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虽远必诛:大汉帝国的扩张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4-1 11:56:01 | 显示全部楼层
  (虽远必诛-227)% z. c, J! N+ j7 X$ M( s0 _
  ' o! ~% R* H1 a' C
  三、西域都护7 o/ f7 x9 j1 C# k: y
  
0 V' i0 _- e- p3 ?  公元91年,北匈奴在金微山之役中的惨败,宣告三百年的汉匈战争最终以汉帝国的胜利而告终。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班超终于得以完成经营西域的大业。
6 u% G3 k( a; @$ k+ L# e9 _  北匈奴单于亡命天涯,使西域北道以龟兹为首的国家失去了依靠,无奈之下,龟兹及其喽啰国姑墨、温宿、尉头等国,向班超投降,请求归附汉帝国。鉴于龟兹这些年来一直是班超的死对头,班超威胁龟兹王尤利多退位,改立入侍汉帝国的王子白霸为龟兹王。为防止原龟兹王尤利多东山再起,班超上书政府,将尤利多送往洛阳软禁。8 `. h1 S- `0 w* u3 \8 Z
  此时西域诸国,还有三个国家未归附汉室,这三个国家是焉耆、危须、尉犁。当年攻击西域都护府,杀死都护陈睦,这三个国家都有份,所以提心吊胆的,怕遭到秋后算账。, @; c; |. I7 _; u! \  E, E
  从公元73年班超入西域,到现在整整十八年,除了汉政府两次增援的约二千人的部队外,班超可以凭借的就是疏勒与于阗的军队,总计约三、四万人。这十八年的奋斗是艰苦卓绝,班超以疏勒为基地,遭遇到种种困境,在北方战线与龟兹为首的北道势力对抗十余年,顶住龟兹势力向南的扩张;在南方战线有莎车国的叛变;在西方战线挫败了月氏七万大军的进攻;在疏勒内部平定了两次叛乱。! p5 p" J# [& o! r/ w
  班超是孤胆英雄,但英雄的伟业背后,乃是凭靠强大的汉帝国的实力。伟大的国家为伟大的英雄提供了大展身手的舞台,而伟大的英雄又为国家创造伟大的事业。- W: ]& p4 I/ A% m, {; n- U$ L
  龟兹等国投降之后,西域初定,班超坐镇龟兹,徐干坐镇疏勒,东汉政府决定重新设立西域都护府,班超当之无愧地成为西域都护,与班超并肩战斗的徐干擢升为西域长史。0 i5 j2 {# ]( R
  班超下一件事,就是扫平焉耆、危须与尉犁。/ H: j$ D( w1 F+ _, r, v9 b4 W
  
/ d& @8 w$ k  k* i  班超西域最后一战的号角吹响了。# ~% {6 Z9 f5 s$ L( a* I
  永元六年(94年),班超调集龟兹、鄯善等八个国家共计七万人的军队,以及隶属班超的汉军一千四百余人,浩浩荡荡向焉耆、危须、尉犁的方面进军。0 [* Q( s4 h1 o" x5 @6 A
  大军抵达尉犁边界后,班超先行派出使者分别进入三个国家,对其国王说:“都护前来,欲镇抚三国,如果你要想要改过向善,应派遣大人前来迎接,将赏赐王侯以下之人,事毕即还。现在先赏赐给国王彩色丝帛五百匹。”& {; p  i+ v9 a* M& T! N8 ]3 _
  班超七万大军压境,焉耆国王忐忑不安,派左将军北鞬支前往尉犁,杀牛置酒,迎接班超。这个北鞬支有些来头,他是匈奴人,是一位王子,被北匈奴单于派来入侍焉耆,虽然名为“入侍”(汉时代“入侍”是说得好听,其实就是当人质),可是仗着匈奴人的气焰,他俨然成为焉耆国的太上皇,连焉耆国王都不得不对他忍让三分。
8 o0 S/ [4 T5 z1 M1 J3 G7 N, H  班超厉声责备北鞬支:“你虽然是匈奴的侍子,但是却秉掌焉耆国的大权,本都护此次前来,焉耆王没有及时迎接,这都是你的过错。”北鞬支听罢唯唯而去。部将们对班超说:“都护怎么不杀了他呢?”班超答道:“这非你们所知,此人在焉耆国的权力,甚至比国王还大,要是现在杀了他,焉耆国必然对我们严加防范,据险而守,那么我们要进焉耆王城就不容易了。”
! [) Y( b7 l; V  焉耆王得知北鞬支被班超严厉斥责,不敢怠慢,亲自率众大臣前往尉犁国迎接班超,并且献上奇珍异宝。班超有自己的打算,暂时没有为难焉耆王。
9 V% u8 ?% r- h' s9 f  2 C( h1 g2 d4 \: h
  焉耆王返回国内,越发惶惶不安。当时进入焉耆国主通道,途中有一座桥梁,称为苇桥,乃是险要之地,焉耆王下令将此桥梁毁断,企图阻止班超的军队进入焉耆国内。但这个小动作,没并有起到什么效果,班超大军绕道而行,迂回进入焉耆国境。到了七月,班超已经抵达距离焉耆王城只有二十里的沼泽地带。
! J% Y0 t5 n) I) I2 m" G  焉耆王发现班超即将兵临城下,十分恐慌,准备放弃王城,退到山区进行抵抗。焉耆国的左侯元孟是亲汉派,他曾在作为人质在洛阳居住过一段时间,得知焉耆王的计划后,便派人去给班超通风报信,说国王想逃跑了。
 楼主| 发表于 2008-4-2 09:37:11 | 显示全部楼层
  (虽远必诛-228)
& n2 b% T' x) w9 Y  ~  : K. f2 Y2 O( d: z( J4 T
  班超听了来者的通报后,突然目露凶光,厉声喝道:“你好大胆,竟然敢散播谣言,来人啊,拖下去,砍了。”来使战战兢兢,连呼冤枉,说是左侯元孟吩咐前来的,班超不容分说,把手一挥,拖下去了,不一会儿功夫,一颗血淋淋的人头落地。
: H6 v* ^2 r8 J  这是班超狡诈之处。1 N+ I- k$ O/ i
  班超在兵营中召集诸国王参加会议。此时的焉耆国王、尉犁国王、焉耆左将军北鞬支等人见班超杀死告密者,心中觉得有几分踏实,便前往参加会议。焉耆宰相腹久谏道:“大王不可去啊,班超这个人狡诈得很,去了怕没有好结果。”焉耆王等不听,腹久叹了一口气,与其他十六名官员一起逃跑了,危须国王也惧怕被诛,也逃跑了。
" ?7 s1 d5 I  w7 K- {' G  果然不出腹久所料,班超乃是设下鸿门宴,等到大会召开时,班超坐在首座,诸国王坐下座,班超扫视众王,愤怒地说:“危须国王怎么没有到位?焉耆宰相腹久等人为什么逃跑了?”* N& b2 |/ m( R$ H7 I
  焉耆王听到此话,涌出一种不祥的预感。
# ^! V5 S' u' A) F  d  预感很快成为噩梦了。
2 i* l1 B5 F! x  Q* R, q6 d4 H2 |  班超叱令卫兵将焉耆王、尉犁王、北鞬支等人拿下,理由呢?这些国家当年策划发动战争,攻杀西域都护陈睦。
0 P/ I, p2 C5 o: d  其实真正发动战争的罪魁祸首,是前任焉耆王,并不是现在这位。对班超来说,这并不重要。这是国仇,国仇必报,既然前任国王死了,就以现任国王抵命,这是当时的社会观念,是“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时代观念,是春秋大义,《春秋公羊传》说的:“九世犹可以复仇乎?虽百世可也。”
# K  d! k( N; W9 I$ h  U6 u  最后焉耆王等人被押解到当年的西域都护府处死,班超隆重祭奠前西域都护陈睦。
( r2 }' B5 Z7 N* |- i! I  焉耆王、尉犁王被诱杀,焉耆、尉犁、危须这三个国家的叛乱随即发生,班超率七万大军迅速扫平,击杀五千余人,其余一万五千人悉数投降。0 t: I0 D  F& p- }4 |$ \6 i6 Z$ G
  ; C/ |! ^4 M7 t: c
  至此,西域五十余国,悉数归附东汉政府。* b3 ?2 E# W! Q9 i
  班超经过二十年的苦斗,终于实现他年轻时立下的誓言,他的功业,早已远远超越了傅介子,与张骞可并列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由于班超在西域的辉煌成就,被汉和帝晋封为“定远侯”,果然如相士所说,封侯于万里之外。班定远成为那个时代的传奇,永载史册,成为后世中国军人的楷模。
+ k! Z& E0 E4 t3 i1 M; T  班超的伟大,不仅在于开拓西域,而且还在于他在张骞之后,又一次极大地拓宽了中国人的视野。
& I: s4 V* a3 R$ B; S+ ]  
4 |- z7 x1 h! |' C& D) h2 D' ?  公元97年(和帝永元九年),班超派遗部下甘英出使大秦、条支。
7 v$ e8 }: g& Z) R  K  F" E, U  此时的班超已经六十五岁,年迈力衰,军政务缠身,他无法自己出行,只好将此事交付年轻力壮的甘英。甘英此行收获极大,他是继张骞之外又一位杰出的探险家,他从西域出发,一直到达地中海沿岸。史书上没有记载甘英具体的出行线路,不过从《后汉书》的“西域传”中大致推断,甘英可能是从现在新疆南部出发,经克什米尔,往西南折向巴基斯坦,然后穿过伊朗高原进入西亚,最后抵达地中海的东岸。
+ H3 y7 {9 W! P  ) c; S/ J! C  t& ~- r
  条支大约是在西亚的地中海沿岸(叙利亚一带),在此之前,中国人从来没有到达如此远的地方,出西域到条支,大约需要行二百日的时间,此路途之艰辛,可想而知。甘英每到一地,必详细地记录下当地的风土人情,并且收集中原所看不到的奇珍异物,他所获得的西方的知识,要远远超过以往的任何一人。
" k" r; `" O& i9 O2 b1 I' z  当甘英行至地中海岸时,他却犯下一个大错。
: t. F" l3 Z: Q# A. f  甘英身负出使大秦(罗马帝国)的使命,他找到了安息的船家。船家告诉甘英:“大海广阔无边,如果遇到顺风,三个月就可以到达罗马了,如果遇到逆风,也有可能要花上两年的时间,所以凡是出海者,一般要携带上三年的粮食。在海上行船,容易令人思念家乡亲人,而且也很危险,常有人死于海上。”
1 [& m; @9 h" r' O  地中海处西风带,向西航行,更多的情况会遇到逆风的情况,甘英望洋兴叹,心里打起退堂鼓,最后他放弃了前往罗马的打算。
8 \, W1 g& F9 Y0 X  如果甘英毅然前往罗马,那么在他到达罗马时,很可能遇上罗马雄才伟略的皇帝图拉真(98年即位),图拉真的年代正是罗马帝国疆域最为辽阔的时代,罗马帝国与大汉帝国矗立在亚欧大陆的东西两侧,而且有着同样伟大的文明。甘英并不知道他丧失了一个沟通东西方的机会,否则他将成为与张骞一样伟大的人物。
$ M' F2 z, i/ @; ~' d  即便如此,甘英仍然是那个时代走得最远的中国人,他在旅程中对各国的纪录保存在《后汉书》的“西域传”中,为古代中国人开拓眼界仍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近世学者王国维曾写诗赞扬甘英的功绩:“西域纵横尽万城,张陈远略逊甘英。千秋壮观君知否,黑海东头望大秦。”这里王国维认为甘英所到达的西海是指黑海。
 楼主| 发表于 2008-4-3 13:00:58 | 显示全部楼层
  (虽远必诛-229)
' k& R1 d  D* m# A" t1 \0 b6 N& }  * u& `. b* K) g9 @) F2 L, D
  长年的征战与繁忙的政务,使班超的身体每况愈下,岁月不饶人,转眼到了永元十二年(100年),班超已经六十九岁了。落叶归根,班超愈发思念家乡和亲人,班超的哥哥班固因为窦宪事件而遭到株连,在八年前(92年)死于监狱中,家乡的亲人只剩下他的妹妹班昭。而班超最疼爱的小儿子班勇到现在还没有踏入中土一步,班超很想在自己有生之年,能与儿子一起返回家乡,返回自己离开数十年的祖国。' }; M% k' j4 K3 ~* _6 T. Y& E0 g
  班超提笔写了一份奏疏说:“蛮夷风俗,畏壮侮老。如今我已经垂垂老矣,牙齿也快掉光了,常恐年迈力衰,忽然倒下,孤魂不得回到家乡。我没有想能回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我已经年老多病,冒死胡言乱语,谨派儿子班勇随西域奉献贡物的人马回到中国,在我有生之年,让班勇能看到自己的祖国。”
% g/ z% V. p" g; N/ C* H. D/ Y5 O  但是班超的上疏却如石沉大海,将近三年过去了,没有回音。+ \8 {/ Y' n+ _/ B8 w. b! p6 z
  4 b& i+ t" Z+ v7 m7 c
  班超的妹妹班昭,给皇帝写了一封感人肺腑的信:: g6 @! x% C, g( t
  “臣妾的胞兄西域都护定远侯班超,幸得以微功蒙皇上的重赏,天恩殊绝。班超初出西域时,怀着为国捐躯的志向,希冀建立微薄的功业,报效大汉。时遇陈睦之变,西域交通隔绝,班超孤身转侧绝域,晓喻诸国,率领其兵众,每有攻战,辄身先士卒,身被刀箭之伤,不避死亡,幸赖陛下神灵,得以延命沙漠,至今三十年了。骨肉生离,不复相识。当年追随班超的吏士,现在都已经去世,班超年龄最大,今年七十岁了,病痛缠身,头发苍白,双手麻木,耳目不明,要扶杖方可行走。即便想竭尽其力,以报答天恩,迫于老迈,也是有心无力。蛮夷之性,畏壮侮老,班超生死只在旦暮之间,如果久无人顶替,恐怕夷人会有奸邪逆乱之心。而朝廷的公卿士大夫,不肯远虑,一旦暴乱发生,班超力不能从心,上则损国家累世之功,下则弃忠臣竭力之用,这不可不令人心痛。班超在万里之外,归心似箭,引颈而盼,至今三年,却音讯全无。
! ^# ~6 {. ?8 m1 Y- c  臣妾听说古代十五从军,六十而还,也还有退休不任职的休闲时间。因为陛下以孝治天下,况班超身列侯伯之位,故敢冒死为之求情,乞求让班超安度余年。一旦班超生还,西域没有突然变故的担忧,国家便没有劳师远征之虑。班超曾写信与臣妾诀别,恐没有机会再见一面。臣妾着实伤感班超以壮年为国竭忠尽孝于沙漠,而在疲老之时便捐身死于旷野之中,诚可哀怜。如果朝廷置之不理,班超去世后一旦西域有变,希望班家能因为象赵母、卫姬一样因事先请罪而蒙宽赦。臣妾愚昧不知大义,触犯忌讳,陛下勿责。”- _: p2 d7 f6 G. M
  . z! y2 G* o1 |' F
  班昭既晓之以情,又动之于理,这封信终于打动了汉和帝。, `6 H, ?' B, _. Y; u$ h1 ]  y
  永元十四年(102年),班超踏上了归乡之途。1 ~! D9 R- w, `0 ?% E" t+ v9 v# K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未干。”整整三十年啊,班超已经年过七十,他一身病痛,特别是胸肋处,时常疼痛难忍(心脏病?)。这一年的八月,班超回到了洛阳,洛阳依旧繁华,歌舞升平,与西域的贫穷与荒凉形成鲜明的对比,他忽然觉得人生是如此的短暂,似乎三十年前在车师奇袭匈奴使团的故事,就发生在昨天一样,清晰可见。
6 M9 w/ e; L* M8 ]+ o: _# t) U  曾经指挥过金微山战役的将领任尚被指定了新一任的西域都护,任尚前来拜访班超,希望得到班超的指点。任尚谦虚地请教说:“阁下在外国呆了三十余年,在下有幸继承你的位置,任务艰巨,我所考虑的或有不周到之处,愿意聆听阁下的教诲。”
( \! f9 o( w( A: d" ]  班超点点头,对任尚说:“老夫年老了,智力大不如从前,阁下多次为国家担当重任,班超岂敢与阁下相比。实在不得不说的话,就说几句愚昧的话了。屯居在塞外的中国士兵,大多不是孝子贤孙,而是因犯了罪而发配到那里的;而塞外蛮夷,与鸟兽一样,桀骜难驯,容易败事。阁下性格严厉而急躁,水至清则无鱼,察政如果不得要领,就容易丧失人心,所以不宜严苛,而应该要宽松简易,对于小过错不要计较,总揽大纲、把握全局就行了。”9 j  s6 h4 w2 A; b
  任尚毕恭毕敬地听着,见班超不再往下说了,问道:“就这些啊?”班超点点头,任尚露出了一丝失望的表情,向班超辞行。班超见任尚远去的背影,轻轻叹一口气,他想起老子曾说过的一句话:“吾道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1 ^2 T* r# [9 H0 k' G' n$ a
  任尚回去后,对自己的亲信说:“我还道班君有什么奇谋妙策,今天一听,真是太平常了。”说罢又摇摇头。
 楼主| 发表于 2008-4-4 09:58:29 | 显示全部楼层
  (虽远必诛-230)  [$ P- L& g9 H+ n  O: ~
  + H# S: Q8 i# U4 r: }
  汉和帝召见班超,拜为射声校尉,但此时班超已经病情加重了,和帝时不时派人前来探望班超,并赐予医药,即便如此,班超的生命之火已经微弱到一阵风就可以吹灭了。& P. ?0 c* _7 M8 j# [& m
  九月,班超与世长辞,享年七十一岁,距离他回家仅仅一个月。
% n* x1 `) h2 O9 w% x  
: u, u# m0 B% O1 {! b; u3 C& o* W  班超不仅是东汉时代最伟大的英雄,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英雄。他几乎仅凭个人的勇气与智慧,降服西域五十余个国家,如此伟业,空前绝后。不独中国历史,举诸世界历史,奋斗于异域,而卒能成大业的,能与班超比肩者,亦不过凤毛麟角罢了,英国的克莱武与哈斯丁斯勉强可以入选,笔者浅陋,试分析之。
& H  K; S5 M8 _4 ~: x2 x1 ^  克莱武(Robert Clive,1725~1774)为英国历史上最杰出之冒险家与军人, 1751年,克莱武以五百人的英印部队(英军三百人),坚守亚科特,面对一万人的印法军队(法军一百五十人),赖其神勇表现,顶住压力,使英军最终夺得第二次卡尔纳蒂克战争之胜利。1757年之普拉西战役,复以三千人之微弱兵力(八百名英军,二千二百名印军),对抗七万人的孟加拉土邦军队,凭借分化瓦解敌军内部之谋略,土邦军队多数退出战斗,克莱武以不足四十名士兵战死之微小代价,赢得会战之胜利。此役乃是印度近代史划时代的战役,印度沦于英人之手,实由此役始。+ [  h; r6 z6 J+ g( c& H
  克莱武之后,有哈斯丁斯(Warren Hastings,1732~1818),哈斯丁斯于1772到1785年任孟加拉总督,为英国扩张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无论武功上与政治上均卓有成绩,1775年到1782年,英发动马拉塔战争,旷日持久,屡受挫折,赖哈斯丁斯之力,最后反败为胜。此家伙本为东印度公司职员,任总督期内,大力支持鸦片贸易,中国受鸦片这荼毒,与此人关系颇深。哈斯丁斯善于利用印人之间的矛盾,以夷制夷,此正班超之手腕。4 x8 A- U- \4 k: P3 V  x; }
  
& Y# X# n. P. H9 J! M( s& m. u  以史论史,班超之功业,超过克莱武与哈斯丁斯远矣。- C5 Z# }) [7 {
  班超、克莱武、哈斯丁斯颇有共同之处:英勇善断、足智多谋,充满冒险精神,富有军事、外交及政治才华,一手擎天,独撑大局。当克莱武经营印度,其背后之对手乃是强大的法国,班超经营西域,其背后之对手乃是强大的匈奴,此背景有相似之处。然而克莱武、哈斯丁斯之前,英国在印度有相当的根基,东印度公司已在印度立足百余年,不纯为商业公司,实半武装之机构。而班超入西域时,西域五十余年,无汉一兵一卒,一官一吏,其可凭借之资源,较克莱武、哈斯丁斯可谓少之又少。十八世纪而班超始入西域时,东汉帝国在西域却没有任何的势力。在西域奋斗的三十年间,班超得到政府的支援是少得可怜,最多时也仅有二千名的士兵,既没有军事上的强大后援,也没有政府在财政上的支持,所有一切,都凭他个人的才能解决。故知班超奋斗之艰辛,实远逾克、哈二人。班超以三十年时间,乃竟全功,而克、哈二人,有奠基之功,然英国独占印度,实又耗近百年之时间。
3 l. e/ ?2 P6 u+ F) I. p  
% Z, H5 W/ \/ [" ^2 I: A  班超的成功固然有强大汉帝国为后盾,然而其个人奋斗功不可没。首先是他杰出的外交才能。他是个令人捉摸不透的人,即信用,又狡诈,对可以信任的人是有义气的,就使他在最艰难的时候,选择了留在西域;他对背叛者以及敢犯汉强者,是狡诈的,所以诱杀疏勒王忠与焉耆王。班超具有深刻的洞察力,既可以判断全局的形势,又善于洞悉人性的弱点,他充分利用这种人性的弱点,恩威并施;他勇敢过人,无视生死,但不是一介莽夫,在车师杀匈奴使者,在于阗杀大巫师,在疏勒擒国王等,不仅是斗勇,也是斗智,这个智就是抓住对手的弱点所在,一击中的,迫使对手别无选择。西域国家不仅多,而且充满矛盾,班超在这些矛盾中游刃有余,借力使力,以夷制夷,即便身陷危险之中,每每能化险为夷。; i9 `4 ~, Q* P/ K6 Z
  另一方面,班超的军事才华对他西域事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攻陷莎车之役是班超军事生涯的代表作,在敌方援军两倍于己的情况下,他大胆采用疑兵之计,先设计假情报,利用敌军求胜心切心理,调动敌方援军主力分兵,在成功分散敌军注意力之后,突然速迅回师,二打莎车,一举端掉莎车国,剑走偏锋,以险取胜。如果说莎车是个弱国,那么面对中亚最强大的贵霜帝国七万大军的进攻时,班超则将孙子的“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的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抓住敌军人数众多,补给困难这一弱点,坚壁清野,切断贵霜军队向其他国家借粮的通道,最后不战而屈人之兵,此正所谓“上兵伐谋”也。# ^2 V. j8 L3 ]. c+ r8 G# C0 r
  班超同时给后人留下两笔巨大遗产。其一乃是西域,西域的功业,始于张骞,成于班超,后二千年,虽经离离合合,最终入中国版图,饮水思源,此非张骞、班超之功么?其二乃是精神遗产,这便是班超的冒险、开拓之精神,虽薄冰必履之,虽深渊必涉之,虽艰难必行之,虽险境必闯之。梁任公言班定远:“于戏,斯真千古之快男儿,斯真世界之大英雄!”知有班超,便知我历史之光荣,知我不逊于欧人,知我足以自尊,足以自豪,足以自强。此非班定远之遗产么?
 楼主| 发表于 2008-4-5 09:57:38 | 显示全部楼层
  (虽远必诛-231)
( k  Z4 R9 o6 {6 y; j7 Y4 x2 t  - c: c$ b4 d: L' `
  四、得之甚难,失之甚易  P6 _$ I9 W5 S4 _6 ]0 q
    o1 P( f8 c" v& P7 O! U
  新上任的西域都护任尚并非浪得虚名之辈,他的军事才能是可圈可点的。
8 F2 q) u+ E9 f6 {  l" U6 A2 n  金微山战役(91年,和帝永元三年)是任尚的成名之战,他与耿夔指挥汉军千里跃进,深入阿尔泰山,一举歼灭北匈奴残余力量,经此重创,北匈奴再无力与汉帝国抗衡,这是一场载入史册的战役。
* m2 ?* U+ o: l8 D  永元五年(93年),因窦宪被诛,北匈奴降王於除鞬叛变,身为窦宪的亲信,任尚害怕遭株连,便自告奋勇,请缨出战,立功赎罪,与将兵长史王辅联手出击,击斩於除鞬。* v/ G6 A* R9 ^+ g. v1 k3 h
  一年后(94年),归降汉室的北匈奴部众二十万人叛变,时任护乌桓校尉的任尚率领鲜卑、乌桓骑兵,在满夷谷截击北匈奴部众,大破叛军,击杀一万七千余人,立下赫赫战功。" \6 S0 u" f! O* Q) f6 D9 {
  任尚指挥的这三次战役,都是针对北匈奴发动的,作为匈奴人的克星,任尚的威名,远扬于西域诸国。汉和帝考虑让任尚出任西域都护,并不是没有道理。然而深谙西域事务的班超,却发现了任尚性格上的弱点:严厉而暴躁。这种性格,对付桀骜难驯的西域胡人,不引起冲突与矛盾才怪呢。果不其然,任尚终于坏事了。: s5 J, c3 ^, u+ K; j3 p
  
$ ]# |" l: k+ f, l9 U$ `  任尚在西域都护的位置上只呆了四年(102-106)。8 I' |; k* \+ `4 u. f* A
  在这段时间里,朝廷里发生了一件大事。永元十七年(105年),汉和帝刘肇去世,时年仅二十七岁。东汉皇帝有个特点,大多比较短命,汉明帝去世时是四十八岁,汉章帝是三十一岁,而汉和帝只有二十七岁,后来的皇帝短命的更多了。刘肇的去世,对东汉帝国的霸业是一大损失,虽然他在汉朝的皇帝中不是很有名,但他的才能还是比较杰出的。从刘肇十四年诛杀窦宪来看,其权谋与魄力,绝对不亚于后来清代的康熙,可惜英年早逝。
: V6 @9 B. \* u" n  汉和帝时代的武功,主要有如下几项:第一,东汉帝国彻底击败北匈奴,终结了三百年汉匈的旷日持久的战争;第二,班超完成了降服西域五十国的历史伟业,并重置西域都护;第三,平定迷吾、迷唐的羌乱(后述)。
* ?* q2 q! B1 \  刘肇的短命给国家留下巨大的后患,继承皇位的是仅出生一百天的刘隆。还在襁褓中的婴儿不用说只是象征性的摆设,权力落入汉和帝刘肇的夫人,昔日的皇后,今天的皇太后邓绥之手。刘隆是一个不知皇帝为何物的皇帝,因为一年后,不到两周岁的他就夭折了,还啥事都不懂。3 `) o8 _) l* J! B: `6 w* G1 M
  邓太后只得另觅皇帝的人选,她选择了清河王刘庆之子刘祜继承大统,刘祜这一年十三岁,这就是汉安帝。邓太后临朝听政,这位聪明、勤政、富于权谋却颇有人情味的女人,虽然没有什么雄才大略,但还是小心翼翼地使帝国之舟缓慢地前往。
! R- g( g( u/ c- P  然而,就在汉安帝即位后的第二个月,西域的叛乱终于暴发了。原来安帝时代,并不那么平安无事。
% b0 G2 @* I: B( l8 n  5 P+ {- X9 m( H3 S+ S' i
  任尚到了西域之后,显然没有把班超的规劝当一回事,他性情急躁,政令严苛,使西域诸国的国君惶惶不安,随着时间的推移,诸国不满的情绪与日俱增,并最终汇集成一股浩浩荡荡的反叛之潮。0 I* }! R! ?/ e' U0 `
  公元106年九月,西域多个国家密谋联合起来,袭杀西域都护任尚。此时的任尚正驻扎在疏勒国,他可能还弄不明白,为什么他耗费那么多的心血,西域的局势却恶化到这种程度。班超三十年苦心经营的西域,一朝之间便面目全非。唉,任尚也称得上为汉军名将,只是其才能见识,与班超相比,不啻为天壤之别,班超的事业乃是从无所凭恃的真空中搭起高耸的楼阁,而任尚很快让楼阁轰然崩塌。
) o/ y5 t* D0 q# c  任尚所在的疏勒国遭到西域诸国的围攻,形势非常危急,他一边指挥疏勒的守军奋勇抵抗西域联军的进攻,一边紧急上书朝廷,请求援助。
$ \, @, ?- o1 v& a- Q* A% ^+ K  朝廷接到任尚的急报后,十分震惊,急调西域副校尉梁慬率军入西域增援。8 a9 k: l- W% L
  这仍然是一个英雄的时代,班超之后,梁慬横空而出。
 楼主| 发表于 2008-4-6 16: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虽远必诛-232); H* J6 T2 V0 C' e
  
' e7 N9 ^  m, I/ w, h) _  这梁慬是什么人呢?; o8 r4 a  P7 P  t+ A4 r
  梁慬是北地弋居人,他的父亲梁讽,曾是窦宪的部下。公元89年,窦宪、耿秉北伐匈奴,梁讽担任军中司马一职,汉军大破北匈奴后,北匈奴单于远遁,窦宪派梁讽前往会见北匈奴单于,劝他投降(事见前文)。后来梁讽因事得罪窦宪,窦宪这个人心胸狭窄,睚眦之怨必报,便诬陷梁讽,梁讽受髡刑发配武威,武威太守在窦宪的授意下杀死梁讽。9 P6 a. c- B+ Y3 @) I( o
  窦宪集团覆灭后,汉和帝为梁讽平反,并征召其儿子梁慬为郎中。
% G& g3 Y, }. ]' Y+ ^2 |2 a  梁慬生于军人之家,从小便勇气超群,慷慨有义气,渴望建功立业。担任郎中后,梁慬对这种官吏生涯对不满足,他想效力于军队,出征沙场。永元六年(94年)时,由于投降汉帝国的北匈奴部众二十万人叛逃,东汉政府任命光禄勋邓鸿为车骑将军,率军前往平乱,梁慬自靠奋勇,投到邓鸿麾下,以军司马的身份参加了平叛战争。
3 ]* Y) o$ m, T7 G6 A, V- X, `6 z: Z  车骑将军邓鸿率左右羽林军、北军五校、郡国弓箭手以及边境部队共计数万人出征,当时匈奴叛军正围攻牧师城,得知邓鸿率汉军主力前来增援,不敢恋战,向北部的满夷谷撤退,准备撤向塞外大漠地区。邓鸿率军追击,梁慬对邓鸿说:“叛军向满夷谷撤退,人数虽然众多,但是只是乌合之众,现在我们应该急进满夷谷,与任尚兵团分兵合进,钳击叛军,截断其退路,必可以大获全胜。”2 x/ ]; ~0 n7 i* p
  然而邓鸿着实是平庸之才,他见匈奴叛军有二十万之众,心存畏惧,不敢大胆出击,而是保守地尾追敌军,大城塞打了一场不大不小的战役,这是梁慬第一次参加战斗,他初露锋芒,勇冠三军,此役共歼灭了匈奴叛军四千余人。而任尚指挥的另一路部队,则大胆突进到满夷谷,歼灭匈奴叛军一万七千人。/ |6 K* P# e! @0 t' Y
  此役之后,邓鸿因坐失良机,被下狱处死,而梁慬则因为英勇善战,声名雀起。
  }0 l) B9 O% h! o2 }6 p  M# p  . q* j; I: a5 z6 p* m) w* I7 k, |/ e
  汉和帝去世后第二年(延平元年,106年),朝廷考虑到西域形势逐日恶化,遂任命梁慬为西域副校尉,前往西域,协助西域都护任尚管理诸国事务。1 I+ n! R3 l" y4 Q1 P; T( t
  然而,这个任命来得为时过晚了。# K: v/ y; h6 x3 ^' P) F
  梁慬动身出发,刚刚过了黄河,就传来消息:西域诸国已经发生叛乱,联军将西域都护任尚围困于疏勒。朝廷命令梁慬率领河西四郡(敦煌、酒泉、张掖、武威)的羌人及南匈奴的骑兵共计五千余人,火速入西域,以解疏勒之围。6 W' W, C5 G6 T3 u5 e  n
  可是梁慬刚入西域,就接到疏勒城的最新消息,原来任尚果然骁勇,在援军尚未赶到时,就凭借疏勒劣势的兵力,挫败了叛军的进攻,西域联军已经解围而去,疏勒转危为安。
4 r; E* ?0 }* @6 [  梁慬的援军就停止前进,便率军驻扎在西域的东部。西域的巨变,令东汉政府大为恼怒,认为任尚管理不力,下令征还任尚,改派骑都尉段禧为西域都护,赵博为骑都尉,梁慬仍担任西域副校尉。西域都护府设在龟兹国的它乾城(班超担任西域都护后,将都护府设在此),它乾城是一座小城,在班超时代,因为西域局势稳定,班超只击需要一座小城便可以号令西域,全是现在诸国叛变,这座城池显得过于脆弱了,于是梁慬对西域都护段禧说:“它乾城太小,而且很不坚固,如果遇到叛军的攻击,是很难守住的,我看不如占据龟兹王城。”
) K! t! {3 O: ?  
, c# G5 A3 c8 _: q2 _3 T  此时的龟兹国王仍然未叛变汉帝国,但是龟兹国的大臣中,很多人想摆脱东汉的控制,暗流涌动。梁慬入见龟兹国王白霸(白霸曾作为人质在洛阳呆过,后由班超废了原国王尤利多,改立白霸为国王,所以白霸基本上是亲汉政权),他能言善辩,说得天花乱坠,最后说服龟兹王,允许他率军进入龟兹王城,共同保卫。龟兹王的部下极力反对梁慬进城,但龟兹王不听。
( G# x6 f5 p) W& \1 ?& _  梁慬入龟兹王城后,马上派人紧急将段禧、赵博的军队也迎入城内,梁慬的部队有五千名骑兵,段、赵的军队有三、四千人,总计有八、九千人马。
 楼主| 发表于 2008-4-7 21:39:11 | 显示全部楼层
  (虽远必诛-233)( D$ B( `  }% n% L9 `+ F0 R
  ) ]7 z- C( E& _# W: m  b
  此时龟兹国归附汉室十五年(91年-106年),当年龟兹是因为其靠山北匈奴已经被汉军彻底击败,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向班超投降的,在龟兹的贵族中,仍有不少人是当年与班超多次交手的将领,这些人并不见得是心甘情愿投降的。
6 s8 U) U) r: b0 s$ D# e  梁慬率汉军大量涌入龟兹王城,这不能不使龟兹的贵族们感到震惊,因为龟兹乃是西域大国,也是强国,即使班超也没有让汉军进驻王城,这乃是出于对龟兹人自治的尊重。龟兹国的将领们宣布脱离国王,联合姑墨、温宿等国的军队,共计数万人,对龟兹王城发动进攻。' t" j$ d$ C! ]& X# u! ^
  
" c6 @+ P2 b, {" R! e  敌众我寡,怎么办?
* J1 A" h: L3 L; \1 N  梁慬力主出击,只有主动出击才能稳定军心。
2 p8 h" y5 C6 R% c  羌人与南匈奴人都以剽悍而著称,也是梁慬军队的主力。梁慬率领五千名羌胡骑兵出城迎战,他沉着勇敢,身先士卒,西域诸国对匈奴骑兵一向有畏惧之心,虽然在人数上居于优势,然而在心理上已是先输一着。
$ ~/ a) c) |, I) `3 i. G# O  梁慬兵团一阵冲杀,旗开得胜,战场上留下西域联军累累的尸骨,多国联军一见形势不妙,狼狈而逃。然而龟兹王城之围并未解,在整顿兵马之后,联军再度兵临城下,仗着人多势众,将王城团团围住。2 M7 e# f+ t/ y7 @5 _6 L1 U  I
  这是一场艰苦的战斗,段禧、赵博、梁慬等人分守龟兹王城,顶住西域联军一波波的进攻,双方你来我往打了好几个月,这场战斗逐渐变成一场僵持战,最后龟兹叛军及姑墨、温宿联军精疲力竭,粮草用尽,被迫败走。
. z" [1 Q* `. C$ ]  梁慬抓住机会,果断下令出城追击,叛军全无斗志,梁慬奋勇冲进叛军阵中,万夫莫挡,气势如虹,叛军无不惊骇,夺路而逃。羌胡骑兵乘势一阵掩杀,叛军大败,尸体堆积如山,被斩杀的人数超过一万人,另有数千人被俘,并缴获骆驼牲畜数万头,其余的部队全部退出龟兹。
+ h: n) m% B: c  此役赖梁慬一手擎天,力挽狂澜,终于使龟兹局势转危为安。梁慬乃是东汉名将之一,在《后汉书》中,把班超与梁慬合为一传,能与班定远比肩而行,此乃梁慬之最大荣誉。
7 d7 ^1 c8 Z) {  ; w. v8 u/ O2 G$ f6 U
  然而此次辉煌的胜利,很快被朝廷的庸臣们所葬送。2 @& t% K4 V" d+ @1 a2 z
  在梁慬守卫龟兹期间,由于叛军攻势凶猛,西域都护段禧发往朝廷的信件,往往不能到达,朝廷对西域的形势深表担忧。此时,一些久居京城的公卿士大夫又站出来,声称西域路途遥远,叛乱此起彼伏,劳师远征,耗费的资金不计其数,应当要放弃西域。
8 H/ w: L, I' X. X  第二年(107年),朝廷决定放弃西域,召西域都护段禧、副校尉梁慬、骑都尉赵博以及驻守伊吾卢、柳中的屯垦兵团,全部撤回国内。此时距离班超去世仅仅五年,班超三十年奋斗的成果,仅用五年的时间便毁于一旦!
4 ^4 V/ g! F6 N  T. P/ }$ m; m  
3 z  Z( o3 D, X  东汉朝廷派骑都尉王弘率军西行,迎接段禧、赵博、梁慬等,然而却发生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这件事情最终导致了一场可怕的灾难。, N1 v3 ]) _7 ]5 J9 @/ R8 B
  事件的经过是这样的:+ [: B1 b# u4 }/ y
  骑都尉王弘征调金城、陇西、汉阳等郡的羌人骑兵数千人,参加西迎西域都护的行动。征调令下得十分仓促,各郡的政府因为时间紧急,对羌人催促得很紧。居住在这些郡中的羌人,都是属归降汉室的羌部落,平时被官吏与豪强作为苦役之用,生活得十分艰辛,与地方政府官员十分不信任,结果在羌人中,谣言四起,大家纷传郡政府之所以要派他们去西域,是为了去那里的不毛之地进行屯垦,再也回不来了。所以出于酒泉之后,被征调的羌人,纷纷半路逃跑。
1 ]! P) T0 G2 W: {  G# e1 l  各郡政府发兵对逃跑的羌人进行截杀,甚至血洗羌人部落。如此一来,羌人各部落纷纷反抗,很快局势便失控了,最后演变成为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p+ }& H9 p4 G, x7 x6 l  ^; q: x
  羌战是东汉史中最复杂、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几乎与东汉帝国的命运相始终。
 楼主| 发表于 2008-4-8 16:24:04 | 显示全部楼层
  (虽远必诛-234)
% }1 O, x1 D) Q0 X, {7 R$ \' ]  
6 T+ K# W" c7 W2 t  第十二章 羌战风云录% {% n1 K/ v* D7 h" U
  # r1 C1 l, F: F% f
  一、烧当羌的崛起
( l" e1 ?2 W, e" ]- l5 X    h7 P: m% j9 p2 \# n# s
  羌乃是东方一大民族,历史非常久远。( j. p2 S* e% D! z3 A
  羌人历史上有一位划时代的英雄,此人称为“无弋爰剑”,秦厉公时(前476年-443年在位),爰剑被秦国人俘获,成为一名奴隶。在秦国呆了数年之后,有勇有谋的爰剑终于找到一个机会,成功地逃跑。在逃跑过程中,有一次受秦军的搜捕,他便躲进一处山洞之中,秦军发现后,放火烧山洞,但是爰剑侥幸地活了下来。在返回途中,爰剑遇到一名女子,该女子以发蒙面,原来她受了劓刑,鼻子被割掉。患难之中,两人结为夫妻,历经千辛万苦后,爰剑终于返回自己的部落中。0 z* B0 ~' |! t4 I. u0 Q
  爰剑的传奇经历,使得族人认为他乃是神的化身,于是推举他为部落的首领(酋豪),当时部落居住在河湟地区,以狩猎为生,爰剑便把他在秦国为奴隶期间所学习到的种田与畜牧方法传授给族人,如此一来,爰剑部落摆脱了原始以狩猎经济,远近的羌人纷纷前来归附,此后,爰剑的子孙世代成为羌人的部落首领。) V; P' H; V# Z# ^2 f" h5 t9 J
  到了爰剑的曾孙忍、舞时,由于秦国的向西扩张,使得羌人开始出现大规模的迁移,故而到了汉代时,羌人分布极广,非常松散。忍与舞兄弟二人留在河湟地区,忍的九个儿子与舞的十七个儿子,后来全部分立门户,形成二十六个部落,成为羌人势力的核心。迁移与开拓,使羌人进入一个大发展的时代,逐渐成为一个庞大的民族。
* i9 V8 y' ~1 T& g  9 o: [9 r( l# d; o$ c/ M
  根据《后汉书》的记录:“不立君臣,无相长一,强则分种为酋豪,弱则为人附落,更相抄暴,以力为雄。杀人偿死,无它禁令。其兵长在山谷,短于平地,不能持久,而果于触突,以战死为吉利,病终为不祥。堪耐寒苦,同之禽兽。虽妇人产子,亦不避风雪。性坚刚勇猛,得西方金行之气焉。”7 j: Z! I0 h4 O2 D1 X
  羌是一个大民族,但在政治组织上是一个半原始的部落群的松散结合,没有形成一个国家,生存环境的恶劣,使羌人性格坚忍无比。然而羌人有其弱点所在,即行军作战“不能持久,而果于触突”,即作战时爆发力强,但是持久作战能力差,这与其组织上的松散有关系,不能象汉军一样有铁的纪律,从赵充国、马援的平羌之战中,均可看出羌人在战争中的这一大弱点。8 \9 Y5 ~9 S7 G/ g
  羌人各部落之间关系亦极其复杂,部落之间的战争与冲突非常频繁,然而在关系到羌人的重大利益上,各部落之间也可以交质解仇,共同对外。羌与汉的矛盾同样非常复杂,既有种族间的矛盾,亦有经济上的冲突及以政治上的矛盾。东汉时代的羌战背景极为复杂,史书又常语焉不详,使得许多羌战的起因很难判断。0 k+ g7 I# n# E2 I5 `. l( A7 U5 s$ Y
  
: c2 w9 Z; U( o+ B$ u  r& b  自马援于建武十二年(36年)击破参狼羌之后,东汉二十年无羌战,这也是东汉汉羌战争史上最长的和平时期。
  Y6 |( k0 M4 F% |  到了光武晚期的中元元年(56年),曾被马援平定过的武都参狼羌再度反叛,原因不明,参狼羌人掠杀当地官吏与百姓。武都太守无能为力,向陇西郡求援,陇西太守刘盱派五千人入武都作战,与武都太守联手击杀羌人约三千人,其余参狼部落全部投降。然而这只是羌战的开始罢了,此时羌人诸部落中,以烧当羌的实力最为强大。
: p# l9 O5 |; L( f% v" ^8 R/ C  烧当其实是一个人的名字,此人乃是爰剑的第十八世孙,烧当强健勇猛,所以后来便以他的名字为部落的名称,是为烧当羌的由来。
3 r: k& w7 q: w! h/ M& v  烧当羌一开始时并不是一个强大的部落,而是居住在贫瘠的黄河北面的大允谷中,地小民贫,经常受到先零羌与卑湳羌的侵犯。到了烧当的玄孙滇良统治期间,烧当羌开始崛起。此时正是东汉初年,实力强大的先零羌遭到马援的迎头痛击之后,损失惨重,这给烧当羌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滇良是一个很有本事的部落首领,他联合其他部落,共同对抗先零羌与卑湳羌,最终大破先零羌,夺得先零羌的居住地大榆谷。由此烧当羌取代先零羌,成为羌人中最强盛的部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4-5 04:29 , Processed in 0.02533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