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9-12 17:35:46
|
显示全部楼层
(九)因祸得福
, a, P2 b- H* v! Z( n ) {/ N' L7 Q: i, D- f
窦府的探子到外面跑了几天,终于打听到了详细情况。据探子说,案情大致是这样的:: b( B; g! i% F7 i# {$ [
孔僖是孔子的后裔,崔骃则是涿郡人。两人不仅是太学同学,两家的父辈也是好友。一天,在散学后因没事可做,两人就在宿舍里闲聊。海阔天空地拉扯了一阵,不知怎么的就说到了汉武帝时期的往事来了。孔僖说:“孝武皇帝刚即位的时候还算不错,在起初的五六年,他尚能按照圣人的教诲行事,政绩不亚于文、景二位先帝!崔骃附和道:“孔兄说的没错。可惜的是,他后来却穷奢极欲,穷兵黩武,弄的海内疲惫,还惹出了巫蛊之祸那样的大乱!”
/ U) B7 h' k# u0 ^5 W7 u: q 两人正谈的兴高采烈,却不料隔墙有耳。隔壁宿舍住着一个儒生名叫梁郁,此人才学远不如孔、崔,对二人很嫉妒。他听说了孔、崔出此“惊世骇俗”之言,如获至宝。他偷偷将二人的谈话记录下来,连夜写了揭发材料,在揭发书中梁郁说:“崔骃、孔僖诽谤先帝,影射讽刺当朝,大逆不道,理应论罪!”这时正好赶上尚书仆射朱晖因坚决反对恢复均输法而与其他朝臣们吵的不可开交,双方正在顶牛。崔骃与孔僖的这些言论,犹如一瓢冷水倒入了沸腾的油锅。刘炟一看就火冒三丈,这明明是在借古讽今,影射指责他嘛!盛怒之下的刘炟立即下诏,命有司衙门先把崔骃逮捕入狱,严加拷问。
7 b; }$ ]( B0 a" A: u# U( j 刘炟之所以先逮了崔骃,是因为他的名气比孔僖大的多。孔僖得到崔骃被捕的消息,急忙捧着一封长篇申诉书来到北宫阙下喊冤。他在申诉书中说:“但凡说到诽谤,是指无中生有地进行诬蔑。至于孝武皇帝,他在政绩上的得失,都写在史书上,昭昭如日月。而我与崔骃之间的讨论,不过是说了一些实话而已。这怎么能说是诽谤呢!小臣以为,陛下贵为天子,无论是做了好事还是坏事,天下人无不知晓,那都是所有人必须了解的。怎么能对议论者进行责备呢?况且陛下即位以来,政务清明,恩泽四海,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我们两个还能讽刺什么呢!退一万步说,假如我们批评的是事实,陛下本应诚心改正。倘若批评的不当,也应包涵。自古言者无罪,陛下却又为何要治我们的罪呢?”4 g& T( Y! c, H1 U
孔僖在申诉书的最后愤然写道:“陛下不为国家的未来前途命运着想,不好好深入思考治国良策,搞这些文字狱做什么?假如我们被诛杀,死也就死了。真不知世人将来会如何看待陛下!陛下为一百多年前的孝武皇帝粉饰遮掩,也许从今而后就再也没人敢为国家大事发言了!”
7 n8 p6 {8 h) V 孔僖的这封申诉书,用词可谓胆大包天。这哪里是什么申诉书,分明是控诉书!要是换了先帝刘庄在位,孔僖有八个脑袋也不够他砍的。驸马梁松是怎么死的?那就是下场!单凭这个,孔僖就能死十次!可令人不解的是,申诉书呈给刘炟后,他竟然没有丝毫反应,竟然只是派人告诉孔僖:“朕知道了。你先回去吧!”
- t# f# D. T+ S- K 探子告诉窦宪的情况,就是这些。9 ?* ^0 b- z) y, ?9 M! [! l
窦宪听后,坐在榻上想了半天也没想明白,他的心中很是纳闷。他面临一个抉择:救还是不救呢?正当窦宪胡思乱想、犹豫不决之际,转眼上朝议事的日子就要到了。' @/ l' ~5 u" k( R
这天在朝堂上,刘炟对朝臣们说起了崔骃与孔僖的案子。刘炟当众宣布,停止追究此事。他还对群臣说:“孔僖忠贞可嘉,朕决定任命其为兰台令史。”可对关在牢里的崔骃,刘炟却没有多说什么。群臣不知刘炟的心意,全都面面相觑,朝堂上鸦雀无声。
' G! |, `3 z; `' B 刘炟笑笑,拿出了一卷《颂词》让小黄门当众宣读。这篇文章文辞华美,众人听的呆了。刘炟问众臣:“此文写的如何?”众臣点头,无不交口称赞:“纵然司马相如、扬子云复生,也不过如此啊!”刘炟正色道:“此文的作者,就是眼下关在牢里的崔骃!你们说说,朕是赦他无罪还是杀了他呢?”群臣哑然,又都沉默了。刘炟说:“几年来,朕一直到四方巡视,每到一处名山大川,朕都要派人撰写颂词、祭文以祭祀上帝神灵。然而,有些文章写的不忍猝读,朕实在是读不下去!今年朕巡视南方,崔骃为朕写了这篇文字。他写的好啊!这满朝文士,谁能写出如此锦绣文字?”" _$ q, |# P- m# `# r2 v
听了这话,站在一旁的窦宪终于明白了,圣上舍不得杀崔骃,这是要就坡下驴啊!他正要发言,不料刘炟却转脸找他:“窦侍中,你认识崔骃吗?”窦宪老老实实地躬身奏道:“陛下!此人的名字小臣倒是多次听班固说过,可惜无缘一见!”刘炟大笑:“朕早就知道,你和班固的关系不一般。你只喜欢班固而不知崔骃,真是叶公好龙啊!”刘炟收敛笑容,正色道:“朕意已决,赦了崔骃、孔僖无罪。窦侍中,如果有机会,你还是见见他吧!”
' K) p0 x7 c1 _$ T/ L0 S s# ~ ~* R 数日后,崔骃出了狱,孔僖当然也没事了。又过了几日,他换了一身新衣来到窦府拜见。窦宪一听崔骃来访,急忙倒履相迎。在府门口,窦宪拉着崔骃的手笑道:“亭伯(崔骃的表字),下官这是奉诏与你交往。你这样的大才子,以前怎么从不上我这里来啊?以后可要常来啊!”7 {& u3 |8 R0 I B! v8 K
孔、崔一案的结果很奇妙。这两人不仅没有人头落地,反倒因祸得福。孔僖当上了兰台令史,崔骃虽然没有做官,却也成了豪门窦府的座上客。他与班固、傅毅一起,都成了窦宪身边的红人。
5 F4 \! ^3 F1 C: i2 w# Z# ` 刘炟之所以如此处理,原因很复杂。大致有两条:0 s0 _4 J1 w6 Y" g$ T8 J
一是为了向天下人显示自己的宽厚为政之道,提升本人在知识分子中的声望。尤其是对孔僖这个圣人后裔加官进爵,更能笼络天下士子之心;
1 P. i5 v8 u3 \) D$ i 二是为了消除窦宪因强占沁水公主庄园一案带来的负面影响。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窦宪身边的名士们越多,他的名声也就越好。他得到了崔骃之后,海内三大文学泰斗都聚集在他身边,谁还敢说他是小人?: k' H) O0 d$ k* U/ [+ n8 T9 B* s8 `
从结果来看,此案得益最大的还是窦宪。事实证明,他已经从“庄园门”一案的阴影中逐步走出,他大显身手的日子,就要到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