼”的话,就会产生人与人之间感情疏离、淡化的负面作用。要想避免“礼”的这一负面作用,就必须让人民在注重外在礼仪规范的同时,用“乐”来调和他们自己的心,使其在情感上能够和谐融洽。这种将“礼”与“乐”相结合的治世之道,才是可贵的。否则,片面强调“礼”或“乐”,就会导致“人情淡漠”或“言行无矩”的社会弊端。 7 E, d+ K) S5 Z& P" y# ?

6 ^/ J6 `. ^5 E) U, u. |6 K  “先王”,是指过去圣人为国君、天子者。
+ U, L7 s' ~1 s' l- t$ U! B8 i  “道”,是指的治世之道。
. p. ?  e, b' @0 [0 v) s  “斯”,是这、此的意思。也就是指的“礼之用,和为贵”。 4 T2 T4 A9 k: r0 u
  “美”,就是好的意思。
: G+ s# }9 Y4 A1 P9 P. V  f$ d  “先王之道,斯为美”,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过去的王者,都是圣人,他们治理国家、教化人民的方法,也是以“礼之用,和为贵”这种“礼”“乐”结合的治世之道为“美”的。 6 b  M. ?& r. y! A) T

% }3 h8 @, v+ }. \$ ~( M  大义:
* u- j, j/ U5 W+ i' k$ A# A- J0 z8 P0 {+ I/ v( s
  有子说:“‘礼’的作用,必须加以‘乐’的调和,才能显得更加难能可贵。以往圣明帝王们的治世之道,也都是以‘礼乐结合’为‘美’的。

; U  N+ u0 _7 _3 Q4 c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4-26 13:14 , Processed in 0.022589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