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6-10 10:0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君子”中浩气贯长虹狱】
+ u5 w. x: M" |$ g& X: _/ f2 k" Q % ^7 D" H0 D' s' V/ U! A
' |$ Z/ {3 O* f9 n% P7 ~7 V- r 熊廷弼被判死刑后,因为朝议争论太大,结果在狱中一关就是几年。他在铁窗下反思,越想越冤:辽东大败,罪不在己,却当了个替罪羊,不服啊!于是就利用缓期执行的这段时间,让家属四处托人,以求活命。只要留得青山在,不愁将来翻不了身!
o, R7 J! s+ Z1 Y+ X. b3 t. m4 ~
' q% F" |, \0 o2 N, } 这个思路是对的。但是找了一些人,都帮不上忙——他这案子要从轻改判,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有个王化贞在摽着呢。同样判死的人,要活其中一个,这得是多厉害的人才可以办到?' ~* J; R: p" V. k. @% `
) [; J& S5 e/ ?: z& }/ t
三找两找,到了天启四年(1624)初冬,他想到了汪文言。他觉得这是个很合适的人选,古道热肠,关系又广,应该能打通路子。1 B7 Z7 G+ U3 D( F7 t" w" L
3 H+ _( B( x( g
这个思路也没错,汪文言果然一口答应,因为他也觉得熊大人太冤了。当下就开始活动。7 G" q3 Z/ W# G4 _+ t" T5 _
, m7 z0 L/ a* L. U# f& Z 官场上的事情,我们都知道,就是人托人呗。古代的人际关系比现在还要更讲究一些,像什么同乡、同年、师生、僚属等等,都是管道。托人办事,就像水滴渗透,只要你有耐心,总能渗透到你想达到的地方。1 u6 d) q1 @) ~; D- O- |% q* w
3 G2 [- w& `% m: \1 }* v \! p# A 这个“万金油干部”汪文言晃开膀子一活动,居然通过中间人,把关系走到了魏忠贤的门下!这倒也不算荒谬——权力寻租,利益驱动,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
9 w4 R6 Y- ]8 ]5 q' D9 J3 h2 T" Q5 L( z- O
8 m3 Z# @7 {) f7 q2 @3 M/ { 这个思路其实也对。在朝中当时能不动声色翻这个大案的,还真就是魏公公才能办得到。% ^ C' Y% {! a4 X& `
6 X- F/ O# }$ B. X3 G 魏忠贤倒也爽快,熊廷弼过去跟他无怨无仇,救人拿钱,何乐而不为?于是,他跟中间人谈好价,四万两银,多一钱不要,确保熊大人能出狱、免死罪。
; L* y% E) {/ X5 U p2 V3 ^ ) Q5 M4 a% E1 O4 W8 Y/ k8 X/ |3 Z
这事情直到这一步,还是“正常”的。魏公公确实能办到,而且也没多要。活个人,四万两还多吗?搁现在的话,就是治疗个人,有的也不止此数啊。
8 f: z. m1 h7 Q/ @4 f3 T6 J' N 8 Q( t8 w1 b$ }6 M- C
糟就糟在——熊大人是个清官,家里也没有开商号的,他没钱!1 g7 ~& H W {' |
1 }( y/ l6 h+ x9 p 魏忠贤是很认真对待这件事的,放出话后,见迟迟没送钱来,就差人打听。一听说没钱,他不以为是穷,以为是熊家嫌要价高,于是恼了:这不是捉弄人么?
0 h7 R7 u. Q2 S1 S8 s' A' r , T0 p' c' W+ I# M
公公发了火,吩咐手下:去打听一下,这臭事是谁出头办的?
7 H" d1 v1 m) R* Z5 l 7 y( a" S% C) v3 n* p( G
结果一问,是那个上次没搞住的汪文言!& }$ A5 j1 @. x: s
# ? H4 ~3 n! W+ z: q# ]2 | 魏忠贤火冒三丈:好小子,你忒胆大了!一百棍子没打死你,不老实待着,反而玩到公公我头上了!好好好,你不是想让熊大人活吗?告诉你,熊大人是活不了啦,你本人也得陪着他去,还有你身边的那一帮东林党,通通给我到阴曹地府报道去!
9 w% J5 H% `/ |* E # l2 e2 n2 e2 [( f" ]9 ]: q+ I; \
汪文言在此事中浮出水面,给了魏忠贤一个灵感——辽案,事关封疆,是要死人的。而汪文言恰好与熊廷弼、东林党两边都有关系,自己又送上门来!8 G6 ^0 v* T) c6 T: J! X
& l1 c) T& E; k5 W7 v. p
——这不是天照应我魏某?# D f8 n" J8 B. I9 d0 o
8 }8 E) w% G }2 H' `
我的干儿子们教给了我一招,那就是:可以把我的帽子借给你戴戴。汪文言,这回你就交代你是怎么向东林党行贿的吧!2 s1 t9 O/ U; z' Z6 u2 H4 [
- P0 C$ P1 V: a4 H* s4 \ 这个莫须有的“辽案”,就是在我们现代词汇中仍在使用的“栽赃”之本意。4 |) g. I% J- ?
; m+ S8 ~& b' ^6 h, o
以受贿案扯进来“六君子”,打击的对象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杨涟、左光斗、魏大中不必说了,他们既是朝中占据要津者,又是魏忠贤一向的死敌,当然要首先搞死。那么,袁化中、周朝瑞、顾大章是怎么和魏忠贤结的怨呢,这里还须简要介绍一下。
- e1 ]- m# W* T
* }% w/ y0 i: Y: ? 袁化中,字民谐,别号熙宇,山东济南府武定县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从县令的位置干起,后巡按宣、大,官声一直不错。天启四年任河南道御史。
7 N) \) K+ d9 @ # \+ C$ X9 F8 B3 \7 k) H. p1 E
他之触怒魏忠贤,是由于在杨涟上疏受挫后,他带领河南道的同僚继续上疏弹劾。
: h: I$ h D7 W- |& @5 r 8 \* S: [' M: A, Y, v
这道奏疏不长,但使用了很厉害的“用间术”。他说:魏忠贤逞威作福,杀内廷外廷如草芥,神人共愤。这当然是在陛下不知情的情况下干的,魏忠贤毕竟还存有一点畏惧心理。如今杨涟告他的折子已经上了,魏忠贤必然害怕陛下处死他。这样一来,他极有可能挺而走险。那时候,受害者恐怕就不是大臣、而是皇上了。陛下您想想:深宫之中,怎可让多疑多惧之人伺候左右,一点儿防备都没有呢?# B2 E5 t" A$ j7 X+ z, q: k
% p5 U! ?* ~' H% ^4 v
这道奏疏,估计天启看不到,但老魏却恨得咬牙切齿。
G9 Q, y3 W0 @' P2 t) }' _ 5 ?5 K1 h1 W! b% B4 P
此外,魏忠贤素所庇护的边将毛文龙为冒军功,抓了12名百姓作为战俘献上。魏忠贤大喜,吩咐要记功,却被袁化中揭露,说12名战俘全为百姓,且其中有8名是妇女儿童,后金难道沦落到要用妇孺打仗?" n! y1 _' j* ~. L
: X6 d# i" a* T. k; ]5 h: p% O
结果,毛文龙记功的事情泡了汤。这也大大杵了魏公公的肺管子。# K1 x/ Z2 S) n3 r3 Y, X& ^
0 A6 k4 z" Z% @- m- K 还有就是在崔呈秀的政绩考察问题上,袁化中没说好话。崔呈秀曾经求他帮忙掩饰一下劣迹,他不答应,在考察时如实上奏,揭露崔品行不端,导致崔要被法司处分。后来崔呈秀投了阉党,就立马报私仇,鼓动魏忠贤把袁化中给降级外调。
9 Y. \- J' }: X- \ |8 A8 C$ A5 n - h3 L; I8 @8 V3 n6 D6 j
有了上面的这些过节,这一次的“辽案”,当然就少不了这位耿直的御史大人。
8 k' P# B" }$ U5 l 8 d" j6 V9 [# `
周瑞朝,字思永,别号衡台,山东东昌府临清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最初授中书舍人,相当于内阁的文书,与同僚杨涟、左光斗等情谊深厚。
( u( H9 \, [: R7 k
, B+ ? I2 w" _$ C) a% L* C 周瑞朝在天启即位之初,曾上疏请皇上开“日讲”,也就是每天上点课,学点帝王之道。对这个建议,天启大为赞赏,并马上实行了。* ^2 A, @" \ N- j( a* r
+ T+ E" ~; x' z9 M" C& |9 k 天启元年,周瑞朝任礼科给事中,仍然很受天启器重。三年,又升左给事中。这一年,他上疏弹劾大学士沈潅以重金行贿,结交客、魏和刘朝,大办“内操”,搞得皇宫乌烟瘴气。这其中,也牵涉到阉党里的邵辅忠和徐大化。从此,他就与阉党一班人结下了梁子。( j! O5 T( N+ O4 v: E4 Z( X
4 u6 l' j5 i$ C* i# a5 Q" @( W 熊廷弼被关起来后,阉党徐大化不知受何人指使,放过王化贞不提,一个劲要求“立斩” 熊廷弼。周瑞朝则针锋相对,认为熊廷弼才堪大用,罪不宜诛,可以让他戴罪镇守山海关。9 p: q" x* T+ }( y0 _* Y
* V# Y7 e8 J1 N1 k' S0 U3 ^, [
这又惹毛了徐大化,两人连续上疏互掐,直至有人出面调解才算拉倒。后来,周瑞朝升了太仆寺少卿,徐大化一百个不服,一心要除掉他。1 R) u. ]/ i/ C S* |% F
2 p: O4 I% w' p! P, o
于是,周瑞朝也逃不过这一劫。- \ ^- g: Q: e
! \7 K# d0 w" Z. _) O 顾大章,字伯钦,别号尘客,南直隶苏州府常熟县人。他是个高干子弟,其父顾云程,曾任南京太常寺卿。顾大章中进士后,最早任的是泉州推官,因看不惯上司的独断专行,就弃官回家养病了。三年后复出,任常州教授,继而又任国子监博士,开始与朝官互通往来。万历四十六年(1618)升任刑部主事,天启年间改任员外郎。
* d) T1 a; f7 E' ~7 u" p & `+ _# T) X/ N/ \5 Y) R
在刑部,他有一件事值得一提。当年辽阳失守,京城气氛紧张,五城兵马司和京营巡捕日夜抓奸细,将200余名无辜流浪汉、算命先生、和尚等收监,问成死罪。刑部官员明知这是瞎胡闹,但宁肯辞官,也不敢替他们辩白,竟致有四分之三的人枉死狱中。
0 R6 o( p& k6 a4 ^: f
& t8 ]- o5 k8 J( |' [ 顾大章实在看不过去,就对刑部尚书王纪说:“以我一身换五十条人命,我心甘之。何况,只拿我一顶乌纱帽来换!”于是出面张罗,对还活着的50多人进行会审。结果,只审出3个人有嫌疑,其余的人,尽皆予以释放。
" f2 p- U; I& Y8 q- z , h1 |2 \0 W0 H
首辅叶向高初回京城不久,曾经受到魏忠贤挑拨,对阁僚刘一璟有很大看法。魏忠贤便趁机矫诏,要罢免刘一璟。别人惧怕叶阁老位高权大,都不敢说话。顾大章作为叶的门生,不愿坐视,就约了缪昌期一起去向叶阁老陈说利害,从中极力调解,终致刘一璟平安离任。
( z9 e) `9 G7 l
5 Q; Z* F6 `! v, ?- k 顾大章跟阉党结怨,是因为阉党徐大化遭上司弹劾,徐怀疑奏疏是顾大章帮上司起草的,气就不打一处来。恰好在熊廷弼问题上,顾大章是主张从轻一派的,徐大化就唆使亲信杨维垣出面,弹劾顾大章徇私枉法。所谓顾大章受熊廷弼之贿四万两的谣言,最先就是由杨维垣放出来的。
/ `- F' m+ n/ s# ] " s" B9 ^" A1 j& j, [& x# P
叶阁老见自己的门生被陷害,当然力主调查,调查结果是毫无根据。但顾大章经此风波,也不得不告病回乡了。
9 o' e5 }8 c( T2 d7 U2 A* W* q2 Q ! k0 r, \% M& C/ a6 B5 t# H3 l$ x
到了天启五年,顾大章复出,任礼部郎中。这时徐大化已升任大理寺丞,成了阉党一员大将。他和杨维垣商量了一下,一家伙就把顾大章给砸到“辽案”里去了,连赃款数目都和当年造谣时的一样。 R$ M9 p4 \+ ~/ |' S; R8 `7 J
: Y! q% [6 ]) U. O$ p7 C# U 可以说,天启“六君子”个个皆正气凛然、忠心报国,都能为朝廷和百姓做一些好事。尤其他们的个人品德,更是无可挑剔。至于魏忠贤非要把他们与熊廷弼案拉到一起,分明就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词。这里面,绝无所谓“东林党要搞死熊廷弼,而魏忠贤恰好利用熊廷弼案搞死东林党”这样一个因果链条。' N2 L o g% t5 K5 ]4 L
" }: V9 s2 t1 I( N# L' Z& u 在朝士中,对熊廷弼印象好的人不多,因而主张将熊廷弼处死的官员,不仅有魏大中和其他东林党人,也有大批阉党人士。“六君子”因熊廷弼案而遭横祸,不存在“一报还一报”或“咎由自取”的问题。当今网络上某些流行的说法,我看是无法成立的。
; q. ^( j& X- `$ J1 F( v ]( a3 B$ Y. t) ]- ]3 K5 X
六月二十八日这天,许显纯把栽给“六君子”的赃款数字填写在奏疏上,上报皇上,然后命令,对犯人各打40棍、拶手敲100下、夹杠50下。“六君子”都是读书人出身,体质文弱,一顿酷刑下来,个个都是皮开肉绽、鲜血淋漓。
9 U/ @4 o) r) l) ]8 S 2 s; g) R2 H7 |& i+ H2 P! v# M
然而君子就是君子,“六公各辨论不屈”,怒斥魔头。北镇抚司的大堂,名为“明心堂”,魏大中昂首怒目,指着堂上牌匾斥道:“若如此,不是明心堂,是昧心堂矣。”(《先拨始志》)
$ ~3 q$ d7 B$ L
: `* e- i7 t- V2 m' n, v2 W5 v 不过,这还只是个下马威。七月初一,魏忠贤矫诏,说既然六人招认受贿是实,就继续押在诏狱中追赃,“着不时严刑追比,五日一回奏”。
- _ H E( ~- p1 K: I
% B/ L" d" _9 J9 l1 e/ | 这是什么意思?追比,就是规定每过几天交多少“赃款”,交不上就拷打。什么时候家属把全部“赃款”凑齐了交上,在诏狱的事情就算完了,余下的是移交刑部议罪。* e5 q) z$ a1 e: ~+ V0 P
, |" q, l* \3 |" p0 ?( w* V
所以开头的那一顿打,只是小菜一碟。这五日一追比,才是惨毒无比。
7 n7 a- [0 q3 I# F( x0 @1 d
, B; h0 s/ N; ^# C- [5 M 这时候,发生了一个小插曲:阉党的重要成员、内阁大学士魏广微,忽然出面为六人说情。7 o& K) n" @ D1 g+ s, z7 B1 D
. _* N6 s) f3 i; l 事情起于吏部尚书崔景荣。这位,也是个阉党,这时候能占住这位置的,不可能是别的党。不过,他深知这“追比”的厉害,怕这六人一下都给打死,对舆论怕不好交代。于是就跑去找魏广微,把利害关系讲了一通。
$ @. B' s7 N1 m- C( W$ r! y 0 b* N# F \7 Y9 F- H, Q8 R
这魏广微也是陷害“六君子”的主谋之一,但是在这时候被说动了,也担心出现这种后果。于是就赶紧上了一道奏疏,说杨涟等人诚然是罪人,但前不久毕竟还是朝廷要员。纵使赃私是实,也应转交法司。岂可逐日严刑、让镇抚司法追赃?人非草木,重刑之下,死也就是一瞬间的事。这不要说有碍仁义,且与祖宗之法相违。如此,将朝政日乱,与古之帝王就大不相同了啊!
! @8 k) _0 \, Z+ h) ^. { M, v
" n* k9 o- @2 h3 c+ ?! ~! c# q- F 这奏疏的草稿,就是崔景荣起草的,魏广微以自己名义递了上去。
$ A5 K5 }6 T! l# }: {# t
8 e0 t- F4 g" B' X# O* P9 Z 他这样做,动机究竟何在?草民我一直看不到令人信服的解释。这只能说明,人性是复杂的,也许魏广微坏是坏,但他整人也就整到罢官削籍为止。把人往死里打,则超过了他的道德底线。或者,他是知道:把对手赶跑,一旦历史翻了个儿,也不过就是个“路线错误”。如果把人整死,则将来免不了要以命抵命。
$ `5 O# P# b6 V" s# i x 8 R* c% c0 y$ H+ M- Y, V* G
不论什么原因,他是把这道奇怪的奏疏递上去了。
* q+ F- w6 U( l! s6 I! ^6 `+ U
2 O* _% }9 \; R9 \6 Z" v/ a 魏忠贤一看:这什么呀这是!大怒。魏广微一害怕,连忙把崔景荣的草稿拿出来,证明并非自己本意。结果是崔景荣立即被罢免,魏广微也很快被撵出内阁。从后来的情况来看,这两人反倒因祸得福,没有继续作孽,因此清算时罪也相对较轻。% H. t4 d4 K" W b% ]1 x' O
* `% y) y& \/ m: v8 [& n 魏广微劝阻不成,七月初四开始第一次“比较”。六君子前几天才被打过,此时都还没缓过来,不能独立行走,由狱卒扶着蹒跚而行。
! V& X6 z6 d5 w v' ]
! @9 b: n2 y4 a 六君子出来后,只见个个面色暗淡,头发全脱,额头缠着布,衣服上血迹斑斑。
/ r1 J8 {1 E- N" y H' F$ |: M; ~- S% A1 [
其中数杨涟的模样最惨,胡子在几日之内全白,染上了鲜血,极为醒目。0 u8 H& q: [- W3 \# {1 \% u0 @, j
. f( {& h! Z4 @* `9 [ 六人缓缓走到公堂,都伏于屋檐下。许大魔头把这六人轮番训斥了一遍。幸而未打,又送回了狱中。6 V) u! b7 _# X0 H8 m
$ p* V2 z9 f. T; K
这日为什么没打?原来许显纯先前拷打汪文言时费了牛劲,对东林党的硬骨头有点儿打怵,想把案子直接推给刑部。( j% P. g( M) U
6 ~2 Y4 F- d% p9 m9 W
但是魏忠贤哪里能让他偷这个懒,七月初七,有旨对许显纯严厉训斥,仍旧限他“五日一比”。
: B% j6 D4 e! S/ B" Q$ u& G
0 r4 U' m8 P7 M. a/ w4 p6 H; H1 S 到初九,第二次“比较”,许显纯看几人还是没恢复,怕打多了打死,就每人打了十棍。惟有袁化中病得起不来了,得免受刑。
2 `4 C- E# d4 W4 w; Q( I% a7 h e2 x; U" S
七月十三日,又开始“比较”,六君子被拖至公堂,许显纯露出了狰狞面孔,喝令今后每五天一“比较”,每次要犯人家属拿出四百两银来,否则就要受重棍。
0 T0 p+ [8 L; V% v/ l 2 P {7 g2 U8 h T9 J
六君子当中,袁化中、周朝瑞家境略好,其余人皆为清贫之家,在被逮时又被缇骑搜掠一空,因此每五天拿四百两银简直是天方夜谭。
! E, j$ ^# M# ^/ o2 e ' L2 ?8 I) L# F
魏大中的一个儿子魏学洢,悄悄跟随父亲进了京。因为栽到魏大中头上的赃款最少,只有三千两,所以学洢在京很快凑齐,委托旧日邻居刘启先,入狱探望了父亲并交上了银子。原以为这就可以免去追比了,结果还是不行。
& n8 {* G7 @, f6 [3 l1 X: f 5 r7 F4 Q- r' y, N
许显纯宣布了“五日一比”的决定后,左光斗小声分辩,魏大中、周朝瑞、袁化中三人伏地不语,杨涟则把随他进京的家人唤至左右,大声道:“汝辈都从速回去,好生服侍太奶奶,告诉各位相公,不要读书了,以我为戒!”
+ f! W. k l7 x! b# o6 Z / x* P6 u) [8 B" B
杨涟此时已然明白,魏忠贤这次是非要六人的命不可,所有幻想,尽可抛去。他的这番话,既是说给堂上审官听的,也是告诉同伴们不要再心存侥幸。, g6 ^- f0 E) ~( l
& x$ \- c8 F" h0 o
这日比较,又各打了三十大棍,执棍者的呼喝声震天动地!六君子旧创未复,又添新伤,各个股肉腐烂脱落,其中杨涟受刑最重。魏大中因身体虚弱,受刑后连喊痛的力气都没有了。
% }8 Z2 S4 D& K# ^0 b
L( k5 h ~+ {3 ]: m, ?4 e 这次之所以用刑较重,是由于魏忠贤直接施加了压力。初四日的比较没有动刑,当天魏忠贤就知道了,把许显纯臭训了一顿,因此从初九日开始,拷打一次比一次加重。# [3 Z& K2 r! q% d/ I! H: q3 A
% C- {# x' T" ^, Q6 m X1 j
两天后,七月十五日,是杨涟的54岁生日。早上,其他五人都挣扎着起来,向杨涟贺寿。4 v9 J! m9 Y+ y: B2 O
4 ]# Q: y5 N" ^0 e+ W
杨涟勉强支撑着起来,南面遥向老母拜了几拜,百感交集。他把诸人叫到身边,低声讲了他对目前形势的看法。他认为生还已经无望,希望各位早做准备。
8 T9 c! M Q- Q, I# j; ?5 ] 3 O, c+ j9 P! r; C# Y
诏狱里对六君子的审问,天启一概交给魏忠贤去办,具体情况他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而魏忠贤则派有专门的“听记”在审讯现场监视,对审讯的进度和力度,是完全掌握的。8 q+ ]- [+ v; Q1 m4 ]" @
2 v1 z3 U5 @3 G: @( w( j+ S. m
彼为刀俎,我为鱼肉。夫复何言!六君子的家属,虽然仍然抱着一线希望在设法筹款,但六人心中都已明白:来日无多了!0 k& g% S4 m( X' J
, F# X2 C. r! {$ n) p* l. U$ k
当天,杨涟就写好了遗书。又猛喝凉水,只求速死。" U1 }# }* W3 g( n N3 @! i
: ^+ ~6 Z5 ~) D2 _ 果然,第二天魏忠贤又矫诏下了中旨,斥责许显纯、崔应元追比不力,各降一级。原定五日一比,也改为三日一比了。6 e! @/ i8 F4 q/ S9 R4 A
: q n5 j$ r; c# _, e* O' Z+ n
魏学洢听到这个消息,万念俱灰,知道父亲必死无疑,就向刘启先提出,要自己去衙门交银两,好借机见父亲一面。刘启先怕魏学洢被人暗害,没有同意,只是让学洢在衙门外等消息。. M/ ?* G2 M& g/ D" {9 F! z7 n3 T
% S, U% @8 l% h1 k0 R0 ]& z+ I
到七月十七日比较,杨涟、左光斗挨了三十大棍,其余人未用刑。杨涟左光都只是咬住牙,不吐一词。许显纯威胁说,下次如再不交银,就要受“全刑”了。全刑,就是五种常用的刑罚一起上。
* d- g {: {3 P! q
k5 J2 m. U1 F9 x 这一天刘启先进去见到了魏大中。魏大中身体状况更为恶化,只能以微弱的声音说:“吾不久矣,毛孔皆痛。勿教吾儿知道。”刘启先告诉他,学洢想进来见一面,魏大中大惊,坚不允许。7 q8 q) H! D' T1 u
5 A1 ]; A9 P4 l; r/ O 由于这天的比较,除了杨、左外,其余四人没有受刑。魏学洢如同绝地逢生,连忙出了京城,赶到京畿的定兴县江村,到与父亲曾是同僚的鹿继善家里求借银两。. A. d' D6 `* S0 Z0 T
6 K% C m$ A. _) B% Z
鹿继善此时任兵部主事,正与孙承宗同驻山海关。家中鹿太公受到儿子的影响,对六君子寄予同情,曾经帮助过左光斗的弟弟左光明筹集银两。六君子的家属也多有人来过他家告借。鹿家帮助魏大中,本来是没有问题的,但鹿继善是个清官,因此家中可说是已无分文了。
8 H- R6 w; N- t9 Y7 |$ {
3 C& y+ N) Z$ S- v2 { 鹿太公慷慨豪侠,不忍正直之士受此磨难,就发动村邻凑钱相助。乡人淳朴,虽然大多并不知道魏大中是何许人也,但却知道人以群分,六君子必是好人无疑,都纷纷解囊相助。7 S8 j7 U l- l# I
* h: J) i- W8 z( v
甚至村中有许显纯的族人,受良心的拷问,也拿出钱来帮忙。# C1 ]( y9 S$ J$ r t& X5 R
* ]( w' L7 A8 t; ~ 乡间民穷,大家七凑八凑,才勉强凑出不到五十两银。危难时的慷慨相济,最能显出人性之光。魏学洢接过银子,心中五味杂陈,既感激,又伤悲。他谢过大家后,又匆忙奔回京城去打探消息了。
9 q# v% d+ ]2 y+ G8 h" ? 5 a! V* U9 j7 w! f# c" d- G+ j8 R
七月十九日,杨涟、左光斗、魏大中受全刑,惨烈异常。周朝瑞、顾大章各二十棍、拶敲五十,袁化中因病免棍、拶敲五十。
, m4 r" f! R* o6 h4 L4 ]; h ; Q5 `. A4 ]. ~! R; u
据在场的人后来回忆,行刑之时,杨涟尚能大号,左光斗的声音却只能呦呦如小儿。魏大中在行刑后自知不免,把家人(仆人)叫到身边说:“从十五那天后,我闻到饭味则呕,每日只饮冷水一碗、吃苹果半只。这条命,想来也就在旦夕了。速为我准备棺木。家贫买不起好的,能掩埋我的骸骨就可。”家人掩面痛哭而去,以十五两银买了一具简陋的棺木(《碧血录*附录》)。
r. x- }0 T) n5 \/ w" Z 7 v* I# v4 I8 M5 s- L1 o
七月二十日,杨涟的家人送饭时,不知为何在茶叶里掺了一点儿金屑,被狱吏发觉。家人怕受牵连,连夜逃走了。从这天起,就再也没有人给杨涟送饭了。8 W0 t! w3 F- R; N
2 B# F$ U# R4 o& U0 a/ t% T 一代名臣,终局凄楚若此!杨涟早年丧父,其母视他如珍宝,倾心培养成才。却不料,人生半百刚过,他就要走在白发老母的前头了。0 C' T: u! [# H+ ^! P* ?
% W. ~; y2 y) ~0 ~2 B8 ^4 X 志士何辜?忠良何罪!天理何在啊!9 W; f8 K0 r2 b1 o9 h3 B
6 n2 @: c! i# ^9 v5 T5 a
我向来以为,真正的英雄,都仅仅在文艺作品中才可能光彩夺目,而在实际中,则是最为悲惨的一群。没有信念的支撑,无以成英雄;不咽下人类最深的苦难,不能算是英雄。作秀者固然能博得喝彩,但若真正以血肉之躯去扛那黑暗的闸门,谈何容易!
7 G( ~- @+ s! Q& I ! T5 p3 M7 ^3 T+ m; f4 S5 z
天启五年夏的这二十几天,可以说是明朝开国以来最黑暗的日子,六君子在魔窟里所承受的,不仅有肉体上的创伤,还有正义不得伸张的深深绝望!% z% H, j! ~4 n! `
! x# C* \# Z+ P& D% Z6 O6 [/ H
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六君子受刑时,排列跪在阶前。打手们喝骂百出,裸体辱之。创痛未复,不等过夜就再加拷掠。到后来,审讯时诸君子甚至无法跪起,只能戴着刑具平卧堂下,见者无不切齿流泪!9 u L: b3 z+ N- W, ^( l+ m
: ^: a7 d4 B% }4 [# d1 ]3 U 刚入监狱不久的时候,左光斗曾经对诸人提建议道:“阉竖杀我辈,有两个法子。一是借我们不肯诬服,再三拷掠,直至掠死,二是在狱中加害,隔日报称病死。若我辈诬服,则当转至刑部拟罪,或许尚有见天地之日。枉死狱中则无益!”
( Y& B1 B. n% j0 i; L * s- D: Q8 P) ]5 h
众人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就都“自诬服”了。可是,他们太过天真了,恶人岂能容你有空子可钻?自诬服换来的则是更为严厉的追比——既然认了,你就交款吧。众人到这时大悔失计,但已经晚了!
2 F; C' N3 O5 {; N
5 ^: h5 @" q: T K$ I; k6 W; J% k 许显纯是个滑头,他并不想担杀死六君子的恶名,几次都想搪塞,可是魏忠贤催逼得越来越紧。二十一日,又有一道严旨下来,责令对杨涟等还要加大力度。
6 q2 e% ?! L) C
" [6 U& v) S9 i8 m1 ? 扬涟是东林最有名望的人,又是反对魏忠贤最力的一个,因此对他的拷打尤为惨酷,每次都被打得肉绽骨裂,髓血飞溅,几度昏死。而许显纯仍嫌不足,命人专打杨涟的头和脸,直到打得牙齿尽脱。& H9 Z$ D) c/ S4 J+ l5 K9 O9 U
* d* o' A9 b3 K: V K3 l
好个杨涟,生就的是一副铮铮铁骨,早就抱定了必死的信念。许显纯追问他有关熊廷弼行贿一事,杨涟怒斥道:“熊廷弼在辽阳尚未败时,我就能参劾过他。及至广宁失守,我更力斥他何辞不死!熊廷弼恨不得欲杀我,岂能托我营求免罪?你昧心杀人,天下后世,汝肉不足人食!”7 O& @5 h/ a2 S8 x
0 N: r) S; v: `" K* L+ d% ]9 l0 B
许显纯被驳得哑口无言,大叫:“加刑!”
1 r! e) N' h$ y8 E) ? 6 b2 M4 q2 [8 y, q$ Z# T) W% _1 R
杨涟坦然对曰:“加刑何用,如今有死而已!”
6 y( S+ j E1 u' X! C% g( d
C6 w2 L! M1 ~5 m4 ^! H5 n 许显纯恼羞成怒,命人以钢针刷狠命将杨涟身上刷得体无完肤,肉碎如丝,但杨涟仍骂不绝口,痛斥匪类!
7 r: c% W% w" Z) K
) y1 i& W. w) S6 Y1 l 正邪人物,对眼前世界的看法,其差别往往有如天壤。施暴政者,以为死能吓住天下的良心;正义者却以“好死”为平生的心愿。杨涟在入狱前就写下了一篇著名的《告岳武穆疏》,里面讲:“自古忠臣受祸者,何独涟一人?如武穆王何等功勋,而‘莫须有’竟杀死忠良。何况直臣如涟,此行定知不测,自受已是甘心!”(《杨大洪集》)3 A; C* ]4 u' y- k5 i
. _8 T5 b) |) N4 J6 J# @6 V- a) F 的确,在杨涟的身上,可见岳飞的精魂传承不泯。中华之正气,绝非汹汹一时的颓糜之风就能掩埋得了的!
/ p3 a! F) [7 U" r, y 0 A) b/ }! p$ I
义士不屈,浩气弥天。在生死关头,杨涟以最后之力写了《狱中绝笔》。其文曰:“但愿国家强固,圣德刚明,海内长享太平之福。涟即身无完肉,尸供蛆蚁,原所甘心!”2 i p3 a$ F7 V* P
+ p) b( p! U# A |
杨涟将这两千余言的绝笔,亲手托付给顾大章。为防止被狱卒搜去,顾大章把它藏在关帝像背后,后又埋于狱室北墙下。因侥幸之故,最终传到了杨涟之子杨之易的手上,才得以传之后世。# c: h* A' Z$ b; [
# b$ e+ t: B- F, x. g) c
他又以血蘸指,写下280字之血书,其文曰:“大笑,大笑,还大笑!刀砍东风,于我何有哉!”气竭之际仍字字如剑,直刺人间奸邪。
4 `9 {0 x; I" w& N + A1 X# r( A, a7 a7 o! i, A
血书写好后,藏在了枕中。于杨涟死后,随尸体一同抬出,才被家属发现。7 s( [1 R1 t, S/ ?
9 B3 o% o' O+ @3 S( y" X1 e 到二十一日比较,天下大雨,用刑的棍子湿重异常,“且尽力狠打,故呼号之声更惨”。杨涟的家人日前畏祸逃走,无人来交银两。用完刑后,许显纯大声责骂,杨涟“举头欲辩,而口不能言”。8 T8 ~+ X0 X7 {9 V+ X* Y$ `& o
+ B' Z+ W7 y/ [+ ]+ j 这天,其余人受刑后均已抬入狱内,惟有杨涟、左光斗二人被放在户外没人理睬。其时大雨如注,两人“臀血流离,伏地若死人”。雨中,杨涟被激醒,大声呼叫,许显纯才命将二人抬进狱中。
, b. C( }5 a: D$ e7 l* \8 u' T; q : ]- o2 v6 _: J# ]( e
左光斗被抬走之时,已不能说话,仅能以目光搜寻来交银的亲属。但是,亲属前来,虽能见上一面,也只站能在一丈开外。且交完银后,立即被赶走。可怜左大人这凄凉的一瞥,哪里还能见到亲人的影子!) W. s7 D8 a T& W$ e- G' F
( S- X# l3 z3 m) Y: [
咫尺天涯,就这样生死隔绝。* v1 Q7 ^3 E' O4 i+ Z7 B
+ | H% m6 ]6 f r% @9 d" E5 l
这里有的只是“杀人如草不闻声”!
* b$ v1 w" g2 y
! }' d+ S8 ]% I$ {& }! w 恶人做恶,向来就这样,他们不怕有来世的报应。
' F, S& ] N& F( f* H8 \, g# \ & N! g9 G4 Y. L. K: a: I8 m
世间怨毒,就是由这帮人造成。民族精华,就是由这帮人摧残殆尽!% x" b# C8 |. I& o1 {1 V( S. l
# Q' M' s( T' m7 Y. G! i1 t4 F
为了防止诏狱中的惨烈情况被泄露出去,狱中防范甚严。左光斗的学生史可法得知恩师入狱后,就赶来京城打探消息,却始终不得其门而入。二十一日,他听说老师又受了全刑,且被炮烙,心知老师将不久于人世,就以五十金贿赠狱卒,痛哭哀求。狱卒亦被感动落泪,让他穿上了破衣草鞋,装扮成清洁工,混进了监狱。
: v6 ~, R5 Y) }, [/ V
2 J' m( q# T9 [3 J, |% N 史可法幼年穷困,念书时曾借住在古寺中。某一日风雪夜晚,左光斗微服出游,见史可法正伏案打盹,袖下压着刚写好的文章。左光斗抽出一阅,不禁大为赞赏,连忙解下貂皮衣服为史可法披上。此后,左光斗一直对史可法很照顾,曾激励他说:“童子勉之,前半节事在我,后半节事在汝!”
2 \' j9 c% J9 v& e0 V ! K' Y( `0 I: R8 F5 ?( S. S$ x
进得监室后,史可法见左光斗背倚墙壁,席地而坐。面目焦烂,不可辨认,乃炮烙所致。左膝以下,筋骨皆脱,其状惨不忍睹。+ F! p( z) W- H. ~1 E9 U
& O2 r% P9 E1 k y. S 史可法不由肝胆俱裂,抱着恩师的膝盖失声痛哭!
% T0 H& g( _+ P0 b7 ]
! {2 x* X. _& b# w. z1 b! `5 d 左光斗听出是史可法的声音,就用手拨开已经焦烂的眼皮,目光依然炯炯,骂道:“庸奴,此何地,你竟敢大胆前来。国家之事,糜烂至此,你竟轻身而昧大义。倘遭不测,天下事由谁支撑?赶快离去,不然,不等奸人构陷你,我就先将你打死!”说罢,就用手去摸地上的刑具,作投击状。2 k, j. R, j5 H8 L Z4 Z: `- X+ i
; D, V! v# N- ^+ J1 V 恩师既出此言,史可法不敢违抗,忍不住热泪横流,起身快步离开了。后来,他经常向人讲述此事,每次都哽咽不止,说道:“吾师肝胆,皆铁石所铸也!”(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x( X( H, N8 `( j, \* ?
# b, m! i9 l+ ~ {4 K 史可法后为崇祯朝的进士,为救国难,赴汤蹈火。南明时期,在著名的扬州保卫战中以身殉国,名垂万世,没有辜负恩师生前的一片苦心。
) t( d; [6 F1 s, D
- j0 g" n3 K. q2 T2 }- j 可叹,天下虽大,却容不得一二忠贞之士卓然而立。
& q w& m2 v- f( ]* C7 M2 i 2 W: J! d! v% R% j {3 ], Q) ?
惟见小人猖矣,世风下亦,纲纪危矣!
4 c. C9 |6 f! G) O7 H6 m7 }9 a, r+ X8 W- |: {. }& e
六君子的遭遇,引起了无数正直人士的同情。有一位化名为“燕客”的人,就混进了诏狱,想对六君子有所帮助。他目睹了六君子的最后时刻。
4 u3 Y0 T8 D" K# U2 x 4 a$ e: Q% Z4 n+ w) T4 F: n4 s
七月二十四日比较,左、杨、魏又受了全刑。魏大中的家属本来已交给齐了“赃银”,为什么还要对魏继续用刑呢?2 E. z1 k# s8 o1 D0 l
7 ^8 U0 `: a* M 原来,魏忠贤曾认为,魏大中和自己同姓一个“魏”,便有笼络之意,只是一直没有效果。这次给魏大中栽的赃在六君子中最少,就是为了给大中最后一个机会。
, ^. R& ^" f! l2 Q
* q( H* y2 s. M! R& Y, [+ s+ ~ 但魏大中在受刑过程中竟无一个悔字,使得魏忠贤大为恼怒。七月初,京师西城御史倪文焕因责打了小宦官,得罪了太监“领导班子”,自知不能免祸,就投靠了崔呈秀,请崔代为斡旋,并把魏大中在入京途中与周顺昌结为亲家的事报告给了魏忠贤。两件事加在一起,魏忠贤对魏大中便不再抱幻想了,下令说,不管魏大中完不完赃,只管往死里打。
* A; z! k7 g/ P C7 F 0 l, A% j0 s: D$ l6 `
二十四日这天,情况相当严重。刘启先到镇抚司堂上交银的时候,见魏大中已无力跪起,趴在堂下。
* w7 }6 L* ?# x8 g . j9 S4 O$ s% C' K1 x) H
刘启先连忙膝行过去,想给魏大中拢一拢头发,却见魏大中半个脊背血肉狼藉,满是蛆蝇。他鼻子一酸,泪水滚下来,哽咽着问道:“魏公,能忍否?”
. I# [2 e8 c( K/ b- y3 ] 6 M3 h! y4 s# E8 ^. R' M# g6 F# s
魏大中以微弱的声音说:“我不行了。”& Y* D2 m& I* s0 y
/ k: {/ v% F" k2 h8 H 刘启先又问:“想食粥么?”5 d: L( s; q+ y/ d8 @
' o& @- K3 o, c: L
魏大中艰难地睁开眼睛,急促地说道:“余事莫问,速教吾儿离去!”
5 ^$ o) `6 p: W' c( x& I2 `/ v
5 ]5 Y h9 k$ Z w9 j6 F 刘启先知道诀别时刻已到,忍不住放声痛哭。衙役们听到了,跑过来对他一顿喝斥责打。2 r% S% w1 k: z5 \5 R4 z6 B3 _
6 b8 L* h" k4 i7 Q
刘启先退出后,哭求守门的兵卒,在墙缝处偷看了一会儿里面的情况。开始还能听到魏大中的呻吟之声,到后来就声息全无了。
" d4 m V7 @; y( v' _$ f4 G" N
; D, i6 {& u7 y7 _2 I 当天六君子被拖入监牢后,许显纯吩咐小牢头说:“今晚六人不得宿一处。”随后,把杨涟、左光斗、魏大中送去了大狱。# ^8 _7 a, N" t( C4 ?
$ M: h1 ^; ]+ m- f+ V9 {
混进牢里打杂的“燕客”感到奇怪,问狱卒是何缘故,狱卒叹息道:“今晚各位大老爷当有挺壁者。”挺壁,为方言,就是死之意(《碧血录》)。
- p! O5 U+ ?/ v- [7 v, g) _ : v- i+ U% _. X
当夜,杨、左、魏果然被害死。有人告诉“燕客”说,三人之死,是锁头(监狱头目)叶仲文所为。负责六君子的几个监狱卒中,叶文仲最狠毒,颜紫其次,郭二再次之。惟有刘则一人比较忠厚。% E/ s+ C( m' }9 h9 U/ S# ~
* a1 Z+ `! k/ k& i/ |, j
外面并不知道这些情况。二十五日早上,魏大中的亲友们发现有一些异常。到下午,杨、左的死讯传了出来,但魏大中却没有消息。到二十六日,魏大中死讯才传出,究竟死于何时,无人知晓。/ k3 g5 T( w* W. k) D. I
* W2 X/ m' I9 \6 g; ?4 Y; A 到七月二十九日,三人的尸体才从诏狱后门被拖出,都用被褥包着,外裹苇席,用草绳捆住。) o( S( C8 o. H9 ]
- T) N+ x9 y- s8 f
据说,在最后行刑的时候,许显纯以铜锤猛砸杨涟的胸膛,致使杨涟肋骨寸断,又命人对杨涟以“土囊压身,铁钉贯耳”(《明史纪事本末》)。二十四日夜,许显纯命令用大铁钉楔入杨涟头部,致其当场殒命。至于左、魏二人是如何死的,无人得知。
! l' m G, R7 `: q, b( @7 {$ q% ?- D
( Z! z2 a8 b8 V: j0 r* Z 诸人每死去一个,许显纯就剔下喉骨,装入盒内封好,送给魏忠贤以示任务已完成。) \6 Y+ t" D5 `: B
3 \: O# d9 Y. ]2 u/ x7 E) G6 z; R- l
当时天气暑热,许显纯为了掩盖酷刑的痕迹,故意延宕了几天,才把尸体发送出来。: ~3 A: H. z6 X$ w r( q4 m z
三人的面目,已不可辨,只是枯骨腐肉而已。各人家属不忍细看,草草以污衣血单裹上,放入棺材内抬走。杨涟家人买的棺材,竟然被阉党田尔耕丧心病狂地抢走,仅能以破木棺掩埋了事,见者无不为之饮泣。
, X k/ a9 b! p+ c' k
8 p3 V V9 V. Y. t1 t 杨涟死前写的绝笔,被顾大章藏在牢房地下后,因为换了房间而可望不可即。狱卒孟某感于忠义,伺机偷出,交给自己的弟弟带了出去,转交给了燕客。另有杨涟藏在枕头里的血书,被牢头颜紫查出。
2 |! I5 v0 K7 @ h+ s8 J $ j( x4 s, D2 Y* H) T7 R. w$ P
颜紫本是狠毒之人,读了血书后,竟然被感化,对人大哭说:“异日翻案,我就持此以赎罪吧!”# [) Q8 {2 Y: M' Q% Z
! A# E1 S- x% g* H6 G$ q4 g 杨、左、魏三人死后,比较日期该为隔两日一比,但用刑的次数却大大减少了。这是因为魏忠贤已经除去心头最恨的三人,怕一下子死的人太多,不好向天下人交代。到八月十二日,袁化中将一万两全部交完。十四日,周朝瑞的一万两也全部交完。但是当日仍有严旨下来,命令继续严追,并不放人。+ S+ l6 y( r" A8 K( P5 u+ x
7 A q/ _2 F" Z 这两人在六君子中,家境是比较好的,交款的压力不是很大。尤其周朝瑞对生还有很大幻想,他曾对同案人说过:“忠贤所恨,惟有杨、左,杨、左若死,吾四人可生还,”(《先拨志始》)
- ^% V5 a- p' V% \ , v& o6 v* D6 u0 y9 d% d( c. r
自完赃后,周朝瑞的心情不错,便整理鞋帽,逍遥狱中,以为厄运结束之日快要到了。但他忘了:阉党一伙,从来不按牌理出牌。所谓追赃,不过是一个迫害的借口,他们岂有让政敌生还之理!
$ F$ S9 [7 d: p # x# ~- b1 ?1 X m
果然,八月十八日晚间,袁大中被单独押至关王庙,狱卒颜紫动手将起害死。1 O, z! E O& g
2 ]9 J$ f( M1 O2 ?# Q4 { t 第二日,许显纯上疏,报告周朝瑞病重,这是下手谋害的前奏。皇上看了,不明所以,还专门派了医官去诏狱看病。医官胡里糊涂进了诏狱,病人没有见到,被许显纯喝斥出来。
4 l; w' Z& i. q, A
2 W5 d. K4 h* K$ z- U 周朝瑞此时还蒙在鼓里。他是个重厚耿直之人,刚入狱时,常说:“死亦何难?只需尺布便了(意谓上吊自尽)。”但他在完赃后,却有心生侥幸之念,并不安排后事。顾大章和狱卒孟某心里着急,就商议如何想个办法点醒他。
) j. y' R+ d/ G) ~
) k5 S/ [* i$ X1 x( H5 d 八月二十日,顾大章凝视了太阳许久,对孟某说:“听说鬼不能见太阳,趁还未死,多看一看。”
/ b0 e( e7 G; [4 N. \ Q# o& a" G7 T & t5 m, x1 n1 f2 A$ L; R" [6 M
周朝瑞闻听,心中奇怪,也凑过来看。孟某就假做严肃地对顾大章说:“先生到此地步,不思大事,却终日浪谈,何意?”9 Y& R ~) W+ P R4 o
* `1 M! p( O5 h9 @ 顾大章便转头看着周朝瑞说:“所谓大事,就是身后之事,我自七月后就知断无生理,因此诀别家人,遗书已写了甚久,只是无法送出,今仍留在床下,怎能说我终日闲聊、不思大事呢?”' U1 }; ?+ d! t6 F
0 M e8 H, ]2 r 周朝瑞这才猛醒:“既如此,我也写几行吧!”
+ |/ j# [$ i# P
! V4 B- h3 H/ j7 z1 o1 e6 E 他把遗书写好,与顾大章的放在一处藏好。( |' ~; E1 j/ E$ X* |
3 M4 v& N ^# k! q/ g 可怜周朝瑞,遗书写完还不到10天,大限就到了。八月二十八日中午,周、顾二人正在和狱卒孟某一起吃饭,狱卒郭二跑来叫道:“堂上请二位爷说话。”说着,便给二人戴上刑具,向外走去。$ _5 R/ t; b6 W/ E: f4 n
( b7 f) q4 _7 ]
走到监狱门口,另一狱卒刘某从后面拉住顾大章,小声道:“爷回来,今日没你事,是里头要周爷的命!”4 \3 I* n; _0 Q/ V3 L
( K( q) L: B4 l( J( u4 P+ l 周朝瑞被押至大监后,没多久,便有死讯传出。/ U" K9 D6 }6 R0 Y
% G7 {% H, _8 s# d1 A
据说,周朝瑞的“速死”,跟他的耿直也有关系。他完赃之后,许显纯从中贪污了五十两,称赃银尚未交齐。周朝瑞不服,拿出帐目来,要和许显纯对质。许显纯哪里还能等到对质,先就下了手。所以有狱卒事后说:“公死之速,在此一算也。”(见《碧血录》)
5 y$ P0 r/ w1 X9 p + K$ O. u7 Z! K; S% n2 M
周朝瑞死后,狱中的监管更严,遗书无法送出。顾大章将情况偷偷告诉给燕客,由燕客贿赂了狱卒,才在周朝瑞的尸体发送出来时,取出了遗书。燕客将遗书保存好,后来南归,托人交给了周家。
2 M9 {5 i7 m. [' r5 ~ 2 m+ }. @9 N/ \5 h# j+ _$ _
到此,六君子中的五人已先后冤死,只余下顾大章一人。2 J5 L8 v9 N% o. G' u
( V3 F6 j/ @" ?1 G9 w. A: r: f$ [7 h 顾大章自入狱起,就对结局不抱幻想,他在自己的狱室墙上写了一副对联,曰:“故作风波翻世道,常留日月照人心。”并嘱咐家人,以此联作为自家祠堂的楹联。0 R3 v# t; j2 t( r- w. {. y4 \
6 e L- X* g2 i$ k4 C
追比以来,阉党认为顾大章最有钱,对他栽赃最多。为了追出四万两银来,也就让他活得最长。在受刑过程中,他曾三次被拷打昏死,家人见此惨状,都悲伤不已。
9 D" [3 g9 Z* A3 e% r
" h- k" y2 f/ g# [ 顾大章平素信佛,对生死问题看得很开,他对家人笑道:“汝辈慎勿作儿女态!”(《碧血录》)
5 s, K z% `$ b8 ?* i( s; C + A4 h/ O6 _" C8 i Z+ S
诸人既死,全部压力就落到他一人肩上,圣旨上还特地申明,要从严对顾大章追赃。此时,义士燕客则在狱内外积极活动,设法能在最后关头让顾大章逃脱厄运。 _6 s* ^, k% n. T
; {# S4 `6 W; N0 o" S# U) v3 S# [. T; M 九月初二,狱卒刘某对燕客说:“堂上已在商定顾爷的死期,甚迫,奈何?”
: H6 J5 I' k. \" d, f8 N* c$ ` : W# {5 n! t' {$ c$ ]: ~5 _; I
燕客说:“与你钱,能缓五日否?”4 V8 S1 l. N: j' M. Z
! @& G4 L3 c* i; O7 Z4 K
刘某说:“能!”
4 {7 j; k, M7 U8 ?. Z a $ i; e2 U, B. |! s* R! S. b
此时延展死期又有何意义?原来,五位君子在数日内先后死于诏狱,这事情在外界引起的舆论甚大。阉党崔呈秀、徐大化为此感到忧虑,他们商议了一下,便向魏忠贤提出建议说:“若六人皆死于诏狱,无以服人心。”不如将顾大章交刑部定罪,以示此次铲除六君子的行动光明正大。
8 w. S+ s D( U( |. { 6 a8 z) m4 P' [* `
魏忠贤接受了这一建议,就去忽悠天启,马上下了一道诏书,命将顾大章发到刑部定罪,明昭天下,以定是非。) Y3 U8 Z1 o5 c% f( C
, ~2 ~1 q! o: B9 x6 Z& H6 P" q/ c 古代奸人做恶,也忘不了要披一张光明正大的遮羞布。这就是政治权术中“台面上的话语”。
) m2 x5 i% e" j5 x9 j
7 V- W+ p# z5 W 初六日,圣旨下到镇抚司,燕客知道后,深怕许显纯下黑手,当夜紧张得一夜未合眼,所幸一夜无事。
2 J/ ^* N" Y: i) l# B7 u ) m, F( K, l1 U
第二天一早,狱卒刘某跑来说:“五日之期已到,今晚必不能保全,奈何?”
+ l, p- r5 T [' k " X% t5 q: W- c2 o) a4 x
燕客成竹在胸,说道:“合当有变!”$ @( G' P' Q2 ^/ r4 [1 J% y
( y: P$ b5 q9 T; u
刘某不信,摇头窃笑而去。
/ m; q$ f. s/ S$ M+ R 8 {. P) l0 X( Z' G& v' Z+ a4 `
果然只过了片刻,许显纯就将顾大章提至堂上,宣读了将他移交到刑部的命令。读完,许显纯拍案大喝:“你十日后,复当至此追赃!”
0 q9 O! x: ~- R0 Z
$ R- z5 L# B" u 何来此言?原来,这是许显纯怕顾大章到刑部后,把诏狱的黑幕讲出去,所以才以此进行威吓。
! I' j# @( x4 D; ^7 b: p4 J / ?3 O2 q: W# f" D/ j0 a8 b
在去刑部的路上,顾大章如释重负,对燕客道:“这一向在诏狱中,如有人扼吾之喉,不让吐一语。一腔怒气,无从得伸。今来刑部,虽无多日,但许显纯之凶恶及凶手姓名就可播之天下、传之同道者了。异日世道复清,此辈断无遗种,吾瞑目矣!”% m7 k/ l5 N; }
! _, ~! |2 r* h' ?$ g) k r
顾大章身处绝境,头脑仍十分清醒,他料定在魔掌之下必无生路,但也预见到奸人必不长久。今日奸人的所有恶行,必是彼辈将来之绞索——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而已!( j3 F: `7 r' M& l: g/ x, F
3 i& ^5 x" ?8 ?9 m* \# R- A
杨涟等人在狱中受刑和惨死之状,果然在刑部审讯时由顾大章一一说出,很快就公之于世。$ ]9 b% i) e( b5 [3 F' e! z
) z5 e# A2 [$ L# _6 v+ A# d 但此时的刑部审官,全都屈服于阉党的淫威,已根本不能主持正义。九月十三日会审,会审官有十人,在堂上喝令顾大章承认六人受贿之事。顾大章愤而驳难,冷笑道:“吾岂能代死者诬服乎!”
7 t; k* J+ T! y3 { " Q( g. ~% `8 z( B* I, D
最终,刑部尚书李养正等商议,依据镇抚司转来的“供词”,以移宫和封疆两案判六人斩刑,算是给这次迫害披上了“合法”的外衣。, z& Y* U( J6 {1 s) S( n
3 ]7 h- V! B1 G8 L \. _0 D* C 十审官良心已被狗吃掉,不仅揣度着魏阉的意思判决此案,还嫌顾大章申辩而下令打了十竹板。而后,将他们的名帖和判词恭恭敬敬交给内侍带走。魏忠贤接到文件后,大喜过望(好干部真是多啊),立刻矫诏公布天下。又指示道:十七日将顾大章押回诏狱,继续追比。1 U) a3 N2 }' f1 T l: N
2 w0 E7 c9 Q. i6 ?2 q
顾大章得知消息,觉得心事已了,全无贪生之念,说道:“有刑部十天,则诏狱百日不为虚度。何也?可与家人相见诀别。再者,原为流言者,已由我亲身证实。如此,比起已死诸君,我已属幸运,更有何求?”% J* V3 |( Z+ P. f: u& V3 b) B, v6 u
5 j+ {$ b8 s7 B. l) L9 d
燕客知道先生已抱决死之念,甚感悲戚,连忙劝先生再等两日,也许就会有转机。. {$ \( ? b; J/ I/ r- K: A6 w) r0 V
8 \2 G0 I# V1 }9 C 顾大章淡然一笑:“吾自八月初,已将家事处置写于一二纸上,封之又开,凡五六次,思无剩语……今日已将这副皮囊置之度外矣!”* H* ^1 u$ u& w8 p5 x F9 y% Y
8 X- y7 y& {4 n8 C 说罢,仰天叹道:“吾安可再入此狱!”
, k, L7 t1 D: S. e- g+ p . u$ k( k' a7 n$ x, d8 x# w
他主意已定,视死如归,以右手仅剩的食指和大拇指,握笔疾书绝笔一幅,曰:“我以不祥死,犹胜于老死窗下而默默无闻者!”* D2 d; D0 o) \5 D0 d7 J
3 @6 G( Z7 a2 f/ Q 十四日一整天,在刑部监狱他米水不进。其弟顾大韶前来探监,兄弟二人在一起饮酒诀别。在此之前,他曾让人在自己的酒中下毒,但因药力不足而未能死去。当夜,趁人不备,毅然自缢而死,
0 g; Z: \! h3 _5 N0 B& i% i
' }- [7 S% `9 M' z- k5 L 九月十九日,顾大章尸体从刑部监狱中送出,衣帽整齐,神态安详,面容有如熟睡。 u( ]( R9 V5 k4 E0 v3 A
: q4 g) m) ^: S6 v! ]7 ? o$ Z1 `
烈士高行,苍天亦泣!
8 r* e2 k( f$ l2 y3 n/ g g. y; Z" E( I
国家无正气,才会有这令神人共愤的惨剧。+ @ H- _1 P8 I3 Y% p2 e! B
5 V. w) t( x& \5 O7 k, i
天下为一家一姓所有,才会有这忠奸不辨、是非颠倒的恶果。
m9 i& ^. F6 Y" @' H% P
8 ?! T2 F4 B- E- t( D2 | 叹只叹:神州有多少忠良,能禁得起如此摧折?
) o* o4 W, X3 j. d
9 v/ q# B, \7 V' R, P# W5 K 百代之下,我们这些平庸的人,能为烈士掬一捧同情之泪,也就算天良尚在、并非鼠类了!
' l8 ]: H( k8 @& L+ S
* q% {. u: A* w9 I. N 阉党泯灭天良,已毫无人性。“六君子案”本是政治案件,追赃不过是个借口,但杀害了六君子之后,阉党仍不放过六人的家属,逼迫家属继续完赃。
/ o, W9 K4 v) ]6 X
& p" h/ y, X: Y! t n v* J0 v% e 杨涟为官清廉,全部家产还不及千金。杨涟入狱后,家人将家产尽数变卖,也凑不出二万两之数。老母妻儿无处安身,只得栖居在城门上的一间破屋里,两个儿子以乞食来供养老人。应山知县夏之令心中不忍,公开为杨家立簿募捐,乡人争相资助,连卖菜农民也施以援手。
# i# |2 u. }( b. w5 @ & J( ?5 h- \: q! w k
左光斗死后,左氏亲属多被逮追赃,长兄左光霁受牵连而死,其母因丧子之痛日夜痛哭,不久亦死,但追赃仍不停止。桐城知县陈赞化尽力维护左氏宗族,终因势单力薄,无法避免左家众亲族倾家荡产。
' P6 T. a- N2 I. ]7 \) s 0 t; B: P- i3 ]
魏大中死后,长子魏学洢护送灵柩返乡。阉党在原有的“赃银”三千两之上,又多加了三百两,指示地方官追逼魏学洢交出。魏学洢来往乡间,四处借贷乞求,也无法还清,加之晨夕号泣亡父,竟一病不起。
4 @: K! h' @+ P4 x" b: J
' \& ^( M, e! I' M9 @) P 弥留之际,家人送汤给他喝。他怀念父亲,以手拒之,说:“诏狱中可有人半夜送汤乎!”终痛哭气绝而死。
! L6 ?6 G% T, m& W
- C( i5 h: d5 ]) _, w/ N 大明朝最黑暗的一幕,就此终结。; l+ m. B; T! a) c* z
1 }% e% N* ]. Y- y% t# L 暗夜中,虽只有星辰寥寥,但其光焰却永悬于人心之中!0 K2 S; A$ W, {: @, t% ~9 E
- t b, q c) v; [+ P% m 朝堂上,阉竖们虽弹冠相庆,却终归阻不住江潮浩荡、山崩地裂。所有的暴政,都不会有十年之期;所有的恶政,都不会有百年之运。在火山口上舞蹈的日子,长不了。
- O5 i9 Z& C! x* F / F$ Z; S( l4 J" s2 X. |5 ]2 M# P
——世代皆如此,绝无侥幸!
7 @ r9 ^/ V5 o' @( u6 f) l3 H3 ^& Q: g( ?
六君子亡故之时,正值英年,都不过50岁左右。“诸贤之死,天下为之流涕”。1 y/ H0 }/ P, f7 |- `$ v- B
& U; H: ^& U9 Z5 h% }. v: O- u
但同在一片天下,对正邪的判定,却有天渊之别。没心没肺的天启皇帝,把自己的肱股大臣视为仇寇,毁自己的江山有如狂欢。八月中,他在经筵听课时,对内阁诸臣说:“杨涟等罪恶多端,今虽在狱亡故,其未完赃私,令地方抚按立限追比。”
6 T' B: |- B/ B: L 4 `. n {5 {8 E
九月下旬,刑部议罪奏疏呈上后,天启好像恨犹未解,一口气批了200多个字,称六君子为“凶恶小人,目无法纪”。说罪人虽然已庾死狱中,还应戮尸都市,现姑且从轻,以示法外开恩。还特别指示要将六君子案“宣付史馆,颁行天下,以示朕仁孝开明之治,以服万世人心。”(《明熹宗实录》)
( [) j( k4 B' p5 D {* ?9 E4 r( B 1 I; G5 j% F7 [. m) v
真是昏君、昏话、昏乱思维。一日都不能服人心,居然还奢望服万世的人心!堂堂大明朝,经过嘉靖、万历、天启这三朝不遗余力地自毁自灭,若要不亡,已是没有天理了!
* u* C. L9 v( j9 o, a$ \0 d0 n * }5 h9 r# x, M% w
反观草民百姓,却不乏豪侠仗义之士,敢为六君子伸张。六君子死后,一直在暗中守护的“燕客”仍滞留京中,每每想起六君子的音容,都觉悲愤难抑,慷慨长啸。一日与人喝酒,又讲起六君子冤案,忍不住热泪涌流,不能自已。他的言行被阉党侦知,立即派人拘捕。
* _( T' r* p; I9 _& j1 ] # w* c1 f( ]% @/ y4 J A
燕客人闻讯,急忙装扮成商人,纵马向南,一日一夜狂奔300里,才逃脱了魔掌。
& O: j! P7 h$ } 0 B! K$ |" g+ G; T# I# v
六君子在狱中的种种情景,就是他冒死写下来,才传诸后世的。他的书,仅有薄薄的14页,书名曰《诏狱惨言》,又曰《天人合征纪实》,逐日有翔实记录。署名为“燕客具草撰”,据明史专家王春瑜先生说,该人的真实姓名叫顾大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