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7-7 19: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一章 反省
11,1,吾日三省吾身
1 T) ?) {, C) H8 I4 V) {# P9 e" |【原文】9 J6 g) f. \" [! ?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 B" J+ J3 l: N【译文】% }! C) j/ p/ \1 P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做事是否敬业?与人交往是否诚信?学过的东西是否经常复习?”
/ T2 e) a$ [/ ^, N" e【评析】; ]. o; t( @6 R1 s% t \
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只有具备了不断自我反省的能力,才能不断提高,逐渐走向完美。这里提到了反省的三个方面,我觉得基本上概括了一个男人的所有方面:其一,对待事业是否敬业;其二,与人交往是否诚信,虽然文字上是说“与朋友交往是否诚信”,但我们可以扩大到与人交往的范围,其三,是否能温故知新,这一点与前面的“学而时习之不以说乎”是相呼应的。1 ^8 m3 b& p4 G: m9 E; k
一个人如果能具备反省的能力,就自然会变得谦虚不傲慢,变得彬彬有礼不自以为是,在与人交往时也就能善于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自然也就能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盲从。因此,我以为,一个人是否具备反省能力,是衡量其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6 `6 T' l$ Q# E) E- x% Y$ T3 B, m一个人是否能具备反省能力,其中最重要的点,是一个人会不会自满。一个人一旦有了自满的感觉,往往就很难再有反省能力。古人为了防止人们产生自满的情绪,曾经设计制造过一种“自满器”来告诫人们。据说那是一种设计得非常精巧的金属容器,用链子挂在空中,里面可以装沙或水。如果装得太少或太满,容器位置就会歪向不同的方向,只有装一半的时候,才会位置端正。古人以此告诫我们:只要永远觉得自己是不慢的,才能德行端正。 7 V) M" _ c9 E8 _0 N9 y# T
# k# F7 d; Z5 g7 n
$ S" C& _( H+ a6 J5 H* g# w11,2,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L# O7 p6 X8 a, d
【原文】
& [( C/ K6 j& x, S! \$ o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1 `, }: m. d# d, w$ z) j3 {6 k【译文】3 O0 _; e, e$ N. y$ j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 R! H+ O; k8 Z0 t$ y5 m) X; ^
【评析】
+ S' I9 w1 g4 ~ 这句话实际上是表达了一种孔子的人才观。我觉得这个观点是可取的,尤其是对于青年人来说,几乎可以作为一条警句来提醒自己。
: r3 |+ [: M, r; p3 P0 ^( e$ F我们知道,在市场经济的时代,每个人的价值都是有市场价值的。必须注意的是,我们自己会对自己有一个市场价值评估,而社会或用人单位也会对我们有一个市场价值评估。一般情况下,我们自己对自己的评估与社会对我们的评估是相一致的,但也有许多时候,我们自己对自己的评估和社会对我们的评估是不一致的。在不一致的时候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我们自己把自己估高了,一种是自己把自己估低了。
4 Q4 i4 K5 \; g( u# R如果自己把自己估低一点,烦恼也会少一些,如果自己把自己估高了,苦恼就会没完没了。许多年轻人通常会把自己估高,比如有些人根本没有什么一技之长,却不愿意干简单普通的工作,又比如许多大学生刚刚毕业就以为自己是人才了,就希望社会能争相高薪聘请,有时甚至有单位来聘用还挑三捡四不愿意去,宁愿什么也不干,也不愿意像其他普通劳动者一样去工作。如果这些人领会孔子这句话的意思,不好高骛远,不管什么工作都能踏踏实实地去干,愿意从小事做起,向做大事努力,自然会有发挥特长的机会,也许还能减少许多无谓的精神烦恼。, y9 k- \0 p3 o; b
当然,在社会竞争机制还不健全的社会,有才华的人一时得不到发挥的机会,也是普遍存在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果能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不怨天尤人,不失去希望,坚信“是金子一定会发光”,一边等待机会,一边继续培养自己新的特长,一旦机会出现,就能脱颖而出。
) O( R, B# `8 i; n6 x) E4 [; f# Z0 S! K0 M: X6 ]8 C5 I0 t' l
11,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P1 y( a0 R. g% |
【原文】
, x2 D( O+ Y. I4 b" |: C7 W) ]6 B D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r! Q. L" o |: e2 U* o1 f$ |& O
【译文】: k5 o7 b$ J. t+ P ^
孔子说:“由,你知道什么叫知吗?能够做到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才是知啊。”, c1 i4 f/ g5 c8 ~' W" a
【评析】
. ~# ~9 h! b* ^' Q+ o# E) E" y这句话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流传了两千多年,可见这句话是多么被中国人所认可。只是我们今天一般在运用这句话的时候,都是提醒别人不要不懂装懂。如果我们能了解与孔子同时代的苏格拉底曾经说过的一句类似的话,也许能理解到这句话中另外一层更深的意思。苏格拉底说“我的权威仅在于我知道我的无知。”他认为,所谓智慧,仅仅是认识到:我们知道的何其少!那些没有认识到的人,简直一无所知。
# ]- b' l) [. A# s7 b1 M" i爱因斯坦也说过一句类似的话:如果用一个圆圈来表示我们所知道的和我们所不知道的关系,那么在圆圈里面的是我们所知道的,在圆圈外面的是我们所不知道的,我们知道得越多,我们所不知道的也就越多。
C- S" t) q5 w7 \如果我们懂得了这些道理,就会觉得生活中那些自以为很有学问的人是多么地浅薄无知,自然也就不会因为自己在某一方面比别人多学了一点而狂妄无比。因此我始终告诫自己:要以开放的心态与别人交流,不要怕发表不同意见,不要怕争论,但更重要的是不要以真理在握的心态与人交流,要善于从不同的声音中得到启发。要时刻牢记:也许我是错的,你是对的,通过交流和争论,我们会更接近真理。+ X; I6 ?& J- O: a
; q: |- v/ X5 u- u5 c* h. s4 |
" j& w" \ l% W( q- o11,4,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H$ `4 ]& p/ m5 E( A5 x! E
【原文】
. g: Y, x. h! J- w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 F7 v, M1 ]( ]【译文】
5 S/ p/ j; V7 q* Y8 u7 v) @孔子说:“不怕没有官位,只怕没有可以胜任官位的德和才。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能有吸引别人知道的德和才。”
/ S0 z- X( n' v) ^; @【评析】
3 ^) n) [, x9 [9 s1 Z8 |孔子的这一观点我是非常赞同的,首先要将立足点放在自己身上,而不要一味地怨天尤人。但是孔子的这一观点只有在具备了公平竞争机制的社会中才可能实现。如果一个社会的公平竞争机制不完善,那么,这一条就不能成立,甚至会出现相反的情况。
6 M5 f Y0 |) X" `( X2 b5 z因此为了让这一条可以成为现实,首先要建立和完善我们社会的公平竞争机制。在我们的社会还没有完善公平的竞争机制之前,在我们还没有能力来直接改善我们的社会公平竞争机制之前,我们也还是要坚信孔子的这一观点,否则,我们的社会还有什么希望?
: H. d# m* S' F0 c! m2 E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我国曾经出现过人才“孔雀东南飞”的情况,就是许多在国营企业无法发挥自己特长的专业人才,纷纷南下广东寻找发挥才华的机会。为什么他们不在自己的故乡发挥,而要背井离乡下广东呢?主要是因为当时国营企业还不具备公平公正的人才竞争机制,使得许多人有才能无处发挥。改革开放的广东之所以能吸引到全国各地的人次,最根本的一条,是这里具备了比较公平公正的人次竞争机制。不凭关系,不开后门,不论资排辈,只要你有真才实学,就能找到发挥的机会。笔者有一个朋友自学成才,精通两门外语,却由于没有正规大学的文凭,只能在国营企业管档案,整整十年青春岁月无法发挥专业特产,真正是欲哭无泪!后来南下广东,凭着真才实学,从做翻译起步,然后开始从事外资企业的管理工作,最后成为在华外资企业争相聘用的外向型职业经理人。这样的例子在广东几乎遍地都是。
' e7 D7 W9 b4 A' h8 M1 h' c: V" Y( b9 o( @
11,5,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7 c2 o0 s4 a+ w; X8 ~% l3 S6 `8 l【原文】
( G; {! J, h9 Z9 A& ~4 R$ d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4 ` k4 X* C$ D$ z6 B; d% w2 q【译文】
" g! _0 h& {% w# g0 R8 w2 T孔子说:“参啊,我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核心是忠恕二字。” ; U O2 w( f1 \' }8 \2 E
【评析】; x) [! k, I" S! e# l( M
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不是“忠恕”二字,可能思想界会有不同的解读,这里只能说曾子是这样理解孔子之道的。! {+ l. U5 c/ n& z% ~+ p; m$ x6 f
“忠恕”二子,以我个人的理解,都是强调个人的修养,“忠”是强调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恕”是强调对于别人的宽容。对于这两点,我想在今天依然有其积极的作用。: h' i# r) S; [, N$ }7 t/ b
过去我们一谈到“忠”往往狭隘地理解为忠于皇帝、或忠于国家、忠于党,其实这个忠有更加广泛的含意,几乎可以涵盖我们生活的一切方面。比如任何有职业的人都要有职业操守,也就是说要忠于自己的职业,要敬业爱业忠于职守。一个医生不具备忠于职守,就可能出人命。一个官员能忠于职守就不会违法乱纪贪污腐化。又比如,对于还没有工作的年轻人来说,也要忠于自己的生命、学业、前途、声誉,品德等,忠于自己的父母和家庭。再从精神层面来说,要忠于友情、爱情、信仰、追求、事业等,所有这些都可以简单地归结为一个人的基本责任和义务。
3 \1 ^( I% I% M" j对于“恕”,简单来说就是宽容,对自己所爱的所亲的所敬的人有所宽容,是很容易做到的,比较难做到的是对自己所不爱不亲不敬的人、甚至对自己讨厌痛恨的人也能宽容,才是真正的高层次的宽容。当然宽容也有原则,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宽容,许多时候无原则的宽容会姑息养奸。我觉得,要让宽容恰到好处,可以有两个参考基准,一是生活工作引起的非原则性问题,都可以原谅;二是既往不咎,只要过去的原则性的问题已经得到了法律等的处罚,对方又诚意悔过,也可以考虑给予宽恕。8 S2 @' H" ?. H
+ s5 f1 }" }9 B, o
11,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o" R. p4 i; ]【原文】
; m% P3 {6 s( l9 r/ U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j# f B* C) ~# L. \
【译文】$ p9 V4 S; P) D A& R6 c
孔子说:“见贤思齐,见到不贤的要自我反省。” " M& H0 @! t* N6 C' S
【评析】
: o8 q! |$ ~, U6 H( P# j1 V这一条是对人的自我修养的要求。任何人,不管出身多么高贵,受过的教育多么良好,也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因此都需要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另一方面,不管一个人出生多么低贱,受的教育多么不全面,只要他能不断地完善自己,也一定能成为一个得到社会尊重的人。“见贤思齐”是一个我们今天依然经常使用的一个词语,也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优良传统,是值得我们继续发扬光大的。
' q) x- o& _' G4 q人都会犯错误,所以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断犯同样的错误。一个聪明的人,不但要自己不犯同样的错误,更重要的是要善于从别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避免重犯别人已经犯过的错误。
/ C; k1 R9 k6 ?. L3 e# ^4 M+ R从当代国际流行的企业管理体系ISO的体系要求来看,防止犯同样的错误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怎样在企业内实施“预防和纠正措施”。企业要想达到防止同样错误再次发生的目的,必须要有一系列的组织和体系来保证,那么个人要想不犯同样的错误,同样要进行系列完整的自我学习和培养。一个企业是否有能力防止犯同样的错误,是衡量一个企业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一环。企业管理是这样,国家的管理和个人的自我修养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 x3 j8 R6 c7 M3 Q. z5 B$ J
, M; j$ p1 }! v( ]+ c8 w! q& ^11,7,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G0 T% j: H8 s& O& e4 ]
【原文】! V a; B' F0 T5 X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7 V/ N; x$ q1 | ~
【译文】
' g6 a; I# y6 j" E, Z孔子说:“古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是因为他们以说出来做不到为可耻啊。”
Q1 F# I* _7 M: k& c% [& R【评析】+ r2 g" ^6 x# n+ m+ H6 L: Z$ t+ U
“慎言”是孔子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一思想的流行严重地扼杀了中国人的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也使得中国人与西方人比较起来,显得过分内向、过分老成、过分保守、过分落后。“说话要留有余地”,“话到嘴边留三分”已经成了中国人行为准则的一部分。
$ J. ?2 o5 U+ O# Q: H“慎言”是与“诚信”、“谦虚”等紧密相连的,古人认为,一个人的承诺如果不能兑现,就是一种不“诚信”,就是一种不“谦虚”,所以为了稳妥,就只好干什么都“留有余地”。个人觉得,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古人认识事物的能力低下和不成熟造成的,他们没有能正确认识到制定目标和实现目标之间的关系并不只是由单方面的因素造成的,比如要影响一个产品质量的因素最起码有五个重要方面:机器、材料,方法、环境和人,古人不会如此细分,将所有成败都归结为人的努力。
) K! \# A, ^- N O2 i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人是非常看重结果的民族,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非常势利的民族。往往忽视过程,也往往用结果来衡量一个人的成败,“成王败寇”就是其中的典型。3 N8 F$ C1 h8 g( r! u6 e1 ^7 U L
我觉得,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来看待我们的言论和行动,在看重结果的同时,更要看重过程。那怕我们的结果是失败的,但是只要我们曾经积极努力过、奋斗过,我们的付出都应该被肯定。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说,现在我们也强调,“成功不必在我”,“过程比结果更加重要”,“重在参与”,“不以成败论英雄”等。/ [9 z7 I* ^* \8 Q
“慎言”在过去封建专制统治之下,也是一种不得已的自我保护方法和一种无奈,因为统治者不允许人民随便说话,万一说了不允许说的话,是要被杀头的。所以鼓吹“慎言”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是对言论自由的压制,也是对人性的压制。4 N/ T. C; `$ w9 y5 e6 Z7 X
" @5 m/ {# @+ l* Q- k, v
11,8,以约失之者鲜矣
6 p6 p8 l3 Z6 o! _" @$ S【原文】' N) W3 z# l6 j7 c6 [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A4 H! e- O& M$ C
【译文】$ l3 p' t+ @" U5 W' N
孔子说:“一个善于约束自己的人是很少犯错误的。” - |9 I/ s$ [4 Q0 s- Y. ?9 {7 }
【评析】& Z8 p6 } y: g+ |
这句话是绝对正确的大实话,看看那些大贪官、腐败分子,哪一个不是由于放松了对自己的约束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令人深思的是,那些被抓起来的腐败分子在反省自己怎样走上犯罪道路的时候,无一不说是“放松了对自己的约束”,可见没有一个腐败分子不知道应该约束自己的简单道理,可是他们为什么还明知故犯呢?. V4 G Q( j& G6 W9 b# G% n
这就有一个监督的问题。所谓约束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有行的约束,一种是无形的约束,或者说外在的他人约束和内在的自我约束。外在的约束就是指他人的监督,内在的约束就是指道德良心的约束。细分起来,内在的约束还可以分为腐败时内心的谴责和腐败被揭发的恐惧。4 C* H6 x$ ?( i, N0 D; L }
在有神论的时代,人们相信头“顶三尺有神灵”,人的一言一行都有“天”和“地”在监督着,即便只发生在两个人之间的行贿受贿,也会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在如今这个无神论的时代,腐败分子已经没有了这方面的担心,所以内在约束也少了一曾监督的力量。在讲究道德的年代,人们用道德来约束自己,在讲究法制的年代,人们用法律来约束自己。在不相信神灵,不相信道德,法律又不健全的时代,腐败是无法避免的。7 Y3 n2 T9 P0 I4 r, c' ]! B
. F9 W5 z1 O O- L$ c
11,9,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9 \& I4 Y8 G0 t6 I& O/ U- _
【原文】, d3 T5 \6 p7 a1 G
子曰:“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 S# M5 ?# Z E! I7 b8 G4 h2 b
【译文】+ Q- H, t) o" @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 {0 Y/ ]# J. H
【评析】0 \; d! S; K% `
孔子这话有积极的警示意思,虽然仍然是强调人要少说话,但是却主张一旦自己说出去的话一定要迅速地去兑现,也就是告诫我们不要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强调多说不如多做快做。
6 I, p s4 ^3 A1 R( c从孔子强调要“快速行动”来看,孔子强调 “慎言”的理由似乎主要是担心行动跟不上语言。只是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速度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尤其是随着人际交流频率的提高,“慎言”已经越来越不适应,而且“慎言”只会使交流不充分,彼此打肚皮官司,甚至可能引发误会。所以个人觉得还是要适当多说一点比较好。尤其是在一个开放的社会,能够自由地说自己想说的话,何尝不是一种快乐和幸福的表现。& J' o6 y; s+ \9 ]* z; T# X9 m, K; P3 A
必须说明的是,孔子这里强调的言行一致应该是只指道德层面,比如一个人强调礼节,就应该处处遵守礼节,讲仁爱,就要处处在行动上体现仁爱。但并不是说在所有的方面都要言行一致,因为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言”和“行”都是有必然联系的,“言”和“行”相脱离的现象也普遍存在,甚至许多人的“言”本身就是一种“行”,比如播音员、主持人、老师、推销员等。
- T" F% G+ _# O$ ^- O
6 Z \' \3 T, q- q2 Z/ i/ n11,10,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3 i4 [- p# b6 s/ D) E" q
【原文】
! _6 F& R2 j9 q4 p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 C0 t' \9 v, S4 E【译文】
5 f, e$ J4 n: U/ S; D子贡说:“我不想别人强迫我,我也不想强迫别人。”孔子说:“赐呀,这可不是你所能做到的。”
' Q& L2 b" {9 w F【评析】- ~, J+ c# O4 j6 F* R% r4 M# F9 `
子贡的这句话有点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由主义”的味道,即“我不想干涉别人的自由,别人也别想干涉我的自由。”但是孔子明确地告诉他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不可能单独生存,必须与他人共生,一旦与他人共生,就必然会与他人有各种联系,这其中就必然会彼此影响。孔子学说的要点之一,我觉得就是建立一种人与人交往时或人与人相互影响时的行为规范,通俗点说,就是关于怎样做人的学问。
; E9 W7 I4 x- v, ^$ b6 c不强迫别人是可以的,但是不被别人强迫是不可能的,也是违背孔子的礼制精神的,所以孔子说那是不可能的。从今天的角度来看,人的自由是应该得到尊重的,但是在缺乏一定的物质基础之前,人也是不可能不被强迫的。比如我们为了生存,就必须工作,为了工作就必须被强迫准时上班及遵守其他各项规定。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即使人有了足够的物质基础,其自由也不可能是无限的,因为所有的自由都是必须受限制的,否则就不可能最大限度地保障每个人的自由。西方有句关于自由的名言:“邻人的鼻子应该成为你挥动拳头自由的界限”。- e9 R0 `) {+ [. M+ G- V9 P
' H# c) ]$ i, h D11,11,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 v0 x C9 c5 J. |8 _【原文】
; k' O0 t, a4 y/ D: K5 f# d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a9 c8 z) U- T
【译文】 Z( p5 E" i) V2 l' `
子路在听到一条道理还没有能亲自实行之前,惟恐又听到新的道理。
$ X& Q9 C! x! t【评析】5 J; C6 f, r j5 V3 K( G r3 ` C
这句话是《论语》的编辑者为了赞扬子路而写的,但是在我看来,这句话有点虚伪,在今天也更加不切实际,应该废弃。. ^' Q7 s5 R- ]% Q
一个人能实行自己所认识的道理固然是一种美德,但是只因为自己不能去实行就拒绝接受新的道理,是非常无知的。因为一方面,并不是所有的道理都必须自己亲自去实行,另外一方面,对于没有能力去实行的道理也不应该拒绝去了解,因为许多道理彼此是相通的,对于那些不能亲自去实行的道理,知道了之后也可能会启发我们,从而有利于我们现在的行动。
' `. K% b! v+ C+ A, b7 C6 Y尤其是在今天这样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信息时代,拒绝接受我们暂时还无法实行的新技术、新观点、新思维等是极端有害的。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和思维去接受一切新的东西,而不管我们现在是否有能力去实行。
1 r( |$ ]+ r& k* Y. y' b! n3 s) e% z) Z- l% U4 Q0 d
11,12,三思而后行2 E, r+ K1 m3 Y$ D) s
【原文】) \" h( k6 F c) ~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p% ^: T$ c3 |8 q! k2 \* a, y: B8 h
【译文】
5 u; u% q/ h0 e" W季文子遇事都三思而后行。孔子听到了,说:“考虑两次也就行了。” 6 F/ n- d: p9 J
【评析】
! Z2 x+ R' F7 Q$ t6 q4 o“行成于思毁于随,业精于勤荒于嬉”是中国的传统思想,我觉得也很有道理。三思而行也是我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文字。孔子却认为季文子只要思考两次就可以了,可能是由于季文子这个人比较缺乏果断精神,做事过于谨慎、顾虑重重、婆婆妈妈,所以孔子才建议他不要三思,只要两思就行了,因为现实生活中如果顾虑太多,就可错失机会。
- e& u( T/ Y$ l; h: `相反,对于那些做事比较毛糙,下结论比较心急,思考不够周全的人,可能还是三思而行比较稳妥一些。尤其是那些现实生活中越是自命为聪明的人,越是大权在握的人,行动前越要三思才行,否则会后患无穷。0 l4 z8 S3 A7 O z4 t6 x
我们在强调三思的同时,亦不要丧失了锐气和朝气,三思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抑制我们的行动,而是为了让我们的行动更加严密、更加周详细、也更加有成功的把握。' A& H3 i6 H% W) r2 n
4 p4 p) B6 g3 ~2 b# \ ~
11,13,见其过而自讼% B2 m+ t& G* C
【原文】
" |( ^5 G _& { m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自讼者也。”
7 v! ?1 M! }7 q6 u) n; r【译文】 I# O/ }. x; ]2 s
孔子说:“遗憾啊,我没有见过能见到自己的错误就能自我反省的人。”
% y4 u; V/ R2 C【评析】
- Z( `& P* O7 w1 h这里孔子提出了一个君子应该有自我反省的能力。我觉得这一点很值得发扬光大。只有能经常反省,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错误,才能不断提高和进步。一个君主应该如此,一个政府官员应该如此,一个家长或老师,一个普通的学生或孩子,都应该养成反省的良好习惯。
, Q" C: ~, s0 L4 H/ ?0 w3 l许多人到了年底都会写总结,也就是回顾一年的工作学习生活,看看今年取得了什么成绩,存在哪些问题,再想想明年怎样做得更好。这原本是一个很好的反思机会,尤其是回顾一下这一年中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不够好,哪些地方有错误。遗憾的是,许多时候,这份总结往往成了评价一个人一年成绩好坏的衡量标准,因此,为了得到别人的肯定,就只好多说成绩,少说或不说存在问题,报喜不报忧郁,结果不但不会认真反省今年的不足和错误,反而会千方百计为自己的错误和不足辩护。9 G% j5 G8 h6 i2 `3 ^; ~; m) s
这样的情况,不但存在于个人,也存在于企业,甚至出现在各级政府部门,这些人面对孔子两千多年前提出的“见其过而自讼”的要求,应该感到惭愧。
4 `9 @4 q! \% `4 ]) e( y6 j/ F6 g4 A- l- B9 c
11,14,谁能出不由户?: m' O# d& i7 ]& h! t6 {
【原文】0 y o( g) T+ N& X' _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7 A9 v* _: Z4 }) X# G3 l
【译文】 p7 K' R. i, l/ o4 }
孔子说:“谁能不经过屋门而走出去呢?为什么没有人走这条道路呢?”
: ^3 S! m' Z: k8 @5 I+ T k【评析】, S% P4 v, c8 B) m
孔子把自己的理论当成是房屋的门,认为是每个人都理所当然应该行走的途径,可是在当时却非常不被人们所接受,所以孔子感到很困惑。我想有此类困惑的人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可能不止孔子一个吧?
7 ?5 Q* G. v$ @- A" w {: }/ }# S其实哪位政治家不认为自己的主张是世界上唯一正确的东西呢?可惜他们不知道,就算你拥有世界上最正确的主张,也必须让其他人能够理解,才有可能被人们接受。比如说,现在普遍被人们倡导的民主自由等东西,主张者固然认为其是理所当然的东西,怎么无法得到普遍的赞同和接受呢?其实他们忽视了一个非常关键的东西,就是这些东西在目前还没有被中国的老百姓所普遍理解和接受,尽管他们口头上也会高喊民主自由,但是一旦他们手中有了一点小权,立刻就会将口中呼喊的民主自由扔到一边。你如果不相信,只要留心一下网上的发言就明白了:许多口中高喊民主的人,在发言时对于不同的意见,却丝毫民主的风度也没有。
/ a) P6 M! p& e. r7 w; R在孔子的时代,除了儒家思想之外还有其他的诸子百家,如果放眼世界,那么除了有中华文明之外,还有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如果谁都只强调自己的文明或理论是唯一的正道,那么世界将永无宁日。现代科技将人类的距离缩短,相过去那样“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因此在这样一个地球村的年代,我们更加应该以包容的心态看待一切不同的文明和理论,而不能再把某一种理论当成唯一的真理。
, z( Z. x5 z2 @. X+ E7 t0 I" D: w1 V3 i N5 D
11,15,子见南子- i O# z/ d# [6 i+ a
【原文】. ?6 h! }2 G+ K- i3 d/ \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 x# Y9 r) Q m4 n9 {: g# i【译文】6 r5 P0 {6 `/ d# F0 }- D/ n
孔子去见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发誓说:“如果我做了什么不正当的事,让上天谴责我吧!让上天谴责我吧!” $ h7 P8 j# G6 k8 |" a& ]
【评析】- r" B3 R* o3 L2 H f
这一段非常有趣,让我们看到了孔子普通人的一面。我觉得这是儒家思想比基督教可爱的地方之一。儒教不千方百计把孔子打扮成神,基督教则不但把普通人耶酥打扮成神,还要再虚构一个上帝之神来做耶酥的父亲。基督教的做法在人类的愚昧阶段是有一定的实际效果,但是也有一个很大的危险,就是其基础极其脆弱,因为它将一切关键的东西都建立在谎言的基础上,一旦谎言被识破,还有谁去信它呢?
! ~2 c. V0 G4 N, }/ H孔子去见南子有没有做什么不正当的事我们可以存而不论,只从我们看到的事实部分来说,我觉得子路对孔子的批评是正确的,因为既然孔子去见了南子,就有做了不正当事的可能。子路能当面指责老师可能的错误行为,是值得赞赏的。
( v* \3 ~# R3 F3 H+ |* m孔子是否做了不正当的事是一回事,别人是否相信孔子的清白是另一回事。尤其是作为一个教人做君子的老师如果不能证明自己没有做不正当的事,也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情。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避嫌的说法,即“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孔子在无奈之下只能用赌咒发誓来为自己表白,这也无形中成了中国人的一种不好的习惯方式。我觉得我们自己应该远离用赌咒发誓的方式来取信于人,也千万不要轻易相信那些赌咒发誓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