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8-12 15:49:22
|
显示全部楼层
北朝(公元386年—公元518年)是我国历史上与南朝同时代的北方王朝的总称,其中包括了北魏、北齐、北周等数个王朝。但与南朝不同的是,北朝诸国的建立者大部分是北方少数民族,而并非汉族。
2 [+ B d l8 [5 q; L( ^
2 i* y0 {1 q0 `5 P% X自西晋灭亡后,中国北方一直处于“五胡十六国”割据的混乱局面,直至公元三八六年鲜卑族拓跋部在北方建立起魏国后,北方才从脱离了东晋名义上的统治,使局势逐渐安定起来。公元四七一年,魏孝文帝即位,开始了北魏的第一次重大改革。孝文帝拓跋宏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五岁登基,二十四岁正式接替文明太后执掌政权,执政伊始,他便开始了“文治”政策。为了加强同汉族及其他一些少数民族的交流,公元四五九年孝文帝以南征为名义,将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至曹魏故都洛阳。由于洛阳远离鲜卑贵族居住的平城,保守势力相对弱了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孝文帝开始了他的改革。 8 P3 @ r# A& n2 ?9 w% h
3 m7 |" w, B8 J$ {$ m首先,孝文帝下令鲜卑人改穿汉人服装、禁止说鲜卑话,废除了鲜卑族的种种特权。后来又将鲜卑诸姓改为汉姓,其中拓跋改作元姓,另外还有一些鲜卑姓氏都改为长孙、穆、奚、陆、贺等汉族姓氏,孝文帝还通过婚姻方式来加强鲜卑同汉族的关系,同时在政治上大力重用汉族官员,以汉族习惯进行治理。通过孝文帝的一系列改革,使得汉族的先进文化及先进的政治制度完全融入了北魏的统治中,中国的北方已经开始进入了其民族融合的阶段。) d5 s) i' @( i
* l, e; x$ G) b5 a公元449年,拓跋宏死于南征的途中,时年仅三十三岁。孝文帝死后,北魏开始逐步走向衰落。在其后的三十几年中,魏宣武帝、孝明帝、孝庄帝等人先后执政,他们逐渐废弃了以前的民族和解政策,又恢复了鲜卑族的特权,于是新的矛盾产生了。公元五三四年,北魏的孝武帝因不满当时实权人物高欢的胁迫,出走于长安宇文氏家族,而高欢则另立元善为帝,于是北魏分裂为东西两部分。此后,高欢之子高洋与宇文觉先后废东西魏帝建立了齐朝、周朝,史称“北齐”、“北周”。其中北齐存在二十七年,北周存在二十四年。
" ^& z" w8 V/ P6 v( h! k/ ?' }9 D3 h* l) x3 t4 A9 t
北齐建立于公元550年,它的建立者是高欢之子高洋,是为齐文帝。由于北齐是在东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以较为强大,文帝在位其间,又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故而使北齐的国力优于北周。但自文帝以后,相继即位的孝昭帝、武成帝都是暴君,他们在位期间,大肆杀戮元姓(北魏皇室)与汉族官员,使得北齐失去了鲜卑族与汉族广大人民的支持,后至公元五七七年,北齐被北周消灭。
6 x# n( L. w' n& j
* T1 o$ o6 U; t. h/ g" N' t与北齐同时存在的北周,是由宇文觉于公元五五七年在西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王朝。在建立之初,它的实力明显弱于北齐,但由于周武帝宇文邕(561—579年在位)的治理,使北周逐渐超过了北齐而强盛起来。在此期间,大部分奴隶被赦免为平民,和解了统治者与人民的矛盾,而武帝自己生活朴素、勤政爱民,深受各族人民爱戴。就这样,北周开始了它的强盛时代。公元五七八年,周武帝卒,传帝位于宣帝,但此后北周的军政大权逐步落入了外戚杨坚的手中,后来杨坚于公元五八一年废周静帝,建立起隋朝,并逐步统一全国,结束了中国长期分裂的局面。
* u6 Q/ l) V$ B% _, l, x/ i8 O* B5 i: V H/ b
在南北朝期间,由于历代统治者都以佛教为国教,故而有许多庙宇及石窟造像流传于世,其中敦煌千佛洞、云岗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成为我国造像艺术宝库之中的瑰宝。此外,南北朝的文学艺术更是有所发展,南朝时郦道元所著《水经注》、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的作品都成为流传后世的经典之作。
5 U8 ~/ R5 D% G5 D- Y% W% L- }
- y' C' R/ r! l; Z自东晋灭亡以来,南北朝成为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南北分裂时期之一,虽然它的形成使经济发展有所停滞,但由于外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而形成的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却是中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正是在这种条件下,中国北方的诸族逐渐被汉族同化,最终成为同一民族。而正是这种作用,为将来中国成为统一国家打下了良好得基础,所以我们说南北朝的分裂,对加速民族统一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0 ^( y! q. @( ^% |* Q$ I* v( P( ]3 L, B9 a
; f/ M7 f' | [7 P) O
北朝-魏(386-556) ; l/ g, I/ t# Q0 z* B3 _" D
) _9 _4 c ]( j" _& J道武帝 6 L9 S( \: [4 t# P. V: K
(371-409) % u- \! o4 J. i% Q. J- r' D: f
386年即位 在位23年 ! s& o" ? s0 z6 B# Y3 Y
道武帝拓拔珪,鲜卑族人。383年,前秦经淝水之战后,国力日弱,386年16岁的拓拔珪复国,称代王,同年改称“魏”,史称“北魏”,死于409年,时年39岁。
( R( V0 y" \& d2 T; U$ O* ?7 S/ K
8 H) R: Y* E- D, Q8 b: l1 a明元帝
# Z! j+ w2 z. A( ^(392-423)
. {/ n5 N k/ _8 |* E409年即位在位15年 明元帝拓拔嗣,道武帝长子,死于423年,时年32岁。
( W3 {$ t; x' X. T5 H" j) u. i* ~ ?( P5 ]3 ^( i7 I/ k
太武帝
4 p" s! m, \, G9 U6 m(408-452)
( [) g, c {5 k423年即位在位28年 太武帝拓拔焘,明元帝长子,即位后先后消灭大夏,北燕,北凉,大大增强北魏国力,统一了北方。但在与南朝*宋的战争中大败,452年,太武帝死,时年45岁。1 f2 w: ^. q5 @ x. A4 F( ~. e
z j$ y+ B* N8 h" ]南安王
! \3 @ h7 p5 I9 s9 H- F452年即位在位8个月 南安王拓拔余,太武帝子,在位8个月被杀。 3 T4 j6 Z0 B7 u" t8 D
, B9 Y; Y- P& R: t8 I
文成帝 8 |% a2 l+ F5 C: E" d, U1 b
(440-465)
# d# S2 E, I9 V( l452年即位在位14年 文成帝拓拔浚,太武帝嫡孙,他在位时北魏国力开始下降。死于465年,时年26岁。
{9 j1 ?: C7 L/ p
" Z A( d* I+ K5 r& W6 [# Q献文帝 + q: [9 s* j# s1 d; q% \; Y( S
(454-476)2 W8 j# |" g; P0 `5 A: C; D, R: w
465年即位在位7年 献文帝拓拔弘,文成帝长子,即位时14岁。18岁时就让位给4岁的太子,476年死,时年23岁。
" [2 V4 Z( E' t5 \4 o
* K3 {0 A( i/ f# H( ~孝文帝 $ ~. `; C3 A: W* V. p
(476-499) $ ~/ ]5 c6 H; y- `& g
471年即位在位29年 孝文帝拓拔宏,献文帝子,孝文帝一朝,进行改革,494年,迁都洛阳,推广汉化,并带头将姓改为“元”。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死于499年,时年33岁。 , e- c$ o) x2 S" T
& R& a& }; y' z$ F宣武帝 8 ]# Z {+ d. |6 _- N
(483-515)8 t4 i0 p( q# S( Q: r/ W) U
499年即位在位16年 宣武帝元恪,孝文帝二子,即位后政治腐败,贪污成风,起义不断,他死于515年,时年33岁。
7 o9 ~: b7 ] L5 d
$ R4 `) w8 y5 T! a孝明帝 0 E5 r8 O) c3 e2 S0 s" v8 _
(510-528)
3 v9 w! c" Y' _7 f8 d5 w515年即位在位12年 孝明帝元诩,宣武帝子,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他死于528年,时年19岁。
; N& j( ~7 F4 }* w' ]1 R
7 S( \: P2 [) u0 T# s& J, c 5 g1 t+ i [& u* w* _
孝庄帝 / [5 C3 r5 J( v6 z- u6 q% s; ]
(507-530)
+ n* ^; C& D3 q+ F1 ?: K/ x528年即位在位2年 孝庄帝元子攸,528年被拥为帝,在位2年被杀,时年24岁。
8 M! I9 j, ?/ ~6 Y1 k) p/ Q& Q( Q
1 d* v' d) h$ V! M长广王 0 C1 Q7 ]6 g, t: d" @' d
(-531)
* o J3 w" L$ B' S. E5 D530年即位在位1年 长广王元晔,咸阳王元禧子,在位半年被杀。
1 o$ t, R' @/ @' w6 x
$ {1 _1 h8 ]8 X9 k/ Q节闵帝% T" `8 x, W+ `2 Z/ _/ e
(498-533)
9 |" I4 X2 ^8 l) }- @/ Z531年即位在位1年 节闵帝元恭,广陵王子,在位1年被废,533年死。
# P& g( b3 g- n4 a
2 |# B0 y- h+ Y, R, M后废帝i . E0 C, J5 H, R# s) S, X; z
(513-532)
8 H; M$ X5 v! I1 o2 m7 p531年即位在位半年 后废帝元朗,章武王子,在位半年,被高欢(北齐文宣王之父)所杀。4 i; p. W; N6 Z% _. v' E9 U+ x. |+ S
4 n! |* u, M1 O" A0 M8 S
出帝
3 H# F1 m# r7 Q- x' u, I* p5 A(510-534)
; @1 M4 Q. _% Z532年即位在位3年 出帝元修,广平王子,被高欢用力为帝,534年逃出洛阳,投奔宇文泰,被宇文泰所杀,时年25岁。
( }* G7 v; j4 B! w" C6 o 1 J- m6 D) s4 o" J; x; g9 B
魏在出帝后分为东魏,西魏。
: d" s( h( p# g) W' I3 s9 P 3 j5 q+ _2 W) e( _
北朝-东魏 7 y' u5 j/ W# o! C. f
孝静皇帝 0 I. {% @ Q, U2 O) m
(524-550) 7 W# [* m0 Q/ z! J' s* L6 ?9 U
534年即位,在位17年 孝静帝元善见,出帝逃后,高欢拥立他为帝,迁都邺城,史称东魏。
}/ C# ^+ i, k0 Y, B; n& Y X. d5 C6 w# h$ G
北朝-西魏- V, g2 z4 b4 t e# i, Y; j
% s. X0 U( l B( y( j* h
文皇帝 % F: r2 H$ ?7 B4 b3 k
(507-551) ! c/ N5 V& r1 p3 L, E
535年即位,在位17年 文皇帝元宝炬,535年被宇文泰拥立为帝,都长安,史称西魏。 # O, ~: M* X0 M& }+ O z3 W
% [: {4 a$ x" {; N4 P
废帝
; X; D5 E9 k1 d8 Q0 n. d; H3 e6 }: i551年即位,在位2年 废帝元钦,文帝长子,在位2年,被杀。
' R1 o( X4 J4 G1 C' E6 R r; p1 v1 k2 P% B
恭帝 1 e/ R; [" V3 _- I8 B& V
554年即位,在位3年 恭帝拓拔廓,文帝第四子,在位3年被杀,西魏亡。
0 R+ @ I" `! K
! J$ k" p; |) H* o, I" w3 L北朝-齐(550-577)
/ D) F0 d8 a! a6 ?+ `) E; W8 ^& v b: ~ S% |/ s* X4 C6 W5 g9 q
文宣帝# A& p9 ~9 e; R; t
(529-559)
$ p* K8 L7 r# [# Y" ?( z550年称帝 在位10年 % s! V4 A0 B# k N
文宣帝高洋,其父高欢为北魏的渤海王,534年北魏分为东西魏,550年,高洋废东魏皇帝自立,改国号“齐”,史称“北齐”,在对突厥,契丹的战争中,他屡次获胜。但他晚年荒淫无度,死于559年,时年31岁。 1 }: x1 l, a* n9 |+ J
/ L, F$ S$ t2 d2 y/ W废帝 + {. j$ p0 ?9 w: |
(545-560)
; ~; n+ h7 j# r& E0 [% ~559年即位在位1年 废帝高殷,文宣帝长子,在位1年被高演所杀,时年17岁。 ) w! [* M5 Y- H) O+ G5 K) M
/ F- W. K6 x- ?5 c孝昭帝 1 ?) }1 m8 K9 l8 F4 E7 v% g8 j8 G
(535-561)
0 L: g) @/ W$ x. @) J* |4 b% s560年即位在位1年 孝昭帝高演,高欢第六子,文宣帝之弟,在位1年死,时年27岁。+ [6 B" b5 c" I0 a- a
% j0 T% Y4 a) }, @' y武成帝 + D+ i+ B* Z7 z
(537-568) 0 n9 W$ w4 s" ~0 ^( {: l* w
561年即位在位4年 武成帝高湛,高欢第九子,高演弟,他是一个暴君565年,禅位与其子,后死于568年,时年32岁。
8 P. b( L5 u7 D3 L; q8 ^2 B6 C 1 p! |- q& ~+ a5 i8 ^) Q& X
后主 8 d1 L2 ~& G1 Z, @
(557-577) " Z0 M2 X+ |1 S3 n% k' q
565年即位在位12年 后主高纬,武成帝长子,576年周武帝大军攻北齐,他禅位给儿子高恒,被俘被杀,时年20岁。. R) M* E) r1 D# Y' ?$ E
7 ^' G! \1 U7 s, ?; }( K/ ?7 }
幼主 , c$ T: ?+ Z+ }! _" s8 C3 ]
(570-577): F* q Q( G8 V# J c3 ^* p! I4 ]
577年即位在位25天 幼主高恒,后主长子,在位25天被俘,北齐亡,高恒被杀,时年8岁。
5 e% C1 j+ a5 L4 a# o5 n; y3 z8 I: [9 ?
6 |8 ]& r( }# F& Z- o7 M4 ~北朝-周(556-581)
* J; J3 V1 |" e: F- ]+ [
1 b V( p) u; W: o2 ?& G! h1 u孝闵帝
; R! h7 a5 s* i& c- \$ V(542-557) b* K3 Q0 t% o/ l
557年即位,在位8个月* ? ? O" M- ~) D
孝闵帝宇文觉,鲜卑族宇文泰第三子,557年即位,国号“周”,在位8个月被杀。 ; t, v4 [& H/ I6 r5 T$ D) Q
5 B" k- u- Y% x1 J- {6 J+ U明帝
6 M) J' d' z8 _7 h. b(534-560)
; ]) ?. b# k D& P. h: v557年即位在位4年 明帝宇文毓,宇文泰长子,在位4年被杀,时年27岁。. e$ n( V f: g+ G% Q9 H
1 @4 k, o o2 X& @武帝8 _! n* Y4 P8 K7 q, p
(543-578) ( w9 M7 ?( U( H B" _0 T
560年即位在位18年 武帝宇文邕,宇文泰第四子,他统治时,北周日益强大,开始统一北方,消灭北齐,并攻击南陈,取得长江以北的全部土地,他死于578年,时年36岁。 0 } a7 i# W1 O$ |+ t, X
3 c4 S6 q& M( \7 w( n+ w. f
宣帝2 w5 z( c: h3 u2 k. e
(559-579)0 p7 y, G G2 \5 @4 }+ t/ D
578年即位在位1年 宣帝宇文贇,武帝长子,荒淫无度,嗜酒如命,在位1年就禅位于太子。死于580年,时年22岁。( t. I/ x; s$ }, h6 D: }
1 H3 K% Q7 p$ v/ K4 {静帝
4 \, z) i p+ A2 U! c1 d(573-581) ' f" K0 Z' }! m- G, Y5 }
579年即位
" }7 M6 b8 ]) Y7 p1 q' q& ~+ I& z在位1年 静帝宇文衍,宣帝长子,即位时才7岁,由杨坚辅政,581年,杨坚迫静帝禅位于他,建立隋朝,北周亡。& f% H: A4 b# K
/ `, H% l! \! ]7 i- [' y
[ 本帖最后由 iceinsummer 于 2007-8-12 15:50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