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5-8 10: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虽远必诛-256): `, [: H" M' X! P O7 h
a% ]6 x. G2 Q' D4 p( g
但是南匈奴叛军的力量仍然很强大。" U0 n* P" |# _% q+ u8 G3 q9 l
句龙大人吾斯决定立车纽为单于,同时收纳乌桓部落、羌人部落以及其他胡人部落,拥众数万人,南下威胁长安城,击破京兆虎牙大营,杀死上郡都尉及军马,声威复振。随即寇略并州、凉州、幽州、冀州,来势汹汹,东汉政府迫于南匈奴叛军的压力,许多郡的政府驻地被迫迁移。
# E# p9 |, b8 i% ^! z 朝廷以张耽为中郎将,率幽州乌桓骑兵以及缘边诸郡的守军,对南匈奴军叛军展开猛攻,双方在马邑会战。
* ?, I' n9 N2 K4 I- a 张耽是一个极为骁勇的将军,而且会带兵,其手下士兵都乐意为其效命,马邑会战,张耽身先士卒,其部下莫不奋勇作战,此役歼灭南匈奴军三千余人,并俘虏不少南匈奴人,以及大量的牲畜与物资。伪单于车纽战败请降,同时投降的还有叛军中诸部落首领、骨都侯。
/ ] n) Y9 a8 Y; ?: [* }8 W - `6 ?, Q1 k, M* \
不过叛军的灵魂人物句龙大人吾斯并没有投降,他与乌桓一些部落相结盟,继续钞寇边郡。第二年(141年),度辽将军马续率五千名鲜卑军作为主力,在榖城击败吾斯的南匈奴军与乌桓军队。
9 f6 y2 @4 A. B$ ? 东汉时期由于奉行“以夷制夷”的战略,所以在盟友与敌人之间,经常性地变换着,前番是以乌桓、南匈奴的力量来对抗击鲜卑,现在又以鲜卑的力量来消灭南匈奴与乌桓,请注意一点,此时的鲜卑与乌桓都不是一个真正意义的国家,而是由许多部落组成的民族,有些部落归附汉帝国,有些则与之敌对。" H( y# B: V7 g+ ]
南匈奴与乌桓叛军退守通天山,中郎将张耽率部队,从悬崖峭壁以绳索攀上山岭,出其不意对占据于此的乌桓军队发动袭击,乌桓军大败,其首领被斩杀,但是句龙大人吾斯又一次死里逃生。即便如此,句龙大人吾斯的实力已经遭到重创。9 y2 A0 W6 N! v9 Q# H1 i E3 F
; ^8 M c5 Q3 V5 c, x, k6 r
一年以后(142年),南匈奴左奥鞬王台耆也起而叛变,与句龙大人吾斯的叛军,伙同乌桓部落,抄掠并州,这不过是南匈奴叛乱的回光返照。
# o+ q* P* ~1 _" z, }/ l* [ 次年(143年),使匈奴中郎将马寔派刺客潜入敌营中,刺杀叛军领袖句龙大人吾斯,割下其首级,传回京师。
/ X& r. D |1 H4 [. P) b 吾斯被刺,意味着南匈奴叛乱的终结。: u o+ g4 h4 z8 [7 M
在句龙大人吾斯死后(144年),南匈奴叛军群龙无首,马寔乘机挥师进击,大破叛军,杀死一千二百余人,左奥鞬王台耆率南匈奴余众悉降。紧接着,失去盟友支持的乌桓诸部落共计七十余万人,也向马寔请降。
: c( y4 u( J( D$ T: c# ^+ A6 A. S 汉帝国的北方危机,终于尘埃落定。- e+ t& k) n* J* O9 Z8 Q" q6 B
然而通过这几次的危机,汉帝国的大国地位已经是摇摇欲坠了,虽然汉帝国顶住了鲜卑的进攻,顶住乌桓与南匈奴的叛乱的威胁,但是这个胜利,赢得很勉强,根本看不到当年横扫北匈奴的气势。9 A |. v% Q4 O* t+ R+ n" G
鲜卑在占据了大漠南北的广阔土地之后,其崛起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只是因为鲜卑部落众多,一时尚无法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因此其中汉帝国的威胁还是有限的。而南匈奴的反复叛变,究其原因,乃是企图摆脱汉政府的控制,摆脱从属国的地位,重现匈奴昔日的辉煌之中。汉帝国与南匈奴、乌桓、鲜卑之间,有着理不清的复杂关系,四者之间反复上演联合与对抗的故事,在联合与对抗的背后,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利益。! C, G7 O* _% }7 {
在这段时间中,真正可以称为主动经略的,只有班勇复通西域,然而这个所谓的“主动经略”,亦是一波三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