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1-27 20: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208)
' T% q7 ^, g* X8 g8 k! K. r/ R
- V% N: a! Y7 m" U4 B$ l* f: V' n 王晙离任后,帝国政府在朔方设置节度使,并由兵部尚书张说担任朔方节度使。1 p0 V% l; O; e, V5 [& X
康待宾虽然被擒杀,但叛乱尚未结束。开元十年(722年),叛军的残部在康愿子的领导下,再度起兵,康愿子自称“可汗”。但是这次起事对于叛乱分子来说,不过是强弩之末,朔方节度使张说率领精锐兵团,开赴叛乱地区,唐军攻势凌厉,势如破竹,很快便击垮叛军,并且生擒康愿子。9 ? c" i4 N( Q' N% Q
持续两年之久的康待宾、康愿子的胡人之变终于尘埃落定。为了防止胡人叛乱的再度发生,唐朝廷下令将六蛮州的胡人部落五万多人,迁居分散到其他各州。" q9 p; L+ _, t* U& e; i
+ l( ?1 P7 x% E% e) H# x y0 q
虽然大唐帝国在军事实力上,与贞观时代仍旧相去甚远,但是政局的稳定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帝国的整体实力得到极大的提升。而反观突厥汗国,虽然在毗伽可汗、阙特勤以及暾欲谷主持政局之下,便得汗国从分崩离析的混乱中,逐渐恢复元气,但是突厥的强盛时代已经成为历史了。+ `0 V2 ^* M# ?. t/ H
在之后数年时间,唐与突厥两国进入休战和解期,边关烽燧不惊,这是两国最为和平的一段时间。在开元时代的前十年,唐军在多条战线上都有战争,包括与契丹、突厥、吐蕃,还有康待宾的胡人叛变,所以大唐边防驻军多达六十万人,这对帝国来说,无疑是沉重的负担。兵部尚书张说认为军队数量过于庞大,而且当时实行府兵制,亦兵亦农,驻军过多,无疑会影响农耕,唐玄宗认同张说的建议,裁撤二十万军队。
9 u6 q% C* ?& g _, y% m/ | 突厥可汗多次派遣使者到长安,请求与唐帝国的和亲,在唐代,和亲往往代表游牧民族的政权合法性得到唐朝廷的认可,这对于游牧民族来说,是一张权力之牌,可以以唐帝国女婿的身份,号令降伏周边的其他部落,所以这些蛮族国家都争先恐后与唐帝国和亲。唐玄宗以种种借口,拒绝对突厥的和亲。5 T: q0 S% k# Q
到了开元十三年(725年),唐玄宗准备到泰山封禅。皇帝出行,将有大批军队护卫,首都卫戍部队之外,还要从边防军抽调部分士兵,这使得边疆的防御将出现兵力不足。以时已经升任中书令的张说对此忧心忡忡,他最担心事,莫过于突厥汗国将借此时机,对唐帝国的北疆发动侵略,怎么办好呢?张说召来兵部郎中裴光庭商议此事。
/ e& f, `& `% J+ G 张说对裴光庭说:“这些年,大唐与突厥两国相安无事,虽然突厥多次表现愿与我国和解,但是他们究竟有多少诚信,这恐怕不好说。如今突厥国内精诚团结,毗伽可汗宽厚仁慈,国民都乐于为其效命;阙特勤勇猛善战,威望极高;暾欲谷足智多谋,老而弥坚,如果要与本朝的人物来相提并论,应该是属于李靖、李世勣这样的英才。此三人齐心协力,则突厥是很难击败的,如今皇帝欲往泰山封禅,倘若突厥借此时机,全力南下,那么我们就难以应付了。”9 |9 i" J1 t# _8 X1 W/ X
裴光庭是大唐名将裴行俭的儿子,他想了想,答道:“四夷之中,以突厥的实力最为强大,他们多次请求和亲,但朝廷出于羁縻政策的考虑,一直未答应。现在不如派个使者前往突厥国内,征召其大臣参加泰山封禅大典,如果突厥肯参加的话,那么其他夷狄部落的酋长必然都会前来,这样边疆就可以偃旗卧鼓、高枕无忧了。”. t/ W5 R' N, r- h$ A/ A1 h' B+ W/ w
张说听了之后,不禁拍手叫好,连称“此计大妙!”,赶紧上报皇帝,派出使者袁振抵达突厥汗国。
6 }( {0 t) a3 J; \5 O; m' M" D+ H: ]
9 D O& S5 w3 K4 e9 e 袁振的到来,受到突厥毗伽可汗的热烈欢迎。毗伽可汗与阙特勤、暾欲谷三巨头在大帐中盛情款待大唐的使者。
, J; c, ]# k% ~2 k. z+ m 酒席过半,毗伽可汗开始对袁振发牢骚了:“吐蕃不过是低贱的种族,奚与契丹,都曾经是我们的奴仆;可是现在这些部落都娶了唐朝的公主,而突厥前前后后多次求婚,却没有得到答应,这是什么原因哪?我知道嫁到这些地方的唐朝公主,都不是天子的亲生女儿,可是现在谁管这些真伪呀,与大唐和亲,是每个部落的梦想。我多次请求婚但没有结果,都没有脸面对周边的部落了。”7 G. _: W2 K* I) `
袁振几杯热酒下肚,拍拍胸脯说道:“可汗请放心,我一返回国内,便向皇帝奏请此事。”毗伽可汗听罢大喜,很爽快地答应派出突厥的高级官员阿史德颉利发,带礼物前往唐帝国入贡,并且跟随玄宗皇帝东巡泰山。( ?0 a2 O. r- ^; P
作为大唐帝国的最强大的敌人,唐玄宗仍然下不了决心与突厥人和亲,因为和亲将使突厥人的势力得以扩张。到这年底,突厥使臣完成外交任务,准备返回国内,唐玄宗虽然赏赐了许多贵重的礼物,但是没有答应将唐朝公主嫁给突厥可汗。
/ Q# L4 k1 A" @, O / {2 q! l% N! _7 \! H
即便如此,突厥毗伽可汗仍然延续暾欲谷的所制定的政策,避免与大唐帝国为敌。两年后(开元十五年,727年),吐蕃致信毗伽可汗,想与突厥联手,共同攻击唐帝国的河西走廊一带,毗伽可汗拒绝了吐蕃人的要求。3 G9 C+ Z ^& l {- f
这一年九月,毗伽可汗派遣高级官员梅录啜前往唐帝国朝贡,并且将吐番写来的信件一并转交给唐玄宗,以表明立场。
+ y) v- G8 b$ a; z) p! D3 }- f8 `) M 唐玄宗对毗伽可汗的做法表示赞赏,并且决定对突厥开放边贸,边贸地点设在西受降城,唐帝国的贸易商品主要是丝绸以及其他生活用品,而突厥人的贸易商品主要马匹。此时唐帝国正在西线与吐蕃展开大战斗,对马匹的需求量极大,因为这次边贸的开放,对大唐与突厥两国,都是十分有利的。
( D3 r, k5 S" x6 P: l
" E5 b \) `1 x/ a' C/ e 在毗伽可汗执政期间,无论对大唐或者突厥的边疆人民来说,都是幸运的,特别是720年之后的十几年期间,大唐帝国与突厥静烽燧,没有引发任何军事冲突。
7 p8 e$ ^1 y- ]8 J1 x5 O 开元十九年(731年),突厥汗国实力派人物阙特勤病逝,年仅四十七岁。唐玄宗派张去逸、吕向等人前往突厥,参加阙特勤的葬礼,并且为他立了个墓碑,唐玄宗亲自撰写碑文。这块重要的石碑在1889年时被重新发现,在石碑中,有突厥文的碑铭,是以突厥人的视角所纪载的珍贵的历史史料,与“毗伽可汗碑”、“暾欲谷碑”一样,成为研究突厥历史的重要资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