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3-17 20:34:45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篇连载) 那时唐朝——大唐帝国历史的秘密 2[李渊、李世民卷] (26)% D$ X% r2 ?4 l
+ R; g0 l3 u3 e' w$ m* T - A2 b- k) c, w
作者:沁园春
3 o) U) U. v6 b8 p2 s' V( [
: r2 e! `" {5 @, r2 ^- J5 z1 z! F* i
/ J# f" C$ @! I0 K v& J. z' j0 [/ [+ G
李世民对黄门侍郎王珪说隋开皇14年天下大旱,隋文帝不许赈济百姓,而是让他们自己找饭吃,可等到隋朝末年的时候,仓库里的粮食还可吃五十年,隋炀帝仗着这点家底奢侈无度,最终国家灭亡。所以仓库里的粮食只要能应付灾年就行了,多了又有什么用?
7 B a7 Y) h+ Q; O9 e
b0 L. k. m H& k& L. L 他又问王珪近世的君主越来越赶不上古代是什么原因,王珪回答说是汉代尊儒,宰相多是精通儒家经典的儒士,民风淳厚,而近世重法轻儒,这正是衰败的原因所在。李世民颇以为然。4 s# M! T& H: W5 C5 E$ W
+ S" L/ z& K0 j3 ?( a$ F
虽然当了皇帝,可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自由,主要是李世民想干一番事业。他曾经对人表示说似乎天子至尊,无所忌惮,可是朕并非如此,上怕皇天的监督,下怕群臣的批评,兢兢业业还怕做不好。对于这样的心里话,魏征爱听,声称这是天下大治的要旨,愿陛下慎始慎终。
+ t# m, d) d4 ~, p! W+ n 6 o8 `* \; ^6 Y& {6 h
他说翻阅《隋炀帝集》,发现隋炀帝学问渊博,也知道赞扬尧舜而斥责桀纣,可是做出来的事情怎么却跟他的言论恰恰相反呢?9 h; h5 O! h f% t1 v3 I) V- ?5 _/ O
对于这个问题,魏征给出了一个很好的答案,说君主就应当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而隋炀帝侍才自傲,不可一世,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最后搞得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 n) ~* Y Y8 s# X" L ) l) [" Y% Z7 {3 U1 {: R# o
李世民不无感叹,说前事不远,后事之师,教训啊!正是因为善于吸取这样的教训,才有了他的一番大作为。+ T) j, l% z" o7 W) L
7 m3 p: \' N! F. V 对于所谓的祥瑞,他的态度也是鲜明的,与当年杨广的迷信做法截然不同。说最近看到有人总是不断上表说有祥瑞,百姓富足,没祥瑞也会出现尧舜,相反,有祥瑞也会出现桀纣。北魏末年民不聊生,有官员烧连理枝、煮白野鸡来吃,难道这些祥瑞也是治世的象征?
# b/ Q5 Q; h' [% G ! ]3 ? t9 z' ]
基于这个考虑,李世民特意下诏说除非出现特别大的祥瑞才上报中央,其它的随便到有关部门备个案就行了。说来也巧,恰好有两只白喜鹊在皇宫寝殿旁边的槐树上安家落户,还光天化日下在一起交欢,像一只腰鼓。左右侍从都声称是祥瑞,齐声道贺,李世民却说这有什么可贺的?得到贤才才是祥瑞,下令把鸟巢拆了,将白喜鹊放飞大自然。" F0 b6 |3 B6 p: g8 R( B9 J! ]
3 ~, I8 ?- A; D' r% m 每次临朝听政时,他每说一句话都要思虑再三,担心乱发命令给百姓带来伤害,所以尽量少说话。而给事中知起居事杜正伦表示自己职责就是记下皇帝的言行,陛下有过失的也一定秉笔直抒,因为犯的过错岂止是为害当今,恐怕还为后人耻笑。李世民非常高兴,赐绢200段。9 H, R8 N" V$ P- G
' S. i1 U/ ?7 T3 |
正是拥有这样的监督力量,让皇帝不敢随便乱来,并且他很清楚处理政务没有比大公无私更重要——大公无私,说都会说,可又有几人真正能做到?但他做到了,他手下的执政团队也做到了,这才有了“贞观之治”的出现,才有了万世传诵的美名。
# e# ]5 N" @0 |2 R* x
( i! k3 G. n } 他将许多上书言事的奏章都贴在墙壁上,随时观看,每每思考为政之道,有时甚至要到深夜才能入睡,可谓是勤政的典范。
! _) J, e4 Y; K5 C % t+ k4 M j- V2 Q# N& d
治理国家,首先要了解实情。记得有一次,他对萧瑀说年轻时有良弓十几把,自以为天下无敌,可是最近拿给工匠看,不料却被告知都不是好东东。朕问原因,他说是木心不直,所以脉理也是斜的,弓力虽强,箭射出去却不走直线。这时候朕才醒悟,以前的认识是错误的,朕弓矢定四方,而对弓箭的性能都还没完全弄清楚,何况是对天下的事物?为了多了解下面的实际情况,李世民下令在京城五品以上官员都得到中书省轮流值夜班,还多次接见他们,询问民间疾苦及政事得失。这点与杨广真是天壤之别,不懂得民意,又怎能长治久安?
, S8 Y8 N2 v3 e- F, D3 c$ U , A' h' L7 H/ J' \
而提拔官员,他的方式也很有“创意”。他知道真正和老百姓打交道的不是自己,而是手下千千万万的“公务员”。这支队伍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帝国伟大事业的成败。他常常把“公务员”队伍的头——都督和刺史的名字写在屏风上,凡在任时好事坏事全都一五一十的记在他们名下,作为升迁的参考。而县令直接面对百姓,更是不可不慎,他又下令所有五品以上官员都要举荐担任县令的优秀人才并呈送中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