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4-21 13:28:46
|
显示全部楼层
婚姻大事
$ ^; }: ~( a) i% q W, G6 S- m0 g* n" S- ~' `! ?! E
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在一天天地长大。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不知不觉,他们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了。毛泽东和所有的家长一样,带着喜悦的心情,认真地办理孩子们的终生大事。/ ~3 |/ B8 [8 d: z7 A! a* t1 G& A
, L1 v* W) s0 m) L* \( e4 u
毛泽东幸存下来的子女仅4个,按年龄大小排列,是毛岸英、毛岸青、李敏、李讷。
, n- I+ d) \6 f$ w0 Y
- i" z% a/ Y1 F 毛岸英回到延安的时候,已24岁,但还没找对象,在那个时代,这就算大龄青年了。江青挺关心他,对他的婚事也很热心。她发现抗日军政大学有位姓傅的姑娘,是从北平来的,相貌出众,就邀请她到家里与毛岸英一起吃饭。饭后,江青问毛岸英感觉怎样,毛岸英说觉得还可以。江青兴冲冲地告诉毛泽东。毛泽东听了摇头说:“见一面就定终身,也太轻率了吧?孩子沉不住气,你也沉不住气?你叫岸英来。”毛岸英见到父亲后,说觉得人还挺不错。毛泽东一听笑了,幽默地说:“不漂亮、不聪明你也不会动心,这一条我理解。可是,见了漂亮的就动心,这一条我就不敢理解你了。”毛岸英脸红了,低头不语。毛泽东的口吻变得严肃起来:“除了漂亮,你还了解她什么?理想、品德、性格,你了解吗?她刚从北平来,我们对她不了解。婚姻对你来说,既是终身大事,也关系着我们的革命事业。谁叫你是毛泽东的儿子呢?一定要慎重,不能轻率从事。”
* U \0 ^$ t* L- B
$ z! `, |; B1 Z 一见钟情是不足取的。毛泽东凭着他的人生经验,给儿子的告诫果然有道理。那位傅姑娘因受不了艰苦的生活,很快就离开了延安。毛泽东得知后,很感慨地说:“看来漂亮靠不住,还得靠理想!”
5 s+ J. H8 H/ Y0 y# G
6 D0 m# y6 e+ L! S 之后,毛岸英在延安认识了烈士刘谦初的女儿刘思齐。两人认识后,彼此渐渐产生了爱情。毛岸英长刘思齐9岁,他对结婚比较迫切,但刘思齐觉得不必太急,不过最后还是被毛岸英说服了。朱德夫人康克清出面找毛泽东保媒,并帮助毛岸英、刘思齐做好了结婚的准备。
. C# y" T1 X& I" {! k. R* `& m5 D9 Z8 E5 o+ I$ H
1948年8月,毛岸英、刘思齐一起去见毛泽东,征求意见。毛泽东和蔼地说:“你们俩都同意,我没有什么意见。你们俩接近、交谈,早已给我说过了,我早同意了。结婚后,你们要好好工作,好好学习。”父亲同意了,两人非常高兴。毛泽东又关切地向刘思齐问道:“你正在学习,还没有毕业,现在结婚不怕影响你的学习?”“结婚后好好安排,不会影响我的学习。”刘思齐认真地答道。
: _7 T' `) E& o* |$ Y& ~" m4 N( Q1 w
两个年轻人以为没什么问题了,该告辞了,谁知毛泽东突然问刘思齐:“岸英是1922年出生的,你是哪一年出生的?”“我是1931年出生的。” 刘思齐如实地回答。“你还不到18周岁呀!过几个月满18周岁再结婚吧。反正我同意你们结婚,等一等好不好?”毛泽东建议。两人勉强表示同意,离开了毛泽东办公室。7 v( U+ N# w1 }0 t
, S/ F' h6 H5 J% l+ h/ H2 ]5 S
不一会儿,毛岸英火气冲冲地返回来,他向毛泽东摊牌:“爸,我们已经准备好了,明天结婚。”毛泽东觉得有些突然,问道:“不是告诉你暂时不要结婚吗?”“我自己的事还是让我自己做主吧。”毛岸英着急了。“你找谁结婚由你做主,结婚年龄不到,你做得了主吗?那就要由制度和纪律做主。”毛泽东也生气了。“岁数不到就结婚的人多着呢。”毛岸英争辩。“谁叫你是毛泽东的儿子呢!我们的纪律你不遵守谁遵守?”毛泽东生气了,“我再说一遍,思齐不满18岁就不许你们结婚!”
7 K1 {8 b I, m$ }% G# h: F W, p3 D8 Y# D4 X
毛岸英气得脸色发白,转身就走。毛泽东气得围着办公桌转了三圈。
0 v! K) S5 [0 s: w' Y0 z$ W& \& ^; ~& j! U' ^8 F$ B
毛岸英回去后,躺在床上,越想越窝囊,就哭闹起来,谁也劝不住。江青得到了报告,但觉得自己是后妈,不便于出面劝说,只好说:“这事还是让他爸爸出面劝吧。”警卫员马上报告了毛泽东。毛泽东听了更为恼火,大步走到毛岸英的门口,大吼一声:“毛岸英,你想干什么?”这一嗓子出来,毛岸英屋内立刻鸦雀无声了。
8 g5 a3 C1 C4 l) I& C7 o/ T: R9 g
过了一小段时间,毛泽东在村边散步,截住了试图躲着他走的毛岸英,关心地问:“结婚的事想通了吗?”毛岸英低着头说,“想通了,是我不对。”并说刘思齐也想通了,两人已商量好,过年以后再结婚。毛泽东听了很满意,表扬说:“这才像我的儿子么。”
, w. E( A4 R) w) Q7 }8 K
6 r$ T" | ]9 Y: W6 w7 B% } 一年过去了,毛泽东已举家进驻了中南海。1949年10月,毛岸英和刘思齐商定了结婚的日子,并去告诉毛泽东:“爸爸,我们商量好了,准备在星期六下午结婚,不知道您同意吗?”“我同意,就这么定了,星期六下午结婚。你们准备怎么办婚事呀?”毛泽东表态后又问。“我们商量了,越简单越好。为了不给爸爸添麻烦,我们的婚礼在情报部举行,暂时也住在那里。我们都有随身的衣服,也有现成的被褥,不用花钱买东西。”毛岸英回答。
: M+ C/ N% @& F6 o
0 z! C) m% h: f3 a' p7 p 毛泽东听了高兴地说:“不花钱办喜事,这是喜上加喜。浪费可耻,节约光荣,还是应该艰苦朴素。” 他想了想又说,“你们结婚是一辈子的大事,我请你们吃饭。你们想请谁就请谁。你跟思齐的妈妈说,现在都是供给制,她也不要花钱买东西了。她想请谁来都可以,在我这里吃顿饭。”他看过贵宾名单后,亲手填写了大红请帖,请朱德夫妇、刘少奇夫妇、周恩来夫妇、蔡畅夫妇等出席喜宴。
! C& C5 R/ { r2 n& v' X; W2 n. A: V/ ~& X
10月15日,星期六晚上七八点钟,简单而热闹的婚宴开始了,江青、张文秋、毛岸青、李敏、李讷、李云露、王博文都来了,气氛喜庆。毛岸英夫妇将要告别时,毛泽东送给他俩一件旧呢子大衣,并风趣地说:“我没有别的东西送你们,这件大衣,是我在重庆谈判时穿的。白天岸英穿上可以防寒,晚上可以当被子盖,你们俩都有份。”
7 j+ |2 S5 x$ b2 e6 A8 i3 W
% a k& `8 C, M2 _9 b) \! q% L/ Z 一件旧呢子大衣,这就是共和国最高领袖给新婚儿子儿媳的礼物!当然,单从纪念和象征意义而言,没有什么东西比它更能表达毛泽东对儿子儿媳的殷切期望和爱了,它代表的不是物质,而是别的家庭所没有的独特革命经历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毛岸英夫妇心中肯定明白慈父的一片爱心,他们高兴地收下了。
; Q y6 e+ ]8 r3 G) {* b- t$ k, P y0 u1 c8 s
28年前,毛泽东和杨开慧结婚时就“不作俗人之举”,现在革命胜利了,条件也好了,毛泽东已是国家最高领导人,毛岸英又是他的长子,婚礼搞得排场些,也在情理之中。但毛泽东仍坚持“不作俗人之举”!
, ^* Q" R; z- U* X- N2 W" I2 F: T0 W$ }4 g$ t' }. F
据说,乾隆皇帝曾把他与圣贤皇后所生的公主嫁给了孔子第七十二代孙、“衍圣公”孔宪培,以示尊孔。曲阜孔氏族谱中有“七十二代宪培,字养元,号独斋,高宗以子妻之”的记载。据民间传说,这位公主备受乾隆皇帝宠爱,她脸上有一块黑痣,看相的说此痣主灾,破灾的惟一办法是嫁给比王公大臣更显贵的人家。而这样的人家在当时只能是孔子后裔“衍圣公”。乾隆皇帝让公主认协办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于敏中为义父,然后以于家第三女的名义嫁到孔府,人称“于夫人”。公主结婚时,带的衣服首饰多达一千多箱。乾隆皇帝为她置办的嫁妆价值连城,往孔府运了3个月才运完。至今,孔府中收藏的许多珍宝古玩都是“于夫人”成婚时陪送去的,其中“商周十供”是我国现存惟一的商周时期的全套祭祀供器,为国宝中的极品。孔府为了迎娶公主,大兴土木,扩建的内宅后花园,比皇家后花园的规模还大。乾隆皇帝曾八进孔府,祭拜孔子,看望女儿。" _; k5 Q! A" b6 B8 ^# B, Z, N
- B0 n& o) y4 I0 R; u
出于巧合,毛泽东也把女儿嫁给了孔家。不过,毛泽东嫁女,既没有乾隆皇帝嫁女那样的嫁妆,也没有那样的排场。李敏在北京师范大学上学期间,与就读于北京航空学院的高中时期的同学孔令华恋爱了。他的父亲是解放军中将、沈阳高级炮兵学校校长孔从洲。6 e. Q1 f& W# a$ N1 h
8 H5 C& D: d: j8 n
李敏征求父亲的意见。毛泽东没有门当户对的陈腐观念,但他用心地帮天真的女儿把关。他问小孔的父亲是哪个,在哪里工作。李敏回答不上来,说自己没问过,孔令华也没有说过。毛泽东乐了,反问:“家长干什么你都不知道,怎么跟他交朋友呢?”李敏有点不理解,也反问:“我是跟他交朋友,了解家长干吗?”毛泽东语重心长地告诉女儿,还是要问一问,了解情况。李敏把了解的情况告诉父亲,他笑了,连说对孔从洲将军熟悉。李敏小声问父亲是否同意,他微笑着说:“好,好。”
! i3 @: m3 s. d+ k C- g9 k) [ B* q, w' |( d' l
细心的毛泽东并未“乾纲独断”。一天,毛泽东告诉李敏:“你们的事是个大事,我同意了,还要征得你妈妈的同意。如果你妈妈没的意见,你就跟小孔去见他的父母。俗话说,丑媳妇也要见公婆哩!我的娇娃不丑,更要见公婆。”按照毛泽东的吩咐,李敏和孔令华到南昌见了贺子珍。贺子珍说:“你爸爸同意,我也同意。”这样他们的终生大事就定下来了。8 e9 P' p7 z, P8 d. k7 E1 x2 B: c, e
0 n) k% N, [9 D3 B6 K 1959年,正在读大学的李敏和孔令华商定了婚期。毛泽东恰巧在庐山开会。他两次从外地打电话,又专门写信,要求等他回来主持。8月下旬,毛泽东一回到北京,就与李敏、孔令华讨论举行婚礼的事,并定下日子。29日,毛泽东在中南海丰泽园家中,亲自主持婚宴。事前,他专门把来京开会的亲家孔从洲接到中南海。婚宴简朴而热闹,洋溢着欢快气氛。毛泽东举杯对女婿说:“不用忧来不用愁,二人心意两相投。”逗得众人笑了。; @0 n: ?6 P$ F
' M. t1 s0 b- O6 B5 W+ `+ w; P 婚宴结束后,毛泽东高兴地与来宾照相,和女儿、女婿合影留念,然后请孔从洲到他书房聊天。孔从洲是孔子旁系第七十五代孙,属“祥”字辈。他是杨虎城将军的爱将,“西安事变”时担任西安城防司令。毛泽东对孔子情有独钟。1920年10月,他从北京赴上海途中,曾专程去曲阜拜谒孔子故居和墓地,还去了孟子的出生地凫村。毛泽东对孔从洲说:“你先人孔子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嘛!我幼年读的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一套。要不是孔夫子,我连字可能都不认识哩!”他当着表兄王季范的面表扬孔从洲:“他教育孩子很严格的哟,孔令华很好嘛!”“今后两个孩子婚后一定会处好的。”
$ u: x3 O9 G0 z o
- O# z/ ?2 q n- H; R- } 李敏的婚礼十分简朴。洞房的家具如书柜、写字台、桌子、靠背椅子、衣柜、大床,都是从仓库里临时借用的旧物。床上铺的褥子是旧的,用白色的大床单盖着,上面摆放着两套夹被,套着白色的被罩。毛泽东花了400元钱摆了三桌喜宴,每桌只有八个菜,鸡、鸭、鱼、肉和素菜。孔从洲把随身带的70元钱掏给李敏,以示祝贺。江青在庐山休养,事前送给李敏一块纯毛料子作为贺礼。李敏用她平时积攒的45元零用钱,给孔令华买了一件衬衣、一条毛料西裤、一双皮鞋,连件上衣都买不起了。她自己则穿着以前做的无袖无领的连衣裙结婚,孔令华上街花三毛钱给她买了一枚胸针别上,巧妙地掩饰住了连衣裙的缺点。
/ s y( b7 Q' t0 x8 d0 P# @. o) O0 m# o+ W2 J' }
俗话说,“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但纵览历史,皇帝的女儿在婚后生活幸福的没有多少。原因之一是公主贵为“天子”之女,属“金枝玉叶”,往往位尊气骄,很难与丈夫和婆家人相处好。特别是公主与丈夫和公婆之间有“君臣”之分,相互之间是“君臣”之礼为先,普通家礼为后,容易产生磨擦。毛泽东熟读史书,很了解这一点。为了使女儿婚后家庭幸福,他提前给女儿上教育课,打“预防针”,教她如何调整“公主”心态,避免因此产生家庭矛盾。
$ k+ }9 B/ o$ j$ E : N" @+ `2 f! q2 S
不过,毛泽东对女儿既不板起脸来生硬说教,也不罗列历史典故。他采取“寓教于乐”的巧妙方式,让女儿在欣赏传统戏剧艺术的同时受到启发。+ n0 }% C- l: J: G$ x# M
9 {& f& h# k' O7 g' Y3 Z! N% c
据李敏回忆,毛泽东一再让她看京剧《打金枝》。这个戏讲的是唐代宗之女升平公主,嫁给汾阳王郭子仪第六子郭暧为妻后发生的事情。6 V7 ]& |, }$ H" {! @
6 j! r, x2 ~; q4 K) L% n# H# |9 N
郭子仪是中唐名臣,平定“安史之乱”时,屡立大功,史家评价他对唐朝有“再造之功”。唐代宗对他十分倚重。他有八子七婿,都出身显贵。不过,按照唐朝的礼仪制度,婆媳相见,公婆要拜公主,公主则拱手不答。夫妻见面,也得先行君臣之礼。“驸马”郭暧年少气盛,对此看不惯,但因为是新婚,也没有发作。
8 e; B9 K0 e+ O5 [1 Q0 E# @/ S
" g* l( V& a. N2 n 一日,郭子仪出镇邠州,正赶上郭暧的母亲过七十岁生日。八子七婿、文武百官及东宫太子都前去拜寿。公主以君臣有别,说什么也不肯去给婆婆拜寿,使郭暧在众兄嫂姐妹面前丢尽了脸。他羞愤地离席回家,踢坏红灯,怒打公主,并在气头上说:“你倚仗着你父亲是天子吗?我父亲还不屑做天子呢!”# d X7 t1 p/ x; y
( b) b" W/ X9 N7 ^! _% L 公主挨打,那还了得!她一气之下跑回宫去,哭哭啼啼,要父皇、母后为她做主。郭子仪闻讯,又急又怕,绑子上殿,请唐代宗发落,自己则跪在一边请罪。唐代宗不是一个糊涂的皇帝,他急忙命人扶起郭子仪,笑道:“不痴不聋,做不得阿家翁。儿女闺阁中语,不必挂怀。”他一边下令给女婿松绑,一边劝女儿跟丈夫回府:“他父亲实是不屑做天子,要不然,天下岂是我家所有?”* g! j( {/ @* v& `/ W9 p
* B& v' h, q6 o W% s |
郭子仪回府后,严厉地训斥了郭暧,又令仆人打了他几十板,教训他出言“犯上”。双方家长都采取高姿态,分别批评了自己的孩子,终于使小夫妻重归于好。* ~* L6 X4 C! S
% j; }( s: G! V. {: `$ n
毛泽东很喜欢看《打金枝》。从解放战争时期到建国后,晋剧、黄梅戏、豫剧、京剧的《打金枝》,他都看过,有的不止看过一次。1957年,他在中南海怀仁堂看《打金枝》时,对身边的周恩来和彭真说:“郭子仪的儿子与皇帝的女儿结婚后闹矛盾,两人都各自批评自己的孩子,矛盾很快解决了,这很好啊!”6 z* i i* q, r: v
9 ?' Q. m2 T5 e 李敏、孔令华夫妇之间,也不是没有发生过矛盾,但他们婚后生活和谐,家庭幸福,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毛泽东用心良苦的教育。对此,李敏回忆说:“我爸爸当初一再让我看《打金枝》这出京戏,意在让我明白自己婚后该怎样对待令华及他家里的人。”
: G! s- [& x3 G# V# z/ ^* x o- g, q$ ?& p/ q% l% J! n @
毛泽东年轻时就反抗封建包办婚姻,争取婚姻自由。他支持女儿的选择,帮女儿当好参谋,不包办、不强迫,对女儿辈的其他青年,也同样关心。李敏告诉他,她的一个女同学爱上了一个男孩,女方的家长是部长,男方的家长是工厂的党委书记。双方家长都觉得家庭地位相差太大,坚决反对他们恋爱。毛泽东听了以后说:“娃儿们的事,当家长的不要去管那么多。像我娇娃一样自由多好!”那对有情人终成眷属后,毛泽东还向李敏问他们的情况。听说他们有些经济困难,一时还没有想出更好的解决办法时,毛泽东乐呵呵地说,“我来支援他们”,“我有稿费嘛”。从此,毛泽东每月都从自己的稿费中拿出40元钱,由李敏转给他们,供他们学习、生活,直到他们完成大学的学业为止。4 ]" k2 T' u+ f+ s" ~
& f7 w7 o T+ x! L K 毛岸英举行婚礼的时候,比他仅小一岁的毛岸青还没有女友。毛岸青谈恋爱一直不太顺利,毛泽东知道后,告诫他:“你谈恋爱找对象,就不要说你是毛泽东的儿子嘛!你就说你是中宣部的翻译不是很好嘛。我劝你找一个工人和农民出身的人,这对你可能还有些帮助。你要求条件高了,人家能力强了,看不起你,那就不好了,整天不愉快生闷气,那还有什么意思呀。”/ F d8 k% V( A% ?& R
o3 z& m# W* l Q2 K k" x
毛岸英结婚后,毛岸青常到刘思齐家,与她的妹妹邵华逐渐熟悉起来。随着交往的增多,他们之间有了感情。毛泽东知道后,非常关心。1960年,毛岸青在大连疗养,不久邵华也因病休学来此疗养。毛泽东在给毛岸青的信中写道:“听说你同少华通了许多信,是不是?你们是否有做朋友的意思?少华是个好孩子,你可以好好同她谈一谈。”这一年,毛岸青与邵华在大连结成夫妻。
; i7 D3 Z$ V4 S; U) p/ g7 f4 Q {# m- L7 L
如果说李敏的婚姻很美满幸福,那么李讷的婚姻就有些曲折了。李讷1959年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到解放军报社当编辑,后来当了总编。她性格内向,独来独往,一般人不敢高攀她,加之毛泽东希望她在工农群众当中找对象,所以年近三十还未找到意中人。1970年,李讷随中央办公厅的工作人员下放到江西进贤县的“五七”干校,在那儿与中共中央办公厅内部招待所的服务员小徐相爱。小徐中学文化程度,工农家庭出身。江青感到他们两人之间差距太大,坚决反对。李讷没有听从,请求父亲批准自己的婚事。毛泽东从来就反对门第观念,他觉得女儿的选择很好,应当尊重,在女儿的报告上批示“同意,转江青阅”。李讷的婚礼是在江西省进贤县的“五七”干校举行的,婚礼非常简朴。毛泽东送给他们一份独特的礼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他们结婚后继续在农场生活。遗憾的是,由于两人的经历、兴趣、爱好、性格、思想等毕竟相差太远,婚后一年多便分居,后来离婚。
' Y# ^' |6 g0 ? o. e% t
- k0 s2 _7 M6 v p- A8 P' F' i 毛泽东还有一个特殊的女儿刘思齐。毛泽东对她的关爱不亚于亲女儿。
* R: B" E' R2 Y% x! m/ T
l0 }& M9 g$ M* I, X. g& G/ }! j: i 在妇女丧偶后再嫁的问题上,毛泽东是个开明的人。早在五四运动时期,他就批判过禁止寡妇再嫁的封建节烈观。延安时期,他支持弟媳周文楠再嫁。毛岸英牺牲后,刘思齐只剩下孤零零的一个人。她这辈子如何生活,成为毛泽东的大心事。毛泽东主动考虑刘思齐的再嫁问题,希望她找到幸福,组成新的家庭。不过,考虑到她对毛岸英的感情很深,毛泽东没有马上向她提出这个问题。
% B) @. d- D" R5 ]( D& ~! C( B% u/ w/ j
一晃近10年过去了,刘思齐仍孤身一人。毛泽东很为她操心,希望她能再婚,但又不便于直说,只好趁着她和李敏、李讷在一起的时候说:“你们可以考虑找对象了。”孩子们害羞地议论一番:“上哪里去找啊!”“我们找不着哇!”刘思齐也跟着议论。毛泽东见不奏效,后来干脆直说。刘思齐给毛岸英扫墓回来后,毛泽东对她说:“思齐,你还年轻,前途还远得很,你不能这样过一辈子。俗话说,少年的夫妻老来的伴。将来老了,也要有个伴嘛。老来没伴,好凄惶啊!”刘思齐听了,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Y) r5 g( ?8 u w$ m* p& ?
- [/ n' k% M% _% J
毛泽东平常不愿提及让她伤心的事,而这次却没顾及,继续说:“我知道你对岸英的感情很深。但望门守节从一而终,这都是封建的东西。岸英不赞成,爸爸也不赞成。你年纪轻轻的,就这样孤苦伶仃地生活,爸爸心里很难过。让爸爸给你找个对象吧!”6 x$ ~3 u& S9 i2 E" v% [
4 @5 X9 b+ U2 I- n Y( d$ v& Z5 q 1961年1月,毛泽东又给刘思齐写了一封信,劝她下定决心结婚:
$ {8 L) e6 Z6 Z' l6 I8 b0 x$ k9 m b, {" U' u
女儿:6 p; D3 x8 o* c, R3 u6 p
& s4 {5 o- P6 k! s, v# y8 g 你好!哪有忘记的道理?你要听劝,下决心结婚吧,是时候了。五心不定输得干干净净。高不成低不就,是你们这一类女孩子的通病。是不是呢?信到,回信给我为盼!
& G- Z: G; p7 B$ B: B
5 x! e, D. A0 k" P! `, p+ X 空军学院的一位领导同志来见毛泽东,听说毛泽东在为刘思齐物色对象,推荐了教员杨茂之。毛泽东仔细询问了一些情况,感到满意。他建议刘思齐见面。# V M# N! L' U
% l; s) a3 E T/ d8 _$ W, \8 \( g
刘思齐和杨茂之早在苏联留学时就见过面,但交往不多。这次在毛泽东的关怀下,他们交往多了起来,并相亲相爱了。毛泽东知道后很高兴,他送去600元钱,让刘思齐的母亲张文秋为女儿买嫁妆。1962年,即毛岸英牺牲10多年后,刘思齐和杨茂之举行了婚礼。毛泽东亲自写了一首诗相赠,还送了300元钱,说:“我又不上街,不知买什么东西,你们根据需要买一件礼物吧。”毛泽东怕刘思齐结婚后不好意思再来见他,叮嘱她:“你不是我的儿媳妇,还是我的女儿嘛!”结婚后刘思齐(改名刘松林)常来看望父亲,与他拉家常。有一次,父女俩谈到了人的生死问题,毛泽东说:“我死之后,你要是想念我,就到我的坟上来看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