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虽远必诛:大汉帝国的扩张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 19:37:18 | 显示全部楼层
  (虽远必诛-158)" E9 [0 q+ `: P- }3 q
  
# m0 M0 C1 [/ w* k: \  联军的弓箭手将箭头点燃,射进内城,铺天盖地的火箭使得内城四处着火,火光冲天。内城的匈奴人混乱不堪,此时联军士兵也禁不住激动的心情,也学匈奴人样,高声号叫,这样还不够热闹,把钲鼓声敲得震天响,这下可把来支援匈奴人的康居士兵给吓坏了,康居骑兵看到城内火光冲天,心中暗想:“匈奴人都自身难保了,我们还卖什么命啊?”一溜烟,撤了。' i' N0 `; b9 E
  康居援军撤退后,联军攻城力量又加强了,战士们用大盾牌来装土,一盾牌一盾牌的土运到城墙下,堆积起来,很快在城墙边堆起了一个小土坡。
( B% j# x# z9 ^6 @, l" i* U& @1 \  这时天将拂晓,东方已露出熹光。甘延寿下达了总攻令。
) w+ t, t/ M+ m  联军兵士争先恐后,沿着小土坡奋勇攀上城墙,杀声震天。率先登上城墙上的士兵挥舞军刀长戟,与城墙上的匈奴兵厮杀,而在城墙下的弓箭手也不甘寂寞,仰射墙楼,不少匈奴兵应弦倒地。% a9 ?$ r( Z% g( [* S9 D% b
  登上城墙上的联军士兵越来越多,匈奴兵抵挡不住,纷纷向城内撤退。
! a. G$ u: i; A0 p( ~7 z  ; V9 F5 Z& _! p- H/ S7 |
  此时的郅支单于走投无路,带着妻妾还有百来名士兵,慌慌忙忙地躲进单于宫殿,把大门紧紧地关上。  H2 P! r  h6 W5 P  T9 q
  联军士兵一路杀到单于的住所,见大门紧闭,就放了一把大火,木头门被烧得残破不堪,然后便一拥而入,那一百多名匈奴卫兵拼死抵抗,怎么奈寡不敌众,很快便被联军的士兵砍瓜切菜般地剁为肉酱了。
$ r4 G  n: F6 p+ c& @* X# [  郅支单于绝望了,想这十几年来,自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没想到今天却是穷途末路。他用袖子一擦鼻子上伤口流出的鲜血,猛吼了一声,拔剑冲出来,与联军拼杀。恁是郅支骁勇无比,双拳尚且难敌四手,何况是面对黑压压的一群战士。几枝长戟一齐捅过来,躲过这枝,躲不过那枝,身上被捅出几个窟窿;长戟刚收,几柄快刀又到,看你如何是铁打的汉子,也挨不起这几刀。& g1 K  L2 p9 O
  军侯假丞杜勋怎肯将大功让予别人,只见他大步流星,冲上前去,猛喝一声,高高跃起,双手把刀,朝着郅支单于的后颈猛劈下去,顿时身首分家,血喷如注。一代枭雄,赴黄泉路去了。! C! U. T  ?# `- ]2 V: U  b( ^
  单于的妻妾、太子、手下的名王等,率领部下负隅顽抗,但终究回天无术,只得随郅支去黄泉相会,共计被联军斩杀一千五百一十八人,活捉一百四十五人,还有一千多人放下武器投降。6 K9 q9 K3 E+ |$ u6 K' k0 k4 c
  
( ~; w& K8 D: J( y2 n  这次远离汉帝国万里之外的征战,终于尘埃落定。
, L9 t* A% D7 [; M; c7 S: A0 G  陈汤终于实现了他建立奇功伟业的抱负,这次惊天动地的万里远征,将永载入史册,它见证了大汉帝国的伟大与强悍,这次伟大的远征,创造了许多汉帝国战争史之最。. `7 a/ l0 c* d% O, B$ X
  这是距汉帝国本土最远的一次征战。" I) Q  h7 h6 V' \7 V4 M' n
  这是汉匈战争一百六十多年来第一次击杀匈奴单于。: Y% k5 ~$ X1 C& y1 Y  j0 a" X2 r0 X
  这次大规模的作战没有耗费汉帝国一钱一粮。
' ]8 N/ _: A+ N* w* f& P5 ?" M  这也很可能是汉军惟一一次与罗马军人交锋,如果德效骞的说法正确的话。
0 e& [0 L: V' I+ I  
3 y" n7 P7 Q8 d0 d4 N8 u/ x  这次伟大的胜利,造就了陈汤千古不朽的英名。- K: M. J: U0 ^' B8 ?8 ~) O# _" U
  同时,陈汤在上皇帝书中,慨然说了一句千古不朽的豪言壮语:“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x# D$ q+ i: `  x, I, Z
  在上书中,陈汤写道:“臣听说天下大义,莫过于一统。昔有尧舜,今有强汉。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经北面称臣,唯郅支单于叛逆,没有受到严惩,躲在偏远的西部,以为强汉无法使其臣服。郅支单于残酷祸害百姓,罪行滔天。臣甘延寿、陈汤率领义兵,替天行道,诛杀此贼,有赖皇帝陛下神灵相佑,仰仗天时地利,冲锋陷阵,力克敌军,斩下郅支单于与匈奴名王首级,呈献予朝庭。臣以为当将郅支首级悬首蒿街(蒿街为长安居住外国人的地方),以向外国侨民戒示,并向万里之遥的国家庄重申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9 Q9 p( g% ^6 W9 W$ w  “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y( T5 v. c  ?% o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强音,最豪迈、慷慨、激昂、雄壮的一句话,二千年后,依旧闻之令人热血沸腾,依然铿锵作响、掷地有声。只要一天地球还有人类,地球还有中国,这个不朽之声音将永远回荡——“汉强汉者,虽远必诛!”一个傲然挺立于地球之上的伟大国家,就是有这种凛然不可侵犯的气势。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 19:37:56 | 显示全部楼层
  (虽远必诛-159)
! m8 X$ [( H7 g8 k& R2 O) U% t  
5 E9 T- k/ n5 Q, x* @4 s  然而,陈汤的命运却是一波三折。
5 Q) U' C; L/ {% C7 u: ~  迎接陈汤与甘延寿归来的,不是鲜花与掌声,而是一群来势汹汹、准备将甘延寿与陈汤捕拿归案的吏士。( v5 T2 F' t! k- x5 L
  这是怎么回事呢?
' z' H# t8 o2 ]& U$ L6 b  这里牵扯到朝庭中最有权势的两个人:中书令石显与宰相匡衡。石显是权倾朝野的宦官,因为甘延寿以勇武受到皇帝的宠幸,所以石显想将姐姐嫁给甘延寿,但甘延寿拒绝了,石显便怀恨在心。宰相匡衡是个儒学分子,满脑子迂腐不堪的思想,宣帝刘询曾告戒儿子,不可任用儒学分子,元帝继位后,将父亲的忠告抛到脑后。班固在《汉书》中评价匡衡等一帮儒学分子非常客观地写道:“皆持禄保位,被阿谄之讥,彼以古人之迹见绳,乌能胜其任乎!”$ Q+ v9 G, h% S
  匡衡就是这个一个小儒,看不到陈汤、甘延寿的齐天之功,只看到陈汤擅自矫制出兵,目无君上,罪大恶极。而且在这个时候,陈汤还被抓到一个把柄:私吞了一部分战利品。4 H" C- y! j9 D( m% V
  这样,一道逮捕令发出了。9 T) ^$ i; O9 M% q% F
  # [7 F. U, J  n* `
  陈汤大怒,上书皇帝:“臣与诸吏士共诛灭郅支单于,幸得擒灭,万里振旅,不仅没有使者迎接犒劳,反而要将我等逮捕审查,这岂不是为郅支复仇?”
; O. h! [% b: U# I  ^6 |  还好元帝没有昏庸到极点,赶紧撤消逮捕令,命令沿途各郡县以酒食款待甘延寿、陈汤的队伍。
6 G$ e- L6 K# h) N( N/ X  到了京城后,元帝让大臣讨论对甘延寿、陈汤行赏。石显与匡衡又跳出来极力反对,说“甘、陈二人擅自矫制兴师,没有处死就是格外开恩了,如果再加功进爵,恐的以后的使者都会学他们,到时为国家招来很多麻烦,这个风气开不得!”4 S! G2 d6 c' C% L3 U( @/ j
  元帝本来性格软弱,心里颇赞赏陈汤与甘延寿的功业,但又碍于匡衡、石显的反对,所以这事久拖不决。* O- [3 E" Z% Y
  
8 E2 n$ J6 M* x8 m  这时皇亲国戚刘向站出来说话了:“甘延寿、陈汤出生死、入绝域,斩郅支之首,县旌万里之外,扬威昆山之西,扫谷吉之耻,立昭明之功,万夷慑伏,莫不惧震,立千载之功,建万世之安,群臣之勋莫大焉。”' Y: f! D9 H$ [: |* l
  刘向又将甘、陈二人的与李广早征大宛、常惠以乌孙击匈奴、郑吉降伏日逐王相比较,此三人皆在西域建功立业封侯,刘向认为甘延寿、陈汤之过不及李广利,而功绩远胜于常惠、郑吉,所以应该“除过勿治,尊宠爵位,以劝有功。”2 h* O6 i* G: S  G& y' ?. D
  最后元帝下定决心,表彰甘延寿、陈汤的功业,在诏书中,元帝称道:“内不烦一夫之役,不开府库之臧,因敌之粮以赡军用,立功万里之外,威震百蛮,名显四海。”下令赐封甘延寿为义成侯,陈汤为关内侯。& I: f4 l6 Q- Q
  
9 J* F& ~7 t9 g- I; K- |; d  到了元帝去世后,成帝刘骜继位(前33年,陈汤万里远征后三年),宰相匡衡又跳了出来,再度弹劾陈汤,称陈汤在西域经营期间,没有以身作则,收了康居国不少贿赂,还跟下属说:“我们在西域做这样的事,朝廷是不会追究的。”
% H3 t9 O  n4 B# B: L2 L( q2 x/ ]  陈汤年少贫困,所以他有一在缺点,就是贪财,这点匡衡并没有冤枉他。朝廷派人调查后,情况属实,陈汤被罢官。! Z- X0 @3 H. A+ R
  然而后来出了一件离奇的事,陈汤突然跳出来,上书皇帝,说康居国所入质中国的太子,并非是真正的太子,而是个冒牌货。但是朝廷经过证实后,那人的确是康居太子。陈汤为什么突然这样冒冒失失,这确是个谜,也许是失官后日子不好过,想立功一下,结果反而惹祸上身。
6 F: t- g& t* [5 R. V  陈汤被逮捕入狱,因为诬告,罪行很大,可能面临极刑处死。
 楼主| 发表于 2008-1-24 20: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虽远必诛-160)- s* _* _+ b7 I6 X& s& q" s
  
# c, d' |. A2 R8 N( u  但是陈汤的运气不算很坏。* r3 o9 `' K, Z% J* S# W' b
  太中大夫谷永上书皇帝,为陈汤辩护。谷永称阐述战将对国家的重要意义,“战克之将,国之爪牙,不可不重也。”然后极力赞扬陈汤在万里远征中所建立的伟大功绩,“报十年之逋诛,雪边吏之宿耻,威震百蛮,武畅四海,汉元以来,征伐方外之将,未尝有也。”最后认为陈汤所陈之言,虽有过失,但非有意为之,“以言事为罪,无赫赫之恶。夫犬马有劳于人,尚加帷盖之报,况国之功臣者哉!”
: d& d+ E# e6 o+ O  }% o6 [0 D+ t  谷永的这折奏章,可谓是及时雨,将陈汤从地狱之门拉了回来。
- s2 T  j& m8 `5 |: h+ _# m: F  成帝刘骜赦免了陈汤的死罪,但是削夺爵位,贬为普通一兵。
! v& Q9 v% s# C6 r! k2 E/ v  & p2 |/ F6 _5 o$ |
  到了成帝建始四年(前29年),西域都护段会宗被乌孙军队围困,快马送信到朝廷,请求朝廷出兵相救。因为路途遥远,宰相王商与大将军王凤及众臣商量来商量去,拿不定主意。突然王凤灵光一闪,想起陈汤来了,于是奏报成帝刘骜:“陈汤这个人,足智多谋,又在外国呆了好多年,可以叫他过来问问计策。”: n  k  t" C; E5 f& m2 `
  皇帝派人去请陈汤,此时陈汤双臂伤残了,这是远征郅支时,受了风寒而落下的后遗症,手臂不能屈伸,行动很不方便。0 W7 f9 F; b% j. @4 }
  成帝刘骜见陈汤这个样子,心中有些怜意,诏令陈汤不必拜见,然后把段会宗的告急书交给陈汤过目,问陈汤有何计策。" O3 ^/ Y+ j5 \$ q9 K, f8 C
  陈汤这几年很不得意,所以在皇帝面前故意卖个关子,说:“朝廷文武大臣、将相百卿,个个都是贤材,才高八斗,小臣身残多病,不足以策谋大事。”
+ m8 t4 V0 M" ?3 J- D  \  成帝呵呵一笑说:“国家现在有急,你还是不要推辞了。”
( j) D. i; X# O  
1 x1 S' _0 k$ }5 e& t; ~  陈汤这才抬起头,胸有成竹的样子,对皇帝说:“臣以为这件事不必担忧。”
& `& u$ h) ]! F, V- m3 K* u& ^  成帝刘骜一听,忙问:“此话怎么说?”
; _$ Y/ r0 S& b2 ?( I3 n  陈汤朗朗地说:“臣在西域多年,颇知西域军队的底细。一个汉兵可以顶五个西域兵,为什么呢,因为西域兵的兵刃朴钝,弓弩不利。不过这些年西域兵的武器有所长进,向汉帝国学了不少技术,即便这样,一个汉兵仍然可以顶三个西域兵。兵法有言,进攻方的兵力,必须要超过防守方的两倍,这样才势均力敌。臣看了段会宗的奏章,认为围困汉军的乌孙军队,并没有超过汉军的两倍,所以乌孙军队根本没有力量攻克段会宗部,所以陛下不必担忧。”$ v0 u1 p: W4 j% B5 C& h0 y
  成帝一听,问道:“这么说不必派援军前往了?”
* F  G" T/ V5 a% D  陈汤回答道:“军队如果轻装前进,一天可行军五十里,如果重装前进,一天只可行军三十里。现在从敦煌郡派军队前往,那需要很长的时间。这支部队如果去军事报复是可以,如果是救急的援军,那就没有必要了。”
' h% Y+ H3 P+ X* U) d0 m  成帝刘骜见陈汤分析有条有理,心中的石头落地,便问陈汤:“那你估计段会宗几时可以解围呢?”
+ g8 b: a3 j, ~' m  陈汤对乌孙军军力量心中有数,这支军队,缺乏坚韧的精神,只要几天不能攻克段会宗部,一定会撤军的。于是陈汤非常自信地回答皇帝:“现在已经解围了。”然后掐指一算,说:“不出五天,一定会有捷报。”
7 @1 |7 r) A6 S# e* n  $ s6 i5 p0 z, y0 j; z* {! O
  四天后,西域都护段会宗快书送到,称已经解围。
9 u: @  c6 d2 p1 o& j4 e* k  陈汤的神机妙算、料事如神,再次令朝廷公卿目瞪口呆。这样的人才,当然不可能再当普通一兵了。大将军王凤将陈汤提拔为从事中郎,成为大将军幕府的首席军事参谋,幕府的事,一概由陈汤拍板决定。
# ~6 D* E7 o4 Y5 h; o  陈汤熟悉各种法令,在主持幕府工作时,雷厉风行,他善于因势利导,加之见解深刻,富有谋略,所以他的建议往往被皇帝与大将军所采纳。- _% Y  L: W* h8 Y
  但是陈汤的优点,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他的缺点。他熟悉法令,所以也会钻法律空子;他的建议常被皇帝采纳,在皇帝那边说得上话,所以很多人托他写奏章呈给皇帝,陈汤靠给别人写奏章,捞了不少银子。8 Y3 S  c' S% k
  ! t8 i, x, w: S9 W0 ^. L
  陈汤最终毁在贪财之上,东窗事发后,陈汤再次被逮捕入狱。成帝刘骜考虑到他远征郅支的功劳,没有治罪,只是贬为平民百姓,流放到敦煌。9 w8 h* }- v$ X. R" s& }
  但有意思的是,敦煌太守并不愿意接收陈汤,因为陈汤的名气太大了,而敦煌作为通往西域的边境,西域人来来往往很多,看到陈汤从神坛跌落下来,成为寻常百姓,这无疑有损大汉的威严。所以敦煌太守上书皇帝:“陈汤以前诛杀郅支单于,威行外国,不宜居住在边塞。”2 D0 A2 u6 Z$ a" T( l
  此时,朝中议郎耿育也上书,为陈汤求请。耿育说:“老弃敦煌,正当西域通道,令威名折冲之巨旋踵及身,复为郅支遗虏所笑,诚可悲也!”然后当然又免不了提及陈汤的齐天之功业:“至今奉使外蛮者,未尝不陈郅支之诛以扬汉国之盛。……今国家无文帝累年节俭富饶之畜,又无武帝荐延枭俊禽敌之臣,独有一陈汤耳!”
( q$ [) _! t$ t  T0 X  这话说得语重心长啊。到了这时,论文治,没有汉文帝时的富裕,论武功,没有汉武帝时的一大群赫赫名将,现在就只有陈汤一人啊,朝廷还不给点面子?" b4 {( Y+ W" j9 B
  最后成帝批准陈汤返回长安城。几年后,陈汤与世长辞,结束了他曾波澜壮阔,又几经沉浮的传奇一生。
 楼主| 发表于 2008-1-26 07: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虽远必诛-161); F! `" Y2 h9 w  S2 |3 P$ F
  ' W8 ?$ ^- a& |
  六、边疆的危机
  M! x) \5 |8 h" E% ^0 o/ w4 i! Q  4 L' J5 F0 D! d0 L& i% a; m- V
  自元帝始,西汉开始走向衰弱,虽然表面上仍然很强大。
: n/ b6 ]8 C& ]& y5 ]1 a" {- b  元帝时代的武功,只有两件事可以称道,其一便是陈汤的万里远征,诛杀郅支单于,另一件便是冯奉世再度平定羌乱。1 t* u- Q5 E! B- s& D
  自神爵二年(前60年)赵充国平定先零羌的叛乱后,西部边陲平静了十八年。直到元帝永光二年(前42年)的秋季,陇西彡姐羌叛乱。
% o7 T1 t5 H: [! s8 Q) B$ S  这次羌人叛乱的规模比较小。宣帝时代那次羌人叛乱,是一种多部落联合的有预谋的叛乱,而且背后有匈奴人的支持。而彡姐羌的叛乱,则纯粹是单一部落的反叛。这次反叛的原因,史书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推测大约有两种可能性,其一是汉地政府官员对羌人的压迫,这是造成夷族叛乱的一个重要诱因;其二可能与元帝永光二年,全国经济形势恶化、物价大幅上涨有关。
- {( f7 u7 ]2 q  , o0 S  r$ Q4 G$ V8 t# r4 y
  已经连续几年粮食的收成很不好,这除了天灾的原因之外,大概更可能是人为的因素,内政一旦恶化,便会表现在经济生产的恶化。" |1 ?" R3 @3 R9 e! |
  此时的粮食价格各地差异很大。在京城地区,每石谷物卖二百多钱,而在边郡地区,每石谷物卖到四百多钱,价格最高的是在关东地区,每石谷物竟然卖到五百多钱。+ K3 @) ?+ v9 o8 ]0 D
  我们对比一下宣帝神爵元年羌乱时的谷价,当时粮食年年获得丰收,谷物每石售价只有五钱,而在边郡地区,如金城郡,每石谷物也不过才八钱。( `  k( j, r3 Y0 M$ N
  彡姐羌主要居住在陇西郡,属于边郡地区,此时的谷价与宣帝神爵年间相比,价格上涨了五十倍。, k; k" `% a& e- K1 c
  虽然我们没有确切的彡姐羌反叛的原因,但物价上涨过快,很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3 w6 H9 o6 Z( W8 f- ?8 t" Q  
! q3 J( i! `" [6 c. ^, G  彡姐羌造反的消息传来,长安政府大为震动。元帝急召文武重臣入朝商讨此事,包括宰相韦玄成、御史大夫郑弘、大司马车骑将军王接、左将军许嘉、右将军冯奉世等。
$ g9 M& t, ?; {( E2 O. l  国内经济恶化,政府已经焦头烂额了,没想到节外生枝,又冒出彡姐羌造反的消息,韦玄成等人木讷了半天,想不出个对策。大家你看我,我看你,最后都以急盼的眼光放在了冯奉世的身上。
) j/ b: |, k" ~' L1 E' X5 g  为什么是冯奉世?
5 w% K- B0 d/ s3 G1 Z( \  
) |5 d. `+ |- v: ~  宣帝元康元年(前65年),冯奉世以使节的身份出使大宛,途中遇到莎车国叛乱,他果断地矫制征用西域各国的军队,凭借自己非凡的军事才能,一举击败莎车国的反叛分子,使西域局势转危为安。冯奉世的胆略与果敢获得了朝野的交口赞誉,从而他以知兵、沉勇有大略而闻名天下。
4 w" q3 G5 i0 {0 p  自从平定莎车国之后,冯奉世一路官运亨通。他先是担任水衡都尉,后担任执金吾,他仍然保持着果断勇武的英雄本色。有一回,上郡属国(汉帝国划若干地区为归降的胡人居住地,保留胡人的风俗与官秩,称为属国)归降汉朝的一万多名胡人突然造反,扬长而去,冯奉世得知消息,当机立断,持着汉节,率领军队前往追击,劝回了一部分胡人,斩杀了一部分顽固分子。
" Z2 y7 V* M9 o' [* l  因为冯奉世对四夷之事有潜心的研究,在管理胡人方面上特殊的本领,所以在前任典属国(负责管理属国)右将军常惠去世后,冯奉世接任了常惠之职,担任右将军典属国。' B9 v2 H3 K) k! i5 H/ {+ c3 E
  彡姐羌突然造反,这件事,除了冯奉世,还有谁可以摆平呢?
 楼主| 发表于 2008-1-26 23:03:46 | 显示全部楼层
  (虽远必诛-162)% O7 D0 d; l8 ^6 y+ ^
  
4 B3 W& E7 l& H% o! q4 {  宰相韦玄成等人把期盼的目光投向冯奉世。
- ~. a( h) f' S+ d( V  冯奉世毅然接受重任,他对皇帝说:“这次彡姐羌的叛乱,与上次有所不同,叛乱地乃是在国境之内,如果不及时扑灭,一旦牵连到其他羌部落,这事就不好办了。臣愿意率军出征。”! o6 @. C# m+ T4 J9 H' K* c6 p
  韦玄成听到冯奉世愿意出征,终于舒了一口气。- x  {1 ^& {" K( I% X2 B
  元帝问冯奉世:“将军需要多少士兵呢?”
, g# q5 ~% Q  l2 o6 \* m  冯奉世答道:“根据情报,彡姐羌叛军总计有三万多人。我听说善于用兵的将领,不作第二次的战争动员,必须要一步到位;粮食运输不超过三次,必须要速战速决。叛军有三万人,按兵法原则来说,我方必须要有敌军的两倍即六万人,胜算才会大,不过叛军武器窳劣,只有长矛与弓箭,所以我方的人数可以适当减少一些,但最少也得要有四万人,这样臣可以在一个月内结束战事。”
) F+ i8 b4 x0 O( }  ! g: a) p  L4 X3 V
  韦玄成听了很不以为然。上次羌乱时,赵充国不是就以一万军队降伏了拥有五万人的先零羌吗?冯奉世居然一开口就要四万人。% |0 i2 j- i# Q
  韦玄成与车骑将军王接、左将军许嘉三人讨论了一下,对冯奉世说:“时值秋季,正是农忙季节,将军也知晓最近国家粮食很是紧缺,不宜在此时多发兵,这样吧,先调集一万人马给将军驻防,这样应该够了吧。”
$ F% E; ]) D8 y) A6 y) M  冯奉世一听,急忙呼道:“不可!这些年国家深受饥荒之苦,军队中士兵与马匹粮食紧缺,体力羸弱,战力斗大大下降,军队也减少了常备军的人数,各种战争器装备不仅没有更新,而且以前的装备也废置不修。这些情形,蛮族人早已看到眼里,所以彡姐羌才会率先发难。”
9 k1 z* s/ ^% m& {0 {2 J$ E  冯奉世停了一下,看了韦玄成等人一眼,暗含责备之意,继续说道:“一万人的军队,只能用于防守,如果强行进攻,恐怕要遭受重大的损失,如果一味防守,叛军则会掠杀百姓。问题还不止此,如果汉军表现出胆怯与疲态,那么彡姐羌的叛乱范围将扩大,到时羌人众多的部落纷纷和解,遥相呼应,民族情绪煽动起来,四处起兵,反抗汉政府,那么到时臣恐怕界时要征发的军队就远不止四万人了,这可不是花钱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如果现在能拔足军队与军费,那么可以速战荡决羌乱,否则的话,这必定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了。”
: c, `3 O  T3 I+ p& c  
" m! d4 L1 {* @. y7 |. y  有的危言耸听吧。
3 l8 N- D" s7 t, k5 V6 [  至少在元帝、韦玄成、王接、许嘉等人看来是这样,
* H* C; R8 q' I% ]  这时元帝开口说话了:“这样吧,就在韦丞相说的一万人的基础上,再加两千人。”
8 n- C7 ^- d; m6 s! m+ d$ a, T, }0 W  冯奉世听了哭笑不得,这可是关系到国家命运前途的一场战争,不是一出舞台上的闹剧,增加区区两千人,就能扭转战局吗?冯奉世据理力争,但这已经是元帝所能承受的上限了。天下荒馑,作为儒教徒的元帝,似乎很有侧隐之心,只是解决经济危机上,欠缺了些能力。) ]- r" Q" y2 e/ ]
  冯奉世率领一万二千人的军队出发了。! U, W( ^- N3 g5 W4 ?& T
    ^+ e% U9 T+ Y! c+ j( r3 G  n
  军队打着“屯田部队”的名号,为什么称为屯田部队呢,大概是冯奉世担心这支军队镇不住叛乱的羌人,如果以“远征军”的名号,却无法战胜羌人,到时恐怕会令边区的其他羌人部落小瞧了,说不定反戈一击,使事态继续恶化。4 g2 l8 y+ k3 o
  此时陇西郡大多数地方已经落入羌人之手,面对严峻的局面,冯奉世兵分三路,右军由典属国任立率领,屯兵于白石(甘肃临洮县东);前军由护军都尉韩昌指挥,驻扎在临洮;冯奉世亲率中军,驻守首阳(甘肃渭源县)。
7 ~* b$ l- @2 W  前军都尉韩昌的驻地离叛乱的彡姐羌部落最近,一场大战迫在眉睫。
 楼主| 发表于 2008-1-27 23:03:40 | 显示全部楼层
  (虽远必诛-163)
3 e0 X3 ?0 g+ x& m& [4 w1 {
, h4 Q. \7 N3 X$ n; g7 b+ N7 L* e1 E; J. c
  此时的彡姐羌部落兵威正盛。从起事始,羌人便横扫陇西郡,围攻郡政府,阻断交通道路,并且破坏汉军的碉堡亭障以及驿战。$ ?9 c  b# K- m2 u7 V
  此时前军统领韩昌接到情报,羌军正在广阳谷大肆屠杀百姓。韩昌立即命令一名校尉率军前往广阳谷营救百姓,自己则亲率大军挺进到一个名为降同阪的地方,此时羌人也发现了汉军的行迹。' u  ^* x9 E" E! K# s1 z
  韩昌决心先下手为强,他派另一名校尉率军与羌人争夺有利的作战地形。. t# G& j; e# S9 z, `9 h
  此时羌人在人数上要远远多于韩昌的兵团,虽然汉军在武器上居于优势,然而山地战却是羌人的特长。经过一番血战,汉军阵地全线动摇,羌人大举反扑,汉军校尉力战被杀。就在此时,韩昌接到情报,前往广阳谷解救百姓的汉军也遭到羌人的围攻,伤亡惨重,校尉也战死沙场。+ v! u8 f$ B1 D: R! Y
  二名校尉被杀,韩昌大惊失色,急令收兵,仓惶而退。汉军首战遭到重创。) r# Z. T7 q+ W# y. _
  % L) P& z0 A  }. k0 \
  冯奉世深感兵力不足,于是上书皇帝,请求增兵,同时将陇西的地形图交给皇帝,在上书中,冯奉世写道:“羌人背靠深山老林,有很多小路可以出入,易守难攻,所以汉军必须要分兵把守在要害之处,兵力严重不足,恳请朝廷增兵三万六千人,这样才可以解决战事。”
& S! u* h" `9 c% m1 R2 E7 n3 o  元帝读罢冯奉世的奏章,最近陇西急报如雪片般飞向朝廷,他早被搅得心里一团乱麻,本想冯奉世可以早日平定这场边疆的危机,没想到首战失利,还损失了两名校尉。
2 V  M  g9 H; O  正好秋收刚过,困扰帝国的粮食问题稍稍得到缓解,元帝一咬牙,得,干脆我多拔点兵,要不然这事一直搁在心窝上,实在不舒服。
% O4 k7 k8 X7 _% w# H4 j  元帝大笔一挥,将援军的人数圈为六万人,这个数目,远远超出冯奉世预期的三万六千人。同时给冯奉世配备了一名裨将:奋武将军任千秋。
; U$ D' T2 {5 `+ s  / o$ y  V/ s7 c$ @, r2 w: ^! k0 J
  到了十月,六万名援军抵达陇西。此时冯奉世手中拥有约七万人的军队,这个数量,已经是羌人的二倍多了。冯奉世开始夺得战争的主动权,在军事要冲之处,派重兵驻守,以压制羌人势力的扩张。羌人缺少粮食,所以必定采取以抢掠为主的游寇战术,在反叛的初期,汉军根本无法适应羌人这种来无影去无踪的土匪式作战法,所以羌人纵横陇西。冯奉世凭借重兵优势,以压迫性的战术,大大限制了羌军的流动性。+ E& I8 [: V9 |& Q2 X) k) J" f
  十一月,冯奉世发动总攻。* P7 [4 [5 q5 b: B) c4 A! u
  七万人马兵分数路,分进合击,羌军凭借山林地势,以寡抗众,居然战斗得十分英勇,一时间战事进入拉锯战状态。
# q7 n  ^5 L- V6 n* v  
7 G* I; L9 `& s: v! O5 j  元帝关注着战事的发展,胶着的战况使他很是心急,下诏再征一万名士兵,任命韩安国为建威将军,准备开赴前线。
5 J: X# s" g9 \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冯奉世的大军终于打破了相持的局面,人多的优势开始体现出来,而且在粮草供应方面,有朝廷的鼎力支持,这些都为战争的胜利打下基础。
! q" I" Z9 a0 D, T+ |  冯奉世的几路兵团均突破羌军的防线,羌军阵脚大乱,纷纷后撤,汉军奋起直追,羌军被迫且战且退,直到退出汉帝国的疆域之外。2 n0 u4 t$ h+ ]2 j' Y5 M7 f
  此役冯奉世大军共斩杀羌军八千多人,陇西的彡姐羌部落的势力被清除出境,陇西郡又恢复了和平的局面。: k( ?# Y1 t1 R3 ^" E
  
1 P9 y; I+ p  G+ z+ w* f% [, t  与十八年前的赵充国平定西羌相比,这次羌乱无论在时间、规模、危害性上,均远远不及上一次,但是汉军动用的兵力之多超过了赵充国的远征军,而且在战果上也远逊于赵充国。冯奉世只是击溃了反叛的彡姐羌,但幸好有赖赵充国十八年前分化瓦解与联合羌部落的战略,使得这次羌乱只局限于彡姐羌,并没有扩展到羌人的其他部落,这是帝国的幸运。" S# r! m7 j( R1 \3 j* q4 A
  冯奉世也因此成为汉帝国后期最重要的将领。平羌之战后一年,冯奉世去世,《汉书》给冯奉世的评价是“为折冲宿将,功名次赵充国”。6 _4 n, d# o  P: O% X1 Q# n/ y; Y: D$ `
  两次羌乱中汉军的表现,可以看出元帝时代,汉帝国的军事实力已经远不及宣帝时代。冯奉世平羌与陈汤万里远征,只不过是前朝武功之余波。
 楼主| 发表于 2008-1-29 16:52:4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章 分崩离析
3 v9 \5 Y) [' P5 `2 V  e  : F( g3 w# p. ^* r) m8 N+ S
  一、由衰而亡:西汉的覆灭
2 S! F& w0 [' c, s  + V4 K& s2 z  w3 q* `9 x
  从高帝刘邦到宣帝刘询的一百五十年间,汉帝国的文治昌明,武功赫赫。转折点是从元帝开始,这位笃信儒学的君王,却无法开拓出圣王的功业,有赖前朝遗留的陈汤、冯奉世等将领,勉强支撑着超级强国的声威。
8 o+ d% W/ A0 y9 C  元帝死后,外戚集团的崛起,争权夺利,最终葬送了西汉王朝。" z3 R$ h2 n1 R$ }
  成帝刘骜的母亲,是元帝的皇后王政君。成帝即位后(前33年),立即拜舅父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外戚王氏家族开始掌握国家大权,汉朝是一个尚武的时代,所以作为最高军事长官的大司马、大将军地位在三公之上。7 {1 H) w0 Z' d9 _# ]0 V
  我们来看看王氏一族在成帝时代的飞黄腾达的历程。. @) I9 ]& }$ a% l" x4 x
  : O3 v, _7 E' n" A
  王凤有七个弟弟,除了二弟王曼早死之后,其余六人全部被封为列侯。; g# S: I2 I) ^. `$ G1 `: ]
  建始元年(前32年)正月,成帝的舅父王崇被封“安成侯”。 8 p% G5 G* O: p! x$ ~) t3 a
  河平二年(前27年)六月,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五人又在同一天受封为列侯,被称为“一日五侯”,这些人仅凭外戚身份轻而易举获得封侯,这打破了高帝刘邦立下的“非有功者不侯”的规矩。
) u, V+ n' i# s  阳朔三年(前22年),王凤去世,王氏家族中的王音出任大司马车骑将军。0 B, ]& \5 s1 I6 ]: T
  永始元年(前16年),王凤早已去世的二弟王曼的儿子王莽被封为新都侯。4 c* @6 w' v/ G0 `* x% v
  永始二年(前15年),王商接替王音出任大司马卫将军。# o& I2 U  c. j. a/ b4 I
  元延元年(前12年),王商死,其弟王根接任大司马、骠骑将军。
/ D% g  R) P8 z  绥和元年(前8年),王根的侄子王莽接任大司马。" Z( k7 }, A' T
  总计在汉成帝在位在二十六年间,王氏外戚有十人被封为侯爵,五位担任过大司马一职,王氏家族一时间权倾朝野,炙手可热。朝廷的重要职位,几乎被王氏家族子弟所包揽,州郡的长官,多由王氏家族所推荐的人担任。
+ D0 x9 e, j% Y- Q# E, {  王氏家族富贵遮天,权震天下。那么成帝刘骜在干什么呢?' H1 W4 w6 d4 v, T; y/ Q
  % `( |6 H% J; ?. {
  原来皇帝沉醉于温柔乡中,纵情声色,不可自拔。是谁有这么大的魅力让一位“履至尊而制六合”的皇帝为之神魂颠倒呢?正是历史中的大美人赵飞燕。. I. ?4 ]6 c3 f5 P2 |7 ~
  赵飞燕是一名舞女,有一回成帝刘骜偷偷跑出皇宫,在阳阿公主家,见到舞娘赵飞燕,马上被她婀娜舞姿与天生丽质所吸引,带回宫中,极度宠爱。一个赵飞燕就足以征服帝王之心,赵飞燕还把妹妹赵合德引荐入宫,这个妹妹比姐姐更加美艳动人,她刚进到宫中,竟然引起已经看惯美女的宫人的啧啧称赞。! Q8 D$ \) h  P3 O+ B
  有了赵飞燕与赵合德两位美女姐妹的伺待,成帝刘骜乐得终日沉醉风情之中,不知今夕何夕了。! c3 p: o/ K2 c: [# W% ?& M
  ! v; D( H5 H, W+ \
  元帝一朝,在政治上无所作为,幸好外患相对较少,然而权力旁落到外戚之手,为汉帝国的覆灭埋下伏笔。
/ W+ n3 ?& I5 i4 ]. }, c, q  刘骜当了二十六年的皇帝后,一命呜呼了。接下来坐皇帝宝座的是哀帝刘欣。
 楼主| 发表于 2008-1-29 16:53:11 | 显示全部楼层
  (虽远必诛-165)
4 O6 n* p/ [& H9 H" s' q! |  
( L6 h4 F& j* ?6 S' k8 [  每当王朝衰败时,一代不如一代。
/ j1 j8 D& ]/ b  一朝天子一朝臣,刘欣上台后,便着力打击王氏家族的势力。大司马王莽被迫辞职,前任大司马王根遭弹劾被逐出京城,前任大司马王商的儿子王况被撤销侯爵,贬为庶民,王商所举荐的官员,全部被免职。
4 t% Q7 p8 E% K/ b, k; f  但是刘欣的朝政仍然一片混乱,竟然在三年内换了四个大司马、四个丞相,更为荒唐的是,哀帝刘欣竟然让没有任何本事、只是凭男色取宠的董贤担任大司马的重职。1 ?- A1 j3 f. L% b  Q
  哀帝刘欣这个人在历史上最为被津津乐道的事,莫过于他对董贤的同性恋了,他对董贤的宠幸,绝不亚于成帝刘骜对赵飞燕、赵合德姐妹的宠幸。有一回,刘欣与董贤睡午觉,刘欣先醒了起来,想要爬起来,要起身时,发现长袖被董贤压着了,刘欣不忍心将熟睡中的董贤弄醒,怎么办呢?他拔出宝剑,把长袖割断,然后悄悄地离开。$ G+ n& v4 M& y0 @6 n9 R# C  Z
  
* `$ W2 _+ f7 v0 i4 {  n- [* d  元寿五年(前2年),刘欣下诏,任命董贤为大司马、卫将军,领尚书事,董贤这一年只有二十二岁,除了是个美男子外,没有任何本领。由是可见刘欣把国家大事当儿戏看待了,这种君王的出现,只有一个目的:加速王朝的覆灭!
# d7 j! Q% \" }  董贤担任大司马的第二年,他的靠山哀帝刘欣就死了,在位仅仅六年。刘欣一死,董贤心知难逃一劫,也自杀身亡,到阴曹地府追随刘欣去了。
) t) v. L/ D8 B% z% _9 Y# S  哀帝刘欣之死,给王氏家族予东山再起的机会。
% e/ P7 _1 S% W' A3 {. ?3 B  王莽凭借他多年积累下来的巨大声望,再度崛起,出任大司马之职。
# L  T) ?. i6 g; U/ e$ N- c% T( p  5 ~1 S/ x+ j) b) }
  王莽是中国历史上最复杂的人物之一。
/ x, o3 f2 g' U7 }8 X5 d  成帝的母亲、太后王政君有八个兄弟,排行第二的王曼死得最早,留个一个腹遗子王莽。在成帝一朝,王氏家族势力鼎盛,呼风唤雨,然而在众多的王氏子弟中,王莽是一个另类,他没有沾染上豪华奢侈之风。他发奋读书,生活俭仆,为人谦逊,伺待孀母与寡嫂,无微不至,抚养兄长的孤子,对待权力薰天的各位叔父,进退有礼。他简直是一个完美君子的化身,这不由得引起太后王政君与大将军王凤的刮目相看,确是王门中出类拔萃的英才。$ C. P; \1 ^% X* p" C# M0 b
  王莽家中简朴达到令人震惊的地步,连他的夫人都穿得象一个佣人,这与其他王氏家族成员形成鲜明的对比。更有甚者,在王莽被迫辞去大司马之职后,退居封邑,他的儿子王获杀死一个家奴,王莽勃然大怒,勒令儿子自杀。. a% V5 N$ t" E% m! ]
  王莽的所作所为,引起朝野人士的一片称赞,他的声誉自然水涨船高,所以他再度出任大司马的重职,可谓是众望所归。% Q5 [) B* R/ W: a
  7 @5 b3 @' C" g6 c8 H6 J& _  N4 b
  由于哀帝刘欣没有子嗣,年仅九岁的中山王刘箕子被选立为皇帝,史称汉平帝。平帝年幼,便由王莽秉政,自此,王莽成为帝国实际的主宰。' t/ N4 W+ p- ^8 |7 {2 g
  王莽开始了他的造神运动。3 U% j! K3 R5 _0 ]9 {
  平帝元始元年(1年),王莽指使益州郡,以南方远国越裳氏的名义献黑、白雉,然后群臣便以此为瑞符大做文章,颂扬王莽的功德,于是王莽进封为“安汉公”。
6 Q. f5 G: ^) N% B# p0 h" C1 h  元始二年(2年),国内许多地方出现了旱灾及蝗灾,王莽捐款百万,并献田三十顷,一时又博得美名。+ C  P1 z4 F, E0 R+ g9 }
  元始三年(3年),王莽的女儿被册为皇后,同时王莽大肆诛杀异己。* f, I0 ?" h; m
  元始四年(4年),一批溜须拍马之辈上书,称王莽的功德已经超过古代的伊尹、周公。伊尹曾为“阿衡”,周公曾为“太宰”,所以各取一字,拜王莽为“宰衡”。. Z% B4 Q1 y% r* i
  元始五年(5年),王莽毒死平帝。同时造神运动越演越烈,此年,武功现白石,石上用丹书写着:“告安汉公莽为皇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1-23 07:10 , Processed in 0.022297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