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1-10 12:52:17
|
显示全部楼层
(虽远必诛-24)
7 c9 U1 t) A ]5 z+ F - J" K' H8 T: w- C0 v
后世将汉文帝、汉景帝时代称为“文景之治”,其实景帝刘启无论在人格修养还是政治才干上,都无法与文帝刘恒相比,只是萧规曹随,无为而治,勉强延续刘恒遗留的仁政传统。刘启上台伊始,国内政局暗潮涌动,以吴王刘濞为首的封国政权,对中央政权虎视眈眈,随时将掀起狂风骇浪,帝国的基柱能否屹立不倒?% o/ P% |6 z+ t! s2 r' k, h$ U
在帝国政权一方,刘启的智囊晁错力主削藩,坚决抑制封国势力的膨胀。中央与封国之间的矛盾在不断地激化之中。
, B/ o v- @( v) I/ F! A 此背景下,刘启重起和亲之议。
" z0 |/ Z' J( o+ m; I 景帝元年,刘启派遣御史大夫陶青,与匈奴汗国接触,谋求和亲。
& b7 v% p0 V" ]0 N6 ~5 J! t 军臣单于无端得到汉室美女以及大量的财宝礼物,心中当然欣喜,不过心高气傲的军臣单于,不断地跟汉使讨价还价,最后在景帝二年时,正式达成和亲之议。! U2 q% R, \! O" I
作为对汉帝国和亲的回报,匈奴人在边境的猖獗气焰略有收敛,汉匈两国进入一个短暂的相对平和的时期。
& x( W+ o7 j# W( M 汉刘启利用与匈奴的休战时机,全力推行削藩政策,最终激起七国之乱。2 _% W. L- K$ o5 T3 T( z
* d) p6 m) P, _: U" [4 O# O- l
景帝三年(公元前一五四年),吴、楚、赵、胶西、胶东、甾川、济南七个国家同时叛变起兵,多年不起兵戈的中原大地,一时间战火熊熊燃烧。
. ~: J& d$ ]. m# u; z/ I 汉景帝惊慌失措,乱了分寸。突然间他记直起了父亲临终前的遗言:“国家日后若有危急之事,周亚夫是可用之人,尽可让他掌兵,不必多疑。”% d( B" x2 x2 Z- K% ]5 K6 q9 ^
周亚夫临危受命,被景帝任命为太尉,掌管全国武装力量。. f/ @( x/ F6 ?7 T
此时周亚夫面临的形势极其严峻。叛军的军队,在五十万以上,光是七国之首的吴国,掌控的军队就达到三十万之多。$ d6 ` f3 S* t3 N5 K& H% Q3 S
更为严重的是,北方强大的匈奴也在密切关注中国的战乱,叛乱的赵国派出使臣前往匈奴,请求军臣单于出兵,介入中原战事。老奸巨滑的军臣单于不想贸然行事,他有自己的如意算盘,等到中国内战消耗掉双方的实力后,匈奴人就可以大举南下,甚至入主中原!: F. ]& {9 Z* F8 `, b: d
周亚夫必须要最短的时间内结束这场叛变!
; H. O3 U- v3 S0 ^* w 这场战乱成就了周亚夫的一代名将的荣誉,他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彻底击败了七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吴楚联军,叛乱发生后七个月,最后一个叛乱的封国赵国被攻破,七国之乱彻底平息。
6 P0 H1 Q; E" V( g 速决战的胜利,使得北方的匈奴军臣单于捞取渔翁之利的美梦破碎。9 R- \$ y- G6 D/ R$ T* L
/ k6 Z' P- a X2 K' ]' D- u% M+ ] Z
和亲政策对匈奴从来不构成真正的约束。经过短暂的和平后,匈奴又开始跃跃欲试,好战的天性使得边境线又开始变得紧张。
! ?5 @' J( M9 T$ ?6 E- K4 j 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一四八年),匈奴入侵燕地。
) {' L& j5 }( j) B, F% ]6 ^ 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一四四年),匈奴侵入雁门、上郡,汉军战死二千余人。
# W$ |, U& O0 t( H 景帝后元二年(公元前一四二年),匈奴再度攻入雁门,雁门太守冯敬战死。
9 G* Q% v6 b: A$ ~/ b. w, T6 h & Y- T8 l. Y& O" d& e; n8 ?4 S3 I
匈奴频频入侵,气焰日炽。+ F$ J4 q! f$ _/ n
一位伟大的战士,在与匈奴频繁的交手中,逐渐锋芒毕露,大浪淘沙,尽显英雄本色。这位英雄,正是初出茅庐就受到刘恒赏识的李广,当年的少年英雄,如今成长为一名镇守边关的猛士。0 @+ o" y0 x5 Y7 v
汉文帝十四年,匈奴老上单于发兵十余万入侵汉帝国,李广应征入伍,凭借着精准的箭术、惊人的膂力,在战场上斩杀数十名匈奴兵。李广非凡的胆略与技艺,令汉文帝惊叹不已,升迁他为中郎,作为皇家武骑常侍。, L a# p. I& f
作为汉文帝的武骑侍从官,李广一身本领没有用武之地,只有在跟随汉文帝狩猎时,李广剽悍的天性才得以显现,他追逐猛兽,与凶猛的野兽近身格斗,毫无畏惧,他是狂热的战士,不管是野兽还是敌人,他都毫不留情地击杀。: g. P( w2 p o0 M9 @& s
汉文帝曾非常婉惜地说:“真可惜啊,李广是生不逢时,要是他生逢高皇帝争霸天下的时代,封个万户侯也不算什么。”
& b+ Q$ Z1 r) Q! J, {2 t: t “七国之乱”给了李广一个重上战场的机会,李广被任命为骁骑都尉,追随周亚夫将军,在昌邑与吴楚叛军展开决战,他的勇气与激情在战场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5 Z; ?+ Z5 X! j7 [8 V/ t
李广冲锋陷阵,如入无人之境,斩将夺旗,勇冠三军,令叛军心惊胆战。6 c. |( f+ B' d8 Y
当时被吴楚叛军围困的梁王,非常赏识李广的勇武,所以就私下授予李广印信,把李广封为将军。没想到这件事后来被景帝刘启得知,刘启对于封王的防患心相当强,梁王私授李广将军印信,使得李广也受到刘启的猜忌,虽然战功赫赫,但没得到封赏,而且还被调离禁卫军,到汉匈边境的上谷担任太守。
4 s( V( P) l9 }" B- v + L% d8 w0 l9 n1 C" i, g; L9 b
匈奴长期对汉边境进行劫掠,所以在边境线担任郡太守一职,对多数人来说,是件苦差事。但是李广的天性,颇类似后世的巴顿将军,是天生的冒险家,到了上谷,李广反而如鱼得水。, a; @, F6 [, E+ _/ h
李广到了上谷,马上改变上谷原来消极的防御匈奴的方法,训练骑兵,他要求骑兵必须要以积极进攻来代替消极防守,要在机动作战中战胜匈奴的骑兵,要改变长期以来,边塞汉军只是凭借坚固的堡垒进行防守,这种只守不攻的作法,当然使得匈奴人有恃无恐。以前匈奴人常成结结队前来挑衅,打得赢就劫掠一番,打不赢就调转马头跑,汉军也罕有主动追击,所以匈奴骑兵对汉军实在看不上眼。9 v5 s" x8 k6 ]9 H& F; ^
李广上任后,匈奴骑兵又象往常来挑衅。李广带着骑兵前往交手,匈奴骑兵抵挡不住,调转马头就跑,李广就在后要使劲地追,追到一定距离后才返回来。
S- v/ h5 Z1 y0 V1 r R4 e. ? 匈奴人一瞧:嘿,这次来了个硬家伙,有得一玩。匈奴骑兵英勇善战,非常好斗,见到有李广这样的对手,倒是高兴得不得了,天天就找上门来跟李广打架,每次李广都带着骑兵出击,这种小规模的冲突,双方互有胜负。
. k: u1 b0 T: S+ ~3 L, m: O/ C 汉朝是一个对勇者推崇备至的时代。在当时,李广的名气是很大的。以李广这么大的名气,整天跟几个匈奴小毛贼杀得不亦乐乎的,这确实让一些李广的崇拜者们很是担心。/ t2 w5 @7 d' @, D3 N: u# x& d
有一个李广的粉丝,叫公孙昆邪,就到刘启面前哭诉:“李广的才气是天下无双,他自恃武艺高强,整天跟匈奴人战斗,这样下去,难免会发生意外。以李广之才,如果在这种武装小冲突中发生意外之事,这就非常不值得了,而且对国家来说,也是莫大的损失啊。”
- w6 @; k' l. S3 I# s 刘启虽然因为李广私自接受梁王封将一事而恼火,但也算爱惜李广之才,觉得公孙昆邪说的有道理,就把李广由上谷太守调任为上郡太守。! L+ Q5 G6 J) p6 Z' ]6 L, w5 S1 M
此后,李广的职务走马灯似的换。除了在上谷与上郡担任太守外,李广后来还做过边郡、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各地的太守,几乎把匈汉漫长的边境线跑了一遍。不论到哪个地方,李广还是老样子,整天就是跟匈奴人打仗,几乎可以说打上瘾了。匈奴骑兵,无人不晓得李广的大名。
- q: J/ g, P9 e 刘启也要耸耸肩表示无奈:不是我不关照李广啊,给他换了这么多地方,他还是热衷于小打小闹,完全不理会我的一片苦心,我也是没办法哩。 |
|