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1-28 14:29:07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236) Z* C" K) C) b, W( @3 [* M
. h, I1 g. O# t- T& ~2 U. x 三、千里奔袭小勃律
7 o% `9 ]0 A9 x, Q5 b% B: p4 l+ V
, M3 H) E7 T: X% h. j4 s 再来看看中亚喉舌之地小勃律的情况。8 ^6 j' v$ U2 g! ?0 @* d
722年,吐蕃兵败小勃律后,慑于大唐在西域的强大力量,十余年不敢再打小勃律的主意。随着中亚苏禄可汗的崛起,突骑施频频发动对安西四镇的攻击,大大牵制了大唐在西域的军事力量。+ P! x ^! y, f5 H& E
在这种背景之下,吐蕃于737年又一次出兵小勃律。 E3 R; ^+ `; b. Y
大唐政府警告吐蕃罢兵,但吐蕃拒绝了。由于必须要保持一支强大的武装,以防止突骑施军队南下进攻安西四镇,安西都护府无法拔出一支强大的军队驰援小勃律,只能采取对吐蕃本土发动进攻,试图以此来迫使吐蕃从小勃律退兵。5 Q4 @9 Z( e) i! E) V
在这种情况下,河西节度使崔希逸被迫撕毁和平协议,突袭吐蕃,使得唐、吐的和平局面再次被打破,对吐蕃的东线施加压力,这事在上文中表过,此处省过。: X8 S& e% W5 B$ T
但是唐政府对吐蕃的军事施压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小勃律根本无法阻止吐蕃大军的进攻,最后投降了吐蕃,这意味着大唐将中亚的门户拱手相让了。 l C7 Q/ c* D) v. `
但是大唐紧接着在西北方向获得了重大的胜利,击灭突骑施,而且几乎同时,在唐与回纥的共同打击,突厥汗国也寿终正寝,这样,中亚只剩下三方势力的角逐:大唐、大食、吐蕃。& d: E! l' Q+ L F+ t
天宝六载(747年),大唐政府准备向西出击,重新控制小勃律。; k, _7 {4 K- m
率军出征的是大唐传奇名将高仙芝。9 Y* `. R3 o8 r; E; x
" p' u% M1 y# l5 H9 h
高仙芝与哥舒翰、李光弼一样,也是外族将领,他是高丽人。从年轻时代开始,高仙芝便展示非凡的军事才能,他精于骑射,骁勇善战,坚强果断。他出生于将门,父亲高鸡舍早先在河西兵团服役,后来到了安西,由于长期兢兢业业,被提拔为将军,高仙芝的少年时代便是在安西度过。长大成人后,高仙芝一表人材,是个美男子,二十多岁便被提拔为将军,父子二人同为将军,成为一时之美谈。
w1 a, U- q+ e* m7 D; j 高仙芝先后在西域将领田仁琬、盖嘉运麾下效力,但是并没有得到重用,直到夫蒙灵詧出任安西节度使之后,对高仙芝的才华欣赏有嘉,高仙芝也因此而官运亨通,一直担任到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以及安西节度副使。
0 u$ ~: ~" K! E) C, z 小勃律国被吐蕃击破后,转而归附吐蕃。为了更好控制小勃律,吐蕃也采取和亲政策,将公主嫁给小勃律国王,这样吐蕃不仅控制小勃律国,同时也切断了中亚二十几个小国通往大唐帝国的通道,因此,大唐要夺回在中亚的霸权,一定要先夺回小勃律。
5 g& Y3 ?" c+ L3 p 从田仁琬到盖嘉运,再到夫蒙灵詧,连续三任的安西军事长官都曾经出兵征讨小勃律,但是每次都无功而返,唐玄宗对此十分不满意。在这种情况下,夫蒙灵詧向唐玄宗推荐了高仙芝。
$ O6 {/ R' b% x$ M( F& v
, ~+ |+ l* A' R: o2 f 唐玄宗下达诏令,由高仙芝出任行营节度使,统领一万名步、骑混成兵团远征小勃律。高仙芝这支部队表面上是步兵与骑兵组成的,但当时步兵都配备有私人战马,这也是大唐国力颇盛的明证,因而这支部队其实是一支清一色的骑兵部队。
% `" M' e( \: q 高仙芝的部队从安西都护府(龟兹)出发,沿着塔里木盆地的北缘行进行,经过十五日的行军到拔焕城,又西行十余日到握瑟德,然后经十余日行军至疏勒,从疏勒继续前地二十余日抵达葱岭(帕米尔高原),之后的道路愈加艰难,又行军二十余日到播密川,然后再经二十余日的跋涉,最后抵达特勒满川,整个行军过程耗时三个多月。
' w! h. K' D. t* { 高仙芝的目标,首先是袭取吐番所控制的连云堡(在今天克什米尔吉尔吉特市的西北),根据密探的报告,连云堡有吐蕃驻军一千人,在连云堡的南部十五里处的一处山地,还有一个吐蕃的营地,驻军有八、九千人,这样吐蕃在连云堡一带的守军共计约有一万人,与高仙芝的部队大体相当。这种局面对高仙芝是非常不利的,因为他的部队刚刚经过三个多月的艰苦行军,但是有一点却对高仙芝有利,这就是他的这次秘密出兵,并没有被吐蕃人所察觉,这样可以达成战役发动的突然性。+ A5 g. W) | Z# j% T2 f$ @
高仙芝兵分三路,一路以副将赵崇玭率三千人马穿越北部山谷,迂回至连云堡;一路以副将贾崇瓘率三千人马走赤佛堂路;另一部由高仙芝亲自统率四千人马,借道护密国。三路人马约定在七月十三日辰时,会师于连云堡城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