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10-19 22: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5. 孤蓬望断,落叶归根,一声呼,五国却秦函谷
" _% [3 b, }3 I4 w
5 N* O; ^3 T0 l+ W# \0 r 流亡在外的信陵君,在赵国一待就是十年(公元前257年到公元前247年)。
5 T4 K5 P2 o, G% I7 C1 W7 F1 b % v: v# c6 ]+ ?/ t0 b" P
人的一生有多少个十年,有多少青春和时间留给人去浪费。于是,花开花谢,冬去春来,一代新人换旧人,当年尚在邯郸牙牙学语的嬴氏少年嬴政,都已快成年要当上秦国国君了。而信陵君却只能任由年华老去,傻傻的望着魏国的方向发呆,他想念鸿沟的水,他想念大梁的月,他甚至想念夷门侯嬴老先生住的那间破屋子,可是他无能为力,他不能回去,他回不去了。
" K/ C& _4 B2 h. a f( s2 T7 ] 1 I+ j: H2 ^9 f3 L: k
就让时间来冲淡一切吧,希望王兄的怒火,能随着时光的流去而渐渐平息。& y$ y# d+ X. P( i9 y
0 j4 \, e0 c, K% C* V
这十年间,信陵君的人格魅力继续感动着赵国,感动着天下。不仅天下之士争先投奔公子,竟连平原君门下之客,也有一半因为仰慕公子的为人而改投到了信陵君门下。9 _$ ^1 R4 E, M/ d& S3 f3 Z: v& ~/ ~
& y( F' m# J. f+ {$ z& | 相信平原君的心中应该很苦涩。' B( d0 r5 @6 U+ Q# E: ?/ |4 ?
4 ]) i2 ^' i, g8 u0 t( C
同样都是战国四公子,差距咋就这么大涅!+ h& W) p2 N% J% P6 |1 r
( \! D( N3 i$ s+ ^2 n
相信平原君在内心应该很想让信陵君赶紧回去,不要再在赵国抢他的风头。* D4 v3 I0 ? b( M6 S- ^
( _! R: ^$ m% y' i, h 但是平原君并没有等到那一天,公元前251年,平原君赵胜因病去世,他死的很郁闷。8 m4 ?. t" r, X
5 N3 ?6 T" ?8 f 两年后(公元前249年),秦王嬴政的父亲秦庄襄王即位,任命吕不韦为国相,主持国政。
( j6 z* z2 T1 `7 r h5 d; Q
& H. K* L" f2 I& A! X9 @ 雄心勃勃的吕不韦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儿,就是灭掉东周,将这个国祚八百年的长寿王朝在天下除名。; u9 [# p8 y ~6 a- B; B; R$ ?
! b5 t7 i) W# y$ E, y) u; E
在休息了七年之后,秦国重新拉开了平灭六国的序幕。
: a8 B7 {! e* ]* V w * I) C+ |! V, i0 a" S3 [: @
接着,吕不韦派国尉蒙骜率军攻打韩国,夺取战略重地成皋与荥阳,建立三川郡,秦东出天下的豫西走廊被打通。
( R6 [% A: D+ }* e/ x7 l9 r
0 V0 U% ^. |" c4 X2 L 至此,秦国的疆界范围,已经深入中原,甚至逼近了魏都大梁附近。魏王很着慌,前所未有的威胁感压迫着他那脆弱的神经,他开始深深的思念信陵君,这种感觉一日比一日强烈。
) |5 D, ?/ \# h& ~6 I4 ]0 K: E# [% B9 S& |: ~% R) t
次年(公元前248年),蒙骜再次率军出征,不过这次他不是东出,而是北上,因为他的目标是赵国。
4 t* [! M$ ^; \8 \- i+ n' t& L
( X4 _; h: d6 c+ m( ]- m) w- V6 P 当时,赵军的主力正在廉颇的率领下攻打燕都蓟城,国内布防空虚,蒙骜逮住空子,一举拿下榆次、新城、狼孟等三十七座城池。寓居在赵的信陵君叹息不已,赵国不防秦国却去攻啥燕国,真是愚不可及,这下可好,偷鸡不成蚀把米了吧!, Q. _. H# ]# c
5 E) Y$ z9 H3 |7 t 信陵君很想为赵国分忧,但是以他的身份又不适合去当赵将,于是他建议赵王迅速与燕国讲和,并急召正在北边防御匈奴的赵国名将李牧南下抵挡秦兵。3 D5 ~3 g& [1 k% u, H
; I1 ?) `0 y/ X! x, z Z( F( } 赵王接受了信陵君的建议,于是廉颇回军了,李牧也南下了,蒙骜偷袭得手不敢恋战,遂撤兵而去。
* k" t: U ]1 H" w5 h$ ?
! c# r; @; n) T$ D# [7 f7 F 赵国虽在长平之战中遭受了重大损失,但它毕竟拥有一支强悍的军队以及廉颇李牧两位超级名将,蒙骜犯不着急急忙忙去啃这块硬骨头。他决定转从前年刚打通了的豫西通道出兵,去吃软豆腐魏国,魏国没了晋鄙和信陵君两大牛人,打它还不是跟玩儿一样。" C6 b4 E5 i. K- g$ `
' g, u6 Q) u) U7 b1 y) d5 r
秦国由豫西通道去攻打魏国,这可真是一种讽刺,要知道当年武王伐纣也是走的这条线,而且商纣的国都朝歌现在就是魏国的领土。而蒙骜攻魏也果然如武王伐纣一般顺利,魏军根本不是秦军对手,公元前247年,秦军攻占了魏国高都和汲县等二十余座城池,魏王急的团团转。
# P$ ?. _. ]" K# M # j- I- o5 [, H) v b! H* l
不愧是蒙恬的爷爷,果然厉害!
- M; q4 W( [; c5 x0 |3 M
$ p! a: }* S; k0 \. H+ I 秦王和吕不韦一见魏国这块豆腐好啃,大喜,赶紧再派出宿将王龁,攻占三晋上党郡各城,建立太原郡,并与蒙骜从东南两个方向直逼魏都大梁,魏国窘迫到了极点。
9 q6 l" T1 g! I3 u8 z# R6 U* w
: A( a/ N; z) u6 d3 X' m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魏王在大梁的王宫里歇斯底里的狂吼,弟弟,你快回来吧,老哥需要你,魏国需要你!
8 [" h: I2 \/ ]9 U, v0 _$ Q g% J& i }" |; D( Z: C
信陵君此时虽也是心急如焚,但他害怕王兄还没有完全原谅自己,又觉自己戴罪之身无颜回国,所以迟迟不愿动身。
; d8 P' d h6 s* k6 _, T
t0 I4 _3 N! n2 _; B4 P 公子并非怕死之人,要怕死他当年也不会带着几百门客就去找秦国人拼命了,只不过他不想白白送死,更不想死后还被扣上一顶叛国的帽子。
6 l( G9 N( r9 O5 J' o' a* Z # h0 O/ h! u6 k) A L$ \5 |
门客们抱着明哲保身的心思,也一个个都不敢出来劝信陵君。- ~. W* B, s0 `8 b. D
$ g& r { ~1 u1 i- B 还好,这时信陵君在邯郸的两个好朋友毛公和薛公站出来说话了,他们不是从魏国来的,没有这么多的顾虑。
+ n Q% h- u8 m, a! X9 K
: p0 z! S$ A* P$ T+ j 毛、薛二人道:“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
1 W- C; j, f3 R3 K9 v ; [1 j5 i' K8 g
二人话未说完,信陵君脸上立刻变了颜色,他飞也似的冲出门外跳上马车,大叫道:“套车,回大梁!”
/ b, ]9 I/ U; T; y8 ?) W8 ?
- R( p8 h7 U& T. P1 s6 @( _$ r- I 比起魏国的存亡来,我的生死算什么,我的面子又算什么,就算王兄还没原谅我,那也顾不得那么多了,回国,立刻回国!!0 l- _5 |* n6 L" z9 H9 ]
6 a+ l' V; |4 ]: f# p 马车在原野上飞速的奔驰着,大梁的城楼近了,信陵君的心情复杂莫名,好似五脏六腑都纠结在一起。
7 t- `5 \3 C8 Y
| [. b0 I; z6 f4 x 他归心似箭,却又近乡情怯,熟悉的景色在车边不断掠过,就如同十年前那一幕幕在他脑中不断掠过。
' P* x4 q- J- [7 _) @7 g
, R' n9 u9 v" k" z0 s9 Q 十年了,我离开你已经整整十年了,这十年来,我想你恋你怨你挂念你就是不能回到你身边,现在我回来了,我终于回来了,你还记得我吗,我的祖国?你还会接受我吗,我的王兄?
4 s- B5 X: @1 c9 R6 o4 c
/ v( s: q$ P c; y; z. g( z" b 终于,熟悉的大梁夷门出现在了信陵君的眼前,同时出现的,还有魏王、群臣,以及无数大梁百姓。
! V$ z) q& N% ]8 _3 c1 Z * _. a- t! [ P% T! x b4 S9 P% D, m
信陵君觉得泪水在自己眼眶中打转。
! R0 e: m* O6 a & `5 T3 r, V9 T7 l# q
终于,马车停下,信陵君重新踏上这块熟悉又陌生的土地,一股强烈的酸楚不断涌上心头,眼泪就要掉出来了,他赶紧低下头来,不想让别人发现。
2 e2 i" f& O9 s; p/ O" G
2 a) V. ?9 E9 x/ [& {0 [; e 当他再次抬起头来的时候,看到的却是王兄愈加苍老的容颜,以及一双红肿的泪眼。
+ Z5 B( r' z+ T9 C" I9 _ - u2 q" y9 z. i5 [& @) M% |& c$ p
信陵君从来没有看过魏王这幅模样。3 j' _( n. y9 i& a" O
( w. n( K) `; [/ p" O “无忌……”魏王哑着嗓子叫他道。
% L* i1 `9 L1 F4 x: b8 C
* x$ l8 y7 o; u% y: L7 C, J% M% G 信陵君再也忍不住,只觉泪腺被人狠狠一刺,顿时间,两眼模糊,双颊一片湿润。9 H6 t2 X' }5 K( `
# S$ V$ P; ~) f9 [; H 两个大男人竟当着百官群臣以及全城百姓的面,像孩子一般相持对泣起来。, S4 |; R/ r% G! X3 u- R: N
% ~% { ^; w* |5 m2 p: h( R 这一刻,什么弈棋非寇,什么窃符救赵,什么邺城夺兵,都已经不再重要了。; ]3 ?( S5 F1 h% f
$ e& T# e L( p) |$ I$ B
这一刻,他们不是什么魏王和公子,他们只是一对普通的兄弟,吵架吵了十多年,现在终于大和解。& w2 |8 r9 `- d
9 E: H1 j: H: b h/ @5 r0 h
十年之前,我们是兄弟,十年之后,我们还是兄弟,血肉亲情,谁都无法改变。# H( d$ v6 A" T ?# W
+ b6 X H `3 B2 T1 l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哭泯恩仇。' ?, Q5 `+ Y) T. j& T
* f! S0 {( s) i" Y/ Y) L/ F3 d
军情紧急,一夜长谈之后,第二天,魏王就将举国之兵交给了信陵君,拜为上将军,抵挡秦兵继续深入。
, ^) g! t) j8 C$ S7 K6 G8 j; S ; m) l7 z* P4 f3 L
但是光凭魏一国之力,是无法打败秦国的,信陵君于是重举合纵的大旗,号召天下,共讨强秦。& B' X+ p9 p* V) K- U4 \
& L6 r- o& p- t6 V6 V" h3 D7 N 信陵君的威望自然没话说,他登高一呼,赵韩楚燕四国立马响应(齐国仍然死性不改维持亲秦策略),纷纷派兵聚集到了信陵君的旗下,那号召力,简直比从前的周天子还管用。( Z/ f$ n& {9 b; g
; A- Y$ o0 x7 k
战国两百年,山东五国从来就没有这么齐心过,更没有过如此齐心的团结在某人旗下。4 F6 U% y E) o6 Y
) {; U" t! {, S: i 这不仅因为最近十几年秦国把大家给欺负怕了,更因为信陵君实在也是合纵领袖的最佳人选,大家服他。0 E" X) R: S7 w
. \7 A9 |- a% u7 b- C; { 无论是身份、人品、声望还是能力,大家都对他心服口服。$ m9 |( [- o! s1 q3 t, Y$ c( Z
4 J+ l$ j7 u2 u& s' d 其实从前各国也有过几次不痛不痒的合纵,但都只是是雷声大、雨点小,要不惨败,要不就无疾而终。
7 _6 C: H( @6 W) k3 z( K g
- A* W5 m g! @6 o; |% k* F4 k 第一次合纵攻秦,是在公元前318年,当时秦国还未成大气候,六国联军一路打到函谷关,眼看胜利在望,“纵约长”楚怀王突然变孬,吵着要讲和,结果导致人心涣散,各国先后撤兵,秦军趁机出关追击,斩首八万两千人,合纵以惨败告终。, i+ j7 G; N- |: T m
" g) k2 c; ~$ x- c% w; N1 L+ {# K 第二次合纵攻秦,是在公元前296年,孟尝君为了报复秦国扣留他,联合齐、韩、魏、赵、宋五国攻秦,但孟尝君后来又不愿意削弱秦国而壮大韩魏,结果主动与秦媾和,合纵半途而废。 N4 z" m0 T' n) M7 U, G- a5 W X( \
) }! X7 X& [% V. E$ ^
第三次合纵攻秦,是在公元前287年,秦昭襄王不满于称王而自称“西帝”,并尊齐王为“东帝”。中原各国恐两强联合,陷于被夹击的局面。魏与赵遂合谋,派李兑联络各国共同反秦。著名合纵家苏秦,亦为燕国利益入齐游说。齐王为能借机吞并宋国,遂放弃帝号,与赵、魏、韩、燕等四国联兵攻秦。五国目的不同,各有打算,进至荥阳、成皋,即互相观望,不肯首攻。秦为破坏五国联盟,主动取消帝号,联军亦无心交战,结果各自撤兵。第三次合纵攻秦,未交战即告瓦解。 : ]& F/ `% S# Z3 R, E" h) B; a
( `0 d% R: M, R6 P
第四次合纵,是在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在邯郸大败后,转而去攻打最弱小的韩国,想挽回颜面,这时周赧王站了出来,号召韩赵魏楚一同攻秦,联军尚未完全汇集,秦军就反扑过来,大举攻打西周王城(位于今河南洛阳西北),周赧王害怕的不行,只得亲至咸阳向秦王叩头谢罪,并将除国都外三十六邑全部奉献于秦。* P [- Q3 u1 R1 ?4 @2 `: Y
7 t1 P+ T# P5 }3 V 为什么会这样?面对强秦的步步紧逼,六国的精英们难道就只会装装样子就退兵吗?
, s7 R0 L! H* v
2 H! J6 F3 \; i: b" g5 } 信陵君说:不!
- k( Z! p; `* i* Q ~" w, t ( ?0 E+ u4 y' X: {$ \- I! E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 u+ O9 `4 c8 V2 K" Z( I1 Z 3 t. F: J2 B/ S5 j% Z
以散乱之联军,攻整齐约束之师,这的确很难,历史也证明,从古到今联军作战,没几场是胜利的,这几乎成了考验每个名将的一个大难题,毕竟世上拥有兵仙韩信般“多多益善”之超级指挥能力的人,并不多。
/ T3 w/ O' b- O1 K5 d$ R - u% g9 S9 H( n( E- j; ~
但这个大难题对信陵君来说,根本不是问题!/ S; X) o2 O$ B6 S8 Z, w
]3 m& f5 G) t- h/ \# G
合纵攻秦,最重要的就是坚定思想;联军作战,最重要的就是凝聚人心;而这两点,恰恰是楚怀王、孟尝君和周天子最缺乏,信陵君最具备的。
2 |. W1 ~4 f3 @( E
5 `: h7 s; [0 p% Y. g/ q6 N 所以即便此次合纵秦国比之前更强大,五国比之前更弱小,秦军统帅蒙骜更是天下一流名将,但信陵君仍然信心满满,靠的就是自身强大的号召力与凝聚力,可让五国如一。
2 n3 g- S; o- y5 s6 ?# f8 X" b
3 {3 w" s9 G9 z6 B9 d 当各国援军赶到魏国时,蒙骜正在围攻郏州(今河南郟县),王龁正在攻打华州(今陕西华县),看来,秦是准备从两条路线打入魏国,迫使五国联军也要分兵救援两地,两边不得相顾。
9 \ o- j1 j( V9 z7 x- g: w* s / e+ ]2 t( }) j6 v* c% `7 M0 V
这个战术,看起来好像很妙,可惜,秦人碰上的是信陵君。
8 W9 r" c- x9 P7 e$ @) V3 ~, H U 9 E: r9 Y8 o; w A5 _# B
信陵君干嘛非要分兵救援,郏州与华州相差五百里,蒙王二军也势必难以互相照应,信陵君完全可以避实击虚,集中兵力,先打王龁!
9 Y+ X/ N7 ^5 W& T0 m 5 L# J1 ?% V7 b" A
很显然,蒙骜号称“小白起”,很不好对付,而王龁就好对付多了,他是信陵君的手下败将。8 ~: }: H# m# u6 m1 Z% x
4 n3 C, `( z" H+ {) n$ Z5 y- \ 于是,信陵君派楚国军队插上自己的大旗,坚壁深垒,与蒙骜相持;自己却偷偷带着其余四军,迅速南插,直下华州。6 f& N# c/ M9 H: s* O/ l1 ]; b& u K
0 P% J* e4 r4 v J! k9 l C
所谓兵法,看起来很复杂,其实研究透了归结起来无非就是两大原则。
9 F. F9 a5 S2 s2 l4 @* K0 G& W$ x9 g
0 U: c$ Q6 W6 f# j% @* q) U4 s 第一:避实击虚,也就是集中兵力攻打敌人兵力薄弱之处。
$ u2 V7 l8 H0 [2 E) I
" w4 H3 P( k5 Q- ^, ?7 F: Y4 Z6 ] 第二:致敌而不致于敌,也就是尽量的调动敌人,让他们往自己的口袋里钻。
5 y1 z, G/ t: t: [" u6 U0 Z
i- f/ B+ d( _9 [ 第一条原则信陵君已用,现在该用第二条了。秦军远离国境攻打华州,靠的渭水进行后勤补给,只要切断秦军这条生命线,王龁必定大乱阵脚,到时候想怎么耍他都可以。6 N: i. _' G" l) F3 y0 l7 q
7 i. _: e7 {5 Q6 g0 ~" y- m7 m: ^- B
于是信陵君定下计策,先派赵国的军队去袭击秦军在渭水上的运粮船,其余各军却埋伏在四处,准备热烈欢迎王龁前来送死。
5 _: ~0 c! J" r( B
% j: p$ i# y. L 果然,王龁一听说粮船被袭,赶紧回救,却没想军至半途各国军队一齐杀出,将秦军团团围住。
! w# m1 S8 ?4 V" y: e% }& [ W' m, x; G/ t; R: z/ B f4 N# I
王龁毕竟是秦军宿将,虽遭了埋伏,却并不着慌,只是奋力突围,秦军也确实厉害,冲起来挺猛,一军打数军,竟然不落下风,双方从早上一直混战到黄昏,不分胜负。
8 `+ Q) N" S1 k; F6 a2 d4 o. w6 L# B 2 B$ p! y4 D$ y% g' u# f5 w
待到双方打疲了,都快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信陵君才使出杀手锏,率预备队杀了出来,他身先士卒,带头高喊道:“汝渭河粮船,已为我军所夺,秦将早早来降,免污无忌刀斧!”
( n; B+ e. ?. i
& P2 o' p: o4 E6 w" Y 联军一见偶像信陵君亲至前线,当下士气大震,遂重振精神,朝秦军疯狂反扑,与此同时,劫粮的赵军也反身杀了过来,秦军激战一日,早已疲惫不堪,又闻粮船被劫,当下心胆俱裂,诸侯联军一发狠,顿时抵挡不住,全军崩溃四散,亡命败逃。
- o6 J/ Z; Z' w1 I5 s+ i
- [( [2 j7 v0 S; u- \ 王龁带着残兵败将一边逃一边纳闷:咋信陵君一来,诸侯军的实力就突然提高了不止一个档次呢?他可真是我命中的克星。
: y( o- M" `3 c
1 O) D# H. l. ~$ Y g' n0 u 不要纳闷,我亲爱的王将军,告诉你答案吧,这就是偶像的力量。
4 {- l& y* m! n; X 8 d B2 Z' L- ?% G+ [+ Q8 w3 ?
秦军死伤大半,一路直接逃进函谷关,说啥也再不敢出来了。
3 a- @9 [( t9 @
+ c6 Q# E7 J5 n 信陵君没有闲工夫去追王龁,因为他还要对付一个更加可怕的对手——蒙骜。( Q+ ]" n# {7 d5 a6 \9 W! n5 i
' N2 w# v3 c+ b$ ^ k. \8 x' U 在秦国历史上的所有名将中,蒙骜基本可以排在第四位(前三位是白起、王翦、蒙恬),他的军事能力毋庸置疑,信陵君的把戏,他早看破了。
+ G' ~ J' s. w- t! _0 Z. E# l
9 ]$ `4 O. @) _; x8 S% i( C$ o ——你魏无忌不就是想先干掉王龁,然后打我,来个各个击破吗?那我就将计就计,让你去攻王龁,待你们相持不下,我再从后夹击,活活夹死你!
+ | j; E; ], X
5 y: U9 K6 Q9 | 于是蒙骜也学信陵君的计策,派一帮老弱虚建大营,与楚军相持,然后尽驱精锐,尾随诸侯联军追去。8 M' m. ^3 T e+ q$ U6 h+ @
. A1 U$ P. ?$ l( v
这本是个非常高明的计策,却不料王龁太没用,只一日就被打败,待蒙骜心急火燎的往华州赶,信陵君早已好整以暇的在半路等着他了。
% X/ v7 x- f/ P8 }7 ~
7 }! {, g' { i1 d& R2 ?0 m 等到蒙骜发现王龁已然败回老家,一切都已经晚了,他只好硬着头皮迎战。. U. C" ]* d" d# y
7 j$ v( ~. J" O. p, Q& P- [
蒙骜的确很厉害,但他也不是神仙,他不可能带着一支赶路赶到气喘吁吁的军队打赢一支刚打完胜仗士气高涨且以逸待劳的多国联军。
6 v4 p5 v; C6 ^7 @% t: U $ b! |. j/ G2 o
结果一战下来,秦军损兵万余,不过总算暂时打退了联军的进攻,于是蒙骜命令秦军驻起营寨,整顿兵马,好好休息一下,来日再与信陵君一教高下。
+ z# B# ]% L J7 l. {8 J9 l 9 b7 V6 P: G# e2 E. j; T
可惜,蒙骜来不及休息了。
& D7 y! ^! x4 s& M+ H % g6 j( p) o2 S2 ~0 b1 L' W; N
郏州的楚军,竟然在蒙骜离开的第二日,就将秦兵老弱把守的冒牌大营攻破,端了蒙骜的老窝,然后马不停蹄,追着蒙骜的屁股打了过来。
8 Y& C1 }7 z* `+ ? / m" c) y# h6 |$ l) e& f; E
别忘了,信陵君的耳目遍天下。. o& Z) Q8 a1 D) A/ f$ d$ c
2 X7 Z2 D! I1 @1 ^; n; @6 U" i6 u
于是可怜的秦军未等扎好营寨,屁股就被楚军刺了一刀,信陵君接着引大军从前面攻了过来,打得秦军落花流水。! i& S* t5 Z: Q- q+ s: ]& S
* Z% S# q% t! e4 I' q7 G
真倒霉,本来想夹击别人,没想到自己被夹了,无奈之下,蒙骜只好含恨吞下失败的苦果,背着生平唯一一场败仗急急忙忙往函谷关方向撤退。
; u- K/ Y5 D6 J) u5 l- T7 U* I
2 N4 c, I* A. {5 {3 d5 ]3 d 诸侯联军趁胜追击,杀伤秦军无数,一路竟远追至函谷关下,咸阳大震。% P5 e: _: o3 O- e0 p
, E/ R) b& I- B/ d1 ~' ^7 M+ U: k+ R% t 有史以来,函谷关(后称潼关)就是天下第一雄关,古今多少名将,都对它无可奈何。
: c/ Z- k+ S6 b6 j
9 I& {3 s7 v- ^, E( i/ @ 秦末,刘邦西伐关中,函谷关攻不进去,只能绕道入武关,曲线灭秦,而且这还是拜秦军主力被项羽全灭所致。4 c7 M3 N5 P1 @6 \. D6 W! k- c
" {6 M. `! K0 M, E/ w1 V- i! P 汉末,曹操讨汉中张鲁,凉州诸将以疑惧而反。马超率众十万扼守潼关,曹操顿兵关前,久攻不克,只能北渡黄河,从上游南渡出马超军后,历尽艰险,这才击破马超,略定关中。
/ S- s% E' t; z* u* N; z5 g ! O, L& I9 }# _' F
南北朝时期,东魏高欢发军三路攻关中,以猛将窦泰攻潼关,另以军攻武关,自率主力从蒲坂渡河。西魏宇文泰集中精锐击破攻潼关的窦泰军,高欢只得全线退兵。" {6 p& A) ~( _* B1 v& [
B2 N9 P0 m& t& j% c
唐朝“安史之乱”,安禄山的叛军声势极大,却再次顿兵于潼关之下,屡攻不克。可惜唐玄宗急于求成,诏令大将哥舒翰主动出关寻战。哥舒翰被迫出关与叛军作战,大败,潼关亦随之失守,叛军遂得以侵入关中,玄宗被迫幸蜀。
- W2 m( y9 U0 z( p
/ r+ V4 C) [( V* Q/ r( t* L$ \3 q" c9 ] 由此可见,正面强攻进入函谷关简直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蒙骜闭关坚守,任由信陵君如何挑战,就是不出,死也不出,势把乌龟当到底。
Y, ~7 z2 F& J7 l6 B( ^& r
c* I; m3 A0 U A$ f 怪哉,虎狼之秦咋变成了胆小鬼!9 X1 p4 t) h: w& ]4 T
! i5 c& u7 }0 j! _
没办法,好汉不吃眼前亏,打不起,我还躲不起吗?
/ _& n( R, W A6 G3 O ! m; |2 l/ T. e0 W2 A
信陵君连战连捷,却无法给秦以致命打击,这能怪谁呢?怪只怪关中的地理优势太好,秦形势有利,就出关进取;形势不利,则闭关自守,只要像个刺猬般乖乖缩起来,便可轻松立于不败之地。$ _' M' k- i& y0 h
% `9 L2 z! m8 W
当然,信陵君也可以学刘邦或曹操绕道攻秦,可惜联军离国远战,粮草后勤跟不上,无奈只得见好就收,大家在函谷关下耀武扬威一番,也就各自退兵了。! v/ {: M0 O6 R( c. T$ D# G
) i; u$ J' O/ D$ o" g
秦兵退入函谷关,不仅沿途据点全数丢光,就连秦在中原黄河以南的许多城市(如陶、管)也被魏国攻占。信陵君带着骄人战绩,凯旋而归,魏国上下一片欢腾,都来迎接他们心目中的大英雄。当是时,公子声威震天下,各国诸侯都派人前来祝贺,同时提出一个不情之请:1 e/ P( M+ J& k. b9 y
. s' }: X. N: M
“公子一战,大挫强秦锋锐,一扫六国阴霾,真乃不世之名将也。公子何不效仿孙吴,定著兵法,惠及天下,以传后世?”/ ^ Q: a. Z2 d# Q% y( p' |6 G1 i
0 Z1 a. N. `* y4 a }( {" X 信陵君一听这主意不错,我魏无忌空怀满腹的韬略与强大的门客资源,如果光用来打仗就太可惜了!人家秦相吕不韦不也召了一大帮门客为他写什么《吕氏春秋》么?咱们怎能让他专美于前?
! g3 s7 {1 I$ H1 s9 Y# g 3 \; e" c, Z+ |% S4 g& T7 r# G
说干就干,信陵君便将平日里门客们进献给自己的军事著作归结在一起,又加入自己的合纵思想和联军作战经验,尤其强调如何凝聚军心及提升士气,洋洋洒洒竟有二十一篇之多,名为《魏公子兵法》,并附图十卷,出版推向市场,结果销路火爆,连续数年蝉联各大畅销书排行榜首位。其实信陵君的兵法未必就有孙吴写的好,但耐不住公子粉丝多,很多人是冲着偶像的签名去买的。信陵君这是出兵法书,相信他如果出写真集,应该还会卖的更好。
: e" a7 L, M9 B7 g% Y6 A4 l9 U' G , u0 R9 r0 V( j3 e
不过可惜的是,《魏公子兵法》后来失传了,中国人一向偏好读权谋方面的书,兵法也一样,大浪淘沙,最后留下来的还是孙吴之类的兵权谋家,像信陵君、项羽这样的偏技术流兵书,基本很难传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