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赫日当中--大唐帝国的扩张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8 14:25:58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228)
/ c) e- \% ?% d  7 w. j, q" E2 h! T6 h- h/ I* m
  唐玄宗仍然念念不忘石堡城,他又一次指示前线将领哥舒翰,对石堡城发动进攻,夺回这座军事要塞。) @# u$ J+ A7 c) j6 e
  天宝八载(749年),规模庞大的石堡城攻坚战开始了。
. b! z5 e9 |. f+ C) S" W1 o! i) M# q  为了准备这次浩大的攻势,动用的军队除了哥舒翰的陇右兵团之外,还包括河西兵团、河东兵团、朔方兵团以及突厥降将阿布思的军队,共计六万三千人。+ T, C+ O4 [+ s: s, e4 H0 p
  石堡城战役之所以艰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石堡城的防御极为坚固,由于石堡城几度易手,双方对底细都十分清楚,这里三面是悬崖绝壁,只有一条路可以行走,是一夫当关,万夫莫敌的险峻地形。但这并不是石堡城难以攻克的主要原因,因为石堡城虽然极为坚固,但这只是一座小城堡,吐蕃的守军不足一千人,更重要的是第二个因素,即在石堡城之后,即是吐蕃所占据的肥沃的河西九曲之地,吐蕃在此有大量的驻军,随时可以增援石堡城。因此,石堡城攻坚战,必须是围点打援同时进行,要顶往吐蕃大军对石堡城的增援,并尽可能快地夺下石堡城。
8 a; O& Y& S  p2 t) C* y8 P  C% n# q/ `  哥舒翰派部将高秀岩、张守瑜率部仰攻石堡城,其余诸军的任务是阻击吐蕃的援军。高、张二人组织敢死队连续数日猛攻石堡城,吐蕃守兵在城中准备了大量的擂木与巨石,居高临下,猛砸下来,结果攻志的部队伤亡很大。- M; i& d  R" k" h7 A
  石堡城告急,吐蕃出动大军,企图要解围,但是却遭到唐军顽强地阻挡。哥舒翰对攻城进展的迟缓十分不满,召来高秀岩、张守瑜二人,准备军法从事。高、张二人请求再宽限三日,如果到时还不能破城,甘愿受死,哥舒翰同意了。
4 B+ x8 s) I1 R( G6 @: j+ W  战斗进行得非常激烈,吐蕃的援军一直想突破唐军的防线,而且在人数上居然优势,唐军付出惨重的代价,总算遏制吐蕃的攻势。在攻城战上,高秀岩与张守瑜为了保住脑袋,严令士兵不分昼夜,不计代价地攻城,血战三天之后,终于非常艰难地攻下石堡城,俘虏吐蕃守将铁刃悉诺罗以及四百名士兵。7 I0 Q2 L1 S6 w; p# I4 Q
  吐蕃援军仍然无法突破唐军的防线,石堡城陷落的消息传来,便引军西撤了。这次石堡城争夺战,唐军付出了伤亡数万人的代价。" p5 H( M9 Z6 \  J9 }
  7 z, s( ]8 t. q; H3 k! N/ x
  石堡城的争夺战,是玄宗时代唐与吐蕃战争的一个焦点,总计爆发五次战斗。
- |4 x: V; H9 V4 ^: b5 C  第一次是开元十七年,唐军在李祎的统领下攻克石堡城;十二年后,即开元二十九年,吐蕃人重新夺回;天宝四载,皇甫惟明进攻石堡城未克;天宝六载,董延光试图夺回石堡城,由于王忠嗣的消极配合,未获成功;第五次便是这次哥舒翰的出击。
) ~" J' ]$ ]+ N  f8 N! F5 E" Q  在与吐蕃的长期战争中,陇右、河西、河西九曲之地、青海湖附近成为主战场,对于吐蕃人来说,切断河西走廊是战略重点,只要河西走廊一切断,大唐的安西都护府便成为孤立之地,失去与长安的联系;而对于大唐一方,夺取河西九曲之地是重中之重,因为这块富饶之地对吐蕃有莫大的意义。石堡城实际便是吐蕃守卫河西九曲的东部门户,地位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其争夺的激烈程度。在唐军一方,反对强攻石堡城的将领大有人在,在第一次石堡城之战中,当时的河西节度使萧嵩、陇右节度使张忠亮都持反对态度,后来王忠嗣也持反对态度,从唐与吐蕃战争的军事态势来分析,夺取石堡城,确实并没有对战局有决定性的影响,这可以从一方面反应出唐军最高统帅部(朝廷)的军事思想出现僵化与退步,从以往大兵团运动作战、立足打大歼灭战,倒退为逐城逐地争夺的阵地战,所以虽然唐军的战争中略占上风,但始终只是局限于边境战争,无法改变与吐蕃势均力敌的局面。
2 K7 q+ E/ J* Z1 n, [+ z( Z% ?9 t  在石堡城陷落后的几个月,冬季来临,青海湖湖面结冰,吐蕃大军秘密地集结部队,乘唐军不备之时,大举蹈冰渡青海湖,一举攻破哥舒翰建在龙驹岛上的城堡,城中守军二千余人,非死即俘。这样,吐蕃虽然失去石堡城,但重新控制青海湖一带,在战略对峙上,并不吃亏。
9 R: u( B+ e1 o% i/ B& s  
# m" v: X( G7 Z7 c  到了天宝十二载(753年),哥舒翰再度出击,攻占洪济城与大漠门城,吐蕃在河西九曲的军事据点丧失殆尽。虽然唐军的反攻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基本克复河西九曲,但是吐蕃的军事实力并未遭到重创。' V0 R/ r5 @& O% s* y8 N
  唐与吐蕃的战争是漫长而又艰苦的战事。在论钦陵的时代,吐蕃是完全占据上风,连续歼灭唐军主力军团,到了唐玄宗时代,唐军占据上风,但总体上双方处于战略相持阶段。不久之后爆发了“安史之乱”,使得这种相持的局面被打破,大唐帝国陷入内战的泥潭,吐蕃则进入第二次大扩张的时代,此是后话。
 楼主| 发表于 2009-1-28 14:26:20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229)+ b0 j5 U. E: E
  
" l7 P$ E  m$ S/ `  第十二章 决战中亚
, t$ y) G& k* y, U2 x. w9 r  Q  
* _' f& P" L0 Q" m/ R9 }  一、深入亚洲腹地. b% Q) r5 H* x& S6 K) V* m: ]
  4 Z* j8 N% q% u& O$ {9 }
  在唐玄宗初即位时,中亚地区的局势便十分微妙,这里分布了许多的小国,被夹在四股大势力之间,这四大势力分别是:大唐、吐蕃、大食与突厥,任何一方都有超强的实力。这几大势力,围绕中亚诸国,展开了一番明争暗斗。那是一个争于气力的时代,有时我们无法苛求古人的好战,因为那个时代,只有弱肉强食才是真理,打击对手是保护自己的最好手段,一旦失去这种保护手段,那么灾难便会很快来临,这就是那个时代的特色。. Y% z" \' m4 D
  大唐帝国的势力比较早就抵达中亚,在降伏西突厥之后的数年内,中亚数十个国前来归降,包括吐火罗、波斯等,大唐政府便在此设八个都督府管辖,成为这一地区的霸主。但是这个霸主的地位不断地受来自四方的挑战。$ K+ d( P7 {1 p( w: ?( q' E6 d
  比大唐建国略晚的大食帝国,即阿拉伯帝国,在圣战的旗帜下,以一往无前的勇气,将伊斯兰的势力从阿拉伯半岛拓展到整个西亚以及北非,并且东扩到波斯高原,651年,即唐高宗永徽二年,在阿拉伯人的打击下,波斯萨珊帝国灭亡,同年,阿拉伯帝国派出特使与中国修好,成为东西两个伟大帝国政治交往的开端。
* J& p+ W( W( G9 [# G  青藏高原上的吐蕃政权进入强盛的时代,670年攻陷安西四镇之后,也加入到中亚的争夺中,与吐蕃相邻的大勃律国与小勃律国,更成为其染指中亚的重要跳板;东部的突厥汗国在默啜可汗时代向西扩张,击平突骑施之后,一路西进,势力直抵中亚锡尔河流域。* \4 }1 @* h9 _7 |$ w: ~( a
  
" t: Y% @' E7 |9 [* ]5 C( |  在众多势力的角逐之下,可以想象,中亚这片土地,不可能风平浪静。冲突从中亚的一个小国开始,这个小国称为拔汗那国,在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境内,时间是开元三年,西历的715年。
- x' H" x# }' b3 `' ^! |  这一年,吐蕃与大食联合干涉拔汗那王国内政。
7 X' @% k: r- `: V& B$ E  拔汗那王国是最早内附大唐帝国的中亚国家之一, 659年苏定方击平西突厥之后,在拔汗那国设置羁縻州,称为休循州,以拔汗那国王阿了参为休循州刺史,之后拔汗那国与大唐的关系是很亲密的。/ ~; ~9 ~, e6 O
  在吐蕃与大食的联合策划下,拥立阿了达为拔汗那国的国王。从名字分析,阿了达可能是前任国王阿了参的弟弟。吐蕃与大食各派出一支特种部队,武装护送阿了达进入首都渴塞城。面对吐蕃与大食的武装干涉,拔汗那只是一个小国,哪有实力来抗衡呢?拔汗那国王的军队有一种恐慌的心理,很快便被击溃。
- X1 I4 m& C- w* O  摆在拔汗那国王面前的,只剩下一条路可以走了,就是向大唐帝国求援。9 V" v1 X- `" `& k1 z
  ( d) o& f/ Z% O
  拔汗那使者揣着求援书,抵达大唐安西都护府所在地龟兹。, u+ B3 U4 E% N# s+ c* k
  此时的安西都护是吕休璟,接到这份紧急求援书之后,吕休璟思前想后,安西都护府距离拔汗那国有二千里之遥,要不要出兵相救呢?他迟疑未定,下不了决心。" {: N% x) \6 G0 F
  忽然吕休璟眼前一亮:“哎呀,我怎么忘了一个人呢?”赶紧传令,有请张孝嵩。
+ R+ b* F* z8 X1 U+ X' o  张孝嵩是什么人呢?他是大唐监察御史,可他怎么跑到安西了呢?) [$ F7 i( t: I% h2 R5 Q
  原来张孝嵩本是进士出身,在时代尚武精神的感召之下,他却热衷于兵事,经常想到边疆去干一番事业。他曾经奉使前往廓州(青海化隆县),对西部局势有着深刻的见解,得到唐玄宗的称赞,张孝嵩趁机提出想到碛西(即安西)去视察,要知道唐代是一个开拓进取的时代,汉代的张骞、班超都是有志青年的偶像,而西域更是一片冒险的乐土,可以追随勇敢的汉代先辈的足迹。唐玄宗批准张孝嵩的请求,他怀着负剑西行开拓千秋事业的雄心壮志到了安西。
 楼主| 发表于 2009-1-28 14:26:42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230). }4 ^( X; Z' B' _" j3 n3 c- Y
  ) N. p. k" Z8 F' X
  吕休璟见张孝嵩走进来,迫不急待地拿出拔汗那的求援书,让张孝嵩过目,然后问说:“这件事很急,依阁下所见,该如何是好呢?”, A' @3 q9 j: @7 `' o- x7 N
  张孝嵩看过文书之后,对吕休璟说:“必须要发兵救援拔汗那国,否则大唐就无法号令西域诸国了。”张孝嵩不仅建议出兵,而且他的想法是想自己带兵出征,他一心渴望建功立业,现在机会便在眼前,怎么可以错失呢?
! S' M6 r8 a- H& p7 i7 [% u  吕休璟还是有点放心不下,又说道:“话虽然这么说,不过安西驻军的人数并不是很多,还要防备突厥人来犯。”
/ S( a& c7 P. `  张孝嵩拍了拍胸膛,说道:“都护就在此地防备突厥人,另从诸胡部落中征调一万名骑兵,我愿意带兵前往拔汗那。此事宜速不宜迟,否则到时叛军完全占领拔汗那,就麻烦了。”
* d8 t, p% J- W2 Y7 W. J  吕休璟这下放心了,激动地说:“一直听说阁下文武双全,今日方才见识,令吕某佩服。”: O* k+ f) p; }+ ^
  5 |  m* ^4 b: k  d: O
  军情紧迫,在招集一万名胡人骑兵之后,张孝嵩亲自率军,从龟兹出发,马不停蹄,奔袭数千里之外的拔汗那国。
+ u2 ?$ I. `+ t0 [" A! d  o) o3 [  此时拔汗那国的局势已经极其恶化了。6 M2 y% S* Q) v# D& g' H+ _, U7 y* o
  拔汗那国共有大的城池六座,小城约一百余座,除了少量城堡还控制在政府军手中,绝大多数已经落入阿了达叛军之手。: z+ W: n4 o$ P: Y% D5 Q5 J
  张孝嵩的一万名援军与拔汗那政府军会合之后,趁阿了达叛军在诸城还立足未稳之际,果断地发起反击,结果连战连捷,原本投降阿了达的城池又纷纷宣布脱离其统治,在军事与政治的双重攻势下,叛军的势力土崩瓦解。张孝嵩连下拔汗那国一百座城池,将阿了达的叛军压迫在连城一带。+ Y4 @6 p$ Q3 Z* h
  张孝嵩这个人确实了不起,他终于有机会一展其军事上的抱负,立国威于绝域之地、万里之外。在实战中完成由文臣向武将的转变,他身披铠甲,指挥将士对阿了达的最后几座城堡发起猛攻,经过一个白昼的激战,击破三座城池,俘杀阿了达叛军一千余人。绝望的阿了达在少数骑兵的掩护下,逃进山谷之中。5 k, D9 Z4 Y* ~2 e% {
  吐蕃与大食帝国联合支持的拔汗那国反政府武装终于被全歼,拔汗那国王又重新返回都城,登上王位。张孝嵩以此役威镇西域,他发布文书,传檄西域诸国,诸国震惊,大食、康居、大宛、罽宾等八个国家均派出使者,向张孝嵩请求和解或归附。7 F: ]  }9 B7 [. B; w( `6 |
  王者重新归来!此役的胜利,打破了大食帝国东扩、吐蕃北进的计划,大唐帝国向世人表明其军事力量再度崛起,是可无争议的中亚霸主。( B$ c) Y; N2 L# M3 ~
  
* Q  \+ p- m( ]  强大的大食帝国并没有放弃争夺中亚的努力。- I- D3 h4 P" B. |
  开元七年(719年),大食帝国对中亚诸国步步紧逼,俱密国王那罗延、康国国王乌勒伽、安国国王笃萨波提都上书大唐朝廷,请求大唐军事援助。但是史书并没有明确记载大唐是否有出兵相救。
" k. j6 S; b5 n  次年(720年),大食帝国对中亚乌长国(位巴基斯坦北部)、骨咄国(位阿姆河流域)、俱位国(位克什米尔地区)三个国家进行离间,企图使三国背叛大唐,但是遭到断然拒绝,为了表示对三国国王明确态度的肯定,唐玄宗特地派使者前往其国,以大唐皇帝的名义对三个国王进行册封。这个事件同时表明大唐的中亚诸国中仍然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楼主| 发表于 2009-1-28 14:27:14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231)8 P& Z" b* A! \6 u6 [
  
; b2 z+ n- q. z/ I  与此同时,吐蕃向北扩张的计划在遭遇挫折之后,将目光转向大勃律国与小勃律国。
+ F  R2 A' Y( ~  大、小勃律国位于吐蕃的西北,其位置大约是现在巴基斯坦北部及克什米尔一带,其中大勃律国紧挨着吐蕃,由于吐蕃强盛,它一直归附于吐蕃。相对大勃律,小勃律的战略地位更加重要,它的位置如同十字路口,介于吐蕃、安西四镇、南亚、中亚之间,这个突出的战略位置,也决定了小勃律国成为大唐与吐蕃反复争夺的焦点。
( e9 s9 w! _9 ^) p' H( U  小勃律对吐蕃有很强的戒备心,为了抗衡吐蕃,则必须引大唐为外援,因而在开元初,小勃律国王没谨忙亲自跑到帝国首都长安城,朝见皇帝,加强与大唐的联系。! l" q. H2 R" r- m( ?  F; [+ V# K9 l9 s6 O
  果然不出所料,在之后几年,吐蕃屡屡出兵攻打小勃律。吐蕃的借口是:“我们并不是想要谋取你们的国家,只是想要借道进攻安西四镇罢了。”吐蕃的要求遭到了小勃律国王没谨忙的断然拒绝。' j4 ^) \% D% X' o7 x
  # [2 @1 p5 U" e6 ~2 q
  吐蕃人见小勃律软硬不吃,便采取蚕食的战术,在几年的时间内,先后占领了小勃律国的九座城堡。国王没谨忙忧心忡忡,按照这样的蚕食战术,用不了几年,小勃律将完全被吐蕃所占领。
0 J, E% c- _  J" }  开元十年(722年),吐蕃大军又一次开进小勃律,国王没谨行下定决心,向大唐请求军事援助。! ~3 ^" `1 S3 \1 N1 Y, s1 N
  没谨忙派出使者携告急文书,急赴北庭都护府求援。北庭节度使正是在远征拔汗那国中立下奇功的张孝嵩。张孝嵩自从远征拔汗那之后,经历颇为曲折,因涉嫌贪污,曾被投入监狱,后贬为灵州兵曹参军。但是唐玄宗认为他是一个杰出的人才,在国家急需军事人才的时候,晾在一旁着实可惜,便提拔他为北庭都护。
$ ]* D' B  U& K  E1 ~  ' [1 A' v0 t2 k& ~% o4 K
  小勃律的使者抵达北庭都护府,将求援书递交给张孝嵩,并且说道:“小勃律乃是大唐的西部门户,如果灭亡的话,恐怕塔里木盆地以西的诸国将成为吐蕃的地盘了。”# g' C/ F. X/ Y' U2 c8 l- |
  张孝嵩是大唐将领中,深知中亚战略地位重要性的一人。此时吐蕃与大唐进入和解时期,因而向西扩张成为其主要战略方向,一旦小勃律沦入吐蕃之手,那么吐蕃可以从青藏高原北进安西四镇的同时,从小勃律发兵,攻打塔里木盆地的西部,这样一来,安西四镇将陷入岌岌可危的境地。4 k0 k, K# k+ a3 x% w. z
  事关安西四镇的安全,不可不救援,张孝嵩他毅然答应小勃律的请求。安西四镇中,离小勃律最近的是疏勒镇,张孝嵩当即指示疏勒副使张思礼,率领唐军及胡人兵团共计四千余人,奔赴小勃律。7 B1 K. }+ Y# U# ~
  4 S. @& \  I4 J: r+ f# O: T- y! _
  救援小勃律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疏勒距小勃律的距离遥远,直线距离便有一千里,比起路途的遥远,更大的困难是要翻越高耸的帕米尔高原(葱岭),军队必须艰难地跋山涉水,还要携带武器与补给。不过事情总有好的一面,正因为这条道路非常艰难,唐军在翻越葱岭后出其不意地出现在小勃律,则可以达到奇袭的效果。6 G, v/ ^6 q; |, h9 [) P8 |( k( q) I
  在通信条件非常恶劣的时代,吐蕃根本不可能发现正有一支唐军开进到小勃律。
2 K# J- v9 v0 E- B; E  在张思礼的四千名援军抵达小勃律的北部时,国王没谨忙大喜过望,马上与张思礼研究下一步的作战计划。唐军在短暂的休整之后,与小勃律的军队联手迎战吐蕃大军,吐蕃军队意外地发现小勃律军中多了一支生力军,作战勇猛、纪律严明、武器先进,战斗力十分剽悍,大惊失色,没想到唐军竟然出现在小勃律境内,一时不知所措,竟被打得大败。5 V: I: t) z" f- }
  唐与小勃律联军乘机展开反攻,吐蕃人也不知唐军来了多少人,估计这支吐蕃军队也不是精锐部队,精锐部队都调集在东部前线与大唐对峙。唐、勃联军一鼓作气,连续收复失陷的九座城堡,吐蕃军队损失了数万人马,被迫退出小勃律,返回青藏高原。
6 t* e- t/ y' k5 V9 {% Z5 a  唐军第二度出击中亚,再次大获全胜,成功地狙击吐蕃的进攻。
) j  k3 V) _2 h+ j  
% G6 W$ i6 ?) `& Y% ?/ h* f! z  在成功援救小勃律之后,中亚的突骑施异军突起,对大唐西域构成巨大的威胁。4 Z2 g8 }2 s- Q3 q- C3 T, ?
  突骑施曾与大唐联手抗击突厥的西扩,但遭到默啜可汗毁灭性的打击。突骑施是如何在逆境中重新崛起,大唐帝国与突骑施又有怎么样的战斗呢?
 楼主| 发表于 2009-1-28 14:27:37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232)
2 p' t  z8 C$ B2 J9 D% U  1 e" K/ e5 s8 V9 {
  二、击平突骑施8 Y; O+ h( j* _( Y! F/ z3 q3 o
  
5 v0 O+ n1 v6 {  西突厥一直是最动荡的地区,自乌质勒始,西突厥十姓部落中的突骑施开始强大,到乌质勒的儿子娑葛时,突骑施的势力范围拓展到十四个西突厥部落,被唐朝廷册封为十四姓可汗。然而好景不长,在突厥的打击下,娑葛可汗于710年战败被俘,并于714年被默啜可汗处死。" O$ r8 t6 q# Z4 O; R. N6 Z
  受到重创后,突骑施的力量已经西移到中亚碎叶城一带。
* a: P1 v# x: Z, x; n- d. B% Q  在娑葛可汗被默啜杀害后,他的部将苏禄收罗了突骑施的残余部队。
* L5 l* [/ u* ^+ R6 s  苏禄这个人有领导才能,首先,他自己不贪财,史书称他“性清俭,每战伐,有所克获,尽分与将士及诸部落,其下爱下,甚为其用。”财散人聚,清廉的名声使得他在十箭部落中赢得一个良好的口碑。再者,他为人公正,十箭部落内部矛盾很深,他的公正立场可以把部落间的矛盾摆平,使大家心服口服,所以渐渐十箭部落都归到他的帐下,苏禄掌控了西突厥十箭部落二十万的军队,突骑施又恢复生机,再次成为西突厥部落的领袖。. S$ U1 l& J1 j1 D* C, d
  苏禄深知以自己的实力,尚无法对抗突厥汗国的进攻,所以主动向大唐帝国靠拢,唐玄宗顺水推舟,授予苏禄为左羽林卫大将军兼金方道经略大使。
; \% S5 [+ p, o( ]3 ]) r, w0 [  6 C8 e  O) z# l2 c; p3 C
  但对于手握二十万大军的苏禄,唐玄宗显然并不十分放心,他需要扶植一股可与苏禄相抗衡的力量,曾经担任大唐碛西节度使的阿史那献便成为合适的人选,阿史那献是西突厥可汗家族的成员,唐玄宗册封阿史那献为十姓可汗。不过这个“十姓可汗”有名无实,十姓部落仍然听命于突骑施的首领苏禄。0 T, Y4 H* a, @% g/ L
  苏禄本人也意识到自身的危险所在,虽然他控制了二十万的军队,但周围却是强敌环伺,东有突厥汗国,西有大食(阿拉伯)帝国,南面大唐帝国与吐蕃。周边这四大势力,都是突骑施所惹不起的,苏禄在夹缝中求生存,从实力上说,这四大势力,仍以大唐帝国最强,但无论是吐蕃、大食或突厥,对中亚都虎视眈眈,苏禄的如意算盘是借助吐蕃与大食的力量,向南争夺塔里木盆地。! Z  \' F, t5 x, o4 X+ S0 P
  开元五年(717年)五月,十姓可汗阿史那献侦知苏禄有窥边之志,便向朝廷报告:苏禄可能会反唐。阿史那献自告奋勇率领军队,前往打击苏禄。唐玄宗拒绝苏禄的请求,因为几大势力角逐西域,在情况并不十分明朗的情况下,不能轻易逼反苏禄。1 e" ^9 M' H- L1 F0 O: h9 r
  
! h6 [; F' I% l2 X" {' O  事态的发展证明阿史那献的情报来源是准确的。
" Y$ P1 Z# r5 f  ~  七月,苏禄在大食、吐蕃的支持下,终于起兵对抗大唐。9 z9 ^3 ~; o3 c. O; U; Q
  突骑施军队袭击拔焕城与大石城,在此之前,唐军虽然没有打击突骑施,却作了充分的准备。当突骑施的军队一出动,安西副大都护汤嘉惠马上调动葛逻禄部落的军队以及十姓可汗阿史那献的军队,对苏禄的突骑施大军发动反击。6 y. u" D# e! V- U. ]* A) e
  与此同时,为了突骑施的盟友吐蕃实施压力,陇右节度使郭知运向河西九曲一带的吐蕃驻军发起进攻,大破吐蕃。这一仗的胜利是对西域战场的有力支持,苏禄发现进窥塔里木盆地是很不现实的,他很明智地悬崖勒马,重新归顺大唐。' X8 O* Y% \+ Z5 g7 F) l
  唐朝廷接受苏禄的请降,在形势极为复杂的西域,这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了。唐玄宗照旧授予苏禄左羽林卫大将军兼金方道经略大使,以稳住突骑施。
* f/ l2 E  D8 ?" p/ a+ T! G2 a  y  唐玄宗的作法无疑是有远见的,大唐帝国的强敌太多,而且自武则天以来的混乱浑浊的政治局面也必须要革新,选择与突骑施对抗并非上策,即便击灭苏禄,西突厥十箭部落仍然是难以控制的。
 楼主| 发表于 2009-1-28 14:27:54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233). w2 v/ j* S" d4 d2 w( k# B5 B
  
" C  S5 J4 C  R# v3 n7 Q2 A  开元七年(719年),唐玄宗册封突骑施的首领苏禄为忠顺可汗,此后突骑施倒也平静了若干年,直到开元十四年(728年),发生了一件事情。
' R% ?/ G1 u1 d& L. K0 M4 W* N  突骑施的金河公主派了一位牙官带着一千匹马到安西都护府贩卖,金河公主是苏禄的王后,她是阿史那家族的成员,也是唐玄宗册封的公主。7 ]. m% D! R8 ^7 f# t
  这桩本来很平常的商业贸易,却不小心演变成为政治问题。此时的安西大都护是杜暹,突骑施的牙官奉金河公主之命前来,他见了杜暹之后,以金河公主的名义对杜暹“宣教”。什么是“宣教”呢?就是宣读公主的命令,这里有个外交礼节的问题,“宣教”意味着金河公主的地位要比安西大都护要高。3 n0 J  v5 O( Z4 q- E
  金河公主虽然是西突厥人,却是唐政府所赐封的公主,但在杜暹眼中,她根本不是中国公主,有什么资格采用居高临下的“宣教”姿态呢?
. F6 \( u6 [! E0 o9 M5 d3 u  杜暹顿时火冒三丈,他对突骑施使者大骂道:“这个阿史那族的女人怎么敢用这种口气跟我说话?”下令将使者逮捕并施予杖罚,扣押在安西都护府。4 ]2 U* n3 j9 P. o" y3 i
  突骑施使者被扣后,所带来的马匹无人看护,恰逢天降大雪,这些马匹全都饥寒而死。这笔生意最有没有做成,血本无归。( n8 x: {& `; f! P( i8 j
  6 j! e" ?) V$ F  D- ?1 O  c
  突骑施可汗苏禄得知消息后,大怒,马上集结大军,入寇安西四镇。
) i$ f# r: r# [5 |  c' b  正当此时,朝廷下诏调杜暹入京,由赵颐贞代理安西都护一职。面对突骑施疾风暴雨般的进攻,赵颐贞只得命令安西诸镇坚守城池,突骑施军队将安西诸城储积的物资、牲畜等洗劫一空,只有安西都护府没有遭到突骑施的洗掠。5 Y3 ?' H, c. s4 V7 I7 c
  杜暹已到首都长安担任帝国宰相,这让苏禄有些担心,如果大唐帝国疯狂报复的话,他可有苦头吃了。所以苏禄下令突骑施军队稍稍后撤,派出使者向大唐进贡,以静观其变。, D( F: X& c; s
  第二年,西部局势发生巨变。
& G. V0 |" u2 X$ ^2 _% _  唐与吐蕃的战争重新爆发。先是王君奂大破吐蕃于青海湖西,继而吐蕃展开反攻,毁灭瓜州城,俘王君奂之父,使得王君奂不敢出战。
/ ]" S) _! u8 r/ T# v  在这样的背景下,苏禄决心再度联合吐蕃的力量,围攻安西都护府。
5 i3 r5 J3 O) V3 c5 d# q) D1 V' _  e  安西都护府的守卫森严,作为大唐西域最重要的军事据点,其军备力量还是很强大的,虽然突骑施联合吐蕃军队轮番进攻,在代理安西都护赵颐贞的指挥下,城池固若金汤,唐军积极出击,挫败了突骑施的进攻。3 p/ i% [% M5 p3 r
  
* X4 n( G/ O  v5 Q  突骑施与吐蕃的联盟并没有维持很长的时间。在此后的两年里,吐蕃在与大唐的交锋中,渐落入下风,在张守珪、李祎等唐军将领的打击下,吐蕃于730年向大唐求和,这么一来,突骑施失去了吐蕃的支持。
( R7 V: D0 }" ^9 ]* s0 x0 h  小心翼翼的突骑施可汗苏禄看到形势发生变化,在吐蕃与大唐和解后,他也派出使者向大唐朝廷进贡。# w5 ]5 x. ~" c- u# c9 h
  苏禄是突骑施十分杰出的领袖,他踩在三粒鸡蛋上跳舞,无论是大唐、吐蕃、突厥中的任何一方,都不是省油的灯。所以他在对大唐朝贡的同时,积极与吐蕃、突厥和亲,娶了吐蕃与突厥的公主,加强外交上的主动性。因此在苏禄时代,突骑施虽然在夹缝中生存,但仍然不失为中亚地区的一大军事力量。; m2 z) ?' r' ~) @. U% i0 H! p( f
  
2 Z) ~5 Z8 c+ q' v" f  晚年的苏禄犯下致命的错误。
$ G4 s6 B3 U9 u( {% u1 S- Y  突骑施之所以可以在西突厥十箭部落中建立领导地位,乃是因为苏禄的公正廉洁。随着苏禄的儿子们长大成人,分立为叶护,苏禄渐渐失去了早年的廉洁传统,人性弱点中的自私心理开始显露无疑,在战争中掠夺来的财物,苏禄多数分发给自己的儿子们,而西突厥其他部落所得到的财物越来越少,得不到利益的部将们对苏禄心怀不满。4 w6 o) j5 a7 b: m  k
  苏禄的身体状况非常糟糕,他染上风病,一只手挛缩残废,游牧民族的传统是畏壮侮老,即便你曾经是英雄,只要衰老了,身体不中用了,就无法建立威信了。7 r+ c" b# H- x
  一场铲除苏禄的政治阴谋开始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1-28 14:28:22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234)
# ^% v& F, z9 z2 E) f( {  * p' T! w/ [  j+ E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突骑施爆发政变。: j- @6 b  S- j/ d5 I
  在突骑施内部,以莫贺达干与都摩度两人的部落实力最强。莫贺达干与都摩度都追随苏禄南征北战许多年,但是现在情况变了,苏禄只考虑他儿子们的利益,再也不顾及这些为突骑施拼死拼活的部将了。
& A( _9 b- f3 f+ O& p  莫贺达干与都摩度有了一个共同的敌人:苏禄。
$ b4 J' p% z* {8 |. w) F7 G- H+ z/ U  “怎么办?”莫贺达干向都摩度吐了一口恶气,都摩度恶狠狠地从牙缝中挤出两个字“反了!”, h) O: w( E  }) K
  “好。”莫贺达干一拍大腿,一不做,二不休,豁出去了。3 Q  |4 E6 k, P; w; w
  莫贺达干马上回到自己的部落,纠集部落中的壮士,在夜幕降临后,对苏禄的御帐发起突袭。苏禄根本没有准备,他的卫队们被斩杀殆尽,当莫贺达干冲进来时,苏禄残废的手甚至拿不起一把大刀,只能眼睁睁见莫贺达干的刀闪出一道亮光,然后便身首异处了。5 n4 P% U+ a( k
  莫贺达干干掉了苏禄。1 R% H7 v# G+ B0 n- p. z
  狡滑的都摩度表面上与莫贺达干一同发动政变,背地里却在第一时间宣布立苏禄的儿子骨啜为新的可汗,称为吐火仙可汗,占据碎叶城,将弑君之罪,统统推到莫贺达干身上。
; i  u' B, Q: H4 o: b$ \, [  莫贺达干大怒,发兵攻打都摩度,突骑施陷入内战之中!. ^: o$ c! B  s& p% U
  ; r' @! k' {) ~" }1 t8 I% a
  突骑施内部一直存在两大派系,称为黄姓、黑姓。都摩度与所立的吐火仙可汗均属黄姓派系,苏禄一死,黑姓派系不甘示弱,尔微特勒自立为黑姓可汗,占据怛逻斯城,拥兵自重。这样一来,突骑施三足鼎立:莫贺达干、都摩度与吐火仙可汗、尔微特勒。+ A0 i4 o9 h$ a# y6 f  g
  在这三方势力的角逐中,莫贺达干居于劣势,军事重镇碎叶城、怛逻斯城分别控制在都摩度与尔微特勒之手,而且莫贺达干还背上一个弑君者的罪名。
5 H; x# ?& h" D: O  v3 I$ p" V  莫贺达干越想越生气,自己铲除苏禄,最后居然什么也没捞到。突然他一转念,为什么不借助大唐帝国的力量呢?苏禄几番攻打安西都护府,是大唐帝国的心腹之患,现在他为大唐扫除这个隐患,可算是立下大功了。3 a( h0 K% ?" ]3 {
  莫贺达干派人前往向大唐求援。! d2 A  B$ p: w( _% f
  
+ i9 q- [- b1 W7 g/ t! z; K+ m  大唐碛西节度使盖嘉运非常重视,当即上书朝廷。
6 {$ A8 q2 q1 ^; Z: f( X  突骑施的内乱对大唐来说,确实是一个击平隐患的大好时机。唐玄宗指示盖嘉运,马上召集控制下的中亚诸国的军队,会同北庭都护府的唐朝驻军,夹击突骑施。/ Z2 z9 L! q# ]) s" f
  大唐介入突骑施政局,使得突骑施鼎立三方中的吐火仙可汗与黑姓可汗停止内战,联合对外,共同发兵,准备抗拒大唐的军队。
/ r$ N  V$ b4 o& S5 K  然而,大唐军队势如破竹。6 I6 o* G  B6 j- \- ?( q, b6 v- S
  开元二十七年(739年),碛西节使者盖嘉运率军进入突骑施,在莫贺达干军队的支持下,以及中亚诸国的配合之下,屡战屡胜,大军一路锐不可挡,直抵碎叶城。8 ~: _) L" G3 ?% T- E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围困之后,碎叶城内的粮食告急了,吐火仙可汗只好出城与盖嘉运的唐军决一死战,结果士气正旺的唐军大破碎叶守军,吐火仙可汗狼狈逃窜到贺逻岭。盖嘉运派军队进入地毯式搜索,最后终于将吐火仙可汗生擒,都摩度率残部逃亡。
 楼主| 发表于 2009-1-28 14:28:48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235). \$ @8 ~& y+ z( v
  
4 f5 C) x$ g- G  R- L* f: E  在围攻碎叶城的同时,盖嘉运还派出副将夫蒙灵詧率一部唐军,会同拔汗那国王阿悉烂达干,突入怛逻斯城。据守怛逻斯城的黑姓可汗尔微特勒拼死抵抗,无奈唐与拔汗那联军的战斗力太强大,怛逻斯城终于陷落,黑姓可汗尔微勒被生擒。
( P& Q" ^0 u7 l4 Y  攻克怛逻斯城之后,唐与拔汗那联军进入怛逻斯城西北部的曳建城,迎接金河公主,金河公主以前可汗遗孀的身份,宣布突骑施投降。
' Q9 l- }/ k* _  O) P  盖嘉运这次对突骑施用兵,一鼓作气拔除了突骑施的反唐势力,居功甚伟,这也是自乌质勒的突骑施崛起以来,大唐重新控制了西突厥的故地。盖嘉运为了表示对拔汗那王国在击平突骑施中的卖力表现,将突骑施的俘虏数万人赏赐给了拔汗那国王阿悉烂达干。
8 r0 M: G0 [+ h* l9 h* F) i4 |$ h  中亚最强大的部落突骑施被扫平。
: e# q9 `8 o9 O  大唐声威重振于西陲!
& j1 q3 _; d+ E* ^  
% x- j. E- {. o# j9 i  突骑施被击破后,原来臣服于突骑施的处木昆、鼠尼施、弓月等西突厥部落,先后重新归附大唐。
' C( J& K7 g* i& ^) ?  唐玄宗赦免了吐火仙可汗,任命他为左金吾卫大将军,也是是延续唐太宗、唐高宗时代对待被征服国首领的人道主义传统。
, w2 }7 }( y# t5 O" Z  朝廷又一次试图以西突厥的可汗家族来统治西突厥,任命阿史那昕为西突厥十姓可汗。然而,可汗家族确实早已没落,在西突厥丧失了统治的基础。0 p( z7 @! t. \- F) V+ \
  当时请求大唐出兵的突骑施实力派人物莫贺达干一听到阿史那昕被册封为十姓可汗,马上暴跳如雷,大怒道:“诛杀苏禄乃是我的功劳,现在大唐竟然册封阿史那昕为可汗,那么要拿什么来赏赐我?”莫贺达干的意思很明显,在吐火仙可汗与黑姓可汗兵败被俘之后,他才是继承十姓可汗的惟一人选。" W9 x- @% y) ~( `+ P% H' R0 v
  
( O) a: P8 ^: P# B& B9 M  莫贺达干公然起兵反叛。( C) W3 H  ^3 I8 e* W1 X
  大唐朝廷不得不面对这种尴尬的局面,怎么办呢?唐玄宗只好做了一个折衷的决定,在册封阿史那昕为十姓可汗的同时,册封莫贺达干为突骑施可汗,让他统领突骑施部落。
3 l. B5 d( Q3 v; l: x  碛西节度使盖嘉运派人前去招抚莫贺达干,莫贺达干尝到点甜头,也就没有继续抗议了,重新向盖嘉运投降。) D2 L/ [1 B( z) k/ j& d; K
  可这件事并非那么简单可以结束。
; X: A8 E: s/ B4 u  既然阿史那昕为十姓可汗,而突骑施仅是十姓中的一支,原则上是处于阿史那昕的领导之下,而强权派人物莫贺达干又岂肯听命于阿史那昕。9 K# T0 S7 [% p0 f; O
  天宝元年(742年),唐帝国发兵护送阿史那昕返回西突厥,在经过突骑施的俱兰城时,莫贺达干突然发兵偷袭,阿史那昕被杀死了。莫贺达干公然杀死唐帝国钦定的十姓可汗,无疑是对大唐宣战,这个冒失的做法,最终也葬送了莫贺达干。% ]- ]' ^9 m* z% ~8 x- m5 D3 M3 Z' U
  逃亡在外的另一位突骑施实力派人物都摩度审时度势,莫贺达干杀了阿史那昕,与大唐交恶,这对他来说,是一个翻身的机会。都摩度决定在这个时候向大唐投降,大唐政府也急需可以遏制莫贺达干的人物,遂封都摩度为三姓可汗。
& a* j) t% ^, [, S4 q  
0 w" v! e" z8 W  天宝三年(744年),大唐帝国终于发动对莫贺达干的致命打击。此时升任河西节度使的夫蒙灵詧率军进入突骑施,在都摩度的配合之下,对莫贺达干进行全面的围剿。莫贺达干焉是大唐雄军的对手,连连战败,最后被击毙。
4 A5 M8 v5 d& g( F% ?9 {9 i  莫贺达干之死,意味着突骑施称雄西域的历史被终结,突骑施自乌质勒崛起,经过娑葛可汗,在苏禄可汗时代达到鼎盛,统领西突厥十四部,随着苏禄可汗之死,突骑施分裂与大唐的打击之下,终于成为昨日黄花,一蹶不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4-4 10:30 , Processed in 0.030099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