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千古名将英雄梦(全景展示中国三千年战争史)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7 20: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7.汉室有托成国柱/ J9 v& I# r* _% Z  }3 J2 [
  
4 o/ P0 C& s) a- e  周亚夫的努力没有白费,他很快将北军打造成了一支威武之师雄壮之师,这让文帝不禁对他越来越赏识。刘恒老了,久病缠身,时日无多,太子刘启虽才智高奇,驭射技艺过人绝远,但年轻气盛,性子比较冲动,面对帝国纷繁复杂的内忧外患,指不定会惹出什么乱子来。为了确保大汉的长治久安,刘恒必须早谋后事了,而周亚夫就是他留给刘启的定海神针。
+ }8 ^8 w4 [* ^6 k  
9 L0 d( x* f2 k; o  果不其然,细柳之事仅一年后,也就是公元前157年五月底,汉文帝刘恒病重,弥留之际,刘恒也学他老爸刘邦般,留下遗言,把安定刘氏的重任托付给了周氏。
2 w  Z) n/ `, h  |5 c! A3 z  4 B* j: l* m) S! U% R6 y
  刘恒对刘启说:“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
8 t% w; e8 ]  Q0 f: m3 [  , @0 }. {& B: L5 O1 E/ m% K
  对于父皇的遗命,刘启谨遵不误,于是在六月初九即位为汉孝景帝后,立刻晋封周亚夫为车骑将军(汉代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的军衔,在前、后、左、右诸将军之上),统一指挥南北禁军,信任重用更胜文帝之时。
$ L$ y$ [  j! Z3 S- k3 s, }  
7 v: b& `( Z  }0 ]  当是时,周勃灌婴等老将已死,卫青霍少等名帅未生,李广也只是一个小小的都尉,整个大汉只有周亚夫一根中流砥柱,历史为这颗从细柳冉冉升起的将星留下了独步的长空,问天下谁能与之争锋!% a0 n* _" g& v
  * t5 [+ t' q& D8 G, H0 K" Q
  有的,这世上总有一些自不量力的人物,妄图以萤火之辉,挑战绝世名将的熠熠光芒。愚不可及!' T4 x8 h8 y" l
  
8 N9 L4 N. V& j. Z" Y  此人便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吴王刘濞。  j# X1 u/ P+ g
  
; P7 }, l) q2 d( B$ g4 J' J  吴王刘濞是汉高祖刘邦二哥刘仲的儿子。刘仲这家伙,是个臭名昭著的逃跑将军,当年刘邦封他做代王,要他去抵抗匈奴,结果这家伙一遇到匈奴铁骑就吓破了胆,竟丢下大军独自偷溜了回来。这事不仅让刘邦大为恼火而撤了他的王位,也让他素有大志的儿子刘濞深感丢脸,于是在之后随刘邦攻打英布时,刘濞知耻后勇,拼死奋战,立下大功。刘邦遂封之为吴王,王江东三郡共五十三县。地盘仅次于刘邦长子齐王刘肥所封七十二城,是为诸侯中第二大国。
) @! I$ g% j5 R0 P7 w- u* M) I  
" l9 X# C. r) w6 A% {* k  可是,任命刚下,刘邦就后悔了。
( `6 ^7 Q$ P6 D8 ]: W: f8 e! }  " @* t4 k- t* B- C, W$ c$ T7 T
  原来,刘邦竟也和许负一样,拥有预知未来的神相本领。他回头仔细研究了一下刘濞的容貌,发现他面有反相,顿时大惊失色,但丹书铁券都送出去了,君无戏言,刘邦也反悔不得,无奈只好拍了拍刘濞的背,警告他道:“汉后五十年东南有乱者,可是汝邪?然天下同姓为一家也,慎无反!”
9 B" P8 E6 i2 Z4 r) W6 X5 k  
7 M/ K3 E" J% g- X  刘濞闻言,吓得屁滚尿流,赶紧磕头说不敢。
' b4 i% z. h& F* m( w/ G& h  x  / I8 F3 Q. n2 v: _, O4 E- j$ I
  说实话,我觉得史书中这段记载有点不靠谱。关键是司马迁把刘邦夸的太神了,不仅把反叛的人说中了,还把反叛的时间也说准了,如此高瞻远瞩英明神武,刘邦简直不是皇帝是上帝。
9 D  C/ @; L0 i9 m0 U/ p, ]5 @4 G  
0 X6 H2 D: d9 V* U$ R- n3 J  当然,抛却夸张的成分,刘邦对刘濞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江东吴地,本就是刘邦死敌项羽的发家之处,这里老百姓对汉朝有没有感情且不说,但对项羽肯定拥有无比的同情与敬仰,再加上吴地自古民风彪悍,结结实实一个火药桶子,只要有人带头煽动,肯定会有不明真相的群众跟风造反,到时候事情可就麻烦了。
) P, d/ |5 O  f1 }  : n/ g1 w$ a6 ~3 @: o; e
  刘邦猜的没错。果然,四十多年后,事情大条了,刘濞在六十多岁的高龄,竟忽然起兵造反,而且不止是他一个,半个天下的火药桶,居然也同时被其引燃,集体爆炸。! z+ d# A  u* ]
  7 E0 I; e' w4 y
  不过话说回来,火药桶这么快被引爆,点燃火信者却不能全算在刘濞头上。刘邦的孙子汉景帝刘启,至少要负百分之五十的责任。1 |1 _& i* B; Q5 H( `
  
$ F6 |5 k2 x7 ^# i7 ]8 W# ]  事情的源起,在好几年前了。那时,汉景帝还是太子,性子比如今还要冲动百倍,活脱脱愤青一个。一次,吴王刘濞的太子刘贤来长安朝拜,刘启就请他喝酒,两人一边喝酒一边下棋,也许是都喝醉了,竟为一步棋争执起来,先是对骂,然后开始互相推搡,最后竟动起手来。2 r4 e# j8 Z6 U1 B+ s
  
5 r/ u' y9 c, j% E& Z  那刘启本就是个天生吃不得半点亏的人,再加上喝了点酒,便不管三七二十一抄起石制棋盘,照着刘贤脑袋就是一下子。刘贤的脑袋可不是花岗岩,哪里经的起这样砸,结果当场脑浆迸射,扑地气绝。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7 20:23:46 | 显示全部楼层
  冲动是魔鬼啊,一盘棋局,竟然引发了一场血案,刘启追悔莫及,但大错已经铸成,无奈只好跑去找皇帝老爹认罪。刘恒虽是一个不错的皇帝,但毕竟护犊子,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种屁话不过说说而已,真要判宝贝儿子一个过失杀人罪去吃牢饭,那是不可能的。于是刘启这个汉朝太子照做,刘贤这个吴国太子人白死,文帝干脆派人把那具惨不忍睹的尸体送回吴国去,要刘濞埋了算数。
& D2 [# i  J" W; q, z  
7 V+ G* Y' R" ]3 M5 }- J  u* j  没有想到吧,堂堂皇皇的文景之治中,原来竟隐藏了如此多阴暗的角落。汉文,这位后人甚为推崇的所谓明君,其实也不过一私情泛滥的庸人而已。史书还记载,刘恒生活甚是简朴,从不铺张浪费,就连一座花费百金的露台都不舍得修,却又不惜赏赐数十亿钱给自己的男宠邓通,甚至还送了座铜山给他,让他想要多少钱就自己造,可见史书所谓简朴其实也是双重标准。
0 A0 h3 ?+ d, F* [  5 a( w! O' g7 S6 c8 C9 T% ~
  “汉文虽爱露台之产,邓氏之钱布于天下。”这可真是一个充满了悲讽感的笑话。
3 U$ X+ t( d- F) u" ]. t+ A% e  
  R/ e0 T" q+ W5 }; m+ n  史书还讲,文帝修建霸陵,都使用陶制器物,不准用金、银、铜、锡装饰,且利用地势依山开凿,不另兴建高大的坟堆。可是后来在晋建兴年间,有人盗掘了文帝的霸陵,竟获得了大量的财宝,致使当时的晋愍帝都大为惊叹:“汉陵中物何乃多邪!”可见,《史记》、《汉书》的所载,也未必全然准确。
3 I; s6 G4 `3 j; ~5 l  c, i  
6 y/ n- ~! h" ?% F4 k5 Q  其实依我看,关于文帝的这类赞赏很可能是作为批评后世某些皇帝躭于奢侈的手段而被渲染出来的。) Z7 Q5 w% l" z& [7 p
  , `; ^/ [2 R( J
  事实上,文景之治也并非史书看上去那么美。当时赋税是很轻,天下也太平,但真正得益的其实是富豪与权贵,他们可以发行货币,垄断盐铁生产,买官,买爵,蓄奴,花钱免罪,放高利贷,兼并土地……只要有钱有势就行。文帝初期,列侯与诸侯王及他们的母亲妻儿,还有二千石以上的政府高官,甚至可以随意逮捕平民。还有,世人皆称道文景时国家征税仅三十分之一,然而史书中还有一笔记载却被大家忽视了,那就是当时在民间,地主对佃户所抽之税竟然超过二分之一!而且是合法的。哈哈,好一个文景之治!
& K5 m8 f7 {6 t  
7 J9 q- H$ v* e  在每一个被盛世阳光普照的天下,都有一帮被晒干了的小屁民。
& a" Y8 p1 Q4 K8 O- T/ n; O  0 L& L4 ]5 A  |$ H
  还有一次,有个老百姓只是偷了刘邦祭庙(高庙)门上的一个玉环,刘恒就为成就自己的孝名,竟要诛灭那人三族,最后还是廷尉张释之秉公持法极力劝阻,刘恒这才将那人斩首了事,并因此而得了个从谏如流的好名声。- M) L& l7 t% a- \6 E8 S
  . P$ ^# L/ U' R5 r
  帝王心,海底针。相信我,这世上根本没有好皇帝,比如刘邦在布衣时绝对是个好人,但当了皇帝以后,就不是了。因为皇帝,本就是这世上最肮脏的职业。* N  {, D8 Q5 O) t: U* A1 x
  
3 B" K& _8 g+ q& [* r5 L. z+ h/ V  所以别怪刘恒,相比于其他皇帝,他已经是最开明最仁慈的一个了,比如司马迁就说他“德至盛也”,班固也对他大唱赞歌“呜呼,仁哉!”后世甚至还有人称他为“三代以后第一贤君”。
# i" }8 r# Q+ S" J7 `5 E  
8 U3 y9 w2 M4 _8 l' Q/ t5 l( m  这人就怕比,来个稍微仁厚点儿的不容易,那还不得使劲的夸!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7 20:24: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且说刘濞看到儿子活蹦乱跳的去长安,却躺着回来了,心内不由杜鹃啼血,百转千回。老年丧子,世间最痛苦的事儿莫过于此。他悲极生怒,怒极生恨,便怨气冲天的说道:“天下同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为!”把送葬的队伍给赶了回去。从此推脱年老体病,再不踏入长安半步,发誓不至黄泉,永不朝见汉帝。- O& f5 @, a' c) y
  
: ]/ m) B1 M6 Q0 {3 K! E- ?  刘濞不尊臣礼情绪极大,刘恒却是个好脾气,他安然接收了吴太子的尸体,将其厚葬在了长安皇家陵墓,接着又派人送了刘濞些茶几、手杖等祝寿物品,要他在吴地好好养老,千万别气坏了身子,叔父的健康就是侄儿最大的愿望,咱们始终是幸福快乐的一家人。$ f0 f" {+ a0 P$ f# `9 l6 |& G
  0 u8 ~3 A: y0 t# g/ r1 P* c
  刘恒以柔克刚,刘濞也找不出茬闹事,现在他只有等了。刘恒不是说他老吗?那他倒要比比看,他和刘恒究竟谁活的更长。7 D( Q( o, I5 y. L; y
  
0 g* M) }& r: j6 \5 \" {  果然,刘恒先一步死了。那这样可就怪不得刘濞了,他现在财大气粗腰杆硬,刘启这小毛孩识相还则罢了,若是不识相,刘濞无奈,也只好将这小堂侄教训一番,以报杀子之仇,以泄心内多年之怨!) N% B2 m% S; A$ X
  6 l2 C+ o7 ~- n$ G4 n
  汉景帝刘启当然不可能识相。他心里很清楚:第一,自己当初杀了刘濞的儿子,刘濞绝对有造反的动机;其二:刘濞是当今天下辈分最高也最年长的诸侯王,他拥有造反的威望;第三,刘濞也有造反的实力。他采铜铸钱,富甲天下,招亡纳叛,收买民心,以至财力可与朝廷匹敌,境内百姓不用交税,手下士卒工资极高,天下不法分子也都往他那跑,受他保护,给他卖命。这家伙,简直狂上天了!再不杀他个下马威,那还得了?
  s" a; q! z3 d% y! W8 m  8 K' [; E' x* l  d% r
  恰好当时著名法家人物,御史大夫晁错最受刘启宠幸,宠幸到了快穿一条裤子的程度。晁错乃体逢上意,建议削藩,尤其要削吴地的藩,并大呼这些诸侯王们“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祸小,不削祸大!”赶紧削他们,迟了就会被他们削了!+ h/ i5 J) w" Q/ Y1 f
  1 s. j: N" K+ C: M7 _
  应该说晁错这提议,还是很有道理的。但后世有些史家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吴国肯定要对付的,但问题是要不要这么急,刘濞已经六十几岁了,他还有几年好折腾?等他死了,再用更为稳健的贾谊之“剖分王国策”,把吴国分成几个小国,渐次打击各个击破岂不更妙?非要提前动手,用晁错那非常冒险的“削藩策”,将双方矛盾激化至不可调和之地步,这是否有点乱捅马蜂窝惹祸上身的意思呢?
" a  r/ R/ a. \# v  s  
/ g& h! k( d% ?# c( x5 C$ G& j  应该是说世史家们的看法,也还是有其道理的。但问题是吴国的情况已经太严重了,其存在不仅摧毁了天下的经济秩序——吴国百姓居然不用交税,吴王所需财用自行造币购买即可,这简直是在用整个天下的财富倒贴吴国;也破坏了汉朝的政治秩序——刘濞跟清朝的吴三桂一样,大肆贿赂各国诸侯与朝廷大臣,极尽所能争取政治支持;还彻底瘫痪了汉朝的刑法秩序——各郡奸徒犯了法,不用坐牢,直接跑到吴国去,没人敢去追究!
, I3 m" o' O8 I- v3 i  
; m+ N1 I' |2 p& C$ s% A; |  以上三点,在汉景帝即位后愈演愈烈,再这样下去,这汉朝还是个有效运转的国家机器吗?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 z7 o  E# b( T8 O  ?) l. M' y
  
* g5 I  K) Y+ s4 p# G/ U9 a% i  所以汉景帝刘启最终下定决心削藩,现在就削,马上就削。此时北方之匈奴,因景帝即位后续与和亲,并大获成功,故暂时已无大患,这正是帝国解决内部问题的最好时机。当年汉文帝刘恒苦于匈奴威胁,又拙于国无良将,故不得不处处与诸侯王妥协,坐视他们专横不法。如今汉朝情形稍有好转,刘启就急不可耐了!削藩,势在必行,一定确定已经肯定,现在立刻以及马上!5 n6 a9 q# d- M: H- @
  + {# _3 v9 p" R  q4 y, s& G
  于是,在汉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春,楚王刘戊(刘邦之弟刘交孙)因去年在薄太后守丧期间竟敢正常过性生活,被削去东海郡和薛郡(今苏北、鲁南)。楚国本来就只辖有东海、薛、彭城三郡三十六县,这么一来,等于削去三分之二,这不只是割肉简直是扒皮拆骨了。此外,赵王刘遂(刘邦的一个孙子)因两年前有罪也被秋后算账削去常山郡(今冀西北);胶西王刘卬(齐哀王刘襄之弟)则因经济问题被削掉六个县。& Q! |' P2 W6 M9 D# e0 R$ a
  0 c; i2 H- i9 ^. ?2 \
  刘启的这三个堂兄弟老老实实的交出了自己的地盘,没反抗,没抵触,甚至连句怨言都没有。
& I: b; j1 C/ p  ' u3 C" K/ r3 V
  平静,太平静了,平静的有一点可怕。6 v1 t. `5 k0 G! d# P+ D5 q  p
  + e! \+ P# o/ b" ?$ [1 I
  山雨欲来风满楼,暗潮汹涌之中,刘启并没有察觉到,各大诸侯国已经私下结成同盟,只等他们的伯父刘濞一声令下,他们就同时起兵,反入长安,把刘启拖下宝座暴打一顿。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7 20:24:35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启砍了诸侯王们三刀,发现没啥反应,还以为大家都是受虐狂,于是继续痛施狠手,下令砍去刘濞的命根子——采铜地豫章郡与产盐地会稽郡,只留了一个又小又穷的东阳郡(今苏北一带)给他养老。+ S. a) [% I9 ~3 F
  # n! P6 U$ [( H
  刘濞大怒:早知你会砍我,却没想到你下手这么狠,竟想连砍我两大命根!妈的看你狠还是我狠,兄弟们,抄家伙,给我反砍回去!你砍我命根子,我就砍你脑袋!
5 ?) q7 J& g+ k5 l4 `- Y# V  
- |- H9 i4 |* M/ _1 T; W  于是,汉朝的削藩诏书一到吴国,刘濞就反了。他先一刀砍了刘启派来的钦差大臣,再刀刀飞舞,将汉朝派往吴国的大小官吏全数砍死;胶西、胶东、菑川、济南、楚、赵六国亦同时响应,争先举刀,将胆敢谏阻的汉臣通通杀死,然后引军四出,攻城掠地。冲天之烽火,顿时烧遍了大半个中华大地,史称“七国之乱”。( F, p+ j8 E2 v1 I9 N% u. E
  
9 Q9 Y" k; ]! \$ v! K: F7 W  齐地四王,联合攻打齐国,将齐都临淄团团围住,想迫使中途变卦的齐王刘将闾(刘襄之弟)重新参与叛乱。刘将闾不肯,五兄弟打成一团。/ B( _; {8 f3 z$ x! ~+ C
  - {7 Q, s& U* ?) {/ B
  赵王刘遂,发兵至赵国西界,欲待吴、楚叛军会齐后,联兵西进关中,并遣使勾结匈奴,与约共举大事。
: t* q. ^/ G8 @" I' a3 O5 x( `  
5 p$ U2 U3 }8 x, R0 L  楚王刘戊,亦在楚都彭城起兵,发兵至楚国北界,只待吴王刘濞大军开到,就一齐出发,共创美好未来。+ l0 J0 J/ Q0 ]& o
  7 Y( k4 @  ]  k8 x* v! f& X
  大家都在等吴王,吴王在干什么呢?
/ ]0 ^4 I6 ?8 ]  3 J1 w+ E' U( {6 z+ O
  吴王在做最后的战争总动员,他下令国中道:“寡人年六十二,身自为将;少子年十四,亦为士卒之先。凡国中男子,年上与寡人同,下与少子等,皆发。”
9 z. ?7 G& T! b$ u; N" e: \+ ?, y  : m0 c, L# g  @( g& [
  也就是说,吴国自十四岁以上六十二岁以下所有男子,全部要参加吴王的叛军,为其勃勃野心服务。
* A' M5 u- K- p* V- j7 V  3 r% q3 {1 i; @1 L- h/ n6 B
  这条命令真是太变态了。江东之地,地方千里,民以百万计,本来随随便便召个数万大军,一点儿问题都没有,但吴王刘濞这家伙却还要更贪心,竟无论老少一概征发,这样大家全跑去打仗了,地谁来种,老弱病残谁来养,当然只能靠妇孺了,如此未免给后方太大压力。还有,军队越多,需要的粮食就越多,吴地偏远,战线又甚长,万一后勤补给线被切断了怎么办?甚至万一大本营被攻破了怎么办?这些都是必须多加考虑的大问题。$ |& g  ?9 R9 ]( M3 I! Q
  
' L/ L% y- f$ E( V  y( \: L  读过兵书的人都知道,兵在精而不在多。当年陈胜起兵,召了一大堆乌合之众,总计四十万,冲进函谷关去打咸阳,结果被秦国名将章邯打了个落花流水;再看项羽起义,只精挑细选了八千江东子弟,照样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背水一战反打了个章邯屁滚尿流。
, o+ ]/ f9 I3 k# L& u2 m3 h  1 x* D/ d0 W4 q7 U. d
  所以说刘濞真是傻到家了,他傻傻的以为兵多多益善,殊不知没经过训练的兵,多多益惨。这可好,他一口气在吴国拉了二十多万“壮丁”,又向南方派出使者去联络闽和东越(浙江福建一带的越人)也发兵响应,总计鼓捣出三十余万良莠不齐杂七杂八的部队,浩浩荡荡的冲去前线送死。( g( I2 j: k$ Q. T' }
  % B. K2 i1 e" f) [1 q: C0 f
  终于,在汉景帝三年正月十一日,吴王刘濞正式起兵了,大军总计三十余万,从吴都广陵(今江苏扬州)出发,雄赳赳气昂昂,西渡淮河,与楚军会和,并四遣使者发檄文于天下诸侯。7 ~+ y$ S7 _: u! i% E7 y8 y$ z
  
" K* j- Q5 X% L& }; Y  收到檄文的诸侯包括:+ F: F' g, P" f: U! f
  
+ O: S" ^! g( Y3 F6 S7 i. b  1.原齐哀王刘襄的四个弟弟:胶西王、胶东王、菑川王、济南王
( y" \' u$ G! Y6 W/ }$ d  
: y3 s0 j" h) |* h* u) Y" V: H  2.被景帝削地的赵王和楚王。& j/ h/ i+ h! P' ?" ^( S# O
  
5 G$ l2 P9 L" z9 g% C, `! Z. Y' e0 O  3.故淮南王刘长的三个儿子:淮南王、衡山王、庐江王。因刘长之前谋反,被文帝徙往蜀地,途中饿死,其国被三子均分。刘濞故劝此三子造反,以报父仇,但他们最后没有参加反叛。
6 N6 P6 ]& D8 X& G+ Q  * V4 t/ H; p$ t0 Z6 m. \
  4.故长沙王子。因之前长沙王无嫡子,国除,二庶子降为列侯,不得嗣立为王。故刘濞在诱惑鼓动他们造反,但后来他们也没有参加叛乱活动。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7 20:25:07 | 显示全部楼层
  其檄文曰:  V6 i1 l8 B3 J/ q8 C7 B
  
, u  {. L# b" z" t4 H: x% u+ L/ \  “吴王刘濞敬问胶西王、胶东王、菑川王、济南王、赵王、楚王、淮南王、衡山王、庐江王、故长沙王子:幸教寡人!以汉有贼臣(指晁错),无功天下,竟侵夺诸侯地,使吏弹劾囚系讯治,专以侮辱诸侯为能事,不以诸侯人君礼遇刘氏骨肉,绝先帝功臣,进任奸佞,惑乱天下,欲危社稷。陛下多病,神志失常,不能省察此贼。寡人欲举兵助其诛之,以清君侧,谨闻诸王之教。”2 f1 S6 e. S9 k, l+ q7 f
  
7 \4 p; ~. W+ p# g% q7 S  “敝国虽狭,地方三千里;人虽少,精兵可具五十万。寡人素事南越三十余年,其王君皆不辞征其卒以随寡人,又可得三十余万。寡人虽不肖,愿以身从诸王。”7 t' h8 v: a1 p1 k9 i. F3 I. y
  
3 n  n. A; i$ \  “南越(广东广西一带的越人)接壤长沙,其部可随故长沙王子,以定长沙以北,而西进巴蜀汉中。”
' ^- u/ w# {9 v0 m6 v  
' }4 @: \/ o) \$ o# D; R2 X  b( P  “东越、楚王、淮南三王,请与寡人西向;”
- V; p. [- G) Q' F  5 k: T; w! }( N  @; y
  “齐诸王,请与赵王定河间、河内,或入临晋关,或与寡人会洛阳;”
! \  q4 C" [- s0 p* B% s  
/ P: E# B# R$ I2 K  “燕王(刘邦堂弟刘泽之子刘嘉)、赵王固与胡王有约,请燕王北定代、云中,而领胡众入萧关(今宁夏固原东南,关中北面门户),直取长安,匡正天子,以安高祖宗庙。愿王勉之。”(燕王后来也没参加叛乱)
3 E- V# S" n3 n! ^  ( D7 x6 e& h, y0 H: S
  “诸王或不沐洗十余年,怨入骨髓,心心念念,欲举大事者之久矣,寡人因未尽得诸王之意,故未敢听。今诸王苟能存亡继绝,振弱伐暴,以安刘氏,社稷之所愿也。敝国虽贫,寡人节衣食之用,积金钱,修兵革,聚谷食,夜以继日,三十余年矣,皆为此日,愿诸王勉用之。”
: o. O) J* r8 J: \  
6 t+ f) Y7 p& Q3 }  p3 ~  “约:能斩捕汉大将者,赐金五千斤,封万户;斩捕列将者,赏金三千斤,封五千户;斩捕裨将者,赏金二千斤,封二千户;斩捕汉二千石高官者,赏金千斤,封千户;斩捕汉千石官吏者,赏金五百斤,封五百户;皆为列侯。”(刘濞可真有钱): }. H) d. Y/ _! @
  5 \" l9 [$ p5 S. N% M9 z
  “并约:汉将其以军或城邑降者,卒万人,邑万户,如得大将;人户五千,如得列将;人户三千,如得裨将;人户千,如得二千石;其降吏皆以差次受爵金,封赐倍于汉之军功法。愿诸王明以令士大夫,弗敢欺也。寡人金钱在天下者处处皆有,非必取于吴,诸王日夜用之弗能尽。有当赐者告寡人,寡人且往赠之。特此声明,敬候佳音。”(还是有钱,财大气粗的要死。)
; J3 l: m4 z4 A2 ]7 L: s  
  L9 t- ~. \0 d! L  R5 ]9 S! h  这段长长的造反宣言大概有这么几个意思:
5 d( y! E( A6 E4 B  ; B( Q% Q6 c5 y4 m4 C. z! @
  一:吴王刘濞造反的口号是“清君侧、安社稷、匡天子”,所以诸侯王们反的是晁错,不是朝廷,更不是天子。" I5 ?/ A/ e8 }; Y
  
; j% ?* b2 m( B8 T# U* z# Z, t  二:吴王与各国诸侯大致约定三个主攻方向:南越国与故长沙王子,西进巴蜀汉中;吴、齐、东越、楚、及淮南诸国,西进洛阳;燕、赵、匈奴等部,西进萧关;然后各路会师,直取长安。5 Y7 k, m$ P) p3 w9 P( C- X& N
  ; Y* \; g* R9 y7 @* r
  三:吴国兵多的要死,钱也多的要死。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跟着吴王造反立功,吃香喝辣,升官发财。吴王他也大方的要死,穷的就只剩下钱了。* q7 I4 {( f( A
  
& A" Q: M1 B. J! v6 x8 J  当吴王刘濞这篇极具鼓动性的造反檄文传至长安宫中,景帝刘启一下子傻了。% n( b" V0 S1 u: U" u! L
  
+ D: z5 t/ G$ H6 b! i* q8 Q  他早猜到吴王刘濞会反,但没想到一下子竟反了七个诸侯国,而且光吴国的军队就有三十几万,这可如何是好?9 a: s7 _8 }+ `- @3 G
  # t3 n% f3 I9 C: F
  而且看这个态势,其他诸侯国在吴王的鼓动、挑拨、利诱之下,说不定也会反,这可如何是好?* J# A# E' ~5 c* C
  ' B. |) j$ n( [7 D( M+ k
  刘启傻眼,彻彻底底的傻眼。他哪见过这个!2 F' T- {9 s, j% q0 f  p
  - b! k4 y7 W; E8 T1 B$ ^7 B
  傻眼之下,刘启第一个想到的人,是晁错。这削藩之议,本就是晁错先提出来的,现在提出乱子来了,你晁错号称“智囊”,肯定也有解决的办法吧?2 J6 M! W0 k% l4 i6 y* W& M3 A
  7 G3 d/ Q5 W' j6 V0 M' ~; d1 U! H
  晁错大言不惭:有办法,两个办法,一文一武,双拳出击,两手都是好办法。4 x) a" {* Q; i% f% J
  
5 J. J/ y* x% E3 j% E9 n  第一是武办法:让景帝刘启御驾亲征去对付诸侯,晁错自己则留守长安。4 P5 ?+ M/ ]6 J  Y  s  O
  
( @# H- R* |, n& z6 T  第二是文办法:咱道歉,咱不削吴国的藩了。不但不削,而且把吴国边境临界的几个县,反通通送给吴王,这样吴王一开心,说不定就退兵不造反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7 20:25:29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启无语,彻彻底底的无语。' E2 j& Y3 Z3 M" a. L
  0 g6 `3 w7 Q2 C
  ——晁错,这就是你的好办法?让朕去冒险,你却在长安长期安稳的享福?更可笑的是你还要朕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大张旗鼓去割人家的肉,一刀下去,反割了自己的肉去喂吴王这条老狼?你智囊就是这么混的?
( A$ @1 ]* v) y& P+ y& _& a7 o3 F  
; @6 ~& D* V4 B; `  看来,能认识到危局必然到来是一种极佳的政治智慧,但能积极谋划、未雨绸缪、及时提出应对危局的完善战略,却是一种更大的政治智慧。很显然,晁错拥有第一种能力,却不够本事做到第二点。6 U" s7 D5 G2 s( f* Q; @# D
  * _, Y" Z7 _( W" g3 |
  总之,刘启当时心中的失望可想而知,他默然良久,终于一声苦笑,郑重其事的对晁错说道:“晁错,朕有一事正告于汝。”
: F/ p# F( f2 d2 Q/ x) D$ @  2 Y# p' `5 [, P$ v/ H" W
  “何事陛下?臣谨受教。”晁错做谦卑状。
& }- t3 \0 |6 a: i) {' ^7 C, R; v  
3 k% W* D  |- D9 Y, k4 l8 }: j  刘启跳起来手指门外:“你妈妈叫你回去吃饭!”
2 d% K3 K  z/ s% H: K6 _  2 B( u9 K  L+ k& ?- W, ^' s
  看来找晁错这家伙是找错人了,这家伙拉屎拉的挺欢快,却是不会擦屁股,晕!
3 z( F$ o7 k" r9 s  
( |9 Z; z; @' x: m: n  正在晕,袁盎来求见了。
7 P/ b' d5 @) }  6 b+ ?. q, L" z1 ]4 b
  刘启心想,袁盎当过吴王相,对吴国的情况一定很熟悉,不如问问他有何好办法?于是便挥退晁错,召见袁盎。
2 c( T* E/ \# L' R' D5 U: k# Z   ( L' ?0 F1 {; R9 T* F  P# x- c: j
  没想到袁盎的办法更吓人:吴楚等七国的造反理由不是“清君侧”么?那么好,不劳他们清,咱们自己清,杀了晁错,堵住他们的嘴。如此则兵不血刃,大乱可平矣。
* D% P( A- Z; r4 e; h" p  : k7 I& i9 c7 w! H) H  |0 b4 R
  刘启听了这个办法,默然良久,却终于拍案而起,决心已下:“诚如此,吾自不爱一人以谢天下!”
4 c  D) i% y8 w+ `7 ?9 W  
9 o: F! P4 R- R# }7 [" E! g  晁错晁错,铸成大错,现在你惨了吧!相比于刘恒的阴鸷隐忍,刘启行事,更为刚猛狠辣,从来不惜丢卒丢车保天下。. u% [4 L4 o3 s8 ^0 H7 |' l3 F' K+ |
  & h6 `1 Y; F/ _
  于是,该月二十九日,景帝派人召见晁错,却在半路将他直接拉往菜市口,立处腰斩之刑,他的父母、妻子、兄弟不论老少亦全数被处死,示众,以宣天下。可怜晁错,死前一无所知,还穿着朝服准备去面君,结果也没有经过审判,更无辩护的机会,就这么晕乎乎的肠断魂飞了,死的惨不忍睹;可怜他的一家老少,更是死的莫名其妙;简直比周家的政治冤狱还要惨不忍睹莫名其妙。. ^" ^. f/ b- U" F: D
  4 H( ^: [& G4 W
  这是什么样的世界?皇帝要你发达就发达,要你惨死就惨死,不是没有法律,但朕即法律。晁错堂堂御史大夫,金印紫绶,三公之一,那又怎么样?浮浮沉沉,生生死死,一切不还是捏在皇帝的手里?这就是这样的世界,太阳最红皇权最黑的世界。3 _( ]( u$ ~% d/ Z, N! c
  ( U8 Q0 @) u! i! M
  替罪羊晁错被杀的事情很快传遍天下,刘启紧接着便派袁盎作为议和大使,立刻去和吴王谈判。袁盎刚走不久,恰有原周勃旧部一校尉名邓公者回朝汇报军情,刘启就问他:“汝从军中来,可闻晁错死,吴楚曾愿罢兵否?”
0 h4 j6 z" K- E7 P  
) E6 t) n7 V' o  邓公据实以报:“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且臣恐天下士人,从此将箝口结舌,不敢复言国事矣。”
$ s2 \; X. F5 L8 p& r! R5 H  
. E/ E" I! P9 p% l! @" S5 {  刘启愕然,忙问何故?邓公道:“夫晁错欲减削藩封,实恐诸侯强大难制,故提此议,强本弱末,为万世计。今计画方行,反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4 o* m7 Y* N- n' D1 z. ]
  0 `$ V( n6 E+ j; P2 ^0 N
  景帝闻言,瘫坐于席,面如土色,心中悔恨莫及,看来晁错是白死了,可惜了啊,想当年,刘启还是太子的时候,晁错为太子家令,两人君臣相得,亦师亦友,成就一段佳话。可是如今,唉……刘启忍不住一声叹息,喟然道:“公言善,吾亦恨之!”
) F/ l* ~4 c2 t# C  ! V3 |, b+ n% J" l5 C
  另外一边,袁盎与刘濞的谈判果然失败了。这造反可不是请客吃饭,说取消就取消,说改期就改期。结果刘濞竟自称东帝,根本不拜受皇帝圣旨,甚至还派兵围杀钦差。好在袁盎够机灵,他趁乱逃出生天,惶惶然如丧家之犬,急回长安给刘启报信。2 c# I+ H1 q% ~6 T
  
) G4 N9 g: Y3 |' p# i  既然晁错的人头满足不了刘濞的胃口,那他想要的,就只能是刘启的人头了。6 W/ Z9 _7 i& c: B& s  i, ?
  $ g+ L# R! {" z% d
  刘启闻信,又悔,又恨,又惧,又恼,简直要发疯:看来指望这些只会动嘴皮子的文臣是没用了!先皇文帝教导我们:有危急,找亚夫。横刀立马,安定天下,还得靠我周大将军!
  y  w; @; C) E/ A    W, R4 A* G( r; ?1 z+ e5 _: i
  现在就是大汉最危险的时候了,再不动用先帝留给他的这个秘密武器,更待何时?
% c$ W: S/ W1 s  B  @  2 o; [) p8 }- h) b$ J
  刘启终于想起了周亚夫,现在想起来,还不晚。
 楼主| 发表于 2009-11-30 18:49:47 | 显示全部楼层
  于是,景帝连夜召见了周亚夫,问:“吴楚七国借名为乱,朕诛晁错以谢之,竟无济于事,吾深悔恨。今事急矣,且为之奈何?”0 c. S8 x) |8 b# v  t2 C8 L1 C: l
  6 a# X# ?8 Z5 z; a  g/ _& S
  周亚夫笑道:“陛下不必悔恨,今诛晁错,未必于事无补。”% l+ X/ ?% Y( a2 }: w4 m& w
  . X$ p6 u4 r% q+ F  o9 u. w' f
  刘启一愕:“何哉?”
. x" l( y3 q1 p& a1 n# T  
+ s: G- a5 o3 ^6 i1 o# Y; Q4 k  周亚夫从容解释道:“前吴楚为乱,振臂一呼,则天下诸侯响应,何者?其托名清君侧以匡天子也。今晁错已死,君侧已清,则吴楚之叛无名,七国之乱无义也。夫名不正而义不直,其众必然离心。夫其众离心,则猜疑必生于肺腑,祸乱必起于萧墙。如此则即以之攻无道亦不克,何况以之犯顺哉?”
; ^% S! h4 t2 v; R  
& [$ S* M8 C& P' j  “此言当真?”
& t$ z' d- G' P" P3 ^0 }! z  # r5 {$ ~) u7 _" L3 W
  “当然。陛下明鉴,叛军虽名为七国,实则各自为政,难以配合,我可各个而击破之!臣在此断言,不出一月,吴楚必破;不出半载,七国必平。”
2 \5 w$ y: x3 z. a/ j2 x5 V  $ N3 B" C/ ?! _4 `3 W+ |' ^
  刘启闻言大喜,周亚夫一番话,不仅提振了他平乱的信心,也减少了他对晁错的负疚感,他不由大大的松了一口气。周亚夫,人才啊!
2 ]1 O" I) O' M8 x% |. N# D2 k* }4 L  3 S3 f4 L+ U4 q0 Y5 E- q
  于是,景帝的脸色总算平缓了些,又问:“既如此,将军可有平叛之通盘计划?”
& J# Q  D1 Z) I  X3 ]0 D  
6 j1 b5 \0 q+ n! G# A( l  周亚夫道:“以如今之战略形势,臣为陛下计,可南北固守晋阳、武关,中据荥阳三大战略要地。继而主力沿渭河顺流而下,腰斩诸国之联系,阻击吴楚于梁地,并另遣二军分击赵齐,而各个击破之。则大势定矣!”1 n# q& B; {: K/ E( p
  
3 m; ~. G& X- N2 G, X5 p7 A  景帝大喜:“善!吴楚为七国之首,吴楚即破,七国无能为也。只是将军可有破吴之计?”! B, c" h4 O2 z, T3 M2 |# Q. o
  4 U1 G  M- M8 b; a2 a' W0 X
  周亚夫道:“臣自有决胜之策。然需陛下全力支持,使臣自专,如李牧之故事,否则请另择高贤。”
8 v- f' m) R1 ]+ n  : |0 K, ~  _0 V2 Y+ P6 [
  “这……”景帝迟疑了,周亚夫要自专军权,这可是很危险的啊,万一他有了不臣之心……, h" v5 Q/ f$ b, B
  7 D: J% ]: N1 K
  周亚夫见皇帝迟疑,忙道:“孙武曰:‘将之出,君命有所不受。’孙膑曰:‘君令不入军门,将军之恒也。’夫将者,成败之所系,社稷之所倚也。夫兵权者,三军之司命,主将之威势也。将能执兵之权,操兵之要势,而临群下,譬如猛虎,加之羽翼,而翱翔四海,随所遇而施之。而陛下若不假之以兵权,是犹束猿猱之手,而责之以腾捷,何可得也。况且,若赏移在权臣,罚不由主将,人苟自利,谁怀斗心?虽伊尹、吕尚之谋,韩信、白起之能,而不得自保也,更何言取胜?《六韬》云:‘凡兵之道,莫过乎一。一者能独往独来也。’请陛下孰虑之。”  E  }9 e4 W! X3 q1 F! g! F) V
  
/ F) u; v& Z5 f5 H% Q6 |! U  话已至此,刘启也没啥好说的了,只好一概答应。如今之计,也只有把帝国的命运全部交到周亚夫手里了,上天保佑,他是个大大的忠臣,希望老爸当年没看错人吧!9 S6 a0 |% M9 S% m
  1 g0 P- G! W8 z; j  L
  得到皇帝的保证,周亚夫心中大石落地,这才自信满满的说道:“楚兵剽轻,难与争锋,如釜底之火,阳中之阳也,炽热不可当。臣意避其锋芒,先以梁委之,加汤而止其沸;后绝之粮道,抽薪而断其火,则必可制之也。”
/ e+ N: t! Z0 C2 H  
( t# E) B# F6 G; T  刘启心中咯噔一下子,顿时愣住。好办法是好办法,但梁国是他亲弟弟刘武的封地,太后(文帝的老婆窦氏)甚爱之,周亚夫现在却说要把梁地当成挡箭牌来阻耗叛军,太后知道了肯定得跟自己翻脸,这可怎么办?
( c4 J8 p: ~- e: o- H4 d% H  ) _, r4 n' ^- O# |# d3 K. K3 a
  周亚夫却好像不知其中奥妙般,死死盯着景帝,要他点头。
# P+ R# V+ Y; G  
, d( t0 J+ d* {. E* f) B, |  “陛下若不忍,自可另择高贤。愚计出此,唯上孰计之!”
; Y4 @* a+ \3 ^  ^4 c0 X+ n  3 V3 `" |5 E) @. }$ G
  忽然,刘启用力的一拍案子,跳了起来:“好,平叛之事,就请将军自决,寡人绝不干涉!”
$ W. P3 `# z- n  
6 i4 C7 _9 K+ k( c% V" J& R  周亚夫笑了,笑的既轻松,又沉重。9 d6 Y& s  Y/ D; I' P' _7 n2 U
  $ i' @4 ~& u8 v
  好极好极,只要你能顶住太后的压力,我就能顶住叛军的压力,你我君臣各自努力吧!$ a! Z2 ?, |. `. \; {6 u
  
9 O0 G- y2 U  S4 \! q6 }  D  周亚夫最后极富感情的说道:“陛下,大汉正值政体转型之关键时刻,突破瓶颈,阵痛难免。然亚夫但一息尚存,便粉身碎骨,也要拼保社稷完全,陛下请宽心勿忧!”
, P8 X& `( m4 Z6 y! B$ n  
: G% `' T% e1 M# _+ ^5 {4 @2 _4 d  景帝刘启听了这话,只觉得冰冷的身体满腔温热,感动的差点就要留下泪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 17:32:08 | 显示全部楼层
  8. 业业孤城势欲焚
7 }& {3 E0 `* @3 \8 k  % ~0 H4 V; W6 b+ i; e* v8 r5 V# A
  于是,这场干系天下命运的世纪大战,终于爆发了。汉景帝刘启将周亚夫从车骑将军,连升数级,一口气提拔为太尉,为平叛总指挥,将三十六将,率汉军主力迎战吴楚联军;又遣曲周侯郦寄击赵,燕相栾布攻齐,以钳制二地叛军;另拜窦太后从兄之子窦婴为大将军,使之屯兵荥阳,扼南北要道,监齐、赵之叛军,并保障周亚夫侧背的安全。
- x4 w1 n4 a4 V0 ^0 R$ w  
# ]! \( H/ E* s  p: W) M( Q- C8 l  果然的,周亚夫又升官了。太尉,三军总指挥,刘启将身家性命托付给了他,此战只能胜不能败,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 Z" C& X& S. s6 [/ i4 j: D  
5 B1 R- m. |) N  此时,吴楚联军已攻至梁国,破棘壁(今河南雎县东南),杀数万人,趁胜西进,兵锋锐不可当。梁王刘武率兵反击,屡战屡败,无奈退守梁都雎阳,拼死抵抗,以待援军。2 q: `2 A9 E& G5 K; b8 b# m
    e/ a% Y* R" P- P: @$ [- e
  与此同时,吴将周丘孤身夜入下邳,暗杀其县令,招降下邳守军三万,一夜暴富。随即发兵北略地,至城阳(今山东莒县一带),兵已十数万,俨然七国之外另一股独立之新兴力量,齐南鲁北尽在其掌握之中。' u$ a1 a0 C3 n, z8 q
  - C! d+ @2 h+ M& H$ o  u' D7 B
  景帝刘启在心内暗暗祈祷,梁王刘武与齐王刘将闾你们一定要顶住,要像顶贴一样坚持顶起,坚持坚持再坚持,坚持就是胜利。
( t8 r2 v: w% ~- _0 s6 }  
) U- _) @8 _  O6 C2 e- ~+ U+ |# I: y  另外一边,周亚夫与诸将也出发了,他们一行共六辆驿车,马不停蹄,日夜兼程,赶往荥阳前线,欲与大军会和。行至霸上,却被一人拦住去路,大叫:“太尉留步,不可西行,否则危矣!”
4 H- d# f! [1 ]6 b  9 h  T. b0 B& d  ~2 F/ {; S
  周亚夫从马车里探出一个头来,怒道:“汝何人也?何故阻我西行?若是贻误了战机,我才真正危矣呢!”0 `6 b. P$ v6 B: k
  ) X5 a, k% d+ k. |" `7 e
  那人道:“吾名赵涉,无名小吏也,不足为道。然吾闻太尉将东诛吴楚,此战胜则宗庙安,不胜则天下危,干系重大,可否容吾一言?”
; ~! a, m/ A& [  + ^0 W; p" M* x- `+ s8 o
  周亚夫闻言,赶紧从车上下来,深深一揖,毕恭毕敬的问道:“愿闻先生高论。”
# x2 b/ [* R" G+ K4 c1 U  5 g. k& u5 m1 V2 s! A
  赵涉对周亚夫的谦恭态度很满意,于是回了一礼,道:“吴王素富,蓄养死士久矣。今闻将军出征,必先埋伏死士于崤山渑池险阻之处,预谋刺杀,将军不可不防!且兵贵守秘,将军何不从此绕道右行,由蓝田出武关,而抵洛阳,直入武库,击鸣鼓。诸侯闻之,出其不意,以为将军从天而降也!”
4 E2 t3 v7 R. e' _9 l. I& C  9 O4 l# g7 R4 K; {' B
  周亚夫本来的设想,是兵贵神速,直线从函谷关走,以最快的速度赶到荥阳前线,指挥大军平叛。我们知道,荥阳地处天下之中,扼东西要冲,是屏蔽关中的战略要地;且左敖仓(天下第一粮仓),右武库(天下第一军械库),更是一个屯有大量战略物资的后勤补给基地。可谓东得即东胜,西得即西胜,所以楚汉之时,刘邦和项羽就围绕着荥阳展开了一系列争夺,如今,历史又重演了,汉军与吴楚联军谁能牢牢的占住荥阳,谁就掌握了战争的关键所在。所以,周亚夫希望能尽快赶到荥阳,越快越好。/ s6 w/ ?# v/ ?; j3 o
  
/ w' K7 l) ?% l) G; m+ H1 B  但是赵涉却认为,兵不仅贵神速,而且贵守秘。不从函谷关走,转从南边儿的武关绕道,接着再北上洛阳,这样虽然多走了一两天路,但却能起到出奇制胜的效果,给诸侯们一个意外的“惊喜”。他们肯定傻眼。" h! Y# W9 |, t; w
  
# p- ?7 R6 \( o, Z; m! P1 l  周亚夫是个讲原则的人,但他从来不拒绝别人的好意见。赵涉的计划,确实比他好,不服不行。至于自己的面子,没关系,不重要。重要的是胜利。2 l1 l! e7 d5 Z4 U  a5 w, |
  
5 O: h, M" e2 M9 a5 B: r  于是,周亚夫听从了赵涉的意见,头也不回的往南走,星夜前进,绕了一个半圆,安安稳稳的赶到了洛阳,八十公里之外,荥阳已然在望。
4 Y" c( q# `& l3 I; J3 o  3 m3 I8 e7 T3 p9 a1 ^3 j
  周亚夫到达洛阳后,立刻派军士在崤山与渑池一带大肆搜捕,果然搜出了不少吴国的间谍与杀手。看来赵涉真是个人才啊,周亚夫乃立刻上报景帝,让赵涉当自己的护军(官名,掌管督察与调度诸将士,当年陈平也当过),以为左膀右臂,宠信之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1-24 10:57 , Processed in 0.023397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