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2-5 07:05:22
|
显示全部楼层
(虽远必诛-171)
. M, ? b% p$ L* c 7 x; O) d# f' u, G
中、匈两国在貌似和解中相对平静了几年。8 A4 S2 O5 Z: K3 x+ l3 v* G4 [; M/ ?
元凤五年(18年),乌累单于去世,接任者是呼都而尸道皋单于(名称太长,简称为呼都单于)。呼都单于派须卜当夫妇两人(王昭君女儿女婿)到中国,朝见王莽。6 D4 A9 j: j3 v4 F, g1 {
此时王莽的新政权已经危机四伏,四境皆叛,国内爆发大规模的起义。须卜当夫妇前来朝见,原本是一次改善与匈奴关系的良机,须卜当夫妇在匈奴国内力主与中国和亲,保持两国的和平,但是王莽却又突发奇想了。. }' Y* O2 z6 [& q$ z
王莽将须卜当夫妇扣押下来,硬塞给须卜当一个“须卜单于”的称号。王莽的如意算盘是,既然须卜当是王昭君的女婿,由他来担任匈奴单于,对中国来说,是最好的选择,这个算盘打得不错,可惜王莽这个人,可能是他的名字注定了他行事的鲁“莽”,匈奴在呼韩邪单于当政后数十年,已经渐渐恢复了元气,并非仅靠王莽的奇思异想就可以改变匈奴的内政。
, y3 g: j, u/ O7 I/ o9 S: _ ! T! K. I9 O0 w- f
此时王莽新朝最有才华的将领严尤已经被提拔为大司马。严尤得知王莽扣押须卜当夫妇时,大吃一惊,急忙向王莽进谏说:“须卜当掌握匈奴右部的兵力,他的军队从来没有侵犯过中国,而且匈奴政坛有什么风吹草动,他都向中国政府汇报,对中国帮助极大。现在给他封了一个空头衔,住在中国首都,无兵无权,还不如把他送回匈奴,这样对中国才有益。”1 r# }$ ]" D+ r5 g
刚愎自用的王莽哪里听得进去?扣押了须卜当之后,准备派将领严尤与廉丹统率大军,出征匈奴,击杀呼都单于,迎立须卜当。, x: T( K! B$ h4 {( E
王莽又祭出他的文字法宝,把严尤和廉丹二位将军统统改了姓,改为姓“征”,大约觉得这个字对出征有利。
" P( q' M) {; z: U. f, L 此时内乱纷纷,瓜田仪起义于会稽;吕母起义于琅邪;声势浩大的绿林军起义很快达数万之众;樊崇起义于莒县,转战青、徐;东海刁子都起义,转战徐、兖。面对如此乱局,严尤苦谏王莽,当今之急,在内忧而不在外患。
0 ]' {/ p# F& Z% f 王莽怒气冲冲,把严尤撤职。北征匈奴一事,又不了了之。
; f& t8 R3 F9 g) Z( {, J 6 ?# k, ^8 m% T; s2 F3 z
严尤是对的。王莽扣押须卜当夫妇,其后果是使匈奴国内亲中国派的势力遭到重创,武力对抗中国的势力重新抬头。0 M* Q, O" ~# @9 R
呼都单于对王莽政权的狡诈卑劣怒不可遏,对中国北方边境频频发动攻势,使得北部边境再次惨遭荼炭,百姓流离失所,尸骨盈道。一度恢复的中、匈关系再度恶化。
1 j7 {. e& i$ Z3 v2 t 又过了几年,到了地皇二年(21年),须卜当在中国病逝,王莽把女儿嫁给须卜当的儿子须卜奢。此时的王莽政权已经是四面楚歌,但是深信天命的王莽似乎把这种危局当作是上天对他能导才能的考验,是给他建立千秋不朽功业的机会,所以他又雄心勃勃地构想北征匈奴的计划。' m+ Z2 ?" G1 ]5 O" H
王莽下令征集国内的粮食布匹,输往北方的西河、五原、朔方、渔阳等郡,准备武力护送须卜奢回匈奴,夺取单于的宝座。已经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再次深受其苦,在国乱一日甚过一日的时侯,王莽的空想注定仍然以失败告终。 \; Q, q5 U! O5 k: _( J1 M' }
国内局势的极剧恶化,使北征匈奴无限时地搁置了。
5 V0 R3 p1 [7 f6 a$ j
|1 H8 M+ p8 P+ ^ ]- k 两年后,即地皇四年,新朝军队在内战中连遭惨败,在昆阳之战后三个月,王莽的天命被划上一个句号,义军攻破长安,王莽死得很难看,脑袋被割下来,尸体被脔割,最后他的舌头也被割下来,再也说不出那些古怪的文字游戏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