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赫日当中--大唐帝国的扩张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 22: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172)
: `) b9 t; I' ?9 N. [7 S/ B, n  
" C  p" Z7 }5 k/ B- A" Q  由于黑齿常之抵御突厥有功,朝廷任命他为燕然道行军总管,以李多祚为副职,职责便是反击突厥的南侵。
" C# ^5 q/ R4 x7 e% ^: p  李多祚也是一位外族将领,他是靺鞨族的酋长,史书对他的评价是“骁勇善射,意气感激”,是一位勇敢而有激情的将领。
8 }0 J/ h- p% B  k' X( I5 s6 {  687年(武后垂拱三年),突厥大将阿史德元珍率突厥骑兵南下侵扰朔州,黑齿常之与李多祚统兵迎战,双方在黄花堆(山西山阴东北)展开大会战。- |0 u& S: o6 @& z! I2 L' F
  自从被薛仁贵击败之后,阿史德元珍又多次参加南下侵犯大唐的战争,他成为突厥一名重要的将领,但这次,他遇到黑齿常之与李多祚,只能再尝失败的苦果了。
3 I% a% ^  [7 N2 r  强将手下无弱兵,在骁勇的黑齿之常与李多祚的指挥下,唐军打得极为出色,凭着坚强的防守,终于击破阿史德元珍。突厥骑兵不得不后撤,黑齿常之指挥大军向北追击四十余里,突厥人丢盔弃甲,尸横遍野。
- M7 @' ]/ P: B+ k8 [3 d  黄花堆会战的失利,使得突厥人惶恐不安。骨咄禄可汗为了避开黑齿常之的锋芒,干脆来了个大撤退,将军队拉到漠北,以避免出现当年颉利可汗那样在唐军朝发夕至的打击范围内。
1 c: ^4 y) ?7 e! g) K) S& q3 x  虽然黑齿常之在抵抗突厥入侵上功绩卓著,可是依然没有改变唐帝国在战争中的被动局面,因为突厥人总是积极地进攻,这种进攻由于其掠夺式的性质,对大唐边境的破坏程度,并非仅仅可以用军队的伤亡来衡量,边疆地区的经济遭到重创,人口大量被掠夺,牲畜损失严重,民不聊生。8 J, X# z  A# c
  
0 O1 d6 P- A5 u  黑齿常之连续击破突厥人,使得右监门卫中郎将爨宝璧非常羡慕,跃跃欲试,也急着想抢一功劳。爨宝璧因而上疏武后,请求领兵出塞,消灭骨咄禄可汗与阿史德元珍。他的慷慨陈词打动了武则天,武则天命令他与黑齿常之通力合作,共同剿灭骨咄禄可汗的突厥第二汗国。, d3 n5 d& A# w9 R) T6 m1 a! [
  爨宝璧一出京师,就把武后的叮嘱抛到脑后了,他可不想让黑齿常之再把这项头功占去,于是他不等黑齿常之的大军抵达,便率精锐骑兵一万三千人,向北挺进,准备寻歼突厥的主力兵团。* s0 _$ z& F$ m  j6 J4 s4 [8 ?
  这一万多名骑兵出边塞二千余里,终于侦察骑兵发现了突厥主力,此时突厥人还没有发现唐军主力,所以并没有作好战斗的准备,倘若此时爨宝璧果断地发动奇袭,那么还是可能重创突厥人的。可是这个爨宝璧的确不是一个良将,他却得意洋洋地派出使者去突厥营地中,面见骨咄禄可汗,告诫他说:“大唐精锐部队已经到达,你们识相的还是快投降吧。”1 Y4 m/ Y: E' z
  骨咄禄可汗听了大吃一惊,便设法羁縻使者,拖延时间,暗中命令突厥各部骑兵以最快的速度作好战斗准备。# q& q2 U7 \, z# x3 _1 S
  爨宝璧还傻傻地等着突厥人前来投降,结果发现没有动静,大怒,便率军大举进攻。可是奇袭的机会稍纵即逝,突厥人已经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果这是当年李靖或李世勣的无敌兵团,还是有机会战胜对手,但可惜不是,此时的唐军战斗力已经不比从前了,突厥人又人多势众,爨宝璧渐渐发现顶不住了,而此时,突厥其他部落的骑兵又赶来增援。这下完蛋了,爨宝璧终于丧失了信心,三十六计,走为上计,逃。
) p  F4 [7 Q! V  O, P  可是唐军孤军深入,距离边境二千里,经过远距离行军,人马俱疲,在茫茫荒漠上,怎么逃啊?突厥人大举追击,可怜唐军将士,要不成活靶子,便是被刀劈枪捅,最后全军覆没,只有爨宝璧一人逃脱,狼狈回到边境。, \4 h" N9 F' B8 L' x, b: w
  
3 {0 a  y. w' t: S  爨宝璧回到京师后,被武则天下令处死。7 z7 O3 r5 s% l/ n# F* B
  在唐高宗时代,将领几乎没有被处决的先例,武则天开始大杀将领,固然,有些将领必须要对战争的失败负责,象爨宝璧被处死并不冤,但是有些人就死得不明不白了。
" ]1 ^1 q) d8 J; n+ D  在程务挺、王方翼冤死之后,第三位冤死的名将是黑齿常之。: c& a  n- g( M4 d4 [5 [" E1 l" I# W
  689年时,黑齿常之被诬告谋反,被逮捕入监狱,受尽折磨后,性格刚烈的黑齿常之在狱中自缢身亡,当然,也有可能是被人缢杀的。只是不知道这一回,突厥人还有没有再摆下酒席庆贺一番,再对武则天表示衷心的感谢。
9 e# f9 }! E4 {6 m% b  这些冤死的事件,在武则天时代,太多了,死得糊里糊涂的。
9 L, e) E* v; s7 U9 B6 w! U" X  
7 W2 I: d! w( G9 [8 V  在一批批将领被肃反之后,大唐帝国的军事机器已经缺乏动力了,帝国的军事力量急速衰落。8 y" E: f. Z3 F8 ~0 i
  从武则天掌权后,社会正气遭到严重的摧残,人权遭遇空前的压制,法律遭到无情的破坏,酷吏兴起,冤狱遍地,盛开告密之门,遂使天下人人自危,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荡然无存。  G; s8 p9 j8 V' o3 r
  在武则天的恐怖政策下,大批的反对派被诛杀,武则天扫清了通往皇帝的道路,690年,武则天终于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周”。次年(691年),突厥杰出首领骨咄禄可汗也病死,其弟默啜自立为可汗,从此,两国关系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 22: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173)& R5 o: ]2 E1 E! \& M* g" Q) Y
  8 B  v$ I( D% f. X* A7 P1 k( d, p
  二、收复安西四镇
: s+ D" K$ A5 y* m  
0 S7 J: A( s5 a' ^- U  七世纪八十年代,是大唐帝国自贞观以来形势最为严峻的一段时间,同时在多个方向上作战,除了北方后突厥频频南下之外,西部则受到吐蕃的强大压力。3 b+ t; p% _5 Y. \
  自从678年名将论钦陵击败唐军十八万远征军之后,吐蕃的军事力量达到鼎盛,雄才大略的论钦陵开始向外拓张吐蕃的势力。在遭到军事上重创之后,唐帝国马上面临突厥的复国运动,唐军的战略方向集中向北镇压突厥,而吐蕃则借此机会向东拓张。8 m' ?; J7 j- V7 A
  在唐帝国西南的茂州,有一军事重镇,称为安戎城。当时唐西部的诸羌所在的十二个州全部归附吐蕃,唐朝廷担心西南蛮族部落也将脱离而去,所以建了一座极为坚固的堡垒安戎城,以断绝吐蕃通往西南蛮的通道。
4 P5 E/ p- e5 r9 Q/ P+ u  680年,唐军无力顾及西南,吐蕃大军在羌人的引导下,大举出兵,攻陷安戎城,占据这一战略要冲之地,打通了西南的通道,西洱(云南洱海湖)一带的西南蛮族部落,全部投降吐蕃。
: g, u0 G( x' \6 j6 p  E  从663年至680年十几年间,吐蕃接连占据吐谷浑、攻陷西域十八州、吞并西羌十二州、控制西南蛮,两度重创唐朝远征军,崛起于青藏高原,成为唐帝国周边最强悍的对手,史书也记道:“东接凉、松、茂、巂等州;南邻天竺,西陷龟兹、疏勒等四镇,北抵突厥,地方万馀里,诸胡之盛,莫与为比。”- v2 o7 P1 @: H$ g( A
  8 F. o9 v( x2 y( u* O+ I5 s
  吐蕃向青海湖以东扩张时,却遭遇到强有力的抵抗。
* W+ R$ ^+ b( Y5 ]  在青湖湖以东的湟水谷地一带,唐朝设河源军。河源军经略大使,便是由百济籍名将黑齿常之担任,娄师德担任河源军军使。
+ y2 A1 ?5 p7 ]/ E% W# l% {( }6 \9 x  黑齿常之不仅英勇善战,而且富有统帅才能,当时河源军作为与吐蕃抗衡的前沿阵地,兵源上显略不足,如果要增加卫戍部队,那么粮草的转运量相当庞大,所以黑齿常之采取汉代赵充国的屯田战略,开辟田地五千余顷,每年生产粮食一百万石,有效地解决粮草供应难题,并且设置烽火戍站七十余座,大大增强防御能力。; d; H( B' S1 X+ e4 A9 H0 [* ~
  680年,吐蕃大举进犯河源,黑齿常之顶住巨大压力,挫败吐蕃的进攻。次年,黑齿常之以攻易守,奇袭良非川。
8 ?, I$ S! W8 R  p" \  当时驻扎在良非川的吐蕃大将是论钦陵的弟弟论赞婆,大约共有三万余人,黑齿常之认为唐军不能仅止于消极防御,积极的进攻才是最佳的防守,他亲自率领三千名骑兵,在黑夜的掩护下,对良非川发起突袭。吐蕃军队虽然在人数上比黑齿常之要多,但是在仓猝之间,很难挡住唐军骑兵的猛冲猛打。论赞婆在混战中逃跑,吐蕃人有两千人战死,黑齿常之共掳获马牛羊数万头。
" U9 R4 D; ?; J8 N# K  黑齿常之是吐蕃人所遇到过的最坚强的对手。. }' y# {- E' r) y$ P0 {! {
  战争还在继续。682年,黑齿常之又一次让吐蕃见识了他的厉害,当时论赞婆在青海湖附近增加了驻军,对河源军构成严重的威胁。黑齿常之又一次大胆地发起反击,率一万名精锐骑兵奔袭吐蕃军营地,不仅斩获颇多,而且还放一把火,把吐蕃的粮食贮备给烧得一干二净。
/ S9 `# b* g: {# A  I  Y) w$ y  论婆赞决心大举出击,给河源军施加更大的压力。吐蕃大军进抵白水涧一带,河源军军使娄师德在此严阵以待,双方展开激烈的战斗,娄师德八战八胜,威震吐蕃。: i5 S! K8 p6 i0 J7 ?
  白水涧战令娄师德声名雀起,唐高宗一口气给他三个官衔:比部员外郎、左骁卫郎将、河源军经略副使,这三个官衔,既有文职,也有武职,并且郑重告诉他:“你文武双全,所以不要推辞。”
- Z" l# ]% M: {& S$ M2 C  黑齿常之在河源军呆了七年,这是很艰难的七年,自从李敬玄十八万大军惨败后,唐军士气涣散,而北方突厥乘机复国,吐蕃的军事力量正值巅峰状态,但是终于无法突破唐军在河源地带的防御,黑齿常之的功劳最大。对于大唐帝国而言,由于地理上的原因,北方突厥的威胁更大,所以到686年时,黑齿常之被调离河源军,转向北方战场。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 22: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174)7 J# o3 D9 }4 a2 K" B( \$ p
  
* P2 q! t& L3 G' |+ i  X# d$ R0 f  在武则天当权的几年时间内,程务挺、王方翼、黑齿常之等名将相续冤死,可以胜任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将领越来越少。太宗、高宗时代所扩张的土地已经丧失超过一半以上,武则天决心要从吐蕃人手中,武力收回安西四镇。
1 |  [9 {; k* G) L- f5 Z  可惜的是,这个计划一开始便暴露出唐军的弱点,远征军的总司令居然是从来没有上过战场的文昌右相韦待价,他被任命为安息道行军大总管,副大总管由安西大都护阎温古出任。让一名文官来指挥一场大战役,其结局可想而知。
& z8 `$ G/ F& A; q/ ?& a2 G: A  韦待价兵团的作战任务,是进攻控制安西四镇的吐蕃守军,重新夺回塔里木盆地。) r  ]8 t' B  J! M) |  L* |' i2 T
  689年的初秋,远征军兵团抵寅识迦河时,与吐蕃大军相遇,韦待价根本就不懂得兵略,怎么指挥作战呢?一支军队的作战力如何,与将领的关系极大,一位优秀的将领,可以将一群普通的人凝聚为一支精锐部队;相反,平庸的将领,会使勇敢的军队变为平庸。
% k  q; {! }# `  韦待价兵团很快便毫无章法,混乱不堪,在吐蕃人凌厉的进攻下,很快便溃不成军,大败而逃。更致命的打击还在后面,在逃亡途中,天降大雪,粮草周转不上,士兵大量冻死、饿死,伤亡惨重。5 N! f7 D, U8 x8 g4 H2 Q
  这次远征,成为一次死亡行军。
9 t2 N1 S2 J9 m1 p  这样的结局,武则天理应负主要责任,让一个对军事极为外行的人来指挥作战,这首先便是朝廷的失策。当然,武则天并不这样想,她将责任推给了远征军的将领,韦待价被免官,流放绣州;副大总管、安西大都护阎温古下狱处死。" i+ l6 j8 Z+ J: g* }  Y( R
  韦待价兵团的余众交给安西副都护唐休璟,同时任命他为西州都督。
7 K! }& ~) G1 S% o5 x. g7 A9 `$ R  
5 W4 b9 i- Z9 i4 g, y# ?% y/ B+ ~7 x  690年,武则天废黜李显,自己当皇帝了。
$ S1 x# ~) L  ]. |- ?  此时吐蕃的政局出现了微妙的变化。
! z! @# M5 C" r/ ]# k  论钦陵执掌吐蕃政权已经二十余年,他的三个弟弟论赞婆、悉多于、勃论三人均手握兵权,权倾朝野,论钦陵家族势力过于庞大,这引起了一部分吐蕃高级官员的强烈不满,一股反对论钦陵的势力正在悄悄地形成。
4 T) _. ?% E/ A  N2 h: D  在692年时,吐蕃发生了两件事。& V* ?6 B) S' ^0 ?" ?3 [5 `
  二月,吐蕃与党项部队的一万多人叛逃,向唐帝国投降。
- Q7 t$ q  ~# Z8 f% V8 x  六月,吐蕃一位酋长,叫曷苏,率本部落准备向唐帝国投降,吐蕃政府发现了曷苏的阴谋,派兵将曷苏逮捕。但是另一位酋长率羌人、西南蛮人共计八千余人,避开吐蕃军队的追捕,向大唐帝国投诚。) N, \' t% Z; G/ L3 C
  这两件事,预示着吐蕃内部已经产生不稳定的因素。6 C8 i3 o2 J# x% J. k) Z2 m
  
( l! v4 O2 }+ `2 ^( ?5 w* O  西州都督唐休璟从这两件事中,敏锐地发觉吐蕃政局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 l" Z, S) T8 P! g4 i" Q& \
  在韦待价兵团溃败之后,唐休璟临危授命,出任西州都督,很快稳定军队中蔓延的恐慌情绪。唐休璟武则天时代的重要人物,很小的时候,父母双亡,成为孤儿,但是坚强好胜的他发愤读书,向当时著名的大儒马嘉运学习《易经》,向贾公彦学习《礼记》,在高宗时代,在营州担任户曹参军。679年,突厥叛乱,在突厥人的诱使下,奚、契丹部落发兵攻打营州,当时的营州都督周道务让唐休璟领军出战,结果足智多谋的唐休璟在独护山战役中大破叛军,斩获颇多,这一战也开始了他漫长的军旅生涯。
1 s, o& h8 H" Q+ j  唐休璟通过对吐蕃局势的判断,认为这是一个夺回安西四镇的机会,于是上书朝廷,请求朝廷发兵,夺回龟兹、于阗、疏勒、碎叶四镇。" L) t5 o5 @9 d' x! U3 N9 |4 ?
  注意这里的一个细节。在670年,唐政府诏罢安西四镇,是龟兹、于阗、疏勒、焉耆四镇,而在692年后,变成龟兹、于阗、疏勒、碎叶四镇,其中焉耆变为碎叶。这是一大令人不解之处。自从679年王方翼重修碎叶城之后,便没有史料记载碎叶为吐蕃所攻没,为何唐休璟却提到碎叶镇呢?+ ~8 H( n# t- i$ {! [
  后来史学家为了弥补这种矛盾,便提出有两座碎叶,被吐蕃攻陷之碎叶镇即是焉耆镇,这种说法虽然缺少史料的证实,但似乎更接近真实情况。/ A8 n6 Y, S2 k% R; H
  武则天批准这次军事行动,委派王孝杰、阿史那忠节率兵前往西域,与唐休璟一同收复安西四镇。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 22: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175)  b5 F2 y; p! J+ F0 ?  ]% ^$ S, d
  1 D0 |1 [: {, Y. V0 n6 W
  王孝杰出任武威军总管,与左武卫大将军阿史那忠节一起率军入西域。+ L3 I0 f' ^8 u1 @" r! O
  对于收复安西四镇的具体情况,史书的记载十分简单,既没有双方交战的兵力,也没有具体的作战过程。
9 j1 w% h0 w9 a" S4 k& F  在670年吐蕃攻陷安西四镇之后,对安西四镇的控制力其实是有限的,我们可以从以下资料来判断:673年,疏勒国王复降唐,唐赦其罪,遣归国;674年,于阗王来朝,次年以于阗为毗沙都督府;692年初,于阗王死,唐朝廷立其子为新国王。1 d( |0 h# ~* @) q+ m
  从以上分析中,似乎四镇中的疏勒、于阗,并没有吐蕃军队的进驻,吐蕃真正控制的地区应该是龟兹,早在670年,吐蕃大军与于阗军联合攻陷龟兹拔焕城(新疆阿克苏),拔焕城便成为吐蕃在塔里木的一个军事基地。所以笔者认为,王孝杰对吐蕃的战争,作战的对象是盘踞在龟兹一带的吐蕃驻军。
# g$ J* q* T  Q4 o  王孝杰深知吐蕃军队的底细,而且他应该有动过一番脑筋,研究针对吐蕃的战术。这次进军十分顺利,由于龟兹距吐蕃本土比较远,又隔了一个图伦碛(塔克拉玛干沙漠),所以没办法得到吐蕃本土的支援。在王孝杰的打击下,吐蕃驻军被击败,逃回青藏高原,朝廷恢复安西四镇的设置。! R) X2 q( ~9 O1 T; S7 j
  
6 l" R( ^1 ]# S* @1 B& I* z  这场战斗的意义不容低估,因为唐王朝这十余年来,所控制的土地不断地丧失,北方漠南漠北诸都督府,都沦于突厥之手,在朝鲜半岛的高丽、百济之地,也落入新罗人手中,西部诸羌蛮部落则都归附突厥,这次总算好不容易夺回一块失地,算是可以吹嘘一番的成绩了。7 Y: p( J6 W3 o+ H/ d
  王孝杰一战成名,成为唐军新一代的偶像级人物。1 I- |: `3 J2 d- V: j
  在名将凋零的时代,武则天对王孝杰寄予厚望,他先是升任左卫大将军,后来又官拜夏官尚书,即兵部尚书,成为军界炙手可热的巨头。
4 ~& A5 F! E4 o% M: c2 B/ J; j7 q  694年,王孝杰在冷泉及大岭一带(均在青海湖以东),又击败了吐蕃与突厥的六万联军的进攻,进一步巩固其在军队中的地位。
/ v; d+ J# W# P7 V: @5 I6 \  但是很快,吐蕃便反扑了。
% d8 J, v7 @$ y, Z: n4 u9 n" x3 Y2 i  * t+ q! k  W' X6 b1 a# v$ A
  吐蕃军队在695年进攻临洮,对大唐西线施加压力。王孝杰出任肃边道行军大总管,娄师德出任副大总管,率领大军反击吐蕃。
9 g' Z  Y8 t' b& L! c  第二年三月,王孝杰兵团进抵素罗汗山,逼近吐蕃的阵地。$ H" P. t/ `2 e4 I2 h( s1 }! ~4 S
  这是对王孝杰是真正的考验。
$ O1 q6 b7 K* R* N& B) H  D* p7 R" M  因为吐蕃方面的统帅,正是“大唐克星”论钦陵,此外参战的还有论钦陵的弟弟、吐蕃大将论赞婆。而在唐军方面,也把对吐蕃战争最有经验的王孝杰、娄师德二人全部派上场,摆出与吐蕃一决胜负的架式。
3 b: q8 t* d# e  对于这场战役,唐史纪载相当简略,倒是吐蕃史料上有一段王孝杰与论钦陵在战前的口水战的纪录。
0 V/ r& j5 g# g$ Z+ ~3 m  - |2 ~. k* _! V
  王孝杰派人送给论钦陵粟米、蔓菁籽各一袋,大约是表明唐朝的军队象米粒一样多,并附上一封信,信中写道:“吐蕃能聚集多少大军,我们也可以聚集多少,上天降霹雳雷电.轰击岩石,岩石再大也要崩裂。”' t$ _! G) n4 N7 h1 b
  论钦陵回了一封信说:“你们的军队象湖上的蝇群那么多,却不便于指挥,就象山顶的云雾,无足轻重。草原上的草虽然多,一把镰刀就可以割尽;牦牛虽大,一枝箭就可以射死。”言下之意,就是称唐军不过是纸老虎。
* y" o$ |6 a: W  王孝杰应答道:“将一座大山压在一个鸟蛋上,那还不是粉碎?将大海之波,浇在一簇火苗上,哪有不灭之理呢?”把大唐比作大山、海水,把吐蕃比作鸟蛋、火苗。
+ o- d) n3 ?# w% O0 ^4 A, l  论钦陵的答复是:“大山之巅是岩石,岩石上是树,树梢上是鸟巢,鸟巢里有鸟蛋,如果山不崩塌,那么岩石就不会震垮,树就不会断,鸟巢就不会倾覆,那么鸟蛋就不会破碎,所以鸟蛋要被大山压碎,那么大山就要先崩塌。火在山上燃烧,河水却在低谷中流,连山腰都够不着呢。”
( D, F2 r" u% \4 q" ~+ _6 J  这个口水战的真伪也很难考证了。( ?( p' c, ?6 n& y
  战争不是靠口水战打赢的,双方最后在素罗汗山展开激战。且不论士兵的战斗力,单从双方主将的军事才能来看,王孝杰是比不上论钦陵的,特别是在指挥大兵团作战方面,论钦陵达到如火纯青的水平,是历史上最杰出的统帅之一。王孝杰虽然在吐蕃期间,窥探许多吐蕃的内情,但他在对阵论钦陵时,心理上是居不利位置的,因为他曾经是论钦陵的手下败将与俘虏。面对论钦陵,王孝杰真能做到自信吗?
. w- [8 I& r1 ~  素罗汗山战役的结果,论钦陵又一次大获全胜,唐军再尝惨败的苦果。
5 t( ^+ A+ P" h5 z  军界新星王孝杰的光环顿时黯然失色。
, I3 a9 p8 z1 m9 F! v0 b9 Q  
  M8 k1 T. K2 U9 u$ v+ Z  武则天被这次惨败惊呆了,她一直确信王孝杰是一员福将,这次惨败使得王孝杰从云端坠入到地下,他被剥夺所有军政职务,贬为平民。而战争失利的第二责任人、副大总管娄师德也贬为原州员外司马。$ A# n) b1 N9 E/ D. Z+ y
  当女皇帝还在为王孝杰的失败而郁闷之时,东北传来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契丹人造反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 22:51:33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176)
  z, [. g1 B4 b  
1 B- E) Q; l% y! r7 b  三、契丹之乱1 P/ H- o/ B5 P. G0 ~" p
  3 x; v) p: V1 k8 {. s. Z1 I3 T* _
  在648年,唐太宗在契丹人领地设松漠都督府,纳入唐帝国的管辖范围,到武则天时,已经将近五十年了。
9 A6 C# c) X  A7 f0 G* }  契丹人的反叛,主要原因是地方官吏的压迫。
( u8 A2 ^) O. c0 f  当时契丹人的居住在接近营州,这里分布有两股强大的契丹力量,一是契丹部落的首领、松漠都督李尽忠的部众;另一个是归诚州刺史孙万荣的部众。李尽忠是孙万荣的妹夫,所以这两大契丹部众关系十分密切。7 R4 Z5 @2 q0 C
  大唐驻营州的军事长官是赵文翙,这是一个刚愎自大、冷酷的都督。契丹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恶劣,所以有时出现饥荒,李尽忠等就前往营州,向赵文翙请求给你赈援,但赵文翙一毛不拔,一口回绝;而且赵文翙看不起契丹人,不用说契丹的一般百姓,就是契丹酋长,他也将他们当作奴仆一样使唤,这样一来李尽忠与孙万荣满腹怨气,恨不得杀了赵文翙。' G0 R2 V& G" m: c
  在王孝杰兵败素罗汗山后的两个月,这场叛乱终于爆发了。' x& O; m& F1 s" |
  & C: K! x3 R3 M' n0 ~
  李尽忠与孙万荣联合起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陷营州,杀死赵文翙。
0 h$ \4 s9 D4 B  E8 n/ X% i. ~6 r  武则天真是焦头烂额,西线战事刚刚结束,东北战事随之而起。她马上派出左鹰扬卫将军曹仁师、右金吾卫大将军张玄遇、左威卫大将军李多祚、司农少卿麻仁节等二十八位将领,率领大军讨伐契丹。
2 ?7 }# Z( ?" W  q! X4 `6 z6 l  武则天有一个本领,就是擅长玩文字游戏,当然她的这套本领很可能是从王莽那儿学来的,也可能是无师自通的。什么文字游戏呢?就是改人名。她当即宣布将契丹人李尽忠,孙万荣的名字改为“李尽灭”、“孙万斩”;在此之前,她还曾把突厥首领骨咄禄名字改为“不卒禄”,至于被她杀害的无数的人,比如唐高宗的王皇后,把其姓改为“蟒”,把萧淑妃的姓改为“枭”,除此之外还有改姓“虺”、“蝮”的。
, J# M- }3 o4 a, j  武朝军队的战斗力差得很,既然在战场上赢不了对手,当然,玩玩文字游戏,对于武则天来说,也不失为一种精神胜利法。
$ c& m' `3 q! L, w  可惜的是,精神胜利法毕竟不是真正的胜利。
0 r/ y: o1 Y- o# [) [9 w$ Z# E  李尽忠一听,不舒服了:你叫我“李尽灭”,我就封自己为“无上可汗”。这位无上可汗,盘距营州,然后以孙万荣为前锋,率领数万人马,一路南下,攻城略地,所向披靡,兵锋真抵檀州(北京密云)。9 R. n$ s% @2 j" |
  此时唐军北伐兵团也向北挺进,一场大决战眼看就要打响了。. b$ E9 [& T: G. ~# U
  
# o8 K3 R9 d$ ~8 p3 C  契丹人的兵力远不及唐军。' e: l( B- O+ V
  李尽忠不仅骁勇,而且也很有谋略,他大胆地使用了军事欺骗手段。" e" F/ n/ h$ Y. _: t$ H" a
  在攻破营州时,契丹俘虏了数百名唐军士兵,囚禁在地牢中,故意让看守的狱卒对他们说:“我们家属,都饥寒交迫,没办法活下去了,只等官军一到,我们就准备要投降。”然后又派一名契丹将领到牢房里,将这数百名战俘带出来,给他们吃粗糠粥,并说道:“我们这里已经没有粮食了,所以没办法给你们吃饭,杀死你们又于心不忍,你们吃了这碗粗糠粥后,就自己逃命去吧。”于是下令释放战俘。
- J* X; p' w* P/ m: ]  这些唐军俘虏心里暗自庆幸,总算捡回一条命回来,一路向南逃,逃到幽州城(北京),并且将自己的遭遇汇报给唐军,都说:“契丹人缺粮食,人心浮动,只要王军一到,肯定立马投降了。”1 k" Q$ h3 L5 l1 g7 B0 V
  0 s9 a- B4 J9 f) B% r( G
  北伐诸军将领一听到这个消息,心里想,原来契丹人这么容易搞定,这可是建功的大好时机,于是纷纷争先恐后向北进发,生怕落在别人后面。
  W% c( \: O' i$ j, D6 _  唐朝大军进到黄麞谷时,果然一大批契丹人都来投降了,一看都是老弱妇孺之辈,而且在路边还有老牛瘦马。唐军将领一看,哎呀,契丹人真是没有战斗力,一听大军前来,跑得连老弱妇孺都丢弃不管了,于是对契丹军队更不放在眼里。
8 i4 K) Z  j) z) v, ]; C  左威卫大将军李多祚对诸将说:“契丹人战斗力并不弱,可是我们所听到、所看到的情况却很不一样,我看事有蹊跷,还是要谨慎些。”
  x) C0 E$ ^. m4 F5 N( `' @  左鹰扬卫将军曹仁师、右金吾卫大将军张玄遇、司农少卿麻仁节等几位将领一心贪功,哪里听得进去,这三员大将生恐让契丹人逃之夭夭,索性将步兵扔在一旁,只率轻装骑兵快马加鞭,一直追击到一处险要之地,此地唤作硖石谷。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 22:52:02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177)  `% p$ A1 v& ]. Z7 V
  & m4 l& Y$ `6 X; q  D8 e
  硖石谷两侧高山,道路狭窄,这可是打伏击的一个好地形。
1 ]& ~6 g9 ]& ]4 S, ^$ y( _  曹仁师、张玄遇、麻仁节三位大将及其麾下骑兵,就这样轻易上钩,闯入契丹人布置好的口袋阵中,一时间契丹伏兵纷纷杀出。契丹人不仅完全占据地形上的优势,而且契丹人之骁勇,远远超出这些唐军将领的想象。
9 ^) z& R- \+ x6 q( V! z  只见契丹一方,有两员战将极为骁勇,纵马持矛,无人可挡,这两员战将,一人唤作李楷固,一人唤作骆务整,真可算是悍将。特别是李楷固,剽悍如风,在马匹上置一绳套,他的看家本领就是这个,把这绳套向对手一扔,很少有人可以躲过,往身上一套,然后一拉,纵马便拖,这样对手就被套紧,没有反抗的余地。李楷固专捕唐军的高级将领,张玄遇、麻仁节先后都被他的套绳功夫所制服。# o# m2 \  i4 i2 ^5 J% p& P* w
  大将被俘,士兵的命运更不用说了,狭长的硖石谷,一路堆积唐军士兵的尸体,其惨状令人目不忍睹,三路骑兵,全军覆没于此山谷之中。3 s2 E; a' }' g. T8 Z- D. }+ f
  然而,唐军的悲剧远未结束。
4 I- F+ t- X1 d+ k  ~7 u  
' B4 V- _$ I3 H! L/ |' }  在硖石谷战役中,契丹人缴获了唐军大印。4 n# B8 M$ A; }( M+ N' R
  契丹首领李尽忠与孙万荣准备利用这个大印来做文章,由于唐军全军覆没,李尽忠下令封锁消息,不得泄露唐军被歼灭的消息,然后写了一份文牒,盖上大印,然后强迫被俘的唐军大将张玄遇签名,这份伪造的文牒发往幽州。( \3 K: r4 O1 N
  幽州军事长官燕匪石、宗怀昌收到文牒之后,打开来一看,上面写着:“官军现在已大破贼兵,你们为何还逗留在幽州,等到攻克营州之后,必定要惩处你们畏缩不前之罪,将领应当处斩,士兵不记勋功。”' a% N1 ^$ N2 `6 c( T
  燕匪石本来对契丹人的示弱有所顾忌,现在看到这份右金吾卫大将军张玄遇本人所签署的极为严厉的文牒,又盖着军印,还真信了,而且这份文牒语气之强硬,令他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以最快速度将所部兵马集合,昼夜兼行,连寝食的时间都用在行军上,生怕误了时间遭到上头的严惩。
! M; a5 U" f. B( L  就这样,这支疲惫不堪的走到半路时,契丹人早就精心设下陷阱,坐等燕匪石的大军钻进来了,然后以逸击劳。这个结果可想而知,燕匪石兵团全军覆没。
( ?# `" K  t+ C  
! j; u. F+ w9 T7 ^2 d  短短数日之内,唐军两次遭到歼灭性的打击。- L+ Y. P: u' I4 ]& h: g
  如不是为了叙述之方便,笔者更愿意称之为“周军”,因为武则天改国号为“周”了,以免辱没伟大的唐军的声誉。
! N* T. I) @/ O' Z$ \# V0 B- H/ h  惨败的消息传来,武则天先是呆若木鸡,继而是雷霆大怒。
- c8 Y' U. B9 k$ p  这位一代女皇显然搞不清一件事,为什么曾经辉煌一时的唐军竟然成为如此窝囊呢?不必说突厥与吐蕃,现在居然连她丝毫不放在眼中的契丹都欺人太甚了。
( c8 ^9 Y3 G' A  N. V! }. x- Z: P  这是怎么回事?这位女皇没有空去想这个问题,她想到的就是一定要报复一下,让契丹人吃些苦头。
! M3 U6 ]. w" W+ z4 U  九月,武则天发布命令:“凡天下关押的囚犯,以及士人庶人家奴有骁勇者(由政府出钱赎身),编入军中,攻打契丹。”这样女皇还意犹未足,还将山东地区诸边州的组建武骑团兵,由武攸宜为右武威卫大将军,并且担任清边道行军大总管。
- A* M# t" }% F7 ^& \  当时在武攸宜府中担任参谋的右拾遗陈子昂,对这个政策相当不满,上书武则天说:“契丹小孽,假命待诛,何劳免罪赎奴,损国大体!臣恐此策不可威示天下。”在这个名将凋零、外患严重的时代,怪不得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写下“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的诗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 22:52:40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178)+ M' \9 e. k0 d+ Z' e7 j3 t; z0 s
  ; C' _' x5 `8 H$ v4 X/ h
  契丹大军在连战连捷的情况下,又向东发动进攻。
6 u, [0 H, n) e( O+ P: D  在契丹的东部,是辽东地区,唐帝国在征服高丽之后,设立安东都督府于此。  l/ b/ \3 |) h7 h9 ]. A
  李尽忠率契丹大军东进,唐帝国龙山军讨击副使许钦寂在崇州一带与契丹人相遇,结果大败,许钦寂被俘。当时契丹人威胁许钦寂,要他游说其他城池,劝唐军投降。0 k; u- d- V- p8 l6 [
  唐时安东都督府设在新城,契丹人押着许钦寂到城下,让他在城门下向城内将士喊话,这时安东都护裴玄珪正在城头巡视,许钦寂便冲着城头,向裴玄珪大喊道:“狂贼天殃,灭在朝夕,公但励兵谨守以全忠节。”
- i) w% b/ m) N% _  契丹人听了大怒,在城下将许钦寂斩杀,由于新城防御工事极为坚强,契丹人没有机会,只好退兵。* R- B, _+ Y8 d
  
) k9 S/ [, `8 V3 Z/ p  正当武则天御敌乏术之时,她的运气不算很坏,接连来了两件喜事。
" a! G* v% c1 t& m& Y7 \  第一件事,突厥可汗默啜在这个时候,向武则天政权抛来一个绣球。, X2 ?. Z" L: W9 g- p& f
  此时突厥已经成功地复国,成为大唐北方最强大的威胁,但是默啜可汗上书唐朝廷,说自己要当武则天的干儿子,而且准备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武氏皇族,而且愿意出兵协助收拾契丹人。
7 T' L& x& t& k# ?; w  第二件事,契丹首领、无上可汗李尽忠在这个时候病死,他是契丹相当杰出的首领,有胆识、有谋略,他的死对契丹是一大打击。
4 r" s) I- f( t% B, o* A; y& o  
6 O7 Y8 {" Y. X, g5 O  突厥一直与大唐处于敌对状态,怎么默啜可汗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呢?
# t7 P* K: Z0 I  E) \  先来回顾一下默啜可汗上台后几年时间都做了些什么。0 @) s+ C7 ?) {
  691年,突厥复国领袖骨咄禄可汗去世时,他的儿子年龄尚幼,其弟默缀便大权独揽,自立为可汗。以此前一年(690年),武则天也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周”,这边的可汗要清除异己,那边的女皇帝要杀人,两大巨头各自忙自己的事,所以两个国家也风平浪静,相安无事。3 ]. z  q* [* p/ I: O: i. p$ R6 B
  不过该来的终究是会来的。
3 [8 W2 y2 C+ @# `* Q4 D  694年,默缀可汗终于腾出手来,向南侵掠唐帝国的北方重镇灵州,唐与突厥的烽烟再起。武则天派出一支貌似强大的军队,以薛怀义为朔方道行军大总管,以李昭德为长史,苏味道为司马,下辖十八位将军,率领庞大的兵团讨伐默啜可汗。
1 b% D* [9 I/ W" Z: Z- x- o  我们来看看薛怀义这位统帅是个怎么样的货色,怎么当上统帅的呢?
4 r5 P/ J$ A" H- {. J    L9 `' M7 \  a
  薛怀义的真实身份,是武则天这个老太婆的情人,他原名叫冯小宝,是个小商贩,长得人高马大,气力不凡,颇讨女人喜欢。后来,冯小宝跟千金公主(李渊的第十八女儿,比武则天年龄略小)的侍女有一腿,这事让千金公主知道了,估计也跟千金公主有一腿了,千金公主为了讨好武则天,便对她说:“小宝有非常材用,可以近待。”武则天听得明白,便把冯小宝召入宫内,果然让武则天枯木逢春,云雨巫山,好不快活。后来觉得冯小宝出入宫禁不方便啊,武则天干脆把他剃度为僧,法号叫“怀义”,因为大家都知道武则天这人信佛,以僧人的名义进出宫禁就方便多了,又因为冯小宝出身太低微,不是出于贵族,又让他改姓薛,胡乱套到太平公平的丈夫薛绍的家族中。假和尚薛怀义从此富贵升天。
9 o- a, ?6 V0 t  看来武则天是要将情人包装到底了,把行军作战大统帅如此重要的职位也当作儿戏,交给薛怀义,由此可以看出武则天治国是晕庸到何等程度。* P/ `/ C8 L  v! M  u
  这个头发剃光的假和尚率大军出征,真可谓不伦不类,不过薛怀义的运气不赖,因为他的大军刚出动,突厥人已经抢掠一番后,扬长而去。跟突厥的战没打起,不过假和尚却对他的副手、长史李德昭大打出手,原来薛怀义本来就是会泡武则天之外,就没有什么本事,更别说行军作战;军中长史李昭德是朝中内史,这也是武则天的亲信,不过也是个小人,经常独断专行。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 22:53:23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179); b: ~6 z; R2 ?4 T
  
0 {9 c) x7 u! G1 K( F" {5 p; T  这次李昭德遇到对手了,两个牛人在一起,说没几句,就意见不合了,薛怀义一听不高兴了:“他娘的,老子是统帅呢?还是你小子是统帅?”一言不合,“呯”的一拳就往李昭德的脸上砸去。李德昭连连讨饶,请求薛怀义的宽恕。看来李昭德虽得武则天的信任,毕竟不如薛和尚与武则天的肌肤之亲啊。4 e) l  f, _/ e" B
  这就是武则天时代的军队的写照。
' M2 K8 E6 a! p7 A  Z% b  , p' O/ X8 b2 ]. J5 o$ z
  不过武则天也担心薛情人不会打仗,到时丢了她这位皇帝的脸,便调任王孝杰为瀚海道行军总管,归薛和尚节制。
3 c( K+ S; x; r: O; e  然而,天下之事风云莫测,仅不到一年时间,薛怀义便遭灭顶之灾,他的骄横狂妄,终于让武则天产生厌恶之心,一旦武则天厌恶了,薛怀义还有什么存留在人世的理由?最后被乱棍打死,锉骨扬灰。在武则天眼里,谁都跟蚂蚁一样,捏一下就死了,老情人也是如此。9 k2 _) q1 t: D0 y+ ~
  王孝杰接替薛怀义,出任朔方道行军总管。6 P9 @: z: \  t* L( e0 H/ L! d
  出乎意料的是,到了695年末,突厥默啜可汗居然自己送上门来了,向朝廷请降。武则天乍一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怎么突厥这么容易就上门投降了?继而又是一阵欢喜,看来默啜可汗也屈服于自己的淫威啊,当即下诏,封默啜为左卫大将军兼归国公。+ [% T  P/ \- U9 s+ m
  默啜可汗怎么突然要向武朝投降呢?当然,他并非真心实意要投降,他并不上朝,仍然拥兵自重,在耐心地等待着机会。虽然突厥在对唐战争中,取得了不少胜利,但是唐凭借着数十年来积累下的雄厚的国力资本,突厥想要赢得压倒性的胜利,是很难的事,所以默啜可汗的意图,是先与南方唐帝国和解,以此时机,大肆向东向北扩张实力,同时也可以以请降的名义,向唐王朝捞些油水。- s1 V4 N5 S& D' b
  4 h, I1 ~+ [4 i
  此时武则天王朝的军事力量跌入低谷。  a6 R2 g# ~2 h. e! R
  696年三月,王孝杰兵团在素罗汗山大战遭到吐蕃名将论钦陵的重创。" h1 V" ~: f1 z) c: T& A& G8 ~  \
  紧接着,契丹李尽忠、孙万荣造反,攻陷营州,进围檀州,而后在八月硖石谷大战中全歼唐军,之后又全歼燕匪石的幽州兵团。
4 V, H, ]9 T) ^% C6 g  唐军一败涂地。
, p, k% r6 [" a% B( z$ h  默啜可汗这回可笑得合不拢嘴了,鹤蚌相争,渔翁得利嘛。# S$ _* ^0 V( u3 L) j
  说投降,那是迷惑武则天的话。其实默啜可汗一直紧盯着中国的北疆,现在武朝在西线战场以及东线战场连续溃败,正是有机可乘。默啜可汗的情报网报告了一个谍报:凉州都督许钦明正离开凉州城,到外地视察军队。这可是一个发动突袭的良机,默啜可汗没有犹豫,当即点将发兵,直取凉州。- S3 I" X! Z' {* H4 b
  看来武朝的文武官员确实被默啜可汗的烟雾弹迷惑了。突厥人这次奇袭凉州城,竟没有走露半点风声,凉州都督许钦明得知消息时,突厥数万骑兵已经兵临城下。许钦明大吃一惊,急忙结束巡视,率军急返凉州城,迎战突厥骑兵。结果突厥骑兵以逸待劳,轻松击破回援的凉州兵团,俘虏兵团司令许钦明,大掠一番后扬长而去。/ x- u2 o0 q( J, |" `1 E$ ?9 |
  
) S/ \# ?- z! P3 _7 \( S  默啜此人,狡诈异常,偷袭得手之后,又假惺惺地、象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似的,向女皇帝武则天上书,说自己要当武则天的儿子,而且准备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武氏皇族,如果说这些还不让武则天满意的话,那么下面这一条肯定让武则天心动:突厥人愿意出兵协助大周(唐)收拾契丹人。
$ Q# N# b/ T( N" l5 `, P3 W+ J& ]  当然,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默啜可汗是有一个条件的:武则天得把河套及河南地区的突厥降众归还给突厥。当年唐太宗在处置突厥降众时,有相当一部分安置在长城以南区域,后来因结率社刺杀事件发生,唐太宗想让突厥人重新立国,迁回原地,但是阿史那思摩这个人不争气,统御不了手下,加上当时薛延陀部队的进攻,所以很多突厥人又撤回黄河以南。现在对默啜可汗来说,影响突厥第二汗国势力扩张的最大因素,便是人口稀少,所以他要求武则天归还这些突厥人口。6 Z$ P3 l0 E0 n. f  f5 V
  此时武则天既败于吐蕃,复大败于契丹,又被突厥人偷袭,处境十分尴尬,除了答应默啜可汗之外,她是一点计策也没有了。这个精于权谋的女人,说到保国安疆,那水平可不敢令人恭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4-9 22:53 , Processed in 0.030654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