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10-18 17:00:38
|
显示全部楼层
6.麻辣军师/ z2 ]8 J; O& D2 r# g
( \) B2 C' V8 g# H* i
孙膑莫名其妙人间蒸发了,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庞涓的心情很复杂,有些恼火,有些哀悯,又有些担心。孙膑虽成废人,但毕竟是控制在自己手中保险些,万一日后生出些变数总是不好的。不过庞涓并不后悔自己当初没有杀死孙膑,他对孙膑的感情,是又爱又恨,又妒又怜,其间纠结,是难以为外人道的。. V' p d3 y8 w9 z7 C5 R
' p; S% v# B% p( M/ ^+ } 到头来,庞涓还是发现自己没能摆脱掉痛苦,从前是嫉妒的痛苦,现在是负疚与担心的痛苦。事实上,庞涓一生都在孙膑的阴影下挣扎,从来没有一刻逃出去过,直到死也没有。. l: {- ]* R% r) z$ v3 U
2 h/ B% t1 z. i2 P# o2 Y: K, o
这一切能怪谁呢?怪只怪庞涓自己心理太阴暗太敏感太狭隘,这是他自己在折磨自己,他的悲剧完全是他自己造成的,说实话,我当真不喜欢庞涓,要么就做一个彻彻底底的坏人,心狠手辣不留后患,要么就做一个光明磊落的君子,堂堂正正公平竞争,像他这样婆婆妈妈外厉内荏,还真是不如去做一个普通人要好些,至少能太太平平安安心心的过完下半辈子。
% E& p7 w7 p4 G( [ ! f# l3 h" H% _) \! b: D
然而上天给了他满腹的才华,却没能给他足够的心胸,于是,一个名将的悲剧已然注定,公元前364年魏迁都大梁后,魏国势力在中原的不断扩张终于引起各国的恐慌,不甘压迫的赵国首先发难,开始挑战魏国的霸权,从而将孙庞这对生死冤家一举推上了历史的聚光灯下,一场战国时代最精彩最传奇的名将斗智就此展开!! w, q9 i3 p) ?: W1 z8 I, c) G; r
* z% ]! {( o0 U
在魏文侯时代,赵韩一直是魏国的忠实小弟,当时的三晋同盟简直打遍天下无敌手,然而随着吴起的离去以及赵韩的崛起,特别是赵国在公元前403年进行了公仲连改革国力大增后,以及公元前375年韩国吞并郑国后,三晋联盟就渐渐开始瓦解了。! v- F, z; F" D6 h
+ z5 D8 r7 U( W
这也很好理解,比如一个大强盗带着两个小强盗一起去抢东西,刚开始小强盗武功差只能跟在大强盗后面分点小油水,后来小强盗武功变强了,分赃不均利益冲突啊自然不可避免,这时候大强盗非但不加以安抚,反而动不动就打小强盗,你说这强盗帮能不起内讧么?当然,这个例子举得并不恰当,但其间的道理还是差不多的。赵国本就是个尚武的国家,军事能力一向不差,魏惠王偏偏又一门心思求霸中原挤压赵国生存空间,于是赵国第一个不服了,它决定联合秦国和齐国,从三面夹击魏国,把最大的强盗也打成小强盗,那么实力均衡的众强盗们就都能有得饭吃了,是不是?2 j1 D; ?+ Q0 F: N* T
8 L; ~. e3 e2 @; o0 Y 众所周知,多元政治比一元政治更适合中小国家的发展,我们如今的国际社会也是如此。5 A! Y9 H8 e E) K, J
3 D: H" O4 H4 a7 X6 s 于是在魏惠王十六年(公元前354年),赵国率先发兵向南进攻垂涎已久的魏国附庸卫国,很快攻下卫地之东阳地区,与此同时,变法已五年小有所成的秦国也发兵向东进攻魏国,并攻占了西河重地少梁。
2 G; e8 Z$ ]4 K9 f" F$ Z/ [4 l
5 A- H7 I4 n' f) s( | 秦赵同时出手,齐国却很奇怪的按兵不动了,威王和孙膑不是不想也去插一脚,只是时机未到而已。告诉大家一个事实,无论是在职场争斗还是世界大战中,最佳的位置都是残局的最后收关者。因为不管这次风波多么的惨烈,一般来说最后一个出现的人总是获益者。比如二战后的美国。
* s& Z0 s* U. s
+ u R$ p( ?" P 魏国的霸权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挑衅,魏惠王大怒,即命庞涓领兵八万救援卫国,务必要好好的教训一下赵国这只出头鸡,杀鸡给猴看,看谁还敢捣乱。
7 `- T$ {* W* S B0 I: }1 n+ b: U
4 ]; K) b/ L% q1 z Y, q* d 于是,庞涓带着八万魏宋卫三国维和部队出发了,目标竟是——
" |, L8 c( P# p* W r0 B
: `5 \3 W! W2 z- d: }, C( {6 { 赵都邯郸!8 O4 D% {7 R/ F/ M' E7 w5 \2 W
/ T8 {, i+ ~, q& B. Y 赵国的军队正在卫国严阵以待,却发现庞涓的军队直接攻打邯郸去了,不由大惊,赶紧回师去救,却不想中途中了庞涓的埋伏全军覆没。庞涓趁胜扫清邯郸周围军事据点,兵临邯郸城下,将其围了个水泄不通,日夜攻城不止。史称“邯郸之难”。' }- u% s8 n, J U- }- U( y
* I% \3 I* M7 q3 n+ ?/ q
这就是庞涓的实力所在了。原来早在孙膑“围魏救赵”之前,庞涓已经“围赵救卫”了!想不到吧,孙膑的把戏原来是庞涓玩剩下的,此二人的智商本就在伯仲之间,斗起智来这才叫个精彩无比。
& a5 K; t! Z$ I5 m
5 _9 F1 b5 T% u) i/ ` 赵国君主赵成侯万万没想到,自己处心积虑的一次反扑行动,最后竟然落得如此下场,这可真叫偷鸡不成蚀把米了。咋办?赶快找帮手呗!庞涓只用了魏国不到四分之一的兵力,就把自己打得落花流水,看来只有把天下所有强国全拖进这场大战中来,才有可能反败为胜了!
4 o, {8 i C9 H! |) M5 z6 j7 M: t6 E 3 p( s7 o8 r' I# A3 l. U
于是,赵成侯紧急派出使者向齐楚两国求援,并立即迁都巨鹿,组织力量反攻。
$ o+ L# N- g9 z" L) i" W! d ( D" U x7 t( u9 v
楚王接到赵侯的求援后,不去雪中送炭给赵国,反而趁火打劫魏国,他竟派出大将景舍攻入魏境,夺取了睢濊之间(皆在今河南商丘以南的豫东、皖西一带)大片土地,至此魏国可以说是三面作战了,北攻赵,西拒秦,南对楚,一个国家竟能同时与赵秦楚三大国交战而不落下风,魏国在战国初期的实力的确非同凡响。
: ?9 u6 }+ F& N0 T7 N) `3 o" ~5 [: u
' m: R" \0 `: J7 F 魏惠王派人告诉庞涓,秦楚二国有寡人顶着,你给我拿下邯郸便是,有机会的话甚至可以直接灭了赵国,只管放开手打,完全不必回救!4 d/ i1 b& ]7 `
1 [+ N0 C N8 i. D2 e
好一个牛气冲天的魏王!佩服佩服!
1 p. u4 V( E3 i7 g6 {
) |- I6 {* e6 {, }0 W+ k 庞涓很想问惠王,如果齐国也出战,魏国面对天下四大强国的联合攻击,咱们还能顶得住吗?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沉默,军人的天职就是服从命令,再说他打了这么多年仗,还从未打过灭国之仗,此战,就是他扬威天下名垂千古的大好机会!! n/ [: a0 H, e1 P+ G
# S' T4 o1 @% v" ]4 V9 D
与此同时,在齐国的庙堂上,一场关于救赵与否的大辩论正在进行之中。! J7 i+ [* L9 o0 q9 [% Y
; k, C/ d6 Z A 与此同时,在齐国的庙堂上,一场关于救赵与否的大辩论正在进行之中。
( J6 O, P# L! s6 S ~
3 B% ]; I5 |5 _3 T% y 相国成侯邹忌道:“不如勿救。”
5 O* h0 l) p% t _4 W
7 J" Y; R3 _7 Y, E 在邹忌看来,魏国实力强大无比,还是少惹为妙,何况齐若救赵,田忌必为主将,而田忌恰恰是邹忌的最大政敌,自古以来,将相和总是最难,就连廉颇蔺相如,其实也只是表面功夫而已,如果大家认真研究过历史的话。
" V8 l% k9 ? j8 ~
1 F2 A4 K" }7 [: C( b 而另外一位大臣段干朋却认为:“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郸拔而乘魏之弊。”# Q2 \( z0 ?' B4 t/ E4 B
" s; F3 a0 N; ^ 看来段干朋是想跟秦楚一样去占些魏国地盘来,这叫做趁火打劫坐收渔翁之利。
8 b5 u% @ n9 _( f / p6 N0 c" a0 u4 g! U$ R
齐威王以为然,于是延请孙膑担任主将,孙膑却推辞道:“臣乃刑余之人,而使主兵,显齐国别无人才,为敌者所笑。请以田忌为将。”
) v/ v. F2 A& g, y; b ?9 a ) g b4 Y/ \4 Q. V p* E7 c. E' _
看来孙膑在政治上已经逐渐成熟了,他这叫做吃一堑长一智,当年他就是太傻太天真,这才会被同窗好友庞涓所害,如今他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了。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他还是躲在幕后安全些吧,这样既不影响自己报仇,又不会招惹太多不必要的麻烦。何况隐蔽起自己的存在,也可以让庞涓放松警惕,从而轻易掉进自己的陷阱里。
& O6 |; i/ N- A/ {# E/ w: X & l# S$ A# Z5 P! o$ A4 Y0 H
唐代赵蕤《反经》尝言:“善战者,无知名,无勇功。不争白刃之前,不备已失之后。”一个真正的善战者,并不一定要冲到战场上白刃拼杀,隐藏的杀机才最可怕。
( q4 R" c3 f, s/ a; _5 I+ c5 G * @0 G' k7 U- I( C, T
于是,在齐威王四年(公元前353年),威王便任命田忌为将,田婴(大名鼎鼎的孟尝君的老爸)为副,孙膑为军师,也率军八万,前往救赵。孙膑因为腿脚不方便,所以躲在一个四面有围帘的小车里,暗中为田忌出谋划策。所谓“幕后军师”,大概就是从孙膑这儿来的吧!, `7 x$ Z$ T% p F: ^4 W1 ? E6 \& B
0 w; X$ O! m9 J# n# `8 d8 \
多少年后,有个叫诸葛亮的也来学孙膑装酷,不过他是坐在一个四轮车里给人推,一个健全人非要去做轮椅还无论寒暑都摇把扇子,这其实装模作样的很,偏偏诸葛亮装的很成功,他反而成了个明星军师来了。看来历史人物要出名也得会表演会炒作,这跟咱们现在娱乐圈是一个道理。7 S. Z7 H; A2 X% K$ C
5 M! r+ |3 d5 M$ { 比起诸葛亮来,孙膑实在是低调的很,一则他脸上刺字影响市容,二则他也不是个生性张扬的人,所以他每日只是躲在黑不隆冬的小车中,暗中操纵战局,实则除了田忌等少数几个高级将领,谁都不知道齐军中竟有孙膑这么一号人物。( C' H2 e: n/ ~; Z k
! T6 H" z1 F% z+ g; u( U. E
田忌这支军队从齐国开出时,庞涓已经围攻邯郸城整整一年了,此时的邯郸已经风雨飘摇危在旦夕,派出的求援使者,又如泥牛入海杳无音信,一个字,苦啊!1 P. D/ m* @- S. N! U8 T
2 u" Y; S s- {' L+ r4 B: M 在战国各大城市中,邯郸是最倒霉的,自建城以来就老是被人围攻,在本章中它被魏国庞涓围攻,在之后的白起信陵君两章中他又被秦将王龁围攻,每次还都是耗时日久惨烈无比,两个字,苦命啊!
$ [4 c0 F3 R! d' G$ \; ]) |$ T( ~ 8 k+ v+ N+ ]) A) S
面对苦命的邯郸,田忌决定发扬国际主义救援精神,前往邯郸维护世界和平,然而孙膑却道:“夫解杂乱纠纷者,不控拳;救斗者,不博戟。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君不若引兵南攻平陵。平陵,其城小而县大,人众甲兵盛,东阳战邑,难攻也。吾将示之疑。吾攻平陵,南有宋,北有卫,当途有市丘,是吾粮途绝也,吾将示之不知事。”3 h, }% b8 |" _! `) w, S; d7 A
& U" C( [: F, h( {- o" F$ q
孙膑掉的这个书袋太深拗,我在这里用现代文翻译一下:+ ` Z7 p- D! g* g* g" Z4 o
/ V7 k9 d; Z' A" ~ o 解开纠缠的绳子,不能乱抓一气,给人劝架,不能自己也加入跟着打。只要避实击虚,抓住要害,造成一种阻止纠缠、争执的形势,纷争就会自己解开。将军您不如南下攻打平陵(今山东曹县,也就是春秋时的曹国所在地,吴起的故乡也在这里)。平陵城池虽小,但管辖的地区很大,人口众多,兵力很强,是东阳地区的战略要地,很难攻克。我军可以故意在这里用兵,以便迷惑敌军。另外,平陵南面是宋国,北面是卫国,进军途中还要经过敌方战略重地市丘,我军的运粮通道很容易被切断。我们要故意装出不知道这种危险。
$ \8 G2 f1 W6 {5 @ 6 V* i0 ^/ @2 r* p
这段话就算翻成了现代文,我们仍然看的莫名其妙,何况当事人田忌了。# k( F4 a0 z3 A8 E/ r
- {- `5 v D. a8 G
的确,田忌当场就晕了。
4 L4 y r3 }! ~0 A4 r+ R 8 r+ s) s0 _4 v; r5 O* A6 S
避实击虚的道理田忌懂,无非就是避开敌人的坚实之处,去攻击敌人的薄弱之点,但既然如此,我们就该去攻打魏国防守薄弱的城池才对啊,为何要去攻那“人众甲兵盛”的平陵呢?而且还要故意装作不知道粮道有被切断的危险,这不是犯贱、不是自己挖坑往里面跳吗?搞不懂。
1 i% ]6 L5 ?+ Z+ f
% f8 q B; F p. N/ } 其实这是孙膑在用《孙子兵法》的“虚实”之道忽悠庞涓呢!孙膑的用兵之道,其精髓就在虚而实之,实而虚之,假而示真,真而示假,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变幻莫测,让人摸不着头脑,你想,连田忌自己人都摸不着头脑,敌人那就更摸不着了。而当你的敌人永远无法搞清楚你的真实作战企图时,那你就可以在任意你喜欢的时候集中兵力给敌以致命一击,这就是孙膑谋略的可怕之处。6 H8 O- n C- R% v
. W: @" v q8 A( q. y9 }- \
田忌的智商是永远无法明白孙膑的妙计的,他只能依计行事,因为他对孙膑的智慧拥有绝对的信心。5 K+ C- e* C6 x5 ^
9 Z( Y5 c, F6 F: O) u
当我们面对一个智慧普通的人物时,我们千万不能盲从。但当我们面对一个智慧远超我等的高人时,我们唯一的选择只有听从。
9 |# M5 K% K$ j% p" g+ g
8 Q U' I l4 P 于是田忌毫不怀疑的拔营南下了,大军临近平陵,田忌又不知该咋办了,只好再去请教孙膑:“事将何为?”, t3 a/ q. l: o0 @; [; x% H
! r: ?( K: P% h: `, Z$ }
孙膑笑道:“都大夫孰为不识事?”(齐国没有郡这一级行政区划,而是设立了五个都。每一都的地方长官称为“都大夫”。)
8 S! Y1 p5 e: W; O# c& O7 e 2 p8 \* a6 |2 |2 U' k& \' P
田忌不明白孙膑的意思,但仍老老实实的回答道:“齐城、高唐。”(齐城:齐都临淄的都大夫;高唐:高唐的都大夫)
( x4 O& _/ @8 B0 y6 H- ]+ D+ Y 2 \: d$ ]. U& s% O! \9 r
孙膑点头称善,好,我们就让齐城、高唐的两个“不识事”的饭桶当先锋去攻打平陵。咱们主力待在这里按兵不动。! E. V, h. h9 z# y
; [) E# B7 Z( w2 o4 R1 L# G 田忌大惊!不是吧,在通往平陵的路上,要经过魏国的横、卷二邑,此二邑皆有魏重兵把守。当先锋的齐城、高唐二部,前有平陵坚城之阻,横、卷的魏军又击破其后,二大夫既是饭桶,又无我军主力支援,必然战败,甚至有被杀的可能啊……
5 J! P0 u7 A3 }" g5 a6 `$ K ) \! l0 V3 c0 B3 K$ A1 o
孙膑笑道:我要的就是这个结果。& f' f3 [- @- P! ^
& i7 S& R- M; }& `! [: ~ 田忌听罢,完全傻眼,但他还是只有继续听从,把攻打平陵的重任交到了齐城、高唐两个饭桶手里。
8 [( b* X+ K3 L" \0 a
6 u; U" i) }( B# C5 F 齐城、高唐二大夫虽被公认为饭桶,但他们自己却不这么看,当下一听说让他们打头阵,顿时开心的不得了,齐声大叫道:“将军放心,我二人必定踏平平陵,扬我大齐军威!”5 T1 T8 _" Q, E! y5 C
: o0 ~% c% U' s3 z; a 孙膑在心内苦笑道:不要怪我二位大夫,谁叫你们打仗水平最差呢?谁叫我现在急需打一场败仗给庞涓看又不能让他怀疑有诈呢?所以只好委屈你们了,I am very very sorry!, g" G. K2 N4 o$ C7 x/ a0 l9 p! W0 _
M' D: Z% E3 B7 X3 J
以局部的牺牲换取全局的利益,这与孙膑之前赛马一样,其实都是非常高明的谋略。比如楚汉相争,刘邦便是以韩信之强兵,攻打魏赵之弱兵;而以自身之弱兵,去消耗项羽之强兵。所以说打仗也并不一定都要用强兵,弱兵也有弱兵的用处,其用处就是耗敌之强兵,全我之锋锐;骄敌之强心,使之轻用其强。这就叫做以小博大,智者所为也。3 m$ `7 [$ F: k
) _7 Y" ?4 n+ Q2 v
结果不出孙膑所料,齐城,高唐两大夫猛攻平陵数日,城未攻破,反被魏军切断粮道,再被数路魏军前后夹攻,结果全军覆没,两大夫也为国捐躯,死在了孙膑并不厚道的兵谋之下。: }' T! h0 s2 q: d# q* D. s
/ F) {0 U5 F; N& E* k) y 败报传来,田忌已经到了忍耐的极限,他急忙找到孙膑,哭丧着脸的问道:“吾攻平陵城不得,而又亡齐城、高唐二部,损失惨重。事将奈何?”
0 ]: R! }3 x& Z; r * @$ I9 Y6 D/ q; H
孙膑轻轻一笑,这才缓缓道出了他的最后杀招:“请遣轻车,西驰大梁之郊……”
$ `$ n; E) X. D! g- G
+ p0 ~: @3 r% v 田忌当下更晕,我军刚打了败仗,为何又要去攻大梁,那可是人家魏国的国都啊,城高池厚,举全齐之力都未必能在短时间内攻下,何况就我们这七万多兵,这不是搞笑么?咱们在魏国转了半天,损兵折将,却啥正事儿还没干,你到底是来打仗还是来旅游的啊!
" J% D2 _/ n+ \1 i3 F& t5 d " n1 ?! b' [" n
孙膑不顾田忌的气急败坏,继而又道:“并少分士卒而从车之后,以示吾军之寡。”
8 [- O. j% } J) L: y
; n3 g, Y+ {+ U; Y 啥?攻城就攻城,为何还要示寡,这不是让大梁人笑话咱们么?不行,坚决不行,这次田忌说啥也不听话了。
- [+ O3 D4 |; S: k
" d: S$ N6 N# J2 F# _ 孙膑只好解释,攻打大梁,只是虚招而已,目的是为了引庞涓回军救援,这时我们再在路上设伏打他一个措手不及,如此则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
2 |4 r' ]/ g( J" s X$ S+ B
: Q' d, K3 e* g, C7 U5 h+ k5 Z9 S 田忌还是搞不懂,“攻其所必救”是没错,但我们示寡,庞涓反而会回救吗?我们应该极力表现兵力强大才对吧!
( W% F$ R- v. V 2 e" J; L9 M3 [* a, H
孙膑笑道:“庞涓我熟知也,此人高傲自大,必定回救,而且会丢弃辎重急忙回救!将军放心便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