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7-19 17:29:4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而下(二); i1 H: E8 [" T2 B
& Y- w. J, D- c2 D
原文:
E* T, F- ]6 T7 a: x# R- D6 E) Z2 e5 A0 A) d# F% b# g8 i: Y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9 O8 C3 ?$ w5 i1 f" P
q- _( j6 A6 g8 `2 ?& o
解说:
& D' ^0 }' d; L# c6 B$ Q9 @2 C# G
孔子说的这段话,是由四小句话组成的,下面分成四小节解说。$ i7 \2 Z. h9 M0 T, C& A1 {7 c. L
w/ \+ z; a8 j一: `4 t0 g7 ?. z7 p2 ]/ H" b9 i
9 m4 n) m; Y K
“重”,是厚重、敦重的意思。
8 |( u6 b' L- ?% b. I “威”,指威严。' x4 ?# ?( Y9 G7 F4 N+ W
“君子不重则不威”,意思就是说君子如果不敦重,也就丧失了威严。7 O6 r! b8 `' P7 ?. X& g% o/ A, t J
本段《论语》有两个难点,“学则不固”就是一个。
2 g% Z0 D6 r6 ?3 S' V “固”,在这里有两种理解:一个作“坚固”讲,“不固”就是“不坚固”的意思;另一个“不固”作“蔽”讲。+ ~; |+ j) N9 i7 Q7 M2 g9 Y) u
如果作“坚固”讲,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君子如果不敦重,也就丧失了威严,其为学也就更不能坚固。
$ {/ ~3 @6 d& e6 U “蔽”,即蔽塞不通。在这里“不固”,就是指不达于礼,也就是“蔽”的意思。学就能通达于礼,不学就不能通达于礼。那么君子在不敦重,进而丧失了威严的情况下,即使他为学,也不能通达于礼。
- ?- N: C$ `: d2 d0 [( ~3 m) t, U/ L( l
需要说明的是,“君子不重则不威”是就外在而说,“学则不固”是就内在而说。不重视外在的培养,也就不能坚固内在的学识。9 E- ?5 T2 k9 J( ?0 c( `
( u1 z' H) a+ b0 v5 g% k
二
3 ? L% B$ J0 S' E; v* v% G6 {- `& T, f, o$ k3 b" X4 |( R
“主”,是亲近的意思。% n$ X+ ]+ A9 t; Z- p) Q* `3 b
“主忠信”,意思就是说君子要亲近忠信之人。
2 d( i. W+ z# j U* L 君子为什么要亲近忠信之人呢?因为“忠信”是为人处事的根本。
; v; T% x1 s$ @, N
5 l6 Z) ^ B0 |( C' x三7 V( u1 t" @# @! M
, }- z- d; F0 Y* z% g “无友不如己者”是第二个难点所在。
( ~! L1 B6 _, H: b “友”,在这里有两种理解:一个作名词,一个作动词。作名词就是“同志曰友”的意思,作动词就是“交友”的意思。
- V9 M. M3 N- G h; w9 u0 ?# S “如”,在这里也有两种理解:一个作“似”讲,一个作“胜”讲。. S, L& |/ o) l/ o2 X
如果作“似”讲,“不如己者”就是指与自己不相似的人,也就是说与自己不是一类人。
$ z; f* W2 `- j* u- }% B 如果作“胜”讲,“不如己者”就是指水平不如自己的人,也就是不高于自己、或是低于自己的人。为什么要与“胜”于自己的人相交呢?与自己水平相当的人相交,对自己的进步提高没有帮助;与水平低于自己的人相交,反而容易使自己堕落退步;只有与水平高于自己的人相交,才能真正有益于自己。+ t0 u7 f8 m# }/ [/ }$ R8 a) K
. H+ o2 x1 j7 l9 f2 v# t% j& Z! Q
那么,将上面“友”和“如”的各自两个解说,排列组合的话,这句话便有了四种意思,可以说这四种释义都讲得通。但哪一种更贴近原义呢?这就需要结合上面一句来理解。
' `6 @( E! D& C “主忠信”,是说去亲近忠信之人。为什么要去亲近忠信之人?目的就是让自己也成为忠信之人。换言之,有亲近的,就有不亲近的,亲近的是忠信之人,不亲近的必然是“不忠不信”之人。为什么不去亲近“不忠不信”之人?因为自己是“忠信之人”,“不忠不信”之人与自己是两类人。
5 ?% G2 f1 `; u 既然自己是忠信之人,那么“不忠不信”之人就是“不如己者”,“不如己者”也就不必与之相交。
' t% B0 Q: H9 ?) d( t H5 Y M, [. \ 可见,“主忠信”是从正面而说,“无友不如己者”是从反面而说,这两句话是相互对说的。“主”与“友”都有亲近相交的意思。+ d* p/ V X- @$ q& a3 E) j
通过上面的分析,“友”作动词讲,意思更佳。还有一个理由可以佐证,前面已经讲过“同志曰友”,如果“友”作名词讲,既然已经“志向相同”,必不会“不如己者”;如果有“不如己者”,也必不会是“志向相同”的“友”。照此理解,就好比说“没有一个与我一样的好人是不如我的”。这样一来,“无友不如己者”这句话,就成了一句同意反复的废话了。所以说“无友”,不是“没有同志”的意思,而是“不要相交”的意思。
% K" u# L* ?+ V/ M) |& z
8 i( d% F6 I) H8 A, d- X1 n- \$ A四
( K z, \8 L. N, F. {0 k2 \% U% r/ w) k, A; ~' f% T
“过”,是指过失、错误。+ [7 J4 G6 H8 c$ M: P: U2 k# z
“惮”,是畏难的意思。
! Q4 o7 Q8 [ O$ W2 V5 m- J% d" v “过,则勿惮改”,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就是,有了错误不要畏难改正它。也就是要及时改正错误的意思。一个人如果认识到错误,但不能及时的改正,即使他为学再好,其学问也不能转化为道德,更谈不上道德的提升了。4 M5 T9 g, Y) n$ O; K
这里需要对“过”,再作一点说明。无心所犯的错误,称之为过;有心所犯的错误,称之为恶。如果犯了无心的错误,知道自己错了,但由于畏难情绪的产生,不能及时的改正它,这样“无心之过”就变成了“有心之恶”了。长此以往,人必然会一步步的堕落下去。+ D Z4 }9 R$ u8 h# H i8 ?
通观孔子说的整段话,“过”在这里具体指的是“交友失误”。前面讲了要亲近什么样的人,不与什么样的人相交,万一自己看人判断失误,错交了“不忠不信”的“不如己者”,那该怎么办呢?不要畏难,要立即改正。! p9 X5 s' x, x/ K
这是孔子教导我们的话,有人会问孔子难道就不犯错吗?孔子也会犯错。如《论语·述而》:“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孔子这里说的还是“无大过”,不敢说自己“无小过”。
0 W1 J" l- E) s& b; E ^
9 Z) K5 I' T. \3 b0 Q$ i 大义: o9 V" ]7 C# M; c' Y
2 X8 @. d [" i7 ?0 f' @' f 孔子说:“君子如果没有外在敦重就会丧失威严,其为学也就不能坚固而达于礼。君子要亲近忠信之人,为学之道是以忠信为本的。不要与不如自己的人相交,这样才能从胜于自己的人那里获得益处。如果犯了错误,不要畏难改过,要立即改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