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历史罪——不忍细读的史案真相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8 22:50:48 | 显示全部楼层
  玄武门事变后,李建成的儿子安陆王李承道、武安王李承训、河东王李承德、汝南王李承明、钜鹿李王承义,以及李元吉的儿子梁郡王李承业、渔阳王李承鸾、普安王李承奖、江夏王李承裕、义阳王李承度等,接二连三被诛杀。这就是宫廷政变的特点之一,失败一方的亲属家眷无一幸免。讲究的是斩草除根。
% v% C' U$ t1 _4 v$ K  而且,李世民手下的将领们,还想杀尽李建成和李元吉府里的数百人,并没收他们的家产。正要动手,尉迟敬德出面制止,他说:罪在两个元凶,他们已经死了,若再滥杀无辜,宫廷会不安宁。将领们这才罢手。# J+ \/ H$ ^  ^5 I
  3 C) H) ]  @6 ?7 }) u2 ^
  就在当天,高祖李渊下诏说:赦免天下,叛逆罪人,只是李建成、李元吉。其余参与者,全不追求。国家政事由秦王处理。3 @/ H& U& S) l* ]
  - M8 f' t- ~* U' d
  六月初五,逃匿的冯立、谢淑芳等人,相继投案自首。薛万彻仍逃亡在外,躲藏起来。李世民屡次派人劝解,薛万彻才回长安投案。李世民认为,这些人忠于他们的主人,是义士。全都不予追究。
0 \( F- Z$ r4 _% `) {% n9 ~# D  4 _2 i8 ?) N$ Z  E; O3 c/ i6 Q# d
  对待东宫的将士,李世民的态度很宽容。而太子府和齐王府的男性家眷几乎被杀尽,女眷则被收入宫中。只剩下一个,就是齐王李元吉的爱妃杨氏。这个杨氏很神秘,在新旧《唐书》的后妃传里都没她。只是留下她和李世民的一段恋爱野史——2 X$ ]- t% B& N
  据说,这个杨氏原是长安城的一个舞妓,美艳异常,清纯且勾魂,又善吟诗作赋,是一个极有品位的女人。想形之下,李元吉相貌粗鄙,性情阴郁,他利用自己的皇室地位,将杨氏弄到手。杨氏犹如一朵鲜花插在那什么上。可是,婚后没多久,李元吉就厌倦了这朵花,又去找别的花往自己身上插。杨氏呢,便独守空房,任青春年华落花流水而去。李世民与杨氏结识后,总是寻找机会接近她
7 [2 r; q* ]+ Z  玄武门政变时,杨氏23岁,目睹自己的丈夫惨死在亲人手里,对李世民是又爱又恨。后来,在长孙皇后的同意下,将李明过继到齐王李元吉的名下。《旧唐书》记载:“诏令继巢敕王元吉后。”就是说,这个过继给齐王李元吉的当儿子的李明,最终被地方官员杀死。但是,没有关于杨氏这个齐王妃的记载。所以,关于李世民“杀弟夺妻”一说,“杀弟”是真,“夺妻”未必能成立。0 E. r) B3 s. s' `
  
+ [' u, V, A9 A: }8 B, s7 Z) D  玄武门之变后两个月后,李渊诏令传位于新太子李世民。李世民听信房玄龄等人的劝解,推辞不接受。李渊只好退位,为太上皇,李世民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自此开创贞观盛世。而玄武门政变,终究是李世民人生中惨痛又黑暗的一笔,无法抹去。
 楼主| 发表于 2009-6-19 20: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唐中宗李显登基之谜6 C1 W) e; z6 m& E3 y! @2 {  }+ L
  7 F4 h% {+ h9 Y+ }( S0 ~
  母亲很强,儿子就会倒霉——这显然是没道理不合逻辑的一句话。可搁在一代女皇武则天和她的儿子们身上,却恰如其分。5 f5 I+ a" g' [4 l6 L9 N( E
  武则天和唐高宗李治一共生了四个儿子,他们是李弘、李贤、李显和李旦。如果说,李弘和李贤是纯粹的倒霉蛋和牺牲品,那么李显就是皇权的玩偶。他的两个哥哥,都当过太子,一个神秘的死去,一个被废被贬,最后被逼自杀。知道厉害了吧?李显当然是知道的,知道归知道,可你躲不过劫数,谁让你老娘是天后呢,谁让她权力欲膨胀呢,你老娘真的很强,不是小强。她有清醒的政治头脑,她杀伐果断,聪慧过人,说翻脸就翻脸,喷嚏都不打一个,这些都是她的优点。+ N" P% ^! j, H: W6 r* Y: @
  
% m% H  u* A8 M! H' `* t  李显的大哥李弘,原本是李治最中意的继承人。李治看见这个儿子就打心眼儿里疼。怎么呢?这个李弘和李治太像了。性情像,身体像,气质也像。完全是李治的翻版。李弘从小身体就不好,比李治还差,性情也柔弱、仁慈。具有浓郁的文人气质。
8 D3 I! u: k* i- c+ R  G  f4 h/ D  李治一直酷爱文学,年轻时是一个敏感而多清文学青年。武则天也是爱好文学的。李弘受到他们的遗传,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文学方面的天赋。10岁那年,已是太子的李弘,敕令府里的许敬宗、上官仪编纂了一部五百卷的文集,叫《瑶山玉彩》。当做礼物,献给李治。这绝非讨好,而是两父子都好这口。像读书人互赠书籍一样,李治可高兴了,赐给李弘丝绸三万缎。真是朕的好儿子,得好好培养,不怕费神不怕费精力,这么经典的接班人,可遇不可求。$ ^, B/ ~( `- [/ A1 Z
  
2 k4 d$ G$ h7 ~: ^. t+ W4 _2 c  受到良好教育的李弘,确实乖得没话说。他对士大夫彬彬有礼。而且善于体察民间疾苦。李治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就下诏让他任监国。监国相当于朝廷的常务副元首,是太子辅佐皇帝、参与政务的一种行政称号。管的都是实事儿。在太子李弘监国期间,关中闹饥荒,禁军的部分士兵靠吃榆树皮过日子,李弘见了,就吩咐家令寺送粮食给士兵。家令寺就是太子府掌刑法、食膳、仓库、什物、奴婢等事的一个部门。
% R0 D7 d/ x1 S: r  G9 A# T* N  t  6 q- Y' A  f; M0 O& R6 Z& u
  性格这东西就是奇特,好的一面往往又是缺陷。李弘的仁慈和同情心,分明是暖人心窝的,可这种一味的仁慈,并不是作为一个帝王应该有的,过于仁慈,便有些窝囊,便要被人吃。内在硬不起来,你外在的身子骨还弱,打小体弱多病,怎么能当皇帝呢?残酷地说,李弘不具备一个帝王应有的心肠、体格和气质。
  ?  H# T! n6 E  要说这么一个小白兔似的乖儿子,本不会和性情强悍的武则天产生冲突。至少,表面看来,李弘没有给武则天构成威胁。可是,他却在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的时候,突然暴死于合璧宫。年仅24岁。这能不让人有所猜测吗?是谁害死了兔子李治?他究竟是怎么死的?
8 k' Q2 Q( _# A$ W  一切都是悬疑。
- k& O) g7 `' k7 I( Y) o- N1 }  
' Q  Z+ n+ R; v- f( W  时光倒退到两年前,咸享四年,公元673年8月的时候,高宗李治患病,无力料理朝政,就下诏说:“太子受诸司启事“。什么意思呢?就是由李弘批阅朝廷各个部门上奏的报告。意思很明确,李治让儿子李弘接受,把国家领导人这摊事儿给扛起来。可万万没想到,李治选定的这个接班人,在两年后先行离自己而去。& _" w& ~8 q1 f& ~$ _
  那一天,李弘随父亲李治,母亲武则天一同前往合璧宫,走着进去,躺着出来,与世长辞。猝死原因各说不一。& \! m4 w% Z( a- z1 ^* J
  第一种说法:李弘体弱多病。《旧唐书·孝敬帝传》中说,李弘患的是一种叫“痨”的病。这个病就是我们今天常见的肺结核。吃药打针输液都能好。可当时就是绝症,无药可救,而且这是一种消耗型疾病。慢慢拖垮你,白天咳,夜里咳,无法睡眠,一个本身体质就很虚弱的人,经得起多久的折腾。李弘在以太子身份监国时,就染上了这病。到了咸享四年,李弘的肺病有所好转,但不明显。李治和武则天曾下旨,不许李弘重劳。而是李治带病坚持工作,由于过度劳累,病菌也不留情,见缝插针入侵。终于,李弘的病情恶化,死在合璧宫。5 s& ]# T0 m- l& ?( v: o
  
# E+ `2 v: ~: s1 `$ b  G0 I  这下问题就来了。这个李弘怎么早不死,晚不死,偏偏在与李治、武则天同入合璧宫时猝死?于是,猜测四起,传出第二种说法。
 楼主| 发表于 2009-6-19 20: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种说法则是武则天杀死了李弘。怎么杀的呢?鸩杀。为什么要杀呢?原因有二。  a% y6 S* J7 [: j6 L
  首先,李弘逐渐长大成熟,能力也很强。并且,太子府相当于一个小朝廷。李弘监国,自然由太子府官员辅佐。李弘监国的时间比较长,高宗李治干脆让朝廷的宰相去辅佐他。这样一来,宰相和太子就形成一个强大的势力。这时候,武则天也正在逐步独揽朝政。面对由宰相太子构成的集团势力,这个不寻常的女人就得琢磨啊,一旦高宗李治归天,她怎么还能控制政权呢?于是,她对自己的儿子李弘起了杀心。
- @8 g2 T" g; p' y  - [& N& a5 N' _3 T) ~/ H
  如果说,武则天的第一个作案动机多少还有些符合她的心态;那么,第二个杀害李弘的原因就比较离谱了。这得从她和李弘之间的矛盾说起。8 {6 I0 R/ M6 c' {& G. f% j
  ; Q- l- V* i" J  V) ~
  咸亨二年,公元671年的时候,很偶然的一个机会,发现萧淑妃的两个女儿——被软禁的义阳公主公主和宣城公主。这俩公主都没出嫁,一副楚楚可怜,内分泌失调的样子,李弘看了心里那个酸啊。这么大岁数了,怎么能不嫁人呢?于是,仁慈善良的李弘就请奏,要把两位老姐姐嫁出去。这下可惹恼了武则天。这小子的脑袋是被门挤了还是被驴踢了?萧淑妃是什么人?那是老娘的对头。要不是当年老娘把她搞垮,你小子能有今天?真是蜜罐里泡大,不晓得老娘吃过多少苦,你要同情是吧,要嫁了她们是吧,那好,这儿有俩现成的值班卫士,一人配一个,完事儿。
7 C. q; Z. M5 z+ n6 y  《新唐书》是怎么说这事儿的呢?上面说:“义阳、宣城二公主母故幽掖庭,四十不嫁,弘闻眙恻,建请下降。武后怒,即以当上卫士配之,由是失爱。”
; T" p8 r& X/ w- D1 Q& [8 w% z  ; r6 x# C# ]* B# t
  这个记载暴露出两个明显的错误。
0 P& J. o5 K# J0 \7 {4 k* W7 O' M  第一、义阳、宣城两位公主是高宗李治的亲生女儿,生年不详。但是,咸亨二年的时候,高宗多大呢?43岁。一个43岁的男人,他的女儿就年逾四十了,实在很科幻。* a- `9 |' b+ z) q! F) y6 c. k
  第二、《旧唐书》有一段记载:“义阳、宣城二公主缘母萧氏获谴,从夫外宫。”这就是说二位公主早就嫁出去。《唐会要》也记载,义阳公主下嫁给权毅,宣城公主下给王勖。这两个人当时都不是卫士。他们都是翊卫。一字之差,出身可就大不同了,翊卫是皇帝身边的亲近卫士,贴身保镖,只有父辈和祖辈是大官才有资格当上翊卫。" ?6 ^5 L( B7 D% R" m4 J
  
5 X1 f' O& H; k8 C- O* a  可见,李弘和母亲武则天的这个矛盾,是不存在的。但是,这母子二人,还有另一个矛盾。就是李弘选妃的问题。李弘最初选择的是司卫少卿杨思俭的女儿,这个女孩儿,长得又漂亮,又知书达礼,一派大家闺秀风范。李弘很喜欢她,定了婚期,说话就要娶新媳妇进门。可偏偏武则天的外甥贺兰敏之也瞧上了这女孩儿,女孩儿不从,贺兰敏之就强暴了她。李弘的婚事就此落空。这可是奇耻大辱呵,武氏家族真是欺人太甚,李弘怎能咽下这口恶气,他表露出对武氏家族的仇恨。他这一表露,武则天能不明戏吗?
% i: V8 B) n: o: i% r6 g  于是,由于母子之间的这两个矛盾,武则天就采取了秘密的行动。杀!史书上只有非常简略的记载,说武则天在酒中下毒,毒死了李弘。到底是如何下的手,没有任何说明。2 }/ ]5 t( B9 z2 C5 o4 C+ Z) g) i
  
$ P: P0 B% w; z" L, K2 ], Z  这是真的吗?当然不是。( v3 T  Q, B# V" s" K
  首先,“李弘请嫁二公主”一说,纯属杜撰。就算真有其事,至多是母子之间不痛快而已,凭武则天清醒的政治头脑,会因此而杀了太子吗?而且,按时间计算,“李弘请嫁二公主”一事发生在三年前,李弘死于三年后。就因为这事儿,武则天在三年后再把儿子杀了,这就有些荒唐了。
" n$ a* c4 E, x8 G  其次,李弘因为婚事落空仇恨武氏家族,这是可信的。很正常嘛,人家强暴了你未婚妻,你能不恨吗?恨虽恨,可是李弘的并没有真正威胁到武则天,他始终病病歪歪,能不能活都成问题,武则天犯得着非要杀他吗?况且,李弘身为太子,身边自然有很多护卫,即便武则天要下手,也得冒很大的风险。作为武则天来说,她不会不权衡利弊得失,她可以驾驭丈夫李治,难道就没能力驾驭的李治翻版李弘么?因而,武则天的作案动机很不充分,作案条件也不成熟。她只有一种不爽的心态,就是太子和宰相构成的势力集团,让她感到隐隐威胁。但这种威胁并不致命,并没把她逼到她非要杀了亲生儿子的地步。. ~& n& x8 @3 z+ n
  
( I* A( b, X# [6 F  所以,关于李弘猝死一案,相比之下,第一种说法更接近事实真相,李弘确系身患肺结核,病至晚期,无法治愈而死亡。
0 W! D! i- H& X! n  既然如此,为什么旧史要推断、记载武则天鸩杀了李弘呢?这里面也存在两个问题。  }4 r" h0 c, F6 [/ t) @
  其一,社会舆论问题。一个女人篡班夺权当皇帝,推翻了传统观念,当时的人们很难接受,全社会对武则天这个女人,抱有极大的成见。因此,会产生民间流言。
& A: l& }1 [7 T* }0 ^+ Q. B  其二,史书作者问题。编撰史书的作者,在书中加入了自我好恶的观念和认识。加入一些莫须有的事件,以突出武则天的冷酷无情。
6 H( y. H( m1 O* g" j, L) k& r  只有一个人,比较客观地看待李弘一案。这个人就是司马光。他在《资治通鉴》里说:“弘之死,其事难明,今但云时人以为天后鸩之,疑似传疑”。就是说:李弘猝死很难说明白真相,今日的人一说起这事儿,就以为是天后武则天用毒酒害死的,这里面充满的疑问。4 d# a3 h% a0 w
  
1 e4 G7 x) ?1 J: f) W: T  李弘确实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他的一生很短暂,才24岁,只经历了两个本名年,死后被高宗追认为孝敬皇帝。追认太子为皇帝,在中国历史上,这是第一次。对于这个儿子的死,从情感上的来说,武则天是非常悲痛的,她亲笔撰写了《一切道经序》。这是一篇母亲缅怀儿子的文章,里面说,回想起自己对李弘的哺育,就充满哀伤。尽管母子之间有这样那样的冲突,但毕竟李弘是一个脆弱善良的乖孩子。从权利欲望来说,李弘的死又给武则天一种安慰。太子和宰相构成的势力集团已不付存在,夺权也罢,称帝也罢,那是后话。总之,少了一个障碍。他们母子之间,再不会有矛盾,再不会有争斗,再不会有欢乐或痛苦,残存在人世间的,徒有一丝飘渺淡然的扼腕神伤。
 楼主| 发表于 2009-6-19 20: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弘死后,没有留下子嗣。两个月之后,他的弟弟,武则天的次子李贤被立为太子。+ }3 N5 c  p  t4 _2 Z
  
3 A6 L0 P( D0 k/ G! p. Z: J% E  李贤和他的哥哥李弘不同,他一点也不柔弱,他可以说是文武双全。很小的时候,就读了《尚书》、《礼记》、《论语》等书,且过目不忘。李治也很喜欢这个孩子。李贤立为太子后,李治也令他监国。李贤做得很好,博得广泛的赞誉和好评。李治多次给予褒奖。
$ @( \9 K* k0 E* d( b( k/ W7 R  
3 G, a' j  }- r, j5 _, p  22岁的新太子李贤春风得意。可是,李贤的幸福时光仅仅持续了三个月,就在上元二年,公元657年九月的时候,高宗李治忽然向宰相大臣们提出:让天后武则天摄政。这个提议很雷人。当场就有宰相被雷倒。大伙儿都知道呵,李治患了风疾病后,政事有一半儿是武则天来处理,可以说是二圣临朝。这做法已经破例了,现在更过分,还要这女人摄政,什么是摄政?那就是临朝称制,行使皇帝的权利。二圣临朝也罢,好歹武则天还没有发号司令的权利,这下可好,朝政诸事都不用和李治商议,直接就可以诏令执行。
& t. J. D& n; b! ^7 `: d  
8 D! M, b8 N" {- \: e+ m: j" |( |; S  宰相郝处俊第一个跳出来反对,他的意见是皇后临朝就是乱政,皇帝如果病重无法料理朝政,也应该传位于太子。
9 R  X4 o) S& d2 m  郝处俊的话当然有道理,而李治有自己的想法。他的风疾病很严重,无力支撑,只想好好养病。但是,太子李贤很年轻,李治并不敢将国家和皇位全交给他。“二圣临朝”期间,李治十分欣赏武则天处理政事的能力。所以,李治打的主意是让她摄政,愿望是良好的,认为这样可以辅佐太子李贤,当李贤更成熟时,再把皇位传给他。他怎么可能想到,在他死后,武则天会自个儿称帝。如果他穿越时空,来到现在,捧着历史书本,读到武则天称帝一段,读到这女人为了独掌皇权,疯狂地迫害和屠杀李唐子孙,他笃定不会让这个女人摄政,说不定早把她给杀了。- ~6 _9 ~' U; b$ [; T& ?
  问题是,咱们知道这段历史的结局,李治不知道,所以,他感觉不到危险。感觉不到权力增长的武则天已有了一口吞没李唐江山的欲望,这欲望相当凶猛,势不可挡,谁也无法遏制。( G: g4 b8 k( w# R$ [
  
: d& }* \) _0 Q2 Z# e7 `  对于权欲膨胀的武则天来说,太子李贤是她掌权的一个威胁。而且,这个太子不同于李治和李弘。这个男人的身体很好。他精力充沛,干劲十足,看不惯武则天参政。这是个大矛盾,不是小矛盾。但凡是宫廷中的矛盾都有一个规律,由隐秘到公开,先都表面矜持着,笑里藏把刀什么的,但随着矛盾升级,局面就会无法控制。4 w/ a) }$ W7 a! f7 ^7 M
  ! n- q' `" N" G" X
  李弘和武则天之间的矛盾亦是如此。不久以后,朝内大臣就分为两派。一方是武后派,一方是太子派。更坏的是,太子派中也分为几派。反对李贤的人就想出一个损招儿,像如今的下流媒体和穷极无聊的八卦爱好者传明星绯闻一样,散布小道消息,说李贤不是武则天的亲生儿子。他是武则天的姐姐韩国夫人所生。当时又没有人民日报可以辟谣,这消息就宫廷病菌般滋生蔓延。. Q3 n" ?; O( Z$ ^1 X% F3 z
  
& M/ f/ B5 q& R( L/ R  这个消息到底是捕风捉影,还是确有根据呢?$ N9 C+ r4 i# m) z0 K. W
  ! G3 d# E/ L: P/ `6 V! X' K
  如果说这消息具有一定的真实性,那么只有一种可能:就是高宗李治和韩国夫人有染。李贤出生的时间是永徽五年,也就是公元654年12月。在他之间,武则天还生过两个孩子,一个是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出生的李弘,另一个在襁褓中被闷死的小公主。两年时间生下三个孩子,怀孕难度比较高。这个时期,武则天还是昭仪,忙着争宠,为了得到皇后的位置,即便李治和自己的姐姐有一腿,武则天也不会跳出来,只当眼不见心不烦了。
8 N3 j7 B6 o6 x. ^5 I  1 z" w$ I' O& {( n1 O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武则天在对付和处理李贤时,手段毒辣残忍,全无母子之情。因此,李贤有可能不是武则天的亲生儿子。这个说法,站在情感的角度或许说得通。但是别忘了,在夺权皇权的斗争中,亲人互相杀戮的事情屡见不鲜,玄武门之变的兄弟相残就是一个例证。我说过,历史从不曾心软,皇权也从不相信亲情。因此,这个说法多少有些站不住脚。  d0 Q( m7 v( G) L* m
  
& s" c( s: c' w' G8 @/ E  另外一点,高宗李治一共有18个儿女,其中6个是武则天所生。就算李贤是韩国夫人所生。这两夫妇完全没必要抱养韩国夫人的儿子。有染就够可以了,还要把私生子抱回来养,于情于理都不大可能。
: `/ f9 o8 X' n* P' {9 F  所以,关于李贤身世的流言,只是捕风捉影的谣传。  S4 l# z" [2 R) o2 K0 `! l. n
  " s: Q: d5 v0 @4 t2 N" ]4 q
  可这谣言越传越凶。连正谏大夫明崇俨也私下向高宗和武则天进言,说太子李贤不能继承帝位,英王李显和相王李旦都比他合适。从面相上看,李显和太宗李世民的模样很像,而李旦的面相很富贵。
3 h9 o( I2 a! P" d  这个明崇俨不是一只好鸟,会些符咒幻术之类的玩意儿,和术士差不多。为了给李治医病,常常弄些偏方,还求神拜佛什么的,武则天也迷信,常常请他降鬼除鬼除魔。因此,明崇俨受到高宗和武则天的重用,当上正谏大夫。这是个奇特的官,既无足轻重,又重要无比。其职责是专门向皇帝提意见。因而,明崇俨的话是比较有分量的。
8 {) R' R) |4 \' U  
( f& W- O/ w1 U' K" I: x  恶毒的流言蜚语,给李贤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压力。这孩子受了不这份儿刺激,一下颓废了,自暴自弃。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极端,终日沉迷于酒色,生活糜烂,甚至和户奴赵道生搞同性恋。这太荒唐了,你一个堂堂的太子走奴才的后门,罪孽啊罪孽。不少官员就上书规劝,李贤非但不听,还和赵道生搞得更密切,常常赏赐金帛给他。; d, Z" `2 K8 C& x' y) s+ H' L0 E( [
  4 u8 f9 c$ A8 W; s" F
  对儿子放荡形骸的做派,武则天又气又恨,叫人拿了北门学士所撰写的《少阳正范》、《孝子传》等书籍给李贤,对他进行思想教育。然后,武则天又写了几封批评信,责备儿子的行为,希望他能改过自新,重新做人。李贤原本心里就不痛快,现在母亲又来教育他,情绪就更为抵触。如此一来,母子之间的矛盾更为深刻。" x+ v" ^' g  N4 m$ }
  就在这时候,准确地说是调度元年,公元679年,洛阳发生了一起凶杀案——正谏大夫明崇俨遇刺身亡!9 ^7 K+ ]& |; f. @/ e
  # S+ l* e( W6 ?! Y0 p* u2 {2 W
  这桩人命大案轰动了洛阳城。精明的武则天反应很快,将太子李贤定为重大犯罪嫌疑人,安排官员组成专案组展开调查。既然是调查太子,官员的级别就不能低。武则天安排的破案人员有两个宰相,一个是裴炎,一个是薛元超。这两位都是她一手提拔起来的。另外还配了一个御史大夫高智超。这三个官员,职位虽高,但也不可能直接拿了太子来审问。于是,他们把目标锁定在李贤的情人赵道生身上,对他严刑逼供,赵道生哪扛得住,牙没打掉就开口招认:是太子李贤指使他杀害了明崇俨。5 R; H% e; x; Q2 |
  
( x% c( y4 n2 r0 i9 k  很好,证词有了,作案凶器呢?不用你赵道生交代,武则天当即下令搜查太子东宫。这一搜查,查出更为惊人的事情——太子东宫的马坊中藏匿了数百副铠甲。按唐朝有规定,私藏武器是犯法的。你身为太子藏这么多甲胄干嘛?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企图谋反!
" n( C& K& t. F6 |. t! q  案件的性质瞬间就变了。由买凶杀害国家干部上升到阴谋夺权,这就是处罪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的问题了。武则天的目的达到了,这是废掉李贤的最佳机会。但有个问题她说不通,作为太子,天下迟早是他的,何必要谋反?李治知道以后,更是想不通,觉得其中另有原因,即便他想谋反,恐怕也是一时糊涂,孩子还是好孩子。于是李治向武则天求情。武则天却说:作为太子而心怀叛逆,天地所不容。应该大义灭亲,怎么可以赦免!- S7 C/ s) Z) ?) n6 q, c' C
  - v# Y6 M" e) P: w
  于是,太子李贤被贬为庶人,先押送长安幽禁起来,而后发配到巴州幽禁起来,就是今天的巴州市一带。太子的党羽,支持太子的宰相臣工无一幸免,死亡的死亡,流放的流放的。这是一次残酷的大清洗,太子的势力集团被摧毁。即便如此,武则天仍不放心,她还担心李贤会伺机叛乱,于是便派左金吾大将军丘神勣前往巴州。
; I5 v  O. \; V! [$ K  
# ^8 [& z, ]* P  光宅二年,公元684年2月,丘神勣来到巴州,以检查李贤住宅以防备为名,对幽禁的李贤进行精神折磨。李贤被逼自杀。; v0 {4 e' Q0 l3 M) ?# m
  这就是太子李贤,武则天次子的人生归宿和最后结局。$ Q2 v' ^. H; ]: i: ]! L) Y# z4 k
  
" g. U! A2 K' i2 o' u2 }  肃清李贤势力,武则天的权利、威望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为了这目的,死个把儿子算什么呢。你打老娘肚子里蹦出来,权当老娘又把你了塞回去。没关系,真的没关系,她还有两个活着的儿子,李显和李旦。
 楼主| 发表于 2009-6-19 20: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光宅二年,公元684年2月,丘神勣来到巴州,以检查李贤住宅以防备意外为名,对幽禁的李贤进行精神折磨。李贤被逼自杀。: e  P% e3 M; E+ X& N" Y' C: p
  这就是太子李贤,武则天次子的人生归宿和最后结局。9 X$ C% P: A+ p9 \& g, O6 g: Y
  肃清李贤集团的势力,武则天的权利、威望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为了这目的,死个把儿子算什么呢。你打老娘肚子里蹦出来,权当老娘又把你塞了回去。没关系,真的没关系,她还有两个活着的儿子,李显和李旦。
! d+ d9 u* m% `    o6 |1 s( y8 X/ R. ^0 k& ^
  太子李贤被废黜后,他的弟弟英王李显被立位太子,成为高宗李治的新一任接班人。# _4 w0 X! A' J* X& ~
  这之前,李显继位的希望是非常渺茫的,可以说根本没有机会。他和她的两个哥哥李弘、李贤相比较,不在一个档次。论德行和声誉,他不及李弘;论能力头脑,他不及李贤。李贤很早就形成了自己的一派势力。李显可差远了。这孩子总的来说是智慧不足,能力不强。优点倒也有一个,就是温顺。相当温顺。而这温顺不全是他生来的性情。有一半儿是叫武则天给吓的。他亲眼目睹了两个哥哥的下场,很清楚一旦得罪了执掌朝政的母亲,自己会是个什么结果。
0 i5 d5 p1 E9 Q  于是,在武则天面前,李显始终小心谨慎,唯唯诺诺,该说的说,不该说的绝不乱说。这太子当的,只能用一个词儿来形容,那就是:苟延残喘。当然,李显这个做法和状态的收效非常好。没有和武则天发生任何冲突,太子这把交椅算坐稳当了。从一个事情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开耀二年,公元682年的时候,李显的长子李重润出生,高宗和武则天都很高兴,不仅改年号为永淳,还将这个孙子立为皇太孙。这说明,武则天对李显是比较放心的。/ W7 ~4 X1 R0 S
  
+ O5 R# a3 y( P3 m! {7 N3 c+ I  相安无事度过一年,到了弘道元年,公元683年12月4日,高宗李治驾崩于洛阳。临死前,李治遗命,令宰相裴炎辅政,同时下一道遗诏。这份遗诏的原文是这么写的:: N! _- ~$ z# \8 k- a
  天下至大,宗社至重,执契承祧,不可暂旷。皇太子可于柩前即皇帝位,其服纪轻重,宜依汉制。以日易月,于事为宜。园陵制度。务从节俭。军国大事有不决,兼取天后进止。
* c& b7 F8 ~8 I  5 W' D% A7 h4 R! V
  这份遗诏的意思就是说,确定太子李显继承皇位,而且在灵柩前就可以即位当皇帝。关于服丧的事宜,按照汗制就行了。丧事一日当一月,不用遵循传统守孝三年。最关键的最后一句话:“军国大事有不决,兼取天后进止。4 Z) P2 p' [/ B: c/ d$ c9 h: [7 T
  这句话可以有两种解释:! v1 O5 g$ @: _7 a
  一、关于军国大事,皇帝如果难以决断,就听取天后武则天的意见。  B* U+ G5 ~" o
  二、关于军国大事,皇帝决断时,要听取天后武则天的意见,方能裁决。* P. E9 q, E2 I
  
( Z# U5 b1 Z9 P# P, o  这就像今天的合同公文,漏洞总是有的,文字总是可以解释的。解释权在谁手上呢?答案很明显,在武则天手上。武则天早已在不断积聚和壮大自己的势力。对宰相班子的调整,对中央禁军的控制,对地方的控制,方方面面都在慢慢掌握中。李显算什么呢?明明是儿子,过得日子却是天天装孙子,好不容易继承帝位,遗诏里又写这么一句。父皇是怎么想的啊?  z5 U) T% N7 r* w: T1 m: Y; E
  
4 k* J2 K, l, q+ Q7 l8 v. l  李治的想法不外乎有两个。第一,李显在监国期间,荒于正事,让李治大伤脑筋,所以,李治信不过李显的能力和头脑,担心他控制不了朝廷的局面。第二,对武则天能力信任的同时,也有些担心她独揽政权。以为加上这么一句话,可以让武则天作为李显的顾问,互相又所有牵制。
7 K$ m1 R( v0 P7 C  遗诏,准确地说,不单单包含了一个皇帝临终前的诏令。还有他的愿望。而愿望和现实总是有差距的。李治以为,遗诏所言只给武则天保留了一部分权力,却没想到,他的这种保留武则天将整个大权揽于手中。1 ^  D( {1 H5 X
  ) S# o7 N- `7 F0 M# T0 _
  服丧期满。27天后,27岁的李显登基亲政。改年号为“嗣圣”。是为唐中宗。 ) Z. n- B; B; F' @
  可坐上皇位的李显有些找不着北。这就像一个穷困已久,长期混迹社会底层受压抑的人,忽而拾到一笔巨款,侥幸登入上流社会,狂喜中难免有些掩饰不住的张狂。
9 N3 R- S- h, u" S  G  先前说过,李显温顺的性情一半儿是给武则天吓的。事实上,他是一个双重性格的人,温顺的另一面就是任性。他被太子后,最爱干的只是骑马打猎。这一点正是他任性的体现。正月初一这天,他坐上皇位,立刻着手干了三件事。第一件,迫不及待地立他的太子妃韦氏为皇后;第二件,把韦氏的父亲韦玄贞提拨为豫州刺史;第三件,让韦氏的一个八杆子打不着的远亲直接当了宰相。% S; p1 |3 h8 U3 i' J
  说起来韦氏家族也出身贵族,可早已经没落了。家族官员的级别都比较低,如此硬行提拔,肯定是难以服众的。要说李显这么干没经过大脑倒也不是,他是怎么想的呢?他想啊,武则天有自己的势力和心腹,那么现如今我登基了,也应当有我的一班人马,于是行动。
5 {! p* ]8 x6 i; n, w) l' x  这个傻小子也不先看看老娘武则天是怎么干的,武则天执政都先要安抚李唐宗室,什么事儿都得有个过程,李显不管,先干了再说。对此,武则天以静制动,观察李显下一步的行动。李显呢,不仅没意识到自己的鲁莽和无知,反而变本加厉,他还要进一步提拔岳父韦玄贞为侍中。更荒唐的是,他还要授给乳母的儿子五品高官。头脑发热到极点。
" }. e" j' z! W/ J  B6 \  这时候,手高宗李治遗命辅政的宰相裴炎看不下去了,出面干预、争执。认为这两个提拨不妥。% O9 @: |- Y$ t8 v: A
  李显很愤怒,你瞧清楚,我现在不是太子了,我是中宗,我是皇帝,天子无戏言,一言九鼎,天下都是我的,我说什么就是什么。于是,他拍案说了这么一句话:“我把天下让给韦玄贞都可以,给他个侍中有什么可惜的!”2 j5 s$ b2 w8 v- R
  这话把裴炎噎得够呛,你也知道天子无戏言,可你这话真把人小心肝吓得扑通扑通地跳。% k& E  i2 C: A! Z: m, S
  感到恐惧的裴炎马上就把这件事向武则天做了汇报。武则天听了什么反应呢?她是既气愤又失望。认为这个儿子的所作所为根本不配当一国之君,如此下去,天下迟早要毁在他手里。
8 p6 W& a/ \8 ^6 A& V0 q. U, K  于是,武则天就和裴炎密谋,打算废黜中宗李显改立皇帝。
3 n9 P6 b/ D2 e# Z6 L  
# ?/ j9 W( ^" T7 V9 q1 Y: `3 K  李显啊李显,脱口讲了这么一句不经大脑的负气话,大难飞快就临头了。他的任性将让他付出沉重的代价。
 楼主| 发表于 2009-6-19 20: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光宅元年,公元684年二月初六,武则天在洛阳宫乾元殿召集文武百官议事。李显则高坐殿上,等候百官朝拜。令他意想不到的是,还未议事,裴炎就和中书侍郎刘之、羽林将军程务挺等人带羽林军士兵进到殿内,一副杀气腾腾的架势,进来就宣读废黜他的诏令。这个诏令当然是武则天的旨意。左右侍臣听了以后,只得遵从,将李显扶下殿。& v* M$ g8 Q2 Y  W7 q) I+ K% B
  对李显来说,这显然是当头一棒。惊慌的他根本没意识到自个儿错在哪里,傻在何处?他很不服气地问武则天:“我有何罪?”
, b( f4 |1 a, m  `7 ]# l7 I" m6 x  武则天反问:“你先把天下让给韦玄贞,怎么能说无罪?”3 V8 Y. S6 u1 ~4 _& s5 }
  李显这才明白自己失言。其实失言也不要紧,关键看自己处于什么位置,如果是一介平民,失言就是玩笑。对于一个皇帝,那就不是玩笑,是完蛋。
; S- C2 K: }. S0 _  
3 Z' u4 ]! w6 G* n* x/ M  李显就完蛋了。才当了一个多月皇帝,就被赶下台来。这正常吗?其实很正常,凭李显这个初出茅庐,一步错步步错的小子,怎敌得过老谋深算的武则天。老娘兵不血刃就把你废了。什么是宫廷政变的顶峰境界?这就是了。打打杀杀算什么,智取才叫一高明。# ]% d- V) A3 [
  
( H) s  d+ p6 ?( _/ N' h% X$ M$ k* T0 ]  李显下台后,是为庐陵王。他的弟弟李旦接任他做了皇帝。这是一个具有学者气质的孩子,在武则天看来,也就是一傀儡。0 D* D3 r. y0 H: Q: `5 r7 _
  
* E  v) P* C3 g2 u- p. V! e1 Y4 ]$ k  被废黜的李显可比傀儡的境遇糟糕多了。他先是被发配到今天湖北房县,也就是当时的房州。刚到那儿5天,又被发配到均州,就是今天的湖北均县西面地界儿。隔年三月,李显又被迁回房州。这样的反复搬迁是武则天刻意安排。为什么呢?因为这样可以防止李显长居一地,集聚发展自己的实力来对抗朝廷和自己的权威。李显对此自然是毫无办法,他活像一只塑料跳棋,任由武则天拇指食指一捏,想放哪里放哪里,想叫你怎么跳,你就得怎么跳。& I! e) A+ |7 S9 J; n
  
; E) U, y* Q4 h/ r, p* {  几年下来,李显被的锐气被武则天折磨得消失殆尽。这时,武则天才让他长久居住在房州。一住就是15年。
, O$ V0 Z, I% j2 m  @1 T5 O1 `  d9 ~2 n  这15年中,朝廷巨变。发生的大事儿一件比一件骇人。首先他的弟弟李旦主动上表逊位,武则天把听证的垂帘扯去,自己称帝,成为一代女皇。疯狂杀戮李唐宗室子弟。李显这边则是既庆幸又害怕。庆幸的是,幸亏自己没继续当皇帝,当了迟早也得被废,说不定命都难保。害怕的是,那么多李唐宗室子弟都被杀了,自己还不跟个臭虫一样,哪天老娘不爽,说踩死就踩死,逃也没处逃,跑也没处跑。老娘那边没动静,他这厢心里更打鼓,说不准哪天武则天就来一杀招。这么提心吊胆,还不如死了省心,这就叫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 F% R" d3 I: A3 ~! U
  7 y1 {# O( {! V$ g8 C
  这期间,徐敬业在扬州发动兵变。不久后,李唐宗室的琅琊王冲、越王贞等人遥相呼应,相继起兵。既然是兵变,就得有个说法,打仗造反历来都得有个说法,讲求一个出师有名,显得自己很正义,以求民心支持。徐敬业等人打的旗号是反对武则天,匡复庐陵王。实际上,徐敬业起兵,根本算不得什么正义。武则天称帝后,提拔的大多是武氏子弟。这就让一些没被提拔的政客很失落。他们聚在一起就嘀咕,哀叹,心理很不平衡。典型的运气背怨社会,命苦就怪政府。徐敬业是其中之一,他原本担任眉州刺史,因为失职被贬为柳州司马。被贬官后的他很郁闷,就出去溜达散心,他和他的兄弟一起到了扬州。在扬州,徐敬业结识了因为贪污从长安主簿贬官为临海丞的骆冰王,以及从监察御史被贬为县尉的魏思温,还有一些失意的文人。失意的文人政客和降职官员混在一块能干什么?文人政客有理论有谋略,降职官员有勇气有力量,加在一起跟化学反应似的,很快生出一个词:造反。
3 r# r6 d5 x1 a' l; |' l7 h% b  对,造反。造反这个词不是名词,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动词。可所有的造反行动都是赌博,赌赢了,你改写历史;赌输了,历史改写你。这里头不是有文人么,这种行动文人最好干的事儿就是撰写檄文,制造社会舆论。檄文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历数对方的罪恶,先骂你,把你骂崩溃。这一点做得很好的是三国时代的陈琳,让曹操从多方面认识了自己的爹和祖父;二是说明自己这方领袖是谁,他的出身多么高贵,他有多么伟大,因此这是一场正义的战争;三是笼络天下人,受苦受难的都起来吧,跟着我们干,加入我们的队伍,你们将拥有美好的未来和前程,你们未来不是梦。* A  T  G2 ?0 T6 `% F7 e: P# Y% [. S
  
9 M- {8 m3 y( ], }5 F% \  骆冰王挥毫写的一篇檄文叫《代李敬业传檄天下人》。例举武则天的三大罪证,一是武则天与高宗父子乱伦,跟这个睡完,跟那个睡,还迫害王皇后;二是杀姐姐,害哥哥,弄死高宗,毒死母亲;三是囚禁皇帝李旦,为了自己当皇帝,从而拼命提拔自己的娘家人。此三大罪状,极其万恶,人人得而诛之。/ a5 |& Z& P+ ^3 P0 P, p
  4 C& @9 H9 A: c
  老实说,这篇檄文一半是实话,一半是诽谤。但无论如何,舆论是有了。还有口号呢。就是“打倒武则天,匡复庐陵王”。就差拉一横幅,脑门儿上捆一头巾上书“绝食”二字上街游行了。  O+ b) z# P# k  c& b. }' k7 o
  / T9 l. R) ]1 W8 j7 _
  这么一来,可把庐陵王李显吓得不轻。他不仅没看到希望,而且心里更加忧虑恐惧。人家拿他当了旗号,对武则天来说,他就是一祸害。除掉他好比拔掉对方的军旗。到时候,根本不会讲什么母子之情。
( D$ b3 h' o! Y& N+ v9 Y& S  可怜的李显,吓得晚上睡不着觉,常被噩梦惊醒,抑郁恐惧中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杀。" _1 V7 N4 N" K" w2 I3 T
  8 ~, Q# C4 i, P# q6 P9 D
  然而,事情并不像他担心的那样,而是很意外,并且这意外之后,还有意外。
 楼主| 发表于 2009-6-19 20:13:34 | 显示全部楼层
  骆冰王挥毫写的一篇檄文就叫《代李敬业传檄天下人》。例举武则天的三大罪状:一是武则天与高宗父子乱伦,跟这个睡完,跟那个睡,还迫害王皇后;二是杀姐姐,害哥哥,弄死高宗,毒死母亲;三是囚禁皇帝李旦,为了自己当皇帝,从而拼命提拔自己的娘家人。此三大罪状,极其万恶,人人得而诛之。
& G, S. S/ T+ G3 [/ K5 y  
6 j( ^% e1 E- E& C$ Q7 r, l) Y  老实说,这篇檄文一半是实话,一半是诽谤。但无论如何,舆论是有了。还有口号呢。就是“打倒武则天,匡复庐陵王”。就差拉一横幅,脑门儿上捆一头巾上书“绝食”二字上街游行了。
, g8 R/ Z( w) Y) }: F  a  : o. N+ A9 c: r" i* Y8 D
  这么一来,可把庐陵王李显吓得不轻。他不仅没看到希望,而且心里更加忧虑恐惧。人家拿他当了旗号,对武则天来说,他就是一祸害。除掉他好比拔掉对方的军旗。到时候,根本不会讲什么母子之情。! C# ^/ v8 m6 h/ y' z
  可怜的李显,吓得晚上睡不着觉,常被噩梦惊醒,抑郁恐惧中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杀。
$ {2 q" o( `, U, p7 ]7 v  9 j4 p2 D! P6 n0 a. b6 i6 L
  然而,事情并不像他担心的那样。武则天就是武则天,每临大事有静气, 她看了洛宾王写的诏书以后,对裴炎说了一句话:这样的人才,怎么早没发现!瞧瞧武则天这度量,这气概,完全帝王风范。阵脚一点儿不乱,只用了7天时间,就调集了30万大军浩浩荡荡去平定叛乱。统帅是高宗的堂叔李孝逸。怎么用这个人呢?武则天是有考虑的。这个李孝逸打仗很牛,而且,在李唐宗室里,此人辈份高,威望高。你徐敬业不是号称匡扶李唐吗?那好,我就叫李唐宗室的老辈打你。不仅打服你,还打服天下人。这是一层意思,还有一层意思,但凡有脑子的人都该清楚,我用李孝逸做将领,已经表明了我的态度,我和李唐宗室是一家人,担忧的别担忧了,挑拨离间的也别挑拨了。这就叫政治正义性,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9 f) N' ~2 q, `1 s8 H  
# p2 d9 S! ]8 j  c* b  实在的,武则天确实具有帝王的资质。作为帝王,得有一个起码的素质,就是知人善任。武则天平判徐敬业之乱。胜得有章法,胜得有智慧。政治优势、军事优势、用人优势,民心所向,无不具备。怎能不胜?你徐敬业、骆宾王几条小泥鳅能掀起什么大浪,充其量是浪花一朵,唾沫星子再多其实也淹不死人,还得靠实力。# L+ b( k4 d. [) j4 h2 }5 F
    Y( e9 B- j& y
  很快,一场叛乱被武则天镇压了。这是李显没有想到的。让他更没想到的是,圣历元年,公元698年三月,武则天突然发来一道诏书。这份诏书的内容很奇怪,上面说庐陵王患病,需来神都治疗。着其即刻起程。神都就是洛阳,武周时期的都城。武则天怎么突然叫李显迁移到洛阳呢?李显真的得病了?
# o0 T7 h: Q; x0 ~& `  
9 b+ C' A. p- Q& ]  李显没病。武则天的这道诏书,也并不是要折腾李显。而是她老人家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做出了最终的选择。在称帝后的7、8年利,这是一个困惑或者说折磨武则天已久的问题。立武氏还是将皇位还给儿子?她是左右摇摆,传武氏,她的“大周”国号可以延续下去,但武氏里没有她的亲生儿子,将来她的子孙将面临怎样的祸福,这个她心里没底。如果还给儿子,“大周”国号却又无法延续。) |" L% z+ T- T" _3 y6 x8 D
  武则天这一犹豫不要紧。李武两姓的诸位斗争可就打得头破血流了,且愈演愈烈。
# n* }- U, q1 n. p! d0 j2 c  % z: z! e! m1 h* i
  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武承嗣秘密指使洛阳人王庆之给武则天上书,请武则天立武承嗣为太子。武则天不仅接受,而且很高兴。有人跳出来反对,当即就被诛杀。这两个人牺牲者就是岑长倩和格辅元。
+ h* L4 a6 G" q  }" k  这说明,在立诸君的问题上,一开始武则天是倾向于武姓的。
( v  \- y, ^+ l! T- ]8 [7 [) L  
  X" a/ F# _1 y) H. Q4 l: m  另外有一个事情,也说明了这一点——长寿二年,公元693年1月,大臣裴匪躬和内常侍范云仙等人,偷偷去拜见李旦。不久,便有人诬告李旦想谋反。武则天先将裴匪躬、范云仙等人处死,又命令酷吏来俊臣审查李旦身边的人。! r( z: J/ U* o
  
8 Z: b1 o$ ?' [) `" b  来俊臣是个相当凶险的人,他的父亲就不是一只好鸟,名字就很淫荡,叫来操。0 C. ?$ H  [% b! B5 \. ~+ g
  来操是个赌徒,与蔡本的老婆私通,后来赢了蔡本一大笔钱,蔡本以亲抵债,来操娶了已怀孕的老情人,进门没多久就生下了来俊臣。; e9 M8 b! I- e+ H- k: e& n/ M& m! d
  有其父必有其子,来俊臣在地方上无恶不作,是个无赖流氓之辈。为人凶恶阴险,反复无常。; J+ S6 ?* X4 a  ^( D: A
    O  Q0 E9 j: d6 W/ |
  后来,来俊臣见胡人索元礼告密有功,迅速被提拔去管理“制狱”,心里十分羡慕,于是也学着开始罗织罪名,诬告亲王大臣。武则天认为他很忠心,就授予他侍御史的职务。之后,来俊臣接替了索元礼,管理“制狱”。他的残暴远胜于前任索元礼,对李旦身边的人进行非人的折磨。那些人甚至以刨腹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清白,证明自己并无反心,这才免于一死。就这样武则天还不放心,最后软禁了李旦。
 楼主| 发表于 2009-6-19 20: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俊臣是个相当凶险的人,他的父亲就不是一只好鸟,名字就很淫荡,叫来操。
$ X% w$ X; ?4 m; E  来操是个赌徒,与蔡本的老婆私通,后来赢了蔡本一大笔钱,蔡本以亲抵债,来操娶了已怀孕的老情人,进门没多久就生下了来俊臣。
2 d5 i" L' J4 F: j  有其父必有其子,来俊臣在地方上无恶不作,后来,来俊臣见胡人索元礼告密有功,迅速被提拔去管理“制狱”,心里十分羡慕,于是也学着开始罗织罪名,诬告亲王大臣。武则天认为他很忠心,就授予他侍御史的职务。之后,来俊臣接替了索元礼,管理“制狱”。他的残暴远胜于前任索元礼,对李旦身边的人进行非人的折磨。那些人甚至以刨腹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清白,证明自己并无反心,这才免于一死。就这样武则天还不放心,最后软禁了李旦。5 A, B% r; w: w- q& M
  5 r' ?& {: h, i5 J6 K
  由于武则天一开始倾向于武姓。武承嗣有恃无恐,联合酷吏一同迫害李唐宗室。李唐宗室虽遭受了惨重的损失。但仍有不少朝廷大臣支持。这些大臣将相效忠武则天,实际上是效忠唐高祖、唐太宗开创的大唐事业,心里绝不武氏的子侄继位。
5 J" J; l7 }9 t/ L  这些大臣里面有两个重要人物。一个是宰相李昭德,一个是宰相狄仁杰。
4 @6 d% m" L- D- b3 m. T  在武李二姓斗争到几乎喋血宫门的时候,先前受武承嗣指使的洛阳人王庆之,再次向武则天上书,请立武承嗣为皇太子。宰相李昭德当机立断,假借圣名,把王庆之杖杀了。典型的先斩后奏,踩死了这只臭虫,李昭德才跟武则天摆事实,讲道理。事实是,高宗皇帝是武则天的丈夫,李旦是武则天的儿子,是皇嗣。道理是,理应将基业传于子孙,怎么能以侄为嗣,传给武承嗣呢?这样的话,不仅辜负了先帝,先帝也不血食,断了奉祀!
: H) ?. w: W( H7 X: i' h5 J) K6 q  2 f1 K0 L6 }5 K+ U& H
  “先帝也不血食,断了奉祀!”这话顶厉害。什么叫血食?血食就是杀牲祭祀。供养已故死者。如果不血食,这死了的人就会成饿死鬼。李昭德的意思就是,如果你武则天传位于武姓,而不回归给李姓,那么你丈夫高宗李治就会成为饿死鬼。
& n! c% Y1 C! c: ^* @  
  C1 ]$ \2 D9 R4 S) j# ]5 X  这个恐怖的段子让武则天心惊肉跳,吃睡不香。显然,她被李昭德的话说动了心。李昭德这个宰相在唐史中不算特有名,可也确实是一能人,既见机又果断。武则天这厢心眼儿一活泛,李昭德又走了一步棋,谏请对武承嗣的权利进行限制,打蛇打七寸。在朝廷里混,没权势相当于枪里没子弹,还不如一支烧火棍。; w3 _5 _+ c, m; m: Y
  
5 e8 B" K% V( Z  对于李昭德主张把武承嗣变成烧火棍的提议,武则天当然是心中不忍啦。李昭德便把自己的提议换了一种方式来表述,这就是语言的艺术。千万别小看,同一个事情,搁不同人嘴里,它还就不一样。6 N& j8 s2 r# M2 R1 F! c
  李昭德说:武承嗣是陛下的侄子,是亲王,又位居宰相。他的权力和陛下的权利相差无几。自古以来,帝王家有很多弑父的事情。姑姑和侄子虽然不是父子,可即便是侄子,权利过大,陛下您能心安吗?
& F( }2 w; G4 \6 o  我要说,李昭德完全是个讲恐怖故事的高手。恐怖故事的技巧之一就是危言耸听,吓不了你就唬你。武承嗣的权利怎么会和武则天相差无几呢,差远了!可武则天不能不警惕,心理暗示是一把无形的手术刀,一种悬疑的危险感搅得你心里没法安宁。$ p. Q% F2 }: a& n9 [
  这件事发生在长寿元年,公元692年五月。- I3 g) S* T) h) ^' O) C) A
  到了这年8月,武则天削弱了武承嗣一系的权利。时任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武承嗣,被改任为散官特进。9 g- e* `4 R/ T  o8 @
  武承嗣当然知道,这是李昭德在武则天那里给自己下了一副烂药。于是他给予还击,反谮李昭德。没想到的是,武则天对他的诋毁根本不理睬。
. u5 V6 J* F  E% D$ H* u  
& w# _3 c2 s2 r: B+ ?9 W  武承嗣哪里肯甘心。权利欲望一旦膨胀再收回来就难了。犹如人的恶念,偶一升腾便无法遏制。圣历元年,公元698年春天,武承嗣、武三思二人又开始请求充当皇帝接班人。俨然是权欲之火烧不尽,春风一吹它又生。他们多次派人在武则天耳边嘀咕:自古的天子,就没有立异性为嗣的。你姓武,太子也该姓武。
( a$ P) d4 i3 j$ `9 m6 p  武则天又有些摇摆,她的天平又向武姓一边倾斜。
; h8 d0 ^  ^- I2 H7 M1 A; i  这时候,另一个重要人物站出来反对,这就是宰相狄仁杰。
( ]; m  F6 p2 d1 V7 `" T. S  如果说,李昭德是从心理悬疑入手,劝谏武则天;那么狄仁杰就是从解梦的角度来劝谏武则天。希区柯克和弗洛伊德一齐上,这威力可小不了。
& \' _7 l( u% D3 Z  X/ G  
- A: _1 p0 O! g. T0 d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立接班人这事,武则天伤透了脑筋,白天伤神,晚上做一梦。什么梦呢?简单——她梦见一只特大号鹦鹉,两只翅膀折断了。翌日早晨,她询问大臣们,这梦是什么含义?
; r3 k9 d$ ^+ M$ h6 E4 y3 _  狄仁杰直截了当地分析:这只鹦鹉,就是陛下您。两只翅膀,就是陛下的两个儿子。他们现在一个被软禁,一个被远远的囚禁。所以两翼折断。断了翅膀的鹦鹉怎么能够飞翔?陛下如果起用了二子,鹦鹉就能飞翔了。
  Q$ d$ l1 R  `" c0 I  
! ^# o! {2 l' |! n& y: T  狄仁杰这话真直接,二子是指谁?就是李显和立旦。这话像一根针刺,一下到武则天心里。可还没有如雷轰顶的效果。没等武则天表态,狄仁杰接着又来一招更厉害的,明确指出立武姓和立李姓的区别——如果陛下立了儿子,千秋万岁还可以配食太庙,有人祭祀。如果立了侄儿,一个侄子能让他的姑妈在太庙配享吗?显然不能。这是其一。其二,侄子和儿子到底哪个更亲?很明显,不用回答,当然儿子亲。其三,说起来这虽然是陛下的家事,但您这个家不是小家,是国家。所以这个事关系到江山社稷,关系到您的身后大事!
# o* G. A6 s. u7 u  y* B. [  
! l1 d0 G) P' @# s( N. Q  听了狄仁杰这番入情入理,精辟透彻话,武则天的立储君天平再一次倾斜到李姓一边。但是,李昭德和狄仁杰的劝谏还不足以让她做出最后的抉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1-25 21:40 , Processed in 0.04249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