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12-26 09:00:1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章 主道
# l2 |8 V% m4 a * M- ?% e7 [; b* m' Z3 }
猫有猫道、狗有狗道、臣有臣道、主有主道,主道就是君主之道。在讨论君主之道之前,需先搞清“道”这个字怎么解。怎么解释?对不起,虽然我有些感受,可也说不清楚。不但我说不清楚,连比我道行深、能耐大的人也说不清楚,老子在《道德经》开篇就坦言“道可道,非常道。”———可以表达出来的“道”不是永恒的“道”。这样就提出一个二律背反:能够表达出来“道”不是地地道道的道“道”,地地道道的“道”无法通过某种介质表达。于是很自然就会产生一个问题,既然如此,我们如何相信所谓的“道”真的存在。如果有两人据此展开争论,并且又足够聪明,我相信结果是一方如何能证明出“道”的存在,另一方就如何能证明出“道”的不存在。
0 B, Q" t9 I' z
5 W9 e4 Z6 w/ @9 x K7 i “道”在《道德经》的语境中是一个先验的概念,它是行而上的道,《易经》有云:“行而上者谓之道,行而下者谓之器。” 讨论形而上的道是老子的工作,韩非从老子那里借来形而上的道进行适当的改造之后运用到行而下的君主身上,便形成了本章的主题——主道。$ {7 [1 ]5 B$ n% N4 ]
2 Z) K" z+ [- A. h- [, U 1. 《主道》——有所不为方能有所为
& i, @( _, G7 B7 ]+ V2 g2 `' x
$ J( b5 @9 g% c q/ I 作为诸子百家中的后起之秀,韩非子在自己的学说中并没有提出独立的哲学观念,而是采用了拿来主义,对老子的思想进行了新的弘扬和阐释,所以人们说韩非子的根在老子那里。作为一种政治学说,没有哲学做支撑是不可想象的,就像人没有骨头一样。在马克思主义中,哲学是基础,不懂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谈不上深入理解马克思政治学、经济学。在韩非学说的应用层面有许多精彩的论断和案例,没有这里这几篇文字打下的基础,那些精彩的论断和案例终究只是热闹,要探其门道,非得静下心来进行一番溯本归源不可。
# D. E A# W3 n! [
4 [2 ^6 D1 x2 s% d5 Z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间的法则、万事万物的根源、是非好坏的评判标准;道在时间上比万物都早、在空间上比万物的总和还大;“道”无所不在、无所不包;“道”的外形介于似现非现之间,无法具体来描述。道在存在上的地位比世间万物高,这本来是老子对世界构成的抽象演绎,到了韩非这里,“道”一下与君主挂起钩来,而群臣百姓自然就对应着就是万物了。君主学习统治术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寻道的过程,君主的精神与道的精神是相通的。道是万物的根源,是非的评判标准,所以君主应该着眼于各项政治事务的根源、掌握是非的判定标准。道有两大特点,一是虚,二是静;虚则可容纳万物,静则可以制动。韩非子还从老子那里学来了有无之间的辩证关系。老子的有无观念与我们的常识正好相反,很能让人耳目一新,细究起来又能自圆其说,这是老子的过人之处。按他的说法,笊篱之所以能捞东西是由于在底部的某些地方是空的;房子之所以适合人类居住,是由于人们在恰当的地方空出了门和窗。这个道理用在君主身上就是:君主行使统治,不是更多更有效地行动;也不是掌握更全面更先进的知识,而是要静观其变,抛弃一切杂念和成见,保持一个虚空(虚空大概是我捏造的词,目的是有别于空虚,空虚是没有精神动力,虚空是没有杂念成见)的心态。心是空的,身是静的,要是我,我准得饿死,所以我还得熙熙攘攘为利来为利往,可是韩非却要求君主这样。如果君主如此,那么万机由谁来理?不要怕,事情自己就会搞定。
% w# i, w0 e, @2 U: P " ~4 I8 d2 H- Z) m. O9 p, @! J
君主保持虚空的心态,就能客观地掌握事情的真相,君主不擅自妄动,才能从动中看出行动的准则。“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这是韩非从老子无为思想演绎出来的为主之道,不过听起来非常像玩文字游戏。其实不不然,有实实在在的道理在里面。从人的认知来讲,人人都有成见、立场和价值取向,文人重视名声,商人重视实惠,武人重视义气,对待同一件事物,因所在立场不同,经常会出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情况,在一起讨论又会出现“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其实都是在盲人摸象,每个人都正确,但又不完全正确,只有拼凑在一起加以有效整合才能得到庐山的真面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