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9-18 19:35: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司空致仕1 s! U) K% M5 [# @* x# W! H" l
$ }, }- }" a; y, p& V5 b
司空第五伦是三公之中资格最老的,位次却是其中最低的。事实就是如此:从建初元年(西元七十六年)十一月入朝算起,第五伦在司空位子上一干就是十年!在此期间,太尉、司徒犹如走马灯一般换个不停,按说他早该升迁了,可是太尉、司徒的位子偏偏一直与他无缘!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7 F i7 E( h+ g6 \' ?8 h3 j1 b2 }: H* o 说来真是令人憋气,就是因为第五伦太正直了,说话不会拐弯,从来不会拍任何人的马屁!; C' ^$ H5 D# A
第五伦担任司空十年,廉洁奉公,尽忠职守。他的人品高洁,性情憨直淳朴。尤其难得的是,虽然他久历仕宦,心境却是犹如儿童一般纯真。每当朝廷遇到大事,他总会积极发表意见,从不装聋作哑,也绝不发表模棱两可。无论看法对错,他总是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主张。一次,有人问第五伦:“司空大人,请问您有私心吗?难道从来都不知道为自己与家人子孙打算吗?”第五伦答道:“从前曾有人送本官一匹千里马,想要让本官举荐他做官。虽然本官最终谢绝了,但后来三公集体公议之时,我总是会想到哪个人,还有他献来的那匹马。虽说本官最终没有举荐那个人,心里却对此念念不忘。像本官这样做事,难道能说是没有私心吗?” 此事传开后,朝野上下无不钦仰第五司空的人品。# j; ~1 m7 N. s: S) h8 c
再英明的帝王也都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刺耳的谏言。正因如此,十年来皇帝刘炟虽然深知第五伦的忠直,却不愿将他提拔到更高的位置。
: M( U, o, Z5 P. u 接到司空第五伦的辞呈,刘炟有些意外。虽然他有意挽留,但第五伦还是坚持要走,言语之间没有丝毫通融余地。刘炟无奈,只得尊重这位倔犟老臣的意见。: i, \# e Y% u
元和三年(西元八十六年)五月三日,刘炟颁下策书将第五伦免职。为了表彰第五司空十几年来的辛勤工作,他宣布:第五伦退休后终身享受二千石俸禄待遇!紧接着,刘炟下诏提升太仆袁安为司空,接替第五伦的职务。
: ` j9 ~# b/ Y- L/ T3 Q) } 真是怪了:眼下窦宪专权,加之郑弘蒙冤横死,朝中上下惶惶不安,一向忠直耿介的第五伦却为何铁了心要辞职呢?$ W. w9 d: q3 O. \! F* y
原来,就在太尉郑弘死后没几天,刘炟颁下诏书,宣布将大司农宋由任命为太尉。这个宋由是窦宪的死党走狗,一向以窦府马首是瞻,他当上了太尉,还能有第五伦的好日子过?听到宋由接任太尉的消息,第五伦长叹一声,感到万念俱灰,再也没有恋栈之心。“人贵有自知之明”,第五伦很清楚,依着自己的倔犟脾气,只怕将来即便不被宋由设计害死,也要被他活活气死!与其如此,还不如“三十六计,走为上”!; ]* A7 H% G2 @
郑弘死了,第五伦离开了。虽说朝中还有桓虞、袁安、韦彪等一批忠心耿耿的老臣,可随着窦宪势力的越来越大,大汉帝国的将来究竟会如何?朝局扑朔迷离,谁也说不清……
. n' G4 t( A( r$ R& L2 D$ n9 Y3 v 几年来,由于身体不是太好,刘炟每到春、秋两季都要出去走动走动。元和三年(西元八十六年)秋,刘炟还是按照习惯去了外地视察。这一次,他没有选择故乡章陵,而是去了河东郡。八月二十四日,刘炟驱车来到河东郡首府安邑县,在视察完这里的民政以及风土人情之后,他还兴致勃勃地游览了当地的一处名胜——盐池。一直到了九月初,刘炟才返回洛阳。
$ y2 A s% K f |7 X 刚刚抵京,刘炟就接到了尚书台报来的一份文书,说是前楚王刘英之母——楚国许太后病死了。提起刘英的这件案子,刘炟的心里就百感交集。这件事情对刘炟触动很大,深感永平朝的弊政至今尚未完全革除。刘炟一直认为,当年父皇刘庄对刘英处置的未免有些过于严厉了。他觉得事隔这么多年,也该给这个案子平反了。刘炟遂下诏改建刘英之墓,又追封其为楚厉侯。为了继续推行宽仁之政,刘炟下令任命郭躬任命为廷尉。* l$ ~* H4 i M5 R: \# J
郭躬是颍川郡人,为政一向宽和。担任廷尉之后,他在审案判刑时,多采取宽大慎重的态度。他从关于判处重刑的律文中,找出四十一条可以从轻判处的,加以整理,上奏刘炟。刘炟看后很满意,将他的建议全部采纳。! c0 m& w& M( E8 B
刘炟虽然大力推行宽简为政,朝臣们认为他做的还不够。博士曹褒认为,还需要将其制度化。他为此向刘炟上奏:“应当建立典章制度,编写礼仪大典。”太常巢堪也认为:“这是一代煌煌大典,制订者非曹褒莫属!”
( B, ~8 j0 G) D' o; j# W# S 刘炟大悦,当即准奏。他本想让班固、傅毅、崔骃等一班人协助曹褒,却又想到这些文人一贯彼此不服,只怕误事。他改变了主意,任命曹褒为侍中,令他全权负责此事。消息传出后,果不出刘炟所料,已经被提升为玄武司马的班固对此深表不满。他一向自负,岂肯落在曹褒之后?为了与曹褒争夺这份差使,他上奏刘炟:“陛下!制定礼仪是国之大事,本应广集学者,综合不同的意见,共同讨论啊!”刘炟不悦,反驳道:“俗话说:‘路边建房,三年不成。’众人会商讨论礼仪制度的修订,就像在一起吵架,相互生出各种疑问和分歧,无法下笔。从前舜帝作《大章》时,有夔这一个人就足够了!今日朕用曹褒一人,足矣!”
1 T% E2 ~: Y" u8 R, f 几个月后,到了元和四年(西元八十七年)正月,刘炟召见曹褒,亲手将昔日叔孙通制定的《汉仪》十二篇交给他,对他说:“这套制度松散精略,多与儒家经义不合,现应依据正规礼仪一一订正,使它能够颁布实施!”7 U" b# S! S' o; c
曹褒果然不负刘炟之望,他以旧典为基础,加入儒家《五经》和《谶记》上的记载,依次编写由皇帝到平民的成年加冠礼、婚嫁礼、祭祀礼、丧葬凶灾礼等仪程,总计一百五十篇。曹褒将新的礼仪奏报刘炟后,刘炟知道众口难调,干脆直接接受了曹褒制定的典章,不再命有关部门进行评议就直接下令执行了。
, r3 T6 e9 E; X& I) d1 ^ 从表面上看,刘炟治下的大汉王朝国泰民安,一派盛世景象。而在实际上,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到处都是看不见的暗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