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7-27 22:25: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平反昭雪
1 B1 K3 N9 f* n; Z8 A, L. N, ` : l2 A E. q% ]" t% ^
建初元年(西元七十六年)正月,天下大旱,灾情极为严重,兖、豫、徐三州赤地千里,民不聊生。
1 o. O0 ^" {( a! K4 X0 U+ D 大汉朝新君刘炟登基才四个多月,闻讯后忧心如焚,焦急的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一般,心情烦躁不安。第五伦的奏章他仔细看过了,觉得很有道理。如今国家有难,马氏兄弟却如此花天酒地,的确是太不应该!可现在刘炟完全顾不上这些了,救灾要紧!
6 s$ h0 A5 P6 [5 l6 ?8 F4 P# p1 \6 o4 T5 s 刘炟熟读史书,历史的经验教训他很清楚。几十年前的那场赤眉、绿林起义是怎么爆发的?还不是因为老百姓没有吃的!更令他忧心忡忡的是,当初最先发动流民暴动的恰恰就是这三州!一旦赈济不力,饿死了人的话,岂不要出大乱子?
4 p8 ~$ A% q: u3 D, @ 得悉灾情后,刘炟立即安排各地官员组织救灾,还下令兖、豫、徐三州官府马上开仓赈济饥民。刘炟在诏书中说的非常清楚:绝不允许任何官员坐视不问,如有工作不力者,一律严办!各地官员接到这道措辞严厉的诏书,不敢怠慢,赶忙加紧赈济去了。4 S' ^$ d. r" \! p4 ^, H- C
可是,老太爷总是不下雨,这可是个大难题!假如来年还是如此,又该如何呢?刘炟想到,当年在祖皇刘秀手上,几乎从未有过如此现象。可到了父皇刘庄手里,却为何频繁出现大旱?难道说是为政方面出了什么大问题,激怒了上天不成?
q: b; U& d/ h' n' s 这天,刘炟专门把司徒鲍昱召来,当面询问道:“鲍卿,近年来旱灾频仍,难道是朕有什么失德之处吗?依你之见,如何才能根除旱灾呢?”鲍昱想了想,温和地答道:“陛下!您是刚刚即位,即使有失当之处,也不会导致灾异出现!以小臣之见,这绝非您的过错!”刘炟问:“那是什么原因呢?”鲍昱叹了口气,神情变得有些沉重。沉吟片刻,他才缓缓地说:“小臣昔日在汝南太守任上,曾奉了先帝之命严审楚王逆党之案。当时先帝催促甚急,小臣不得不在当地拘禁了一千多人。很多人后来都惨死狱中,其余的几年后遇赦才获释。今日看来,这些囚犯恐怕不是全都有罪!永平年间,每次大案一发,被冤枉者往往超过半数,实在触目惊心啊!此外还有大量的犯人被流放到日南郡,犯人与家属生离死别,魂留域外。回想起来,实在是令人痛心啊!”8 N: o, c) d6 a, K* Y6 _3 l: {
对于父皇刘庄的做法,刘炟历来不赞成,但当时他却根本不敢说。如今他上了台,早就想平反冤狱了。听到鲍昱如此说,正中他的下怀。刘炟想了想,问道:“鲍司徒,依你之见,如今朕当如何?”鲍昱见刘炟动了心思,连忙道:“小臣建议,陛下可颁下一道诏书,赦免此前被流放者的罪过,让他们全都返回家乡。此外,还要革去以前被捕过人不准作官的禁令。如此一来,无论是死者还是生者,都能各得其所。以臣之愚见,这样必能召致祥和之气,消除旱象!”刘炟大悦,一概照准。( B9 O$ g! C' P6 r9 H
刘炟的几道诏书颁下后,后来慢慢取得了成效。在各地官员的拼命努力赈济下,兖、豫、徐三州的旱情诸部得到了控制,并未发生大规模饿死人的现象,各地的秩序也恢复了正常。此外,随着被流放者的不断回归,各地的冤案平反工作也在加紧进行。天下民众见刘炟如此宽厚,人们都说:“当今的圣上宽厚慈和,犹如世祖爷再来啊!”从此,人们紧绷了十八年的神经终于松弛了下来,生活又恢复了应有的平静。
( \, N7 t2 K" X2 M 人心思定,是大势所趋,这一点刘炟也看的很清楚。在内务上的主要矛盾基本解决后,刘炟还要收拾军事上的烂摊子。这个问题现在也是需要迫切解决,而且是刻不容缓!
9 j p* v/ D" y _, u: I 自永平十六年(西元七十三年)以来,刘庄向匈奴发动了战争,双方打的昏天黑地,彼此之间伤亡都很惨重。刘庄还派出班超等使者前往西域,试图将三十六国全部控制在卵翼之下。为了控制西域诸国,刘庄不得不派出数千士卒前往车师等地屯田戍边。打仗就是打钱粮,没有充足的后勤保障,如何能打胜仗?各地百姓连年服事徭役,千里迢迢地运送军粮器械物资,转运费用极为浩大。刘庄打了三年仗,不但把永平朝十几年来的“利润”赔了进去,就连刘秀苦心经营二十多年的老本都搭进去了不少!; K6 C8 V5 A; \4 Q& R- B+ d+ L
持续了三年多的残酷对外战争,早已让中原地区的老百姓不堪重负,各地民众怨声载道。人们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北匈奴人只是骚扰北方边境而已,朝廷只要派兵守住边境即可,我军为什么非要不远千里劳师远征?结果却又如何?损兵折将,伤亡惨重!汉武帝、王莽二人虚耗海内造成民不聊生的惨痛教训,难道还不够深刻吗?$ F l4 g7 ?: z" g! h) q1 g
几年来,天下民众都在怀念先帝刘秀时期的日子。几乎人人都认为:当年世祖爷定下的“止戈息武”政策是多么的英明!而刘庄为了他自己能名垂青史,穷兵黩武地发动战争,又是多么的不智!可是,永平朝以来形成的萧杀空气,大多数人都是敢怒不敢言。然而到了刘炟上台后,有些朝臣觉得风向好像有点变了,就开始试探性地直言进谏,校书郎杨终就是其中的一个。: a; x5 Z/ B$ F: O2 {
杨终在上书中,痛陈几年来对外用兵造成的严重后果,强烈要求朝廷立即停止经营西域,同时停止对匈奴的一切军事行动。他在奏章中说:“近年来,朝廷多次大举出师北伐匈奴,又在西域开通三十六国,导致中原百姓徭役累年不绝,不但转运繁重艰难、费用浩大,而且成效微薄!天下黎民愁苦不安,哀号之声感彻天地,故而降下旱灾以示警!还望陛下明察!”
% n5 x. x4 ^. I' r 刘炟觉得杨终言之有理,当也不敢贸然决断。思虑再三,他决定将此事交给三公九卿等群臣会商。 K4 a, ?8 S: ], o
这天在大殿上,群臣分为两派,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一派以司空第五伦为首,主张批准杨终的建议,强烈要求立即与匈奴人休战,恢复昔日建武朝时的和平政策。另一派则以太尉牟融、司徒鲍昱为首,强烈反对中止军事行动,继续实行永平晚期的铁血策略。他们的理由是:* v4 L$ g/ T- Z- l3 y$ U
第一、北伐匈奴与经营西域是刘庄生前定下的国策,不能轻易改变。一旦轻易放弃,则几年来将士们浴血奋战取得的成果必将毁于一旦。
9 D" X, {% r! S4 P 第二,“孝子三年不改乃父之道”,这是孔子的主张。刘炟一向以尊师孝顺自诩,刚刚登基就改弦更张,恐怕对他的名声不利。+ P- X, _" r/ l
第五伦的脾气不好,牟融、鲍昱也不是“省油的灯”,三人在殿上吵的昏天黑地,谁也无法说服谁。刘炟见两派吵的如此厉害,也感到有些心烦。无奈之下,他只好出面中止了这次讨论。但是,关于此事的争执远远没有结束。- {' w* q/ C4 [6 q6 V$ d2 }$ H
数日后,校书郎杨终再度上书刘炟,除了重申此前的观点外,他又从汲取历史经验教训的角度提出了意见。他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说明了他的观点。反面教训:秦始皇修长城,工程浩大,徭役频征,其子胡亥不改前代政策,终于失去了天下。正面经验:孝元皇帝放弃了珠崖郡,世祖光武皇帝拒绝了西域各国的归附,天下安乐,四海承平。- j3 q, B+ ~9 W& O! _
杨终最后强烈呼吁:“如今在伊吾屯田和在楼兰屯田戍边的士卒早就过了服役期限,这难道合理合法吗?士卒久不还乡,他们家里难道不惦念吗?朝廷的如此作为,难道符合上天之意吗?恳请陛下深思!”
7 |; {3 ~3 H/ m9 I. o4 V: H 眼见杨终抬出了祖皇刘秀,刘炟这下找到了理由。他令人问牟融、鲍昱:“显宗皇帝出兵西域,虽说是在远远超过了三年之后进行的。但从效果来看,却也并不理想。以朕看来,恐怕不符合世祖的心愿吧!这煌煌大汉天下是他老人家打下来的,你们认为朕该听谁的呢?”这下,牟融、鲍昱再也不敢反对。至此,关于对外作战的方针终于尘埃落定:不打了,把屯田戍边的士卒们全部撤回,彻底休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