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孺童讲《论语》系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21 01:37:21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讲地非常不错,编辑也在行,简直是一种享受啊.
 楼主| 发表于 2007-7-29 10:07:5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而下(八)
  `2 I7 M3 W: a# M/ l. K# f; t, M( K7 v' Q, h
  原文: 5 d4 j8 W2 Z5 ^* ~3 W4 Y
# ^: S" F% j; y8 e% s( {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 L+ m* g; E  s9 D; h: w  g9 j

- L- O8 |- O% x7 r  解说:
4 C( |  l0 q1 b: h  y" q7 E6 ~- o' e& [* N, m3 j# _
  此句承接上句,但句义也不亦理解。这里的难点有二:其一,“小大”指的是什么?其二,在这句话中有省略的内容。
" m7 C, s. Q9 J/ ^2 N  I; q  T" _  ]) q9 }
  “由”,这里是“用”的意思。 9 j# \' k" D0 ?. m& _7 |
  “之”,是指的“礼”。也是对应上句中的“礼之用”。 ! N9 R* m/ @* B

4 q4 ~3 H! ^* Q5 I+ X  `. T  下面来讲“小大”。照一般理解,“小大”是指小事、大事。所以“小大由之”,意思就是不论小事、大事,都用“礼”作为衡量的标准。
3 `( T0 G1 B: ^2 m% }  但在上一节已经讲过,有子所讲的“礼之用,和为贵”的道理,是落脚在君王治世之道上的,所以不是针对一般老百姓所说的。既然如此,“小大”并不是泛泛指的“小事”、“大事”,而必定承接上句句义,其内容必定与政治相关。
: Z2 }- R+ W, y& U$ \7 V& @& c) i  那么,“小大”到底指的什么呢?“小”是指的小国,“大”是指的大国。也就是说,不论小国、大国,它们之间交往及各自国内的政务,都以“礼”作为基本的原则和标准。
8 O3 G6 u8 s4 f
. S9 Y' }$ ~6 ~$ P  “有所不行”,意思就是还有不能做到的事。
) u: H( k% E, {5 K7 W) W7 j1 E3 A' P: v8 E/ F2 ~$ l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按道理凡是都“以礼而行”了,为什么又说“有所不行”了呢?似乎句义不通,有所间断。 8 C" ~* V$ B! B) R! _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考察前后句义。前面有子讲“礼之用,和为贵”,意思是说不能光用礼,还要用乐加以调和。而后面有子又说“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意思是说,光用乐和,不用礼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当然,后句具体意思,我在下一节会具体解说。 ' j, v' W* b, d" p6 o
  尤其比较“小大由之,有所不行”与“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两句,就会发现这两句在句义上,是相对应的,而且在语句结构上,也是相类似的。区别就是,前者是两小句,后者是三小句。照此看来,前面这句似乎缺少了,类似于后者“不以礼节之”这种结构的话。也就是说,后面是说,“光用乐,不用礼,也不行”,势必前面句义就应该是“光用礼,不用乐,是不行的”。所以说“小大由之,有所不行”这句话,其中是省略了类似“不以乐和之”这样的内容。
" ^3 N2 m. p$ ]/ `: k$ O- d& v8 k0 |  到此,此句句义就基本明确而且顺畅了。 / ~5 k; b3 R- L; n. V+ E

$ B0 A; M8 d  g! r' `  大义:
3 S# j$ y7 ~% B" u
, C: q8 J2 Q: p  不论小的国家,还是大的国家,它们在相互交往或是处理各自政务的时候,如果光用‘礼’作为标准来进行节制约束,不用‘乐’来加以调和的话,其在政治交往和处理政务上,还是有达不到或是办不了的事的。
 楼主| 发表于 2007-8-2 07: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而下(九) - X3 Y5 L; u, L3 t5 e/ }
6 D' Y' ^5 r, o8 I2 |# ?
  原文: : D4 [0 V) m+ M3 o0 _% M

3 T2 c' X+ D4 p* s" c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0 @" P; R  J  O5 j9 W( h
9 h- \8 {8 Z& b/ s! h  解说:
: v: _& O5 P6 r3 S0 h% J1 e5 x& `% A: l
  解说了有子上面两句,这句话就比较好理解了。
' p( b8 n+ D, ~$ H: q  e0 c8 Q7 E) n: r, O+ x. v5 F' l
  “知和而和”,其中第一个“和”字,即指“乐”,为名词。第二个“和”字,即指“用和”,为动词。那么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既然知道礼必须以乐相和,那么就专用乐和。 * H/ M  K& l* R1 j
; D' C, q+ u! h2 G8 ^/ h$ N  Z
  “之”,是指的乐和。 , R) p) N7 C& }9 k
  “不以礼节之”,就是不以礼来加以节制和约束。 ; z) `, J3 w; E! }3 E
9 ?+ ]* Z1 T+ f# f% P
  “亦”,是承接上句。上句说“小大由之,有所不行”,这里还有“不可行”处,故言“亦”不可行。 / b/ _1 _1 I2 H  @

/ y7 c8 `, N% N9 w, x) b5 `$ l  这里需要再讲说的一点是,这句话在古书中有引作“孔子曰: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的。所以,后来有人就依此认为这句话不是有子说的,而是孔子说的。
: z; C& q0 E4 ~8 h1 j8 T3 T/ S  这就是错把古书中所引的“孔子”,当作人名来看,而产生的错误。其实,古书所引“孔子”,为书名,而非人名。古来引《论语》多有作《孔子》者,就好比《道德经》又作《老子》,《南华经》又作《庄子》,《冲虚经》又作《列子》一样,不能因此就妄断此句非有子所说,而是孔子的言论。 ' J  \7 ~* p. ?9 K- W2 _
  P& F) s& X! u0 r8 z; l3 h
  大义: ' n, F8 b- G" J
  C  p( Y  F5 Z
  君主知道了礼必须以乐相和的重要性,他在治理国家的时候,如果过于专用乐和,而忽视了以礼来节制于乐,那也是不可行的。”
# W, Z2 a8 z  }9 q
" Z8 r$ T0 A5 K8 a! Z8 }  小结: 2 f+ w% Q' m" t6 N( Y( m3 b
; p9 x! n0 |1 I# F% u
  在这里把有子整个这段话,贯穿一下。
( @3 j. ~" N9 U  w9 `
: _3 n# C: f) U. @  有子说:“‘礼’的作用,必须加以‘乐’的调和,才能显得更加难能可贵。以往圣明帝王们的治世之道,也都是以‘礼乐结合’为‘美’的。不论小的国家,还是大的国家,它们在相互交往或是处理各自政务的时候,如果光知道用‘礼’作为标准来进行节制约束,不用‘乐’来加以调和的话,其在政治交往和处理政务上,还是有达不到或是办不了的事的。既然‘乐和’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如果统治者过于注重‘乐和’,而忽视了用‘礼’对‘乐’加以节制,那在处理政务上还是不行的。”
 楼主| 发表于 2007-8-2 07: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而下(十) 2 K* {8 w! w5 x

# U- r$ G8 {  T' b% U( d# H8 C) f# ?  原文: 8 d& t# }; Z6 Z8 C3 `2 s" K; C/ d

8 q0 ^+ E" n5 o% Q. n  a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5 Z# L! a7 J8 S- F0 z4 ?" h1 Y
3 o6 @9 A. w; K- y  解说:
6 s+ w" T6 p# X+ m* a2 l
- U2 K9 _" Z4 ^7 {; s1 {7 h  有子的这段话,是由三小句话构成的,下面就以句为单位进行解说。
* i% \. B! z) a# d
; r# p  x# t( F- c! s  “信”,是有信用、不欺骗的意思。
$ B: |8 E4 N7 P/ }  “近”,是接近的意思。
1 X( d3 ]0 ~$ ^( G  “义”,是适宜的意思。
5 m8 O4 l, d9 \4 Q2 r  “言”,即指言论,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话、所作的承诺。
. W- W0 L. e2 X& X# ~1 Y  “复”,本义是反复,这里是指可反复的,也就是可以被验证的。
+ C( R, L0 i6 i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是讲信用的,而且他的信用是比较适宜于实际情况的,那么他的言行是可以被反复检验的。 . v8 L7 X0 G; x: t0 s1 p: z7 l
  在这里需要进一步解说的是,“近”不等于“就是”,也就是说“信近于义”并不是说“信”就等同于“义”。刚才讲了,“义”是适宜的意思,换句话说,“信”可适宜实际情况,也可以不适宜实际情况。
2 d4 x  S, e: I5 U$ p  为了便于理解,我给大家讲个故事,以作例证说明。从前有个叫尾生的男人,他和一位女子相恋,每天都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约会,不见不散。可是有一天,尾生提前来到约会地点,就在他等待女子到来的时候,突然河水暴涨。女子见到河水泛滥,阻断交通,于是没有前往赴约。可尾生为了遵守与女子每天见面的约定,始终守在约会地点没有离去,最终溺水而亡。 0 r7 ]3 H1 [% @& m0 D$ d1 @
  在上面的故事里,尾生可以说是一个讲信用的人,但他的信用是不适宜的,所以他的“信”是“不近于义”的。那什么叫“近于义”的“信”呢?所谓“近于义”的“信”,就是说这个“信”是比较切实的,不是脱离实际的盲目的“信”。这种“近于义”的“信”有个特点,就是它可以反复,可以被检验。如果一个承诺,它不可以被“复验”的话,那这个承诺还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 a8 S: e# [! L* S
6 W& r( `* E( U# V3 s# H
  “恭”,是恭敬、谦逊的意思。 & k9 ^4 k, a) M
  “远”,是远离的意思。
2 W, X+ O/ e, k  _1 B. O' \4 [4 d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能够在礼法的节制范围内,恭敬谦逊的待人处事,那他是能够远离耻辱的。换句话说,如果一味恭敬,而不注重礼法,则不能远离耻辱,也就是说还很有可能构成耻辱。
: ]1 s  j' Z/ Y+ W- k  可能有些人就会产生疑问,我待人处事恭敬谦逊,怎么还会自取其辱呢?所谓“恭近于礼”,是指的适时适地的恭敬。如果一个人不分时候、不分场合的一味恭敬,不仅不可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反而会让对方及周围的人产生反感,甚至觉得这个人在人格或品质上有问题。 & K4 Y  I6 h" C, W* c6 \# R
  举个例子来说,像古代礼法中,下级见上级、晚辈见长辈是讲究跪拜礼的。如果你在正常工作中,见到长官而进行礼仪上的跪拜,人家不会对你产生什么看法,反而觉得你这个人很懂的礼数。如果你不分场合的跪拜,比如上级在休息或者上厕所时,你也追上去跪拜,那外人就会觉得此人过于阿谀奉迎、人品低下。 , A7 W( N6 K) T

. K. Y* h" b/ @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这句话,是本段《论语》理解的难点所在。由于对“因”、“亲”、“宗”字义所指的不同解读,导致了对有子这句话的不同理解。 - o! t8 K, N. {+ r# G
  下面先将对“因”、“亲”、“宗”这三个字字义的不同解读分别列出,然后再分别贯穿文义。 3 p* {7 X0 B/ H. u
  “因”,其一:是因循、依照的意思;其二:通“姻”,即指女婿的父母。(而媳妇的父母称“婚”,所以后来连作“婚姻”。) & T) [- h9 K* B
  “亲”,其一:是亲近的意思,其意指前文“近于礼义”;其二:指亲人、可亲之人。
7 w, [. e6 G6 w; b  “宗”,其一:是尊崇、归从的意思;其二:指宗族。 ; d3 L7 S6 y( |$ v2 E1 ~% }
$ Q- v9 q' d) x3 `9 q( u
  那么,将上面三字的不同字义进行排列组合,并且照应有子的前两句话,“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这句话,就会产生如下几种理解。 % W2 d; P. U: A. ^0 d; v% J' X. ^& ?
  其一:如果一个人在遵循“信”、“恭”的作人准则的同时,不丧失“信”、“恭”所对应适宜的“义”、“礼”的节制标准的话,那么这个人的言行是可以为他人所推崇和效仿的。
% W& b3 g$ ^2 B& |- B/ x. G  其二:如果一个人在遵循“信近于义”、“恭近于礼”的同时,还能够不丧失对可亲之人的关爱的话,那么这个人的言行是可以为他人所推崇和效仿的。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一般人往往在注重自己言行道德规范的时候,容易导致人情的淡漠,从而忽视对周边及亲人的关心。所以,那种既具有很高个人道德修养,又能关爱他人的人,是值得人们特别尊敬和效仿的。
9 x8 t# u6 }! a% H# k9 t+ d5 ?  其三:一个人在婚姻之后,不仅能关爱自己的亲人,而且还能顾及非亲属关系的那些可亲之人,对待他们如同对待自己的本宗族的亲人那样。 % n% s% X. r0 R% W
  第一种解说,是把第三句句义作为是对前两句句义的进一步深化总结。第三种解说,则把第三句句义与前两句句义并列起来,即此三句话分别讲了信义、恭礼、姻亲三方面的内容。从指导现代人为人处事,及句义涵盖宽广程度而言,当以第二种解说为上。 ! q! v9 G  U+ P( G
2 v1 n, C1 H$ R1 B7 F5 q
  大义: 7 P# P1 T3 x% a) z

* m* N, k, Q  Q- U- x' z1 a  有子说:“如果一个人的守信是比较适宜实际情况的,那他的言行是可以被反复检验的。如果一个人的恭敬是比较符合礼法的,那他是可以远离耻辱的。如果一个人在做到前面“信义”、“恭礼”的同时,还能够不丧失对亲人及周边人的关爱,那此人是值得我们推崇和学习的。”
 楼主| 发表于 2007-8-2 19:0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而下(十一)
1 I* F( w4 e' ?5 O$ {8 P9 T. j& l$ ~- {6 R
  原文:
. G; H( P# e$ }- u& ~( j0 v- f" x5 B7 R5 Z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9 j' f6 L# C& @# s7 ]/ e" u
" b* R$ P2 C! x$ f
  解说:
4 ?8 Q$ T$ _# V6 \# g0 R
) y" [# i- W) S/ t- T3 L  在具体解说之前,先简单分析一下孔子这段话的结构。这段话是一整句,重点落脚于“可谓好学也已”,前面的话都是为了说明“好学”的。那么,一个人到底具备了什么条件,就可以称作“好学”了呢?大致有三个方面内容,下面分别解说。" l, H) ~/ F3 b8 R9 t3 T1 y! w
, c6 U  g5 K  O6 {- i& @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对于这句话,有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的理解。0 \$ P0 G+ `1 r  ~
  所谓狭义,就是从字面意思理解。“食”,指饮食。“饱”,指吃饱。“居”,指住所。“安”,指安定。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君子在饮食方面不追求饱满,在居住条件上不追求安定。如果仅仅照此理解,似乎与后面所讲的内容有些不般配,传达的信息过于简单,也太过肤浅了,显然这不是孔子所要表达的本义,对此则需要从广义的层面来进行解读。
) K! ?" L9 {: A. J" _, a1 G  “食”,其本义是指吃的东西,但在这里又有两层含义:其一,食物是要进入体内的,所以“食”意指“内在”;其二,吃饭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在此基础上,人们才有了对其它事物的需求,所以“食”又意指“欲求”。结合这两层含义,“食”就是指的人们的内在欲求。9 x1 m+ H. \3 P8 f( a% _% C
  “饱”,其本义虽然是指人类消除饥饿的痛苦感受,而获得的食欲满足,但在这里其主要强调的是“满足”、“充足”的意思,并不仅仅是指“吃饱”。0 ~6 v+ Q0 l) \! e2 P% ~, R
  “居”,简单可以理解为人们所住的房子,但在这里主要是指人们赖以生活的外部环境。这样就与前面相呼应,一个内在,一个外在。) ?: j4 V) i8 m0 U, g4 |/ x4 y
  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君子对自身内在的欲求不过分追求满足,对外在的生活环境不过分追求安逸。& K7 ~4 N. R& y! f9 M/ q9 P. n
  I( Y0 q! a( |) v
  这里需要再说明的一点是,“无求”并不是说“不求”,否则老忍饥挨饿、动荡不安,也非君子行径,所以说“无求”是指君子不去过分追求。可是为什么君子“无求”于“安”“饱”呢?这是由君子的基本志向所决定的。作为一个正人君子,其主要精力都放在治学、修身、从政上,所以“无暇”去追求自身的“食饱”、“居安”。而以“食饱”、“居安”为人生目标的人,只能是作普通的百姓,而根本不能称其为“君子”。8 R, r/ U: s! ^/ D3 W; V/ t

/ y- _8 q; [9 G  “敏”,有两重含义:一个是指敏捷、快速,一个是指奋勉、勤力。
' D6 ]1 g3 b& o1 P. q; ^1 V& u  “事”,指日常事务,这里侧重于“政事”。- \% a- I( f" O, r  N, ~
  “慎”,是谨慎的意思。# ^0 T, C1 s, c  e! A9 W
  “言”,指言论。
. z% ^0 N. p2 ^4 P& b  “敏于事而慎于言”,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在及时、勤勉处理政事的同时,要谨慎自己的言论。- u1 B  s" z/ |( g! z$ r
  之所以要“敏于事而慎于言”,这里还有一层意思,就是说:通过积极的参与处理政事,可以积累大量的经验,从而以实践弥补自己的不足;通过谨慎控制自己的言论,以免尽早或过分的表现出自己的成绩或优势。
$ l7 v  A* g- W' x5 K' A! x. {9 W! q& d/ ]9 i
  “就”,是趋向、归从的意思。
9 o/ T, M8 a5 o: H/ g; Y  “有道”,是指具有道德的人。9 G/ H! S! D) U  B( w) ~
  “正”,本义是指不偏、不斜的一种标准。在这里则强调以此标准来,评判是非对错,并加以纠正、改正。
1 c- a4 g" ^% E4 s  “就有道而正焉”,这句话是承接上面三小句而说。君子通过自我的约束与提高,已经作到了“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但对于自己从中所获得的经验和感悟,到底是不是正确,是不是有益于自己,不能自己给自己妄下结论。还是要依止有道之人,请他来判断自己的言行到底是否符合正道,并以此来纠正那些不符合正道的言行。- ^8 [; |6 ?$ j! D+ G$ m* O1 Y
/ R  s# s5 \4 d
  “好学”,这里不是“喜好学习”的意思。君子之道,并不仅仅停留在学习知识上,而是以圣贤的道德为标准,不懈追求,以至人格的不断提升,最终趋于完善。
- U* h, C6 g$ e  y  @& ~  “可谓好学也已”,这是整句话的结论,也就是说,君子如果能达到上述条件的话,就可以称作“好学”了。* ^! X0 O* C/ {4 n' J6 {
6 R5 o; N% {$ |1 d6 H( y: U
  最后,对本节开始所提到的“三个方面内容”,再作一明确重申。所谓“三”,即指欲、事、道。所谓“欲”,是针对物质生活需要而言的;所谓“事”,是针对处事而言的;所谓“道”,是针对问道而言的。因此上说,在孔子看来,君子如果能够作到食居无求、敏事慎言、问道正己的话,那么他就可以说是一个真正追求道德的人了。
/ G/ j' C, d1 N. X8 [( k" E9 E* h3 L2 r2 ?3 H: c
  大义:
; T2 T4 ^/ b8 T2 Q) q& X5 e8 ^8 l/ z  C2 Q0 F# n1 Y, a. L  _5 z: \
  孔子说:“君子对于像饮食这种内在欲望需求,不要追求过度的满足;对于像住房这种外在生活环境,不要追求过度的安逸;要及时勤勉地处理政事,并谨慎地注意收敛自己的言行;要通过向有道德的贤者请益,来判断及纠正自己的正误;如果这些都作到了,那么就可以在真正意义上称其为追求道德的君子了。”
 楼主| 发表于 2007-8-3 19: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而下(十二)
# K. R0 G) C" I; S% i
3 N& j# g2 L0 m$ l6 n8 b  原文:
* h: U) |- P4 \$ [' t0 M& V4 p$ ~: x# d$ v6 y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k$ R, S4 q6 j1 m- G( i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2 P! p, i. J: s& H  解说:
# @  ^: c: k. p$ @% t9 E3 Z! o( W! S2 B4 I& L& |( E% n' b
  “贫”,指贫穷。1 l# Y0 _) q; M0 e+ O* ~6 q
  “谄”,指的是那种以下对上的、卑躬屈膝的迎合、奉承。在《易经·系辞》中,就有“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的话。1 w$ e  z" N! W$ o. i. J& h8 ~3 x/ W
2 ~0 n7 j: ~( d. \( W  n
  “富”,指富裕。
8 B6 ?9 i/ Q9 l. _  B+ I. `3 Y  “骄”,本义是指马高大雄健的样子。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就将“骄”解释为“马高六尺为骄”。后引申为高傲、傲慢,本句就是此义。0 E; _) i3 s% C+ ?: \! Z$ t
( u/ s1 e: n, _' \9 w* t
  “何如”,疑问词。即表示子贡向孔子发问。# o6 w5 A0 ?$ H! A. V- B

, A1 {  Y0 s9 `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这句的意思就是:子贡向孔子请问:“人在经济贫乏的时候,虽然穷困,但作人不谄媚;人在经济充足的时候,虽然富裕,但作人不骄傲,您觉得这样的作人原则可以吗?”
3 W: k8 |. p* s$ t) i" ~. z/ L5 w( c' u' h$ ?( a
  这里有个问题需要说明一下。子贡虽然向孔子请教的也是作人的道理,但为何他不从仁义、礼乐等方面发问,而独以经济上的贫富差距为切入点呢?在前面“学而下(四)”中已经讲过,子贡善作生意,为儒商之祖。所以,作为一个成天和金钱打交道的子贡来说,他向孔子请教作人的道理,从经济角度发问,也就合情合理了。
; f: T% e7 ~/ H! |8 l" W  再有,子贡所问之语,并非是为他人而问,而是从自身的实际体会出发的。子贡从商之后,本身经历了从贫到富的过程。子贡在此期间,就是以“无谄”、“无骄”为作人的原则,故才以此来向孔子求证。8 i7 ?7 b0 D, B7 _. ~
, A) p6 B5 r- [4 a6 l2 \9 p
  “可也”,表肯定。也就是对前面子贡所说“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的作人标准,表示认同。但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孔子虽然赞同了子贡的观点,但“可”并不表示足够、等同的意思,而是暗含还有未尽之处。也就是说,孔子认为“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确实为作人的标准之一,但不是全部,还有很多的标准、原则需要人们去遵守、执行。
# W/ o* {9 }  H% A4 B$ P2 \
) _# G% D, m3 \1 I, }  “未若”,是不如的意思。孔子在通过说“可也”肯定子贡说法的同时,又以“未若”婉转地指出了子贡所不足或是还没有认识到的地方。那子贡到底还欠缺些什么呢?孔子在下面就给出了答案。
9 @2 z3 i+ g. q& G7 P# f! t0 K: k3 M" t, i
  “乐”,是本句《论语》理解的难点所在。对“乐”可以有两个理解:其一,为礼乐的乐;其二,为喜好之乐。之所以会产生这两种义项的理解,主要是由此句《论语》不同版本的差异所决定的。2 ?0 ]- c/ G3 O! p$ O3 h! {+ V
  除了“贫而乐”这一版本外,另一种版本在“乐”字下多一“道”字,此句则变为“贫而乐道”。这两种版本都很古老,从时间性上,很难判断孰先孰后,而且从意思上也都还讲得通。$ z' M2 l0 j, X& I+ U% Z. r
  若以“贫而乐”讲,则此句意思为:虽然贫穷,但好于“乐”。这就与下句“富而好礼”相对应,一个好乐,一个好礼。
" n# z3 }/ w, t  若以“贫而乐道”讲,则此句意思为:虽然贫穷,但乐于求道。这也能在句式上,与下句相对应,一个乐道,一个好礼。
$ p4 _8 D; n) T( O# W* b7 h3 v' O* P* X( Y% f: t7 O1 q5 \" Y* j7 Q+ n
  如果单从孔子的答语中,很难判断这两种版本孰是孰非。但如果比照子贡的问句,似乎可以从句法结构上,姑且得出一个结论。
/ {$ I- @4 Z0 v" k2 X  子贡问语为“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似乎孔子答语为“贫而XX,富而好礼”,才算有所照应,而且读起来比较语气比较通顺。
6 ~/ D" d2 P$ S! V0 f+ w& G  如果判“乐”为礼乐之乐,那么照“富而好礼”句式,似乎在“贫而”与“乐”之间缺一“好”字,也就是说此句应为“贫而好乐”。但由于这只是推测,没有版本及辅助材料证明,所以不能作为最终结论。
, o& m$ Z" ^3 B( Q% U4 A4 M  如果判“乐”为喜好之乐,“乐道”、“好礼”意思能够对应,且有现成的“贫而乐道”的版本证明,此倒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选择。& b! N3 P: u( A1 @) _0 K0 e9 o

5 ^0 I) L6 l: `7 t% l- J1 `  大义:; \% l' p) `! v1 f- T6 t

; p# W* _) f( }, y6 L" Q, w  子贡问道:“在贫穷的时候不卑屈谄媚,在富裕的时候不骄横傲慢,像这样作人是不是就可以了呢?”
( x! Y# F! P, U) z& E+ U  孔子答道:“这样作人也就可以了。但不如在贫穷的时候以乐来调和身心,在富裕的时候以礼来约束言行。”

1 u5 [, m' k+ z* r/ K. \% r% h# ^
! B) [( W$ P; A2 X  M) U  小结:
0 S" Q( ?2 W! c4 o5 D6 V9 l- X/ @! N0 Q: c
  通观子贡与孔子的问答,这两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而使“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不如“贫而乐,富而好礼”呢?2 E2 x# z/ X* j% `
  子贡所问之所以境界低,在于其还停留在“无”上,也就是说将不好的思想、言行等去除掉;而孔子所答之所以境界高,在于其已经上升到“好”了,也就是说通过对更高道德标准的不断追求,那些不好的习气也随之自然而然的消除了。
, e7 c! E$ B! B) a- B0 d# e# G8 Z  换言之,以“无谄”、“无骄”来约束言行,是一种消极的去除;而以“礼乐”来约束言行,则是一种积极的转化。
 楼主| 发表于 2007-8-3 19: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而下(十三)
3 W( h, Q# j& _. \6 J; }
) c' ]& _! D5 d. U; K' L  原文:1 O2 @5 _, G! L
) U8 K9 a! i9 Y6 L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 s# B3 M8 C* j" N* H- W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 d6 ?, ]2 H5 [
  解说:
* `- W) ^' u2 T: j* j& v9 Q) B. s7 R- @+ v1 q0 z
  子贡所引诗句,出自《诗经·卫风·淇奥》,原诗全文作:“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 h, k/ J# \1 L. s- w, N! V* d" g, Q4 R/ I3 f
  子贡引用《诗经》中的这句诗,到底是要说明什么问题呢?肯定他不是想讨论或请教关于制作不同材质工艺品的问题。
, C8 b; N" Z/ ^! {0 e  这段子贡与孔子的问答,在内容上是承接上面他们之间问答所讨论的内容。前面已经讲过,子贡问孔子,如果能作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这样作人怎么样?孔子回答道,已经算可以了,但还是不如能够作到“贫而乐,富而好礼”的人。
; Y- E9 a1 l- e4 m. r/ c/ v  孔子虽然指出能够作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的人,不如能够作到“贫而乐,富而好礼”的人,但没有说明为什么前者不如后者。换句话说,孔子没有指出到底具备了什么样素质的人,才能够作到“贫而乐,富而好礼”。% G* d7 O$ m5 a% |
  孔子的回答是不够明确的,但他所传达的意思,子贡已经心领神会。子贡虽然已经领会孔子所说,但又不敢妄自确认,想进一步向孔子请教。孔子刚才以含蓄而答,子贡在此也不好直言发问,故采取了引《诗》求证的提问方式。# w1 [9 ^+ m( M
  那么回到前面的问题,子贡之所以单单引用《诗经》中的这句诗,肯定是有他用意的,而且在内容上,肯定是和先前他与孔子的问答内容相关的。" r  t$ H1 G5 @/ {2 a5 c

) E4 R5 t* \, F0 Z! ~$ D  “如”,是好像的意思。, o' z$ J9 D5 G  a, [. N
  “切”,是针对加工骨制品而言。
% b" V. W, M1 h# s  “磋”,是针对加工象牙制品而言。9 _( n9 D0 ~8 f
  “琢”,是针对加工玉制品而言。
( \! r3 j# r# l' u5 M# D* A- \- J  “磨”,是针对加工石制品而言。
$ k+ ^$ P( z# [8 i7 c) f" w8 V  “切、磋、琢、磨”,指的是四种不同的加工手段和方法。, n( d* P; I+ ?- F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说如同用切、磋的方法来加工骨和象牙,用琢、磨的方法来加工玉、石。那这句诗与前面的子贡与孔子的问答内容到底有什么直接联系呢?回答这一问题之前,还需要具体分析一下这几种加工方法的特点。1 }# B  N8 T" V3 ?/ d
  为什么要把“切、磋”、“琢、磨”,在文句上分成两组?是因为它们在工艺上,两两比较类似。在加工骨制品和象牙制品时,都要注重材质的纹路,然后才能用“切、磋”的工艺进行加工。而在加工玉、石制品时,其重点首先在于,如何运用“琢、磨”的工艺,去除材料中的杂质,进而再制作成各种工艺品。
% H6 p$ e& v7 S/ f1 Z  这种切磋式的注重分析事物的文理逻辑,类似于治学之道;这种琢磨式的注重去除自身的缺点瑕疵,类似于修身之道。所以子贡引“如切如磋”以喻治学,引“如琢如磨”以喻修身。这里并非牵强附会,可举一例,以作辅证。《荀子·大略篇》云:“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诗》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谓学问也。”2 Z5 ~6 ?) l% O5 @
  那么“《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一般人只要自我注意约束一下就能作到;而“贫而乐,富而好礼”非得在“治学”与“修身”这两方面,都具备了很高修养之后,才能作到。您是这个意思吗?我理解的对吗?. ^5 @8 X0 d  _) {+ Z$ u
5 Y1 h) o2 d  [5 p% a% A
  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对于子贡引用《诗经》所表达的意思,有两种解读:一种认为是从子贡口中,重申了孔子的意思;另一种认为,是子贡在孔子答语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完善了孔子的意思。, ~" f) [5 `- S: |4 a7 g
2 e2 z/ I5 z: Z" y2 I9 M
  “赐”,即指子贡。在“孺童讲《论语》(十三)”的“学而下(四)”已经讲过,子贡是字,其姓名为端木赐。8 z! C) g8 t) S# B. J+ M- t
  子贡能够如此准确的领会孔子的意思,并且还善于运用引证的方法,来补充、阐发、完善孔子的意思,孔子能不肯定他的言论吗?肯定是肯定,但孔子并没有以“是”、“对”等直白的语汇回答,他又用了一个婉转的说法。
+ ^( l7 T) s  I4 ]  “始可与言《诗》已矣”,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说,我开始可以和你讨论《诗经》中的内容与意义了。孔子为什么以《诗经》作为对子贡的肯定呢?原因有二:其一,子贡是引用《诗经》来发问,故而孔子以《诗经》作答,这是表象和形式上的理由;其二,古人以诗言志,子贡引用《诗经》表达了自己在作人上的高境界的观点与立场,孔子还以“与之言《诗》”作为对子贡高规格的肯定与奖掖。换句话说,孔子认为像子贡这样的学生,他的水平已经超越了学理、事相的范畴,应该进入社会、人生领域的探索与思考了。
7 A- G3 X0 |4 T% B
; B$ g9 V$ `! w  当然,这种肯定看上去似乎虚了一点,还是让人不知道子贡的优点到底是什么。为了消释这一疑问,孔子进而作了更为具体的说明。
9 j% r' @" x; m2 |# C5 m+ x1 v! ^# U7 T1 n# d
  “告”,是告知的意思。9 `' z% S9 x" t- D" i$ I% s
  “诸”,在这里是“之”的意思,是指代词。
% i& u4 W8 e9 M) K0 z# C, v  “往”,是指过去的意思。
$ H: Q6 [9 b& o  “知”,这里侧重于自发的、主动的知晓。
5 c6 m3 \+ ]0 l( O  “来”,未来的、未知的,相对于“往”而言。
# D- F5 W2 s  i8 ~6 Q# T. I/ ?6 [) `$ A
  结合上面子贡引用《诗经》表义的两个不同解读,对于“告诸往而知来者”这句话,可以有三个层面的理解。( P" \7 c7 z. R$ A/ }
  其一,是从孔子自身出发。这句话是孔子说的,自然其表述的内容,是从孔子自身出发的。“往”是指孔子已经讲过的“贫而乐,富而好礼”的道理,“来”是指孔子没有讲的道理,意指子贡“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回答。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子贡你值得我肯定和赞扬的地方,就是你既能掌握我已经讲授给你的道理,还能领会我没有明确说明的言外深义。% K6 ~! j. `3 R+ g* A
  其二,是从子贡出发。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子贡你值得我肯定和赞扬的地方,就是你既能准确领会我所讲的道理,还能在此基础上,加以进一步的发挥和完善。
( D; v6 o3 J  J0 Z) }  其三,是在前两种理解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意思。《易经·系辞》云:“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其孰能与于此哉!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也就是说,既能够预知未来,又能够通晓往事的人,想必是那些聪明、睿知、神武而杀戮的人吧。其中“神”指心神,能够“知来”,必定悟性高;“知”指知晓,能够“藏往”,必定记性好。那么对照“告诸往而知来者”,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子贡你值得我肯定和赞扬的地方,就是你不光记忆力好,而且还悟性很高。
! U, y) Z) W% p& N
! |% ~! |# V, S/ W+ M+ V! C( O# r  大义:
# J7 @  |( b# ]2 s  V% J& V& w+ N) s& M# f: @
  子贡进一步向孔子求证道:“您在前面讲的,之所以‘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是不是因为要达到后者这样作人的标准,必须具备前者所没有的那种,如同切磋牙骨、琢磨玉石的治学、修身的素养和品德。不知您是不是这个意思?我领会的是否正确呢?”; `3 v+ G7 I  ]' W( `& t8 `
  孔子回答道:“端木赐呀,以你现在的学识与修养,我可以开始和你讨论《诗经》中的内容和道理了,因为你是一个能够‘告往知来’、记忆力与悟性都很好的人。”
 楼主| 发表于 2007-8-11 05:57:5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而下(十四)
7 [0 ~7 u5 ^  t
* X, x" m4 V7 `" c  原文:   s9 w& i: Q1 A( A+ D1 s( T

4 N0 S$ ]* L. a) R$ z: R* s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W+ M" ?$ m" z1 a
$ R7 C6 ]- o1 o( b: D9 J( Y
  解说: 6 }. B" x. P* o  E( w
( Y1 }5 V5 i  d0 l9 O' s* }. d
  “患”,是忧虑、担心的意思。 # d$ e" w* r% H, L- x, P
  “知”,是知晓、了解的意思。 & p* G0 M+ Y* \
  “己知”,就是“知己”的意思。
/ E/ Z. i9 g0 _# }3 N: `- N; c; _; o! F0 S8 B! Y, U; w
  “不患人之不己知”,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就是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 1 a/ \# M% U1 ?6 D

, z: ]" e- v/ E* @  “患不知人也”,有的版本作“患己不知人也”,这样一来,意思就更加明确了。也就是说,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9 O% J* B3 l9 w0 U9 ^7 F
$ Q  g5 u$ n) \, E6 }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看似简单,但还需要从两个层面加以解说,这样才能有一个比较深入的理解。 * a* ]6 Z* J; `6 H9 L
* s5 ?1 l* d' G# Y' `' u' N6 z: c
  第一个层面,是从作人的角度来说的。作为一个君子,为什么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呢?甚至不担心别人误解自己呢?因为一个人,之所以能够被称为君子,在“学而篇”中,孔子和他的弟子已经讲说了诸多的条件,概括起来,无非不出“治学”与“修身”两个方面。如果一个人在这两个方面都作得很到位,那么无论在学识,还是在道德上,这个人都是值得人们尊敬的,也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君子。君子会无时无刻的通过自己的言行,非常自然的流露和传达出自己具备的这些德行。君子不需要刻意的自我标榜与宣传,别人都会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得到的,所以这是不用被担心的。 " z* Z# d3 i0 e6 o4 L% ?& {
  但君子也是人,人是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的。君子之所以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学识与修养,其目的还是为了入世。一个人光有正确的自我认知是远远不够的,他必须具有很强的识人处事的能力,才能更好的在社会中生存,进而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所以才要担心自己不能了解别人。 " y8 |" c: ]. U& f$ x

* t3 y% [+ Y% L5 a# a$ G$ {) s  第二个层面,是从治世的角度来说的。刚才已经说了,作人作好了,在社会中立住脚跟了,下一步的目的就是实现自己的志向。一个君子,肯定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不然其“治学”与“修身”何用?“治学”是为了导世,“修身”是为了化民。这里又需要从两个层面来解说。
! d! t" ]0 b7 r5 {% u( E# X  其一,从为臣的角度。一个读书人,一个君子,其必然的理想历程是“学而优则士”,参与到一个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去。那么只要真有品德、真有才干,不用担心上级发现不了你,进而不能起用及提拔你。但如果光有真才实学,没有鉴别他人的能力,这样就容易选错服务对象。一个反动的,或是未来根本没有发展前途的人或政权,不但没有认清其本来面目,还尽心竭力为之服务,姑且不说徒劳无功、耗费生命,恐怕志向没有实现,反倒落得个身败名裂、性命难保。
; d  U, d  o+ S/ E  其二,从为君的角度。作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要想治理好国家,作一个贤明的君主,除了自身要具备仁君之德外,关键在于用人。国君的学识与道德,是要靠自我培养与提高的,是不需要,也不可能需要外人来肯定的,过于恭维、奉迎的话听多了,反而会起到负面作用。而人才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如何选拔人才、合理的利用人才,使他们能够充分发挥所长,为国家和人民服务,才是一个明君所当然必须的用心之处。因此,君主不必担心臣子不了解自己,但必须担心自己不了解臣子。
' m' l7 p5 k8 R; z# x; V7 [* e7 d. w& D% x. s0 E+ r
  大义: 9 z, d$ V' h7 d* F
8 h* b9 O! ~8 c1 g3 @" q
  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但要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这才是一个君子,应该注重的地方。” " q& B' C& _$ g

6 j- i, u/ {; a* M7 c  小结: : U6 s' |3 o7 P, v6 I
" `4 M# b6 d5 @4 \
  这是整个“学而篇”的最后一句话,从内容上看,与前面子贡与孔子的两段对话,还是有一定逻辑关系的。孔子虽然说不用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但并不意味着不希望别人了解自己,或是希望别人误解自己,其目的还是希望别人能更好的了解自己。所以,孔子见到子贡能够领悟自己言而未发之义,故而大加赞赏。而子贡也是用隐晦之言辞来向孔子请教,孔子能够体察子贡用意,从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孔子能够辨识人才的本领。孔子与子贡的两翻问答,主要体现出师徒二人相知相会的默契,而非相互的吹捧与表扬。因此,孔子在末尾强调了“患不知人”的重要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4-5 04:06 , Processed in 0.04227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